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间骨折术范文

2024-08-02

转子间骨折术范文(精选10篇)

转子间骨折术 第1篇

关键词:髋骨折,内固定器,治疗结果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老年骨折患者逐渐增多。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骨骨折, 约40%的患者为不稳定性骨折[1]。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极高, 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症, 治疗时对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要求较高, 为避免术后出现肢体缩短、髋外旋、内翻等,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尤为重要[2]。本研究旨在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月望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65例。其中男34例, 女96例;年龄65~81岁, 平均 (74.5±2.7)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 于股骨大转子下方做一约10cm的纵向切口, 纵向切开骼胫束, 暴露股骨近外侧, 完全对合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在股骨外侧放置长度适中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安装套筒后穿入引导针, 钻进3根克氏针, 在C臂机下确认3根针全在股骨颈内, 调节钻入深度并测量, 选择长度合适的空心锁定螺钉, 于骨折的远端钻孔并固定;通过C臂机透视并活动患肢, 确定复位固定满意后冲洗并放置引流, 逐层缝合、包扎切口。患者于术后第8天开始进行患肢被动运动, Ⅱ、Ⅲ型患者术后4周可下床扶拐不负重行走;Ⅳ、Ⅴ型患者术后5~6周可下床不负重行走;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 待骨折完全愈合后可弃拐负重行走[3]。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 采用骨科牵引床进行牵引复位, 后于大转子定点处纵向切入, 并以此处作为进针点, 逐步扩髓, 沿着导针部位插入主钉, 在瞄准器的引导下打入导针, 在C型臂机透视下调整相应位置并打入髓螺钉防旋螺钉, 后于远端拧进2枚远端螺钉, 固定完毕后冲洗并放置引流, 逐层缝合、包扎切口, 术后康复训练与研究组相同[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

1.4 评定标准

注:*为t值

(1)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 采用Harris评分法评定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总分100分, 包括功能47分、疼痛44分、关节活动5分、畸形4分;优:90~100分, 良:80~89分, 可:70~79分, 差:<70分。 (2) 骨折愈合标准:X线检查示骨痂生长良好, 骨折线模糊, 局部无叩痛, 且负重行走无疼痛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老年骨折患者逐渐增多。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骨骨折, 约40%患者为不稳定性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极高, 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症, 治疗时对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要求较高, 为避免术后出现肢体缩短、髋外旋、内翻等,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尤为重要。由于保守治疗一般需长期卧床, 可能导致压疮、坠积性肺炎及心脑血管疾病等, 故临床通常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仍没有统一标准, 仍是临床骨科的一大难题。早治疗、早恢复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宗旨;如何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获得最佳恢复效果是骨科医师追求的目标[5]。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各种新的内固定材料, 早期临床主要采用Camma钉髓内固定及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 但两种材料的抗旋转功能均较差, 后逐渐被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取代, 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方法。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是一种较薄的微创钢板, 根据骨骼特定的解剖位置设计而成, 主要由3枚主钉、数枚普通钉、锁钉及近端整合大转子钢板组成, 股骨干与钢板近端第1、2、3个螺孔分别成95°、120°及135°角, 这样的成角设计可极大增强钢板的抗旋转性能及股骨近段的固定强度, 适合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锁定钉与钢板固定后形成一个整体, 可有效支撑和固定骨折断端, 手术时不需要塑造外形, 能与邻近关节股骨形态相匹配, 且固定牢靠、操作简便、缩短了手术时间[6]。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比较, 无显著差异。表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桂贤, 张宁, 孙建华, 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6) :640-642.

[2] 潘晓华, 肖德明, 林博文, 等.动力髋部螺钉 (DHS) 和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7) :785-789.

[3] 李健, 张振山, 赵洪普, 等.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0, 14 (35) :6627-6631.

[4] 刘志彬, 黄玉良, 武明鑫, 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22) :33-34.

[5] Han N, Sun GX, Li ZC, et al.Comparison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blade and revers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distal femur systems in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J].Orthop Surg, 2011, 3 (1) :7-13.

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诊治观察 第2篇

关键词: 微创手术;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观察

Abstract the femur rotor refers to femoral neck fracture between basement to small rotor level over parts of fracture.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urgical techniqu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fixation materials, greatly reduce th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happen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femoral fractures between the rotor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method. Choose surgery therapy can relieve the pain as soon as possible, which reduces the cerebrovascular an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pain stimulation. Functional recovery faste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ip varus deformity, patients with early from bed, weight, avoid the complications in bed for a long time, reduce the mortality. This article USES the MIPPO technique, reverse using femoral LISS treatment of femoral fractures between rotor, small trauma, healing rate is high, coupled with early hip main passive functional exercise, fast fracture healing, fewer complications,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emoral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43-01

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因素多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等。暴力直接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破坏,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再者,长期、反复、轻微的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微创内固定系统因其生物力学的可靠性及使用中的灵活性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并且随着微创钢板固定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手术后许多并发症。本文结合近期实际病例资料,谈谈诊治体会。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1月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患者病历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18-65岁。所有病例均为交通事故伤害。

2 治疗方法

严重创伤治疗原则是抢救生命。如发现伤员心跳、呼吸已经停止或濒于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昏迷病人应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开放性损伤患者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应给予必要的止痛药。患者病情稳定后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术中均使用股骨LISS钢板固定,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骨折复位,在股骨大转子外做4-6 cm长纵形切口,切开阔筋膜,纵形分开股外侧肌纤维,暴露股骨大转子及其远端。通过撬拨和手法推压骨折块的方法使骨折块进一步复位,将适当长度的股骨LISS钢板倒置,经大转子切口沿股骨外侧方向骨膜外插入,远端皮肤做适当切口以显露接骨板远端,尽量将接骨板置于股骨干外侧轴线处。近侧端与大轉子相对帖服,然后用1-2枚适当长度普通螺钉将接骨板近端固定,远侧端用1枚3.5-4 cm长普通螺钉将接骨板固定帖服于股骨干外侧。C型臂X线机透视下再次证实,骨折端对位对线满意,接骨板放置位置良好后,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拧入并锁紧,接骨板近端用4-6枚锁定螺钉,远端用3-4枚锁定螺钉。冲洗止血后,逐层闭合切口,留置负压引流。

3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入选的36例患者均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髋内翻、关节僵直、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34例,良2例,优秀率达到94%。

4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的发生大大减少。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首选方法。选择手术疗法可以尽快解除疼痛,从而降低了因疼痛刺激引起的脑血管、心血管并发症。功能恢复较快,降低髋内翻畸形发生率,患者早期离床、负重,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本文采用MIPPO技术,反向使用股骨LIS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愈合率高,加上早期髋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角型钢板内固定为最原始的转子部骨折的解剖型固定方式,包括95°、135°角型接骨钢板两种,因其安装方法相对粗糙,对骨折对位的保留相对效果较差,目前应用日渐减少,但在小儿转子部骨折和转子部矫形治疗中作用则有无法替代的地位,但目前在市面上因应用较少往往缺货无法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由加压滑动鹅头钉由螺旋杆、加压钉、套简钢板及螺丝钉组成。螺旋杆体部呈六角形,起到防旋作用。顶端有粗大螺纹,能嵌入股骨颈松质骨内,套筒钢板可分为套筒及钢板二部分。术时按鹅头钉内固定的操作步骤插入导针,沿导针扩大骨孔,将套简插入骨孔内,套上螺旋杆,使螺旋杆在套筒内滑动。将钢板贴拢股骨外侧皮质,用螺丝钉将钢板固定在股骨干上,再将加压钉旋入螺旋杆内,即可对骨折处起到加压作用。其优点在于固定作用力强,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也可牢固固定,部分病人可早期扶拐活动,减少全身并发症。

转子间骨折术 第3篇

关键词:生存分析方法,不同术式,转子间骨折,预后

老年转子间骨折 (IF) 通常高发于老年患者, 手术治疗为首选, 认为术后患者能够及早下床活动, 对避免久卧导致并发症, 提高生存率等有极大帮助[1,2]。目前对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 少数患者选取关节置换, 多数患者以内固定方式治疗[3]。但两种手术方案长期生存率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两术式治疗老年IF患者预后的情况进行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4年2月在我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IF患者80例, 男23例, 女57例;年龄60~84岁, 平均 (68.3±2.1) 岁。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IF的诊断标准[4,5]; (2) 单发骨折, AO分型显示为A1及A2型; (3) 具有手术指征。排除标准: (1) 术前即已丧失行走能力的患者; (2) 恶性肿瘤者; (3) 其他类型骨折患者; (4) 开放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8例, 男11例, 女27例;年龄60~82岁, 平均 (67.9±1.3) 岁;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 (DHS) 手术治疗;有AO分型:A1型18例, A2型20例。基础疾病:高血压27例, 糖尿病21例。对照组42例, 男12例, 女30例;年龄61~84岁, 平均 (67.7±1.6) 岁;人工髋关节的置换术治疗;AO分型:A1型20例, A2型22例。基础疾病:高血压25例, 糖尿病20例。两组的临床基线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DHS内固定术式治疗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亦或是静吸复合型麻醉, 患者仰卧在牵引床, 在C臂X线下对骨折线实施牵引复位, 正、侧位透视确认复位后, 在股骨大转子的下侧行股外侧切口, 再切开其浅筋膜和阔筋膜, 以及外侧肌膜, 对股外侧肌肌束进行分离, 并剥离骨膜, 显露出股骨近端的外侧皮质。C臂X线下于股骨颈中轴经135°角钻入1枚导针, 确保针尖离患者股骨头关节面的软骨下骨约0.5~1cm。再选取配合导针长度的主钉行钻孔和攻丝, 而后拧入, 并套进DHS钢板, 对尾钉进行收尾, 做好骨折线加压, 再实施皮质部分的螺钉内固定操作。

人工髋关节的置换手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亦或是静吸复合型麻醉, 取侧卧位, 经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 显露其髋关节, 再切开其浅筋膜和阔筋膜, 切断其外旋肌群, 以T型切开患者的后方关节囊, 于小转子近端大约1cm位置将股骨颈锯断, 取出患者的股骨头, 测量最大径线长。在大小转子骨折块区域钻孔, 利用钢丝捆扎行内固定, 尽可能地恢复患者股骨近端的解剖学形态。针对年龄较轻且全身情况较好者可给予全髋置换术, 利用髋臼锉磨至有点状渗血型软骨下骨之后依照40°~45°外倾角和10°~15°前倾角置进生物固定性髋臼杯和聚乙烯衬垫。对髓腔扩髓之后按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选用生物/骨水泥固定性股骨柄假体。根据试模测试选取合理股骨头颈的长度, 针对全髋关节置换者选择金属股骨头给予重建, 针对人工股骨头置换者选择外径较原股骨头的最大径更小的双极人工股骨头给予重建。

两组均在术毕对术野进行冲洗, 止血并置管引流, 再逐层缝合术区伤口, 结束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Harris评分, 两组随访时间及平均生存期, 以及不同时期的生存率, 利用乘积极限法 (Kaplan-Meier) 计算并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6]。其中Harris评分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2 结果

表1显示:⑴Harris评分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36个月的H a r r i s评分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⑵随访时间及平均生存期:两组的随访时间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长 (P<0.05) 。⑶生存率:两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 观察组的1~3年生存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更高 (P<0.05) 。

3 讨论

老年慢性病以及老年IF等临床发病率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老年人伴随年龄增大, 身体器官功能逐步衰退引起, 通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现象, 反应较慢且髋部肌肉缺乏保护力, 受外界损伤时抗压能力较差, 极易发生IF。老年IF临床通常采取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内固定以及关节置换两种方式, 两种方式均具备一定优势, 最佳术式方面尚缺乏明确报道[7]。但老年IF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风险性较高, 术后存在一定的死亡率[8,9]。因此, 可通过研究对比患者生存情况来判断治疗方式的可行性。

本研究发现, ⑴两组术后6~36个月的Harri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两种手术方案均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与国外Venkatesan等[10]的报道一致。这可能与两种手术均具有各自的功能恢复优势等因素有关。⑵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长, 观察组的1~3年生存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更高。提示应用DHS内固定术式的老年IF患者具有相对更高的近远期生存率。这可能是人工置换术中置入股骨柄环节涉及髓腔操作, 髓内操作会导致患者脂肪栓塞以及影响骨血供情况, 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扩髓以及将假体装置于髓内等操作会加大患者患心肺并发症几率。而DHS内固定术式则可较好地避免此种情况, 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较小。有报道显示, 老年IF患者中, 接受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以及心肺并发症几率显著高于内固定患者[11]。因此, 关节置换可能通过诱使患者手术后期并发症的产生而间接影响其生存率。Vermesan等[12]简单比较了实施DHS内固定术式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式后患者的生存率情况, 结果表明前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后者。但此研究随访时间近有1年, 且仅简单统计患者的死亡比例, 没有通过生存分析方法及长时间随访结果进行综合研究。⑶两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 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的分析后发现DHS内固定术式确实较髋关节置换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更积极。⑷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且患者大都于院外死亡, 针对其死因的分析并不完善, 今后可考虑增加样本容量及提高院内死亡患者的样本比例, 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舜, 陈坤峰, 张传林, 等.双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合并心肺脑疾病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15, 31 (6) :531-535.

[2]顾家烨, 周正明, 殷小军, 等.经皮加压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 17 (8) :730-733.

[3]李绍荣, 李建民.胜利油田矿区近10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改变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5, 9 (10) :100-102.

[4]张飞, 陈伟, 张晓琳, 等.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变化:单中心3201例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14, 52 (9) :697-701.

[5]郝伟, 王新, 周路纲, 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对比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6) :1362-1364.

[6]杨朝君, 孙智文, 张爱民, 等.骨水泥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4, 9 (3) :57-60.

[7]陈振强, 刘国英, 孙占胜, 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 (7) :772-774.

[8]Xie B, Tian J, Yang C, et al.Case-control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preoperative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administration for reducing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surgery for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Zhongguo Gu Shang, 2015, 28 (7) :633-637.

[9]Henzman C, Ong K, Lau E, et al.Complication Risk After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in the Medicare Population[J].Orthopedics, 2015, 38 (9) :799-805.

[10]Venkatesan M, Smith RP, Balasubramanian S, et al.Serum lactate as a marker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A prospective study[J].Injury, 2015, 46 (11) :2201-2205.

[11]van Dijk PA, Bot AG, Neuhaus V, et al.Admission From Nursing Home Residence Increases Acute Mortality After Hip Fractures[J].Geriatr Orthop Surg Rehabil, 2015, 6 (3) :123-129.

转子间骨折术 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FNA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观察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对这患者进行随访4~14个月,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论 PFNA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行走,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骨质疏松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骨质疏松;PFNA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本组患者共82例,其中男40例,女42例;年龄65~95岁,平均74.5岁?根据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进行分析,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A型25例,ⅢB型10例,Ⅳ型9例,逆转子型5例?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并行术前常规各项检查,了解患者心肺功能及血糖情况,并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请麻醉师会诊了解手术?麻醉耐受情况,排除手术禁忌症,病情稳定后2-7天内手术?手术选用PFNA内固定系统?麻醉选用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置于骨科牵引床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外展约40°位固定?患肢伸直位,牵引C型臂X线机透视下骨折复位后,患肢内收15°固定?取大转子顶点近端外侧切口约5cm,切开皮肤?皮下,臀筋膜,钝性分离肌肉,暴露大转子尖部?触及大转子尖内侧0.5cm处为进针点,开口器开口,插入主钉导针,弹性钻扩大入口,选择粗细?长短合适的主钉连接瞄准器沿导针插入髓腔,透视下调整主钉深度,于大转子下通过股骨颈向股骨头打入导针,透视下确定导针位置,正位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颈中下1/3,侧位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颈正中,空心钻头沿导针钻孔,只钻透外侧皮质,沿套筒?导针方向打入螺旋刀片,在定位器引导下旋入远端锁钉1枚,取下定位器,在髓内钉近端拧入主钉尾帽, 再次透视无误后, 逐层关闭切口?因切口小,损伤小,一般不用放置引流管?术后常规应用抗菌药物3-5天?术后第2天始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术后两周拆线,不负重下地活动?术后第1?2?4?6?10?14周定期复查,以后每3月复查一次?根据X-ray,骨折开始愈合时部分负重,骨折完全愈合后完全负重?骨质疏松患者延缓下地?负重时间?

2 结果

本组23例,手术时间50~125分钟,术中出血100~300ml, 无围手术期死亡,9例术后给予输血治疗?术后随访4~14个月,23例骨折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总优良率为91.3%,无感染,无股骨头切割,无股骨干骨折,无髋内翻畸形,无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治疗方法有传统的牵引治疗及手术治疗?传统的卧床牵引治疗易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有较高的死亡率和畸形率?目前临床上倾向于对无明显手术禁忌症的病人应尽早行手术治疗?迅速控制并存疾病的恶化和有效预防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成功的关键, 术前时间越短, 死亡率越低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的关键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髋内翻畸形?减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医生努力的目标,因此,在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下,转子间骨折均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复位,并取得稳定的内固定,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恢复或接近伤前功能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高龄人群,其根本原因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质量减低?骨的微结构的破坏,骨强度下降?且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属不稳定性骨折,常合并多种慢性内科疾患,耐受能力差?因此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要求内固定较坚强,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把持力,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同时要求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易于耐受?

3.2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可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髓外固定以动力髋螺钉(DHS)为代表,其通过较粗的股骨颈内的拉力螺钉和带套筒的侧方钢板,将股骨头颈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具有滑动加压双重功能,其特点是结构牢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断端间的骨质吸收及髋臼压力使骨折两端间产生持续动态轴向滑动加压作用,刺激骨折断面促进骨折的愈合?但DHS固定是髓外固定,手术创伤较大,力臂较长,弯距也较大,易出现应力集中,抗旋转能力差?如果内侧骨皮质有缺损,则易引起内侧皮质压缩?拉力钉切割股骨头?螺钉松动甚至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导致髋内翻,患肢缩短等并发症?

由于股骨近端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其要求内固定必须有抗内翻与防止近端骨折块旋转的两种功能?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相比位置内移,弯距小,较多的分担股骨颈内侧皮质负荷?抗剪切能力强,稳定性更高?在不稳定性骨折中更具优势?PFNA 是在PFN 的基础上由AO 公司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特殊的内固定系统?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针对股骨近端骨折中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对不稳定性股骨近端骨折优势更加明显?它利用近端锁钉的螺旋刀片同时完成股骨近端骨折的抗旋转及稳定支撑?李山珠等研究发现PFNA系统固定Evans-Jensen IIb 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比DHS系统具有明显优势,伴有较大范围股骨小转子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系统内固定更加可靠?

PFNA较其他的髓内固定系统有其自身的优点:(1)髓内钉近端直径为17mm ,顶端以下11cm 处有6°外翻角,与股骨近端的解剖形态相符合,通常股骨远端不需扩髓便可由大转子顶部插入?(2)螺旋刀片施通过尾部敲击时前方刀片缓慢旋转逐渐进入到股骨颈及股骨头内,通过其刀片宽大的接触面内芯和逐渐增加的芯直径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周围骨质填压,即便是在骨质疏松非常严重的患者,仍可以感觉到螺旋刀片牢固的锚合力?与传统螺钉相比,PFNA的骨量丢失更少?PFNA单一的螺旋刀片即可提供股骨近端抗旋转和稳定支撑,螺旋刀片植入完成后通过锁死操作后,螺旋刀片部分不能旋转,通过螺旋刀片近端轻度的椭圆形截面与主钉近端相匹配的截面达到抗旋转稳定性?(3)远端锁钉与主钉远端距离较长,远端设计成屈曲减压凹槽,避免了应力集中,降低了股骨骨折的发生率?(4)远端一个锁定孔即可选择静态或动态交锁?(5)对于长型PFNA也可以二期动态化锁定?

3.3 PFNA手术注意事项

(1)完善术前准备,积极纠正老年人常见内科合并症,尽早手术,(2)术前仔细阅X线片,了解骨折分型和髓腔大小,选择长短?粗细合适的钉?(3)术前骨折闭合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借助C型臂透视了解骨折复位情况,正侧位透视必须满意?(4)股骨近端开口处应位于大转子顶点内侧0.5cm,过于偏内易造成主钉插入困难及骨折再移位,过于偏外可造成大转子劈裂?主钉插入时避免暴力锤击,必要时可适当采用近端直径较细PFNA,以获得术中操作的相对安全?(5)股骨近端扩髓要充分,否则插入主钉时易引起断端分离?(6)螺旋刀片的放置在正位X 线片应位于股骨颈中下1/3, 侧位片位于股骨颈中间,螺旋刀片尖位于股骨头下0.5~1.0cm?(7)股骨小转子骨折移位不必强行复位固定?因为髋关节的负荷通过髓内钉传导,而不是经过股骨内侧的小转子? (8)应根据骨折类型?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和术中情况,决定下床部分负重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董纪元,李国宏,胡永成,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2.

[2] 汪利合,张殿英,李慧英.动力髋治疗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第5篇

传统的牵引治疗要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非常困难。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很多, 据文献[2]报道, 保守治疗引起髋内翻的发生率高达40%~50%, 死亡率高达35%左右。因此, 如果患者全身情况允许, 早期手术治疗被认为是减少卧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3]。

目前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种类较多, 常用的为钉板固定装置和髓内固定装置, 此外还有外固定支架及人工关节置换等。钉板固定装置有AO/ASIF角钢板、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 DHS) 和动力髁螺钉 (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 等, 髓内固定装置有Ender钉、Gamma钉、PFN等。然而大量不同种类内固定装置的出现和存在, 说明这些内固定物均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近年来, 国内外文献多集中于改进骨折的治疗方法, 对内固定器械做了不少改进,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1 钉板内固定

角度钢板由AO学派首先应用, 由于其手术操作复杂、创伤大、出血多, 术中很难达到钢板与股骨干的帖服, 骨折断端无加压作用, 术后易出现钢板松动和断裂, 临床上已很少使用。近年来, 有些学者应用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永刚等[4]认为, 解剖钢板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能够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包括Richards钉板、DHS、动力髁螺钉等。以Richard钉为代表的加压髋螺钉具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 其动力化特点符合AO生物力学观点。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以来, 一直是国内外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经典方法[5], 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明显优于固定角度的内固定。1990年以后DHS在我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疗效一直比较稳定[6]。

随着DHS应用病例的不断增多, 近年来亦出现了不少固定失败的病例。俞光荣等[7]认为DHS存在以下缺点:a) 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 骨质把持力弱, 易发生股骨头切割, 轴向滑动使股骨颈长度变短, 远侧骨干向内移位, 肢体短缩, 外展肌力臂减小, 使部分患者留有髋内翻及外旋畸形;b) DHS为单钉固定系统, 生物力学试验证明无有效抗旋转作用。要达到抗旋转作用, 往往还要增加置入到股骨颈内的防旋螺钉;c) 术中创伤较大, 需要广泛剥离, 切口长, 出血量多;d) 该系统固定股骨头颈的杠杆力臂较长, 抗剪切力作用较小, 固定的稳定性较差;e) DHS对稳定的骨折固定失败率低, 但对粉碎性骨折以及转子下骨折等不稳定性骨折却有较高的失败率。Haidukewych等[8]报告DHS治疗的失败率达24%~56%。因此, 术前根据Evans分类和Singh分类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和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类, 对于Evans分类属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并伴有Ⅲ级以上骨质疏松的病例, 不应首选DHS治疗[9]。反转子间骨折或伴有转子下骨折时常见骨折端分离, 更易发生内固定失效, 最终导致骨不连, 为DHS手术禁忌证[10]。

2 髓内固定

目前常用的髓内固定可分为股骨髁-股骨头髓内针固定和股骨头-髓腔髓内针固定。股骨髁-股骨头髓内针主要有Leizius针、Kuntcher针、Ender针等, 由于总体上对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作用不强, 控制旋转力弱, 术后易出现膝关节疼痛、髓内针脱出、骨折外旋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近年来逐渐被学者弃用。但它可用于髋部软组织条件差而影响手术, 或体质弱无法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

近年来股骨头-髓腔髓内针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有了很大发展, 主要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 (proximal femer nail, PFN) , 以及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Fixion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其特点是通过髓内针插入一螺栓至股骨头颈, 优点为:a) 有固定角度的螺栓, 可使股骨颈干角完全恢复;b) 可有效地防止旋转畸形;c) 骨折闭合复位, 髓内固定对骨折端干扰少, 提高了骨折愈合率;d) 中心位髓内固定, 内固定物所受弯曲应力较钢板小, 内固定物断裂发生率低。目前股骨头-髓腔髓内针已逐渐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 特别是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固定方法[11]。

Gamma钉自1980年在北美问世以来曾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许多医生通过长期随访观察, 发现Gamma钉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存在许多问题。a) 主钉插入困难, 插入时易发生股骨近端骨折。这种医源性的骨折是术中的主要并发症;b) 靠近钉尾部的股骨远端常发生继发骨折, 而且常出现邻近区域疼痛, 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为1%~8%[12];c) 头钉较为粗大, 又只是单枚螺钉, 所以抗旋转能力较差, 螺钉在股骨头中的切割发生率较高。王建辉[13]等认为, Gamma钉近端加粗与粗隆部紧密接触使应力均匀分布, 但加大了远端髓内钉尖端对股骨干骨皮质的撬割, 而且Gamma钉的髓内部分外翻角度过大形成了三点固定, 髓内钉钉体太短使载荷不能合理地由内固定物传递至骨, 导致主钉远端及锁钉处应力集中, 是术后股骨干骨折及锁钉断裂的主要原因。这些均反映了Gamma钉的设计存在缺陷。

1996年, AO/ASIF针对Gamma钉的一些设计缺陷改良设计出PFN。与Gamma钉相比, PFN具有以下优点:a) 近端直径较Gamma钉细小, 远端锁定螺栓距钉尾较远, 从而避免因股骨远端应力集中造成的继发骨折;b) 股骨头颈部有2枚螺钉固定, 可有效防止旋转应力, 减少螺钉承载的应力负担, 大大降低头钉切割和断钉发生率。Simmermacher等[14]观察了191 例PFN治疗不稳定粗隆间骨折, 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4.6%, 无骨折端塌陷及股骨近端骨折发生, 螺钉切割股骨头发生率为0.6%。PFN较Gammar钉操作更简单、设计更符合生物力学原则、手术时间短、固定更为牢固, 许守祥等[15]认为是目前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随着PFN的大量应用, 国内外学者在体会到优点的同时,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a) 手术时对于骨折复位要求较高, 在股骨颈内正确地平行插入2枚螺钉有一定难度, 而且2枚动力螺钉间的骨质容易退变, 并有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16];b) 股骨颈内的螺钉钻孔直径较大, 骨量丢失多。老年患者 (尤其是高龄女性) 由于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因此螺钉退出或穿入关节内的现象时有发生[17];c) 经常出现远端交锁螺孔定位后钻入困难, 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的次数, 表明远端交锁螺孔定位器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改进[18]。

Fixion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由以色列Disc-O-Tech公司于1999年开发, 它由植入股骨干的主钉和植入股骨头内的髋栓钉组成, 通过主钉和髋栓钉膨胀获得牢固的固定。Folman等[19]首先报道了采用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与其他髓内固定相比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以下优点:a) 髋栓钉的抗扭转稳定性是普通螺钉的5倍, 髋栓钉膨胀后周围的骨矿物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增加, 而普通交锁钉周围的BMD减少, 因而大大降低了螺钉切割股骨头脱出的发生率[19];b) 髓内钉的径向辐条与髓腔内壁紧密帖服, 使应力均匀分布于整个骨干, 而且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允许主钉沿着髓腔小范围的纵向移动, 因而避免了远端股骨干骨折的危险;c) 不论病人的髓腔粗细、骨质疏松程度有多大差别, 都能通过主钉和髋栓钉远端的膨胀与髓腔和股骨头骨质紧密帖服, 保证固定的可靠性;d) 任意扩髓, 无需远端锁钉, 手术操作简化, 同时避免了扩髓及锁钉缺乏或故障引起的相关并发症。Hopp等[20]报道应用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30 例, 效果显著, 认为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X线透视少等明显优势。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AO/ASIF倡导的一种最新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固定材料和手术技术。2003年开始进行临床研究, 包括主钉、螺旋刀片、远端锁钉, 主钉的近端锁定装置可有效控制螺旋刀片的旋转。张殿英等[21]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22 例, 效果理想, 认为具有以下优点:a) 直接打入的螺旋刀片, 不需先钻孔。术中无松质骨丢失, 而且对周围的松质骨可造成挤压, 能更好地为螺旋刀片提供锚合力。防止旋转和塌陷, 抗拔除力也明显提高,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尤其有利;b) 螺旋刀片自动锁定后, 自身不会再旋转及退钉, 也防止了股骨头的旋转;c) 远端锁定螺钉可选择静态及动态锁定方式, 以方便不同需要及不同部位的骨折;d) 配以精确的定位装置, 使操作更简便, 创伤小, 出血少, 缩短了手术时间。俞光荣等[7]认为,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更适用于年老、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不稳定、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并允许其术后较早地活动和负重。

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技术在国内临床应用时间尚短, 随访时间不长, 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3 外固定支架

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有报道, 其优点是手术操作简便, 创伤轻微;缺点是术后活动不方便, 需严格进行针道护理。外固定支架主要应用于严重多发创伤及老年体弱多病、无法耐受内固定手术的患者[22]。

4 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近年的又一大进展, 旨在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地部分负重或全部负重。Pinder等 (1981) 首先介绍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6 例患者获得早期功能恢复。姜文学等[23]采用第3代骨水泥固定技术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8 例, 90%的患者恢复到术前行走状态, 随访2年多, 疗效满意。毛宾尧等[24]提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适应证为:a) 年龄在80 岁以上;b) 转子间骨折属不稳定型或粉碎性骨折;c) 有明显的骨质疏松症, 预计内固定难以有效和持久维持者;d) 伤前髋、膝关节无明显活动受限者;e) 有一、二、三级危险性的老年发病者 (四级以上危险性者宜慎重, 除非患者家属特殊申请) ;f) 其他老年伴发病不宜长期卧床者。陈旧性转子骨折或骨折不愈合者, 则宜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累及股骨矩, 可能降低人工关节置换的稳定性, 术中对大、小转子应力求复位, 钢丝结扎重新成形后再插入假体柄, 使之建立定位标志, 并可应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 以便保持假体的稳定性并避免患肢缩短[2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因为一旦发生力学失败或感染, 补救极为困难。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特殊性及远期疗效问题,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是行内固定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目前仍存在争议[26,27]。

5 微创治疗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考虑到老年人体质一般较差, 合并内科疾患多, 手术选择上更强调操作简单, 创伤小, 内固定确切有效。近几年, 生物学内固定观点对此骨折的治疗要求是功能复位、有效内固定、保护骨折部位血供、尽早功能锻炼。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断端血运破坏少、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已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28]。2000年Gotfried[29]首次报道采用经皮拉力髋螺钉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之后微创技术逐步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得到应用, 并呈现出疗效佳、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及康复快的优点[30]。Kosygan等[31]应用经皮加压接骨板 (PCCP, 有2个可滑动加压螺钉孔) 经皮置入行内固定, 可减少手术创伤并早日负重。周方等[32]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12 例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 早期疗效令人鼓舞, 其锁定成角稳定性高, 可增加对疏松性骨质的锚合力和抗拉力, 并最大程度地减少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适合老年骨质疏松及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数学者认为, 微创手术的关键是在牵引架上成功闭合复位骨折, 精确选取外侧小切口并置入内固定装置, 手术不必暴露骨折端。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产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计算机导航技术, 也称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CAOS) 。在此技术的应用下, 骨科手术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尤其是在一些要求比较精细的手术中, 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化医学影像的高速处理及控制能力, 通过虚拟手术环境, 为骨科医师从技术上提供支援, 使手术更微创、更安全、更准确, 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射线对人体辐射[33]。张忠等[34]使用导航下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8 例, 术中只需1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 最大限度减少了X线辐射量, 缩短了手术时间。邓宁[35]使用导航系统微创置入Gamma钉治疗6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仅进针方向精确, 拉力螺钉位置好、切口小, 而且还可以减少术者的X线暴露时间。目前CAOS还处于技术发展阶段, 王满宜等[36]认为尚存在如下问题:a) 导航追踪手段主要依靠红外线定位, 所需专用设备要求较高, 价格昂贵, 应用相对繁琐;b) 医生对CAOS的使用有一个学习曲线, 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c) CAOS目前主要解决了术中定位问题, 对骨折的复位尚不支持;d) CAOS目前还不能对各种医学图像进行互相融合、有效利用多模式的影像资源, 主要应用X线片, 很难进行三维图像的导航操作。

6 小结与展望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6篇

1.1 一般资料

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采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8例, 男56例, 女42例;年龄30~85岁, 平均55.4岁。致伤原因摔倒14例、车祸32例、高空坠落23例、重物压砸17例、运动伤12例。骨折类型参照Evans分型标准[1]。本组98例中稳定型43例, 其中I型13例, Ⅱ型30例;不稳定型55例, 其中Ⅲ型14例, Ⅳ型32例, V型9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胫骨结节牵引或患肢皮牵引制动缓解疼痛, 完成术前准备后, 入院2~7d内手术。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 借助C形臂X线机透视帮助, 采用髋外侧入路, 将股外侧肌适当剥离显露股骨转子, 牵引复位, 分别置入角钢板及D H S, G a m m a钉及P F N采用股骨大转子近侧入路分离臀中肌近股骨大转子顶点区域, 在髋内收位置入G a m m a钉及P F N。50例D H S固定者, 于股骨外侧面中央相当于小转子的位置打入导针, 透视下导针的理想位置为前后位应低于股骨颈中心而侧位处于股骨颈中心, 沿导针钻、攻丝, 拧入粗拉力螺钉, 接上钢板, 轻轻敲打使钢板与股骨外侧面贴合, 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股骨近端钉 (PFN) 、Gamma钉采用大转子上纵行切口长约6~8 c m, 分离显露股骨大转子顶部, 入钉点在大转子顶端前1/3和2/3交界处, 用棱形锥开孔。使用Gamma钉, 则应先行扩髓, 扩髓满意后用手推导向器将主钉送入髓腔。使用P F N, 则插入尺寸合适的髓内钉, 透视下调整进钉深度, 使近端锁孔位于股骨颈中轴线上, 上连接杆及导向器, 依次放入经髓内钉内股骨颈方向加压的近端螺钉和远端锁钉。

1.3 术后处理

术后2~3d可在床上活动髋、膝关节10~14d拆线, DSH、PFN、G a m m a钉固定患者根据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及术中的稳定程度, 分别于2~3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活动, 3~8周后部分负重下地活动。

1.4 疗效标准

按莫氏标准评定[2], 优:髋关节活动正常, 无疼痛, 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良:髋关节活动度达正常的8 0%以上, 轻微疼痛, 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中:髋关节活动受限, 中度疼痛, 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差: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重度疼痛, 内固定失败。

2 结果

98例均获随访, 时间8~60个月, 平均30.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4.6个月, 平均30.5个月。DHS固定50例中优30例, 良13例, 可6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6.0%;Gamma钉固定25例中优14例, 良8例, 可1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8%;PFN固定23例中优16例, 良6例, 可1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5.7%。本组总体优60例, 良27例, 可7例, 差4例, 总优良率为88.8% (87/98) , 术中并发进钉点股骨转子间再骨折2例, 其中1例为D H S, 1例为G a m m a固定所致。术后出现髋内翻畸形3例, DHS2例、Gamma钉及股骨近端钉 (PFN) 各1例;螺钉切出股骨颈2例, DHS、Gamma钉各1例;Gamma钉远端应力至股骨干骨折1例及大腿中上部疼痛1例;切口感染2例, 经引流及换药后治愈。

3 讨论

G a m m a钉和P F N属于髓内固定系统, 其主钉位于扩髓后的髓腔内, 负荷传导为内膨胀挤压式, 使股骨内外侧均承受较大应力, 提高了骨折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3]。D H S通过拉力螺钉固定骨折近端, 可延长内固定物固定骨折近端的强度, 另一端有板状结构固定骨折远端, 作用于股骨头的力可分解为使骨折移位的内翻剪切力和使骨折相嵌插的压缩力。D H S的套筒连接方式能有效地对抗内翻剪切力, 患者可早期锻炼关节及早期下床负重, 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本组D H S术中进钉点股骨转子间再骨折1例, 术后髋内翻畸形2例, 螺钉切出股骨颈1例, 切口深部感染1例。我们总结认为D H S不宜用于Ⅲ、Ⅳ型骨折股骨内后壁缺损缺乏支撑、股骨外侧皮质被骨折线累及或大转子处呈冠状面骨折者及V型股骨转子间骨折。G a m m a钉由于采用髓内固定, 使负重轴内移, 力臂缩短, 弯距变小, 且远端锁钉具有抗旋转和抗短缩作用, 能承载较大负荷, 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G a m m a钉对股骨转子周围的粉碎骨折, 大转子及股骨颈基部内侧皮质不完整, 髓内钉在近端髓腔内不稳定, 部分大转子冠状面骨折G a m m a钉使骨折端移位增大或固定不完全, 稳定性欠佳。我们认为对Ⅲ、Ⅳ型骨折中转子周围的粉碎骨折、大转子及股骨颈基部内侧皮质不完整、部分大转子冠状面骨折的患者选用G a m m a钉宜慎重。P F N较好地克服了G a m m a钉的缺点, 设计上外翻角度减少, 钉体较细长, 股骨远端不需扩髓便可插入, 防旋钉较细, 位于股骨颈内的2枚平行拉力螺钉允许骨折块滑动, 使骨折嵌插即动力加压作用, 进一步增加术后的稳定性, 缩短愈合时间。有效地减少了局部骨量丢失和降低了拉力螺钉对股骨头的剪切力和主钉远端的应力集中,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适合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固定。

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内固定手术并跟踪随访, 其中动力髋螺钉 (DHS) 固定50例, Gamma钉固定25例, 股骨近端钉 (PFN) 固定23例。结果随访时间8~60个月, 根据Harris评定标准DHS固定优良率为86.0%;Gamma钉固定优良率为88%;PFN固定优良率为95.7%。98例总的评价结果优60例, 良27例, 中7例, 差4例, 总优良率为88.8% (87/98) 。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均获得较满意疗效。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骨折愈合

参考文献

[1]袁伟, 赵强, 高晓亮,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河北医学, 2007, l3 (11) :1315.

[2]叶茂, 李俊清, 王建国,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骨伤, 2007, 20 (3) :170.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7篇

1 外固定支架

外固定支架较内固定可靠性低,但仍有一些学者选用。外固定支架是一种介于手术与牵引之间的固定方法,优势在于:无手术切口,操作容易,手术过程短[1]。Boghdady GW,Shalaby M[2]局麻下采用外固定架治疗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的时间平均为22min,平均住院时间仅为3d,平均10.4w骨折愈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唐克等[3]对外固定支架、DHS、Gamma钉治疗各50例转子间骨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支架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具有优势,但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两者。廖涛等32例结果分析,优良率87.5%。李广翼等[4]在合并全身疾病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也取得较满意疗效,但并发症也相应较多。尽管有较多的并发症,但治疗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老年稳定的转子间骨折患者,仍可作为一种较实用的选择,而对于不稳定的骨折应慎用[5]。

2 空心螺钉

空心钉用来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较少。汤志荣等用空心螺钉治疗32例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随访30例,优良率达到了93.3%。近年来周涛等[6],苏达明等[7]对比PCCP、DHD、PFN、GAMMA钉后认为空心钉疗效评分最低,并有较高的并发症。近年来很少再有应用报道。

3 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

1951年由波兰学者Ernst Pohl首先设计,后经AO组织进行了改进为DHS。上世纪80年代以来DHS大量应用,很长时间内被作为转子间骨折的标准治疗[8]。但DHC的头钉无足够的抗旋转能力,由于钉板系统的偏心固定,应力集中部位易出现松动、断裂等问题。逆转子骨折固定时骨折近端有向外下移位、远端向内上移位的倾向,常导致内固定失败。内侧小转子及股骨矩骨折如复位固定不理想或粉碎严重,导致压力侧不能有效支撑,发生股骨头切割(CUT ̄OUT)及髋内翻的可能性达10%~20%,王骏骅等[9]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报道有14.4%出现相关并发症。郑晓佐等报道稳定的转子间骨折,DHS能够达到理想疗效,但对于不稳定骨折并发症明显增多,骨质疏松和外侧壁的粉碎也是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原因。

4 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

上世纪70年代Neer等最早使用95°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的髁间骨折,由AO学派倒置使用治疗部分髋部骨折。黄轶辉[10]发现,当DHS头钉进针点处骨折、外侧壁不完整时,使用DCS能获得较可靠的固定效果。张兆德[11]的病历分析结果:对稳定的Evans分型Ⅰ、Ⅱ型骨折建议行DHS固定,Evans分型Ⅳ、Ⅴ型骨折及外侧壁粉碎骨折的行DCS内固定术比DHS更恰当。

5 经皮微创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PCCP)

上世纪90年代,Gorfried根据微创治疗的理念,研制出一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微创内固定钉板系统。2枚头钉较DHS头钉直径减小,头钉对骨折可以加压同时防止了扭转,而且减少了对骨折远端外侧皮质的破坏。股骨干外侧的钢板的远端为低切迹设计,便于微创插入钢板,减少了应力集中现象。Krischak等[12]在尸体骨骼上进行了生物力学试验,证明了PCCP的固定强度及抗扭转力优于动力髋螺钉(DHS)。Hocine等[13]的临床病历分析也说明PCCP术后头钉的切出率低于DHS组。华炯等[14]应用PCCP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与DHS组进行比较后认为:PCCP组具有较小的手术损伤,认为PCCP对稳定型骨折尤为适用,对外侧壁完整性有较高的要求,并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6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结合AO的锁定技术和微创理论研发出来的骨折内固定系统。Smith ̄Nephew公司PFP产品具有代表性。具有解剖型态,便于贴附,适合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使用普通螺钉,也可使用具有成角稳定性锁定螺钉。手术中钢板不需预弯,锁定钉有其固定的方向,在轴向生理负荷下不会发生螺钉松动[15]。有4~5枚锁定螺钉固定于股骨颈中,对于大转子部位粉碎的骨折有很好的固定效果;同时其特有的角稳定作用对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很好的效果[16]。张远成等[17]学者评价了65例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疗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优良率为89.9%.是目前较常用的钉板系统内植物。

髓内固定技术的成熟应用较DHS、DCS晚一些,已逐渐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技术。常使用的此类装置主要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以及改进型,Intertan联合拉力交锁钉等。

7 Gamma钉及其改进型

Gamma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使用,通过主钉、头钉和远端锁钉形成髓内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切口小,对骨折处不行切开,牵引或通过器械间接复位,治疗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应用后发现Gamma钉的主钉较粗,远端存在应力遮挡,有远端痛、应力骨折的病例出现,而且头钉为单根拉力螺钉,抗旋转力量不足。有报道[18]比较了93例Gamma钉和DHS治疗的患者,Gamma钉组并发症为11%比DHS组多一倍。因此临床进行不断的改进。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为其改进型,二代、三代Gamma钉的外翻角由10°改为4°,其中三代Gamma钉有1200、1250、1300三种颈干角可选择,更符合亚洲人的骨骼特点。

8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其改进型

AO组织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一代Gamma钉的缺陷进行了改进:主钉的直径适当减少,主钉的外翻角减为60;头钉改为2枚中空拉力螺钉,明显增加了抗旋转作用;锁钉孔以远的主钉加长,分散了主钉末端的应力,减少了远端痛、应力骨折的发生率。对老年骨质疏松及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更加适用。PFN在欧洲被广泛应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经过大量临床应用后,很多学者发现起两枚头钉易松动造成退钉或穿入关节内形成Z效应和反Z效应。石伟等[19]比较了180例转子间骨折疗效,PFN组优于DHS治疗组。杨宁等[20]经过对比分析认为PFN疗效优于股骨近端短重建钉,并发症出现也较少。针对PFN的Z效应及反Z效应等并发症,近年来改进并推出PF-NA系统。目前改进型为PFNA,PFNA ̄2等。PFNA以一枚椭圆截面的螺旋刀片敲击进入股骨颈,克服了Z效应,又有足够的防旋转作用。PFNA ̄2是在以上基础上改进的亚洲型。

9 联合拉力交锁钉(Intertan)

在以往髓内固定的基础上施乐辉公司设计了第四代髓内固定系统。头钉为螺纹彼此咬合的不同直径的两枚螺钉,旋入第二枚头钉时产生15mm的骨折端的加压作用。两枚头钉组成椭圆形外形,接触面积较其它产品大,增加了把持力,外形结构上具有旋转稳定性,互相咬合的螺纹避免了Z字效应。主钉近端梯形横截面设计可以对抗股骨的旋转不稳;髓内钉近端呈40外翻,从大转子顶点插钉操作方便;主钉末端也有开槽、分叉的外形降低应力集中。费青等[21]应用后认为其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转子间骨折具有优势。朱奕等[22]亦有相同结论并认为Intertan联合拉力交锁钉较其它髓内固定具有更可靠的固定。

1 0 人工关节置换

人工全髋或股骨头置换治疗粗隆间骨折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少经验。Grimsrud等[23]应用较早,治疗了对多例伴有大、小粗隆移位的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2w周患者下地行走,经随访大、小转子骨折块也愈合。有学者[24]比较了半髋置换和DHS内固定的效果,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Kim等[25]以非骨水泥加长柄半髋置换和PFN内固定进行比较,临床分析显示这两种方法在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出现等方面没有差异性,但内固定组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医疗费用要少。国内曾有少数学者[26]认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骨水泥固定假体短期内优势更明显。但对于关节置换术远期的并发症的观察与比较结果并不乐观。近期更多学者认为此方法作为一种常规治疗,仍值得商榷。更倾向把它作为内固定失败后一种补救的方法。

了解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的内固定形式、改进情况,充分认识每种内固定的特点,根据骨折稳定性、骨质疏松程度及全身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进行术前计划,术后指导功能锻炼和负重,可能是理想的治疗。

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是骨科多发疾病,有20%的老年骨折为髋部骨折,其中近50%为转子间骨折。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以便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转子间骨折的固定方式不断发展。其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外固定支架、空心钉、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经皮微创加压钢板(PCCP)及解剖型锁定钢板(PFP),Gamma钉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其最近的改进型、联合拉力髓内钉(INTERTAN),髋人工关节置换等方式。本文将以上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 其中男28例, 女39例, 年龄65~82岁, 平均年龄72.4岁。受伤原因:摔伤58例, 车祸伤9例。按AO分型:A1型17例, A2型38例, A3型12例。骨折后至手术的时间为1~6d, 平均4.5d。手术时间为42~75min, 平均61min。

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 均行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 同时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请内科和麻醉科会诊, 协调解决患者各种内科病症。手术时,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连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手法整复骨折, C臂透视正轴位确定骨折复位良好。一助手保持患肢牵引外展中立位至手术结束。取患侧自股骨大粗隆顶点向下纵切口, 将股骨上段暴露。取一长短合适的锁定钢板放置于股骨大粗隆外侧, 近端至少3枚锁定螺钉斜向股骨颈方向打入, 直至股骨头软骨下, C臂透视正轴位确定锁定螺钉均位于股骨颈内, 远端3枚锁定螺钉固定于股骨干。活动患肢, 确认骨折固定稳定, 关闭切口。术后患肢要保持常规外展中立位, 应用活血抗凝药物, 术后第1天即可在床上坐起, 行下肢肌肉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 逐渐进行恢复性的功能锻炼和负重锻炼, 直至骨折完全愈合后可正常行走。

3 结果

本组6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5个月~2年, 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 平均5个月。无畸形、断钉、感染及股骨头坏死发生。临床疗效按黄公怡标准评定[1], 优:骨折愈合良好, 无髋内翻或外旋畸形, 行走无痛, 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 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状态, 病人及家属尚感满意;良:骨折愈合良好, 有轻度髋内翻, 患肢短缩2cm, 行走无痛, 需或无需用手杖支持, 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病人与家属尚感满意;差:骨折愈合差, 有重度髋内翻或外旋畸形, 髋关节疼痛, 功能明显受限, 不能负重或行走。本组优45例, 良21例, 差1例。

4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并且患者常合并有内科疾病。保守治疗容易产生种种复杂严重的并发症[2], 已逐渐被临床医生摒弃。尽早手术已被大多数骨科医师认同。坚固的内固定和病人的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本病的黄金治疗原则。

以往采用角钢板、解剖钢板、DCS、PFN、关节置换等治疗方法, 但都有其不足之处。角钢板置入困难, 且很难保证骨折的解剖复位, 置入后不能达到坚强固定。解剖钢板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很难达到坚强内固定的效果, 螺钉拔出的可能大, 容易出现内固定失效。DCS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也很难保证牢固固定。PFN为髓内固定, 固定较牢靠[3], 但置入困难, 对手术操作要求高, 且术中需打开髓腔, 出血多, 患者产生栓塞的可能性大。关节置换是近年来较多采用的方法, 但也存在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费用高的问题。我们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锁定钢板外形与股骨近端匹配, 在手术过程中无须处理钢板, 近端有3~4枚螺钉孔可供置入斜向股骨颈方向的锁定螺钉, 螺钉本身结构确定其对骨质疏松患者能提供牢靠坚强的固定。螺钉和钢板锁定后自成一体, 有较强的抗旋转、抗折弯、抗剪切、抗拔除能力。锁定钢板的操作均在直视下进行, 没有PFN的扩髓和瞄准等工作, 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 降低了手术操作的难度, 极大的缩短的手术的时间。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因此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方向上我们还要努力, 减少骨折的发生。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 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越来越多见。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严重, 轻微外伤即可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由于患者高龄且骨质疏松, 采用常规治疗有很多问题, 较难解决。

关键词:锁定钢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参考文献

[1]黄公怡, 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84, 4 (6) :349.

[2]王鹏建, 张超, 阮狄克, 等.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2) :969~971.

转子间骨折术 第9篇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均满意,优良率分别为: 动力髋螺钉87.50%,Gamma 钉 92.16%,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93.33%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都有很高的优良率,但是三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不相同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关键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临床疗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在股骨颈关节囊外部至股骨小转子下方 5 cm 区域内的骨折,多发生于60岁以上高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以往多数都是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要求患者长期卧床,但是传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感染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目前,手术治疗和早期活动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老年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其年龄较大、骨质有疏松、耐受力不佳等都对手术提出了跟多、更高的要求,所以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内固定术[2]。本研究以自2003年1月到2013年6月来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自2003年1月到2013年6月来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60-86岁,平均76.65岁。骨折原因分别为:摔倒骨折53例,交通事故导致骨折67例,高空坠物导致骨折27例,其他21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高血压者65例,合并糖尿病者31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者19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异常、传染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动力髋螺钉72例,Gamma 钉 51例,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45例。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均行拍片定位,综合评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有合并症患者,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手术耐受范围内;对患者进行麻醉等。

1.2.2手术方式

①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麻醉后,在患者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股骨大转子骨折的部位和周边,复位并在X线透视下沿股骨颈打入导针,透视方位正确后,沿导针方向扩孔旋入加压螺钉,连接套筒钢板固定[3]。②Gamma 钉固定术: 麻醉后,在患者股骨大转子上缘行纵行切口,剥离周围组织显露大转子顶点,在透视下经梨状窝穿过皮质扩大PFN近端入点,复位骨折,然后向股骨颈打入2枚导针,拧紧拉力螺钉并用2枚锁钉固定远端;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 麻醉后,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相同操作,不同的是只用1 枚锁钉[4]。

1.3术后护理

术后一个星期内预防感染使用抗菌素,积极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并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负重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值 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手术治疗,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均满意,优良率分别为: 动力髋螺钉87.50%,Gamma 钉 92.16%,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93.33%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典型的钉板内固定,具有较好的加压作用,适用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抗髋内翻的作用较好,但是会致使患者失血量较大,术后恢复缓慢[5]; Gamma 钉内固定术,手术时间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短、术中出血少且术后恢复较快,固定性好,减少了愈后腿骨缩短的情况的发生,且患者有比较高的舒适感;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是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进一步改良后的内固定术,它减少了一枚螺钉的使用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6]。

本研究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术后都有很高的优良率。但是手术方法的适应症不相同,所以,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爱国,谷文光,邓亮,等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3(12):1072-1075.

[2]黄成国, 叶君健.3种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试验[J]. 中国骨伤,2012,26(7):549-553.

[3]王立恒 . 手術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8):3141-3142.

[4]张兆德, 于克迎, 范存义,等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89例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22(20):1689-1692.

[5]权日, 徐国洲, 尹庆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2001,17(12):8-9.

高龄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2年6月确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 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组 (PFNA组) 和滑动加压髋螺钉内固定组 (DHS组) 各31例, 所有患者依据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标准分型。PFNA组:年龄80~93 (85.27±2.38) 岁, Ⅰ型8例、Ⅱ型9例、Ⅲ型14例;DHS组:年龄81~95 (86.13±2.41) 岁, Ⅰ型6例、Ⅱ型10例、Ⅲ型15例,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我院医药伦理会审批通过, 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和麻醉, DHS组麻醉后选择股骨近端外侧切口对骨折部位进行修复, 成功后在C臂透视下选取最佳部位置入克氏针, 在导针的参照下放置滑动加压髋螺钉并通过钢板置入进行固定, 成功后缝合创口。PFNA组采用牵引床闭合方式对骨折部位进行修复, 成功后在C臂透视下于大转子上方开一纵形切口, 且在大转子顶端置入导针, 在导针的参照下放置股骨近端髓内钉并通过钢板置入进行固定, 成功后缝合创口;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人工髋关节疗效 (Harris) 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定

人工髋关节疗效 (Harris) 评分[4]:高于90为优秀, 75~89为良好, 60~75为有效, 低于60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对比

PFN A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组, 前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PFN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 其中PFNA组无并发静脉血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群体常见的损伤之一, 主要临床表现有髋部剧烈刺痛、肿胀、淤血积聚等, 严重者会出现下肢活动重度障碍[5]。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规采用DHS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 但具有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高等缺点[6]。PFNA转子间骨折手术通过螺旋刀片取代近端拉力螺钉, 增大了骨头间的牵拉力, 具有切口小、操作简便、稳定性高等优点[7]。

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通过PFNA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低于常规DHS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 前者Harris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后者, 前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研究表明, PFNA固定方式减少了转子间骨折手术对患者的切口面积, 降低了手术所需时间和出血量, 提高了治疗效果, 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 PF-NA固定方式由于创口面积较小、出血量低和对骨头的稳定作用较强, 患者术后康复时间也相应缩短, 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PFNA固定方式提高了钢板的稳定性, 患者在康复过程中, 因钢板松动所致的疼痛有明显的降低, 增加了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PFNA转子间骨折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创口面积和出血量, 提高患者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加快患者的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 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确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 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组 (PFNA组) 和滑动加压髋螺钉内固定组 (DHS组) , DHS组给予滑动加压髋螺钉内固定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 PFNA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时间、出血量、人工髋关节疗效 (Harris) 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手术治疗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DHS组, PFN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FN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转子间骨折手术可有效缩短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 降低术中出血量, 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龄,固定,转子间骨折手术

参考文献

[1]江玲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医正骨, 2014, 26 (5) :75-76.

[2]齐东栋, 吕帅洁, 温晓文,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J].上海医药, 2014, 35 (9) :24-27, 30.

[3]张贵成.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33 (11) :73, 75.

[4]黄文虎, 朱法国, 任东彪, 等.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医正骨, 2014, 26 (5) :52-54.

[5]周国强, 张胜强, 张瑞彪, 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1) :1547-1548, 1550.

[6]廖章渝.髋关节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7) :3955-3956.

上一篇:《好工作》论文下一篇:电子控制系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