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运用的瓶颈

2024-05-09

保险资金运用的瓶颈(精选8篇)

保险资金运用的瓶颈 第1篇

近年来, 我国保险业以超过30%的年均速度迅猛增长, 2002年保费就达3054亿元, 比上年增长44.3%, 但保险资金运用却不理想, 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2001年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为4.3%, 2002年减少至3.14%。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字, 截至2005年1月底, 保险业总资产为6600多亿元, 比2004年增长了120多亿元, 伴随保险市场的高速发展, 估计到2008年, 保险业可运用资金却得不到有效运用, 中国面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压力很大。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外部环境的约束和政府的管制,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并且存在较大的风险, 进而导致保险资金的利用率低。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国债回购、买卖证券投资基金。

2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几个问题

2.1 投资渠道狭窄

与国际上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相比,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于狭窄。如在美国、日本, 保险公司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放贷款、不动产、保单放单等业务。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主要有银行存款、国债、部分企业债券及买卖证券投资基金等, 主要用于金融方面的投资, 没有房地产、公共设施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投资渠道狭窄, 保险公司无从选择, 这成为保险公司的“心病”。

2.2 投资结构不合理

从投资结构看, 外国保险公司呈现的特点是投资于货币市场 (包括现金、银存等) 比例逐渐缩小, 而投资于股票、债券、抵押资产、中长期贷款等资本市场的比例则逐步增大。以美国为例, 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而我国银行存款在保险资金运用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 国债和同业拆借占比重不大, 证券投资基金、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其他投资比例更低。这种投资结构不利于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结合, 难以起到保险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和达到保险资产与负债相互匹配的要求。

2.3 没有专业投资机构

从投资机构看, 国外许多大型保险公司都设立金融或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保险资金的专业化运作, 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一般是在内部设立投资部门, 这种投资机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此外, 还存在对保险资金运用重视不够, 非收益性资产占用过多, 投资的资产与负债结构不相匹配等问题。

3 制约我国发展保险投资业务的因素

3.1 保险监管方面的制约因素

我国保险投资监管水平低, 所以出于无奈防范风险考虑, 只有对保险投资业务进行严格限制, 而过多限制又阻碍了我国保险业大幅度提升竞争力。

3.2 保险公司自身的制约因素

3.2.1 保险投资人才缺乏, 投资水平低下。

3.2.2 保险公司投资主体地位不明显, 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造成保险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受挫;二是使得保险公司投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缺乏, 造成保险投资收益与风险管理的人为弱化。

3.3 证券市场方面的制约因素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是散户占据绝大多数, 机构投资者数目较少, 使得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浓厚, 我国目前不规范的证券市场难以满足保险投资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4 我国保险资金有效运用的途径

4.1 扩大规模, 进入资本市场

4.1.1 成立基金, 直接进入资本市场

在西方国家, 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休戚相关, 资本市场越发达, 投资效率越高, 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就越有保障, 经济增长也就越快。因此, 我国应借鉴此种方式, 尽快成立养老基金并直接进行资本市场。

4.1.2 小比例购买股票

股票潜在报酬率比其他投资高, 流动性好, 但风险也最大, 因此, 各国投资者对保险资金投资股票较谨慎。我国股市发展不成熟, 还存在许多问题, 但为了拓宽渠道和发展股市, 应借鉴外国经验, 让保险基金少量直接进入股市, 最好将比例控制在30%左右。

4.1.3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我国应鼓励企业发行债券。从政策、管理体制入手,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同时, 鼓励保险资金对企业债券的购买, 使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来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金融债券和国债是收益相对稳定的金融商品, 具有安全性、变现能力强、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 国家应加大和鼓励商业部门进行金融债券的发行, 为保险资金投资金融债券创造条件。

4.1.4 向企业、个人进行中长期贷款

保险公司拥有的大量资金可以以长期贷款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 允许在风险可控制的基础上对个人的中长期消费进行贷款。这类贷款主要是消费贷款, 如住房抵押贷款。在这方面保险公司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保险公司可以积累大量长期基金, 与住房抵押贷款对资金期限的要求正好匹配;二是保险公司具有强大营销体系, 更能够向居民个人推广。根据国际经验, 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保险公司直接向消费者个人提供住宅抵押贷款融资;另一种是银行等机构将自己发放的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 保险公司购买银行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4.1.5 进行票据承兑、贴现等

保险公司可凭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中长期票据承兑、贴现市场的主力军。

4.2 政府监管部门要开拓多渠道

我国现在的渠道使保险资金难以进行有效资产组合, 所以, 政府监管部门应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多种渠道。

4.2.1 市政项目。

像上海的轻轨、地铁、隧道、桥梁等项目的期限长的特点与寿险资金长期的特点相适应, 且有固定收益, 所以应适度开放保险资金在这方面的投资。

4.2.2 境外投资。

境外投资可以分散市场风险, 利用两国收益率差距提高收益, 所以,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应该对现在保险资金在政策上有所松动, 使其根据保险的要求和实际投资管理能力, 按总资产的规模规定一定比例兑换成外汇资金, 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

4.3 鼓励成立专业投资机构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分析 第2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运用 风险

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关系到保险公司的顺利运转,同时也关系到投保客户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保险对保障个人利益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保险公司责任越来越重,它关系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分析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投保人的切身利益,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一、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内部控制风险

保险公司运作中存在着一部分的内部控制风险。保险公司投资部门的管理人员有着很大的权力,他们很有可能会利用职权便利挪用公款、收受贿赂或者购买“人情债券”等。这是一种道德风险,它对我国保险市场上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如果控制得不好,将会给保险投资带来巨大隐患。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保险人流动资产不足,无法支付到期债务,进而引发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是保险人资产和负债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保险公司运转过程中,一旦出现大额赔偿或者退款的情况,就可能造成保险人短期内无法支付巨额赔款,引发公司的危机。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着保险储备金不足的问题,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我国的保险行业还不够完善,无法形成良好的资金周转链。保险企业的绝大部分资金投在各个领域创造价值,短期内无法收回,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公司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周转不灵,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到公司的存亡。

3.市场风险

在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中,市场风险是非常常见的风险之一。在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中,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是投在了股票市场,这种投资风险性比较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整体规模还比较小,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市场还不够成熟,因此风险性比较大。并且,我国相关投资机构还不规范,资产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无法反映出发行公司的真实价值,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的风险性。

4.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风险

保险公司的的投资虽然是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投资,但是依然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的决策和投资中的操作都可能会对企业的盈亏造成巨大影响,给企业资金运用带来风险。而这些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会给保险投资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外部环境的风险是很难预测的,但保险投资内部的风险还是可以进行控制的,只有做好保险资金的监管工作,才能保证保险资金的运用,保证保险公司的利益和广大投保人的利益。

二、控制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对策

1.加强保险投资的内部风险控制

我国的保险资金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许多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十分薄弱,违规的运作方式也时常发生,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首先,我们要做好资金的管理和组织模式的选择工作,按照每种模式的风险性和获利情况,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例如,学习安联保险集团、苏黎士保险集团等大规模保险企业的先进经验,设立子公司来保证资产的管理,进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险企业要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实现企业内部个部门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做到合理利用公司资源,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2.做好流动性风险控制工作

流动性风险控制工作,包括日常的现金管理、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在保险公司运转的过程中预期外现金需求是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金的不足,会造成现金支付无法满足及时需求,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所以,保险公司应当提高自身应对现金短缺情况的能力,安排正规信贷,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另外,应当增强投资分布行业、债权人、资源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个来源造成的风险。不同的保险金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适合不同的投资。例如,寿险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一般适合进行中长期的投资。公司要结合长期负债和流动性负债来确定流动资产和中长期资产的分配关系,使公司的资产管理者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投周期内充分利用可支配资产取得最大的利益。

3.灵活利用投资组合

保险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投资的具体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投资市场中,不同的投资对象有着不同的风险程度,收益性与流动性也不尽相同,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有所差别。保险企业在运用资金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风险性和收益型,对投资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尽可能保证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性降到最低。

4.增强保险资金的监管工作

保险资金风险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对保险资金的监管,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可以说,这种理念甚至比某些风险评估、控制更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管理,建立更加客观有效的第三方托管机制进而加强保险资金的监管工作,保证监管工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事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承认我国保险事业还不够完善,在内部控制、资金流动、周转等方面还存着问题。近年来个人、企业投保数量与日俱增,保险正成为人们抵御风险的重要投资方式,国内保险行业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水平,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顺利运转,同时也关系到投保客户的切身利益,对金融、证券等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切实掌握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发挥主观能动性,规避风险,保证保险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保险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的繁荣和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张昌松. 我国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及防范[J]. 财经问题研究. 2005(05)

[2] 傅莉莉. 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风险度量——VaR模型分析[J]. 市场论坛. 2007(11)

[3] 贾保文,董亥宁.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架与形成路径选择[J]. 理论与现代化. 2007(03)

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思路 第3篇

如果把整个保险行业比作一个生命的话, 那么保险资金无疑就是这个生命的血液。畅通无阻的血液循环是一个健康生命的前提, 保险资金良好的运转则是一个现代化保险体制的先决条件。呆板的保险资金运用模式会让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变差,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血液循环不畅, 会影响到他的健康成长。提高资金运用的灵活性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而创新就是当下我国保险业一剂“舒筋活血”的良药。本文正是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抛砖用以引玉。

二、保险资金证券化的背景与利弊

众所周知, 我国的保险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经营的规模和体制的完善程度都和保险业发达国家有不小的距离。面对差距, 就需要我国保险业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这个起步较晚的行业,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并规范市场, 这样才能迎头赶上那些保险业发达的国家。

在一家独大的保险市场中, 垄断商可以依靠高保费获取可观的承保利润。但是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团进入保险市场, 多家保险公司陷入到“囚徒困境”中。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他们为了更多的占有市场, 只能降低保费。这样一来, 保险公司直接由保单获得的承保利润越来越微薄, 很多公司已经在这方面亏损。当然, 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国家的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毕竟现在世界上大部分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在承保盈利率上都是亏损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 保险公司就必须依靠保险资金的投资来维持自身的运营。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保险业的惨痛教训和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让人们越来越真切的认识到灵活运用保险资金的重要性。像过去那样将大部分资金投入于国债和银行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尤其当利率下调时, 这样的投资方法就很可能产生巨大的利差损。

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正是为了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 将风险部分转移到市场上。对比美国保险公司超过80%的证券化资产比重, 我国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证券化率确实显得偏低。保险资金的证券化被众多保险公司看作发展方向。

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好处是双向的, 一方面市场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盈利能力, 盘活了整个保险业的“血液”;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的进入会促使证券市场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方向去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对我国金融业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保险资金证券化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代理成本, 证券市场的不完善等, 不再赘述。本文在这里特别想指出的是保险公司自身规模带来的风险。保险公司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市场中无疑会给他们带来许多不确定的现金流, 以现在许多公司的运营规模是不是能承受这些现金流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是值得思考的。保险资金证券化给了保险业更大的发展平台, 这就好比让商船驶入大海。但是这里的海域却并非风平浪静, 而是波涛汹涌, 有些小船能否经得住这大风大浪得洗礼, 值得怀疑。

三、分级自主保险的设想

正是由于我国保险业实行保险资金的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着很多未可预知的风险, 所以各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保险资金证券化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循序渐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一部分资金证券化, 另一部分还维持原来的状态, 我们要想办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 实现更快的发展。在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基础上, 受到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一级价格歧视的启发, 本文提出了分级自主保险的想法。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 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这种情况有时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这种价格歧视的情况下, 每个单位的产品都出售给对其评价最高, 并愿意按最高价格支付的人。在这样情况之下, 垄断厂商获得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的价格歧视是帕累托有效的此段引用。

显然这样的概念直接用于保险市场是不合适的, 因为首先那样的价格歧视在实际中操作是很困难的, 其次现今的我国保险市场早已不处于由一家垄断的时代了。而且让保险公司去获得消费者全部剩余也不是去创新保险制度的初衷。

但是这个价格歧视确实对保险业的创新是有借鉴意义的。首先考虑, 为什么在一级价格歧视中, 消费者会有不同的保留价格呢?这就是消费者的异质性的体现。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忽略了保险市场上被保险人 (也就是消费者) 的异质性呢?为什么一级价格歧视的假设下垄断商能获得消费者全部剩余呢?因为他们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异质性, 可是在现今的中国保险业, 笔者认为保险人这一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异质性。诚然, 现在险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是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 但要说明的是, 这和考虑消费者异质性有着很大差距。

先来看一下我国保险业的一些现状:首先, 在同一缴费方式同一赔付模式下, 保费只取决于不同人群发生赔付事件的概率分布;其次, 保险资金由保险公司全权决定他的投资渠道。

举例说明:考虑最简单的情形:终身生存年金ax (记为险种A) , 在每个生存年度末给付等额年金, 保费则为趸缴净保费加上相同的保险费用, 现在找到两个死亡力几乎完全一致的人 (这是实际可行的) , 他们投保于险种A, 那么他们就要在相同的预定利率下缴纳相同的保费, 并且接受并信任相同的保险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

但这正体现出我们的保险业没有充分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异质性。被保险人并非只是一个无思想的随机生存群, 死亡力的相同并不代表他们对风险的态度是相同的,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资金有不同的规划。这就是上面那个例子令人质疑的地方:为什么面对一群风险厌恶系数不同, 资金状况不同的消费者, 要让他们去接受同样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 (尽管有保险人的承诺, 但客观上保险资金的投资是有风险的)

和相同的预定利率呢?即使是现在越来越流行的万能险, 他的投资决策也完全由保险人做出, 但风险却又双方共同承担。而且万能险并未起到降低保费的作用, 可恰恰这对中国保险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 现行的保险险种并非帕累托有效的, 是存在改进的可能的。

而当下保险资金的证券化热潮这是为改进提供了机会。在保险资金部分证券化的基础上, 我提出分级自主保险的概念:我们仍用上面那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生存群来投保险种A, 但他们对风险的厌恶系数是不同的, 保险公司收取来的保费将一部分投资于国债, 银行这类低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 另一部分投资于证券市场这类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这里的风险是对纯粹的投资者而言, 而并非对保险业而言) 。首先考虑简单的模式: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同样具有保险资金投资决策的权力, 对于那些偏好于低收益低风险的被保险人, 将他们的资金投入于低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 给他们提供稳定利率和固定的给付年金;而对于那些偏好于高收益高风险的, 将他们的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这类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给他们提供较高的但不稳定的利率和较高但不固定的给付年金, 然后在随机利率和随机年金下 (依一定的概率分布) 给出趸缴的精算现值, 那么这个现值低于固定利率和固定年金下的现值, 但存在一定的波动。这种由被保险人选择的模式就是“自主”。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高收益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由于高的预定利率而导致的低保费;一方面是由于投资渠道的不同导致的高收益 (年金较高) , 高风险是指年金会发生波动, 甚至完全有可能低于低收益低风险下的年金。这种自主保险中年金的变化和传统的部分险种中的年金变化是不同的, 后者年金变化是事先制定的, 但自主保险中是随机变化的。

被保险人也不会简单的呈现只偏好低风险低收益或只偏好高风险高收益, 分级的意义就在于在两个极端之间设立不同的级别, 以供被保险人选择。在这个由低风险低收益向高风险高收益渐变的过程中, 保费不断降低, 平均利率不断下降, 平均年金不断上升, 而年金波动的风险越来越高, 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保险资金比重越来越大。但选择哪一级别, 完全取决于被保险人, 这就是“分级自主保险”的概念。这个概念不局限于终身年金, 也可推广到其他险种。

这种“分级自主保险”有两个可以期待的优势:

1. 它充分考虑了消费个体的异质性, 这样可以满足更多被保险人的偏好, 低保费也会降低投保“门槛”, 加大保险覆盖率。

而自主让风险承担形式更加合理。

2. 它为保险资金的证券化提供了缓冲, 在现在保险资金证券

化仍不成熟, 市场不完善, 存在很多未知风险下, 低风险低收益的保险资金的存在让保险公司对突发风险具有更强防范功能, 同时它又吸收到了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利处。

四、企业合并的设想

要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质量, 不一定只局限于研究投资的渠道。我们也可以从保险公司结构的角度来探求改进办法。

不管现在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如何变化, 究其根本, 它是需要代理成本的, 因为它们不是让资金产生利润的最终端。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消除代理成本的方法呢?

如果保险公司直接向某个企业贷款, 就会遇到资金周转能力差和代理成本的双重问题, 所以目前保险公司很少采用这样的投资方式。但这个分析投资方式, 为什么会有上述两个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

所以我们提出保险公司A与直接盈利的公司B (这里直接盈利是指直接利用资产创造利润, 并非投资而得) 之间的合并, 这种合并有的前提条件是:保险公司A经营状况良好, 公司B有能力通过资本上的扩张实现更大利润, 合并本质在于:保险公司A将保险资金注入公司B, 公司B有能力通过资本上的扩张实现更大利润, 二者的合并将消除代理成本, 并且会将保险公司A的投资风险转化为公司B资本扩张的风险。

现在国内外不乏那些急需更多资金来扩大自己并且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 所以我国很多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完全可以考虑这样的合并, 显然把资金注入到那些已经取得成功并且有前景的企业中, 比起投入证券市场, 具有低风险低代理成本的双重优势。这无疑是一个加快保险业改革的机会。

在当下代理成本突出, 投资风险不确定的中国保险业, 我认为这样的设想是值得尝试的。当然, 这样的合并也有必须注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合并之前双方必须充分评估对方在其业界的表现, 这样利于防止其中一方发生逆向选择。其次是要探求合理的财务制度, 防止资金运转不畅。

五、综述

本文从保险资金证券化出发, 重点提出了分级自主保险的思路, 也阐述了跨行业合并这种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想法。虽然要想将这些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构想付诸实际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但我认为, 全方位创新才是当下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1]乔桂明:中国保险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竞争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关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的探析 第4篇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自主运用保险资金,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和保险行业的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 保险行业聚集资金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特别是寿险以及投资联结保险产品的快速发展, 保险行业资产迅速增加, 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发展态势表现良好, 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渠道进一步拓宽, 完善保险投资管理的法规制度也不断出台, 为保险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概括来说, 20年左右的时间里, 我国保险资金的运作管理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保险资金运用总额和资金运用率不断提高。以1998年年底为基期, 1999—2010年我国保险总资产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了30%。资金运用率也不断提高。1998年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率仅为25%左右, 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率已经超过了90%。二是保险资金管理运用水平有所提高。我国保险公司从1985年只有一家中国人保到后来发展了许多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认识到保险资金管理和运用是公司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2001—2002年, 一些保险公司成立了相对独立的资金运用部门, 吸引了一大批资产管理的高级人才。2003年,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第一家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04年, 为了规范保险资产管理行为, 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以及《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等风险管理制度。在2010年8月31日也开始实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

2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产生的问题

(1) 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狭窄。

由于历史的因素, 我国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过于严格。根据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 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2002年, 保险资金运用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占的70.6%, 而银行存款中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占72.1%。尽管目前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股票市场, 境外资金运用渠道也有所放开, 但保险资金运用仍然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各种债券。而大多数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为宽泛。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对资金运用方面比较单一拘谨,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着初级化和表面化问题。

(2)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较大。

2002年以来, 由于市场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市场出现了长期低迷的态势, 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都有不同程度下跌, 基金净值不断缩水。而这几年来, 正是保险公司大举进入基金市场增资量最多的时期, 调整中的不景气的货币和资本市场导致保险公司投资变数增多。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起步没有多久, 投资活动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同时,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规范,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还面临着诸多风险, 如利率风险和营运风险。

(3) 我国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规定过于严格。

我国保险投资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环境欠佳。从国际经验来看, 资本市场环境是影响保险投资的最关键因素。资本市场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保险投资的结构, 资本市场的效率与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保险投资的效果。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低下, 稳定性差, 系统风险巨大。而且, 我国股票价格过于随机, 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少, 结构不合理。投资时只顾安全性和稳健性, 忽略了营利性。同时, 对某些投资领域的过快或过多的涉足, 还会使系统风险增大, 影响保险经营的稳健性。

3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所以发展时间短, 在发展初期, 保险资金运用资金总量小, 渠道单一, 业务总量有限;到进一步发展阶段, 由于缺乏经验, 加上我国资本市场本来就不成熟, 造成了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出现了无序发展的混乱现象;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强对其的监管, 所以在之后的资金运用中保险公司比较小心翼翼, 将眼光着力于安全性高、收益率低的投资领域, 造成了资金运用狭窄的被动局面。其次,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主要是银行存款, 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 投资不动产这些方面, 由于经历了1987—1995年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无序失控和混乱的局面, 而其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也不是很成熟, 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 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也属于初步发展阶段, 成熟度很低, 所以稍有运行经营不当可能就会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造成资本运用的风险。这也间接的影响了国家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 造成了监管宽松造成的混乱和监管严格带来的资金效益低下的问题。

4 解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对策

(1) 拓展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首先, 我国目前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已经有了一些鼓励的办法。例如我国在2010年8月31日开始实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对资金运用范围、资金运用模式、决策运用机制等方面从法律角度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生活水平创造条件。其次, 由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用在银行存款债券这些安全性高、收益性低的领域, 造成了资金运用效率的低下及投资范围的狭小, 所以, 我们可以放眼一些收益性和安全性都比较有保障的其他投资领域。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普遍做法。股票投资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保险资金可以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国有股、法人股的减持。

(2) 稳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同时, 注重保险投资风险防范。

首先,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管理必须以为防范资金运用的风险为前提, 形成风险防范机制, 将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有机统一起来, 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在投资决策的风险决策的风险控制方面, 对保险资金运用涉及的人员、岗位、权限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 做到前台和后台分开管理, 投资运作与风险管理分开, 投资决策与投资操作分开。其次, 在形成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 构造保险资金高效、安全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托管机制以及抓好保险资产的战略配置工作。最后, 在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上, 要形成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组织架构, 专业化人才队伍出发, 从而提高对市场研判的能力, 为科学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3) 完善我国保险投资风险监管体系。

首先, 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督管理, 采取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同时, 根据公司治理结构、偿付能力、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对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实行分类监管、持续监管和动态评估。其次, 强化对保险公司的资本约束, 确定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并根据评估结果, 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防范和化解风险。最后, 应当借鉴和应用国外的风险资本评估, 保险监管信息指标系统, 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等, 健全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摘要: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业发展的生命线, 没有保险资金运用就没有现代保险业。我国保险业虽然起步晚, 经验不足, 但是发展迅速。目前,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何使我国保险业实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 第5篇

1 监管主体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主体是一国的保险监管机关, 该机关在立法的基础上, 根据法律法规授权组建, 专门从事保险投资的监管。各国的保险监管机构设置不一, 权能不同, 但其均具备对保险投资违规公司处以一定罚款、冻结其违规资金等权限, 行权过程具有强制性质。国际上的监管主体设置有三种类型:

采用高度集中、统一监管型体制的多为保险市场相对集中的亚洲国家或地区。它体现了政府独家集中管理的特征, 监管主体隶属政府主管机关, 保险监管权最终集中于政府设立的唯一监督部门。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保险监管主体是财政司下属的保险业监理处。该监理处的职责就是执行、检讨及修订保险公司条例, 使香港继续有一套完善而又达到国际水平的保险监管制度, 加强对投保人的保证和推动保险市场的发展。

采用一元多级、辅助监督型体制的典型是德国。该体制下, 保险监管权集中于中央, 但在中央有两个以上的具体监管机构共同合作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平行的监管。德国的监管主体有两个:财政部领导下的联邦保险监督局负责监管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 而规模较小或地方性的保险机构则由财政部授权的地方政府监管。

两级多元、分权制衡型体制的则多适用于联邦制国家, 其政体决定了其监管体制的采用。以美国为例, 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负责, 联邦保险局和各州保险局分别拥有各自独立的立法权与执法权, 且享有同等的监管权力。

进入21世纪, 银行、保险和证券的相互融通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 金融创新为现代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对现代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提出了要求, 因此各国金融监管主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适应这种趋势。这种改革的主方向是采取整合型的监管制度, 用混业金融监管机构取代分业监管机构。即在本国或地区设立一个对金融各行业统一监管的金融监管局, 对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领域进行联合监管。世界上多数保险业发达的国家, 如英国、日本等都采取了一体化监管的组织结构。

2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措施

2.1 立法措施

立法措施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来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监管。国际上采此措施的典型国家是美国, 美国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立法详尽, 且监管严格, 既规定资金运用方式, 也规定各种方式和项目比例限制, 并且对允许的限额内的投资及投资对象还有品质的具体要求。

2.2 行政措施

行政措施是指监管主体通过颁布行政法规、下达行政命令和行政知识等形式来干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此外还应用各种优惠政策、限制政策、信息披露等方法, 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引导, 使保险资金运用的投向既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又能保证投向收益较好的项目。以上两种监管措施都体现了一国政府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严格监管。

2.3 经济措施

经济措施是指监管部门通过多种经济杠杆, 来引导保险资金运用方向。侧重于经济措施进行监管的英国, 监管相对松散, 政府不对保险资金运用采取任何直接的监管, 而依赖于保险业的自律, 允许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主监督。

多数国家的监管制度以法律措施为基础, 形成普遍性的准则;而行政手段是补充, 用来充实法律规范中的模糊概念、填补不足, 并应付市场突发事件;经济措施则可以进行宏观经济上的调控。但各国对三种措施的采用各有侧重, 体现了不同监管精神。

3 监管原则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原则是保险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制定保险资金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依据。它与一般资金运用的原则基本相同, 追求安全、流动、盈利。但由于保险资金的来源和所负任务的特殊性, 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原则更加凸显对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

3.1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保险基金, 本质上是保险人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负债, 因而只能用作补偿或给付, 而且这种补偿或给付具有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和数额上的不一致性。保险公司一旦资金运用不当, 冒险投资, 一时无法偿还保险赔付, 将导致保险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直接影响保险合同当事人及关系人的利益。世界范围内, 各国或地区基于其本国或地区的需求不同, 往往会追求不同的资金监管目标, 但通常将保护被保险人的权利为保险监管的首要目标, 而安全性原则正是为实现该目标而设定, 侧重保证保险人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以实现对保险合同当事人及关系人利益的保护。

3.2 流动性原则

保险公司担负着经济补偿的任务, 而保险事故的发生与否、发生时间、地点均具随机性, 因此运用在的保险资金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可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保险赔偿和给付要求, 又可避免或减少变现所致的折价风险。当然, 不同保险项目的求偿频率和可能性不同, 因此其对保险资金流动性的需求也有不同。保险人应依据不同业务对资金运用的不同要求, 选择适当的投资形式和项目。因此世界各国在保险监管中, 往往会对各种资金运用渠道进行比例上的限制。

3.3 盈利性原则

保险资金的运用得当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有助于其降低费率和扩大业务规模;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 同时推动保险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所在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保险资金的运用的监管要在保证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 引导保险公司选择效益高的资本运用项目, 实现利益最大化。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原则各有不同的侧重, 体现不同的监管目的, 相互牵制, 但又相互联系。安全性、流动性是保险资金运用的前提, 而盈利性是目标, 监管主体在监管过程中应做好三者间的利益博弈, 以保证稳健的保险资金运用。

4 结语

有关监管机构通过立法、行政、经济等手段来限制、规范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 有利于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运用, 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借鉴各国实践经验, 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督基本原则, 选择适用相应的监管措施, 将有助于我国在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合理、恰当的监督和管理, 从而促进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林青.保险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贾林青.保险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孟昭亿.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2]孟昭亿.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任燕珠.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3]任燕珠.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浅析 第6篇

(一)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保险资金运用规模。

从2003年到2013年,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资产大幅增加, 保险资金运用额度也达到相当规模。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03年的3, 880.39亿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20, 234.81亿元, 增长了5倍之多;保险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9, 088亿元大幅增长至2014年的101, 591.47亿元, 增长了10倍有余;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04年为10, 778.62亿元, 2014年为93, 314.43亿元, 增长了大约8倍。

2、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截至2014年底,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93, 314.43亿元, 较年初增长21.39%, 占保险业总资产的91.85%。资产配置特点如下:一是固定收益类资产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各类债券余额35, 599.71亿元, 在投资资产中占比38.15%;银行存款25, 310.73亿元, 占比27.12%;两者合计占比65.27%;二是权益类资产保持稳定。股票投资和投资证券基金10, 325.58亿元, 占比11.06%;三是其他另类投资增长较快。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不动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产品22, 078.41亿元, 三者合计23.67%。

3、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情况。

2014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风险基本可控, 并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资产质量较为优良。存款和债券占接近65.27%, 存款主要在大中型银行, 债券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及高信用等级 (AAA或AA) 的企业债, 这类资产总体风险较低;二是流动性较为宽裕。活期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等流动性较为优良的资产占比达到16.5%, 总体能够满足退保赔付等需要, 流动性风险较小;三是注重信用增级。基础设施计划、不动产计划及各类创新产品, 大都采取银行或大型企业担保、资产支持等信用增级措施, 而且主要集中在垄断性稀缺性行业, 信用风险基本可控;四是专业化的运作机制。目前已基本建立委托、受托及托管的专业化运作机制, 超过80%的保险资金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专业化运作管理。基本实现存款、债券、股票以及另类投资等投资资产的全托管机制。

4、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

据统计资料显示, 从2010年到2013年,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是4.42%、3.57%、3.39%、5.04%。在2013年股市债市双双下跌的形势下, 2013年12月末投资收益率依然达到5.04%, 比2012年同期增加1.69个百分点, 创4年来最高水平。从长期看, 保险资产配置将更加多元, 另类投资的比重还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这部分投资资产收益的逐步释放,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长期向好。从目前情况来看, 2014年股市的表现较好, 险资另类投资的比重加大, 2014年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达6.3%, 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2010年、2014年新旧两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先后开放了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和保险资金投资比例。目前,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渠道已基本全部开放, 且投资比例监管宽松, 接近国际水平。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保险业主体本身的局限性, 我国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保险资金投资比例很不合理。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全面开放, 但其运用结构却不尽合理。首先, 银行存款占比虽逐年递减但仍占有较大比例, 债券投资及其他类投资渠道占比仍然不高。实际上, 银行存款一直是我国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方式, 银行存款占比曾一度接近50%, 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比重, 即使在险资投资全面开放的今天, 其占比依然在30%左右。事实上, 银行存款作为投资渠道中最重要的一种, 其优点是风险低、收益稳定且可预见, 这十分符合以前保监会对保险资金投资方向的要求, 因此一直占有较高比例。但其缺点也十分显著, 过低的收益率和大量的资金缺乏流动性, 不利于险企的国际竞争。相比而言, 债券市场种类繁多, 有固定的收益率, 期限结构选择余地很大, 且债券违约风险低、流动性高, 历来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 保险业发达的国家投资债券的比重大都超过50%, 美国甚至超过了70%, 而我国债券投资的比重近几年才接近50%;其次, 在发达国家 (地区) 的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中, 股票投资是保险资金取得较大投资收益的重要渠道。美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对股票投资的资金比例在10%~20%之间, 澳洲与中国香港比例在30%~40%之间;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比例一直低于10%;最后, 其他投资方式, 如投资于房地产等, 也一直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 由于险资应用渠道解禁较晚, 我国险企在这些方面的投资较少。

2、保险投资行为短期化, 期限错配问题极为严重。

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被保险人缴纳的保费, 实质上是保险公司的负债, 在风险发生时, 要作为赔偿金额赔付给被保人。但由于风险发生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 导致了保险公司负债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为保证能给予被保险人及时、充分的赔付, 就需要对保险资金进行配置, 不同来源的资金应该用于不同的投资渠道, 也就是对保险资金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其中, 期限匹配是重要内容, 它要求保险投资的期限结构与负债结构相符, 长期资产匹配长期负债, 短期资产匹配短期负债, 避免重大错配的出现。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 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 因此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 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与应用的不匹配, 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 使我国保险业面临很高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3、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 险企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开放和投资比例限制的放松, 给予了保险企业相当程度的投资自主权, 同时也使其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一是投资渠道放宽本身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保险资金可以进入到新的邻域, 必然要面对该领域的典型风险。如保险资金进入到房地产行业, 就需应对房地产行业的房价泡沫风险、房地产政策变动风险等;另一方面投资渠道放宽加重了险资原来面临的风险。比如利率风险, 利率变动同时对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而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动荡都会波及保险资金。二是国内外宏观环境波动较大, 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加速,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特征更加复杂, 挑战更加严峻。比如说, 保险机构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资产负债错配问题, 这使利率敏感性强的保险资金市场风险凸显;国内股市融资功能较弱, 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导致过度依赖间接融资, 这使企业面对较大的信用风险。

与风险日趋复杂化相对应的是保险公司风险管控能力的不足。资产负债管理是国际保险公司主流的管理经验, 由于发展水平限制, 我国在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上还很落后。公司内部尚未建立起适应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组织架构。目前保险公司大多采用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架构, 这样的组织结构无法有效的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同时, 公司内部团队能力和运作经验不足, 部分公司对投资收益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 迫使投资团队盲目投资, 以博取超额风险收益, 这可能突破风险底线, 造成严重后果。

4、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偏低, 稳定性较差。

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不长, 保险公司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承保业务上, 保险资金运用长期处于从属地位, 近年来这一现象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投资给予高度重视, 但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偏低, 稳定性差确是不争的事实。2004~2007年, 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呈上升趋势, 这与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渠道不断拓宽相关, 2007年资金运用收益率更达到12.17%的高度。不过, 2007年高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 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008年前后, 由于金融危机, 险资收益率剧烈波动, 且水平较低, 直至近两年才相对稳定, 但收益水平依然在低位徘徊。比较而言, 国外资金运用收益率大多在10%左右, 是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国内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仅为4%左右, 财产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承保利润, 寿险公司新增业务存在利差益, 意外险利润成为寿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而原有高预定利率有效保单的利差损依然较严重。因此, 国内保险公司应当积极运作, 吸收、培养专业资金运用人员, 扩大资金运用范围, 增强资金运用能力, 提高收益率。

二、改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的建议

今后及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我国保险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要想把握好这一时期, 缩小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之间的差距, 需要做好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运作。

(一) 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永远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内容。保险资金管理者需按照保险资金的偿还期限、金额以及利率敏感程度对保险资金进行细化, 制定适当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 实现资产和负债最大程度上的匹配。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主要方面是实现资产负债在其线上的匹配。具体就是将保险资金按照其来源分为自由资本金、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和寿险责任准备金。非寿险责任准备金一般为短期资金, 应该选择流动性较强的基金和企业债券、中短期国债的投资项目。寿险责任准备金具有长期性特点, 因此适用于投资于中长期的投资项目。目前我国保险企业已经意识到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重要性, 有的公司已经设立专门部门甚至保险资金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进行专门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但是实践效果不甚良好。今后, 保险公司还需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的投入, 积极引进相关人才, 拓宽思路, 勇于创新, 敢于尝鲜, 充分挖掘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优势。

(二) 拓宽投资渠道, 优化资金运用结构。

针对我国保险投资行为短期化, 期限错配问题极为严重,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式。美国保险资金投资主要以固定收益投资、长期投资为主。特别以美国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结构的演变为例, 尽管2003~2012年美国经历过繁荣和衰退两个不同的经济周期, 其大类资产配置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仍以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为核心。2003~2008年固定收益资产配置比例平均达到85%以上, 而且固定收益资产配置比例非常稳定。从美国寿险公司债券资产配置结构看, 配置品种主要集中于高收益的企业债, 其次是抵押债券和政府债。寿险公司是美国企业债的最大投资者, 2003~2012年企业债投资比例一直保持在45%以上。从美国寿险公司债券资产期限结构看, 以长期债券投资为主, 与寿险的长期负债特性相对应, 1年期以下的品种占比在10%左右, 5年期以上品种的占比合计超过60%。2008~2012年5年期以上债券资产占比分别为60%、60.7%、62.5%、63.8%、63.5%。相较之下, 我国保险资金多投资于中短期的投资项目, 我国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相匹配, 这也是造成资金运用收益水平低和稳定性差的根本原因。寻找能够与长期负债相匹配的、具有稳定收益率的长期资产, 是改善我国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重点和难点。

(三) 切实强化监管和防范风险。

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现状仅靠保险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保险监管部门也必须有所作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已进一步开放, 保险资金投资比例限定条件已经开放, 未来一段时间, 需加快转变监管方式, 把监管工作由开放渠道转变为风险监管, 切实把防风险放在监管工作更突出的位置。从国际上看, 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 主要是直接通过资产认可的数量化标准, 利用偿付能力来约束保险资金的投资业务, 这应成为我们的发展方向。未来一段时间,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资产认可标准和偿付能力监管防范资金运用风险的作用, 强化偿付能力硬约束, 利用资产认可标准来引导保险资产配置。进一步研究风险识别、计量的技术手段, 更加科学地制定各项投资资产的认可标准, 逐步提升风险监管的精细化水平。

摘要:投资利益是保险业利润来源的重要一部分, 研究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是提高投资利润的重要一环。本文从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状况等方面分析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并针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善意见。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投资结构,资产负债匹配

参考文献

[1]胡宏兵, 郭金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视角[J].财政金融, 2009.11.

[2]郭金龙, 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 2009.9.

[3]姜茂生.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 2014.10.

[4]郎蕊.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 2014.1.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7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监管

1979年我国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三十年来, 我国保险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 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1980年全国只有一家保险公司, 保费收入仅4.6亿元, 到2007年保费收入达到7, 036亿元, 增长了1, 500多倍。从国际排名来看, 我国的保费收入居世界第十位, 保险公司达到115家, 总资产超过3万亿元, 已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然而, 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保险资金充分有效运用却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现代保险业中, 由于市场开放和竞争加剧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的存在, 保险公司依靠费差、死差赚取利润的空间在日益缩小。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已经逐渐失去了取得利润的功能而成为筹集保险资金的手段, 特别当保险市场处于承保能力过剩的“疲软”周期时更是如此, 因此运用保险资金进行投资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但总的来讲, 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资金运用因受到种种内外部条件约束而存在较多问题。

(一)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不稳定, 总体收益水平低。

由于2007年证券市场出现难得一见的大牛市行情, 我国保险业特别是保险资金投资, 出现爆发式增长。2007年全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超过前五年总和, 达2, 791.7亿元, 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12.17%, 为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保险业实现投资收益共955.3亿元, 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率达5.8%, 投资收益率比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但在我国保险业高速发展时期,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却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2001~2008年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波动幅度大, 最低仅2.1%, 最高达到12%, 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 并且长期平均收益率在3.5%左右, 远低于成熟保险市场国家6%~10%的水平。 (图1)

之所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水平偏低, 并且波动性较大, 主要原因还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尽管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不断扩展, 但保险资金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在2002年, 保险资金除协议存款、债券、基金等投资品种之外, 保险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资金高达1, 641亿元, 占可运用资金余额的28.3%。2008年9月底, 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3.2万亿元, 而银行存款仍然高达7, 039.7亿元, 占比22%, 远高于英国、日本等保险市场成熟国家约5%的比重。一方面我国保险公司可进入到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容量受到较大的限制, 投资选择少。以债券市场为例, 美国寿险业一般有70%以上的资金都投资在债券市场上, 与之相比, 我国债券市场无论从规模、产品数量以及种类、流动性等多方面都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稳定, 经常性暴涨暴跌。

(二) 保险资金运用和来源期限不匹配。

不同的保险负债有着不同的期限, 因此它强调的资金运用要求上各有侧重。通常人寿保险资金一般具有期限长 (一般为5年、10年、20年, 甚至更长) 、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 这部分资金在我国比较适合投资于长期储蓄、国债、企业债、股权投资等;而财产保险资金来源则期限较短 (一般为1年) , 须强调其流动性, 因而比较适合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并且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

从我国目前保险投资情况来看, 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 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 即所谓“长钱短用”。特别是债券市场可提供的长期债券少, 期限在10年以上的债券更少, 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对长期负债、尤其是10年期以上负债进行匹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和短期债券, 造成了长期负债和短期资产的错配;若银行将此保险资金提供给长期项目使用, 又造成了长期资产和短期负债的错配。这种保险资金运用和来源期间的不匹配会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 很可能引起保险公司的偿付危机。 (图2)

(三) 保险投资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保险投资放开的时间短, 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投资经验和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投资理论。在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 曾出现过多级资金管理模式和内设投资部两种资金投资管理模式。由于多级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病, 因而已被大多数保险公司所摈弃。近年来, 各新兴保险公司大都采用了内设投资部的管理模式, 该模式在投资部门设置上主要有财务部门监管资金运用和设立独立的投资部负责资金运用两种形式。但是, 随着保险资金规模的扩大、投资方式的增多以及业务日趋复杂, 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首先, 资金投资对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 需要保险公司设立相对独立的、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的资金管理机构进行资金运用的分析、决策和操作。显然, 财务部监管模式无法满足这种对资金运用的专业化要求;其次, 设立独立的投资部负责资金运用时, 一般是投资部负责投资业务, 财务部管理头寸。财务的经营原则是稳健, 追求账务平衡, 而资金运用的原则是高效, 要求资金的及时调拨以抓住投资机会, 因而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业务混合在一起将极大地削弱资金运用的效率。此外, 在财务部监管资金投资体制下, 也很难实现对保险资金投资绩效的考核, 因而也难以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 资本市场缺陷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和消费者的不断成熟, 要求保险公司从原先卖方市场格局下的资产驱动型资产负债管理方式转向市场驱动型资产负债管理方式。尽管十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得到较大发展, 但仍存在较多缺陷, 并且这些缺陷严重地制约着保险企业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运用。主要表现在:1、资本市场流动性较差、规模小, 市场分割限制了保险公司资产组合的弹性, 难以根据经济周期波动和利率波动灵活地调整资产组合。保险公司在调整资产组合时, 其自身的买卖行为会导致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产生不利的变动;2、资本市场形态落后使保险公司不能利用期货、期权等现代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这些缺陷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限制, 不仅使保险公司可能存在资产负债误配的风险, 而且使保险公司不得不过于依赖产品组合的不断调整来实现资产负债的匹配。

二、完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对策建议

早在1997年,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研究就掀起了热潮, 达成了许多共识, 如完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投资风险监管等。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国内、国际金融形势急转直下, 巨额的保险资金如何运用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当前形势下, 笔者认为应以提高保险投资决策能力为基础,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为核心, 并进行一系列的风险管控制度安排, 确保险资运用的安全、高效。

(一) 完善我国保险公司投资管理机制。

为有效实施投资管理, 保险公司应设立全资或控股的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 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运作, 提高保险资金利用效率, 以弥补内设投资部门以及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的不足。同时, 应通过有效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资产管理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 建立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双重风险监控体系, 降低投资的管理决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具体建议包括:1、新设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可在现有的资金运用部、投资管理中心等内设职能部门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以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来建立;2、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通过这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引进和运用, 提高保险公司对市场风险的分析、识别以及管理的能力;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开的披露制度。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公允的业绩计算和表达方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科学评价业绩的方法, 并且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业绩应有最低的披露要求, 通过有效的公众监督来促进竞争。

(二) 创新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要解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是其关键。借鉴国外发达保险市场的经验, 我国的保险投资可考虑以下创新渠道:

1、进行风险投资。

目前, 我国每年都有发明专利技术近3万项, 但转化成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不到10%, 且高新技术的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根据欧洲创业投资协会 (EVCA) 的统计, 欧洲保险公司在风险资本来源中一般占10%以上的比例, 已仅次于养老金、银行和专业基金, 成为创业投资的主流机构投资者之一。保险资金, 特别是寿险资金具有期限长和额度大的特点, 完全可以进行一些有影响、有规模的风险投资, 这样既可以支持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 缓解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紧张的状况, 又为寿险公司庞大的长期资金找到了投资的途径, 尤其是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风险投资将会对增加就业岗位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寿险资金进行风险投资可以走先试点, 再推广的道路, 在试点过程中先从与国内外成熟的风险投资机构合作起步, 从合作中累积知识和人才。然后, 有条件的保险公司成立或收购专业创业投资公司, 先管理内部资金, 逐步向引入和扩大外部资金比例发展。但我们应注意, 为减少投资风险, 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 都要坚持适度分散的原则, 不能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因此, 保险资金进行创业投资不可冒进, 需要做到小额、分散、安全。

2、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

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 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和运营周期长、投资回报稳定和安全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两者必然会走到一起。2004年7月,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 明确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这为保险资金和基础工程设施项目建设的结合, 提高险资使用效率, 实现双赢格局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11月, 中央政府基于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需要出台了以基础设施项目为重要投资领域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险企一致认为该计划将会提供更多投资选择。保监会也明确指出, 2009年将稳步推进保险机构以债权形式投资交通、通讯、资源等基础设施项目, 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也鼓励保险资金支持产业调整和企业改革, 择机投资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从目前情况看,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应主要以债券模式、信托模式以及委托贷款模式为主。

(三) 回归主业, 以社会责任为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当前对承保亏损都有放任思想, 而这样做实质上加重了投资获利的压力。根据以往经验来看, 在保险资金的运用问题上, 仍然应当遵循稳健性、安全性原则。当前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更趋近于金融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 而远离了传统保险业稳健的投资方式, 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做法。从国外经验看, 美国20世纪九十年代包括互惠、联邦等在内的一批大型寿险公司的相继破产, 以及1997年以来日本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的接连倒闭都与寿险投资的冒进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保险公司一定要以此为鉴。国际上对保险业的看法分为海派理论和山派理论。海派理论认为, 保险是一种金融工具, 靠资金运作的公司或多或少会遇到些麻烦, 像在大海上行船, 有上有下;而山派理论强调保险是互助活动, 始终记得自己做的是保险。国际上较好的保险公司都是偏向山派理论, 强调稳健经营。保监会也指出, 投资性保险业务发展过快, 给保险行业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弱化了保险的保障功能, 不利于提升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 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国内保险公司对保险业的发展模式、核心价值、保险业务与资金运作的平衡关系等应做出深入思考。

(四) 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监管, 提高安全性。

在保险投资活动中, 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等。风险控制是保险资金运用的生命线, 是确保保险公司财务稳健和偿付能力的基础。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 我国保险业走出去是必由之路。在海外投资方面, 截至2007年11月底已经有20家保险公司获得QDII资格, 保险机构可购汇投资全球资本市场, 投资品种范围放开至金融衍生品。考虑到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银行所遭受的巨额损失 (到2008年12月底损失228亿元, 损失了95%以上) , 保监会应指导保险机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制度、规范操作, 根据自身的能力, 稳健地开展境外投资。为此, 保监会应建立更加严格的行业内控标准, 推动保险公司实行战略配置、投资交易、资金托管相分离的管理模式, 促进全行业树立风险控制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此外, 保监会也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违规运用资金的检查和处罚力度, 防止出现重大的资金运用违规行为和出现重大风险。

参考文献

[1]许荣, 毛宏灵.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保险资金运用[J].金融与经济, 2006.4.

[2]肖尚福.我国保险投资低收益率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J].南方金融, 2005.9.

保险资金运用与辽宁产业结构升级 第8篇

研究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中, 最常用的是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一般认为, 经济发展越到高级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越小,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越大, 产业结构会由第一产业主导, 转变为第二产业主导, 再到第三产业主导。近几年, 辽宁产业结构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三大产业比重逐步优化, 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见表1) 。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近两年上升情况, 在全国中属于上升幅度较大的省份。当然,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也与东北三省重工业产值显著下降有关, 不能说主要是主动调整的结果。山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主要原因是其作为支柱产业的煤炭产业遭遇较大下滑引起的。因此, 不能简单以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来说明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另外, 就三大产业占比总体情况而言, 辽宁省第二产业占比在全国仍然属于较高的, 第三产业占比仍然较低。2015年北京和上海第三产业占比分别高达79.7%和67.8%, 辽宁第三产业占比只有46.2%, 差距明显。如果单纯从第二产业占比看, 辽宁省甚至只是中下游水平 (21/31) , 说明简单以三次产业划分难以反映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甚至容易形成错误引导。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分行业分析。

从具体分行业看 (见表2) , 辽宁产业结构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和建筑业总体占比下降, 批发零售、交通仓储运输等轻工业占比有所提高, 第三产业占比上升, 尤其是金融业比重上升更加明显。

二、金融对产业支持偏离问题与保险资金作用

辽宁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相比, 现代产业对金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需要对金融供给侧进行改革。目前, 中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是产业资金主要供给来源, 而一般银行信贷虽然资金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通常业务对象是成熟产业和大中型企业, 同时业务流程繁琐。近几年来,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效改善了新兴产业资金渠道狭窄的问题, 然而上市需要具备的诸多条件仍然只有部分企业能够达到。无论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 其本质上主要是技术和创新驱动, 固定资产等银行信贷需要的合格抵押品在这些行业的企业中占比在下降, 而专利、股权、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比重上升, 甚至占有主要比重, 需要有相应的金融产品和资金供给模式创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张红伟、冉芳 (2016) 借用产业结构偏离指标构造了金融资源配置偏离指数, 对分行业对2010年至2013年金融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信贷资金产业偏离度明显, 银行信贷资金大量分布于金融业和传统农业, 以及大量生产效率较低的电力、交通、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中, 对研发支持力度比较弱, 对新兴行业偏离度也比较高;资本市场资金配置也不尽合理, 大量金融资源沉淀在“僵尸企业” (以每股收益情况衡量) 中, 而大量优质企业反而获得融资的额度相对较小。

在现有金融体系存在对产业支持偏离的现实情况下, 保险资金规模壮大和投资渠道多元化可以起到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弥补现有金融支持的不足。首先, 保险行业近年来发展加速, 保费收入连年快速递增, 保险资金规模不断增长, 本身具有强烈的资金配置需求, 不断积极寻找投资机会。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十年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从2005年的1.4万亿增长到2015年末的11.2万亿, 十年期间增长了近8倍, 近七年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较高增速状态。在资金运用余额占总资产比率, 近十年均维持在90%的高比例之上。其次, 保险资金投资范围越来越广泛, 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更多样。随着保险“新国十条”颁布以来,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范围不断放宽, 既可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也可以介入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等进入新兴行业。更为重要的是, 保险资金对于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其独特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也并不是坐享其成的低风险投资, 同时能够承受较高资金成本的企业, 尤其是初创企业毕竟不是多数。保险资金主要来自于保费收入, 其中寿险资金沉淀时间长, 相对稳定, 因此可以逆周期而行, 进行战略性投资, 更契合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

三、保险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模式

1. 投资PPP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社会经济稳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升级转型顺利进行的保障。一般来说, 基础设施建设正外部性很强, 需要的资金规模庞大, 建设周期长, 对需要短期获利的资金吸引力不大, 且通常寻找能够进行巨量投资的主体存在困难。不过,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往往能够带来长期稳定收益, 从长期看对于投资方来说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而且竞争门槛较高。保险资金相对银行、证券、信托等机构恰恰在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更强匹配度。

按现行法规,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股权、债权和资产管理计划等形式进行。主要采取间接方式进行, 即通过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发起信托投资计划, 保险公司作为投资人购买信托产品, 从而实现保险资金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目前, 已经有多家保险集团或机构设立了自己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

2006年, 中国保监会已经有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专项管理办法。2016年再次修订, 政策更加宽松和科学。比如, 对于可以投资的项目, 原规定中, 只能投资于国家级重点项目, 新规中不再限制;原规定中投资的项目范围限于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 新规中不再限制, 而且明确可以投资于PPP项目。PPP项目原来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主, 保险机构参与很少。同时, 对审批手续和条件等均有所调整。当然, 相应也提出了建立风险准备金等提高风险管理要求的内容。

2. 通过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金融资产

国际上, 保险公司作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其重要的投资对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需要大量资金, 而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的方式除了通过发行股票融资, 另一种方式是发现债券。中国的债券市场明显落后于股票市场, 这与资产证券化发展不足有密切关系。

资产证券化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强的市场证券。中国目前仍是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银行信贷仍然是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不过, 银行信贷合同期限固定, 中长期贷款流动性较差, 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贷款控制较严格, 而且信贷期限未到期即意味着该笔资金无法继续使用。通过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可以将信贷资产打包出售, 回收资金, 再进行借贷, 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盘活金融资产。直接金融上,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 比较容易受到投资方关注, 一个重要原因是变现更为容易。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投资方会考虑投资期限是否满足自己需求。如果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比较容易回收资金, 债券市场将更为活跃, 能够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中国在2005年开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总体进行顺利。受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 资产证券化试点一度陷入停滞。经过对次贷危机的持续关注、研究与反思, 清楚地认识到危机的爆发并非资产证券化本身所致, 相反资产证券化的机理和作用借此为国人所熟悉, 其连通不同市场、分散银行风险、增强信贷资产流动性的益处的到认可。因此, 2011年资产证券化工作重启后, 发展迅速。

中国保监会自2013年开始出台相关文件, 鼓励保险资金参与资产证券化。此后明确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并逐步从试点转为常规经营范围。保险管理公司可以通过项目资产管理计划方式向保险公司发售标准化产品份额, 为企业募集资金, 提高资产流动性。从国际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看, 保险资金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投资者, 美国寿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的比重在1/5以上。相比而言, 中国保险发展迅速, 保费规模连续快速增长, 可以预期保险资金参与信贷资金证券化潜力巨大。

3. 以投资优先股、夹层基金方式进行长期股权投资

保险资金传统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银行存款、债券、有价证券等领域, 股权投资长期被归为“其他投资”范畴, 占比有限。这与保险监管态度有关, 更是因为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保费收入, 保险资金需要以安全性为首, 其次才是收益水平问题。然而, 保险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投资收益率偏低, 已经成为影响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股权投资为主要代表的另类投资方式在保险投资中的比重在2011年~2015年中不断扩大, 从不到6%扩大到接近30%。

因此, 保险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产业升级转型, 需要慎重选择投资工具或方式。投资优先股和夹层基金可以作为比较好的选择。优先股被视为介于股权和债权工具之间的混合金融工具, 虽然名为“股”, 但是一般事先固定股息, 受投资公司经营情况想想很小, 而且可以先于普通股获得股息, 破产清算中也可以有限受偿, 比较符合保险投资稳健为先, 兼顾收益的需求。夹层基金是私募股权投资对保险投资放开后, 颇受瞩目的工具。夹层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介于股权资本和优先债之间, 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非常好的灵活性和平衡性, 收益性相对较好, 投资后推出路径和机制明确。

摘要:辽宁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金融支持, 但是目前存在金融资源配置偏离问题, 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对第三产业, 尤其是新兴产业支持仍然不足。在现有金融体系情况下, 保险资金规模壮大和投资渠道多元化可以起到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弥补现有金融支持的不足。

关键词:转型升级,保险资金,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军辉.去杠杆与保险资金运用[J].中国金融, 2016, (21) :87~88.

[2]李红坤.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顺周期性效应分析及逆周期政策研究[J].上海金融, 2015, (07) :44~50.

上一篇:网络漏洞扫描原理分析下一篇:培养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