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治疗技术

2024-09-08

音乐心理治疗技术(精选8篇)

音乐心理治疗技术 第1篇

关键词:审美,心理调控,哲理思辨,声乐技术

心理学是对一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并且针对人的不同的情绪, 进行一定的调控, 对于改善人的情绪, 作用十分的重大。现在, 高校对于心理学越来越重视, 几乎成了“必修课”。而研究声乐技术在人的心理调控方面的作用更是备受重视, 关于声乐技术对于人们的心理调控和对于审美感受的哲学思辨这两方面更是成为了重点研究的对象。

一、我国现如今心理学方面教育工作的现状

现在, 我国对于心理健康的研究目的是提高人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在大学教育中普及心理学, 对于全面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 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和手段, 具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 普及心理学应该建立了解心理学的领导机构,

再招聘一批合格的心理学方面的教师, 再制定合适的目标和明确的实施方案, 最后还要对其教学成果进行检查, 从而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

(二) 要以心理学教育的教育活动为主线, 建立高

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不但进行心理学的教学活动还要进行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

二、在声乐技术中心理调控所起到的作用

声乐技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技能和操作方法, 也就是唱法, 是根据自然原理和不断地实践形成的,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手段, 不但是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还涉及到了人本身的很多重要方面, 比如说情感方面和心理方面。在进行声乐的演唱的时候, 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 在演唱的时候, 演唱者会出现心理过度紧张的状况, 并且自我调控的力度不够, 往往越暗示自己不紧张便会越紧张, 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演出;其次便是, 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出现超高音或者超低音便会紧张恐惧, 害怕自己会唱不上去、低不下来, 甚至会出现破音, 越紧张便越容易出错, 过不了心理这一关, 直接会导致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 出现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甚至跑调的现象。

所以, 怎样更好的做好演唱者的心理调控, 成了心理和声乐领域的非常严峻的问题之一, 进行有效的积极的心理调控不但可以让演唱者的心理和情绪得到舒缓, 还能在声乐的表达方面有所提高。在声乐中比较合理有效的心理调控主要包含了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 在声乐中对情绪和感觉的调控

在声乐技术的掌握和表达的时候, 情绪和感觉是十分重要的, 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不但可以带动现场的观众的情绪, 还会影响到对声乐技术水平的有效发挥。所以不同的感情的心理调节, 比较轻松愉快的联系方法, 对于心理的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让演唱者更好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更好地把自己带动进去, 调整好状态, 提高对声乐和需要演唱的歌曲本身的掌控。

(二) 在声乐中对共鸣感的调控

想要引起共鸣必须保持轻松良好的精神状态, 并且有着充足的共鸣空间, 放松自己的心理状态, 把握好演唱时所需要的气息和气流的深度, 更好地提高状态把握好对于共鸣腔的控制, 更好地掌握声乐技术和需要演唱的歌曲。

(三) 听众的反应和指导者对其演出的客观评价

听众对于演唱者的称赞可以提高演唱者本身的自信心, 对于演唱者更加努力的演唱和调高自身的声乐技术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当演出者表现非常出色的时候, 观众应该把对于演唱者的称赞表现出来, 让演唱者感觉到观众对于演唱者本身声乐技术的肯定, 指导者也应该对其加以肯定;当演唱者表现的一般的时候, 观众也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指导者就应该发挥他独特的作用, 对其进行尽量委婉的指导, 还要给予演唱者安慰, 只有这样才能让演唱者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不灰心气馁, 努力地掌握声乐技术。

三、在声乐技术中的审美的感受和声乐技术的心里调控二者之间的关系

声乐技术的审美感受主要是说通过演唱者对声乐技术的掌控, 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 会应用到的心理要素的主要活动的方式。这些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和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直觉感受和心理活动。主要的心理要素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 移情。

所谓的移情是指把演唱者本身的感受转移到所演唱的歌曲本身, 让歌声把演唱者所具有的情感传达出去, 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歌声本身和演唱者。通过移情的方式来调节情绪、确保声乐的技术, 不但可以让歌声更接近观众, 还能够增加观众对歌曲本身和演唱者的认同感, 演唱者显得更加的亲切可亲, 观众更加喜欢。

(二) 直觉。

所谓的直觉是一种比较单纯而且相对独立的感性认识, 属于感性认识的最低层次, 将人们心灵活动中无形无质的感觉赋予其形式, 并在一定的时候进一步转变为人的意向和感觉。

(三) 内模仿。

内模仿是身体、直觉、心理三者为一体的模仿活动, 在面对感觉的主体的时候, 人会不自觉地对客体进行一定的模仿。在这个模仿的整个过程中, 客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心理调控在声乐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对其有着独特的意义。心理调控不但可以对艺术形象进行发展和创造, 还有着思辨性的哲理。对声乐技术进行不断地探索和认识, 对于声乐技术本身的实质和内涵的变化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余颖.把握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昆明: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 , 2012 (07) .

[2]姜元明, 赵田田.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北京:教育研究, 2012 (10) .

音乐治疗课堂听音乐的感想 第2篇

一、听三段音乐带给我的感受(4月13日)

1、听完第一段音乐,整个人心中充满了愤怒,一想起高中时她对我做的种种恶劣的事情,我就很想找她理论,问她为什么总是制造散播谣言来诋毁我。越是到了节奏快的地方,我就越是生气,很想教训她,为自己讨回公道,愤怒指数10分。

2、听完第二段音乐后,觉得没这么愤怒了,心情平静了一下,觉得那个人也没这么讨厌,正是因为她没有朋友才会嫉妒我,想到这就没这么生气了,愤怒指数6分。

3、听完第三段音乐后,心里很平静,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也没必要和她计较了,反正现在她也影响不了我了,就无所谓了,愤怒指数1分。

二、音乐放松想象训练(5月25日)

音乐心理治疗技术 第3篇

音乐治疗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的流派, 以及发展出了越来越多的方法技术, 并且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不同的治疗领域和适用人群。美国著名的音乐治疗理论家肯尼思·布鲁夏对于音乐治疗的复杂特性做了精辟的阐述:作为音乐与治疗的结合体, 音乐治疗既是艺术, 又是科学, 而且也是人类关系的过程, 作为艺术, 她是一种主观的、个性的、创造性的和审美的。作为科学, 她又是客观的、共性的、可重复性的和科学的。作为人际互动关系的过程, 她又强调共情、亲密、沟通交流、相互影响, 以及角色关系[1]。音乐治疗在不同的场所, 针对不同的治疗对象群, 所指定的治疗目标以及治疗方法都是不同的。治疗目标有可能是教育的、娱乐的、康复的、预防的、心理治疗的。

我们通常认为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形式, 但实际上音乐同样还涉及了视觉的、触觉的和运动感觉的感知觉刺激, 同时人们对于音乐的反应也包括了以上各个感知觉通道。而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形式被用来满足治疗独享的多重感官刺激的需要, 因

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增进与矿工的感情, 大胆对曲艺进行革新和创造。

三、认真学习充电, 提高自我

曲艺演员要提高自己的表演才能, 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写出有分量的、群众喜欢的曲艺作品, 就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曲艺工作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 学习科学发展观, 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曲艺创作和表演方面的业务知识等等。总之, 要博览群书, 获得广博的知识面。学习不仅要刻苦读书, 而且要做有心人。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看电视、读报纸、上网浏览, 甚至和朋友聊天, 都能学到知识。就拿看电视来说吧, 我必看央视1台午间《今日说法》, 努力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必看央视1台《新闻联播》, 注意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必看央视4台《今日关注》, 了解天下大事, 关注国际形势;必看央视13台滚动新闻;必看反映中国革命历史重大题材的电视剧;必看《周末喜相逢》《星光大道》《欢乐中国》等栏目中播放的文艺娱乐节目。网络和电视是知识增长的重要渠道, 我的很多知识就是从看电视中得来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知识要学会运用, 运用知识思考很重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体验生活, 观察生活, 用艺术反映生活, 就得善于思考, 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 善于进行比较, 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常言道:“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善于思考, 才能在而音乐刺激以及对音乐的反应更强调在听觉通道之上的视觉、触觉、动觉等感官通道,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可能会重叠起来。

在《定义音乐治疗》一书中, 布鲁夏认为,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 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

音乐治疗的发展由于受到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文化和音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总的来说音乐治疗可以分为三大类: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治疗模式;音乐心理治疗的模式;医学领域的音乐治疗模式。而行为主义音乐治疗是音乐心理治疗模式的一个分支之一。

二、当代行为主义音乐治疗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美国音乐治疗之父格斯顿 (Gaston, 1968) 认为音乐是人类的行为, 因此对这一人类情感领域进行科学干预是必须的。他呼吁在音乐治疗干预中科学地运用行为主义治疗原则[2]。70年代之后, 行为主义取向的音乐治疗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得到了普遍接受, 认知—行为取向成为音乐行为主义治疗的主要潮流。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行为分析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到80年代至90年代, 情绪的改变在治疗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注意, 行为主义治疗师开始对行为、认知和情绪的复杂互动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

曲艺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

学习过程中还要勇于实践。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国古代学问家苏东坡有句名诗:“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入实际非常重要, 深入实际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我们曲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生活中, 深切地感受着时代的脉搏, 才能写出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曲艺作品来。学习、思考、实践三者息息相关,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提高曲艺创作与表演的水平, 最重要的还是实践。学得再好, 不去实践, 也不能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在学中干、干中学, 学中长才干, 干中再提高, 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何乐而不为呢?

北宋道原有诗云:“百尺竿头须进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我们煤矿曲艺工作者为企业文化做出了贡献, 有了一定的成就, 但不能止步。煤矿曲艺工作者要对曲艺艺术刻苦学习,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为攀登曲艺艺术的高峰而求索。

申子连, 男, (1956--) 河北省南宫人,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工会文工团曲艺演员, 国家三级演员,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曲艺表演。

条件反射和操作反射是行为主义理论建立的基础。巴普洛夫认为, 动作技能是现行动作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而变成后继动作的信号来实现的。因此,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有低级到高级、有局部到整体、有初步掌握到成为熟练技巧的发展过程, 也是不断练习、不断完善的过程[3]。它包括条件刺激、行为反应和强化三个过程。

第一、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在生理学上指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条件反射就是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 在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后, 就能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同时给予, 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 即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如幼儿学习钢琴, 总是习惯于先看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去模仿, 老师的第一个动作是幼儿的第一个动作的刺激, 老师的第二个动作是学生的第二个动作的刺激等, 条件刺激在音乐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主要以“模仿”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 因而传统的音乐动作技能教学“模仿”占有很大的比例。

第二、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它重视用强化概念来说明有机体行为的塑造、保持与纠正。认为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完全决定了有机体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若有机体的某些活动产生了积极地效果, 行为受到强化, 那么反应就会增强, 该行为再次重复, 并逐渐巩固下来, 成为其全部行为储备的一部分。同时, 该活动由此获得了习惯强度, 以后只要出现一定的环境刺激, 活动便会自动再现。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形成一套刺激反应的相互连结系统就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本质。

第三、行为的强化技术

行为的强化是指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中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一过程。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行为的强化技术指培养新的行为模式, 或对环境中原有的条件进行重新组织, 以促进适当的行为反应。新的行为一旦出现, 就必须立即给予强化反馈。这些技术包括提示、任务分解、消退、无误学习、连锁化、塑造、逐次渐进和演示。可见强化在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中使必不可少的。所有的练习都是建立在多次重复练习和强化的基础之上。因此, 也只有正确而合理的强化重复才能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三、奥尔夫音乐治疗模式探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与1926年创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针对儿童音乐教育设计的。现在在北美国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并广泛地用于儿童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奥尔夫认为, 所有儿童都在不同的水平上有能力进行创造和表达它们自己, 因此奥尔夫教学法与音乐治疗的融合越来越普遍。

卡罗尔·比特康法 (Bitcon, 2000) 提出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在临床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在每一次治疗中必须体验到成功体验, 并创造出一个鼓励冒险的气氛, 儿童应乐意在持续的和最大的鼓励下进行新的尝试。第二、在治疗中, 开放式的材料应该尽可能地在各个水平上使用。尽管治疗师可能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但是它必须要允许儿童的反应出现变化。根据儿童能力水平的不同, 治疗师施加控制的程度应是不同的。第三、在集体治疗中, 材料的使用必须与每个个体的能力相适应。治疗师应能够发展性地使用适当的材料来保证儿童的成功。第四、适应性、灵活性、敏感性, 对于残障症状的知识及其治疗需要、幽默感和对病人的尊重都是必须具备的[4]。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发展的四个方面:探索、模仿、即兴和创造。儿童具有探索声音和运动领域内的可能性。给儿童提供音乐刺激, 并给予他们尝试操作音乐的自由。模仿指发展出以下方面的基本技能:说话、身体拍击、运动、歌唱和演奏乐器。老师或治疗师想儿童展示某种演奏模式, 然后要求儿童模仿。模仿首先通过身体拍击, 如拍手、跺脚、打响指、轻拍等进行, 然后转到有音高或无音高的打击乐器上, 如木琴、钟琴、钢片琴等。还可以使用录音机。根据情况不同, 探索和模仿可以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

当儿童能够模仿音乐的模式之后, 治疗师开始介绍即兴演奏。即兴演奏在强调拍击身体等模仿技术的同时, 提供尝试新的演奏模式的机会。在集体即兴演奏中, 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 在即兴演奏的任何技能水平上参与即兴演奏。治疗师或老师引导即兴演奏的结构, 并鼓励儿童转变自己以前学习到的节奏或音高模式。这种转变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 或独奏与合奏的回旋曲形式。

在创造阶段, 集体演奏将前面的三个阶段中出现的材料融合起来。鼓励儿童在回旋、主题、变奏或小型套曲的现实中创造他们自己的作品。音乐的内容可以来自那些对儿童有意义的素材, 并通过奥尔夫教学法中核心的方法:说话、歌唱、运动和乐器演奏变现出来 (Shamrock, 1986) [5]。

四、行为主义音乐治疗模式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启示

行为主义对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发展的四个方面:探索、模仿、即兴和创造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 利用行为主义音乐治疗模式的条件反射理论, 促进儿童学习过程中应该通过集中不同的感官通道, 如说话、歌唱、运动和演奏乐器形成条件反射。乐器可以在触觉、视觉、听觉或运动知觉的层次上为儿童提供刺激。儿童可以对乐器的形状、重量、颜色、音色, 以及演奏时为了引发声音所必需的动作产生反应。在奥尔夫音乐治疗中, 音乐被视为具有社会和交流的功能。治疗活动作为一种刺激, 引发对集体音乐活动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在集体音乐活动中, 儿童与同伴相互合作, 可以增加他们的人际互动反应能力。其次, 对于行为理论的行为反应方面, 奥尔夫教学法不但教授音乐能力, 还教授审美的感觉。儿童学习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深入地思考、反应和表达自己。在这里, 音乐的反应包括感知觉的意识、审美的体验、技能的提高, 以及即兴演奏。奥尔夫的活动刺激儿童的听觉、触觉、视觉、动觉等各种感官, 儿童有机会使用他们的整个身体来表达、创造和想象。在奥尔夫的活动中, 儿童通过参与说话、歌唱、运动和器乐演奏的活动, 获得了对音乐和非音乐概念的理解 (Banks, 1982;Thormas, 1980) [6], 也即实现了行为理论中行为的强化, 最终达到了教学目的。

摘要:行为主义音乐治疗是音乐心理治疗模式的一个分支之一。本文介绍了音乐治疗的概念以及行为主义音乐治疗的基本理论, 并以奥尔夫音乐治疗模式为例强调了行为主义对其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音乐治疗,行为主义,奥尔夫音乐

参考文献

[1]Bruscia, K.Defining Music Therapy[M].Gilsum NH:Barcelona Publishers, 1989.

[2]Gaston, E.T.Music in Therapy[M].New York:Macmillan, 1968.

[3]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Bitcon, C.H.Alike and Different:The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Uses of Orff-Schulwerk (2nd ed.) [M].Gilsum, NH:Barcelona, 2000.

[5]Shamrock, M.Orff-Schulwerk:An Integrated Foundation[J].Music Educators Jouranl, 1986.

[6]Banks, S.Orff-Schulwerk Teaches Musical Responsiveness[J].Music Educators Jouranl, 1982.

[7]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音乐治疗是一种心理疗法 第4篇

音乐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主要是应用音乐来治疗情绪和行为障碍, 使人格健康发展。音乐治疗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与一般心理治疗不同之处主要是治疗手段上的不同。一般心理治疗的手段是语言, 而音乐治疗的手段是非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有着共同的功能, 就是两者都具有交流和传达信息的作用, 都能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交往, 并通过这一作用, 使病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得到矫治。

音乐治疗的机理, 一般认为是通过三方面的作用: (1) 心理的作用; (2) 生理的作用; (3) 物理的作用。

(一) 音乐的心理作用

在心理作用方面, 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 军乐曲、进行曲都是具有鲜明节奏的乐曲。每当运动场上奏起运动员进行曲时, 运动会的入场式就显得振奋人心, 不仅运动员步伐矫健, 斗志昂扬, 情绪高涨, 而且满场观众也为之一振。与之相反, 旋律优美悠扬的乐曲则能使人情绪安静和轻松愉快, 轻音乐一般都属于这一类。播放优美、抒情的乐曲, 可使人增加生活的乐趣和了解生活的意义, 从而增进病人对生活的能动性和自信心, 有利于自己的心身康复。

(二) 音乐的生理作用

在生理作用方面, 音乐能引起人体的生理变化, 大部分是经由神经传导途径来实现的。听神经纤维就像一个共鸣箱, 它接受不同的声音, 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 经大脑分析后即作出各种不同的反应。巴甫洛夫实验研究发现, 引起愉快情绪的音乐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美国有人研究发现, 音乐节律可影响胃的蠕动节律。还有听音乐时, 人有皮电反应的变化, 且女性比男性反应大, 儿童比成人反应大, 情感性精神病人比精神分裂症病人反应大。

现代有关大脑功能定位的研究证实, 音乐的感受、分析、整合中枢在大脑右半球, 其生理功能包括对音乐旋律的感知, 音乐的记忆与音调的控制等, 所以音乐可促进大脑右半球的活化。那些悦耳动听、符合人体生理节律, 能被人所接受的音乐, 经感觉通路入脑后可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 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从而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促进某些神经递质的分泌转化, 起到调整恢复体内的平衡状态的作用。还可增强神经免疫功能, 加强人体对疾病的康复。

(三) 音乐的物理作用

在物理作用方面, 音乐可以通过音响的作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由于音响有它自己的振动频率、节奏和强度, 如果在传入人体以后, 正好和机体内相应的振动频率和生理节奏相配合, 就能起到极大的反应, 这种反应就叫共振反应 (或叫共鸣反应) 。它能大大激发人体内所储存的潜能, 使身体的某些部分由稳定的静止的状态变为动态。节奏鲜明的强烈的音乐能振奋人心, 能使人心跳加快, 肌张力增强;而节奏不鲜明、旋律缓慢轻悠的音乐则对人起一种松弛和催眠的作用。乐曲的节奏、旋律、速度等的不同, 就可表现出镇静作用、兴奋作用、镇痛作用、降压作用和情绪调节作用等不同的效果。

(四) 音乐治疗与1/f波谱现象

很久以来, 科学家们就力图探索音乐的物理特性和音乐感知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大约是在半个世纪前, 美国物理学家杰姆逊, 在研究真空管发出的噪音时, 发现了一种呈特殊波谱噪音, 也就是后来所说的1/f功率谱。后来这种功率谱的研究主要由电工学领域来推进。自1960年以后, 1/f波谱现象的研究扩展到与真空管毫无关系的领域而得到关注, 也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 例如气温的长周期变化, 宇宙辐射的强弱变化, 风的疾缓与时间一起波动的现象等等。

日本情绪科学研究所在对海浪波动进行波谱分析时, 波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它成45°的斜角, 向右下方倾斜, 这就是1/f特性, 也就是:随着横坐标 (频率) 的增加, 纵坐标 (功率) 成反比的减小, 频率与功率之间存在着:P (功率) =1/f (频率) 的关系。这种功率谱所具有的现象, 就叫1/f功率谱现象, 具有这种特性的波动就叫1/f波动。潺潺溪流和人讲话的声音都呈现1/f波谱。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和日本情绪科学研究所, 就关于名曲旋律和强弱的1/f功率谱的分析课题进行过合作, 把艺术音乐、音乐治疗乐曲和对现代青年人产生魅力的摇滚、迪斯科音乐 (也称为新音乐) 作了共同的分析。其结果证明, 古今被称为名曲的音乐, 都呈现优良的1/f特性, 而被称为新音乐的行列里, 许多是大幅度偏离1/f特性的波谱。

通过实验, 功率谱反映的是乐曲的物理特性, 乐曲是否真的悦耳动听, 能否在音乐治疗中发挥作用, 则需要对人体乐曲的感知这一心理特性进行探讨。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需配合脑电、心电、皮电及心理量表的测查。实验发现, 并非凡是具有1/f型声波均悦耳动听, 例如自然界和音乐中也有许多具有1/f型的声波, 听起来并不悦耳, 但凡悦耳动听的音乐都必具备1/f波谱现象。

总之, 1/f现象并不仅仅与音乐物理特性有关, 它把自然规律、艺术现象及人自身三者联系在一起, 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 我国中医的“辨证施乐”

我国古代就对音乐可以治病有所认识。《黄帝内经》中就已详细阐述了五脏与五音 (宫、商、角、徵、羽) 及七情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对五音疗疾进行了系统论述。例如, 过思伤脾, 可用宫音 (土音) 调节脾胃不和;过忧伤肺, 可用商音 (金音) 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过怒伤肝, 可用角音 (木音) 治疗气郁和肝胆疏泄失调;过喜伤心, 可用徵音 (火音) 医治气陷和心力不足;过恐伤肾, 可用羽音 (水音) 防治气逆和肾功能不足。这就是五脏、五音和五行的辨证关系, 也就是中医的“辨证施乐”的理论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教授对五行五音学说有精深的造诣, 他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家石峰合作的五行音带, 由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发行到国内外, 很受欢迎。

音乐治疗的方法

(一) 音乐治疗的分类

音乐治疗的方法很多, 分类也有多种, 一般分为六大类。

1. 背景性音乐治疗:

为治疗环境播放适当的音乐。如在手术室和产房中播放轻音乐, 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松弛肌肉以利手术。

2. 聆听性音乐治疗:

根据病情和个体特点安排适当的乐曲。如高血压等心身疾病、各种神经症、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等的音乐处方。

3. 联合性音乐治疗:

与其他疗法配合进行。如音乐电疗, 电疗机输出的电流随音乐信号的节奏、响度而变化, 可引起镇静、降血压、止痛和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也可和色光等疗法配合进行。此外还有音乐电针、音乐磁疗等。

4. 表演性音乐治疗:

通过学习演奏、演唱达到治疗目的。如缄默症的病人可以长期一言不发, 但可以唱他过去熟悉的歌。如“我们年轻时的歌”音乐会的联想。

5. 创作性音乐治疗:

通过训练病人作曲来达到治疗的作用, 类似投射治疗或心理剧治疗、社会角色治疗, 让病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疏泄出来。

6. 操作性音乐治疗:

利用奥尔夫打击乐器训练病人的节奏感, 引导病人直接参与音乐活动, 以达到改善病人情感和行为障碍的目的。

对于精神疾病的音乐治疗, 主要是应用聆听性音乐治疗和操作性音乐治疗。下面就这两类治疗分别阐述。

(二) 聆听性音乐治疗

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为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等。治疗用的音乐要根据这些“表现手段”的特性, 以及它们对人的影响作用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我们将适合聆听性音乐治疗的音乐分为四类:

A类音乐 (振奋类) :由兴奋、欢快、明亮、雄壮等曲目组成。这类音乐的速度一般为中快或快速, 旋律进行跳跃、活泼、明快、节奏活跃, 调性明朗;力度一般为中等。这一类音乐具有镇痛、兴奋、解除忧郁、调节情绪的作用, 能使人轻松愉快、舒适欢乐、精神开朗, 变淡漠、消极的情绪为热情、积极的情绪。这类音乐有:《步步高》、《娱乐升平》等。

B类音乐 (镇痛类) :由悠扬、舒畅、浪漫、柔情的曲目组成。这类音乐进行的速度与节奏一般都较平稳、徐缓;旋律轻悠、雅静、清新, 且起伏性不大;调性平和;力度多为偏弱而变化较少。这类音乐能调节人的心率和呼吸, 具有镇静、降压的作用。它能缓解精神紧张、镇定情绪, 使人心平气和、消除不安与烦躁, 安静入睡。这类音乐有:《十五的月亮》、《难忘今宵》等。

C类音乐 (松弛类) :由恬静、平缓、柔和、优美、抒情等曲目组成。这类音乐一般是中慢或慢速进行;其旋律优美、抒情而动听;调性明朗;力度中等或偏弱。这类音乐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良好的反射作用, 可促使血管舒张, 紧张度降低, 改善心肌供血情况。所以, 可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这类音乐有:《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

D类音乐 (伤感类) :由低沉、暗淡、伤感、悲哀等曲目组成。这类音乐的速度一般都较缓慢;旋律低沉、压抑、伤感, 调性均很暗淡;力度多为中等以下。这类音乐具有扫兴、降低情绪的消极作用, 使人精神不振, 心情压抑、悲伤。它通常不是作为主要的治疗音乐来使用, 而只是在病情需要应用“同质原理” (用与患者情绪反应相一致的乐曲, 以引导患者产生共鸣反应) 方法时才使用。例如有些忧郁症的病人, 为了诱导他们将内心的忧怨外泄, 可先使用这类音乐, 从而起到移情、疏解的作用, 然后再选用B类或C类音乐。这类音乐有:《江河水》、《二泉映月》等。

(三) 操作性音乐治疗

1.音乐赏析:通过音乐赏析观察病人病情, 逐步化解病人情感淡漠, 矫正病人的情感障碍。

2.音乐操作:使用奥尔夫打击乐器 (各种钢板琴、木板琴) , 训练病人的节奏感, 使病人亲身感受到音乐的律动, 融身心于音乐当中, 逐步达到激起病人的活力, 提高注意力, 增强自信心, 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

3.音乐思维: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 讲授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使病人建立初步的音乐思维。由于音乐本身的构成具有某种数学式的严密的逻辑思维特征, 通过形象化音乐的诱导, 加上音乐构成的基本分析, 从而改善病人的思维活动。

音乐心理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音乐,蓄积与释放,作品结构,和声

一、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在作品结构中的表现

关于音乐的心理反应论说, 我国有庄子的“共同美”说, 国外有康德的“美的普遍性”。具体说来, 一部纯形式的作品总会给我们一种“蓄积” (“构建”) 、“释放” (“破除”) 的心理反应或心理结构, 遵循它, 我们就会获得“快意”与娱乐。一部“美妙”的作品的形成过程必然是复杂的, 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这一点只有巴罗克和古典乐派做得最纯粹, 以后的时代由于美学理想的转变, 形式转向内容进入瓦肯德罗的“诗意”化与瓦格纳对音乐的“革命” (浪漫主义的理想) , 完全成为了内容的奴役, 音乐史上原本或多或少依照心理快意的创作必然趋向削弱, 在内容美学中沦为一种随机的“快意”状态, 与此同时这种“快意”在内容美学中的心理体验与精神升华中又被激起, 这时的判断就变得复杂起来。

为了便于分析, 本文选取巴罗克和古典主义的两种代表性体裁, 即赋格曲和奏鸣曲, 因为我们很难单纯地就巴赫的赋格来谈赋格内容, 或单纯地就奏鸣曲来谈其内容, 换句话说, 这两种体裁都比较注重形式方面。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565, Fugue段分析

音响版本:Organ works.Albert Schweitzer (1) , Angel Records July 12, 2005乐谱版本:《外国钢琴曲选》第二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整个分析事实上是一种“蓄积 (构建) —释放 (破除) ”的生理结构或一种“心理能量”分析。库尔特的“能量论”音乐观是探讨人的无意识状态的意志力量, 即一种“心理能量”, “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出于运动状态的东西, 它时刻要求发泄和寻找释放的途径, 以达到内在的平衡” (2) , 这是就创作而言的。就欣赏而言, 作品对应于我们的心理需求, 从而给我们美的体验。

1. 音乐作品提供的张力感分析。

如图1所示, 波形图将全曲的力度直观地分为了10个部分 (事实上远比这个“力度模式”复杂, “力度”是由声部的叠加构成) , 前疏后密很明显, 即巴赫在整部作品的力度控制中, 2′17″之前, 也就是fugue段的前55小节, 给我们的整体紧张从力度上看是较为平缓的;55小节后, 即2′17″后, 力度模式加大, 作为全曲的第一次“强奏” (四声部同时发声) , 一直持续到Fugue的结束99小节, 即4′18″之前的主和弦上, 这一部分持续了近2分钟。然后Toccata主题再现, 力度模式变得频繁, 在1′28″的时间里 (4′09″—结束) , 也就是99—116小节里, 给我们以构建 (力度加强/突强) 和破除 (力度减弱/突弱) 上的不断变换刺激。

波形图也直观地说明了赋格段写作的三个部分:波形1, 即1′10前, 为赋格的呈示部, 在图2中清晰地说明了主题分别在四个声部依次呈示完毕;波形2, 是赋格的发展段;波形3, 是赋格的再现部, 力度模式为轻—次轻—重, 此后是Toccata段。以上的力度“格式塔”是一种蓄积—释放的心理能量构建, 构建一种体内和谐的运动。

2. 心理美感———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

一个具有性格的主题呈示完毕后, 我们便开始了对该主题的期待。蓄积是满足的蓄积, 之后走向饱和。蓄积又是期待的蓄积, 之后需要释放, 即对期待的满足, 此外, 释放中又包含着新的期待, 期待变成一种要求新的释放的蓄积, 整个过程螺旋上升, 直至达到心理快意的一个“阈值”。不同阶段的过程总是时刻在这样的运动中寻找着平衡, 使身心平和 (一种自然生理欲求, 即人的“自然性”) 。

(1) 一部音乐作品在运动中能引起心理快意过程, 这种快意不仅源自时间过程的乐音运动, 而且源自空间的乐音运动 (丰富的声部变化) , 力度 (声部的同发响) 的稠密、相对于显现主题以外的较为隐蔽素材的再现反复, 都会引发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快意状态。

(2) 该曲的主题一共为我们建立了13个显在的“蓄积 (构建) —释放 (破除) ”过程, 加上与主题平行的素材和主题发展的素材, 这些素材在性格上的相似提供了更多的期待、满足, 形成了一种密集状态 (隐蔽的———我们经常说乐曲给我们一种快意却说不清, 就是这个道理) , 它犹如钟表内部的机械运转, 细微而繁复, 这需要更为精细的说明才能接近一部作品所给予我们的心理快意。

(3) 心理欲求获得满足的条件: (1) 能量源 (一个性格的主题) + (期待/满足) n=心理欲求的阈值。 (2) 期待与满足, 遵循着逻辑的心理时间如对称, 或和声的结构逻辑 (一种生理时间) 。 (见本文莫扎特分析)

(4) 该曲的蓄积—释放的10过程:如图, 第一次 (1) 蓄积—释放, 0′在中声部, 叠加素材a1和a2; (2) 出现于0′05″中声部, 此时主题展开1; (3) 出现于0′23″高声部, 叠加素材a3、a4、a5、a6; (4) 出现于0′54″低声部叠加素材a7a8; (5) 出现于1′08″, 高声部, 叠加主体发展素材2、3、2、3、4; (6) 出现于2′20″, 低声部, 叠加原素材a1和新素材a10; (7) 出现于2′36″, 中声部, 叠加a11; (8) 出现于3′00″, 出现于中声部, 叠加主题的展开素材2; (9) 出现于3′07″, 高声部, 叠加旧素材a11; (10) 出现于3′18″, 低声部主体发展4和2; (10) +出现于3′46″, 低声部, 叠加旧素材a11; (11) 4′07″ (1′56″) 以后为Toccata段, 具体是a12+Toc+a12+Toc+a13+a12。以上主体与素材的安排显示: (1) 我们可以对比每个主题出现的时间发现, 给我们的期待与释放值是不同的, 实现一种心理快意。 (2) 主题不同声部的进入也给我们一种空间的期待与满足。 (3) 主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声部进入, 有5个不同素材的发展, 加上其他12个支撑主题的素材, 时隐时现在时间的同步性中叠加显在的主题期待/满足过程, 给我们一种作品最深度的快意感觉。

注:主题用“●———”表示;带序号的色彩线条表示素材;虚线箭头表示声部过渡;加粗虚线表示持续音;“an”表示素材;阿拉伯数字表示主题的发展;“X”代表蓄积;“S”代表释放。

二、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在和声中的表现

作品分析:莫扎特奏鸣曲K332版本:PHILIPSMozart All Piano Sonatas SET-Mitsuko Uchida-

片段:呈示部第二主题, 调性:F调主题的属调

笔者认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对人性心理结构的那种拿捏得当的把握。如上图显示的, 在这个15秒的片断中他是如何给我们心理快意的:首先是对不协和的蓄积, 构成我们一种心理结构, 然后在11秒 (一个他感受的时间阈值) 后, 给予我们一个相对变弱的, 并且节奏舒缓的协和的回归。古典主义的形式美学尽管对演奏家有这样那样的限制、处理原则, 但他们却“在限制中体会无限的自由”。 (歌德)

20世纪初, 现象学、美学家舒茨在《音乐时间》中的一个论述:“‘当下的现在’虽然已经成为‘过去’, 然而它在人的意识流中却没有完全消失, 它通过‘记忆’而仍滞留在人的意识中与‘当下的现在’连接在一起, 形成意识的不可分割的连续。” (3) 同时这也是一个“蓄积”—“释放”或心理的“构建”与“破除”的过程。

笔者沿用舒茨的思路, 来说明“心理快意”的实现过程:当下的“蓄积” (构建) 虽然已经“释放” (破除) , 但在我们的意识中却引发了一个对曾经“蓄积”内容的期待, 这个期待在时间中将不断膨胀, 直到一定限度, 即心理阈值, 然后给我们以期待事物的再现, 即一种心理“释放”或构建的破除, 完成一次以“能量运动”为依据的“心理平衡”。当那些期待的事物被满足后, 顷刻间又成为过去, 然后新的一轮对蓄积内容的期待又开始在我们体内孕育, 然而这次留存在我们潜意识中的以往“内容”, 将会变为一个更大的期待, 也就是说作品一旦开始, 它的宿命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提供给人的内心以平和, 最后在我们心理还未觉得疲惫之前收束, 结束全曲。

三、结语

音乐的听觉快意除期待与释放的满足感外, 还依赖存在于广泛美感共识中的其它心理欲求:松弛与紧张的张力感;丰富与有节律的秩序感;饱和后的新需求感;对比感;动态感和形象感 (笔者已着手对此进行研究) 。这些内在的欲求感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时间结构, 当这些心理欲求迎合了这种心理结构, 我们就会体验到更为快意的美。笔者在新近的研究中发现这几种心理欲求并不是相互独立或具有某种顺序而作用于我们的内心意志, 而往往是共时存在作用于听者的。音乐作为艺术中最具感官体验价值的艺术, 调动了我们内心丰富的欲求, 我们在这种被唤起的丰富欲求中, 又非常完美地被其调和心理的运动, 使我们的身心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史怀哲著.赵震译.巴赫传.

[2]库尔特, 于润洋.能量论心理学派观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317.

莫扎特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 第6篇

在音乐治疗中莫扎特音乐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音乐神童”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 是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三杰之一, 短暂的一生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 然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名作。

莫扎特音乐作品风格明朗乐观, 纯净烂漫, 简洁优雅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类对世界人生的感悟, 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与人类的原始情感紧密结合, 这使其在音乐治疗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品涵盖了古典主义时期所有音乐体裁:协奏曲中, 《D大调钢琴协奏曲》和《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被广泛运用于胎教音乐;交响曲中, 《第四十交响曲》和声丰满, 富有戏剧性, 适用于排解积郁;奏鸣曲中, 《d小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适用于儿童音乐教育,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能够促进成人智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 舒缓情绪、慰藉心灵, 是“莫扎特效应”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音乐。

在音乐治疗中, 莫扎特音乐具有其他音乐代替不了的作用。伊利诺斯大学癫痫病精神科专家Hughes曾说过“只有莫扎特的音乐对治疗癫痫病有持续、明显的效果”。Hughes在测量莫扎特音乐的起落频率时同样发现与其他音乐不同的是:莫扎特的音乐模式平均每20~30s会重复一次, 这是与人类脑电波的时间长度和中枢系统的活动神经节奏相一致的。

1993年生理学专家Rausher、Shaw等人通过考察音乐认知和空间推理能力的关系, 第一次提出了“莫扎特效应”。研究发现在同等条件下, 聆听《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的志愿者IQ成绩普遍高于听其他音乐的志愿者的IQ成绩, 这种音乐下的提高效益大概持续10~15min。在此之后关于“莫扎特效应”的新论证层出不穷, 例如莫扎特音乐具有对于成人和婴幼儿的特殊效应;莫扎特音乐具有提升人类空间推理、言语、阅读、专注、短时记忆的能力以及具有治疗癫痫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能力, 等等。由此可见, 国外的评论中“神乎其神的莫扎特效应”并非空穴来风。

2 莫扎特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1 莫扎特音乐在临床医疗的试验与疗效

神经生理学专家Shaw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在检测小脑血流量时发现, 听莫扎特奏鸣曲组的志愿者小脑血流量显著增加, 而换成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及一些20世纪30年代钢琴曲后却没有出现同类情况。在癫痫病的治疗中, 精神科专家Hughes在给自己的病人试听《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之后, 36名病人中有29名的症状得到减轻。Hindley在治疗自己6岁儿子的多动症和语言障碍时, 运用莫扎特音乐进行几个疗程的治疗, 孩子反应、控制情绪的能力和社交技巧都有较大改善。目前在临床研究中, 莫扎特音乐在音乐疗法中对失眠、抑郁症、自闭症等均有切实的疗效, 如《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旋律柔和而浪漫, 被用于治疗失眠症;《第四十交响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曲调欢快、音色优美, 被用于治疗抑郁症、自闭症, 同时对调节血压、内分泌、胃肠蠕动等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2 莫扎特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干预作用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以某大学1 137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计音乐欣赏素质、古典音乐、音乐教育、音乐治疗四个方面的问题采取问卷和现场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

调查数据显示, 喜欢听音乐的人数占95%, 喜爱古典音乐的人数占66%,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典音乐仅有模糊概念。音乐治疗方面, 有76%的学生多易紧张焦虑, 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概况力、推理力、想象力、理解力都需要提高, 76%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提升表达能力;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得到重视的人数占97%, 但去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学生仅占8%, 有4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从未听说过音乐治疗的学生占5%, 从未听说过莫扎特效应的学生占30%, 接触过音乐心理疗法的学生有85人, 体验过莫扎特音乐疗法的学生有53人。800余名学生愿意尝试音乐心理疗法。莫扎特音乐作为古典音乐中最容易接受和学习的, 而且也是作为音乐治疗中最有优越性的一种音乐。更容易通过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 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使大学生通过自我治疗、音乐学习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 放松心情。

音乐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莫扎特音乐流动的歌唱性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传输速度, 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莫扎特音乐欢快和轻盈的节奏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中枢,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音乐治疗专家Diehl指出“音乐疗法的重点是主动的音乐创作, 而不是被动的听音乐”。国内专家也普遍认为“莫扎特效应”要通过一定的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来实现, 随意的听音乐不能够获得音乐治疗的效益。Wolff发现为期一年的音乐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创造力;Hurwitz等的研究揭示了学生在经过7个月的音乐教育之后, 其阅读能力得以显著提高;1999———2000年度美国大学委员会的报告也指出, 音乐课程与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SAT) 高分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 结语

音乐治疗的研究综述 第7篇

音乐治疗在悠久的历史中早有先例, 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的长老医生就把音乐作为心灵的药物, 歌曲治疗作为医学活动的一部分;公元前1850年巴比伦文化的高峰期, 治疗仪式通常包括音乐;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改善个性。音乐治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在美国建立起来, 并且成立了美国音乐治疗协会 (NMTA) 。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也早有音乐治疗与健康关系的文献记载。1996年我国成立音乐治疗研究中心。

我国张鸿懿教授认为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 使求人在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 经历音乐体验, 达到消除心理障碍, 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音乐治疗的形式及方法

音乐治疗的形式分为集体治疗和个体治疗, 治疗师根据治疗的目的、访客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环境, 运用合适的治疗形式。个体音乐治疗是指治疗师与访客进行一对一的个体治疗, 为访客提供一个开放自己内心深处情结和安全的环境, 共同探讨、分析访客的内心深层世界以及潜意识矛盾, 适用较深层的心理分析与治疗;集体音乐治疗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动力关系, 通过音乐活动和音乐交流促进交往沟通能力, 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形成多层次、互动的治疗关系, 在团体中共同体验和成长。

音乐治疗的方法分为接受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接受式音乐治疗是通过聆听音乐的过程达到治疗目的, 聆听者感受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体验音乐带来的感觉, 此方法通常包括歌曲讨论、音乐回忆、音乐想象等;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不仅让聆听者倾听音乐, 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到音乐的活动当中, 包括演唱演奏和音乐技能的学习两类;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采用的乐器较为简单, 无需学习和训练即可演奏, 随着自己情绪感觉的变化表演, 通常可以采用简单的乐器表演。

三、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

1. 物理学方面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乐音的物理属性有音高、音长、音强与音色, 在音乐中这四种属性构成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速度、调式等音乐要素, 而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是表现情感最重要的因素, 有助于调整人的情绪;节奏节拍是音乐的骨架, 能很丰富的表现情感, 它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的和谐共振现象, 和声是丰富音乐的血肉, 给人以舒适完美的感觉;速度力度是音乐的运动形式, 调式是音乐的体系, 使人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2. 生理学方面

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 音乐可以引起各种生理反应, 调节人的生理状态, 从而达到镇痛、镇静、降压、调节情绪等的作用。通过聆听音乐可以使血压降低、呼吸减慢、心跳减慢、皮肤温度升高、肌肉电位降低等, 从而显著改善人体的内稳态, 减少紧张焦虑, 促进放松。音乐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 大量实验和临床报告证实, 在手术过程中音乐可以使麻醉药的剂量减少, W.B.Davis研究音乐对疼痛感的影响, 产妇自选音乐, 发现疼痛感水平有所下降。

3. 心理学方面

音乐作为非语言的沟通交流方式, 在心理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治疗在学校心理教育中也能起一定辅助作用, 音乐疗法有利于高校学生缓解环境适应, 学业和就业等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莫扎特效应是指许多音乐家的好作品具有治疗功能, 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增进智力, 集中注意力, 增强记忆力, 疏泄情绪等。音乐对孤独症患者的治疗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音乐疗法的展望

虽然有许多的文献对音乐疗法进行探讨, 但笔者认为还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发展。第一, 拓宽应用的方面以及研究的领域, 综合心理学、医学和音乐学三方面共同探讨, 争取在新领域有突破, 实际应用造福人们;第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结合先进的仪器深度研究, 可以利用仪器如脑电、生物反馈仪等进行研究;第三, 我国音乐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应更本土化, 结合中国人的特征探究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对本国人的治疗。笔者相信中国的音乐治疗行业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宇.音乐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12) .

音乐心理治疗技术 第8篇

关键词:产后抑郁,药物治疗,音乐心理治疗,疗效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发生在产后7天内的轻度情绪低落,也包括出现在产后2-6周程度较重的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患,不仅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给婴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育带来不利影响[1]。近几年来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该病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本研究采用药物联合音乐心理治疗产后抑郁症,旨在提高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07.1-2009.5月来我院住院的产后抑郁症患者16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80例,对照组82例。观察组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音乐心理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入组标准:①产前无精神病史及人格障碍,无妊娠并发症,婴儿为正常足月新生儿;②符合CCMD-3关于抑郁症的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首次发病,排除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③无药物过敏史;④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损害者;⑤无癫痫病史;⑥住院时间大于6周,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年龄、经济收入、妊娠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入组患者于住院前均未采用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停止晡乳。对照组采用盐酸舍曲林(商品名左洛复,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剂量150mg±50mg/日。观察组在采用上述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增加音乐心理治疗,由具有专业背景的精神科医师安排治疗方案,由护理人员按方案具体负责实施,病人住院后每天进行2次,每次0.5h,两组治疗方案均连续观察治疗期8周。

音乐心理治疗的内容包括:通过评估产妇情绪状态及对音乐类型的喜好,协助产妇及家属了解音乐心理治疗的益处;治疗期内音乐处方能切合产妇的兴趣,并征询产科医师和擅长音乐欣赏的护理人员的意见,选用活泼流畅、节奏感强、旋律优美的民间乐曲、古典乐曲、轻音乐和世界名曲等;病人在住院期间上午9:00和晚上8:00各给予每次0.5h的音乐欣赏;音乐心理治疗前嘱产妇排空大小便,取舒适体位,音乐开始后产妇使用耳机闭上双眼,保持室内安静,音量控制在50db;音乐治疗结束后继续休息5min-10min,完全放松后,再自行活动;每天均按时给病人进行音乐心理治疗[2,3]。

1.3 评价工具及标准

评价工具采用HAMD、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对所有病人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末进行评定。

1.3.1 抑郁程度的评定

采用HAMD进行,共24个项目,按0分-4分5级评定法,总分荞8分为无抑郁;9分-19分为中度抑郁;20分-34分为重度抑郁,莛35分为严重抑郁。

1.3.2 自知力评定

ITAQ进行评定,按0分-2分3级评分法,ITAQ5分为自知力不存在,5分-19分为自知力部分存在;莛20分为自知力完全存在。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末HAMD、ITAQ评分结果比较。

3 讨论

孕育、分娩是一复杂事件,孕产妇在心理上、身体上经受了一个生物学、社会学及心理方面的快速变化,处于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时期,承受着躯体和精神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分析家认为,所有妇女在产后均会出现心理"退化"现象,感情脆弱,依赖性增强,任何刺激均可引起心理失常,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症、危害母婴健康,影响整个家庭,因此,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盐酸舍曲林(左洛复)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它的抗抑郁疗效已充分得以证明。

音乐疗法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临床辅助疗法,已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广泛应用。它是以音乐语言进行暗示,是应用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手段将其优美和谐的旋律,音调和节奏通过听觉传入系统,作用于大脑等部位,对人的身心起到良性调节,是融医学、心理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疗法。音乐也可使人们被压抑的欲望释放出来,取得心理平衡,消除紧张情绪。它是通过心理及生理两条途径对人体产生影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认知,使患者机体的生理唤醒水平下降,紧张状态得以缓解,并使患者通过对音乐的"移情"来宣泄压抑的情感,调节和激发情趣,增强生活信心,从而达到纠正病态心理,早日康复。

同时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疏导、暗示和环境调节等,能增加患者对心理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想和情绪,重建心理平衡[4]。我们对患者采用个体化音乐结合心理干预方案,全程严格按照"评估-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护理程序进行心理干预,针对干预对象的不同家庭情况、文化水平、心理特点等情况,给患者及其家属每周2次心理干预,每次30min左右,按固定时间规律安排,直之治愈出院,该疗法主要是利用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其认知过程中所存在的自我贬低的思维方式,同时鼓励患者每天享受背景轻松、悠扬、令人心情舒畅的音乐,通过在院内轻松、幽雅的自然环境中多散步、聊天等活动,加强护患之间、患者之间、患者与亲属之间的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内心需求,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5]。

本研究显示对82例产后抑郁症病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辅助音乐心理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结果显示,实施音乐心理疗法6周末,观察组病人的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音乐心理疗法通过音乐、语言、心理社会支持等手段对人体心理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起到了调整病人不良和心境,挖掘个人情感,促使患者心境与情绪状态向积极方向改变,使她们拥有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缓解人际冲突,从而重新热爱生活,回归健康。

参考文献

[1]陈燕杰,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1):13-15.

[2]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3,26(1):176-177.

[3]范欣生主编.音乐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0-77.

[4]李素梅,等.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个体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1):55-58.

上一篇: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分析下一篇:古典诗词的审美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