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液化高危患者

2024-05-19

脂肪液化高危患者(精选5篇)

脂肪液化高危患者 第1篇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研究

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剖宫产的发生率与肥胖症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 这就使得在妇产科手术中, 患者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概率有了非常高的提升, 对患者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影响[1]。本研究通过在我院接收治疗的32例妇产科手术患者, 在对其进行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选择接受治疗的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人32例。32例病人的年龄在24~51岁, 平均为35.8±2.4岁。其中, 存在21例病人需要进行妇产科剖宫产手术, 11例病人需要进行妇科手术。3 2例患者在术后的一周内均存在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出现, 具体的临床表现为:术后病人的手术切口处渗出浅黄色油状物并带有血性物质, 通过检测渗出物中含有脂肪滴成分, 并且在切口处并未发生明显红肿现象, 部分病人切口处存在硬性结节。病人的渗出物经过细菌培养呈阴性, 在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并未发生明显的增高。通过对两组病人在手术方式及年龄等方面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32例病人在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所形成的渗出液进行引流, 并且使用高渗透型的生理盐水对对照组病人的手术切口进行清洗, 洗后通过使用医用无菌碘伏进行对切口处外敷, 每天进行2次换药。实验组的病人于治疗之前将切口处的渗出液挤出, 挤出后使用高渗透型生理盐水对切口处进行清洗, 洗后通过医用无菌纱布进行对切口的覆盖, 与此同时使用红光照射切口处, 每日2次治疗, 每次保持照射30 min。两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都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后通过一周后的治疗效果对两组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的评定

病人在术后的第7天进行拆线, 并观察两组病人的切口愈合情况, 愈合情况良好为疗效显著;病人在术后第7天进行拆线并对病人的切口进行观察, 如需进行清创处理并进行无菌蝶状胶布的固定为疗效有效;如果病人的切口没有愈合, 并需要再次进行清洗缝合则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研究对32例病人的治疗资料进行整理, 整理结果如表一所示, 其中对照组病人疗效显著8例, 治疗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81.3%。实验组病人疗效显著14例, 治疗有效1例, 总有效率为93.8%, 两组经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切口愈合的时间上来看, 对照组的时间为7.3d±1.5d, 实验组的时间为3.6d±0.8d, 两者经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代表差异的存在,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术后的并发症, 其在妇产科手术中较为常见, 肥胖症是导致其形成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病人因肥胖导致其皮下脂肪比较肥厚, 从而使手术的进行难度增加, 并且会对皮下组织进行破坏, 导致出现渗液现象的发生, 从而影响术后切口的恢复及愈合[2]。

通过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在实验组运用红光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 是患者在一周拆线之后切口的愈合情况较好, 并且愈合的时间较短, 而采用红外线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提高细胞分子的活动效率, 对局部产生高热量还可以刺激毛细血管的扩张, 使毛细血管中的血流运行速度得到提升, 从而使机体的生物免疫力加强, 进而加快炎症的产物及代谢物的吸收。

总而言之, 在妇产科手术中, 针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现象可以通过采用红光治疗的方法进行, 这种方法在临床中疗效显著, 并且能够使病人的切口预科速度加快, 使病人减少治疗带来的痛苦, 以及在经济上的损失, 在临床医学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亚东, 刘晓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处理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 14 (9) :749-751.

脂肪液化高危患者 第2篇

【关键词】 妇产科 腹部切口液化 脂肪液化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01-01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猛提高,肥胖现象己经成为目前主流趋势。同时随着肥胖率和剖宫产率的上升,因此妇产科手术患者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的几率也大大提高[1],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及精神痛苦,而且还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笔者就我院收治的58例妇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妇产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8例。其中患者年龄在23~53岁,平均年龄35.4 2.5岁。39例患者为产科剖宫手术,19例患者为妇科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后3~8d均出现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表现[2]:手术后患者均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及血性渗出物从切口渗出,渗液中经检测含有脂肪滴,没有明显红肿从切口外观察,部分患者有硬性结节,渗出物细菌培养检测为阴性。)。其中患者渗出液细菌培养为阴性,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增高。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58例妇产手术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均给与腹部渗出液引流,同时应用高渗生理盐水对对照组患者的切口处进行冲洗,并应用无菌碘伏条进行外敷,一般换药2次/d。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前将渗出液挤出,并应用高渗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切口处进行冲洗后用无菌纱布对切口进行覆盖。同时实验组患者进行红光照射伤口处,一般2次/d,30min/次。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抗生素治疗,并对两组患者7d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3 療效评定

患者在术后7d拆线观察患者愈合状态良好为治疗显效;患者在术后7d拆线观察患者切口,切口需进行清创处理并采用无菌的蝶形胶布进行固定为治疗有效;患者在术后7d拆线观察患者切口,切口需再次进行清创缝合则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将笔者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并进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笔者对58例妇产手术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对照组患者显效2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2%。实验组患者显效29例,有效0例,总有效率为95.4%,P<0.05,说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7.5d±1.4d,实验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3.7d±0.7d,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妇科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导致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是肥胖[3]。患者因为皮下脂肪厚度增加,所以增加手术难度,加之手术会损伤和破坏组织,导致渗液产生,对术后伤口的愈合产生了影响。

笔者就本研究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红光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患者7d拆线后伤口较对照组愈合良好(p<0.05),同时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明显缩短。主要由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用红外线技术实施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组织细胞内的分子活动速度, 有较高的热量产生在局部地方,热量产生后可以刺激毛细血管令其扩张,提高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从而进一步加强患者机体的生物免疫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或消散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同时红光刺激机体组织,增加切口处血液循环,改善其周围的营养条件,对伤口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此外,红光照射切口处可以起到镇痛作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用红光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切口的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中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蒋秀芳.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4):46-94.

[2]黄惠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8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6):1997-1998.

脂肪液化高危患者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5 月-2015 年5 月收治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80 例,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0~54岁, 平均 (37.5 ± 3.6) 岁; 其中肥胖21例, 贫血18 例, 糖尿病6 例;切口完全开裂19例, 局部开裂21例;纵向切口31例, 横向切口9 例。观察组年龄22~56岁, 平均 (36.7 ± 2.5) 岁; 其中肥胖18例, 贫血19 例, 糖尿病8 例;切口完全开裂22例, 局部开裂18例;纵向切口27例, 横向切口13 例。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脂肪液化情况一般发生在术后的5~7 d时间内, 同时主诉切口有大量的液体外渗, 但是没有其他自觉情况;部分患者会发现敷料有黄色液体外渗, 在对切口做按压时会有更多的渗液出现;切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愈合, 同时在渗液中会有脂肪滴漂浮;切口不存在压痛或者红肿, 切口的皮下和边缘组织没有坏死表现。将渗液做涂片镜检可以发现有脂肪滴, 同时做连续3次的培养, 并没有发生细菌生长。

方法:所有患者运用常规换药处理, 将切口缝线祛除, 运用甲硝唑、氯化钠溶液和氧化氢溶液做创腔的冲洗, 避免感染发生, 同时将失活的组织做清理, 置入胶片做引流, 当渗液显著降低, 脂肪组织重获新鲜状况后, 可以等待切口自行愈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创腔做蜂蜜涂抹, 涂抹时机选择在渗液降低, 同时组织得到新鲜状态之后, 通过创可贴或者蝶形的胶布使其稳固, 间隔1 d做换药处理, 一直坚持到其全面愈合[1]。评估、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换药频次。

统计学分析:将采集的数据经由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做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同时以数据间对比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结果

在愈合时长上, 观察组 (8.79±1.85) d, 对照组 (12.03±2.84) d,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在换药频次上, 观察组 (5.79±1.34) 次, 对照组 (9.41±2.01) 次, 观察组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讨论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肥胖、糖尿病、机械刺激等。其中的肥胖主要是因为供血情况差的脂肪层在手术操作中会有血管断裂, 因而没有了血液供养, 脂肪细胞会产生坏死, 进而出现无菌化的炎症;而机械刺激主要是在手术操作中, 电刀、拉钩、脂肪钳夹等时间过长而导致脂肪正常血供受到干扰, 从而导致脂肪液化。而合并疾病, 如糖尿病、动脉硬化或者高血压等, 会引发末梢循环障碍, 进而降低了组织的正常愈合能力, 促使切口脂肪液化。因此, 在操作中要尽可能减少器械组织对组织的损害, 同时, 对于贫血、糖尿病和肥胖患者要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 做好原发性疾病的控制, 减少脂肪液化的可能性。在器械操作中减少长时间对组织的压迫或者损伤。同时, 术后要及时对患者做切口的护理, 可以采用红外线或者微薄理疗等, 促进切口局部的血运循环和渗液的快速吸收, 提供对切口愈合更好的组织环境[2,3]。

采用蜂蜜做处理, 其中所包含的蛋白质、葡萄糖、维生素、氧化镁或过氧化酶等都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机体的细胞代谢能力, 提升免疫力, 调整微循环状态。在中医理论中, 蜂蜜具有防腐、解毒、生肌等功效, 因此, 在脂肪液化切口的换药中使用蜂蜜, 可以让患处达到高渗性状态, 对细菌生长起到抑制功效, 加速患处合成糖原, 让新鲜组织得到有效生长, 从而让切口愈合得更加迅速。同时, 在近年来也逐步认可湿性的组织环境有助于切口的愈合, 可以有效刺激生长因子释放, 有助于氧合和血管组织生成, 让坏死组织得到加速溶解, 同时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而蜂蜜则可以较好地提供这种湿性环境, 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芦延峰.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8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1 (7) :75.

[2]董霞.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10例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6) :153.

脂肪液化高危患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妇科经腹手术患者64例, 年龄、病情、营养状态及缝合方法均无明显差异, 手术前后无感染征象,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均为术后5~9d出现刀口脂肪液化, 52例切口未裂开, 切口渗液, 部分愈合不良;12例切口裂开, 脂肪液化流出。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式, 实验组32例, 对照组32例。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拆除全部缝线, 局部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以预防感染, 用10%氯化钠纱条作切口皮下引流, 每日换药, 1~2次/d, 具体可根据切口脂肪液化后渗出液量的多少来决定, 如敷料渗湿严重可增加换药次数, 以保持切口的干燥, 当创面肉芽组织新鲜, 无渗出时行减张清创缝合术, 皮下置橡胶引流管接负压吸引器, 保留数天无明显渗液拔出, 减张线直到切口愈合拆除。对照组:在严格消毒下清洗切口, 然后用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胰岛素1mL:40单位 (国药准字H11020548) 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L, 取15mL冲洗残腔, 余5mL向切口皮下组织两侧浸润或点注, 再将冲洗液挤净, 以消毒蝶形胶布固定;配合采用重庆巴山仪器厂制造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型号TDPCQ_29P) , 圆形辐射器对准切口部位进行照射, 与体表距离20cm, 治疗温度36~45℃, 治疗时间为20min, 照射后进行无菌换药, 直至刀口愈合。

2 结果

所有病例切口全部愈合, 实验组7~10d, 对照组16~28d,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统计学处理两组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脂肪液化主要是因为局部血供不足造成脂肪细胞坏死。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不仅使患者的身体承受痛苦, 更延误进一步治疗,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关于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 体形肥胖。有研究表明, 肥胖患者的刀口脂肪液化率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2], 但肥胖患者发生脂肪液化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3]。由于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 术中对于脂肪的反复切割、钳夹、挤压等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 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 产生较多渗液, 影响切口愈合。 (2) 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在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时, 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 同时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 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 导致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 形成较多的渗液影响切口愈合。 (3) 长时间操作, 切口暴露时间过长, 不注意保护切口, 过度牵拉可损伤局部组织细胞, 造成水肿, 血供不良, 使组织发生氧化分解, 产生无菌性炎症、坏死, 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此外, 手术延长1h, 切口感染率增加1倍[4], 也增加了刀口脂肪液化的概率。 (4) 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肿瘤消耗所致。 (5) 缝合问题:缝合打结时缝线切割脂肪组织过多, 缝线结扎过紧, 皮下留残腔等均能影响切口血液循环。

关于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传统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 疗程长、愈合慢、患者痛苦较大,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如脂肪液化腔内注射强的松治疗, 使疗程缩短至平均8.8d;如使过氧化氢、胰岛素生理盐水冲洗, 平均疗程约8.1d。笔者采用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无菌吸痰管, 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 脂肪液化的治疗过程明显缩短, 平均约6d。原因可能在于通过持续负压吸引, 使得坏死的脂肪液化组织及时被吸走, 保持了切口的干燥, 避免了坏死脂肪组织引起周围脂肪组织的进一步液化坏死。通过皮下置管引流虽然患者活动受到一定限制, 但免除了过去常规撑开切口引流的痛苦, 又减少瘢痕面积, 缩短了愈合时间, 降低了医疗费用, 获得了患者的肯定, 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霞, 蒋兴芝.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和处理[J].社区医学杂志, 2005, 3 (5) :66.

[2]章安庆.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J].腹部外科, 2004, 17 (5) :300.

[3]胡建明.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798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 (3) :225.

脂肪液化高危患者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5例。

对照组患者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2,患者年龄34~76岁,患者年龄均值为(40.87±3.47)岁,妇科手术10例,腹部手术11例,泌尿科4例。

实验组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11,患者年龄33~74岁,患者年龄均值为(40.62±3.31)岁,妇科手术11例,腹部手术12例,泌尿科手术2例。

对比两组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均实施皮下负压引流管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于患者腹壁皮下置入输液管,将其作为引流管,并将无菌注射针头(12号)插入至无菌封闭玻璃瓶中,对其实施抽吸操作使其形成负压,再连接引流管,完成后,将注射器(30 m L)和静脉输液针相连,并将针头插入至无菌封闭玻璃瓶中,对其实施抽吸操作使其形成负压装置。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病房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整体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病情监测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达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进行数据分析,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均属于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使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为(7.25±2.15)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可知,两组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的比较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注: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为促进患者预后,对患者实施一定的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担心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应遵医嘱对患者讲解脂肪液化的相关知识(诱因、危害以及注意事项等),并告知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切口愈合,促进预后,使其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2]。(2)引流管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检查引流管是否存在扭曲、受压等现象,避免引流管发生堵塞现象;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在活动时,注意控制好力度,避免引流管脱落、扭曲等,此外,为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护理人员可以对引流管采取相应的固定措施[3]。(3)病情监测护理:手术结束后,遵医嘱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引流液的数量、颜色及性质,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手术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医师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

参考文献

[1]戴维,秦勇,陈念平,等.皮下置管负压引流加微波治疗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J].广东医学,2010,31(11):1460-1461.

[2]丁佩林,倪进斌.负压引流防治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7):72-73.

[3]蒋汉城.皮下潘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4):476-477.

上一篇:中国灾难性报道下一篇:公路机械化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