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美文范文

2024-08-28

诵读经典美文范文(精选12篇)

诵读经典美文 第1篇

一、在经典诵读中积累语言

经典美文大多语言凝练, 极富音韵美。诵读经典美文, 是一种熏陶, 也是一种积累,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词, 学生便能体验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妙意境;引导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词, 就会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大胆表演“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意境, 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 学生在大量的经典诵读中不断体验, 不断感悟, 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二、在经典诵读中学习方法

诵读经典美文是吸收经典文化的一个过程, 而表达则是将诵读过程所内化的知识, 经过自己主观情感的加工, 再释放出来。诵读是过程, 表达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若能在学生诵读、积累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美文的语言技巧、文章结构、表达方法等, 并将这些应用到写作上, 将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 产生行文之美, 增加文章灵动的美感。

1. 学习语言技巧

要使文章富有文采,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古诗文名句。或在文题中借用古诗文, 使文章拥有动人的“题眼”, 如有位学生在写自己第一次登台领奖的习作时, 以杨万里的《小池》中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为题。或在文中恰到好处地穿插、援引, 使文章变得更有韵味。或巧妙引用古诗文概括总结全文, 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如有的学生在写感恩母亲的作文时, 引用孟郊“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诗句;在写歌颂老师的文章时, 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文本身富有意境美, 把古诗文镶嵌在自己的文字当中, 为语言添加了几分诗意, 为文章增添了几抹亮色, 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学习文章结构

在诵读经典美文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 有时文章并不是以深刻新颖的主题取胜, 而是以曲折的情节结构取胜。许多经典美文往往在文章的结构方面独树一帜,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若能学习经典美文的文章结构, 定能使文章独具魅力。

例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它的结构鲜明有特色, 语言生动极具美感。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 按四季的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完此文后, 我让学生描写家乡的一处景点, 同学们仿照此文总分总的结构, 按照四季的顺序, 有的写《美丽的卧龙山》, 有的写《校园的四季》, 还有的写《家乡的小河》……学生的写作各具特色, 精彩纷呈。

3. 学习表达方法

经典美文中常有独特的表达方法。美文读多、读熟了, 到了张口就能背, 提笔就能写的程度, 便可进行模仿、转化、借用、引申。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借花生赞颂了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教学这篇课文之后, 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 也选择一种事物来借物喻人。有的学生借写地瓜来赞颂清洁工;有的学生借写松树赞颂边防战士;有的借蜡烛赞颂老师……这样的写作训练,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在经典诵读中补白练笔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所谓“空白”, 这里是指经典美文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我们巧借这些空白,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依据经典美文内容, 结合生活体验, 展开丰富的想象, 合理地进行补白, 进行说写训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 我让学生想象嘎羧当时的心理活动, 当“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 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 它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当“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 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时, 它可能想到了什么?当“它昂起头来, 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时, 它又是想说些什么呢?通过引导, 学生打开了思路, 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 纷纷提笔写下当时的情形。

通过这样的补白练笔, 学生加深了对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英雄形象的认识, 深刻地感悟到嘎羧的英武、豪迈与忠诚,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想象力与写作能力, 可谓一举数得。

经典美文诵读 第2篇

——经典美文诵读稿

增城区实验小学

开篇:我的梦

女生1: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梦!

这个梦是——

当国歌响起

我望着鲜艳的 五星红旗

飘动的旗帜里

舞动着我的梦

梦里——

大唐的盛世重现

四海的和平使节来朝 ……(注:现代诗)全体合: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注:杜甫——《忆昔》选段)

男生1:我眼前是一幅盛世下人民安居乐业、繁荣、太平的景象。女生2:还有那—— 全体合: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注:卢照邻 ——《长安古意》选段)

第二篇章:复兴梦

女生1:这是梦吗? 男生2:这不是梦!

男生1: 你看——

建三峡,抗洪灾,收港澳; 战震灾,办奥运,迎世博。男生2:

科学发展,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我们实现跨越发展; 核心价值,知荣明辱,爱国创新,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女生2:

今天, 招商引资催发助长,中国创造走向世界。女生1:

今天,知荣知辱风清气正,城乡携手共谋和谐。女生1、2:

今天,中国信心中国力量让世界频频颔首。全体合: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注:现代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朗诵稿4)

女生1:国家富强是我梦,和谐生活民族情。男生:1:民主文明绘蓝图,共创祖国新篇章 女生2:平等自由要实现,公正法治乾坤清 男生2:爱国敬业乐奉献,祖国发展靠大家。

全体合:诚信友善是美德,携手中华大复兴、大复兴!(注:现代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朗诵稿4)

第三篇章:圆梦

男生1:我们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男生2:我们是胸怀大志的好男儿。女生1、2: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男女1、2合: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能——

全体合:

讲文明,懂礼貌,日行善,常助人,友爱和谐知感恩。勤节俭,我有责,珍惜资源是美德。贵于品,雅于行,诚实守信铭记心。中国梦,齐共创,民族复兴美名扬 美名扬!

(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100首之一)

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全体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诵读经典美文 培育优秀品格 第3篇

关键词:诵读经典;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45

经典美文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经典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的语言要想变得丰富,平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多积累,要是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喜欢阅读,其语言必然匮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生低年级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好的名言警句以及好词佳句记录下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正确的运用,也能够对其他的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故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经典诵读有机引入语文课堂,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

什么是“经典诵读”呢?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积淀的大国,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不可枚数的文化巨匠,他们用思想和智慧凝聚成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弘扬和传承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精髓,为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这些经典,蕴含了古人洞察天地、感悟自然的心得和处世为人的哲学,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诵读这些经典诗文,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怀、提升其气质和品格具有深远影响。

一、诵读经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中国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学生诵读经典,能加深其对祖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认识,体验和感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座椅很合适“熟读”成诵。时间长了,相信他们势必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培养语感是小学阅读之关键。比如诵读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之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明之灿烂辉煌,了解中华文明对全世界的深刻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人的“仁爱”思想;诵读《老子》《庄子》,又可让学生体会古人的博学和深邃;诵读唐诗宋词,可让学生在体悟古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同时,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通过诵读经典,可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对人生进行定位,建立个人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与社会的联系,从小树立要通过从事某种事业为祖国、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思想,明白奉献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懂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既是国家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诵读经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污染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质须在幼小时培养。纵观历史上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饱经磨难?孔老夫子自幼失怙,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文天祥从小刻苦研读,历经艰辛,最终高中状元,成为国家栋梁,舍身救国的美誉流传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更加富裕,多种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选择经典名篇让学生诵读,引导学生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交流,从字里行间体会古人的成长历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与熏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敢于成功不骄傲、面对挫折不气馁、适度表现不自负、学会宽容不嫉妒的优秀品质,从而形成健全人格,树立坚定信念,立志做一个追求真善美、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三、诵读经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长久的感悟和熏陶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而且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诵读经典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还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诵读经典可以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四、诵读经典,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经典诗文所具有的大境界、高品位,无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还是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类似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再者,传统的经典诗文,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其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朗诵中既能感受其语言之美,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审美情趣自然会生成。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和推进,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是复古,而是一种真正有效的教育手段。诵读经典,以多种形式引领儿童在轻松愉悦、和谐温馨的氛围下唱念背诵,在不知不觉中识字、拓展知识、陶冶情操,以中国文化宝典开启学生的纯洁心灵、开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完美人格,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育人工程。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华古代的圣贤品格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复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必将在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裴丽丽.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2] 李蕴哲.“经典诵读”研究刍议 [J].语文学刊,2011

(13).

诵读经典美文 第4篇

什么是“经典诵读”呢?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 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 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积淀的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不可枚数的文化巨匠, 他们用思想和智慧凝聚成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弘扬和传承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精髓, 为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这些经典, 蕴含了古人洞察天地、感悟自然的心得和处世为人的哲学, 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诵读这些经典诗文, 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怀、提升其气质和品格具有深远影响。

一、诵读经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中国文化经典博大精深, 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学生诵读经典, 能加深其对祖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认识, 体验和感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 座椅很合适“熟读”成诵。时间长了, 相信他们势必会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文言与白话, 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培养语感是小学阅读之关键。比如诵读历史故事, 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之源远流长, 体会中华文明之灿烂辉煌, 了解中华文明对全世界的深刻影响, 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篇章, 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人的“仁爱”思想;诵读《老子》《庄子》, 又可让学生体会古人的博学和深邃;诵读唐诗宋词, 可让学生在体悟古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同时, 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通过诵读经典, 可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对人生进行定位, 建立个人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与社会的联系, 从小树立要通过从事某种事业为祖国、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思想, 明白奉献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职责, 懂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这既是国家对自己的要求, 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诵读经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污染前, 善言易入, 先入为主, 待其长大而不易变, 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质须在幼小时培养。纵观历史上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 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饱经磨难?孔老夫子自幼失怙, 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 最终成为至圣先师;文天祥从小刻苦研读, 历经艰辛, 最终高中状元, 成为国家栋梁, 舍身救国的美誉流传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更加富裕, 多种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选择经典名篇让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交流, 从字里行间体会古人的成长历程,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染与熏陶,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敢于成功不骄傲、面对挫折不气馁、适度表现不自负、学会宽容不嫉妒的优秀品质, 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树立坚定信念, 立志做一个追求真善美、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三、诵读经典,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在长久的感悟和熏陶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 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 而且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诵读经典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还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 诵读经典可以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四、诵读经典,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经典诗文所具有的大境界、高品位, 无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 还是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 类似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再者, 传统的经典诗文, 穿越时空, 却历久弥新, 其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让学生在朗诵中既能感受其语言之美, 又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审美情趣自然会生成。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和推进,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是复古, 而是一种真正有效的教育手段。诵读经典, 以多种形式引领儿童在轻松愉悦、和谐温馨的氛围下唱念背诵, 在不知不觉中识字、拓展知识、陶冶情操, 以中国文化宝典开启学生的纯洁心灵、开发学生的心智, 让学生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完美人格, 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育人工程。我们坚信, 通过我们的努力, 中华古代的圣贤品格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复活,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必将在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中开花结果。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积淀的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不可枚数的文化巨匠, 他们用思想和智慧凝聚成一部部不朽的经典, 弘扬和传承了中国最珍贵的文化精髓, 为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这些经典, 蕴含了古人洞察天地、感悟自然的心得和处世为人的哲学, 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诵读这些经典诗文, 对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怀、提升气质和品格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诵读经典,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裴丽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1) .

英语经典美文诵读 第5篇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my life for a few hours for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it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保持心灵的整洁

Think about the last time you felt a negative emotion---like stress, anger, or frustration. What was going through your mind as you were going through that negativity? Was your mind cluttered with thoughts? Or was it paralyzed, unable to think?

The next time you find yourself in the middle of a very stressful time, or you feel angry or frustrated, stop. Yes, that’s right, stop. Whatever you’re doing, stop and sit for one minute. While you’re sitting there, completely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negative emotion.

Allow that emotion to consume you. Allow yourself one minute to truly feel that emotion. Don’t cheat yourself here. Take the entire minute---but only one minute---to do nothing else but feel that emotion.

When the minute is over, ask yourself, “Am I wiling to keep holding on to this negative emotion as I go through the rest of the day?”

Once you’ve allowed yourself to be totally immersed in the emotion and really fell it, you will be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 emotion clears rather quickly.

If you feel you need to hold on to the emotion for a little longer, that is OK. Allow yourself another minute to feel the emotion.

When you feel you’ve had enough of the emotion, ask yourself if you’re willing to carry that negativity with you for the rest of the day. If not, take a deep breath. As you exhale, release all that negativity with your breath.

This exercise seems simple---almost too simple. But, it is very effective. By allowing that negative emotion the space to be truly felt, you are dealing with the emotion rather than stuffing it down and trying not to feel it. You are actually taking away the power of the emotion by giving it the space and attention it needs. When you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emotion, and realize that it is only emotion, it loses its control. You can clear your head and proceed with your task.

Try it. Next time you’re in the middle of a negative emotion, give yourself the space to feel the emotion and see what happens. Keep a piece of paper with you that says the following:

Stop. Immerse for one minute. Do I want to keep this negativity? Breath deep, exhale, release. Move on!

经典诵读诵读经典 第6篇

很hěn高ɡāo兴xìnɡ能nénɡ有yǒu这zhè样yànɡ一yí个ɡè机jī会huì,将jiānɡ我wǒ们men学xué校xiào多duō年nián来lái读dú书shū的de剪jiǎn影yǐnɡ浓nónɡ缩suō在zài这zhè方fānɡ平pínɡ台tái上shɑnɡ。我wǒ们men生shēnɡ活huó在zài校xiào园yuán中zhōnɡ如rú同tónɡ在zài书shū海hǎi漫màn步bù一yì般bān,同tónɡ学xué们men平pínɡ均jūn每měi人rén每měi年nián读dú书shū七qī八bā本běn,低dī年nián级jí主zhǔ要yào以yǐ背bèi诵sònɡ古ɡǔ诗shī、《三sān字zì经jīnɡ》《弟dì子zǐ规ɡuī》的de方fānɡ式shì进jìn行xínɡ。我wǒ们men春chūn读dú书shū,秋qiū读dú书shū,四sì季jì的de轮lún回huí中zhōnɡ,我wǒ们men将jiānɡ缕lǚ缕lǚ书shū香xiānɡ弥mí漫màn了le校xiào园yuán的de每měi一yí个ɡè角jiǎo落luò。在zài日rì月yuè的de更ɡènɡ迭dié里lǐ,我wǒ们men将jiānɡ心xīn随suí书shū动dònɡ,快kuài乐lè成chénɡ长zhǎnɡ!

nlc202309031227

诵读经典美文 第7篇

一、准确解读阅读内涵, 更新阅读的传统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何谓自主阅读?自主阅读不是仅仅是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来读书。就阅读教学内在的本质而言, 自主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训练中,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积极主动地感悟文本深刻的内涵, 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途径是读, 自主阅读更应该坚持以读为主。广泛阅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同时也可以学习美文中谋篇布局的章法。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与学生进行对话, 要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 与文中的主人公互动,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 在读中感悟。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就要引导他们泛读勤思, 熟读精思。

在自主阅读的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能充分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每一位学生的阅读也都是通过自己的思维, 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 自主独立地感受文本内涵, 获取其中所涉及的知识, 并形成相关的技能。在阅读实践中,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都能得到培养。学生在读书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进行自读自思、自我感悟, 从而获得了水到渠成的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既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又能从文本中走出来感受真情, 这才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核心所在, 是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所在。其中包括阅读的基本技能, 当然还包括积极思考的习惯, 以及主动求知的欲望等因素。为此, 要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我们首先要更新阅读的理念, 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着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二、优化阅读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阅读教学的改革, 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教育思想, 已经得到了广大语文工作者的认同。但就目前而言,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往往还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自主阅读则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获得了阅读的主动权。自主阅读重在体现一个能动性, 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不是依赖于教师的引导, 而是依靠自己积极的思维和大胆的探究去获取知识, 培养技能。自主阅读强调的是自我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确保美文诵读的主体参与。

实践证明, 自主阅读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应用的技能, 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职能;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改变了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表演形式, 使阅读活动全员参与, 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这样的阅读教学, 其阅读与理解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无法实现的。

三、科学实施美文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阅读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就自主阅读而言, 它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因人而异。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审视, 自主阅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是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因此自主阅读训练的教学形式和途径应该是灵活的、多元的。当然, 自主阅读也不是灵丹妙药, 其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必须要进行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究。其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是训练学生自主阅读的核心所在。特别是语文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潜能, 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渔。

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以及课文难易的程度有别, 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时会遇到疑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时确立阶梯目标, 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力求让学生做到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维、自主探究, 还要让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阅读是一种文本情感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加以点拨, 要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阅读过程中成功的喜悦。

实行自主性阅读, 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 去领悟。因此,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阅读观念, 建立“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阅读模式, 确保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课伊始, 教师应先创设一个相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进入阅读境界, 通过自己的品读, 领悟作者的内在的情感, 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培养阅读技能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 教师要结合文本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加以引导, 将阅读方法和分析技能传授给学生, 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在学生掌握阅读要领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让他们讲究分析解读文本的灵活性, 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感受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对学法的指导要遵循认知规律, 实施科学渗透。教师应在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 巧妙地渗透学法, 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

诵读经典美文 第8篇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 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是提高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关键。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 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中, 老师必须做好前期的工作, 那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浓厚兴趣。

一、书香氛围激趣

营造“书声琅琅, 文墨溢香”的校园氛围。在校园走廊、橱窗上张贴古代名人画像, 经典诗文书法作品;在校园主要通道, 教室门外悬挂名言警句、经典诗句;在校园的一些墙壁上镶嵌 (或直接书写) 以经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以这些随处可见的经典名句, 营造轻松的诗意氛围, 浸润学生心灵。

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 让诗意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各班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墙上开设读书专栏, 如“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和经典牵手, 与圣贤对话”“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张贴学生作品。黑板的两侧张贴古诗文名句, 正中书写每日一诗, 让学生在抬头见诗, 在浓浓的古诗文气氛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走近经典。

二、故事激趣

讲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 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 学生容易听进去, 学得轻松。《弟子规》和《三字经》中有许多典故,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借此编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 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 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白一个道理, 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歌唱古诗词激趣

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在诵读的过程中, 为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让他们记得更快、更牢, 我们可以开展歌唱古诗文的活动。如: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让他们学唱《明月几时有》, 在学会唱这首歌后, 诵读这篇诗词会更加熟练, 并且充满了音律美。另外, 苏轼的《大江东去》, 李商隐的《别亦难》等, 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四、情境表演激趣

小学生喜欢表演, 喜欢展示自己。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时间, 让学生摇头晃脑, 闭眼陶醉地诵读古诗文。如《三字经》的学习, 可做如下设计:从谷建芬的古诗新唱里下载歌曲, 并配上动作, 让学生在课堂上唱诵。先让学生品读, 然后播放谷建芬古诗新唱《三字经》唱诵视频, 让学生跟着一边唱一边做动作。接着, 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来表演。第一个场景:妈妈每次买回来的学习用品, 小明总是让哥哥先挑。第二个场景:放学后, 小明和哥哥回到家里, 看到桌上摆着一盘梨, 小明一个箭步跑上前, 挑了一个最大的就往嘴里吃。然后让学生交流:以上两个场景, 你喜欢哪种做法?为什么?通过品读诗歌, 吟诵经典, 合作交流, 让“融四岁, 能让梨, 弟与长, 宜先知”的做人之道熏染孩子的心灵。

五、古诗配图激趣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 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简易图画, 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 同时还有助于记忆。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 在引导他们背诵一些难以理解的古诗文经典时, 如果能利用简笔画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 并配上动作, 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诵读柳宗元《江雪》时, 鼓励学生给古诗配图, 通过笔墨的勾勒, 使一位在雪野江畔独自垂钓, 天寒又地冻, 一片肃杀、冷清的孤寂的景象跃然纸上, 我们更能体会到老渔翁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通过配画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经典诗词内蕴的理解。

建立经典诵读环境营造经典文化氛围 第9篇

一、创设多元环境, 营造经典文化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认为, 学生在校园走廊墙上, 在活动的房舍里看到的一切, 对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 我们首先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上来凸显经典文化氛围。

(一) 创设园舍大环境

在幼儿园主体大楼的正面, 我们创设了卷轴状的版面, 突出了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宗旨“学经典、知道理、塑性格”;在楼梯走廊上, 将《三字经》、经典的、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制作成欣赏版绘画类镜框, 让幼儿、家长在上上下下走动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经典。幼儿、家长在互动式地阅读、口口相传中, 大大增强了其隐形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 创设班级诵读区

班级是幼儿活动的主阵地。为了突出诵读活动, 教师在教室的角落创设了“经典诵读屋”、“经典诵读快乐吧”、“经典诵读表演区”等区域场所, 并提供了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唐诗》等幼儿图书, 教师自创的《三字经》接龙卡片、《唐诗》拼图卡片、《成语》游戏棋谱、古诗文小画册、图文配对操作卡、唐诗排序卡、劝学游戏棋、好习惯游戏棋等等活动材料等等, 幼儿在玩玩、拼拼、插插、贴贴这些操作材料中, 对古诗文的学习、辨别是非对错上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创设诵读表演区

教师在引导幼儿趣味接触诵读经典内容时, 还注重用表演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准备了一些纱巾、汉人头巾、手偶、头饰等, 为幼儿表演经典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使得对经典中的教育意义更加理解。如, 情景表演“孔融让梨”, 幼儿深深体会到了那种“弟弟尊重哥哥, 哥哥爱护弟弟”的兄弟友爱之情;歌表演“蜂”, 幼儿在唱唱跳跳中, 感受到蜜蜂的辛苦劳作, 对劳动者更加尊敬之情。

二、丰富生活环节, 浓郁经典文化氛围

为了让幼儿能在幼儿园里更多地接触到经典文化, 我们尝试在幼儿生活环节中渗透经典诵读的内容, 使得幼儿园的经典文化氛围更加浓郁芬芳。

(一) 丰富晨间活动、午间散步及离园时间的内容

我们利用网络资源, 将可下载的经典诵读内容录制下来, 一种制作成朗诵版的, 一种制作成歌唱版的。早晨、午间散步、离园的时候, 我们会轮流播放这两个版本的经典诵读内容。对于尚未学过的内容, 幼儿会跟着一起诵读, 对于已经学过的, 幼儿则会大声地朗诵, 一时间, 幼儿园操场上、教室内外一片朗朗书声, 此起彼伏, 极为壮观。

(二) 丰富活动过渡环节的内容

我们将朗读版的经典诵读内容作为课前集中的信号。幼儿听到录音机里整齐的朗诵声就知道安静坐下, 等待老师开展活动了。朗读版的朗诵韵律感强、音色优美, 极易引起幼儿的主动关注, 对于养成幼儿安静、倾听的习惯非常有效, 所以作为课前信号比较适合。

而歌唱版的经典诵读内容则作为活动结束的信号。因为歌唱版的听上去优雅、恬静, 感觉非常美好, 它容易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让人放松心情。所以这样的音乐作为放松活动的信号是非常合适的。当幼儿听到这样的音乐就知道活动结束了, 小朋友可以自由活动了。

通过活动环节的内容丰富, 幼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而且教师与幼儿与家长在此氛围中多向互动也更加积极性了。

三、活动导入, 共同参与活动, 丰厚经典文化氛围

(一) 以展示活动促进教师主动走近经典

1) 平行班同课题集体教学活动展示。平行班同课题集体教学活动展示是指在同一年级组的班级用同一个课题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执教教师势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创新新颖的环境与吸引幼儿、便于幼儿理解的教学具来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使教学效果体现一定的水准。而参与点评的教师为了确保自己讲得有理、讲得到位, 也会从书本、网络、他人实施经验中汲取相关要点, 丰富和拓展自己。这一教育研讨活动模式, 使得教师能课题不断充实自己, 实现了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标。2) 古诗文诵读展示。我们在每月课题组活动的前十分钟, 用朗诵的方式来感受、体会诗句的美感;我们开展朗诵展示活动, 选出音色最美、普通话最标准、意境渲染最佳的三合一教师来带领全体教师共同体验、感受, 提高了教师的诵读技能与感悟能力。3) 经典小品展示。我们设计了“经典小品展示活动”, 由每个年级组的教师自选经典故事, 编辑故事梗概, 教师自编自导自演, 将经典诗文的精华展露无疑。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背景、诗人的写作特点、古诗文的意境认识得更加深刻、感悟得更加透澈,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 陶冶了教师的诗性情感。

(二) 以实践活动促进幼儿亲近经典

1) 吟唱经典———诵与唱相结合。当幼儿读《三字经》唐诗累了、厌烦的时候, 我们播放经典诗文的歌唱版, 孩子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了, 而且经久不衰、欲罢不能。实践证明, 吟唱经典不仅让幼儿积极参加经典诵读活动, 与此同时幼儿踊跃的表现也是空前的。2) 演绎经典———诵与演相结合。幼儿园在班班开展情景表演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节目形式, 即演绎经典———经典表演。这个活动在每个班级的小舞台、小电视小电影区域活动中迅速火爆起来, 幼儿不仅自己参与表演, 还把自己的家长了拉了进来, 参与角色表演、参与道具制作。3) 表现经典———诵与行相结合。经典中的内容有许多与品质、品德有关, 而幼儿又正处于好动、好模仿的时期, 于是我们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与学习经典结合起来, 把经典的内容当做幼儿行为准则并作为评比要求, 比一比, 哪个小朋友的行为做得做好。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氛围的营造, 幼儿园的经典文化氛围是越来越浓厚了。我们将在这良好的开端基础之上踏踏实实地落实好经典古诗文的传承工作, 让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家长都能“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

摘要:在全国各大中小学幼儿园中纷纷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引入校园, 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我们也积极投入到中华经典诵读的活动中, 让这项工程踏踏实实地得以落实,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在落实这一具体的工程中, 我们首先通过营造宣传性、教育性、浅显性与可操作性的环境, 初步显现经典的园所文化氛围;其次, 我们通过抓住生活环节, 建立了两个特定的常规制度, 使园所的经典文化氛围更加突出与浓厚;再次, 我们以活动导入, 让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到形式多样、富有游戏趣味的经典诵读活动之中, 进一步营造出经典的园所文化氛围。

诵读经典美文 第10篇

问题1:内容形式单一,诵读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不少老师在给学生选择背诵内容时,贪图省事方便,只着眼于操作简单方便,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接受能力,或者从一学期的第一天开始每天一首古诗,或者每天一首儿歌,或者每天一句《弟子规》《道德经》,从形式上说,也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几遍,背给组长听,然后就算完事。这样的诵读只会让学生心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还会产生见“读”就怕的心理。这样的诵读不要也罢。

问题2:简单效仿他人,缺乏诵读热情的长效激励

也有一些老师,内容上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老师搜集整理的内容给自己的学生进行诵读,却没有注重诵读过程中的激励手段。或许刚开始,学生会因为内容的新奇有趣或形式的变化多样而让自己的诵读热情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我们知道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的坚持更多要靠外部力量的激发,所以一段时间过后,即使诵读内容很丰富,如果得不到老师、家长或同伴的关注和肯定,学生的诵读热情也会大打折扣。

问题3:诵读时间不足,严重影响诵读质量

当然还有一些老师在诵读方面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主要表现在老师放不下一本语文书,更放不下两本练习册,整天钻在作业堆里,批改、讲解、订正,于是诵读时间一再得不到保证,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经典诵读的质量。

面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开拓出新的路子,给缓坡上升的经典诵读增加新的砝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热情,以提高经典诵读的质量。笔者在实践中进行思考总结,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和突破:

砝码一:创新整合,丰富诵读内容和形式,延长学生诵读“保鲜期”

笔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是经典诵读中的最重要两部分内容,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离不开内容,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诵读的内容和形式都丰富起来,那么学生诵读的热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激发。

1.配乐诵读,吟唱乐无穷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说白了就是一部歌词总集,它按照音乐的不同类型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可惜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到如今,许许多多古代流传的曲谱早已失传,只剩下那些优美的文字在纸上沉寂。如何在古典与新曲中架起一座桥梁呢?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小学的江映晖老师就想到了新曲装古诗的妙招。所谓新曲装古诗,就是用当今比较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曲调,然后配上内容与节奏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古诗唱出来。其实古诗新编曲有不少,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这些诗词配上乐曲后,学生唱着唱着就不知不觉把这些经典诗词背出来了,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学生喜唱、乐唱。

2.划分主题,闯关乐无穷

一学期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般要横跨四个多月,我们不妨把整个一学期要诵读的内容划分成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诵读内容用一段时间

来进行诵读,并同时策划好闯关活动,如果在规定的时段内把这一主题的诵读内容都能熟读成诵了,那么就能顺利进入到下一关。

3.周周展示,表演乐无穷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把所积累的经典诗词在同伴面前进行展示,得到同伴的赞扬,也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促进的良好举措。

所以我把每周五中午的午读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诵读展示。展示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自选,可以是一个人单独展示,也可以是两人合作,当然还可以是小组齐上阵。我把全班50个学生分成10组,每组5个人,在开学初就安排好展示的顺序,每节课由两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展示,展示的时间不规定,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展示,就是有10个展示节目,如果是自己分组进行合作表演的,那么展示节目数量就不一定,总之,要在这个时间段内保证每个人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说是不可估量的,为了让诵读展示更具有艺术性,他们有时会配着快板来一段晨读对韵,有时会配着音乐来一段抒情诗朗诵,有两人轮读,也有一小组学生一起上台,进行诵读接力……在一阵阵掌声中,学生的诵读热情在一次又一次展示活动中得到激发。

4.模仿迁移,创作乐无穷

经典诵读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诵诵、读读,但是如果整天诵诵、读读,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我们把诵读跟创作结合起来,学生的新鲜感又会再度被唤起。上学期,我在领着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读到梁小斌写的《我住的房子像一块蛋糕》:我住的房子像一块蛋糕,/我在里面甜甜地睡觉。/门口还拴着两只小羊羔,/像我写作业那样认真地吃青草。/星期天白云慢慢地飘,/我不用上学,/所以也不用奔跑。/太阳照耀着牛奶和蛋糕,/我对甜的早点有点腻了。/当我爸爸训我的时候,/我就希望客人快点来到。/爸爸对客人一点也不凶,/永远忘不了他的微笑。/我躲在像蛋糕一样的房间,/想了很多,/我什么时候才能长高……领着学生读过几遍之后,我灵光一闪,幻想是孩子的天性,或许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那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地方。何不让学生模仿这首诗,也来幻想一下自己的房间呢?其实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之后,对诗一样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让他们进行模仿,难度不是很高。此作业一布置下去,大多数学生都欣然接受,开始自己的创作。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真是养眼。其中有个学生这样写自己想象中的房间:我住的房间像一座小城堡/我在里面开心地当公主/门上挂着我漂亮的照片/我在里面甜甜地微笑/粉嫩粉嫩的那是我的小床/米色的书桌像一位绅士/悠闲地靠在墙上……/上面放着精致的小台灯/和那有趣的魔方/哦,对了,/还有我那可爱的小流氓兔/我住的房间像一座城堡/我在里面开心地当公主……纵观整首诗,无论是诗的结构还是诗的语言,都是那么老道,那么有味儿,一点儿也不比诗人写得差呢!模仿迁移,将诵读跟创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真乃一举两得!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保鲜期,诵读也是如此。在保鲜期内,做事的效率总是比较高。如果我们能多想办法,尽量延长诵读的保鲜期,未必不是提高诵读效果的良策。

砝码二:多管齐下,注重诵读的有效激励,活跃学生诵读进行时

有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还远远不够,学生的诵读热情还必须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这个外部力量来自哪里?当然不外乎学生群体、教师、家长了。所以作为老师,经典诵读的组织者就有必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坚持每日诵读的热情因素。

1.教师舍得表扬,让自信常伴学生

教师的表扬只是嘴巴动一动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口水,虽然老师只需嘴巴那么一动,但是对学生来说,可能就不是听一听的事情了。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自己看到的好的情况及时在班内进行表扬。当然除了口头表扬,老师还可以进行书面表扬,可以在学生的诵读本上,根据学生背诵的时间、流利程度给学生画上相应的一些激励符号,如一颗星、一个笑脸、一个苹果、一颗蝴蝶星,每种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意思,如一颗星表示已经背出来了,笑脸表示老师听了学生熟练的背诵心情不错,蝴蝶星说明背得非常熟练。更多的时候,可以同时给学生画上几种符号,别看这区区小符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我常常看见学生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数啊,比啊,有时候为了得到老师的一颗蝴蝶星,就会在下面反复诵读,直到熟练了再上来背给老师听。

2.取得家长支持,让诵读滴水不漏

家长的支持也是保证经典诵读能成功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让学生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一些活动;二是如能得到他们的帮助,老师能少费不少心思。在我们班上,不要求人人都参与到经典诵读的活动中来,原因当然有很多,主要是不想让经典诵读这样一件美差成为一部分学生痛苦的负担,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开学之初我会通过《告家长书》的形式跟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说明我们将要在全班开展的这个活动,以及参与这个活动的好处。然后在班上找时间进行动员,并请学生把《告家长书》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决定是否参加这个活动。如果需要的话,那么就在回执上郑重地签上家长和孩子的姓名。一旦签上大名的,就是家长和学生都要尽力配合老师的工作,老师负责给学生提供、布置诵读的内容,学生负责按老师要求进行经典诵读,家长要负责经常过问或者督促。家长要经常根据自己的过问和督促情况,给予孩子一定的评价,或表扬,或鼓励,或提醒。如此一来,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感觉到老师或是家长也非常关心诵读活动,从而自然地把它看成是自己学习中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习惯一旦养成,一切都会越走越顺。

砝码三:争分夺秒,给予诵读的时间保证,避免诵读进入厌倦期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的话,诵读的时间就很难从繁杂的作业堆里挤出来。如何找出恰当的时间段,又不至于过重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呢?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不妨把学生在校的有限时间进行时段的划分,每个时段再进行争分夺秒的利用,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也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1.早间晨读,15分钟效果佳

早晨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间,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早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一般可以在当天就把要诵读的内容布置在黑板上,第二天早上学生一进教室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诵读。一般来说,连续读15分钟,无论是诗词还是优美片段,都能大致背出来,即使背不出的,也能做到读得比较流利。自己计算好时间,15分钟后,就可以读其他内容。

2.课间赛读,课余活动更丰富

一天当中,仅仅靠晨间15分钟的诵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再利用零星时间进行诵读呢?课间10分钟,是个很好的机会。当然不是剥夺学生课间的休息时间,而是让学生在休息或活动时,安排学生进行赛读活动。如几个好友聚在走廊上,休息闲聊之余,抽一点时间出来,进行一场小小的诵读比赛,看看谁在晨间15分钟时间里记得最多、最牢。这样的赛读有一个好处,手里不必捧书,就是大家凭着记忆来比,如背不出,就结束,然后听其他人背,最后看谁背得多。第一个课间来一次,第二个课间再来一次,几个课间背下来、听下来,大多数学生可能就牢牢记住了大部分诵读的内容。这样的微型赛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更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

3.午间默读,静思默想再巩固

经过了早间15分钟的初读,又经历了几个课间的尝试背诵,那么如果再利用午间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静思默想的话,学生对经典诗词篇的诵读在理解和记忆上就会有新的突破。每个午间阅读时间前5分钟,老师一声令下,开始静思默记早晨的诵读内容,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只有时钟的滴答声陪伴脑子高速运转的学生。这时学生就会在特别难记处,或者在课间赛读的出错处加强记忆,这时候的记忆更多的是进行理解性记忆,会记得更牢,记得更快。5分钟结束后,让全体学生齐诵一遍,这时候,每个学生都情绪高涨,背得也很有节奏感,因为此时的他们都希望老师能看到自己最出色的表现。短短5分钟,却达到了高效巩固的目的。

4.傍晚路读,朗朗乾坤诵中别

每天傍晚,学生排着队离开校园,从教室到校门口,学生大概要走两分钟的路程,这两分钟也是进行诵读的好机会。每天组织学生放学,学生排好队伍后,就有领队的学生起头,其他学生紧跟而上,诵读开始,队伍也开始走动。真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整个一天累计起来,真正用于诵读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半个小时,把半个小时分散到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学生既感受不到很大的压力,又提高了诵读的效率,所以如此划分时段进行诵读,还是可取的。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学好我们的母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每一位老师在领着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能够多用一点心,多想一点办法,真诚地鼓励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更加亲近经典,诵读经典的热情也会随之越来越高涨。

诵读经典与背经典 第11篇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中蕴藏着中国护照免签国家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庙为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圣地,国子监为元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皇帝讲学、培养天下英才之地。让孩子在700年历史的皇家学府和圣人之地学习国学经典精华,潜移默化地受古典智慧的熏陶。在朗朗读书声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在圣人言语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国学智慧的氛围里培育气质涵养,在熟习经典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

诵读经典

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以及领悟能力及兴趣程度等不同情况,读诵经典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读书认字

一般多指学龄前到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在认字识词。这个时候孩子在诵读中,家长要重点考察孩子读字认字的准确性。最适宜指读(用手指着,一字一句,逐字渐读),做到眼、口、心随指(手指)而到,三合为一。对于孩子是不是理解经典中的意思,不必过多强求。

特别是,有一些妈妈会过多地依赖于音频。这一阶段目的是认字识字,认字识词,需要看,而不是听。音频只能是辅助,而不是主导。不要主次颠倒。要知道,古人过去根本就不具备听音频的条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读书有成。

需要强调的是,上小学以前,是记忆力比较发达的时候,读诵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间。《学记》里讲,“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学习,要禁于未发。就好像是种树一样,在树发芽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学记》还讲:“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发芽之前没重视,发芽之后也没重视,等到快长成树了,再来施肥,打药,浇水,则事倍功半,虽勤苦而功难成。所以一定不要错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大好时光。

“经典的意思,要不要和孩子讲?关键看孩子在哪个阶段,如果字还不认识,那就以认字为主。如果孩子的识字量可以了,经典里的字大体认识了,那就可以通俗地讲解意思。

二是断文释意

随着孩子认字能力越来越高,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的重点,可以转换到对经典语言的解释上来。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讲其能理解的意思,让其把句子读顺是必要的。这个阶段,就是我们平时上课讲的,扶上马,送一程。

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讲解意思,也一定要在熟读的前提下。没有这个前提,讲解的意义不大。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让他们以诵读为主。

三是领悟境界

对经典的意思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经典的深意的领悟上。比如“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求快了,就达不到目的,有拔苗助长之意。很多人读到这里,知道速度快了不好,但怎么才是好呢?是不是停下来呢?这样理解还是不到家,更深的意思是坚持,是恒心。要讲耕耘,不求收获,一步一个脚印。再进一步来说,即慢就是快的道理。慢慢地做,容易坚持下来,一快了,就容易累,一累了就容易歇,一歇了就容易停。一停下来,就前功尽弃。

诵读,并不只是浅显的快了不好,而是要体会到坚持,守恒,不懈。

领悟阶段,是举一而反三、由此而及彼、触类而旁通的阶段。也可以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阶段,还可以说是一经通,诸经通的阶段。

国学经典要不要背?

我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很早背过的英文单词,现在都记不得了。背过了吗?记下了吗?背过了,也记下了,可是最终还是全忘了。同理,我们过去读中学,也背过不少古文,但基本上也是背过了,用不了多久,就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一味强调让孩子背,孩子压力大,短期内记下了,但时间一久又忘了。欲速则不达,重在恒心。每天如乌龟一样慢慢地爬,比小兔子刺溜一下子跑几百米更有效!我们读中学的时候背过不少课文,现在记得的、还能背出来的有几篇?差不多全丢了。所以,背不是重要的目的。

记忆在轻松安定愉快的状态下会有效!古人们读书时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愁着眉、苦着脸,这哪里还是读书?

读,轻松地读,放松地读,跟乘法口诀一样,次数够了。水到渠成,背的结果自然就实现了。

诵读经典美文 第12篇

一、主要做法探索

(一) 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 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 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 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 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童年时的熏陶, 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 无法一蹴而就, 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 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

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 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论语》选读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 ;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庄子》、《论语》选读。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 比如《史记》精选、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等。

(二) 建设了校园国乐背景音乐环境

我们在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同时, 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 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以《春晓吟》、《出水莲》、《渔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风格明朗、愉快的国乐, 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 能够很快地营造出平和、安宁、幽远、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氛围。使孩子在轻松、愉快, 甚至不知不觉中, 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 化琐碎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础。

(三) 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每天开设2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 :“素读”为主。所谓“素读”, 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 不作精细讲解, 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 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 更要高声朗诵, 读得多了, 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四) 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 但不是孤独的, 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 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 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 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 不只在高年级, 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 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 积累成语 ;在阅读中, 读古诗名著 ;在表达中, 引用名句。

内外结合, 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 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 探索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 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它三个字一句, 节奏感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学校音乐老师编排了《弟子规操》, 在大课间做。学生每天口诵之, 体操之, 心想之, 行践之, 如此耳濡目染, 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融经典学习、道德教育、锻炼身体为一体, 一举多得, 提升综合素质。在学生背诵经典的基础上, 我们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扩充意境, 补充感受, 续编情节, 把流传千古的诗词佳话、美文华章, 或歌或舞或吟, 进行诗情画意、美轮美奂地再现和演绎,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 开展了主题为“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友”的庆“六一”读书活动。我们还开展了年级经典背诵擂台赛、讲《论语》故事比赛等, 学生个个有备而来, 比赛异常激烈。

国学经典的导读, 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 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 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 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 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 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 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

二、研究成效分析

(一)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 可以修身养性, 增加智慧, 开启成功之门 ;诵读它, 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 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 “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 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 对于国学经典诵读, 让学生熟诵于口, 濡染于心, 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恕道 ;“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 以及“民吾同胞, 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 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 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 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格优化。实践证明, “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 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 审美情趣更浓了, 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 胸怀更为广阔, 富有个性, 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了亮丽的底色。

(二) 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 即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 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 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 是儿童的自然喜好。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 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 (首) , 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 孩子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 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 孩子们背书背得比以前快了。

(三) 国学经典诵读提升了师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 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 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 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 丰富语言, 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经典, 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 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 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 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 师生共同诵读经典, 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 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 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 可以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 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诵读欲望, 同时促使小学生诵读活动更加广泛地深入开展。

(四) 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上一篇:材料真实性下一篇:施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