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音乐范文

2024-06-06

浙江音乐范文(精选10篇)

浙江音乐 第1篇

一、历史上、新时期地域文化对浙江音乐创作的影响

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音乐文化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唐宋词人,在浙江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一批精通音律的人士都曾长期生活、活动在两浙,特别是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东坡曾先后主事杭州,对杭州乃至两浙的市民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文人们的参与民间歌曲的创作、演唱活动,一方面自身从民歌中吸取了养料,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普及和发展了民间音乐文化。另外,唐宋时期浙江灯调莲花类民歌也比较流行。明清时期,浙江的时调俗曲发展到了高峰。其俗曲在民间流行的主要有: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于荷叶等。这些俗曲名目大都可以在清乾隆六十年成书的《霓裳续谱》和嘉庆年间成书的《白雪遗音》中找到。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的音乐工作者先后搜集民歌3000余首,编印了《浙江民间器歌曲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众多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的歌曲创作,除专业的演出活动外,群众音乐创作也十分活跃。五十年代开始,全省各地就相继开展了各类创作比赛和群众歌会。60年代以嘉善田歌为原型的女声独唱《送粮》,全国流行并一直传唱到90年代。八十年代以来浙江省艺术节以及连续举办多届的“三江歌手演唱大赛”、“西湖之春”、“鹿城之春”、“南湖之春”音乐会等,是新时期浙江群众音乐活动的集中体现。连续至今的浙江省音乐舞蹈节、浙江省音乐新作大赛,更促进了浙江群众音乐创作水平的提高,发现培养了一大批创作人才,涌现了一批有浙江特色的音乐作品。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嘉善田歌为创作素材的音乐剧《五姑娘》获文华大奖。近年来浙江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的歌曲中,许多作品也都有浓郁的浙江地域音调,如张卫东的《唤一声西子踏青去》、《江南青青竹》,吴越软语之清丽无不体现其中;郑小冰的《香香花为媒》则采用了浙南小调,以商徵交替和通俗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形式,显示了歌曲语言人性化、生活化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歌曲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杨翎的《晒鱼鲞》、《海乡的秋天》则运用了舟山民间音乐元素,创造性地利用、改造海洋文化元素来表现海洋精神和海洋气派,作了不懈的探索。

二、以温州为例,个人思考体会

作者身在温州,对温州民歌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也作了一些探索。在温州汉族传统民歌中,山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其音调优美,节奏平稳,旋律比较舒畅、悠扬,如乐清山歌《对鸟》,对比鲜明,曲调生动,通过歌唱美丽、自由的鸟禽,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又如温州山歌《叮叮当》,曲调优美,节奏轻快,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和自豪。温州还有丰富多彩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的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不仅有很多种类的山歌,而且畲族音乐在不同地区具有很多的特别的基本音调。温州的畲族分布在文成、泰顺、苍南等地,音调为五声音阶,多徵调式,亦有商调式、羽调式和角调式。每个调都能反应不同地区畲族文化、畲族音乐的地方性特色,对音乐创作的运用有着比较自由的选择和空间。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本地的许多民歌都为本人的作品增添了不尽的色彩和魅力,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喜爱,在省级、国家级赛事中取得不凡的成绩。如歌曲《畲山风》、《走进畲山》分别借鉴了畲族民歌中的羽调式和商调式,以通俗歌曲的手法表现了畲族人民热爱家园、追求幸福的画面;歌曲《山里的太阳》以及用非遗题材为主线的歌曲《晒蓝》,则撷取了温州泰顺山歌的精华,让人感觉到既有地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要求;舞蹈音乐《喊山的山哈娘》、《看三月》、《山妹》等受到舞者和专家的喜爱之原因,皆因有着民族音乐的魅力。除此之外,温州的许多民歌被作曲家改编和借用,如乐清民歌《对鸟》、温州民歌《叮叮当》等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小组唱、合唱,在中央电视台合唱比赛中获奖。经改编的《对鸟》还作为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的片尾曲,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关注。以上所述,都尽显了浙江地域文化的精彩和魅力。

三、结语

浙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笔者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多年,对本地的音乐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给当地的音乐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其中群众基础是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更是音乐创作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具有生命力、可以实现更为突出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浙江音乐 第2篇

2月16日,浙江音乐学院(筹)与绍兴市文广局合作建设附属学校签约仪式在我校举行。浙江音乐学院(筹)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汪俊昌、绍兴市文广局局长杨志强代表合作双方,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市教育局副局长石鑫炯代表鉴证方在协议上签字。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音乐学院(筹)党委书记褚子育,副市长丁晓燕,市文广局副局长杨坚祥以及校长龚天力等出席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绍兴艺术学校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筹)附属校,在不改变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就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合作;以绍兴艺术学校现有的越剧、音乐、舞蹈专业为重点,立足特色培育,注重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高。浙江音乐学院(筹)将指导帮助制订附属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设置,同时为附属学校提供核心课程教学计划、教材、考试考核标准,并组织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组织专业教师培训,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和提高。

将绍兴艺术学校作为附属学校是浙江音乐学院(筹)根据统一布局、落实附属学校建设方案的又一具体举措。本次与绍兴市文广局合作建设绍兴地区唯一的附属学校(绍兴艺术学校),将进一步推进绍兴艺术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浙江母亲河音乐弄潮 第3篇

音乐钱塘

交响诗画《钱塘江》有三个乐章,加上序曲和尾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乐章《母亲钱塘》由5首原生态民歌和4首改编民歌构成。嘉善田歌《五姑娘》、乐清山歌《对鸟》、慈溪小调《对花》、宁波小调《小板艄》、昌化山歌《里浪歌》这5首原生态民歌,由当地歌手用方言演唱,浙江地域风格扑面而来。4首改编民歌分别为女声领唱加合唱《家乡的水路》、男中音领唱加合唱《在古老的织机旁》、女声小合唱《雨中采茶》和混声合唱《钱塘人》,将原来民歌的音乐素材加以充分发展,也将钱塘江从传统渐次引入现代。第二乐章《诗画钱塘》由一个大段的器乐前奏曲和男声独唱加伴唱的《大禹颂》、女声小合唱《春江西子》、男声独唱《桂花香了》、男声合唱《钱塘之梦》5个部分组成。用交响乐立体化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五千多年的河姆渡、良渚文化,吴越春秋再现,西湖的柔美与钱塘江的威武同陈。第三乐章《潮涌钱塘》大气雄浑,钱塘江跳出音乐史诗的追忆,管弦乐前奏、男女声二重唱《千岛之恋》、合唱《天堂人间》、独唱《我的钱塘》等共同营造出气势如虹的声浪,恰似一浪高过一浪的钱江潮水,击打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也为献礼建国60周年,同时作为浙江打造文化大省的重要一步,浙江省音协受命创作一部能够反映浙江文化的大型作品。经过反复的论证,省音协将目标锁定了孕育出丰美富饶的土地和浙江文化的钱塘江,并确立了“浙江人浙江音乐写浙江”的基调,省音协主席、作曲家晓其亲自参与创作,与作曲家孙建国、杜克,词作家应忆杭、嵇亦工、耿德迎、周祥钧等组成了一个以浙江本土创作力量为主力军的创作团队。音乐家们的真情、深情和浓情处处流淌在动人的旋律中,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而歌。

印象钱塘

《钱塘江》中所使用的5首原生态民歌是主创者从上千首民歌中挑选出来的。用清唱的形式呈现,质朴清澈,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赏。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晨枫对这个设计非常钟情:“将5首原生态民歌恰到好处地融入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中,非常独特,既民俗化又不失创造性”。晨枫接触《钱塘江》是从文学本开始的,《钱塘江》听了3遍了,对于作品的整体印象,晨枫说:“文本已经把浙江大地和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描写得非常充分,音乐则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改革开放30年来,创作者拥有的自由度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的多元风格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王世光肯定了《钱塘江》采用交响乐这一高雅音乐形式而又能兼顾老百姓的口味:“交响乐创作中很容易产生与大众口味相背离的现象,但是交响乐在中国要发展必须搞好群众关系,不能摆谱,要想办法亲近大众。《钱塘江》高雅亲切,可爱好听,能引发音乐界内外的共鸣”。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田晓耕向主创者表达了一个同行的敬意:“现在作品出新很难,哪怕是一首小歌,更不用说一部大型作品的构思布局了。《钱塘江》浓缩了浙江民歌和浙江音乐,并以交响乐的形式呈现,正式搬上舞台时再辅以大屏幕、舞蹈的体现,肯定会更加动人,传遍大江南北完全是有可能的”。

音乐评论家徐荣坤是浙江人,听了《钱塘江》,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这部作品不仅唤起他年轻的记忆,更是让他看到了浙江音乐文化的兴盛:“这部空前的、史诗性的作品从确立主题、选取素材、布局、旋律都很到位,很好地表达出对钱塘江的感情。浙江人文荟萃、山奇水秀,孕育出了茅盾、鲁迅、叶圣陶等文化巨匠,我们音乐人在这个年代应当写出好的作品,为音乐争一席之地”。

文化钱塘

一部创作能立得住,又能梳理当地音乐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建设,当是最理想的。从目前的效果看,《钱塘江》的影响力初现。“主创者整理了大量的民歌,这本是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音乐创作大量‘无土栽培’的今天,尤为难得。”作曲家刘聪说。在《钱塘江》之前,刘聪对浙江民歌的认识不过那么一两首,聆听《钱塘江》之后,他发觉浙江音乐不仅仅只是小桥流水,还能有气势恢宏的激情咏叹。与刘聪同感的不止一人,连某些主创者都自称“以前不喜欢浙江民歌,这次创作后爱上了浙江音乐,比当年在校上一堂音乐课收获都大”。浙江省年轻的音乐人也纷纷表示继《钱塘江》之后,将跟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本土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与传承上,进入校园,登上舞台,繁荣音乐艺术。

与会专家还对作品的一些细节问题、二度创作等提出了建议,期待明年正式登上舞台的《钱塘江》以完美的二度创作给人更美好的艺术享受。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林晓峰表示,浙江舞台长期以来缺乏大型的、缺乏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有关部门在广泛倾听专家和社会意见之后,将尽力锻造《钱塘江》,让这部反映浙江大地30年巨变和浙江儿女精神风貌的作品走向全国,为当代的音乐创作作出贡献。

浙江音乐学院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 第4篇

浙江音乐学院是浙江省级重点工程, 是浙江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依山傍水, 校区占地面积602亩, 建筑面积为353 002 m2 (其中地下部分为88 023 m2) 。地下室有的靠山体, 有的近河流。地下结构上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屋面有平屋面和斜屋面, 因形状要求被分割后节点多。屋面的功能变化多, 有上人屋面、种植屋面、非上人景观屋面等等。

由于地形的原因, 建筑布局比较分散, 单体多;又由于学院本身的特点, 建筑造型个性化, 建筑功能多样, 施工难度高, 且工期紧。这些都对防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防水设计

本工程防水设计, 遵循了“以防为主, 多道设防, 涂卷结合, 复合防水,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的原则。 地下室防水设防等级为Ⅱ级, 采用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外加柔性防水的方案, 柔性防水材料以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为主。屋面防水设防等级为Ⅰ级, 采用刚性防水、涂料和卷材相结合的防水设计, 涂料为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 卷材为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3屋面防水施工

屋面的防水构造见图1。施工工艺流程为:涂刮5 mm厚聚合物抗裂砂浆→喷涂1.5 mm厚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铺设挤塑聚苯保温板→干铺油毡隔离层→找坡、找平层施工→铺设4 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干铺油毡隔离层→施工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 涂刮聚合物抗裂防水砂浆。由于工期的原因, 轻质混凝土被安排在冬季施工, 而冬季施工时, 水泥材料固化慢, 若在其上面施工防水涂料会大大影响其粘结力, 容易起泡。于是, 在混凝土基层上先刮涂一层5 mm厚的聚合物抗裂砂浆, 既能封闭混凝土结构, 又可兼做找平层。

2) 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施工时气温较低只有5 ℃左右, 且空气干燥, 在此条件下, 聚氨酯固化速度慢, 采用刮涂法施工会影响施工进度, 于是采用喷涂-催化法施工。确保基面干净、平整后, 用螺杆挤压式喷涂机大面喷涂聚氨酯防水涂料, 厚度为1.5 mm, 喷涂要均匀, 喷涂斜面时要注意喷涂速度, 不可过快, 以防止造成堆积和流挂。

3) 铺设挤塑聚苯板保温板。先放线定排汽孔的位置, 安装排汽孔以减轻底部水汽对上部的影响, 克服气温升高后卷材防水层出现气泡的问题。铺设聚苯板时板的长向和屋面长向要相一致, 从天沟处向中间铺设, 裁剪在中间, 保证边界整齐。铺完后马上覆盖油毡隔离层, 要保证铺一个屋面保温板, 覆盖一个。

4) 浇捣轻质混凝土找坡层。轻质混凝土是内部发泡剂反应发泡, 而使容重变小, 发泡受温度影响较大。 在冬季浇捣轻质混凝土, 因温度较低, 其固化速度慢、 发泡率低, 需添加催化剂和适当减小水灰比。轻质混凝土施工完后施工水泥砂浆找平层。

5) 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采用热熔法施工, 鉴于找坡层为轻质发泡混凝土, 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 水分挥发慢, 含水率比较高, 热熔施工后很容易起鼓。为解决这个问题, 进行施工工艺改进, 改火焰只烧卷材的平烧法为卷材边开卷边烧的滚烧法, 这样火焰能同时加热基层, 促进表面烘干, 减少起鼓, 且利用卷材的自重能加强粘结效果。另外在每一幅卷材的中部留排气道, 也有助于杜绝起鼓现象。铺贴SBS防水卷材时, 在基面上按卷材宽度弹线, 以防卷材走偏, 并在卷材中部位置基面贴30 mm宽的玻璃纤维网格布, 抑制沥青熔化, 有利于水蒸气的挥发。待整体屋面水蒸气挥发稳定后, 进行周边收口, 钉压条固定。

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 若屋面为种植屋面时, 应采用SBS改性沥青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另外, 在屋面上覆土时, 若厚度较大, 在土体的压力下, 挤塑板和涂膜防水层之间摩擦力较小, 可能会导致整体滑移, 因此植入阻滑钢筋与刚性层连接, 以保障覆土基层的稳定 (图2) 。植入钢筋需要对防水层进行剪裁、补贴等, 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也给防水增加了隐患。对此, 在植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施工问题, 建议采用以下做法: 1在聚氨酯涂膜施工完成后进行屋面植筋, 植筋时注意植入深度, 屋面板厚200 mm, 植筋深度控制在120 mm。2植筋完成后, 对钢筋与屋面交接处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作加强处理。3防水卷材处采用单边开口, 后加强铺贴, 卷材与钢筋头交接四周用耐候胶封闭。

6) 卷材施工结束后, 铺设油毡隔离层, 并浇捣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4地下室防水施工

4.1地下室底板防水施工

底板防水构造见图3。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刮涂1.5 mm厚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干撒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粉料→施工水泥砂浆保护层。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 基层处理。本项目依山绕河, 土层中含水量高, 垫层施工后有很多渗漏点, 尤其在桩头周围、沉台、底梁等部位。基层处理时, 先对面层进行修补, 凿除渗水处周围酥松的混凝土, 用刚性速凝补漏材料“水不漏”进行修补、抹平, 并保证基层干燥。

2) 刮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垫层形状复杂, 阴阳角特别多, 先对阴阳角处做加强处理, 然后进行大面施工, 采用多遍薄刮的方法来保证厚度的均匀性, 厚度为1.5 mm。

3) 干撒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粉料。干撒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粉料时, 选择在聚氨酯防水涂料尚未完全固化还有一点黏性的时候撒上, 以防止和基层脱层。 将粉料装入双层网格布制作的袋子里, 悬空敲打实现了低灰尘的布撒, 通过透出聚氨酯防水涂料颜色的深浅控制撒的均匀性。最后再刮抹水泥砂浆作保护层。

4.2地下室侧墙防水施工

侧墙防水构造见图4。施工工艺流程:基层处理→刮涂1.5 mm厚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贴聚苯乙烯挤塑板作保护层→回填土。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 基层处理。侧墙浇筑好、拆除模板后, 切割掉穿墙螺杆的钢筋头, 补平其缺口。对墙体进行仔细检查, 发现收缩裂缝及时标注。以裂缝为中线, 刮涂150 mm宽非固化橡化沥青防水涂料, 利用其蠕变性封闭裂缝。

2) 刮涂1.5 mm厚单组分聚氨酯涂料。刮涂时一次不能刮涂太厚, 防止造成褶皱式流挂和底部的堆积。后一遍施工必须等前一遍固化后再进行, 根据厚度决定刮的遍数。

3) 贴聚苯乙烯挤塑保护板。贴聚苯板时按由下而上的原则进行, 为了防止刚性粘结剂在回填土下沉拉动保护层时对防水涂膜的破坏, 改采用强催化的聚氨酯粘结剂, 刮涂时流动性较好, 黏度上升很快, 能防止挤塑板掉落。

4.3地下室顶板防水施工

地下室顶板的防水构造见图5, 施工工艺与屋面类似。

5细部节点的防水处理

1) 屋面排水天沟。屋面排水天沟不是结构下沉式, 而是通过建筑找坡的方式形成, 因此排水沟的内侧是防水的重点。排水天沟混凝土内槛是节点防水的要点, 设计要求涂料与卷材搭接完整, 卷材后封口在排水沟的底部, 并用密封胶封口。面层原考虑也同大面一样, 采用卷材防水, 但排水沟尺寸不规则, 卷材的搭接将在沟底, 给防水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并且卷材在排水沟施工难度也较大。于是, 面层考虑采用彩色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 既美化了屋面, 和大面的地砖颜色相搭配, 又降低了施工难度, 消除卷材搭接的防水隐患。防水构造见图6。

2) 屋面中心排汽管设立。保温层上部即是轻质混凝土找坡层, 轻质混凝土浇筑时, 含水率较大, 流动性很好, 会造成其下部的含水率比较高, 混凝土固化后, 其中的水很难排出。平屋面地面装饰为防滑地砖, 按常规设立排汽管就会破坏地砖的整体性, 于是在屋面的中心轴线处设立排汽管, 见图7。

3) 地下室底板与侧墙的施工缝处理:除增加涂膜的厚度外, 以缝为中线加铺200宽网格布增强, 防止其零点拉动。

浙江音乐 第5篇

一、报名办法

按照《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浙教试院〔2017〕75号)执行。报考统考音乐的考生,还须按要求选定一种声乐唱法和一种乐器,现场确认后不得再作更改。

二、考点和考试时间

考点: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浙音路1号)。

考试时间:2018年1月14日-18日。考生分批次在指定考点集中参加考试。考生参加考试的所在批次、报到时间和考试时间,于考前一周在浙江教育考试网(www.zjzs.net)公布。

三、考生报到和准考证领取

考生须按网上公布的所在批次的报到时间到考点报到,凭《浙江省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证(艺术报考证)》、身份证,领取音乐类专业省统考准考证,并了解考试编组、检录时间、考试时间、考场分布、考试规则和有关注意事项,熟悉考点环境以及应急疏散通道和安全区域。考试当日,考生须同时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按规定时间检录、候考和考试,逾期不补。

四、考试科目和要求

(一)考试科目:专业考试设视唱听音、声乐、器乐三门。

(二)专业满分为100分(遇小数点四舍五入),计算公式:专业总分=视唱听音成绩×30%+声乐成绩×35%+器乐成绩×35%。(三)考试要求 1.视唱听音:

(1)视唱:考生随机抽取一道“简谱”或“五线谱”视唱试题,根据老师所给该题第一个音的音高定调进行视唱。(2)模唱:考生随机抽取一道模唱试题,根据老师所弹奏的内容进行模唱。

2.声乐:考生独唱自选歌曲1-2首,背谱演唱,总时间不超过三分钟。考生须自备“五线谱”正谱伴奏乐谱一份,由考点统一安排伴奏(每组考生入考场前进行合伴奏一次)。考评教师可要求考生选唱其中的某一部分。3.器乐:考生演奏自选练习曲、乐曲各一首,背谱演奏,总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考评教师可要求考生选奏其中的某一部分。

4.考生在声乐和器乐科目考试时,须与报名时选定的声乐唱法和乐器一致;与报名确认不一致的,该科目不予评分。

五、成绩公布

考试成绩于2018年1月底前在浙江教育考试网公布。

六、其他

(一)音乐类专业省统考报考费为110元/人。

(二)考生考试期间一切费用自理,考生所需乐器(除钢琴外)一律自备。

浙江音乐 第6篇

浙江交响乐团是浙江省政府于2009年1月批准独立、并于2009年7月正式成立的省级乐团。

独立后的浙江交响乐团人员为105人。主要承担交响乐的创作、演奏以及教育、推广等工作。作为浙江省文化标志性的艺术表演团体,浙江交响乐团艺术取向是:既要能精准演奏世界的交

著名指挥家张列

张列,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指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指挥。

现任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及乐团创作研究室作曲。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演艺学院等团体的艺术指导和客座指挥。

1984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90年代末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深造。先后师从刘静、丰琪和扬鸿年教授。在德国指挥大师班里得到了鲍姆教授的悉心指导与热情肯定。

张列的指挥风格细致清晰,深沉而富有激情。善于准确地把握并具创造力地展现作品的内涵。 一位英国评论家称:中国指挥家张列先生不但对中国乐器的格调与性能有很深入的了解,他对音乐的诠释也有独到之处。在现场指挥时他不仅是平衡音乐、掌握全场气氛的灵魂人物,也让观众随着音乐的默契,进入一个丰富多变、深不可测的感觉世界中……

先后出访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瑞士、比利时、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曾指挥演出交响乐、管弦乐、舞剧、民族管弦乐、声乐等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创作演出了交响舞剧《大风歌》、《长恨歌》,为电影《哑姑》《酸枣坡》作曲、配乐。其中民族管弦乐《放飞》、《小巴郎幻想曲》,协奏曲《北方情思》,民族吹管与组合打击乐《黄河之水天上来》,二胡协奏曲《兰花花》,打击乐协奏曲《关山随想》和组合打击乐《太阳的儿子》、《西域驼铃》等作品成为香港、新加坡、台湾和大陆许多团体的演出曲目。其中《小巴郎幻想曲》和《黄河纤夫》、《杨门女将》分别获全国比赛一等奖和金奖。

近年来曾与德国法兰克福室内乐团、美国大都会青年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昆明交响乐团、陕西省交响乐团、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等团体合作演出。张列的音乐活动遍及各地,在音乐界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骨笛《原始狩猎图》随想詹永明

有幸聆听了师兄蒋国基先生演奏的骨笛与交响乐队《原始狩猎图》这首作品,我在为浙江交响乐团走民族化之路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却顾所来境,苍苍横翠微”。《原始狩猎图》这首作品的诞生,使我想起了已故音乐家吕骥先生、恩师赵松庭先生和作曲家钱兆熹先生。骨笛《原始狩猎图》乐曲表现了“河姆渡文化”——神秘的森林、双鸟朝阳和狩猎乐舞的情景。“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位于浙江的余姚市,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第四文化层年代距今7000年。它的发现和发掘,有力的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因此,“河姆渡遗址”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被学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70年代中期,我陪同吕骥、赵松庭先生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约160件骨哨(笛)进行了吹奏测试。80年代初期,我和恩师赵松庭、作曲家钱兆熹先生共同策划“中国竹笛历史长河音乐会”,其中第一首作品就是由赵老命名、钱兆熹作曲的《原始狩猎图》。这首乐曲1986年由我首演于北京音乐厅。当时演奏的骨笛是我于80年代初得到的九斤重大公鸡腿骨后与赵老共同复制的。骨笛音孔的排位是根据作曲家采用的“活五调”——5 6 1 2 b3的音阶开孔。乐曲采用复二部曲式,以引子,A、B段,尾声为结构,采用“活五调”音阶以骨笛与民族乐队的形式而创作。乐曲引子部分:骨笛与埙、打击乐等呼应,描绘出原始森林神秘朦胧的景色。A段由4/4拍慢板11 61 6-11 61 b3-动机发展而成,描绘了“河姆渡人”崇尚凤鸟、太阳,表现出先民们对知时的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B段是2/4拍小快板形式,描绘了先民们狩猎、乐舞的欢乐场面。尾声是引子再现,又回到了神秘的原始森林中。90年代后期,作曲家钱兆熹与蒋国基先生合作创作并由蒋国基先生首演的交响版《原始狩猎图》。作曲家在B段进行了修改,用移调对位等手法,在演奏上增加了大幅度的吐音跳进,使乐曲更为丰富与完整。《原始狩猎图》创作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它经久不衰的流行于海内外音乐舞台,它凝聚了老一代音乐家、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创作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作曲家与演奏家成功合作的典范。

我今天再次聆听骨笛与交响乐队版的《原始狩猎图》演出,感觉更为清新与意义深远。师兄蒋国基先生年过花甲仍不遗余力,演奏功力之深仍保持着舞台的青春魅力,真是令人敬佩和欣喜,真可称为笛界演奏艺术之楷模。浙江交响乐团与笛子演奏家蒋国基先生再次成功的合作给广大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乐团努力走地域音乐风格道路,也可以为中国音乐呈现自己独特的文化色彩。

著名广东音乐高胡演奏家黄丹鸿

黄丹鸿先生是著名的祖传中医师。但他自幼酷爱广东音乐并习奏高胡,少年时代即可娴熟地演奏数十首广东音乐名曲。之后在繁忙的职业医师生涯中,他仍然痴迷地苦练广东音乐,潜心钻研三十余年从未中断。其间曾得到多位音乐名家指点,如:黄锦培、甘尚时、陈茂坚、余其伟、高扬等。后又专门拜“二胡皇后”宋飞为师傅得到真传。他还得到了我国德高望重的民族音乐家朴东生先生的赐教。

黄丹鸿善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演奏风格新颖,韵味浓郁,音色纯净、圆润,乐曲处理入情入境,广获界内专家赞誉。

2005他创办了“深圳宝安区丹鸿曲艺团”并亲任团长,经常与乐友排练演出,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2008年他录制了《广东音乐高胡演奏家--黄丹鸿演奏专辑》。

2009年5月15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弦韵华章——中央音乐学院传统音乐观摩演奏会》,被特邀与当今乐坛名家宋飞、戴亚、黃河、张强、田再励、高扬等共同演绎广东音乐,他主奏了《惊涛》、《平湖秋月》、《鸟投林》、《步步高》等,得到了界內的高度評价。

2010年2年2日,中国“二胡皇后”宋飞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弓弦情-宋飞胡琴演奏会》,黄丹鸿获邀任演奏嘉宾。

著名扬琴演奏家黄 河

黄河,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部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总编委会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聘任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兼民乐学科主任。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师从于项祖华教授;后考上本院研究生,师从于郑宝恒教授。1984年参加全国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作品《天山即景》获三等奖,1985年参加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获集体演奏一等奖,1991年作品《回忆》荣获全国民族器乐展播优秀作品奖。曾先后在北京音乐厅,日本东京、德国汉堡等举办过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其演奏技艺娴熟、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音乐表现富有深刻内涵,强调个性色彩,追求幅度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精湛演奏被小泽征尔誉为“天才的扬琴演奏家”。同时被英国名人研究中心收录为“世界2000名人录”和被中国民管会收录进“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家辞典”。曾多次在国内国外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曾获“北京市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和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奖”等殊荣。所讲授的“扬琴名家名曲”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五个一工程奖”。

nlc202309020116

创作了《金色牧场》,《离骚》,《川江韵》,《拉萨行》,《天山诗画》,《黄土情》,《古道行》,《滇寨春色》,《湘江抒怀》,《巫峡船歌》,《黄梅随想》,《杏花风情》,《碧霞传说》等扬琴独奏曲。创编了扬琴99首练习曲,移植、改编了大量的国外音乐作品。多年来,所教授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重大民族器乐比赛中力拔头筹。

著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

曾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徐世隆教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李恒教授。同时还得到南北胡琴名家的指导,系统研习了板胡、京胡、高胡、二胡、中胡等胡琴乐器的演奏。在北京、纽约、大阪、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个人胡琴独奏音乐会。应邀参加“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等各种国际性艺术活动;以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中俄建交60周年文艺晚会”、“中日邦交三十周年文艺晚会”等重要演出活动。先后与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国立交响乐团、加拿大渥太华交响乐团、巴西利亚交响乐团、日本东京管弦乐团、美国南加州爱乐乐团等诸多乐团和指挥家合作,演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等世界著名艺术殿堂演奏不同类型的胡琴独奏曲目。其典雅细腻、雍容大度的演奏风格,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被誉为“当代最杰出及最受欢迎的胡琴演奏家”。

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

蒋国基是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他师从著名笛子大师赵松庭。1976年以一曲《水乡船歌》在全国器乐比赛中崭露头角,此后又在各种音乐比赛中连连获奖,声誉日隆,被国内外报刊誉为“不可多得的神笛”和“充满魅力的演奏家”。蒋国基在演奏技巧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极富江南水乡情调的艺术风格。同时,他演奏箫、巴乌、口笛、竖笛等乐器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蒋国基曾成功地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笛曲,其代表作有《水乡船歌》、《采桑曲》、《雁荡秋色》、《悠悠乌蓬船》、《西子湖畔采茶忙》等。他的专著《蒋国基笛曲选》和《笛子入门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近几十年来,蒋国基多次随中国歌舞团、浙江省艺术家代表团、浙江歌舞剧院、浙江民族乐团出访欧、亚、非、美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自1993年以来分别在杭州、香港、日本、台湾成功举办了数十场个人笛子独奏音乐会。

他和同仁共同研制的巨笛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创作的《水乡船歌》获电视“金鹰奖”及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电视“星光奖”二等奖;《采桑曲》获创作一等奖;《西子湖畔采茶忙》、《村笛》获优秀创作奖。蒋国基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赵松庭笛子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部尖子演员、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并任浙江交响乐团顾问。

节目单

1、舟山锣鼓《渔舟凯歌》

作曲:朱良楷、顾生安、

姜水林、张全夫

编配:李晓琦

乐曲表现了出海捕鱼的船队满载而归,亲人们在岸上欣喜相迎,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乐曲在借鉴浙东民间吹打乐基础上,将打击乐与民族管弦乐熔为一体,使乐曲具备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气息。

排鼓:王轶炜

十面锣:汪悦洲

2、管弦乐《短诗四首》

作曲:韩兰魁

《短诗四首》是一部随笔式的小组曲。作曲家根据春、夏、秋、冬四幅画面,创作了《春天》、《心潮》、《秋叶》、《走出沼泽》四段音乐,通过对不同景色和情绪的描绘,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悟。

3、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

作曲:钱兆熹

独奏: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

1972年,在浙江余姚市河姆渡出土了160多件骨哨和骨笛,据测定,它们是踞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最古老的乐器。演奏家用鸡腿骨研制了河姆渡骨笛的仿制品,这支仿制骨笛在音色、音域和音调上与出土的骨笛完全一样。

乐曲充分发挥了骨笛独特的表现力,展示了一幅远古时期人们在夜幕中狩猎的画面。

4、广东音乐二首

独奏:著名高胡演奏家黄丹鸿

(1)《步步高》编配:王卓

《步步高》也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在《步步高》中创造了大起大落的旋律和递升、递降的严整曲调,表现出一种朝气蓬勃、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该曲的命名应该说与乐曲在结构层次上的递升递降有关,给人以更上一层楼之感。

(2)《平湖秋月》编配:王卓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5、交响诗《我的母亲》

作曲:张大龙

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以传统的作曲技法、深沉细腻的旋律,以及极富张力的和声语言,表现了母亲宽广的胸怀、所经历的苦难和对母亲的无限敬仰之情。该作品曾获全国管弦乐作品大赛二等奖。

中场休息

6、管弦乐二首

(1)江南丝竹《欢乐歌》

编曲:王甫建

编配:李晓琦

这首乐曲改编自“江南丝竹”著名的同名乐曲。由于乐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风活泼,因此,该乐曲通常都是在喜庆的场合中演奏。

(2)越剧音乐《丽人行》

编曲:姜学尚

编配:李晓琦

乐曲以越剧《梁祝》、《红楼梦》等音乐为素材,用浪漫抒情的音乐笔触,描绘出美丽少女对爱情的美好遐想。

7、胡琴与乐队二首

独奏:著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

(1)板胡《哥哥回来了》

作曲:张长城、原野

编配:莫凡

乐曲根据“碗碗腔”音乐改编而成。乐曲表现了热烈欢迎亲人的场面,抒发了亲人间深厚的情谊和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2)京胡《夜深沉》

编曲:吴华

编配:刘湲

《夜深沉》原本是昆曲《思凡》中的一个唱段,经过历代京剧琴师的改编而成为京剧的著名曲牌。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典雅温柔、英姿飒爽的美丽形象。曲调沉雄激越,气势磅礴,令人荡气回肠。

8、扬琴协奏曲《黄土情》

作曲:黄河

配器:谢鹏 黄河

独奏:著名扬琴演奏家黄河

助奏:王瑟、朴文琳、马慧、

王玉珏、黄丑文

助唱:寇富

这是一首极富西北风情的扬琴协奏曲。扬琴独奏与乐队协奏交相辉映,高潮迭起。听者可以从慢板主题和广板中感受到西北人民的纯朴和真情;还可以从中段赋格中听出西北人洋洋自得的情趣;更能从快板节奏和配器上的变化听到西北人民的粗犷和热情;最后在原生态和交响乐的辉煌全奏中嘎然而止,令观众对西北风情的神韵留下美好的记忆……

9、交响组曲《大唐》

作曲:崔炳元

交响组曲《大唐》是作曲家应邀为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大型音乐喷泉而作,自2005年2月5日至今,已播出3000余次,成为西安标志性音乐。全曲由《雁塔鸣钟》、《水流梵音》、《霓裳艳影》、《古道驼铃》、《盛世雄风 》五个乐章组成。

浙江音乐 第7篇

一、浙江音乐非遗资源丰富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相当多的骨哨, 是一种乐器, 这说明大约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之前已有原始音乐, 而且浙江的传统民间音乐也极为丰富, 有许多项目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音乐有10项:嵊州市的嵊州吹打, 舟山市的舟山锣鼓, 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民歌, 杭州市的古琴艺术 (浙派) 、江南丝竹和十番音乐 (楼塔细十番) , 遂昌县的十番音乐 (遂昌昆曲十番) , 嘉善县的嘉善田歌, 岱山县的海洋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 , 平湖市的琵琶艺术 (平湖派)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传统音乐有3项:泰顺县的畲族民歌, 象山县的海洋号子 (象山渔民号子) , 平阳县的道教音乐 (东岳观道教音乐) 。

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共计32项, 其中, 第一批7项:江南丝竹 (杭州市) 、畲族民歌 (景宁县) 、嘉善田歌 (嘉善县) 、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市) 、舟山锣鼓 (舟山市) 、嵊州吹打 (嵊州市) 、奉化吹打 (奉化市) ;第二批11项:浙派古琴艺术 (杭州市) 、楼塔细十番 (杭州市萧山区) 、畲族民歌 (建德市) 、鼓亭锣鼓 (富阳市) 、山歌 (金华山歌、仙居山歌、江山廿八都山歌) 、吹打 (洞头龙头龙尾、平阳吹打、苍南吹打、上虞吹打、磐安吹打) 、平湖派琵琶艺术 (平湖市) 、塘工号子 (海盐县) 、缙云丝竹锣鼓 (缙云县) 、遂昌昆曲十番 (遂昌县) 、竹溪锣鼓 (松阳县) ;第三批7项:渔歌 (富春江渔歌、嵊泗渔歌) 、越窑青瓷瓯乐 (慈溪市) 、竹乐 (安吉县) 、道教音乐 (平阳县东岳观道教音乐、苍南县教正一派科仪音乐、松阳县月宫调、洞头海岛道教音乐) 、天台山佛教音乐 (天台县) 、汀州吹打 (云和县) 、独角台场 (缙云县) ;第四批7项:十番锣鼓 (余姚十番、常山县新桥十番) 、绍兴派古琴艺术 (绍兴市) 、渔工号子 (舟山市普陀区) 、畲族民歌 (平阳县) 、山歌乐清撞歌 (乐清市) 、丽水吹打 (丽水市莲都区) 、道教音乐 (上虞市太极祭炼音乐、天台山道教南宗洞经音乐) 。

二、浙江音乐教育实力雄厚

浙江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 音乐教育实力雄厚, 拥有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职业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高等教育机构, 在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基础上筹建的浙江音乐学院已正式动工。这为建设以高校为龙头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音乐教育拥有全国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全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有音乐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音乐学、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设有音乐学 (教师教育) 、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舞蹈学、艺术教育等本科专业和成教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与表演本、专科专业, 及音乐教育、声乐、钢琴、器乐、舞蹈、艺术教育、作曲与指挥等教学系。有南宋乐舞研究中心、张世祥小提琴国际教学研究中心、艺术学研究所、浙派琴筝研习所、音乐教育研究所等音乐研究机构, 设声乐表演理论与教学、钢琴演奏理论与教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作曲、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等研究方向,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浙江音乐教育师资实力雄厚, 现有音乐专任教师近200人, 其中正高职称近30人, 副高职称60余人, 博士、硕士40余人, 聘任外教20余人, 有3人入选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浙江音乐教育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教学设备和环境。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资料室藏有中外音乐专业图书、期刊、唱片和光盘4万余册 (件) , 拥有面积约13000平方米的全国一流音乐教学大楼, 内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视听实验室、MIDI制作室、数码钢琴教室、合唱教室、合奏教室、舞蹈排练厅和琴房, 并有一座现代化的音乐厅。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有藏书17万册的图书馆、600坐席的音乐厅、30个教室的教学楼、300间琴房的琴房楼及功能齐全的实验楼、体育馆等各类教学设施。浙江职业艺术学院音乐系除了拥有足够量的专业大课教室、排练厅外, 还拥有琴房397间 (大专258间, 附中139间) ;钢琴350台 (其中有斯坦威大三角演奏琴1台, 教师教学用的雅马哈三角琴21台) ;有电钢琴教室2个、音乐专用多媒体教室4个、电脑音乐制作室1个。有能容纳398名观众的室内乐音乐厅和容纳928名观众的实验剧场各一座。此外还有音乐欣赏室、音乐资料室、录音棚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专业配套设施。这为音乐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和演艺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浙江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 先后邀请来自奥地利、美国、德国、法国、乌克兰, 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浙讲学。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2007年开始与乌克兰卢甘斯克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办学, 两院优秀学生进行互派培养。

在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基础上筹建的浙江音乐学院, 校址设在杭州市西湖区之江版块象山区块, 占地600亩, 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 规划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校区建设已正式动工, 预计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未来的浙江音乐学院除了教学设施, 还有音乐厅、大剧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大剧院内还将设有大剧场、小剧场和电影放映厅, 其中包括一个IMAX影厅。这些场所都将向公众开放, 成为社会文化服务窗口。学院将集教学功能、科研创作功能和社会培训功能于一体, 打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艺术学习交流场所, 就像一个开放的音乐博物馆。

以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职业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高等教育机构为基础, 以浙江音乐学院筹建为契机, 打造浙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应为最佳选择。

三、建设音乐非遗教学基地的构想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创造了条件。高校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规范的教学管理、系统的专业训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规范培养提供了保证。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是其他单位不能替代的。高校能否倾情投入, 将直接关系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1]在具有音乐教育基础的高校, 通过传承队伍专业化、专业设置正规化、教材编写形象化、人才培养定向化、教学方式网络化等举措, 建设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应是不二选择。

1. 传承队伍专业化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方式应将依赖于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带徒学艺逐步转变为以专业教师招收学生进行系统教育, 形成一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经过音乐系统学习, 理论基础深厚, 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研究、演奏功底厚实, 但缺乏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因此, 应组织一批中青年高校教师分工负责深入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所在地, 或邀请传承人进校, 拜传承人为师, 重新学习, 全面掌握技艺, 以保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薪火相传, 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2. 专业设置正规化

“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 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 将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域, 从教育的视野去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2]目前, 我国还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列入国民教育系列, 更未设置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在杭学校, 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和联合开办培训班, 培养专业人才。”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相关高校具有教学基础, 具备率先开设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专科专业的条件。可考虑在浙江师范大学或杭州师范大学开设本科专业, 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专科专业。鉴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专业的教学设备较齐全, 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科研经验较丰富, 而且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基本一致, 因此可率先开设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科教学试点。

3. 教材编写形象化

编写生动、形象的教材是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习的基础, 每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编写应包括起源、演变、乐器特点、理论基础、基本功法、演奏技巧、难点解析等进行系统阐述, 更应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采用录音、录像等方法, 甚至动漫等手法制作形象逼真、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光盘教材。力求深入浅出、一招一式生动形象, 既便于学习, 又利于深入研究。

4. 人才培养定向化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人才的培育要从属地幼儿教育、中小学开始, 定向育苗, 并在高校建立特长生定向招生机制, 与属地传承人带徒相结合, 招收经属地推荐、热爱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专业基础、有培养潜力的特长生。这批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的系统教育和专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化培训, 成为新一代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毕业后再返回原地从事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有这样一支新生骨干力量必将大大提高属地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5. 教学方式网络化

为了使在校学生教学方式更生动、形象、逼真, 并满足社会上拜师学艺和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需求, 应由设有音乐院、系的高校牵头, 建设全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远程网络教育基地, 开展网络化教学。这对营造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氛围, 培养传承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浙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社会广泛关注, 全民积极参与, 相关高校全身心投入。只有充分利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充分发挥教学实力, 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力量, 采取改革创新举措, 才能在国内率先建成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 发挥其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丁永祥,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 :251.

浙江音乐 第8篇

关键词:普通高职,公共音乐教育,传统音乐

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对人类来讲, 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并指出各社会群体和社会均有创造、传播自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基本权利。[1]这为我国传统音乐发展提供了契机, 也给我国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多年来受西方音乐文化思想影响, 我国音乐教育沿袭西方模式, 虽经多次改革, 却无本质上的改变, 依旧极度重视音乐“技术”而轻视“文化”, 也使中国传统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缺失和断层的尴尬状况。那么, 传统音乐对高职教育到底有何价值?作为高职音乐教育者又该如何做?带着这些疑问, 笔者对所任教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 提出对普通高职公共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地传统音乐的价值的几点思考。

一、普通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学的现状

普通高职公共音乐教育一般是教育体系中不太受重视的部分。据了解, 很多高职艺术教育的开展程度基本取决于“领导重视程度”。一些学校的音乐受到“领导重视”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有些学校虽开设音乐课, 但课程设置混乱, 又无良好的教学条件, 因此基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更别提传统音乐教学了。

以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为例。从它的公共音乐课的设置和教学方面看:首先, 公共音乐选修课是通过任课教师的申请而开设, 学校缺乏统一规划和领导;音乐类公选课并不多, 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以技艺性和欣赏性内容为主, 没有一门课程直接以“传统音乐”为主要教授内容;开课随意性大。

其次, 从师资结构上看, 大多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 深受西方音乐体系影响, 对传统音乐价值认识不清, 对其传承方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这就很难要求他们来讲授传统音乐内容。再次, 从授课内容看, 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和方式都是教师自己安排。教师一般多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欣赏性内容。授课内容单一, 无宁波本地传统音乐;外国和现代作品多, 传统、民间作品少, 乡土作品几乎没有;很少有参与性的实践活动。

当然, 其他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吕其玮等的《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调查分析》[2]一文中, 对山东4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 结果“89%的同学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很有必要”、“在被调查的四所学校中, 只有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了公共音乐教育”, 说明现实中各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状况与学生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反应出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受到足够认识。试想, 连公共音乐教育都没有正常开展, 那么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又从何说起呢?

二、学生对待传统音乐的态度

笔者曾于2009年12月底, 随机对本校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目的在于考察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及了解本地传统音乐的状况。共收到问卷484份, 有效问卷471份。调查情况显示如下:

1.在喜欢何种音乐风格的问题上:

我们可以从上表中看出, 喜欢当代流行音乐的学生占多数;而喜欢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生只有11%, 且听西方古典音乐的比例远大于听中国传统音乐的比例。

2.对自己家乡传统音乐的了解情况:

60%的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传统音乐“只是听说过, 但并不了解”。也就是说, 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不大。能听说, 也因为地域优势, 平日生活中接触的机率比较大而已。从侧面反映出大学们的喜好与主流价值观。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状况:

近半数的大学生只是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访谈, 了解到他们基本是通过媒体知道, 但并无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也有些学生因家乡政府进行非遗普查时, 了解了非遗为何物。从中可以看出, 学生是“被动地”了解, 但“被动”的效果还是不容小觑的。

4.对自己家乡民歌熟悉程度:

该问题选择“知道, 但不会唱”的学生占了近一半。从学生访谈中了解, 他们都是在平日生活中, 听老人说起或唱过。说明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局面, 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5.对宁波本地传统音乐了解情况:

笔者列举了宁波本地传统曲艺、民歌、舞蹈等一共15个, 近一半学生回答“不知道”。经进一步了解, 选择“知道3-5个”基本都是宁波地区的学生, 选择“知道1-2个”的基本都只知道一个甬剧。这表明我校公共音乐教育未涵盖宁波传统音乐内容。

从问卷调查中笔者还发现, 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处于懵懂阶段。选择“喜欢当代流行音乐”的学生, 大部分不知非遗、不了解家乡传统音乐, 更不用谈了解其学校所在地的传统音乐文化。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亲近中国传统音乐, 可听流行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来的更容易;有的学生反映传统音乐很多都听不懂, 去听了也坚持不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 都在说传统音乐如何重要, 可是他们无法体会到底有什么价值。另外, 王爱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中也提到“高职院校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人数最多, 占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音乐选修课的认知较为肤浅……对高雅的艺术作品或一无所知, 或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可以看出, 高职学生远“传统音乐”应该是一个共性特点。

三、在普通高职公共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地传统音乐文化重要性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应遵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 让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高职教育强调与行业和地方企业发展有机结合, 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坚持产学结合。就纺织服装学院来说, 学院实行“2+1”教育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应减少, 因此高职院校更应在有限的时间内, 挑选合适的音乐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其对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 在公共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地音乐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优秀高职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还应重视精神层面的培养。优美高尚的音乐, 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精神, 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把本地传统音乐引入高职音乐教育正是站在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的角度,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大学生只有了解身边的音乐文化,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本地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热爱, 引起民族感的共鸣, 更好地关注和致力于本民族的发展。

2.本地文化传承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很多传统音乐文化正在失去生存的土壤。如宁海的“把酒舞”, 是古老而优美的婚礼舞蹈, 它的产生与当地人民注重婚嫁习俗有关。可现在多数人采用西式婚礼套路, 很少有人再用把酒舞了, “把酒舞”就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那么, 高校应该担负起本地音乐文化传承这个责任, 利用地理优势来保护本地音乐文化资源。否则, 尽管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 但忽视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有一天, 会因为丢失本民族的文化而成为文化上被奴役的国家。

3.有效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需要

传统音乐教育对教师来说都是门不太容易上的课。除了自身知识的局限, 学生缺少兴趣更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而本地传统音乐资源较容易获得, 将其引入课堂, 既可以使学生和本地传统音乐直接面对面, 便于学生直观感觉, 又促使教师自身加强对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 用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来看待传统音乐, 提升理论素养, 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4.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毕业后是否被企业需要, 顺利就业, 是衡量高职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习传统音乐不仅是感受美, 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本体了解其内含的文化。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地传统音乐文化, 就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地传统文化, 更好地融入本地文化圈。据笔者了解, 纺织服装学院80—90%的学生来自浙江省内及周边地区, 每年基本上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在宁波工作。那么了解宁波本地的传统文化, 让他们能较快地适应宁波的风俗习惯, 体会宁波的人文精神, 自然有利于他们就业,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四、该如何引入本地传统音乐文化并使之产生积极效果

(一) 从教学管理层面保证公共音乐教育的地位

把公共音乐课列为学校综合素质课程中的必修课, 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其中。学校可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 安排学生在大学期间选修音乐课程至少两个学分, 确定教学内容和进程, 规范教学, 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加以重视,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地传统音乐文化内容。

(二) 抓住本地资源优势, 进行音乐教材建设及理论研究

立足地域优势进行调研。可以设立研究课题, 鼓励教师深入民间, 采集本地传统音乐, 把那些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论编进音乐教材, 结合本地的民间传统风俗、信仰, 使音乐教材既实现音乐教育目标, 又体现本地特色;既传授了音乐知识, 又传达了历史人文精神;当然, 对于教材的编写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不同, 教育背景不同, 一定要结合本校教育培养目标, 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音乐课程考试的评价标准

作为音乐教育者, 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 配合学校其他教育课程, 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那么, 在进行本地传统音乐教学时, 应放弃标准答案式的考试, 而采取灵活的开卷考试形式, 如:演唱一首宁波民歌、演奏一段喜爱的宁波音乐、或写一段对宁波一种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等。通过唱、奏、写等多种形式达到了解宁波传统音乐的目的。音乐教学由单纯的“技术教育”转向丰富的“文化教育”, 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四) 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普通高职学生并无走音乐专业路线的愿望, 他们大多是想通过音乐课来舒缓身心、提升修养。那么想要实现本地传统音乐教育的价值, 一定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 使本地传统音乐以声、像等立体方式呈现之外, 还可以定期请民间艺人到校演出、教授音乐, 举办宁波传统曲艺大赛之类的比赛, 以扩大其影响力。这些措施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一些新鲜、有特色事物的探索精神,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 实地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这样, 就把死板的课堂教学变成活泼的课堂与田野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使学生充分感受传统的魅力。

结语

当前, 寻求本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各民族谋求生存, 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 传统音乐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而得到应有的尊重, 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地音乐文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之举。作为音乐教育者, 我们更应该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深刻了解只有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保护和集成基础上的教育培养模式, 才能对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形成起到积极影响。因此, 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中, 将本地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拓展大学生多元文化视野,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 提高审美意识,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62—63.

[2]吕其玮等.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105.

[3]王耀华,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5]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6]姚思源.论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8]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 1996, 4.

浙江音乐 第9篇

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创造性的理念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 它的主要特点是低能耗、高产出。从2004年开始, 音乐选秀节目至今已迈入了第八个年头, 和2005年“超女”的盛况相比, 如今选秀节目的影响力、收视率都日渐式微, 多年来单一模式难免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但是, 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则令人眼前一亮。节目一面世就好评如潮, 收视率不断攀升。成为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收视率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处

1、节目形态成熟

《中国好声音》在进入中国之前, 其原版节目样式已经在荷兰、英国、美国等世界多个国家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成绩, 节目形态已很成熟。《中国好声音》采用了英国版好声音的地台, 美国版好声音的背景, 甚至连导师坐的四把转椅都是从英国空运过来的, 严格按照了荷兰版好声音的制作模式与节目流程。在节目形态上保留了原版的优秀血统, 又融入了中国元素, 将娱乐和文化深刻结合, 把核心价值观传输、渗透在节目表现之中。

2、创新之处

(1) 打破传统模式

《中国好声音》突破了以往的规则, 创新出了全新的游戏规则。不需层层选拨, 只要是人才, 都可以上舞台。《中国好声音》的节目是没有门槛的。只重声音, 不重视外形等外在条件, 给很多有高超音乐才能但外形不出众甚至有缺陷的选手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体现出较高的公平性。

(2) 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首先节目是听音“盲选”, 导师背对选手只听声音, 觉得好才把背对选手的椅子转过来。他们只能通过听, 通过对于选手声音的判别来进行选择, 这样的选拔方式很有新意。其次, 专业评审阵容令观众耳目一新。在《中国好声音》中四位导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庾澄庆做过综艺节目, 走的是轻松调侃的幽默路线;刘欢是专业造诣极高的音乐人, 走的是专业沉稳的路线;那英个性豪爽, 所以把大气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即可;而杨坤经历过许多坎坷和波折, 在跟学员对话时可以体现出感性的一面。从总体上看, 这四个人的评委阵容应该是近年来中国电视音乐选秀的最强评委阵容。另外, 专业评审之间在抢夺选手时的妙语连珠、相互调侃与挤兑也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

(3) 注重幕后故事的挖掘, 宣扬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

挖掘学员背后的故事, 这是节目本土化改造后获得的类似真人秀的特殊叙述方式。来自台湾的街头艺人张玉霞从小视神经萎缩, 作为盲女, 却有一副好嗓子。一首《独上西楼》, 孤寂与凄婉的味道淋漓尽致。她的积极乐观更征服了所有人, 引发了观众的精神情感共鸣。

此外, 作为明星导师, 他们没有盛气凌人, 而是与人为善, 对选手言传身教。对待学员和蔼、亲切。甚至那英曾脱掉鞋子上台与学员合唱歌曲;刘欢曾为学员的故事落泪, 他们以真性情打动了观众。

(4) 摒弃恶俗, 注重音乐品质

在娱乐泛滥时代, 很多选秀节目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 一些节目会采用各种手段:过度炒作、恶俗表演、各种重口味在选秀节目上轮番上演。相较而言, 《中国好声音》显得更加质朴。它注重音乐本质的精神, 不出现迎合低俗, 话题炒作, 故意煽情等肤浅内容, 让观众由衷地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通过各个内容环节的设计, 提高参与者的综合音乐文化素养, 提倡年轻人坚持理想、努力奋斗的主流价值观, 这一点契合了国人的心理需求。

3、强大的宣传攻势

全媒体联动实现地毯式秘籍宣传, 特别是注重运用网络媒体造势成为《中国好声音》在节目宣传上的一大亮点。《中国好声音》在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知名门户网站中都有相关的专题页面对节目进行宣传。此外, 《中国好声音》还特别选择利用微博进行节目宣传, 利用微博传播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传递节目相关信息。

另外, 一些名人明星运用微博等媒介运用个人影响力无形中为《中国好声音》做了宣传。著名导演冯小刚:“歌唱的好, 情也真。猝不及防被娃的真挚撞了怀。这娃是去污粉, 能洗掉心里的灰尘”;“快女”歌手张靓颖:“The Voice, 值得倾听!终于有可以让选手放心表现的音响了。中国从不缺好声音, 缺的是好平台, 好环境。真心期待更多好声音被发现;“微博女王”姚晨更是力荐“节目真挚, 嘉宾真挚, 评委真挚, 有这三味真火, 不火不行!”等等。

三、不足之处

在网络时代再好的故事一旦被刻意粉饰, 也难免显得虚假。《中国好声音》在制作后期就有些偏离原来轨道。例如后期爆出《中国好声音》先把一个准专业水准的歌手设计成“屌丝”, 渲染其在社会上辛苦打拼的悲情, 让不知真相的观众惊为天人。使得受众感到:号称“国内首档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 最后还是一场“秀”。后期《中国好声音》不断爆出冷帖, 以徐海星为代表的选手遭到网友诸多吐槽谩骂之后, 早早泄露的16强名单、决赛名单内定的“黑幕”等负面效应也迅速传播开来。而《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冠军梁博自夺冠至现在风头反而不及平安、金池等选手的事实, 以及导师之一的刘欢以一句“我整不了”简单地拒绝了出任下一季好声音的评委, 似乎也无声的印证了这一切。

四、小结

作为市场运作下的文化精神产品《中国好声音》从宣传, 播放, 到节目制式都展现了新意, 使得《中国好声音》收视率一路攀升, 好声音成为“好生意”。相关人士透露, 好声音每期仅凭广告就能带来近3000万元的收益。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优势。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中国好声音》在中国境内来说, 的确是一档相当不错的节目, 但是我们也应该辩证的对待它, 认识其不足之处, 有则改之, 相信节目会越来越好。

摘要:在当下各大卫视娱乐节目竞相纷争的严峻形势下, 《中国好声音》却一炮走红, 自一开播就被高度关注, 收视率不断创下新高。到底它是以何种节目形态与价值创新赢得受众青睐的, 本文将对它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音乐选秀,中国好声音,文化创新,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翔.中国好声音:电视音乐选秀的新范例[J].媒体时代, 2012 (9) .

[2]覃晴, 谭天.《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创新[J].新闻与写作, 2012 (10) .

[3]殷海晴.《中国好声音》热播的几点思考[J].新闻爱好者, 2013 (2) .

浙江音乐 第10篇

1、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深入推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目前, 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我国的文化发展和繁荣程度还不够, 整体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为浙江文化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当前, 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 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 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 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浙江省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为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 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 满足全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新期待, 落实中央对浙江“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 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作出《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 重点建设包括浙江艺术学院在内的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努力打造浙江文化新地标。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明确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宏伟目标。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以及省委关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决定, 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的强大动力。

2、艺术学发展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人文科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艺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升格为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并列的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 这标志着艺术学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与此同时, 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加快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的号召, 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 通过开展高教园区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等举措, 将浙江高等教育推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氛围和对高水平办学的要求, 为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艺术文化需求, 也为艺术类高等院校面临十分有利的生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

3、浙江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 浙江高等教育发展长期滞后于全国, 不仅高等院校数量少、规模小, 而且层次偏低、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的滞后不仅制约了整个浙江教育的发展, 也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1999年以来, 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加快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的号召, 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 通过开展高教园区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等举措, 将浙江高等教育推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从1998年到2011年, 全省普通高校数由32所增加到104所, 在校生规模从12万人扩大到94万人, 招生人数由2万人增加到29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攀升到47%。2004年以来, 浙江省先后有10余所高校升格或更名, 大学由4所增加到12所, 全省高等教育结构更趋于合理, 整体办学层次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浙江音乐学院必要性

1、“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 需要培养和集聚更多高水平音乐艺术人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 浙江正加快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 并确立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不仅是物质富裕的内在驱动力与重要支撑, 而且本身是精神富有的直接内容和内在支柱。艺术是文化的一种重要样式, 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等方面有显著而独特的功能。古今中外, 优秀杰出的艺术家始终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和精神象征。音乐是艺术中最高级最抽象的样式, 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功能。高层次音乐艺术教育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 高层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是推动文化发展和伟大民族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因此, 有必要建设一所以音乐为特色的本科艺术院校, 充分发挥其培养高素质、应用性音乐艺术人才的育人功能和集聚高水平文化艺术类专家、学者的聚才功能, 有力推动“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步伐。

2、浙江高等 (艺术) 教育结构调整, 需要建设一所本科艺术院校

高等教育结构随着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而进行适应性调整与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 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又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技术结构层次, 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浙江尤其如此。目前, 浙江省每万人口中的普通本科在校生数约为100人, 低于全国平均数, 这与浙江省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因此, 浙江高等教育需要加强第三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需要增设本科院校,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

浙江音乐学院的建设, 将切实改变浙江“视觉艺术较强, 听觉艺术一般”的局面。浙江音乐学院将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一起, 形成浙江省内美术与设计类、广播影视与传媒类、音乐、舞蹈与戏剧类的艺术学门类中五大学科各有侧重、共同发展的高等艺术教育合理架构, 进一步优化浙江高等艺术教育整体格局。

3、基于浙江音乐辉煌的历史成就和相对弱化的现状, 推动当代浙江音乐发展, 需要强化音乐类学科建设

当代浙江音乐的相对弱化态势不能不说与浙江高等音乐教育相对薄弱有直接关系。迄今, 浙江尚无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 高等音乐教育主要集中在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下设的音乐学院。稍加分析, 可以发现浙江高等音乐教育的结构与层次不尽合理。结构上, 目前浙江本科高校音乐类专业以音乐教育为主, 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音乐研究等力量不足, 发展滞后, 这严重制约了浙江音乐的整体发展;同时,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音乐创作、表演、传播、欣赏和消费方式大大改变的当下, 浙江还没有及时且系统地发展数字音乐创作与制作、现代音乐、流行音乐、音乐传播等专业。层次上, 浙江高校音乐类专业主要定位于培养音乐教育等普及型的音乐人才, 高层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力度不足。浙江音乐辉煌的历史成就和相对弱化的现状以及浙江高等音乐教育结构、层次等问题, 凸显了浙江建设专门性音乐学院, 进一步强化音乐类学科建设, 推动当代浙江音乐发展的必要性。

4、良好的招生现状和毕业生就业前景, 有力佐证浙江需要加强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类人才培养

据统计, 浙江乃至全国艺术类考生生源充足。2012年, 全国高考生超过915万, 其中, 艺术类考生超过百万, 被录取的为20万人以上。近三年, 浙江籍高考生均在30万左右, 考生总量列全国第12位, 其中浙江籍艺术类考生每年都在3万人左右, 主要分布在音乐类、美术类、广电类、舞蹈和时装表演类等, 实际被录取人数约2万人。同时, 还可以注意到,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浙江艺术类高校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外省考生;由于浙江没有专门性音乐院校, 浙江每年都有不少音乐、舞蹈类考生赴北京、上海求学。

在浙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 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据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 2010—2012年, 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3%以上, 相对较高。同时, 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还存在专业对口度高、就业满意度高和灵活就业率高等特点。

三、建设浙江音乐学院可行性

1、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的社会期待

长期以来, 教育部、文化部领导及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浙江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十分关心, 对浙江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均提出在此基础上筹建一所本科层次的艺术学院的希望和要求。浙江的艺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 社会民众一直期盼筹建一所本科艺术学院, 使其更好地享受优质艺术教育资源, 省人大、政协代表多次提出筹建本科艺术学院的议案, 众多用人单位在接受学院毕业生的同时, 也提出更高层次毕业生的强烈需求。

2、建立浙江音乐学院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

浙江的艺术院校覆盖面广, 层次较多, 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现代高等艺术教育要求的管理运行机制, 内涵建设得到不断增强, 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也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可以说, 充分整合全省优质艺术资源建设浙江音乐学院已具有了扎实的基础实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 文化发展对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 这对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筹建浙江音乐学院, 将充分发挥全省优质艺术教育教学资源优势, 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以音乐人才为主要目标, 完成戏剧舞蹈表演艺术、艺术工程、文化管理与服务等学科领域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要求, 努力推进浙江音乐学院筹建工作, 力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达到先进水平, 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筹建浙江音乐学院是浙江省谋划了十多年的重大文化项目, 也是广大浙江人民多年的梦想和期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及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 特别是省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发展目标要求, 为浙江文化强省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筹建浙江音乐学院也应需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对浙江音乐学院筹建项目形势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对项目筹建的必要性可行性作一研究阐述和论证。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强省,艺术学,浙江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2]伍德勤等[著].中外教育简史[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均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美) 克拉克威斯勒 (ClarkWissler) 著.人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 2004

[5]杜成宪, 邓明言著.教育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6]刘云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全力抓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

[7]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J].前进论坛.2011

[8]黄会林.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设置问题[J].艺术评论.2009

[9]陈立旭.浙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底蕴[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浙江音乐】相关文章:

浙江2011年1月高等教育中学音乐教学法自考试题06-04

浙江中控05-06

浙江新昌05-16

浙江文化05-21

浙江磐安05-25

浙江电网05-26

浙江泰顺06-12

浙江发展06-23

浙江新闻06-29

浙江慈溪08-02

上一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下一篇:理性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