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范文

2024-07-16

文学体裁范文(精选5篇)

文学体裁 第1篇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用铺陈夸张的手法,体物写志,辞藻华丽但不能歌唱。它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继承《诗经》《楚辞》的赋颂传统,兼收战国纵横之文和先秦诸子作品的铺张恣肆之风,是一种综合的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代称为汉赋四大家。诗和赋的区别本来是很明显的: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见端倪。赋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更甚于诗。

赋按体裁形式可分为骚体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散体大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代表)和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为代表)。

中国文学体裁知识 第2篇

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叫做体裁,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电影文学剧本等。各种体裁按它的长短大小,诤中又分长诗和短诗等,小说中又分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等,戏剧中又分多幕剧和独幕剧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二谚语、说唱等。在阶级社会里,它们妁内容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现在书刊、报纸上的民间文学,是经过搜集的人整理、加工、修改的了。

神话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思想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不能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幼稚的想象和主观的.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拟人化,从而产生了神话。如《齐天大圣》(小学语文第十册)。在古代,神话对向自然界进行斗争,促进生产,发展文学艺术起到了很大作用。

传说

传说是人们根据一些历史事实、地方名胜古迹、社会习俗等创作的故事。有的纯属幻想,并无历史事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要求、愿望、感情和看法。

歌谣

歌谣是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歌谣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有鲜明的阶级感情,词句简练,大多押韵,风格刚健清新,,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促进生产和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

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体裁之一。故事带有强烈的劝喻或讽刺的味道。故事简短,主人翁也采取拟人的表现方法,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物体。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表现出来。如《滥竽充数》(小学语文第十册)。因为它的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从而成为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体裁。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语言凝炼,形象性强,有节奏,有韵律,一般分行排列。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和无韵诗。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儿歌、童谣、诗歌、戏剧、小说、图画故事等。社会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培养崇高的生活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艺术趣味和扩大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体裁。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韵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特点是: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作具体的描写。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篇幅比较长,内容丰富,。清节复杂,人物比较多。它常常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篇幅短小,情节简明,人物集中。多是选取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断、侧面加以描绘。

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其篇幅长短,人物多少,.情节繁简介于长、短篇小说之间。

散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在古代;、散文是为区别于骈文而说的。现代,是指同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如《燕子》(小学语文第十册)。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游记、速写、特写,报告文学等。

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的笔调轻快,描写生动,记述旅途中的见闻,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稀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小学语文第十册')。

回忆录

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特点 第3篇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包括四言古诗如《诗经》、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短歌行》,七言古诗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将进酒》、《长恨歌》等;乐府诗(包括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和模拟乐府创造的新乐府诗)作为一个特殊门类,都属于古体诗,如《长歌行》、《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相对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要宽松得多。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由唐人最终创制,字数句数严格限定,且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是十句以上,而且从开始到结束必须两两对仗且要一韵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类作品。所以,一般说近体诗,都不涉及排律。一般说来,律诗和绝句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①句数字数一定。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②平仄要求严格。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个字一个平仄单位,原则上前一个字可平可仄,后一个字不得改变);一联之内,平则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点说就是相同);一篇之内,平仄相等。③偶句押平声韵,不得换韵。如杜甫《望岳》因不押平声韵,就是一首古诗,而不是五律,《唐诗三百首》正是将它收在五言古体中的。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在实际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韵;二是绝句偶尔有押仄声韵的,如《江雪》,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④律诗严格对仗。律诗的颔联(第二联)和颈联(第三联)须严格对仗,首尾对仗不作要求;绝句不作要求,作者自己要对仗,亦无不可。如杜甫《登高》诗一首典型的七律,就符合以上所有要求。如果同学们学写近体诗,就应该按上述要求并按照常见定式去写。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原称曲子词、曲词,简称“词”,又称诗馀、长短句、乐府、乐章等。词原本是配以燕乐曲调用来歌唱的歌辞,后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中唐,成熟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成为宋朝的“一代之文学”。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浣溪沙”“念奴娇”“声声慢”等,它们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词体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对其句数、字数、韵律都有特定的要求,创作时不能更改,只能“依谱填词”或“倚声填词”。同学们若想填词,就应该找到词谱,按不同词牌的格式去填写。词的题目,揭示词的相关内容,可有可无。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句数、字数和格律。词按字数多少一般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小令,苏轼的《定风波》就是中调,而柳永的《望海潮》就是长调;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一片)、双调(两片)、三叠(三片)等,以双调为主要形式,必修4的八首宋词双调。

作为诗歌的曲是“散曲”的简称,切不可和元杂剧的“曲”混为一谈。散曲分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三类,带过曲较少见,故我们一般只提小令和套数。散曲中的小令,就是单支的曲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散曲中的套数也称“套曲”或“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且一韵到底,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散曲都有宫调,也就是表示音乐调式的名称,如《天净沙•秋思》就属于〔越调〕,《山坡羊•潼关怀古》属于〔中吕〕。散曲也有曲牌,如“天净沙”“山坡羊”“得胜令”“醉太平”等,它是散曲的韵谱格式,不同的曲牌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上都不相同。和词一样,散曲的题目可有可无,但有题目的比例比词要大一些。

我国古代散文较复杂,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按现代标准来看,赋也应该纳入散文范畴)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既包括“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岱、袁宏道、归有光、“桐城三祖”等人写的正儿八经的散文,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项脊轩志》、《病梅馆记》等,也包括赋、论、序、说、奏议、箴铭、哀祭、碑志等,如《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过秦论》、《師说》、《陈情表》等;既包括诸子散文,如《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逍遥游》等,也包括历史散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我国古代散文,不论是叙事散文、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共同的特点是言之有物、情真意切、谋篇自然、行文简洁、语言优美,这其实也是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关于古代小说,先秦、两汉是其酝酿萌生阶段,主要形式是寓言和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主要形式是笔记小说,如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也称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唐朝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期,其形式主要是传奇,如《柳毅传》。宋元两朝,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时期,以话本为其主要形式,分为“讲史”和“小说”两类。前者一般称为“平话”,如《全相三国志平话》;后者一般称为“话本”,如明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巅峰期,出现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四大古典名著,出现了代表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著)“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撰),也出现了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等。中国古代小说有这样一些特点,阅读欣赏时应特别留意:①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②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③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④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

中国古代戏剧特殊,以演唱为主,道白为辅,故称为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元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三大部分。元杂剧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第三折是戏剧高潮部分,这正是选本往往选第三折的原因。主要角色有旦、末、净、杂几类,女主角称“旦”,男主角称“正末”。元杂剧只能由主角一人演唱,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男主角唱的剧本称为“末本”。剧本文字内容由唱词、宾白和科介构成,唱词就是套曲,宾白(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就是说话,科介是动作等提示语,相当于现代戏剧的舞台说明。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以及王实甫(《西厢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结构上改“折”为“出”,容量加大,从十几出到四五十出不等,角色名称变化不大,角色演唱灵活,不限于主角。南戏以高明《琵琶记》成就最高,明清传奇剧成就以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为最。其中,《窦娥冤》、《西厢记》、《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剧”。

基于体裁的非文学笔译能力构建研究 第4篇

在我们弄清非文学笔译的特点之前, 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下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 “非文学”是建立在“文学”的基础之上的, 两者之间是空集的状态。

李长栓在《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到:“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 以各种文学形式, 形象地反映生活, 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 以唤起人的美感, 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1]笼统地说, 文学作品关乎的是个人情感, 通过语言作为载体, 以语言形式的不断变换来表达个人情感, 其作用主要是服务于个人, 而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作家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 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 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提纯、凝练, 最后熔铸成艺术形象, 而这始终伴随着强烈的艺术感情。其最为典型的文学体裁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西方的《荷马史诗》到中国的《红楼梦》, 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 而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在语言形式上也贡献了主要力量。因此, 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内容的虚构性; (2) 非实用性; (3) 审美功能; (4) 社会的共识; (5) 特有的创作程式和阐释程式。

与文学作品相比, “非文学”几乎囊括了除“文学”之外所有的范畴。非文学根据门类划分, 可划分为五大类:法律类、政治外交类、新闻时事类、金融商务类和科学技术类。可以说, 无论是人的日常生活, 还是工作学习, 非文学文本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对比文学作品的特点, 我们可以总结出非文学文本的特点: (1) 内容的真实性; (2) 语言的简洁性; (3) 明确的功能目的性; (4) 创作程式的规范性; (5) 读者的确定性; (6) 再者, 非文学文本不具有审美功能。

结合非文学文本的特点和笔译实践, 我们总结非文学笔译特点如下: (1) 译文语言书写规范、简洁明了、信息明确、行文严谨、信息传递有效; (2) 译文要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所反映的客观事实, 不可主观臆断; (3) 有明确的目的和读者; (4) 原文信息量大, 译文交付时间短, 译员多是集体合作, 采用翻译工作坊的工作方式, 翻译分工明确; (5) 非文学翻译要求译员不断与外界沟通, 联系实际, 利用各种现有资源辅助自己完成翻译工作。

二、体裁视域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二元结构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体裁”被引进到语言学中来, 其目的是“找出话语共同体成员对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是如何分类的, 并且怎么样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从言语行为中推导出来的用于分析言语事件的元语言”。[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于体裁的研究日益丰富, 而体裁研究也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般来说, 语言学界对体裁的研究分为三大学派: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特殊目的英语) 学派、悉尼学派和新修辞学派。本文主要采用的是ESP学派的体裁理论。

因为ESP的特点, 该学派学者认为, ESP的语篇, 无论是书面语形式还是口语形式, 在语言形式和交际目的上都属于某一话语共同体的特殊交际行为, 具有独特的交际目的, 其语篇形式、语言结构、问题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体现了独特的体裁特点, 并且被话语共同体成员所熟知。结合上文所提到的非文学文本特点, 我们知道内容真实、语言简洁、读者确定、团队合作是非文学笔译工作者需要兼顾到的要点。同时非文学文本具有较大的专业性, 被某一个话语共同体成员所熟知。这些都体现了非文学笔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社会性。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是Swales和Bhatia。Swales将体裁定义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个分类, 话语共同体的成员共同享有一些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被源语篇共同体的专家识别出来, 进而构成了该体裁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 并且影响和制约着文本内容和风格的选择。”[3]同时, Bhatia将体裁特点概括如下: (1) 体裁是可辨别的交际事件, 在专业或学术的话语共同体中出现, 可被其成员确认和理解; (2) 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约定俗成化, 它不仅可以约束成员的表达意图形式, 同时也会约束其成员对语法词汇的选择来表达语篇价值; (3) 某一特定的专业话语共同体成员与“外行人”相比, 更具备体裁的专业知识, 对体裁的使用和探索更加充分地理解; (4) 尽管体裁是约定俗成的结构, 话语共同体成员仍然能够在体裁的框架下实现个人的交际目的; (5) 体裁可以反映出学科特点和组织文化, 体裁更加注重学科、专业和其他领域实践中的社会活动; (6) 所有的学科和专业体裁都具有自身的完整性。[4]

不难看出, 体裁不仅体现了非文学文本的语言要求, 同时也囊括了从功能角度出发的社会要求。这正与非文学文本的契合, 我们选择利用体裁理论构建起非文学笔译能力的二元结构, 即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语言层面涉及到在笔译过程中所包含的元语言能力。如“组织语言知识”, 其中涉及到了“语法知识”和“语篇知识”这两个方面, 属于第一性能力。“双语语言知识”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基础, 没有双语知识, 任何翻译活动都无从谈起。而“体裁分析能力”是在结合体裁理论之后, 针对非文学笔译的特点的独到之处, 它会指导译者在具体的笔译工作中保持原文的体裁完整性。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社会层面关注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体裁完整性问题。Bhatia认为在语篇的生成阶段, 语篇不仅传递了书面的语言形式内涵, 同时也传递了体裁意义, 包括体裁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在译者进行非文学笔译时, 不仅要分析其内在的语篇结构和语步特征, 也要明确语篇所涉及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交际目的在体裁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译者是否在译文中保持了原文的交际目的是非文学笔译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 也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重要能力之一。非文学文本直接服务于社会, 译者要清楚非文学笔译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才能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社会功能。其次, 在实际笔译操作时, 社会层面还关注了译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以及自身修养和评价问题。

三、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图示及子能力分析

(一) 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图示

通过非文学翻译能力模式图示所示, 各项子能力之间绝对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 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子能力分析

1. 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基础, 是语言交际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潜在语言知识和交际系统。双语能力包含词汇语法能力、语篇生成能力和语篇认知能力。

2. 体裁分析能力。

体裁分析能力是指具有语步分析能力, 能够把握住译文和原文的体裁完整性, 并且能够分析每个步骤的语言特征。该能力是体裁理论在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中具体应用的表现, 也是对非文学笔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3. 使用翻译工具能力。

使用翻译工具能力是指能够熟练使用如字典、网络、文献资料、平行文本、语法书、百科全书等翻译工具。

4. 翻译专业能力。

翻译专业能力是针对作为语言实践活动的“翻译”特别提出的一种能力, 用来区别于其他的语言实践活动。该能力分为“翻译技巧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翻译技巧能力是指掌握双语之间的翻译技巧, 通过对词汇、语法和语义的分析来完成双语之间的转化, 专业知识能力是指译者要掌握翻译行业和职业需要的相关知识。

5. 语言外能力。

语言外能力是非文学笔译能力中一个比较大的属类, 其中包括“专家知识能力”“双语文化能力”和“百科知识能力”。专家知识能力是指掌握译者所从事的某一个或几个非文学笔译的专业领域知识, 如法律、商务、新闻和学术等。双语文化能力是指具有双语文化知识, 掌握双语国家的地理、风俗、历史、政治和生活习惯等信息。百科知识能力是指译者要掌握更多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 丰富译者的自身素质, 有能力做一个全面的译者。

6. 体裁识别能力。

结合Bhatia的体裁理论, 体裁识别能力是体裁理论在非文学翻译能力中的又一个具体体现。之所以把该能力归入社会层面里, 是因为该能力中的“识别交际目的能力”“识别社会功能能力”和“识别读者人群能力”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其中“识别交际目的能力”和“识别社会功能能力”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译文和原文之间的体裁完整性, 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体裁意义和交际目的。非文学文本从本质上已经圈定了读者人群, 非文学译者更要从读者角度出发去考虑翻译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7. 团队合作能力。

参照现今翻译行业的情况, 团队合作能力是一个特别针对非文学笔译译者的能力要求。该能力要求译者能与翻译团队和专家、委托人合作, 具备团队精神。其次, 译者还需要具有时效能力, 确保翻译工作按时完成任务。

8. 扩展能力。

扩展能力包括“扩展业务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扩展业务能力是指能够扩展自身的业务,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自我学习能力是指掌握学习方法, 能够实现自我学习, 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 拓宽自己的视野。

9. 自我评估能力。

自我评估能力是指在完成一项非文学笔译任务后, 能够反思其整个过程中的不足, 总结经验, 从译文质量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进行自我评价。该能力需要译者具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素质。

除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能力之外, 非文学笔译能力还包括“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

10.策略能力:

根据PACTE小组的描述“策略能力是指解决翻译能力、保证翻译过程有效性的过程性知识, 是整个翻译能力模式的核心, 影响其他所有的能力”。[5]策略能力在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中是独立于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之外的, 统筹非文学笔译能力的二元结构, 激发和调节其他的子能力。

11.心理生理要素:

根据前文所设计出的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 心理生理要素是独立于其他所有子能力之外的影响因素, 它本身并不是非文学翻译能力, 但是却对其他能力起到影响全局的作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同样也是一名优秀译者需要具备的自身条件。

四、结语

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构建是一项新的课题, 本文所展示的只是笔者的初级研究成果。基于体裁的非文学笔译能力研究还需要和课堂实践以及翻译教学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体裁理论在该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信以此会收获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

摘要:非文学笔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交流作用。无论是各国之间的政府机关、企业单位还是非政府组织机构, 都离不开非文学笔译作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桥梁。但是非文学笔译的研究状况不容乐观, 特别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的学界中尚处空白状态。优秀的译文质量由良好的翻译能力决定, 笔者认为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体裁理论出发, 结合PACTE小组的翻译能力模式, 构建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

关键词:非文学笔译,翻译能力,体裁,二元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4.4, 第23页.

[2]袁佥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 2011.

[3]Swales, 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58.

[4]Bhatia, V, K.书面语篇的世界——体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第23页.

文学体裁及其教学 第5篇

文学体裁的划分有其历史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分法。当今欧美文学界流行的是三分法,分为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中国习惯运用的是四分法,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大类,随着时代变化,又出现了影视文学。两种分法各有长短。本文还是沿用大家更熟悉的四分法,就各文体的主要艺术特点和教学注意点作简要说明,以便从总体上进行把握。至于具体作品,文无定法,各有特色,自然当具体分析。

(一)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几乎都从诗歌开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手舞足蹈,口耳相传。诗歌是一种以精炼形象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饱和这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富于音乐美的抒情文体。在语文教学中也应从其特点入手,带领学生多多诵读,揣摩意象,努力进入并体悟诗歌意境,用自己的想象联想来填补其空白,方能欣赏到诗歌真味。1.意象与意境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而诗歌创造形象有其特殊性。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它不会具体详细地叙述描写事物及其过程,而是通过塑造意象、构筑意境来抒发情感。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将乡愁凝聚成这几个小小的意象,联结起一个人一生的乡愁。所谓意象,“意”是主观情意,“象”是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诗人通过艺术想象所创造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融合转化所生成的艺术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个个语词,代表着一个个独立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先简笔勾勒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诗人以天涯游子的羁旅情愁为线索,将它们一一串起,从而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图画,悲秋怀乡的情感与景物之间水乳交融,是意境美的典范之作。2.跳跃性

诗人的情感特别强烈,想像力异常丰富,所以诗歌在结构上不是按照客观事 物的逻辑次序,也不讲究起承转合,而是追踪情绪的波动曲线,随着诗人的浮想联翩,进行跳跃式的描写;诗歌的语句内部跳动性也极大,不像散文的语言强调意思的完整性,而是往往只呈现最重要的词语或意象。这样,诗行之间和诗句内部留下了大量空白,让读者去驰骋想象,连缀补充。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才四句二十八个字,却描绘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诗人回忆过去离别前的情景,妻子(一说友人,皆可)不待离别,已忍不住殷殷询问归期,离别的感伤可见一斑;“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此时此刻独在异乡的情景,巴山蜀水凄凉地,寂寞孤独之情溢于言表;“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诗人想象未来别后重逢之景,与妻(友)西窗秉烛夜谈,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而在此时的孤独之中遥想未来的欢聚,倍增其痛苦;“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别后重逢温馨快乐时分,还要对妻(友)回忆起现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凄凉,幸福中回忆起曾经的痛苦,也会倍增其幸福感。在短短四句中,时空大开大阖,感情也极尽起伏跌宕,诗歌的跳跃性充分彰显。3.音乐性

诗歌起源于原始歌谣,最初本是与音乐、舞蹈合为一体,所以诗歌语言特别富有音乐性,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富于音乐的美。

诗的节奏主要由诗句中语音的长短、强弱、停顿、声调等因素变化而形成。读戴望舒《雨巷》,舒缓绵长的节奏音韵,贴切地传达出诗人的失望、迷离和惆怅;而闻一多的《发现》则呼天抢地,只有急促、强烈的音律才能符合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情感起伏。苏轼“大江东去”关西大汉铁琵琶式的豪迈旷达,柳永晏殊红牙板浅斟低唱的婉约柔情,李清照“寻寻觅觅”如泣如诉的低回哀怨„„要理解诗歌的传情达意,要体会诗歌的无穷妙处,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诵读。一首好诗在任何时候都能唤醒人的耳朵,流淌进心灵深处。所以诗歌教学从头至尾都千万不能忽视了诵读的力量。

(二)散文

散文的概念异常广泛,从古到今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所讲的散文,主要指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散文。这是一种题材广阔,结构灵活,语言精致,注重抒写真情实感、真实境遇的文体。在语文教学中,散文可以说是学 2 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不仅课文以散文为最多,写作更是以散文为主要文体。正确把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对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尤为重大。1.真实的情感

散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体。作家们往往通过客观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表现,来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境遇和感受。而散文既缺乏诗歌那种强烈的情感和想象,缺乏小说深刻丰富的人物和情节,也没有戏剧、影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和声色之享,它靠什么来吸引打动读者呢?那就是从作者心灵深处流淌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是作者袒露的灵魂和个性。读《赤壁赋》,我们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探讨天地人生,看到东坡先生心中的伤痛无奈与努力寻求解脱的飘逸旷达;读《朝花夕拾》,我们仿佛看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从童年少年一步步走来,长妈妈、藤野先生等人怎样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读《我有一个梦想》,我们仿佛置身于林肯纪念碑下,与马丁·路德·金一起为自由而鼓而呼„„

新课标在谈到写作时说,“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散文尤其如此。为什么要让学生只爱绿叶爱小草而不爱鲜花呢?牡丹玫瑰与菊花梅花也是各有千秋吧?假期里有意义的一件事为什么总是学雷锋做好事呢?和家人朋友出门旅行游览异地风光不是也很有意义吗?只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只要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准则,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吧,不要总是用所谓的“升华”、“境界”扼杀了学生真实的情感和世界。

2.自由的抒写

散文题材广泛,上天入地,古往今来,大到国际风云、人生哲理,小到逸闻掌故、花鸟虫鱼,都能入文。作者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人记事,感物抒怀,只要能让人扩大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给人启迪,作者都可以摄入笔端,化而为文。鲁迅怀念异国恩师,写下《藤野先生》;画家吴冠中的艺术之眼发现了各式桥的魅力,写下《桥之美》;张岱大雪后一片痴情探访西湖,遂有《湖心亭看雪》;朱自清的《背影》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们读到了儿女对父爱的永远感怀铭记。

同时,与小说、戏剧等有着较为规范的程式相比,散文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 3 和一定的模式,而是灵活随意,如小溪随心而流,如闲人随意散步,信手拈来,不拘成法,是所有文体中最为自由的样式。以往强调的“形散神不散”其实只是散文众多写法之一。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从北方的涮羊肉说到德国冬天郊外的散步,老舍《想北平》从巴黎的城市格局说到北平的蔬菜瓜果,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从吃蛋到腌蛋到孩子们斗蛋,从贴五毒、送符箓一直说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娓娓道来。散文的结构放得开,收得拢,手法多样,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所以散文教学也应扣住文体特点,从朗读感受语言开始,发挥想象联想,见作者之所见,感作者之所感,同时调动师生自己的阅历感受,真切体会作者情感,进入作品意境,欣赏领悟妙处。写作教学中更要打破陈旧僵化的老框框,摒弃过去作文的八股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放手让学生写出真实生活和感受,让学生作文散发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和青春气息。

(三)小说

小说起源于神话,由众神故事、英雄传奇而渐及人事,演变流传至今,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有着独到的功能和特点,成为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小说的基本特征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细致深入的人物刻画

人是文学表现的中心,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曲折动人的人物命运,特定状态下的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始终是小说创作和鉴赏的注意中心。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拥有更丰富、更深刻细致的表现手段。诗歌写人一般比较简约,散文写人要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动作语言且受到时空场景的限制。而小说不受这些限制,可以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人物形象。小说既有人物语言,又有叙述人语言,且以后者为主,可以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通过心理描写呈现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还能通过周围人物环境进行烘托;可以截取生活某一横截面或某一片段进行描写,也可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在漫 4 长的生活经历中表现人物性格命运遭际;可以贴近生活,再现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想象虚构,创造夸张变形、非现实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以人物为中心,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生动起来,从人物刻画的各个方面分析形象,才能很好地把握住全篇的思想内容。《祝福》的主题对于当今的学生也许显得不太贴近,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人物分析这一环,抓住几次肖像描写中祥林嫂的外貌变化,抓住她的“逃——撞——捐——问”等重要行动,抓住从鲁四老爷到鲁镇普通人对她的态度变化,深入进行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分析透彻了,《祝福》的思想内容也便了然清楚了。2.丰富复杂的情节结构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人物的性格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情节来体现,小说的内容要通过故事情节来负载,同时小说也往往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来增添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关注。小说情节的丰富性、复杂性是其它文学样式难以匹敌的。长篇、中篇自不必说,短篇小说也相对完整而曲折,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以《项链》为例,“接请柬”是情节开端,“借项链”、“丢项链”、“十年艰辛赔项链”是情节发展,结尾女主人公得知“假项链”,小说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的人生随着小说的情节起伏跌宕,令人慨叹。小说教学中一般须理清情节结构,在关注人物性格发展的同时,欣赏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巧妙。设想,假如《项链》一开始在“借项链”时作者就告知读者是假项链,小说还会这么引人入胜吗?而读完全文,再回头细想,其实假项链的伏笔在前文已预先埋下,只不过粗心的读者和玛蒂尔德一样没有多加注意罢了。3.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具体时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总是在一定时代、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展开,人物性格也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即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的环境既包括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即具体的生活环境,也称为“小环境”,又包括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也称为“大环境”。小环境要受到大环境的制约,大环境通过小环境表现出来。通常所说《祝福》中的“鲁镇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其实也是体现了大小环境之间的关系。

与其它文体相比,小说的环境描写充分享有时空调度的自由和描写手段的丰富,可以纵横自如,写得非常细致逼真,使人如临其境。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气 5 氛,渲染浓郁的地方色彩,有时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社会环境展现特定的时代风貌和历史动向,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提供现实依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农村,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吸引着读者;鲁四老爷的书房和鲁镇人的种种,展示出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如何“无事”地制造着一个个祥林嫂那样的悲剧。小说教学中不要忽略了环境描写,它与人物、主题紧密相连。

(四)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中的文学因素就是戏剧文学——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必然要接受戏剧艺术直观性、舞台性、综合性的限制,因而有着它的独特之处。1.矛盾冲突与戏剧结构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包括人物与人物之间或某种外在力量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纠葛和人物自身性格思想的内在矛盾。如《雷雨》“喝药”那一场,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与蘩漪追求个性解放不甘被束缚的性格之间的冲突通过“喝不喝药”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而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则道出了几乎所有戏剧中人物的内心冲突。

戏剧的时空有限,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从容不迫地展开情节,而必须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组织尖锐的矛盾冲突,迅速展开情节,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一部戏就是一个主要冲突的提出——展开——发展——高潮——解决。《窦娥冤》全剧就围绕着窦娥的冤情展开:恶人告状,官吏贪赃枉法,窦娥蒙冤被杀,三桩誓愿一一实现、魂告父亲得以昭雪。

戏剧无法像小说、影视那样自由转换场景,而又必须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丰富的生活,戏剧采用了分幕分场的结构。大幕的起落之间,也许就是多少天多少年的跨度,旁枝末节都推到了幕后,通过人物台词三言两语带过。《雷雨》一天之间,在周公馆客厅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颇有西方古典主义“三一律”的风范(三一律规定:戏剧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一个事件,一个地点,一天完成);《茶馆》三幕戏却展现了三个时代,反映了五十年代的时代变迁,也很符合我国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立主脑”、“减头绪”的主张。戏剧文学教学中应抓住主要冲突,分析人物之间、人物内心的矛盾纠葛,理清其发 6 展线索,就能做到提纲挈领。2.台词

戏剧文学由于舞台演出的特点,不能也无须进行描写,而只能依靠演员的动作和语言来反映生活。剧本中的语言有两类:一是舞台提示,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心理情绪等的简要说明;二就是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舞台提示一般非常简洁,台词则是剧本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没有台词就没有戏剧。台词与小说、散文中的人物语言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符合舞台演出效果的特殊要求:动作化、个性化、口语化。

动作化主要不是指人的形体动作,而是指人物语言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能够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引起戏剧情节的变化。个性化是指语言要能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说一人肖一人,勿使浮泛,勿使雷同”,因为戏剧塑造人物的手段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不像小说、散文还有叙述、议论等更多途径。口语化主要是指台词能让演员琅琅上口,让听众声声入耳,不宜长篇大论,而宜简洁明快,以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看周朴园与侍萍相认那一场戏,周朴园既想了解侍萍状况又不断粉饰、逃避真相,侍萍开始欲言又止,悲愤中又忍不住补补逼近真相,两个人的台词短兵相接,将冲突步步推进,展示出两人三十年来的恩怨情仇,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

所以戏剧文学教学中最受学生喜欢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分角色朗读台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效果会更好。在朗读中分析体会人物内心的潜台词,把握人物性格,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和一定的表演能力,可以更好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影视文学

影视艺术诞生最晚,但群众性最强,最具艺术影响力。电影电视是具有极大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着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因素,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

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剧本,是为拍摄影视作品而写的文学底本,既要符合电影电视的特点,又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它用语言描绘镜头画面,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综合性

影视艺术手段多样,视觉、听觉形象异常丰富变化,以视觉为主。影视文学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鲜明、生动、逼真,人物外貌心理、矛盾冲突过程、故事情节发展、社会环境风貌等,都要用可见的画面形象来显示,包括人物的内心活动、回忆往事等,都要外化为视觉形象出现。镜头的距离、角度,光线的明暗,色彩的运用等,使影视作品的形象丰富生动,是戏剧等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如《辛德勒名单》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有一种极其真实的震慑效果。在冲锋队驱赶克拉科夫聚居区的犹太人并进行大屠杀时,黑白镜头中出现了唯一的一点红色——穿红色衣裙的小女孩。小女孩被驱赶着,汇入越来越多的人群中,镜头渐远,不见了踪影。而当她再次出现时,已经成了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特写镜头是女孩手里还抱着那只玩具娃娃。小女孩的不幸代表了所有犹太人的不幸,辛德勒远远目睹了这一切,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个镜头的深层意蕴和艺术价值使之成为经典,足以载入史册。所以影视文学在描写时也要注意充分塑造出艺术形象的画面感和可视性,避免抽象、概括或无法诉诸镜头的语言。

影视艺术的听觉形象同样丰富多样,由人物对白、独白、旁白、人群杂声等人声和自然音响、音乐共同组成。音效的结合涉及这种种声音之间的结合,再加上画面,电影的声音构成和声画构成便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给视听艺术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如《音乐之声》剧本的开头:

“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带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回响。钟声嘹亮。……”

这段描写有远景、中景,有鸟瞰、仰视,有天籁,有乐音,充满生机的壮丽的自然风光,把人们带到了萨尔茨堡这个美丽的音乐国度之中,拉开了故事的帷幕。所以影视文学的教学,结合影视作品的放映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放映前的前后,应抓住剧本的描写进行分析鉴赏,而且其丰富多样的描写方式同样可以为其它文体所运用,以增强其表现力。2.蒙太奇手法

技术性的蒙太奇手法,也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蒙太奇”(montage)来自法语,原是构成、装配的意思。作为电影术语,就是指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一部影视作品需要分成很多镜头画面,分别拍摄完成后,再将其有机地组接起来,使之通过连贯、呼应、对比、悬念等作用形成一个个场面、段落,直至形成整部作品。蒙太奇不仅指画面与画面的组合,也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

蒙太奇的运用,不仅使影视艺术能像小说那样自由转换时空,像戏剧那样摒弃省略枝节琐屑之处,而且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因为就像著名电影人爱森斯坦所说,蒙太奇结构并不是一个镜头与一个镜头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相乘之积,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不同的音画联结往往产生更多的意义。在影视文学的鉴赏中要特别注意其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体会其丰富独特的艺术效果。当《辛德勒名单》近结尾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由黑白转为灿烂的彩色,多么形象地显示出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快乐心情。又如《泰坦尼克号》结尾处,当海底的沉船残骸又渐渐幻化成崭新的豪华客轮,男女主人公在众人温暖鼓励的目光下深情相拥起舞,“我心依旧”的主题音乐又起。这美好的时刻既是露丝对往事的追忆,又是她心底愿昔日重来的渴望。时光流逝,阴阳相隔,但“我心依旧”,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反差,更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为这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感动唏嘘不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学体裁】相关文章:

文学体裁常识06-17

民族体裁07-04

新闻体裁08-14

体裁写作08-18

古典音乐体裁05-23

志书的体裁分析07-18

古代诗歌体裁范文05-30

体裁分析研究综述09-10

古代诗歌的体裁范文06-17

古代诗歌体裁知识填空01-22

上一篇:牛顿定律的综合应用下一篇:交换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