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危机范文

2024-08-27

国际经济危机范文(精选12篇)

国际经济危机 第1篇

当前,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一方面, 国际新兴经济力量提升速度较快, 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作为国际经济的重要主体,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随之带来了一些社会化问题, 例如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增长缺乏核心等社会矛盾, 这些矛盾给发达国家带来困扰的同时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 世界上一些新兴力量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若干年之后两方经济实力很可能会不相上下。除此之外, 国际经济贸易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的扩张,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贸易保护新萌芽, 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贸组织多次进行协商会议, 多方国家由于出发点不同, 无法达成协定, 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与此同时, 双边以及区域自由贸易盛行, 进一步强化了贸易自由化, 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消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给我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有助于中国大力发展外贸投资行业, 引进外来资金有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进程中, 促进我国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实现更好的融合, 对于我国的外贸经济来说是一股强劲的力量, 可以让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创新的模式不仅增加了我国的外国资本, 还让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实现更快更好的对接, 加快企业资金流通, 顺畅合作, 在这个环境中, 促使我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走向科学化以及合理化, 实现更高的产业转型升级, 在国际市场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资金问题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大缺陷, 尽管外资缓解了一定的压力, 但是仍旧是杯水车薪, 这对于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竞争力增强来说是一个主要的阻碍,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3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制定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是一个大环境, 中国要想发展, 必须要立足于这个背景之下, 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制定我国国际经济发展战略, 促进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1 优化我国出口贸易模式, 实现战略性贸易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全面, 速度也越来越快, 中国应该积极的调整自身的出口战略模式, 创新对外贸易的方式, 改变过去对外贸易过程中用数量来占据市场的模式, 积极的通过提升科学技术, 通过产品质量技术优势获得胜利。针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 在税收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大力扶持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除此之外, 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扶持科研主体单位, 强化科研力度, 通过对高科技产业的培养, 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 通过各种科研补贴等方式, 加大对于科研发展的多方投入力度, 让科研产业发展态势更加强劲。

3.2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这也决定了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大方向, 应该立足于国情, 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形势,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科学正向发展。除此之外, 第三产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流, 一个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的经济实力, 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有力的提升国家国际经济的竞争实力。尤其是我国, 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还明显不高, 需要集中力量, 加大各项投入, 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最终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

4 总结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全球化的盛行让我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中, 我国应该积极的抓住机遇, 不断优化国内产业, 不断创新与开拓, 多方寻求外资支持, 强化合作, 在国际贸易准则下占据主动位置, 促进我国国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万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J].范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 .

国际经济危机 第2篇

会综述

刘宗义

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支持下,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共同举办的“中俄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体系转型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7月14~1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北京和上海的著名专家学者近60人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过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的作用、影响与合作以及中俄经济合作的问题和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主席、俄罗斯铁路总公司总裁亚库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镭代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学术交流分委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分别致辞。

一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发展趋势

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经历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的进程,但由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降低,不排除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但是,世界“文明对话”论坛主席亚库宁、欧亚经济共同体副总干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格拉季耶夫等俄罗斯学者则强调这次危机是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他认为,此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美国所实行的寅吃卯粮的财政体制,而金融界的投机加重了其严重程度。金融泡沫的出现不光与金融技术的发展有关,更与金融体系有关。从深层次来讲,这次危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危机。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发生的,在一定时期,技术所允许的增长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走出危机对于新技术的需求是刚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与政治、社会的动荡密切相关,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型密切相关。要彻底摆脱危机,必须开展新技术革命和培育新资本市场。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将获得比较优势,而后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将付出更大的代 价。格拉季耶夫指出,尽管处于经济危机之中,有些新兴技术还是在不断发展的,如纳米技术、太阳能等,但新技术的发展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面临许多不稳定因素。他们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很有可能只是危机的开始,世界经济将走向二次探底。据格拉季耶夫推断,2015年左右世界经济将会出现真正令人震惊的一幕。

俄罗斯“纽康”专家咨询公司董事长哈京指出,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的措施是不断增发美元,这使得许多依赖外部市场的国家产生经济结构性危机,并造成国际金融体系垮塌。美国实际上是要依靠发行美元走出 危机,但这种后殖民主义的做法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银行系统是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银行从业人员希望将这一体系延续下去。美国政府作为监控者,不想改变这一局面,而像日本这样的美国的债权国也不希望改变。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系主任梁赞诺夫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危机是自由主义的危机、自由市场的危机和全球化的危机。在后危机时代,全球化进程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整个世界将进入反全球化进程之中,这不是由于各国间的合作减少,而是由于各国更重视本国利益,各国将建立起民族经济调控体 系,保护主义盛行。再者,地区性市场体系将建立,各国之间的合作体系将加强,但地区一体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进展将十分困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海冰认为,金融危机既给我们带来了考验,也带来了变革。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将取决于各国政府的政策。美国对其以往的行为反思不足,只想扩大出口并维持美元的地位,走的还是老路;欧洲因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原先的缺陷暴露得比较充分;而亚洲则充满了活力,但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5~10年内,我们需要新的战略思维。当前,全球经济的协调和分化同时进行,在全球层面,G20试图对全球经济进行整合,但有效性尚待加强。在地区层面,俄罗斯在积极融入欧洲的同时,也应积极融入亚洲;中国也希望加强与日本及俄罗斯等国的合作,但在此问题上,中国需要得到积极响应。在国家层面,我们需要突破意识形态、贸易保护主义和狭隘国家利益的束缚,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

关于当前欧洲经济出现的问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教授认为,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尾声,是欧盟一些贫穷小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欧盟由于只实行货币一体化,而没有实行财政一体化,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监管。但欧洲经济的复苏步伐不会被主权债务危机打乱,债务危机只是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的现状。他认为,全球化进程有可能会停止,但已经形成的全球市场不会消亡。全球经济仍需要通过合作和协调找出一条共赢的道路。伍贻康教授强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欧元诞生以来欧盟面临的最大挑战。欧洲债务危机超出了欧洲的范畴,也超出了国际经济的范畴,对全球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俄方学者认为,欧盟在这场危机中即使解体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当前欧元面临背水一战,这是欧洲一体化的重 大机遇。欧盟一体化如果走强,将确立区域政府管理模式;反之,世界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将受到严重挫折。伍贻康教授认为,就世界经济总体而言,国际经济体系将向区域一体化、货币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经济发展协调化、世界经济民主化方向发展。

二 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过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的作用、影响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经济危机,两国专家一致强调中国和俄罗斯应该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刘军梅副教授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和俄罗斯面临共同的风险:首先是美国开发新能源和建立绿色经济的挑战;其次是金融开放的冲击;再次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权威性风险;还有国际金融危机救助机制和区域金融合作的挑战;最后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

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统计研究所所长、普列汉诺夫经济学院副院长西姆契拉认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有足够的能力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有些西方人士低估这两个国家能力的做法是可笑的。当今世界通用的西方的各种评价体系中常有故弄玄虚的现象,造成人们对各国情况了解片面。按照西方的评价标准,一些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对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分析经济危机,不能光考虑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忽视人文和精神因素。精神和道德因素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重大影响。他认为,从历史大趋势看,大国兴衰是一个正常现象。危机可以促使文明发生突变和改革。目前的经济危机可以看做是20世纪70年代危机的延续,我们应将其看作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拐点。中俄两国自然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领袖,这不仅是由于两国拥有巨大的资源,而且还由于两国之间的合作。中俄两国应从小的方面着手,通过具体的合作和交流——包括文化的交流,推进相互之间的战略合作,改变两国发展趋势。中俄两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应该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但他认为,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或者第三大经济体,没有积极要求加入G8,在G20中的作用也不突出,这使得其他国家感到疑惑,从而影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哈京认为,中国在建立自由经济体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政府仍对经济发展发挥监控职能,而俄罗斯不仅在建立自由经济体系方面落后了,还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监管,因此在危机中出现了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指出,目前俄罗斯国内最大的政治就是政府提出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到2020年转变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转向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这一宏大战略目标,俄罗斯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现代化联盟”。这个“联盟”的核心是发展俄、欧、美“三角关系”,与欧洲国家特别是德、法、意、西和欧盟建立“现代化伙伴关系”,与美国构建互利平等合作的有效模式,要求“长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新兴市场国家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独联体的一体化特别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关税同盟为核心的统一经济空间建设。试图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中国完全可以在俄罗斯融入东亚一体化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与俄罗斯携手开创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欧亚经济共同体副总干事格拉季耶夫院士回应认为,欧亚经济共同体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建立的,而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建立的。中国正在努力扩大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影响,这对于欧亚关税同盟非常重要。在欧亚经济共同体,除白俄罗斯外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而白俄罗斯已经是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并通过货币互换成为了中国货币体系中的成员。如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话,那么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上海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此外,中国还可以成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观察员 国,甚至成为欧亚经济共同体反危机基金、高新技术中心和欧亚开发银行的成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唐朱昌教授认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升面临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考验,世界经济再平衡使得中俄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俄罗斯害怕沦为中国的原料产地。因此,中俄经贸关系迫切需要转型,中国应采取主动,从一般商品贸易为主向技术和服务贸易转型,从边境贸易为主向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次地区合作转型。中国和俄罗斯应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共同的储备货币;在图们江、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发展方面进行合作;在能源方面加 强合作;进行金融合作,双方建立本币结算机制;此外,还应加强在文化、教育、服务等软经济方面的合作,以人为本,提升中俄之间的信任度,其基础是相互尊重。上海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教授和院欧亚所所长余建华教授还建议中俄两国加强在G20、金砖四国以及俄罗斯将要加入的亚欧会议中的双边合作,以双边推动多边的发展。

三 中俄经济合作中的问题和前景

中俄两国学者都不否认中俄经济合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哈扎诺夫教授指出,现在中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为商品的买卖,这种情况不能满足双方的期望。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石化产品,这种贸易结构是不健康的。中俄经济合作应向深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他认为,影响中俄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两国经济差距拉大、边境走私、双边投资水平低、远东移民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当前,中俄经济合作缺乏大的贸易机构和贸易集团的支持,双方政府应在此方向努力。此外,还应该发挥个人的积极性,给予两国公民更大的商业活动空间。还有俄方学者提议,双方应考虑贸易安全问题,在双边贸易中采用美元之外的货币结算。李新教授则强调,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同,俄罗斯政府正在努力实现经济现代化,改变经济结构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摆脱对原料、能源的依赖,但前景难以乐观。

陆南泉教授肯定地说,中俄两国货物贸易商品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中俄两国货物贸易的品种结构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即俄难以改变经济发展以出口原材料为主导的模式,而中国向俄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各种消费品。2009年中国对俄出口服装等生活用品与机电产品要占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从俄进口的产品中仍以能源与木材等原材料为主,机电产品已降 至2%,至于高新技术产品仅占1.5%。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合作应朝着以下方面作出努力:要把科技合作放在首位;加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能源与林业传统领域的合作应进一步加强;从长远来看,劳务合作仍有潜力;旅游业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货物贸易要继续发展。对中国来说,一是要提高商品质量,要创名牌;二是进一步规范化,非规范贸易已走到尽头;三是发展加工工业;四是根据发展对俄货物贸易的需要建立出口基地;五是与俄边境省区切勿盲目地建互贸区、开发区,更不要不切实际地急于创建自由贸易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合组织研究部主任陈玉荣教授和中国俄罗斯东欧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田春生教授认为,双边经济合作中的问题是成绩基础上的问题。去年以来,中俄能源合作获得重大进展,达成了建设中俄石油管道的协议,并且两国正式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开始就毗邻地区的发展进行协调。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巩固两国战略合作的基础,但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复杂性,所以两国应建立正常的贸易平台和机制,为长期合作创造条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强晓云副教授建议双方对合 作应坚持正常、客观的心态,合作应以呵护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为目标,并采取现代化、多样化、合法化的方式。

格拉季耶夫建议,因为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备的科学和教育体系,在航空航天、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只是目前缺乏资金,而中国拥有组织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提供长期信贷的经验,所以,中俄两国可以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借鉴以前两国在原子能领域合作的经验,在民用航空领域、以专业经理人培养为主的教育领域以及卫生保健领域开展合作。哈扎诺夫建议,俄罗斯应鼓励中国向俄远东移民。同时俄罗斯也应考虑其他友好国 家的情况,鼓励中亚国家和韩国等向远东移民,最终在俄远东建立以俄罗斯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经济文化共同体。

中俄经济合作的重头戏是能源合作。2009年两国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陆南泉教授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其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特别是其实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使得油气公司资金极度紧张。同时,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俄罗斯通过与中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可使俄罗斯在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对中国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有 利于中国获得较为稳定的石油供应,对于扩大其他能源合作也可能起到推进作用。中俄能源领域合作的加强与扩大,对于巩固与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亦是十分重要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希罗科拉德教授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对华出口天然气的情况。他承认,过去几年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几乎已经陷入停滞。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主要存在两个难题:一是阿尔泰边疆区的西部管道建设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二是俄罗斯天然气报价太高,中方难以接受。对于阿尔泰边疆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普京总理已经亲自解决。至于天然气价格问题,由于新技 术的发展,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逐渐提上日程,俄罗斯天然气定价也面临一定压力。此外,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巨大,中俄之间天然气输送比较便利,无需要经过其他国家领土,可以减少不少麻烦。因此,中俄就天然气问题达成协议完全是有可能的。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丁佩华研究员也指出,在向中国出口天然气问题上,俄罗斯应该考虑外部竞争的压力,在与俄罗斯天然气合作受阻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合作取得了迅速的进展。再者,能源定价过高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此次金融 危机的发生就有高油价因素的影响。

国际经济危机 第3篇

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是由俄罗斯、印度、希腊等国发起,并于2002年成立的代表不同传统、文化的学者、政治家、商界人士等进行不同文明间对话的非政府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机构,总部设在维也纳。该组织具体体现了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不同文明间对话议事日程》的决议。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体系发展趋势

关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主席亚库宁、欧亚经济共同体副总干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格拉季耶夫等俄罗斯学者一致认为,这次危机是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危机,并非单纯的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所实行的寅吃卯粮的财政体制,而金融界的投机加重了其危害程度。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企图通过继续增发美元来渡过危机,结果导致依赖外部市场的许多国家发生结构性经济危机,并造成国际金融体系垮塌。俄方学者认为,由于拥有大量美国国债,加之国内不动产市场投机盛行,中国很可能会陷入危机之中。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可能只是危机的开始,世界经济将走向长期萧条。格拉季耶夫院士推断,2015年左右,世界经济将会出现真正令人震惊的一幕。要彻底摆脱危机,必须开展新技术革命和培育新资本市场。但目前各国的做法是逐渐建立自己的货币体系,“深挖洞,广积粮”,与欧美剥离。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系主任梁赞诺夫教授认为,在后危机时代,整个世界将进入反全球化进程之中,各国更重视本国利益,保护主义将兴起,同时将广泛形成区域性市场体系,但区域一体化的进展将十分困难。

关于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教授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尾声,是欧盟一些贫穷小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欧盟由于只实行货币一体化,而没有实行财政一体化,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监管。但欧洲经济的复苏步伐不会被主权债务危机打乱,债务危机只是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的现状。鉴于此次危机的影响,全球化进程有可能会停止,但已经形成的全球市场不会消亡。同时,中俄两国应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伍贻康教授则进一步断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是欧元诞生以来欧盟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且已经超出了欧洲的范畴,也超出了国际经济的范畴,对全球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欧盟率先退出财政刺激计划,将使其经济复苏滞后,甚至可能出现二次探底,但欧元决不会崩溃。就世界经济总体而言,国际经济体系将向区域一体化、货币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经济发展协调化、世界经济民主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过程中

中国和俄罗斯的作用、影响和合作

对于中俄两国如何加强经济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统计研究所所长、普列汉诺夫经济学院副院长西姆契拉认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有足够的实力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从历史大趋势看,危机可以促使文明发生突变和改革,我们应将当前的经济危机看作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拐点。中俄两国自然将会成为世界经济领袖,这不仅是因为两国拥有巨量资源储备,同时还因为两国之间能够并善于开展合作。两国应通过具体的合作和交流,包括文化的交流,推进两国战略合作。中俄两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应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刘军梅副教授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和俄罗斯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五大挑战:美国开发新能源和建立绿色经济的挑战;金融开放的冲击;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权威性和风险;国际金融危机救助机制和区域金融合作的挑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南泉教授认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升面临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考验,世界经济再平衡使得中俄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俄罗斯害怕沦为中国的原料产地。因此,中国应主动推动中俄经贸关系转型:从一般商品贸易为主向技术和服务贸易转型;从边境贸易为主向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次地区合作转型。他建议中国和俄罗斯应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共同的储备货币。上海市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建议双方还应加强在文化、教育、服务等软经济方面的合作,以人为本,相互尊重,提升中俄互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建议,中俄两国应该共同推进航空技术研究和大型生产合作项目,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发展合作,向对方企业开放本国电信市场;而在区域合作领域,应该推进中国与前苏联地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合作,积极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欧亚经济共同体副总干事格拉季耶夫院士回应认为,在欧亚经济共同体,除白俄罗斯外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而白俄罗斯已经是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并通过货币互换成为了中国货币体系中的成员。如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话,那么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上海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三、中俄经济合作中的问题和前景

进入2000年代以来,中俄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陆南泉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合组织研究部主任陈玉荣教授强调,2009年中俄能源合作获得重大进展,达成了建设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协议,两国还正式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开始就毗邻地区的发展进行协调。中俄学者也都强调了两国经济合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例如俄方投资环境、贸易结构、政治互信等确实影响了中俄经济进一步合作,中俄之间应建立正常的贸易平台和机制,保障贸易安全,为两国长期合作创造条件。但同时也强调,双边经济合作中的问题是成绩基础上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所哈扎诺夫教授指出,现在中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为商品的买卖,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这种贸易结构是不健康的,中俄经济合作应向深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俄方学者认为,两国经济差距拉大、边境走私、双边投资水平低、远东移民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影响着中俄双边经贸合作。李新教授强调,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同,俄罗斯政府正在努力实现经济现代化,改变经济结构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摆脱对原料、能源的依赖,但前景难以乐观。

格拉季耶夫院士建议,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备的科学和教育体系,在航空航天、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缺乏资金,而中国拥有组织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提供长期信贷的经验,所以,中俄两国可以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借鉴以前在原子能领域合作的经验,在民用航空领域、教育领域、卫生保健领域开展合作。哈扎诺夫教授建议,俄罗斯应鼓励中国向俄远东移民,同时也鼓励中亚国家和韩国等向远东移民,最终在俄远东建立以俄罗斯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经济文化共同体。

关于中俄天然气合作问题,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希罗科拉德教授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对华出口天然气的情况,并乐观地认为中俄就天然气问题达成协议完全是可能的,但磋商过程可能比较繁琐。

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探讨 第4篇

而国际经济法, 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 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以上概念中可以看出, 国际商法和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都在于涉外经济关系, 因此, 他们的共同点呼之欲出。

第一, 调整对象的涉外性质。对象的涉外性质是指国际商法及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都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因为作为调整国际经济及国际商事贸易的法律或规则必定会涉及到多个国家、多个外国或者跨国企业及相关的经济组织, 因此, 调整的结果触及到多国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利益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第二, 两者调整的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还是跨国企业之间的交易, 前提都是在平等互利。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等WTO的基本原则就充分证实了这一观点。即便国家之间有经济, 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差别, 但是在商事和经济领域, 国家都有平等的以主权为依托的权利。

第三, 两者在法律渊源上的相似之处。二者在适用国际条约, 国际惯例, 国内法和国际法作为其法律渊源都有重叠之处并且不在少数。即便在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中多了一个国际组织的决议, 但是现行的国际商法中运用的一些条例与规则就是从国际组织的决议延伸而来的, 甚至就是国际组织的决议中适用的, 例如, WTO在对电子商务的相关决议及协议指导了国际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法律的发展。

总而言之, 二者同属一个法律体系中, 而国际法体系中若是少了两者中任何一个, 都难免有不完整之嫌。

而讨论过他们的联系, 区别亦必不可少, 毕竟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不可谓区别不大。

第一, 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不同。

国际商法的主体是指在国际商事交易中能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 既包括特殊的国际商事主体--国家, 也包括一般和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组织。而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要比国际商法的主体要广泛一些, 除了一般的商事组织外, 还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际经济法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想来是要高于国际商法的。

第二,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对天然财富与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二是经济合作以谋求发展原则;三是公平互利原则。国际经济法的原则要求国际经济事务必须在尊重双方或者各方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互利的合作, 以谋求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具有相当的大局观。

而国际商法的基本原则则为诚实信用的原则以及公平与公正原则。这两者的原则有一定相似之处, 但是侧重点有天壤之别, 国际商法侧重于现实的公平和商事交易的秩序维护, 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商事交易主体之间的公平和利益不得不牺牲一些我们为之长远的“未来利益”, 而国际经济法则高瞻远瞩, 仔细审查每一桩交易背后的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第三, 在调整方法上, 两者也略有不同。

在国内法中, 商法与经济法在调整方法上的不同, 商法注重维持私法中传统的“意思自治原则”, 而经济法则侧重于遵循 “国家统治原则”。由此我们可以扩展到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上来进行比较, 国际商法更多的注重交易双方或多方在平等自愿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交易, 而国际经济法则不太一样, 虽然部分法律所规制的内容与国际商法相似, 但是更多的是侧重了“国家统治原则”与“政府管制原则”, 更多的体现了国家利益, 侧重维护大环境下的平等和安全。

综上, 我们可以得知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具体的区别与联系。弄清这些关系, 不仅有利于法律从业者在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案件处理中游刃有余, 更是为了引起我国的国家重视, 更好的研究国际法律, 争取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金晓晨.国际商法 (第三版)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传丽.国际经济法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范健.商法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梁西.国际法 (第三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国际经济导论论文 第5篇

2013 — 2014 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 《国际经济法导论》 校区福建路校区序号专业班级审计1052姓名蒋睿明学号9109105245

本学期学习了《国际经济法导论》,我感兴趣的是反倾销。反倾销作为国际贸易中保护经济的常用手段,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加入WTO后,反倾销成为中国与别国之间贸易争端的突出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在入世后迅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自身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竞争力。但是,贸易摩擦却逐渐增多。其中,以反倾销案件最为突出。

一、倾销的内涵和国际立法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给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法律界定的倾销概念由3个要件构成:(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销售;(2)这种倾销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3)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上述3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构成法律上的倾销,同时这也是反倾销调查的3个要件。

二、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主客观因素,还有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一)从政府角度

我国关于反倾销的法律还很不健全,立法缺陷比较明显,立法层次低,法律效力偏弱,时效性差。所以,政府应加强反倾销立法工作,结合WTO规则尽快解决法律依据问题,使企业在应诉的时候有法可依。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专门的处理机构,能够迅速反应,在短时期内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改变以往被动挨打的局面。也要加强专门法律人才的培养,提高抗辩能力和技巧,并熟练掌握国外的相关法律。

(二)从企业角度

首先,反倾销调查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其次,要聘请当地有经验且对我友好的律师进行申辩和负责处理案件。

最后,企业一定要做好反倾销起诉前的调查准备工作。

总之,我国在面对反倾销案件,一方面要积极应诉,争取更大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机遇,以此为契机,尽快提升我国产品的全球化程度,同时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创新,争取在世界经济贸易浪潮中更上一个台阶。

以上是我对反倾销和中国应对措施的看法。

【参考文献】

洞察国际经济风云 第6篇

2011经济形势更加复杂

魏建国:2011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会更加严峻、更加复杂。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的趋势还不明朗,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还不得而知,新兴市场国家还要解决当前所存在的失业率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其他问题。2010年中国进出口从数字上看比较好,但是2011年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人民币的升值,二是原材料的上涨以及劳动成本的增高,三是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出现在欧美,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增多。所以,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时刻想到,中国不是10年前、更不是20年前的中国,它的一举一动,包括进口、出口、引进外资、走出去,都会牵扯到其他国家的经济。

最近,我和美国前商务部长交谈,我将其内容归纳为三点:第一,他认为现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是中国。美国所发明的东西——互联网、以美元为基础的世界货币,受益的全不是美国,而是中国。第二,美国现在的态度是,既然我在经济全球化中享受不到好处,因此在WTO上后退,坎昆会议推迟、多哈回合谈判推迟,取而代之的是在短时间内尽快与主要的经济体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在最近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美国同韩国、拉美、俄罗斯都在谈,这一动向值得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中注意。第三,不再提贸易自由主义。知识产权问题、政府限制问题被放大。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外贸进出口高速的发展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个时候要冷静地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车子速度太快的话,要做一些调整就很难,一个急转弯、遇到一个坑或者出现一个高坡就容易翻车。包括追求高速GDP,如果还这么高速的发展,而不注意整个国家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不及时进行调整,容易在这个时候翻车。所以,一定要把速度降下来,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左右看看,前后看看。

对欧债危机的影响要正确判断

张永军: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从2010年的年初到年末,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关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影响的讨论非常多,但是我个人对一些观点不是特别认同。首先,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2010年4月希腊债务危机处在高峰的时候,很多机构和专家认为其有可能造成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甚至导致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我一直认为不至于造成那么严重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确实是一个问题,而且影响会逐渐地显现出来,但是,它和因大部分金融机构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流动性不足造成的金融危机有明显区别。

很多人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和欧元区的制度设计有关系,欧元能否存在下去可能是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两面来看。一方面,欧洲的欧元区制度设计确实存在问题,比如很多欧元区国家已经没有了货币主权,这对于克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存在一些不利的地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欧元对于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如从失业率来看,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失业率从4%增加到10%左右,而欧元区整体失业率的上升幅度比美国小得多。

像冰岛发生债务危机一样,后来希腊、爱尔兰也接连发生了债务危机。因为冰岛不是欧元区的国家,在危机时就无法利用区域间的合作优势来抵抗危机,那时冰岛的情况就非常艰难。但是,像希腊和爱尔兰这样的小国,因为属于欧元区,却可以借助欧元区的整体性来应对危机,所以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它的优势所在。

欧元区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现在它对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我觉得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出来以后,反而可能成为推动欧元区进一步改革的动力。

赞成人民币渐进升值

樊纲:美国的债务问题其实比欧洲还严重。尽管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是13%,爱尔兰是12%,但欧洲平均算起来为8%~9%,而美国是10%;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欧洲平均是80%~90%,而美国则是100%。所以,美国经济不景气,要进一步刺激经济。最近它所谓的“强心剂”财政政策,只是延续了过去的减税方案,实际没有出台新的政策。所以只能依靠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有两类:一是利率政策,一是数量政策。因为现在已经是零利率,美国的利率政策没有办法用了,唯一可用的就是数量宽松。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采取这样一个政策也是不得已。对美国来讲,它是一个合理的国内经济政策,但是对世界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真正的影响不在6000亿美元的增量,而在于已有的存量,政策显现出的各种市场预期带来存量的变化。

第一,量化宽松政策一宣布,人们对美元贬值预期就开始增大,随即就是世界上各种大宗商品价格应声而涨,这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由于美国宣布这个政策,投资者会觉得美国经济还有很多问题,因此会有更多的投资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第三,作为国际货币,美元贬值必须由其他币种升值来实现。因此,就加大了人们对其他货币升值的预期,包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这个预期下,所谓的热钱就会涌入。如此一来,就加剧了世界不平衡复苏的状况,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要么主权债务危机,要么是流动性一时还刺激不起来;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势头强劲,但面临着流动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我个人一直赞成渐进性升值,没有人知道“一步到位”的“位”在什么地方。在世界各种大宗商品物价上涨的背景下,适当地加快或者提前加快一些汇率的升值浮动,也许有利于应对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在宏观上保持经济的稳定,在发展的背景下,逐步再调整结构。我确实无法预期人民币到底升值多少,如果将2005~2008年作为参照系,每年升值了5%~7%。

中美双边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隆国强:中美关系最重要的是把握主流。在媒体上经常会看到贸易摩擦的报道,但一定要看到,所有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所涉及到的贸易额,在危机之前只占到整个出口额的0.5%,危机之后有所严重,但也未到1.5%。中美双边关系总体来看,现在是一个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美国可能会用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来要求 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开放市场等,我个人理解,这些摩擦还会有,但要看到更多的战略意义,也就是说,中美之间合作的空间远远大于竞争的空间,当然这个关系从长远来看会逐渐改变,也就是竞争的领域会越来越多,但是在可以预见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中美关系的互补性要远远强于竞争性。在中美双边汇率问题上,美国进一步的宽松政策会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升值。在过去的两年里,按照国际清算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其实是保持稳定的。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那些和我们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像韩国、印尼、泰国等,它们升值的幅度远远超过中国。也就意味着尽管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在升值,但是我们比竞争对手升值得少。展望未来,进一步的美国量 化宽松政策还会推高我们竞争对手的汇率升值,因为这些国家的很多资本项目是开放的。而中国央行对汇率的干预程度和干预能力远远要强于我们的竞争对手,这说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人民币的汇率政策有更大、更灵活的空间。

我觉得危机还没有结束,这场危机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对中国这样的高速发展的经济体来说,一方面要认清危机发展的趋势去应对危机,另一方面要抓住机遇,这样三五年之后,使得中国的综合实力、技术水平能够上一个大台阶。中国完全有这个条件,从引进来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兼具大市场和低成本优势的国家,所以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地区总部、产业活动,高端制造加快了向中国转移步伐。另一方面,这场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了难得的“走出去”的机遇,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去获取自然资源、技术、品牌、国际销售渠道,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把握机遇、抓住机遇。

关注以中印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新增长机制

张蕴岭:美国现在热衷于搞FDA,最大的举措就是参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亚太地区经济差别很大,要谈成恐怕不那么容易。如果把中国排斥在外,会对东亚到目前为止进行的合作努力产生很大的压力。温家宝总理已经明确讲,东亚要推动FTA,而且要从“10+3”开始。如果日本要参加跨太平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办法和中国一起搞东亚自贸区,没有日本合作,只有中国推动也不行。还有东盟2015年要搞经济共同体,在搞成之前,它也不会积极。我想东亚自贸区的构建可能会缓一段时间。

其实,现在真正利用FTA做贸易的比例还不是很高,真正推动贸易的有两个因素:一是WTO已经开放的市场;二是各国的政策提供了各种的优惠,这个空间也很大;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本身的增加。

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发展很快,特别是中国与东盟之间,进出口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将近40%。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本身保持了10%的增长率,从而带动了地区贸易发展。从周边国家来看,现在中国是大部分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另外就是近些年来中国加强了制度化建设,比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其带动作用明显。尽管目前利用自贸区优惠进行贸易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但是期盼非常大,最近一项调查显示,70%多的企业都希望能更好地利用自贸区开展贸易和投资。

国际经济危机 第7篇

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际市场中主观性、随意性的因素, 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与更多国家的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必须敏锐地把握市场契机, 抓住市场发展趋势, 立足本身管理、技术等优势,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创造物有所值的顾客价值。

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 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对外贸易大国, 所受的冲击尤为明显。外贸企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的主导产业, 其经营与管理中潜在的各类风险不仅来自国内市场, 同时也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 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首先, 许多国外企业选择降低进口量, 有的企业甚至倒闭, 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外部需求的大幅萎缩, 订单量急剧下降。其次, 经济危机致使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在有效时间内筹措到必要的流转资金, 一旦出现融资困难, 会出现倒闭或破产的危险。再次, 许多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的重创以后,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限制或者限量进口国外产品, 有20多个国家都为此提高了进口税, 让国民选择购买本国生产的产品, 这样来抵御一部分经济危机的影响。另外, 由于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大部分处于略有贬值的状态, 这就客观造成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处境, 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阻力。汇率风险的加剧也增加了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量的不确定性, 由于外贸企业难以准确把握汇率的升降, 而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盈亏性缺乏信心, 进而导致外贸企业不敢接合同期较长的订单。

经济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对战略

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 使我国大量中小型外贸企业无法独善其身, 纷纷“感冒”。海外市场萎缩造成的订单减少甚至零订单, 让很多出口企业面临亏损, 苦不堪言, 而受累于出口趋缓, 很多企业的进口也出现了迅速萎缩。迫于生计, 很多进出口企业的经营策略己经由过去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调整为勉强维持生存, 我国外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新形势下,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抓住国家刺激国内需求的机会, 采取新的应对措施。

在近期操作上, 一是企业要用好流动资金, 忌盲目扩张, 收缩远期投入、慎接远期定单尤其是欠款定单。二是企业需要管理好应收帐款, 紧密监控那些货款不能及时回笼的客户, 忌形成呆、坏、烂账。三是企业需做好客户服务, 最好做到全程跟踪反馈, 确保客服的及时到位。四是要严把质量关, 加强产品的创新, 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五是在内部团队建设方面, 企业要将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筛选及调配, 让人员优势发挥到最大, 同时安抚好被裁员或减薪的员工, 避免因人心不安而降低生产效率, 影响公司稳定性。

在长远战略上, 一是企业市场开拓要分层次、分结构、分区域逐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认识到多格局、多元化的市场是降低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方式, 新型市场出口业务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原市场下降带来的损失, 摆脱长期对出口过分的依赖, 还能走出一条“内外结合”的健康发展道路。二是企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市场竞争, 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三是对于企业市值被低估、营销网络与研发实力成熟的国外知名企业, 可开展跨国收购。危机使得美国政府以及当地的民众不像以前那样排斥外资的并购, 从政治风险来讲也得到了降低。此外, 加上人民币的升值, 这都是并购比较好的条件和机会。四是对企业经营策略进行调整, 实现了由外到内市场的转换。五是通过企业需建设起自主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 结合先进的网络营销理念, 整合资源将产品乃至整个企业进行海外推广, 帮助企业更好的树立品牌形象, 赢得竞争优势。六是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 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重视对于出口结算方式的合理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 企业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 规避信用及汇率风险, 应尽量采用全额或部分资金的即期信用证和即期托收, 保证在收取对方付款后, 采取银行保函或国际保理等现代化的结算方式。为了有效缓解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 必须实施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及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七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注重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需全面学习新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转型及中央支持外经贸发展的各项政策, 加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提前预测、分析, 建立科学、灵敏的反应机制, 有针对性地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平台, 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八是在企业风险防范中要坚持综合防控与专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 特别是要注意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职能, 其中主要包括对于经营、管理、财务、汇率、信用风险的全面控制, 并且深刻认识到各类风险综合防控的重要性。

结论

国际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应对之策 第8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从2007年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 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 世界经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陡转直下。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纷纷出台超常规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

伴随这危机的加深, 各国领导人纷纷举行峰会就国际经济形势和应对危机的策略进行协商, 2009年4月2日G20国际金融峰会在伦敦举行, 这不得不让人想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正是由于布雷顿会议确立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使得世界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一、两次峰会

1944年7月, 44个国家或政府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即世界银行)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确立了美元和黄金挂钩, 其他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的双挂钩的国际固定汇率货币体系。

2009年4月2日, 20个国家政府领导人聚集在英国首都伦敦, 商讨全球性经济危机下的应对策略。会议决定提高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可用资金提高两倍, 至7500亿美元;支持2500亿美元的最新特别提款权 (SDR) 配额;支持多边发展银行 (MDB) 至少1000亿美元的额外贷款;确保为贸易融资提供2500亿美元的支持;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同意的出售黄金储备的所得资金, 为最贫穷国家提供优惠融资。这些协议共同组成了一项1.1万亿美元的扶持计划, 旨在恢复全球信贷和就业市场及经济增长。

在这次峰会中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中国, 希望中国能够为稳定国际经济形势做出努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应对之策。

二、中国策略之财政政策

在2008年11月4日国务院出台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计划, 大幅度的增加政府投资。2009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9500亿元财政赤字, 创建国一来的最大赤字。可以看出政府已经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到了极致。

可动用的财政政策工具:

1. 政府支出。

大规模的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经济快速回暖的最有效的方式, 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用于公共事业的支出, 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

2. 减税。

为了扩大内需, 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 减税和上调出口退税是有效的措施, 减税可以使得财政政策乘数显著扩大, 增强财政政策的效果。

但是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财政政策存在着挤出效应, 通过IS-LM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当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时候IS曲线向右移动必然引起利率的上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出私人部门的投资使得财政政策的作用削减。同时如果在政府大规模支出后私人投资跟不上, 那么经济将出现二次下滑。

(2) 财政存款影响基础货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然会涉及到财政的大规模支出, 我们知道财政的存款存放在中央银行。财政的大规模支出必然会导致财政的存款减少, 然而这减少的存款则相当于中央银行在投放基础货币, 势必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三、中国策略之货币政策

从2008年9月16日到2008年12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还停发6个月、1年期、3年期的中央银行票据, 公开市场出现净投放局面。但是我们可以看出, 尽管央行不断的松动货币政策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4.5%, 可见货币政策在2009和2010年仍然可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可动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 利率。

面对经济危机利率是各国央行普遍动用的工具, 下调利率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减轻已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同时再贷款和再贴现率的降低在中国更多的是能表达中央银行的一种决心和宣誓效应。

2.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这个在外国基本不用甚至废除的工具在中国正在被频繁的使用, 原因之一就在于由于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中国的中央银行不能完全决定基础货币的吐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向银行体系直接注入流动性, 同时使得货币乘数增大, 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刺激经济快速回升。

3. 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央行创造了央行票据这一公开市场业务工具, 起初的目的在于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然而现在看来央行票据也可以释放巨大的流动性, 同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停发1年期、3年期央行票据和央票利率的下行向直接向银行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同时使得货币市场利率 (Shi Bor) 下行, 维持低利率的环境, 有利于低成本的融资。

但是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时候仍然要注意一些问题:

(1) 警惕流动性陷进。由于现阶段各国中央银行都将利率降到接近于零利率的水平, 可以说利率政策已经被用到了极致, 但是需要警惕低利率环境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陷进, 经济一旦处于流动性陷进之中, 经济将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 货币政策将几乎完全失去作用。

(2) 警惕长期通货膨胀。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 再加上货币的乘数效应, 应该警惕长期的通货膨胀以避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总是处在通胀与通缩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 中国已经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 中国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正如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中国有信心, 中国经济要先于世界经济回暖。从2009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GDP降幅大幅度收窄, CPI和PPI的降幅也大幅度的趋缓, 投资增速强劲, 消费拉动经济明显, 货币信贷投放高速增长。从这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经济已经回暖, 中国已先于世界经济走出低谷。

参考文献

[1]李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咨询, 2010, (01) [1]李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中国工程咨询, 2010, (01)

[2]郑鑫:双重压力下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中州学刊, 2009, (01) [2]郑鑫:双重压力下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中州学刊, 2009, (01)

[3]劳拉.安德鲁.泰森: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国际经济评论, 2009, (02) [3]劳拉.安德鲁.泰森: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国际经济评论, 2009, (02)

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第9篇

一、一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

随着这场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 对其严重程度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2008年初, 国际知名投资家索罗斯曾说“这是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是与1929~1933年间的金融危机相比较而言。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 这是与1907年的美国的银行危机相比。美国总统布什发表讲话终于承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此次危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1929~1933年间的金融危机或是1907年银行危机更严重。

1. 这次危机影响的范围极其广泛。

一方面, 危机跨越了绝大多数国家, 从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核心———美国爆发, 迅速波及到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另一方面, 危机覆盖了所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房地产、信贷、债券、股票、商品、外汇市场无一幸免,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 以及包括退休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甚至对冲基金在内的基金公司等均受到冲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投机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密不可分的。这是传统金融危机无法比拟的。

2. 这次危机的恐慌程度非常罕见。

2008年10月6日到11日, 美国股票周跌幅18%, 创历史之最;反映银行信贷风险的伦敦银行拆借利率 (Libor) 与美国国债之间的利差连续上升, 不断创出历史最高纪录;连流动性很好、风险相对较低的货币基金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也出现了资金大规模流出和融资困难的局面;由于投资者抢购国债, 美国三个月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为负。这些充分说明市场已经恐慌到了极点。

3. 政府的救市行动不论是速度、力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降低利率和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等传统手段之外, 各国政府还采取了提高存款保险、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和股权甚至直接接管等措施。美联储还对货币基金市场提供担保, 直接购买企业商业票据, 等于是中央银行直接对企业进行贷款。1907年银行危机时美国没有中央银行 (最后贷款人) , 1929~1933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没有证券监管部门、政府不懂宏观调控。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 但如此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仍然难以稳定金融市场, 也进一步佐证了本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

4. 本次危机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

无节制和无监管的金融创新创造出复杂而又难以定价的金融衍生产品, 由于大量运用杠杆工具其风险被急剧放大, 然后又通过复杂的交易模式传递到其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当市场情况逆转的时候, 一次错误的衍生产品交易就可能导致一家金融机构破产, 并进一步引发其客户、合作伙伴、交易对手破产, 形成连锁反应。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 出现金融机构破产是必然的, 但金融机构、监管当局还有投资者都不知道下一个破产的是谁, 最终的损失有多大。因此, 这场危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流动性危机 (Liquidity Crisis) , 而是一个破产危机 (Insolvency Crisis) 。所以才会有恐慌, 旨在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措施也效果有限。

如果过一段时间, 金融危机还不能缓解, 西方国家政府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 并对金融市场采取行政管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消对金融机构破产和金融市场崩溃的恐慌。但即使如此, 经济衰退已经无法避免了。

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 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发生逆转。

2003~2007年, 世界经济曾经出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胀这一三十年来最好的增长局面。到了2008年上半年, 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隐忧。而随着最近金融危机的爆发, 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即全球GDP增长率低于2.5%) 和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次金融危机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的信贷紧缩。金融机构彼此之间贷不到款, 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也贷不到款, 金融体系的信贷功能基本丧失。因此, 世界经济不但可能会陷入衰退, 而且很可能是以一种“急刹车”的方式陷入衰退。此外, 能源、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暴跌, 其中国际原油价格过去三个月下跌了45%, 国际航运价格指数过去五个月下跌了70%。未来世界经济出现通缩的风险将远远大于出现通胀的风险。

2. 世界经济版图将被改写。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 且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此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 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同美国经济和金融联系最密切的其他发达国家。即使西方国家能够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 由于信贷紧缩如此严重, 经济衰退几乎难以避免。由于此次危机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起的, 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巨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资产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 金融机构也会继续紧缩信贷以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 中央银行即使不断减息和扩大货币供给也没有用, 因为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可能会出现信贷紧缩、经济衰退、物价下跌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美国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都出现过。

由于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和出口市场, 源生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发展中国家。那些金融市场外资比重较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且出口结构单一、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国家受影响最大, 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而那些国内经济规模较大、财政和金融状况稳健、外汇储备充实的国家抗风险能力比较强, 这些国家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 有能力扩大内需和保证金融稳定。这些国家可能会经历一个正常的周期性调整, 在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后, 将率先恢复增长, 并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增长。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果这次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状态, 而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一些主要国家的带动下重新回到经济增长的轨道,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例如, 部分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 不仅是维护当前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保证, 也是建立未来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筹码。发达国家不仅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 而且其增长模式和发展理念将受到普遍的质疑, 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会被逐渐削弱。可以预见, 未来发展中国家将会大大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 而发达国家将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世界经济版图将因此被改写。

3. 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

从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情况来看, 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总体上成功地引导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 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特别容易滋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所以旷日持久,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并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报复, 导致国际贸易体系坍塌。因此,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下, 各国应该携手捍卫当前的国际贸易体系, 并展示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向前发展的决心, 使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成为抵御世界经济衰退的重要力量。

相反,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对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投机资本大规模的跨界流动, 却缺乏有效监管, 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经常性大幅波动, 金融危机此起彼伏。据世界银行统计,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共发生金融危机108起, 大部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在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 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呼声就已经很高, 但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对此置若罔闻, 被其掌控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承担起这一责任。这次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自食其果, 改革的共识已经逐步形成。构建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并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短期冲击, 主动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

由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 如外部需求减弱, 对外金融投资受损等等。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扩张周期的拐点几乎同步出现, 我国经济的下行可能会因此加速。而且,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 虽然股票价格已经大幅下跌, 但房地产价格下跌才刚刚开始。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体系的影响巨大, 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美国都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因此, 在短期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艰巨的。

但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可以使我们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首先, 我们有充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我们刚刚进入减息周期, 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有很大余地。我国财政收入连年超常规增长,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空间也很大。其次, 我国还是一个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 市场化改革远远没有完成, 通过改革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有巨大的潜力。第三, 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足以应对任何流动性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 维护金融稳定。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 坚决、果断地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如果认定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而且是以一种急刹车的方式陷入衰退, 未来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 我们就必须坚决、果断地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果断就是速度要快, 坚决就是力度要大。如果非要等有一定滞后性的CPI和GDP数据给出明确信号, 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形成, 市场信心也已经转坏, 再采取行动可能已无济于事。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减息、放松信贷、减税、扩大公共支出。对房价下跌不能放任自流, 必要时应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2. 深化体制改革,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前几年经济形势较好, 各方面都缺乏改革动力。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 改革的共识容易凝聚。我们应该利用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下跌的契机, 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金融体制改革不能放松, 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必须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只有建立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 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健康高速发展, 才能在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建中拥有发言权。

3. 抓住机遇, 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

如果应对得当, 中国很有可能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 并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我们要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机遇, 充分发挥我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过程, 为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出一个最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 我们应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推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进程,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与主要贸易伙伴加强合作, 抵御贸易保护主义。

其次, 在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适当参与各国针对金融危机的救市行动。参与国际救市行动应掌握三个原则:一是优先扶持自己的企业;二是优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三是优先帮助发展中国家。

从虚拟经济看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第10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几乎所有的资源配置和社会交易都离不开货币媒介。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的“虚拟化”的趋势, 虚拟经济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实体经济相比, 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预测资产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 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007年下半年,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由此引发的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之强、造成的损失之大, 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

对于虚拟经济的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就曾提及。尽管现在与一百多年前相比, 虚拟经济的实体——虚拟资本形式更为多样, 数量更为巨大, 但马克思对虚拟资本运行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的分析, 以及马克思发现的虚拟经济的二重性功能,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特殊的时期需要特殊的发展政策。在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前提下, 如何有效地发展虚拟经济, 以更好、更快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大多基于资本主义制度分析、监管制度分析和信用制度分析等理论视角, 很少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进行深入地剖析, 并缺乏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深入研究。因此, 本文从虚拟经济层面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并提出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的措施。

二、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 是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虚拟经济”一词是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衍生而来, 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马克思认为, 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 (生息资本) 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 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有价证券;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但是却可以作为商品买卖或是以资本增殖的方式产生利润。所以, “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 有时甚至增加两倍, 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 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1]

国内研究虚拟经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成思危的观点, 他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2] 其中虚拟经济的循环就是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交换行为, 即先将钱转换为股票、债券等有价凭证,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 再把有价证券转换为钱, 在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以钱生钱。王爱俭 (2008) 将虚拟经济定义为“虚拟经济是预期的未来价格体系在现时的镜像”[3] , 他认为心理预期是虚拟经济运行的核心, 价格体系是虚拟经济的本质;虚拟的结果是现时的镜像, 是价格体系的重新构建。国内还有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虚拟经济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但是总体而言, 研究的内容都离不开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范畴。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 虚拟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4] 。对于第一种形式, 马克思认为商业信用创造虚拟资本, 其主要通过商品买卖以汇票的方式得以实现;银行信用创造虚拟资本, 其主要通过同一笔货币的反复使用得以实现, 即信贷膨胀。“只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 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证, 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1] 对于第二种形式, 马克思认为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 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 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1] 另外, 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形式也产生了虚拟资本。[5] 金融衍生工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投机工具, 具有强大的杠杆效应, 大大加速了经济虚拟化的程度。

通过对虚拟经济内涵的描述, 不难看出, 虚拟经济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虚拟经济虽然是虚拟的, 但并不是虚无的, 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并且同实体经济有着互动关系, 具有“二重效应”。[6] 一方面, 虚拟经济具有正面效应:首先, 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 扩大了社会资本量, 优化了资源配置, 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其次, 虚拟经济的发展, 活跃了一国的金融市场, 尤其是期货、期权市场, 促进一国经济平稳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据相关统计, 2000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 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 (30万亿美元) 的5倍, 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至2万亿美元。可见, 虚拟经济具有强大的经济扩张功能。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又存在着负面效应:首先, 源于虚拟资本的虚拟性和内在不稳定性使得虚拟经济很容易与实体经济发生背离, 虚拟资本的价格水平远离其合理预期, 从而形成“经济泡沫”, 带来经济的虚假繁荣, 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其次, 源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和收益都被成倍放大, 加剧了实体经济的波动性。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如今, 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上泡沫的破裂, 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从虚拟经济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曾指出,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能够打破商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限制, 但是如果货币流通量过度, 则可能带来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货币执行支付手段, 可能形成债权债务链条, 一旦链条被打乱, 则可能产生货币支付的危机。“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 才会发生”[7] , 其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为制度”的首要构成要素。因而,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成是一场源于资本主义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而导致的货币支付危机, 这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可以得到证实。

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上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个变现法宝就是资产证券化。根据美国住房贷款的发放模式, 房贷机构首先向借款人发放贷款, 然后将这些贷款出售给房利美、房地美和其他大银行等政府支持机构。然而, 房利美、房地美和其他大银行并不满足于借款人偿还的本金利息收入, 而是把这些贷款集中为一个资产池, 并以此为基础发行新的债券——抵押贷款担保债券 (MBS) 。在MBS发行之后, 市场上还出现了各种变形的MBS形式, 并继而产生了衍生品的衍生品——债务担保凭证 (CDO) 。CDO比MBS具有更大的衍生性, 它不仅可以以MBS为担保, 还可以以其他的CDO为担保, 继而衍生出CDO平方、立方, 甚至n次方, 次级贷款衍生品的链条又向前延伸了一节。链条的不断延伸反映出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金融衍生品的发行额也在不断增加 (见图1) 。

从图1可以看出,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CDO的发行额呈直线上升的状态。自2005年第三季度开始, CDO的发行额进入快速上升阶段, 2006年的发行额达到5 206.45亿美元。在CDO的发行过程中, 为满足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收益的不同偏好, 根据分档技术产生了长期档CDO和短期档CDO。其中, 长期档CDO的收益率较高, 但是面临的变现能力较差;短期档CDO的变现能力较强, 但是收益率较低使得投资者对其购买的积极性不高, 因而长期档CDO的发行额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短期档CDO的发行额较少。由于长期档CDO隐含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因而整个CDO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较大。

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上金融创新程度的不断提高, 以信用违约掉期 (CDS) 为代表的场外衍生产品发展迅猛、规模逐渐庞大。根据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从2001年上半年开始, CDS的发行额成倍递增, 在2007年上半年达到了顶峰, 为62.17万亿美元。巨额的CDS市场规模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数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杠杆率。但由于CDS的交易完全是柜台交易, 没有准备金要求, 更不受任何政府的监管, 因而这个市场缺乏透明度、交易对手风险高、风险不可预测且难以控制。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使用使金融市场上的虚拟资本在不断循环中得以膨胀, 由于“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 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1] , 资产的市场价值远远脱离其实物资产的价值, 价值规律无法得到满足。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网站 (www.sifma.org ) 数据整理得出。其中, 长期档CDO指的是到期期限大于18个月的CDO;短期档指的是到期期限小于18个月的CDO。

然而, 泡沫不能无限制地被扩大。随着美联储的连续加息, 泡沫破裂, 房价开始下跌。高利率和房屋价值的缩水使许多低收入的次级房贷家庭无力偿还贷款, 致使违约率大幅攀升。源于债务链最低端的链条断裂, 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金融衍生品价值一路下挫,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货币市场紧迫的时候, 这种有价证券的价格会双重跌落:第一, 是因为利息率提高, 第二是因为这种有价证券大量投入市场, 以便实现为货币”[1] 。同时, “信用突然停止, 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 危机显然就会发生, 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1] , 这些都使得货币支付危机的爆发成为必然, 伴随而至的是银行破产、金融机构大量倒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这种负面影响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国, 并引发了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表面上看, 这场源于美国房地产的金融危机是由连续加息和房价下降引起的, 但实际上是对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引起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上虚拟出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这种虚拟的支付能力需求远远超过了购房者的实际支付能力需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 虚拟的支付能力最终要向实际的支付能力靠拢, 以寻求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但是, 在这一价格向价值回归的过程中, 实际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无法兑现对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而造成的泡沫, 房屋供给远远超过了房屋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不能得到满足, 房地产价格跌落至其价值之下已是在所难免。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跌落, 各种源于住房贷款的金融衍生产品价值也大幅下跌, 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被戳破。虽然马克思曾指出, 当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时, “只要这种贬值不表示生产以及铁路和运河运输的实际停滞, 不表示已经开始经营的企业的停闭, 不表示资本在毫无价值的企业上的白白浪费, 一个国家就决不会因为名义货币资本这种肥皂泡的破裂而减少分文”。[1] 但是, 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往往伴随着金融危机, 表现为虚拟资本的大规模减少,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 有价证券的价值大幅缩水, 居民有支付能力的实际需求下降, 社会的整体信心下降, 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在所难免。

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 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在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发展也难以置身事外, 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今,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 我国已进入后金融危机的重建阶段, 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因此, 本文在合理利用虚拟经济,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有几点认识。

首先, 在设计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时, 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衍生品的两面性, 即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广泛使用的MBS、CDO、CDS等衍生产品, 确实为贷款人提供了流动性, 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并缓解了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但是, 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使用金融衍生产品, 使得其资产负债率及财务杠杆比率急剧上升, 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破产风险。因此, 对于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发展, 要进行缜密地思考, 不能盲目夸大金融衍生品的优点, 也不能因金融衍生品具有放大风险的缺点而避而不用。同时, 要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科学的定价, 避免金融产品定价的工具化倾向和复杂化倾向, 要让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具有一定的金融理论作为支撑, 使其定价具有科学依据。

其次, 要在科学合理的金融监管下开展金融创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政府要时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 不能等到问题真正出现时才采取措施加以干预。我国政府应当从中吸取教训, 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协同发挥作用, 保证金融监管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政策, 适当程度地降低一些商业金融机构的税负, 或者是对金融机构进行财政补贴, 还可以鼓励一些经营效益比较好的小金融机构联合发行债券等, 提高各金融机构融资的自主性。另外, 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要不断开展金融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因此, 政府要鼓励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 形成一种竞争的市场氛围, 增加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性。政府也应当加强金融创新, 让金融创新的效应波及到金融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例如, 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 就有利地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总之, 我们既要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 又要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和投机;要在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 正确处理信贷、货币供给和信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 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再次,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 进行统一、协调的虚拟经济管理。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 现代经济越来越虚拟化, 虚拟资产快速膨胀。虚拟资产具有投资性, 投资者的预期决定其价格水平。因此, 政府应当组建各种金融培训机构, 让投资者掌握不同虚拟资产的存在形式、投资方式、交易方式、交易期限, 以及如何进行资产组合管理等知识, 帮助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预期, 从而稳定虚拟资产的价格水平, 避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同时, 要建立由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预警机制和跨部门应急协调机构, 对虚拟资产的交易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管理, 强制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 保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息透明, 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高效运作。

最后, 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尤其是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越发达, 金融创新越频繁, 各种各样复杂的金融产品带来的不确定性越大, 围绕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投机活动层出不穷, 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因此, 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适时地限制市场上的各种投机行为, 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同时, 金融资产的价格要与其价值一致, 防范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而带来的风险, 使得金融衍生品的需求与其供给达到均衡, 从而达到虚拟经济的最优交易规模, 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虚拟经济更好地发展。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实世界也处处体现出虚拟的痕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 虚拟的支付能力需求远远超过了实际支付能力需求。本文从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危机, 希望对我国进一步发展虚拟经济有所帮助。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 也凸显了虚拟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二重效应”。本文借鉴马克思提出的“虚拟经济”内涵, 分析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予以剖析和解释, 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 认为虚拟经济必须合理利用, 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国际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33-534, 546, 528-529, 540-541, 530, 555, 531.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 1999 (1) :1-6.

[3]王爱俭.关于虚拟经济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讨论[J].现代财经, 2008 (2) :3-6.

[4]洪银兴.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 2009 (11) :5-12.

[5]王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剖析[J].经济学家, 2009 (9) :18-23.

[6]洪银兴.《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国际经济间谍在行动 第11篇

在这种背景下,情报部门的工作方向发生了转化。

各国情报部门最感兴趣的方面有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电信(包括因特网)、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现代交通体系、先进的结构材料和涂层(包括隐形技术)、能源及半导体制造等等。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资料,近几年来,经济间谍案的数量增长了323%。最易成为经济间谍活动对象的技术发达国家(俄罗斯也包括在内)认为,情报部门改为搞经济间谍活动后,与原先的意识形态领域间谍活动相比,对国家利益的损害更大。

美国情报科学协会发现受经济间谍活动威胁的大企业越来越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计算机)、科宁公司(特种涂料、光学和半导体)、霍尼韦尔公司(航空航天设备)、伊士曼柯达公司(照相器材和航空航天摄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电子技术)。美国专家认为,美国之所以成为经济间谍活动的主要目标,一是美国对科研和试验设计的投入大,每年平均1250亿美元;二是70%的世界智力精英都集中在美国,多数发明家都希望在美国获得发明证书。专门从事经济间谍活动研究的本·文兹克说:“工业间谍活动不算新鲜事,新鲜的是一系列国家的情报部门都直接参与了盗窃工业机密的活动。现在已经不能把两个间谍之间的对立看成是中央情报局同克格勃之间的对立了。现在这是指法国情报部门针对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或者日本三菱公司针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经济间谍活动。日本人的逻辑是:既然花100万美元的贿赂收买工程师就能又快又省地解决问题,干吗要花10年时间和10亿美元来进行研究呢!法国人的做法也差不多。法国和美国虽然是军事盟友,但他们在经济上始终是对手。”为了获取所需要的情报,间谍们绞尽脑汁,无孔不入。

美国联邦调查局档案中就记载了许多令人想不到的做法。比如,韩国人看似不小心地让领带沾上了美国实验室的液体;日本人在参观车间和实验室时故意把雪白的手帕掉在地上,为的是获取灰尘的样品;法国间谍扮成空姐把窃听器装在头等舱内;俄罗斯代表团的成员用在鞋底上贴胶条的办法带走美国长岛飞机制造厂制造美国战斗机用合金微粒。正因为如此,美国联邦调查局把韩国、俄罗斯、德国、巴西、墨西哥等23个国家列为盗窃工业秘密最积极的国家。

1936年的法国,有一件事让人们津津乐道。当时,雪铁龙公司的总经理刚刚公布了公司的新计划,那是一种新型汽车,汽车的性能完美极了。这种雪铁龙2CV型汽车——一种革命性的产品,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共生产了250辆,但所有的新车都被毁掉了,目的是使工业间谍无机可乘。只有一辆车幸免于难。雪铁龙的工程师们采取的保密措施在当时并不盛行,但时至今日,这种情况却数不胜数。

某跨国企业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说:“想了解别人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但希望别人不要对自己知道太多的忧虑更加强烈。”

据传言,日本一些汽车企业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防止泄密,企业为掌握最有价值情报的高层管理人员安排了专门的妓院,提供服务的妓女都是谨慎而可靠的。

一些西班牙侦探社宣称,他们真正的任务是反工业间谍。贝尔特兰调查公司经理塞萨尔·利亚马说:“我们调查公司资料的出入情况,以及某个职员是否进行不正当竞争。为此,我们进入公司内部,并进行外部跟踪,搞清楚他同什么人接触,是否开设自己的公司。我们作为新职员进入公司,加入社会保障体系,在部门内有自己的业务,不会引起怀疑。案子可能在15天或几个月内解决,费用从1870欧元到30120欧元不等。”

米拉侦探社负责人胡利奥·古铁斯还举了一个实例。他说:“在西班牙,反工业间谍的案子不是很多,但我们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她是一家制药企业的总裁秘书,将一种新药的资料泄露给竞争对手。我们多次筛选之后开始跟踪这名女子。由于公司的安全措施很严格,她无法将大量的资料带出公司,所以她把所有信息都通过电子邮件发出去。有一种叫做‘间谍’的电脑程序,可以记录下在电脑上的一切操作过程,包括密码在内。它从来不会显现出来,用户根本就不知道,在隔壁房间里,他(她)的一举一动已经被监视了。”

除了使用人力外,一些间谍组织还把动物训练成间谍,或是用卑鄙的手段夺取情报:

蚊蝇间谍——这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间谍活动方法,就是将体积只相当于一个大头针大小的超微型窃听装置,安装在蚊子或苍蝇的背上,蚊蝇负上这种窃听装置以后按照规定的路线,飞向预定目标,从门窗缝隙或门锁的钥匙孔及通风设施有孔的地方,钻进戒备森严的办公室、会议室或各种保密室,窃取会议内容、重大决策、军事秘密等至关重要的情报。这种蚊蝇间谍派出之前,先让它闻点神经毒剂,当它飞到预定目标将所获情报发射完成后,即能死去。还有一种蚊蝇间谍,它的飞行方向、往返路线都受无线电遥控,能够在窃听活动结束以后及时返回基地。卸下它的窃密录音带,可获得一个十分完整的情报。

老鼠间谍——老鼠聪明机灵,又善于辨认气味,常是情报部门的宠物。1991年的一天,南美某国的参议员正在开会,听取该国外长介绍有关方案时,突然发现室内有一只老鼠,会议主持者立即宣布停会,迅速关上门窗,全力捕捉这只老鼠。一位议员紧张地说,这只老鼠是邻国派遣的谍报员,来探听我们关于如何与该国确定边界线的讨论情况的,一定要抓住它。

相机间谍——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摄影照相,而且具有一定的间谍破坏作用。在我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昆明亚钛金电子研究所研制的一项具有90年代国际领先水平的检测仪器,算得上是交易会上的佼佼者。可是,在洽谈会期间由于防不胜防,造成漏洞,被奸商钻了空子:一个外商用x光间谍照相机不仅偷拍了大量的检测仪形状和构造的图片,而且用X光射线破坏了仪器的关键部位。当再给另一外商介绍其性能、作用时,仪器却一点也不能操作,引起了外商的不满,甚至公开污蔑是欺骗行为,影响了国际声誉,使我方受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损失。

论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学科界限 第12篇

一、从国际经济法学说角度分析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关联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学说, 法学界存在不同的认识, 其主要观点分别是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和狭义国际经济法学说。

广义的国际经济法学说是将其视为“国际经济的法”。依据本观点, 广义学说不仅包括国家、国际组织间的经济关系, 而且还涵盖了跨国私人、法人之间, 以及他们与它国或国际组织间的经济关系。因此, 广义的国际经济法即为规制那些进行跨国商业交往的自然人、法人、国家及国际组织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所规范的目标, 不是仅局限于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商业关系, 而且还涉及国内法中涉外经济法规范。即国际经济法既涉及公法性同时兼具私法性, 既涉及国际法同时兼具国内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而且它并不被国际公法所包含, 是与国际公法平行的法律学科。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美国的卡茨、布鲁斯特以及我国的多数学者。广义说在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界已经被多数学者所认可, 因而成为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法的主流学说。

狭义的国际经济法学说则认为, 国际经济法是规制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公法, 即调整国家政府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间的经济关系和主权国家对私人经济交往的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和。依据这种观点, 国际经济法不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 即这种私人性质的商事关系应由国际商法来调整。

笔者认为, 在我国, 广义的国际经济法学说并不科学, 它将公法与私法性质的法律关系糅合在一起, 即认为国际经济法包含国际商法, 其结果是无法成立一个和谐、贯通的科学体系。例如, 在概括国际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时, 由于公法和私法的性质不同, 无法将二者统一涵盖。而采用狭义的国际经济法理论则更为合理, 同时又与我国的法律体系相吻合。

二、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所表现出的区别之处

第一, 两者所调整对象有差异。国际商法所规制的是不同国家间的商业交往关系, 这种关系虽说是经济往来中的一种, 但与垂向的世界经济治理关系迥异。从民法法系的专业表达来说, 平行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其在法言法语上的规范表达理应是“民商事关系”, 而非所说的“经济关系”; 只有本国内部的经济规制关系和世界经济的管理关系, 在法律上的规范表述才是“经济关系”。据上, 在重视法律部门划分和法制学科建立的民法法系国家, 商法与经济法、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规范目标不能因为“经济关系”这一关键词而将两个学科糅合为庞大的一个学科, 他们因各自所调整的“商事关系”和“经济关系”而区别甚远。因此, 实现学科上的分立便理所当然。近代以来, 我国受民法法系的影响比较深远, 而且在国内立法上也注重辨别经济交往关系和商事交往关系。所以, 在国际法上, 将国际经济关系与国际商事关系区别开来势在必行。而划分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商事关系, 也就蕴含着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商事关系具有不同的规范对象。所以, 在划分法律部门时, 它们也应该因自身性质的不同而分别所属。

第二, 两者在实体规范、救济方法及程序上迥异。国际经济法是以经济主权, 非歧视待遇, 最惠国待遇, 互惠互利, 适度开放市场为最终目标, 国际商法以意思自治、公平平等为基石。前者以追求国家承担相应责任为救济方法, 以国家间的争端解决机制为救济程序; 后者以追求承担民事责任为救济方法, 以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为救济程序。

在实际操作中, 各国在仲裁领域内, 广泛运用“国际商事”仲裁的描述, 联合国也已经确立了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法”的指代范围明显映射于规范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 而与规范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关系的法律无关。因此, 如果我们继续运用广义说, 则与国际实务中的做法不符。

三、结语

法律部门的诞生必然是具备了自身的学科特点, 而国际商法自身的独特性驱使其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大陆法系国家, 健全的法律部门不仅有利于学术的研究发展, 更重要的是能够完善本国的法律体系。因此, 国际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具备可能性, 更具有必然性。

首先, 国际商法有自身的调整对象。国际商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跨国商事法律关系, 此种横向的法律关系主要是跨国的自然人或法人之间形成的等价有偿的商事关系。而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则是国家政府之间平等的商事关系以及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作为管理者在国际商事交往中所形成的纵向的商事关系。

其次, 国际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有自身的历史基础。11 世纪, 伴随着欧洲商业的发展, 国际性的商业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为加强对这些跨国商事活动的管理, 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在商业交往中逐渐形成。在后来的发展中, 新兴主权国家开始介入本国的对外商事交往, 他们期许把对外商事交往习惯纳入本国法律体系, 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随之应运而生。

摘要:与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相比,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较年轻的法律学科, 学者对该学科的学说争议重重, 但对主要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那么国际商法是否应该被国际经济法所包含, 还是应该独立出去, 单独成立一个法律部门, 便成了国际法学界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际上, 按照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 应该将二者分离开来, 各自成立独立的法律部门, 这不仅与各国学者及国际实务的通常做法相一致, 而且还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界限,独立法律部门

参考文献

[1]左海聪.国际经济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2]何志鹏.国际经济法的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建模思想下中学数学下一篇:新闻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