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意义重大

2024-08-03

基础教育意义重大(精选12篇)

基础教育意义重大 第1篇

一、远程教育对边远地区教育的作用

(一) 实现了资源共享

与其它地区相比, 由于地缘劣势, 边远地区信息一直闭塞得多, 以流行歌曲为例, 一首歌曲往往是在其它地区已经过时了, 在边远地区才刚刚开始流行。进入九十年代后,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突飞猛进发展, 尤其是的发展与普及, 这一状况已经大有改观, 但信息的相对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通过远程教育平台, 辅助以internet网络, 可以使身处边远地区的人群获得与中心地区人群平等的获得信息与教育资源的权利。

(二) 打破了时空界限

在远程教育之前, 人们听见讲座时, 第一反应是面对面讲座, 或者录音录像讲座, 需要到具体的场所才能参加。而远程教育让人们更新了思维, 只要你有学习的愿望, 讲座就在身边, 而且是互动性的。这对于参加培训与讲座较少的边远地区学员来说, 更是极富意义。

(三) 节约了资金与时间

1. 节约资金

边远地区据中心城市较远, 聘请高校的教授及专家进行面对面授课很困难。一方面授课的总成本, 即包括教授或专家的讲课费、出行及住宿等方面的费用往往很高, 经济条件给本就落后的边远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另外一方面, 如果边远地区学员走出来学习, 同样会涉及到一大笔包括学费、出行及住宿等方面的费用, 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的边远地区学员来说, 这必将成为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 尤其是大批量的边远地区人员进修, 远程教育集约便捷、高效的优点则更会突出的体现出来。

2. 节约时间

多数教授及专家的授课有固定的时间要求, 极少会根据边远地区的需要安排时间。此外, 由于旅途劳顿等原因, 往往很多情况下, 聘请的教授与专家的授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样, 边远地区学员走出去学习也会面临此类问题, 甚至有些时候, 培训的时间是一周, 路上的时间也是一周, 如今, 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则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情况, 它往往不受时空限制, 时间上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安排, 只要想学习, 远程教育总会让其达到目标。

(四) 扩大了学习群体

一般情况下, 由于受学习场所的局限, 能够在聘请的专家或教授的课堂上听课的人数往往有限, 多则数百人, 少则数十人。而远程教育则完全可以改善这一情况, 可以将较大群体的学员分成多个多媒体教室听课。以2008年山东省教师培训为例, 聘请的专家为全省数十万教师讲座, 每个学校的教师只需集中在本校的若干个教室就可以听课, 甚至有些情况下, 通过给定的网站和账号, 在家里也能听课。

(五) 加强了互动交流

在专家现场讲座过程中, 虽然专家与学员也会就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会有些交流, 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非常有限。而通过远程教育平台, 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互动交流, 甚至可以说是人人参与交流。并且也可以不限于只是一个专家与学员交流, 甚至可以是多个专家与多个群体的学员进行交流, 同时也给了学员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每个学员互动交流的权利与机会都趋向于平等, 而且方便简易。

二、边远地区远程教育成果显著

边远地区的远程教育成果是一场丰硕的, 以甘肃省为例, 截止到2007年, 甘肃电大已累计注册本、专科学生13万余人, 毕业6.5万余人, 约占同期全省各类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18%、同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48%, 为甘肃省高等教育15%的毛入学率贡献了2.7个百分点。在全省2605万人口中, 平均每104人中就有1名电大毕业生。多数远程教育毕业生已成为各行业的骨干, 工作能力及工作业绩得到单位的充分肯定。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发展远程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发达地区、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转移, 向薄弱学校转移, 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 我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2009年为16600人次, 计划2015年达到29000人次, 到2020年, 计划达到35000人次。这其中边远地区的学员占相当大的比重。边远地区远程教育前景一片光明。

三、边远地区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及教育技术有待进一步改善

基础设施往往会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效果, 例如, 有些地方的网络传输等不够好, 造成了多次点击打不开页面, 或者页面显示较慢, 或者语音时断时续, 或者声音与视频不同步等现象, 这都会极大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及学习兴趣。

(二) 教学环节落实有待改进

目前, 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很多边远地区远程教育教学环节落实不够到位, 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折扣, 尤其是课程连续性较强的学科, 一次课的必要环节遗漏, 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说到底, 这其实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 远程教育课堂管理需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然而, 远程教育主讲人不在教师现场, 这就需要各级管理者能够做到严格管理, 尤其是课堂纪律一定要有保障, 使每名学员在最佳状态下听课, 使课堂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我们观察到有些远程教育课堂现场, 秩序混乱, 接打电话, 聊天、自由出入等等, 这样的课堂又何谈教学效果呢?

摘要:远程教育对边远地区意义极大, 它颠覆了边远地区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模式, 为其开拓了全新的学习思维方式, 改善了边远地区教育信息与教育资源落后的现状, 使边远地区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同步发展, 为边远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教育支持。

关键词:边远地区,远程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庄伟民赵领军侯占英.《张家口社会科学》[M]张家口出版社, 2007

[2]田健、杨改学、崔玲.《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期刊论文研究》[M]现代教育技术, 2008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意义重大 第2篇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

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对此我们有切身体会。5年时间遭遇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两次巨大灾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群齐心、干群携手、万众一心、共渡危难,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我省的真实体现。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实现“两个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关键取决于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

基础教育意义重大 第3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最大力量”。博科娃高度赞同2015年5月在世界教育论坛上通过的《仁川宣言》,重申了教育与健康、就业、技能、性别平等以及气候变化的关系。

埃塞俄比亚教育部部长施菲罗(Shiferaw Shigute)说,教育是决定埃塞俄比亚能否实现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目标的关键。该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强有力的教育计划,着重在修建学校和培训教师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女童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训、25种母语的教育等方面。

挪威外交部部长布兰德(Borge Brende)指出,“投资教育就是守护未来”。2013-2017年,挪威政府对教育的资助将增加1倍,同时成立全球教育机会融资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对370万名因地区冲突和紧急情况而辍学的儿童增加援助,调动更多的国内资源投资教育领域,如增加税收、建立伙伴关系等。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意义重大 第4篇

1. 当今社会关于青少年的不良现象

近些年来, 一个又一个新生词汇相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炫富、坑爹、啃老等, 这些词汇充斥着讽刺的意味, 也真切地反应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但更值得深思的是究竟因何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炫富一词为公众认知始于2007年, 起因是一富家子弟在博客里炫耀自己购买的各种名牌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奢华生活, 甚至用成叠的百元大钞来点烟。他张贴照片炫耀自己的奢侈生活、毫不掩饰地鄙视穷人。虽然遭到了网友的理性或者非理性的批判, 甚至是人肉搜索, 但这种行为和情况非但没有被制止, 反而愈演愈烈。从2006年的雅阁女, 肆无忌惮地散布月收入3 000元以下是下等人的极端言论。到2011年的郭美美, 利用来源不明的财产购买奢侈品和豪车, 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遭网友质疑。

当今的青少年希望得到关注。而近些年来, 一些社会人士和公众人物为求上镜, 提高知名度, 搏出位的方式堪称不择手段。受其影响, 有的青少年将一些不良的行为及言论, 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出去, 以夺得大家的眼球, 获得扭曲的心理满足。这种哗众取宠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 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亟待制止。与此同时, 享乐主义横生, “啃老”现象严重, 拜金观念无以复加。很多青少年忽视学业, 反去寻求吃喝玩乐这些方面, 在本应步入社会的时候, 却心安理得地待在家里, 指望父母的供给, 丢弃应有的担当。

2. 对不良现象成因的分析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加多元化。他们的精神世界越加复杂和混乱, 心理和行为也产生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违背的地方。随着青少年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所影响, 原本的勤俭节约、谦虚礼让等观念已经遭到了腐蚀。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糟粕部分以及不适合当前中国社会的部分对青少年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信息时代, 网络文化迅速发展也造成了现实的道德准则失去了约束力, 以及时下媒体为了商业利益, 进行不道德运营, 也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导向。同时, 作为学校也往往过分强调了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忽略了对于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关注, 导致青少年单纯追求个人技能上的进步, 忽视了内在品质的提升。家庭内部由于父母一代大多经历过艰苦的年代, 不愿让孩子经受自己那份艰辛, 同时由于自己对于未曾享受生活的遗憾, 转而想让这种愿望在孩子身上得以实现, 形成了对子女的溺爱。

多数青少年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光不够长远, 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只关注自身的利益, 功利心极重。他们认为学习过程是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 因此造成畸形的学习心理, “有用的”加倍学习, “没用的”则干脆不学。对于承担社会责任更是避之不及, 急功近利不思进取。而今社会上追名逐利的现象严重, 加之青少年接触社会越来越低龄化, 在种种影响下, 往往会造成青少年的实用主义极端化。再者,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心理自我成长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许多人都会有内心敏感、自命不凡或妄自菲薄的情况出现。同时由于处于青春期, 这时相当一部分会青少年会出现逆反心理, 抵触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他们渴望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 但却对自身成长中的不足缺乏认识。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 为什么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个人要进步, 国家和社会要发展, 单靠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科技是行不通的, 必须以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作为基础。否则再发达的文明也只会给世界带来厄运, 两次世界大战便是有力证明。反观中国历史中的汉唐盛世, 社会道德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那时科技领先, 文化发达, 美名享誉世界。中华民族要强大, 必须重视国民的传统文化教育,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一个人的知识丰富, 体质优良, 只是表明他具备了本领, 而其成就却要取决于其思想觉悟的高低和道德品质的好坏以及价值取向的对错, 而在现如今的中国, 在许多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文化和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的文化大行其道之时,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

2.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健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交际观倡导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对他人施与爱和关怀,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待人谦卑, 对朋友则要坚持忠诚守信的原则, 以获得真挚的情谊。还应引导青少年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结交朋友, 促使青少年形成友爱、自律、修身、讲道义、重感情、守品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观要求人们举止文雅、言行礼貌, 以体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素养。自古就有孔融四岁能让梨的佳话。当习惯养成后, 青少年不会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而应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上更是涌现出许多孝子孝女, 个个都堪称典范。一个遵循孝道的人, 绝不会妄自尊大, 凡事都能做到“饮水思源”, 更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传统文化所彰显的责任感会促使青少年思考, 铸就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诚信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 自古以来, 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 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 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 会使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他们建立信用资本, 良好的信用能使他们更好立足于这个社会。在对于“利”与“义”的看法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是轻利重义的思想。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更应该秉承这种原则来处事。义利观会塑造青少年正确的利益观, 培养青少年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思想, 有助于消除青少年的拜金主义观念,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青少年思想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 对于传统文化的肯定和继承

在1988年诺贝尔奖巴黎集会上, 来自全世界的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宣言》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 500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番话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深思。如今, 我们要以客观眼光审视传统文化, 对其优秀的地方作出肯定, 对其精华的部分加以吸收和继承,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建立起来, 并让下一代发扬光大。

2. 以言传之, 以身教之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又说:“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亲其师而信其道”, 老师和父母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都会对青少年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身为教师和父母, 更须严格律己, 重德修身, 为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 以人为本, 加强引导, 重视实践

是否能够接受传统文化不是外在的, 不是形式的, 而是在知、行、情、理的结合下形成的, 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应该关注人, 以人为本, 关注受教育者, 而不是过多地注重理论和规程。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本身的一种需要, 以走进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为准则。同时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 让其对社会实际有一定的真实体验。及时引导青少年如何面对实际问题, 锻炼思想, 培养品质, 重视实践, 打牢基础。

4. 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大环境

青少年与社会接触有限, 应尽量采取各种方法降低社会不正确导向的影响, 可以从学校及家庭抓起, 形成良好的氛围。表扬和奖励肯定青少年好的思想观念, 用以发扬青少年的优良行为, 激励青少年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同时, 通过批评和惩罚否定青少年不良的思想, 用以克服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学校带领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借助家庭教育和优秀人物的表率作用。建立起一个大众认可的、良好的评价标准。这对于规范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良好的环境能起到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效果。所谓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就是如此。

用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行为, 来达到提高青少年个人修养这样一个目的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虽然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坎坷路程, 但功在当代, 利在长远。常言道, 独木难支, 成就如此, 无疑需要社会各界都作出相当的努力, 并持之以恒, 担负起我们对于祖国青少年成长所应承担的责任。

摘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对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意义重大。建议学校和社会都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传统文化精华要肯定继承, 教育者应强化言传身教, 加强引导实践, 建设文化教育大环境, 担负起对于祖国青少年成长所应承担的责任。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与意义 第5篇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它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的途径。

二 是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因此,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的教育功能。

三是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是极为深刻的,是终生受益的,是高校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防教育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军事是政治的继续,这是历代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已有过的精辟论述。国防本身就是军事和政治的综合。

我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和要求,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和过程。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防止外敌的侵略和颠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大学生学习军事发展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和外国军事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学习解放军的光辉历史,有助于学生继承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爱党、爱军、爱国的情感;学习我国的国防史,可以让学生们记住历史上的教训,从而增强国防观念,培养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尊严和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基本军事技能的训练磨练了学生们的意志并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我国,对读书人历来有“寒窗苦读”之说。时至今日,高校的大学生虽已不存在“寒窗”,但“苦读”却不亚于过去。他们长期处在脑力劳动的状态,在加上各种主观因素,所以,普遍存在心理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而集中训练的特点是紧张艰苦,体力消耗大。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学生来说可以称之为极限。他们在向这种极限的挑战中,以军事教官为榜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摸爬滚打,流血流泪,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展国防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据我们统计,在军训中,有87%的学生增加了体重,军训后有63%的学生提高了身体免疫力。

3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现代战争和现代国防,更是集中了最尖端的科技成果,突出的体现了现代战争的高技术特点。而当前,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校园内的教学仍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为主,从而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反差拉大。国防教育自身的特征能够很好地弥补这种教育的不足。大学生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体验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应用于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学生通过国防教育的实践,拉大生活中反差,减少学习与实践的反差,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从而增强了勇于向困难挑战,不断进取的意识。

港人定居深圳意义重大 第6篇

港府对港人赴内地定居一向不甚积极,例如最迫切的24小时通关问题,一直都不在政府考虑之列。应当承认,大量居民向深圳等地分流居住,会影响香港的房地产价格,还会影响政府的卖地收入。但是,更应当看到,香港人口已接近700万,人多地少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为了降低香港的土地价格,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将大量人口转移到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必然趋势。

深圳方面历来主张加强港深经济合作,希望两地共同繁荣。深圳已在过去数年独立发展出自己的高科技产业,经济转型大致完成;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已脱离香港的影响,可能先行一步了。

过去数年中,深圳经济强劲增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吸引了大量港人前往居住。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往深圳定居的港人仍属中低收入阶层,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够不上深圳的平均水平。以目前港深两地的工资收入差距,低收入港人在深圳还有一定的地位,然而若干年后,深圳与香港的收入逐渐拉近,超过100万的中低收入港人欲往深圳定居,可能已无优势。

香港和深圳两地决策者共同促成港人大规模北上定居设想的实现,意义重大。

践行责任关怀意义重大 第7篇

践行责任关怀意义重大

责任关怀是指一个化学企业在开展其经营业务的同时,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的一套自律性、持续改善环保、健康及安全绩效的管理体系。责任关怀特别强调社区的认知和参与,强调信息交流;着眼于化学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注重对供应商和经销商提出相应的要求。责任关怀诞生的原因及实施的最终目的,不是着眼于近期的商业和利益,而在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公众形象,从而使化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零污染排放、零人员伤亡、零财产损失的终极目标责任。

责任关怀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是由于人的价值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关注不断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经历了产量、质量、品牌三个阶段。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而企业的社会道德逐渐成为企业的生存准则。由此,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责任关怀”是石油和化工企业体现社会责任的一个特有工作体系,同时也是对灾难性事故反思的结果。

化学品在为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财富的同时,还带来了相应的灾难。在国外,1984年12月4月,美国原联碳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造成12.5万人中毒、5000~8000人死亡、20万人受伤、5万多人终身受害的让世界震惊的重大事故。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个班的负责人命令操作工用水清洗管道。在清洗前应该对相关设备进行隔离,但被忽略了。清洗管道的水进入了一个异氰酸甲酯储罐,导致罐内压力急剧升高,发生了爆炸。

越来越严重的安全事故,更多地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对化学品安全、环境、健康问题日益关注。2003年12月23重庆开县井喷事件,导致243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9.3万人受灾。而2005年11月13,吉化因苯氨爆炸而污染松花江事件,更引起了国际间的纠纷。这些事件加速了责任关怀在国内推进的时间表。

必须遵循六项准则

一般意义上讲,责任关怀是化工企业独有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她不仅是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企业自律性的管理制度。责任关怀要求在实施共性准则的条件下,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并且要重视社区关系,注重信息沟通,需要向公众展示。责任关怀的基本精神是“持续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企业实施责任关怀,包括以下步骤:企业最高领导承诺;全员培训;建立制度和机构;社区协调;风险管理和应急反应;定期发布信息和评估和考核等。企业是否实施了责任关怀以及实施的效果,评价的原则为:是否按照明确的步骤实施,包括承诺、培训、制度、机构、信息、评估等;是否涵盖了6项准则;是否得到社区的认知和参与;是否持续改善。

1. 社区认知和紧急情况应变准则

其目的是让化工企业的紧急应变计划与当地社区或其它企业的紧急应变计划相呼应,进而达到相互支持与帮助的功能,以确保员工及社区民众的安全。透过化学品制造商与当地社区人员的对话交流,拟定合FO作紧急应变计划。该计划每年至少演练1次,C其范围涵盖危险物与有害物的制造、使用、配U销、储存及处置所发生的一切事故。S

2. 配送准则

此项准则是为了使化学品的各种形式的运输、搬运和配送更为安全而订立的。其中包括对与产品和其原料的配送相关的危险进行评价并设法减少这些危险。对搬运工作需要有一个规范化过程,着重行为的安全和法规的遵守。

3. 污染预防准则

本项准则目的是为了减少向所有的环境空间,即空气、水和陆地的排放。当排放不能减少时,则要求以负责的态度对排放物进行处理。其范围涵盖污染物的分类、储存、清除、处理及最终处置等过程。

4. 生产过程安全准则

其目的是预防火灾、爆炸及化学物质的意外泄漏等。它要求工艺设施应依据工程实务规范妥善的设计、建造、操作、维修和训练并实施定期检查,以达到安全的过程管理。此项准则适用于制造场所及生产过程,其中包括配方和包装作业、防火、防爆、防止化学品的误排放,对象包括所有厂内员工和外包商。

5. 雇员健康和安全准则

其目的是改善人员作业时的工作环境和防护设备,使工作人员能安全地在工厂内工作,进而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此项准则要求企业不断改善对雇员、访客和合同工作人员的保护,内容包括加强人员的训练并分享相关健康及安全的信息报道、研究调查潜在危害因子并降低其危害及定期追踪员工的健康情况并加以改善。

6. 产品监管

此项准则适用于企业产品的所有方面,包括从开发经制造、配送、销售到最终的废弃,以减少源自化工产品对健康、安全和环境构成的危险。其范围涵盖了所有产品从最初的研究、制造、储运与配送、销售到废弃物处理整个过程的管理。

责任关怀在中国稳步推进

责任关怀引入我国。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行业组织的倾力倡导下,石化企业已经从开始的不认知,到逐步了解,到在生产经营中付诸实施,并且区域逐步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具体来说,责任关怀已经密切追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墙外的研发,到墙内的生产,再到墙外的运输、销售、使用以致回收的全过程。责任关怀特别重视同社区的关系,注重取得社区的认知,争取社区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石化行业环保、安全、健康工作,对提升企业、行业的社会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CPCIA)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在中国推广责任关怀计划。

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中石化协(联合)会和AICM连续四次召开责任关怀促进大会。

在中国推进责任关怀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目前有一百多家国内企业进入试点。

但是,尽管签约石化联合会责任关怀试点的国内企业增加到53个,但目前仍处于宣传阶段。多数国内企业不了解、不关心或者说了不做。由于不是政府规定的硬指标,很多企业对责任关怀不予理会,或认可而不实行。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进入以社会责任来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阶段,国内化企的社会责任意识尚有待提高;甚至相当多企业的实力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国内化工市场尚处于较低的竞争层面;相当多的企业对现任关怀的概念认识模糊,尚形不成完整、正确理念;同时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支撑这项事业。

充分认识发展节水农业的重大意义 第8篇

农业用水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 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农业用水量约3600亿立方米, 用水比重从1997年的69.7%下降到当前的60%左右, 减少了200亿立方米。随着人口增长, 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大, 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截至去年, 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37亿亩, 仅占耕地面积的51.5%。灌溉用水缺口300亿立方米左右。根据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 未来15年农业可用水量将维持零增长, 农业缺水形势日益严峻。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 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 旱情已成为影响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近10年来, 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4亿亩左右, 是20世纪50年代的两倍以上, 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亿多亩, 因旱损失粮食600亿斤以上。因此, 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 探索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水资源利用途径意义重大。

发展节水农业的潜力越来越显现。目前, 在全国9.37亿亩灌溉面积中, 工程设施节水面积仅占43%;在23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 农艺节水面积仅占17.4%。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据有关专家测算, 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在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上具有节水360亿立方米的潜力, 相当于新增灌溉面积8200万亩, 按每亩增产300斤粮食计算, 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46亿斤。在旱作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同时, 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 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公斤/亩, 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斤以上, 相当于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量目标。

《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第9篇

一、深刻领会《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专题研究, 提出指导性意见, 这在我区历史上是第一次, 胡春华书记、巴特尔主席都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一) 从出台过程看, 《意见》体现了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党对内蒙古的关怀是一如既往的。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在党的领导下,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成为全国第一个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在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内蒙古发展得到中央的全力帮助,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 人民安居乐业, 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 为祖国建设、边疆安宁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被周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内蒙古被纳入12个西部省区市之中, 并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受益最多、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2005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被正式纳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规划, 使我区再次得到国家战略的支持、惠顾, 极大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 经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批示同意, 《意见》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李克强副总理对《意见》制定给予了具体指导, 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支持。2010年, 贺国强、周永康来内蒙古视察, 分别向中央提出加快研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建议。去年8月, 国家发改委会同43个部门组成调研组, 在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 形成一系列专题报告,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意见》初稿, 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并与“十二五”规划作了衔接。今年六月十五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并通过了《意见》。可以说, 《意见》从酝酿起草、制定、通过, 自始至终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和关怀,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蒙古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

(二) 从出台的时机看, 《意见》具有指明方向的深远意义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 我区实现了快速发展。从2000年到2010年, 自治区经济总量由1539亿元增加到11655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70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111亿元增加到17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提高2.5倍和1.7倍, 达到17698元和5530元, 由全国第29位和第22位上升到第10位和第16位。进入新世纪的十年, 是内蒙古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目前, 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正在迈向新的十年。如果说, 前十年强调快速发展, 那么这十年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发展, 即又好又快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出台《意见》, 这对内蒙古下一步发展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支持, 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的机遇。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 对于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增进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奋力走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 从内容上看, 《意见》为内蒙古发展做了整体规划、给足了政策动力

《意见》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11个部分, 共50条。第一层次, 即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总体上阐述了实施意见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层次, 即第二部分到第九部分主要任务和直接相关政策:包括八方面内容, 一是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二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四是积极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是不断深化扩大开放, 八是努力构建和谐稳定边疆。这是意见中的主要内容, 所以《意见》开始被称为“国八条”, 共有37条。第三个层次, 即第十部分加大政策力度:包括六方面宏观支持政策, 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国土资源政策和工资收入分配政策。第四个层次, 即第十一部分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主要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指导协调。

从以上结构看,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几乎将内蒙古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部纳入国家政策层面, 而且既有宏观的定位, 又有微观的项目, 这是以往其他省市也难以达到的境地。在《意见》制定过程中, 自治区领导及有关方面多次与中央领导和调研组汇报沟通, 阐述我们的观点, 表达我们的关切, 提出我们的请求, 现在看来, 基本上得到了采纳。所有关系内蒙古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意见》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许多希望解决的突出问题、实施的重大项目都有了明确的意见, 一些方面还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完全符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四) 从指导性上看, 《意见》是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提出了“五个有利于”的重大意义, 即有利于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有利于形成我国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有利于优化提升经济结构,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深入理解这“五个有利于”, 必须从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来把握。

从国家层面看, 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诞生地, 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与发展;作为祖国北部边疆和首都“护城河”, 内蒙古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 内蒙古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防线,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关系到全国特别是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从自治区层面看, 内蒙古发展中存在一些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内蒙古抢抓机遇, 开拓进取,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 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 有些问题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我们要正确认识区情, 我区欠发达的区情还没有改变, 这是我们决策的基础、依据。还要区分增长与发展的不同, 我区GDP到了全国15位, 处于全国中列, 但发展水平距全国中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帮助和支持力度。

二、全面理解主要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主要目标

《意见》分别提出了我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描绘了内蒙古今后5年、10年的宏伟蓝图。

1. 到2015年

交通、能源、水利、农牧业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基本形成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产业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区明显好转, 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3%, 森林覆盖率达到21.5%;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实现预期目标。

2. 到2020年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稳定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内蒙古新局面。

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主要从基础设施、经济实力、民生、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阶段目标基本上与我区“十二五”规划目标一致, 是完全能够达到的。具体讲: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电力外送能力显著增强, 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总体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 到2015年超过2万亿元, 进入全国2万亿元俱乐部。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比全国规划高出7个百分点, 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完全可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 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超过25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00万人以上,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10万套。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3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总人口控制在2520万人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对我区的要求,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3%, 森林覆盖率达到21.5%以上,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亿立方米以上。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5亿亩。

第二阶段目标是第一阶段目标的巩固和发展, 从内蒙古发展基础和趋势看, 只要我们按照《意见》确立的方针、政策去落实, 也一定能够达到。

(二)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意见》提出了“五个着力”的指导思想, 即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 即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意见》提出的这“五个着力”的指导思想与“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高度一致, 内容基本相同。所以, 理解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 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 使我区获得后发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 坚持做大总量和调整结构并举、在增量中调整结构,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 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 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走富民强区之路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促进就业创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制度措施, 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近年来, 自治区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投入越来越大,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 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是我们今后发展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要克服民生工作中存在的简单化倾向, 既要在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上取得突破、把实事办实, 还要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把好事办好。各级各地作规划、上项目、搞工程, 都要进行民生效益评估, 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关切和承受能力, 兼顾好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职责, 统筹协调好地方、企业和群众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 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 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节约, 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切实保护好草原生态,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内蒙古是以草原著称的地方, 草原生态不仅极其重要而且非常脆弱, 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护好草原生态。保护草原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化, 把发展停下来保护生态既不可能, 也不利于生态保护。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 把保护草原生态放在优先位置,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牧区工业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必须要可持续, 不能搞“有水快流”, 要集约发展, 不能搞“遍地开花”, 要依靠科技, 不能搞粗放开发, 要加强管理, 不能搞无序乱开乱建。

4.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坚持走符合我区区情的城镇化路子, 科学制定完善城镇发展规划,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努力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尊重规律,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 推动东西部及各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 辐射带动西部盟市发展, 共同建设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 推动产业的再布局、再集中、再集聚, 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加快东部五盟市的发展, 加强东部盟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交通、市场对接, 主动融入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发展。扩大盟市间联合协作, 跨地区优化配置资源, 集中打造区域合作中心, 形成整体发展优势, 加快全面振兴步伐。

5.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 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 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 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扩大市场空间,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6.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维护我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着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体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确保祖国北疆长治久安。紧紧依靠群众开展维稳工作, 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维稳主体作用, 持续不断地排查化解社会矛盾, 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全力保持我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三、准确把握我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

国务院《意见》对内蒙古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作了清晰明确的阐述, 即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团结繁荣文明稳定的民族自治区。准确把握内蒙古在全国大局的战略定位, 对于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整个《意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几个定位总体上可以概括为, 构筑“两个屏障”、打造“四个基地”、构建“一个桥头堡”。这几方面的定位是内蒙古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意义非凡, 作用巨大。

(一)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 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 草原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 是“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防线。目前, 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 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占36.7%;有效草原10亿亩, 其中70%不同程度存在退化和荒漠化。内蒙古境内大面积的沙漠和荒漠化土地, 对整个北方特别是京津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保护、建设好内蒙古的生态屏障, 不仅事关内蒙古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对维护“三北”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国家从发展大局需要出发, 支持内蒙古切实保护和修复大草原, 加强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 大力改善沙漠、荒漠化土地生态环境, 为国家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 建设团结繁荣文明稳定的民族自治区, 构筑我国北方安全稳定屏障

内蒙古外接俄蒙, 地近京畿, 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虽然内蒙古民族团结基础很好, 社会总体稳定, 但各种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内蒙古的渗透和分裂活动, 内蒙古维护民族团结、北疆安宁、社会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家支持内蒙古全面建设坚实的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同时,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面落实各项民族政策, 大力繁荣民族地区经济, 切实增进各族人民福祉, 筑牢我国北方安全屏障, 建设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边疆稳定的民族自治区。

(三) 打造“四个基地”

打造能源基地。从资源条件看, 内蒙古煤炭储量、风能资源均居全国第一, 太阳能总辐射居全国第二, 此外, 还有比较丰富的天然气、煤层气和石油资源。2010年内蒙古生产原煤7.87亿吨, 居全国第一;火电装机容量6458万千瓦, 居全国第三;外送电量居全国第一;风电装机968万千瓦, 居全国第一。据国家能源局预测, 到2015年国家需求原煤40亿吨, 主要靠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提供交易量;国家电力目前是9亿千瓦, 预计到14亿千瓦后趋于稳定, 而内蒙古的蒙西、蒙东都在国家规划的大型燃煤坑口电站区域内。因此, 内蒙古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既有条件, 也有市场需求。

打造新型化工基地。内蒙古最具备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氟化工、硅化工的条件, 尤其是煤化工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 我区按照“基地化、大型化、煤电化运一体化”的原则, 在煤制甲醇的基础上, 建设了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以及煤地下气化、煤提锗、褐煤提质、焦煤综合利用等新型煤化工重大示范项目, 多数已建成并成功投料试车, 有些技术已经成熟。国家限制煤化工项目, 原因是甲醇产量过剩、项目投资大、首套装置有风险。但内蒙古已经有示范成功的项目, 既然成功, 就完全可以就地扩能放大, 大量消化过剩的甲醇。我区计划到2015年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优、门类最全的新型煤化工基地。

打造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从资源条件看, 内蒙古十种有色金属矿产储量2540万吨, 其中铜、锌、铅、钨、钼、锡等有色金属均居全国前十位, 由于勘察程度低, 这些储量还不足以反映全貌。为此在上世纪90年代, 国家13名院士曾向中央建议, 将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麓纳入国家有色金属接续基地, 加大勘察和建设力度, 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认可。目前, 内蒙古十种有色金属已经形成了180万吨产能, 下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比如, 蒙西的煤炭富含氧化铝, 我区已经掌握了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技术, 并且成功进行了产业化示范, 内蒙古蒙西地区的电厂每年产生1180万吨高铝粉煤灰, 历年积存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 按照50%的氧化铝含量计算, 仅历年积存量就可以提供2500万吨氧化铝的资源量, 而蒙西煤田高铝粉煤灰的理论蕴藏量超过150亿吨, 相当于全国铝土矿资源量的8倍。利用高铝粉煤灰, 既实现了粉煤灰的回收利用, 又可以形成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预期在下一个五年, 全区的铝、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的产能将会倍增, 建成采、选、冶、加一体化的国家特色有色金属基地。

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亿斤, 每年能为国家提供200亿斤以上商品粮, 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7大粮食净调出区之一。目前正在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能力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 粮食产量将达到500亿斤, 提供商品粮300亿斤。在畜牧业生产方面, 目前牧业年度能繁牲畜总头数稳定在1亿头以上, 年产肉、乳、绒分别为230多万吨、900多万吨和7300多吨。在农畜产品加工方面, 内蒙古拥有蒙牛、伊利“两杯奶”, 鄂尔多斯、鹿王“两件衫”, 小肥羊、小尾羊“两只羊”等全国知名品牌, 在全国有一定份额, 还有生物发酵等产业, 形成了600多亿元的产值。在国家的支持下, 一定能够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在这四大基地的基础上, 内蒙古还将大力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和稀土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努力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 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既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总量, 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又为国家能源、矿产、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更好地服务全国经济发展大局, 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四) 构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意见》提出大力实施沿边开放战略, 而向北开放是沿边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又是向北开放的主体。从向北开放的条件看, 对俄蒙两国虽然出口市场潜力不大, 但进口资源潜力巨大, 建成能源、资源进口稳定的陆路通道, 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内蒙古内连八省, 外接俄蒙, 有19个对外开放口岸, 具有对外开放、对内合作的独特优势。内蒙古口岸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年进出口货运量达到3500多万吨, 进出口值100多亿美元, 新设的甘其毛都、策克等口岸过货量正逼近或超过满洲里和二连等传统口岸, 这表明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内蒙古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发挥内引外联的枢纽作用, 构建面向北方、服务内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10篇

随着当今医学思想正由“以治病为目的, 对高科技无限追求”向“预防疾病与损伤, 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向转变, 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与生息重任的中医, 无论从其理论思维, 还是辨证论治方法, 无不符合现代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 “上工治未病”的重大现实意义由此进一步凸显。

1“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

1.1 中医“治未病”的涵义

与西医文化相比, 中医药崇尚自然的特点彰显了中医文化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医药学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提倡“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 倡导“恬淡虚无, 病安从来”的健康理念以及“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预防疾病的思维。

“治未病”是中医药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 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通天论》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若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唐代药王孙思邈则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 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的理论。

1.2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内容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 达到有效维护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它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1) 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 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 预防其发生。未病先防的目的在于固护正气, 增强体质, 避开各种病邪的侵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同时又是导致多种外感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未病先防必须顺应自然,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性, 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提高生存质量。

(2) 有病早治: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 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就是“上工救其萌芽”。

(3) 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 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防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转变。《内经》养生思想就十分重视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脏腑阴阳气血协调, 人体才会健康;正气不足, 正不胜邪, 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4) 病盛防危:对已经较严重的疾病, 应积极采取救治措施, 防止其向更危重凶险的方向转变。

(5) 新愈防复:在疾病控制的稳定期或疾病发作的间歇期应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 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对此, 中医提出了祛邪务尽、防劳复、防食复、防房复等有效措施。《素问·热论》言:“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

2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优势及体现

中医从整体出发, 强调证的把握, 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 全面审查人的神、色、态、脉、舌等体征及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 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 诊断出病理体质。“治未病”体现了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念。

2.1 预测疾病, 防患未然

一般而言, 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 半死半生也。”可见, 当疾病开始来袭时, 人体还处在强健旺盛之期, 此时治疗, 不仅易于祛除病邪, 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千金方》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2.2 养生保健, 注重治本

“治未病”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治本、顺应自然等思想, 中医养生保健主要通过饮食、运动、推拿按摩、气功、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正气, 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1) 合理饮食, 做好基础预防。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全由脾胃供给, 人的生命活动依赖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 而不合理的饮食, 会伤害到脾胃的功能, 并影响到对水与谷物的消化和吸收, 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引发疾病。《内经》很注重饮食的调节, 强调饮食定量, 不能过饥或过饱。《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和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可见饮食要定时, 不能因贪图美味而多吃多餐, 食物冷热要适宜并且不要偏食, 这样才能使脾胃调和、体质强健, 增强抗邪抗病的能力。

同时, 中医还认为除合理饮食之外, 还要从调理脾胃入手防止疾病发生, 先食之而后药之, 所以无论是何种疾病, 只要出现饮食欠佳的表现, 就需先调理脾胃, 然后再辨证施治, 方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2) 强身健体增添活力与动力。运则立、动则健, 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 都与运动息息相关。在春秋战国时代, 我国先民已应用“导引术”和“吐纳术”来防治疾病。东汉名医华佗根据“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的道理, 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防病健身。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治未病, 他在《抱朴子·地真》中提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 不迫于既逝之后。”随后, 健身方法日益丰富, “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健身方法层出不穷, 不仅能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还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3)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人的欲望不要过高, 要保持心态平和, 那么病邪就不会侵袭人体而致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 中医称之为七情, 一般情况, 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就会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受程度变成致病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故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让消极的心理状态转变为积极的心理状态。

3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3.1 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近几年来, 我国医疗费用持续增长, “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并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受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疾病谱中比重加大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世界范围看, 就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国家, 基于现代医学和以巨额财政补贴为代价的医疗健康保障模式, 也被认为是“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相比之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穷国办大卫生”, 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十分有限。

为了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那些最具有成本效益的行业中去, 通过继承与发扬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运用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的中药、针灸、推拿等“简、便、验、廉”的诊疗手段与方法“治未病”, 能够减少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或将患病年龄推迟, 不仅能为群众减轻病痛, 也能为家庭减轻负担, 更重要的是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2 满足“以人为本, 崇尚自然”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观念发生转变, 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人民群众对于保障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需求正日益增长, 再加上人们对医源性疾病、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 “绿色健康”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中医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内在的文化认同则使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医“治未病”提倡的是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健康模式, 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崇尚自然的“绿色健康”理念。它是一种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注重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手段达到整体调和的医疗保健目标, 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 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的健康医学新概念不谋而合。

3.3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长期以来, 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 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 以及受到人口剧增, 疾病谱改变等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只看“病”不看“人”, 将“病”和“人”相分离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 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则克服了传统医学模式忽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局限性, 强调全面系统地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其实质就是由治“已病之人”转变为“治未病之人”。

3.4 满足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展“治未病”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思想、彰显特色优势、拓展服务领域的重要手段。“治未病”历经2 00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构建起了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保障健康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形成了如针灸、推拿、刮痧、中药熏洗、体疗、食疗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方法灵活的丰富多样的诊疗技术及干预手段。时下, 随着人们“绿色健康”意识的提高, 如果能够有效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常见病、多发病中的预防作用, 那么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

4 结语

总之, 提倡“治未病”, 既是保障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从“以疾病为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战略重大转移顺利实施的积极举措, 也是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强劲动力,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胡温深圳讲话意义重大 第11篇

□ 周瑞金(政论家,曾任上海《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深圳的发展道路作出高度肯定,并强调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命运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央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此前,温家宝总理的深圳讲话鲜明地发出毫不动摇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坚决防止改革开放停滞倒退的声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的情况下,温总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性的战略高度,指出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不成熟,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以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成完善、成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温总理反复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直接具体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他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復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他明确提出四个可操作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一、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二、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三、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惩治贪污腐败;四、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特别是要保障司法公正,重视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使人民有安全感,对国家发展有信心。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沉醉于“中国模式”的盲目乐观之中,国家领导人慧眼独具地看出中国改革开放有停滞甚至倒退的危险,因此借深圳之行大声疾呼继续深化改革。胡总书记要求深圳经济特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温总理则指出:我们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坚定信念,增强信心,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与倒退不仅会断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他还特别提醒,当前在改革开放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全党全国人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

□ 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我们应该真实地、准确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想法和诉求,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要敢于出击、敢于动真格,特别是对民众深恶痛绝的腐败、权力滥用、司法不公、买官卖官、政府与民争利等问题要不手软、不姑息,这样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温总理的忠告所有国人都应该冷静深思。

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前夕发表的讲话,清晰地透露出多方面信息:

首先,不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可能得而复失。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其他一些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后,如果没有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其他各项改革事业的推进,经济领域遇到的很多深层次问题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对于这一点,早在20多年前的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有过精当的论述。到了今天,我国体制机制中的政治因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似乎越来越突出,改革结构失衡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这点上看,温总理的讲话可谓一针见血,说到了问题的本质。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其次,停滞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不管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说到底都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风险,那就不是改革了。1978年中国刚刚启动改革的时候,面对的是十年“文革”的破坏以及人们的思想长期被禁锢。对当时的改革者来说,要否定“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要冒极大风险的。但是所有这一切,没有吓倒邓小平。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我们不是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通过发动思想解放,这种否定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有了那场思想大解放,才有后来的大改革、大开放,否则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我们不是选择解放思想、大胆地走改革开放道路,而是继续裹足不前,中国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也再次印证了一句古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过30年的大改革、大开放,今天的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捩点,能不能化解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领域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改革的胆略和意志,只有下决心坚持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改革开放,才能化险为夷,停滞倒退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一点在温家宝总理讲话的字里行间,同样可以得到证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第12篇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六个更加”的具体内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依托。只有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但是,近年来我国改革边际效应递减,个别地方政府对改革有畏难情绪,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下降,改革动力和能量不足。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尤其是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环境、资源、收入分配、城乡统筹等领域改革,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压力凸显,更加需要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更加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加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和综合配套。

法治既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凝聚改革共识、分担改革风险、推动改革深化的最佳途径。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制定,需要做到于法有据,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以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即使是实践基础不满足理论要求,要先用先行先试的改革措施,也务必按法制规程授权操作。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需要法治来保障,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各项重大改革的成果,进行法律层面巩固实践效果,把在实践效果中取得显著效果的改革措施,及时上升到法律层面。也要推进行政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还要依法界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由此可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更加重要和紧迫。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建国以来执政的主要经验,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党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是判断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提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动力和根本保障。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而党内法规体系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依法治党和依规治党的统一,方能使党的权力真正做到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也才能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复杂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不断发展强大,开启了世界近代以来第三次大国崛起浪潮,却遭到了守成大国美国的警惕、防范、遏制和围堵。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世界需要美国的领导,美国无法接受沦为世界第二名的位置,现在是清除那些阻止美国前进障碍的时候了”。近年来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我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外部压力巨大。

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法治能力的彰显,正如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所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走向现代文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安全威胁,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培植制度优势和法治文明就必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长梯、中华民族崛起之灵魂。

(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矛盾风险挑战繁重复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党目前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在经济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在社会方面,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方面的问题较多。在文化方面,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还大量存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艰巨。在党建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病源尚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层面,“不能”“不想”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在高压反腐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和各种各样的矛盾风险挑战,我们党要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艰巨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把依法治国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的实施路径。目前,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摘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本文从实现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三个方面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矛盾风险挑战繁重复杂两个方面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复杂性;从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艰巨性。

关键词:依法治国,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李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意义[J].法学研究,2014(06):3-8.

[2]肖金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15(01):23-30.

上一篇:电力电缆的选择原则下一篇:国际经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