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教学三部曲

2024-07-03

作文创新教学三部曲(精选12篇)

作文创新教学三部曲 第1篇

一、要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俗语说:“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他们不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比方说, 在对一些“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上就不太重视,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组词造句的时候错误不断, 而且还不按笔顺写字的现象也很常见。这些都是不利于奠定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后果就是根基不稳, 再去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时, 会比较吃力。因此, 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 强化他们对生字、词音、形以及义的掌握。不断地夯实基础知识, 让学生学会语言的具体使用, 这也为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做好铺垫。当学生能够使用一些词组进行遣词造句后, 他们的作文也会逐渐地顺理成章起来。因此,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

二、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

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 能够促使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思考, 让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 在小学作文教学活动过程中, 很多学生反映思维容易短路, 这就导致了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的作文字数达不到要求而且语句也不怎么通顺。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上述的一些情况, 在作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 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有效锻炼和引导。比如, 我曾给他们布置了一篇以“我的同桌”为题的作文, 为了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更具活力, 我就引导学生从自己同桌的动作、样貌等方面进行描述, 可以邀请一些外貌特征比较突出的学生到讲台上, 让下面的学生根据讲台上的学生的一些特征进行描述, 这样, 他们在写作起来也会有头绪。同时, 为了让习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一些, 我又及时地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引导, 比如, 可以增加一些特殊的外貌描述等, 这样,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则会更有活力。当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时, 就会有效地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为习作积累素材

有言道“书不熟读不开讲”,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合理开展课外阅读能够打开学生的文化视野, 丰富课外阅读材料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最佳途径, 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语文阅读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状态都比较贴近, 这些素材适合小学生阅读。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 多积累一些习作素材,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语文的魅力, 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内化为自己的素材, 在写作中加以利用。此外,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 让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 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且再让他们开展讨论, 说出自己的想法等。比如, 对文章中优美的段落的理解等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突破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模式。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愉快, 借此再来提升他们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到乐趣。

四、要重视作文的讲评与批改, 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想提高作文的教学水平, 讲评和批改也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与作文指导是同等重要的。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其加以重视。

作文的讲评是对习作的分析和评价。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因此, 语文教师要认真抓好, 从学生的习作实际出发, 提高讲评的质量, 为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做贡献。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效的批改, 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作文的批改, 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 这样也便于教师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 及时地改进一些不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作文, 除了老师批改外, 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进行修改、或者互批互改等。通过修改,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因此, 只有时时刻刻不忘作文讲评、修改环节, 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总而言之,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水平, 培养出综合素质比较全面的人才来, 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日常训练, 契合学生习作的心理特征, 合理地选材, 科学命题,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且及时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让学生对写作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真正地为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说, 高效率的作文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一方的努力, 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的地步。

参考文献

[1]李方龙.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 (22) .

[2]陈艳.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若干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 2012 (9) .

[3]刘凤霞.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3 (9) .

[4]范雪勇, 孙琴莉.试论实现小学语文作文创新教学的方法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2012.

作文创新教学三部曲 第2篇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赏识参与,重在实践,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新教学方式。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总是与自主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自主,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教师的吩咐,俨然教师的“傀儡”,创新也就如大厦失去了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了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放虎归山,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教师只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够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学生要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还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因此,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二、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笔者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笔者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三、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无从谈起创新。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感受生活,能够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笔者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的《父亲》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又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四、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涮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常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找准切人点。一般来说,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如《羚羊木雕》,就可以对父母和“我”观点上的矛盾进行讨论。

2.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如《孙权劝学》,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不怒自威。

4.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如《伤仲永》,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而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如《春》。

7.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闭门造车就难免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可以以课文的重难点为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经过思想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8.从发散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从纵深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如《爱莲说》,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0.就某一教学要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11.就某一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沟通了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同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12.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对文化内涵科学内涵进行探究性阅读。如学习《爱莲说》后结合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对“蓬文化”进行探究。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川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体,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2.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可过多、过泛、过浅、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3.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中。

小学作文创新“三部曲” 第3篇

第一部:打好扎实基础——重视学生的积累

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积累,才能有创新的可能。积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可要求学生人手一本随笔本,分社会见闻、热点透视、四季风景、校园之声、家庭生活、人物写真等专栏,随时记录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让学生在有计划的作文序列训练中,持之以恒地积累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细心观察和真切描绘,以各自独具个性的眼睛地观察,用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味、感悟,在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里自由地驰骋想象,从个性出发去理解、评价,学生就能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来。

第二部:认准一个关键——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谈到:“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行的,一个作品要写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一且学生对作文怀有极大的热情那就是作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在作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1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要玩得有趣,玩是儿童健康发展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也不仅能增加作文的素材,是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的主要渠道之一,更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的场所;是发挥潜能,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挥创造的学校。

2要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老师上课要上得有趣。作文内容要有趣,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玩抢椅子、吹鸡毛、贴鼻子等游戏;做一做烧不破的手帕;编一编《新一代的龟兔赛跑》、《孙悟空搞发明》故事等。

3要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应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乐趣。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了那么多的作文,总有几篇相对写得较好的,可以对他们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看。教师应以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少指责为原则,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对启发写作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

第三部:树立两个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人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的机会,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想活动中发展思维。同时,教师动情入境,感染了学生,学生进入情境后同样感染了老师。这时,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学生,而是以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碰撞、交融。当师生都进入了这种心理状况时,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诱发创造力,一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就会接踵而来。

意识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的思想,学习中大胆想象,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双线并进的,两者都需要教师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当学生进入自由、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只有当儿童在课堂上真正是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时,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产生。试举一例: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安安静静地思考王老师的问题,教室里鸦雀无声。“咚、咚、咚”一阵微弱的敲门声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吱”门开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哈哈哈……”“怎么会受伤呢!”“哎呀,可惨了!”……同学们个个伸长脖子看热闹。原来,张炎同学不知怎么把手摔伤了,伤得可不轻呀!悬着的左手臂上包扎着层层纱布。

初中政治创新教学“三部曲” 第4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有的学生长于记忆, 有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 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 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对学生的每一点创造性见解, 教师都应持惊喜态度, 而不是漠然视之。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对有些问题的看法难免有些偏激。比如, 在讲“国家的主权”问题时, 我举了我国驻南大使馆被炸一例, 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我们干嘛不炸他们?”在讲台湾问题时, 让学生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说:“台湾那么小, 我们为什么非要和平解决, 用武力多痛快。”作为教师, 遇到这种情况, 不应妄加指责或否定, 而应加以引导, 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 同时使他们的创新趋于合理, 让他们明白我国的政策制定是有根据的, 我们主张和平共处。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这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这样在解决为什么的过程中,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这一切的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 因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对教师才有亲近感、信任感, 才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民主的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主体是学生, 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民主思想, 视学生为地位对等的主体,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尊重学生,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课堂氛围。政治课往往给人一种严肃、枯燥的感觉, 要使政治课真正收到实效,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克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对学生怀有真心, 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 把政治课的实效建立在情感渗透的基础上, 建立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下, 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实现。对那些在课堂回答问题时会“耍小聪明”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应给予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遵循发展个性, 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勇于创新, 敢于质疑, 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运用新颖方法, 促进主动探索

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 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 也是带来创造性精神的源泉活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但他们不会自动涌现, 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比较抽象、概括,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空洞说教, 势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更不要说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 注意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可采取发现法、讨论法、情境法、暗示法、点拨法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时事、漫画、音乐等引进课堂, 让学生融入其中, 有感而发。如, 在讲授“乡镇企业”时, 我播放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录像, 在讲“联合国的作用”时, 我播放了“和平的纽带联合国”,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作用, 感受到了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职责, 提高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理解。同时, 在讲“金钱不是万能的”时, 我采取了辩论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理解金钱的作用和本质, 并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鼓励创新求实, 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创新教学三部曲 第5篇

关键词    :    哥特文学传统;    创新    ;    超越

《暮色 》、《新月 》、《月蚀 》和 《破晓 》四部小说共同组成暮光之城四部曲。

作文教学三部曲 第6篇

【摘 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然中学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各吹各的调,作文教学低效。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激发他们的情感,创设成功的机会,拓宽写作天地。

【关键词】 学生 作文 兴趣 情感 天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然中学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各吹各的调,作文教学低效。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激发他们的情感,创设成功的机会,拓宽写作天地。

一、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对于每一个语文学习中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应重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作文教学中,老师既要深化自身的情感,又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作文,往往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有的不说真话、实话,有的对老师存有戒心,不愿向老师倾吐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写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情感上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人是社会的人,学生也会在社会、学校、家庭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排忧解难,拨开他们心灵的迷雾,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道路。教师平时给学生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在作文中抒写生活,吐露真情。这样,师生之间有了真挚的情感,学生更愿意接近老师,向老师袒露自己的心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花径幽长香袅袅,暖风吹兰意芳菲”,才能充实感人,才能动人心魄。

二、创设成功的机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望劳动付出后有收获。作文教学中,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不断地让他们尝试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根据不同水平的作文,给他们寻找成功的机会。我利用班内、校内的报纸、黑板报、演讲等阵地,让一些学生的作文得以展现;通过征文、作文竞赛、报纸杂志的发表等形式,让出类拔萃的作品得到成功的机会。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鼓舞,能够激发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同时,对周围的同学也是一个极大的带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作文成功机会的创设,收到的是鸟语花香、泉水淙淙,收获的是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收获的是夜放千树的繁花耀眼,是写作的成功。

三、拓宽写作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描述正是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内涵,从这点上伸展开去,写作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断虹霁雨,水波山黛,摄入胸怀,使写作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激扬文字、放飞想象,袒露心灵的途径和方式。张扬个性、长歌吟风雨、抒怀玉关情,才可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拓宽写作的空间。

创新是空山灵雨,是高山雪莲,是人生存发展的动力,是作文写作的动力和源泉。创新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缺乏创新的本源。作文训练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拓展思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或豁达,或坚毅,或执著,从而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只有把张扬个性放在首位,作文创新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要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情感,强化写作领域,给学生一个广阔、自由的写作天地。

总之,作文写作有蛹虫化蝶的痛苦,更有新鸟破壳的喜悦。我们必须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拓宽写作天地。

语文课堂教学之创新教育四部曲 第7篇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所以学校要提供多样化课程,让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享受心灵的自由,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与。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是与自主紧密结合的。离开了自主,学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老师的吩咐,俨然老师的傀儡,创新便如大厦失去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而教师只要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可以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要让学生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因此,开放教学乃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二、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问题,有的提的问题比较泛,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我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使他们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我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在学习全文后,我又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树立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三、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创新就无从谈起。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我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的曲谱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四、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探究学习可以说是课改的一道风景线。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生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必须找准切入点。一般来说,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

如《羚羊木雕》,就可以对父母和我观点上的矛盾进行讨论。

2. 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等。

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 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

如《孙权劝学》,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不怒自威。

4.

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 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

如《伤仲永》,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

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 如《春》。

7. 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闭门造车就难免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可以以课文的重难点为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经过思想的碰撞长生创新的火花。

8. 从发散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

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 从纵深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

如《爱莲说》,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0.

就某一教学要点,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11. 就某一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1 2. 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对文化内涵科学内涵进行探究性阅读。

如学习《爱莲说》后结合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对“莲文化”进行探究。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第二,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或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第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奏好创新教育之四部曲,就必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摘要:民族、国家和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课堂教师肩负创新教育的重任, 开放教学、质疑问难、想象丰富、探究学习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不可或缺之四部曲。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四部曲

参考文献

[1]于漪.关键在于有所发现、善于发现.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九年级语文.

[3]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通俗论集.

作文创新教学三部曲 第8篇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开放教学, 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 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 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 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 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 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 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因此, 开放教学, 创新之前提, 教师转变观念, 践行开放教学, 箭在弦上, 刻不容缓。

二、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有疑点, 有问题, 才能有思考, 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 教学时笔者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 逐步形成了善问的品质。

三、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 没有想象就无从谈起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 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感受生活, 能够交流感情, 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四、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涮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和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 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 教师就必须找准切人点。一般来说, 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

如《羚羊木雕》, 就可以对父母和“我”观点上的矛盾进行讨论。

2. 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

…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 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 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

如《孙权劝学》, 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 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 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 不怒自威。

4. 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 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

如《伤仲永》, 从作者的观点来看, 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而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 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 如《春》。

7. 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

8. 从发散的角度探究, 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

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 就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9. 从纵深的角度探究, 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

如《爱莲说》, 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 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 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 0. 就某一教学要点,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 教师要富于创新, 要把握好主体, 突出重点, 明确难点。

2.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可过多、过泛、过浅、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 然后进行选择, 也可由教师质疑, 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3.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 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中。

作文教学三部曲 第9篇

一、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对于每一个语文学习中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 应重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 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作文教学中, 老师既要深化自身的情感, 又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作文, 往往无病呻吟, 言之无物。有的不说真话、实话, 有的对老师存有戒心, 不愿向老师倾吐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写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情感上沟通,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人是社会的人, 学生也会在社会、学校、家庭中, 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关爱学生,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为他们排忧解难, 拨开他们心灵的迷雾, 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道路。教师平时给学生一个关爱的眼神, 一句信任的鼓励, 都能触动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在作文中抒写生活, 吐露真情。这样, 师生之间有了真挚的情感, 学生更愿意接近老师, 向老师袒露自己的心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花径幽长香袅袅, 暖风吹兰意芳菲”, 才能充实感人, 才能动人心魄。

二、创设成功的机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 都期望劳动付出后有收获。作文教学中, 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 积极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 不断地让他们尝试成功的体验, 从而培养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 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各种渠道, 根据不同水平的作文, 给他们寻找成功的机会。我利用班内、校内的报纸、黑板报、演讲等阵地, 让一些学生的作文得以展现;通过征文、作文竞赛、报纸杂志的发表等形式, 让出类拔萃的作品得到成功的机会。这样, 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鼓舞, 能够激发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同时, 对周围的同学也是一个极大的带动, 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作文成功机会的创设, 收到的是鸟语花香、泉水淙淙, 收获的是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 收获的是夜放千树的繁花耀眼, 是写作的成功。

三、拓宽写作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描述正是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内涵, 从这点上伸展开去, 写作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 断虹霁雨, 水波山黛, 摄入胸怀, 使写作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激扬文字、放飞想象, 袒露心灵的途径和方式。张扬个性、长歌吟风雨、抒怀玉关情, 才可能不断推陈出新, 不断拓宽写作的空间。

创新是空山灵雨, 是高山雪莲, 是人生存发展的动力, 是作文写作的动力和源泉。创新需要个性, 没有个性就缺乏创新的本源。作文训练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突破常规, 寻求变异, 拓展思路, 多角度多方位思考, 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 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或真诚, 或乐观, 或宽容, 或豁达, 或坚毅, 或执著, 从而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只有把张扬个性放在首位, 作文创新才能成为有本之木, 有源之水。要通过创设教学情景, 调动学生情感, 强化写作领域, 给学生一个广阔、自由的写作天地。

总之, 作文写作有蛹虫化蝶的痛苦, 更有新鸟破壳的喜悦。我们必须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 激发学生情感, 拓宽写作天地。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然中学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各吹各的调, 作文教学低效。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必须激发他们的情感, 创设成功的机会, 拓宽写作天地。

作文教学三部曲 第10篇

第一部曲,作前指导,从学生出发。

首先,选材重在学生“体验”。四年级学生写作文,往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结果却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这不是他们不会写作,而是他们不会体验。因而在新学年内,我将重点在体验上做文章。一是鼓励他们写生活、班级、家庭中的事情,然后自己读一读,同桌议一议,看看真不真,像不像;二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针对学校活动或者重大节日,提醒学生关注细节,注意观察。如有可能,还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比如班级里开设“生物角”,怀揣书包体验“十月怀胎”等等,重点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其次,尊重儿童“语言”。四年级学生的语言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童趣,而这恰恰是儿童语言的生命所在。因此新学年里,我计划少读一些范文,少讲一些技巧;尽量让学生多谈谈,多写写;平时顺着学生的思维去理解,尽量尊重他们的语言。当然,如果说教师在指导课上还有作用,那就是帮着学生一起完善习作,而不喧宾夺主。作前指导两节课时间,我计划一节课让学生写,让小组交流;一节课让学生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小组听,读给老师听,读不通顺的地方自己改。

最后,重点培养习作习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写出多么优美的习作出来,不太现实,同样也有点本末倒置。因此在新学年里,我将重点关注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比如写好钢笔字,激发与保持学生习作的兴趣,乃至怎样选材,坚持写微作文,等等。这才是根本。

第二部曲,习作批改,鼓励为主。

首先,实行二次批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况且让学生修改作文也是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需要。因而在新学年里,我将推行二次批改,即小组改一次,我再改一次。学生修改时间就安排在第三节课,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三节课需要紧跟前两节课,与第四节课至少延隔一周,好给我留下修改的时间。当然,学生修改不是改错,而是找对,找好句子,好词语,一个加5分。先是同桌改,接着小组改,要求每篇习作至少两人改;改完后,学生自己认为不满意,还可以再次修改,同样修改后的好句子、好词语照样算分数。

其次,推行积分制。计划中,一篇习作的得分应该有三部分组成:等级、好句子好词语和书写。等级有优、良、中、差,分别对应90、70、50、30等分值。四年级学生不要求文章写多好,而是能有话写,因而等级设置的重点是针对习作字数的多少,即优2页纸,良1页半,中1页纸,而差半页纸,这样明确标准,好让学生有努力方向。好句子、好词语一个5分,多鼓励不封顶。而书写则分为四个级别,即30、20、10、0分。等级分、好词语好句子分加上书写分,即为写作得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重点鼓励,每次公布前10名,并作为期末评奖的依据。

最后,改进习作评语。对于一篇习作来说,学生最在意的除了分数,就是评语。而过去评语则有点笼统。因而在新学年里,我针对评语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调整:1.先贬后褒,也就是先说缺点,然后再肯定优点,这样给学生感觉优点才是主要的。2.评语具体化,也就是结合习作中的具体一段,或者一句甚至一个词语进行点评,不泛泛而谈。3.点评关注学生习作过程。批语既需要关注内容,更需要关注过程,比如习作习惯、修改过程,乃至修改内容前后对比等,都应该纳入点评内容,这样更全面,自然效果也更明显。

第三部曲,作后评价,适当引导。

首先,解决“共性”问题。不容否认,四年级学生的习作有很多问题,但不要希望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因而在新学年里,针对共性问题,我将采取“攻坚战”,而不是“游击战”,即利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的时间解决一个共性问题,比如“然后病”(学生习作中有很多然后),教师可以先出示例句,然后让学生改改,读读,再改改。这种共性还有很多,比如一逗到底,不会分段,以及语言干瘪,等等。教师需要做的是持之以恒,一节课或几节课解决一个,一学年下来,那种低级错误自然会减少很多,而学生的习作水平也能得到根本性提高。

其次,搭建平台给学生展示。学生兴趣是鼓励出来的,习作水平是展示出来的。新学年里,我计划在班级里编辑小报,双周刊,专门刊登学生习作中的好句子好词语好片段等;校园橱窗里,定期展示我班学生优秀习作;网络上,一方面开通班级博客,定期更新班级作品,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家长QQ群、微信等现代通讯及时发布学生优秀作文。另外,我还计划积极收集少儿报刊征稿信息,鼓励学生投稿,让更多的学生也享受“小作家”的风光。多种平台的展示,目的是让学生对习作能够坚持写下去,有兴趣地写下去……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无论是作前指导,还是习作批改,或者作后评价,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给他们鼓励,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让他们能够有兴趣写下去,这是根本,更是关键。只要教师长期坚持,立足考虑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地从学生出发,让他们多读书、多体验生活、多练笔,也许最终成不了作家,但至少能够保持对作文的一股兴趣,而不是把作文当作负担。

摘要:当前,很多学生都害怕“作文”。其实不是学生害怕,而是教师指导不当。这里笔者结合实践,重点谈谈搞好作文教学的“三部曲”,即在作前精心指导,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在批改中,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在评价中,能够从兴趣出发,尽可能搭建平台,给学生展示。

唱好作文教学“三部曲” 第11篇

一、多练

多练,即放手让学生自愿、自主地最大限度地练习,这样既可解放老师,又可以在没有老师全力干预的情况下更大效果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老师改作时的“少改”创造条件。

老舍先生曾说过:“作文无他,多读、多练、多摘抄而已。”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在作文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不断地练,让老师从传统作文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心理重压下解放开来。新课标明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在作文教学的初始只要做好学生写作心理的开发,激发起其写作兴趣,出好题目提出要求,适当引导甚至不作引导都行,完全不必像过去的语文老师那样把本属于学生的事也当成自己的事,整天忧心忡忡,总怕自己这里做得不够,那里想得不全,既担心学生立意不高,又忧心学生选材不巧,以致弄得自己身心疲惫,精神不振。

多练,要讲究量的标准、练的时间和操作方法。

量的标准:总的见解是在不影响学科平衡及语文其他知识学习时间的平衡的基础上越多越好。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量化标准是一学期6篇大作文,若干篇小作文,而如果按我上面说的做法和要求来实行的话可达到每周l篇,一学期1 6篇大或小作文。当然多练不能放弃质量要求。

时间及操作方法安排:当堂作文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各占一半。当堂作文以考试规定时间为标准,50分钟内完成。安排当堂作文,有时可在事前几天出示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构思,搜集材料。

二、少改

“少改”的目的是尽量达到少改或不改而只评分,这样既可向学生快速反馈老师的评价意见,让学生准确掌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可最大限度地解放老师,为接下来老师的讲评省出充分准备的时间,也为学生的“多练”创造条件。

少改中的“少”可以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1. 每次选一个角度据学生作文的实际写只有几个字的简略评语,如用材料典型、论据充分或立意深刻等。

2. 有目的地选一、两篇含有共性问题的例文进行详改做示范,再引导全班学生对例文进行合作式的修改。让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3. 有选择地指名个别学生来面改。

4. 改变单一的评改模式,多种方式开展 。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体评改、互批互改、自批自改,在评改中明确评分标准、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推荐优秀习作,并写出推荐词。

三、重讲评

重讲评的“重”字,主要在于老师对讲评思想上要重视,准备上要充分,时间上要偏重。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少改”的理论支点,或者说是效果上的有效补充,即做好这一环节是“少改”而不失教学效果的一道保险。在这一环节上,目标高任务重,既要求老师向学生指明价值取向,又要求向学生指导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法,同时还承担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任。这一思路正符合“老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理论要求。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选择:

1. 善于发现习作的亮点,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那些具有真情实感、观察细致、感情细腻、议论深刻的好文章,要大力褒扬。对于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最好也通过表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使没写好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不至于挫伤其积极性。

2. 紧扣训练要点和暴露出的问题,突出重点,讲评具有针对性。每次讲评,选择学生此次作文中的一两个主要问题作为讲评的重点,或选材,或价值取向,或写作技巧,或语言表达,各有侧重点。围绕重点,突出强调,举例阐述,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讲评训练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3. 朗读学生推荐的优秀习作,让作者谈自己的创作思路或评价自己作品。即使差作文也有个别精彩的句子、新鲜的材料,教师可以事先摘录,讲评时念出来,使学生领略到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和维持写作的兴趣。

4. 引导学生学会品评美文,培养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并养成自我评价的能力。在作文讲评中,小到优美的词句、素材的选取,大到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反复进行品评、比较、揣摩,在感悟、归纳总结中逐步掌握成功习作的特点。

作文教学“有效评改”三部曲 第12篇

一、初稿———自评自改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当前, 在作文评改中仍有教师包办的现象, 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自改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事实上, 学生自我评改是一种很好的作文评改方式。在习作过程中, 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 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完成草稿一段时间后, 重新将草稿下发给他们, 让他们对自己的作文读一读、评一评, 画出认为写得精彩得意的佳句、好段, 在旁边注明写得精彩的原因或讲讲这样写的好处, 在自我评改中获得真切体验, 从而激发起浓厚的作文兴趣。

同时, 在自我评改过程中, 学生作为读者的角色评自己文章与当堂作文的心理感受迥然不同。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阅读自己的文章时, 会发现自己文中的长处, 也会发现问题, 或是字词语病, 或是文句不通, 或是读后产生了新感受等。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这种“阅读收获”, 鼓励学生大胆地自我修改, 进一步充实、完善文章, 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标点, 只要学生动笔, 都应予以鼓励。

因此, 在学生自我评改中, 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多读自己的文章, 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评, 边读边改,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自我评改中逐步养成评改习惯, 提高评改能力。

二、讲评———互评互改

讲评是指对全体学生的作文情况进行总体评估、诊断与指导。《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中关于作文讲评是这样提出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 不可面面俱到, 应对照每次习作要求, 欣赏优点, 指出不足, 使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与规律。”因此, 讲评重点应是依据每次习作要求, 对学生习作中的共性现象进行点评, 包括学生的成功之处、主要存在的问题等。讲评过程中, 笔者常采用“范文借鉴”法, 即讲评中, 不是罗列学生习作中的问题, 而是以优秀范文点评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点评范文中可圈可点之处。这“优秀范文”可以是学生习作, 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这样的点评, 在学生肯定他人优点的过程中, 懂得自己习作的不足, 在懂得他人写法的同时, 也明白自己习作努力的方向。另外, 在讲评中也应注重面向全体, 尽量满足每个学生被激励、被肯定的渴望。每次讲评课上, 选择不同的讲评对象, 使每位学生一学期中至少有一到两次被肯定、激励的机会。事实证明, 这样的讲评课, 更令学生期待。

通过“范文借鉴”法, 学生自然地将范文与自己的习作作比较, 发现更多的不足, 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 心中自然有了修改的欲望和冲动, 修改时就会一气呵成。在自我修改的基础上, 还可安排同学互改。交换的对象可以是同桌, 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同学。评改后, 双方互相给对方作简要点评, 学生各自对评改的地方加以思考、消化。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对自己作文中的错字、病句加以剔除, 因为不想别人在自己作文本上“评头论足”, 这样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自觉修改的意识。

讲评课上, 由于时间原因, 教师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情况进行点评, 因此, 教师应在课外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地对学生个体的作文情况进行评讲。如笔者备有一本学生习作情况记载本, 批到好的作文或进步作文, 及时记载, 在语文课前或其他课余时间, 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点评交流。在早读或读报课上, 请“佳作”作者朗读, 对全班学生而言是美文欣赏, 对朗读者来讲则是全班“点评”。对于后进学生的“问题作文”, 则当面讲评, 指出问题症结, 并提出修改方向。这种充满真诚、友好的评讲方式, 往往能感动学生, 唤起学生习作的动力。

三、精批———指导再改

许多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都十分精细, 面面俱到。有专家反对这样的“精批细改”, 认为教师这样“全盘代劳”, 抹杀了学生自评、修改的机会, 久而久之, 必然会带来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丧失。笔者也并不赞成这种批改方式, 教师批得累, 学生则对批改“满堂红”不屑一顾, 甚至产生消极情绪。《建议》中关于作文批改这样提出:“作文批改以鼓励为主, 多表扬少批评, 多建议少修改。”笔者以为, 所谓“精批”, 并非就是一味的“多改、详改”, 而应该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 给予鼓励、肯定、点拨, 让学生明白自己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从而形成对写作的积极心理, 这才是精批的意义所在。因此, 以下两方面应是教师精批的主要方向:

(一) 在学生作文成功处精批

学生作文成功处的精批, 主要是肯定学生每次作文中成功、进步、有新意的地方, 让学生有成功体验, 培育学生的写作原动力。精批的方式应该以表扬、赏识为主, 可以是一些奖励性的符号, 如常用的波浪线, 一张笑脸、一个自信的大拇指等;也可以是一些激励性、人性化的绿色评语, 如:“你这样的写法, 很有新意, 值得同学们学习!”“从你的这段话中, 看出你已经进步了, 祝贺你!”还可以是教师自己的亲身阅读感受, 如:“你的场面描写真精彩, 让老师有身临其境之感!”等等。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写作也是一种创造。无论是文笔优美的好学生, 还是文思不畅的后进学生, 他们写下的词句、语段, 表达的主题思想, 都是一种创造, 更需要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去保护。在批改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精批的出发点, 灵活地把握好评价尺度, 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精批中受到激励。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我们可以以“文句通顺”为标准;对思维独特的学生, 我们则可以从“创意”角度进行评价激励等。

(二) 在学生作文问题处精批

学生作文问题处的精批, 主要是指出学生作文的不足,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修改的方向。教师应从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角度, 善意地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 并真诚地提出修改建议与方向, 而不是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进行批评、否定。因此, 教师的精批更应侧重于启发式、建议式。如看到学生作文开头繁冗, 不着主题, 可以在旁边写上“你不觉得开门见山会更好吗?你能行, 试试看”;看到学生作文语句不通, 可以在旁边打个“?”;发现作文场面描写空洞, 可以在旁边写上“如能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场面会更生动, 尝试一下”, 等等。

在精批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成功、创新处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对不足与问题处提出了鼓励性的修改意见, 这样的评改往往能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再次修改, 并将修改后的文章主动给教师批阅。教师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进行复批, 给予加分、表扬, 对学生而言, 是又一次的评价和激励。这样的评改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对此乐此不疲。

“有效评改”三部曲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教学理念, 较好地把握了学生的习作心理, 因此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让学生愉快作文、享受作文, 奏响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和谐乐章。

上一篇:乌兹别克斯坦下一篇:国家形象与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