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意义范文

2024-08-29

尊重的意义范文(精选9篇)

尊重的意义 第1篇

新学期, 我听了五年级一节数学课, 授课人是新参加工作的小老师, 内容是《循环小数》。课始, 老师声情并茂地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循环小数”。接着, 教师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1.拍节奏, 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2.找规律, 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 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教师话锋一转, “请动手计算1÷3=, 70.7÷33=这两道竖式题。”随后, 教师把同学们求的商“0.33……, 2.14242……”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一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二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预设的那样推进, 老师感到很满意。接下来, 教师开始归纳总结:“循环节从小数第一位开始的叫纯循环小数, 例如0.33……;循环节不是从小数第一位开始的叫混循环小数, 例如2.14242……。”老师正上得一帆风顺, 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 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 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这位同学的突然一问, 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此时, 老师有些发慌, 但马上镇定下来很客气地、面带微笑地对同学们说:“我们学任何知识都是有用处的, 至于到底有什么用, 下节课我们再讨论。”听了老师的话, 这个学生自感师命难违, 坐了下去。后面的环节, 老师继续按照教案的思路做竖式题, 汇报结果。在后面的汇报做练习的活动中, 我注意到:刚才提问的那个同学不再表现得像前半节课那样的活跃与主动。

【问题分析】

面对学生的大胆质疑, 作为新教师来说应如何面对?老师很客气地、面带微笑地回绝就是在尊重学生了吗?真正的尊重是什么?

面对新老师的此种做法, 我非常理解:当有老师坐在后面听课时, 多么希望学生能够配合老师按着预定的设计顺利地完成一节课啊!也许教师也考虑过按照学生的思路、需求改变教案, 但这样就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设定好的教学任务。是尊重学生, 还是关注自己的教案?教师选择了后者, 由此暴露出新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仍存在着问题。

理解并不等于认同。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应让这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哪怕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可笑的, 教师也要鼓励他这种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精神。我们都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果不能从人格上尊重学生, 不能从思维上尊重学生, 新课程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大打折扣, 无法真正落实。长久下去, 就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问题解决】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 教师们在课堂上都在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尊重学生,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特别是遇到生成性的问题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关注的就是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如何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真正树立起尊重学生的意识,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只有这样才是以学生为本,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其次要让每一位教师明确:在课堂上, 学生不再是配角, 而是实实在在的主体。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的。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 固定不变的模式, 而是要跟随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 特别是遇到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 一定要睿智地进行处理。试想一下, 本节课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及时调控课堂,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笔算或计算器) 完成, 当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 那该多好!

尊重的意义 第2篇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法律权威:

中华法治文明源远流长。在今天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法治文明的繁荣发展也是指日可待,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知法、守法、护法的前提是信仰法律,这是一种发自每个公民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遵从。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我国法律保护和实现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本质上讲,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既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具体实践,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实践。因此,树立法律权威,就是树立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只有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法律,人民当家做主才有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对于执政党和国家机关而言,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而且要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要积极提高立法质量,依法执政,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重视,也要依靠个人的努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尊重法律权威是每个人的法定义务和必备素质。我们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面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违法犯罪行为,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敢于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因此,尊重法律权威,不仅要求尊重法律,而且要求崇尚法治。只有从思想上尊法、崇法,才能在实践中守法、护法。每个人都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努力做到遵守、服从、维护和宣传法律,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性:

尊重的意义 第3篇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

刚教英语的时候我只关注教材是否能够按时讲完,对于学生能否全部都能理解,能否应用好所讲的内容关注的较少。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现在我的观念有所改变,在关注教材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正确处理好教材、学生和老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再一直的将教材从头讲到尾,不做一位“喋喋不休”的传授者,不再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而是认真研究教材,将教科书中一些符合学生的内容我们必须要做保留,而一些不符合学生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改成符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材料,自己重新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加以完善,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我们学校是一所三星级高中,高一入学时的生源质量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为主,在学习中强调夯实基础,激发兴趣,比如上课时发现学生的单词读不准,音标大部分不会认,那么学习英语就成为了哑巴英语,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大大降低了,我可以利用早读课教授一些音标,让学生会读,能够说出来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这样学生慢慢有了自信,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再比如我校对于学生的情况要求各个备课组编制导学案,用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效学习,课后小组还可以进行讨论去互助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个学生要想学好英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好导学案。我们通常三人一组编制一个单元的导学案,编制好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看看所编的内容是否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修正。修正完之后发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这样学生就知道我们下节课所要讲什么内容,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在上课之前收上来批阅,对于学生的疑难点和易错点做到心中有数。

2.在课堂中发挥小组探究合作。我校一直坚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小组成员一般有六人组成,每个小组选取一位小组长,一般由小组长收集各个组员的材料,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对于小组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导学案中的难点可以让小组进行二次讨论,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大大加强了学习的参与度。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在课堂上的剩余时间进行点拨并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

3.课后小组成员、班级同学之间互学互助。让小组中学习好学生的帮组学习落后的学生,适时对落后的同学进行检查和督促。在英语学科中对于单词、词组和句型的适当背诵是有必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背好,除了老师检查外,也可以让小组组长和其他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检查,生生互助,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形成一个互助互学的氛围。

三、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

崇尚尊重中强调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学生要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在相互尊重中形成一种教与学的好的氛围。那么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其实是师生之间超越传统的教学关系,建立起相互尊重像朋友般的较为亲密的关系,以此来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学氛围更为温馨,这就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同时在课下也要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不光是学习上的,同时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情况。不但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有其他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也要多给予帮助。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生进行更为紧密的沟通与交流。这样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给予的无私的爱与尊重,那么在教学中学生也能更好的接受我们老师的教学。

在课堂上,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门语言而言,英语教师想要与学生之间培植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突破语言的工具性来实现与英语教师更为纯正的交流。根据中学英语教育的特点,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比如我在上课前播放一首英文歌曲或者放一些视频资源等来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融洽,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等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英语的氛围。

尊重的意义 第4篇

(一)现代劳动制度的缺失使普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处于弱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劳动关系基本面的特征已演化为劳资关系,但体制转型时期的制度真空使劳动者的一些基本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对自身所享有的收入分配等权益几乎没有发言权,导致社会劳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目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最低工资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欠缴保险费现象严重;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足,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效率低。

(二)分配制度中重资本、轻劳动的倾向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已经基本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目前,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有三个分配主体,即劳动者、企业、政府。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获得劳动收入,企业以盈余的形式获得经营收入,政府以生产税净额的形式获得纯收入。这种初次分配形式和格局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形成“新剪刀差”,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影响了劳动在分配中的地位。首先,政府部门作为国有资本的管理者,由于管理和监管缺位,失职和渎职现象严重,寻租行为普遍,致使国有资产和政府在初次分配中获得的纯收入大量流失,加上一些国有企业经营的短期化现象较为突出,造成本应为广大劳动者所共有的财富被少数人利用职权划归己有。其次,企业作为资本的代表者,在劳资关系的冲突中企业具有极大的决定权,尤其是目前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如何划分企业盈余与劳动收入的比例过程中,企业占有明显的主动权,劳动者在与资方进行工资的讨价还价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加上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较多考虑吸引资本,看重资本的作用,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都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再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仅体现在工资收入上,虽然工资收入的高低体现了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但企业究竟在盈利中划分多大比例作为工资尚缺乏明确的规定,存在许多劳动者的工资尚难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现象。同时,在保证资本盈余后的净剩余的分配中,劳动者并未能参与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目前仅体现在按劳发工资上,劳动者不仅不能参与净剩余的分配,更未能体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参与净剩余分配上。

这种情况反映在现实中,就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出现了过分偏重资本、轻视劳动的倾向,造成收入和财富快速向少数资本要素拥有者集中,而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却一直在下降,劳动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具体表现在:首先,在GDP所占份额中,劳动所得占比下降,资本所得占比上升。1978年至1983年劳动所得占GDP比重从42.1%迅速上升到56.5%,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但1983年至2007年劳动所得占GDP比重从56.5%下降至39.7%,下降了16.8个百分点。与一些相关国家相比较,2003年一些工业化国家雇佣者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分别是:美国57.5%,英国55.9%,法国52.7%,加拿大51.1%,澳大利亚46.7%,韩国44.0%。日本2002年的数据则是53.3%。我国现行分配体制下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明显偏低,并呈现不断降低之势,资本回报的比重却节节上扬。其次,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一直偏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十一五”期间,与城镇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相比,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微弱,2005年农民工人均年收入为8520元,仅相当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5%。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平均每年仅提高5元。第三,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价值低估特点明显。世界劳工组织的统计分析指出:如果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定为1.0,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香港为4.6,印度为2.5,韩国为2.6,南非为3.4,日本为2.9,美国为2.6。显然,与世界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比较,中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几乎被压到最低水平,而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也几乎达到最高水平,劳动力价格被严重低估,使劳动力再生产难以持续,所以才有近年来出现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等现象。

二、像尊重资本一样尊重劳动是现实要求

(一)收入差距加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现象突出要求尊重劳动

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却表现出扩大之势。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为例,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79元,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36的3.33倍;城乡人均收入差为9645.4元,增大到1978年城乡人均收入差209.8元的46倍。如果从地区间、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比较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更呈扩大之势。居民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现象的形成,除了与历史条件、资源禀赋、体制性因素、行业垄断和市场竞争等因素有关外,由于资本的稀缺性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较为突出,劳动的作用被忽视,资本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强势地位,获取剩余的份额越来越大,劳动则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取的剩余份额越来越小,这种“强资本、弱劳动”现象的出现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目前已超过0.48。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制约,也影响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显然,要改变目前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格局,尊重劳动,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便成为必然。

(二)扩大内需要求改革目前的分配制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

投资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极为明显,投资和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50%~60%以上,2005年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达到63.9%,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6.1%,与钱纳利的标准模式即绝大多数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保持在70%以上相差甚远,即使与储蓄率很高的东亚国家最终消费率在65%以上相比也低许多。伴随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发展,世界经济均受到很大的冲击,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出口受到极大的制约,我国政府也迅速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扩大内需也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而扩大内需首先面临的是普通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家庭年均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人口约达7亿人,这些低收入人群约占全国一半以上人口,尚处于温饱有余、奔小康的起步阶段,在全部人口中的消费倾向最强,对生活必需品最具消费和购买能力,对万元以上大宗商品的购买尚需不断积累和培育。这一消费群体是最讲实惠的消费群体,其需求与现有的供给能力较为适应,他们的收入快速增长是扭转目前消费不振、最终消费率低位徘徊的重要动力。因此,要扩大内需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使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三)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要求保障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人类社会进行再生产,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又是以劳动者能充分就业并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基础的。长期以来,由于资本在价值分配中处于强势地位,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在价值分配中的主导地位未能体现,普通劳动者又普遍缺乏资产性收入,从而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表现为资产性收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双缺失,表现在农村消费市场难以提振,有效需求明显不足。我国经济的拉动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也导致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人力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充分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增加,使社会离心力加大,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2009年的“两会”把解决充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面对2009年我国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2400万人,其中应届毕业大学生为611万人这一现实,国家不断推出改善民生的各种举措,特别是在就业、医疗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政府对普通劳动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认识在提高和强化。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重视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完善对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社会保障,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三、在制度安排中实现尊重资本与尊重劳动的统一

(一)重塑初次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

重塑初次分配制度,关键在于完善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使劳动者参与企业净剩余的分配,并逐步扩大劳动者参与净剩余分配的比例,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的根本形式和主体方式的特点。其实,在分配制度中提高劳动者的地位使劳动者参与分享企业价值增值方面,国外已经推出了一些新的制度安排,如企业利润分享制度、企业价值分享制度、企业所有权分享制度、企业管理权分享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虽未改变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企业主与职工的雇用关系,但反映了劳动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视。我们目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使劳动者参与企业净剩余的分配制度,从理论上看也具有基础。资本分享企业净剩余源于资本的稀缺性,但资本必须获得报酬不等于资本独占净剩余。企业所有的职工在企业净剩余的创造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职工提供的劳动与净剩余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他们不仅可以生产出自己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且可以生产出剩余价值,让他们分享自己参与生产创造的剩余价值,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问题是净剩余的确定应按什么标准,资本和劳动参与净剩余分配中又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从数量上看,按劳分配的最低标准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的费用,否则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最低标准是银行的利息,否则便无投资动力。确定企业净剩余的标准,便应是在企业盈利中至少要扣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最低标准后的企业盈利。至于劳动和资本在净剩余中的分配比例,则应根据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劳动和资本对财富创造的贡献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总之,要通过制度完善,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贯彻和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的前提,也是目前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构建公平分配的制度基础,实行统一国民待遇

目前,我国劳动者地位未能受到重视不仅表现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形成“重资本、轻劳动”的现象,而且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间劳动的报酬和资本效用问题上。尊重劳动,不仅要尊重劳动在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中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劳动者公平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市场环境。首先,统一制度安排,统一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意味着全体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享有同等权利、机会和自由,同等的分享公共产品。从劳动的角度看,就是要使每个劳动者在大致平等的条件和规则下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具有参加劳动平等地获取收益的机会。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在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公共物品使用等各方面取消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使广大劳动者具有同等的参与就业竞争权力,享有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的权利和获取社会保障的权利。其次,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分配的条件。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均衡是造成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生产条件的分配不公又受到体制和地方政府的强化。除了地区环境差异和经济基础差异外,我国行业垄断现象也极为突出。尊重劳动,创造劳动者公平竞争的环境,就必须打破市场分割,消除非自然行业垄断和市场进入壁垒,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来调节,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进而促进收入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均衡分配。再次,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分割特点,不同地区的劳动者就业进入条件和就业成本存在较大差别,后期生活成本区别更大。东南沿海和一些中心城市等发达地区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作稳定、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升迁机会多、发展前景好等特点;而中西部边远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工作环境差、工资和福利待遇低、升迁机会少,缺乏养老、医疗和保险等社会保障。因此,要建立平等竞争、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能自由合理地流动,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清除各种制度性壁垒,消除城市二元用工制度,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按市场机制运行,劳动力的收入和报酬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三)建立和完善鼓励创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制度体系,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尊重资本,尊重劳动,在目前的环境下体现在使劳动者充分就业。而要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鼓励企业和资本拥有者不断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主寻找就业机会。首先,建立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低成本实现就业,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包括: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如成立劳动者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消除垄断和经营壁垒,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等;为劳动者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如对创业者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政策,进行税收优惠,减免创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简化创业审批手续,帮助创业者寻找好的创业项目,以及帮助创业者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出台差异性创业扶持政策,满足不同创业群体的创业需求。其次,建立和完善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资本拥有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如对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来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理念,并完善劳动者的就业培训机制和政策,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养,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第三,建立和完善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制度。目前,我国低收入人群的比例比较大,从分配制度上向这些低收入人群进行倾斜,是改善这类居民收入的现实选择,也可以有效调动这类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完善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作为现代打工者的农民工,不仅许多企业没有给劳动者办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即使一些企业给劳动者办有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也因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一旦回到居住地便无法延续办理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使城市和农村低收入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制度,使全社会的所有居民都能享有社会保障制度,而且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构建企业利润分配宏观指导和监控机制

企业利润的分配,不仅要体现对劳动者劳动的尊重,也要反映资本在企业利润创造中的作用。进行企业利润分配时,劳动者在获取工资后是否参与净剩余分配以及参与分配的比例确定,都需要国家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安排。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实施劳动者参与净剩余分配时是否有所区别,这些都需要国家有一个宏观指导意见。对企业工资收入的确定,国家也应有宏观指导意见,对不同地区和行业企业划定一个工资指导线,划定最高指导线、最低指导线和平均工资线,并发布地区性和行业性工资增长指导标准;完善国有企业工效挂钩的工资分配制度,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同时,国家也应建立一个相应的监督指导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参与净剩余分配的权利和份额。如在确定劳动者参与净剩余分配的制度后,为确保制度的实施,管理层应对国有企业利润是否真实、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劳动报酬是否超分配进行监控,防止虚增利润和超分配现象发生;对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劳动者是否参与净剩余分配以及分配比例是否达最低标准进行监控等。通过宏观指导和监控,确保资本与劳动两要素在价值分配中的利益得到体现,实现尊重资本与尊重劳动的和谐统一。

摘要:目前,劳动在我国未像资本一样得到应有的尊重,“强资本、弱劳动”分配格局要求我国应像尊重资本一样尊重劳动。我国应从基本国情特点出发,在初次分配中建立充分尊重劳动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使劳动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统一国民待遇、建立和完善就业体系等途径,实现尊重资本与尊重劳动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尊重劳动,尊重资本,按劳分配

参考文献

[1]沈卫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尊重劳动[J].学海,2007,(6).

[2]卓勇良.关于劳动所得比重下降和资本所得比重上升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3).

[3]刘建强.论尊重劳动[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4]杨大威.关于“尊重劳动”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2).

[5]李克实.论尊重劳动的道德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03,(3).

[6]王萍.尊重劳动必须客观认识劳动的新变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7]袁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理论研究——兼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条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不能丢失的尊重 第5篇

我不想说现在的学生难教, 难以理解, 但是作为教师, 我时常会遇到很多矛盾的事情。我总是想, 像我这样天资愚钝的人, 的确需要多读一些书, 那就谈一下从书中体会到的一点教育心得, 以及它在我教学方面的体现。

《教育的十字路口》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这天学区检查卫生, 学区校长从楼下走过时, 二楼班上的一个女孩随手扔出的纸团正好掉到校长头上。一会儿, 校长冲了上来, 大冬天, 他的皮鞋就踩在女孩子穿的塑料鞋的脚面上, 另一只脚还悬了起来。我就站在边上, 真想冲上去制止, 可我太怯懦了, 我什么都没有做……”无独有偶我在《青年博览》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威尔逊总统演讲的时候, 一个小男孩把鸡蛋砸到他的脸上, 当总统问为何砸鸡蛋时, 小男孩说想看砸的准不准, 结果威尔逊还赞扬了砸的准将来一定能当个优秀的运动员……”

事例中的中国教师和美国总统对孩子的态度, 让我想起了尊重二字, 从教育的角度思考一下“生命化教育维护与尊重人的尊严, 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 维护与倡导人自由选择、自主成全的权利。”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美的关照, 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 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 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忧思, 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 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 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尊重学生尊重教育, 尊重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记得是讲词《武陵春——李清照》中间的一个小插曲, 不仅改正我教学中的一个语言上的细节, 而且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中的尊重。

词的作者介绍, 内容分析很顺畅地完成, 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然是以提问的形式进行。

“请你翻译‘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我提问的是班里公认的“疑问大王”, 每当提问时他的手都举的高高的。

“狂风止住, 飘落的花瓣已被践踏, 日色已高, 头发却还懒得梳理。”

“很好, 请坐。”既然回答已完成, 就让他坐下。

“老师, 我发现课文插图 (图片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有问题哦。”只见他狡黠地说。

“什么问题?”我虽然这样问, 在心里却想:又要开始提问了, 每次遇到他的这些问题都让我哭笑不得, 比如“房子有没有感情”“闪闪烁烁的声音怎么会是白丁香”, 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大都急于上课, 而让他赶快坐下。

“刚才讲的李清照已经五十多岁了, 怎么图画上这么年轻?”

“哦, 就是有些年轻了……请坐。”我很无奈地说。

“不是‘花已尽’吗?我看画面的花朵还是很繁盛的。”他有点得意地说。

“知道了, 你坐下吧!”我的口气有点强硬, 不知是因为他的多问, 还是因为插图的失误而急于掩饰。

“老师听我把话说完, 好吗?”此时的他好像由刚才的得意变为小心翼翼。这时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同学的讨论, 甚至有同学想回答他的问题。

“好, 你说吧。”当然我已经有点生气了, 毕竟班里教学进程被打乱。

“‘日晚’刚才讲的不是‘日色已高’吗?老师您看看图上画的是个月亮。”他快速地说完这些并坐下了。

这时, 我也看到了插图的这个致命的失误, 不禁为“疑问大王”叫了一声“好!”而那些试图回答他问题的同学也不约而同地认为图就是画错了。

我突然明白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虽然这是经过审查的教材, 但仍然会有失误。但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我一直试图打断他的话, 让他坐下, 虽然问题有些没法回答, 但毕竟是学生的思考疑问, 老师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即使一时回答不上来, 也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 共同进步的。而“听我把话说完”这句话仿佛给了我一个提醒,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 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尊重的前提, 而尊重是永远不能丢失的, 让学生懂得尊重, 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大多数教师是爱学生的, 可是爱学生并不等同于尊重。重新认识学生, 也重新认识自我。同时也对教育学生多一点宽容, 少一点独断, 营造一种自由交流、积极对话的教育空间, 为我们教育生活的理性品格的提升做些实在的努力。

尊重别人的智慧 第6篇

你爱或不爱, 世界就在这里, 不悲不喜, 不偏不倚, 迅猛向前。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有天你发现自己在博客里写的文章被原封不动的刊登出来, 作者是一个不知道的人;你使用某款软件, 某天却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你亲自制作的软件,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别人的作品;甚至有一天你下班回家, 开门的妻子根本不认识你, 却迎接了另一个陌生的男人。

我想我们该为自己的东西亦或自己, 加上个标签, 盖个章, 证明:此树是我栽, 此路是我开, 若要取此物, 留下买路财。

抛开江湖习气, 让我们来正视这件事: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在这个不记名的网络时代获得保护。答案只有一个:知识产权。

2011年4月26日, 第十一个世界知识产权日, 主题为“设计未来” (Designing the Future) 。未来要靠创造力来设计, 设计未来的人类智慧, 是未来文明的源泉, 也是新智慧的起点。对智慧的保护, 是对智慧最起码的尊重。在这个开放的时代, 我们有勇气有创意有作品, 更需用法律保护自己, 做一个游刃有余的创造者和保护者。

知识产权, 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 (在我国叫著作权) 。具体包含专利、商标、发表、修改、录制、改变、翻译、信息网络传播等各种权利, 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的极大普及, 在网络上产生、传播的作品也需要受到保护。因此, 作为一个IT人, 如果你还对知识产权不闻不问不管不顾, 那你就真的被大浪淘沙淘汰了。

其实, 知识产权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月底, 各省市都举办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种讲座、研讨会和宣传活动。各大企业, 尤其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企业更是举办了各种活动宣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法规。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进行智力创造, 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就国家来说, 知识产权涉及到国家利益, 更是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层面。只有尊重并保护创作者的劳动成果, 才能使合作、交流更规范, 才能促进好作品的产生。

你是科技时代的创造者, 你的文字、设计、音乐、商品, 都将打上你的标签, 在每一个使用者那里, 你获得利益和声名, 或许也因你的创造推动了时代进步;你是科技时代的受益者, 你看的电子书、听的在线音乐、下载的高清电影、使用的正版软件, 都为你的生活带来便捷和快乐;你是科技时代的保护者, 因为无数个你对劳动产品的尊重、对法律的敬重、对知识产权的看重, 才有了公平、和谐的人文环境, 才会有更多的人享受新时代的美好。

不要再一遍遍试用一串串的序列号了, 不要再辛苦的从一堆广告里寻找下载链接了, 不要再为软件不能升级而困扰了。让我们行动起来, 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享受软件自动升级的轻松, 在纸质书籍里重温书香, 把乐碟放进播放器里欣赏音乐。支持每一项劳动成果, 就是对他人和自己最大的尊重与保护。

歌德因其诗歌被世人怀念, 拉斐尔因其画作被世人赞颂, 马尔克斯因其小说被世人崇拜。如果没有知识产权, 《浮士德》《雅典学院》《百年孤独》很可能就成为甲乙丙丁的作品了。人类历史发展千年, 除了最基本的道德约束, 还需要对每一件事物保有尊重之心。只有尊重他人, 你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万物如此, 智慧成果亦不例外。

尊重的力量 第7篇

笔者在一个学生的周记里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想飞起来,拥抱天空,然后,坠落,于是,一切都解脱了。”直觉告诉笔者,这个学生有问题。这篇周记的主人是本班的一个女孩吴某,长相平平,成绩一般,性格内向,从不和别人打交道,以致一年多过去了,还有老师叫不出她的名字。而笔者很喜欢这个学生,因为她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我们常常在她的周记本中交流,在周记中,她告诉笔者她贫困的家庭,重男轻女的父母,成长的困惑和烦恼。笔者开导她、鼓励她,平时尽可能多地给她亲切的微笑,抓住一切可以表扬她的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笔者希望她能慢慢地开朗、自信起来。没想到,却在她的周记本上看到了这段让人吃惊的话。笔者决定找她谈一谈。谈话那天,她哭着说:“父母要离婚,两人争着要弟弟,没有人想到我,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关心我、爱我。”笔者静静地听她说完,指着花坛里盛开的月季说:“喜欢花吗?你看它们多漂亮,我家里也种了月季,每年开花后,我都会摘下来送给我最喜欢的学生,今年的花,我要送给你。”她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笔者说“你要送给我?”笔者肯定地点点头。那天我们约定,期末考试如果取得好成绩,笔者给她的奖励就是一束鲜花。

在接下来的期末考试中,吴某超常发挥,考出了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全班前十名。后来当笔者家的月季开的时候,笔者小心地剪下来,在全班学生惊异的目光中,送给了她,她很珍惜地把花插在水杯里,摆在她的桌角,还特意拍了张照片送给我,照片的背面写了一行字:一朵花,开在我的桌上,也开在我的心里。笔者悄悄嘱咐班上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学习上帮助她。笔者把她的父母请到学校,把周记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两个大人惭愧地说:“老师,我们真是不称职,今后我们一定多关心她,让她安安心心地学习。”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体现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实施教育不要急躁,急躁是功利主义的体现,急躁也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二是实施教育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天赋才能。

高职学生的自尊心理尤为强烈,而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集体生活,它比非寄宿学校更易触伤学生自尊。如何有效利用寄宿制学校环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学生的自尊心理转化成为强大的积极力量,需要“我们”(师生)共同营造“尊重”的教育环境。寄宿制学校的独立生活对于学生的“团队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在最初的宿舍生活中受到了尊重和爱,他们就会尊重和爱别人;否则,即使他们掌握了技能并且步入了社会,也不属于“完整的人”。

三、指导建议

面对这个案例,使笔者充分意识到: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潜能的一种积极肯定,只有高度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权利,对学生的问题甚至错误表示关心和接纳,才能使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从而能畅所欲言,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尊重学生,其意义在于可以给谈话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信任的学生来说,尊重和接纳可以明显提升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沟通成功的基础。

为了要表达尊重,笔者认为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身上的消极面和缺点;第二,尊重意味着以真诚为基础,并非是无原则的迁就;第三,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不管男女、家庭出身、学习好坏、品质优劣;第四,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对学生热情相待,有礼貌;第五,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第六,尊重意味着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隐私。

四、案例小结

尊重他人的人是受人尊重的人,善于尊重的人是谦卑的、真诚的、彬彬有礼的,尊重也体现了一种“绅士作风”。传递尊重,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支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标指向与崇高追求。

教育智慧没有高难度的技巧,不需要特殊的训练,教育智慧其实是用尊重的钥匙打开宝藏的大门。在日常普普通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你有一颗爱心,如果你尊重你的教育对象,你的生命中就会有成功的喜悦。有人说,每天都一样的教学工作枯燥乏味;有人说,每天跟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打交道很累很生气;要我说,这些人无论做什么职业都没有幸福感,因为他们没有尊重别人的智慧之眼,他们眼睛里只有自己,所以他们发现不了丰富的宝藏,他们的心态缺乏阳光。

摘要:在教师的教育智慧结构中,尊重是内核。学校生活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面,良好的师生关系铺就学校的幸福生活,本文通过具体案例,阐述了在处理学生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理论知识,提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给动物应得的尊重 第8篇

———爱因斯坦

坊间有一本新的图书,书名叫做《地球也是它们的》。

夏天,在我们的脚边会有一些小蚂蚁来来往往,它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忙碌着。我们人的力量强大,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踩死它们,可是,人有这样的力量,就要施加给它们痛苦和折磨甚至剥夺它们的生命吗?显然不能。它们和人类一样,同属于动物,大家比邻而居,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应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呵护弱小的生命,学会共同分享———这就是《地球也是它们的》所告诉我们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地球上生存的并不只是人类,上面还有许多如蚂蚁那样众多的生命,它们都有生存的权利。《地球也是它们的》就是这样一部有关动物权利的权威性、全面式的解读作品。

地球上居住着从高到低150多万种动物,这个蓝色星球并不为我们人类所独享,不管是从科学上还是从伦理上,我们都需要关注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从社会发展上讲,尊重动物的权利,也是社会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权利不断地被赋予处于边缘的、弱势的生命群体。就像当初给妇女争取权利伴随着激烈的争执但过后成为共识一样,给动物争取权利也要经历这样一个历程,“动物权利”是学者认真严肃讨论的社会主题,并不是笑谈。《地球也是它们的》作为“主题与主张”书系的第一本,从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生物学、法律等角度讨论和介绍了动物的情感,它们的痛苦、它们遭受的来自人类的残忍待遇和人类如何利用、滥用或娱乐它们的相关事实,以及关心动物福利或动物权利的人们应该了解的各种复杂议题及各种的解答探讨之道。其实,本书的目的也就是要让读者了解地球上各种奇妙的动物之基本权利之一——尊严,以及人类对它们所应负的责任,并给世人发出一个讯息,那就是“给动物应得的尊重”。因为它们是比人类还要弱势的生命,更需要人类的尊重。只有反人类的法西斯希特勒等才崇尚强权政治,依靠暴力进行弱肉强食。

此书集中了国内外优秀、权威的作者,他们是:汤姆·睿根(一译雷根),当今世界著名哲学家,动物权利运动公认的知识分子领袖;彼得·辛格,世界著名生命伦理学家,《动物解放》一书的作者;施韦泽(一译史怀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20世纪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索尔·贝娄,世界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珍妮·古道尔,世界著名生态保护者;约翰·罗宾斯,世界著名的生态保护者;莽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受难动物的代言人”;郭耕,北京麋鹿生态中心副主任,国内著名动物保护人士;祖述宪,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动物解放》的译者,等等,作者阵容十分强大。

做自己尊重的人 第9篇

在祝福裹着告诫呼啸而来的毕业季,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的成功代价是丧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价是损害他人。

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

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

过去、现在、将来,能够完全知道个人行为和思想的只有自己;世界很多文化借助宗教信仰来指导人们生活的信念和世俗行为;而对无神论者——也就是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我尊重是重要的正道。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小难大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

这不是: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缚、自怜;而是: 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

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我祝愿:

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不要问我如何做到,50年后返校时告诉母校你如何做到: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上一篇:隐喻研究观点综述下一篇:孩子们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