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系统论文

2024-07-20

社会网络系统论文(精选12篇)

社会网络系统论文 第1篇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渐普及化、平民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作为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兴而占据互联网主导地位的社会网络系统 (SNS) , 它的发展前景分析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 并希望能够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像在中国社会网络系统发展的早期, 海内、校内、亿聚等在互联网市场争杀拼斗一样。而也正是基于国外社会网络系统的迅猛发展和重大成果, 使人忍不住想要了解社会网络系统的发展历程、盈利模式及未来前景。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有一个著名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 假设这等于一天。

1 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 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 出现了原始语言 (10万年前) ;

晚上11点, 出现了正式语言 (4万年前) ;

晚上11点53分, 出现了文字 (3500年前) ;

午夜前46秒, 古登堡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 (1450年) ;

午夜前5秒, 电视首次公开展出 (1926年) ;

午夜前3秒, 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

因此, 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 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 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正是这最后7分钟谱写了人类历史的黄金时期, 而午夜前的最后3秒却翻开了人类迈进信息化社会的新篇章。

通过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 近些年来, 互联网的发展是如何的疯狂。而疯狂的背后, 必然隐藏着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根基不稳。所以说, 世界上互联网的发展乃至于到了国内的互联网发展, 都有着营养不良、快速盲目冒进之后的弊病。而本文的研究意义正在于此。希望通过对SNS发展历程的了解, 以及SNS发展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 及早发现弊病并做好预防, 使得SNS能够更加稳健的发展。同时, 通过对其商业模式的探究与SNS网站商业模式、传统商业模式的优劣分析, 对其未来的盈利有更好的建议, 使得国内SNS的发展能够平稳并快速的前进。

1 SNS概念及内涵

1.1 SNS概念

SNS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是“社交网络系统”的简称。在互联网领域, SNS包括三层含义:

(1) 社交网络服务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即社会化网络服务或社会性网络服务。

(2) 社交软件 (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 。

(3) 社交网站 (Social Networking Site) 。综上分析, 可知SNS主要是指通过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 进而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

1.2 SNS的理论基础

SNS直译为社会网络系统, 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性网络社区, 是指个人的社交网络在网络上的再现。它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隔理论”和“150法则”。

1.2.1“六度空间”理论

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Stanley Mailgram) 在1967年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的具体要求是:随机将一套连锁信件 (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 发送给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 每个收信人根据信中的要求, 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到信后依次进行传递。最终, 经过五、六个步骤后, 大部分信都能送达该股票经纪人。这就是著名的“连锁信件实验”。

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知, 一个新的理论摆在人们面前:六度空间理论 (Six degree separation) 。该理论的内容是,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数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陌生人, 你最多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相互认识。这些为社会网络系统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150法则

“150法则”指的是将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3 SNS的内涵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通过SNS平台就可以建立联系, 通过网络可以轻松认识“朋友的朋友”, 进一步扩大社交圈,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形成大型的社会化网络。受六度分隔理论的影响, 进而产生SNS, 同时促使其发展。在功能方面, 通过朋友的朋友, SNS能够帮助用户加入感兴趣的圈子, 进一步对自己的人脉进行不断的扩张, 在需要的时候,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得到人脉关系网中的帮助。在社交行为方面, SNS可以将现实世界人们的行为转移到互联网上,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更加复杂的关系链。通常情况下, 用户联系的人主要是和自己或者朋友比较熟悉的人, 其人际圈子的规模, 当遇到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时就可以进一步扩大, 并且通过关注可以对人际关系进行维持。在技术方面, 基于个人的网络, SNS采用点对点技术提供基础服务。利用分布式软件进行编程, 并统筹安排分散在各地的个人电脑, 同时赋予这些电子设备强大的能力, 相对于服务器来说上述电子设备是非常渺小的。

社交网络将互联网上形成的社会网络视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社区, 致力于其成员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它具有用户真实性和用户自主性的显著特点。

1.4 SNS社交网络的功能

1.4.1分享功能

SNS可以实现以爱好、教育背景等为区分标志的集群分类, 从而提高SNS信息的针对性与服务性, 可以使各种信息能够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迅速传播, 促进资源的分享与应用。

1.4.2社交功能

人际关系的建设往往是SNS网络最大的社交功能, 以身份验证为前提的人际关系真实可靠, 真诚度高, 能够有效拓展朋友圈, 发展人脉资源。

1.4.3归属功能

SNS社交网站除了可以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生活社交圈外, 它所构建的平台, 则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和公众需求相结合的网络平台, 使得个体得到整个群体的认可。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群组。

1.4.4娱乐功能

SNS社交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文化、教育及娱乐资源, 可以组织大众在线活动, 通过分享及传递, 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满意度, 增进友谊, 提高自我的成就感。比如开心网上的各种小游戏。

2 SNS的发展历程

2.1 SNS萌芽阶段

1997年以后, 代表性网站:“六度空间” (Six Degrees.com) 。

2.2 SNS开创阶段

2003年至2004年, 代表性网站:“挚友网” (Friendster.com) 。

2.3 SNS发展阶段

2004年前后, 代表性网站:2003年9月“聚友网” (My Space.com) 以及国内的QQ空间 (Q-zone.com) 。

2.4 SNS爆发阶段

2004到2006年, Facebook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的“校内网” (后更名为“人人网”) 。

2.5 SNS蓬勃阶段

2007年前后, “莞尔” (twitter.com) 厚积薄发。同期代表网站还有国内的“开心网”。

通过分析SNS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看出SNS网的发展过程:实名→关系→渠道→应用→盈利。实现用户之间的关系需要以实名制为前提, 在早期的时候, 主要突出实名的概念,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内网形成有效的用户关系奠定基础, 实现校内市场的统一;形成传播渠道需要以关系为前提:用户关系为后来获得开心网游戏渠道提供帮助, 并且导入MSN关系, 为网站的争车位和好友买卖的有效传播创造了机会;传播网站的引用需要以渠道为前提:有效的站内和站外传播渠道将会为SNS社会化应用提供传播渠道, 有效的把企业服务和用户需求进行连接。

3 结束语

SNS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全面社会化应用时期, 通过真实的用户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形成的渠道, 结合SNS平台, 可以为企业、用户等提高完善的服务。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彻底改变, 就像人们传统的邮寄信件被电子邮件改变一样。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 首先在引言部分应用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的“最后七分钟”比喻, 引出对于SNS发展的研究。通过对其定义、理论依据的了解, 来展开对其发展历程的探讨。再结合其收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分析, 针对国内SNS发展的弊端, 最终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希望能够对于国内SNS网站的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社会网络系统,盈利模式,收入模式,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娥.SNS社交网站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J].媒体时代, 2011 (04) .

[2]杜文华.SNS社交网站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式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

社会网络系统论文 第2篇

社会化网络,英文是Social Network。

一、社会化网络营销该如何做?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经常会听到社会化网络营销,并且也经常会看到很多关于社会化网络营销的文章。去年的时候,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在强调社会化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化网络营销是趋势,或者说一些关于社会化网络营销的入门做法,而今年逐渐有一些经典案例会呈现在文章中。社会化网络营销已经进入了成长期,大家都能够接受社会化网络营销并且去应用它。

在国内,社交网站,包括 , ,豆瓣,开心网,人人网,百度贴吧,QQ空间,朋友网,图片网站或者美丽说等等的购物社区,甚至最近特别热门的微信公众平台。

那如何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真正的营销呢?这个问题也许很少人能够给出一些很精确的答案。毕竟任何营销都是需要针对产品来进行的。

同样是通过传统渠道来营销,药和酒这两种产品的传统渠道营销方式就会天壤之别,甚至白酒和红酒的传统渠道营销方式都是有很大的区别。对社会化网络营销来说,不同的产品同样可能会有天壤之别的营销方式。所以,针对该怎么做社会化网络营销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试图给出一个社会化网络营销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要不就是这个人在忽悠,要不就是他还没理解什么是产品营销。

二、营销的规律

社会化网络营销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同传统营销一样,它应该会有一些普遍的规律。

我认为的营销应该是

1. 第一步,先要理解自己的产品;

2. 第二步,根据产品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的特点;

3. 第三点,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

4. 第四步,帮助目标用户买我们的产品,

社会化网络营销是营销的一个分支,自然也应该遵从这样的一个规律。根据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营销方案。

关于第一步和第二步,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定位。这是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阶段。只有定位做好了,我们后面两步才能更加精准地去执行。相反,如果没有做好定位,我们很难做好第三第四步。

三 社会化网络营销应该做些什么?

社会化网络营销应该在产品以及目标客户定位清晰之后进行,所以社会化营销要做的就是在社交网站里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或者维护自己的目标客户。针对目标客户,社会化网络营销还应该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推销甚至硬推自己的产品。

社会化网络营销不应该像传统媒体广告那样,以带有夸张手法的轰炸模式,让目标客户无奈地就范。社会化网络营销应该抓住社交网站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收集客户的信息,然后进行统计归纳,再根据统计归纳的结果,对症下药地帮助客户。有时候为了帮助客户,甚至可能需要做出把直接竞争对手的产品介绍给客户的举动。如果把传统营销比作镇压式的推销,那社会化网络营销应该是以德服人式的征服。社会化网络营销应该真正地为目标客户着想,真正地从客户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第3篇

企业该怎样履行社会责任?以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观点在现实中会受到许多挑战。商业伦理学者认为,企业要谋求良性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日常经营中正确地维护好内部组织问题,更需要处理好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即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在社会网络中,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避免伦理道德危机,获得因社会责任优势可能带来的竞争优势。

从学术角度看,企业应当考虑效率与非效率的平衡;从现实影响看,企业应当考虑与社会的互动。举例来说,中国古代的诛连制度就是利用社会网络惩罚违背社会责任者的一种手段。企业的边界是什么?国企、民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贵屿的电子垃圾污染严重,为什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到了真正思考自己价值的时候: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如何统一?在整个文明中,人类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原因。比如,中世纪的欧洲被宗教统治所束缚,因而会发生文艺复兴。现在,整个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发生变化,消费者地位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角色在不断融合。企业只是社会中的一个组织,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碰撞越来越多。碰撞的时代,是否会发生变革?

智慧社会:社会物理学与网络科学 第4篇

随着我们能够收集的数据规模和种类的不断增大,如何从大数据构建合适的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网络结构数据?如何科学分析数据质量?基于对不完整的网络结构数据所做的分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广到整个网络?这些和大数据、智慧社会、社会物理学有何关系?

从点“赞”呼吁数据新政

积极心理学里面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我看到更多的积极的消息,我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如果从朋友圈的点“赞”行为说起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的算法来预测你的性格。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点“赞”次数加起来超过300次,那么计算机的判断可能比你的爱人更加了解你的性格。当然有些点“赞”狂人也许觉得并不是如此,我每天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消息就点“赞”,那只是已阅,我已经看过了,这就是心理学的互动。然而,这却带来了我们对如何保证各自隐私的反思,呼吁所谓的数据新政。

在上个月苹果的发布会上,有一项与最近所呼吁的数据新政中关于个人对数据的参与权、处置权和所有权有关。在苹果公司发布的如何发现重大疾病的组件中,鼓励用户把一些医疗数据上传,但是紧接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隐私。在这个发布会上,苹果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用户可以决定是否参与,而且苹果是看不到你的数据的。而现在技术人员在研究出的多种可能方案中,其中有一种方案就是今后可以通过采用个人数据商店的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看到你的数据是如何被共享的,如何被使用的。

而在研究的网络科学角度来看,在斯诺登事件出来以后,科学杂志上分析指出所有数据分析的背后都是网络分析。

从2013年6月开始,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陆续披露了美国政府的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等监控行为,旨在从网络和通信公司获取庞大数据,以监控通话、电子邮件和聊天记录等。基于人们之间的这些交流数据就可以构建相应的交流网络,其中的每条边表示了两人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在此基础上,有可能通过分析网络的演化趋势来预测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但是,这类监控本身如果没有有效的法律监督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严重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反而会让公民生活在一个更加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时代,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需要有相关的数据新政。

因此,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有关于数据的收集与使用的社会规范与法律框架,实现“数据,让人类更美好”的愿景。

从大数据到好网络

对于很多复杂网络至今还无法通过有效方法获得较为完整的网络结构数据。现实网络大多数是随时间和空间持续变化的。例如,实际的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互是遵循一定时空统计规律出现,而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在这种含有时间空间的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可能会呈现出与静态网络和非空间网络极为不同的规律,因此,需要探索这种随时空演化的动态网络上的动力学特性,以及节点、连边的活跃特性与动力学的关联规律。

目前网络科学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单个网络,而事实上许多网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网络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合作或竞争等关系。随着数据获取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可以对网络的网络开展从理论到应用的深入研究。例如,以社会网络研究为例,同一个用户可能同时是人人、QQ、Email和微信用户,因此这四种网络之间是存在相互关联的。许多基础设施网络,如电力网络、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等等之间也都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网络的故障有可能触发其它网络的相继故障。

因此,随着我们能够收集的数据规模和种类的不断增大,如何从大数据构建合适的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从大数据到好数据,即对数据本身的预处理,如清洗和去噪等;二是从好数据到好网络,即使有了高质量的网络数据,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也需要对数据做恰当处理以生成合适的网络。

社会物理学

社会物理学是大数据科学的一个分支,用于构建人类行为的网络模型,并用这种模型创造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信息。它是一门定量科学,可以准确地预测人类行为方式,可以指导你如何影响这些行为以提高决策的精准度或组织内的生产效率。社会物理学科涉及了如何增进组织内部沟通效果的方法、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的途径,以及如何抵御日益严重的网络攻击的策略。

在2014年,我和同事在翻译《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一书的时候,曾经问过作者派特教授(Alex Pentland):“社会物理学是存在了两个世纪的很古老的词,你为什么不用计量现代科学更加现代的词,为什么一定要用社会物理学?”他说,“这主要是跟传统的物理学做比较。因为传统物理学的核心主要研究能量的流动如何转变为运动的改变,而社会物理学的核心就是想法在人心目中的流动如何转化为行为的改变。而网络科学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它研究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复杂网络的共性的特征。这里的网络包括互联网、包括交通网,包括社会网,包括生态网等等。”

其实我们研究社会物理学,也是讲究的互动,互动带来想法的传播,想法的传播带来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智慧使得我们有可能走向更美好的社会。因此,在今天的时代下,社会物理学和网络科学也带给我们了一个启示:要使个人具有更好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采用网络激励的手段,比采用个体激励的手段的效果要好得多。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网络科学与工程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也让我们开始熟悉复杂网络的一个共性特征,即所谓的小世界特征。网络的规模可以很大,但是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这个就是社会网络里面所熟知的六度特征。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小,网络变得越来越大,而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变得反而越来越小。

因此,复杂网络研究发展到今天已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各种实际网络计算小世界和无标度等性质的水平上,而是必须要有新的发现与认识。哪些拓扑性质对于刻画网络结构既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又便于计算?各种拓扑性质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仍然有待深入。复杂网络分析相关的算法问题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新挑战———如何快速、有效处理包含数千万乃至数亿节点的巨网络?基于大数据的算法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大科学化的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之一。从社团结构挖掘到链路预测和各种推荐算法等,算法复杂性分析、快速近似算法、并行计算、分布式图存储问题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网络社会实践报告 第5篇

刚来公司眼前一亮:整洁的办公室,上空悬挂着一条条绿化的花藤,我梦寐以求的办公场所!激发我努力工作的无限激情,随后登记办卡、领工作证…..晚上听了一席领导们关于月季工作计划与任务。作为学生的我感觉已卸下学生身份,正式进入社会,闯荡职场,兴奋之余也感觉压力山大呀!

工作第一天,电商部门主管为了让我适应公司环境并没有交给我什么费心费力的重活,也就是用办公软件整理一下文产品,这对我来说并不困难,毕竟我在大都督网创业时经常做文整理工作。

随后的工作时间收获真不少,不仅了解了一个公司(或组织)的组织结构,还了解到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品牌理念等实实在在对公司运转起着推动作用的无形力量。公司几乎每周都有各种总结会、交流会,在这些会议中我不断接触着业内的新概念、新思想和学习解决实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1世纪是以数化、虚拟化、网络化为主导的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更是以互联网为核心,以各种新兴社会化媒体为平台的网络营销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公司给我提供了一个能够使我更能够深刻理解电子商务的良好平台,使我对所学专业有了更多的思考,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营销都是将最好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合适、最有需求的客户,客户消费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无非出于两种目的:一是给自己增加快乐;二是减轻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半个月的交流会上,部门领导让我讲讲自己对网络营销的理解,当时我很激动也很紧张。于是讲了讲网络营销的含义,因为要讲清楚一个东西首先要从大的方面入手,接着讲了网络营销的应用和一些经典案例。不得不承认讲的很不专业,但是还是得到了热烈掌声和好评,权当是鼓励吧!

在后半个月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网络营销方面,真心感慨网络营销推广正在成为企业营销推广的主体力量,而传统媒介已成为企业整合营销推广中的配角。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新兴互联网应用的层出不穷,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营销也具有很多不可控的潜在风险,正所谓“天使与魔鬼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应用,很多企业还没弄明白到底怎样利用其做推广时,这项互联网应用就已经成为了“昨日黄花”。

讲讲我在公司学习或接触到的网络营销吧:营销的第二战场!网络营销的关键是网络推广;“自媒体”引发的“自营销”——微博营销;人脉无处不在的sns营销;让企业形象“动”起来的视频营销;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的网络新闻;网络世界的口碑——论坛营销;门户搭台,企业唱戏的博客营销;网络世界的“买路钱”——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低成本的精准营销——数据库营销;让企业成为社会“焦点”的网络事件营销;最后还有很关键的化危为机的网络危机公关。

短短的暑期社会实践实习带给我无数的感动与记忆,喜爱公司领导们的行事风格,还有员工们的真诚笑容,怀念那些因忙碌而废食忘寝的奋斗时光,在公司工作虽不轻松但很充实与快乐。背负着一种责任与荣誉,一种精神追求,体会人生价值,燃烧青春!更要感谢厦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我搭建的桥梁,连接起校园与社会职场这两所大学,在这两所“大学”里我自由翱翔,拼搏进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络社会”的道德罗盘 第6篇

“网络社会”:新型道德“孵化器”

网络化交往改变了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的方式。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而网络化交往的形式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交往的范围和首先活动的领域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以往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多种交往形式。交往范围的扩大必然使人们包括道德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经常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样的关系中,特别是在这些关系的冲突中,人们的道德需要必然实现新的觉醒。

网络化交往使人们的道德意识更丰富,有利于培育完善的道德心理、健全的道德人格和坚强的道德意识。网络化交往具有开放性、全球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它在人类进程中的价值和对道德主体的塑造是前所未有的。

网络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网络作为高科技的卓越代表,它以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和道德评价标准。在网络化的社会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时代共鸣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例姐自由、自主精神,民主、平等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如果说传统价值观是一种依赖型的价值观,那么网络化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

“网络社会”:传统道德的意外之遇

快速变动和不确性是信息网络时代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反映在道德领域,是人们对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不再深信不疑,而是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同时对未来充满焦虑。网络的非线性和不平衡的发展,更加速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认,导致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盛行。而相对主义和怀疑论发展到极点就必然会产生对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等的判断与衡量标准的丧失;此外,网络技术的多元化、无中心化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借口,个体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中显得毫不足道,无法把握自己有无能力对任何行为负责。这种情况容易使人忘记对精神境界和终极目标的追求,失去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道德规范无疑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约束力减弱,新的规范不断出现,急待整合。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类生存空间。在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里,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

目前,网络空间已自发地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广泛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邮件的传输格式、通讯网络的道德协议,到网上聊天、电子公告版的语言格式,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规范是对原有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随着它们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和扩大,如何整合这些日益庞大、涉及面广泛的规范和原则,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当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至于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社会情境的时候,那么失落现象必然会产生。主要表现为:黄毒泛滥、版权侵权、计算机病毒、黑客骚扰等一系列极端不道德的网络犯罪行为。

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可能会破坏优良的道德传统,网上的不道德行为会对真实世界的道德产生直接的抑制和冲击,给社会的道德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主流伦理观念可能淹没于散沙式的个人祈求之中,自觉的传统道德要求可能陷匿于信息的随意接受之中,社会可能会陷入伦理上的分裂、矛盾、无序状态中。

“网络社会”:个人道德自觉的唤起

在“网络社会”中,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不仅已经浮现,而且也呈越来越严重的发展态势。因此唤醒个人的道德自觉就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作为一名军人,我们更应响应总政的号召,自觉做维护网络道德的排头兵。

首先,因为在“网络社会”中,法律和公开的社会道德舆论对个人的行为的监管力度已经减弱。因此,在做与不做、如何做的问题上,决定权完全在个人手里。

其次,网络技术正在逐步改变着原有的社会结构。知识、信息、技术在顷刻间可以赋予个人力量和财富,从而改变个人的命运。对于那些掌握和精通了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人来说,坐在一台计算机前,稍不留神或心术不正,就有可能在瞬间做出对个人和社会都危害极大的事情来。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道德与法制的教育,唤醒人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道德自觉的要求,可以说是网络化时代的一种伦理的必然发展。

网络社会“人肉搜索”的社会学阐述 第7篇

对于什么是人肉搜索, 大概有以下几种定义:百度百科认为, 人肉搜索就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 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1]。

杨孟尧认为, 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及网民大规模参与等手段来搜寻和共享特定信息的网络活动称为“人肉搜索”[2]。

目前对人肉搜索的定义还没形成一个公论, 但不管怎样, 在电脑普及率日渐上升的阶段, 人肉搜索也越来越受到网民的关注, 发展到最后, 由于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大, 有一些媒体和学者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最初的人肉搜索形式, 即通过问问题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小, 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本文所讨论的人肉搜索指的是一种大规模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二、人肉搜索的成因

1、群体的感染促进了“人肉搜索”的产生

人肉搜索从本质上说是网友自发的一种民间调查行动, 从整体上而言, 最初是网友为追求正义而进行的搜索行动, 特别是针对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提出的一种抗议和谴责。但是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 随着参加进来的人越来越多, 逐渐演化为一种群体性的行为。由于缺乏监督, 人们的这种行为就越发无所顾忌。网民不需要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 他们在行动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在情绪感染的作用下, 网友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减弱甚至消失, 并形成心理上暗示, 最终导致网民的人肉搜索行动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

2、在线交流的匿名性为“人肉搜索”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人肉搜索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帖者处于匿名的状态。匿名理论认为, 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 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时, 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 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 由此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 同时, 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 这两个因素都会减弱人的社会约束力。事实上, 人在破坏规范时往往想给自己戴上面罩, 诬陷者写诽谤信时要署上假名。

3、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社会安全阀而存在

社会是在不断进行发展的, 在其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在社会学中, 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 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 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 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 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 从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人肉搜索就具有安全阀那种矛盾缓冲和疏导的功能, 人肉搜索为道德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渠道。

三、对“人肉搜索”现象的思考

“人肉搜索”从产生到发展, 都有其存在的条件, 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互动方式, 它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互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互动的主体都是现实中的人, 惟一的区别就在于“人肉搜索”只不过是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而只要是社会互动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不能随意地伤害他人。

到目前为止, “人肉搜索”通常被网民用“可怕”二字来形容, 从轰动整个社会的“人肉搜索”第一案在京三度开审, 到万名网友启动“人肉搜索”伤害奥运冠军家人, 再到闹到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等, 由单纯的人肉搜索演变为法律诉讼,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人肉搜索”的匿名性使其缺少监督, 造成网民“人肉搜索”的随意性, 甚至侵犯了被“搜索”人的隐私权。所以, “人肉搜索”不仅引起媒体的注意, 而且也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有的人认为“人肉搜索”是有罪的并提出要通过立法来追究相关的刑责, 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名誉权等;也有的人认为, 刑法如果追究“人肉搜索”者的刑责, 就会出现管的过宽的后果, 道德威慑力就会下降, 违反道德不触犯法律的情况就会得不到惩罚。

“人肉搜索”是“罪”还是“非罪”?我们应该理性地去看待。从“人肉搜索”最初的产生来看, 它只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整合了网民的知识结构, 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许多人共同作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最初的“人肉搜索”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和益处, 它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有“罪”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网络监管, 比如说各大网络运营商的后台信息处理不到位, 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对“人肉搜索”作出规范, 才酿成后来侵犯人的隐私权、名誉权问题等。因此,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方式, 应该多加以规范, 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加强网络后台信息发布的监管,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提供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42894.htm.

[2]杨孟尧:《网络社区“人肉搜索”初探》, 《东南传播》, 2008 (7) .79-80.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修订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1月第1版, 第185页。

社会网络分析 第8篇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趋势。 网络分析也是一个特殊的理论, 即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是相互关联的。 社会网络分析更会成为研究社交网的一个工具, 这包括一系列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技术。 理清好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有助于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 社会网络理论不同于社会网络理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社会网络分析是有时是非常复杂的, 它不是紧凑, 它的横向伸展宽度大, 纵向分支多, 所以各学者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研究主题, 方法, 和研究的结论。

2 社会网络分析概述

2.1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来解决与网络相关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法。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演员和他们的关系的集合。 社会网络分析是分析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是一个人、组织或国家。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是分析演员之间的关系和网络的整体结构, 包括点, 线, 密度、心率、心率、小, 位置和角度。 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从传统的定性或定量研究是不同的。 研究的焦点是演员之间的关系数据。 基于统计理论, 我们可以使用定量研究来帮助我们分析, 定量研究是需要数据之间相互独立的, 运用函授, 对数据进行分析。 而针对于演员的概念, 他不是我们日常所提到的演员, 这里的演员描述的是有实际意义的、有动机和行为的人。 这里的研究倾向于夸大主观能动性的演员, 和很容易出现在社会化趋势的演员。 因为个人是嵌入在个人的社会结构中的, 而社会行动不仅存在社会结构中, 但也由个人特征的影响所决定, 为了避免和低程度的社会问题, 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社会当中最好的方法。

2.2 社会网络理论

在美国社会的研究中, 社会网络研究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三所大学派之一。 我们都知道, 作为一所学校, 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对于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社会网络理论属于中间层次理论所倡导的默顿, 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从引入其他学科理论来说, 包括了来自数学、图论, 从心理和社会科学学科平衡理论和代理理论来说;社会网络理论的起源可以分为异质性理论和结构作用理论。

3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情报学领域的应用

3.1 国外的应用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有限公司网络的研究和引文网络的研究。拿国外的公司网络作者来说。他们网络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 公司的作者会选择一定范围的学者, 或者是数据库中的一个特定的主题, 将这些作者作为网络节点, 而这些节点就会成为公司的作者或者公司的编辑与学者之间的连接点, 然后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分析网络从而达到事倍功半。

3.2 国内的应用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 很少有学者和文学在信息科学领域针对社会网络分析展开研究, 。 研究如何使用, 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研究的水平。 而外国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案例研究中。 相比之下外国的数据分析量较大, 有着更多的成就, 值得我们参考。

4 社会网络的新姿态

新出现的社会网络分析的视图的结构与位置结构的传统观点不同。 如前所述, 这种新结构特别强调关系的分析, 而且需要一个定量分析, 但不同的传统社会结构分析也是不同的。 因此, 社会网络分析也称为结构分析, 它和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一组技术分析或结构的关系, 更是一种理论方法。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 研究对象是社会结构, 这个结构是演员之间的关系, 或社会网络分析是演员, 之间的关系和非财产的演员。 网络分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它是基于行动的结构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而不是通过其内部因素 (如“规范的社会化”) 来解释, 后者作为一个自愿的, 有时间是形式的目标去追求理想的目标。 (2) 分析师注意分析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根据这些单位的内在属性 (本质) 进行分类。 (3) 它是一组由多维因素之间的关系的考试问题形式如何影响网络成员的行为。 因此, 它不认为网络成员只有两个维度的关系。 (4) 被认为是网络, 网络可以分为具体的组, 和不能被分成组。 (5) 分析方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目的是补充统计方法, 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社会网络分析是不同于其他研究。网络分析有两个重要的假设:第一, 任何演员通常涉及社会制度包含许多其他演员。 从以上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 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研究的关系和演员的结构。 网络分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或比喻, 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的概念系统和测量工具。 社会网络分析是微观和宏观方面的组合反映了社会结构, 这是一个新的强调社交网络的网络结构, 这传统社会结构的发展和补充。

5 总结—对中国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不管方向或位置的关系定位如何、社交网络分析已经形成, 但就如何建立社交网络, 这些问题在网络分析尚未完全解释或讨论。 此外, 由于网络分析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不完善, 所以网络分析的理论讨论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学虽然是公认的结构网络分析的一部分, 但是这一分析通常是结合或含有各种各样的因素, 比如理性理论、交换理论、文化理论, 甚至其内部也包含各种各样的理论取向 (如决策理论的结构, 结构的建构主义理论, 等等) 。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组建一个稳定理论的角度来看, 社会网络分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网络分析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然而, 国内的社会网络分析管理主要是国外研究的重复演示和创新, 这是远远不够的。 国内网络组织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组织的福利和其他问题。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范式来看, 它不是单单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这么简单,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外国的深化研究和反复测试, 结果必然会导致研究结果缺乏理论创新。 有一些问题如下:理论上讲, 大多数的研究国内网络只是一个补充国外学者。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可以不同于西方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网络分析正蓬勃发展, 而社会科学家忽视结构的倾向正在减小。 总之,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就是从相对封闭的小群体生活走向日益开放的网络化生活, 今天, 所有方面的社会科学家学家和物理学家一道, 都已接纳了结构观点。 社会结构研究的时代已经到来。 ”

摘要: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领域得到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的广泛关注。它有时被称为“结构分析”, 但它的基本属性目前在社会网络分析领域上有着不同的理解, 本文详细列出社会网络的分析法后, 更准确地把握和应用社会网络分析。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法,结构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94, 99, 114.

[2]徐俊明.图论及其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8:16.

[3]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7-38.

[4]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6, 98, 156.

[5]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应用[C]//第二届社会网与关系管理研讨会.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 2007:111.

[6]吴晓伟, 徐福缘, 宋文官.基于人际网络节点中心度的竞争对手分析[J].情报学报, 2006, 25 (1) :122-128.

[7]王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06 (2) :102-104, 107.

[8]殷国鹏, 莫云生, 陈禹.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促进隐性知识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6 (S1) :964-969.

[9]高凡, 徐引篪.图书馆联盟的社会网络资源配置[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3) :14-16, 27.

网络社会的关系伦理 第9篇

昨日还顶着成功经验的光环, 今天就已经倒在了这些成功之道上——在互联网时代, 这样的企业案例已经比比皆是。在互联网颠覆性的浪潮中, 有人断言, 人类又一轮新的进化开始了, 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改变, 不是天气变了, 而是气候变了。对于从事传播工作的人来说, 兹事体大, 关乎生存, 不在乎是否站得高, 但是渴望着能够看得远一些。

我们先来回望历史进程——人类从农业社会走进了工业社会, 上个世纪末, 我们又迎来了信息社会。人类财富增长的核心要素, 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设备过渡到了知识和信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信息开始过剩和泛滥, 我们又迅速走进了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 关系又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信息是水流, 关系是管道, 没有发达的管道体系, 信息便无从抵达。同时, 关系是社会资本, 关系是企业的生态环境, 没有良好的关系生态环境,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

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近些年也将重心放在了关系上面, 公关的使命在于帮助组织营造关系生态, 于是, 公关人从传播管理者、“舆论工程师”的角色转换成为“关系生态环境工程师”。似乎到了目前的阶段, 年轻的公关业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关系——这个现实中复杂暧昧的的词汇才有了一件合适的外套。但是, 从学术角度来反思, 或是从对公关业不堪的社会评价压力之下, 总感觉关系的背后还缺了点根基或是灵魂。不久前, 笔者在翻阅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这本书时, 似乎体会到了哲学视角中的关系背后有着一层更宏大更终极的玄机。

哲学家的冲动在于打破无数砂锅追问到底, 从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之争, 过渡到“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思考是不能被质疑的, 因为在逻辑上人不能“明知故犯”;但是, 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或者个体理性之间可能是冲突的, 比如囚徒困境;商业社会中,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存理性必然导致竞争状态, 不一定会带来共赢的结果。国家民族之间, 道理也是如此, 也会发生所谓“文明的冲突”。赵汀阳的观点是, 在个体存在之先应当有一个“共在”, 这个“共在”的关系环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需要认同这个“共在”, 尊重这个共有的关系环境。进而言之, 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只有在共在的关系中才能显现, 生意和生活就像游戏, 没有别人的参与, 游戏不成为游戏, 你也不是你,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 你是谁?需要环境和关系来说明。事实上有很多价值, 比如幸福, 需要与他者 (亲人、朋友) 发生关联人才能拥有。甚至, 如何融入共在的关系环境中才是个体最大的价值。腾讯早几年口碑不佳, 原因在于利用既有的优势行业地位,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今天, 腾讯也学会了共享思维, 让大家在微信开放的平台上共同发展。

那么, 在这样一个共在的环境中, 最需要的是平衡的关系思维和换位思考, 是能够顾及到对方乃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汹涌而来的网络社会为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信任关系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从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 到数字生活空间的网缘, 移动互联网更加强化和拓宽了一个共在的关系状态, 线上线下高度一体, 随时随地世界与我们链接。如何最大化地建立、拓展和维护一个关系生态, 决定了我们有没有未来。

网络社会分层的异化 第10篇

传统的社会分层都是以现实社会为背景,例如马克思以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划分社会分层的阶级分层理论,马克斯·韦伯的财富、声望和权力三指标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和戴蒙的职业社会分层理论以及近几年以布迪厄为代表的消费分层理论等,都从不同方面对现实社会分层进行了探讨。然而对于网络社会这种虚拟社会,它拓展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横向空间,而且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连接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中观社会结构,它异化了传统的现实社会分层,实际上,社会分层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异化,不管这种分化的标准是什么,都只是在网络社会中呈现的一些新的形式。

一、分层标准的异化

当前中国呈现的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虽然随着中间阶层力量的日益壮大,这种社会结构逐渐在改变。而不同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的结构呈现出一种新的改变,在网络社会,精英阶层和社会底层都只占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拥有网络资源而缺乏网络素养,或是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却缺乏网络资源的人群,它们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中间阶层,这就使得网络社会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合理结构,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于这些新的特点,如何去对网络社会进行分层? 这就需要根据其特点,制定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分层的标准,目前综合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分层标准:

( 一) 对于网络资源的拥有量

在网络社会中,每个可以进入其中的个体,虽然途径或者使用的工具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在这种建立网络技术平台的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会在无形中形成以网络资源拥有量的多少为标准的分层概念,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服务商、网络信息设备制造商和网络信息软件服务商及利用网络建立业务流程的公司。它们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连接和与之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对网络进行管理及拓展网络信息内容和电子商务,他们掌握着网络运行的关键性的资源,是精英阶层的主要构成群体。另外,网络社会的所独具的公共性特征,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极大地分散了现实社会的权威结构,在网络社会中,谁掌握网络信息资源较多,谁就中具有较强的网络的资源获取能力。

( 二) 网络利用力

对于现当代的人们来说,“上网”可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上网,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的去利用网络,也就是获取、利用、分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电脑读写能力和互联网读写能力也是网络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例如网络社会中的精英阶层,网络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如网络信息设备制造商和网络信息软件服务商,主管网络事务的政府官员、决策人物,他们就利用网络资源能力较强;而那些拥有较多网络资源但是利用网络能力较差较,或是利用网络能力极高而缺乏网络资源的,如网络编辑、计算机工程人员、平面设计师等是网络社会中间阶层;既缺乏网络资源而又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就处于网络社会的底层了,例如一般网民、打字员、互联网广告从业人员等等。目前大多数网民,上网的目的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娱乐休闲阶段,没有充分挖掘网络潜在的资源。这种利用网络的能力,更加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征,被极大的扩展了,他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非面对面,网络个体被符号化了,那些基于声望的社会分层也出现许多异化的形式。例如在QQ中,它是更据个体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来进行等级划分,由低到高分为“星星、月亮、太阳”等三个等级,等级越高享有的“特权”越多。

所以网络社会的独有的特点,使得传统的社会分层的标准失去了效力,逐渐出现一些异化的形式,当然以上的两点也还仅仅停留在概括化的阶段,目前对于网络社会的分层标准,还没有较为合适的例证,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社会地位评价的异化

社会结构分层必然会导致社会地位评价的异化,社会地位评价也称声望同样也是现实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一般社会上处于精英阶层的人,其社会评价相对较高,而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社会评价相对较低。从而这种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就更加突显出来了。而网络社会的崛起,似乎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的格局,使得阶层之间的平等成为了可能,有研究就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与否是区分网络人及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的重要标准。但也有研究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网络社会中也存在着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 一) 表面的平等

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以“网民”这种平等的身份进行人际互动,网络的匿名性给予所有的参与者以相同身份和资格,使得网络社会呈现一种地位均等的状态,国家、集团等在网络社会中也似乎与个人是平等的。例如在微博中,每个网民都可以平等的享有言论自由权,对某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且网络社会所存在的是平行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体现在组织结构中,就打破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的纵向的权威结构,那种不平等的纵式的交往在网络社会中将会遭到排斥,即那种存在于现实社会的等级般的社会结构是不存在的。

( 二) 潜在的不平等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扩展,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社会表面所呈现的平等并不能掩盖其潜在的不平等,因为在网络中仍然存在一些依权力而划分的阶级的存在,个人在网络中处于何种位置也就表明其所占据的权力关系如何,例如在一些贴吧,论坛中所出现的舆论领袖,这些人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那些次级成员则没有太大的话题导向能力。一些对于网络空间中的性别研究也表明,即使在网上也存在“性别歧视”和不平等,例如一些网站限制女性进入等。

另外,本身使用互联网上网和不上网的人群,本身就存在阶层差异,能够上网使用网络资源的群体,往往都具备一定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社会阶层地位相较于那些不能上网的人群来说要相对高一些。所以,网络社会仍然存在着潜在的不平等。

三、分层意识的异化

如果处于同一阶层的人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愿意为这个阶层的共同利益而采取自觉的行动,那么这个阶层就有了一种共同的意识即阶级意识,阶层意( stratacon2sciousness)同视社会为阶梯结构的分层理论模型相联系。其并非一个集体意识的概念,它所指的是居于一定社会阶层地位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况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其导致的地位不平等是长期客观存在的,根据刘欣的“阶层相对剥夺理论”,现实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一部人在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是生活机遇上处于相对剥夺的状态,既丧失传统体制下的既得利益或为获得充分的改革新利益,当人们处于这种相对剥夺的地位时,无论其占据的客观分层地位是高还是低,都会倾向于做出社会不平等的判断。但是在网络社会中,这种相对剥夺感却小得多,在大多数网民群体中,明显的利益竞争空间的较小,那些在现实社会中相对剥夺较感较大的群体可能在网络社会中是长期占据既得利益或者获得新的利益的群体的人。在网络社会中的阶层意识除了在普遍意义上归属于“网民”这个群体外,在更加微观的层次是更多的是基于兴趣或者的群体相同点所构成的阶层群体,比如说同性恋群体,动漫社区,“驴友”微吧等。

社会网络系统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网络舆情;网络社会治理

一般来说,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1]具有信息量大、类型多样、时效性强等特点。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各类网络数据规模和种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国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网络数据监测和管理更加困难,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

网络舆情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2],主要涵盖两点:一是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事件、热点信息,二是公众表达的观点、态度、情绪和意见。大数据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各类新兴网络媒体存在门槛低、用户群庞大、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实时互动性强等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制造和传播新闻。

网络社会既包含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等直观因素,还涉及这些因素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中观点、矛盾、诉求的集中体现。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构成复杂的网络社会,其所涉及和影响的领域,不仅包括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同时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内容。如果说网络舆情治理是对网络传播的社会舆论信息的监测和管控,那么网络社会治理就是通过对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的治理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充分合理地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新闻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难度进一步增加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约为5.55亿,较2014年底增加3572万,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为4.60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4420万。[3]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网络舆情监测难度。第一,传播平台众多,传播主体大众化。除门户网站外,BBS、QQ、MSN、微博、微信等用户群庞大的通信工具、社交网络也都在时刻传播新闻,公众只需要几个按键就能随时转发新闻资讯并加载评论。这使得新闻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第二,影像技术进步,传播内容多样化。随着影像设备和手机功能增强,公众可随手获取最新的新闻图片和影像,网络新闻传播形式已不仅局限于文字加简单配图,更多的是愈加高清的视频和图片,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具有说服力,也更难被之后的信息所改变。第三,搜索引擎发展,信息获取主动化。搜索引擎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并与语言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通过语音、图片搜索信息更为便捷,公众从以往被动接受信息,转为更准确、更快速的搜索和评论各类信息。

(二)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难度进一步增加

网络舆情检测和分析手段落后。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包括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规模之大超出传统数据库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谷歌执行董事长艾瑞特·施密特曾说“现在全球每两天创造的数据规模等同于从人类文明至2003年间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4]。如何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增强舆情信息监测、分析能力,并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当。例如,在以往的网络舆情应对中,一些地方政府经常使用删帖、禁言等封堵信息的办法,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是传播到某个网站被动等待浏览,而是迅速传播到多个网络平台,甚至每个人的手机中,删除网站信息容易,但是删除成千上万人手机中的信息恐非易事。网络新闻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使得封堵信息越来越难,这对政府的应对速度、方法提出了挑战。

(三)网络舆情更为深入的涉及社会关系

参考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5)》[5],可将网络舆情划分为涉警涉法、环保、反腐、财经、教育、医疗、国际热点等方面。网络舆情已不仅限于信息的传播,而是越来越深入涉及社会关系,并显示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以近年来的“滴滴专车”事件为例,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开始限制和处罚滴滴专车的同时,各大社交网络充满了为其鸣不平的用户,同时很多网络媒体和行业专家也都肯定“专车”服务,认为有利于社会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6]。该事件本身不仅是网络新闻传播,也不仅是政府部门表态,更涉及多项行政管理法规及行政法律关系,涉及专车服务包含的民事合同关系,同时也存在市场主体创新经营如何适应政府市场监管的问题。而公众和专家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加以评议,甚至不乏专业意见,也显示出其希望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望。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方法

政府应该保持更加开放、包容和积极的心态,使网络治理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调整,在调整中完善。应更充分地发挥互联网作为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倾听民意和舆论监督平台的作用。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该改变治理策略,要从封堵不同的声音向增强自己的声音转变,要从简单处理网络舆情信息向深入调整网络社会关系转变,从对违法传播行为的处罚向进一步解决深层次社会矛盾转变。从而跳出“怀疑政府—封堵信息—抨击政府—矛盾加剧”的恶性循环,逐步建立“舆情引导—行为管理—调整化解矛盾”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设,提升治理水平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目前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主要停留在治安层面,应进一步建设迅速而有效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主要作用:一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社情民意,获取和分析最直接、最真实的公众诉求;二是随时了解和准确收集与政府各部门相关的舆情信息,并加以追踪;三是掌握突发事件和舆情信息的发生过程、最新变化及断未来走势,以便于政府选择最佳的干预时机和措施;四是有助于及时制止、处罚违法行为,防止违法舆情信息传播和失控;五是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从而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调整相关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在“云平台”存储、计算能力基础上,通过电子政务专网、终端存储和服务等设备共同构建,并通过专用程序为政府各级用户提供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舆情管理等舆情监测功能服务。该系统可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在各市、县逐级设置,共建网络舆情数据中心,并依职权和级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网络舆情监测的系统性和时效性。

(三)提高政府信息传播公信力,增加治理着力点

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来说,提高政府公信力已刻不容缓。某些政策的出台或者具体的行政处罚案件中,虽然政府可能有失当之处,但是由于公众的关注,再经互联网传播放大,各种谣言四起,就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就必须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渠道,在第一时间发布全面、准确、权威信息,向公众答疑解惑。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已建立了政府网站和微博,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某些政府网站和微博建立之后,信息更新不及时、对公众的疑问没有反馈,逐渐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因此政府网站和微博,应及时发布更新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对公众的疑问要及时解答。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潜力巨大,各级政府应提高行政效率,将本地区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信息网络,通过发布信息、积极互动,提高政府信息传播公信力。

(四)推进互联网法治体系建设,强化治理能力

法律是加强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的有力武器,在网络治理方面应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互联网监管法规,但存在操作性不强、立法滞后、法律位阶不高、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再加上部分公众法律意识淡薄,治理效果十分有限。例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不仅立法位阶较低、条文简约,而且调整范围较小,主要是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规定,对网络舆情治理、网络行为规范仍然缺乏专门法规加以调整。鉴于此,我国需加快相关行政立法进程,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网络监管和执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杰.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06期.

[2]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政法舆情危机应对实务手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4]孙培梁,林枫,昌志泷.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研究[J],载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3期.

[5]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社会网络系统论文 第12篇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 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这一阶段仅仅还在理论层面, 实务并没有发展;第二阶段, 从21世纪至今。

以2003年上海成立内地首家社会工作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为标志, 是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始初步走向实践的阶段。仅从专业性社工机构开始发展来说, 至今也有12年的时间, 但为什么发展却一直较为缓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 国外的慈善事业源自于宗教, 而在西方国家, 社会工作与宗教紧密相连。西方的社区都有许多教堂, 教会承担着扶贫济弱的职责, 而在社区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 大多数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 他们会照顾老弱病残, 这不仅是他们的义务, 也是他们让自己灵魂获得救赎的方式。但对于中国来说, 并没有西方国家的这种宗教传统, 人们的信仰多元且分散, 以宗教为发源的社会工作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缺少历史的土壤, 有一种天然的鸿沟。第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在行政框架下, 按行政指令开展的“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这就是说, 对于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 人们所认可的发言人还是政府, 对于专业化的社工机构, 一来认同度较低, 二来信任力不足。第三, 专业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这一方面, 最大的困难来自于社工机构资金来源不稳定, 社工人员仅靠工资难以维持生活需求, 尤其是刚入社工机构的一线人员, 所以培养的大量专业社工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尽管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困难, 但就现代社会而言, 政府与民众之间需要通过一个第三方来更好的沟通, 所以社会工作越来越必要。那么, 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就需要使其本土化, 从而更适应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截止2013年底, 中国城镇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3.73%, 乡村人口达到46.27%。在农村人口占这么大比例的中国, 社会工作如何在农村的发展也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成功的例子“万载模式”来看, 其建立了一支30多人的专业化社工队伍, 近1000人的本土化从业社工队伍和1000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尽管这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功的例子, 但是我们不难看出, 其专业人才依旧缺乏,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尽管万载模式注重社会工作本土化, 但依旧无法避免现代理念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且试点之初发动的大量基层干部, 到后来由于自身工作与经济效益的问题, 积极性大大降低。而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利用假期做一些实践, 很难满足真正意义上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 笔者考虑, 可否从更为宽泛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工作, 而不仅仅把它定义为一种实务性的工作。农村地区发展各不相同, 因地制宜, 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来实现社会工作的功能, 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式。在此, 笔者基于对陕西省武功县聂村金仙观的实地调研, 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来探讨金仙观在当地所起的社会工作中强调的“环境”功能。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 ,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常被称为生态系统理论 (Ecosystems Theory) , 是一种将生态学, 系统论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 该系统分为4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其中, 微系统是与个人联系最紧密的系统, 它是个人直接参与交往的环境。扎斯特罗与阿什曼认为, 系统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整体, 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 (Micro system) 、中观系统 (Mezzo system) 和宏观系统 (Macro system) 。其中微观系统指个人, 从广泛意义上讲, 个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的系统类型, 他强调提高自身功能。中观系统指小规模群体, 包括个人家庭, 职业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主要是指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等的状况, 它们总体上影响人的资源获取。其中的中观系统与布朗芬布伦纳的微系统类似, 与自身直接关系的系统。生态系统理论认为, 在所处的环境中, 个人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包括家庭、群体、组织、机构和社区。图1显示社会环境中个人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图2则显示社会系统中所有的系统如何运转。

根据这两个图, 可以看出, 个人与环境紧密相连, 如果其中的一环有了缺失, 那么个人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而社会工作的一大重要功能就在于为社会系统有缺失的案主提供支持。从这一方面来说, 金仙观可以发挥社会工作的功能。

三、村庙实现社会工作功能的可能性

与个人紧密相连的微系统或者说是中观系统, 一旦缺失, 案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 此时需要社会工作者, 或者说是可以承担社会工作功能的组织, 机构或个人来为其解决问题, 帮助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在关中地区武功县聂村这个农村社区村庙可以实现社会工作的功能呢?可以借鉴地缘文化来做简要分析。

首先, 金仙观是结合儒释道的民间信仰, 主要供奉聂金仙 (聂云霄) , 聂村及周边的人对其非常信仰。每个月的合堂带领人们诵读为人处事的道理;人们遇事都去金仙观, 在聂金仙那里寻求解决之道。与其说是迷信, 不如说是一种对生活的信仰, 认为万事都是可以解决的, 从而形成一种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 就聂村来说, 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 或者是学生都在外地上学, 而留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及幼龄儿童, 而对外出打工或工作的亲人, 留守的老人总希望他们平平安安, 所以他们经常去金仙观为外出的亲人祈福。

再次, 金仙观中存在庙管会, 这是村民们自发形成的组织, 依托于金仙观, 为村民们举办各种活动。其中农历正月十五, 六月十九, 十月初五的三次大型庙会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活动, 辐射面较广。如表3显示, 六月十九庙会下午四小时参与庙会的人员来源。

最后, 金仙观为一些孤寡老人提供了生活场所, 也就是所谓的住庙老人。他们独自在家, 没有经济来源, 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但是在金仙观, 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住的场所, 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证。

从上述几点可以看出, 金仙观显示出了社会工作两大基本功能:个人层面的解困与发展;社会层面的避免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金仙观正是社会工作中所说的微系统, 它确实承担了一些社会工作的功能。那仅就“环境”方面来说, 它是怎样发挥其社会工作功能的?

四、村庙的“环境”社会工作功能

1. 公共场所。

社区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可以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这看似简单, 实际操作较为困难。我们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 社区居民为了争夺跳广场舞的地方而大打出手, 这正是活动场所不足的一个体现。社会工作的一项作用, 就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活动的场所, 并为他们安排, 设计诸多活动。金仙观就实现了这样的作用。它的殿堂主体是人们平时祈福的一个场所;而其整体建筑的占地, 包括一个广场和戏台, 是为每年三次大型的庙会所准备的。另一方面, 从笔者在前文提到的住庙老人可以看出, 金仙观甚至有养老院的一些功能, 为孤寡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场所。

2. 社会层面。

人们对村庙的信仰, 不仅可以缓解政府解决村民事务的压力, 而且可以减少村民与政府的冲突, 从而维持社会安定。在我国转型时期, 民众与政府的冲突较多, 在拆迁、城管执法中时常可见。而社会工作的介入, 为两者提供了一个中介, 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矛盾, 民众与政府在许多事务上不直接接触, 而是通过社会工作这个“第三方”来与双方达成密切联系。就笔者看来,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下, 社会工作的作用首先应该是充当这个中介, 也是它社会层面的一项功能:通过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更深层次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 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金仙观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人们有点小病小灾, 首先想到的是到金仙观寻求帮助, 这里可以为他们简单的看病开药, 且在聂村这种民间信仰文化下, 还可以为他们驱邪;家庭邻里之间有矛盾, 可以请村庙的管事代为调节, 常常可以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儿女不孝顺或者外出打工, 没人照料的老人可以在村庙寻求一份工作, 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 在精神上也可以得到慰藉。这正是聂村的独特之处, 与之相比, 没有这种中介的乡镇村子, 村民大事小事都找政府, 且上访不断, 认为政府什么事都应该解决, 一旦没有满意的答复, 就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这不仅加重了政府的工作负担, 且会加剧双方的矛盾。

3. 个人层面。

社会工作在个人层面有一项功能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并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包括接受自我与实现自我。两者都强调对人本身的关注, 而金仙观恰巧在这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他们合堂时诵读的经文中, 有七法则、八条规以及四炉经, 这都是在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住庙老人中, 笔者看到了一位正在洗衣服的老人, 经过交谈得知她已有88岁高龄, 但身体和气色非常好, 且谈话思路清晰, 乍看只有六十出头。后来通过笔者的观察, 发现来金仙观合堂的老人普遍身体健康, 而且显得很年轻。笔者认为这与他们遵守的七法则八条规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经文的诵读, 其实就是提升自身修养的一个过程。这些合堂的老人们经过几十年的诵经, 条规中的为人处事已经完全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气质, 其中包括戒骄戒躁, 与人为善, 遇事冷静, 心态平和, 孝为先等等, 这些正是社会工作倡导人自我发展中追求的境界。一位刘姓老人的话让笔者印象深刻:“爷 (即救世菩萨) 教我们不生气, 对别人宽容。我现在就是遇到好事高兴, 坏事看开。”朴素的话, 朴素的道理, 但真正做到, 确实不易。他们健康, 他们年轻, 是因为真正接受了自我, 接受了他人, 有一颗宽容的心, 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自我实现正是社会工作为之努力的方向。另外, 金仙观中的工作人员, 许多都是退休老人, 他们曾经或是老师, 干部, 工人等等, 退休后, 在金仙观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一方面管理及处理金仙观的日常事务, 另一方面大家在平时可以聚在一起聊天解闷, 这很好地解决了退休老人的退休后生活不适应问题, 避免了老年社会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退休老人因角色和活动的丧失或被削弱而产生抑郁。

五、结语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目前实行还比较困难, 因而, 当前可以借用一种当地独特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工作的功能。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从他们当地人熟悉的方式开始, 慢慢渗透社会工作的理念, 再由乡政府和村委会支持, 一步步把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农村。

参考文献

[1]马志强.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倾向[J].中州学刊, 2010 (3) .

[2]李素菊.论宗教的社会工作意义[J].中国宗教, 2009 (3) .

上一篇:注重阅读教学下一篇:温州地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