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追求范文

2024-07-13

教学追求范文(精选11篇)

教学追求 第1篇

一、有效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田径的教学活动重在动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达到目的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直观教学(影像资料的播放,教师的示范动作,同学间的相互观摩,教学图示和分解图示等);间接教学(体能训练,体育游戏,分解动作的练习,灵活性、协调性、速度、身体感觉等练习)。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运用,能更好地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并且喜爱上运动,调动起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

二、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

为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观察反思法

作为田径教学活动常用方法之一,观察反思法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必须要对“看”的对象有所思考,有所记录,并通过分析观察现象,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最后实践于教学活动。也就是“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嘴尝;用脑思,用心记,用手做,用脚量”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活动过程,是源于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密切交流(技术动作、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等)能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的密度和强度,并进行适合的调整,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落到实处。

(二)好奇引领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技术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并为此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并以此引领学生去探究、去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揭秘,当秘密的“外衣”被一层层揭开时,学生也就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要领。

(三)欣赏激励法

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动作技术,注重学生心理要求。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需要教师的肯定和鼓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要吝啬肯定的话语和欣赏的微笑,你的一次微笑可能把学生推进了成功的大门。

(四)共同研究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田径活动的动作技术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练习要求。因此,要根据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情况、身体条件等因素与学生共同讨论适合学生练习的动作技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田径运动的乐趣。

(五)探究创新法

在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田径动作技术创新也日新月异。学生的身体素质(速度、弹跳、协调、灵敏)、身体条件(身高、体重)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学内容动作也要创新,学生是创新的主要实践人,适合学生的发展要求的,就是最好的。

(六)比赛巩固法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动作技术后,总想应用于实践中,展示自己。练习小组内,小组间的比赛是最好的实践机会,比赛中增长了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提高了动作运用的灵活度,积累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增进了同学间的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有效教学的追求意义

(一)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学生的“参与”又称学生的直接体验,是反映“学生在与运动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凝神细听,或跟随模仿,或观摩纠错,或探究创新,或大胆练习体验……

(二)有效教学是师生价值彰显的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准备活动阶段对学生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的理解,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教学实施中教师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课堂上教师认真倾听、热情鼓励、友善指正,学生虚心听讲、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是互相尊重,共同促进的生命过程。

追求教学风格 第2篇

课程改革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也为我们个性化的追求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比如,追求教学风格。

歌德曾说:风格是艺术家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事实的确如此,艺术家都追求并努力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的风格各异,因而戏剧表演精彩纷呈,让人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那么,教育呢?教师,尤其是那些名师呢?当然也应该去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学风格。

雨果也多次论及风格。他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果,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可见,风格是成熟、成功的原因和标志。雨果还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不难理解,走向未来的成功,也必须去追求和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教育呢?教师,尤其是那些名师呢?当然应该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们要用风格这把钥匙去打开教育的艺术之门。

必须承认,教育总是比较保守的,缺少开拓、创新的勇气。比如,我们不敢追求教学流派――那是神圣的、神秘的;不敢追求教育家――那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自然也不敢追求教学风格――那是少数人的专利,与我无关。因此,提及教学风格,就显得特别谨慎、小心。追求和形成教学风格,必须慎重,因为,风格有严格的规定性,万万不可轻率、随意,必须坚守严谨、科学的研究规范和学术品质。但如果首先以“谦虚”或“学术规范”来婉拒,那么,风格就会永远向我们关上了大门,那么,教学也只能永远止于教学经验和所谓特色的层面,那么,教育家办学也只能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和期待,而实现只在遥遥无期中。

教育需要创新,教师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其实,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师以一种如帕克??帕尔默所称道的“漫步心灵”的姿态和“教学勇气”[1]进行研究和实验,致力于改革教学,使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教学,以蓬勃的`活力和生机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到欣喜,受到鼓舞。这就是课程改革的魅力。教师们已经在课改的春天里,敞开了胸襟,灌满了春风,充溢着对理想渴望和追求的激情;优秀教师们,改革实验的探索者们,已在众多合唱声中亮起了独唱者的旋律。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信息,表达着一种愿望:我们需要追求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追求和形成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是的,风格是“在众多的合唱声中凸显出独唱者的旋律”[2]。教学风格好比是独唱者,他的旋律具有独特性,但他一定不能离开合唱队,他的旋律一定要与合唱声相和谐。事实证明,具有鲜明教学风格的教师,总是坚守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又总是坚持在团队中和大家共同努力。如今,课程改革好比是一支巨大阵容的合唱队,深入开展校本研修的学校,还有诸多为核心理念、理想而自愿走到一起来所形成的研究共同体,都是一支支优异的合唱队。这些合唱队在教学改革春天的舞台上,一定会发出悦耳动听的独唱者的旋律。教学风格,我们亲近你,我们追求你。

有效教学——教师教学的永恒追求 第3篇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兴趣长久保持, 就能产生稳定的思维习惯, 一旦习惯形成, 学生会乐于学习, 乐于探讨研究方法, 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愉快, 简单易懂.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和引导学生, 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其中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新课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商”,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内容中的情感, 使他们的物理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等方式, 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

在教学“水循环”这节内容时, 为了能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我准备了以下的方式进行情景导入, 展开教学.首先请学生观看一组美丽的图片:“飘荡的云”、“洒落的雨”、“飘渺的雾”、“洁白的雪”、“晶莹的露”、“凝重的霜”.画面再现了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非常的美, 学生看得都很投入.这些图片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水的各种形态都历历在目.

接着, 在学生完成书上有关水循环中相应的物态变化名称的填写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请学生分组讨论:云、雨、雪、雾、霜的形成.

要求:1.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 自述各自行成的过程, 说明其组成.2.说明从哪儿来, 最终到哪儿去.3.评选出最佳小组.

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兴奋了, 讨论十分的踊跃, 课堂活跃起来.经过各小组推荐,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进行阐述.

二、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集体备课, 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重难点, 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打下科学的基础, 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会接触到许多新概念、新规律, 所以教师们备课的同时, 还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适应能力, 加快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 有效地进行课前预设, 精心编制学案.物理学案是备课教师从教学目标入手, 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物理教学内容思考后的文字呈现, 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 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了解科学方法, 获取科学知识, 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 同时, 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所以, 在学案中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 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要有学习任务, 用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要有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学案编写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方面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 做到难度恰当, 分设梯度,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环节, 可这样设计学案:如图1所示,

标尺AB静止, AB可以看成杠杆, 此时杠杆________ (平衡、不平衡) , 当A、B两点挂上钩码, 则杠杆上便有了动力和阻力, 但当杠杆不水平静止时, 我们发现测量________有困难, 所以实验前需把杠杆调成水平, 此时可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 (左、右) 调节, 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 (左、右) 调节, 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活跃起来

教学智慧追求浅谈 第4篇

教学智慧追求浅谈

 

作者/吴珊珊

摘 要: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需要教学理论与技能,更需要教学智慧。就在课堂中遇到的几个案例,谈谈如何发挥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轻易地完成教学目标的。

关键词:教学智慧;艺术;教学目标

许亚平教授在《教学智慧追求》中说到:教学之道犹如给小孩喂药之术。给小孩喂药尤其是喂苦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逼着喝,一种是哄着喂。“逼着喝”在教学中属于典型的注入式、强迫式教学,可谓之“压迫注入式”教学。而“哄着喂”,这种方法已带有劝学、启发式的意味,教学可谓之“启发注入式”。但对于教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由“哄着喂”的境界走向“自愿喝”的境界,即由“启发注入式”走向“启发自愿式”的境界,这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智慧的境界,而这种境界需要高度的教学智慧才能完成。本文就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是如何应付的,希望能抛砖引玉,启发大家的教学智慧。

一、启发式教学轻易完成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时,通常喜欢讲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讲Photoshop软件中的“抠图”工具时,我首先介绍三种抠图方法:(1)矩形选框工具。(2)魔棒工具。(3)套索工具。然后分发三种不同特征的图形给他们,让他们去抠图。学生对抠图很感兴趣,因为我告诉他们PS合成照片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抠图。他们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特征的图形只有运用相应的抠图方法才能很好地抠出图像来,并不是每个抠图方法每个图形都适应。最后让他们总结三种抠图方法的.不同。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讲得很好:①矩形选框工具适用于选择对象为图像中的一整块矩形区域。②魔棒工具适用于图像和背景色色差明显,背景色单一,图像边界清晰。③套索工具适用于复杂些的图形。然后我又让他们自行探索“磁性套索工具”的奥妙。有了前面的基础,他们很快就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当图像边界清晰,磁性套索工具会自动识别图像边界,并自动黏附在图像边界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轻易地完成了。

二、某些难懂的概念可以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都上过下午第一节课,尤其是在春秋乏夏打盹的季节,课堂气氛是很难调动起来的。我在讲授《css样式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恰好是下午的第一节课。(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我按部就班地进行起来,先是引导让学生预习了一遍课本,然后就讲述什么是CSS样式:样式是用一个指定的名字来标志和保存的一组有关字符和段落格式的选项集合。然后通过多媒体具体讲解了内联式样式表,它应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

区域定义一下样式;第二部分在

区域所需要的文字部分前后分别插入该样式的名称。

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我感觉到课堂气氛慢慢低落起来,有几个学生竟然恹恹欲睡了,再这样下去,课堂效率肯定就大打折扣,那么这节课我就要做无用功了。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我的电脑里有洋娃娃穿不同衣服的Flash动画,这是我平时做的,主要内容就是有三套衣服,选择哪一套衣服洋娃娃就相应的穿上了该衣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我立即调出了相应的动画,漂亮的界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一看机会到了,紧接着创设问题情境,说:“同学们,我现在有三套衣服:套装a(红色帽子、红色上衣、黑色裤子);套装b(黄色帽子、黄色上衣、白色裙子);套装c(绿色帽子、绿色上衣、黑色裙子),今天我们给洋娃娃穿套装c,那洋娃娃今天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她今天穿了裙子还是裤子?”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异口同声说:“绿帽子(大家都笑了,课堂氛围更好了)、白色的裙子。”下面我就通过类比套装对应于样式,洋娃娃对应于文字很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也轻松地获取了知识。

总之,教学智慧就是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地追求适应学生的教学,这就是教学智慧的根本,是智慧中的大智慧。

追求教学反思的价值 第5篇

追求教学反思的价值,应在“求真、求新、求和、求是、求活、求发”上重构教学反思的意义。

一、展示教学个案,关键点在于求真、求新。

教学反思是以个案为基础的。求真即追求“案例真实”,个案源于教学实践,生成于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亲历的鲜活个案。

[案例1]学习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图(画着一棵大树,树上有4只小鸟,近处又画上两群小鸟,都是3只,头的方向朝着树。),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生1:10-3-3

师:仔细观察小鸟头的方向,再想一想?

生2:4+3+3

师:很好!

学生列出连减算式,教师立即判错;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教师点头满意。为什么?原因简单。头朝着树,表示飞来,就应该加;头背着树,表示飞走,就应该减。

类似这样的个案,在随堂听课中是常见的。学生不依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冲突产生于教学过程,是真实的生成,鲜活的课堂记录。

求新即追求“问题新颖”,个案的价值就在于所暴露问题的新颖,能成为分析解剖的典型。上述案例提供了“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关系”的典型个案,是尊重教材,还是尊重学生?是学生迁移教师的思维定势,还是展示学生自我学习的个性?试问:方向的规定对儿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能有多大的帮助?如果那位学生说出“树上原来有一些鸟,第一次飞来了3只,第二次又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10只。树上原来有几只?”能说他没有理解连加、边减的含义吗?学习需要的是意义的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新课程观念在本案中不就找到了典型的注释了吗?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一句“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教师很可能会被学生的回答所感动,学习生活会因生资源而丰富多彩。个案真实贴近生活实际,问题新颖引发人们思考,这就是教学个案能够成为校本研究的关键之所在。

二、反思教学活动,着力点在于求和、求是。

教学反思是以教学活动为内容的。求和即追求“课堂和谐”,探求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知识与方法、过程与情感的和谐,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求是即追求“实事求是”,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教学实情为背景,评判教学策略,探求教学策略的优化经验。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考虑我们将要做些什么,而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我们将要去做的一切,将如何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心灵世界映射出来。我认为新课程“三维”目标概括了和谐教育的实质,就是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用生命发展的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让知识传授、过程体验、情感个性的锻造和谐建构。案1中教师的“方向”就不会成为制约学生思维放飞的“绳索”,而变成启迪学生体验知识的“跳板”。空中“两群小鸟”成为学生合理想像的依托,小集体、大集体,局部与整体,在连加、连减的变化中得以整合,个性的发展融入集体和谐共性之中,教学也因和谐而焕发异彩。

教学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经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应体现个人的工作感悟,表明策略优化的积累,这才是教学反思的价值之所在。

三、共享反思成果,着眼点在于求活、求发。

教学反思是以交流共享为目的。求活即追求“激活思想”,教学反思不同于日记,它具有开放性,其价值在于激活自己和同行的教学思想,启迪教学理念,实现同伴互助;

[案例2]某幼儿园活动室内,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各种形状的小木板(块)、长短不一的铁钉、锤子、锯子、钳子等材料和若干张简单木工制品的示意图。27名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活动室,一个个眉飞色舞、摩拳擦掌,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师傅气势。在老师的引导讨论中,个个异想天开,想像自己的作品……

不一会儿,活动室内充斥了“木工作坊”独有的快乐交响乐。小朋友们精挑细选中意的小木块,小手举着大铁锤,有点“笨拙”地敲下自己的希望。老师在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克服困难,鼓励幼儿积极地与同伴合作、交流操作中的感受。在操作中,小朋友们你找木块我来组合,你扶我钉,两人一伙,三人一组,和谐地自主合作,互相帮助,共享成功的作品。活动室里的红地毯上,一件、两件、三件……慢慢地摆满了小作品,有的小朋友还拿着自己的杰作,跑到听课的老师们面前展示自我,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喜悦。

交流开始了,小朋友围绕着执教者和作品坐成了一圈。在展示作品中,师生交流了活动中自护、自信、自控的表现,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分享成功的体验。忽然,坐在前排的小明举起了小手说:“老师,这个小凳子四条腿中有一条较短,会坐不稳的。”老师随手举起了这个小凳子,眼尖的小亮心急口快地举起了小手说:“教师,我看见还有一个钉子露在外面呢,不小心会伤人。”坐不稳?会伤人?问题还真不少。师生在互动中列举了不少办法,补齐短腿,敲进外露的钉子,完美的成功了。

这是一节普通而又典型的课,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随堂听课中都有这样似乎不完美的情境处现。这是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学生是学习者,在过程中留下少许的遗憾,才使得课堂充满师生成长的气息。但如何正视这“美中不足”呢?老师以自己“教者”的身份,告诉学生如何来纠正,这是传统教学的表象。教者总是以自己的思考取代学生的思考,往往传授成人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效果总是欠佳的。

老师让学生自己或他人来展示过程,师生共同参与,用学童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暴露的问题。这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合作、探究。

从评价的角度来讲,过多地放大别人的缺点,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激励学生的敢想、敢做,培养更多的创新意识。

上述观点,都摆脱不了知识目标阴影,反思更多的是如何传授知识、完美知识。完美、成功固然可贺,但是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增强抗挫能力却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课改评价的难点之一。

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讲,从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言,今天孩子们的表现是不错的了。4条腿中有3条是一样长的,这也是一种成功的表现。为什么我们只看到1而不关注3,学生是怎样找到的,能否把方法告诉大家,那么,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明天他又能找出第4条、第5条……更多一样长的腿,这就是自信的开始。课程改革更关注的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人文理念,只有从小树立自信心,那么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学校教育才能成为明天主人的摇篮,从挫折走向成功也就不再遥远。

求发即追求“师生发展”,总结反思昨天,着眼于明天,强调的是发展的观点。教学反思的价值不在于总结,更重于发展。《反思汇编》《优秀案例集》《校本教研典型个案》成为各地展示课改成效材料,但要展示反思的价值,就必须开发其价值功能,成为课改实验发展的催化剂。如举办教学反思交流会、反思沙龙、反思对辨、反思材料传阅、网上BBS等形式,力求交流的广泛性,研讨的深刻性,学习的合作性,真正实现教学反思成为校本学习的活资源,激发明天发展价值意义。

优化教学设计追求有效教学 第6篇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可以说,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 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 而人的个体差异性是最为复杂和难以把握的, 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 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 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 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设计教学目标, 有效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对于三维目标, 首先需要意识到三者都是目标, 然后才能说三者是一种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关系, 彼此可以作为对方的手段。具体地讲, 知识与技能是抓手、载体, 过程与方法是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和前提, 不可片面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立综合发展的要求, 自觉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既有学生在认知领域应该达成的目标, 也要有学生在操作实践领域应该达成的目标, 还要有心理、道德、素质等方面达成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 往往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么上这堂课, 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 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 这些教师在上课时, 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 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为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以确定更好的教学。应当说, 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 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 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肯定和发现。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特别是在了解学生群体水平的基础上, 尽量地了解个别学生的差异性, 以便掌握其个性、心理特点, 因材施教。

三、吃透教材, 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与分析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重点是对教材来讲的, 难点是对学生理解教材而讲的, 关键点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教学重点构成了一门学科在每一个学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可以大到一门课, 小到一节课。难点通常是由于学生感性知识储备不足, 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与教学内容之间有较大距离造成学生难以解读、认识和运用。关键点是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它是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紧要关口。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教材, 才能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对话, 从而达到理解教材、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

四、精心设计教法,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能力、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已经概括到理论层面的经验, 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去获得更多经验的方法;在学法指导上既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知识经验, 又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建构知识, 怎样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叶圣陶谈到:“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自知”。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而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相结合的体现。

五、充分预设, 有效生成

预设, 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准备状态, 对未来教学所做的整体设计和构想。生成, 是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对教学设计作出及时的调整, 引导学生进行更有价值的新的探究。

朗读教学的审美追求 第7篇

朗读即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再创作活动, 它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读, 尤其是朗读, 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通过有声语言再创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 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文学作品思想内容, 使学生获得蕴含文学中的诸多知识、信息、情感达到美的享受。

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审视和规范朗读教学, 我们应重视朗读研究, 将作品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色溢的语言, 用声音开启学生美感的闸门, 叩击他们的心弦, 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 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入最积极吸取知识的心理状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朗读教学的任务, 延伸其效果,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主题, 领略意蕴美

文章没有主题就会黯然失神, 有了主题, 才能神彩流动。在教学中, 要运用朗读传达文意, 突出主题, 杜绝无的放矢, 没有中心的随意性的“念读”。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理解在先, 然后才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这句话明确指出“理解”是朗读的心理过程的开始, “言外”的理解是在感知它的语言和字形的基础上, 凭借人的生活阅历, 通过大脑思维而掌握语义, 即掌握言语所表达的思想过程。只有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理解了它说什么?怎么说?有何创意?文字作品才能渗入朗读者的内心, 才有可能成为朗读者自己的语言。

朗读教学要把文章的“意”形之于“声”, 就要切实理解作品, 发掘其深邃的意蕴, 认真领会, 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 然后诉之于声, 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 情感符号, 会比原文更丰富, 并能引导学生走向文学作品的深处, 品味“不可言传”的意蕴, 从而沟通作者、朗读者的思想感情, 从朗读中领略美, 欣赏美, 传达美, 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愿望, 达到朗读的目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无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在透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对偶、对比、反复、音节调配产生亘古不息的振撼力的, 通过有声语言的成功传递, 能使之光彩照人, 成为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宝贵财富。

二、展开想象, 激发情感美

鲁迅先生曾说过:“凡人之心, 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 诗不为诗人独有, 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 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惟有而未能言者, 诗人为语, 则握拨一弹, 心弦立应, 其声澈于灵府, 令有情皆举其首, 如睹晓日……。”这“有情”二字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桥梁, 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所要得到的, 是一种使人格变得高尚的内在感情, 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 就在于“握拨一弹”, 让学生在把握形象的过程中能激发情感, 达到“心弦立应”的审美效果。

人们常说“意在象中”可见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认识形象, 理解形象, 受形象感染, 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境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因此, 朗读时应努力发挥正确而合乎情理的想象, 让眼前呈现一幅幅客观而真实的生活场景, 再凭借有声语言, 将静态的文字语言化为动态的具体场景, 超越现实的时空, 从而激发情感使情感得到深化, 那么朗读自然会流露真情, 达到情景交融, 声情并茂的程度。

《荷塘月色》的语言具有含蓄、轻淡朦胧之美, 我在教这一课时, 用舒缓、愉悦的语言朗读“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这轻淡朦胧的语言中, 流露着深沉的感悟和淡淡的哀愁, 同时让声音描摹出景物的朦胧恬静, 此时, 学生的想象如同插上翅膀, 伴随着声音走入那一片月色, 体会“身历其境”之感。引起学生共鸣, 把《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激发情感美。

三、剖析语言, 臻于艺术美

朗读的定义决定朗读的心理活动的终结势必落在有声语言的把握上, 这个落点启示我们有必要剖析一下文字语言。

与朗读关系密切的是文字语言的“情境性”, 作家对语言的应用也就是语言主体在具体情境中的创造。字本无高下优劣, 应用得当便会流光溢彩, 境界全出。

朱自清的《春》, 清新秀丽, 如诗如画。“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文字以春的恬静调动了读者的听觉感受, 转入视觉中, 把学生引入梦一般的境界, 畅游在繁花嫩草, 柔柔轻风, 绵绵细雨中, 使人感到亲切, 这诗一般的语言, 是景语又是情语, 这些都缘于作家真切的体验, 这体验丰盈了他的心理活动, 这心理活动又决定了语言的“情境性”, 我在指导学生读这段文字时, 先让学生想象春天如诗如画的景象, 然后用舒缓、轻柔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美妙的情境中领略作者的深意。

要使朗读在艺术美的境界上臻于娴熟, 还要关注文学语言的“音乐性”。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 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朗读时, 语言的轻重缓急, 情绪的高低迂回, 便形成节奏。从美学看, 音乐性的音素不只是押韵合辙, 而是一种无声的旋律, 它副和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流清晰, 结构整齐, 整散结合, 长短相间, 读起来具有铿锵有力的韵律美, 回旋往复的和谐美。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为了充分发掘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音乐美, 我引导学生画节奏、定停顿、注意间歇时间和音量高下, 再把握感情, 收到很好效果。

唤醒——教学的本意追求 第8篇

真正的阅读是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被唤醒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在学习新课之前,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层层阅读中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走进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境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来说, 可能会缺乏明确的阅读方向, 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就可以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由肤浅逐渐走向深入。

语言文字就像一座桥, 桥的两边分别是文本和读者, 要想使两者相融互通, 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要求, 采取适当的阅读方法, 从而真正架起生本沟通的桥梁, 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那么, 怎样才能唤醒学生与文本的真情对话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 精彩段落边读边画边批注就是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学生自读自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尽情地驰骋其中, 与文本进行真情对话, 及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并且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的体验、感受不断被唤醒、被激活, 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认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不同, 生活阅历不同, 因此, 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感受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导向, 使学生可以尽情地去想象、去解读, 从而唤醒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感受。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在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时, 有的学生说:“我从文中的描写感受到了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我从文中知道了圆明园里珍藏着许多宝贵历史文物, 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点也不为过。”有的学生说:“我感受到了痛心、痛恨。痛心那么多珍贵文物被掠夺, 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痛恨外国侵略者的穷凶极恶!”还有的学生说:“通过阅读这篇课文, 使我明白了要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只有自己强大, 才不会被别国欺负, 我们要为国家富强做贡献。”由以上课例可以看出,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教学环境, 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 自我感受。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他们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自我感悟被唤醒, 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暗示语能够唤醒人的潜意识。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名言警句来唤醒学生的主动阅读愿望, 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把课内阅读或者课外阅读中搜集到的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具有警示意义的句子贴在自己课桌上或者家里卧室的墙上, 用来自我提醒或者自我激励。例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书有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主动阅读愿望, 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阅读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用语——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 第9篇

一、告白性用语———严肃、有力、简练

教学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向学生宣布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任务及要求, 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注意事项等。尽管要表达的内容不是太多, 但却比较零散, 再加上此时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前的状态进入课中状态, 思想和注意力不够集中, 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应避免拖沓冗长的解释和说明, 而是在严肃而有力的基础上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即可。

教师要以严肃的态度向学生传达一个鲜明的信号, 那就是本节课已经正式开始, 大家要进入状态;而语言的力度则是为了让学生从听觉上的感受中迅速凝聚注意力, 明晰教师宣布的内容和任务要求;语言简练主要是准确把握与概括宣布的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要求, 避免随意性的说明与解释把学生的思想带到游离状态, 影响学生对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进而影响学习进程和效果。

二、讲解性用语———精炼、准确、到位

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最好结合教师的直观示范进行, 不宜因过于追求精细而反复, 防止学生感到教师的啰嗦而烦于理解。教师动作要领的强化表述应在学生体验后进行, 即在学生观看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后进入体验练习并产生问题的时候, 教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适时地重复表述动作要领。这里的重复是相对于学生体验前的第一次表述而言的, 仍然要求表述精炼不反复, 即使在后续个别辅导中也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当学生经过一定程度的体验练习并逐渐对动作有所感悟的时候, 教师应该抓住机会, 把动作要领的解释性陈述简化为程序性表述, 让学生能在前一种表述的基础上强化理解并付诸于进一步的实践。例如, 把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步法要领“ (以右手投篮为例) 右脚向前跨出时接球, 接着迅速上左脚起跳, 右腿屈膝上抬, 同时举球至头右侧, 腾空后, 上体稍后仰, 当身体跳到最高点时, 右手臂伸直, 用手腕前屈和手指力量将球柔和投出。”简化为“跨步即把球接牢, 一大二小三起跳, 托球展臂拨球巧”等。

三、过渡性用语———自然、承上、启下

过渡性用语应保持自然流畅, 并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述, 明白刚才学习的进程以及效果, 并期待着解决问题或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进入新的学习中去。例如, 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体验, 并根据体验的感受讨论发现的问题, 教师为了学生能带着问题的讨论顺利进行下一轮学习, 可以这样表达:“刚才讨论中有的学生提出球总落后于人, 可能是因为用力方向不对, 说得好。人要向前走, 球也必须要向前走, 但向下用力球只能在原来位置弹起, 当然跟不上人, 那么手向什么方向运球才能保证球也与人一起向前走呢?请大家小组内讨论并练习体验一下, 然后我们再一起分享体验的成果。”这样的表述, 内容既包括上次练习体验中发现的问题, 又提出了可能存在的原因, 而教师没有完全给出答案, 只是点到为止, 目的是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埋下了伏笔, 提出分享再次的体验成果则为学生此次学习的目标定性, 收到了过渡自然、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评价性用语———真实、有效、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及时性评价和学习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及时性的评价用语应让学生接收到教师传达出的真实信息, 即学习中存在问题或成功的具体之处, 以便学生能及时地根据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 从而很快地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中去, 尽量避免诸如“好、很好、真棒”等空洞的语汇, 尤其是对学段较高的学生更是如此。例如, 针对学生的行进间低手上篮练习可以用“很明显, 你能恰到好处地控制出手时的手指力量而将球柔和拨出, 如果你能在跨越第二步的时候注意脚步制动, 那么你就一定能向上跳起来完成投篮动作了”等。很明显, 这样的描述用语在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好在哪”, 在知道存在问题的时候也能明白“为什么”、“如何解决问题”, 这样的评价用语包含着真实的内容, 避免了含糊不清的表扬或指责, 评价的效度自然很高。

相对于即时性评价用语的即时性、多变性而言, 教师的总结性评价用语则因为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点评, 所以它更需要一定的严谨性和程序性, 既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又要考虑到激励性功能的因素, 语言表达要层次分明, 井然有序, 切勿语无伦次, 更不能敷衍了事, 流于形式。

立足错误,追求有效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错因 纠错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89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如果教师能把出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各种错误当作具有较高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纠正自己或同学的错误去领悟解题方法,就能培养学生辨别对错的能力。

一、宽容错误,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教师要把学生的各种学习错误作为教学资源,捕捉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要让学生在不断碰撞和交流中得到成长。

如,习题:“有11位小朋友开会,只有7把椅子。还缺几把椅子?”

生1:7+4=11。

生2:11-4=7。

生3:11-7=4。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通常会直接判断谁对谁错。事实上,此时可借“错”纠错,先让生1和生2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7+4=11这个算式改成7+□=11,你还能提出关于人数与椅子数的数学问题吗?如果把11-4=7这个算式改成11-□=7,你又能提出什么关于人数与椅子数的数学问题呢?7+4=11是加法算式,是否表示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加法问题呢?”学生很快就明白,这两个数量是在比差,今后遇到比多少的问题,可以直接列减法算式来解决。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的“发现—解决—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活动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中的“重重障碍”,受到了创新思维的启发,从而给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解析错误,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症结

错误恰恰暴露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研究引发错误思维的原因,才更容易找到纠正学生错误的对策,而学生通过完成一次错误的纠正,得到的认识比教师反复强调要深刻许多。

如,习题“校运动会参赛的运动员有300人,其中田径运动员占40%,游泳运动员占1 / 5,田径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分别有多少人?”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得出:300×40%=120(人);300×1 / 10=30(人)。少数学生由于受定式思维的干扰列出:300÷40%=750(人);300÷1 / 10=3000(人)。此时,我没有批评犯错误的学生,而是提问:“也许少数同学的算法也有合理因素,哪位同学能说服大家接受你的观点呢?”大家一听,马上展开了争论。

观点1:第二种算法得出的田径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的总人数已经有3750人,比参与运动会的运动员总人数还有多,明显是错误的。观点2:第二种算法的结果表明,无论田径运动员还是游泳运动员的人数都要比全部运动员的总人数还要多,结果是明显矛盾的。此时,做错的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在计算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要满足部分不能大于整体的基本关系,在解答类似问题时,要正确审题,再运用基本逻辑去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三、利用错误,让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以学生的错误为机会,逐步完善自己“借错纠错”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通过“发现问题-应用错误-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利用的理论和实践,正视学生的错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如,习题“鼹鼠钻洞,有4个洞口在同一直线上,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多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会得出按顺序数和分类数两种常用方法,并能总结: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个分点(包括两个端点)时,那么线段的总条数为1+2+3+……+(n-1)。这时一学生有新的解法“3×4÷2=6(条)”,其他学生对此方法表示不理解,更有人认为是凑数凑出来的。我抓住时机,让这个学生来讲讲他的思路,听了这位学生讲解后,同學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因为他们不但掌握了图形计数的一般方法,又多懂了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所以看似错误的资源,蕴含着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数学课堂更具数学味,更具挑战性。

总之,有效利用学生课堂错误资源,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11篇

一、如何实施精致化的课堂教学管理

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行走方式和操作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老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老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 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点;杜朗口中学的“开放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封闭式的管理, “预习———展示———反馈”课堂教学的三板块, 转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想有两点需要明确:

一是精致化的管理需要行政的力量。单靠教师的自觉和自发, 其力度和深度都不会很理想。比如洋思中学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低于20分钟。”这些规定似乎有些机械, 但改革的初期, 给教师一些基本的规定和模式便于教师遵循, 一旦教师理解了新的课堂模式的意义, 就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灵活变通。

二是精致化的管理需要制度的保证。靠鼓动、靠宣传、靠激励, 只能是改善, 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而一种机制, 则是推进管理的高效武器。

课堂教学需要精致化的管理, 这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是怎样来管理。我想用一句话来与所有校长共勉:用勇气改变能够改变的, 用度量容纳不能改变的, 用智慧对两者进行区别。

二、如何衡量课堂教学管理是否有效

课堂是获取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时间、第一空间。课堂教学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生涯和教师教学生涯的幸福指数。如何衡量课堂教学管理是否有效, 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来探讨。首先, 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不是唯一的, 需要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最基层的是上课的教师, 教师个体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来实施教学、塑造学生。上面一层可能是教研组, 也可能是学校。其次, 什么叫有效?这是一个多元的问题。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角度, 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再次, 这个“效”, 可能是显性的, 也可能是隐性的;可能是现在的, 也可能是将来的;可能是短期的, 也可能是长期的。当然, 从一个广义的角度出发, 从一个大的范畴来讲, 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形成一些共识的。我个人以为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标准可以用8个字概括: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所谓“学生成长”是指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使每节课都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发展为最好的自己。所谓“教师发展”就是学校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使每个教师教一课是一课, 教一课有一得, 教一年进步一年, 逐步从职业境界迈向专业境界, 最终到达事业的境界。

三、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该营建怎样的文化

这里的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师生共同遵守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这种文化应该包括学习、有效、智慧、生命等几个要素。

学习, 大家都知道其重要性, 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学习。一个只读两本书 (教材与教参) 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种文化需要学校扎实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来建构。

有效, 是指向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 二是“怎么教”。方向比努力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有效的基础, “怎么教”是为这个基础服务的。通过管理与引导, 教师能准确地选择教学的起点、重点与难点, 进而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 将这些内容诠释得让学生能理解与接受。

智慧, “智”由“知”和“日”组成, 即每天都有认知, 才是“智”;“慧”由“心”、倒“山”和两个“丰”组成, 即心中的那座山 (疑难或问题) 被推倒, 获得了双丰收。智慧文化, 一方面指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对教与学的规律之把握、创意之驾驭;另一方面指精致化的管理是需要注入智慧的。

上一篇:注重渗透下一篇:利息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