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治疗范文

2024-07-25

多元化治疗范文(精选8篇)

多元化治疗 第1篇

1.1 中药制剂与西药制剂配伍后出现的问题

许多医生在用药时没有明确中药与西药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药物毒副作用等, 把中药制剂和西药制剂混合使用或同时使用, 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毒副反应, 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发生药害事件的核心问题。

在使用某些药物时, 医生如果不清楚其药理作用、配伍禁忌, 配伍使用后, 不但不增效, 反而会降低疗效, 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具体表现为: (1) 产生毒性, 导致药源性疾病。如朱砂及其复合制剂与西药碘化物 (碘化钾) 等一起应用时生成有毒的碘化汞, 可致药源性肠炎。 (2) 增加药物本身的毒性。如有毒中药洋金花、天仙子、曼陀罗其主要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 能抑制胃肠蠕动, 使胃排空延缓, 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溶解和吸收;再如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如龙骨、牡蛎, 能与强心苷协同增强心肌收缩力, 抑制Na+-K+-ATP酶的活性, 使毒性增强。 (3) 加重或诱发并发症。从中西药复方制剂珍菊降压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来看, 此药含有双氢克尿噻, 而双氢克尿噻有直接抑制胰岛β细胞的功能, 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 使血中胰岛素水平下降, 血糖升高, 从而加重糖尿病病情。 (4) 产生络合物。含金属离子的中药如滑石与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药物分子内的酰胺基和酚羟基与金属离子络合) 同时服用时形成难以被肠道吸收的金属络合物, 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 相互拮抗。如麻黄中的麻黄碱有收缩血管、升压 (拟肾上腺素作用) 作用, 高血压患者如使用含中药麻黄的中药复合制剂, 就有可能升高血压。此外, 含有机酸的中药山楂与乌梅等和西药中的碱性药小苏打、氨茶碱合用, 两者均丧失药效。 (6) 抑制微生物或破坏酶的作用。如中药神曲、麦芽中含有消化酶、酵母菌, 若与抗生素同用, 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和破坏酶的作用, 影响其疗效。 (7) 酸化尿液, 引起尿结晶、血尿。如川芎茶调散、山楂丸若与溶解度较低的磺胺类药同服, 在酸性尿液中加重尿结晶, 引起血尿[1]。

以上药物的相互作用足以证明,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中只靠西医理论是完全不够的, 只有系统、完整地学习中医学完整理论、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才能更好, 意义才能更深远。

1.2 在治疗中药物叠加应用, 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用药, 忽略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中医药的多元性治疗

(1) 自20世纪50年代西医进入中国, 西医便迅速崛起, 中医渐渐萎缩, 临床上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医生所占比例很小, 多数医生往往是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的治疗、用药, 其实西医的治疗只是局部的、单一的、靶向的对抗治疗, 而中医的治疗是整体治疗;西医注重的是局部结构, 而中医注重的是功能的调整。 (2) 中医治疗, 重在辨证论治, 例如辨证论治上有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之分, 同病异治即看似症状相同的人会因体质、所处环境不同而用不同的方药。西医治疗方案随确诊的疾病来确定, 方案大同小异。 (3) 西医讲内环境, 而中医讲内环境与外环境。中医把内环境划分为好几类, 比如阴性体质、阳性体质等, 外环境包括地域、时令、自然环境等[1], 治疗时同时考虑内外环境[2], 并以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例如同是感冒一证, 西医只讲病毒性与细菌性而采用抗病毒类药物与抗生素, 而中医就有风寒、风热、体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等之分, 理、法、方、药不同而分别论治, 风寒用麻黄汤, 风热用银翘散, 体虚感冒用参苏理肺丸等。 (4) 西医治疗是病发而治, 中医讲究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当然西医也有增强抵抗力的药物, 如胸腺肽等, 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内经》中提出的预防思想及摄生养生之道是以调节人体机能及预防疾病的发生为宗旨的。如果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运用中医理论中的养生之道、预防思想来治疗患者、指导患者, 是可以大大提高治疗质量的[3]。这就要求医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西医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疾病, 而这些恰恰与中医治疗的多元性相吻合, 也就要求医生不仅医术精湛, 而且要懂心理学、养生学, 不仅“治病”, 而且“治人”。 (5) 西医治疗时局部性较强, 讲究的是“物质论”, 是一元的世界观, 而中医理论接受了中国古代先哲主张的世界观, 是一种多元的世界观, 其将人体看成是由形、气、神3种基本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4], 所以医生在临床治疗时, 不能只看解剖部位, 而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看人的形、气、神。当然, 能一眼看出患者的形、气、神, 首先就要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发展, 号召“西医学中医, 中医学经典”。

有学者认为中医是宏观说明常观, 西医是微观说明常观, 但从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实施多年的经验来看, 既不能用中医说明西医, 也不能用西医阐明中医。总之, 中西医结合是艰难的历程, 有待专家学者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 通过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来阐明中医药是不能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 而只有用扎实的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共同指导临床, 中西结合治疗的实质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2 中医药治疗的多元性分析

2.1 纵观中医临床用药的多元性

中药不管是单味药还是复方制剂, 其药物的物质基础是活性物质群体。在治疗时中药作用于多个靶点, 发挥多途径、多层次的整合作用, 呈现多效性。以研究较为深入的单味药人参为例, 其化学成分有人参皂苷、挥发油、氨基酸等, 而人参皂苷又有二十多种成分, 因此, 一味中药就可以作用于多个靶点, 具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5]。再如常用的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近年来在保健、增强抵抗力、治疗以肾阴虚为本的疾病时疗效显著。以上例子说明中药治疗的作用是多元性的。

2.2 中医的辨治体系呈多元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病与辨证治疗相结合。 (2) 祛邪与扶正相结合。 (3) 局部和整体相结合。 (4) 近期治愈和长期调摄相结合[6]。

而中医辨治体系有辨症用药, 辨证用药、辨病用药、辨痼疾用药、辨期用药、辨时用药、辨中药药理作用用药等[7], 再加上辨证时不能忽略的“天人相应、养生之道、未病先防”理论体系, 使得中医辨治体系在呈现多元性的同时更个体化、具体化。

中医药多元性在未来的发展优势: (1) 中草药是纯天然药品, 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食品的心理, 中医药治疗在未来前景可观。 (2) 中医药在杂病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如对妇科疑难杂症, 中医药治疗就取得了良好疗效, 桂枝茯苓丸改制的胶囊制剂在治疗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3) 防治疫病及抗病毒方面:解放前及解放初期, 用中医药治疗和防治疫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更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SARS、甲型H1N1流感属中医的温病范畴, 而温病的治疗, 中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朴素的养生观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避免疾病的伤害, 更重要的是要求身心健康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这种需求下, 祖国医学的养生理论体系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现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中医药治疗的多元性, 用中医学经典理论来论述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 旨在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医药治疗,多元性,优势

参考文献

[1]丁涛.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

[2]张方, 刁园园.中医药疗效与人体体质相关性[J].中国药师, 2005, 4:339~340.

[3]江幼李.道文化与中医学术的关系[J].中医杂志, 1995, 8:456~458.

[4]杨玉辉.从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看其研究方法的特点[J].中医杂志, 2005, 5:326~327.

[5]刘尚建, 王耀献.论临床中药运用的多元性[J].中医杂志, 2005, 6:412~413.

[6]危北海.21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新观念的探讨[J].中医杂志, 2005, 4:246~248.

产业多元化还是品牌多元化? 第2篇

作为典型的Tiger型的企业家,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几乎符合了教科书上写的所有特征:目标导向、控制欲极强、主动而强势、高效快速、精力旺盛。他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传统的投资模式,极端务实。“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时代、O2O、……”这些热门的词汇,只是他闲暇时的谈资。

民营企业的战略,就是企业家的战略。和其他经营实业的企业家一样,宗庆后也早早确立了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并从2002年进军童装市场开始,着手布局。十二年过去了,这期间娃哈哈养过奶牛、开过商场、经营过商业地产,蓦然回首,这个巨大的商业帝国,留给我们的,仍然是他们在食品饮料行业的一连串成功和失败,有卖了快20年的纯净水,有从面世至今持续稳定贡献现金流至今的营养快线、爽歪歪,也有昙花一现的啤儿茶爽等产品,如果你正巧在某地农村,没准还能从乡村小卖部中发现非常可乐的身影。

我们不能轻率的判定娃哈哈的多元化战略是错误的。当娃哈哈把1000亿作为目标,进行多元布局的时候,宗庆后肯定觉得,自己经历了最为复杂和波诡云谲的快消品行业的锤炼,经历过最为惨烈和刺刀见红的市场竞争,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因此,充满了自信,带着“饭总是邻家的香、老婆总是别家的好”美好憧憬,一头扎进看似熟悉、其实不然的奶粉领域、零售领域。但既有经验和运营思维决定了他很难从经营者频道转换到投资者频道,当极强的控制欲碰上“隔行如隔山”,用卖纯净水的思路经营Shopping Mall,娃哈哈的多元化之路跌跌撞撞是必然结果。

多元化运营团队的缺失,也是娃哈哈多元化难以取得突破的一个原因。当然,一个声音,两个声音,还是多个声音决策,对现在的宗庆后和娃哈哈来说都不是问题。后宗庆后时代或宗馥莉时代如何决策,这是娃哈哈未来面临的最大的课题。

如果宗庆后执掌的娃哈哈能够及时回到主业,是否能做到更好?

回归本业,出路在哪里?

娃哈哈的主业,毫无疑问是饮料。回归主业如何突破,宗庆后要解决两个难题,渠道和产品!

难题一:渠道如何突破

基于中国市场特色而建设的联销体这一垂直渠道体系,据说是哈佛商学院唯一引用的中国原生商业模式,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娃哈哈成功的关键,甚至被认为是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联销体强大而高效的铺货能力以及娃哈哈对分销渠道的掌控力,成就了娃哈哈在饮料行业的霸主地位。娃哈哈联销体基本网络结构是:总部——各省区分公司——特约一级经销商——特约二级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终端。其核心是保证金制度和统一的价差制度。

这是一个庞大而精致的网络,然而从这个网络构建的第一天起,就存在一个问题,对零售终端掌控不力,过多的层级注定掌控零售终端就要承担高额的管理成本。在卖方市场的商业背景下,这不算什么问题,迅速高效的铺货是制胜的关键,而随着产品的丰富,和消费者选择的增加,对零售终端的掌控就变得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多层级的网络要实现企业和经销商共同赢利,就要求持续推出高毛利产品,这一点也对娃哈哈提出了挑战。

另外一个大家都忽略的原因,是宏观环境的变化,三十年持续不断的打工潮,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结构,“一级市场是骨头,二三级市场是肉”的判断已经失去其生存土壤,2.69亿的农民一年中大半的时间是生活在工商业发达的一线城市,除了部分生活在近郊和工业园区,需要批发市场和食杂店覆盖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现代渠道,KA卖场成为其购物主要场所。

电商对传统渠道的冲击更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联销体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是继续承担高额的渠道费用,把产品铺到日益萎缩的二三级甚至四五级市场;还是直接抛弃联销体,通路精耕,面对现代渠道,背着高额的进场、条码、促销、过节等费用和60天以上的账期,直接铺货到KA卖场和连锁商超?亦或者两者结合,一二线城市通路精耕,其他区域联销体补充,一如农夫和可口可乐?

坚持联销体的结果必然是市场日益衰竭而轰然倒塌;转为通路精耕就面临着现有体系的休克风险,这一口气如果是上不来,就不是休克,而是突然死亡!而不论做何选择,都不得不面对电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

难题二:新的领军产品去哪儿了

二十年如一日的娃哈哈纯净水,随着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的提升,零售价格1块钱,已经很难贡献什么利润了。十年如一日的营养快线,是娃哈哈目前最为稳定的利润制造者,也面临着市场萎缩的现状。未来的领军产品到底在哪?启立?格瓦斯?富氧水?最近几年推出的这几款产品,目前都处于部分人群和局部地区适销的状态,从定位来看,很难承担起核心产品这一战略角色。

以格瓦斯为例,在啤儿茶爽遭遇滑铁卢之后,娃哈哈又推出一款跨界啤酒和饮料领域的新品类。不同于营养快线和啤儿茶爽的自创品类,格瓦斯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俄罗斯、东北等地区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娃哈哈要做的,就是把这一种区域性的饮料,推广成为全国的目标消费群体接受的广域饮料。娃哈哈格瓦斯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三大错位。首先,产品定位错位:在中国,饮料文化与酒文化有着本质区别,饮料强调个性,酒强调社交;第二,目标群体定位错位:追求饮料类产品的消费者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娃哈哈格瓦斯,从形象到调性,“享受女人般的温暖”无不针对成熟男人;第三,渠道错位:格瓦斯从产品属性来看,更适合从餐饮渠道发力,而娃哈哈主推的渠道是经销商和KA卖场。三大错位注定了娃哈哈格瓦斯只能做为一种战术性产品,而不能成为战略核心产品。

到底怎样的产品,才能成为娃哈哈未来的核心产品?这应该是娃哈哈决策层一直在深思的问题。而娃哈哈未来核心产品的特征,最基本的,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娃哈哈要推出的产品。产品规划瞄准未来,而不是现在,更不是过去。大众口味,个性标签,新品类,应该是新的核心产品具备的三大要素。大众化产品,依靠概念和设计取得成功的,不到百分之三。因此,新的核心产品,可以在不断地试错中积累和发现,这点成本,娃哈哈完全可以承担。有娃哈哈品牌背书,哪怕是失败的产品,卖个几百万箱,还是没有问题的。

投资多元化是否意味着产业多元化?

问题是,娃哈哈真的需要一个新的核心产品吗?在饮料行业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大于60%的背景下,作为行业带头大哥的娃哈哈天然是制定游戏规则的圆桌会议长老,因此,跳出企业经营角度,而从行业发展角度审视娃哈哈,就会发现,产品不是问题,方向才是关键。

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学习老冤家达能,把品牌扩张作为自己的未来发展的主战略。第一,收购各地优秀品牌,实施多品牌战略,比如格瓦斯,直接收购秋林,和自建生产线运营是完全两种思路;第二,优胜劣汰,形成企业内部品牌竞争机制,果断抛弃夕阳行业和边缘产品;第三,有带头大哥的担当,在食品饮料这一亩三分地,全方位阻击外来的竞争者,通过竞争,壮大自己。

多元化治疗 第3篇

关键词:高糖-多元维生素,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水肿

引言

近几年来.老龄化问题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患有白内障的老人数量也显著递增。老年性白内障可以说是在白内障眼病中最为常见的,我们一般把它划分为代谢类疾病范畴,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威胁,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现如今最有用的办法还是通过手术来治疗。对白内障手术发展史进行回顾,中间经过针拨术,囊内摘除手术,现代化囊外摘除手术以及本文所讲的超声乳化,可以说手术器械和操作均有很大变化,并且变得越发先进[1]。本次研究结合高糖-多元维生素配联合中药疗法对白内障术后出现角膜水肿予以治疗,并取得显著成效,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68例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角膜水肿病患.共计136只眼,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视物模糊,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8只眼.其中男性72只眼.女性64只眼;年龄45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1.37±2,31)岁。级46只眼,二级50只眼,三级38只眼,四级2只眼。两组病患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或文化程度与家庭背景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对照组术后一天角膜出现一到二级水肿病患局部采取羟甲基纤维素钠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的滴眼液及眼膏;三至四级水肿局部进行低药以外,配合小牛重碱上皮生长因子的滴眼液。实验组在对照组前提下辅以一半浓度的葡萄糖注射剂四十毫升配伍维生素C注射剂一克左右和脂溶维生素Ⅱ注射剂五毫升左右,每天静滴一次[2]。并配合使用平肝健脾利湿方,由石决明(先煎)15g,杭菊花、泽泻、楮实子各9g,茯苓12g,苍术、白术、猪苓、陈皮各6g,桂枝3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两组病患都在术后一天有角膜水肿情况出现便针对用药。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1.3 参照指标

术后裂隙灯下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对角膜水肿的级别进行划分:零级即角膜透明不存在水肿现象,一级角膜部分出现薄雾水肿,角膜中皮面较光滑,虹膜的纹理清晰可辨认:二级角膜水肿呈浅灰色,角膜皮面不光滑,同时虹膜的纹理较模糊;三级角膜呈弥散状水肿灰白色.角膜皮面龟裂状,虹膜的纹理不清晰;四级角膜水肿变为乳白色,并且眼内的结构较模糊。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即消退到零级角膜通透不存在水肿情况花费天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调研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x2卡方检验,检验结果用P表示,P<0.05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级水肿从时间上看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二到三级水肿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病患疗效方面具备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都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具体结果如下:一级水肿:消退时间1到2天:对照组23只眼.水肿消退11只眼,实验组23只眼,水肿消退15只眼;消退时间3到4天:对照组水肿消退9只眼,实验组水肿消退7只眼;消退时间5到6天:对照组水肿消退3只眼,实验组水肿消退1只眼。二级水肿:消退时间1到3天:对照组25只眼,水肿消退4只眼,实验组25只眼.水肿消退8只眼:消退时间4到6天:对照组水肿消退13只眼,实验组水肿消退11只眼;消退时间6到9天:对照组水肿消退8只眼,实验组水肿消退6只眼。三级水肿:消退时间5到10天:对照组19只眼,水肿消退3只眼,实验组19只眼,水肿消退7只眼;消退时间10到15天:对照组水肿消退8只眼,实验组水肿退消9只眼;消退时间超过15天:对照组水肿消退8只眼,实验组水肿消退3只眼。

3 讨论

人体角膜结构一般可分五层,角膜的内皮细胞功能与结构完整对确保角膜透明重要性是很大的,它凭借内皮细胞间缝隙连接.同机制构成机械屏障还有内皮细胞中离子泵代谢效能,使得角膜相对脱水。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伴有角膜水肿发生,主要原因在于角膜内皮受损,失去屏障和离子泵作用,内皮细胞渐渐消失,机体代谢失常并丧失排水功能。还有学者做过研究,超过百分之八十病患进行该手术以后有不同程度角膜水肿情况出现,并且患病机理复杂。中药消肿方面有治疗优势。两组病患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或文化程度与家庭背景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这就确保两组病患同质性另外,采取相同超声乳化手术方法.就排除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等不同进而出现差异。结果显示,老年白内障病患进行超声乳化手术以后结合高糖-多元维生素配伍治疗方法,使术后二级和三级角膜水肿恢复明显加快,病患水肿消退的时间明显缩短,视功能取得更早恢复效果。一级水肿从时间上看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都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与局部应激反应。并且高糖-多元维生素配伍治疗药系为国药产品,价格相对便宜,对老年白内障术后出现角膜水肿患者,是目前为止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3]。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手术以后出现角膜水肿都能够消退,但是因为角膜水肿状况造成病患一段时间看不清东西,易使其生成焦躁忧虑情绪使得治疗满意度,大大降低,采取高糖-多元维生素配伍治疗方法,在老年白内障实行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出现角膜水肿临床治疗中可以取得不错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很小,还可有效缓解病患疼痛,提升病患生活质量,应当得到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水肿7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3:309-310.

[2]曹淑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4,20:178-179.

论评估主体多元化与价值主体多元化 第4篇

一、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价值溯源

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课程改革运动, 以泰勒 (Ralph W.Tyler) 为首的进步主义教育研究者通过“八年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评价就是对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的描述。根据这一定义, 研究者实际扮演着测量员和描述者的角色, 必须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 评价被描述成是价值无涉的过程。这一时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校系统内部, 由学校内部的评价研究者和政策研究者完成。

1957年, 苏联卫星上天事件震惊美国朝野, 进步主义教育观受到质疑,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教育观随之而起。为了保障国家科技竞争的实力, 美国联邦政府意识到要对学校进行必要的干预。1965年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法案》美国联邦政府给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资助, 但同时也开始附带问责要求, 每个受资助的学校必须呈交评价报告。联邦政府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立法和拨款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除了外在政府的干预, 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动因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变化。美国二战后, 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繁荣稳定, 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3]引起了高等教育一系列的变化:一是高校规模扩大化。1955年到1970年间, 美国高等学校总数由1858所增加到2837所, 在校生总人数由292万人增加到852万人, 校均在校生有近1600人翻了近一倍达到3000多人。二是学生成分多元化。受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影响, 进入高校的少数族裔和女性学生增多。同时还放宽了对学生入学年龄的限制。三是高校类型层次多样化。[4]社区学校和私立学校成为扩张的主力军。四是入学标准多样、教学方式灵活。各类型的大学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入学标准。社区学院采取的就是开放式的入学方式, 除了一些研究型大学, 其他一般院校采取都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学生, 考试分为学习能力的测验 (SAT) 和美国大专院校测验计划 (ACT) 两种形式, 大学可任意选择。

为了适应外在国际竞争压力和内在教育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学校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改革, 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授课方式和管理制度。教育的改革举措促使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 政治上美苏争霸的局面客观上促使了美国国家主义意识的觉醒, 感觉到教育对科技发展和国家实力提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社会思想上黑人运动、女权运动、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激荡, 原有的等级化观念和思想被打破, 社会走向扁平化。折射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平等化思想的兴起, 教育不再是一些人的特权, 而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精英式的培养目标和方式被大众化的教育目标和方式所取代。以描述目标完成情况为评价核心的泰勒模式遭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强烈不满, 评价目标的合理性遭到质疑。斯塔弗尔比姆 (L.D.Stuffl ebeam) 的CIPP模式、斯克里文 (Michael Scriven) 的目标游离模式等新式评价方式应运而生。

除了评价模式的改变, 战后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战后不久, 美国便成立了专门的鉴定领导机构——全国鉴定委员会 (Nationa Committee of Accreditation, 以下简称NCA) , 1964年又成立了高等教育地区鉴定委员会联合会 (Federation of regional Accreditation Committee of Higher Education, 以下简称FRACHE) , 分别负责全国性和地区性鉴定机构的领导和协调共工作。1975年上述两个全国性的联合委员会NCA与FRACHE合二为一, 成立了一个统一的机构称之为中学后教育鉴定委员会 (Council on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 , 这就是著名的COPA。[5]到了20世纪80年代, 美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关注。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呼吁社会各界关心教育质量。目前, 得到美国教育部认可的共有6个地区性院校协会下的8个院校认证委员会和8个全国性的院校认证委员会, 以及近60个学科70余个专业评估机构。[6]

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评估改革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评价对象的范围扩大化, 从最初的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测量发展到对项目效果的描述, 再到对教育目标的判断。二是评价主体的增加。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分权体制, 教育的质量保障最初是学校自己的责任, 评价工作主要由学校的老师或者管理人员来完成。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 开始出现一些社会性的专门评估组织。而在社会问责的意识影响下, 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和拨款的方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间接的干预, 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的绩效。

美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改革进程是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间的博弈过程。19世纪以前, 大学还是与世隔绝的“修道院”, 追求高深学问的“象牙塔”。进入20世纪,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 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教育的功能从最初的不带有一丝功利地追求学问演化成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工具, 教育的纯粹性和独立性正在慢慢衰退, 随之而来的是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延展。正如布鲁贝克 (John S.Brubacher) 指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基础:“一种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7]教育的发展逻辑影响到评估的发展路径, 高等教育评价的价值逻辑正从学校自治的文化逻辑向服务社会的政治逻辑转向。在高等教育评价领域, 最初的话语权是掌握在文化资本的手里。在学校自治的前提下, 教育评价是学校自己的事, 教师和学校评价人员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其后为了满足学校管理者的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让位于学校对教育目标完成度的评价。随着政治资本的介入, 评价的重心再次发生位移。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间接地控制了教育评价。由于公共力量的干预, 评价演变成了一种政治活动, 美国评价学者维斯总结了政治力量影响评价的三种方式:一是评价会涉及项目和政策, 而他们都是政治决策产物;二是因为评价会帮助决策, 所以评价报告也就变成了政治档案;三是评价暗含了很多政治宣言 (比如质疑某些项目目标的合法性) 。

评价的政治转向引起了一些评估学者的不满。斯克里文指出, 评估者和委托者之间存在着“暧昧关系”, [8]这就使得评估者在选择评价对象, 评价方法和指标时倾向于对自己和委托者有利的选择。这样就剥夺了其他利益相关者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利。由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被排除在评估之外, 这使得评估所关注的问题窄化:评估总是有目的的, 但是是谁的目的?评估是为决策服务的, 但是谁在决策?评估结果又由谁来得出和解释?显然, 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有赖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评估的大量信息在政治运作过程中被忽略掉了, 这是评估结果很难被使用的重要原因。古巴和林肯对前三代评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其中包括:管理主义倾向, 对价值多元的排斥以及对科学主义方法的膜拜。

正是对前三代评价方式的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 枯巴 (Egong Guba) 和林肯 (Yvronna Session Lincoln) 提出了第四代评价模式:建构主义评价模式。高等教育评价由评估主体多元化阶段迈向价值主体多元化阶段。在建构主义评价模式下, 所有的相关利益主体都应该被评估所接纳。相关利益者包括三类人:一是评估代理人, 主要有评估对象的开发者, 评估活动的资助者, 开发评估的决策者, 评估的委托人, 执行评估的人员等;二是评估受益人, 包括目标群体, 他们是直接受益人和因评估工作而受益的人;三是评估的受害者, 由于接受了某种评估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比如某些天才儿童培养方案排斥正常儿童。评估者和评估对象之间并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也不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 他们是共性主体。他们共同参与到评估过程中来, 他们将自己的主张、焦虑和争议表达出来, 同时也要认真面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和争议。[9]

与此观点相似,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豪斯 (Ernest R.House) 提出协商式民主评估三原则。[10]协商民主评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包容所有相关利益者的观点。从民主社会和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 评估者不能只为最有势力或是能提高其身价的投标人评估。评估的结果应该被真实地呈现, 不能随意更改、删除其中利益相关的部分, 或是自行加强有利于他们利益的描述。这些情形都是评估者不能触犯的原则。

评估应该追求描述准确的现实, 而不是为了一些人或集团牟取利益, 超越其他人或集团来假造证据。不能像广告或公共行业那样, 它们是为支付服务费用的那方提供服务。所有相关团体的利益都应该有所呈现, 这是真民主所要求的。如果不是所有的相关利益都得以展现, 那么由于有些人的利益没有得到体现, 结果就是伪民主。评估中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权力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社会正义的敌人, 有权的一方会在讨论中占有优势, 而无权那方的意见也许不会被呈现出来。必须有平衡或公平的力量, 这样才会产生恰当的理解和思考。评估者必须设计评估, 以使得相关利益都得以体现, 并在他们之间有制衡的权利。这意味着使那些在讨论中常常被忽略的利益得以呈现, 因为他们的利益总是会由于价值主体的缺位而被忽视。

追根溯源, 从价值的角度审视教育评价理论发展沿革, 我们可以发现两条或明或暗的价值发展轨迹:评估主体多元化和价值主体多元化。前者是指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同一个评价对象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比如政府、社会和高校在对大学做出评价时, 都会以自己的价值需要为基础, 对大学做出评价。评估主体多元化的优势在于摆脱单一视角的阈限, 增加了问题的广度, 满足了不同利益群体对教育的需要。但是这种评价的方式其实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式的思维方式, 主体将客体对象化, 通过对对象的精确观察和描述, 以求达到揭示真理的客观过程。后者试图超越这种主客关系二元论, 在强调主体间性的基础上, 主张评估应该包括所有的价值主体, 在每一个主体都取得平等地位的前提下, 通过对话、协商将要关注的问题客观化的过程。我国当前教育评估实践中遵循的就是第一种认识论的原则, 评估理念还停留在泰勒的“目标行为”模式阶段。受传统管制主义和行政化思维的桎梏, 我国的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化 (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测量和描述) , 评价标准一元化 (强调客观化的数据和结果) , 评价形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后者是西方国家在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过程强调主体间性的影响, 以价值主体的参与、应答、协商等为主要特征。

二、评估主体多元化

评价的主体构成是评价活动的关键因素, 作为评价的形式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评价活动的实质价值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评价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现实重合性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 二者重合度越高, 也即评估者代表和反应价值主体的价值诉求的程度越高。大学评价的相关利益主体是一个价值群体, 有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等, 这些主体都对大学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 评估主体的理想图式应是能代表这些需求各方的复合体, 显然, 我国以政府为评估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必须进行评价主体的重新建构。

在西方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 评价分权化特征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评价的权力在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地府、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之间的分散;二是评价权力在政府、社会、市场、学校等之间分散和制衡。这样的多方主体参与的评价活动, 削弱了单一评价主体在利益相关情形下主观意识对评价活动的影响, 保证了评价的公正性、独立性, 因而也就增加了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因此, 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 往往具有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的、民间的、地方团体的等多种评估形式和机构, 这样的复合性评价主体对大学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有效的外部评估和监督体系, 对大学的教学质量起着监督、检查和促进作用。但大学自身并不隶属于任何一方, 仍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 在办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上拥有自治权, 而且大多数国家的大学都很重视自我评价 (或称“校本评价”) , 这样就形成了大学内部的坚实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 不会轻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回顾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实践评估主体单一化是评估价值冲突的症结所在, 单一的评估主体使其他各种利益在话语霸权面前失语, 价值严重缺位。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政府既是高校的出资人, 也是举办者, 还要兼顾裁判员的角色。随着教育管理权的下方和院校自主权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办大学、独立学院、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单一的政府评估主体显然无法完整地代表他们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 单一的政府评估主体具有行政上的绝对权威, 而且缺乏监督机制, 被评对象评估过程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这种不对等关系, 是官僚主义、过度接待、甚至寻租行为的温床。要想打破政府评估领域的垄断局面, 使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真正参与其中, 就必须建立多元的评估主体。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正向着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方向发展。于此相适应, 建立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大学自身评估相结合的新型评价体系, 应是现实可行的。在这样的评价主体结构中, 政府代表了公共利益和长远价值, 对大学的发展进行宏观的管理、指导和协调;社会中介组织代表了社会集团、用人机构、学生家长等直接利益相关人, 对大学实施评价、监督的职能;大学自身为了追求纯粹知识的终极理想和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使命, 落实教学计划和任务。由这三方共同组成评估主体, 可以最大程度地、完整地反映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需求, 因而具备评价的合法性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培育和发展教育评价中介组织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评价的共同选择。例如1949年, 全美鉴定委员会 (National committee of Accreditation, 以下简称NCA) 成立, 负责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评定机构, 加强了全面鉴定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 保障了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 1975年NCA同高等教育地区鉴定委员会 (Federation of regional Accreditation Committee of Higher Education, 以下简称FRACHE) 合并为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 (即COPA) , 成为全国性、非官方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COPA按照标准对评估机构的资格进行评定, 只有COPA认为合格的机构才可以开展评估工作。1996年通过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公决, 成立了新的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 (The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以下简称CHEA) 接管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目前, 得到美国教育部认可的共有6个地区性院校协会下的8个院校认证委员会和8个全国性的院校认证委员会, 以及近60个学科70余个专业评估机构。[11]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也经历了几经反复的变迁过程。传统的英国高等教育只有大学一种形式, 如牛津、剑桥。对大学的管理一般采取院校自治的方式, 政府并不干预学校管理事物, 1919年英国成立了大学拨款委员会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以下简称UGC) 主要负责把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分配给大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英国出现了注重应用技术开发的城市学院, 高等教育系统分化为大学和大学以外机构两类, 这也促使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双轨制”发展。一方面, 大学具有学位授予权, 通过外部检查机构和专业认证等进行外部评估, 保留了院校自治模式;另一方面, 大学以外高等教育机构没有学位授予权, 受地方政府严密控制, 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 (Council for National Academic Awards, 以下简称CNAA) 中介机构来进行学位授予与质量评估。1991年英国政府取消了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的明确分界, 允许评估合格的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双轨制退出历史舞台。1992年, 英国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 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mmunity, 以下简称HEQC) 和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 (Higher Education Fund Community, 以下简称HEFC) 。分别负责院校层次的学术质量审查和学术层次上的学科评估。到1997年, 又将两者合并, 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以下简称QAA) , 为保障英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服务。

从美英两国教育专业化评估机构的发展中, 我们可以得出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得力于专业化评估机构的发展。虽然, 各国之间存在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 政府、高校和专业机构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显得更加复杂。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建立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 完善评价程序及方法, 是现代教育评价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与体系化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有学者形容中介组织是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的一座桥梁, 既可以帮助政府、社会判断投资、拨款的方向, 又可以使高校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以免受到来自内外部压力的困扰, 在政府管理和高校自主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

三、价值主体多元化

建立在价值主体平等的基础上, 每一个主体的利益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表达。所以, 价值主体多元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价值的包容性。价值包容性就是把所有利益相关者及其价值主张和诉求都涵盖进来。这是民主式评价观在价值问题处理上的基本态度和价值立场。

建构价值是在评价主客体交互协作的过程中完成的。评价过程应该由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建构统一价值观, 评价结果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交互作用的产物;评价就是要通过对参与评价以及与评价有利害关系的人的需求、关注点和问题的应答, 并通过对话和协商, 逐步达成共识。枯巴和林肯特别强调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和评价客体民主、平等、协作、交互作用的关系, 认为“评价是各方力量 (评价参与人) 合作的产物, 评价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12]可以看出, 这种评价观超越了以往的评价模式, 在评价中引入了交往理性的概念, 通过评价中人的交往和互动来形成新的评价价值, 实现评价的目的。在这种评价模式中, 评价的合理性“主要是涉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获得和运用知识的一种素质的合理性, 只能在主体间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 在主体间的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融合、接纳和取得共识的交往中形成”。[13]这种评价思想建构下的评价活动, 必然不同于评价主客体关系中的评价行为。“通过评价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开展的评价活动, 主要功能不在于进行价值判断, 而是把重心转移到批判、反思、理解和创造上来。它可以是对已有价值规范的批判、反思, 可以是对评价主体价值观念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也可以是新的价值规范的创造等。”[14]可见, 价值主体多元化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价值的交往和对话。通过对话的方法将利益主张、焦虑和诉求表达出来。

建构主义的评价方法描述的是一个不断协商和理性的政治化过程, 评估不是对个体的量化描述过程, 而是一个利益主体不断扩大的价值沟通、交流, 达成局部共识;再沟通、再交流, 实现更多的共识的协商过程;最终实现价值统一的过程。建构主义评价理论的优势在于其思想根源于西方民主社会的思想, 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被赋予了同等的权重, 评估不是某一个或某一类特权集团的事, 评估是大家的事, 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评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之间要相互尊重, 允许差异的存在, 倾听其他利益者的看法和主张, 这种方式为价值的表达提供了平台, 为价值的理解提供了机遇。建构主义的评价方式目的在于增加个体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引导共同价值观点的产生, 避免对评估结果无休止的争吵。

第四代评价提倡价值主体的对话和沟通, 加强理解和信任, 消除不必要的价值冲突和争执等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以个人本位的评价观出发, 强调个体的利益和诉求, 忽视价值的整体性特征。强调价值的多元性, 忽视价值的统一性, 是解决价值冲突的重要障碍。同时, 对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主张都要平等的对待是一种绝对平等主义的思想。在民主社会中, 这种绝对的主体平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理想上我们可以追求绝对的平等, 但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 绝对的平等带来的结果可能是绝对的争论。

正是看到建构主义评价方式存在的潜在风险。科罗拉多大学教授豪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路径。个人或群体的真实利益与设想的利益并不会完全一致。辨识“真实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发现真正利益是对话交流的重要任务。评估者不能自行的设想某方的利益是什么。最好是能使参与者积极参与到不同种类的对话中。也许通过对话和协商, 能使得利益相关者转变思想, 弄清楚自己的利益到底是什么。当他们检查发现结果、参与到与其他人或群体的争论和讨论中时, 也许其初衷会产生改变。参与者和评估者都必须分辨真实的事件, 很多时候还要亲身制造一些真实的事件。评估的发现在这些程序中自然产生。这些结果不是等着去被发现, 而是在评估和讨论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为保证对话的进行, 评估者必须公平的代表所有方的利益, 参与者要加入到对话程序中, 充分审视。在某种意义上, 从开始时有偏好、价值判断的论述, 到之后基于民主原则的协商, 再到对事实的评估性论断。但在此有个隐患:评估者可能在与不同的利益团体大量对话中, 受到不当的影响。尽管我们相信它确实对公正性有威胁, 但更大的危险在于评估者如果不能完全理解身份、观念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 会在评估中将这些团体的利益表达失误。所以我们宁愿如此牺牲掉一部分的公正性, 而使得评估者通过大量的对话完全明白利益相关者的处境。总之, 评估总免不了与选择的价值观念相联系:应该做出什么选择, 谁来选择, 以及合理性是什么。评估总是根据集中选择的观念来进行的, 还有基于价值的选择。

总之, 价值主体多元化的本质是基于价值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假设, 不同的价值主体的价值主张和诉求不尽相同, 在民主观念的思想下, 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至上, 每个个体在主体上都是平等的, 每一个思想, 每一个个体都不比另一个思想, 另一个个体在本体上具有优越性。基于这样的本体假设, 每一个价值主体都应该被包容进评估的过程。同时, 在价值包容的基础上开展价值的对话, 对话的本质是利益的表达, 这里我们看到西方两种不同的处理路径, 以古巴和林肯代表的第四代评价理论强调每一个价值主张都应该平等对待。面对这种绝对平等主义的思想, 我们不禁要问, 如果对话, 协商不能达成共识怎么办?如果不能相互理解、承认怎么办?或者虽然理解了仍然不能彼此承认、接受怎么办?互不相让怎么办?在利益冲突严重的时候, 怎一个“谈”字了得?豪斯正是看到了第四代评价理论在实践上的乏力, 提出评估的协商原则。只有在基于价值多样性的基础上, 承认价值的客观性才能找到协商和和谈的生长点。例如, 同样的天气, 对身强体壮的人和身体孱弱的人而言, 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有人感到冷, 有人感到热。谁的对呢?从主体感受来看, 谁说的都是真话, 都符合实际。那是不是说价值本身就没有确定性了呢?当然不是, 人们的身体状况与衣着状况不同, 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但总有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以接受的标准, 这就是客观标准。过度强调价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只会使评估走向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在价值的差异中寻求客观的价值事实才是科学评估的逻辑起点。

总之, 在大学、政府和社会之间不断博弈中, 评估的价值逻辑经历了“教育测量——目标模式——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四个阶段, 价值的重心不断发生位移。正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巴内特 (Ronald Barnet) 教授认为, “过去20多年来, 英国的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从教师个人到大学, 从大学到国家, 从国家又回到大学自身负责这样一个演进的过程”。[15]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只有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才能实现教育评价形式价值和实质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

摘要:价值冲突是教育评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价值主体对教育的诉求存在差异性。消除价值冲突, 达成价值共识, 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发展趋势, 也是我国评估实践走出价值冲突困境的必然选择。文章主要分析了消解价值冲突的两种路径:评估主体多元化和价值主体多元。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本质是价值标准的多样化, 是从另一个视角, 用另一套评价标准来衡量教育的价值;价值主体多元化的实质是价值主体的参与性特征, 强调价值主体在平等的原则上互相对话、沟通和协商的民主过程。两者的结合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工具价值和实质价值相统一的有效形式。

会计信息多元化 第5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多元化,利益相关者,信息系统

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认为, 企业是由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共同设立的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需求, 同时企业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会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每个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及时获取企业的信息以进行决策。而会计信息在企业各种信息中属于直观且高效的信息,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也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各个利益相关者需要获取企业会计信息, 直接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另外, 现代投资者越来越多采用信息化的渠道获得会计信息, 因此企业需要同时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变革, 加强会计的反映职能, 提升会计信息满足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一、现代会计信息面临的供需问题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契约的形式成立起来, 现代市场发展, 不同的群体都有机会和意愿参与到利益分配中,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他们需要不同的会计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决策, 考虑到决策目标不一, 信息需求方对信息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使用者会有自己的要求, 因此会计信息也会随着决策的多样化而变得多元化, 对信息的提供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由于会计方面的信息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并带来不同的收益, 要满足需求, 企业的会计信息就需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 无关的会计信息都是无效的。这就带来了会计信息供需的第一个问题, 相关性不足。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大批量生产的同质产品, 它可以满足一些群体的共性需求, 难以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企业无法在现有的资源和成本效益原则下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 造成企业会计信息提供相关性不足。多元化的会计信息需求下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足, 这种客观性缺失造成利益相关者使用该信息的时候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利益的刺激下企业会缺乏提供真实信息的动力, 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也会造成虚假信息的发布。企业需要在提升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客观性前提下满足多元化需求。

二、满足会计信息多元化下的会计信息生产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 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会越来越明显, 企业只有适应这样的趋势才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会计信息供求模式的矛盾和趋势变化就要求会计信息要有新的生产原则进行对应, 也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生产方式要有变化。

(一) 修正会计信息的需求假设, 重视多元化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服务对象, 已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过去乃至我们现在沿用的会计信息通常都是站在供给者的角度对会计报告进行规范和要求。在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允许的条件下, 企业的会计在投资、筹资决策方面只从会计主体的利益出发, 企业会计只要为会计主体服务。现代企业制度下, 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 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投资者又遍及全社会各阶层, 除国家授权投资的国有资产经营代表, 还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投资人 (资产所有者) 以及国家政府部门投资者、证券交易机构及新闻媒介等, 都要及时、规范地提供财务信息, 为之服务。站在主观的角度单一地分析问题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所以, 现代企业制度下, 我们企业会计的服务也应该相应调整。

(二) 在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引入供需双方, 由需求方对相关性提出需求

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 是为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由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千差万别, 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要求各有侧重。

1、投资者可以是国家、法人、职工个人、其他经济单位和外商等。投资者主要关心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因而, 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着重为其提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2、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他们重点关注的是所提供的资金是否能按期如数收回。因而, 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着重为其提供有关的偿债能力的信息。

3、政府相关机构有财政、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这些部门依据有关的法律、制度监督和检查各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成本计算情况、利润形成及分配情况、税金计算和解缴情况等。因而, 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着重为其提供有关企业的资金及其运用、分配方面的情况, 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4、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关注的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经营业绩的大小以及现金的流动情况。因而, 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着重为其提供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 以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 为以后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资料。

5、企业职工群众最关注的是企业为其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及其稳定性、劳动报酬高低和职工福利好坏等方面的资料, 而上述情况又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等情况密切相关。因而, 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除了需要提供以上信息外, 还需要提供与职工福利相关的资料。

6、社会公众包括企业潜在的投资者或债权人, 其主要关注企业的现行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因而, 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能够提供企业目前状况及其未来发展等有关方面的资料。

三、建立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优化会计信息提供方式和质量

考虑到会计信息系统对多元化的会计信息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将以一定的章节介绍这个内容。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信息网络支持下, 将会计事项和会计原始信息以多种标准进行处理, 以满足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实质上它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构建完成的。

(一) 建立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目标和原则

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 以会计事项为核心, 会计原始信息以多重标准进行处理, 最终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它是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构建完成。

根据我们对于网络信息时代会计目标的研究, 我们认为应该把“提供及时、多样化的会计信息”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会计目标。因此多元化会计信息建立的目标就应该围绕及时和多样化。

想要构建出网络信息时代下一个科学、合理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 使得我们构建的系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先确立我们构建的多元化会计系统的原则。

首先, 全面性, 是指会计对象的全部内容均应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以全面反映。

其次, 系统性, 是指会计对象的全部内容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既得以相互联系的反映, 又能进行必要的科学分类, 还能与企业其他的信息系统紧密相连。

再次, 及时性, 是指会计对象的全部内容能够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以及时反映, 不得积压、延误。

最后, 发展性, 是指会计信息系统要能够不断地吸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求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不断地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二) 循序渐进, 逐步建立起企业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

传统的会计报告对所有使用者提供的都是相同的信息即通用的会计报告, 由使用者自己选择需要的内容。要想会计报告面对所有用户, 就要将会计报告“立体化”, 有层次地报告信息内容。

首先是报告那些传统意义上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的财务信息。其次是对象供应商等这些客户提供一些可定义性, 相关性, 和可计量性的事项, 例如商誉。供应商可能与企业存在着较为长久的稳固的经济联系, 一般情况下他们关心企业的资信程度, 会给资信度高的企业提供商品或劳务。然后是向顾客提供一些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的事项, 例如顾客满意度等。最后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的事项, 例如经营风险等等。这样就可以全面的满足不同用户, 多层次的需要, 实现了会计的顾客化。

企业会计信息多元化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的市场环境也要求企业可以提供多元化会计信息, 企业要通过改变理念, 优化系统等方式, 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多元化的改革。限于笔者实务和理论的局限, 提出的措施难免有所偏颇, 希望能够对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牛瑞琴.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年22期.

多元时代体育教学的多元化评价探讨 第6篇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的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对促进教学实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新的模式亟须能够适应新变化的评价标准。在多元化形势下, 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中体育教学评价现状

新课程指出体育教学评价应当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着重对学生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全程进行评价。而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 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 评价手段死板, 只依赖考试和期末的体育测验;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生学习过程, 过于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而不是是否“会学”, 过分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评价形式单一、评价主题偏离, 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活动的发展。

三、体育教学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1. 转变评价观念,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新课程要求高中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体育的基本知识以及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不断地推进中, 但是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都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 这样教学质量就直接受到了影响。很多体育教师还禁锢在“重育体”、“重竞技”的传统观念里, 对体育教育中的“育心”和“普及”这两个概念不重视, 这都不利于发挥新课改下体育教育的作用, 也不能正确培养学生对体育课重视的意识, 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就无法满足新课标下体育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评价理念, 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评价观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精神, 向学生灌输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并努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也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课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身体健康指标为目的的。真正发挥体育教育对中学生身心的影响作用, 对学生的健康知识以及运动态度进行评估。

2. 采取全程评价,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应采取课堂即时评价—日常评价—定期评价—期中或期末评价的全程化评价, 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 指导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进而使学生能够“学好”。期中或期末的总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环节中, 应注意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除了期末考试外, 还要综合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成果等进行综合的评价。

测验项目的设计应当趋于多样化, 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举办一些运动比赛, 如拔河、轮滑、健美操、乒乓球赛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真正体会到体育课堂上的欢乐。平时, 多组织一些趣味活动和趣味游戏, 从多个方面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变化多端的课堂内容上学到知识, 使其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获得身心全面发展。这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检验与测评。

3. 丰富评价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实施全程化评价的过程中, 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除了传统使用的测试法外, 还可采用专题作业法、口头测试法等多种评价方法, 拓展评价的渠道, 以达到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目的。专题作业法的实施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 多了解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水平等, 全方面促进学生体育学科基本能力的发展。

4. 转变评价主体, 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评价中也应当注重师生的互动, 注重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评, 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创新,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强化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明晰自身体育学习中的特长和不足,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另外, 教师还可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适当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高中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新的活力。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之一, 从此种意义上来看, 高中体育教学评价与体育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丰富的评价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人文精神为主, 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鉴别选择功能、反馈功能和咨询决策功能, 利用教学评价的指导、激励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摘要:在多元时代背景下, 高中体育教学评价也应逐步实现多元化。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并列为教学系统的三大环节。教学评价不仅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 也是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手段。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

参考文献

[1]林思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之我见[J].现代交际, 2013 (5) :136-136.

多元化发展的山推 第7篇

山推根据“壮大主业、拓展新业、整合资源、精益管理、协同发展、融入国际”的发展思路,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 稳固壮大推土机及零部件主业, 积极拓展新业, 大力发展道路机械、建筑机械、小型挖掘机、桩工机械、工业车辆等系列产品, 新产品开发步伐明显加快,产品链不断拓宽,在BICES展会上,山推展出了推土机、压路机、平地机、吊管机、推耙机、混凝土泵车、车载泵、小型挖掘机、旋挖钻机及工程机械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是山推多元化发展的集中展示,并在展会上召开新产品发布会,隆重推出最新研制的产品:

SD52-5推土机:SD52-5推土机是山推股份自SD42-3研制成功后,自主研发、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最大功率推土机,填补了国内空白:飞轮功率520马力,整机采用行走系统底盘K悬挂、集中润滑、集中测压、温控风扇、故障自动检测等多项山推专利技术。

SE90液压挖掘机:SE90液压挖掘机是山推继SE60、SE70后自主开发的又一新产品,该机采用康明斯B3.3T发动机, 功率60kW;采用先进的东芝液压系统, 具有负载反馈功能, 可改善和提高整机性能;采用集中测压和集中润滑。

SF100内燃平衡重叉车:山推叉车覆盖2 t~1 0 t全系列产品, SF100是山推今年推出的又一大吨位叉车。高品质的液压元件确保操作的灵敏反应和高可靠性。

HJC5390THB泵车:山推自主研发的新款48m泵车产品。该车采用五十铃底盘, 双泵双回路恒功率开式液压系统, 确保动作迅速有力, 维修方便;采用缓冲控制技术的臂架, 实现超载缓冲保护。

声乐艺术的多元化 第8篇

具体而言, 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特征, 可以从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声乐艺术与其它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其它许多种艺术, 都密切相关, 常常构成多元化的综合体。

(一) 声乐艺术与诗歌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的诗歌艺术, 关系最为紧密, 是合二而一的。众所周知, 声乐所演唱的歌曲, 是由词与曲两大部分构成的, 也就是说, 声乐作为由人声歌唱的音乐艺术, 不论古今中外, 从来都是由人按词曲乐谱歌唱表演的。而歌词, 实际上就是通俗性的诗歌。有大量有力的例证可以支持这一理论观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 其中的“风”, 即“十五国风”之简称, 也就是春秋时期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 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所以直到今天, 音乐人仍把深入到民间去收集民歌称之为“采风”。到战国时期的《楚辞》, 也是楚地的民歌体诗歌, 同样是可以演唱的“歌词”。唐诗是我国诗歌鼎盛时期的标志, 其中大部分诗歌也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 例如王维的著名诗歌《送元二使安而》:“渭城朝雨浥清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有曲谱传唱, 且有琴谱, 均名为《阳关三叠》, 一直流传至今。到宋代的词, 更是严格意义上的“歌词”, 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曲谱, 文人作词, 实际上是按谱填词, 故作词又称“填词”。宋代的许多大词人, 不仅是词作家、而且是曲作家, 即可以自创新曲, 称为“自度曲”。例如苏轼、柳永、周邦彦等, 都是词曲兼擅的高手。尤其是姜夔 (白石) , 更著有《白石道人歌曲集》, 那是一部完整的词谱兼备的真正的“歌曲集”。后来元曲中的散曲、小令, 明、清的民歌, 也都是“歌词”, 是诗、乐一体的。在西方, 也有“唱诗班”, 其“唱诗”, 即是由诗歌与曲谱共同组成的声乐作品。

(二) 声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不仅与诗歌艺术合二而一, 而且与舞蹈艺术密不可分, 有时是乐与舞的二合一, 有时又是诗、乐、舞的三合一, 更加多元。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 (1) “投足”与“歌八阙”, 就是舞与声乐的紧密结合。唐代盛行“踏歌”, “踏”即舞蹈, “歌”即歌唱, 故“踏歌”实际上便是歌舞。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赠汪伦》说:“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辞海》在“踏歌”条目中, 具体释义为:“中国古代群众歌舞形式。指一种以足踏地为节, 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舞蹈。” (2)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专题的《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宋代大画家马远还有著名画作《踏歌》, 也是歌舞一体的有力佐证。直到现在, 还有歌舞一体的艺术形式———“歌舞”。而在许多歌手的演唱中, 也常常是载歌载舞的, 特别是通俗唱法的狂歌劲舞, 更是现代声乐与现代舞的最佳组合。

(三) 声乐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多元化

首先是声乐与歌剧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方面, 歌剧主要是由声乐构成的;另一方面, 歌剧中的一些唱段, 特别是其中的抒情唱段———咏叹调, 又可以单独作为艺术歌曲演唱。例如歌剧《图兰朵》中, 就把我国民歌《茉莉花》作为第一幕中的女声合唱曲;而歌剧《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江姐》中的《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江湖赤卫队》中的《没有眼泪, 没有悲伤》等, 都成为可以单独演唱的艺术歌曲。

其次是声乐与戏曲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 一方面, 戏曲中的许多唱腔, 本身就是声乐;另一方面, 戏曲中的许多名段, 也可以成为单独演唱的歌曲。例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甘洒热血写春秋》、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等, 不胜枚举。尤其值得特别关注的是, 近年来我国歌坛出现了一种新的声乐形式———戏歌, 这是戏曲唱腔与声乐艺术二元交叉形成的新声乐品种, 例如京歌《唱脸谱》, 就是其中的精品与代表作。

再次是声乐与音乐剧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一方面, 音乐剧中的许多唱段本身即是声乐作品;另一方面, 音乐剧中的许多唱段也是可以单独演唱的通俗歌曲, 例如《音乐之声》中的《多米咪》, 就是家喻户晓的名曲。

最后是声乐与舞剧、皮影剧、木偶剧的关系也都十分密切。许多舞剧中有插曲, 例如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就有声乐《娘子军连歌》;皮影剧也是由唱腔———声乐构成的;木偶剧中有的也有声乐———插曲。

(四) 声乐与曲艺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曲艺艺术也密不可分, 常常形成二元乃至多元组合。例如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就吸收了单弦的音乐精华, 《重整河山待后生》, 则吸收了京韵大鼓的艺术精华。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看秧歌》、《瞧情郎》、《丢戒指》、《越走越亮堂》, 李高柔演唱的《王二姐思夫》、《洪月娥做梦》等民歌, 更直接取材于东北二人转的同名小曲小调。

(五) 声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多元化

许多电影、电视剧中的片头曲、片尾曲、主题歌、插曲等, 都是名副其实的声乐作品。例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甘岭》中的插曲《我的祖国》, 电视剧《雷雨》的片头曲《孤独的我》、《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康熙大帝》片尾曲《千古一爱》、《京城四少》主题歌《潇洒走一回》等等, 都是家喻户晓的名歌。

而影片《海上升明月》, 冠名为“音乐故事片”, 这是专为著名歌星关牧村量身打造的, 其中穿插了许多由她演唱的歌曲。而美国于1927年拍摄的影片《爵士歌王》, 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曲, 标志着电影由无声进入有声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至于人所共知的M TV, 又称作“音乐电视”, 就更是声乐与电视的二元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艺术品种了。

二、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虽然是整个音乐的两大门类, 各占音乐艺术的半壁江山, 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不相往来的, 而是密切相关、多元组合、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

对于声乐而言, 几乎是须臾不可离开器乐伴奏, 虽然偶尔有“无伴奏合唱”和戏曲中无伴奏的“清板”演唱, 但这些毕竟属于极少数的特例, 大多数的歌曲演唱, 都要有器乐伴奏, 而有许多声乐作品, 又系根据器乐曲创作的, 例如歌曲《江河水》, 就是根据同名二胡独奏曲创作的, 歌曲《大姑娘美》, 也是根据同名唢呐曲创作的。至于粤剧中的许多唱腔, 也是根据器乐曲的乐种之一——广东音乐创作的, 从声乐的视角而论, 唱腔当然可视作是声乐。

对于器乐而言, 也与声乐息息相关。许多器乐作品, 都是根据声乐作品创作或改编的。例如莫扎特创作的器乐曲《星光灿烂》, 就是将法国民歌《小星星》进行13次变奏而形成的;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女妖》伴奏谱时, 将一个油漆匠边干活边哼唱的民歌记下曲谱, 作为伴奏曲的主旋律, 后来又将它作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主题, 命名为“如歌的行板”。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也是根据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改编的。

与此同时, 在许多器乐作品中, 也融入声乐作品, 形成明显的二元组合。例如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 就融入了合唱元素, 故此曲又名为《合唱交响曲》。

多元化的21世纪, 声乐与器乐的多元化组合更趋明显, 乃至形成“声器合一”现象, 例如冯晓泉、曾格格的二重唱与二重奏的多元组合, 郭蓉的唱奏合一, 臧天朔、崔健的唱奏合一等等, 都是时代新潮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声乐艺术自身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自身, 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声乐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法, 分为多种多样的类别。按照人声歌唱的特点, 分为男声 (包括高音、中音、低音) 、女声 (包括高音、中音、低音) 、童声三类, 而且每一类还可细分, 例如女高音, 又可分为抒情花腔、戏剧等类型;按照演唱方式, 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按照演唱风格, 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按照作品体裁, 分为民歌、艺术歌曲、声乐套曲、乡村歌曲、校园歌曲、摇滚乐, 以及清唱剧、歌剧、音乐剧、康塔塔等等。

综上所述, 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特征内涵丰富, 范围广泛, 层面很深。明确了这一点, 声乐学习与声乐教学, 就要广收博采, 厚积薄发, 而不能只就声乐论声乐, 这乃是多元化的新时代使然。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78页,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多元化治疗】相关文章:

多元化影响05-15

多元化转变05-20

行业多元化05-24

多元化反思06-04

多元化语境06-10

环境多元化07-12

多元化资本07-14

管理多元化07-21

多元化养老07-31

多元化方式08-09

上一篇:油画艺术创作的途径下一篇:建筑物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