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题范文

2024-07-24

人物专题范文(精选11篇)

人物专题 第1篇

如此,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符合学生需要呢?笔者的视角指向学生所遭遇的习作难题, 根据不同“症状”对症下药。这药方则取自广阔的“课外阅读”资源———从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有的放矢地寻找与习作主题相近、结构相仿或适于语言模仿的人物系列作品,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专题阅读方式对症理解误区, 驱动表达欲望, 将优秀的创作手法和精妙的语言植入习作改进的过程中,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 习得方法。

以下, 分三症一一阐述。

一、“顽疾”1 号———无处寻得“好题材”

【病症分析】

要写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就必须找准典型事例。可是, 在习作中, 学生最头痛的就是选材, 如:人教版三上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个“生活中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因为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关于“名人”的, 且要求写值得写的事例, 这无形中给学生选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他们错误地认为这“值得写”的事应当是很伟大、很光荣的。可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这样的事呢?如此, 便无从下笔了。

【诊疗现场】热聊“克拉拉”, 争“爆”家人趣事。

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笔者选择了一本能激活情趣的书———《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并集中分享了其中5个小故事。

课上, 学生一听便迷上了, 还情不自禁地聊起了主人公。有的激动地嚷着:“太滑稽了, 但我相信一定是真的, 因为我也干过!”有的说:“克拉拉的姐姐居然耍得推销员主动为他们家搞卫生, 真是个狡猾的家伙!”……

趁学生兴致正高, 我见缝插针邀请学生分享家中趣事。学生们热烈响应, 一些不为人知的家长秘事在笑声中“春光乍现”:小远的爸爸是“吹牛大王”;心怡的妈妈爱照镜子、爱化妆, 被称为“化妆台上的妈妈”;小东的哥哥爱装酷, 在家里还戴着墨镜, 结果撞墙起了个大青包……

就这样, 学生们一边写, 一边笑, 突破了选材这个瓶颈。

二、“顽疾”2 号———无从下手的细节描写

【病症分析】

五六年级的学生都知道, 写一个性格鲜明的人, 可以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方法从正面或侧面表现人物特点。可真到落笔时, 他们却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大部分习作指导或点评课上, 教师往往只引领学生从一个鉴赏者的角度去看待文本中描写所呈现的结果, 而没有带领学生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感知作者当时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为什么描写这个, 而不描写那个。

因此, 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体验一个文本的创作历程, 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诊疗现场】探索“创作之谜”, 勇于下手尝试。

作文课上, 我推出人物小说《草房子》的探索游戏, 吸引学生进入作者的创作历程。

我让学生两人一组锁定一个目标 (可以是角色、环境、天气等) 进行分工式阅读, 一个将一些特定的描写片段细细列出来进行整理、分析, 另一个猜想作者描写这些语段时, 心里在想什么。

面对自己搜索出来的大量的典型文字, 学生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万分。如, 三位学生不约而同地关注到“桑桑妈留纸月在家过夜时, 作者没有直接述说桑桑的心情有多兴奋, 而是用一段文字描写‘鸽子’和‘野鸭’”。他们意识到:每一处看似无意的背景描写都不只是背景, 它们也在表达桑桑当时的心情。这比正面表达更符合桑桑的个性。这是多么精彩的换位思考!当学生真正进入创作者的世界, 细节描写的N个理由已经在他们的心头呼之欲出。

三、顽疾 3 号———“好词佳句”用不上

【病症分析】

学生习作中, 语言贫乏、口语泛滥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若靠“死记硬背”好词佳句, 往往导致“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这是因为被迫积累的语言很多都不是学生喜欢的,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储存。所以, 语言表达是需要有真诚意图的。所谓真诚, 便是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教师要创设条件, 让学生在众多经典中, 发现自己喜欢的语言, 产生积极模仿的愿望。当这个过程出现的时候, 也就意味着它正趋向内化。

【诊疗现场】畅读“津味评书”, 仿出“冯式”韵味。

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古典名著”。学生对古朴凝练的语言充满好奇, 又因畏惧文言文而却步。因此, 笔者便挑选了较为容易的《俗世奇人》, 来帮他们实现模仿的尝试。

1.习得“冯式”惜墨如金

冯骥才的小说语言简洁, 遣词造句夸张、生动, 又富有地道的天津特色。学生们将典型的句子罗列一番, 越读越有劲。

例:冯骥才《俗世奇人·大回》

大回姓回, 人高马大, 手大脚大嘴大耳朵大, 人叫他大回。叫惯了大回, 反倒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大回是能人, 专攻垂钓。手里一根竹竿子, 就是钓鱼竿;一个使针敲成的钩, 就是鱼钩;一根纳鞋底子用的上了蜡的细线绳, 就是鱼线;还有一片鸽子的羽毛拴在线绳上, 就是鱼漂。只凭这几样再普通不过的东西, 他蹲在坑边, 顶多七天, 能把坑里几千条鱼钓光了。连鱼秧子也逃不掉。

学生荣尧读得痴迷, 自然而然地模仿《大回》的写法, 写下《鱼王》, 虽然文章节奏类似, 但句句是自己的原创。遣词造句“简洁”“准确”已是心领神会。

表哥姓钱, 人高马大。脸盘长方, 眼似铜铃, 皮肤黝黑呈古铜色。因这番长相, 便得了个绰号———铜钱。

表哥是个能人, 专攻“垂钓”。有一回, 我和他一起去公园钓鱼。放下行李后, 我们便开始装鱼食。这鱼食很脆, 鱼钩很难一次性穿过, 若是稍稍穿斜了, 就一下碎成两瓣儿。我折腾了半天, 只落得满地残屑。但表哥有绝招, 他先沾点水, 将鱼食泡了个半湿不干的样子, 等它软下来, 就捏成一个小球样, 再将鱼钩往球心一戳 , 鱼食便乖 乖地挂在 钩上了。

2.仿出“评书”节奏韵味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不仅语言简洁、准确, 更体现了评书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我将名家演唱的评书段子播放出来,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仿唱的兴趣。

如, “开脸”部分:

他人长得赛条江鲫, 骨细如鱼刺, 肉嫩如鱼肚, 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 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

———《冯五爷》

学生灿栋写人 物 (《“狐狸”》, 实乃是“表哥”) 的时候, 就模仿评书的语言, 写出了开脸的节奏和韵味。

表哥大名余涛, 脸瘦、眼细、耳尖, 再加一圈细密的小胡子, 活脱脱一个“狐狸”的造型。

他不仅外形像狐狸, 心眼儿更是狡猾。你听他“嘿嘿”一阵笑, 就感觉一股寒风吹得心里发颤。可老妈却看不透他, 总夸他“懂事机灵, 成绩棒”, 因此, 我没少吃他的冤枉。

专题一 学习先进人物 第2篇

(一)背景材料

1、时事政治复习指要:第一条

2、补充材料:

(1)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2)、烈焰之中筑大爱——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谭良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3)刘国保,男,194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黄石市铜盛社区民调协会会长。退休后,他主动来到社区担任义务人民调解员,成立了“刘国保志愿者服务队”,经他调解的民事纠纷达60余起,为居民办好事、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达200多人次。2010年被授予“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2010年在黄石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道德模范。(4)芜湖再现“彭宇案”,好心救人反被赖 王小马夫妇在安徽省芜湖县湾沚镇开了一家建材销售店。2010年3月19日,王小马开着三轮车外出送货的途中,遇到麻烦事。王小马说,当时妻子从后视镜中看到三轮车后面20多米处有人倒在地上,马上喊停车救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伤者董小芳(化名)“咬定”自己受伤与王小马有关。尽管交警部门认定这个事儿与王小马没关系,但是,出院后董小芳经常呆在王家不走。据李玉梅回忆:当天早晨7时许,王小马开着农用三轮车从三元老街送一批建材到豹山村一位村民家里,当行至肖旱路大潘村时,坐在农用三轮车副驾驶座上的李玉梅从后视镜中发现车后20多米处有人倒在路上,于是叫丈夫立即停车。“当时那个女的头上直冒血,人也昏迷了,旁边还倒着一辆电动车。”李玉梅说,后来路边还有五位路过的村民围观,看到女子伤情危重,李玉梅用手机拨打120,随后又到村口去接急救车,120赶到后将女子送到了医院抢救。据了解,董小芳头部受伤,伤势十分严重。由于报警及时,董小芳脱离了危险。4月21日,董小芳出院。王小马说,他意想不到的是,董小芳一家不但不感谢,还一口“咬定”其受伤与他有关。3月21日,她的亲属便来到王小马家讨要说法,一个月后,董小芳经常早出晚归“住进”王小马家。

(5)83岁退休老干部摔倒路边 在众人围观下猝死

2010年12月,福州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旬老依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人,没人出手。就在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时,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让她们缩回了手。老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直到生命的终结。

(二)知识链接

九年级:

1、认识角色和责任的意义:

2、承担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3、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意义:

4、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5、如何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6、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7、负责任的表现:

8、不守承诺的危害:

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10、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1、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及要求(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地位及重要性

1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地位和作用:(2)形式:(3)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相关设问:

1、有关部门对郭明义、王茂华、刘国保等的表彰有何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公民②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这些模范人物的表彰活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什么内容?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什么关系?

属于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在这些模范人物上表现了哪些良好的优良品德?

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助人为乐,舍生忘死,见义勇为,团队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

4、在学习道德模范人物的活动中,你打算怎么做?

①提高责任意识,关爱社会,热心公益;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③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培养文明行为;④识别各种落后文化并加以抵制⑤参与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补充材料中的(1)、(2)、(3)说明了什么?

答:①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也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

②中华民族具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6、我们青少年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如何向他们学习?)

a、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胸怀天下,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b、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的责任感。c、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d、我们青少年要肩负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7、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增强责任感?

a、当你在为别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你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

b、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事业。c、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d、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

8、我们为什么要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a、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b、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9、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1)信守承诺、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2)勇担过错。(3)自觉承担责任。

10、我们青少年承担社会责任对个人和国家有什么意义?

a、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b、有利于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c、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11、补充材料中的(4)、(5)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什么问题? 部分人缺乏责任意识,道德素质低下,社会道德滑坡。

12、这样的事情会产生什么影响?

①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③会产生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冷漠。④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13、针对这些情况,有关方面应该怎么做?

国家:①加强立法,健全法律体系;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③加强宣传,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诚信社会。

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技巧 第3篇

从有电视新闻专题片开始,对于其中人物呈现技巧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众所周知,一部好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无论是在拍摄前的策划,还是在期间的采访以及后期的剪辑,其制作过程中人物呈现的技巧是特别关键的所在,也是提升电视新闻专题片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专题人物片有着其他新闻节目所没有的独特性,具备客观真实的特征,他会以片中人物的思想、个性以及事件作为素材,通过视听的结合的方法,将人物更生动丰满、更立体客观真实的呈现出来。

一、现在所存在的电视新闻专题片的两种定义

针对电视新闻专题片各界学者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大致上来说有着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在新闻传播学里来看,电视新闻专题片是属于电视新闻的一种;其二,从历史渊源来说,电视新闻专题片仅是电视专题片的一种。

前者说的是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形式,他具有其他电视新闻所没有的深度报道,是更系统全面深入的电视新闻报道;而后者是一种手法,通过过去时和现在时的手法对新闻进行纪实,并进行相关领域更深层次集中的报道。

二、呈现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的技巧

前期策划的呈现技巧

所谓的前期策划也就是选题、拍摄采访以及后期剪辑的策划,而在进行电视新闻专题片选题时,一般选取那种受众普遍关心的、必须解决的题材,并对题材分类管理,选出报道价值高的进行报道。在针对那些既定的题材及人物时,务必要考虑人物的配合度及背景资料,确定人物是否可以接受采访拍摄,和观众对这类人物的兴趣度如何。而拍摄采访以及后期剪辑的策划,要注重在拍摄采访前,不要对相关人员及被采访对象露底,防止相关人员及被采访对象过分注重着装仪容,而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采访的时间地点一定要及早定下来,避免到时候的各种突发事件。此外,在后期剪辑时一定要对人物进行相应的分析介绍,以及在音视频的处理上,要尽可能的真实,比如: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行隐私保护的音频资料,要保持与拍摄时的音频一致。

自我呈现技巧

主持人的自我呈现技巧。其中最需要的是主持人的自我呈现技巧,因为他们有着串联主题和内容的作用。一般主持人是发起话题,并引领评论员和嘉宾对新闻加以评论阐述,以及与观众进行观点讨论交流的人。所以主持人要有符合新闻主题风格等的气质和性格,要默契的配合评论员,控制主题讨论的方向,并注重和观众进行双向交流,一起去分析剖析新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的同时做好串联工作。另一方面,主持人要随时对发生的新闻进行深入剖析,多关注社会各界对新闻的评价,经由更理性的分析,进而成为引导舆论的力量。

现场记者自我呈现技巧。现场记者的外在自我呈现技巧:一定要注意现场的气氛,在对现场的环境以及被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主题进行匹配,切记和现场格格不入,并根据现场的氛围进行相应的面部表情控制,尽量让观众在进行观看时更亲切自然。尤为重要的是控制肢体动作的端庄自然,千万不要出现挠头、托腮等现象发生,尽可能的控制自身时常的小动作。最后就是对语言的控制,一定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性对观众的关注点进行解说传递,让观众在视听觉上都加深对新闻的认知。特别是那些有宽裕时间的现场记者,可以进行事前预演,和摄像师沟通大体的走位等,使得呈现的形式和内容更完美。

场记者修养自我呈现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倾听的技巧,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要注重心态的端正,与被采访对象打成一片,使得他们更愿意诉说自己的心声和感受;其二,对被采访对象引导的技巧,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采访,避免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引导,争取在短时间内采访更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杜绝被采访对象故意周旋、隐瞒新闻事实;其三,对新闻的高度敏锐感,在进行现场采访时,注意新闻中的任何线索,并向观众呈现这些线索,让观众更了解新闻的真相,也是现场记者所必备的责任和智慧。

被采访者自我呈现技巧。被采访者一定要注意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要和记者进行眼神的对视交流,不要出现眼神散漫,四处打探的现象,以及在采访中,尽可能的避免工作人员对话筒、摄像机等设备的操作,避免这些微小细节影响到被采访者的呈现。

人物拍摄呈现的技巧

由于对人物拍摄的方向、高度、景别以及布光、镜头等方面来讲:注意正、侧、斜侧以及背面的方向,针对不同的采访活动进行不同的拍摄;注意平、俯、仰拍等的高度,针对人眼的不同观察视线选取不同的拍摄高度,但这其中摄像师一定要注意身高差距,以及仰和俯拍的区别,避免影响人物形象的呈现效果;注意远、近、中、全景等的景别,针对不同的景别务必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景色,比如特写就要求摄像师对某一局部进行有意识的强调突出,便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等;注意推、拉、摇等镜头的选取,让观众加深镜头感,使得人物呈现更具鲜活度;注意色彩比重等的布光,通过这些因素刻画出人物原本的性格以及创造环境氛围,表现出新闻既定的主题思想。

后期编辑的呈现技巧

后期编辑是对字幕、画面剪辑等方面的运用,所以在画面上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筛选,按照新闻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相关语法规律来进行呈现,并注意配合解说词,使画面的内容与解说词更融合,确保观众的视听效果。而在字幕方面,要注意交代清楚记者、被采访者以及所有出境人员的姓名、职业等,逐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记忆,让观众更了解其内容所在。最后也就是解说词了,其实解说词就是对抽象的信息加以说明,让观众更了解现场的状况,并强调出人物重点的细节,进而深化专题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对前期策划、中期拍摄以及后期编辑的呈现技巧,就是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的技巧。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探讨 第4篇

传统的做法给观众的印象是概念性主题, 是崇高、伟大, 还是低级、阴暗, 一看便知, 它展示的是静态的主题。而纪实性人物专题的主题是分散连续式的, 它需要通过片中人物真实的表情、形态、行为、语言来诠释、培育。相对而言它是不确定式主题, 具有动态式属性。显而易见, 这种调动观众参与到片中来与片中人物共同寻求人生的真谛的做法, 更具有接近性, 更易使观众产生共鸣。下面我从题材选择、细节把握、结构编排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电视人物专题片要选取典型题材

人物专题不同于新闻报道, 在节目主题思想的确立上更有余地, 选择空间更大。制作人物专题, 要把最闪光、最精彩的风景展现出来, 要选取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典型人物之所以与众不同, 其行为之所以高尚, 形象之所以高大, 是他看似平常的行为中, 往往蕴涵着千古不变的高尚道德真谛和对这一真谛无怨无悔的坚守。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 就在于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不是一时情感冲动, 而是用一种持之以恒的表现状态, 演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获得鲜活感人的典型人物选题, 就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 深入社会实际, 善于在观察中捕捉关键点。典型人物通常都存在于实践之中, 活跃在群众中间。因而那些先进典型人物的身上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时代精神, 也就是新闻性。作为电视编导应该善于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 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新闻点”。

二、电视人物专题片要注重细节

在电视专题片中, 细节的运用至关重要, 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中, 会有多个鲜活而又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 这些细节是专题片中的闪光之点、动情之处, 能够深深地吸引观众。

什么是细节?按照辞典的解释,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无论场景、服饰、形象、动作、语言、心理都有细节。从常规状态上讲, 人们观察、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 通常都是从某一细节开始的。电视作为视觉艺术和传播艺术, 它主要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的作用传达并记录这个鲜活的世界, 即带有个性化的言谈举止或音容笑貌等。对一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有时正是靠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来完成的。

那么, 记者在拍摄一部人物电视专题片时要怎样把握与运用细节呢?

对于电视专题来说, 细节的把握应该从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方面入手。在节目拍摄之前, 要先做好节目的策划和拍摄提纲。当然, 获取细节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即时抓拍, 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时要着重留意人物、事件的发展, 而且要有预见性, 往往在人物的思想、情绪发生变化时, 就会在其身体某些部位反映出来, 这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抢先一步抓拍, 以防镜头的调整速度跟不上稍纵即逝的细节, 而且所突出的细节变化也因为对比才更有分量。另外, 编导在拍摄过程中要心中有数, 根据主题的需要, 多角度、多侧面地拍摄一些能反映、强化、补充主题的细节画面。前期拍摄到的细节在后期编辑时, 也要巧妙地构思, 合理地布局、运用, 细节在片子中运用得恰当与否, 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片子的质量。有的细节适用于高潮, 有的细节适用于结尾, 要独具匠心地安排细节, 让细节在专题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电视人物专题片要编排新颖

现代电视理论强调电视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 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编排内容都要有所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电视媒体的发展, 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的需求。特别是在人物专题的创作中, 结构上要用心设计, 内容上用心编辑, 情节上要跌宕起伏, 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提高人物专题片的表现力和收视率。

好的节目框架一定要有新颖巧妙的构思。在结构安排上, 一般有正叙和倒叙两种方式, 但是, 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倾向于把最精彩的, 或是最有悬念的情节放在节目开头, 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吸引他们把节目看下去。

此外, 有些人物专题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 反映的是主人公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某种经历的。处理这种题材可以先梳理出一条线索, 有纵向的, 以时间为线索;也有横向的, 按类型特征等来划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 都可以采用提示性语言这样的手法, 使观众一目了然。

另外, 在时长十五分钟以上的电视专题节目中, 谋篇布局要有轻有重, 情节内容要有起有落。以十五分钟的人物专题为例, 如果对人物的报道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没有经过筛选和设置, 节目肯定没有亮点, 乏善可陈。从观众心理来分析, 一般每四五分钟就需要有一个“兴奋点”, 来再次引起他们的关注, 否则很容易走神, 并造成观众流失。

热点专题:评选感动中国人物 第5篇

一、热点材料

1.祝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举办10周年 新华社北京2012年2月3日电

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举办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致信祝贺。李长春在贺信中希望《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以举办10周年为新的起点,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在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火热实践中发现鲜活典型、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提升道德素养、弘扬社会正气,为时代立标杆,为社会树楷模,让真善美的光芒照亮人们的心灵。

2.201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揭晓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获得“2011感动中国人物”称号的是:①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②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③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④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⑤坚持12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⑥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⑦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⑧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⑨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⑩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此外,走过十年的《感动中国》活动还向以白芳礼老人为代表的长年热心公益事业而未能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的所有爱心人士表示特别致敬。

二、热点解读

1.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2)有利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3)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6)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7)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有利于促使人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9)有利于促使人们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互帮互助,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2.朱光亚同志的哪些精神或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①爱党爱国、坚定信念的政治品质;②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③勤勉敬业、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④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⑤尊重知识、提携人才、甘为人梯的优秀品质等。

3.吴孟超同志的哪些精神或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①热爱党,对党无比忠诚,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党的事业忘我工作;②热爱祖国,为国争光;③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爱岗敬业,创先争优,恪尽职守,争创一流;⑤艰苦奋斗,勇于创新;⑥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4.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吴孟超院士学习?

①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立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⑤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爱心。

5.孟佩杰的事迹为什么能感动全国亿万人?

孟佩杰从小自觉孝敬养母,她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尽己所能赡养、扶助瘫痪的养母,用刚强的毅力做出了同龄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演绎出一曲人间大爱。在孟佩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善良、孝顺、勤劳、勇敢、坚强等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6.“养母照顾了孟佩杰三年,而孟佩杰决心要照顾养母一辈子”,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我们要培养感恩意识,自觉知恩图报。②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要感激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学会孝敬父母。③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爱。别人关爱我们,我们也要关爱他人,要自觉担负起关爱他人的责任。④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计代价与回报。⑤要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发扬奉献精神。

7.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向孟佩杰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我们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自觉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要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8.失去双臂的刘伟为什么能够获得事业的巨大成功?

①刘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他不畏不惧,勇敢挑战,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取得事业的成功。②刘伟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面对挫折,他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客观认识和接纳自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他树立远大理想,根据自身实际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坚定信念,勇于战胜自我,挑战自我,为人生的理想执著追求,做生命的强者。

9.刘伟的感人事迹,会让我们认识到坚强意志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关键作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在艰难条件下,甚至在逆境中做出优异成绩。从小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克服弱点、成就人生。

10.刘伟的事迹对我们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何启示?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我们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勇于挑战自我,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刻苦努力,不懈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11.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刘伟学习?

①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自我评价,客观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②要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③要从小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怕苦,不怕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不懈,争创一流;④要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12.吴菊萍的哪些精神和品质令人感动?

①珍爱他人生命,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令人感动;②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言代价与回报,勇于牺牲自我、自觉奉献他人和社会的精神令人感动;③勇敢机智、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

13.吴菊萍一再强调自己是普通人,而网友却认为她是真英雄,这是为什么? 吴菊萍虽然是生活中的普通群众,没有显赫的职位,但她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高尚行为,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在他人身处险境时,吴菊萍不顾个人安危,果断伸出援手,舍己救人,表现出大义凛然、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为建设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民族美德,树立社会正气,倡导社会道德新风尚,做出了榜样。吴菊萍的行为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正义行为,是一种乐于助人和奉献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令人感动、温暖全社会的无私大爱行为。

14.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向吴菊萍学习?

我们应学习吴菊萍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珍爱他人生命、勇于挺身的思想境界,大爱无私、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关爱他人,善于奉献爱心,积极助人为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15.我们被“感动中国人物”所感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高尚品格令人感动。他们热心公益、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使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温暖、更有希望。

(2)他们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价值的做法让人感动。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珍爱自己的、他人的生命,在不断地奉献中便生命焕发光彩。

(3)他们传递爱心,感召后人的亲社会示范效应令人感动。爱心群体不断壮大,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使爱的暖流温暖了全社会,感动了你我他,社会更和谐有序。

(也可从“直面挫折和逆境、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助人为乐、在平凡中孕育不平凡”等角度适当作答)

16.你曾经做过或打算做一件什么事情给人们带来感动?

(1)无偿献血;(2)和贫困山区孩子结对子;(3)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做义工;(4)帮助学困生补课等。

三、跟踪练习

1.当选2011感动中国人物的“慈善家”阿里木,8年来用卖烤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从阿里木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②人生的价值会在奉献中升华 ③只懂得奉献、不懂得索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④只有建立在责任与义务之上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感动并不一定需要慷慨激昂的舍生取义和轰轰烈烈的舍己为人。感动,更多地来自平凡和普通。已经去世的白芳礼老人在74岁到89岁之间,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他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他靠登三轮车,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请你结合材料阐释生命的内涵。

3.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他生前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退休后主动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以坚强的意志,用生命的余热,历尽艰辛义务造林20多年,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最后,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交给国家。

(1)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坚强意志的重要性的理解。

(2)结合杨善洲的事迹,谈谈我们应怎样去探索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4.小秦和父母一起看电视时,以下两个镜头,引起他的思考。

镜头一:无臂男孩刘伟身残志坚,苦练用脚弹琴。在某电视选秀节目中,他以娴熟的技法,赢得了无数观众的赞叹。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

(1)刘伟身上的哪些品质令小秦佩服?

镜头二:2011年7月19日,在西藏,身穿节日盛装的藏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一起载歌载舞,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2)看到这一情景,小秦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已经形成了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

(3)小秦认为,处理好民族关系是我国政府的一件大事。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是一件大事?

专题二十三:评选感动中国人物 弘扬社会正气

参考答案

1.D 2.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如白芳礼老人的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为社会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就这样,他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他让中国为之感动,受到后人的崇敬与怀念,他虽死犹生,其生命价值获得更长的延伸,更充分的体现。

3.(1)①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关键作用。②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在艰难条件下,甚至在逆境中做出优异成绩;而意志脆弱者,会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退缩,成不了大事。③从小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克服弱点、成就人生。

(2)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

人物专题 第6篇

换位思考换出真情——访朝阳区松榆里社区党委书记张萍

职业:松榆里社区党委书记

经历:已在社区工作12年

“恒心、爱心、诚心、耐心、真心”,朝阳区人大代表、松榆里社区党委书记张萍时刻用这五颗心要求自己。社区工作虽然繁琐但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张萍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实践自己当选几届人大代表和社区党委书记时所说的“始终为群众服务”的誓言。这十多年来,她奔波在社区和居民之间。居民们一提起她,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在最忙的时候,她几天几夜没着过家

身为朝阳区人大代表张萍书记经常多渠道、多途径地了解身边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主动发现问题和情况。她经常深入到困难大、意见多的特殊群体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与地区百姓的交谈中,她都假如我是来访者的身份换位思考的态度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耐心听,认真记,及时反映。

比如,在该社区有一位这样的居民,4年前的一天,他突发脑血栓,急需住院治疗。由于家里生活困难,自己又是家里的顶梁柱,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病、高额的住院押金和药费,想到今后的生活,他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很冲动,还扬言“要做出点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小区的一些居民便聚集到了社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绪激昂,言语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矛盾激化。张萍很了解患病居民的难处,这个居民的爱人患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爱人,他下岗后一直没有找工作,医保没了,孩子当时也还正在上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家庭生活一直很拮据,根本拿不出住院押金和治疗费。在得知这件事情后,张萍也很着急,第一时间里她就与办事处取得联系,就是居民不来社区反映,张萍也不可能袖手旁观。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的她熟悉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按照正常手续,这事解决起来肯定需要几天时间,但现在住进医院看上病是最重要的”,张萍说着就拿起电话打给爱人,让他拿着家里的存折立刻去银行取一万块钱垫付住院押金,撂下电话,又紧接着给办事处领导打了电话,希望能特事特办。没一会的工夫,张萍的爱人就出现在了社区,一万元的现金放到了张萍办公室的桌子上。“没想到张书记先从家拿出钱来,我们挺感动的,不是因为这一万块钱,而是我们看到了社区帮助居民解决困难的决心和行动。”一位在场的居民说。张萍又想到他的家中还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爱人,就让社区的工作人员到他的家中帮着照顾他的家人,使他安心住院,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像这样的例子,自从当选为区人大代表以来,张萍接触了很多,她都付出自已的真心去处理问题,把百姓的事当事。

又如,社区内机动车车位非常紧张,居民活动空间狭窄,配套场所太少,人防设施多,外来人口多,类似这样的居民矛盾,张萍每次都是用真心去处理问题,把百姓的事当事。

记得在奥运会期间,那段时间特别忙碌。一天,爱人来社区等着张萍下班接她回家,没承想这一等就到了夜里十二点,从白天到黑夜,张萍忙里忙外地都没顾得上和他说句话,等张萍回过神来,才想起来老公还在等着呢,“你先回家吧,我这儿还没忙完,晚上得住办公室了”,张萍对老公说。“你也悠着点啊,别把身体累垮了!”虽说老大的不高兴,看见妻子这么辛苦,他还是忍不住叮嘱两了句。其实张萍的家离社区很近,步行也用不了几分钟,但在最忙的时候她几天几夜没着过家。

办事有诚心。解难事有耐心

为创新完善社区的工作制度,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张萍采用了“换位思考法”。

针对松榆里社区的实际情况,党委提出了“六查、六看”——其重点是深入查找问题,不回避矛盾。当时,她就坦诚地向大家提出了班子和同事们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解决矛盾促进团结。比如要多查主观原因,少查客观原因。对存在和发生的问题,多围绕班子的决策水平、领导的思维能力、个人的工作作风、自身的学识修养等方面进行查找;少盯着客观条件进行纠缠。多查自己的原因,少查别人的原因。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存在的不足,做到严于律已、勇于承担,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六查、六看”的工作制度,为解决社区里居民很多的实际问题有了促进的方式和方法,使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得到了实惠,赢得了民心,社区单位和广大群众说:“张萍真是诚心诚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书记!”

难事,就是百姓依靠自己力量也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她深知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就要尽心竭力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当年,社区没有物业管理资金,而小区的治安、绿化、卫生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她一方面积极协调产权单位,多方筹集资金健全了治安室;招聘治安人员,将责任落实到位。

在社区,记者与好几位居民聊了聊,听他们的肺腑之言特别感动。他们有的说,“进了社区,我们有了家感觉,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变化。”据悉,北京市首个社区数字化健身中心就是在松榆里社区。社区健身中心不仅首次配备了居国内技术领先地位的网络健身终端系统,还实行了以促进社区届民体质健康为中心,实现体质水平数字化、运动行为科学化和体育比赛网络化的独特运行模式,让全民健身运动真正进入了“身体意识时代”。据刘大妈和住在附近的居民介绍,松榆东里和松榆里社区原有11个沼气池,像11座碉堡坐落在居民区中间,曾被居民视为“定时炸弹”,如今早已不存在了。他们说,“社区有她这样的当家人,我们真是心服口服…一”

采访手记

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的呈现方法 第7篇

1 电视新闻专题片及人物呈现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专题片大多是以近日或者当日重大新闻事件为主体, 对其进行深入、全面和系统的报道。随着各大电视台征战新闻专题片市场, 其对新出台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阐述, 一方面使广大受众群体全面认识和了解了新政策;另一方面也使受众为完善方针政策出谋划策。电视新闻专题片既起到了宣传政策的功用, 同时也有利于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发挥了较好的社会舆论作用。与此同时, 通过电视媒体报道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可迅速成为大众舆论的热点和焦点, 从而引起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重视, 刺激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新闻事实越来越重要, 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就越大, 通过对事件立体化、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报道, 可帮助受众群体全方位了解事实、认识事实, 进而更加客观公正评论新闻事件。因而可以说, 新闻专题片在引导社会舆论和舆论监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闻专题片的主体, 人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人物进行选择时, 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应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典型性、先进性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 所选取人物一定要具备新闻性。应从多维度、多角度、全方面地实现调查采访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 不得疏忽大意, 更不能够以应付了事的态度对待采访。此外, 在新闻专题片中, 在选择新闻评论人员时, 应尽量选则权威学者和专家。因为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引导受众, 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意见领袖”, 必须严加选择。

2 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的呈现方法

不同新闻主题和不同事实的新闻专题片, 在人物呈现上也必然有所差异。新闻专题片人物的呈现主要包括:出镜记者、主持人、采访对象、评论员以及“路人”等。以恰当的方式呈现专题片人物非常重要, 可直接提升专题片的整体质量。现对呈现方法做如下简单介绍。

2.1 题材策划决定人物呈现类型

在策划电视新闻专题片时, 因不同的题材所展现的事件、人物和问题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 应根据题材需要首先确定人物类型。电视新闻策划人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新闻线索, 充分了解事件的背景材料、发生原因、发展状况等相关信息, 再对其进行研究、消化、整理、分析, 最后结合受众群体的需要, 着手完成专题片的策划书,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稿策划[2]。

电视新闻专题片的选题应当具有显著性和普遍性, 尽量选取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内容, 这样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 此外, 所选题材应具有一定的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在确定题材时, 必须从大局、全局出发, 对不同的新闻题材做出相应的归类, 并从中选取具有较高报道价值的新闻题材。题材策划是整个专题片的方向, 同时也是全局策划的核心。对特定的人物、题材进行拍摄前, 必须考虑人物配合程度和背景资料, 充分考虑拍摄、采访的可操作性, 考虑到每个环节的细微之处。

2.2 采访拍摄策划注重人物呈现细节

采访拍摄本属于一项基础性工作, 要提高采访深度, 可通过细节呈现或深入挖掘真实的新闻材料。对重视现场感的新闻专题片, 事前必须周密策划采访方案, 提前设计好采访问题, 。这些措施直接影响新闻主题思想以及采访活动的效果和深度。

采访拍摄, 可采用隐蔽性、突击性和新闻现场等方式进行。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 其所涉及的拍摄对象也应有所区别。对具有可预见性的事件, 可提前策划采访拍摄;对不可预见的事件, 应采取随机应变的方式进行处理。采访前要再次确定人员, 并策划呈现方法[3]。

第一, 确定是否需要提前通知受访人员。通常情况下, 电视新闻专题片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 它具有反面教育和正面宣传两大作用。对反面教育对象, 为降低人物的戒备心理, 以免新闻事件真相被掩盖, 应尽量不对其进行通知;对正面宣传的情况, 则可提前通知相关人员做好准备, 以便为广大受众提供“正能量”。

第二, 电视新闻专题片所展现的事件必须是真实的, 故与其他电视节目不同, 专题片应尽可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和衣着打扮, 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真实的感受。

第三, 预约拍摄地点和拍摄时间非常重要。各个行业所涉及的规章制度有显著差异, 因而在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事件采访前, 可与受访人员约好地点和时间。同时, 还需要多方面了解当日天气情况、环境问题等各方面信息, 确保采访能够顺利完成。

2.3 后期编辑策划修饰人物呈现

后期编辑策划是电视新闻专题片后期处理的重要环节, 在编辑前要予以周详地计划。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可结合现已掌握的新闻资料策划人物的呈现方式。首先, 必须充分把握这些资料, 以便节省后期采访拍摄时间。在后期编辑策划中, 人物呈现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 策划视频资料、人物图片的呈现方式。这些图片资料大都是介绍人物背景等信息, 有时也可帮助了解呈现人物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当采访拍摄到的画面不能充分展现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时, 需要通过后期编辑予以体现[4]。

第二, 策划音频资料的呈现方式。电视新闻专题片制作是以真实最高宗旨, 后期编辑人员必须以此为准则。在编辑音频资料时, 不得私自处理或者隐藏人物声音资料, 要确保采访获得的音频资料与编辑后音频资料是一致, 并尽量实现音质、音色的还原。

3 结语

全国各个电视台对电视新闻专题片制作愈加重视, 因而该类型作品越来越多, 其风格、技巧等也在快速发展。作为新闻专题片的主体, 人物呈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并能从各个方面呈现出人物特点, 提升专题片质量。

摘要:当前, 电视新闻专题片发展迅速, 本文对其人物呈现的重要性进行简单介绍, 并从题材策划、采访拍摄和后期编辑策划三方面对人物呈现方法进行了总结, 旨在进一步提高广大电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引起人们对新闻专题片中人物的重视, 从而达到提高新闻专题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片,片中人物,题材策划,呈现方法

参考文献

[1]井海蓉.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技巧[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 (39) .

[2]王健君.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的价值分析[J].科技传播, 2015 (9) .

[3]王晓经.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的呈现[J].记者摇篮, 2012 (6) .

人物专题 第8篇

1 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的发展

1) 起步阶段。1980年我国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观察与思考》栏目, 是我国首次进行的电视新闻专题制作的尝试, 第一次使用主持人进行讲解的形式, 没有专门的演播厅, 制作环境非常艰巨, 主持人庞啸凭借多年的记者经验, 基于新闻事实对其进行评论, 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喜爱。随着制作经验的累积和发展, 后期陆续尝试了座谈、问答、讨论等形式, 用观点进行交流, 极大的拉近了新闻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在电视新闻的发展初期, 工作形式和工作经验都是非常缺乏的, 新闻人只能依靠学习和理解进行艰难的探索和尝试, 展现了我国老一代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开创担当的精神。

2) 发展阶段。1993年, 早间新闻专题栏目《东方时空》开播, 其下属子栏目《东方之子》中就是以“人物”为主角, 通过制作方式和呈现技巧将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搬上了电视荧幕, 由于人物更靠近百姓生活, 更加真实, 从而这一大胆的尝试也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1994年《焦点访谈》正式开播, 采用了常见的模式, 由主持人开始介绍, 再播放新闻专题片, 最后在演播室评论, 主题片中有出镜记者的现场采访, 能够引导观众体会事件的发展过程, 后期《焦点访谈》在人物的呈现方面也进行着不断的完善, 一直发展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收视率。

3) 成熟阶段。从1996年开始, 中央电视台新闻专题片的拍摄开始借鉴外国的制作经验和方式, 这对于我国专题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98年, 《新闻调查》中首次尝试让人物面对面的采访方式;2003年《面对面》正式与观众见面, 并且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从这一时期起, 我国的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开始走向成熟, 新闻专题片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越来越多精彩的节目呈上荧幕, 例如《新闻会客厅》 (已停播) ;《每周质量报告》、《新闻1+1》等, 主持人也越来越成熟, 在分析和评论的技巧和方法上都更加的熟练和多样化, 新闻人物的风格逐渐明朗起来。

2 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的特性

1) 真实性。真实性是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第一要素, 是指用新闻事实表现和反映客观世界, 不能任意拼凑或随意修改, 体现在新闻人物上就是去除表演的痕迹, 在相关采访中, 必须只能是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物, 都则就失去了其意义;人物应该全面的, 不能只听信其中一方, 容易掩盖新闻事实, 误导观众。在新闻拍摄的过程中多采用跟拍或者长镜头, 都是为了保持其纪实性, 并且不能对人物进行补拍或者重拍的方式, 为了避免破坏新闻的真实性。越重要的新闻事件就会产生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舆论, 要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报道, 使受众对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能够形成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才能产生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客观的评价报道。

2) 深度性。电视新闻专题片对深度性具有很高的要求, 在正式拍摄前, 要认真的了解相关新闻人物的背景和资料, 深入的采访和信息的挖掘一定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这样才能与被采访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方便掌握新闻人物内心的活动和真实的想法, 从中发现问题、挖掘问题, 才能接近真相。但是, 电视新闻专题片也并不是冷冰冰的讲述, 它是具有温度的, 即新闻的艺术性, 艺术性是指运用解说词、画面、音乐等表现手段, 对真实的新闻进行加工, 将相关新闻人物的镜头有组织、有计划的合理剪辑在一起, 通过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语言带给观众艺术的享受。

3) 时效性。电视新闻都是具有时效的, 要求是刚刚发生的事件或者正在发生中的才能被称作新闻, 电视新闻专题片也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观众传递事件发生的经过和真相, 时效性在人物方面的呈现就是, 工作人员要争分夺秒, 在第一时间与新闻当事人取得联系, 获取最新的、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如果失去时效性, 不但新闻专题片的播放效果会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新闻人物可能会消失找不到。

3 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的价值

1) 引导价值。电视新闻专题片一般都需要通过评论员或者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分析, 都会对观众的思维和价值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首先, 新闻评论员或者主持人所进行的分析一定是围绕新闻事件进行的, 深入而透彻的讲解和分析代表的是讲解人自身对待新闻事件的一种看法和观点, 而这种说法和观点会对观众起到一定的作用, 引导他们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次, 新闻评论员或者主持人在进行分析时, 如果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评价, 比较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 新闻的宣传效果会比较好, 例如, 《焦点访谈》中主持人就特别注重与受众的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了大量的观众关注。

2) 还原价值。新闻事件的相关责任人是电视新闻专题片的主体, 他们是新闻专题片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事件都是围绕他们进行和展开的, 随着对他们的采访和挖掘才能找到事件的真相, 在其中他们起着重要的发展价值, 是专题片的线索。第一, 根据新闻当事人的回答和回忆, 我们能够还原和了解当时事情真实的发展过程,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会对采访结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 在对新闻人物进行呈现时, 制作人员通常将人物在画面中的布局放到主体的位置, 在构图时尤为注重主体和陪体的关系, 以人物为主才能方便观众的倾听和观看。

3) 现场价值。出镜记者是首先出现在事件现场的人物, 通常情况下, 他们能够第一事件赶到新闻现场, 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讲解, 并有针对性的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现场价值。首先, 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和采访往往更具有真实性, 比较容易使观众信服, 尤其是在一些复发的电视新闻专题片中, 出镜记者的出现能够消除受众对现场的疑虑, 增加了一种真实的感受;其次, 出境记者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采访, 事实上就是让新闻本身讲述真实的状况, 体现的是专题片纪实的风格。

4 结论

从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诞生之日开始, 工作人员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关于人物呈现的方法和技巧, 只有充分的展现出新闻人物的价值和魅力, 才能推动和提高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质量。随着网络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社会对电视新闻专题的制作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对未来的挑战和基于, 电视新闻工作人员要提高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开放、创新、兼容的精神融入到时代的浪潮中, 同时要坚守新闻人真实、正义的职责和义务, 将更多优秀的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样必然会推电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技巧[D].曲阜师范大学, 2011.

[2]王晓经.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的呈现[J].记者摇篮, 2012, 6:21.

浅谈石油人物专题片的制作要点 第9篇

关键词:专题片,制作,人物

一、对于我国电视专题片的认知及概述

有关电视专题片的一些界定, 当前学术界及电视界众说纷纭。但是可以保证, 专题片绝不是纯新闻, 它并不要求时效性, 而是追求文化的、历史的以及社会的价值;它兼容了某些新闻的特质, 但和新闻有着明显本体上的不同。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及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揭示和尊重”。所以它不仅不会取代其它的电视艺术, 更不会被其它的电视艺术而取代, 具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回首我国电视专题片方面的创作历程, 我们很容易就看出它身上所具备的时代烙印。现今的电视专题片已经开始拒绝枯燥乏味的叙事以及冗长繁复的镜头了, 追求“可视性”、“故事性”、“节奏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包装及策划。

专题方面的策划首先要精心地选材。专题片能够涉足到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包括会议专题、企业专题、周年专题片、展会专题片、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重点是在于它的内涵及价值, 拍摄过的《牵挂》、《学体操的日子》、《管教妈妈侯悦珍》等片子, 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关注, 其原因是因为它在形式上很符合本地观众的口味及欣赏情趣, 讲述了老百姓的故事, 能够使人们能动地融入到片子当中来,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心灵上的互动效果。

二、人物专题片在选取及制作当中需注意的问题

专题片在题材的选取上我们得注意选择典型, 就是所选取的人和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点具有显著性、普遍性、时代性和代表性。孔繁森、雷锋等先进人物都是拥有鲜明印记和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 它们之所以可以成为改革之中先进典型代表, 不单单因为他们拥有甘于奉献、勇于吃苦的精神品格, 更是因为他们深刻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比较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需要, 具备深刻的现实意义,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采。这种典型让人可学、可信、可敬, 可亲。将这些典型的人物代笔制作成电视专题片, 就可以收到非常好的社会效益。所以, 地方电视台在创作专题片的时候就应注意选择这种典型。

例如我国石油界人物从铁人王进喜, 到王启民、秦文贵, 到侯祥麟、苏永地, 这些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及他们所创造的一些非凡的业绩自始至终鼓励着石油人奋进的步伐, 在新时期发挥着重要激励及引领的作用, 引领全体员工都朝着为集团公司奋斗目标而共同奋进。与此同时, 在集团公司的大发展的新时期里宣传贯彻了中国石油企业的文化, 提升了向心力及凝聚力, 为实现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 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方面的动力。而这些, 也正是这次典型宣传活动之目的的初衷。

1. 策划要从其制片的意识观念上去进行改变

真实性始终是专题片不变的特点。通过纪实的手法的表现及运用, 让受众感受到了真实再现的状态品格, 这是一种具有平民化色彩的意识表现, 它客观、平视的特质赋予了电视专题片的生命力以及感染力。因此在制片时, 要尽量地避免主观色彩上的说教, 而要从大众心理审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表达其平民的意识。实际上, 在地方频道, 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困扰就是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带着某种主题思想去“强制实行“, 这样的结果往往体现的就不是被拍摄的对象, 却是自己, 在不经意间把被拍摄的对象当做自己的思想载体, 这就和我们的创作目的背道而驰了。

应该要明确一点, 制作专题片的目的并不是把一个现成的和编导主观的一些结论强行地加给观众, 是为了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当中主动去思考, 能动地去介入, 尽管每个人思考和感受到的东西不同, 可结论是观众在能动、平等、投入的状态当中获得, 不体现强求的痕迹。所以在创作时, 切记要注意在观念上找准定位, 一定得避免一些人为上的摆布和不真实的东西, 力求专题片的真实性。毕竟, 真实的专题片才具有吸引力, 也才能带动观众去领略并打动观众。在制作的过程中, 要本着形式为其内容服务的宗旨, 在“以视为主, 以听为辅”的原则的指导下, 处理及协调好画面、字幕, 同期声、解说词等这些方面的一些关系, 使电视专题片的一些要素和构成的要素、子要素之间彼此在优势上产生互补, 形成一种合力, 共同为突出主题而服务。

2. 电视策划制作是一种智力投入, 策划的前提需厚积

“电视的策划不单单只是一两个点子, 还是许多个点子的组合。它就如同是一条贯穿在节目始终的一条智慧线, 在节目中担负了思想的引擎的效用”。电视制作就是理论对于实践的一种支撑, 不具有相关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 不明白电视媒体的特质及优势的话, 是很难胜任的。这些就要求专题片的相关制作人员得是一个多面手, 要具备比较高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素质、艺术方面的审美能力, 还得擅长计算机的操作, 才可以在节目的创意、定位、制作上开展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与此同时, 还得要注重解说词方面的写作, 电视解说词的叙事要干净利落, 措辞晓畅明白, 词语上短小简洁, 语言应尽量形象化、口语化。■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纪实作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何苏六.电视画面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李克.电视节目多声部合唱中的田园牧歌——对甘肃广电总台节目《田野之光》的评析.2009 (1) .

浅析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科学策略 第10篇

真情、实景、真人、真事是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的最基本原则, 也是最核心理念, 只有通过真人、真事的反应才能体现专题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光辉形象及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核心就在于对人物的真实表现, 虽然表现的手法与一般电视新闻中报道的人物、反应的人物事件有所不同, 但是在对真实性要求的层面两者却始终保持一致。真实才是电视报道的初衷、才是节目制作的灵魂, 而要想突出真实关键就在于来源于实际, 将实事求是的理念贯穿于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的始终。然而在现实制作中我们却发现一些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的有失水准、有失真实性, 包含一定的虚假现象。一些编导将制作重点放在对表现手法的变化与构思的精巧细致上, 把电视人物专题片与艺术专题片的制作混为一谈, 片面的追求人物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 却忽视了其最直接的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性, 淡化了人物专题片最实事求是的本质特点。还有一些编导甚至将人物的事件进行虚构处理、重新演绎, 人为制作色彩浓重, 展现人物的场景与镜头严重失真, 在制作的层面将人物的真实形象抹杀, 体现了创造出来的假象。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中一定会涵盖对许多往事的回忆、叙述及报道, 因此必然会导致这部分场景难于真实处理。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科学的客观叙述、用一定的解说词来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手法, 同时适当的配以环境、场景及人物的照片体现真实性。当然为了配合节目的主题完整性、鲜明性, 我们还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当时的人物情景予以再现, 但在制作过程中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能有违生活与人物场景的真实性, 避免虚构、四不像等制作现象的发生。

二、人物专题制作应细致入微, 避免题材过大、缺乏闪光点

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才能真实反映人们的为人处事作风与思想道德品质, 因此在电视人物专题制作中我们也应遵循细致入微的原则, 将电视节目利用声音、形象与视觉对人们感官造成刺激的原理在节目的前期制作中多下功夫, 着力于捕捉人物在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细节因素、最凸显个性的行为举止、谈吐风格、并最终塑造一个形象深刻、内容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对于人物专题制作中的细节处理我们也应充分重视, 做到用细微情节吸引人, 令观众观看专题片后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真正的实现打动人心的制作效果。另外在制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编排内容轻重取舍、涵盖面范围如何划分、大小问题如何处理、详略关系如何分清等难点问题。而一个成功的人物必然包含很多件先进的事迹, 想要在电视节目篇幅有限的制作中全部强化、全部突出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展现人物的突出光辉形象, 我们只有从制作特点、制作需求入手, 抓住人物生活中的光辉点滴及突出的闪光点, 而后进行重点强化的渲染, 从而从这一重点环节形成一种辐射力, 折射出人物的思想品格与性格特征, 展现其不同凡人的精神面貌。那么如何能从众多的人物事件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侧面作为切入点, 以点带面的反应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高尚的思想境界, 避免大而全、面面俱到的平庸制作呢?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本着合理浓缩、提炼与总结科学配合的制作原则, 通过深入的采访将人物事件作精心的提炼处理, 避免以偏概全、以小盖大的偏差处理, 通过最典型的实际反应人物的世界观、道德观, 尽量以客观事物的选择为主, 避免将制作者主观臆断情感加入其中, 从而使人物的高尚精神、道德情操在精炼、突出、细致、特色的制作中实现引人入胜的感染效果。

三、把握力度、突出人物专题的典型性

突出人物的典型化特征是电视人专题片制作的是否成功、是否生动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只有把握好典型突出的力度, 使人物塑造的更鲜活、更生动才能避免步入标签化制作的误区。因此我们应从专题片制作的场景、事件、细节特征的典型化层面入手, 正确取舍、精湛提炼、使人物形象脱颖而出, 具有典型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在场景典型化的选择中我们应遵循人物事件所处时代、社会背景的特征, 通过镜头变换、画面的渲染与声音的丰富处理向观众传递典型的场景信息。在典型事件的选择中我们应避免事件与人物的脱节叙述, 而应将人物至于典型事件中, 通过矛盾与冲突、人物内心的激烈思想斗争及感受的展现, 塑造其避免平庸的典型立体形象、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对典型细节的捕捉我们应遵循重点突出的原则, 注重对人物生活细节、情感细节的深入刻画, 用最精炼的制作手法使人物的光辉形象跃然荧屏, 感染广大受众, 与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结语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成功制作来源于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人物的独特观察视角、细微特征发现及突出重点、富于变化的创新制作表现。因此我们只有来源于实践、从细节出发、从基础深入、既不浮夸、又不过于简单, 而是恰到好处的以真人真事为切入点展现人物的闪光点, 才能制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人物专题片。

参考文献

[1]唐美玲:《也谈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有声语言》, 活力, 2010 (6) 。

试论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与制作 第11篇

1 关于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相关介绍

电视人物专题片主要是指选择一个特定的人物作为典型, 从而反映人物的情感、事迹、活动、精神风貌、情感境界及思想等各方面情况。当前, 在我国各级电视台自办节目中, 电视人物专题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各种类型电视专题片创作的重难点。一般电视人物专题片有很多创作选题, 而且节目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 电视节目表现手法也相当灵活。作为一名当代电视人, 有责任和义务选择一些具备足够社会影响力的典型人物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 可以将健康的正能量广泛地传播给大众。一般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感召力较强、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等。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目的题材一定要具备事实性的特点, 在事实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闻类节目的重要特征也是用事实说话。 (2) 明确定位节目主题, 一定要选择具有很多亮点的典型先进人物。 (3) 真实画面感比较强, 可以让观众产生一种“正在发生”的感觉, 然后再配合故事、音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专题片的感染力。

2 关于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以及制作要点

在电视节目中, 电视人物专题片作为一种相对重要的类型, 其拍摄和制作也一定要关注那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人物, 从现实生活中深入挖掘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细微特质, 这样才可以使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更具有特色, 更加典型。一部成功的电视人物专题片应该选择合适的题材, 明确专题片的主体, 仔细捕捉一些细节, 合理利用一些表现手法等, 充分发挥人物报道的优势以及深度。

2.1 选题

对于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以及制作而言, 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选题是否得当会直接关系到电视节目的质量。一般好的选题主要是指一些具有特殊性、共通性的典型人物事例, 只有选题合理, 并且深入挖掘, 加上精心制作的情况下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电视人物专题片。采访拍摄的人物对象也就是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制作题材, 主要是指专题片报道的人物及其相关的一些活动, 但是只有人物选题精心策划好的情况下, 才可以确保拍好电视人物专题片。电视人物专题片选择的拍摄对象应该是那些新闻人物或者是那些具备“新闻亮点”的社会典型人物, 通过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深刻地概括某类人的一些共性, 进而将社会生活中具备那些规律和本质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比如,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上各行各业也不断涌出很多典型人物和优秀能人, 可以选取一些满足“七一”节日主题的那些优秀共产党员, 或者是在“八一”建军节日选择符合相应节日主题的优秀军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展示,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广大观众的广泛共鸣, 也可以启迪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 在人物选题方面千万不能“人云亦云”,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深入挖掘一些比较典型的人物, 突出其中非常与众不同的点。比如, 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东方之子》这个栏目之所以会这么成功, 主要是因为选题选得好, 选题选好的情况下,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和制作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2.2 实事求是, 突出真实性

作为一种媒介, 电视人物专题片也应该具备基本的政治导向、舆论宣传等重要功能。其实, 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以及制作质量高低可以直接体现这个电视台的节目摄制水平, 因此在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 一定要求具有真实的人、景、情、事, 进而突出传媒的真实理念。真实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核心灵魂, 也是最基本的初衷, 在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贯穿事实这条主线。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原则最基本的应该是真实的情感、景物、事件、人物, 只有事迹真实、人物真实的情况下, 可以向广大社会公众展示专题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先进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 可以客观、科学地陈述电视人物专题片, 配合解说词、人物照片、环境以及场景等, 可以最真实的表现出人物及其事迹。

2.3 细致入微, 强调典型特征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通过一些细微的地方才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人物的道德品质、作风、为人处事以及思想等。因此, 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也一定要细致入微, 不仅要注重给人们强调的视觉、图像、声音等方面的感观刺激, 同时也必须捕捉一些最具有价值的一些生活细节, 尽可能将报道人物的风格气质以及行为举止充分表现出来, 为广大观众树立一个内容丰满、形象深刻的专题人物形象。通常, 典型人物会有很多典型事迹, 一定要深入观察分析人物及其事迹, 选择其中的某一个闪光点加强渲染, 突出这个点的内容, 进而折射出这个人物的思想境界、性格特征、道德品质以及精神风貌等。比如, 辽宁电视台拍摄的《沙与海》曾经获得国际大奖, 其中主要描述了一个牧民和一个渔民在不同时空中的一些典型事件, 虽然事件很小, 但是经过深入的采访、仔细的挖掘, 结果向广大观众充分展现了两人与众不同的执着追求以及生活经历, 不禁让人感叹入木三分。

2.4 典型突出

专题人物是否突出其典型化特征是衡量、判断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是否生动、成功的重要标准, 因此在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过程中, 一定要准确把握好专题人物的典型突出力度, 从一些具有典型化的专题片细节特征、场景以及事件等方面入手, 精简提炼, 科学的进行适当取舍, 重点突出人物形象, 彰显出典型的号召力以及感染力。拍摄电视人物专题片可以通过处理声音、画面渲染、转换镜头等多种处理技巧向广大观众传递一些良好的场景信息, 通过最佳的制作方法将专题人物的先进形象充分体现出来, 使广大观众受到感染, 引起广大观众的心灵共鸣。其次, 可以结合创作意图以及人物对象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 比如可以采用“采访式”、“第一人称式”、“漫谈式”、“时空交错式”等一些纪实手法增强电视人物专题片的魅力。比如, 中央电视台创作的《还念———孔繁森》这部电视人物专题片, 在接收到这个拍摄任务的时候, 编导就有一种逆向思维, 他在思考孔繁森同志连续两次都去西藏工作这是为什么, 会不会有一些功力思想?摄制组就以这种设问的拍摄手法一路走过孔繁森同志当年走过的路程, 也向观众展现了这八万里行程, 这样可以更加真实的表现出孔繁森同志的闪光点, 更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

综上所述,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拍摄和创作是一项复杂、难度较大的工作, 主要是要以独特的视角去挖掘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优秀人物事迹, 以创新的制作方法向广大观众展现他们的光辉、伟大形象, 大力传播他们优秀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怀。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文化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 电视荧屏越来越丰富, 电视人物专题片就是其中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一种具有独立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当前电视节目日益品牌化, 电视媒介也越来越时代化, 而广大观众的目光也越来越挑剔, 这对于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与制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介绍了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并且介绍了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与制作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电视人物专题片,拍摄,制作

参考文献

[1]曹振国.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几点思考[J].商情, 2011 (2) :117.

上一篇:格列美脲下一篇:遥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