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美术课堂

2024-05-15

生活化美术课堂(精选12篇)

生活化美术课堂 第1篇

一、导入课题———让学生关注生活

高中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 学会制作生活化工艺作品以及提高对生活的美术鉴赏能力为主要目的。为此, 笔者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细节为教学的切入点, 让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美产生主动性认识。例如, 笔者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文字装饰性墙纸上的文字进行提问:“这上面有哪些文字?”“它们的安排有什么规律?”利用这样的提问, 让学生从自己欣赏的角度来考虑和回答关于大小、疏密、对称等美学问题。这样, 不仅能有效地使教学内容从深奥转化为通俗、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疑惑转化为信服, 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美术规律;而且通过注重面向学生, 寻找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材相融点, 更能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习的兴趣, 发展敏锐的观察力, 在探究中深刻地感知生活。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

高中学生往往存在两种不佳状态:一是因升学压力大, 社会的实践能力特别弱;二是因处在青春成长期, 学习中男女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它们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气氛, 而且还影响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为此, 笔者采用了“角色换位法”和“家庭融洽法”, 让每个学习小组摇身一变成为某公司, 要求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 如企业家、设计师, 并按美学原则设计自己公司的企业形象。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同时感悟企业的成功都是离不开每位成员的付出, 离不开集体团队精神的发扬。在模拟过程中, 每个公司的形象文字版面设计, 都经过组内成员的激烈讨论。当学生经过策划、分工、讨论后确定设计意图, 做出有创意的方案, 设计出初稿后, 笔者便进一步要求学生以企业代言人的身份上展示自己公司的形象, 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生活情境的设置, 实实在在地把社会生活引入了课堂。这不仅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还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若把教学看成一场演出,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生活情境就是其中的舞台背景。有了鲜活的舞台背景, 我们就能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 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 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 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

三、具体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

新课程倡导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要求进行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 如制作笔筒、工具盒等。制作这些作品涉及数学、物理、文学等知识, 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文字版面设计”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组所设计的文字版面运用到生活中, 通过服装、壁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要求学生采用以下几个步骤予以完成。首先定搞, 把已设计好的方案绘在T恤衫或墙体上。然后着色, 要求黑白对比, 明朗、工整。最后展示, 如服装表演或参观墙体。这种练习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美术的价值, 找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坚定创意表现, 产生探索欲望。小组所制作的作品最后都在教室中展示, 使学生获得劳动价值得到认可的愉悦与满足。这说明, 教学只有真正回归生活, 注意知识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才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 懂得学习的价值与目的。

四、发掘资源———让学生美化生活

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第2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化;本真;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51-01

知识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宝藏。美术的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人类的杰作,又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生活中的自然美,是美术创作不懈的动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要把学生对美术的向往、对美术知识充满好奇的童心引入美术殿堂。因此,每一节美术课,都要运用适当的方式营造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美术课堂,在生活与美术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创设生活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当前的课改结合起来。第二,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相结合。第三,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有一定的创意,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第四,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只有这样,营造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才能吸引学生,从而让他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展示个性,进行自由创作。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故事、儿歌、表演、变魔术、猜猜看、送“礼品”、介绍新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

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与生活趣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低年级学生上课基本以游戏活动为主,因为他们对小动物、寓言、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年级学生上课则主要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以对事物的探究、综合实践学习方式为主,因为他们对社会发生的事和未知世界比较感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营造有生活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持续的发展。例如,上“卡通明星总动员”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各种卡通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最喜欢的卡通明星。最后,再让学生画一画。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趣味性较强。学生以自己所认识所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作画的趣味,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艺术细胞在心中不断萌生,个性不断得到发展。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趣味性进行教学,这是美术教学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内容,只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并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对美术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应注重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有效的结合,大致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探究能力。第二,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术问题及解决美术问题的能力。第三,生活体验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便于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第四,新课程资源在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中的生活知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知识对于构建新课程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不但对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春天的色彩”教学片段为例,先让学生看录像片段,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说一说,不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

学生的生活是充满趣味性的,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与创造潜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创造性表现,大胆抒写自己的想象,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学生对生活进行想象创造,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升华,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结束语

生活化让美术课堂精彩绽放 第3篇

【关键词】 桥 巡视 人文景观 桥梁模型

第一部分

学生来自当地,也了解当地的人文景观,所以每次上这课时我都以播放自己拍摄的家乡风景开始,让学生看看、找找、猜猜“我家的堂前屋后”。

我说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桥成为了联系两岸的纽带,联系着两岸的交通、经济,也联系着两岸的感情。”,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并分析课本上的有关图片、“心灵之桥”、桥的作用、结构、造型、历史价值等,并又介绍了宁波市几座代表性的大桥,特别是建成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在建的象山港大桥等。

“同学们,我们美丽的塘溪镇溪水环绕,不是有许许多多的桥梁吗?这些桥有些都留下了沙耆、沙孟海、童第周、周尧等先辈们的足迹,你们能介绍一下你们生活周围的桥梁吗?”

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吵吵嚷嚷就说开了:

“我家门前有一座拱形的桥……”

“我知道在大嵩有一座我们这里最古老的大桥,有好几百年呢!……”

“我村里的桥,桥面是石板铺的,还刻着字呢!……”

“去我家那里,那刚刚新建成了一座大桥,可漂亮了。”

“我们那管江桥,虽然不美观,但每天却起着联系象山县的交通枢纽的作用。”

……

学生们讨论非常积极,兴趣很高,我于是将全班同学按五人一小组进行分组,按要求要每组同学考察家乡的桥梁,写一份考察报告,并制作一件所考察桥梁的模型。

基本上每次下课的铃声都是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也响起……

为预防同学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几乎考察完了镇上所有桥梁,做了较为详尽的记录,并精心处理收集的素材,已备不时之需。

第二部分

我平时上课还是比较严肃的,课前班级一般都比较安静,但这课基本上是个例外,基本出现平时少有的热闹,我走进教室后,同学们都还是没有安静下来,甚至此时还有同学刚刚从办公室抬来的桥梁模型,而且课桌上摆着一本本考察报告和大大小小的桥梁模型……

面对如此多的学生成果,激动的我没喊“上课”,就径直下讲台“巡视”了。学生们相互间比漂亮的、比做工的、比家乡桥梁的、比考察报告的、比摄影照片的等等。“巡视”完后,我总笑脸相向,看来这节课我又没有必要唱主角了,我精心预设和准备的桥梁资料课件也是多余的了。

“我宣布,本节课由各小组来为大家作考察报告!”

同学们高兴地鼓掌,我退在教室的最后。

第一小组:组长施云斌,他拿着一本做得工工整整的《施家桥考察报告》向大家展示。“我们考察的是施家桥,施家桥历史并不悠久,但却是家喻户晓的一座桥……施家桥造型普通得几乎入不了眼,主要是当时资金困难……施家桥有30个桥栏、5个大桥墩,桥面有30多米长,3米多宽……”

他介绍了考察的地点、时间、对象,在同组同学的帮助下,他利用小组用素描纸制作的桥梁模型,详细介绍了施家桥的历史、造型、遭遇、用处、感想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附加上了施家桥的图片和考察活动的照片。这让大家更是让我吃惊:他们完成的有些内容是我并没有布置的。

第二小组:组长张科鲁,她的考察报告虽然纸张不好,但可以看出她们是精心制作的。她们给报告题目取名为“可爱的老人——大嵩桥”,将大嵩桥的考察内容分为“大嵩桥、平凡而伟大、奉献者、大嵩桥的历史和未来、大嵩桥的图片”等五个部分,除了一般的形式以外,还多了手绘的大嵩桥正面和侧面的结构图,用泡沫板制作了拱形桥梁模型,并参访了当地人,让他们谈了对大嵩桥的印象和建造历史,提出了要进行保护、维修的意见和方案等。

第三小组:组长钟洁,她手持一本32开大小的自制小册子,引得其它小组同学一场大笑,但她却并不在意,她挥挥手中封面设计考究的报告说:“虽然小但很精致。”她拿了一座小组完成的桥梁模型,按动按扭,桥栏上一闪一闪亮起灯来,引得其它小组的阵阵掌声。“古金鸡桥原名金溪桥,横亘于鄞东大溪——梅溪下游,金鸡堰紧依金鸡桥,根据《鄞县志》记载,……”。

第四小组:组长戴倩,小组考察的是宁波灵桥,这可以说是我和同学们一个意外的收获。从她们设计的报告和制作模型就可以看出她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五小组:组长杜科栋,小组考察的是平溪桥,这让很多同学都不知是哪里的桥,他们用树枝做的模型甚是精致,被组长介绍后,当场有别组同学建议也去考察一次,愿意再去看一看。

第六小组:组长钱科斌,小组考察的是太平桥,他拿着手中奇特的太平桥模型,向大家介绍到,“太平桥呈一个正三角形,它的优点是符合交通的通行规律,疏导交通,它的缺点是叉口处造型不美观……”他给出了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引来了在此地居住同学的大讨论。

基本上整个班级小组介绍下来,离下课时间已经不远了,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有时候还需要延迟……

组长们提议将年级段学生作品办成一个展览,我欣然同意。

八个班级的七十六件作品和考察报告,同学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兴趣。

生活化课堂

《桥》的教学中,地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是有益的,这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中可以得到体现。本课中家乡的桥梁可以说是每位同学最熟悉、最具感情、也是最怀念的地方之一,儿时桥上嬉戏玩耍、桥下捕鱼捉虾,听有关先辈桥头故事等,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上,同学们则有来自生活的真实素材,课堂讨论积极而热烈,作品深深镌刻家乡桥梁的“样子”,七十六件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倾注了同学的感情,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课堂表现上可以看出,同学们思考的问题、设计的方案等与生活都互相联系,也使学生对家乡进行了再认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名人”的感情,所以教学与地域资源相结合给了教学巨大的拓展空间。《课标》指出: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了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正是基于教学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经验相联系,在《桥》的教学中给了学生一个走近生活的机会,从而给了学生们自由发展的天空,也给我们教师的课堂绽放了精彩。

(宁波市鄞州区塘溪中学 浙江宁波)

谈谈美术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第4篇

一、在生活实践中探寻美术

美术素材来源于生活, 运用于美术课堂。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材料来表现艺术, 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切物品, 如, 废旧纸张、饮料瓶、蛋壳、贝壳, 甚至沙子、五谷等, 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 添加上小孩子天真而又奇妙的想法后, 神奇地变身为具有儿童特色的美术作品。如,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弃饮料瓶, 在老师的引导带领下, 同学们奇思妙想, 有变身花瓶花篮的, 有给穿上衣服变成小人小动物的, 还有几个瓶子齐上阵变小车小船的……在这里学生尽情地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 挥动着巧手把这些废弃物注入生命的朝气, 装点我们的生活。

通过这些活动, 非常好地调动了小学生积极参与画画的热情, 培养了他们思维、实践的能力, 让之体会到美术的画面与日常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美术中展现生活

美术作品丰富多彩, 处处体现着生活, 每一幅图画都表达出作者的内心、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 《乘上列车去画画》这堂课展示的是祖国的壮美景色, 学生在一边看、一边说、一边画、一边做中引发起内心的爱国情感;《梦幻的城堡》中的城堡展现了孩子们的梦想和创造, 是在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建筑物认识、再现的基础上, 理想化、艺术化地想象;米勒最巨震撼力的代表作《拾穗者》, 展现了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 也展现了作者求真、朴实的艺术情怀;学生创作的作品《老师, 您好》表达了儿童天真、文明、向上的内心情感等。

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有趣的而又有意义的内容, 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去, 反过来, 又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并使他们的童年记忆更加多姿多彩。美丽的花朵在绽放、多姿的云彩在变幻、风在吹、雨在飘, 让学生借助它们抒发对学校、对社会对人物的情感, 把这些情感转换成自己的绘画作品, 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摘要:生活是美术课的大课堂,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 在美术课堂的生活化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探寻美术的魅力, 并在美术中展现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探寻,展现

参考文献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第5篇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可想而知生活的重要性如何。传统的为教而教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美术课堂。教师要主动将生活元素注入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助力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去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毫无气息,毫无魅力,因为只有生活才是美术教学的“活水源头”。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运用生硬的灌输教学模式,并且将美术课堂简单归类为绘画课,因而只注重绘画知识和技巧的渗透,学生感觉不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引进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有效实施教学,让美术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因生活而更有活力。

一、设计生活问题,点燃学习兴趣

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此,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如果直接引出问题,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可能不够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作为过渡铺垫,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机器人》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问题激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相关信息,并学会画机器人或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器人在我国餐厅的使用情况,让学生通过视频直接了解,获取直观认知,从而燃起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引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为什么叫机器人?你还知道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其他运用吗?它是使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如果让你设计机器人,你希望它能够做什么?由此,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学生说:“机器人还用在工厂中,代替了很多人工。”有学生说:“我见过扫地机器人。”有学生说:“它是不是铁制作而成的?”有学生说:“我想设计可以帮我写作业,可以陪我玩耍的机器人。”……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由此可见,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瞬间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作为教师,则需要紧密结合美术教学内容,优化设计,让生活为课堂引路,走向高效。

二、引导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美需要人们用肉眼去观察,用心去发现和体会,而美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去感受发现,从而创作出具有灵性的美术作品。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束缚学生,忽略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因而学生上交的美术作品没有特点,缺乏灵性,而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中,观察生活是必须的。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中的《植物写生》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从而进行绘画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校园中有很多植物,因此,结合这一课的主题,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一起探访观察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植物。这些植物高矮不一,疏密程度不一,千姿百态。为了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提问互动:同学们,你是否认识这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观察,再表达,如枝干有什么特点、叶片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学生既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到更多的创作思路,并发现和感受植物之美。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植物写生的作品,提供更广的思路,也让学生学习创作手法,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线描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植物,完成写生作品。

通过观察进行写生创作,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出不同的美术作品,并且每幅作品都赋予了不同的生命,因为它真真切切地来源于生活。可见,观察在美术学习中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启发。

三、注重实践生活,激发学生创作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经过美术加工与创造,设计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设计不同的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作。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中的《会变的盒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生活中有很多盒子,如烟盒、牙膏盒、饼干盒、鞋盒等等,这些盒子经过制作、组合,可以变成工艺品,以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先向学生展示由不同盒子制作而成的工艺品,让学生惊叹于“变”之美。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内容后,教师再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将课前拿来的不同的盒子放在N,准备进行“超级变变变”活动。在制作活动开始前,小组学生需要探讨交流将这些盒子变成什么,即思考这些盒子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再投入盒子的制作、组合过程。经过加工,盒子已经完成“大变身”,教师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经过加工组合形成工艺品。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也重新认识了美术课程。

应将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27-01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美术教学自然应该生活化。

一、架起课本与生活的桥梁,是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现行的初中美术教材编写遵循了“生活的逻辑”,试图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在内容上彰显“生活气息”,与学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这个变化给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由。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提供相应的生活情境,再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图像表达,学生会自觉地进行观察、感知、思考,理解图像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手绘图像的知识掌握是在自然、自愿的基础上获得的,并且成功的发现让他们激动不已,会有一种如梦方醒的兴奋。学生原有的模糊认识或错误判断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了矫正,所学知识也必将被自觉用于生活。正所谓:“课堂知识需回归生活经验,课堂理性要达成实践智慧,课堂情感需贯穿生活感悟。”

二、深挖教材,课堂设计生活化

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挖教材,随时发现生活中与教材相关的美术气息,让学生爱上生活中的美术。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部分教师紧盯教材,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感知,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残缺的。初中生的思想敏感,如果教学设计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活动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心灵感知效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以及强化思想教育成效。首先,笔者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生活化处理,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如对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欣赏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将其细化为“培养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将其生活化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笔者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素材由单纯的课本教材拓展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范畴。在对学生进行美的鉴赏教育内容设计中,不仅选取了世界上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还精心选取了本地区摄影爱好者发布在网上的优秀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这些作品中的场景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有了这些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教学素材,教学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笔者在美术教学设计环节,将生活中美的因素充分融入其中,对于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三、选取内容、贴近生活

由于教学条件的一些限制,教材中的内容或多或少的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并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灵活合理的选择、重组教材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一套实际、直观、丰富的教学材料,满足美术教学的需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九年级美术教材《藏书票的制作》一课中,教材中涉及版画的材料准备,对于条件受限的学校难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书签的制作”替代教材内容,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体验藏书的情结。

四、走出课堂、亲近生活

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途径地设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生活。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认识去感受生活,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去表现生活。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描绘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教师单纯的讲解取景、构图、透视规律等写生知识,之后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作画就显得索然无味。但如果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去选取校园的一景写生,课堂效果自然比课堂上直接灌输理论知识要好得多。这样,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

1、利用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如:学习色彩的有关知识,教师如果仅简单地讲解什么是色彩的三要素、什么是色彩的冷暖等知识,估计学生不感兴趣。但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你认为春夏秋冬分别应该是什么颜色呢?”“黄布上的蓝色瓶子在光的影响下会有什么颜色上的变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信心,会感到美术知识存在的价值,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网络创设生活情境。网络是具有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综合资源,可补充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择富有生活情境的图片、动画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制作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感知美术是来自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如:在学习《装饰画的制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张客厅图片(其中一张是挂着富有个性装饰画的客厅,另外一张是只有空洞白墙的客厅),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客厅更为美观?”,得出有装饰画的家居生活更富有生活情趣。

五、展示成果、体会生活

美术课学习的效果是学生学习后最想看到的,学生能否获得成功的喜悦与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学习《贺卡蕴深情》时,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贺卡”,送给亲人、老师、同学,这样可以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传递生活真情。学习《精美报刊设计》时,可以利用报刊的有关知识为班级出黑板报。这样,能把学生从课内引向生活,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丰富了课外知识,即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体会美术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与意义。

课堂教学生活化:美术教改的新向度 第7篇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美术教改,向度

生活离不开美术,美术离不开生活,美术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如果美术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觉得学习越来越枯燥,这样的美术与生活脱了节,欠缺了鲜活有趣,就失去了学习美术的重要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灵活选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所谓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并且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学习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因此,美术活动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事物,把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渗透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 让他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 自主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会使他们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美术创作之中,从中体验现实生活的美好。

我曾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设计了以《 美丽的小花伞》 为主题的一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管是淅淅沥沥的雨天还是烈日炎炎的晴天,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它的普及性和独特的魅力是不容忽视的。 伞的各种独特的造型和伞面上的美丽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给大家留下了美的印象。 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这个十分生活化的教材内容,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表现“ 伞面”的花纹。 我首先通过播放课件,引导他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伞面上的美丽图案, 介绍伞面上图案的排列规律,尝试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积极回应。 学生们在活动中相互述说着自己见到的“ 伞面的图案”,热烈地讨论着自己要如何设计美丽的“ 伞面”,同学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习氛围积极、融洽,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都很好。 来自生活的内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美术课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艺术创造表现能力。

二、营造宽松的生活化学习氛围

美术课堂教学,绝不是老师一味地讲或者灌输,而应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事,这种高级思维活动的交流,没有一个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的情感,就不会有默契的配合。 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可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比如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 水资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 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与此同时,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提问:“ 同学们,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和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没有水我们就看不到植物了,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水我们没法洗澡肯定很脏了,有的说……等大家交流结束后,我展示了媒体报道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然后介绍科学家们提出的,全球在今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水资源的缺失将面临的严重的实际状况,学生们有了直观而清晰的认识后,再一起来看节约水资源的宣传招贴画,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创作手法。 那么怎样创作兼具艺术感染力和现实表现力的招贴画呢? 我展示了两幅不同效果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后再全班交流,说一说哪张作品好? 好在哪里? 哪张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发言,我对每位学生的发言都进行认真的点评,激发学生们的艺术想象力。 学生们在后续的作业中进行了大胆的创作……我想,正是这些跟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紧牵着学生的思维,既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学生的深思,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三、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素材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素材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在素材的选择上却讲究颇多,如果能创造性地选取和运用素材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创作欲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比如瓜果、碎布、蔬菜、水果、纸杯、纸盘、废旧盒子等等。 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令学生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跟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材料如彩纸、瓦楞纸等比起来更易于唤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欲望。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利用蔬菜、瓜果的横切面当作印章,进行拓印画的创作,不同的瓜果横切面拓印出来的作品各不相同、奇妙至极,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自主创作的热情。 除此之外,有时我还运用毛线、废报纸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素材,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创作,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学生的创作表现手法,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体验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 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的是一种艺术美,一种唯美,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真切地发现和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 美术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去感受生活,去探讨他们好奇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为他们的美术表现积累情感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有感而发的乐画的境地。 特殊的氛围、浓郁的特色等有时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 从而让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感到轻松、快乐,充满自信。

比如,当春天到来时,老师可以把教学的地点改一改,带领同学们去春游,到校园里、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同学们发现了春天的样子:柳树发芽了,在温暖的春风中飘然起舞;鲜花开放了,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大自然给美术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尽情享受大自然无限风光的同时,能逐渐激发起创作的欲望。 于是,一幅幅美丽的“ 我眼中的春天”主题画,展示在了我们面前。 可以说,快乐的春游、秋游和美术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的举办,不仅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也能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对美术的认识。

五、把课堂学习的问题与生活思考关联

美术课堂要做的是关于美的教育, 不仅要抓好教学质量,更应注重育人的效果。 一堂好的美术课,不应局限于课堂,如果能通过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那么,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再举一例子:美术教材中有一课叫《 果壳箱》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请学生们观看国内外各种不同功能果壳箱的图画,通过图画,学生们了解了各国关于环保的不同做法,比如日本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 同时,扔垃圾还要分时段,每户都有统一发的表格,写着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头、电池等十余种。 如可燃垃圾( 包括果皮、菜渣等) 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旧报纸;每月第四个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电池等。 日本垃圾袋是半透明的,所以扔了什么垃圾一目了然,偷不得懒。 再如英国,每个英国家庭都有3 个垃圾箱:一个黑色,装普通生活垃圾;一个绿色,装花园及厨房的垃圾;一个黑色小箱子,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 社区会安排三辆不同的垃圾车每周一次将其运走。 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园及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则回收42 种垃圾,如眼镜、家具等。 这些信息是多么的耐人寻味,不用老师多说,学生们就会有深切的感受,不仅唤起他们对环保这一问题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也对美术表现“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主题有了切身的体会。

六、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生活化落到实处

美术新课程标准已在中小学全面实施。 新旧课程观的最大区别是: 新课程标准摒弃了那些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分重视学科的本位性,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缺乏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取而代之的则是把认知、情感与实践技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一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传统的“ 学会知识”向“ 学会学习”转变,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生活化美术课堂 第8篇

(1)“你动我猜”。刚一上课, 我就和学生玩起了“你动我猜”的游戏。我请了4位同学依次用动作表演出“苦思冥想”“连蹦带跳”“手舞足蹈”“蹑手蹑脚”四个成语。几个表演的学生苦于不能说出答案,竭力扭动着身体,摆出各种夸张的动作。其他同学都认真盯着表演的学生看,研究他们的动作,时不时说出些自己猜想的答案来。

当我揭晓正确答案后,有些同学对表演提出了质疑。小宁说:“小刚表演的连蹦带跳,怎么好像是在跑啊?没有蹦也没有跳!”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我说:“小宁说得很对,蹦跳和跑是两种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动作特征。生活中我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变化,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我在黑板上用简单线条画出了跳、跑、走、坐几种不同动作的动态线,学生们都用惊奇的眼神看着这几个“线条小人”。我趁热打铁,出示了几种动作的动态人物速写作品,将速写对应着动态线贴在黑板上, 说道:“掌握了人体的动作特征,才能正确表现人体动态,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人物动态速写。”

(2)“按图做动作”。我介绍了动态线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出示了几张人物运动的照片,让学生画出动态线,学生们一会就画好了。我有针对性地选了小宇和小强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我说:“下面,我想有请这两位根据他们画的动态线摆出动作来。”小娟说:“老师,他们根本没法摆好动作。大家看,小宇画的动态线根本站不稳,小强画的跟运动照片上根本不是一个动作。”我趁势对大家说: “要画好人物动态速写,抓住动态线是关键。不是只要掌握人物比例就能找准动态线,还要把握人物身体的动势和重心。大家做一做自己画的动态线,看看有问题吗?能按图做出和原来照片上一样的动作,你的动态线就基本画准确啦!”有些学生们照着自己的画在做动作,还有的同学画得很马虎,这时候赶紧不好意思地修改了起来。

(3)“机械舞王”。我看同学们已经对人体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解,就隆重推出了第三个游戏“机械舞王”。我播放了一小段机械舞视频,学生看到动力十足的机械舞,都来了精神。我请学生们跟着视频学一个上肢的简单动作, 感受一下学舞时体态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学生们纷纷转着手臂在学舞,小明抢着站起来说:“老师,是关节!跳舞的时候,关节必须动起来。”其他同学都说:“对,对!”

我对大家的话表示赞同,随即展示了傣族舞、新疆舞、芭蕾舞的表演照片, 在照片上将关节位置突出显示,并总结说:“关节是人体动态变化的关键。另外,人体各部位的比例是以关节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单位的,把关节的变化关系找准,这是画好动态速写的重要一环。”

游戏结束了,课堂教学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业时学生们的创作兴致很高。作业效果让我很惊讶,学生作业里的人物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动作,而是多样化了。

2. 课后反思

(1)美术教学不能放弃三维目标的任意一个维度。三维目标的确立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美术学习, 学生所获得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生动和丰富的。[1]于是在这节课中,有趣的三个“动感”游戏,带给学生很深刻的体验。

(2)课堂游戏活动要精心设计。教师要敢于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2]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游戏设计十分复杂,教师和学生都花费时间来理解游戏规则,或者仅仅为了增加课堂趣味而游戏,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课堂游戏时,首先要关注设计游戏的意义,还要注意保持教学情境的相对稳定。我的两次授课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课堂游戏活动,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反思和创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保持清醒的理性和抱着怀疑审慎的态度,就是为了进入到教学的本质中去,说到底这是一种问题意识。有了这种问题意识,许多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就会变成触目精心的问题。教师还要敢于对教学设计进行大胆创新,不要在还没行动前,就想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丧失了创新的活力和主动性。

生活化美术课堂 第9篇

一、走进实践生活,激发美术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生活与教育本为一体,生活就是教育,没有生活的教育将变得没有意义。”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鼓励孩子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不一样的大自然。例如,学习《大白菜》一课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菜园仔细观察大白菜,并和圆白菜进行对比,谈谈二者的异同之处。再如,学习《小树快快长》时,带领学生到森林公园观察各种各样的树。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树由树冠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干的种类很多,有的树干摸起来特别粗糙,而有的则特别光滑。同样树叶的形状和颜色也千姿百态,各有不同,树叶的形状主要包括:三角形、半圆形、扇形以及椭圆形等。颜色更是缤纷多彩,如红色、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学生可以在手工课上做自己喜欢的树叶。采用正确的方法去观察世界,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仅是美丽的容貌,也包括美丽的心灵,容颜可以老去,善良的心灵则不会老去,鼓励每位学生都有一颗年轻的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无法理解内涵深刻的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根据作品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比较天真烂漫,喜欢植物、动物以及童话故事,鼓励学生围绕这些因素进行创作,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例如,学习《可爱的小猫》时,首先要从多媒体上下载各种各样的小猫图片,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小猫图片,教师看着学生目不转睛的样子问道:“你们喜欢小猫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教师紧接着说:“你们都画小猫,我看看谁画的最好?”能够勇往直前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学习《我爱我家》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庭,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幸福、温暖的家?”将美术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美术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为美术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增长了生活经验,取得双赢的效果。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化生活思考,延伸兴趣拓展

课标要求我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美术教学也是如此,美术的学习不仅仅限于课本,美术学习的外延是生活,因此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收获自信心。教师应当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创造平台,例如,鼓励学生设计黑板报、布置教室、参与学校的宣传绘画工作等。将美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将课堂学习不断向外拓展。例如,学习《我设计的鞋》时,挖掘学生创作才能,鼓励学生用材料制作鞋子,并进行展览,向其他师生介绍自己设计的鞋子,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的学生甚至有了初步的职业规划,以后想要当一名设计师,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美术和生活密不可分。

学习《温馨的布艺》时,学生以旧衣服为原材料制作布艺,有的制作成小动物、有的制作成植物、有的制作成人物,可以装饰房间,可以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巩固了美术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美术课堂教学,应该多引入生活资源,让美术学习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也蕴含着美术,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进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使学生对美术保持持久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创造生活中的美,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标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美术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美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为美术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摘要:新时代课程改革为小学美术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美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美术的学习与生活相分离,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美术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美术生活化教学探析 第10篇

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 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教学, 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教学。它淡化学科中心, 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以美育美, 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

一、体验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活美

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体体验、实践结合起来, 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因此, 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 扩展他们的视野, 在接受自然美熏陶的同时, 使之为创造艺术美打下基础。自然界的任何事物, 如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等, 通过联想能变幻出很多东西。生活中会有许多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如上学路上、课间、放风筝、春游等, 这些生活片断都可以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 用画笔叙述一种动物、一次游戏、一个生活片断。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生活”点滴来描绘画面, 创作理想中的家园,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处处是美, 能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美就能感受作品的美。通过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引导学生回忆、体验最终进入美的欣赏, 既习得解读作品的方法, 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美, 从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 为美的创造打下基础。在美术教学中, 应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 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模拟生活, 让学生解读生活美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 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 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明确要求在高中美

筅四川宜宾学院罗蓉

术教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美术理论, 让美术理论成为解读生活的手段。具体到教学中, 就是在观念上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中, 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 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目标, 通过美术理论来解读学生的生活;课堂上,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美术理论解读自己的生活, 让学生进行愉悦性、创造性的学习, 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 关键是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因为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美即生活。理解生活, 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当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览”等具体的实践活动, 教师应挖掘乡土艺术中的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民俗活动中有扭秧歌、舞龙、舞狮子等表演, 拍照、录像收集素材刻不容缓, 这是美术教师做课件收集的一手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将这些活动场景进行模拟, 有的运用于绘画, 有的运用于布贴, 有的运用于版画, 表达自身的观后感受及认识, 培养了实践创作能力。了解民俗风情这些乡土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母体文化的民族特性, 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 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让学生体验生活、模拟生活, 引导学生用美育理论解读生活, 内化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体验。

三、走出教室, 让学生创造生活美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 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氛围的创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广阔空间, 充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创造中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 用美育理论解读生活, 创造生活, 用美术的方式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走出“美术课堂”, 即美术教学走出教室, 利用和开发美术校本资源, 探索开放式美术教学。一方面, 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充分整合和利用本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 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 开发出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室外写生、现场人物访谈、实地参观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多样化教学形式,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将美术教学的各种环境元素有机地结合, 努力形成一种特殊的“场”效应, 为美术教学增添活力, 优化美术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依托校园环境资源, 创设展示才艺的平台。通过策划美术实践活动, 开辟美术文化宣传阵地, 创建班级美术文化等途径, 创设展示美术才艺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注重对乡土教材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和利用, 针对本地方特色开展美术教学, 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 (橡皮泥、米粉或泥土等) 进行捏贴、拼贴、雕刻、拼摆、镶嵌,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物产资源, 并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善于引导, 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应用生活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它在创造性教学上要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美术课堂成为一个艺术化、个性化、开放性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鉴赏艺术作品的环境, 给学生一个直接感受、交流、创作艺术的空间。

四、浓缩生活, 让学生发掘人性美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使人进入一种超越自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的境界, 获得终极幸福。美育也是情感教育, 能陶冶人的感情, 使人的情感转弱为强、转薄为厚, 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体验解读美术文本, 以美育理论解读生活。课堂教学要通过引导净化学生思想,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以提升学生的人性美。

要学会另一种鉴赏方式, 不是从色彩、线条、气韵等形式角度去鉴赏, 也不是单纯地赞扬, 而是通过细节的比较和联想, 触及到更深层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内在美是支撑外在美的根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都明确指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 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 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 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 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 人是活动的主体, 只有在活动中理解生活, 逐步淡化知识的教化, 才能主动地融入生活情境中并学会生活。

浓缩生活形式设计活动, 这是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首先, 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是生活形式的浓缩;其次, 活动形式要有新意, 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第三, 活动要有意义, 不哗众取宠, 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参与评价,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 把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教学, 把美术引入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身边, 美术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 就是一种“经历”和“体验”, 美术教学就会像我们生活一样丰富、鲜艳, 学生的绘画就不是苦思冥想的, 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因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高中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生活化美术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美术;精彩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不论是抽象的数理化,还是感性的语文、音乐、美术等,都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将生活元素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整合生活中的元素,构建小学美术精彩课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时,整合生活元素,离不开对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接触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走进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团包纸工》之前,可能班上的小学生都会觉得皱纸过于平凡,和美术毫不沾边,不过是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但是在课前教师就可以运用皱纸,团一团、包一包,做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给学生观摩一下。小学生观看了教师演示出的纸工效果,感受到纸工的魅力,可能也会想要自己动手尝试。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就可以进入正式的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自己尝试着做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自己喜欢的动物。手工课上,教师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简单地演示制作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动手,这种自己动手的快乐是其他人无法体会到的。

再如,《陶泥的世界》一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能只会在课堂上演示陶泥的制作方法,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教师可能不会让学生真正地和泥塑接触。教师的想法虽然是好的,但是在无形中拉遠了学生与美术的距离。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挖黏土或者是带学生去陶泥坊里参观,近距离地观察一下,陶艺工人是如何工作的,通过实地探索,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关联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实践中学以致用,拓展应用美术的魅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活或是其他方面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如果学习的知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那么即使学习再多的知识都是毫无用处的。新课程改革之后,人们的教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课本教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美术为例,教材编写者将许多小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编写到教材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拓展美术学习的魅力。

比如,学校里需要评选文明班级,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将教室布置得更加美丽,为文明班级的评选加分。班上的学生集体荣誉感强,集思广益,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做出了精致的黑板报,剪出了漂亮的窗花……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使教室的环境变得更好。再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设计贺卡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张贺卡给母亲做礼物。生活中涉及的美术知识数不胜数,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将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一些美术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拓展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联系家庭生活,延伸美术课堂

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较为简单,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目前,开始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孩子艺术的熏陶和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学生还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大部分学校一周只有1~2节美术课,课程开设得过少,对于教师的教学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有些美术内容在学生具体操作的时候,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知识的掌握效果可能也不佳。

家庭教育,可能是小学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了,而且家庭的生活氛围浓。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延伸美术课堂,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教师在讲解了《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时,在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显然是无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设计一套服装的。但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延伸,让班上的学生回家之后和父母一起动脑思考,设计一套具有特色的服装出来。让家庭生活与美术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而且可以加强孩子与父母的联系,使家庭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生活中处处皆是学问,在生活中美术知识更是无处不在,栩栩如生的剪纸,憨态可掬的泥塑,这些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也是美术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挖掘生活中的元素,通过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让他们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术,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印丽丰.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创新思路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浅谈美术生活化教学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教学, 培养人文精神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创作的, 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所谓美术创作情境, 就是指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依赖的文化环境、创作条件和构思等。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单纯技能绘画培养层次, 必须把美术作品的创作放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 认识到美术形式表现的多样性, 意识到美术对培养生活观察能力的贡献,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优秀美术的热爱。

在小学美术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艺术的存在。如讲圆形纹样, 如果单纯地讲解图案的特点与规律, 并且用单一的练习方法, 会显得平淡乏味。为减小学生描绘圆形纹样的难度, 增加趣味性、应用性, 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事先准备一些教具:带圆形纹样的盘子、坐垫、陀螺、中国结等, 还准备了几把单色无纹样的伞、盘子、陀螺等, 让学生利用多种材料 (如橡皮泥、彩纸、颜料等) 进行设计。

二、走进大自然, 在观察中体验生活

教学不等于课堂, 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通常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上的图画进行分析传授学生美术技能, 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坐在教室临摹, 或是在课堂上冥思苦想, 结果只能使其既画不好又不会有新意。笔者认为, 在素质教育时代,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以采风、写生等方式, 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就是观察, 孩子们大多时候依靠眼睛的观察, 所以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捕捉美是学好美术的前提。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之心, 看他们的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 对新鲜的事物紧盯不放。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我引领孩子感受着大自然的一切。在教学过程中, 我利用课余时间, 带学生走进了校园的树, 在近距离地观察中学生了解到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 通过触摸, 学生知道了树皮的质地, 表面有的光滑, 有的粗糙。细心的学生还发现树叶的颜色也是丰富多彩的, 树的形状各异, 学生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细致地观察之后, 让学生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时, 他们就显得胸有成竹了。我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上, 都会先让学生翻翻书说一说哪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需要平时留心观察。于是周围的一草一木, 一人一事, 月亮、蝶儿、猫儿等在孩子们的眼里, 都成了热衷观察的对象, 长此以往, 孩子们善于观察的习惯就养成了, 再加上教师课前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们也渐渐有了艺术的眼光, 为他们的创造和表现奠基, 使学生美之有形, 美之有物。

三、精心布置教学情境, 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可分为四个部分:视觉感受、审美心理变化、意象感受和心理共鸣。即在美术欣赏或创作中先产生视觉快感, 再有了意象和心里的感受, 最后产生情绪心理的共鸣。产生审美上变化和共鸣的外在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情境, 要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内化学生情感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情境的设置, 使学生融入教学氛围中去,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中国画时, 教师可以在教室悬挂一些有代表性的古代及现代的中国画, 让学生置身在中国画中, 引起学生的欣赏和学习欲望。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 教师还可播放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 结合与之有关的古诗词对学生讲解这些画的背景、绘画者经历等, 达到情境融合的艺术境界。这样, 既渲染了学习氛围, 又帮助学习欣赏中国画的色彩淡雅、墨分五色的艺术特色, 以此来更好地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四、改进美术课堂教学, 拓宽美术学习活动的渠道

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广阔、开放式的美术活动, 把儿童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故事、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 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 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 参加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及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 重新认识外部世界, 重新认识自我, 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现。

五、注重实践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美的存在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 从而获得感知认识, 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 接触社会, 初步探索有关“美术”的知识, 进而深化为获得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应让学生明白, 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 我们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上一篇: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下一篇:纳米多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