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教育

2024-08-08

青少年体育教育(精选12篇)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1篇

一、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开展现状

在我国, 青少年体育教育具有完善的教学大纲以及详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各阶段学校教育中, 青少年体育教育以体育课程教学和自由体育活动课为主。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 体育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要为文化课教学无条件地进行“让路”, 青少年身体素质严重不达标。加快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

( 一) 日本的体育教育。在日本, 青少年体育教育是各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增强身体素质, 树立愉快的生活态度, 并最终形成“终身运动”的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 日本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 其中实践课所占比例约为四分之三。实践课的类型丰富多样, 包括田径、体操、相扑等等。理论课程主要的授课内容为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等。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及爱好选择运动课程和项目, 由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的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并不会对学生设置运动标准和强度, 完全由学生自行掌握。

( 二) 德国体育教育。德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大量吸收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及做法。德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创造力, 将体育教育与社会学习充分融合。在德国, 青少年体育教育没有统一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标准, 都由学校自行安排。根据授课内容, 大致可以分为竞技体育项目及健身体育项目两种。青少年自主选择课程项目, 由教师进行授课指导, 并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 三) 英国体育教育。英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具有固定的授课标准, 并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身心特点统一进行, 既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 又要满足共同要求, 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培养。英国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包括田径、游泳、舞蹈等项目, 低年龄段的学生体育教育主要采取必修制, 根据制定教学内容授课, 而高年龄段学生的体育教育则实行选修制, 由教师控制教学内容,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课程学习。

三、中西方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1. 具有国家层面的强力措施保障。日本的中小学阶段属于强迫式的义务教育, 体育教育大纲由中央政府直接颁布, 各地区必须按照大纲为基础开展体育教育。英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标准由政府统一制定, 全国的体育教育在政府统一指导下按年龄段推行。美国联邦政府根据本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监测报告, 在各州实施强制性体育教育, 设置必修课和授课参考书。正是在国家层面强力措施的保障之下, 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2. 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巨大。在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政府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十分巨大, 基本上可以达到教育总经费投入的10% 以上。这些国家的学校都建有完备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 供学生上课或日常运动使用。除了政府大量投入以外, 社会团体和有识之士也加大了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 设立专项基金, 捐赠体育设备和运动器材, 社会运动场馆免费为青少年开放。

3.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授课体系。在日本和美国等国家, 体育教师必须通过国家认证资格考试后方可任教, 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水平较高。教师还可以定期接受义务培训和教育, 免费享受进修或学习待遇。此外, 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授课体系较为灵活, 除了专业课程教学以外, 校内各种体育俱乐部和社团都能带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 时间更长, 效果也更加理想。

( 二) 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借鉴意义

1. 切实转变观念。国内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切实转变观念, 引导学生树立体育运动终身制的理念, 在完成授课内容的同时, 指导学生科学运动, 强健体魄, 实现对人的全面培养,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均衡发展。

2. 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要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育教师的待遇水平, 建立行业准入机制, 定期安排教师接受业务培训, 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 加大经费投入。要在政府加大青少年体育教育投入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资金来源和渠道,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教育活动, 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摘要:体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别, 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为了有效提升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总体水平, 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的合理之处, 探索具有我国特点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道路。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育,中西方,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走向[J].四川体育科学, 2000 (6) .

青少年体育体育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2篇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存在的问题:至国家体育总局于1999年提出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构想以来。尽管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创建多年,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我国尚属-项新生事物。由于其仍处于“试办”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各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试办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些问题及不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及运行模式。为此,及时总结近年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成功经验,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等问题已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青少年俱乐部的性质定位问题: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性质定位是事关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属于非营利组织范畴。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不属于纯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体育社团。其性质定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俱乐部的的发展趋向存在的问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没有“公益金”扶持后,如何坚持公益性原则,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地方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简单地看成是在新的形势下传统体育学校、业余体校的翻版;有的地方没有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在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过程当中,建了一些“人情俱乐部”、“关系俱乐部”,有的俱乐部只是挂牌子、装门面,不能有效地开展活动等;在有些地方体育彩票扶持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和挪用的现象;极少数地方三级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有的俱乐部不按照要求把扶持资金全部用在俱乐部自身建设和发展上,变相搞劳务、搞补贴。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信息反馈渠道缺失:国外经验表明,必须对非营利组织构筑社会公共性的监督网,使其公开运营信息,这也有利于这些组织提高社会公信力,从而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源以促进其发展和运营。反观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内部管理,虽然同样是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的体育非营利组织,但是很多俱乐部被认为是“私人领地”,而不是被当作一个使用大量公共资金因而应对公共利益负责的机构来运营,这突出体现在当前许多俱乐部的财务管理方面。比如,许多俱乐部在其章程中明确指出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向有关领导负责,一般的社会公众很难了解其财务状况和运营现状。这使俱乐部失去了树立自身良好社会形象以募集社会资源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对于俱乐部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建立严格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信息发布制度以强化俱乐部内部信息的透明性。被公布的资料应该包括俱乐部的财务状况,即俱乐部怎样筹措、募集和使用资金;俱乐部的决策过程以及俱乐部的具体计划安排等。这种信息发布制度的完善既需要俱乐部管理者的主动配合,同时还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

学号:11240218 姓名:项亮 专业:休闲体育

谈谈对体育旅游的看法

我认为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特别是我们中国,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无味的生活,每天的三点一线的徘徊,使得我们越来越向往体育旅游。所以我认为体育旅游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而且今后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 :

(1)大众体育旅游热情高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将引领大众体育旅游向前发展,同时民间体育赛事、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观看与参与也将会大大增多。

(2)体育机构与旅游机构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体育旅游相关的组织管理与政府支持也将会加大。同时,包括赛事(如F1)、节庆(如蒙古族那达慕)、特色活动等在内的大型体育活动,对于地区旅游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很可能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3)体育旅游投资也会成为今后旅游投资领域的一个热点,不论是大众旅游的规模效益还是高端体育旅游如高尔夫健身旅游的高收益、配套服务的酒店餐饮或者娱乐设施的盈利等都使得体育旅游投资回报看好。当然,这也包括旅游投资过程中的体育元素引入,如景区中的体育休闲项目、相关的小品等。

(4)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为政府城市经验和城市的休闲化打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选择,如结合市民休闲、游客旅游需求,市场化运作的体育休闲公园、体育休闲社区等的建设等。

体育旅游不但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体育对我们身心放松独特的感觉,独特的快乐。所以我认为大众对于体育旅游市一中积极的态度。

姓名:项亮

学号:11240218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青少年;生命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内外的教育家一直关注生命教育,特别是近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的压力无形中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他们面临家庭、学业、成长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青少年对于生命观还缺乏独立认识的能力,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力较低,经常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还有国内外一些报刊、影视媒体中对生命的不规范报道,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冲击和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少年。[1]生命价值就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激发生命潜质,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本质。众所周知,体育为了健康,健康为了生命。体育课程和生命教育无论从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标来看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育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2]。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学校教育阶段重要的教育手段,其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生命教育具有较深刻的影响。

1、 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存在,以人的生命存在为首要,以人的生存为根本;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前提,以改善人的生活为基础[3]。生命对于社会来讲具有重要意义,珍视生命就是珍视社会发展。因此,在近些年我国一些专家和学者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通过不同的视角对生命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4]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5]中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应分为生命认知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2个层次[4],学校体育作为一门实践课程,除了传授健康知识以外,其主要功能在于体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遇见危险的时候,不能从容面对,反而手足无措。[1]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认识身体、认识生命、认识健康,更能让他们体会如何保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另外,体育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应该促使学生掌握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会沟通,与人和平相处;培养他们主动接触他人、学会接纳他人、包容他人,并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1]。对于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不争的事实[6]。英国中小学在课外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组织他们积极地参加这种课外实践,以增强其生命体验,引导他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7]。在群体活动过程中,学校体育也具有培养学生直面自我,敢于承担失败,进而提升和珍爱生命价值的一种社会活动,并把这种优秀的思想传递给自己和团队,这样的人生命才有更加完美、充实、有意义[8]。从生命教育和学校体育培养的目标来看,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重复性。

2、学校体育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2.1学校体育对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9]。学校体育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功能之外,还能要不断强化学生群体面对身体威胁时的各种自救能力,从而减少外界环境造成的各种生命伤害[10]。学校体育对于生命价值观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群体教育,在这个群体中学生的语言、肢体、眼神都可以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在体育技能传授过程中或在体育活动进行过程中,他们可以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从其他同学中学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团队意识的提高。学校体育在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的同时,还重视学生开创意识、冒险意识、超越意识的提高,学校体育丰富的内涵,必将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2.2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技能性为主的学科,实践类课程内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体育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理念[11],健康第一就意味着学校体育内容应选择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内容为主,在具体实践活动安排中注重学生适应社会和自然的能力的内容。学校体育内容的安排是生命质量的提高的决定因素,学校体育内容安排应适度且由简到难地运用比赛形式,提高学生面对竞争、参与竞争、正确处理成功或失败的能力,突出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突出“育心”和“育体”目的。运动技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更为生活服务。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应紧密结合生命的角度出发,体育课程能够达到学生面对生命威胁时,采取合理的应到技能,因此,我们建议有条件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应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技巧。因此,体育课程可以选取一部分急救、避嫌、野外生存训练项目、攀爬、游泳、逃生(如火险逃生)等与人的生存、生活密切相关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教会他们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另一方面可以让掌握一些在特殊环境中的运动技巧和急救措施,帮助别人挽救生命。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的设置的初衷就是应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体育课程合理安排生命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个人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超越生命,从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基础[12]。另外,学校体育内容还可根据地方特色,适当引入“生存教育”的教学内容,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和技巧,比如农村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像游泳课,可减少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2.3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组织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的效果。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的氛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还未到达完全成熟的程度,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危险性动作具有畏惧的心理表现、不爱动等特征,他们学习主要以模仿为主。体育教师应多以言传身教,在教学中多扮演示范者、鼓励者、监督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对生命关怀的角度来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看能否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学活动安排过程中,是否关注自己和学生的生命,例如安排较剧烈或具有危险性教学活动时,是否强调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方法,是否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等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组织形式,创设生命教育情境,来吸引或支持学生的学习,比如:教学比赛或游戏过程中,积极创造宽松、愉悦且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组织流畅,适时对学生学习技能或表现给予肯定,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也包括体育教师对学生及职业的热爱程度,都会给学生的生命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体育教师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主导者,其教学风格、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等方面都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有所影响,体育教师应该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体育所带来的困难和乐趣,让学生快乐地接受技术、技能,能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自身的身体价值观,这也是体育教育尊重生命、促进生命体全面发展的理念。

nlc202309021830

2.4体育教育过程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终身体育思想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体育教育过程中贯彻和执行终身体育思想,其实这是对生命的价值观的进一步提升。体育立足于身体活动知识、技能、心理的辩证统一,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体育之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体育运动技能及活动方法都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元素,通过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可以让他们体会身体在面对压力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坚持、超越、竞争、合作和快乐,可以给个体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升华[13]。体育教学中还应注重生命价值观的塑造。存在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个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14]。体育教学中,单个的运动项目或集体运动项目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体会存在的价值,对于单个运动项目来讲,学生可以摆脱依赖,可以独立地思考、判断、决策;集体运动项目可以帮助学生素质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同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另外,体育教学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感受生命之美。

3学校体育贯彻生命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加强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

学校体育的思想和生命教育思想既高度重合也具有差异,虽然学校体育不能完全涵盖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学校体育是生命教育手段的重要补充,而且针对当前学生学习、升学压力下,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学校体育不是万能的,但是在学生有限时间里,安排的有教师有引导的实践课,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近些年,完善生命的理念也已经在当前体育理论界达成了共识,学校体育也在积极地探索如何在实践中关注生命,促进生命发展,关注生命[15]。在体育课中应不断强化生命教育意识,关注生命,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赋予学校体育课程以生命意义,是时代对人的发展和学校体育的必然要求,用生命教育来丰富体育课的内涵,促使生命教育的正规化、个性化、生活化发展。

3.2强化体育教学手段的功能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其内容安排的合理程度、其过程的合理控制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的效果。长久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远离学生生活世界,体育课程甚至被边缘化,导致体育课程不被重视、随意被挤占、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休息课等现象。对于体育教学来讲,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熟悉,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较合理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任务,那就需要教师具备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强化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认知,通过对课堂主导,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育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通过强化体育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验生活的实践,在优质高效的体育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会他们主动思考,帮助他人纠正技术动作,并通过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让他们体会教学是人的生活,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的过程,是以认识为主要方式的人的生成过程[17]。

3.3提高体育教师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

一个能唤醒学生生命热情潜能的教师,必然自身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出创造性生命智慧[18]。体育教师随着时代的变化,自身素养和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关怀生命将成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体育课堂中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运动对身体的生理和心理刺激,通过引导让他感受体育活动乐趣、挑战、超越,感受到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与竞争、失败与成功、成长与衰败等生命感受,这是教师设计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安排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知识、激发自身活力、创新课堂设计、注重课堂效果,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创造开放和大气、包容和温暖的教育环境,从生命关怀的意义出发,体育教师不应该是让体育课堂“边缘化”,而应该为学生当好生命健康、追求智慧、认识人生、完善生命做好指导者和组织者。

4结语

市场经济的挑战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给生命带来的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生命带来了威胁。每一个生命体在生存中,体会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难,在适应中逐渐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本质。生命体从自然特色来看无太大差距,但是针对每个个人却也出现完全迥异的特点。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是这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校体育应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手段,应时刻发挥好“手段”的功能,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在课程安排内容中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存在的价值,为培养全面人才打下“硬件”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屏,周宪.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07(1):137-139.

[2]丁兆雄.透视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J].体育学刊,2008(6):70-74.

[3]冉学东,王广虎.生命教育: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1-6.

[4]许海元,胡夏娟.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934-934.

[5]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2.

[6]陈峰.构建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学校体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106-108.

[7]王定功.英国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 2013(09):74-78.

[8]于德法.学校体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2(06):85-86.

[9]陈正桂.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德育的新理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4):53-56.

[10]王子朴,孙学明.我国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2(5):93-95.

[11]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3.

[12]孔祥.生命教育思想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0(10):99.

[13]王远林,刘霞.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68-170.

[14]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

[15]刘云朝.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视野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7:13

[16]刘云朝,刘丽.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视域下的当代学校体育[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7):99-101.

[17]迟艳杰.教学本体论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1):59.

[18]范红艳.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学校体育研究[J].体育科技,2008,29(1):26.

作者简介:张建丰(1983—),男,河南孟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体育教学。Tel:15936236435,E-mail:64306250@qq.com。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新时期学校体育中的生命教育元素研究”(编号:15A890005)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4篇

1 对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的界定

讨论界定青少年的功利体育观, 首先认识什么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理论起源于17世纪, 现代英国功利主义者于19世纪提出何为功利主义, 代表人边沁认为功利主义是人类“追求幸福”的观念, 多数人都是通过人的主观想法, 为了实现人类幸福观的理念。人们通过实用、实效的主观意志来达到实现自己的幸福。在理论的层面看, 人类为了实现幸福所产生的想法和做法, 有些学者认为功利主义教育是一种追求教育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 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1]中外对功利主义有着不同的认识, 功利主义随着时代进程的趋势, 已经随之变化。我国学者专家仇军、钟健伟在《论体育社会问题》一文中, 提出了体育的社会问题, 它分为结构性体育社会问题、行为规范性体育社会问题。[2]体育是教育中的母子学科, 教育中的功利主义问题, 同样具体的链接到体育的功利主义, 这种功利主义属于体育社会问题的结构性社会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对青少年功利体育观的界定, 其本质应是对教育功利主义的科学认知。对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的界定:首先是青少年是否因体育运动而产生歪曲体育精神;其次是青少年是否对体育产生利益的想法和做法;最后是青少年是否完成了体育对培养人身心并完的发展理念。

归纳上述内容, 对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的概括性质为: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是歪曲体育精神、歪曲奥林匹克精神, 促使青少年因体育而得到体育产业带给的利益或者是通过对体育运动的努力到达“实现的人类幸福的私心”, 违反体育以全面发展身心并完的来进行体育运动的功效。

2 我国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的表现

2.1 奥林匹克体制中的体现

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革, 始终奥林匹克都是以体育运动和文化交流融合为一体来实现奥林匹克精神, 并影响世界和谐发展。[3]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对我国从传统体育到现代体育做出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奥林匹克运动也衍生出区域性体育运动和地区性体育运动及其体育盛会。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盛会认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但是我国体育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 重视金牌、冠军的竞技体育功利主义, 歪曲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就是歪曲奥林匹克主义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以促进建立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4]因此我国也在各类体育盛会中极其重视金牌原则的观点, 我国在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员是以竞技比赛成绩为重点的体育运动观, 本文中体育运动观念就是功利主义的体育观。而青少年运动员本身长期培养中,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波动性, 早已经呈现了功利主义的体育观。青少年运动员的主观意志是要取得冠军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不是因为本体的努力来实现、灌输和传播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 从而达到体育与人的和谐、体育与奥林匹克的和谐、体育与人与奥林匹克的和谐。

2.2 经济利益中的体现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 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 国民经济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市场经济更加重视人的个体发展。[5]国家对体育投入逐年在加大, 青少年多数认为体育对个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也决定着青少年对体育的看法, 但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育观。为何要进行体育、进行体育能得到怎么样的发展等问题, 成为我国青少年缠绕的经济因素的功利主义体育观。青少年运动员更加重视体育训练、体育成绩、体育影响所带给运动员的经济利益, 但是经济利益如达不到青少年运动员的理想目标就极有可能的影响竞技比赛成绩及运动成果, 所以青少年运动员的功利主义极有可能影响比赛效果。

2.3 科学技术中的体现

近年来, 可观我国科学技术更新迭出, 技术发展项目也是越来越精确。高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们主动改造世界的想法也在日趋膨胀。青少年体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 最直观地是针对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成绩。通过科学技术的加重, 青少年运动员也越来越依赖科技带给运动员的成绩效果。青少年运动员也就日趋追逐着比赛成绩, 竞技体育中出现了“药物体育”的堕落局面。[1]所以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促进成绩的整体发展, 也可带你走向深渊, 这就是因为青少年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波动性而出现的“功利主义”体育观。

2.4 社会、学校、家庭中的核心体现

在我国教育历史的进程中, 我国的古代教育以培养人为出发点, 重视人的德育与体育的融合, 是培养人的精神, 用精神领域去支配人。而现今, 社会需要人的“高能、高效、高学历”。学校片面的追求学生的“高分”, 学校体育运动同样也要求青少年运动员的“高成绩”, 或者用冠军的效应, 促进学校的名誉。家庭更是把青少年培养列入学校、社会的大圈之中, 这样就形成了教育中的“恶性循环”, “功利主义”也要取代“人文主义”的德育、体育的育人观。功利主义在这三者之间, 其一表现为目标上重视夺标, 缺少育人;[6]其二为重视成绩, 轻视历练过程;其三为违背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不能合理的理解和贯彻教育的方针。这样逐渐使之青少年体育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 直接影响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目标。

3 世界主要国家如何应对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

3.1 英国对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的策略

英国在发展青少年体育中, 是以学校、俱乐部的整体整合为一起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就包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功利体育”。[7]运用这种形式刺激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的全面性, 可以说英国在应对功利主义的体育观念时, 是运用社会整体性的体育观念来抑制功利主义的发展。

3.2 美国对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的策略

美国主要由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制定体育的发展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计划方案, 重点是由组织直接向青少年提供体育计划方案, 间接的向其家庭、学校、教练、俱乐部提供其培养方案。[7]在政府直接与学生与社会和家庭正面的下达计划, 并由美国的体育社团组织进行监督和改进。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下、直接政策下来促进全美的青少年体育运功, 逆向的表达了青少年必须要完成其下达的计划方案, 这样就多元化的减少了功利主义体育观念的出现。

3.3 法国对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的策略

法国主要是由于它的体育环境非常的优越, 体育赛事繁多, 政府就出台了对青少年志愿者的补贴, [7]这样青少年就获得了在体育活动上的经济利益, 也对青少年主观上关注体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法国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 又满足青少年的功利利益, 用利益来抑制功利, 从而青少年主观喜爱参加体育的想法就萌生出来。

3.4 日本对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的策略

日本通过国民体育大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导向作用, [7]由此来组织青少年加入体育活动, 日本对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和发展青少年体育采取的就是群众性 (大众性) 的体育集合, 不单单只让青少年参加而是全民参加运动的机会, 从而促进体育良性的发展。用群众性参与, 用全民的体育机会, 激发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情绪, 从而发展青少年体育。

4 对戒除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促进青年体育发展其相关建议

4.1 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从新认识

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及培养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是要推行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运动中不怕困难, 树立决心、信心的奥林匹克人文教育。要完善和贯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体育, 看待体育带给我们精神领域的重要内容。要让青少年运动员在参与奥林匹克体育盛会或者是衍生的体育盛会都是以交流、和平、友谊、团结和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来进行和完成竞技体育比赛。

4.2 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和管理

我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全面素质教育, 在当代“高分低能”的局面出现, 所以说必须要进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点贯彻, [8]学校体育不能因为单纯的为了完成青少年体育目标, 为了在地区性体育盛会中达到理想成绩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观念。而是要加强学校对全面实行体育运动和青少年体育兴趣的专项培养, 要让青少年懂得体育为健康、健康用体育的想法。在学校体育青少年运动员中要其树立体育运动的精神, 树立强化体能、完善人格、强化体育意识来认识正确体育观[9]。

4.3 投入体育经济产业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关注度

我国正逐渐加大对体育的经济支持, 我们还要加大对世界级比赛的瞩目, 甚至要去举办这样世界级的比赛, 让其青少年去认识体育赛事, 树立参与这类的体育赛事。用体育的外部环境去影响青少年对体育的关注, 让青少年主观意志去热爱体育运动。

4.4 合理的科技手段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在体育发展中和提高体育运动成绩中, 介入科技手段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训练手段, 青少年运动员通过科技的介入, 心理主观想法得到改变, 从而有利于提高比赛成绩, 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信心, 坚定体育运动的决心。[10]

4.5 政府和家庭导向改变青少年体育观

“少年强则中国强”, 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要应用政策的导向, 培养青少年体育的兴趣, 从而带动全民体育观,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整合青少年运动员的梯队建设,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强化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目标。

家庭中要努力创建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 将素质教育全面贯彻, 同时要对家庭提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计划方案, 并加以监督和实施。

5 结语

我国要从根本上戒除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 首先解决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 要超越功利主义就要树立人文主义, 加强精神建设。[11]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必须要解决好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为了实现中国的体育梦, 就要推进改革, 树立解决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实际问题, 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化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不可丢失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

参考文献

[1]毛志燕, 胡敏.如何实现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超越[J].学理论, 2013 (6) :174-175.

[2]仇军, 钟健伟.论体育社会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6) .

[3]俞涛.奥林匹克教育文化与我国学校教育文化的竞争与冲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0 (6) :37-38.

[4]冯秀霞.论奥林匹克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河南大学, 2009.

[5]陆程程.功利主义教育取向产生的原因及改善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 2012 (3) :16-17.

[6]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7]张瑞林.中国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

[8]周辉, 张良瑞.用哲学的智慧认识中国青少年体育理念——用反思或沉思来认识青少年体育的理念 (上) [J].管理观察, 2009 (20) :176-177.

[9]徐晋皖.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J].教育界, 2012 (6) :94-96.

[10]李俊洪.体育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0 (28) 285.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5篇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一、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家庭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 参加家务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3、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练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意志品质是锻炼出来的。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品质。

4、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 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会凭借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相反,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作出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二、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带来的后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儿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除了追求学习成绩外,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 对本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他2岁掌握1000个汉字,8岁上中学,13岁考进大学,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儿子好好学习,母亲把儿子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包了下来,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人际交往。魏永康17岁那年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后,一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读书,但是生活自理的低能,严重的依赖性,让他无法独立生活,于是只得肄业回家。

从家庭教育视角看,一些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观念影响下,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是没正事,据有关调查: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有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正是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缺少参加劳动的机会,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

1、一些孩子不珍爱劳动成果,感情扭曲。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我们理应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抱着一种感恩的情感,去尊重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但是由于劳动教育缺失,一些孩子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没有经历过劳动体验,不懂得劳动的苦累,他们甚至在感情上蔑视劳动人民,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某中学校的儿名学生下课后在走廊里边走边嗑瓜子,当清洁工上前劝阻时,一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就是扫地的嘛,我们不扔点垃圾,你没活干,不就下岗了吗?”。校园里糟蹋粮食的现象司空见惯,一些学生毫不吝惜地把米饭、馒头、肉、菜倒进了泔水桶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千百年来珍爱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诲,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淡去。

2、一些孩子缺少爱心,人格不健全。劳动是付出汗水,与人合作的过程,热爱劳动的人才会有奉献精神,马克思曾指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现在有些孩子表现出自私、缺少爱心,不懂得谦让,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不良倾向,常常向父母提出种种物资上的要求,伸手要零花钱,却不愿劳动。对长春市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七成学生打饭时不给老师让先,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还饿着呢,顾不得别人”。

据我们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却不懂得关心父母,有20%多的孩子从没照顾过生病的父母,大多数孩子对家里的日常事务、经济状况、父母的身体状况都不曾关心过。不少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一位家长对我们说:“我有病倒在床上,让孩子倒杯水,孩子都觉得厌烦。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不问。”缺乏家庭责任感是现在许多孩子的共性,这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

3、一些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经不起挫折。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的社会化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大多数孩子不爱做家务,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中国城镇的青少年大多具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生活基本技能掌握比较少。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中,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28%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干活”。

笔者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由于青少年缺少劳动教育,经不起劳动的苦累,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而自杀。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自杀意念,1.71%的孩子有过自杀行为。

从以上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到,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己成为“长不大的一代”,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感忧虑,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结果。

对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更新家长观念,走出劳动教育误区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开展劳动教育关键是家长要走出认识 上的识区,树立家教新理念。家长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解决家长认识上的误区,首先要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其次要树立以孩子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从小培养孩予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欧美一些国家,中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在美国即使富有的家庭也让孩子分担家里的活计或外出打杂,替人推割草机、帮人扫落叶、铲雪等;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有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我们的家长要相信孩子劳动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要鼓励他们参加劳动实践。

2、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

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将使他们终身受用。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九岁起都应当参加生产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活动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一是从娃娃抓起,进行劳动启 蒙教育。父母应有意识地让三四岁的幼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父母做家务时,可以让孩子拿块抹布擦擦桌椅或倒垃圾等。二是孩子稍长大点后,要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克服依赖父母的惰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料理生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三是通过劳动进行家庭责任教育。要让孩子经常帮父母打扫环境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为家人做饭做菜,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磨炼吃苦精神,学会社会生存技能,通过家务劳动让孩子懂得为父母分担家务是一种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任何家务劳动,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千万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替代,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3、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

浅析青少年校外教育 第6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校外教育;青少年成长

校外教育是校外教学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产物,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已经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了,它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学校以外的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全时空的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教育的纵坐标是指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时时受教育;横坐标是家庭、学校、社会处处受教育。校外教育已被纳入了整体教育体系的发展之中,成为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校外教育的教育系统是不完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校外教育构成的。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共同的教育本质,二者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与学校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校外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外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青少年校外教育在我国已历经近60年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少年宫到现在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校外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来讲,全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准确,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是少年儿童课余假日娱乐的场所。基于这种认识,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校内教育。因此,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二)校外教育内容单一

大多青少年活动场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活动内容单一,教学范围狭窄,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为了应对市场,大量的开展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特长班,而锻炼少年儿童心态、胆量、体能或科技创新等科目却很少涉猎,这对拓展孩子的视野、健全心智,或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或欠缺。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创收,针对应试教育开设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辅导班,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校外教育的意义,与校外教育的宗旨南辕北辙。种种错误认识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青少年校外教育单打一,少创新。这种狭窄的专业设置,既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能适应知识积累的需求。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设施薄弱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馆在建设初期,大都是依赖地方财政投入建设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的青少年活动场馆,建设初期配套的各类设施日益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改造,对新的活动项目因资金制约也不能及时开展,无法承担目前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绝大多数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属于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是完全的自收自支性质。因此受经费来源制约,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得搞创收,与市场化接轨。这在某种意义来讲,背离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公益性的原则。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各“中心”不得不开办各类迎合市场的培训班,出租教学场地,招商,招租,使得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鱼龙混杂,失去了原有的为青少年服务的单纯性质。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项目因受经费制约和不挣钱也被忍痛割爱。

二、强化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文化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各种文化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学习中国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接受道德教育,培养优秀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北京快乐游”夏令营,通过游览参观长城、故宫、天安门、北京大学等地,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开展国学夏令营,让青少年参加国学故事会、国学诵读、国学小游戏、国学影视观摩等活动,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传统美德,养成健康的人格与高远的精神境界。

(二)开展游戏类文化体验活动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简单易学,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通过参与游戏提高各种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以我们磐安青少年宫为例,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和社区,以体验、实践和竞技为主要途径,开展消防体验、安全闯关、环保闯关、跳羊角球、欢乐袋鼠跳、贴鼻子、夹乒乓球、无敌风火轮、灌篮高手、电子百拼等多种游戏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让青少年在享受丰富的公益性文化大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开展艺术类文化体验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种多样,内涵丰富,通过艺术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青少年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书法学习活动,让青少年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学苦练的品质,进一步陶冶青少年情操,净化青少年心灵。

三、总结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7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优质资源,青少,文明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讲文明、有礼貌、懂规矩、守礼仪一直为国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尺度。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这样告诫国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国人当接受的文明礼仪熏陶和教育的规范给予了明示。在我国成语中有知书达礼一词,其内涵体现的也是对一个人文明礼仪程度的概括性要求。一个人文明礼仪的教养来源于从幼小时期到青少年时期及至到成年时期始终如一的良好的熏陶教育,且尤以可塑性最强的青少年时期最为重要。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手册》中指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文明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而校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

吉林市昌邑区校外教育指导中心非常重视全区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合本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情况何效果,积极挖掘何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推动全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个案剖析等方式,对区属部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抽样调研,总结提炼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一、本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不足。从调查情况看,区属学校对学生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是常态化的,如标语、文化走廊中可见宣传内容,师德教师和教师德育优质课与红旗班级的评都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训经常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积极学习贯彻。但同时就我们深入学校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仍不难发现少数学生课间大吵大闹、互相追打、讲脏话、起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存在。不否认中小学生的年龄段具有活泼顽皮的特点,其文明礼仪的修养不可能完全成熟,学校教育的效果会在他们的行为表现中呈现波动化,所以,学校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必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学校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家长文明礼仪教育和示范不足。在我们随机走访调研的学校中,超过半数被调查者认为对自身文明礼仪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相比之下,只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自身文明礼仪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事实上青少年的文明礼仪修养与家长的教诲和影响具有必然的联系,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素养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影响人生的第一课堂。孩子文明礼仪教育家庭理担重任。然而,很多家长的教育观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所迷惑,对于孩子的智育非常重视,对于孩子的德育则模糊了价值取向,忽视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培养。

二、以积极活跃的校外教育加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其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是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甚至是“初具形状”时期。因此,作为校外教育指导机构,我们有责任,也必须调动和利用好各类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帮助学校和家庭做好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两方面的教育资源互利互惠并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从根本上说,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样,都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整合自身优质资源,辅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用校外教育资源育人,说到底就是要用能承载国家精神、意识形态,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来引领广大青少年。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助推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就我区实际情况而言,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基础环节。

一要抓精神引领。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广泛募集经典国学读本、文明礼仪指导书集,向学校和家庭免费捐赠。让广大师生、家长在阅读中懂得文明礼仪的道理,领悟文明礼仪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达到知行合一、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要抓权威指导。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的社会专家和学者的力量不容忽视,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定期邀请或聘请文明礼仪有识之士为全区师生、家长作讲座或录制宣传片,也可请他们进校园,面对面地对师生和家长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做指导。

三要抓实践引导。“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充分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定期组织、策划文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让文明礼仪的优势显现出来,形成一种文化情境,由此构成一种青少年学生及家长与文明礼仪文化情境互动的体系。

四要抓经验共享。充分利用校外教育优质资源,为师生、家长搭建集思广益、问题共商、经验共享的平台,交流、解决文明礼仪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将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做到随时随地、细致入微。

三、结语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8篇

关键词:和谐,教育,教师,学生

和谐, 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 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 也是当今社会最高层领导和最底层民众的强烈呼声。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并会持续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活动。教育是承袭前人智慧, 从中获得启发;教育是长养自己的德行, 从自我改变到净化社会人心风气;教育是让人增加知识, 发展心理智慧;教育是增加生活常识, 认识世界文化。教育与和谐有何联系?从最初父母的启蒙教育, 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从从事教育工作到再次回到校园, 对教育与和谐发展我不禁有所感触, 不顾浅陋来谈谈青少年的教育中的和谐, 但愿其中有愚者千虑之一得。

什么是和谐?和, 有相安、协调、平息之意;谐, 乃配合适当。可见, 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一种状态, 是若干事物之间、事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存在和发展的表现, 单独一个事物的和谐是十分狭隘的。教育本身充斥者众多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人与教育环境, 教育与其他事业之间纷繁复杂的相互关系, 因此, 教育在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也应该要求和谐。就教育本身来说, 教育者——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和谐是尤为重要的。

当教师走进教室, 学生感到的不是期待而是反感;当教师走上讲台, 看到的不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目光;当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没有用心聆听……这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和谐的表现。当学生满怀希望, 却没有得到教师认真的教诲;当学生积极上进, 却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当学生成绩下降, 教师没有适时的鼓励……这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那么和谐的教育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首先, 和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间的关系共同作用, 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 以使学生本身养成好的习惯。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教育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 不如说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的习惯和道德情操。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教育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所以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广义的教育来说, 青少年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 家庭是他们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在一定意义上, 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 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实施和谐教育, 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教育的配合。一个电视节目, 一首流行歌曲, 甚至一段广告都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和谐教育也需要多元化, 在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下, 使青少年受教育更加主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的习惯和尊师重教的美德。

其次, 和谐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在完成教授知识外, 要重视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并不仅仅在品德课上, 每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痕迹。当学生回首自己的学生时代, 能够留在他们心底里的, 有那些学识渊博的教师, 更多的却是能够在人生道路上为他们点亮灯火的教师。也许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为一个“差生”插上翅膀, 而也可能教师的一句话也可以毁掉一个天才。学生眼里的好教师, 不是刻板的更不是完全松弛的。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并不容易, 要让学生“开口说”才能打破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说课”的弊端。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 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美好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 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再次, 和谐教育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条件, 也要有严格的制度做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我并不是要批评中国整体的教育制度的优劣, 因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转变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影响的因素众多,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作为一个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 以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这就意味着各地, 不同的学校教育教学的条件不尽相同。但作为教育者也要尽力调动可用的教育资料。例如在讲解椭圆是如何画出的, 有条件的可以应用电子手段, 制作课件动画来说明;但在没有现代科技条件的学校, 教师同样可以用一根木条一根线绳生动得讲解椭圆的形成过程。

和谐教育要求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 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 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与各方教育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 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 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 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谐振效应”, 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曾经有学者认为, 和谐是保持某种“平衡”的状态, 但事实上要想保持“平衡”, 实现和谐的教育决非易事。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饱有矛盾并发展着的。和谐教育,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黄旭, 张文质.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明日教育论坛 (总第31辑)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2]吴俊升, 王西征.教育概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3]韩雪.从多元到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9篇

青少年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 通过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繁荣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要求, 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 是时代赋予体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只有把青少年体育做大做强, 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才会真正地驶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才能使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更加坚固。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青少年体育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 使青少年体育工作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志着青少年体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地位也将得到更大的提高。面对青少年体质普遍增强、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发展任务, 青少年体育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

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使青少年体育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随着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不断完善, 可以动员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来保证青少年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的成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和组织保障, 目前, 大部分的省市体育局已经相应地进行了机构调整, 成立了专门的青少年体育管理机构。各级政府在青少年体育方面的投入和保障不断得到加强。

青少年体育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十二五”期间青少年体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 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每天锻炼一小时正在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 健康素质成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少年体育组织进一步巩固壮大。截止到2010年, 全国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166个, 其中国家级3429个;各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5477所, 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95个, 其中国家级59个。业余训练工作扎实推进, 业余训练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竞技体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优秀后备人才。截止到2010年, 体育总局认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13个, 创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00所。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 体教结合进一步深化。

新形势表明, 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机遇中也有风险与挑战, 挑战中又孕育新的机遇。在青少年体育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 青少年体育工作还存在诸多困惑、困难。

“十一五”期间, 青少年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与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青少年体育依然整体薄弱, 青少年体育工作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各项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的氛围尚未形成, 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广大青少年的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不足, 特别是公共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依然很突出。业余训练体系受到较大冲击, 出现体校数量减少, 县级业余训练弱化, 各级体校招生难, 中专体校学生毕业出路难, 体校办学举步维艰的局面;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解决;业余训练经费普遍不足;教练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训练方式粗放, 成材率不高, 科学化水平较低;体教结合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有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切实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必须实现深刻的变革。

当前青少年体育存在的不足, 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也不利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充分正视不足, 认清矛盾, 积极探索, 突出创新, 加大工作的力度, 提升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十二五”期间, 青少年体育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己任, 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 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条例》在青少年群体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的政策法规;大力推动青少年体育理论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协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的工作, 努力构建多部门合作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的机制;积极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青少年体质健康、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氛围;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健身服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继续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 不断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转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观念, 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强各级各类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工作, 形成政府重视、体教共管、各负其责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打破传统观念, 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 提高训练质量和成材率;调动和组织各方面力量, 针对业余训练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 不断破解难题, 努力创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

恰逢21世纪前两个10年的交汇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 我国“十二五”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十二五”期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 政府职能的将进一步转变, 将对青少年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青少年体育管理及运行方式将发展深刻变化, 青少年体育工作必须深刻领会全会精神, 继续抓住和用好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发展机遇, 按照全会部署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 为体育强国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10篇

实践证明, 艺术教育体现素质教育, 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艺术技能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发展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质。它强调把学生教育成才;强调发展智力、创造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责任感、自尊感、自信心、自主自立精神和各自的特殊才能;强调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通过艺术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地发展, 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俄国钢琴教育家巴拉基列夫的观点对我国当前的钢琴艺术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在一封信中说:“你知道, 即使拥有这么多的音乐学院、音乐学校和其他的钢琴教师, 我们社会的音乐发展进度为何还这么慢?据我看, 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大部分的教员, 只是在发展学生的手指机械性上获得成功, 而并没有注意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因此, 在艺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 转变艺术教育的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艺术教育水平, 使青少年艺术教育教学向全方位培养素质型、综合型和外向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以尊重个性为基础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尊重、互动的氛围中生动、活泼、愉快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应该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裕的空间和时间, 创造适宜个性发展的环境, 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创造的能力和继续深造的能力。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个性的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现代艺术教育的主流思想和主张。

在一些钢琴课堂中, 经常看到一些本身天赋较差的学生, 或战战兢兢、或一本正经地保持着手型, 一板一眼地弹奏着五线谱上的音符;家长为了望子成龙, 采用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 造成学生认为学好钢琴就没有童年的想法, 有的学生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参加考级, 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机械反复地练习考级曲目;一些被认为有音乐天赋、专业拔尖的学生, 盲目追求技术难度, 变成比赛机器的也不在少数。在这些学生身上, 看不到一丝表现音乐艺术的喜悦。这样的教育, 与艺术教育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他们形成个性的良性发展,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如果艺术教育反而使学生自卑或浮夸, 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人们常常通过社会艺术考级、艺术比赛成绩的显性结果评价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果, 而忽视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的隐性作用, 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忽视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重视专业, 忽视普及;重视技能, 忽视美育;重视比赛, 忽视教育;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 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 等等, 使得艺术教育局限了现代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把社会艺术考级或艺术竞赛变成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艺术活动, 以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着重突出对青少年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其次通过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 形成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再次通过采用项目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学校要在课程安排上为学生出外参加艺术活动、开阔艺术视野留有自由空间,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参与美术、文学创作,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等, 为学生施展才华、表现个性创造各种环境和机会。

二、变技能教育为审美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艺术的审美教育就是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 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 从新的角度和立场观察、理解、体验生活和生命。在现代社会, 艺术世界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围绕着我们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教育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并从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 而不带功利色彩。艺术教育注重人文内涵, 使青少年感受到人生的美, 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这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没有这个灵魂, 单纯地学技术, 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北大教授、著名美学家叶朗就当前中国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作出点评:“艺术不只是技术, 艺术教育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如果在钢琴课中, 因为孩子一个指法不到位, 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这么不用心”, 便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和信心。如果因为只注重艺术的技术性, 而扼杀学生的天性, 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艺术美的欣赏。因此, 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

要通过把艺术教育中的技能教学变成审美教学, 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首先要转变艺术教学观念, 培养目标应以美育为主、技能为辅, 以发展能力为主、以传授知识为辅, 以面向全部为主、突出专业为辅。比如唱歌绘画课不仅仅是教会技能, 还应该使学生学会唱歌绘画, 进一步学会表达艺术情感, 学会欣赏艺术美,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受美, 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高雅艺术情操的目的。其次是开发受当代青少年喜爱的艺术教材, 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艺术审美教育精髓, 增加艺术欣赏环节, 把诗歌、戏剧、艺术史、艺术家、艺术作品等内容巧妙地融进音乐和美术教材里, 尤其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世界上伟大艺术家的生平、创作和传世艺术品, 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应注重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发展趋势,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雅俗共赏。

三、融合多种艺术门类, 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加速发展, 各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呈现出日益频繁的态势, 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正在不断汲取新的营养, 新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涌现, 艺术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 艺术教学可以同其他学科, 或者是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互增强活力, 否则艺术教学就是贫乏的。提倡艺术教学内容的融合和综合性发展, 是对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一大突破, 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成果。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受益匪浅。不仅如此, 对于雕塑家来说, 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 而对于演员来说, 雕塑家雕塑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 诗歌却成了图画, 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在具体的艺术教学实践中, 艺术教学应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艺术活动组织方面体现多种艺术门类的融合, 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音乐课堂、美术课堂融合文学、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 综合形成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课堂;融入文学艺术的音乐美术教学, 体现了艺术教育人文内涵, 通过游戏、情景模拟、表演等教学方式, 给学生创设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审美享受。通过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感受艺术情境、表现艺术意境、创造艺术美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 教师参与规划课外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综合艺术素质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比如, 指导学生深入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研究;与学生讨论各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和各艺术门类在社会中发生的艺术现象;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 参与音乐会、戏剧、戏曲、舞蹈等艺术表演等。

大至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 小至学校的一句口号, 都会对青少年艺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直接影响一代家长和学生。要转变当前社会上艺术考级成风、艺考热、技能比赛频频的浮躁风气, 转变家长和教育者的功利心态, 全社会就要转变艺术教育观念, 大力发展青少年艺术教育, 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 使青少年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德]罗柏特.舒曼.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C].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2]张剑, 李新玲.美学家叶朗批判弹琴画画以升学加分为目的[N].中国青年报, 2007.4.2.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功能;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在人类教育实践方面,家庭教育是其关键性实践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地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特别多,家庭只是其中之一,但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得到政治思想熏陶,提高他们的道德与心理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家庭教育来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在不同的方面。首先,普遍性与长久性。在社会中,每个个体都生活在家庭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家庭各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同时,人出生后就在各种家庭中生活,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人和家庭紧密相连,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也就是家庭的影响具有长久性。普遍性、长久性是家庭教育的显著特征,我们必须全面、客观认识家庭环境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造成的影响,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关注子女的成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其次,具有渗透性、亲和性与权威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家庭氛围等都会在无形中影响青少年,会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同时,家庭教育还具有权威性、亲和性,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环境中,青少年会受到情感的影响、经济的制约,会有特殊的亲切感,会特别依赖自己的家人。有利于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看待人生路上遇到的风雨,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避免误入歧途。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功能

1.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据相关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心智大都不成熟,遇到挫折后极易一蹶不振,无法坦然去面对,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习等,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正在形成,并未定型,遇到困难后,父母便成为他们求助的第一人,而不是教师、朋友等。换句话说,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有利于帮助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正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风雨。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亟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必须意识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将家庭教育放在核心位置,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采用正确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积极、乐观的生活。

2.强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关乎国家的兴亡发达。在新时代下,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责任,青少年也不例外,而这离不开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也就是说,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对人生的追求等,不要过分束缚他们,不要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而是要鼓励他们,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多鼓励他们自主思考,不要过分依赖父母,逐渐学会独立,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父母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要通过言传身教,多角度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多和他们沟通、交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而在此过程中,不要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必须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要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要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多和他们沟通、交流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多样化功能。以此,促使青少年在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品质,拥有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芳芳.浅谈家庭微观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4):187-188.

[2]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0.

青少年体育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对策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健康就是生产力, 青少年现在的健康就是东莞未来的健康, 对青少年的体育健康促进管理关系东莞前途和命运。在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视域下, 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1) 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健康; (2) 促进智力等全面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4) 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具有辐射性和导向性等。体育是最好的教育, 学校体育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 乃至对增强全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然而, 现实情况是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水平的持续滑坡和公共医疗费用的大幅支出一再提醒人们, 切实解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问题刻不容缓。因此, 改革创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完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基于体育学、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相关理论, 结合东莞市中小学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实践, 探讨建立东莞中小学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模式, 以期丰富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管理理论, 促进东莞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实践。

2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 调研的对象

注: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16份。发放问卷时尽量做多使小学、初中、高一、高二、高三的人数大致相同。

市内与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相关的管理者、专家学者及中小校体育运动参与者。

2.2 调研的内容

(1) 中小学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落实与监督机制等。

(2) 中小学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激励机制, 奖惩措施等。

(3) 中小学健康理念的思想教育与宣传, 体育健康促进的宣传与普及, 体育教学, 与体育活动开展等情况的调查。

2.3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设计、拟定调查问卷进行抽样式问卷调查。

(2) 专家访谈法:到市内外相应的专家或主管部门直接就相关问题问询;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尽管早在1995年我国政府就颁布了《全民健康计划纲要》, 又于2007年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 明确规定了青少年的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内容。2012年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对具体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及实施学校体育3年行动计划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但不可否认,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依然出现了持续下降的事实。

综合分析表1问卷统计结果不难发现东莞市学校体育上存在诸多问题:

(1) 学校体育相关方对体育促进体质健康的认识不够深刻, 没能够深刻理解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健康促进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升学率第一的指导思想仍然在作祟, 主干课, 甚至思想政治课, 文艺活动等随意挤占体育活动时间, 甚至体育课的现象在各个中小学还屡有发生。

(3) 东莞市青少年学生依然处于繁重的课业负担、无节制网游等环境中, 以久坐行为和缺乏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道阻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屏障。

(4) 作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管理的主战场——学校缺乏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师资等资源和能力完成体质健康促进任务。

(5)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缺乏科学有效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开发和组织实施的意愿或能力。

(6) 可能早已不合时宜的“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封建遗毒还仍然根深蒂固, “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教育思想与“重智力轻体力”的社会环境也制约着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论与建议

4 . 1 加强“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宣传教育

认真领会国家“全民健康战略”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大力加强对东莞市青少年“体育促进健康”的宣传教育, 促使他们树立全面的、正确的健康观, 体育观, 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

4 . 2 做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顶层设计

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 研究并重新构建中小学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的理论体系与组织架构;加强对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组织和指导;厘清学校体育监督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体育教研员等各种监督机制通过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评比和组织教学观摩及交流等措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4 . 3 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健康促进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至少不要低于语、数、外主干课教师,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 稳定、提升专业体育教师队伍, 提高体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4 . 4 强调体育课在健康促进中的基础性地位

学校针对学生的体育需求和社会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 开设项目多样、形式灵活的体育课程;竭力提供足量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物质基础。

4 . 5 突出青少年在健康促进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进步与发展, 有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调动与提高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够掌握2~3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体育项目, 努力长期坚持下去,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最终习成以科学体育锻炼为中心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4 . 6 学校体育应该向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延伸

学校多布置假期体育家庭作业, 并要求家长监督执行并签字;社区多组织以家庭为参与对象的社区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日常化, 习惯化;社区体育竞赛活动制度化, 经常化。形成学校、社区和的家庭合力,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及青少年个人“四位一体”的体育健康促进的体育实践模式。

4 . 7 开发“互联网+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

加大经费投入, 开发和打造“互联网+”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网络系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与体育健康促进资源的融合, 为东莞市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提供不竭助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彦峰.健康也是生产力[J].新湘评论, 2014 (6) :15-17.

[2]栾振昌, 马志君.学生体质下降视野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辨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2) :173-174.

[3]邹琳.终身体育背景下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3) :131, 133.

上一篇:CT肝灌注成像下一篇:移动商务的特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