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2024-06-26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第1篇

一、备课要求“广”

所谓“广”, 就是教师备课时, 对本节所讲内容要作最大限度的扩展。凡教科书上涉及到的, 甚至测试中可能出现的, 以及日常生活、生产中能够联系到的, 凡所应有, 尽可能做到无所不有。要做到这点, 第一, 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细心翻阅语文教学标准、教学参考资料和教科书, 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真正做到抓纲务本, 考虑周全。第二, 布置作业和练习时, 要摸清编排的目的和重难点, 预见学生在练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讲课中有意地进行穿插讲解。第三, 翻阅课后练习和复习资料, 了解本课知识点检测所选用的方法、变换的角度、单元与单元之间联系的知识纽带。第四, 让学生留心观察事物, 找准本课知识点与之相联系的结合点, 观察与理解相结合, 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五, 写出切实可行、语言精练、条理分明、内容充实的教案。只要做到这几点, 教师在教学中就能胸有成竹、指点有方。

二、讲课要求“简”

所谓“简”, 就是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简练明了, 避免过分的修饰, 更不能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作为语文教师, 更要讲究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 要重视前后衔接,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同时给学生以思维发展的空间。要做到这些, 教师要做到:第一, 深入钻研业务,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努力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标准迈进。第二, 知识面要广,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 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第三, 贴近学生实际, 注意调查研究, 重视信息反馈, 把握学生所能接受的标准度。

三、教法要求“新”

“新”就是指教法新颖独特, 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掌握,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要做到这点, 首先, 教师要刻苦钻研教育理论、教育理念, 及时把握教育动态, 学习最新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和他人经验, 并能适时运用于课堂教学。其次, 要求教师课前做到精心谋划、充分准备, 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法, 力避呆板单调缺乏生机的教法。第三, 教师在平时要苦练基本功, 采用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法, 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努力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课堂气氛活跃

即在课堂上师生互动配合默契, 语言交流畅通, 信息反馈及时,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昂, 在教有所乐、学有所获中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教师要做到教态自然大方, 和蔼可亲, 孜孜不倦。其次, 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使学生有章可循。不能随心所欲, 毫无章法, 使学生无所适从。第三, 多与学生接触, 培养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消除心灵上的障碍, 使学生主动配合, 从而愉快地接受新的知识。第四, 鼓励和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和勇气, 即使回答不上也应该鼓励他们, 在一问一答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从中发现问题, 以便解决疑难。

五、作业布置要求“精”

“精”就是少而精, 少而全。不搞题海战术, 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要做到这些, 第一, 选题要“精”, 要能考查出所授课的教学效果, 起到考查水平、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第二, 作业量要求少, 力求当堂完成, 出现问题随堂处理, 不留后遗症。第三, 作业答案要求活, 做作业时尽量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 用不同的语言来回答一个问题, 形式多样,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和框架 第2篇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适时板书课题(可以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了解课文内容(主要时间、人物、事件等信息)。

2.学生通读,正音通句。

3.学习重点生字和词语。

三、品读重点段之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完成一个课后题)

四、课堂总结。(总结本课重点知识点字词句题)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对上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一个复习回顾。

二、再读重点段之二,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完成一个课后题)

三、回读课文,扩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语文课堂效益 第3篇

关键词:自主预习;有效性提问;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55-1一、优化课前预习

预习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初次尝试的过程,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新鲜感,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自主性。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主要包括:读、标、查三项。

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做到字字入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形式多样,既可以读给父母听,也可以对着镜子读,还可以同学间互读,不仅达到了读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标: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文中的生字;标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加以批注;标出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

查:预习生字时,利用教材和各种工具书预习生字的相关知识,比如说结构、部首、笔顺、字义、组词等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更不是靠说说就能办到的。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提问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给”永远比“拿”愉快。我围绕这句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父亲教会儿子什么道理?“给”指什么?“拿”指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使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语,把握课文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上提问。内容的变化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牧童和狼》一文,牧童两次大叫“狼来了!”于是趁热打铁——这两次相同的叫喊有何区别?学生带着问题读一读,很快发现前者是捉弄村民的恶作剧,叫喊中带着幸灾乐祸,后者是真的吓坏了,叫喊中带着惊慌失措。通过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牧童的心理活动,从而更有效地理解了寓意。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同时培养了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如《嫦娥奔月》一文,有四处思维空间:①“她经常接济生活贫困的乡亲。”——嫦娥是如何接济老百姓的?②“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嫦娥是如何与逄蒙周旋的?③“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仿佛对后羿在说些什么呢?④“乡亲们遥遥地为她祝福。”乡亲们祝福时会说些什么?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课后作业

1.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的形式可以因文而异。教《乌鸦喝水》,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教《荷花》,可让学生为课文画插图,教《推敲》,可让学生演一演。这样的作业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因此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变“苦作”为“乐作”,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出击”,使课堂教学得以更好地优化与延伸。

2.分层练习,发挥训练的主动性。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达到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

如教《嫦娥奔月》一课,针对“接济”这个词语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分层弹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来完成。

村东的李家没米下锅了,孩子们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南的老王是个残疾人,嫦娥知道了,就……

村北的丁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却只有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嫦娥知道了,就……(发挥想象)

通过分层次的作业,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此外,学生的作业还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面向优等生,重在培养创新能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业不再是苦差事了,效果自然理想。

3.设计创造性的课堂练习,达到训练的创造性。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其创造性地练习。如(1)续写:学习了《滥竽充数》后,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的故事,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后,写封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2)迁移:学习《变色龙》后,设计练习:把变色龙放在(),它会变成()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浅议 第4篇

一、注重课前准备

教师的课前准备就是备课, 首先, 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 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梳理出文本的思路与结构, 对每堂课、每篇课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反馈?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情况都作精心的预设。其次, 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 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所以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 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即将所学, 当然预习什么、如何预习,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 教师必须可检测,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 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 再次适当调整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二、注重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客观条件,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集体授课, 它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最通用的一种, 即通过教师讲授、谈话、板书、演示等向一个班级或一组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可以是个别化教学, 它通常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观看或聆听音像教材、做笔记等获得教学信息;也可以是小组互动教学, 它主要通过讨论、问答交流等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教学信息。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各有利弊,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 取长补短。

三、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课堂教学时, 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课一开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了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第二, 注重课文阅读和问题讨论。在语文中, 疑是指导课文阅读的关键, 从此入手,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而有条理地展开思维活动。抓住重点, 设计疑点, 指导阅读, 加大讨论力度。如在教《孔乙己》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 理解课文的难点, 把握人物的命运, 挖掘主题的深度, 有很大的作用。它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 为了寻求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讨论可以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又能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 养成合作精神。但小组讨论不可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在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前提条件下, 教师有意识地安排部分问题让学生带出课堂, 通过查找资料亲自实践, 拓展了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 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上, 教师应做到“善问”而不多问, 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锻炼能力。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的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 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第四, 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 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 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容量和深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

四、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灵活变化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要致力于教服务于学。低年段适合于朗读表演式、情境体验式等, 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 要培养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如“探究”式学习、读写结合式学习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注重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作业情况, 作好教与学两方面的反思, 如我的教学效果如何?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有些什么?还有哪些需要补充和拓展的地方等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写好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进行下阶段的针对性教学,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作者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 反思教学得失。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 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2) 整理学生课堂见解。从学生的课堂发言及课后交流中, 提炼学生们的不同见解, 反思教师自身教学。 (3) 进行教学再设计。根据分析、整理、反思,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再设计, 完善教学活动。同时, 课后反思要注重时效性, 当天总结, 当天完成。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的思考 第5篇

内容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技巧是一个语文老师文化功底的体现。有效的提问应该是以启发性为主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在课堂问答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进步。鉴于此,笔者就个人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语文可课堂教学 提问环节 思考和建议

一.提问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只有全面地了解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相碰触,从而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又要考虑到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的兴趣所在。如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我先出示了荔枝的图片,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当学生答出荔枝后,我再进一步提问关于荔枝你们了解多少。由于学生平时对荔枝都不陌生,所以大家都各抒己见谈起自己所知道的荔枝的特点和相关知识。等学生热烈地讨论完后,我再适时提出一些关于荔枝的比较专业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一定程度上难住了学生,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里去了。一连串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去关注身边事物的兴趣,又促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其次,在课堂提问中,做到层次分明,难易相当,使每类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中低层的学生也能在回答问题中体会到成就感,最终达到全面训练,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对他们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启迪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在上《离太阳最近的树》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红柳树的悲剧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他们纷纷表示自己想到了藏羚羊、沙尘暴、白色污染等,于是,我再趁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表示我们人类要顺应自然,谨慎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享地球,共同发展。此外,我们提出的问题还要有探究性。探究性问题是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开拓思维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多提此类问题,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提出的问题其一要能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当中。其二要有层次感,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其三要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让学生的思维不必拘泥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如我在上《项链》这篇课文时,在结尾处提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听了佛来思节夫人的话后,马蒂尔德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说什么话?学生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然后答出惊讶、伤心、痛不欲生、坦然等各种反应,说出“你怎么不早说?你把我害得好惨啊!”“算了,这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等各种话语。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三.提问后要多予以肯定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准确无误,符合我们的预设答案的。有些学生由于语文基础差或文化功底有限,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可能会不知所措,甚者错得离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简单地否定他们的答案或者一味地批评,还有一些老师会有很浓重的“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他们会觉得我真的这么差吗?一无是处吗?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给予他们热情和鼓励,分析他们得出错误答案的原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错误,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如果回答正确了最好,即使回答错误了,教师仍然可以把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少给予学生否定和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是受到尊重的个体,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让他们首先有兴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其次才是有能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如何搞好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 引语启发 音乐入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19-02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時,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引语启发法

即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如教《赤壁之战》时,先引用毛主席的有关论述,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争,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是:赤壁之战之所以取胜,也是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1.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战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3.启发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三、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五、影视片断导入法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影视片断引入课堂,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形象化。学生在欣赏精彩的场面的同时,感受了一遍文本的内容,之后,再去阅读文本,品味教师授课的内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无异对学生的再认识、再创造有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我在讲《内蒙访古》一文时,选取了反映内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几个片断:赛马、摔跤等进行剪辑拼接,以此吸引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鉴赏文本内容,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他们认为这一课比以往任何一课学到的东西都多。讲课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讲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品读不到位,尤其是对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绘“……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个细节认识不清,眼睛怎样“间或一轮”?因而对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己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这种现状也就体会不出来。为了再现这一经典细节,我便下载播放了反映祥林嫂生活的几个片断,让学生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文字,闭上眼睛仔细揣摩祥林嫂这个形象可能呈现的样子,然后再欣赏这几个临死前的生活片断,对照自己的理解,学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便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启发联想法

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环节 第7篇

一.明确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旗帜,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往往只关注教师的教,完全由老师来安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切实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更加明确且细化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因此,教改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制定每一课的学习目标。这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刚开始我花费了很大的功夫,教学生如何制定学习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点拨:一看单元说明,明确本单元的文体、课型。比方说,教学说明文单元,那么掌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就是学习目标;二是根据具体课文特点来制定。比如,同样是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篇文章的结构就非常有特色,那么学习本文独特的结构就是教学重点之一;三是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设置来明确学习目标。很多老师教学时会忽略课后习题,其实,只要有心就会发现,课后习题设计都非常精练,同时这些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的体现。从这三个基本方面入手,经常训练学生自己在预习前自行设定学习目标,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基本上能自己定向,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前再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增补。 这样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学生在学习时才更明确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二.布置预习

一堂精彩活跃的语文课,其激情与热情的源泉之一就是预习。可以说没有充分的预习,就没有展示课的精彩和反馈的质量。预习的时间可以是晨读,可以是晚修,也可以是在课堂上,常规的预习内容包括:1学习目标。2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3字词积累。4文本解读。5我的疑问。6拓展延伸。这些是预习的基本内容。其中文本解读和拓展延伸是重点,主要由老师根据学习目标来设置问题,如学习 《干将莫邪》,在“文本解读”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⒈ 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为什么要报父仇?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 ⒉ 根据具体 情节描写 分析 “赤”和“客”的性格特点。⒊文中有哪些情节或细节描写具有传奇色彩?请结合课文谈谈。第一个问题是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梳理,是文章的学习目标之一,第二个问题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文章的重点,第三个问题是对志怪小说传奇色彩的赏析,是文章的难点。这样三个问题基本上包括了课文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我的疑问”主要针对学生在预习文本时遇到的问题,把它写下来并在课堂上质疑探讨。通过质疑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拓展延伸”方面,题目的设计更具灵活性。如 《干将莫邪》 这篇文章,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题:在影视文学作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复仇和行侠仗义的事例, 请至少举两例,并谈谈你对古人这种复仇和侠义行为的看法。像这种灵活开放的题目,既能做到课内外的知识迁移,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当然,“拓展延伸”题目的设置可以不拘一格, 有时是读后感,有时是续写,有时是自创的相关题材的诗歌。如学习完了 《纪念白求恩》 一课,因为这学期常常组织学生观看 《感动中国》 节目,所以我适时地让学生也来给白求恩写写“颁奖词”;学习 《周庄水韵》 让学生结合周庄特色景观写导游词等等,所以,预习题的设置精不精练、精不精彩直接决定一堂课的质量。

三.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环节可分为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具体分工给每个学习小组,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同学们拿出预习好的笔记,由老师分配具体任务:一组重点完成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介绍;二组落实字词读音及课文朗读节奏;三组重点字词的摘录归纳; 四组重难句子翻译;五组文本解读;六组拓展延伸。各个小组明确任务后,由学习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为下一步展示做准备。完成组内讨论交流后,小组长派出代表在黑板展示相关内容,同时,其他组员可以根据各组展示内容,及时提出增补意见。教师再总结归纳,当然,有时也不必如此细化,过细就无法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充分展示出来。有时只要内容不多,可以将把全班六组分为两部分,或三部分来分配任务。另外,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一般情况下,不宜拆开来讨论,比如:一组分析第一段,二组分析第二段,三组分析第三段…… 这样就把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因此, 我在预习时就让每位学生都对课文综合分析,课堂上,做好任务分配与课堂实效相结合,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结合。

四.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一堂语文课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的内容是预习和小组讨论交流的成果,杜郎口中学教改的特色之一就是展示提升环节,并且他们能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他们每一个教室四面墙都有黑板,外加走廊两面。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们没有这样的“地利”,只能创造条件,把前后两面黑板全部利用,另外,在墙上另挂四个小黑板,这样每一组都有属于自己的 “责任田”,这是板书形式的展示。

学生展示的内容一般都是从基础到提升,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解到运用。如 《曹刿论战》,一组展示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二组落实字词读音,并带领全班朗读课文,同时强调个别句子的朗读节奏;三组展示组内通过讨论归纳的重点字词;四组翻译全文,并把重点句子翻译写出来;五组展示课文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分析;六组综合评价其他组展示成果。展示完成,教师根据展示内容讲解文章, 在讲解过程中对疏漏、谬误之处, 可以让全班同学补充纠正。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展示。

学生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自行创作然后再上台展示自己富于个性化的创作,比如, 学完 《曹刿论战》,有学生写七言绝句盛赞曹刿之德;有些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台表演;也有的同学查找历史,向其他同学讲述历史上类似于长勺之战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学生课外收集兵法名言等等。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演绎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自主性的学习创作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堂展示课下来,总让我们感慨: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是平常我们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没有给他们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

五.质疑解惑

“质疑解惑”这一环节并不孤立,它贯穿于预习、讨论、交流、 和成果展示诸环节中,本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的原则,我们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去发现问题,起初,学生并没有这样的学习习惯,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质疑,刚开始,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每看完一篇课文,至少要提出3个问题,并写在预习本上,以备讨论交流之用, 自己先思考如果无法解决再拿出来小组探讨,组内解决不好再提出来全班讨论。一篇文章文本分析完毕,我们都会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质疑解惑,很多的教学难点其实都可以通过这一环节来突破。比如在教学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一课, 有学生就问:打架是一件很暴力的、很不光彩的事,为什么作者要把鲁提辖打郑屠的场面写得如此精彩呢?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它涉及到对文章主题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全班同学对该问题的谈论后,教师再总结、点评,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知, 这也是讨论交流的延伸。

六.达标检测

每教完一篇课文,都要适时地进行复习巩固,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检测,练习可以是教师自己出题, 或者更为便捷的是利用练习册。因此,选择一本难易适中、编排合理的练习册是非常重要的。达标检测一般是利用自习课时间,教师只需要把6个小组长的作业改完,然后由小组长批改组员作业,最后做好登记并及时向老师反馈。答案最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用红笔登记完上交,老师再针对学习较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在这一过程中,小组长的责任心特别重要,因此,一定要选拔学习基础较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有责任感的学生来担当, 并且一定要进行特别的培训,教师要敢于放手,充分信任学生。我两个班级共有12个小组长,每个组长管理5-6个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训练、培养,基本上能各司其职, 他们成为了我教学上最得力的助手。 这样的形式,更能体现自主学习、 自主管理的教学理念。

语文讨论式教学的环节构成 第8篇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精心指导下,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 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 引导启发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辩论和研究学习。在人们常用的教学法中, 教师有时也用此方法来把问题引向深入, 但更多的时候是注重比谈话范围更广泛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论题选定, 课前准备, 课堂讨论, 问题处理。

一.论题选定

讨论式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 因此, 选定一个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议题的选定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的, 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存在质疑, 进而演化为议题。但无论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议题的选定都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启发性原则。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启发性。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海纳特说, 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 他把这种问题称为激发性问题。只有评价性问题才具有激发性、启发性。首先, 评价性问题往往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 值得深思, 一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而且能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其次, 这样的问题教材上一般没有现成答案, 所以一开始学生就处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 必须经过搜集、研读补充材料和思索之后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 而且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可能与其他同学的不一样。例如, “请谈谈你对《两小儿辩日》中‘孔子不能决也’的理解”, “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等都属于这类问题。

2.综合性原则。为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讨论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一是指知识的综合性, 即题目能够关联或覆盖许多基础知识, 不限于课文之内就事论事。比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中说:“每年春天, 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 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怎样看待“愚昧灭美”的事实?你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这种论题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将讨论题目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学会借鉴历史, 联系现实, 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中去,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量力性原则。讨论题目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问题, 选择那些难易适度、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太难了, 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太容易了, 缺乏成就感, 也不会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般来说, 讨论的问题至少要在学生思维上拐个弯, 同时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胜任。对学生兴趣浓厚却难以把握的课题, 教师要在知识的铺垫方面与讨论的方法上多加以指导。如对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狼》中, “我们是应该护狼还是猎狼?”这个问题进行评价, 老师可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合作探究,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任何问题只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思维也会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愚公移山》中愚公真的愚蠢, 智者真的明智吗?”这个问题进行设置, 会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5.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堂讨论题的优化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题的设计, 学生可就讨论的时机、讨论题的表述、讨论的方式等提出建议, 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课前准备

讨论课的氛围与质量, 与课前的动员与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而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准备。

1.学生方面。 (1) 补充材料。语文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充分预习, 搜集、查询资料, 获取有效信息。由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相对有限, 所以课前补充一些与讨论问题相关的原始资料及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 但主要还应由学生从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获取。 (2) 研读材料。收集完材料后, 学生应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 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 最后, 通过进一步的思考, 提出自己的观点。 (3) 编写提纲。学生在得出自己的观点后, 应就此观点拟定一份发言提纲, 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一个事先设计。

2.教师方面。课前教师除了对问题的相关方面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外, 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 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资料, 如何提炼观点, 如何编写提纲, 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 教师还应对课堂如何开始讨论, 采用什么方法讨论,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可能提出的问题, 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设计。为了营造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可对讨论场所做适当的布置, 如在黑板上醒目地书写讨论题目或在教室四周张贴、摆放有关的图片、资料、书籍等。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整个讨论式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的考查。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 激发课堂活力, 较有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教师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将观点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 鼓励每个学生各抒己见, 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通过这一环节, 可使学生的观点更加完善。

2.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 小组其他成员随机进行补充, 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可提出问题, 请该小组成员“答记者问”。通过相互交流, 多种信息得到汇总与碰撞, 使问题得以解决, 实现知识内化, 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教师主要起启迪和引导作用, 主要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现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 同时, 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纠正。但必须注意的是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与引导者, 不是讨论的裁判, 不可暗示学生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清的重要问题, 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而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发言者和其他同学共同发现错误, 走出误区。

四.问题处理

1.学生反应不积极, 缺乏讨论的气氛。如果是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并减轻人际交往的压力。第一次上讨论课, 可以展开随意讨论, 不必顾及发言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有好的想法尽力发言, 然后对这种随意讨论进行分析, 使学生们明了有组织、有准备地参与, 将有更多的收获。如果从教师方面考虑, 应当反思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太多、太具体, 或者没有掌握好问题的难易, 这时应当适当修改原先设计, 重新实施。

2.刚开始参与讨论的同学, 很容易努力维护自己的观点, 把辩论技巧本身当做讨论的唯一目的。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的实质, 最好把内容复制分析给学生听, 使学生们处理好讨论问题时的客观性。另外, 要强调处理好批判性方式与生成性方式的关系, 以吸取别人长处, 容忍不同看法, 培养宽容精神。

3.讨论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准备不充分或知识面的限制, 而出现冷场。这时除了要求教师事先设计时谨慎外, 还应适当补充资料, 或由教师作出解答。有些无法一下解决的问题, 如果与中心问题关系不大, 应先搁置起来, 要求学生学会在脑子里存在疑问的情况下, 继续集中精力思考中心问题。

4.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 在讨论时, 容易陷入好与坏、是与非的二分推理中, 这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维方法中的错误, 还要加强辩证方法的教育和培养。

5.总有一些不善言语表达的学生, 好像置讨论于度外。其实这些同学中, 不少是在积极思考, 这需要引导他们克服言语障碍, 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鼓励、学生的支持所形成的情境, 能对这些学生起相当大的作用。最难解决的, 是一些听不懂别人观点的学生, 尤其在热烈而激烈的辩论中, 那些学生根本无法跟上大家的思维, 这需要教师做细致的工作, 如让他们反复听录音, 分辨主要论点与中心问题的关系, 或专门辅导他们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等。

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9篇

1. 背诵——语文内质提升的基石

背诵既是一种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它还给学生自己玩味和演绎文本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体悟课文。吟诵代替了教师繁琐拖沓的篇章分析, 自我感悟取代了教师支离破碎的说教,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古代优秀的诗文是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重要标志, 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背诵这些优秀的作品, 会净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他们的情操。诗文中表现的或热烈或冷峻, 或直白或深沉, 或豪放或婉约的情愫, 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世界, 指引着他们追求真、善、美, 形成健康的人格。

语文背诵对写作也有重要作用。古人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张歙”,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巴金曾回忆说:“现在有两百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 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可以使我明自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 它也是有条有理, 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去的。”这些都生动地说明语文背诵对写作成文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第一, 语文背诵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词汇是语言的构成材料, 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拥有丰富优美的词汇。通过熟读背诵, 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词汇库, 对这些词汇烂熟于胸, 就会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 可以在运用的时候“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第二, 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我国古代的名篇佳作, 是我们祖先灿烂文化的精粹。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 就连许多古典名著都能“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都能流畅以对”。正因为他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 再加上他惊人的智慧, 所以, 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 左右逢源;第三, 有助于我们认识语法规律, 掌握遣词造句的诀窍。语言学家叶蜚声曾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 中文、英文或是共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 因为背诵是帮助融会贯通的方法之一。”梁实秋也说:“背诵使我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 体会虑词炼句的奥妙。”正因为背诵能够丰富词汇, 贯通文法, 增加文化底蕴, 才会使我们在写作时文如泉涌, 写出的文章才能词语达意, 文气优美, 意境深邃, 才会是惊人之语和不凡之作。

2. 阅读——语文学习本质的回归

阅读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学生就是通过这一环节来了解人类历史, 了解世界, 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学传统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没有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实践, 教师对于课文的分析就成了空中楼阁。事实上, 经过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 大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 通过自学和讨论, 他们基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有自己的认识。如果再套用中学语文教学中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逐项讲解的办法, 来讲授大学语文课文, 既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漠视, 也是对语文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 同时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 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放权———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人。让他们通过主体性阅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真正吃透课文的内容, 这不仅是对文学学习本质的回归, 更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实践中, 教师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阅读——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和课文资料, 将文本产生的环境指点给学生, 引导他们探求作者的心灵之旅;帮助阅读——通过巡视和询问, 发现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集体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查漏补缺, 检查阅读效果——以学生的身份质疑学生, 让学生解答或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据此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进而对一些问题进行引申, 体现课文基本知识点, 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3. 写作——语文学习成果的检验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摄取的话, 那么写作就是一种表现, 这也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当背诵和阅读的材料有了丰富的积累以后, 写作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也是一种最好的检验方式。大学语文课上的写作训练应该与课堂阅读实践紧密结合,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出好题目, 既要保证二者紧密结合, 又要围绕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表达能力这个中心, 关照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灵活安排。每次课堂阅读实践结束后, 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对作品的评价, 从教学角度来说, 这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必然环节——从阅读到写作;从学生实践的角度看, 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以阅读促写作, 以写作牵动阅读。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写作实践的牵动,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养成阅读——写作的好习惯。

课堂内的写作练习还可以延伸到课外。除了每学期要求完成一定篇数的作文 (教师评改、记分) 外, 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篇练笔文, 每天写一篇杂记、散文、小品、随笔、思想评论、杂感、消息、通讯、报道、总结、计划、调查报告等等, 文体不限。耳闻目睹的各种社会现象, 现实牛活中的点滴感受, 大学校园中的缤纷生活, 个人感想情怀、心路历程、时事评论、新闻报道等什么都可以写, 可以写人, 可以记事, 可以阐发议论, 也可以抒情写景, 形式不拘, 内容不限, 只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就行。要求学生做这些训练, 主要是要让他们“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养成经常动笔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定时检查, 每次检查都评一个等第, 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检查后在全班讲评, 请完成情况较好的同学在班上介绍经验;定点辅导,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 可以进行单独指导, 鼓励他们踊跃向校报和电台报刊杂志投稿, 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 争取让他们的文章能够变成铅字, 公开发表, 增强他们的信心, 提升他们的写作兴趣, 也在末来的就业市场上增强了择业的优势。

4. 练讲——人文素养的综合展示

说话是一门艺术, 能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说话训练中学生的分析、归纳、筛选、思辨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 说话者可以显示和增强自信心, 说话者自我表现的欲望会增强其人格魅力。所以口语交际不只是学生实用技能发展的需要, 更是人格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说话能力, 要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打动听者、感染听者、折服听者。这就要求口语表达要具有准确鲜明的思想观点、明晰生动的言辞、流畅动听的声音、自然悦目的神态, 可见说话这门艺术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很好地掌握。

进行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必备的普通话理论知识, 并且把它和普通话实际训练联系起来。可以把学生按照生源地分成不同小组, 着重解决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所在, 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训练。

口语训练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包括话题性说话和交际性对话。话题性说话可以从介绍自己开始, 扩展到介绍家人、朋友, 介绍书籍、电影, 家乡的风土人情, 由易到难, 由熟悉到陌生, 然后逐渐过渡到评述性说话。评述就是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看法, 也包括就某一现象或某种观点发展见解、表明态度等, 这类话题一般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实生活、社会思潮等密切联系。评述性话题可以与大学语文的文选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主旨、思想启迪等方面自由发表意见。

交际性对话是生活中应用更多的形式, 而学校的说话训练多半采用的是话题性说话自主性陈述的形式, 这种训练的结果是使学生只会在静态的语境中“自说自话”, 一旦遇到动态的交际语境便心慌口讷, 无法应对, 或勉强应付, 效果不佳。因此, 大学语文的话语训练要对学生提出交际性对话的要求, 培养学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使他们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能应付自如。交际性对话训练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形式:平时可以组织课堂讨论, 将听课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就授课内容, 也可围绕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组织专题讨论会;可以组织学生采访某位老师或社会公众人物, 采访机关或工厂的领导等, 事先准备采访提纲, 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可以组织辩论赛, 由老师设计辩题, 组织学生在不同层次 (小组与小组间、班级与班级间等) 进行, 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而不是变成少数人的表演赛;还可以模拟记者招待会, 设计主持人、发言人, 记者由学生担任, 就某个政治热点问题进行回答;组织学术问题或论文答辩会也是很好的办法, 师生就教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进行提问, 再组织若干同学答辩, 教师可充任答辩团顾问, 必要时解决棘手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第10篇

一、以学定教——教学设计的立足点

以学定教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就是说一切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展开。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遵循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一基本理念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本。精巧的设计、生动的表述、新颖的问题,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自由、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

二、自主合作——教学组织的着力点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也是对自主构建课堂的最好诠释。高效课堂的建构没有现成的模式让教师去效仿,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导致实施过程中把握不准,驾驭不住,最终结果与预期目标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自主高效的课堂中,文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解析、体悟,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特点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主旨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作业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

可以说自主高效的课堂构建应该包括四个环节。(1)学生自主预习。预习时教师要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提出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2)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通过同学互助解决。互助方式一般采用先与同桌讨论,有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有问题可以组成多人大组解决,最后的问题可由全班同学一起探究解决。(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小组成员的发言应代表整个小组的意见,展示可以使智慧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点拨。(4)教学目标的反馈矫正。通过反馈矫正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使全班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关注个性——高效教学实施的切入点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语文课堂要想做到“课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就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天性充分释放。一是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二是在知识交流中,要打破自己权威的角色,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向现有的观点挑战,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这一理念。三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平等的谈话,忽视了学生自尊的需要,是阻碍自主学习的首要障碍,也是降低课堂效率的罪魁祸首。只有还给学生话语权,特别是让“后进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才能使学生在和谐自主的环境下畅所欲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优化结构——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点

语文课堂“精品细读”环节设计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精品细读;梯度问题设计;读中品;读中悟

第一次设计:

(一)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奥楚蔑洛夫的“变”呢?

1.对小狗的称呼:

(1)请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称呼画出来,选择一个表情来表现。

(2)请同学们选择一处“变”,大声地读一读,一定要读出奥楚蔑洛夫的“变”。

2.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四次写到军大衣。

(二)你觉得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次设计: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变”,或独自朗读,或同桌分角色朗读。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态度变化过程,并思考:奥楚蔑洛夫是一个 的人?从 (词或句)可以看出。

1.自由读。

2.师生交流。

师:下面大家交流一下,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奥楚蔑洛夫,你从哪一句读出来的?

指名读、分析,生评(从轻重缓急、语气、语调方面进行评价)。

3.专家引领读:观看视频朗读(第三次和第四次审判)你觉得专家是如何处理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词语看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

4.师生共读:最后两次审判。师读普洛诃尔,生读“奥楚蔑洛夫”。

老师指导:在这两次审判中,奥楚蔑洛夫的厚颜无耻、趋炎附势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大家通过哪些语句或词语可以看出呢?

第三次设计:

1.学生自主选择作批注,围绕“奥楚蔑洛夫是一个 的人”进行批注。

2.师生交流对话(20分钟)。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最喜歡的一处描写是××页的第×自然段,从这一处描写中,我看到了 一个 的奥楚蔑洛夫。(以第一次变为例)。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能把它读一下吗?

生答、读,生评。

师:其实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说是有技巧的。(出示“朗读小说的技巧”)

师:下面我们从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心理入手再次品读这段文字,探究一下应如何处理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下面哪位同学来揣摩一下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在想什么?

生答。

师:那么你认为哪个词语最能揭示这种心理呢?

生答。

师:那么××(词语)就应重读。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哪些词语是关键词,我们在朗读时这些词语要重点表现,或重读,或延长读音……请××同学再把这段文字朗读一下,好吗?

师:××同学读得非常好,为我们读出了一个貌似公正、充满正义感,实际却是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沙皇警官的形象。

同一环节,三种风格迥异的设计:

第一次的设计粗枝大叶,缺乏具体细致的内容,对课堂的预期结果没有进行设想,这样的课堂随意性就非常大,往往会有一种华而不实、虎头蛇尾的感觉。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也会很少,只是热热闹闹一节课,糊里糊涂学语文。读,没有读彻底;品,没有品出滋味。实在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第二次的设计就详细了许多,而且在朗读环节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朗读设计丰富而成阶梯状:自由读—指名读—专家引领读—师生共读,形成朗朗书声。在读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品味,而且具体到了某些词语、标点符号,能够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但是从这个教案的设置来看,仍然是老师做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第三次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的步步引导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如: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能把它读一下吗?”

——“下面哪位同学来揣摩一下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在想什么?”

——“那么你认为哪个词语最能揭示这种心理呢?”

这些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进而发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掌握朗读小说的技巧及品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同时,关注语文本体性的课堂教学对话从抓文本、重语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关注语文思维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个个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又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平等对话”原则,构建出“尊重、理解、平等”的课堂。

观赏名山,只有真正置身其中,悉心观赏品味,方能充分领略名山的风采和神韵。阅读文章,只有细品精读,方能领悟其深意,体悟其精髓,进而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身心愉悦。阅读名家作品,字字、句句甚至标点符号都有其深意,越是深入,越是能感觉到“文学大家”的分量。这一点感悟将会成为我今后进行教学的重头戏。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从细微处品读,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活跃的思维,学生也才会真正学会“语文”。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 第12篇

教学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 以提高课堂的最大实效性, 达到教学目的, 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遵循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多学少教, 以学论教的原则。[1]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景设问, 出示目标

1. 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景, 我们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要求能根据课文类型、内容,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创设一种情景, 或以游戏、学生表演、故事、音乐开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做到心中有数。

在“创景设问”过程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这样一些做法:

⑴运用成语, 进行创景设问。

案例一:《曹刿论战》一文创景设问:

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 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曹刿论战》时, 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 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大家马上开始翻阅成语词典, 然后举手回答, 我就接着说下去: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吗?具体故事又是怎样的?自然引出《曹刿论战》, 然后指明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 学生兴趣浓厚, 求知欲强烈。

⑵运用诗歌进行创景设问。

诗歌 (包括词) 语言凝练, 想象丰富, 含义深刻, 表现力强。教学实践证明:用与新课有关的诗歌 (词) 创设学习情景,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视野, 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情感,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案例二:《再别康桥》一文创景设问:

师:自古多情伤离别”, 离愁别绪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我们过去也学过不少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 同学们能否当堂背诵?

生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生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生3:“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是的, 有人说,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离别诗, 它像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 诗人自由的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秀丽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再别康桥》, 看看诗人徐志摩如何抒写离别之情?

诗歌引入, 学生兴味十足, 同时留下悬念, 激活思维。

⑶运用多媒体进行创景设问。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的讲清一些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 学生可以更形象的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创景设问, 能使学生尽快进入理想的学习境界, 由此及彼, 触景生情。

案例三:《背影》一文创景设问

让学生看《一位父亲读给儿子的一封信》视频片断, 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样创设情景, 渲染凝重的氛围, 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 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二学生有朴素的情感, 丰富敏感的心灵, 但由于文章的年代久远, 年龄和时代的限制, 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情感, 因此学习本课仍需努力创设情景, 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 进入情景学习。

⑷运用故事进行创景设问。

案例四:《小巷深处》一文创景设问:

在讲《小巷深处》时, 我先讲述了一个故事:1999年“十一黄金周”, 在桂州麻岭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落。就在缆车坠落深谷的刹那, 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 高高托举起自己两周岁半的儿子。结果父母双双遇难, 儿子却安然无恙。这感天动地的父母之爱, 打动了很多人, 也深深的打动了歌手韩红。韩红毅然收养了这个孩子为义子, 这个故事也因此被传为佳话。还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故事, 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一条深深的小巷里生活着一个极贫穷而盲眼的老人, 她收养孤儿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 去感受那份真挚的母爱。

故事和课文中的盲母收养孤儿的事, 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带着感动, 走进文本。

学生喜欢听故事, 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所以我们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 在教学中, 创景设问的方法不止这些, 方法灵活多样。好的“创景”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 但是“创景设问”的目的不仅是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开好头、起好步, 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景设问”这一教学步骤来开启学生心扉, 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2. 教师励志。

明确目标后激发斗志、鼓舞士气、树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力保障。 (有氧学习)

例:A:我们有没有信心学好本课? (信心) B:中考, 离我有多远?我, 距中考有多远? (时间和实力) C:同学们的表现最棒, 今天让我们再接再厉, 攻克难关! (激发斗志)

二、学生自学, 个体探究

1. 学生。

学生根据“定向”规定的要求和范围, 主动学习教材, 独立思考,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程度较差的学生, 可以略放低自学要求, 保证其学有所得, 增强学习信心。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充分暴露问题。

2. 教师。

(1) 指导学生自学, 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 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 走上自学的快车道。 (2) 学生自学时勤于巡视、指导鼓励, 了解自学情况, 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指导, 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表扬以示鼓励。 (3) 尽可能扩大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 重视中等生和后进生, 让学生用笔标记预习中的困惑, 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并认真分析, 将问题梳理归纳, 为“教师导学”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 是“第二次备课”。

落实好这一环节有两个前提,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自学习惯。抓好了自学的常规训练, 要求 (1) 听:动笔动脑, 记住概要, 把握重点, 提出疑难, 概括中心, 发表看法; (2) 说: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发音清晰, 态度自然, 声音宏亮, 说普通话, 感情充沛; (3) 读:勤查字典词典, 钻研“提要”、“注释”, 勾画、圈点、评注, 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中心意思, 提出疑难问题, 练习默读朗读, 积累有用资料, 完成课后练习; (4) 写:仔细观察, 准备材料;编写提纲, 认真修改;言之有物, 说实在话;字迹清楚, 符合格式。第二, 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读、读懂、读透, 从读中悟其义、明其理, 直至变成自己的东西,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读要贯穿教学始终。课堂教学中, 教师树立了读的质量意识, 有目的, 有层次, 有方法地指导学生读书,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努力做到了“每一次读都有目的, 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对一篇现代文章或一段文字要读到几遍, 第一遍要求学生正确地读, 第二遍要求学生了解地读, 第三遍要学生理解地读, 第四遍要学生欣赏地读。在“自学教材”这个环节, 我们狠抓了“读”的训练。

学生将课文读熟读透了, 不仅能整体把握课文, 而且能找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这就为交流作好充分准备。

三、小组互学, 合作探究

1. 学生。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 提出疑难问题, 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 寻求同学帮助, 尽力解决自学中不会的问题, 通过自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方式, 力求在小组内最大限度地记忆、理解、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

2. 教师。

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基础上,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实际困难, 恰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 强化自主学习效果;教师要关注学生讨论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去。

案例五:《春》一文, 小组合作探究:

师:“你喜欢春草图的什么?” (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书记员将问题、结果规范条理地记录下来, 教师适时参与各组讨论)

下面是第一小组学生的讨论:

生1:文章从点到面, 由近及远, 层次清楚。

生2:春回大地, 人自然就快乐。“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生3:作者运用了叠词“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 这种句式结构整齐, 读起来特别美。

生4: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

大约十分钟后, 让学生把合作结果交流一下。学生代表小组进行了发言, 他们分别从语言、结构、情感、音韵诸方面把文章第二节的精妙之处挖掘了出来, 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采用分组讨论, 互研互答的方式让学生彼此合作, 共同探究。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程度好的学生还能读出自己的个性。

四、教师导学, 交流探究

1. 学生。

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疑难, 拿到课堂上集体交流, 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可以倾听别人的见解, 对有争议的问题, 可以百家争鸣。

2. 教师。

(1)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 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各抒己见, 适时进行课堂点拨。学生讲对了, 老师不必重复;讲不完整的, 老师补充;讲错的, 老师更正;对于难度较大及规律性的内容, 在启发的前提下适当讲解。 (2) 课堂点拨后用鲜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 小结要与学习的目标相对应, 做到画龙点睛;让学生将本节所学的内容集零为整, 知识条理化。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决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而是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辩论等多种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感悟理解。

案例六:《小巷深处》一文, 师生探究:

(1)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 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怎样的人?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师再作点拨, 然后教师恰当小结: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五、当堂训练, 检测反馈

课堂训练要学生做到独立按时完成、不准讨论、抄袭,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堂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指导表现在勤于巡视督查, 批改部分作业, 鼓励先进, 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小灶”, 使课外辅导更有针对性。

案例七:《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后面题目。 (文段略)

1.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 是____朝的_____家。

2.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 念_____ (2) 步_____ (3) 遂_____

(4) 步_____ (5) 盖_____ (6) 闲人_____

3. 翻译下面句子。

(1)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______。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4.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____, “藻、荇”、是指____, 此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

5. 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___地点___人物___事件___

6.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以训练检测为手段, 学生能把新知识综合为相对完整的体系, 能把知识充分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 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 找出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

六、学生总结, 评议回味

本环节一般从以下三步入手: (1) 引导学生评价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 使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及采取的方法, 并与同学们对照, 使自己认知条理化、方法最优化; (3) 引导学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使他们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2]

案例八:《背影》一课学生总结:

师:学过这篇文章后, 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发现?

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 看似很平淡, 但细细体会, 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 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 很感人。

当然, 自古教无定法, 教改之漫漫长路在我们脚下, 我们只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效的教学之路。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出示目标、个体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探究、检测反馈、评议回味”六环节教学模式, 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此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步骤

参考文献

[1]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 (1~2) :13~15.

上一篇:全过程的项目驱动下一篇:心理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