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2024-08-09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精选10篇)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第1篇

林业措施的目的在于创造对病虫害发生不利的条件, 以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林业防治主要包括下列措施:

1.1 选用良种壮苗

优良的种子才能长出健壮的苗木。苗木愈健壮, 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就越强, 造林的成活率也越高。因此, 在造林时应该选用优良种子和苗木。

1.2 造林措施

在造林调查设计时, 查看土壤害虫的密度, 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如有必要应在事先采取土壤消毒等预防措施。正确选择树种和混交方式。

1.3 抚育措施

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促进林木生长, 增加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合理进行抚育间伐, 除掉被蛀干害虫和病菌感染的枯立木、枯梢木、病腐木。

2 物理防治

2.1 人工捕杀

如利用金花虫、吉丁虫等成虫有假死性的特点, 进行震落扑杀;利用舞毒蛾成虫产卵集中、成块、外被黄毛, 显而易见的特点, 人工刮除卵块。

2.2 饵木诱杀

利用小蠹虫、象鼻虫、天牛等喜欢生活在树势弱的树木上的习性, 设置饵木引诱害虫到饵木上栖息和产卵繁殖, 然后及时加以消灭。饵木设置后要经常检查, 当发现有大部分被害虫寄生而出现幼虫时, 立刻将树皮剥下。有些害虫必须在幼虫钻入木质部前进行剥皮。

2.3 灯光诱杀

利用一些昆虫有趋光性的原理, 诱杀害虫。

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防治森林病虫害中使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 扑灭暴发性为害的害虫。化学防治受气候条件、土壤性质、树种、经营管理技术等因素影响较小。

4 生物防治

4.1 以虫治虫

按天敌取食害虫的方式可分为2大类: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常把所捕获的害虫立即杀死, 咬食或刺吸其个体。属于这类益虫的有晴蜓目、螳螂目、脉翅目、膜翅目以及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缨翅目中某些种类。当前发现效果较好, 而常利用的主要是瓢虫、草蛉、蚂蚁, 其次是食蚜蝇、食虫蝽蟓、食虫虻等。寄生性天敌种类繁多, 目前主要应用的有赤眼蜂、黑卵蜂、平腹小蜂等。赤眼蜂科种类多分布广泛, 目前已知能寄生于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脉翅目和双翅目151种昆虫, 其中以鳞翅目寄主最多, 131种。

4.2 以菌治虫

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 (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 防治农林害虫。目前, 世界上已知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有200多种。

细菌:目前应用较广杀虫细菌有苏芸金杆菌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害虫吞入这些菌后便很快的停止取食。引起败血症, 罹病症状是排出稀粪, 体表变黑, 组织腐烂发出腥臭, 直致死亡。杀虫细菌的效果与选用的菌种有关, 如苏芸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 它们对不同虫种的致病能力就不同。除此以外, 也与培养条件有关。细菌农药的林间使用效果, 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阳光、降雨、温度) 有关。杀虫细菌防治老龄害虫一般比幼龄害虫效果好, 并且不需要增加浓度, 有的老熟幼虫染病后, 虽能提前化蛹但最终仍会死亡。这是一个独特的优点。

真菌:能寄生虫体的真菌种类很多, 据统计有500余种, 但目前世界上主要应用的白僵菌和绿僵菌等。我国已试用白僵菌制剂防治玉米螟、大豆食心虫、地老虎、松毛虫及金龟子等20多种害虫。估计可感染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及螨类等200余种昆虫。白僵菌属于半知菌类。菌丝分枝, 分枝的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当白僵菌孢子接触虫体, 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就可萌发, 长成菌丝。菌丝能穿透昆虫体壁, 在体内大量繁殖, 引起昆虫死亡。死亡的虫体坚硬, 体面长满白僵菌菌丝, 形成僵虫。白僵菌不同于杀螟杆菌, 它可以由体壁直接侵入, 引起昆虫发病死亡, 故属触杀作用。

病毒:昆虫感染的病毒有核多角体病毒, 质多角体病毒, 颗粒体病毒和无包含体病毒等4类。在防治害虫上具有应用前途的为核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病毒有比较严格的专化性, 但感染能力较强, 有的可遗传感染, 用量少而效果好, 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杀虫剂。目前的主要困难是繁殖病毒必须活体培养。

4.3 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昆虫激素可分为外激素和内激素2种。现在已经发现的昆虫外激素有性外激素、结集外激素、追迹外激素及告警外激素等。

以性外激素为例做一介绍:昆虫的性外激素是由外激素分泌腺分泌的。不同种类的昆虫性外激素提取的方法也不同。溶剂提取法是较普遍的一种。对蛾类通常是将性成熟未交尾的雌虫腹末三节剪下, 浸泡在溶剂中 (二氯甲烷、乙醚、丙酮、苯等) , 将组织捣碎滤出残渣, 然后经过过滤取得溶剂, 即得到粗提物。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第2篇

综合治理新理论新技术在森林

经营中的应用

陈志国

通过认真学习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发展均势的新挑战及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理的方法与对策。明确了在未来的工作中森林保护队伍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到加快林业发展和森林保护事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准确把握林业和森林保护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努力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加强森林经济发展。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地力衰退问题,森林脆弱性增加、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低下。有害生物种类增多、爆发越趋频繁、危害程度更趋严重。二是气候异常,灾害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危害的诱因增多。三是林分结构和森林健康状况欠佳,抵御有害生物能力较差。四是物流剧增检疫难度加大,有害生物入侵扩散的风险增加。

森林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具有潜在危害性的灾害,发展到成片死树、毁林的严重程度之前,往往不易被人们察觉或重视。以往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许多地方长期被忽视和延误。因此,要把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宣传工作作为争取领导支持、群众拥护的重要前提来抓。应结合有害生物危害及防治实例,利用一切宣传工作,争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有害生物对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潜在威胁;宣传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条例。通过教育,使防治工作为社会各界、各级领导重视,列入议事日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搞好防治工作。

要把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同当前的森林经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感到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全面监测、及时预警、准确预报”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工作

监测预报工作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森防方针的首要环节,也是今年国家林业局要着力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今年全省上下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抓好监测预报工作。要紧密围绕“全面监测、及时预警、准确预报”三句话来组织开展监测预报工作,这既是监测预报工作的目标,也是对监测预报工作的总要求。

(一)健全网络,全面监测。一是进一步加强全省国家级测报点建设。要按照国家新公布的测报对象,对国家级测报点及时调整测报对象,落实测报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级测报点的带动辐射作用。二是加强对省级测报点和重点林区监测点的基础建设,结合预防工程项目的启动实施,做好调查工具及交通工具的配备。三是重新调整监测点,要求乡镇凡独立设林业站的必须设一监测点,没有独立设林业站的也要有兼职的监测员。四是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要把天然次生林、灌木林、有害植物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在全省形成以省监测预警中心为龙头,以市、县森防站为枢纽,以国家级测报点和省级测报点为骨干,以乡镇(场)基层监测点为基础的上下贯通的四级监测预报网络体系。

(二)分区施策,早期预警。要按照划类分区、分区施策的原则开展监测预报工作。全省应将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杨树病虫害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主测对象和监测对象,及时发布预报。

(三)突出重点,准确预报。松毛虫、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杨树病虫害等是我省主要的病虫种类。对这些病虫要提高预报准确率。县级森防站在发布趋势预报的同时,要结合防治发布短期生产性预报。生产性预报应成为测报工作的重点,只有及时准确的预报,才能科学的指导生产防治,避免造成大的灾害。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测报数据问题。各地要强化日常报表管

理和数据核查工作,认真做好月报和年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和严肃性。采用数据应以系统上传数据为准,避免出现系统上报数据与各类报告及宣传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二、以检疫执法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检疫御灾工作水平

要实现两个确保:一是服务大局,确保出圃造林苗木无疫苗;二是严格防范,确保及时发现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疫情。围绕两个确保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抓好产地检疫,确保苗木质量。一是把产地检疫工作纳入当地造林绿化任务范围,确保造林苗木质量。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四检”制度,严禁疫苗出圃。

(二)全面落实《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各市、县要依据制定完成本地区的《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市为单位组织实施应急演练。对松材线虫病和红脂大小蠹等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要以市为单位实行按月“零报告”制度。各地要充分发挥指挥部成员单位作用,协调各相关部门,把此项工作真正变成政府行为,扎实做好防范工作。

(三)规范执法管理,提升执法水平。各市要高举执法大旗,强化内部管理,坚持依法行政。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增强法律责任和服务意识,强化执法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检疫执法力度。既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赋予的职责,大胆开展检疫执法工作,严格检疫执法,用好权,把好关,切实做好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四)狠抓复检工作,防范疫情传入。一是重点对今年主要绿化工程场所(厂矿、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道路两翼、四旁绿化等新植的树木;当地较大的木材、种苗、花卉、中药材交易市场及储存、加工场所要进行复检。二是进一步强化港口、车站、大型企业的复检工作。

三、以工程治理为手段,进一步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一)实施分区治理,强化工程治理。根据全省林业发展布局,要实行划区治理,分类施策,全面实施重点病虫害的工程治

理,并实行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方式,以增强防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广国家级工程治理的成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治理的力度,防止爆发成灾。针对我省樟子松衰退病治理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林业厅樟子松衰退病治理现场会精神,按照责任状的要求和省厅批复的治理方案全面加强樟子松衰退病治理,确保完成年度治理任务。

(二)调整防治结构,加强科学防治。一是全面推行工程设计书制度。防治前要搞好调查研究,精心设计,科学防治,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治理水平。二是突出无公害防治和生物防治。要着力调整防治结构,采取无公害防治为主,坚决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步加大生物防治的比例。要加强对生物防治的技术指导,切实保证防治效果。在食叶害虫工程治理项目区要全部采用无公害防治,绝对禁止使用化学农药。要进一步强化营林措施在防治中的作用,并作为实现持续控灾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各地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生物制剂,如在美国白蛾防治中使用周氏啮小蜂,在松毛虫防治中使用赤眼蜂等。要建立各种类型生物防治示范区,树立生物防治典型。对已有的生物天敌场点,要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对生物天敌的生产和应用予以大力支持。

(三)贯彻落实条例,推进依法除治。一是要推行限期除治通知书制度。对一些拒不防治或不认真防治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下达限期除治通知书,督促林主防治,确保整体防治效果。二是要贯彻落实“谁受益、谁防治”的原则。要逐步建立公益林的有害生物预防和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治理主要由政府

负责,商品林有害生物防控主要由经营者负责的责任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投入机制,调动经营者投入防治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防治不力造成重大损失和灾情扩散蔓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四)强化联防联治,实施整体推进。要建立协同御灾机制,全面推行联防联治。行政毗邻地区,包括省际间、市际间和县际间,要针对同种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建立联防联治协调机制,统一方案,分头实施,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切实提高防治成效。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作业时间、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防治协作机制。要实行信息通报制度,互相交换各自主办的信息简报和各类信息材料,实行信息共享。各地要主动与毗邻地区进行协调,切实开展好联防联治,切实收到实效。

四、以目标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强化责任制度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第3篇

关键词:稻水象甲;发生;综合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68-1

0 前言

稻水象甲是国际性农业植物检疫性害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它最早发生在美国,借助流水蔓延,或混迹于水稻秧苗、稻草及稻谷中,随人为进行远距离调运而迅速传播。目前,稻水象甲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等10多个国家发生危害,成为世界水稻生产的一大潜在威胁,我国已把稻水象甲列为国家级检疫性有害生物。

1993年传入吉林省后迅速蔓延,2003年传入长春市双阳区,并零星发生,2004年全区水田都有发生。2005年、2006年发生程度逐年加重,为害程度越来越重,损失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双阳区水稻生产安全的制约因素。2007年双阳区水稻稻水象甲发生面已占全区水稻面积100%,全区平均损失率15%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000万元以上。

双阳区从2008年开始全面开展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实行联防联治,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购药,统一施药,统一检查”的四统一原则,有效控制并减少了稻水象甲发生面积,挽回了粮食损失,收到较显著的效果。

1 稻水象甲发生时期与危害

水稻稻水象甲是半水生性昆虫。一年只发生一代,它的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蛹等四个阶段,以成虫和幼虫危害水稻等作物。

稻水象甲成虫在稻草、水稻根茬、水田周围禾本科杂草、田埂土中进行越冬。当春季土壤温度达到10℃左右时,越冬代成虫开始复苏活动,水稻插秧前先在早春禾本科杂草如芦苇、野燕麦、香蒲等寄主上为害,玉米出苗后一部分转移到玉米上为害,待水稻秧苗进入本田或插秧后陆续进入稻田进行危害。5月下旬,稻水象甲大量侵入水稻本田,以靠近田边的稻苗成虫量为最多,成虫可在稻田水中游泳,在稻苗上取食产卵,成虫啃食叶片,9点前和下午4点后的冷凉的气候下成虫就开始危害叶片,使叶片失绿,形成宽约0.5mm,长30mm以下的长条白斑,严重影响了叶绿素的形成和营养成分的运输,苗期长势差,营养生长缓慢。成虫卵产于水面以下的叶鞘或根组织内部,卵期为7天。卵孵化后,即进入幼虫生长阶段,幼虫期为30-45天,低龄幼虫蛀食稻根,大龄幼虫咬食稻根,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盛期,危害严重地块,可造成倒伏、漂秧、根系腐烂、植株矮小,成熟期推迟、产量降低等后果。幼虫老熟后作土茧化蛹,蛹期为10天,7月中下旬为新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份大部分成虫逐渐向稻田周围杂草寄主上转移,准备越冬。

2 稻水象甲传播途径

2.1 自然扩散

成虫飞翔和扩散有很大关系, 起飞后虫体能随气流上升, 借助风的力量进行远距离传播, 迁移距离可达10km之多。成虫也可在水中游泳, 随着水的流动漂移传播。

2.2 人为传播

从检疫要求来讲,应严格禁止秧苗和稻草从疫区调往非疫区。

2.3 交通工具传播

成虫也有可能随稻种、稻谷、稻壳、稻草及其他寄生植物、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3 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控方法

3.1 农业防治

3.1.1 合理施肥 施肥多的稻田,幼虫量大,所以选好施肥時期,合理施肥,可降低虫口密度。

3.1.2 清除杂草 秋冬季节,清除和烧毁四周杂草,使其失去越冬场所,直接消灭害虫。

3.1.3 建立隔离带 稻水象甲疫情临界区重点隔离,实施水改旱,或改种其它非寄主作物,建立安全缓冲隔离带。

3.1.4 合理的农事操作 通过秋翻地、春翻等农事操作来消灭越冬代成虫。

3.1.5 设立监测点 在齐家、奢岭设立稻水象甲阻截带监测点,密切关注疫情及发展趋势,杜绝向周边县市区蔓延。

3.2 物理防治

利用稻水象甲具有趋光性的特征,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也可设置诱杀田,夜间点灯诱集成虫产卵,然后集中消灭。

3.3 生物防治

稻田养鸭不仅使稻水象甲的为害明显下降,而且能疏松土壤,有消防除杂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3.4 化学防治

抓住稻水象甲生活史的薄弱环节,对越冬代成虫和新一代成虫进行重点防治。打药时连稻池边2米内及稻田内都一起打药,防治效果好。

3.5 防治药剂

象甲快杀乳油,每公顷550ml,兑水稀释1500倍液喷雾;象甲净乳油,每公顷450ml,兑水450kg,喷施;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等;施药最佳时间是午后或傍晚。

4 稻水象甲防控效果

2008年,全区17万亩水田全面防治一次,阻截带8.1万亩又进行第二次(幼虫)防治。经过综合防控,稻水象甲密度明显减轻,由防控前平均19.4头/m2,下降到平均5.0头/m2;2009年,稻水象甲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均有所减轻。稻水象甲发生面积7000hm2,占全区水田面积61.95%,比2008年减少发生面积4300hm2,减少38.05%。经过两年综合防控,2010年全区稻水象甲发生面积已经下降到9.5万亩,比2008年17万亩,下降了7.5万亩,下降44.1%。防治前的虫口密度由19.4头/m2下降到2010年的8.5头/m2,下降56.19 %。

经过两年的稻水象甲防控技术实施,防控面积达18333hm2,水稻平均公顷产量达到8792.7kg,比防控前的前三年平均公顷产量7655.5kg增产1137.2kg,累计新增产水稻2084.9万kg,新增总产值3752.8万元,增产14.9%。

草坪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 第4篇

1 草坪的主要有害生物

首先, 草坪种类可能导致草坪本身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死亡;其次, 草坪病虫害, 如褐斑病、镰刀菌枯萎病、腐霉枯萎病、马唐、莎草等有害生物会造成草坪死亡;最后, 有些有害植物会在短时间内大面积生长, 侵蚀原有生物, 造成草坪死亡。

2 草坪有害生物的种类

2.1 病害

首先, 褐斑病会危害草坪产生, 主要危害草地上的早熟禾和高羊茅。褐斑病会造成草坪植物的根和叶受到损害, 严重的会造成大面积草坪枯死。褐斑病的发病高峰期是每年6~9月。由于气温升高, 很多草坪植物产生枯死斑。并且, 随着湿度的加大, 褐斑病迅速蔓延至整个草坪, 导致只有少量的植物植株存活下来。其次, 腐霉枯萎病也会使草坪产生巨大危害。腐霉枯萎病主要发生在6~7月份。病发初期, 草坪植株发软, 叶子颜色变黑, 并且有腐烂,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情会蔓延, 导致草坪大面积死亡;再次, 镰刀菌枯萎病会危害草坪, 造成草坪植株根部和叶片腐烂, 危害巨大;最后, 锈病也会对草坪产生巨大危害。锈病多发与禾草, 破坏禾草的叶绿素, 呼吸作用失调, 叶片枯死。

2.2 虫害

首先, 斜纹贪夜蛾是草坪的主要虫害之一, 危害马蹄金草坪。斜纹贪夜蛾繁殖能力较强, 一年能够繁殖很多代。斜纹贪夜蛾大多在夜晚活动, 啃食马蹄金的叶肉。另外, 斜纹贪夜蛾喜温, 盛发期在7~8月;其次, 灰翅贪夜蛾对草坪有着巨大危害。灰翅贪夜蛾主要危害早熟禾及高羊茅, 繁殖能力较强, 每年繁殖5~6带。并且, 灰翅贪夜蛾在5~6龄时期食量暴增, 严重侵蚀草坪。

2.3 杂草

首先, 莎草是草坪的主要杂草之一。莎草主要靠茎部和种子繁殖, 在4月发芽, 6~7月开花, 8~9月成熟。由于莎草耐热不耐寒, 因此, 莎草的主要危害期是6~9月;其次, 马唐是草坪的主要杂草, 依靠种子进行繁殖。大约每年的4~5月出苗, 7月开花, 8~10月成熟;最后, 荠菜也是草坪的主要杂草。荠菜的种子细小, 每年3~5月开花, 6月左右结果, 因此, 荠菜的主要危害期也是6月份。

3 草坪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的策略

3.1 选择草坪品种

园林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其他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草坪品种。例如, 在温暖地区, 高羊茅的抗热性具有较大优势, 而早熟禾的抗热性低于高羊茅。因此, 应播种高羊茅。同时, 在播种草坪时, 可以采用混播的方式, 增大草坪的密度, 加大植物植株之间的竞争力, 控制杂草生长。另外, 在播种草坪的时候, 还可以加大播种量来提高植物密度, 减少杂草的生长空间。根据自然环境、植物特性及播种规律来选择草坪品种能够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 减少杂草的危害。

3.2 种子消毒

播种前, 消毒处理种子, 采用浸种、拌种等方法杀菌处理。人们常用的杀菌剂主要由敌克松、代森锌、六氯苯、萎锈灵等。同时, 合理使用杀菌剂, 避免损害种子。

3.3 土壤消毒

播种前, 还可以对草坪土壤进行消毒, 在土壤中撒入杀菌剂, 并在杀菌15天后播种。常用的土壤杀菌剂有六氯苯、甲基托布津、代森锌。要严格按照比例使用。

3.4 加强管理

首先, 要加强草坪的肥水管理。高温季节到来前, 施用复合肥, 增强草坪的抗逆性。同时, 由于高温季节草坪蒸发严重, 定时浇水, 浇水时间在晚上8点~凌晨5点最为合适;其次, 要加强预防后海生物, 在病虫害产生前采用杀菌剂等药物对草坪进行病虫害防治。同时, 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治疗, 抑制草坪病虫害, 直到病虫害完全消失;最后, 要合理使用除草剂, 避免杂草危害草坪。

4 结语

草坪对城市园林绿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有害生物对草坪有着巨大的危害。为了充分发挥草坪的绿化功能, 城市园林管理部门积极重视草坪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草坪有害生物能够完善草坪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保证草坪的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齐晓, 周禾, 韩建国, 李曼莉.草坪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 2006 (6)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第5篇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林造发〔2013〕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 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的有关规定及国务院有关通知的要求,结合《国际植物保护公约》,我局制定了《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管理工作。对未能按照规定开展疫区管理的,我局将予以通报。对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局。

二、切实加强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和普查工作,科学分析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和趋势,作出准确的预报和及时主动的预警。认真做好疫情信息报送工作,对漏报、瞒报、虚报疫情的,一经发现,从严究责。

三、着力抓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和有害生物的除害处理工作。加快推进检疫追溯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检疫登记备案制度。采取封锁、控制、消灭等措施,强化源头管理,严防疫情从疫区传出。

四、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疫区除治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相邻疫区间、疫区与非疫区间以及与交通、邮政、质检等部门间的联防联治机制,畅通疫情信息,协同开展防控。科学制定除治方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采取有效的除治措施,及时拔除疫区。

五、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实际,通过风险评估提出并发布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加强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管理,制定有关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措施和防控责任,有效开展防控工作。

国家林业局 2013年1月29日

—1—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管理办法

为全面加强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管理工作,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扩散,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经济贸易安全和森林食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的有关规定及国务院有关通知的要求,结合《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制定本办法。

一、疫情认定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由专业机构进行认定,疫情统计和管理以林业小班为单位。认定疫情的专业机构包括国家林业局指定的林业有害生物鉴定机构、省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以及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定的林业有害生物鉴定机构。

各地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检疫工作中,发现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的,应当立即取样并送至专业机构检验鉴定。经专业机构认定后,本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疫情普查,确定疫情发生范围和程度,为疫区划定提供基础数据。

二、疫区划定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所有发生地均应当划定疫区。疫区一般以县为单位划定(国家特定的有害生物除外)。疫区每年划定一次。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在每年第四季度提出应划定的县级疫区。根据国务院有关通知要求,目前国家特定的有害生物为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四季度提出应划定的县级疫区和乡镇级疫点。

三、疫区发布

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应划定疫区后,应当及时上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在每年第一季度发布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乡镇级疫点,以及其他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县级疫区,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必要时,可划定和发布其他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乡镇级疫点;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县级疫区应当上报国家林业局批准后,由国家林业局在每年第一季度发布。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2—

疫区划定发布后,各地要加强疫区的监测、检疫和除治工作,及时根除疫情。经除治并由专业机构认定,达到以下条件的,可撤销疫区:

(一)经普查,连续三年均没有发现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

(二)疫区内所有疫情发生小班已没有发生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寄主植物。

应当撤销的疫区由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专业机构认定结果提出。疫区撤销程序与划定、发布程序相同。

本办法自2013年3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8年6月30日。

北方夏玉米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第6篇

一、分期治理技术

1. 播种期

播种期预防的病虫害主要有粗缩病、地下害虫等。

(1) 选种抗耐病良种。鲁单981、鲁单50、农大108等品种较抗玉米粗缩病、叶斑病、瘤黑粉病等病害,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

(2) 加强健身栽培。在玉米播种前, 清除田间地边杂草, 及时销毁或封存玉米秸秆以减少病虫源。平衡施肥促进植株健壮。改套种玉米为直播, 减少灰飞虱的传毒机率, 预防粗缩病。

(3) 种子处理。防治灰飞虱预防玉米粗缩病, 可用70%吡虫啉按种子量的0.6%拌种。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各种病虫混发较重的地块, 可用以上药剂混合拌种防治。

(4) 化学除草技术。在玉米播后芽前, 亩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毫升或40%乙·莠悬浮剂150~200毫升对水30~50千克喷地面, 确保喷湿、喷匀。

2. 苗期

苗期发生主要病虫害有灰飞虱、粗缩病、二代粘虫、玉米螟和杂草等。防治杂草苗后茎叶处理, 可亩用4%烟嘧磺隆悬浮剂75毫升茎叶喷雾, 或亩用20%百草枯水剂120~150毫升对水30~50千克, 在玉米苗高达30厘米时定向喷雾防治, 注意不要喷到玉米植株上。

玉米粗缩病是要坚持治虫防病的原则。一是防治灰飞虱, 防止传毒。较好的药剂有吡虫啉、异丙威等, 二是拔除病苗和翻种或改种。苗期粗缩病病株率20%以上的地块要及早翻种。翻种地灰飞虱密度仍然较高的要在玉米出苗前防治灰飞虱, 以免玉米再发病。

防治玉米螟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0克加细砂5千克施于心叶内, 可兼治玉米蓟马。防治二代粘虫和玉米蓟马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可兼治玉米蚜和稀点雪灯蛾。

3. 穗期

此期是多种病虫的盛发期, 主要有叶斑病、玉米穗虫等, 防治叶斑病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穗虫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滴灌果穗。

二、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害虫

一是当玉米螟卵寄生率60%以上时, 可不施药而利用天敌控制危害。二是当益害比失调, 可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亩用100~150毫升B乳剂加细沙5千克制成菌沙施于心叶内, 可有效防治玉米螟。

三、大力开展专业化统一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法与对策 第7篇

在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生物种、基因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为指导, 发挥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是解决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的重要途径。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种群管理策略和管理系统, 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针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联系的环境, 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 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 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并使防治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IPM强调要充分利用天然控制因素, 诸如天敌、益菌、生物种间竞争或 (抑制因素) 抑制关系, 以及耕作、栽培、品种抗性、遗传等作用, 同时不造成环境污染。利用并充分发挥生物种群之间的自然抑制因素和规律的作用, 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 这在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有重要意义。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就是利用了寄主与有害生物、寄主与天敌、寄主与生态环境、有害生物与天敌、有害生物与环境间复杂的网络关系, 来实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与管理, 而并不是对有害生物直接采用广谱性化学药物的灭杀。自然抑制因素不仅能使防治措施对农林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而且能使环境友好的各种有效防治措施尽可能相互协调。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也包含着在总体上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较高的生产效能为目的的优化管理方案。

2 林业技术防治措施是预防性的根本措施

除了由于病虫害本身的顽固性、防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外, 更主要的是由于人们违反客观规律的人为因素所造成, 如盲目引种、逆境造林、树种单一、重造轻管、重化学防治轻综合管理等弊病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人工林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点在于提高林分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 将森林病虫等灾害控制在允许的水平之下。自然状态具有稳定性是长期选择的结果, 造林后经营抚育的目的是使林分尽量发展到天然林分的状态, 以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利用生态平衡, 自然抑制有害生物的大爆发。

林业技术防治措施是预防性的根本措施涵盖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 森林保护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工作要与森林经营管护密切相结合, 始终贯穿着整个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强对人工林的经营管理, 充分发挥林业技术防治措施的作用。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精心栽植、营造混交林, 对幼林和成林进行及时的抚育和疏伐管理等仍是抵御有害生物大爆发的有效和根本措施, 也是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有效措施。林分卫生状况良好、疏密适度、通风良好、林木生长健壮, 许多寄主主导病害自然没有发生或流行的条件。营林措施中及时清除病树病枝和转主寄主等以减少侵染来源, 改善或避开对病原物生长、繁殖、传播和侵染有利的环境等, 都能有效地防治病原物主导病害。有害生物大发生的机率低, 化学药剂防治的应急措施使用率就低。

3 有害生物发生时, 在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无公害防治措施

目前, 我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已发展到以生态治理为主的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防治技术应进入到以无公害防治技术为主的阶段。由于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无毒、环境兼容性好, 不杀伤天敌昆虫, 选择性强, 对生态影响小, 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特点, 作为重要的调控措施已成为无公害防治中优先采用的方法。广义的生物防治不仅包括各种捕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 还包括微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 以及昆虫信息素和昆虫生长调节剂 (仿生制剂) 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 生物防治措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已有相当多的成功事例,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广泛实施生物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公害防治要求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并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施药技术。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措施一般只在有害生物突发期、高发期实施。

对于林木病害, 应充分利用适地适树、减少侵染来源等林业技术防病措施。利用森林树木自身的抗性也是防治森林病害集中爆发的重要方法, 如能育出抗性品种, 就充分加以利用。对于大病斑的皮部病害, 先刮除烂皮部分, 再涂抹生物杀菌剂;对于很多小病斑的皮部病害, 可通过适当伐除病弱木和修枝措施使林分密度适宜, 卫生和通风状况良好, 并适时直接向树冠、树皮、林间、林下喷洒生物杀菌剂;对于叶部病害, 秋冬之时计划火烧落叶和地被物, 尽量清除侵染来源, 春夏抱子散放之时顺风释放无公害烟雾剂, 或药剂喷洒树冠。

摘要:森林保护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兼顾林业的持续增长、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PM) 首先强调发展和经营健康的森林, 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第8篇

1 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霍山县茶树虫害以茶小绿叶蝉、茶蚕为常发性害虫, 茶尺蠖、茶毛虫等间歇局部重发[1], 茶轮纹叶枯病和茶饼病等几乎不造成危害。2006年主要是茶小绿叶蝉有所发生, 共引起7 867公顷次茶园受害, 茶尺蠖、茶蚕和茶毛虫均未造成明显为害。在积极开展病虫测报和电视字幕预报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技术培训, 实行以健身栽培、生物物理防治为主, 辅以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1.1 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宣传。以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网络为主体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安排、日常监管, 以农业主管部门为核心开展技术培训、操作指导, 让茶农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二是明确责任。为扎实稳妥地推进茶叶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作, 针对诸佛庵镇分户经营规模小、对象多的特点, 明确要求乡镇农技部门要承担实施责任, 具体负责茶园病虫害发生信息收集、通报和指导茶农防治的日常事务。

1.2 技术保障

一是举办茶叶农民田间学校。几年来共举办了茶叶农民田间学校43所, 累计培训茶农、种植大户共1 650人。采用茶农参与的方式, 探讨茶园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和茶园综合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低产茶园改造、黄芽茶合理的采制、茶园新建等技术。通过茶叶全生长季节的培训, 茶农从做中学, 从学中做, 了解了茶树生长特性, 认识了茶叶上的主要病虫害, 掌握了防治方法, 懂得了在通常情况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道理。接受培训的茶农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周围茶农和亲友, 非学员户可向接受培训的学员请教。二是结合民生工程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2年开展2项民生工程, 培训4处, 160人, 重点介绍茶树健身栽培和综合防控技术, 注重交流互动, 以集中培训为辅, 强化田间个别指导, 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充分利用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 开展示范大户培育。三是发挥茶农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全镇有茶农合作社5家, 社员913户, 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开展综合防控, 建立茶园生产档案, 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跟踪制度做好准备。

1.3 推广健身栽培技术, 实施综合防控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用有机肥。清除田间表面杂草和病残体, 根据茶树对环境、肥水的自然需求, 施用有利于生长发育的沼液沼渣、厩肥、饼肥秸秆覆盖还田等科学方法, 使其生长稳健。二是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由于茶小绿叶蝉卵块呈带状和茶毛虫、茶蚕低龄幼虫具群集性, 及时剪下有卵聚集在一起幼虫的枝叶, 就地踩死。三是诱杀。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茶园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 诱杀了尺蠖类、茶蚕、茶毛虫等毒蛾类的鳞翅目害虫、茶蚜、茶籽象甲等多种成虫;还可利用糖醋液诱杀鳞翅目成虫;2008—2010年应用杀虫粘板6 600片, 防治面积近33.33 hm2。四是生物防治。茶尺蠖、茶蚕、茶毛虫等幼虫3龄前期食量小, 用B1.6万IU/mg[2]、颗粒体病毒、杆状病毒、核多角体病毒、茶小绿叶蝉用白僵菌等[3], 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左右。五是化学防治。防治茶蚕、茶小绿叶蝉期间遇阴雨低温天气, 防治效果很不理想, 有的地方虫口密度较大且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及时用1.2%阿维菌素乳油150~300 m L/hm2或0.2%苦参素水剂1 125 m L/hm2, 对水600 kg在茶园中实行点片喷雾法进行防治, 效果十分明显, 并兼治部分刺蛾、叶斑蛾等其他多种叶部虫害[4]。

2 成效

2.1 田间发生量及为害率降低

从调查情况来看, 应用灯光杀虫, 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发生量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 每代平均虫量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 (2.9~24.3) 。从调查情况来看, 应用灯光杀虫区茶树田间不同时期主要害虫为害率显著低于非灯光杀虫区, 每代平均为害率与非灯光杀虫区平均虫量比值为1.0∶ (2.7~12.7) 。

2.2 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根据分别跟踪调查诸佛庵镇农技服务中心2011年在频振式杀虫灯应用区与非灯光杀虫区30户平均产量, 平均增产10.06%, 应用灯光杀虫区增产效果明显。一是经济效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首先诱杀了大量的害虫, 减少了田间害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 实现了增产增值。跟踪调查显示, 应用杀光虫灯区域共135 hm2, 平均节约农药成本40.1元/hm2, 当年累计节支5 413.5元;平均增产鲜叶802.5 kg/hm2, 累计增产107 t, 按1.4元/kg计算, 共增收14.98万元。而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具有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二是生态效益。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方方面面危害是众所周知;而使用频振杀虫灯具有对人畜安全、诱杀害虫种类多、累计成本低、无毒、无污染、节能、省工、管理容易、活体性引诱效果显著、控害面积大、控害时间长, 增产效果明显、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等诸多优点, 是一项环保节能型、光物理控制害虫新技术。从2011年应用情况来看, 符合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 (林) 产品的生产标准, 防效一般可达90%以上, 同时在防治病害时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从根本上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田间6次调查百丛蜘蛛数量来看, 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较各处理区下降3.5%~9.5%, 农民自防区使用了化学农药, 茶园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蜘蛛数量下降幅度达40.51%, 远高于杀虫灯+生物制剂防治区和试验处理区的下降幅度。

2.3 提高了茶农的素质

通过参与茶园生态系统分析和田间调查方法学习, 提高了茶农对茶叶病虫害的识别能力, 提高其对病虫害发生动态的分析能力, 提高茶农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茶农对茶园实行无害化操作管理的自我决策能力, 开拓了寻求自我发展的思路, 也解决了当地茶树病虫害防治上散漫防治的难题。

摘要:总结了霍山县茶园有害生物的发生及综合防控工作的开展情况, 通过比较, 综防区害虫发生量和为害率明显低于化防区, 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且具有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茶叶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成效,安徽霍山

参考文献

[1]朱德焰, 张杰, 张丽.信阳茶区茶毛虫防治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 2004 (5) :19.

[2]韩明波.10000000PIB/毫升油桐尺蠖核多角体病毒.4000IU/微升苏水悬浮剂防治茶叶油桐尺蠖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1) :23.

[3]谢宝林.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 2007 (5) :22-23.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第9篇

关键词:动植物检疫专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教学方法,改革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是研究农业生产中各种有害生物 (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害虫、害草及害鼠等) 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的综合性学科[1]。此课程与生态学、环境学及经济学等领域交叉融合, 且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2,3]。安徽农业大学在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开设了此课程。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针对动植物检疫专业的特殊性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讲好第一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哲人曾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一门课程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会感到乏味。因此, 教好一门课的关键, 就在于第一堂课讲得好不好, 能不能在初次接触时就吸引学生[4]。在绪论课的讲授中, 笔者首先会与学生一起进入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回顾从古至今农作物种植制度、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规律的演变, 通过讲述人们与有害生物长期不间断的斗争历史, 引出近代化学合成农药的出现以及造成的“3R”问题 (农药残留、抗药性与再猖獗) , 最后启发学生得出“仅仅依靠单一的防治手段不足以应对有害生物的为害, 必须采用综合治理策略”的结论。同时,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喜欢上这门课程。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就会在课后主动查找相关信息, 阅读文献资料, 这不仅能鞭策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认真学习, 还能激发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2 以科研促教学, 加强新知识的传授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 必须注重“教研”相长。如果脱离了科研而只搞单纯的教学, 必会陷入“理论知识陈旧、技术体系落后”的窠臼[5]。教师只有做好科研, 才能熟悉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 掌握先进的理论方法与研究技术,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得到极大丰富, 引人入胜。因为动植物检疫专业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 作为专业课教师, 应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并将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例子融汇到课程的教学中, 启发学生去寻找解决办法,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接地气”。近年来,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促进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知识技术体系的更新。例如, 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种形势下, 教师也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讲到“有害生物辨识”的时候, 就可以举“DNA条形码”的例子, 展望新技术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这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 并有助于教师将不同模块的知识体系串在一起, 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知识的理解, 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3 革新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专业课教材由于编写、出版周期长, 总是滞后于知识的增长速度[6],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也不例外。因此,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新的知识, 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教材中经典的理论是课程的精华, 要保留;对于陈旧、不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内容, 在授课时就仅做简单介绍。通过精选教学内容, 既保证了课程的时效性、前沿性, 又增大了课堂信息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 结合多媒体课件及视频, 使学生能够识别、鉴定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有害生物, 掌握其为害症状和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了解预测预报技术, 并能制定出大致的治理措施,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除了教学内容的调整之外, 笔者还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一方面, 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其他课程结合, 根据相关基础课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使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如有些学生已经在生态学中学习过“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那么再学习“提高生物多样性能够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就能轻松掌握。另一方面,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这门课程本身也需循序渐进。例如, 必须先学习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课程后, 才能继续进行合理利用杀虫剂的学习。通过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既保障了本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 又避免了教学内容上不必要的重复, 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时间, 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4 改进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仍然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被动地当听众。这种方式重视对已有知识的灌输, 但忽视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限制了学生自我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造成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7]。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笔者在课堂上实行启发式引导和讨论式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从而营造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质量。

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自身角色, 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地位, 认同了自身的主体角色, 才能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 激发起极大的学习热情[8]。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从提出问题开始, 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一是课堂讨论。提前布置讨论题目, 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进行预习, 上课之前预留时间供学生分组讨论, 并通过PPT等方式进行展示, 教师点评并计入平时成绩。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并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二是结合实践教学。因为上课的学生全都经历了在植保和检疫部门的生产实习, 参与过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的制定, 所以笔者以实习地点划分小组, 各小组将实习期间的工作以PPT的方式作报告, 讨论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三是提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浏览教学课件, 通过网络领略其他院校教学名师的课堂风范。更重要的是, 网络课程有非常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可增大教学信息量, 同时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使原本需要较长时间讲解的概念、理论得以轻松展现, 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5 完善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后, 就必须形成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考核方式, 使之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又能鞭策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死记硬背考高分”的成绩评价方式需要向多元化、科学化的考察方式转变。一方面, 笔者将学生课前预习、PPT报告以及自学总结等纳入考核体系,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习细节、点评以及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另一方面, 精心研究期末考试试卷, 采用综合型、应用型的题目, 在考核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同时, 结合生产实践相关问题, 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6 结语

总之, 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 结合安徽省和安徽农业大学实际, 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完善考核机制,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青文.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1-15.

[2]罗小勇, 李宝笃, 路炳声.高等农林院校培养IPM型植物保护人才的必要性和思路[J].农业教育研究, 2012 (1) :2-4.

[3]张清霞, 冯从经.《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 (19) :45-46.

[4]宋朝鹏, 贺帆, 宫长荣, 等.激发农科学生学习专业课兴趣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0 (6) :209-210.

[5]王润孝, 张学良, 吴丁毅.教学与研究相长的长效机制建立之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0) :71-73.

[6]雷国铨, 王海林, 陈潜, 等.试论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及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4) :578-582.

[7]哈福.影响农科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6 (3) :68-70.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生态是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及其复杂, 其健康生态也就是可以正常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行, 同时整体的结构还必须完善、顺畅, 自我修复能力要强大。整个生态之中, 林业生态是整个生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生态之中是维护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整个林业系统之中,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道路, 完善机制结构, 使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技术, 进行结构的全面优化, 结合林业的实际情况, 定制出合理可行的控制方案。建立完整的森林系统, 尽量避免有害物质的出现, 这也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的重要道路。

1 森林健康

森林的整个系统必须有长期稳定的生长状态、抗灾害的能力要强, 同时还能够给我们不断供应各种生态上的服务与相关产品。

1.1 森林健康管理

对森林进行健康的管理, 主要目的就是保护与促进其系统的健康运行, 增强其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加强了森林整体的生态状态的同时也加强了抵抗逆环境的能力, 使其稳定性能、和谐性能更加强大, 尽量的减少或者是避免内外因素对其健康造成的危害, 不断的改善其生长环境, 确保其顺利健康的生长, 这样森林给予我们的生态服务也就会更完美。

1.2 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进行森林有效健康的管理, 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也就是经过对其健康的管理之后, 改变森林原本不健康的生长状态, 使其维护长期稳定的健康生长, 使之在育苗期间就一直保持健康的状态。健康状态下的森林在进行管理与运营时, 必须确保生物与非生物有害因素对其不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在健康的生长状态与环境之中, 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同时还必须满足我们对整个林业生态与社会的各种需求。

森林的健康运行状态最重要的也就是对其有合理的布局与规划, 在经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的理念。有如下几个部分: (1) 火险处理, 其中就包括可燃物质的处理、火险的等级、避免野火的出现、火烧的控制对象等; (2) 森林有害物质的管理;对森林健康运行状态的检测与评估, 我国必须确立随森林健康状态的全面检测, 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记录相关信息, 掌握其生长变化, 使用人为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 也就是天然林采取自我修复的方式, 人工林必须结合自认的经营状态, 掌握好其游憩的功能、全民参与的认识教育。

2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生态健康原理, 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 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 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 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 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 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 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 体现了生态学思想, 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 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 使森防工作者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3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 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 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 管理策略逐步完善, 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 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 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 笔者认为,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 采取“营林为主, 适当干预,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 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3.1 营林为主, 培育健康的森林

在整个营林的时候, 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健康的理念与思想, 育苗阶段到成熟至采伐这一过程, 都必须有健康的管理, 始终贯彻健康的理念。进行育苗的时候必须把重点放在苗木是否健康合理生长之上, 确保苗种的多样性, 提高种子的全面健康管理;结合森林的实际情况, 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方案, 有合理的配置, 保障森林多样性, 结合现代科学的方式进行种植, 增加其抗危害的能力, 就虫害现象严重的林区来说, 必须加大抚育的力度, 增强其抗性, 把有问题的林木进行相应的处理, 避免影响到其他的林木, 对其天然林必须加大保护的力度, 避免人为对其造成干扰, 避免其他的物种入侵, 进行采伐的时候, 必须合理的安排采伐的办法, 防止出现大面积, 一次清的采伐方式, 采伐必须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

3.2 以生态调控为主, 对造成灾害的有害生物进行干预

就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来说, 必须提高其抵抗外来有害物质侵害的能力。在实施的时候,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药物, 防止大量大范围的用药, 对于非靶标生物来说,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选择的药物必须是害处极小的, 必须使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施药, 这样有针对性的施药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通常巡视的过程必须加大监督的力度, 在第一时间发现处理, 避免事态严重。

3.3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

对其森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 必须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 制定出合理安全的监管体制, 加大监管的能力, 采用的监管设备要求必须要高, 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出现问题的树木,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就健康与亚健康的树木也必须加大监管的力度, 确保林木能够长期稳定健康的生长。进行检测的时候, 巡视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整个林区有全面的了解, 完善检测时记录的内容, 把平常检测时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在中国必须重视这方面的管理, 只有运行过程中做到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情况, 这样才可以避免危害再次发生, 确保林业生态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病虫害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森林的健康, 所以文中对于如何建立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如何防治病虫害做出了分析, 为我国营建健康的森林体系做出了贡献, 并且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 2008 (3) :40-41.

[2]赵宇翔.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EB/OL].科学网.[2008-04-15].

[4]杨伟, 周祖基, 黄琼, 等.浅议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J].四川林业科技, 2004.

上一篇:化学性静脉炎的护理下一篇:容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