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指导》

2024-07-03

《幼儿园课程指导》(精选11篇)

《幼儿园课程指导》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合作,实验教学

当今的幼儿教育需要的是不断研究、探讨教育规律, 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教育实践的智慧型、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作为培养幼儿教师摇篮的幼儿师范院校, 必须要重新审视幼儿教育的价值功能, 重新探知儿童的发展需求, 重新定位幼儿教师的角色地位。如何在学前专业教育、教学中, 培养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的智慧型、研究型幼儿教师, 这已经是所有幼儿师范院校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对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全新整合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分为教师素养、教育理论、教师技能、方向特长四大模块体系, 共55门课程。新课标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门类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 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就幼儿戏剧表演本身来看,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集语言、表演、音乐、歌舞、美术等多元艺术于一身。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决定着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必然联系。在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教学中, 不仅要以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儿童社会发展与教育学前卫生营养与保健等学科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还要在剧本创作阶段将学前儿童游戏、人文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学经典诵读、幼儿文学、文学欣赏、幼儿英语、幼儿教师口语、幼儿园健康与社会领域活动设计、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设计、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幼儿园艺术领域活动设计、幼儿英语活动设计等学科内容完美地融入其中, 将简笔画、学前手工制作、幼儿美术造型基础、幼儿园环境布置与玩教具制作、书法、幼儿园课件制作等学科知识运用到舞台场景、道具、服饰、化妆设计上, 将乐理与视唱、声乐、键盘、儿歌弹唱、幼儿歌曲创编、舞蹈及幼儿舞蹈创编、幼儿体操与游戏、艺术体操等课程知识运用到幼儿戏剧舞台表演中。可以说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为四十多门学科搭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沟通平台。将各学科内容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融入到幼儿戏剧创作、表演与指导的各个方面, 既取消了这些学科知识各自的独立性, 又发挥着它们自身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此门课程的创设无疑改变了高职院校学科体系过于突显本位, 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状, 真正实现了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二、对幼专生专业技能的完美整合

幼专生专业技能分为三大类:语言类技能、艺术类技能、教学类技能。语言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主要包括一定的写作能力、三笔字书写能力、普通话运用能力、讲故事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艺术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的艺术表现力和相应的审美能力, 主要包括弹唱及儿歌鉴赏能力、儿歌创编能力、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绘画与美术鉴赏能力等。教学类技能指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组织、指导、创编能力, 主要包括游戏组织、创编与指导、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能力。

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对于学前专业学生角色意识、语言表现力、舞台表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编排指导幼儿戏剧活动能力等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在这门课程中对幼专生专业技能进行了完美整合。在剧本创作与改编阶段, 运用规范化、儿童化的语言展开剧情, 设计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和动作表情, 突出剧本中不同人物性格特点;在幼儿戏剧表演中, 根据剧情设计合理的舞台场景, 根据舞台角色的特点设计服饰、道具、化妆, 根据剧情的展开处理好灯光、场景的切换、根据情节的跌宕起伏选择、设计与之相符的音乐、歌舞, 在幼儿戏剧指导中, 针对幼儿的特点合理地分配角色、设计动作、编排指导等, 凡此种种无不是对幼专生写作、普通话运用、讲故事、弹唱及儿歌欣赏、儿歌创编、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综合能力全方位的整合, 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确立

正是因为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是对众多学科和众多技能的全新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就必须打破。在教学中, 老师不再是主讲, 而是以主导者的身份, 把课堂让给掌握众多学科知识, 需要锤炼专业技能的学生。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开放合作式教学模式无疑是最适合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课前教师根据本次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拓展性问题, 课堂上教学的主要方式为自主交流和对话, 使教学内容在教师与学生团队、团队内部、团队与团队对话与交流中得以确立, 然后由各团队共同思考、商议解决的办法, 最后团队之间通过汇报交流, 而达到理解上的深化。学生不仅通过团队内的相互切磋交流, 或直接通过其他团队的汇报, 听取不同的意见, 拓宽了交流者的思路, 并把思考的问题引向深入;而且还在充分的合作交流过程中, 消化吸收别人的认识成果, 并将这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深化自己认知结构的同时, 还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使之很好地融入到幼儿戏剧创作、表演、指导的各个环节, 每名学生都真正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反思者、受益者, 真正做到师生互教互学、互助互动。在合作中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确立不仅是指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走进幼专生课堂, 它更是深深植入幼专生心中, 促进其更好地理解新的教育理念, 上行下效, 无形中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启了一扇窗, 从而促进幼儿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确立。

四、重建幼专生知识结构

考入幼专院校的幼专生具有高中文化, 虽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 但大部分学生在艺术领域方面的基础却是相当的薄弱。因此, 入学后大部分同学将弹唱、舞蹈、绘画技能的培养变成了重中之重, 课上学, 课下补, 而投入到其他大专课程的学习后劲却明显不足, 造成本体性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知识面越发狭窄、知识结构僵化, 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缺少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走入幼儿园见习、实习, 这种弊端就全部暴露出来。

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学科基础上的全新学科。它不仅要融入一些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 同时更需要以幼教理论为指导, 以众多文化知识为底蕴, 是对于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方位整合, 以往的零散的学科知识在这里得以融合形成新的体系, 技能、技巧在这里得以展示形成新的综合性技能。知识结构的重新搭建和专业技能的完美结合, 必然会激发幼专生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考, 促进幼专生重新审视学习态度, 更新学习理念, 激发学习潜能, 增强自主学习积极性, 广泛涉猎专业知识, 完善自身素质结构, 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学习中知不足, 在学习中求完善, 在学习中得发展, 在学习中创新高。

五、促进了幼儿园创生型课程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强调幼儿自主、个性发展, 将幼儿的发展权还给孩子。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向课程创生型教师转轨,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执行者, 并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太多的思考和创新, 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既有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就可以了。而在课程创生中, 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实施方案等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重建, 即教师是由传统教学执行者变成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建构者、阐释者。“课程创生”对于忠实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幼儿教师而言, 无论从思想认识的转变和行为实践都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虽为幼专院校给学前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 但对于幼专生来说, 这门全新的课程为他们将来从事探索研究幼儿园创生型课程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新的思路。教师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特点, 智力类型、个体差异, 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 将一堂课变成教师与幼儿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开发、互动、创造的一台幼儿戏剧, 在表演中更全面地调动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将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以戏剧表演来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这一全新教学模式必然会促进幼儿园创生型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万迪人.现代幼儿教师素养新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金梅.论儿童戏剧综合活动[J].幼儿教育, 2003, (6) .

[3]李小红.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7) .

[4]方六合.浅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问题及其意义[J].当日中国教研, 2007, (9) .

[5]何彤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反思[J].教育探索, 2008, (9) .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读书笔记 第2篇

仔细研读了《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中的序、概述和目标等内容,使我对建构式课程有了更全面科学的了解。

在“序”中明确指出,从课程内容讲,教育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要将幼儿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我们在教育中应从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创设使幼儿有话说、想说、能够说并能得到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也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切入点。从课程的活动过程看,教师虽然应该对活动过程进行预设,但在实施过程中决不因预先的设计而限定儿童,而是在交互主体的互动中,引导自由、积极的生成,根据教育情境和生成不断调整预设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概述中,对于这一点也进行了详尽的诠释,通过对“跑到行进”和“草坪戏耍”这两种典型的教育活动,透彻的分析了教师在教育中易陷入的误区,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既不完全以教育者的思想支配幼儿,也不是对幼儿的教育听之任之,应该“既是儿童感兴趣的,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儿童一生的生存、学习、发展起到直接的、积极作用的”。

在课程活动方式上,应该注意探索的、亲身体验的、问题性的、合作性的学习,并使正式与非正式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回顾幼儿的教育过程,凡是让幼儿通过动一动,做一做获得的知识经验总是能够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此外我们所用的问难教学法,正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合作解决来引导幼儿思考学习。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整本书,建构式课程进行的是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即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生活多项活动的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联结整合。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明确从幼儿早晨入园至下午离园这整个期间都渗透着教育的整合,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并善于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契机,将教育有机融入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课程指导》 第3篇

【摘要】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中国和新加坡国家教育机构都曾颁布标准文件指导幼儿园的教育实施。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新加坡的《幼儿园课程指南》也是指导幼儿园教学和学习的文件。本文对中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指南》的指导思想进行比较,探讨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 新加坡 幼儿园课程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6-01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2日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9月起试行后,采用多种宣传媒介和形式广泛深入地传达其教育思想,以期科学指导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新加坡教育部也出版了《幼儿园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教学和学习的原理来打造优质的幼儿园课程。本文将对《纲要》和《指南》中的指导思想进行比较,以便从中借鉴经验。

一、中国、新家坡幼儿园课程指导思想的相同之处

1.对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提出了教师为帮助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个领域完成目标的做法,不断强调引导鼓励幼儿、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机会,展现了教师教学的专业化。《指南》中也分别对教师作为计划者、促进者、专业人员做了三部分明确的表述。这表明两国对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2.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学习要求

《纲要》中每一个领域都对儿童提出了目标要求,且既体现出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又侧重于情感、态度、能力、认知、技能等各个方面,将幼儿园课程中幼儿学习部分的角度基本涵盖,能使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上有效照顾到幼儿的全面发展。《指南》中第二部分重点提出儿童如何学习,强调全面学习和综合学习,儿童主动地且通过游戏获得知识。两国对儿童的学习都提出了要求,显然新加坡在儿童如何学习上只提出了发展与学习的原则,不及我国在各领域的目标具体可行。

二、中国、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指导思想的不同之处

1.总体框架和角度的侧重点不同

《纲要》主体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在五个领域中提出目标、内容与要求和指导要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学习,另外对教师的组织实施与评价做了指导要求。《指南》则是从培养早期学习者的教学和学习原理的六个原则入手,即:综合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支持者、整体的发展、儿童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互动方面有足够的机会、保证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从六个方面分别提到教师怎样配合幼儿的学习,以及幼儿如何学习。

2.幼儿园课程内容领域不同

《纲要》侧重全面启蒙的内容,分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而《指南》通过六项学习领域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分别是:美学和创造性的表达、环保意识、语言和识字、运动技能的发展、计算能力、自我与社会意识。《指南》可以对应《纲要》中的领域,但是《纲要》中提出的内容包容面更广。

3.指导幼儿园课程最终的目标不同

《指南》旨在设计一种课程来提供幼儿六个领域的全面学习,六种原则也只是指导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得在一个课程活动里,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地综合学习。《纲要》对内容领域的划分,使得教师局限于每一领域的课程内容里,没能渗透其他领域的要求。但是新加坡在具体设计课程时,遵循的依据就不如我们划分领域后设计课程的依据细致且易操作。

4.关注个体发展的程度不同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指南》笼统地概括儿童如何学习、全面发展,但没有强调幼儿个性的发展。注重个别差异也是幼儿园课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幼儿在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深入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

5.本国特色和情感教育课程设计不同

《指南》附录中给出的样课中,很多是基于新加坡本国的,例如“建设我们的新加坡”会让孩子们想象去构建未来的国家;“我们的阳光岛”会让孩子去评价自己的国家,这些课程都增加了幼儿对自己国家的认识和感觉,从而慢慢培养起爱国情感。而《纲要》中情感方面的指导却没有对爱国情感特别强调,国民素质中不可或缺的是爱国教育,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设计中也应该侧重中国特色和情感教育。

三、结语

在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上,中国和新加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师的教学上,两国都提出专业化要求;在儿童的学习上,《纲要》提出五大领域的目标,而《指南》针对儿童如何学习进行界定。但就整体框架和课程内容等又有不同。《纲要》侧重五大领域课程中教师的指导要求和儿童的课程目标,而《指南》用六大原则来突出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的原理,从中包括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六大领域。新加坡课程旨在设计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来使幼儿接受六大领域的内容,而我国五大领域的课程相对比较独立,应该学习新加坡更加综合化的学习,但实际操作设计课程时,我们的依据比较具体,富有操作性。另外,我国较新加坡更关注幼儿个性的差异,促进每个幼儿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第25号令.

[3]杨锐.中国、新加坡幼儿园科学教育之比较[N].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4月第29卷第4期97-99.

《幼儿园课程指导》 第4篇

幼儿园作为现阶段我国最重要的学前教育机构, 肩负着儿童思想启蒙、智力开发、情感陶冶的重要任务, 如何达到使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 是每一所幼儿园都应考量的首要问题。后现代课程观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一种课程观念, 较适用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应充分发挥课程优势, 整合多种资源, 如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家庭、社区资源等, 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契机, 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 因此称为后现代主义。它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以美国路易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最引人注目,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认为多尔描述的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 而非预先界定的;是不确定的, 却是有界限的, 它寻求在过程中借助反思组织自己的课程。因此, 后现代主义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过程”[1]。为了构成这种过程, 多尔设定了如下四个基本标准或原理:“4R”标准———丰富性 (Rich) 、回归性 (Recursion) 、关联性 (Relational) 、严密性 (Rigorous) 。这使得后现代课程迥异于现代课程, 它更复杂、多元、丰富和开放, 更偏重于幼儿为主体, 幼儿更愿意且有更多机会参与课程与教学, 且教学语言、教学情境兼具支持性与批判性, 使教学打破以往单向的教师传授知识, 可以引用更多不同教育观点及方法, 打破以往单纯的分科教学模式, 而更多地形成生成课程, 同时让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表达机会, 老师与幼儿之间有更多互动, 产生一种交互式学习, 使教学更适合幼儿。因此, 对于幼儿园来说, 应深入了解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内涵及精髓, 用以指导幼儿园课程建设, 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二、儿童学习品质的内涵

“Approach-to-learning”, 现惯译做学习品质, 按照美国华盛顿州《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基准》 (Washington State Early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Benchmarks) 的解释, 它指的是“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某些技能, 而是儿童自己怎样使自己获得这些技能”[2]。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时对学习品质所做的定义: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 在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 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3]。美国国家教育目标研究小组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简称NEGP) 认为, 学习品质就是儿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种综合心理倾向和特征。它囊括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以及认真专注、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素质”。学习品质包含许多重要因素, 现尚无统一共识, 通过对美国各州《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研究可知, 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坚持性、好奇心、主动性、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反思等要素[4]。卡根 (Kagan) 认为, 学习品质主要表现为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和好奇心等[5]。由此可见, 好奇心与主动性、坚持性与专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抗挫折能力与反思等是学习品质的核心要素, 若想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 需从这些方面着手, 方能成效显著。

三、合理设置课程提升学习品质

(一) 将家庭因素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体系

多尔设定后现代课程观“四R”标准中的关联性 (Relational) 即是使课程与儿童所处的其他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基于此, 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将家庭因素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也是影响最大的老师。据研究表明, 在早期受到的影响因素中, 家庭因素占有绝对比重。家园共育, 共同对儿童的发展及成长产生影响, 使得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

1.发挥家长职业优势

幼儿家长从事不同职业, 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特点, 幼儿园在设计园本课程时应考虑将家长的职业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 丰富幼儿园课程。例如, 对于某些从事医生、护士、警察或者消防员、科学家等职业的家长, 幼儿园就可以将其请到园中为儿童上一堂生动的实践课程, 讲解一些生活常识或职业故事, 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还可以请家长帮忙, 将儿童带到家长的工作单位参观学习, 以便尽可能地丰富儿童的知识, 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课程体系覆盖家庭因素

幼儿园应与家庭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儿童的活动兴趣, 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例如, 幼儿园可以组织儿童调查父母、亲朋好友的职业及其特点, 可以组织儿童回家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与其他人分享, 也可以建议家长与幼儿一起做一些工艺品带来幼儿园展示等。这些方法的运用, 不仅能加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使得家园共育健康发展, 更能够加强亲子联系, 使得儿童在家庭中也能够进行学习体验, 提升学习品质。

(二) 充分发挥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倡导游戏, 后现代的建筑和绘画中具有一定幽默的游戏性。德里达倡导的语言学转向视后现代解构为与观念游戏的工具。这种游戏的目的当然是在一种自由放松的气氛中尝试新的可能性。人类学家长期以来知道动物运用游戏为学习的一种形式, 对人类来说也不是不一样。放弃游戏与工作相脱离的做法, 我们需要将二者统合起来, 强化一个并改革另一个。通过游戏尚未考虑到的可能性 (借用德里达的思想) 可以实现[6]。

游戏以其特有魅力吸引儿童, 让儿童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 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创造力的研究揭示出, 创造力与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民主的气氛、灵活易变的形式有着密切的一致性。这也正是游戏的特点和性质, 游戏与创造力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 让儿童坚持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过程。无论是自由游戏还是结构性游戏, 都能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前苏联学者马卡连柯著名的“哨兵站岗”实验研究充分说明了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是十分有效的。实验以3~7岁的幼儿为被试, 要求他们在空手情况下保持哨兵持枪站岗的姿势。实验设置了两种情境:游戏情境和非游戏情境。游戏情境中实验者以游戏方式向被试提出要求:“工人”在“工厂”包装糖果, 你来当哨兵, 站在旁边为保护工厂而站岗;非游戏情境:其他小朋友在一边玩, 让被试在旁边站着。结果表明:在游戏情境中幼儿坚持站立不动的时间, 远远超过非游戏条件下站立不动的时间[7]。

(三) 加大生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生成课程” (emergent curriculum) 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 (贝蒂) ·琼斯1970年在她的《课程就是发生的事》 (Curriculum Is What Happens) 的前言中。琼斯认为, 课程计划需要从班级里的儿童和成人的日常生活, 特别是从儿童自己的兴趣中形成。人们对“生成课程可以感受它, 但无法预测它。需要实践它的人对游戏力量充满信任, 对在许多可能性之间进行自发选择的信任”。贾珀尔·L·鲁普纳林认为:“目前对生成课程的解释是在方案教学的原则基础上扩展的, 不过, 更强调过程。通过过程, 成人确定课程主题和方案。”[8]

对于生成课程来说, 它更突出“生成性”, 而非“预设性”。其表达的中心理念是重视个体发展与教育的过程性、非预成性和不可预测性, 因此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课程观的风格, 充分体现后现代课程的建构性和非线性特点, 符合多尔的“4R”标准。生成课程从本质上决定它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 能够极大地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使儿童专注于探索、实践, 进而发展其创造力, 对于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学习是人一生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儿童在幼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对他今后一生的成长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巨大意义。因此, 幼儿园应善加利用各种资源为儿童学习品质的养成服务, 为儿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后结构主义看后现代课程论[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0) .

[2][5]王宝华, 冯晓霞, 肖树娟, 苍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习品质及入学认知准备之间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4) .

[3]孟田.深入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2012年会李季湄教授专题讲座侧记[J].教育导刊, 2013 (1) :11.

[4]庄甜甜, 郭力平.对美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中“学习品质”领域的分析研究[J].早期教育, 2011 (3) .

[6][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2) .

[7]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36.

《幼儿园课程指导》 第5篇

【关键词】 模拟教学法;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特点与要求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作为师范类学前教育的新型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理论基础课。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学生实际训练,教学定位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融合了学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门课程也是一门应用课程,与幼儿园学生技能培训、实习实践、见习观察等课程共同构成实践体系,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位于核心地位,因此对幼儿园教育从业者有着很高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从理论角度来看具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特点,在理论上具有指导作用;从理论与实践综合角度来看,又有着非常高的实际操作要求。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能够把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能够科学设计和有效指导课堂活动主题、内容、过程和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对于一些基本的理论课程要采用生动的形式讲述出来,便于学生接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结合幼儿教育指导大纲,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各方面技能进行教学,要尽可能结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授课,例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优质课观摩等,力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

二、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的优势

模拟教学就是指提前设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角色扮演,例如让学生来扮演老师,学生扮演发表见解和意见的听众,来创造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模拟构建的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法力求表现真实,利用各种情境让学生去现实体验各种复杂事物,在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来自高等院校,也有很多来自职业院校,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传授哪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如何传授知识学生才能更好的应用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从业人员将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他们“应用性”方面的需求。而通过采用模拟教学法模拟幼儿园现场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幼儿教育工作环境,亲身体验如何做好一名幼儿教师,会让他们理解和领悟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场工作实践中。

相对于其它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具有及时、灵活、生动形象等优势。将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中,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学习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模拟教学法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应变、创造、组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顺利步入工作岗位的有效途径。

三、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将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中,通过把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角色、程序等内容实施模拟在现,可以增强教学仿真程度,提升教学效果。模拟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可分为两大块:环境模拟和心理模拟。

在环境模拟部分,环境的设置要尽量逼真,主要包括桌椅的摆放,教学所需材料的准备,各种玩具教具的制作等部分,例如幼儿活动主题墙,幼儿作品展览,幼儿活动区摆设等,要达到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进入情境角色的效果,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在心理模拟环部分,要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进入情境角色,让学生在进入角色的心理下分析、整合和运用各种知识,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换位思考,在幼儿角度看待事物,分析思考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扮演教师授课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中心,引导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启发幼儿思维,观察幼儿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感兴趣程度。只有建立起学生这种心理环境,才能使他们更好更深的理解教学内容,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使他们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

在将模拟教学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时,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

(1)阐明意图

在这门课程讲授开始前就说明这门课程应用模拟教学法的意图、要求以及过程,可以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征求学生意见,使学生对模拟教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形成思想准备。

(2)学生分组

按照人数将所有学生平均分组,在分组时要注重男女搭配以及知识分层,要保证每个小组都由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

(3)确定要模拟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选定学生比较感兴趣和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作为要模拟的教学内容。如果有多组学生选定了相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他们按照不同教学方法组织。

(4)搜集教学资料,制定教学计划

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特长分工协作,搜集教学资料,最后集体汇总。组长要负责召集组员讨论,制定相应教学计划。

(5)编写教案

在前一阶段充分准备基础上,小组成员根据所确定模拟教学的内容,编写教案。在编写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积极讨论,发表不同观点,使教案整个环节环环相扣,同时符合备课常规,分清教学主次,详略得当。

(6)模拟授课

各小组推荐一名成员进行模拟授课,其他几人扮演幼儿角色。授课学生要在开始之前阐明自己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所准备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之前准备的教案按计划进行,教学时间可以根据所选择的模拟教学内容以及面向的幼儿年龄大小而定。每组轮流上课,训练学生上课的各种技能,以及掌控上课全过程的能力。

(7)教学评价

在模拟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应对教学进行总结评价,主要通过自评、他评、教师评价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从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衔接、课堂互动、现场应变、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内容考量。首先由进行模拟教学的同学进行自我评价,阐述自己在模拟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验以及不足之处;其次由小组其他成员对讲授同学进行评价,深入分析模拟教学同学在讲授过程中的得失;最后由教师进行总体点评,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从而使模拟教学有头有尾。

四、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注意点

通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中实施模拟教学法,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模拟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他们通过用心准备,模拟方案,相互讨论,实际才做,总结评价这些环节,使他们增强了实战经验,获得了积极探索的心态。教师在实施模拟教学法时,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模拟教学法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模拟情境进行角色转换时教师要有丰富的把控经验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家。在实施模拟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各种教学理论与实践,熟练掌握各种转换情境的方法,积极参加相关学前教育交流活动。

(2)发展学生专业意识

要去除学生在学习时唯分数至上的传统心理,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关于模拟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需求点,不断发展专业意识,增强自己各方面能力。

(3)模拟教学要与其他实践活动相结合

模拟教学法终归只是模拟情境的教学,关于学生其他相关素质的培养必须到真正的实践活动中。模拟教学只有与其他一些相关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培养自己专业素养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歌咏比赛,讲故事,绘画,钢琴,玩具教具制作等。将这些活动与模拟教学结合采用进行,有利于学前教育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心。

五、结束语

虽然当前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采用模拟教学法仍处于起始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理清,但模拟教学法是这门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只有在课程中经过模拟教学的训练,才能发现问题,更好的提升自我;只有不断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林一钢.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5-118.

[2]王芳,卢乃桂.教学内容知识:教师教育中教学实践课程的重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0(2):69-73.

[3]张爱琴.模拟教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2013(5).

《幼儿园课程指导》 第6篇

大赛历时八个多月, 共吸引全国27个省 (区、市) 、749所高校、4329名教师报名参赛。大赛围绕《创业教学大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以课外实践为重要途径,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总要求, 创新设置了教案评审、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模拟创业竞赛等多个环节, 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 有力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能力提升。经过首轮初审, 最终有19个省市的30名教师晋级现场总决赛。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角逐, 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黄明睿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获得全国总决赛优秀组织奖。

本次大赛以“传创业梦想, 促教学相长”为主题, 结合中央和部党组指示精神, 结合全国就业中心工作基础, 结合省市战线实际需要, 精心设计、全面发动、系统组织, 以创新内容、务实举措, 切实提升服务能力再上新水平, 推动创业工作取得新实效。

一、因势利导, 以贯彻决策部署, 探索创新服务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 对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部党组近年来为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在最近召开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 袁贵仁部长也特别强调, 要把创业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 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这些都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全面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举办本次大赛, 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部党组决策部署的举措创新, 也是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 全国就业中心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 不断创新举措, 拓展内容, 业已形成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高校创业骨干师资培训、全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大赛、大学生创业基金、大学生创业实训系统等六位一体的创业指导服务新机制。自2009年以来, 已连续举办两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大赛, 一届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 四届大赛共吸引31个省市、1300余所高校、近10000名教师、超过180万学生参与, 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深受省市高校欢迎认可。这些, 都为组织举办本次大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精心设计, 以规范大赛组织, 着力提升能力上水平

大赛从内容设计到组织过程, 努力通过“三个创新”实现“三个强化”。

一是创新比赛内容, 强化大纲导向。大赛紧扣《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以课外实践为重要途径,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总要求, 从四个环节、三个方面精心设计比赛内容。 (1) 教案设计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重点考察教师创业理论研究和课程教学能力。 (2) 创业指导案例展示和现场抽取案例分析环节:突出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3) 计算机模拟企业经营竞赛环节:侧重考察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从实际比赛效果来看, 基本实现了大赛设计的初衷。

二是创新三级赛制, 强化信息管理。针对以往大赛过程管理松散, 情况了解不及时等问题, 本次大赛对“学校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的三级赛制施行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首次开发启用了“大赛报名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并在新职业网上开辟大赛专栏, 有效实现了大赛分级管理和信息实时反馈,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创新赛训结合, 强化技能培训。大赛期间, 我们主动配合各参赛省市, 义务开展模拟创业实训系统教师培训, 积极引导高校创业指导教师, 强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服务能力的意识和技能,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战线联动, 以广泛积极参与, 切实推动大赛出实效

一是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大赛先后在北京、吉林举办了两次工作研讨和推进会议, 共吸引全国27个省 (区、市) 749所高校4300多名教师报名参赛。广东有1368名教师参赛, 辽宁有115所高校参加, 河南、安徽等地基本做到了骨干全员参与。广西、云南、贵州、宁夏、西藏等西部省市都入围了全国赛。参赛课程选题从创业政策分析到创业基础知识、从创业团队建立到创业机会识别, 从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能力提升, 涵盖了大学生创业的各个方面。

二是以赛促建、教学相长。大赛期间, 江西、吉林等省都组织编写了创业基础教材;河南、湖北等省多次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和课程教学研讨, 辽宁省专门出版了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案例》教材和光盘, 免费发放2万余套;安徽省还建立了由企业、高校、政府等多元参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等, 对推动各地和高校加强创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示范引领、以点促面。通过校赛、省赛层层选拔, 优中选优, 从全国4300多名参赛教师中共选出30名教师晋级最后一轮现场决赛。这30名教师基本代表了当前各省创业教学的最高水平, 对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起到了有力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四、振奋鼓舞, 以全力办好国赛, 力推工作更上新台阶

全国总决赛开赛首日,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亲自到全国就业中心听取了大赛工作汇报, 对大赛工作给予高度评 价。这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高校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视, 对高校创业教师队伍的关怀, 给我们以极大鼓舞!让我们倍感振奋!全力投入, 确保全国总决赛赛出成绩、赛出风格、赛出水准。

一是省校企联合承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华普亿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对大赛承办都给予大力支持。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予以关注和报道。

二是严标准务求公正。根据比赛环节需要, 我们从高校、企业、创投机构等多方面聘请了权威专家担任评委, 从专业、专家角度对大赛选手进行现场指导交流, 既确保大赛公平、公正, 也促进教师学习提高。

三是重激励以促长远。大赛期间, 我们现场组织了各省和当地高校近百名教师到现场观摩, 同时还组织召开了大学自主创业工作研讨会, 邀请学生司、各参赛省市就业中心主要负责同志, 以及高校和企业代表等现场开展专题研讨, 在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同时, 进一步研究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思路举措。

《活动指导》课程中的小组合作 第7篇

小组合作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 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 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互助”的学习模式,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包括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的内容。它是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 在声乐、舞蹈、美术等能力科目的基础上实施的, 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通过见习与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动指导》教学中, 我有意识引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 取得了良好成效。

1 找准小组合作的时机

不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适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 因此, 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案中的步骤进行思考, 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机。

一般来说, 我们在偏理论的活动指导课程教学中, 往往将小组合作放在“分析案例”环节。例如“幼儿园活动一般教学方法”的教学中, 教师请学生观看“认识1和许多”幼儿园数学活动片断, 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个教学片段中使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对于偏实践的活动指导课程, 我们则可以在课堂中更多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幼儿园绘画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时, 导课入题后, 学生分组, 阅读、分析教师为每组提供的幼儿园绘画活动案例, 整体感知并归纳出幼儿园绘画活动的基本结构;紧接着继续小组合作, 结合各组绘画活动案例, 讨论和学习绘画活动的导入方法;当教师讲授新知结束后, 学生再次分组选题进行模拟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2 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

分组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最大优势。既要尊重学生的分组意愿, 又要充分考虑到整体的平衡, 按照“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优势互补”的原则, 构建良好的合作小组, 使他们互相学习、补充、改进。每个组内的人数不宜太多, 也不宜过少。人数太多则不能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 人数太少则缺乏讨论气氛, 也容易造成学生集体知识储备的不足, 一般安排在6~8个学生左右。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分配任务:比如具有管理素质的学生担任组长, 字迹工整、思维慎密的学生负责记录, 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发言, 实践能力强的进行教学活动展示。一定时间后, 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 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 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 甚至还可以有“组歌”“组标”, 这有利于凝聚人心, 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3 准确提出讨论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 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其问题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功能。

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例如“幼儿园绘画活动设计与指导”第二课时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作品”这一环节的小组合作活动时提问:结合你为老师画的头像, 站在孩子的角度, 想想孩子们需要怎样的作品评价?问题结合学生已为老师画像的实际, 提得具体、提得发散, 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4 营造氛围, 必要支持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 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4.1 营造自由的小组合作氛围

小组合作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轻松和谐的氛围, 决定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能使学生学习处于一种高效状态,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活动课程中进行小组合作的对象是十六七岁的中职学生, 她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而她们对于活动课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较低, 尤其对模拟教学掌握不好, 因此在小组合作的进行中会面临很多困难, 学生要么不会做要么不敢做, 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平等地看待学生, 在小组合作环节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尊重和信任,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小组合作氛围。

4.2 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 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 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如在学生对幼儿园诗歌仿编活动进行模拟教学时, 有的小组参与不够大胆、积极, 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诗歌仿编是幼儿园的一种重要教学活动, 你们可以在模仿我刚刚教学的基础上来进行……”为学生鼓劲打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循循善诱, 适时点拨启发, 引导学生顺利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 评价激励, 积极导向。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要加强激励评价。

1) 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 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 强化集体荣誉感。

3) 对小组的活动情况和小组学习的情况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 它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前活动》指导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雅各布斯, 等.著.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林立, 马容, 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少非.西方的合作学习模式与要素.上海师大学报:教育版, 2000 (9) .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第8篇

一、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语文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形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我是这样操作的:(1)自主探索,走进文本。(2)合作交流,加强思维锻炼。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以分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的内容应该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教师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引导启发,使学生思维打开,使问题讨论深刻,不能只停留在讨论的浅层面、表面化。(3)尝试迁移,实施探究创新。教学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丰富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关键是要引导他们把课文中深刻的人文内涵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来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创建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关系,指导语文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双方分享彼此的感受、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转变,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处于同一平等地位,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想方设法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给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这种新型的平等和谐、互动参与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被动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降低重心,平等地参与到学生中去,使学生能分享教师的经验、知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唤起学习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 的陪伴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成为课文的解说员,而要把任何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都留给学生,只有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才留给自己,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新课程改革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

三、树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新课程标准明确综合性学习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项目,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并列。语文综合性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沟通了语文课与其他课程、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课本与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的联系,使语文课程走出了“以学科为中心” 的狭小天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发展。为贯彻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充分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这一活动。其次,熟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流程,注意活动的开放性,综合性,全员参与性。综合性学习实施难度较大,但它的功效却远非一节普通的语文课能比,因此,教师要敢于迎难而上,把自己的综合活动课上出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文与社会结合。农村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大环境,把它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验基地。让学生和社会接触,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眼界,让学生在学习时期就关心家乡大事,能以家乡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家乡的一切事情。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指导语文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制度。

1.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创设新的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方式”“语文学习的档案资料”等。“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并不是指学生语文学习分数的成绩档案,而是所有定量与定性评价资料的综合,它与“成长记录”表达的同一个意思,即用成长档案的方式记录学生某一项学习任务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以此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对学生来说,成长档案评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由过去教师的单一评价转化为多元评价,即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确立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最能代表本学期语文学习进步的成绩,供教师、学生、家长评价;自主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自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围绕某一教学内容,设计多套试题,由学生或家长选择或自愿抽取。这些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现状初探 第9篇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1.学校重视程度不高 ,课程地位低。近年来 ,全国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从上到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成为每个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更过关注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重视不够。由于职业指导起步晚且专业化程度低, 学校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室,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多以兼职为主,教学科研水平低,具有操作性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导致课程很难引起学生重视。

2.教育的形式和目的分离。“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成为提高就业率、指导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也日趋成为当下的一种教育形式。这导致了学生就业动机简单、盲目,对待工作不加选择, 择业目的不明确, 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准备不充分,工作稳定性差,造成学生频繁跳槽屡屡发生,这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初衷相背离。

3.课程开发浅层和开设时间不足。由于课时少 ,尽管课程内容涉及较广, 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视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能力、素质的挖掘和拓展力度不深入,比如,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塑造、潜能开发与技能训练、创业创新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课程内容上的缺陷,致使课程发展性不足, 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也就难以指导高职毕业生择业、就业与职业发展,更难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4.课程以理论为主 ,能力提升与训练缺乏。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受传统教学束缚, 通常沿用知识传授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理论性太强。传统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性质不相符,限制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式学习情境的创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5.课程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脱节 ,实效性差。高职生通过职业指导掌握的,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开发、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需要与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随时随地、经常性地指导,在全程化上下工夫。另外,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挖掘全体员工的力量,课程渗透性不足。职业指导课通常由就业中心负责, 未建设性开发院校其他处室与学生社团在指导上的潜力。与此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重课堂教学,轻生活体验,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高职生对课程感性认识不足,理性认识模糊。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

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指导课程包括学业发展的指导、个性完善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指导及创业指导等内容。 其中,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导方式。

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目的, 指导学生树立规划的意识、掌握规划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规划思维方式,就能科学地分析自己适合什么,向哪个方向发展,更大程度上把把握主动性。因此,职业指导应改变过去仅仅帮助学生面对一项工作一次面试或一条特定的职业道路的做法, 转而培养他们在未来一生中具有可持续生涯所需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能够开发和扩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从源头上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健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2.全程化、全员化、分阶段设置职业指导课程内容。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要把握全面、全程的原则,结合学生需求从学生进校开始到毕业求职期间全程分阶段实施。全面指的是以择业为显性特质的职业指导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全方位的生涯教育,而择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全员化参与,即学校实施就业职业指导工作“一把手”工程,从校长到普通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关心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全体学生人人接受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全程既是指课程覆盖学校各个年级,又指职业指导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养成对自己整个生涯的可持续职业发展力的自觉规划。职业指导课程应贯穿大学整个期间,内容在各个年级有所侧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与职业指导教师的知识水平、信息掌握、实战经验密不可分,因此,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就尤为重要。职业指导教师要热爱就业指导工作,全身心投入于职业指导的过程;要善于沟通、勇于沟通,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对职业的困惑与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要有奉献精神,不仅要在课堂上指导,而且在课下应多关心学生,多接触学生,多帮助学生。

职业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并应对市场非常了解,需接受专业化培训并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应经常性到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经常深入招聘市场,体验就业与择业的全过程经常深入创业园区或创业市场,了解学生的创业发展。

《幼儿园课程指导》 第10篇

关键词 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德育课;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1-0023-02

Give Full Guiding Play to “Occupation Morality and Occupation Guidance” on Course//Chen Mei

Abstract Being as a moral education lesson in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it has specific moral function. This course is not only instructing students to build up noble occupation morality, more important, it carries on the capability guidance, let studentsunderstand, prepare, select, adapt and transform occupation.

Key words occupation morality; occupation guidance; morality lesson; guiding effect

Author’s address Forest School of Daxing'anling,Hulunbeier, Inner Mogolia 022150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具有明确的德育功能。作为职校的一名德育课教师,笔者谈一下充分发挥这门课的指导作用的一些体会。

1 充分发挥对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的指导作用

《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材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个生动活泼的案例,而每一个案例都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在学习《职业与职业兴趣》这一节的内容时,首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了这一章的案例:明青同学迫于就业压力在选择了他并不感兴趣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后,并没有像有的人那样沉沦自弃,而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最终兴趣终于深深扎根于他的职业之中,成为一名快乐而投入的工作者。讲完这个故事后,笔者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你现在所选择的专业是你所喜欢的吗?(2)如果你对所学的专业兴趣不大,你准备怎么办?(3)你所学的专业与你的职业兴趣之间差距有多大?(4)如果你已经确定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你现在应该从何做起?面对这几个问题,大约有一半的学生坦率承认自己所学专业并非兴趣所在,而是由父母及亲朋好友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为自己选择的。其中有2名同学和明青同学的情况十分相似,都是喜欢美术设计,但又都选择了相对枯燥无味的财会专业,面临明青同学曾经面对的苦恼。

看到这些答案,笔者给他们讲解了什么是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对职业具有向往的情感,这种情感像其他情感一样是可以培养的。当一个人踏上自己的职业之路时,可以请人指点,听人评说,但最终确定了专业或职业以后,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或职业兴趣,形成学好专业的内在动力。笔者引导学生认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职业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职业知识的掌握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一个人职业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又与其职业兴趣的形成关系密切。一个人对其所喜欢的职业认知越全面,他对该职业的兴趣就越大;一个人对其所喜欢的职业认知越深刻,他对该职业的兴趣就越强。同样,人们对某个职业的职业兴趣越大、越强,就会愈加全面和深刻地认知这职业。

所以,作为一名职校的学生,当务之急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抛开不必要的顾虑,培养和形成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认知,并通过职业认知去提高自己对一些职业的兴趣。通过这样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本知识很容易被学生掌握,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这门课程对学生就业心理准备的指导意义。

2 充分发挥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指导作用

由于笔者所在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就业形势很不乐观,许多学生上职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南下寻找谋生的职业,那么怎样才能在将来的打工潮中寻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怎样才能在劳资纠纷中合理合法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就成为许多学生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职业选择的内容恰恰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为充分发挥这一章内容的指导作用,笔者做了精心的设计。先组织学生提前观看中央电视台2套播出的劳动就业节目:这期节目播出了一名白领文员小莉在公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超负荷加班却没有拿到合理的报酬)后愤而辞职,继而又拿起法律的武器,与公司对簿公堂,最终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故事。在课堂上,笔者先从大方面展开教学内容:(1)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有法制?(2)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于规范劳动力市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哪些作用?在讲清这2个大问题后,笔者又进一步提出:当你进行职业选择,从事社会劳动时,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制度保证和法律保护?这就进一步引出了《劳动法》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笔者侧重讲解了学生普遍关心的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以及如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通过一气呵成、上下贯通的讲解,使学生感到既学到了知识,又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了信心。最后,笔者又给每位学生布置了试写一份劳动合同的作业,以加深他们的记忆。

3 充分发挥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有关职业能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笔者重点强调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一般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言语能力、算术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能力、眼手协调性、手指灵活性等,这些都可以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在强调这一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强调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既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也可以在职业生活中得以强化。除此之外,一定要强调潜能是可以挖掘的。每个人都具有未被发现的潜能,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受到压抑的青年人可能具有更多的潜能。而职业学校就是帮助学生挖掘和开发潜能的合适环境,只要努力求知,潜能就能变为显能,就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表现出卓越的才华。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关于职业能力的知识,笔者还额外附加了关于求职能力的培养的知识 ,通过组织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学习面试技巧、考官心理分析、求职礼貌等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职业信息的搜集、筛选、分类、存贮、使用的训练。最后,强调学生应将这种能力迁移到今后职业生活的各环节中去,这样既完成了关于职业能力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又从实践上完成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形成的培养,比较好地完成了关于职业能力知识的教学任务。

4 充分发挥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认识的指导作用

在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首先发动学生从父母、亲友处搜集各种证书,并进行分类、比较;再利用自习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的主管部门或劳动部门,调查职业资格标准以及相应的证书考核办法;和学生一起去考察劳动力市场,访问往届毕业生,让学生感受证书在求职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能主动地掌握有关知识,形成正确的观念,还提高了调查能力、沟通能力。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例如,财会类专业的学生不但应了解与会计有关的职业资格,还应了解统计、金融、保险、证券、仓储等职业资格,甚至推销、秘书的职业资格。仅就会计而言,就应让学生知道至少有4类证书与职业生涯有关:(1)会计上岗证以及珠算通级证和财会电算化证,这是具有从业资格的基本条件;(2)注册会计师证、资产评估师证等,这是今后能否具有执业资格的证明;(3)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如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这是专业水平的体现;(4)跨职业的能力水平证书,如外语、计算机、普通话和汽车驾驶等,这或者是与取得第2、3类证书有关的证书,或者是与提高求职成功率有关的证书。对于这些证书,不但要让学生分清种类和功能,更要让学生知道取得这些证书应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即资格标准,为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奠定基础。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11篇

(一) 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就业指导课程在多数高校是一门隐性的边缘化课程。多数高校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和师资队伍的限制, 以就业讲座方式进行或公共选修课, 同时, 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多数学校是将理解为一门课程, 有的学校分解为两门课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也有的学校按照文件要求开设三门课程, 课程名称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 也有的分得更细为四门课程, 加上《职业能力拓展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地侧重于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更多是高年级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更多的是想教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制作简历和笔试面试等内容, 让学生临阵磨枪, 掌握最基本的技巧。

(二) 存在问题

1、原有课程的设置陈旧。

有限的学时资源制约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高校的学时是有计划的, 一些课程的时数是规定的, 因此, 一些高校也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但苦于没有学时, 只能采取选修方式, 致使这门课变成边缘化的课程。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不是专业课程, 因此, 课程的专业化建设很难, 师资来源有限, 更多的是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能够胜任的专业老师缺位严重, 一些新来的辅导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这门课程的内涵就上讲台讲授, 使得课程讲得索然无味。

3、把就业指导课程仅仅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 而不是一门学科。

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程看成是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的引导性课程, 重视不到位, 队伍不到位, 经费不到位, 没有专门的教研室,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支撑

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是机构支撑, 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放在就业指导中心, 也有放在思想政治理论部, 也有个别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因此, 首先要将就业指导课程找到一个适合的机构支撑。

其次是学科支撑。明确课程的课时及学分。如果说建立教研室、设置了机构是硬件条件外, 那么, 学科支撑则是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最重要的内动力和长远驱动力。

再次是师资的支撑。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是辅导员, 师资缺乏有效的培训, 理论功底较差, 给学生讲授的主要是一些形势政策方面的内容, 还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 因此, 师资队伍的建设很重要。

在三种支撑的前提下, 根据学校需要、学生需要和市场需要, 根据不同类型学生、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构架, 在就业指导整个课程模块中, 主讲就业指导同时延伸和辅助职业生涯规划和和创业教育两门课程, 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体系框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可以从性质、目标及教学计划、教学实现方式、课程内容指标确定以及课程质量反馈与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而课程内容指标确定是整个框架的主体, 它的内容又分为四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和市场实践体验教育等。职业生涯规划从三个方面考核:职业测评, 理论讲授、自我生涯设计;创业教育从两方面考察:市场行情和创业模拟;就业指导从三个方面考察: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和个人发展;市场实践和体验教育从两方面考察:模拟招聘和预就业体验。具体如图1。

四、课程教学实现机制

根据教高厅【2007】7号文件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为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启用案例驱动式教学和学生体验式学习组合方法, 同时通过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支撑平台, 以电影脚本式教案形式加以实现。

(一)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围绕两个相互依存的核心展开:案例驱动式教学和学生体验式学习, 其本质是“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教学”。

案例驱动式教学是紧扣“实际应用”、“就业目标”展开的, 除了基本的就业政策外, 很快就进入了实际操作、实际应用环节, 这大大地压缩了讲授的时间,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从时间角度分为:延续性案例——至始至终贯穿教学环节的案例, 主要是用于分析与评价;顿悟案例——学生看后可以根据此案例决策。

从学生知识来源看, 传统的课堂教授局限于从教师到学生单方面的信息交流, 课堂构成单一的知识来源;而在案例教学中, 知识来源还包括同学、自我, 其理论基础是交往教学理论。从学生学习内容看, 传统的课堂教授注重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而案例教学注重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其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从学生学习效果看, 在传统课堂讲授的情况下, 学生未来面对各种复杂的就业情景, 决策难度很大, 而案例教学则通过大量、有代表性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使学生未来面对复杂的就业情况, 决策的时候有一定的“范式”, 决策的效率得以提高, 其理论基础是学习迁移理论。

学生体验式学习是基于“人性化”的要求, 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迅速抓住主线, 围绕精心编制的实例进行自我体验、视屏分享、模拟招聘和实践走访等。从而形成了分组案例驱动教学法。学生随机建立若干个小组 (队) , 实行小组管理, 每个小组 (队) 有自己的队名、口号、队歌、队长;或者通过一些题目的探讨, 产生出小组长。如同集体面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就业指导课最终解决的是引导每一个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自己去体悟自身的价值。

(二) 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支撑平台

针对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启用全新的案例驱动式教学和学生体验式学习组合方法, 还需要完备的教学支撑平台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各方面丰富的物质要素。教学支撑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要素:

1、立体化教材

这种创新教学必须以创新教材和案例库为支撑。收录案例梳理后建立案例资源库。如第一个模块 (教学单元) 的模拟招聘, 收集相关案例加以图片和数据, 通过案例讨论引导自主体验式学习。同时, 可以将案例根据实际运用的不同, 分为A、B、C等若干版本, 实现教师对案例的共享。

2、教学过程控制

一是教学大纲:提供可选的几种教学内容框架, 描述达到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进度表:全局性地规划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三是教案:以课时为单位, 规划教学过程的指引, 指导教师安排讲授、互动、实践环节的详尽导引;同时可以分章节备课, 一起讲授的方式进行。四是教学演示文稿:采用flash交互式系统、Power Point演示式文稿, 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上各个内容一环扣一环, 前者是后者的导引、指南。其中, 所有支撑平台中的灵魂和核心是本文独创的教案。

这种电影脚本式教案, 把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编排出来了, 教材、实验指导书、习题、教学演示课件、支撑素材、各种案例、各种教学方法、互动环节、自主体验式学习小组活动等等都是教案中的不同“角色”。它们相互配合、穿插, 形成个性化、人性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 以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框定, 教案, 就像一个编剧一样, 是整个教学的引导者:教师 (导演) 一个指引, Power Point课件、案例、实际操作演示、学生讨论、向学生提问、学生主题发言等等根据需要交替进行。同时, 教案还依据上述横向、纵向的线索, 给出该教学单元的讲授方法导引、主要讲授具体内容、讲授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德明.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支撑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就业, 2008 (13) .

[2]、王建农.职业生涯规划——不需要教科书的课程.大学生就业, 2008 (13) .

[3]、罗群、曹丽、左小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构想.大学生就业, 2008 (13) .

[4]、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教育探索, 2008 (10) .

[5]、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

上一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下一篇:收藏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