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玉米范文

2024-06-16

饲用玉米范文(精选8篇)

饲用玉米 第1篇

一、选用良种,调节播期

饲用玉米栽培品种,一般应选用生物产量高,植株成熟后茎叶青绿、营养丰富的杂交种。如是牧场,亦可选用多蘖多穗型的饲用品种,一般每亩青秸产量可达5000千克以上。饲用玉米在土壤播种层的温度达10~12℃时即可播种,根据青贮饲料营养要求,可以进行早、中、晚熟品种的分期播种,春播、夏播或秋播,以在霜冻前青贮玉米能长到蜡熟期较适宜。

二、加大密度,增加肥水

在适当提早播种的同时,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以收获更多的绿色植物体。饲用玉米的种植密度比食用玉米增加50%左右,如果食用和饲用兼顾,则栽培密度应与食用玉米大体一致。

三、利用间作、混作和套作

饲用玉米栽培的间、混、套作方式与食用玉米完全相同,多与豆类、瓜类、马铃薯等间、混、套作。在肥水条件及其他栽培措施较好时,茎叶与籽粒的产量均不低于单作。

四、适时收获

饲用玉米 第2篇

带有美国血缘的洋种与转基因安全问题相碰撞,必定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但时隔半个多月,除了有媒体报道“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部已组织有关单位对市场上的‘先玉335’玉米种子进行检测,未检出转基因成分”外,农业部并没有发布官方文件公布检测报告以及逐一澄清有关疑点。

连日来,一则关于“转基因玉米致动物异常”的新闻报道,再次激起“挺转”和“反转”两派人士的唇枪舌剑。

“挺转”和“反转”两派人士争论的焦点在于:“先玉335”父本——PH4CV的美国专利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究竟含不含转基因成分?山西、吉林动物异常现象是否与其有必然联系?国审时是否检测过转基因成分?这些严肃而庞大的科研及生态环境调研课题,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解答,公众的疑虑仍难以消除。

辩论双方:山西省农业厅,杜邦公司,科普作家方舟子,杜邦先锋中国区前总裁刘石;

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教授顾秀林,网友“直言了”;

点评人:知名玉米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

父本是否含转基因成分?

反方

方舟子:PH4CV的专利说是近交系玉米,只不过在权利声明里提到可以作为转基因玉米的材料,于是就被歪曲成含转基因成分了。

刘石:美国使用的玉米自交系和中国用的是两个不同的版本。美国的是转基因自交系,中国的是非转基因自交系。这无需大惊小怪,不能以此推论“先玉335”父本含转基因成分。

杜邦公司:郑重声明“先玉335”不是转基因玉米,父本PH4CV获得美国专利。该专利文件的内容完全没有涉及PH4CV与转基因有任何相关性,而是说明PH4CV属于自交系。自交系本身不属于转基因材料。

正方

顾秀林:杜邦声明称“自交系本身不属于转基因材料”,这令我太吃惊了。自交系能不能是转基因呢?可以,而且非常简单,转基因后让它自花授粉N代,就是转基因自交系。

直言了:杜邦先锋前总裁刘石已承认“先玉335”含有转基因。既然美国使用的玉米自交系含转基因成分,而“先玉335”玉米的父本PH4CV是在美国注册的专利,该专利作物大标题(作物分类)就是自交系,且分类包括法规规定的转基因作物“800/302”,那就十分明白:PH4CV是转基因。

点评

佟屏亚:据我了解,报道中提到的美国政府专利法规资料是可信的,“先玉335”杂交种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可能性很大。称PH4CV自交系被歪曲为转基因材料,或者在美国使用的自交系和在中国使用的自交系是“两个版本”,缺乏可靠的依据支持。转过一次基因以后的玉米不论经过多少代自交或杂交,都应该称为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材料。如此推论,凡是以PH4CV自交系作亲本组配的玉米杂交种,农业部都应视为转基因作物进行管理。

转基因成分能否检测?

反方

刘石:“先玉335”是不是转基因,其实很容易检测,一个普通的农业大学和省一级农科院的实验室都可以完成检测工作。

方舟子:中国目前没有批准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如果研发出“先玉335”的杜邦先锋公司敢拿转基因玉米冒充杂交玉米,这是很容易揭穿的非法行为。做一个分子检测实验就可以测定一个玉米品种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正方

顾秀林:转过一次基因以后的作物不论经过多少代自交,然后再做多少次杂交,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杂交品种,而是转基因品种。关于检测,有技术资料、有核心数据时不难,如果没有,就很难;老的基因不难测,新的基因难测。

直言了:提供完整原始的基因数据,是品种产权所有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审机构有义务提供完整的原始进口检验检测数据及其依据和方法,这样才能让公众相信“不是转基因”的声明是属实的。

点评

佟屏亚:我和几位玉米育种家商讨过,他们都说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可以完成此项检测工作,是不是含有转基因成分很容易检测。这件事太重要了,关系到农民明年还要不要继续种“先玉335”,也关系到多个以“先玉335”为材料培育出的审定品种的命运。而且检测结果出来后,不能一句“不是”就过去,要公示很精确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还必须对后果负责;如果含有转基因成分,那出现的复杂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转基因与动物异常有无因果关系?

反方

山西省农业厅:《国际先驱导报》相关报道所述的因果关系缺乏科学依据。调查组询问了解到,晋中各村都未发现普遍的母猪产仔少、死亡率高的现象。少数养殖户出现这种现象,其成因复杂;老鼠变少变小的现象,乡、村干部和农民普遍认为是猫的饲养量增加产生的生物抑制作用,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村民住房由砖瓦结构改善为水泥结构,老鼠不易打洞做窝造成的。

方舟子:报道只采访了几个农民,听了他们的说法。这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调查,更没有定量的统计、对比。别人做类似的调查,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即便真出现异常现象,而且与农户种植“先玉335”同时发生,也不等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美国种植的玉米80%以上是转基因品种,如果转基因玉米能让老鼠死亡,美国的老鼠早就死光了。何况“先玉335”根本不是转基因品种,而是杂交品种。

正方

顾秀林:山西省的辩解实际上没有否认存在动物异常的事实。用于转基因的Bt基因材料有多种,Bt基因材料中被标为“Cry9c”的那一个,数年前曾被美国政府禁止用于农作物,原因是它表达的毒性后果太大(引起严重过敏)。我们是不是可以合乎逻辑地提问,而且必须警惕,PH4CV这个玉米自交品系通过杂交继承下来的Bt基因物质,是不是存在类似的情况?

直言了:美国有法规规定种植转基因作物要有“避难所”,即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农田必须拿出一定比例(通常20%)种植非转基因玉米,让害虫老鼠有“无毒食品”吃,以此保持“原本状态”,避免出现“超级害虫”或“超级老鼠”。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老鼠就没有死光。而在中国,“先玉335”种植没有采取“避难所”措施,老鼠等动物没有“天然食品”后,只能吃转基因食品,所以才会出现异常现象。

点评

佟屏亚:最近我到东北地区考察玉米生产,确实有农业专家和农民反映动物异常现象,有的农民不愿再用“先玉335”作为饲料。此事影响很大,“不可不信,也不可轻信”。

关于辽西发展饲用玉米的思考 第3篇

一、辽西地区青贮饲料玉米品种研发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辽宁省政府、辽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青贮饲料玉米的研发非常重视,但是该项目正处在艰难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青贮饲料玉米育种目标和品种定位不清晰,

概念混淆,分不清青贮玉米和普通玉米的区别。一般来讲青贮玉米是指玉米吐丝期至蜡熟期间,收获整株玉米,然后经切碎加工或贮藏发酵,调制成饲料,饲喂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根据收获器官的不同,可将青贮玉米分为青贮专用型玉米、粮饲兼用型玉米和粮饲通用型玉米三种类型。无论选用什么类型的青贮玉米,理想的青贮玉米杂交种应具有下列特点:一是生物产量高(饲草产量高);二是摄入量高;三是消化力或消化率高;四是适量的矿质元素、蛋白质、维生素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五是发芽势和抗冷性强。育种家只注重视生物产量,茎叶的保绿性,不注意育种材料的内存品质,品质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品种相差较远。

2. 育种材料短缺和快速可靠营养检测设备不完善

饲用玉米研究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快速可靠的营养分析测试技术体系,从而增大了种质材料筛选和组合决选的盲目性,同时对养殖企业来说,实行优质优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急需建立完善的饲用玉米营养分析检测系统。

其次,与普能玉米育种遇到的问题一样,种质资源缺乏、基础更狭窄是限制青贮饲用玉米品种选育的主要障碍因素,相对国外青贮玉米和国内的普通玉米育种而言,在种质资源的改良利用和技术方面,可以说处于低水平,组配的杂交种较少,品种更新速度较慢,而且满足不同种类的畜禽(饲草和饲料)需要的品种就更少了,制约了玉米作为饲料的经济优势。

3. 产业化力度不够

由于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事企业又是一个弱势企业。农民由于受传统的粮食观念及青贮技术不配套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现实生产中利用玉米秸秆做牛、羊等动物的饲料,主要还是沿用传统落后的老方式,养殖牛羊数量小,不够规模,既使有上百头的养殖大户,由于农民的土地分散经营,无法统一管理,往往产生原料短缺,同时牛羊的产品不能深加工即产业链不能延长升级,产品的附加值不能提高,因此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的太弱,往往造成破产的局面。

二、辽西发展饲用玉米的几点建议

1. 调整育种目标,加速饲用玉米品种的选育和筛选

品种选育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获得优质高产饲料的关键,应该以提高玉米饲料产量和品质的生物潜力为目标,加强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研究、扩充优异种质,改进育种方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效结合,构建饲用玉米的杂优模式,选配适应市场需求及畜牧饲喂需要的饲用玉米品种。

饲用玉米品种的选育目标:适时收获时玉米秸秆干物质≥25000千克/公顷,粗蛋白≥7.0%,淀粉≥28%,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2%,木质素含量≤3.0%,离体消化力≥78%,细胞壁消化力≥49%,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和穗部虫害;籽粒蛋白质≥10%,脂肪≥4.0%,赖氨酸≥0.4%。

2. 重视良种良法配套,进行饲用玉米整体营养调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

研究玉米优质高效轻型栽培技术,提高玉米单产和改善玉米品质。通过遗传改良和栽培技术改进,对玉米品质都可发挥作用,目前除了重视品质育种工作外也应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主要提高单位面积的总产量。

通过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饲用玉米“双促双高”(促秆、促质、高产、高营养)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产优质饲用玉米品种的筛选、适宜栽培密度、高产优质肥水调控技术、最佳收获期、多元化高效种植模式、青贮技术(微贮技术)及质量评价、营养生长调节剂(激素等)在饲用玉米中的应用,无公害(绿色)饲用玉米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饲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等。

3. 进行饲用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配套-农户种植-饲养转化(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与示范

(1)建立饲用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基地

实践证明,没有基地建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分散、不规范的生产不能形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根据畜牧业发展需求和生态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应建成具有较高商品率,能批量供给市场需求高标准、高质量饲用玉米产品。

辽西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牛、羊的的饲料越来越紧张,必须以辽西各城市为中心分别建立二个企业群,一个饲料玉米生产基地,即近郊以牛、羊及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群;远郊以饲用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养殖企业群;远郊以外的饲用玉米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这样的三元结构,即提高离城市较远的农民收入,又提高了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

饲用玉米对生长育肥猪饲喂效果研究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用饲用玉米替代日粮中全部普通玉米和部分豆粕, 日粮配方和营养水平见表1。对照组日粮是吉林省公主岭市某猪场实际生产中的配方, 试验组日粮设计以饲用玉米吉单198和吉单327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为主要参考指标, 使各组日粮主要营养指标基本相同。吉单198粗蛋白、赖氨酸的实测值分别为 (9.17±0.28) %和 (0.252±0.011) %, 吉单327的粗蛋白、赖氨酸的实测值分别为 (10.30±0.31) %和 (0.283±0.011) %。

1.2 试验动物

选择体重40 kg左右、健康状况良好的大白×长白×杜洛克商品猪21头, 随机分为3 组, 每组7头, 分别饲喂3种日粮, 即日粮中的玉米分别是普通玉米 (对照组) 、饲用玉米吉单198 (T1组) 和吉单327 (T2组) 。预试期7 d, 正式试验期78 d。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养试验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见, 用饲用玉米替代全部普通玉米和部分豆粕、棉籽粕饲喂育肥猪, 对猪的生长没有不良影响。此结果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Speers和Liu等人报道, 用高赖氨酸玉米替换普通玉米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高俊等[1]的研究表明, 优质蛋白玉米的表观生物学价值极显著高于普通玉米, 因而提高了猪的生长性能。金水仙等[2]用优质蛋白玉米等量替代普通玉米, 试验猪的生长性能有改善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2.2 饲用玉米对育肥猪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试验结束时, 从每组中随机选出试验猪4头进行屠宰, 测定各项 屠宰指标并进行肉质分析, 结果见表3、表4。

由表3、表4可见, 3组试验猪的屠宰性能及肉质差异不大。但总体来看, 试验组猪的屠宰性能及肌肉熟肉率、肌肉嫩度、肉色、大理石纹、pH24值等各项指标有改善的趋势。高俊等[1]的试验结果表明, 优质蛋白玉米能增加猪的眼肌面积;黄启贤用高赖氨酸玉米等量替代普通玉米饲喂猪, 试验结果表明, 高赖氨酸玉米组的屠宰率、瘦肉率高于普通玉米组。本试验虽有这个趋势, 但不明显。其原因是试验日粮中饲用玉米取代了普通玉米后大豆粕的比例下调了, 致使各组日粮的粗蛋白、赖氨酸等营养指标趋于一致。如果日粮其他各种原料比例不变, 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这一推测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3 经济效益分析 (见表5)

注:生猪价14元/kg。

用饲用玉米代替全部普通玉米和部分豆粕、棉籽粕后, 饲料成本有所下降, 而日增重略有提高, 从而提高了饲养效益。T1组、T2组分别比对照组每头多收入85.10元和36.10元, 如果生猪价格和豆粕、棉籽粕价格继续盘升, 用饲用玉米替代适量豆粕和棉籽粕饲喂生长育肥猪, 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本试验的饲用玉米与普通玉米的价格是相同的, 养殖户使用饲用玉米饲喂家畜, 只要科学、合理地配制日粮, 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 小结

在日粮中用饲用玉米代替全部普通玉米、部分豆粕和棉籽粕, 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不但不降低, 反而有提高的趋势。在40~66 kg阶段, 吉单198可以替代1.5%豆粕和0.5%棉籽粕, 吉单327可以替代2%豆粕和2%棉籽粕;在66~100 kg, 吉单198可以替代2%棉籽粕, 吉单327可以替代1%豆粕和3%棉籽粕。在日粮中用饲用玉米替代全部普通玉米、适量豆粕和棉籽粕, 可以降低饲料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拓宽蛋白质饲料的来源, 在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应用。随着人们对优质饲用玉米的深入的研究, 饲用玉米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俊, 齐广海.优质蛋白玉米对猪的生物学价值及氮代谢研究.[J].中国饲料, 2002 (12) :5-7.

饲用玉米秸秆的可消化养分分析 第5篇

收获后饲用玉米干物质含量和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 粗纤维含量等对饲用玉米可消化性有显著的影响。该项研究利用远缘杂交种质作为基础材料, 采用复合杂交及回交改良的方法, 培育高饲料价和高消化性自交系, 进而组配杂交组合, 再通过对饲用玉米收获后全株总能、消化能、代谢能等能量的计算分析及综合评价, 筛选高消化性饲用玉米种质和高消化性饲用玉米组合。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该项研究全部试验种于山西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基地, 海南加代试验种于海南三角基地。普通玉米自交系选用配合力高、综合性状好的高代普通玉米自交系普9058、昌7-2、高消化性自交系JD28、JD76。远缘杂交材料选用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提供的大刍草KIH1556和KIH1568。.

1.2 取样测定

分别在8月11日、8月26日与9月12日, 在试验小区中收割2耐植株, 测定其全株、果穗与秸秆鲜物质质量, 并分器官留取小样, 之后将样品在105℃条件下杀青30min, 然后在80℃条件下烘干至恒重, 称量干物质质量并留取小样供分析测定。

1.3 室内测定

粗蛋白质采用H2S04-H2O2消化-奈氏比色法测定;粗脂肪的测定用鲁氏残留 (渣) 法;粗纤维的测定采用定量酸和碱在特定的条件下消煮, 乙醚脱脂及乙醇脱去醇溶性物质后, 扣除矿物质的量测得;灰分的测定采用高温直接法;无氮浸出物=100%- (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十粗灰分%) 。

1.4 能量指标计算

饲料价的测算必须在青贮玉米接近成熟即在雌穗子粒的白色乳线达到子粒长度的2/3时测定。通常以TDN干物收量表示, 计算公式:TDN=0.582×茎叶干物收量+0.85×雌穗干物收量。

可消化养分的计算Y=C+b 1 x 1+b 2 x 2+b 3x 3+b 4 x 4, 其中:Y-总消化养分, c—常数, b1、b2、b3、b4分别为粗蛋白质、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及粗脂肪等的系数, x1、x 2、x 3、x 4分别代表样品中粗蛋白质、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及粗脂肪等在干物质中的含量。

总能的计算C E=a1x 1+a2x 2+a3x 3, 其中:G E—总能, a1、a2、a3分别代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粗能值。

消化能及代谢能的计算I k g t d N=1/1 8.4 m J×D E=1/15.1mJ×ME, 其中Td N一可消化养分, D E—消化能, ME—代谢能。

2 结果与分析

2.1 创新材料整株的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的含量和积累量分析

由表1可见, 饲用玉米创新材料PC723和PC721整株玉米的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的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中北410。PC723和PC721的总能含量分别比对照高5%和10.4%, 积累量分别高78.4%和48.1%;PC723和PC721的消化能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9%和5.9%, 积累量分别高88.2%和72.0%;代谢能含量分别高0.5%和6.9%, 积累量分别高15.4%和51.2%。PC723和PC721比较, PC721整株中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的含量与积累量均比PC723高。即PC721>PC723见表1。

2.2 组配组合整株的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的含量和积累量分析

由表2可见, 组配饲用玉米组合饲玉526和饲玉293整株玉米的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的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中北410。饲玉526和饲玉293的总能含量分别比对照高8.0%和19.2%, 积累量分别高4.9%和25.3%;饲玉526和饲玉293的消化能含量分别比对照高4.6%和5.9%, 积累量分别高41.2%和18.4%;代谢能含量分别高4.7%和3.7%, 积累量分别高32.5%和18.7%。饲玉526和饲玉293比较, 饲玉526整株中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的含量与积累量均比饲玉293高。即饲玉526>饲玉293, 见表2。

2.3 饲用玉米整株秸秆的可消化养分评价

由表3可见, 组配饲用玉米组合饲玉526和饲玉293整株玉米的可消化养分的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中北410。饲玉526和饲玉293的可消化养分含量分别比对照高2.9%和1.8%, 积累量分别高19.9%和17.8%;创新的种质材料PC723和PC721整株玉米的可消化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中北410。其可消化养分含量分别比对照高0.2%和0.7%, 积累量分别高6.7%和11.6%。见表3。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饲用玉米植株养分与能量积累不仅和物质积累相关, 而且受品种类型的影响。凡是物质积累较快者, 能量与养分也积累的多。从能量指标的变化分析, 不同饲用玉米品种可消化养分、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含量与积累量, 因品种而异。按总能积累量大小排序为:PC721>饲玉526>PC723>饲玉293>晋饲育1号>中北4 10;按消化能积累大小排序为:PC721>PC723>>饲玉526>饲玉293>晋饲育1号>中北41 0;按代谢能等积累大小排序为:饲玉526>饲玉293>饲玉526>PC723>晋饲育1号>中北41 0;按可消化养分积累量大小排序为:PC721>饲玉526>晋饲育1号>PC723>中北41 0。可见, 饲用玉米创新材料PC723和PC721整株玉米的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的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中北410, 其中PC721优于PC723;组配饲用玉米组合饲玉526和饲玉293整株玉米的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的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中北410。饲玉526和饲玉293比较, 饲玉526优于饲玉293。

摘要:通过对不同饲用玉米营养能量指标的计算分析, 表明不同饲用玉米的可消化养分、总能、消化能及代谢能含量与积累量, 筛选出2份高消化饲用玉米种质和2份高消化饲用玉米组合, 为饲用玉米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饲用玉米,可消化养分,总能,消化能,代谢能

参考文献

[1]井上直人, 春日重光.饲料用玉米杂交种茎叶部消化性品种间差异[J].日草志, 1989 (, 35) :50-60.

[2]刘守渠, 张二俊.玉米不同茎节消化性指标与全茎叶干物分解率相关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6, 21 (3) :61-64.

[3]陈培义, 刘景辉等.不同青贮玉米品种饲用营养价值的研究.华北农学报, 2007, 22 (3) :5-9.

饲用玉米 第6篇

一、优质饲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1. 选地

要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的平地或台田地, 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

2. 整地秋施肥

结合秋翻, 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千克/公顷, 秋翻后要及时耙压, 达到地平、土碎、保墒。

3. 品种选择

根据朝阳的气候特点、栽培方式的不同, 一季作品种主要选择耐密、抗逆性强、高油或高蛋白, 活秆成熟的优质高产晚熟玉米品种。主要有北育1号、丹大5号、雅玉8号等。水浇地两茬栽培主要品种, 上茬要选择早熟品种, 主要有白糯2号、中糯1号、丹糯1、2号等;下茬要选择中熟品种, 主要有嘉吉647、高油115、中单3710、中单9409、鲁单203、农大95等。

4. 适时播种 (1) 播种时间

一季作栽培, 一般在4月中、下旬, 当表土温度稳定在10℃时即可播种。两茬栽培, 上茬即可通过育苗移栽, 也可通过催芽地膜覆盖, 于4月中旬种植;下茬玉米于7月中旬上茬收获后及时催芽种植, 或育苗移栽。

(2) 用种量

用种量45~52.5千克/公顷, 播种期其他事项与普通玉米相同。

5. 均衡施肥

由于饲用玉米以生物产量为主攻目标, 且植株高大, 需较多养分供应, 所以, 要注意均衡施肥, 并加大用肥量。一般磷酸二铵300~450千克/公顷, 尿素400~450千克/公顷, 硫酸钾 (氯化钾) 75~100千克/公顷。

6. 合理密植

要求亩株数达到67500~75000株/公顷。其他栽培措施与普通玉米相同。

7. 及时收获

(1) 最佳收获期应在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 玉米秸秆含水量在70%左右, 此时期玉米整株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等均较高。要提前修建好青贮窖 (池) , 选择晴朗无风天将玉米整株割下, 立即连果穗带茎叶铡碎, 入窖踩实, 密封, 经过一个月左右发酵即可饲喂牲畜。

二、优质饲用玉米青贮技术

1. 建青贮窖 (池)

小规模养殖户以青贮窖为主, 一般建直径2米、深2.5~3米井式窖, 每窖贮5000千克。大型养殖场以建青贮池为主, 池深2.5~3米, 宽2~3米, 长度视青贮料多少而定 (一般1立方米可贮存1000千克) , 池底及边墙为水泥防渗结构, 或用聚乙烯塑料膜包裹防透气, 在窖 (池) 顶部用30~40厘米细土压实, 并在窖 (池) 上面进行防雨及遮荫处理。

2. 青贮原理

秸秆青贮是利用微生物的乳酸发酵作用达到保存青绿多汁饲料营养特性的一种方法。利用新鲜的玉米整株切碎, 密封贮藏。创造厌氧环境, 使乳酸菌快速繁殖, 控制有害菌如有氧变质的酵母和霉菌的发生, 保证青贮饲料多汁适口、气味酸香营养丰富、消化率高等特点。

3. 青贮技术

(1) 当玉米秸秆含水量达70%左右时, 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 玉米叶片大部分青绿时收获, 用机器铡成2~4厘米长的小段放入青贮窖 (池) 中, 每填装30~40厘米厚, 进行人工踩压或机械压实。

(2) 平整。青贮料填装满后, 再进行最后一次压实, 表面要整平, 以青贮料紧密均匀为妥。

(3) 盖膜。选用12丝厚、暗色或白色、强度高、不易破损的塑料薄膜覆盖在青贮料堆上, 最好将塑料延窖 (池) 壁下进窖 (池) 40~50厘米左右, 窖口膜要盖严, 并在膜上盖30~50厘米土即可。

饲用玉米 第7篇

中国秸秆资源丰富,仅玉米秸秆每年产量大约2亿t[1]。充分合理利用秸秆作反刍动物饲料,可以有效缓解饲料短缺问题。秸秆利用为反刍动物粗饲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低消化能、适口性差及粗蛋白含量低[2]。为克服这样的限制,人们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学处理方法。以生产粮食为目的的玉米种植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因此只有在对玉米籽实减产不显著的前提下,提高秸秆饲用价值才是可行的。为提高秸秆饲用价值,还需要进行其它途径的探索。本文对提高秸秆饲用价值的方法进行综述。

1 影响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农学因素

1.1 品种对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

过去对玉米品种的选育,将重点放在提高籽实产量上,不关心秸秆的产量以及质量。将秸秆作为饲料,除籽实产量之外,秸秆干物质产量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秸秆的营养成分含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作物副产品作为粗饲料的重要性,玉米品种改良的研究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重点转移到兼用型品种(dual-purpose cultivars)的改良,既考虑籽实产量,又重视秸秆的产量与品质[3]。White et al.[4]和Flachowsky et al.[5] 研究表明,具有高秸秆质量的玉米品种,不一定总是与低籽实产量关联,这就给我们以启示,可以选择一个品种,获得高质量的秸秆而不牺牲籽实产量。

Tolera et al.[6]研究了埃塞俄比亚南部的8个玉米品种,发现潜在的利用指数(Utility index)在61%~74%之间变化,籽实产量、秸秆产量与品质均有不同,认为可以选育出高籽实产量及所期望的秸秆产量的玉米品种。Akbar et al.[7]研究了德国Jena地区的6个玉米品种,在相同的种植和管理条件下,6个品种的玉米籽实和秸秆产量各不相同。同时,秸秆的体外消化率也不同。因此,建议从提高秸秆饲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应选用籽实产量高、秸秆干物质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朱霞等人研究了四川地区4个粮饲兼用玉米品种的饲用价值,发现各个品种玉米秸秆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消化能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的4个品种分别为:川单21、成单22、燎原青贮玉米2号及雅玉8号,结果表明雅玉8号饲用价值明显优于其他几个品种。同时,还将粮饲兼用品种与青贮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粮饲兼用品种与青贮品种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种植兼用型玉米弹性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决定玉米饲用还是粮用[8]。

韩秉进等人在黑龙江西部的富裕县对不同品种玉米进行青贮试验,发现不同品种在该地区种植、青贮后,饲料质量明显不同[9]。苗树君等人在黑龙江完达山地区对中原单32的研究表明,蜡熟期收获青贮,品质则高于乳熟期收获的[10]。韩秉进等人在黑龙江富裕县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单32适合青贮的收获期为乳熟期[9]。

1.2 收获期对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

关于玉米收获期的研究,过去大多是重视籽实产量,以收获高产量的籽实为目标,因此强调尽可能推迟收获日期[11,12]。虽然推迟收获日期,籽实产量有所提高,但是秸秆产量与品质均下降,表现在秸秆中叶的比例下降,茎的比例上升[6]。随着收获期的推迟,秸秆粗蛋白的含量逐渐下降[13]。Harika and Sharma报道[14],从生理成熟期到完熟期,随收获推迟,每株植株的叶片数和叶茎比下降。而且,当玉米收获期推迟,秸秆的茎和叶中粗蛋白含量下降,尼龙袋法干物质消化率下降,并伴随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上升。收获期是影响农作物秸秆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在适宜的日期收获玉米籽实以及秸秆,不但可以提高秸秆产量,还可以获得营养价值较高的秸秆,并且免去了各种处理,减轻了收获后的工作量,简化了秸秆利用方式,更容易为农民接受。研究证明,玉米籽实含水量在30%~35%时即已达到生理成熟,其干物质含量不再增加,而收获则经常推迟到籽实含水量在15%~20%左右,以达到贮藏的安全含水量[15]。在吉林西部,对“登海一号”玉米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籽实失水期间,秸秆的生物量及化学成分迅速发生变化,趋势是生物量下降,作为饲料,品质下降[16]。朱霞等人研究了四川地区4个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和1个青贮玉米品种的饲用价值[8],其中雅玉8号和燎原青贮玉米2号的最适收获期在抽丝后42天,川单21和成单22最适收获期在抽丝后35天;而新青2号在抽丝后28天收获可获得最佳的青贮玉米饲料价值,在抽丝后35天收获可获得较高的粮食产量。Pordesimo et al. 研究2个玉米品种Pioneer 32K61和Pioneer 32K64 Bt,从籽实生理成熟期前2周至籽实适合收获机械(combine)收获后4周,随着成熟期推进,秸秆各组成部分即茎、叶、穗轴、苞叶的木质素含量持续上升,而可溶性葡聚糖则迅速下降[17]。推迟玉米收获期,秸秆质量下降,但是也有例外,闫贵龙等人以高油玉米647为试验对象,随着籽实成熟度的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及消化率均提高[18]。

利用玉米秸秆作饲料,收获日期是关键,适宜日期收获玉米,在籽实产量损失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可以提高秸秆产量,获得相对优质的秸秆,收获日期对秸秆产量及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各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不同,适宜的收获日期亦不同。

1.3 与豆科植物间作对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

农作物秸秆粗蛋白含量低,是家畜营养的严重限制因素。因此,饲喂粗饲料的动物,经常补饲蛋白质含量高的精料,如豆类。谷物类与豆科作物间作,除了改善土壤肥力参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谷物秸秆产量及质量,对于满足家畜营养需要发挥重要作用[19]。最初对农作物间作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水分、养分、光照利用率的提高,而不是以提高谷物秸秆营养价值为目的。有许多研究表明,豆类与谷物间作的系统,是解决谷物秸秆低营养限制和发展持续农业生态系统的较好选择。例如,在高粱大面积种植地区,为得到更好的高粱秸秆干物质产量,各种间作组合已经被考察,如高粱与豌豆、高粱与木豆、高粱与扁豆、高粱与大豆和高粱与鹰嘴豆的间作[19]。高粱与各种豆类轮作,不施氮肥也能得到很高产量。在豆类存在的混作中,饲料粗蛋白含量增加。各种豆类作物对粗蛋白含量增加的贡献量有所不同,Kumbhar et al.研究表明,为获得高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含量,豇豆与高粱是最好的组合[20]。然而,也有几个研究表明,高粱单作比间作获得更高的绿饲料产量[21]。对于玉米与豆科作物的间作,研究也很多,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侧重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提高光能、水、肥利用率,如何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收益等。例如,Ghosh研究表明,在玉米与花生、高粱与花生、珍珠黍与花生3种间作系统中,玉米与花生的间作是经济收益最高的一种系统[22]。关于玉米与豆类间作,对于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研究较少,玉米秸秆的粗蛋白含量很低,豆科干草粗蛋白含量比秸秆高,因此二者混合则得到粗蛋白含量较高的混合饲料[23]。玉米秸秆相对于秸秆/豆科牧草混合饲料有较高的细胞壁成分,当将豆科牧草加到玉米秸秆中,豆科牧草对其细胞壁成分有稀释效果。

1.4 收获后的存放方式对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

秸秆收获后的存放方式对其饲用价值也有影响。收获后的秸秆,由于植物体内还存在一定的酶活力,还能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因此合适的存放方式可以有效减小呼吸消耗。另外,由于一些物理因素如日照、风吹、雨淋等,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Bwire and Wiktorsson在坦桑尼亚中部的试验表明,将收获后的玉米秸秆顶端分别按不同方式存放,结果发现存放于棚内的玉米顶部保留了最大量的粗蛋白,奶牛试验体外消化率较高,同时ADF及NDF含量较低[24]。因此,存放方式对于维持收获后的秸秆饲用营养价值极为重要。范华等人研究了露天保存、棚舍保存、青贮和氨化等保存方式对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粗蛋白含量,氨化保存方式使粗蛋白含量最高,然后依次是棚舍保存、青贮、露天保存。对于瘤胃降解率而言,烘干和棚舍阴干方式的干物质、有机物降解率显著高于露天保存[25]。Shinners et al.的研究结果表明收获后贮存方式的不同,秸秆干物质损失量不同。含水38%~49%的秸秆,切碎(Chopped)打包(Bagged)贮存方式,经过9个月的贮存,干物质损失5.4%;而打捆(Baled)裹包(Wrapped)贮存方式,同样经过9个月的贮存,干物质损失只有2.4%。对于干秸秆,裹包贮存于室内,经8个月后,干物质损失3.3%,裹包贮存于室外,经8个月,干物质损失18%[26]。贮存时秸秆的含水量及贮存方式能够影响秸秆的干物质损失量,各地区应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及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贮存方式。付清茂等人研究了新疆地区东单7号玉米品种在窖存期间的变化,发现随着窖存时间延长,玉米秸秆的粗蛋白含量不断减少,纤维素类物质含量逐渐增加[27]。窖存过程中发霉现象造成秸秆的大量损失,因此窖存时一定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霉变的发生。

2 物理学方法提高秸秆饲用价值

秸秆化学构成复杂,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相互交联,导致其分解利用比较困难,因此任何利用方式,都需要对秸秆进行预处理、转化,以去除木质素这一阻碍其分解的主要成分,木质素的降解是秸秆转化的关键因素。机械粉碎是一种常用的物理学方法,通过机械粉碎将秸秆变成尺寸较小的颗粒,降低纤维素的结晶度,但是粉碎处理秸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结构,粉碎之后颗粒如果不够细,对水解效率和速率几乎没有影响[28]。因此,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且物理学方法能耗较高,需要投入大型加工设备。

水蒸气爆破也是常用的一种物理化学方法,将初步粉碎的秸秆原料置于密闭容器中,经高温高压饱和水蒸气加热处理,然后迅速减压,使原料经爆破作用破坏其三维结构,高温也使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和转变。水蒸气爆破的优点是能耗较少,没有试剂回收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被认为是处理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较好的一种方法;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木质素分解并不彻底[29]。

3 化学方法提高秸秆饲用价值

化学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处理方法,采用酸、碱、氧化剂等化学试剂单独或混合使用处理秸秆,能有效除去木质素,利于后期的酶解或其他处理方式。

酸处理使秸秆中半纤维素溶出,可以提高后期的厌氧消化率[30]。稀酸水解已经成功用于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Yan et al.采用2%硫酸流动循环喷洒处理玉米秸秆90min,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木质素大约70%~75%,认为该方法对于预处理木质纤维素类物质是可行的[31]。由于所用的酸浓度较低,必须与高温、辐射、蒸汽爆破等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酸处理比蒸气爆破成本高,同时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32]。在酸处理过程中,溶解的木质素在酸性环境中会很快聚集沉淀,浓酸环境木质素的沉淀更为突出,这也是酸处理的缺点[33]。

碱处理方法是较普遍采用的一种化学法,主要采用氢氧化钠或氨水处理秸秆。Kim et al.采用氨水在流动反应器内处理玉米秸秆,发现该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木质素,能够去除总木质素的70%~85%,同时保留大量纤维素,超过95%的纤维素被保留,是较有效的利用秸秆方法[34]。碱的作用主要是水解木质素与木聚糖之间的酯键,使木质素溶出去除。碱也使原料中的纤维素浸润、溶胀,使其聚合度、结晶度降低。尽管碱法处理效果较好,但是碱的用量较大,会造成部分半纤维素的损失,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同时碱液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另外,碱处理也能导致木质素的溶解、再分布及聚集,改变纤维素的状态,这些效应降低了其去除木质素及纤维素溶胀的正效应[35]。Chen et al.分析了4种化学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的影响,即1.5% H2SO4在106~108℃处理6h,0.4g/g秸秆氢氧化钙120℃处理4h,10%NH4OH浸泡24h后自来水冲洗后在100~108℃条件下0.3mol/L HCl水解1h,2% NaOH 120℃处理30min。研究结果表明,上述4种处理方法中,NaOH处理组木质素含量与未处理玉米秸秆的比较,下降55%,同时可发酵糖含量提高。因此,认为NaOH处理是4种方法中较好的方法[36]。

氧化剂处理秸秆目前主要使用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臭氧和次氯酸钠等,目的是除去大部分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在大多数情况下,所使用的氧化剂没有选择性,因此可能会导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损失[30]。氧化剂用量大、成本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

4 生物学方法提高秸秆饲用价值

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微生物作用分解木质素。利用微生物分泌的酶降解秸秆,可以在温和的环境中进行,能耗低,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目前已知降解木质素能力较强的微生物有白腐真菌、褐腐菌、软腐菌及瘤胃微生物等。

4.1 白腐真菌

褐腐菌和软腐菌在降解木质素的同时,也降解了纤维素,因此不利于秸秆的有效利用[37]。白腐真菌中有优先降解木质素的菌种,具备较强的降解木质素能力,绝大多数为担子菌纲,少数为子囊菌纲。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是氧化反应,至少需要3种酶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的一种。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等。Díaz -Godínez and Sánchez采用玉米秸秆粉种植糙皮侧耳,收菇之后,比较研究了处理和未处理秸秆的化学成分以及消化率,发现处理之后的玉米秸秆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1倍左右,NDF含量下降8%左右,秸秆营养价值有显著提高。处理之后秸秆的原位消化率比未处理秸秆高,饲喂处理之后秸秆,羊活体重增加较饲喂未处理秸秆的高[38]。梁军锋等采用凤尾菇、糙皮侧耳、黄孢原毛平革菌等处理发酵玉米秸秆与小麦秸秆,研究结果表明,凤尾菇降解秸秆中木质素能力最强,能够降解玉米秸秆中47.7%的木质素,降解小麦秸秆中38.4%的木质素;而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木质素分别为34.6%和32.2%[39]。Xu et al.利用白腐真菌Irpex lacteusCD2发酵玉米秸秆,发酵60天之后,酸性不溶木质素的降解率达到80%以上[40]。Wan and Li 将玉米秸秆粉碎成为5mm左右,利用白腐真菌Ceriporiopsis subvermispora处理玉米秸秆,发酵处理18天之后,木质素降解率31.59%,纤维素降解率低于6%,表现出对木质素的选择性降解[41]。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所需酶,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是在限制氮源或碳源条件下培养,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酶产量较低,实现工业化生产还存在一定问题[32]。反刍动物瘤胃内存在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泌多种酶,将植物纤维彻底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供宿主动物吸收利用,因此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于降解秸秆木质纤维素具有重要意义[42,43]。

4.2 瘤胃微生物

瘤胃微生物产纤维素酶[44]和半纤维素酶[45],因此降解秸秆类木质纤维素能力较强。瘤胃微生物大部分为厌氧或者兼性厌氧微生物,厌氧发酵秸秆的优点是秸秆不需要预处理,发酵与糖化可以同时进行。有报道称,采用牛或者羊瘤胃微生物制作秸秆仿生饲料,制成的秸秆饲料15%~20%的粗纤维被分解,真蛋白质增加50%以上,并且含有18种必需氨基酸,粗脂肪含量增加60%以上[46],表明对于秸秆这样的低蛋白质、低脂肪粗饲料采用瘤胃微生物处理,有较好效果。蒋中海从牛瘤胃分离微生物发酵秸秆,厌氧发酵之后,玉米秸秆呈黄褐色,带酸甜气味,整垛秸秆内外颜色一致,无霉变;处理后玉米秸秆粗蛋白含量达到11.06%,粗纤维降解率高于对照组。肉牛饲喂试验结果表明,活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47],证明瘤胃微生物能够明显改善秸秆饲料质量,提高作物秸秆利用率。Hu and Yu利用瘤胃微生物发酵玉米秸秆,采用分批培养和半连续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批培养方式,在25℃条件下,发酵10天,木质素转化率最高,达到29.6%;采用半连续培养,在40℃条件下,木质素转化率最高,达到29.1%[48]。在工业化生产中考虑到能耗等问题,应该选择低能耗的处理方式。

4.3 复合菌系发酵

尽管目前有很多单纯微生物发酵秸秆较好的例子,但是单纯微生物发酵秸秆,由于产酶种类单一,与多菌种发酵秸秆比较,转化效果仍不是很理想。复合菌系由于分泌多种酶,菌种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因此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复合菌系是发酵秸秆的趋势。高丽娟等构建发酵秸秆的乳酸菌复合菌系SFC2,用于发酵干玉米秸秆,培养30天后,pH下降至3.9,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提高2.24%,粗纤维含量降低6.68%,接种复合菌系后乳酸含量增加了166%,干秸秆的嗜口性明显提高,认为该复合菌系能够提高干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49]。

由于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地域广,为满足低温地区的使用,王彦杰等通过限制温度(10℃)培养,构建了低温复合菌系,利用该菌系发酵玉米秸秆,接种2天后pH迅速下降到4.4,而对照则是在8天之后才下降到4.5,pH迅速下降可抑制腐败菌生长。通过对秸秆发酵产物分析,发现接种复合菌系的秸秆,没有丁酸产生,而未接种的则有丁酸产生,丁酸是不良发酵的指示[50]。研究结果表明,该耐低温复合菌系能够改善玉米秸秆的发酵品质。

为解决玉米秸秆表面杂菌的干扰问题,Feng et al.构建复合细菌菌群,利用该菌群降解未经灭菌处理的玉米秸秆,40℃,发酵处理8天,能够降解51%以上的未灭菌玉米秸秆,表明该菌群能够克服秸秆表面固有微生物的干扰,并且降解能力较强。该菌群经过40代培养后,微生物构成稳定,并且可保持较强的降解能力[1]。

5 结语

青贮是玉米秸秆是收获后常用的保存方式,影响秸秆青贮饲料质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贮存时干物质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缓冲能力、材料的切割长度等,关于影响玉米青贮饲料价值的因素在此不作论述。

玉米品种、收获期、与豆科作物间作及收获后秸秆贮存方式等农学因素均影响秸秆饲用价值,可以通过合理的农艺操作获得饲用价值较高的秸秆,并且简单易行,容易大范围推广。另外,构建转化秸秆的复合菌系是生物学方法处理秸秆的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年产量约2亿t,是反刍动物重要的粗饲料来源。秸秆作为饲料,限制因素是粗蛋白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如何提高秸秆饲用价值是利用秸秆作饲料的前提。为此,综述了提高秸秆饲用价值的方法,包括影响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农学因素、物理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学处理方法。玉米品种、收获期、与豆科作物间作及收获后秸秆贮存方式等农学因素均影响秸秆饲用价值,可以通过合理的农艺操作获得饲用价值较高的秸秆,并且简单易行;构建复合菌系转化秸秆是生物学方法处理秸秆的发展趋势。

饲用玉米 第8篇

一、辽西地区青贮饲料玉米品种研发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辽宁省政府、辽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青贮饲料玉米的研发非常重视,但是该项目正处在艰难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青贮饲料玉米育种目标和品位定位不清晰,概念混淆,分不清青贮玉米和普通玉米的区别

一般来讲青贮玉米是指玉米吐丝期至蜡熟期间,收获整株玉米,然后经切碎加工或贮藏发酵,调制成饲料,饲喂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根据收获器官的不同,可将青贮玉米分为青贮专用型玉米、粮饲兼用型玉米和粮饲通用型玉米三种类型。无论选用什么类型的青贮玉米,理想的青贮玉米杂交种应具有下列特点:

⑴生物产量高(饲草产量高);⑵摄入量高;⑶消化力或消化率高;⑷适量的矿质元素、蛋白质、维生素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⑸发芽势和抗冷性强。

目前,育种家只注重生物产量、茎叶的保绿性,不注意育种材料的内存品质,品质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品种相差较远。

2. 育种材料短缺和快速可靠的营养检测设备不完善

饲用玉米研究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快速可靠的营养分析测试技术体系,从而增大了种质材料筛选和组合决选的盲目性,同时对养殖企业来说,实行优质优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急需建立完善的饲用玉米营养分析检测系统。

其次,与普通玉米育种遇到的问题一样,种质资源缺乏、基础狭窄是限制青贮饲用玉米品种选育的主要障碍因素。相对国外青贮玉米和国内的普通玉米育种而言,在种质资源的改良利用和育种技术方面,还处于低水平,组配的杂交种较少,品种更新速度较慢,而且满足不同种类的畜禽(饲草和饲料)需要的品种就更少了,制约了玉米作为饲料的经济优势。

3. 产业化力度不够

由于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事企业又是一个弱势企业。农民由于受传统的粮食观念及青贮技术不配套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现实生产中利用玉米秸秆做牛、羊等动物的饲料,主要还是沿用传统落后的老方式,养殖牛羊数量小,不够规模,即使有上百头的养殖大户,由于农民的土地分散经营,无法统一管理,往往产生原料短缺,同时牛羊的产品不能深加工,即产业链不能延长升级,产品的附加值不能提高,因此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太弱,往往造成破产的局面。

二、辽西发展饲用玉米的对策及建议

1. 调整育种目标,加速饲用玉米品种的选育和筛选

品种选育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获得优质高产饲料的关键。我们应该以提高玉米饲料产量和品质的生物潜力为目标,加强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研究、扩充优异种质,改进育种方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效结合,构建饲用玉米的杂优模式,选配适应市场需求及畜牧饲喂需要的饲用玉米品种。

饲用玉米品种的选育目标:适时收获时玉米秸秆干物质≥25000千克/公顷、粗蛋白≥7.0%、淀粉≥28%、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2%、木质素含量≤3.0%、离体消化力≥78%、细胞壁消化力≥49%,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和穗部虫害;籽粒蛋白质≥10%,脂肪≥4.0%,赖氨酸≥0.4%。

2. 重视良种良法配套,进行饲用玉米整体营养调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

研究玉米优质高效轻型栽培技术,提高玉米单产和改善玉米品质。通过遗传改良和栽培技术改进,对玉米品质都可发挥作用,目前除了重视品质育种工作外,也应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提高单位面积的总产量。

我们通过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饲用玉米“双促双高”(促秆、促质、高产、高营养)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产优质饲用玉米品种的筛选、适宜栽培密度、高产优质肥水调控技术、最佳收获期、多元化高效种植模式、青贮技术(微贮技术)及质量评价、营养生长调节剂(激素等)在饲用玉米中的应用,无公害(绿色)饲用玉米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饲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等。

3. 进行饲用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配套-农户种植-饲养转化(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与示范。

(1) 建立饲用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基地

实践证明,没有基地建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分散、不规范的生产不能形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根据畜牧业发展需求和生态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应建成具有较高商品率,能批量供给市场需求高标准、高质量饲用玉米产品。

辽西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牛、羊的饲料越来越紧张,必须以辽西各城市为中心分别建立二个企业群,一个饲料玉米生产基地,即近郊以牛、羊及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群;远郊以饲用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养殖企业群;远郊以外的饲用玉米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这样的三元结构,即提高离城市较远的农民收入,又提高了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饲用玉米】相关文章:

饲用玉米的生产技术06-14

玉米育种05-08

玉米食品05-25

玉米产业05-29

玉米丰产05-31

玉米加工06-07

玉米期货06-09

玉米免耕06-11

玉米种子06-13

间作玉米06-16

上一篇: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下一篇:自动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