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障碍范文

2024-06-23

写作障碍范文(精选11篇)

写作障碍 第1篇

关键词:作文,写作兴趣,写作方法

一提起作文, 同学们就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 好多同学是一提到作文就无话可说, 常常是冥思苦想, 却仍无从下笔, 最终只是寥寥数句, 穷于应付。于是“作文难, 作文难, 作文难于上青天”、“作文作文, 憋死小人”就成了一些学生的口头禅, 这就是典型的对作文没有兴趣的表现。

1、学生对作文缺乏信心, 畏惧写作文。

学生本身就对作文有畏难情绪, 加之我们教师拔高习作要求, 致使孩子们在作文中得不到肯定, 就愈发怕作文, 写不好作文。这样的恶性循环加重使得学生习作自信心严重缺乏。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没有自信心的孩子自然写不好作文。《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可现实生活中, 通常是十个孩子, 九个怕作文。

2、内容非常空洞、语言平淡, 缺少真实感。

农村学生很少有自己的课外书, 而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图书室, 因而学生除了课本, 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 学生的阅读量相对较少。加上因安全等因素, 学校很少开展校内校外活动, 生活的单一, 见识面的狭窄。而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没有很好的做到读写结合, 因而, 学生写出的作文语言贫乏、平淡, 内容空洞无物, 读来味同嚼蜡。

3、层次不分明, 缺乏联想联想。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 有的一整篇作文就只有一个自然段;有的是胡乱分成两个自然段或三个自然段;有的干脆无论什么作文, 一律分成三段:开头一段, 中间一段, 结尾一段;有的甚至想什么时候分, 就什么时候分。另外, 许多学生的作文, 记事纯属记流水帐, 平铺直叙, 对于主人公在事件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一律没写, 写法单一, 没有发挥想象和联想。

4、语言不规范, 语病较多。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本地方言交流。有时老师为了省事, 也用方言教学。因受方言的影响, 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地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作文, 因而语病较多。而错别字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甚至有些错别字老师反复纠正也是不见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小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 把写作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时, 才能消除他们原先害怕写作、讨厌写作的心理。

那么, 如何培养写作兴趣, 铲除作文拦路虎呢?

1、上好阅读教学课,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把文章中的思路和写作特色很好的提炼出来, 联系实际, 结合简单的内容表达, 经常性的这样的训练。

2、让学生先写熟悉的内容,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 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教师要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 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3、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一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过程:审题、确定、中心思想、搜集材料、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修改文章等。比如审题, 作文的题目, 有的是词, 有的是词组或句子。对于较长的题目, 用先分解, 后定位 (确定中心重点) 的方法分析。?通过分析, 题目要求一目了然, 写起来就心中有数了, 学生自己悟出方法, 自己从写作实践中总结写作方法。

4、引导自批作文,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评改, 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 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 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 再一句一句认真读, 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 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

5、科学评改, 注重激励。

雅思考试中应该克服写作障碍的方法 第2篇

在多年的雅思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际考试中面临着不同的写作障碍,影响了考试成绩。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情流露,无从下笔;

有的考生在考试时见到作文题,顿感思路塞车,好像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究竟应从那里写起。明智的做法是“投其所好、尽情发挥。”考生不妨把作文的要求量化到每一个段落,一篇250词左右的作文一般不会超过15句话,把这15句话根据题目要求分配到各段中去,每一段大概只说那么几句话,事实上往往是说得越多错误越多。因此,每句话紧扣提纲,见好就收,这才是最稳妥的对策。

二、心里明白,难以表达;

在考场上有的考生题目看得懂,提纲也明白,就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头脑里一片空白。这是在雅思写作考试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善于联想到一些具体的事实,具体的例证和具体的现象。事实上,雅思的作文题目一定是一个具有社会普遍型话题,其目的是让不同教育背景的考生都有话可说。因此,考生一定能就题目联想起具体细小的事情再形成观点。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带来的思考变成作文里的实质内容,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

因此,当头脑出现空白时,应该由具体细小的、琐碎的、微不足道的事物所引发的思考形成观点,再进行论述。这种定式思维的形成需要多下功夫多练习。

三、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导致无从下笔;

考试时通常发现有的考生聚精会神的坐在那里冥思苦想,非要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陷入这种境地的考生,显然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参考时间为40分钟的作文,一般应在35分钟之内完成,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语言错误。可有的考生十几分钟一句话都写不了,就是因为他太进入角色了,这是考试中一个很大的误区。

考作文的目的纯粹是通过这一命题形式,考查考生的英语水平如何。命题人关注的是书面表达能力,而不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内容,思想有没有深度,所以“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是没有必要的。

四、构思、写作不统一,落实有困难;

实事求是的讲,要求考生完全运用英语思维来写作文是不现实的。很多考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脑子里想的是中文句子,然后再把中文句子译成英文。因此采用“得其意,忘其形”的方法,忘掉中文的语法结构,句法形式则可能要整个地打乱.,“钻进去,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看意思是否到位了,“跳出来”就是要忘记中文的语言形式。实际上把英文译成中文,关键是要在转换中把意思表达出来。

针对构思、写作不统一,落实有困难情况。必须摒弃翻译中追求一一对应的关系,并机械地把中文译成英文的方法,应该把中文句子结构彻底地忘记,然后用比较简单的“万能”英语表达。平时不妨做一做这样的.练习,通过阅读不认识词条的英文注解,然后试着把单词译成中文词,再去对照英汉词典的汉语释义,慢慢地就会开始领会用英语表达的门道了。

五、被动心态压抑新构思。

尽管雅思考试作文为规定式命题,但考生仍可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动性在于采取回避的策略,表达上采取迂回的方式,即运用不很复杂的语言。内容的取舍上避重就轻地写比较易于表达的内容。很多人在写作过程中从头至尾都处于被动状态,当有内容想要表达清楚的时候,却又发现种种途径都不可能表达好,只好硬着头皮把自己意识到没把握的东西勉强写上去。连自己都意识到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只会产生于己不利的负面影响。所以,当有的内容感觉一点找不着,英语实在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就应该彻底地放弃。单词拼写错误也是雅思考试作文写作的一大问题。常用单词是不能拼错的,有的单词平时会拼写,考试时突然没把握了,不妨换一下或许还能想起另外一个难度大一点、拼写有把握的来代替。应该回避明确知道自己不会拼写的词。如果没法换一个词,将句子改换一种说法亦未尝不可。有的考生在考卷上没把握的地方标上问号,或者把两种可能都写上,让判卷老师选择,这个方法是不可取的。

突破作文障碍 拨开写作迷雾 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误会;内疚;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00-02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历来为教师着力突破的重点,随时代的发展,作文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是新课标的施行,给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以广阔的天地,其核心是让学生乐写,敢于写内心世界,从而写出个性,进而培养个性,给学生以巨大的作文自由和空间,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掌握写作的基本能力,新课标可谓给作文带来了又一个春天。

然而,如何去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除了种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方法外,对学生进行构思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作文靠丰富积累,也要靠有效的构思,尤其是中学生更是如此。正如王骥德所说:“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或三进,或七进……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从何意起,何意接……此法,从古人为文,为辞赋,为歌诗者皆然。”

要让学生去真切地去经历生活,去感悟生活,去积累生活,同时也包括间接生活的积累,这是作文的必须。教师应尽可能的诱导和启发学生,打好作文“厚实”的基础,才有更上一层楼之后劲!

“倘若一个文学工作者,只从文学史,文学概论,文艺理论去着手,而不注重技巧的获得,他是绝难成功的。”是的,构思训练对我们中学生就显得很重要了。尽管我们并不是培养作家,但毕竟同属写作,更何况我们中学生接触的只是片断生活,片断事件,片段人物,需要把作文写好但没有现存的、完整的东西,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巧妙安排,这个巧妙安排就是构思。

一、运用“误会”构思

运用误会构思就是作者将文中人物之间设置一个又一个的误会,这个误会还未解除另一个误会又产生,这样发展下去,直到最后才解开误会的一种方法。

“误会”是写作构思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误会本身就是渗透在社会各个层面,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见于此,我觉得这种方法在写作中有它的广泛应用性,除了积累误会的因素外,指导学生能设误和对误会要有进行加工的能力,那么,学生便会把作文当作轻松的事情,并且会写出好文章来。此法训练后将对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有明显的作用,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无内容可写的最大问题。

例如:小学教本中的《小木船》和中学教本中的《普通劳动者》便是运用的此法,又如《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之间就有无数的误会和不断的解除误会。更有《还珠格格》整个就是误会构成的。

(实例):用“做清洁”构思: (要求运用误会构思)

小兰 我 小李

忘记做清洁

(实是小兰) 第二天早上老师表 以为是小李做的

怀疑是小兰告了老师(老师后了解了批评我)(其实是小李告了老师)

最后真像大白

以上仅举一例,运用设误会构思成篇,显然还有许多细节应处理,但主体框架就是这样,这就完成构思。

二、运用“内疚”、“负荷”进行构思

内疚是一种心理活动,内疚构思用于第一人称时此法优势明显,也就是在作文时让文中人物由于自己并未意识到,但在言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对方,一直到文章最后才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从而使自己内心产生极大的负疚感的一种方法。而负荷即让人物担上压力,既可以是外在的,也可是内心的,即给其一种或多种压力,尤其是那种本不该承受而承受着,而且总是默默地忍受着,或者超过常人的几倍甚至使其达到崩溃边沿的压力,这样的作文会更真切更动人,这更适合于第三人称时。

这种方法是选择人或事,让人物由于某种原因而内疚,而使他产生负重的心理,这样构思时还在于设置情节,让一人先说或干一些自以为是正常而合理的话或事,并且步步深入,把自以为对的大大的继续下去,最终是此人借上加错,因而内疚异常。同时,当设置情节让一人做出巨大牺牲或默默承受着巨大压力之时,这便可以构思成文了,这里应该牢记高尔基的话:“要构思得法,就必须懂得很多,要深入观察,认真体验,还必须学会用现实中很细小的东西,创造出十分理想的东西,达到任谁都不会发现,您是把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焊在一起,铆在一起,粘在一起的。”这是说构思要巧妙合理,认真体味此法,定会有收获!

例如:《背影》、《藤野先生》便是运用此法来构思的。另如《刘慧芳》、《人到中年》、《安娜·卡列妮娜》等等都是有此法的运用。我们中学生作文由于较单一,篇幅也较短,故而运用此法进行构思更可直接运用。

切记:只要想方设法使人物内疚或让人物担上巨大的压力此法便成功,但要熟能生巧,愿多加体会。(实例从略)

三、运用“对比”进行构思

构思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结果,其中运用对比进行构思也是构思中有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作文时将一对或多对人或事进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抒写,同时运用正反映衬或正衬、反衬的组合而行成的文章的方法。

有比较方能有区别,在作文构思中这一方法的运用更是举不胜举。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等都有对比方法的运用。还如果戈理的《死魂灵》中五个地主形象,以及茅盾的《子夜》中吴荪甫与赵伯涛的对比,最能说明这种构思方法的是《水浒传》从人物上就有无数的对比:鲁智深与武松与李逵与石秀与杨志……这种相同与相近的一对或多对人物还有许多;从事件的对比上也是有许多,如在打虎这件事上,把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与解珍解宝打虎相对比等等。《三国演义》同样体现了这一构思方法。

总之,这种方法同样是构思中最有价值的方法,只是同学们要多思考和注意人物和事件比较的处理,在写作中细细想来,不断积累,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境地。(实例从略)

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写作水平 第4篇

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 作文的技巧要求提得过早、过多

教师过早过多地要学生去掌握作文技巧, 如怎样开头结尾, 怎样布局谋篇, 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格式作文, 致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 命题脱离学生的需要, 缺乏新意

传统的作文教学, 多从作文技巧角度设计训练体系,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更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命题, 使学生认识不到作文的实际价值。

3. 教师对学生作文修改过多

责任心强的语文教师, 对学生的习作总要细细地修改, 从用词、句式、布局甚至立意都要作出评点, 给分又低。过分要求完美, 使学生认为作文只有一种写法, 且高不可攀。

4. 教师批评、责难多

一些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 求成心切, 总希望学生进步快些。而作文水平的提高, 又恰非一日之功。这就使他们灰心丧气, 从而训斥学生。

二、作文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克服

1. 提早起步, 激发兴趣

儿童在入学前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入学后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 积累了一定的词句, 掌握了一定的作文知识后, 就想用这些知识把自己所想的东西用书面语表达出来, 有了强烈的“发表欲”。如果降低作文的要求, 组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用句群、段落、短文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会使小学生感到作文并非高不可攀, 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据朱作仁对“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的发源地龙口市实验小学的现场检测, 一年级~五年级均以《杭州客人到我班》为题的作文, 一年级人均写出364字, 多者达六七百字, 并且绝大多数均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段落分明、病词病句极少。这些实证性的研究证明, 提前起步, 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对于优化作文学习心理, 提高作文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 丰富生活, 开拓素材

小学生习作经常感到无东西可写, 没话可说, 无事可写。丰富学生生活, 开拓素材来源, 从根本上说, 也是克服学生多种习作心理障碍的一剂良方。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 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 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素材, 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他们亲身体验, 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 由于平时的活动都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图书跳蚤市场”活动, 活动中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亲身参与活动。活动后, 我再和他们一起叙内容, 谈感受, 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 我故意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写下来”的要求, 学生自然能够接受, 一个个欣然提笔。对写得很好的学生, 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再如编写童话,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 激起学生的兴趣, 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使想象更加充实, 更加生动, 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 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 写作兴趣也提高了, 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3. 感悟生活, 点燃激情

叶圣陶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有字之书是使学生得到触发的“流”, 那么社会、学校、家庭生活应是使学生得到触发的“源”。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 观察是桥梁, 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因此, 在平时指导学生观察时, 不能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 同时还要强调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的感受。如果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观察自己的内心, 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 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灵性的。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应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 发现事物内在的魅力, 发现生活的美, 从而去感悟生活的美。亲身经历某一事情, 亲眼目睹某一场景及芸芸众生的生活, 可以从中引发关于生活的思考。作文训练就是把这些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化作生动的语言, 使生活在学生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 从而点燃写作激情。

4. 参与评改, 不断进步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活动结果进行自我监察, 自我反馈, 自改作文, 既有可能又有必要。为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作文自评和互评, 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 对学生的自我评定要有明确的要求。 (2) 指导学生评定的方法。自我评定之初, 教师要提供评定的范例, 让学生一起评述, 有意识地传授评定作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3) 提供评价要点表。教师只有确信学生已经全面掌握了作文评定的主要标准, 才可以要求他们自评互评。可行的措施是教师拟出一份作文评定要点表, 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表上各项指标作出评定。

2014年福建高考作文的写作障碍 第5篇

一、文字疏漏

众所周知,福建高考作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开放自由而更加开放自由。 从2010年“格林童话故事”,2011年“袁隆平的梦想”,2012年“冯骥才的赛跑”,到2013年顾城的“忧天”,材料一年比一年精彩,朴实直观,字里行间透露出明显的出题意图,考生很好下笔,标志着福建新材料作文开始走向成熟。2014年大家一致认为福建高考作文仍将会沿着新材料作文的思路走,题材料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命题将聚焦社会热点,关注日常生活情境,让高中生们能触景生情,临境生思,轻松提笔,快速选题,人人有话可说,个个真情流露。

然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文字简洁,题面精美,但题材料中的核心词“空谷”,却让学生们一时懵懂无措,无所适从。表面上看这个题目充满人文色彩,实际上却给考生设置了不小的心理障碍:“空谷” ,一般指空旷幽深的山谷,多指贤者隐居的地方,在学生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意境优美、内蕴深厚的意象,与“空谷”相关的词语有“空谷足音”“空谷幽兰”, 这在成语词典里有现成的解释;与“空谷”相关的歌曲有许巍的《空谷幽兰》,不少人还能哼唱耳熟能详,“空谷”分明与“悬崖”没有丝毫的联想,题面怎么会联想到悬崖和栈道?那么此时的“空谷”该作何解释?“悬崖峭壁”比喻什么生活现象?“栈道桥梁”有何文化内涵?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想法? 尽管经过较为规范的作文训练、懂得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寓意的考生,一般不会有审题的障碍,会自然而然的将“空谷”转换成“峡谷”。但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大多考生着想,高考“一卷定终身”,置身考场,心里本就忐忑不安、谨小慎微,如今看到题目又超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怎能不紧张、惶恐?又怎么敢轻易转换关键词的蕴意?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能写的,经过选择才能定下来的题目。”笔者以为,只有从“生活情境”角度命题,学生才能自然联想到生活中的点滴记忆,从而自觉冲开思绪的闸门。命题者也许觉得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等均是学生见过的自然、人文景观,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因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可以赋予不同内涵。“空谷”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天堑,“悬崖峭壁”象征面对“天堑”手足无措、顿觉无路可走的无奈与绝望;“栈道桥梁”则象征架起飞跃“天堑”的坦途。然而由于材料文字的疏漏,缺少了必要的规定性,美好的愿望因“空谷”而落了个空,以致让学生一上来就迷糊慌神。孙绍振先生说,材料“太过诗意,表面华彩,实际过程也是比较虚的”,“今年的题目,把不同的观感直接置于考生面前,让考生自己去确立主题,但如果考生不能理解(空谷)题意,就会乱写”。 果然,从今年作文评卷组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不少考生由于对“空谷”理解不清,只能打打擦边球,将“空谷”扔到一边,将题面泛化成“乐观”与“悲观”、“积极”与“消极”,甚至泛化成“不同人遇到同一事情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不同角度看问题”,不顾情境,无视内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二、无视指向

韩雪屏教授指出:“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各种理论体系的指导。”这句话用在作文命题中,也是真理,作文命题本就承载着命题者的意愿意图、情感倾向和语意指向,考生审题立意时自然要认真研读材料,读出命题者的隐藏信息,才能尊重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写出人见人爱的好作文来。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有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材料的主体由两个分句组成,合在一起共同描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细致地分析这两个分句,我们会发现它们在语意指向上有两个关键处:一是面对“空谷”的两种心态,二是 “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这两部分的语意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关系——转折关系的表达重点应在后半部分,前者是偏,后者才是正;前者是陪衬,后者是关键所在,即语意关键的重心应在“栈道桥梁”部分。考生只有抓住“栈道桥梁”,才能准确地把握材料的真正主旨,也才契合命题者的真正意愿。“而另一些人……却是……”这些关键词语分明是在起着提示作用,是在引导考生们要在“栈道桥梁”上立足站定,去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却是”,产生“栈道桥梁”联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联想背后蕴藏着的思维品质是什么?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只能想到“悬崖峭壁”?只能想到“悬崖”而不能想到“栈道桥梁”的问题出在哪儿,如何解决?命题者希望考生关注后半部分,并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来很好地完成对考生思维素质的考查。

遗憾的是,大多考生没能体味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忽视了题材料中的命题意图和语意指向。也难怪,目前的高中生心理学、修辞学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对命题者的揣测能力薄弱,对语义学的知识准备不足,大多考生只能无视命题意图和语意指向。这种“无视”最大的危害是写作时关系不明,重心落空,就事论事,只能去图解,去阐述这两句话的字面意义。如有考生写成:面对空谷,有的人用悲观的心态去看待它,有的人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前者不好后者好;既然如此,我们要用乐观心态来看待事物——至于重心“另一些人”为什么他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从“悬崖峭壁”想到“栈道桥梁”,这一联想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是没能想起,没能涉足到的了。

而实际教学中,心理学、修辞学和语言运用的过程相始终,普遍存在于一切言语现象中。我们老师平时教学中如果能将语意修辞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运用于写作具体过程的指导,学生们能在一定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写作活动,必定能有效地提高自己写作能力。

三、思维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高谈阔论,写一些纵横天下的高调作文,比如,让他写“自信”“心态”等等话题,他能夸夸其谈,但就特定生活情境、特定自然现象让他发表看法表达观点,他要么就空话连篇不知所云,要么就肤浅应付。一方面这是写作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思维不足的表现,他们只会顺向思维、惯性思维,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而作文是思维的体现,没有活跃、敏捷的思维,写出的东西只能面目可憎,令人乏味。

鉴于此,不少老师预测,今天高考套题作文满天飞,果不其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不足。顺向思维的结果只能将“悬崖”理解为险境,“栈道桥梁”理解为希望,生成类似于“同样面对半杯水,不同心态有不同想法”之类的观点,甚至于简单粗暴地将此理解成消极悲观与积极乐观的选择。考生们当然也知道,高考提倡议论文写作,强调文章要有思辨性,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再出个让考生简单地选择是乐观还是悲观的作文题目来的。

其实除了顺向思维,我们还可以有多种思维方式:

1.反向思维:想到“栈道桥梁”,当然不失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失为一种超越,可一味地认为肯定有“栈道桥梁”,是不是也是一种疏忽大意、过度乐观呢?反过来,想成“悬崖峭壁”的,就不能“居安思危”吗?就不能是一种谨慎态度吗?

2.超常思维:面对“空谷”,为什么只能想到“悬崖峭壁”“栈道桥梁”,这里有没有思维定势的问题?想到“悬崖峭壁”“栈道桥梁”,这里有没有标签效应的倾向?标签效应在日常生活、管理实践中好不好,有没有危害,如何克服这种危害?

学生们为什么不敢如此联想,原因种种,有评卷标准不统一,以致作文指导老师不敢发力的原因,也有学生担心把握不好,不敢尝试的原因。为此,我们呼吁开放高考评分标准,晒晒样文,让全体师生有规可依,有例可循,有样可学;另一方面在议论文说理训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真诚审视内心,让笔触关注内心,多一点叩问,多一点质疑,多一点超越,抓住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写看法亮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拒绝人云亦云,这是“求真”的体现,也是学生有效表达的需要。

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 第6篇

一、自卑心理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令人赞不绝口的佳作, 但多次失败的经历使他们感到自己天生不是写作的料, 自娘胎里出来时就缺少写作细胞。这种自卑心理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多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让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 会产生良好的写作兴趣, 从而克服心理障碍。学生作文中总会有一两个亮点, 如善于感悟生活, 善于抒写真情, 构思独特, 语言优美……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凭据。运用好这些凭据, 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成果, 从而树立自信, 并心甘情愿地去付出。反之, 对学生作文求全责备, 只会把他们逼进自卑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 也只能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新学期伊始, 笔者从原语文老师那里得知某同学是个典型的“偏科”, 语文特别是作文极差, 话都说不周全。第一节作文课, 作文交流时笔者就请该同学读自己写的作文片段, 他站起来后, 头埋得老低, 怎么也不敢读, 在笔者再三“哄骗”下, 才终于肯读, 但声音很低, 勉强读完已面红耳赤, 其他同学都在下面窃笑。笔者实在不忍心再伤害这颗脆弱的心灵, 于是很真诚地点评了作文中的一两个亮点, 笔者分明看到那个同学眼中流露出感激之情。打那以后, 该同学写作文很投入, 写作前总要去找相关的作文加以模仿, 写作后也要拿好同学的作文来欣赏, 发觉自己的不足后, 总要对自己的习作修改几遍。看到他如此努力, 笔者也总不忘在他作文上写几句表扬或鼓励的话, 有时还把他的作文作为例文分析。经过不断鼓励, 该同学逐渐从自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能坦然面对成败, 还经常主动找老师讨论他作文的得失及改进措施, 并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因此, 教师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 要关注学生每一点细小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一旦接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信息, 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 进而产生极大的热情。

二、害羞心理

学生写作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忌, 担心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被人窥视后, 会遭人耻笑, 因而不敢讲真话、抒真情, 写出的作文往往或空洞无物或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作教学就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首先要“蹲下身来”设身处地地与学生交流, 对学生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认识予以理解和宽容, 避免一棍子打死, 使他们本来就脆弱的心灵再受伤害;对学生鼓足勇气讲出心理话的行为要充分肯定, 从而树立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以“我”为主, 从“我”出发, 倾吐“我”的心声, 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我文抒我情”。

记得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自己的父亲, 目的是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 要求选印象深刻、震撼自己心灵的材料, 重点刻画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自己的心理。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题目, 然而, 很多同学绞尽脑汁、迟迟不肯动笔。于是, 笔者问一位同学为什么不写, 该同学答道:“我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没有令我心灵震撼的事情可写。”笔者笑着说:“那你就如实刻画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 刻画得越真实, 你的作文就越成功, 农村孩子的父亲有几个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正因为他们老实巴交才更可爱, 这没什么丢人的, 为什么不好意思写?”那个学生还是显得有些为难, 低声说:“真没东西可写。”笔者严肃地说:“你撒谎!今天我见到你父亲与你们班主任相见的那一幕了, 你父亲大概平常没有抽烟的习惯, 也没想到会遇见班主任, 因此身上没带烟, 见到班主任, 他手足无措, 慌忙把从里到外的口袋搜了一遍, 里面衣服的破棉絮露了出来, 当时站在一旁的你眼神很不寻常, 你老实告诉我, 那一瞬间你想了些什么?”在笔者的追问下, 该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首先感到父亲丢了我的脸, 怕老师同学会为此瞧不起我;其次是感到父亲生活得很不容易, 自己不认真学习对不起父亲;另外还下定决心要改变贫穷命运, 让父亲出人头地。”笔者开心地笑了, 对他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吗?你刚才说得不是挺好吗?就把你说的写下来, 一定是篇好作文。”后来笔者把这位同学的作文修改后当作范文读给大家欣赏, 并引导大家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要敢于把这些让自己“丢脸”的事情写进作文。于是涌现出了很多佳作, 有的同学写自己闯了祸, 被村子里的“泼妇”骂了一些恶毒的话, 父亲低声下气地去赔礼道歉;有的写父亲为让“我”能上好一点儿的学校, 四处求人, 遭人白眼……

青少年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担心自己写实事、抒真情会被人笑话, 于是写作时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试想颤抖的笔怎能写出好文章?而老师一旦帮他们扯下“怕丢人现眼”这块遮羞布, 他们就会文思泉涌, 写出真实、细腻、感人的文章。

三、畏难心理

作文是一件艰苦的事情, 无论是“读书破万卷”还是“吟安一个字”都包含一个“苦”字。高尔基慨叹自己的写作生活时经常引用某位诗人的话说:“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的确, 积累、立意、构思、表述、成文、修改等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心血。所以, 作文成了许多中学生惧怕的学习内容, 教师必须帮学生解决这些难题。

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无东西可写。的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心中无怎么写得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首先, 要让学生学会感动, 并引导他们及时捕捉住每一次感动。其实, 学生的生活中不乏许多感人的瞬间:一句体贴的叮咛,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次真诚的帮助, 一段真挚的友谊……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 如果没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就不可能将之珍藏在记忆中, 如果没有情感的润泽就会变得黯淡无光。教会学生去抓住这些让他们内心一热、眼睛潮湿的小事, 必须让他们练就一种基本功, 那就是学会感动, 学会感恩, 学会以一颗细致入微的心去体味周围的一切人、事或自然。比如, 欣赏高考作文“妈妈啃我吃剩的西瓜皮”这一感人细节时, 笔者就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细节, 并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于是有一位作文水平不太出色的同学写了这么一段:

妈妈背对着我, 手里拿着我吃剩的骨头在使劲地啃着, 瘦弱的肩膀也随之颤抖着, 昔日的青丝已多了几根白发, 在白色的日光灯下, 不安地颤动着。

那一瞬间, 我看到了妈妈的苍老, 因为要供两个上高中的孩子原本不富裕的家已日益显得拮据, 爸爸又在相隔千里的北京打工, 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妈妈身上, 但她毫无怨言, 说她虽然苦, 可孩子们懂事就行。

妈依旧站在那里啃着啃我吃过一遍了的骨头, 而我却不敢出声, 我怕妈妈被惊动, 我不敢面对那份尴尬。泪就这么顺着我的脸颊肆意流淌, 无声无息地滴落在我手中的那份成绩单上, 一滴一滴, 一片一片, 慢慢地润湿了纸, 也淋湿了我的心。

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 当他意识到写出自己的深刻感受是一种“需要”而且也不是一件难事时, 那么, 他还会怕作文吗?还会对写作不感兴趣吗?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 情感在激荡, 思想在奔驰, 那么, 在写作时, 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不会受什么写法技巧的束缚。这样, 写出的文章还会是模式化的吗?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 思维新颖, 思想深刻, 语言又怎么会平淡呆板?

其次, 引导学生追寻信息的“足迹”。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身边处处皆信息。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 充分利用信息这把充满智慧的钥匙, 为学生打开“快乐作文”之门。笔者在教学生写状物类的作文时, 没有讲解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动笔写作。而是请学生在写作之前先收集关于植物的所有资料, 可以上网查询、收看电视节目、翻阅课外读物, 也可以向家长咨询。上课的时候, 请同学们进行信息交流。由于事先掌握了一定的信息,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讲述自己和某种植物之间的故事;有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某种植物的产地、外形及种植方法;有的学生则将网上查到的关于某种植物的传说或是得名原因讲给大家听。这些资料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库, 当他们准备写作的时候, 完全从自己的情感喜好出发, 从丰富的资源中有机提取、优化组合、精心加工, 而后进行再创造, 自然能写出比较令人满意的文章来。

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时的困难, 使学生有物可写, 有感可发, 自然就解决了他们的畏难心理, 让他们由“厌写”变为“乐写”。

学生英语写作的障碍及应对措施 第7篇

一、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障碍

我国的英语教学基本是在学校里进行的, 学生的二语习得是在完全以汉语为母语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的。除了某些特定环境, 学生在课堂以外的社会交际中很少使用到所学的英语, 接触英语的机会也极其有限, 而且语言材料主要来自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教材、英语报刊和书刊、音像资料等, 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少数外籍人士的交际。可以说, 英语学习的环境不好, 学生基本是在习得自己的母语之后才开始学习英语的。二语习得是建立在丰富的母语系统知识的基础上, 是在已经有母语系统知识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 不少学生用英语自我表达、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翻译的过程, 写出许多汉语式的偏误句子也就在所难免。目前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问题。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要想充分表达自己思想, 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 准确理解词的涵义是基础, 能写出语法正确、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是目的。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没有哪一种语言技能能脱离对词汇的依赖。词汇量大小和词汇运用的熟练程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 实际上许多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因此, 他们在写作时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大错多半都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 如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含义不清楚等。

2. 母语干扰问题。

我国学生在学外语之前, 已经熟悉了汉语的表达习惯, 汉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词汇和语义结构时受汉语词汇和语义知识的影响很大。在英语写作中表达方式不遵从英语的表达或思维习惯, 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 在写作中出现大量的中文式英语。

3. 语篇问题。

中国学生的语篇布局能力较弱, 不懂得在写作中使用语篇联结手段将写作主题有机地连接, 文章前后没有明显的照应, 意义很难连贯。即便一些在英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 作文中仍存在缺少连贯、因衔接方面的错误 (累赘与重复、残缺不全、含混不清) 而使意义模糊等问题。

4. 内容问题。

目前学生英语写作突出的难点是写作内容贫乏和思路不畅, 我们常常看到学生面对题目冥思苦想、无话可说, 无从落笔;或三言两语, 戛然而止。所写内容空洞、缺少事实。

二、学生英语写作存在障碍的原因分析

1. 学生方面。

学生经常抱怨英语难学, 生词太多, 知识点太多, 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如果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就无法真正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就成为空谈。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问题反映出我们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比较重要, 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但不是特别喜欢英语写作。这是由于传统写作教学遵循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模式, 但教师的命题往往存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 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存在着不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不足。再者, 学生写作因为缺乏指导, 所以没有章法, 写作思路难以拓展, 往往只能寥寥数语, 也有语法、词汇和表达连贯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缺乏持续的写作训练, 写作水平普遍很低。那些不喜欢写作的学生, 一般在课外时间也很少练习写作, 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写作动机。除少数喜欢外语的学生外, 多数学生对学习写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付各类考试似乎是他们写作的唯一动机。

2. 教师方面。

受课时所限, 教师绝大多数课时都被用于讲授语言点和语法等内容, 而且在语法教学时也是注重语法知识传授、详细讲解, 重视书面练习、语法分析和掌握规则, 却轻视技能上的训练以及口头练习, 结果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上述语法混乱的现象。有时即使处理写作练习也常常是在下课前被一带而过, 布置为课后作业, 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地按要求完成。这样, 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环境去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 写作时语不成句, 错误百出。听、说、读、写活动是相互联系而又统一的, 且各自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听、说、读对写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 在教学实践当中, 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师往往把它们各自独立地进行强化训练。另外, 很多教师对母语干扰重视不够,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他们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机械性地传授, 忽视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英语写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思维活动, 而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再现。然而在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 我们总会觉得除了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语法规则、单词、词组、常用句型和写作格式之外, 就没有什么可以讲的了, 并且认为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多让学生练习, 练习多了自然会提高写作水平。这种忽视英语语言思维能力训练的做法, 使得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是把一些语法规则堆砌在一起, 把写作演变成了中译英练习。

三、英语写作障碍的应对策略

1. 重视可理解性输入, 培养语感。

英语写作是对英语学习成果的考察手段之一, 是一种语言输出, 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阶段性终端。要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 语言的输入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如阅读和视听练习等。让学生接触广泛的目的语材料, 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积累, 培养英语敏感度, 还可以获得关于各种题材文章的语篇模式的知识, 培养语篇意识, 还能通过对比汉英语篇特征,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修辞风格和语篇组织等方面的异同。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有益的英语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 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阅读和视听材料进行精讲精练, 使学生能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 又要从课本外精选一些题材面广、趣味性高、难度水平适合不同等级学生的阅读和听说材料, 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增加学生的目的语语言输入,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其掌握到丰富而地道的语言材料,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 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学习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加工深度, 不能对所接触的阅读和视听材料囫囵吞枣、模棱两可。比如对于单词的学习, 不能认为单词背过了知道了其汉语意思就行了, 应该深入了解名词和形容词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以及常用的搭配形式及其不同用法、动词的时态变化和使用搭配习惯、连词的使用情境等等。在增加学生目的语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做书面和听说练习, 加深对新输入语言的印象。

2. 注重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监控、调节和评价,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 元认知策略犹如一座桥梁, 把静态的、内在的元认知知识和动态的、可观察的语言学习和认知策略连接起来, 使得正确的元认知知识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活动起到导向和调节作用。一旦学习者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意识, 就能自主地根据学习过程制定计划, 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并对策略进行调控和评价, 必要时对计划进行修订。国外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的英语写作元认知做了大量研究, 认为一个优秀的英文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英文写作元认知知识的人, 一个自己能够设定写作目标并对其进行评估的人。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写作元认知知识, 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要学会自我组织计划, 如在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写出关键词。要学会自我监控, 如写作完毕, 可以和同学们互换修改文章, 找出自己文章的优缺点;会认真地阅读老师的作文批语, 并加以修改和同老师讨论等。要学会自我评估, 对自己的作文做一个自我评价, 并将历次的作文加以对比, 以找出自己进步的地方和需要加强的地方。这时候, 学生需要一些明确的评价体系, 以便于学生有章可依。

3.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提高写作评价的有效性。

写作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评改后的作文作出的反应程度, 而改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写作评价过程费时费力, 结果是投入大, 产出小。教师经常面对的是语误连篇的作品, 其中不乏屡改屡犯的语言错误, 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修正的词语及表达方式却难以帮助学生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材料, 学生缺乏自我修改和反思的良好习惯, 也经常因难以达到批阅者的要求而自卑自馁, 最终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整体发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以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 改进评改方法, 扭转一锤定音的消极评改方式为举一反三、师生互动等充满活力的教学活动, 尤其是在对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提倡和开展中,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之下, 反复修改作文, 养成自我修改的良好写作习惯。修改后的文章不仅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而自信心大大增强, 同时在修改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语言知识能得以巩固, 写作技巧和能力也会随之增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写作障碍 第8篇

就像长跑比赛,要求的是运动员一鼓作气跑到终点,取得好成绩,我们不会苟求一个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的跑步姿势。相反,一个知道跑步要领姿势正确的参赛者如果缺乏信心和勇气,跑到中途溜走了,显然没人会为他鼓掌。所以指导学生写作时,开头就要重在培养他们的写作信心和胆量,让他们充满信心作文,产生写作兴趣,轻松作文。

一、课前五分钟,挑战主持人

多年以来,不论是讲读课,还是作文课,我总要在课前留五分钟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做节目主持人,上台主持,话题自选,要求是说自己想说的话,有自己的思想。五分钟内学生或见或感或思或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开始学生较畏惧、害羞,心理较紧张,我就动员下面的同学给予鼓励,提高台上学生的信心,说后,让他及时回忆,写在作文本上,加以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胆子练大了,口才提高了,作文敢写了,也有内容可写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适时引导他们自我评价,对自我形成合适的评价态度。在个人情绪上,引导他们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效控制和平衡情绪,帮助他们在面临问题时能冷静、理智分析,并学会以有效、积极、健康的方式矫正。“课前五分钟,挑战主持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提高了个性心理素质,克服了畏惧、羞怯的心理,反映在写作课上,很能放得开。

二、克服思维定势,精心选题,用“心”评语,多褒少贬

作文前,不要干巴巴地说各项写作要求及选材、立意理论,而要想办法创新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学生愿意写,思维之花必然绽放,笔下之文才不会千人一面。

《大纲》规定,中学生每期练笔要不少于8篇。中学生“闻作文生畏”,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新颖的题目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新境界,所以可选些易引起学生表露情感、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话题,让学生写作。如“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男女生可以交往吗”“中学生可否看五侠小说”、“自信与成功”、“学会发现”、“生命的价值”等话题,这些都能激起他们心灵的浪花,表现个性品质,提高写作兴趣。

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的目标能实现时,内心会产生冲动,从而使效率提高,而写作前的指导,教师必定会先让学生明了本次作文的目的,然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走向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达成目标。思有路,文成采,那么,写作的畏惧、厌烦心理将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写作的无比乐趣。

再者,作文评改是作文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批阅作文时,常用鼓励性或谈心式的评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班班长在作文中透露他的苦恼:小学成绩还好,初中一直退步,在语文上一直不能用心,压力很大,只希望老师一人了解他的作文内容。我在评语中写道:“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能认识自我的不足,说明你在进步,坚信你的努力将会换来成功的微笑。”后来,他的成绩果然一步步回升。他对我说:“老师对我成功的预言使我看到了希望。”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某个词用得好,批个“好”字,某个句子写得好,画条线批个“妙”字。这样,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作文水平大有提高,也激活了写作欲望。

三、摘抄名言警句,多写日记、周记及随笔,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摘抄名言警句,包括一些心理方面的。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无信不立”,“父子有亲,朋友有信”,“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记住一些名言警句,为写作增添光彩,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日记、周记、随笔是学生记录生活的绝佳方式。“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语)通过写日记周记等,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观察、感受、思考、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宣泄情感。可评时事,可叙经历,可抒感受,可写自己,可写他人,可写友谊,可写学习和生活,记下真实感受,表达真实情感。有意识地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作品,品尝成功的快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欲望,拒畏惧心理于一边,学生作文的长足进步当然就是意料中的事了。

总之,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多鼓励,少批评,确立他们自信的写作心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学生写作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了,思路也就会开阔了,各种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会写出来了。写作教学将不再成为学生的“畏途”,不再成为阅读的附庸,学生的写作兴趣必定很浓,学生的作文能力必会提高,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对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写作障碍 第9篇

学生自身是写作障碍的主观因素。学生是写作的主体, 写作障碍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动力障碍和能力障碍。动力障碍主要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涉及兴趣、动机等。能力障碍主要是指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素材积累、方法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

一、动力障碍:认识、兴趣、信心

写作的困境之一源于心理。心理障碍, 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 主要包括认知障碍、情绪情感障碍、意向行为障碍、自知力障碍。我们现在讨论的心理障碍, 是从写作角度而言的、区别于“心理病理学”的概念范畴。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内在需要, 反而产生了畏惧、厌倦、依赖、趋同、抵触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出现的根源在于认识、兴趣、信心。

1.认识

高中生从心理上畏惧、排斥写作, 对写作缺乏兴趣, 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写作兴趣的缺乏, 源于对写作的认识不准确, 没有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和写作定位, 对写作存在思想误区。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强的工作, 要求写作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而学生对于写作的认知不准确, 不能正确树立写作态度, 对写作活动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误区。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被动性, 带来的是写作的沉重负担。高中生写作的出发点是高考, 这种过分强调结果的写作动机, 必然会带来对写作前期准备、写作过程的忽略。这种态度、意识的长期存在, 会导致学生产生倦怠、厌烦的心理。

2.兴趣

心理学中, 兴趣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我们所谈的写作兴趣, 是学生对写作活动的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 具有写作兴趣的人必然会把写作视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良好的写作兴趣会促成写作质量的提高, 让人在写作中获得的愉悦心理感受。

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是喜欢写作的, 但进入高中, 学习压力增大, 写作的功利性增强, 对写作文也就越来越没有兴趣。那么, 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1) 写作的功利心理

面对高考, 学生是“考什么学什么”, 对待写作存在强烈的功利心态, 追求短期效益、目标速成。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发育。写作变得毫无情趣、乐趣可言, 最终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导致兴趣丧失。

(2) 作文教学与生活脱节

面对高考, 教师考什么教什么, 作文教学的重点往往是写作技巧的指导, 甚至将作文模式化。这样的教学行为忽略了生活实际, 让学生脱离生活, 搭建考场作文的空中楼阁。这必将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 更无兴趣可言。

(3) 学生在写作中难以获得成功的快感

从教师的作文评语到考场作文的给分, 大多数学生难以获得正面的肯定与鼓励。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应对高考的功利心, 在给学生的评语中, 往往重在批评分析。近两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均分在45分左右, 按百分制换算, 仅为65分。这里有学生本身写作能力的因素, 也有实行投档打分后拉大分差的结果, 但对于看重分数结果的学生而言, 很难在写作中获得成功的快感。

(4) 社会生活的影响

紧张而忙碌的高中生活使高中生能接触的社会生活面十分有限, 这对写作而言是一种制约。从另一个层面来讲, 网络成为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主渠道之一。多数学生都有写博客、发帖子的经验, 这种写作方式自由、快捷, 易于为年轻学生接受。长此以往, 学生对于传统写作方式自然会失去兴趣。

3.信心

自信与成功之间并非因果关系, 但失去自信确实会使人失去动力, 那是因为没有客观地分析成功的因素, 缺少决心和恒心, 从而产生了消极想法。写作信心不足, 是高中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这种心理的产生, 一方面是对于写作自我目标的设定过高、自我期望值高, 当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过大时, 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怀疑。另一方面, 学生个体确实存在写作水平较低、能力不足的情况。无论是何种情况, 写作的信心不足, 只会助长写作的消极情绪, 成为写作的障碍。

二、能力障碍:素材、技巧、语言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建立在写作量的积蓄之上。高中生除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之外, 学生写作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成为写作的另一道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素材、技巧、语言。

1.素材

素材, 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许多高中生拿到作文题犯难的第一个问题, 往往是“写什么”。为什么高中生会感觉没有东西可写呢?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

(1) 不能从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所有的教师都会告诉学生, 要发掘生活中的事, 写真情实感, 但许多学生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 对学习、生活都提不起兴趣。学生的自我意识极为强烈, 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 对于身边的人、周遭的人缺乏关注, 更吝惜于情感的给予。

(2) 不能从名著阅读中汲取素材。扩大阅读面是积累素材的有效方法, 但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极其有限, 主要读物有《读者》《青年文摘》《作文素材》《时文选粹》几本, 读书的功利性很强, 主要是为积累素材服务。不少学生表示, 自己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做题, 所以只能抽空看点杂志、小文章。然而, 文学名著可以提供更加营养的写作素材, 对于读者的精神熏陶、思想启迪, 是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

(3) 不知如何驾驭现成的素材。高中生获取信息、素材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但许多学生对已有的写作材料存在盲目性, 不能将其内化为己有。高中生可以接触到的素材相当丰富, 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网络、教材中的优秀选文、做题过程中碰到的精彩时文等。要想适时应用素材来源, 关键是学生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地、有意识地积累, 并且用理性思维来甄别各种材料的特点和价值, 驾驭好这些素材, 恰当、准确地运用到文章中去。

2.技巧

好文章应该是形式多样、文采斐然的。“文无定法”但“文有法”, 写文章是有技巧可言的。对于写作水平高、驾驭文字能力强的学生, 不可以“定法”束缚之, 而应鼓励创新。对于全然不了解文章的文体、主旨、结构等概念, 写作充满随意性的学生而言, 写作技巧、方法的指导则是必不可少的。

3.语言

语言表达是许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又一道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积累的广度深度不够, 在表达上难以做到形象生动, 且缺乏准确、鲜明、深刻的效果。

语言表达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当然也不是朝夕之间可以转变的。高中生的阅读量十分有限, 语言表达的提升是有难度的。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和表达愿望, 却往往为自身的语言表达所限, 难以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有时, 受制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思想。

写作障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学习综合症, 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而对于直面高考竞争的高中生来说, 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探析高中生写作障碍的成因, 能够为深入研究克服写作障碍的对策提供依据。从问题出发思考对策, 写作教学才能更具针对性。

参考资料:

1.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 新蕾出版社。

2.王蒙《王蒙文集》第六卷, 华艺出版社。

3.张斌贤、丛立新主编《当代教育新观念丛书一高屋建瓴》, 中国铁道出版社。

4.周平、李君荣主编《学习障碍儿的教育指导》, 人民军医出版社。

5.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6.[美国]Dennis Coon著, 郑纲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美国]Susan Winebrenner著, 刘颂、刘巧云译《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8.卢传梁《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月。

9.储一鸣《以过程角度看写作障碍》, 《现代语文》2006年2月。

10.王栋生《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10月。

参考文献

[1].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 新蕾出版社。

[2].王蒙《王蒙文集》第六卷, 华艺出版社。

[3].张斌贤、丛立新主编《当代教育新观念丛书一高屋建瓴》, 中国铁道出版社。

[4].周平、李君荣主编《学习障碍儿的教育指导》, 人民军医出版社。

[5].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6].〔美国〕Dennis Coon著, 郑纲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美国〕Susan Winebrenner著, 刘颂、刘巧云译《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8].卢传梁《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月。

[9].储一鸣《以过程角度看写作障碍》, 《现代语文》2006年2月。

高中英语写作障碍与突破对策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写作障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63-01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书面表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写作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初中学生见到写作就头痛、心烦,所以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 学生对于写作的态度。高中学生缺乏写作意识在大部分的学校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大多宁愿写两篇语文作文,而不愿写一篇100多字的英语作文。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词汇、语法学得好,就一定能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诚然,基础知识的牢固会为作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另外一种现象也值得我们重视。写作能力和作文分数不会因为学生的短期努力而发生突飞猛进的改变,这也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写作障碍,影响他们对写作的态度。

2. 教师对于写作的态度。教师对于写作的态度也是影响写作教学的重大原因。大部分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写作要教,但如何教?如果教,火候如何把握?即使方法得当,也需要学生花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写作能力提高的效果。因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会像词汇与语法记忆那么明显。久而久之,教师也逐渐失去了写作教学的兴趣与动力,进而极大影响了学生写作的态度和写作兴趣。

3. 作文批改的模式。对于大部分的英语老师来说,设计一次写作课并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就笔者个人而言,如果认真批改,一节课只能完成10篇作文左右的批改量。那么,一个班级就需要5到6节课的时间。加之大多英语教师2到3个班的教学任务,完成批改大概要花去几天甚至一个星期。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以后,学生已经忘记了作文的写作思路,使作业批改成为一件多余的事情。

4. 英汉差异导致写作障碍。英语与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存在许多语言不对等的现象。词性差异、词语搭配、词义差异与文化差异等都会导致翻译的困难。哪怕一个词义理解的错误都会使一个句子成为翻译的笑柄。曾经一次写作课上,笔者说出了典型的错误句子“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有些学生十分茫然,甚至还有一些在赞叹翻译的经典。从这个例子不难发现,英汉差异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重大原因。

二、突破策略

1. 注意语篇的连贯和语言的丰富。这里,关于语篇的连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一是每个段落层次的划分,每一个句子、词汇、时态、语态的选择都要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体相连贯,相一致,做到每一处细节都要从中心出发,与主题相关的要详写,与主题无关的就不写。另外一个是指,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具备具体英语环境的熏陶,使得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抑或记叙事件的时候,往往语言干瘪,没有修饰词语的润色,一看就是中国式英语,这时,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抑或幽默诙谐的短句,根据不同的主题或者话题进行积累记忆,以使得自己能够在关键时期用上一把,充分显示自己作文的语言生动性。同时,我们还要熟练掌握一些连词的具体意义及区别,分清不同连词常用的具体环境,发挥他们的润滑功能,将一些单词连贯成丰润的句子,将一些句子连缀成一篇详实的文章。

2. 充分依靠教材,训练写作。新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些小提示“Tips”,该部分主要是综合单元的教学内容,用简单的英语就如何运用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其中有许多单元为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如:“How to write an e-mail message?”“What should you do before writing?”“How to write an argumentative essay? ”“How to describe a country or a reign?”……这些提示既有丰富的题材,又有实用的技巧,学生写作前再给予一定的写作策略指导,如运用“添枝加叶——句型主干扩展策略”、“连词成句策略”、“句篇连贯策略”等,在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上下功夫,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充实、要点齐全、句式丰富、文字优美、行文连贯、过渡自然,这样要想在英语作文中取得高分就不再是难事。

3. 排除母语干扰,强化英语思维。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汉语表达的环境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我们东西方人民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里面既有词语选择方面的细节问题,也有表达习惯与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就一定要回顾所学习的英语表达习惯,还有英语单词,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距,不能不强烈地注意这一点,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自认为差不多的情况写出来,也许就是一个笑话,影响了我们的英语写作成绩。

4. 讲究教学方法,培养良好习惯。目前新课改活动进行地如火如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深入人心,但仍有部分教师顽冥不化,过于相信自己多年来的陈旧经验,要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当今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我们以前的时代相比,那变化是颠覆性的。我们须极力践行当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包括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交际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切实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与综合能力放在首位。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踏踏实实巩地固学生的英语知识,同时结合大量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障碍 第11篇

1 母语迁移理论相关综述

母语是一个人自幼最先学得的那种语言,也称第一语言简,这既不同于历史比较语言学里的所谓母语———原始共同语,也不同于东南亚某些国家所称的“母语”。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负迁移也叫干扰。Tom Scovel(2001)指出,当两种语言在某种结构上出现不同时,不同点往往成了学习者的难点所在,此时就容易出现负迁移现象。也有学者认为迁移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目的语的知识相似或不同而对新语用知识的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产生影响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一词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是常有的心理术语。而在二语教学的研究领域中母语迁移也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

2 母语迁移下的英语写作障碍

学生受汉语母语影响而导致词汇误用的比例也相当高;另外,因母语影响造成的词汇应用错误的比例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基于语言学研究范畴,我们认为语言可以比喻为人们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其都仅仅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罢了,充其量就是符号系统的不同。但是,我们必须得加以承认的是母语是一名学生已有语言的经验,在他们进行英语的前后,母语就是他们的思维物质形式。这就是母语的负迁移所致。因此,我们要说对于应为写作不是你该如何写,而是应该你写些什么的问题。

也就是说无论你的英语是多么地道,那也仅仅是一个干瘪的外壳。我们要达成的是脱离母语思维与中国文化的英文写作。分析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原因,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和语篇构成思维方面的差异上。我们知道对于英国人以及美国人来说其思维的方式是直线式的,表现在写作语篇构成上是一般到具体,概括到举例,整体到个体的写作原则。而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先分后总,先因后果的谋篇思维没模式。再具体点,就是中国的学生习惯采用“螺旋型”的段落结构,不直击主题。我国学生英语作文的这种“主题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现象或许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某种关联。

我们知道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其有时态、语态、人称数等多种形态的变化,且比较注重句子结构上的完整性与逻辑性。而我们的汉语则是一种意合语言,其没有时态、人称数等的形态上变化,其主要靠不同的语序和实词来加以表达含义,字句子的结构上比较松散且缺少一点的严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际的英语写作中我国学生因母语负迁移所造成的障碍干主要包括词汇上的词性混淆、句法结构的错误、误解词义、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因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错误等。

3 母语迁移下的英语写作对策

基于上面障碍的分析,结合我国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文化背景,本文认为就母语迁移对学生写作的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下面两个方面的对策:

3.1 将母语正、负迁移有机结合,以实现双促进效应

通过提高学生汉语的写作能力并适当地迁移到英语写作之中以实现对其写作能力的促进提高作用。相反,通过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中文写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促进效应。事实上,许多学生都后有这样的学校体会,那就是当英语熟练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提高的最大障碍不是如何表达,而是表达什么。因此,我们必须打好中文基础,提升母语驾驭能力,最终实现汉、英写作语言间的正迁移。

3.2 重组汉英翻译结构,以有效交流减弱负迁移干扰

要实现英、汉翻译间的结构重组就必须加强学生跨语言与跨文化在写作中的交际意识,通过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增强克服母语负迁移问题的发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书面语模式,这是母语的负迁移所致。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学的对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比较,让他们对此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减低负迁移的影响。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本民族语言的特点与特性的掌握,通过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的结构、思维的方式等上的对比研究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肠炎沙门菌下一篇:交通突发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