命题作文中的审题

2024-08-09

命题作文中的审题(精选9篇)

命题作文中的审题 第1篇

关键词:命题;作文;审题

在写命题作文时, 提笔之前必须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 审定题目的含义和要求, 严格地按照出题者的意图写, 这个过程叫做审题。无论是平时作文, 还是中考或高考作文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的跑题或偏题, 结果是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严重地影响了作文的成绩, 以致失去升学深造的机会。所以, 审题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 切不可等闲视之。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审题呢?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

一、审题内容

(1) 审定体裁。只有确定了文章的体裁, 才能考虑什么样的材料, 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语体等。题目中没有告诉写什么体裁, 从题目本身的某些字眼中也不难看出写什么体裁。如果题目中有“记”“忆”“事”“传”等字眼时, 一般是要求写成记叙文, 或者是以记叙的某一要素命题的, 也应该写成记叙文。如《我的老师》是以人物命题的, 《一场风波》是以事件命题的, 《除夕之夜》是以时间命题的, 《放学路上》是以地点来命题的。这些题目都应该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中有“谈”“论”“评”“驳”“说”等字眼或以某些抽象概念、一个道理、一种见解或主张为题目的, 一般都要求写成议论文。如《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不自卑是成功的起点》等。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性质、成因、功用、结构的题目一般都写成说明文。如果题目中有“赞”“颂”等字眼时, 一般都写成抒情散文。

(2) 审定范围和重点。范围对文章题材或内容的限制。如《跟老师说说心里话》这个题目, “老师”是说话的对象, 只能和老师说, 不能和妈妈说, 也不能和朋友说。而重点是要说心里话, 不能是随随便便的说话, 更不能是言不由衷的空话、假话和套话。

(3) 审定数量和人称。从题目上也能看出是写单数还是复数, 是采用第一人称, 还是采用第三人称。如《难忘的一天》就只能写一天里的事情, 《难忘的岁月》就得写几个月甚至几年中的事情。又如《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里》这个题目, 有的同学就把它写成和某个同学, 在某一天里的事情, 这就是偏离题目了。另外, 还要注意确定好人称, 中途不许变换人称, 否则就会指代不明, 造成混乱。

(4) 审正标题和副标题。如果所给题目是正副两个标题时, 千万注意要把正标题和副标题结合起来审。一般都是正标题规定了文章的主题, 副标题说明写作的对象或限定写作的范围。如我市某年中考作文正标题是“可喜的收获”、副标题是“记一次劳动”。这个题目的写作范围应该是“记一次劳动”, 通过对这次劳动的记叙突出“可喜的收获”这个中心, 而“收获”又分为物质的

●刘艳翔

或精神的。所以对正副标题要结合起来审, 不可忽略任何一个。

(5) 审文题下面附带的具体要求。文题下面的具体要求一般限定了字数、体裁、表现手法等。所以一定要仔细阅读, 尤其是看图作文或者给出一小段文字的材料题, 要严格按照要求去写。

二、审题的方法

(1) 逐字推敲法。逐字推敲法就是就题目中每个字词的含义, 或从题目的语法结构方面去进行字字推敲、层层分析, 然后正确地掌握题意并把握其重点。如《赞“傻子”精神》这个题目, 要首先分析、体会这“傻子”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傻子”。然后从“傻子精神”这个词来看, “精神”是中心词, 因此, 这个题目不要求写某个人或某件事, 而是写这种精神的种种具体表现。再往前看还有个“赞”字, 即是要抒发作者的感情。所以, 这个作文题目可以写一篇以赞颂为出发点的夹叙夹议的短评或散文。

(2)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就是用比较的方法, 找出相近各题目间的细微差别, 从而准确把握题意。如《永远难忘的一件事》, 重在写“永远难忘”, 言其给人印象深刻;《值得回忆的一件事》, 重在写“值得回忆”, 言其意义、价值;《发人深省的一件事》, 重在写为什么发人深省, 言其给人的启示, 属评论性质:《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重在写出有趣来, 言其使人啼笑皆非。这四个题目通过比较、分析就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题意。

(3) 揣摩寓意法。对于寓意比较深刻的题目, 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它的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 从而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去开掘它的真正含义, 而不能单从字面上看题意。例如《绿叶》这个题目, 它绝对不是单纯地写“绿叶”。应该联想到绿叶是映衬红花的。每当学生考上大学时, 人们对他都由衷地佩服、赞赏, 可是在他们身上倾注着老师的多少心血呢?每当运动员站在冠军领奖台时, 人们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 可是在他们的身上又洒下了教练的多少汗水呢?所以, 这个题目要写的正是那些幕后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又如《路》, 这个题目显然不是去写其本义。那么就要考虑“路”能引申为哪几方面的意义呢? (1) 路是人走出来的。鲁迅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当年革命之路就是老一辈革命家这样走出来的, 今天通往小康幸福之路也将这样走下去, 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相信路是由人走出来的。从这个方面考虑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 (2) 不要贪便宜, 要走曲折的路。我们日常走的路很少有笔直的, 人生的路也是如此。如果写由于贪小便宜、走捷径、遇到痛楚, 甚至违法乱纪走上绝路, 或者写历尽曲折艰辛最终通向成功之路等内容, 也可以算是一篇佳作。

另外, 如果题目是一个句子, 那么就要重点审谓语。如《雷锋事迹教育了我》, 这个题目不是罗列雷锋的事迹, 应重点写出我受到了教育。如果题目是短语要注意审定修饰限制成分。如果题目是一个词, 要注重考虑它的寓意。

总之, 审题失之毫厘, 成文就会差之千里。所以要综合运用多种审题方法, 把题目审定准确, 才能写出好文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初级中学)

摘要:在做命题作文时, 首先, 认真审题, 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 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其次, 确定体裁、范围和重点, 选好材料。弄清题目的要求, 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 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 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 这就是回忆材料。中心明确了, 就要围绕中心, 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这就是围绕中心, 选择材料。最后, 列好提纲, 确定详略。确定中心, 选好材料以后, 就得列个写作计划, 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得有个次序。

命题作文的审题 第2篇

揭示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审题时由题目的本义出发,通过分析它的作用、功能、特点等,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与之相类似的现象或者其他更为抽象的东西,从而实现由虚到实的轉化,挖掘出题目比较全面的深层含义和丰富内涵,使文章立意深刻。

典例: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养分”的本义是指使生命存活和成长的营养成分,缺少任何一种养分,生命都可能受到威胁,有形的生命、无形的生命,个人的生命、集体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无机体的生命,文化的生命、艺术的生命……凡是具有生命力的事物,都需要“生命的养分”。这样深入挖掘之后,“生命的养分”就是具体可感的,就可写音乐、母爱、乐观、信仰、荣辱观、历史意识、高尚的品德,等等。

二、化虚为实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审题立意就容易多了。

典例: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采用化虚为实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写作思路就拓宽了。

三、辩证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典例: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辩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命题作文审题策略 第3篇

我们不妨就着题目层层设问, 通过提问, 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有着相同语素的题目有很大区别, 它们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遇见》:

谁和谁遇见 (谁遇见了什么) ?

怎么遇见? (遇见的过程)

遇见之后怎样了? (意义、主题)

《遇见美丽》:

谁遇见了美丽?

遇见了怎样的美丽? (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哲理美、艺术美、形体美……)

遇见美丽之后怎样了? (意义、主题)

通过以上提问, 可以看出《遇见》的写作重心是“遇见”这个动作本身, 如何遇见, 遇见时什么状态, 是要展开叙述描写的要处, 而不应写成遇见了什么人、什么事, 就写这人、这事去了, 这样就游离了题目的重心。

而《遇见美丽》就是要重点写遇见了怎样的美丽, 这人或这事的哪些地方表现出美丽, 要表现出的是自然之美, 人性之美, 人情之美还是其它?总之, “美丽”是写作重心。写作过程中还必须要化虚为实, 必须要将“美丽”转化为可以描写呈现的东西, 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画面感。看例文《遇见美丽》的两个语段:

……它被古板的黑色皮箱和卡其色的斜背带严严实实的包裹着。我走近它, 轻轻地按开它两个紧扣着的锁, 它静静地躺在红色的丝绒里, 我不敢碰它, 如此美丽, 怎能亵渎?店主来了, 那个同样如二胡般美丽的阿姨, 向我微微一笑, 便拿起了它。……

那双纤纤细手在二胡上演绎了一场绝美的舞蹈。柔软的右手, 灵巧的左手, 就这样完美地配合。低音时, 阿姨略微前俯, 忧伤而沉醉的表情带我进入了那个傍晚, 落日的余晖笼罩着一个哀伤的女子。稍有些急促的颤音, 阿姨用雪白的手腕抖动整个弓的四分之一, 她双眉紧锁, 我看到那个牧羊女落泪了。阿姨逐渐正坐, 眉头慢慢舒展, 奏出悠长而缓慢的琴声。她的左手在弦上上下移动出婉约的音符, 那一片空旷而辽阔的天空, 宁静而又澄澈。又是一个浅浅的笑。阿姨认真地擦干净二胡, 把它轻放入盒中。

例文中“美丽”是“静静地躺在红色的丝绒里”的那把二胡, 是《牧羊曲》凄美感伤的乐调, 是“那双纤纤细手在二胡上演绎的一场绝美的舞蹈”, 是“落日余晖中”“阿姨略微前俯, 忧伤而沉醉的表情”, 文章把名词“美丽”演绎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从而更好地诠释题目的内涵。

当然, 如何提问也很讲究。提问其实就是组词造句的过程, 通过提问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造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子, 特别是添加修饰成分。如果是名词, 就要添加定语、动词谓语;如果是动词, 就要添加状语, 使句子完整还要添加主语和宾语。如《遇见》这个题目, 扩展成句子就是“谁和谁怎么遇见 (‘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物) ?”或“谁怎么遇见了谁?”这“怎么”是写作的重中之重, 是文章主要展开的画面和事情。也可以把“遇见”当名词用, 添加定语就是, 什么样的遇见?哪里的遇见?例文《遇见》是后者。且来看《遇见》的几个片段:

冬天的夜很长, 女孩每天出家门时月亮还挂在天上, 远处的山头上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

“上学去啊!”迎面走来一辆驴车, 那傻笨的毛驴像是还没睡醒似的半眯着双眼, 女孩突然觉得好笑。驴车后面拖着稀稀拉拉的柴火, 柴火堆前的木板上坐着的男孩子, 十六七岁, 比女孩大不了多少, 浑身黝黑得像是刚升井的矿工。那是爷爷奶奶给女孩定的娃娃亲, 男孩家就在另一个山头那里。女孩只在节日上远远地望过他。

现在这样突然的遇见让她有些局促, 她只回了句“嗯!”就低着头, 向前头飞快地走去, 低垂的睫毛上挂着露珠。

……

“那男孩是不是还在那条狭长的路上赶着驴车, 拉着柴火, 还是已经讨了媳妇, 生了娃?”女孩在夏夜躺在大学宿舍的床上, 盯着天花板, 猛然想起曾经每个清晨的相遇, 不觉枕头边沾湿了一片。睡不着的室友说:“孙燕姿的《遇见》很好听啊, 你有没有听过?”女孩说:“嗯!”如同她曾经每个清晨的回答。

写的是“她”在上学路上和定了娃娃亲的“他”的遇见, 写了遇见时内心的“局促”, 写了早起“月亮还挂在天上”, 写了“清脆的鸟叫声”和“那只傻笨的驴子胸前挂着的铃铛一颠一颠时发出的声响”, 还有女孩上大学后在宿舍里想起的“每个清晨的相遇”, 这些都是“遇见”当时的情景。文章写出了定了娃娃亲的男孩女孩遇见时的懵懂而美好的情愫, 写出了女孩回忆“遇见”时的淡淡忧伤, 文章写的是“美丽的遇见”。

推而广之, 对许多命题作文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 抓住了题目的命门, 确定文章写作的重心, 对关键处加以适当的记叙描写, 或解释议论, 就能够更好地表达主旨。我们不妨再看命题作文《风》和《在风中》。很多学生把《风》写成了《在风中》, 因为他们只把“风”作为环境背景, “风”在文中只起渲染烘托作用, 文章只是记叙了风中发生的故事, 而没有诠释“风”的内涵。如果用提问法, 这样的错误就不会发生了。

1、什么风?哪里来的风?“风”可以实指自然界的风, 如春风、秋风、寒风、海风, 也可以虚指由风的比喻义而抽象出来的风如个人作风、家风、学风、考风、世风、民风, 具体表现为开微博、炒股、炒房、送礼、拉关系、选秀、韩流、穿越风、陪读风……

2、为什么会刮起这样的风?反面的有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生活空虚、赶时髦、爱面子等。正面的有社会的进步、生活观念的改变等。

3、怎么对待这股风?可以是追逐、逃避, 还可以是我行我素、辩证接受。

通过提问, 我们确立的写作重心是一种“风”, 不管是记叙还是议论, 要写这“风”的来由, 具体表现, 积极意义或危害, 人们对“风”的观点态度。而把“风”作为事情的背景的写法显然没有抓住题目的命门, 背离了题目的本意。

我们再用提问法来解决几个高考题。2011年的江苏考题《拒绝平庸》, 很多考生是视“拒绝”两字如无睹, 只写“平庸”, 没有“拒绝”, 但针对题目提问就知道, 这个题目的重心是为什么要拒绝和怎么去拒绝, 前者更为重要, 要花更多的笔墨去说清楚。又如2011年重庆考题《情有独钟》通过提问解决:谁对什么 (人、物、事) 情有独钟?这情是什么情?是爱情, 欣赏之情还是玩赏之情?为什么独独钟情于他 (人、物、事) ?再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 就一定要解决这世界是指全世界, 还是某一个人自己的个人世界?这个“你”指谁?是人还是物?还一定要解决这世界为什么需要你。

因此, 通过提问不仅解决了文章的写作重心, 顺带也解决了文章的选材问题。

当然提问也不一定解决所有的问题, 抓住题目的命门有时还必须要明确题目中某些概念的内涵, 很多学生写偏题是没有很好地把握题目的内涵。如2009年江苏考题《品味时尚》, 很多考生没有抓住“时尚”这个关键处进行深入思考, 随便写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事就说是品味了时尚, 甚至有学生认为爸妈为了改善生活买了个电饭锅就是时尚。又如2011年的考题《拒绝平庸》, 很多考生没有认真思考“平庸”和“平凡”是有区别的, 干脆就偷换了概念, 说“平凡”去了。

又如我们最近的习作《风度》, 很多学生以为凡是优秀品质皆是风度, 马路上扶老奶奶过红绿灯是风度, 妈妈妈默默地打扫小区的楼道是风度, 陈贤妹救起小悦悦是风度……事实上我们动笔之前首先要理解风度的内涵, 风度指的是美好的举止姿态, 如衣冠得体, 谈吐高雅, 待人谦和有礼。还要大方大度, 理智稳重, 处事不惊。所以要表现风度就要将这些品质转化为人们的具体的行动, 如一个学生在议论段中这样表现彭德怀的风度:

风度是什么?是一种把大爱始终铭记于心的忠贞与坦荡。“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正是彭德怀一生的写照。战场上的腥风血雨, 不怕, 官场上的跌跌落落, 不怕。庐山会议上是他直面毛泽东的争论, 气魄过人;十年国庆前, 是他上交全部军功章的无悔, 傲骨铮铮;凄冷黑夜, 灯光灰暗中, 是他奋笔疾书的身影, “万言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赤裸的忠心与对人民的大爱。他朗朗说真话, 荡荡无私心, 挺直的身影, 傲人的风度, 把可笑的文革, 把狱中的黑暗, 映衬得如此渺小。

原来, 心中日月的光辉洒满一言一行, 一举手一投足, 把一整个人照耀得分外明亮的光彩, 便是风度。

这样把题目“风度”的内涵准确定位在“是一种把大爱始终铭记于心的忠贞与坦荡”之后,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个分句充分展现了彭德怀将军一生无私, 为民请命的壮举, “朗朗说真话, 荡荡无私心”二句又把彭大将军伟大的革命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第4篇

【审题思路】

1.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一般来说,命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来缩小其外延,从而从一个角度来写。从话题范围的大小看,有窄、宽之分,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就比较窄;门、路、考场、季节等就比较宽。

例如,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尝试》: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 。也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再如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20辽宁地区高考作文题《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再如,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3.把握内涵,梳理关系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从题目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如:心灵的选择、共享生命等的写作对象就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我与空间、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属于多对象话题。一般来说,多对象话题实际上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时两者都要写到,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例如《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首先要明确“感情”的内涵:既可以指亲情,也可以指友情、爱情。再次要明确该命题的领域:放在家庭生活领域,可以写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朋关系等;放到学校教育领域,可以写师德、德育教育艺术、学生成长等;放到政治领域,可以写执法公私、情义矛盾。最后要梳理两者间存在的关系:

①正面影响关系――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准确;

②负面影响关系――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不准确;

③零影响关系――秉公办事,不应该以感情左右对事物的认知。

4.由表及里,揭示寓意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摭谈 第5篇

一、题型

1.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肩膀》、《眼光》、《季节》等。

(2)短语式命题 :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怀想天空》、《诗意地生活》。

(3)句子式命题 :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我能》。

2.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和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如:(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题目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2)材料式命题作文。如:(2007年江苏卷)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创新需要坚持不懈》。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酸甜苦辣说高考》。

(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一步与一生》。

以上只是几种不同角度的分类,其实,无论哪种类型我们都要抓标题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标题中的关键信息点,是确定文章立意的重要依据。下面就以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句子式标题、关系式标题和喻体式标题等五类标题为例来分析如何审题立意。

二、方法

1.词语式标题

词语式标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如“尝试”、 “和”、“让步”等。这类标题本身就是题眼。审题立意时,要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如“让步”,其内涵和外延应是在发生争执时部分或全部地放弃自己的意见或利益,因此,立意时可以把让步作为一种从长计议、以退为进的处事智慧和致胜方略,可以把让步作为一种胸无主见、丧失立场、失却个性的表现,也可以运用辩证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非原则问题上应主动让步,感召对方,实现双赢;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绝对不退让,坚持到底。

2.短语式标题

短语式标题是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这类文题限制性更多,审读题眼尤为重要。如“心灵的选择”,“选择”不是题眼,“心灵”产生的触动、斗争,选择时心路历程和情感世界才是题眼。

3.句子式标题

句子式标题常以一个观点的形式出现,如“一枝一叶一世界”、 “今年花胜去年红”等。一般说来,观点式标题的立意重点比较容易把握,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立意的中心,着眼点应放在寻找典型的论据来证明文题或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诠释文题上。

4.关系式标题

关系式标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构成,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关系。面对这类文题,首先要认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间似乎没有轻重之分,但细细琢磨,却并非并列关系,“树木”决定“森林”,“森林”影响“气候”,“气候”反过来又影响“树木”和“森林”,三者是互为因果关系。因此,确定这个文题的立意重点有两种:一是抓住这三者互为因果的关系来谈,一是以其中某一概念为主,兼及其他,如结合现实,重点论述“树木”(个体)对“森林”(集体)和“气候”(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5.喻体式标题

喻体式标题留下更多的空间让考生对应补充。如“凤头、猪肚、豹尾”就是一个典型的譬喻性标题,古人用这六个字来谈写作,推广开去,生活、学习、事业、人生皆是如此。“凤头”喻起始阶段,强调好的开头,打好基础,迈出关键的一步;“猪肚”喻中间历程,强调充实丰富,脚踏实地,创造辉煌;“豹尾”喻结束阶段,强调善始善终,画上圆满句号。将喻体形象化后,再用于学习、事业、生活、人生,或就其中一个阶段下笔,兼顾其他方面,应是文章立意的重点。

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有一群人叫波西米亚人,与其他劳动人民一样,他们勤劳、勇敢,但有一点不同,他们总是热情高涨,把劳动看成是快乐,而不是压迫。一天,一位德国旅行家行走在沙漠上,迎面就碰到这样一队人。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每走一小段路,他们就要放下行李休息一会儿。于是,他上前问原因。回答声不很响亮,却很清楚:“因为我们走得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慢,我们要停下来等待灵魂赶上我们,不至于让他落在后头……”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带着灵魂上路”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个短语式、观点式、材料式标题,其中“上路”有隐喻意义。

灵魂,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中,有四个意义,第2点“心灵,思想”,第3点“人格,良心”,可以成为思考的切入点。

上路,可以指人生之路,也可以具体化,指奋斗之路,追求之路。带着灵魂上路,立论角度可以考虑如下;

(1)关注物质生活的发展,追求成功的目标的同时,应该同时关注心灵生活、精神生活的发展。保有宁静澄澈的心灵世界,才能在追求中不会迷失自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洁净的人生境界,享受生活的点滴精彩。

(2)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尊严,人云亦云,没有正确的理想,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之路,追求奋斗之路上可能就走不远。

(3)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有人格与良知,道德的底线不能丧失。

(4)工作是追求的过程,因为急功近利,反而失去自己精神生活的宁静与快乐,不可取。

综上所述,对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先确定它的类型,然后抓住标题中的关键信息点即题眼,细细揣摩后确定最佳立意。

高考命题作文常见审题法例谈 第6篇

找出关联“对象”。这是指不要“就事论事”地审题, 而是要在几个“对象”之间“提炼”出“生成”的新“对象”, 写作的重点就在“生成”的新“对象”上。比如2008年北京 (高职) 的高考作文题《得与失》就是这样, 不可以单向度地写“得”的喜悦或“失”的痛苦, 而应该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叙、议它们的相互关联, 写出人们对“得”与“失”应持有的正确心态与做法。

再如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也同样要按照上述思路审题。当然, 这里的“我”和“你”, 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指国与国的关系等。

抓住核心字词。就是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 也称“题眼”。如《我忘不了他》, 其中的“忘不了”就是关键词, 应牢牢扣紧, 通过回顾往事, 重点写出“忘不了”的原因。同时要注意, “忘不了”的, 可以是对你有益的帮助, 也可以是故意的“伤害”, 只要让你刻骨铭心的都可以一一道来。

对海南2007年高考作文题《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 同样要针对题目中的“题眼”:“创新”与“创造”来行文, 才不会跑题、偏题。

打破思维定势。有些作文题, 如果运用惯常思维审题, 往往让考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时, 就要换种思路, 跳出“固有”模式, 就可豁然开朗, 眼前一亮。如浙江2007年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看到这个题目, 许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找不到北”———“消逝中”如何“行走”?但静下心来, 运用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就能够化难为易———“行走在消逝中”, 可作如下理解:过去的就不再留恋, 不管是成绩还是失落;要以过去的成功为借鉴, 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或是吸取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 为之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反面”教材等。经过这样的条分缕析, 写作思路瞬间即可打开。

《万籁俱寂的时刻》也要采取“反向”解读的方法进行审题, 否则, “万籁俱寂”, 一切都悄无声息, 有什么可写呢?但恰恰相反, 在这样“万籁俱寂的时刻”, 正是你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一个人享受“独处”之乐的惬意时刻, 抛弃所有繁杂事物, 尽情地、静静地回想往事、梳理未来……

满足条件要求。有的题目给出了写作对象的明确指向, 写作者只要满足命题者所限定的条件即可。比如, 2008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这里的“城市”与“乡村”就是限制的条件, 不可写此以外的其他东西。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和安徽2007年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也属此类情况。

结合时代背景。是指题目暗含了当年发生的国内外一些重大影响的事件。这类的作文题比较多, 几乎每年都有。如2008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 四川的《坚强》等, 就与当年中国发生的湖南雪灾、汶川大地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如果考生能够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去审题, 一定是恰当的, 也会得到理想高分的。

如《宽容》《众志成城》《关注的目光》《该不该?》这些题目的审题, 就可以结合近期中、外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行, 如温家宝总理在英国演讲受到德籍博士生的干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持续而罕见的干旱后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高考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的讨论……就可与以上题目“对号入座”。

增添“虚拟”成分。有的题目, 写作范围非常宽泛, 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写得“圆满”, 如《冲突》《误会》《矛盾》《纠纷》等, 可以写成几万、几十万的专著, 在考场大约只有1小时用于写作的情况下怎么应对此类题目的审题呢?那就是通过增添“虚拟”成分的办法来达成目标。

以《冲突》为例, 发生冲突的只能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等“生命体”, 因此, 可以将冲突的双 (多) 方“虚拟”出来, 但题目不能够改变, 依然是原题, 只是作者心中有数而已。比如, 甲同学与乙老师的一次冲突, 伊朗与美国的军事冲突等等。

运用这一方法审题时, 需要注意, 所“虚拟”的成分必须和原题目的施动者保持同一性。以《误会》为例, 只有人与人、团体、组织间才会有误会, 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 给《误会》这个题目添加的“虚拟”成分, 只能是人或团体、组织。

命题作文中的审题 第7篇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对命题作文进行审题立意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标志法

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 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 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含义, 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 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那么, 该怎样寻找题目中的标志呢?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 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 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 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 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 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 谓语部分往往是写作的重点, 它也往往就是题眼。

例一: (江苏卷) 绿色, 生机勃勃, 赏心悦目。绿色, 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绿色生活”是一个相当“时尚”的作文题。审题时, 首先关注中心词, 确定写作对象。“生活”是这道命题的中心词, 是写作的基本指向。“生活”的基本义是人的活动, 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相区别;“生活”可以是名词, 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物质层面的, 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

其次, 仔细审读修饰语, 明确写作重点。此题的写作重点应在“绿色”上。在今天这个时代, “绿色”早成了一个高频词, 其核心喻义是生命、生态, 最终指向是“自然”。总而言之, “绿色”可表达人们希望的、美好的、健康的、低碳的、积极的、和谐的、诗意的等含义。

对中心词和修饰语作了这样的分析之后, 我们对题目的解读就可以归纳如下:

“绿色生活”, 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行为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 则要扣住“道法自然”或“天人合一”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例如重在享受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快乐学习生活, 又如既敬业乐业又能寄情山水、休闲身心的工作状态, 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 “绿色生活”的写作必须将“绿色”和“生活”融为一体, 不可割裂。不能只写“绿色”而无“生活”, 也不能只写“生活”而无“绿色”。

二、分析法

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义, 了解写作的范围和重点。一般有以下几种:1.分析内涵, 分析命题的内涵, 可以把握写作重点。2.分析关系, 通常所提供的概念之间或是因果关系, 或是目的关系, 或是条件关系, 或是递进关系, 或是并列关系, 等等。3.分析结构, 通过对题目的语法结构作出分析, 以确定作文的思维走向。

例二: (北京卷)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典型的关系类作文题, 首先要分析两个概念的内涵。相对而言, “脚踏实地”无须费神思考, 指的是步步踏实, 不能眼高手低, 只想不干。至于“仰望星空”, 可有两层理解:一是指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 追求自己美好的未来;二是不限于自身, 体现的是对纯净、对美好、对人类幸福博大的追求。通过内涵分析可以看出,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实际上是“理想”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其次要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很显然,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并列关系, 它们不是孤立割裂的, 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胸怀远大, 才能找到人生中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只有在脚踏实地中, 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理想。这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最佳立意。如果厚此薄彼, 偏重于其中任一方面, 就可能导致审题立意的偏差。

三、聚焦法

喜爱摄影的人一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到了一个风光优美的地方, 眼前的美景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简直不知如何取舍。其实写作过程当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拿到一个作文题, 觉得对题目特别有感觉, 众多题材纷至沓来, 这个内容也想写, 那个内容也不舍得丢, 于是把所想到的通通写进作文里去, 自以为内容充实, 谁知是杂乱无章, 主旨不明, 因为在有限的篇幅内, 每个内容都只能蜻蜓点水, 无法深入, 本想面面俱到, 结果却面面俱不到。其实, 摄影者面对众多的美景, 一般不会将它们全部安排进同一张照片中, 而是拍摄多张照片, 分别聚焦于某一景物, 抓住景物各自的美, 分别加以表现。作文中也可以借鉴这种聚焦法, 把笔力集中于某一个写作内容, 将它写深写透, 远胜于貌似内容丰富、实则主题不统一的写法。

例三: (重庆卷) 请以“难题”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

申论考试论述命题审题方略摭谈 第8篇

一、对策申论型

申论考试是通过对处理某种问题的对策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引申论证,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选拔各级行政工作人员,借鉴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取士。对对策的引申论证是申论考试的本质特征。申论考试是一个连环、综合式能力测试工程,其测查程序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阅读概括资料提出问题(怎么样);第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怎么办);第三,引申论述对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何这样办)。对策申论型命题看重的是“为何这样办”的真知灼见,是最基本、最普遍的题型。

对策申论题的表现有明、暗两种形式。如2002年国考题: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又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这是明确提出的,典型的对策申论题。在实际考题中,明的不多见,多见的是暗的,如2001年国考题:根据上述材料,自述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2006年国考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2006年湘考题:就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很少有限制条件和立意信息,往往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己立意、自拟标题作文论述,也往往会使考生茫然不知所措。根据申论考试的本质特征,将此类命题定格于对策申论题,对前面提出的对策的必要性、合理性,或原因、原理、原则等进行论证,不会偏题。

二、论点比较辩证型

这类题型明确要求考生对给定的论点进行辩证论述,从中测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5年川考题:比较三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利弊;2007年四川法检系统考题:在“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给定资料中存在截然不同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2005年国考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这些都是典型的论点比较辩证型命题。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给定资料,透彻弄清题目要求分析辩证的概念,如什么是“三种垃圾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意见”是哪些;“两种思路”是什么。然后,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剖析它们各自的利、弊、正、反方面,从这些分析比较之中,统筹兼顾、综合思考、取众之长、避众之短发表自已的独到观点。要注意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的,必须明确辩证,方可立意正确。例如2005年国考题要解决的农村问题的两种思路,实质就是农民的“民生”和“民权”问题,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列关系,并不矛盾,都要正确处理,不可偏废。又如2007年鲁考题要求对大学女生陈某网上“卖身救母”风波作出点评,此事中形成一种是看重“卖身”,一种是看重“救母”的两个矛盾对立观点,这就须通过对两种观点进行对比辩析入手进行论述。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申论所涉及的问题大多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如若题旨不作明确规定,审题时都可以作为分析辩证题型来思考。如2006年浙考题:请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加以概述并谈谈看法。“公平”与“效率”就是一对矛盾。2008年国考二题要求以“人与自然”为题作文。这里的“人”指人类的经济发展,“自然”指自然生态保护,这两者往往就存在矛盾,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但两者并非根本对立,如能从注重“人与自然”双赢,探索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生态的对策这个角度去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论述立意。再如2009年国考题针对世界粮食问题提出: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题旨提得很宽泛,完全可以根据世界粮食问题中的种种矛盾辩证思考,提出自已的观点。

三、命题论述型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明确规定论述主题,不可偏移,这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题型。如2004年湘考题:请以“对公车改革的思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鲁考题:请依据给定资料,以“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2007年国考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这类题目往往只指定了论述的立意和方向,其他可供理解和参考的有用信息提供得很少,审题时必须对所给资料和所提要求进行反复、透彻地审读,尽可能捕捉更多的有用信息,才能定位正确的论述方案。如吉考题“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又存在许多的问题,请你就‘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文”。认真审读此题可见,主论题前后都有限制条件。后面,形势所迫,必行改革,不容置疑;前面,“又存在许多的问题”,均须逐一解决,方可缓而行之。鉴于这种情况,论述的方案应是:首论“势在必行”,次论“存在许多的问题”,结论“所以户籍改革制度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的题目不仅信息少,而且含义深,以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感性。如2007年国考题要求以“命脉”为题作文,“命脉”指什么?外延少,内涵大,题旨难以把握,论述难以切入。这就需要在原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因素,题意才明白。其实“命脉”是一个比喻,潜台词是“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是国家的命脉”。只要朝着“要将土地当人的生命一样去珍爱、保护和使用”的主题方向去进行论述,就不会偏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法叫“因素还原法”,所添加的因素必须与原题目的本原因素保持一致性,否则就会偏题。

四、材料引申型

此类命题也较多见,如2007年京考题要求: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2007年京外生源考题要求写:由黑车整治所想到的;2008年国考题要求: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此类命题的第一个特点是明确规定了所要申论的材料———“听证会制度”、“黑车整治”、“怒江水电开发”;第二个特点是明确限定了申论的指向———“说开去”、“想到的”。就是说,考生首先要掌握所给材料的本质特征,然后依据这个特征,运用类比的或发散的思维方法,由此及彼地将问题引申到与材料相关或材料之外的其他类似问题去进行思考和论述,提出其他问题的解决对策方案。这是命题的意图和考点,考查应试者思维的应变能力、发散维度,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感应广度、思考深度。应对此类命题,思路必须大胆地“打开去”,不能只局限于所给资料。例如“怒江水电开发”问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今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应以此问题为例证立足点,朝“城市发展与土地保护之间的关系”、“矿山开采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一类问题引申“说开去”,着重论述此类问题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如果只论“怒江水电开发”问题,那就是审题的失误。

五、文体限定型

这是一种从特殊角度对考生进行考查的命题,特点是着重强调情境和文章体裁。如2003年国考题,提供两种讲话情境,要求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写讲话稿。情境之一:给定资料B中,烟花厂爆炸事故发生三天后的现场,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面对职工、死伤人员家属和有关干部的讲话。情境之二:给定资料B (1—6)中某个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审读此类命题的关键在于,必须首先对给定情境的每一个因素,如时间、地点、身份、场合、背景、目的等进行精确认定,然后把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确定发言立意。发言稿的情调要有现场感,语言要求口语化,格式要符合规范。

另一种文体限定型命题是写情况报告,如2004年国考题:假设你作为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要求: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这个要求已经将立意规定明白,无须再去提炼,只须注意按报告的文体格式写作即可。

六、结语

审题过程必须根据具体材料具体审定,不可生搬硬套以上方法。一般来说,命题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立意论述;命题没有明确规定的,从对策申论型或比较辩证型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很快切入。

参考文献

[1]刘德斌.申论论证作文的题型及审题要略[J].应用写作, 2009, (1) :51.

[2]张冠英, 宋涛.申论考试核心性写作刍议[J].应用写作, 2007, (12) :47.

命题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四法 第9篇

很多人认为命题作文,无须在审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多次阅卷实践及平时的作文训练来看。这是严重的认识误区。命题作文依旧需要审题,从某种层面上看,它的审题难度绝不亚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稍有不慎。很容易偏题或离题。

审题与立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题目审准确了。立意的范围也就基本确定了。所谓的偏题、离题,表面上看与题目有关,实质上是文章的立意产生了偏差。

[方法演绎]

命题作文既然需要审题,那么有那些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呢?

一、结构剖析法

此种方法通过剖析作文题的语法结构,借助语法桥梁,从而获取作文题的本真含义。

[示例1]

请以“生活中的减法”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让我们首先解剖一下这道作文题的语法结构。这道作文题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中心词是“减法”,但并不意味着写作文时只围绕中心词去立意即可,决不能忽视修饰语“生活中”,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减法”必须是“生活中”的“减法”。如果脱离生活去写“减法”,比如写计算层面的减法,均视为偏、离题。

[示例2]

请以“解密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这道作文题的语法结构为支配关系,“解密”为支配动词,“幸福”是支配对象,是宾语。“幸福”决定了立意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作文必须与“幸福”有关;“解密”是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作文,着眼点在于解开幸福的秘密,当然是我所认为的秘密,比如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也含有苦涩,等等。“解密”决定写作此文必须写过程,写自己对幸福秘密的认识过程。通过解剖这道作文题的结构,我们很容易确定本题的行文的重点。

二、修辞联想法

此种方法通过分析作文题的修辞效果及其功能,作进一步联想与延伸,从而获取作文题的内在信息。

[示例3]

请以“根”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从修辞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只要我们围绕这两个方面,尽情伸开思维的触角,就会有许多上乘的立意:“根”可以指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基础,学习过程更要重视基础;“根”可以指平凡的人,农民、教师、军人……他们都是社会的根,自家建设的根;从根与花的关系展开论述,花再美。也离不开根,没有根的花,断然开不长久。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花与根的关系;“根”可以指故乡,可以指民族和国家,故乡情,家国情,皆系于根。

很明显,以上立意,均是在修辞联想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示例4]

请以“颜色”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这道作文题。不可以只理解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颜色,若如此考虑,实实在在去写,极容易造成立意撞车,难以写出好作文。若从比喻的角度着眼,便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心灵是丰富多彩的,这不是心灵的颜色吗?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这不是生活的颜色吗?时间本无颜色。但太阳是红的,月亮是白的,更有东流的碧水,生长的翠柏,谁能说时间没有颜色?

是修辞手法赋予这道作文题无比丰富的内涵。只有从修辞的角度去解读这道文题,才会有众多新奇的立意。

三、哲理发掘法

此种方法通过发掘作文题内在的哲理性,获取作文题所蕴含的深层哲理与情思,从而使行文更为通透、深刻,更为饱满、丰富,收到启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效果。

[示例5]

请以“行走”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这道作文题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更可以虚实结合来写。不管采用那种写法都必须蕴含一定的生活哲理,否则就显得肤浅。其实,这里的“行走”已经不是单纯的生活方式的“行走”,它蕴涵着“思索”、“实践”、“奋斗”的隐性内涵。如果挖掘不出这层意思,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寡淡、乏味。

比如,从屈原到孙中山到邓小平,实践证明中国的历史是“走”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这个立意就很有深度。

[示例6]

请以“镜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他人是自己的镜子,他家是自家的镜子,他国是本国的镜子;人是家的镜子。家是社会的镜子,社会是国家的镜子;自然是人类的镜子:言行是心灵的镜子……以上立意均富含哲理。

如果不通过哲理去透视这道作文题,只是实实在在写玻璃镜子甚或古人的青铜镜子,都会显得薄弱、乏味。是哲思赋予这道普通的作文题更为深厚的寓意。

四、生活迁移法

此种方法通过把作文题蕴含的情感、知识等向生活中迁移、延展。通过生活来验证,从而看清楚作文题的本真面目。

[示例7]

请以“问”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这类作文题看起来似乎抽象,很难下笔,但只要联系生活,向生活中迁移,就简单多了。生活中处处须问:从小处看,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玩,样样皆须问;从中间看,平常的学习、工作,疑问自然多多;从大处看,理家离不开问,科学离不开问,治国离不开问。“问”贯穿生活始终,生活因“问”而多彩。真是时时有问,事事须问,天下虽大,一“问”洞透乾坤。

联系生活,可以让本来抽象、枯燥的作文题形象、丰满起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示例8]

请以“有温度的语言”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想一想,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那些语言?关心的话、爱护的话,我们叫它温暖的语言;嘲笑的话、挖苦的话,我们认为是冰冷的语言。联系生活这么一想,就会发现,语言确实含有温度,当然是人造的温度。知道语言含有温度,我们就要善于控制语言的温度。

向生活中迁移,含蓄的作文题也会变得简单。

[实战演练]

以“门里门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分析]看到这个作文题,如果不去认真审题,很难写出好作文。当然,实实在在写“门里门外”,比如家门里家门外,未尝不可。但要想写出高层次、高水平的作文,必须认真审题。通过审题便会发现,这个作文题隐含着象征义、比喻义。明白这一点后,继续往前深挖:“门里门外”到底有那些象征义?可能比喻什么?有了这些质问,一切便会豁然开朗。请看立意:

1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习)都需要掌握方法、技巧。掌握了方法、技巧,你才能真正迈进“门里”,才可能成功,否则,你只能是“门外”汉,永远也攀越不到顶峰。(这里的“门里门外”象征方法、技巧)

2“门里”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只守“门里”,势必郁郁寡欢甚至阴暗潮湿;“门外”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阳光与鲜花的世界,走到“门外”,才会真正体味到生活的快乐、人生的精彩。完美人生应该是“门里”与“门外”的结合。(这里的

“门里门外”比喻心灵的闭塞与开放)

3“门里”是闭门苦读的“我”,“门外”是为“我”奔波的父母。总有一天,“我”会走出“门外”,振翮高飞,让辛勤一生的父母坐在“门里”。安享晚年。(这里的“门里门外”象征亲情与奋斗)

4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闭关锁国永远难以富强,只有改革开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外面的世界的洪流,才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国门”里与“国门”外,有大文章,大作为。邓小平就是一位打开“国门”的改革家、设计师。(这里的“门里门外”象征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

如果不经过认真、仔细的审题,很难有以上别具特色的立意。

审题与立意是作文的开端和基础,只有注意审题,新鲜立意,才能让你的作文真正地亮丽起来。

新词新语

八荣八耻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广大的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八项要求,简称“八荣八耻”。

抱抱团即推崇与陌生人自由拥抱,从拥抱中获得陌人的关怀,拥抱活动最早由一位美国人发起。后来进入中国。几个年轻人在长沙组成了中国第一个抱抱团,他们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社会上关于人文关怀话题的讨论。

[博客话剧]博客就是网络日记,博客话剧是指话剧的剧本来自博客,演员也来自博客群体并且将排演好的话剧在博客门户网站上播出的一种形式。

[草根网民]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

[梨花体]作家赵丽华用口语化的语言创作了不少诗歌,结果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更有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并取名为“梨花体”意即“丽华体”的谐音。

[晒客]出自英文sHARE,即分享。把自己生活中的心爱之物、淘宝收获、所有生活中的零件拿出来放在网络上,与人分享,任人评说。甚至是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难题等。

[微笑圈]奥运志愿者佩带的承诺为奥运会服务的塑胶手环。五个环子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含义,红色代表“微笑·承诺·乐于助人”,黄色代表“微笑·承诺·文明礼仪”,黑色代表“微笑,承诺,诚实守信”,蓝色代表“微笑·承诺,学习进取”,绿色代表“微笑·承诺·保护环境”。

[独二代]即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第二代独生子女。

[宅男宅女]是新兴的网络语言,指“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后。

[山寨]演变至今日,变成了有仿冒嫌疑或伪造嫌疑的意思,更衍生出“某某现有事物的粗糙模仿版”的引申含义。

上一篇: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下一篇:酸性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