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策略范文

2024-07-03

促进策略范文(精选12篇)

促进策略 第1篇

一、开放教育观念和教学情境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谈到开放,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观。“开放”二字也绝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情境或者一道练习的开放, 而是整堂课 (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 的开放。因此, 教师也不能局限于就教材教教材, 而要客观认识教材, 活用教材, 利用好身边的生活中的资源。

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民主、和谐的代名词, 它应让人心灵舒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如下的意识:以营造出情意共鸣、信息畅通、思维活跃、创新精神涌动的和谐环境为目标;课堂上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质疑的学习习惯, 提倡猜想、验证、讨论分析、合情推理、议疑答疑的交流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与共建。

例如:教学“减法的性质”一课时, 我首先创设生活情境:小明家里有个小客人要来, 妈妈要他去买点吃的。然后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薯片每袋8元、汽水每瓶3元、八宝粥每听5元、大雪碧每瓶6元。用30元钱去买这些商品, 你打算买什么, 买多少?应找回多少钱?

在解答这一实际问题过程中, 学生采取的策略显然不唯一:有买两样食品的, 30- (8+3) 、30- (8+6) 、30- (5+3+3) ;有买三样的, 30- (8+3+5) 、30- (5+5+8+6) 。即使是同样的买法, 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尽相同……

这样的教学以生活实例代替了课本上原本比较抽象的例题, 既让学生有一个切实的具体体验, 调动起学生积极性, 更是在内容的展开过程中熟练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 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验, 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学生阐述了自己选择食品的合理性:列式30- (6+6+8+8) , 因为汽水和雪碧都是饮料, 买了两瓶雪碧, 汽水就不用买了, 薯片买两袋够了, 可以开包大家一起吃嘛。

本节课通过合理情境的创设与导入, 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展示和提高了自己的各方面才能, 把学生先天的个性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学习材料是学生个性思维的依托, 教师教学所选的材料都应该是精心设计的。它要能面向全体学生, 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资源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情境,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 提供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素材, 增加材料的选择性和教学的自由度。

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传统教法是从所给的数中, 先找出它们各自的约数个数有几个, 再对这些数进行分类。而在实际教学中, 我结合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灵感, 设计如下活动: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来拼长方形, 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2个小正方形只能拼成一种大长方形, 同样3个小正方形、5个、7个等也只能拼成一种大长方形;而4个、8个、9个……小正方形却可以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大长方形。在操作观察、交流的基础上, 学生发现可以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小正方形个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质因数, 而只拼成一种长方形的小正方形个数只有两个质因数。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拼图“做数学”, 经历探索“质数”、“合数”模型的过程, 对概念认识充分, 印象深刻。

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 掌握结论, 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 通过开放式的教学, 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 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 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式过程。

三、优化教学方式和数学问题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 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 只有主动参与, 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所以,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 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得出的, 决不包办”。

例如: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 我先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老师要买三箱牛奶, 每箱24元, 应该共付多少钱?再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高效率地进行思考, 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发展。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做法:

生1:24+24=48, 48+24=72;

生2:24+24+24=72;

生3:24×3=72;

生4:将24看作8×3, 8×3×3=9×8=72;

生5:24×2+24=72;

生6:4×3=12, 20×3=60, 60+12=72……

试想, 如果学生拿出方法后, 马上就进行优化, 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既然我的方法不是最优的, 还是学老师的方法吧。因此, 针对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师不可急于归纳, 而应继续让学生计算其他的算法, 在不断尝试、探索中领悟到哪种方法是最优的。这样, 学生成了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 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数学开放题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 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 (2) 常常通过实际问题提出; (3) 全体学生都可参与; (4) 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可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重建; (5) 在求解的过程中往往可引出新的问题; (6) 教师难以用注入式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适时适量的开放训练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这是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的情境讨论题:

有一个斜坡式游泳池, 池边友情提示:平均水深1.2米。小军 (身高1.6米) 想:我不会游泳, 在水里有危险吗?

生活化的结论开放性题, 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及创新的一面, 不但换个角度对“平均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而且是生存技能的一种锻炼, 并渗透了珍爱生命的思想教育。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第2篇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者的做法是: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像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2、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如《瑞雪》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在朗读中体味“小孩”、“大人”面对大雪的喜悦心情,以促进学生对“雪使人欢”的深入理解。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场雪有什么特点?雪后的景色、人们的心情怎样?通过默读思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欢”这一“瑞”字的含义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可以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二、积累促感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为让学生感悟到雨中所体现的高尚精神,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急需得到别人帮助时的神态、心情和得到别人帮助时的心情、感受等,来体验蹬三轮车的姑娘得到孩子和行人的冒雨帮助,及时捡起翻倒在马路上的一筐苹果所表现出来的.神态、感受,以此感悟出放学的孩子和过路的行人“急人所急、助人为乐”这一雨中深情。三、交流促感悟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1、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灵活多样的交流,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以扩大感悟的效应。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这一关键点设问: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用了一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思考: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信息。2、改进交流方法,提升感悟力度。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改进交流方法,刻求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与培养;要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推行个性化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学习方式独立地参与学习过程;要尊重、信任、指导学生,让他们以“交流”促自主学习,以“交流”促自我感悟。3、扩大交流范围,推进感悟深度。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多向交流,引导他们突破条条框框,展开理解上的辩论,多角度的思考,在自主、合作的讨论中,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思路的拓展,灵感的激发,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情、景、人、物,使交流“增值”,感悟加深;要实行“超文本”交流,(如给课文“补白”--《赤壁之战》中:黄盖怎样向周瑜献计?)大胆地跳出课文议课文,以促进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要在符合科学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敢于除“旧”布新,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课内的交流,将学生引向课外的更深层次的探究,以确保学生进一步深化感悟。四、演练促感悟“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动手中激活悟性,在演练中深化感悟。1、表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如学了《月球的自述》一课后,可以组织几个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来一个“我是月球”的表演。这种通过动口、动手、动身、动脑的表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教材。2、练笔。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服务于语言训练。如教学《夏天》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件找感觉,把雷雨后的美景画出来。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用语言、明含义、展想像,促感悟。3、实验。有的课文通过实验,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实验中解决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语言描述的情节。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一些同学对“人”字形的线路,火车上山的方法,以及到南口后多出一个火车头等问题一时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只要组织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实验一下,就能解决问题。4、操练。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动手制作一个模型或同类物品,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的课文,如说明文、应用文,学了以后,不妨让学生实践操练一下,看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是否有自己的创新因素。如学了《爸爸买来电饭锅》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练,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感悟和内化电饭锅的正确用法及注意事项。

实施体验策略,促进能力发展 第3篇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发经历认知

教师要深挖教材内涵,谨慎选择教学材料,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中的有关信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从中发现数学现象或提出数学问题,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经历数学模型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例1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例1的情景图,教师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提出:“情景图中的王鹏坚持晨练,他按计划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交流着,列出了算式22.4÷4。接着教师提出:“从这道除法算式里,大家把这种除法与以前学习的除法进行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探讨后,认为以前学习的是整数除法,这道除法算式是用小数除以整数。教师出示课题,提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有的学生说:“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把小数变成整数来算。”有的学生说:“可以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又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校园里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参与活动,提出:“在这次活动中,哪种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或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小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小组多出多少人呢?”学生质疑时,教师提出:“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更清楚地看出结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在现实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讨论、探究、体验、感悟,通过辨别、抽象、概括等过程,获得了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提炼了数学概念,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掌握了数学学习方法。

二、引导操作实践,体验知识建构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内需,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做一做、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同步发展,通过观察、思考、体验,让学生进行有效思维,体验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体验和感悟数学新知,内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观察、推理、动手操作等学习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回顾、交流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的,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复习和了这两种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一张带着方格的纸张,这些方格大小相等,每一个方格代表一平方厘米,方格中画着一个三角形。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数数这个三角形占有几个方格,不满一格就按半格计算,自然就数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接着,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两个大小相同、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合作动手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后,再尝试还可以拼成哪些学过的图形,比比哪个小组利用这两个三角形拼出的图形最多。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大家认真观察一下,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再次动手操作,经过探究与交流,感悟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相等,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梳理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进而推导并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了数学知识模型。

三、拓展延伸训练,增强知识体验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依据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时空,创设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综合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体验,以自主的体验方式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以信息解读促理解,在趣味中内化知识,发展和启迪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开阔解决问题思路,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促进小学发展的管理策略 第4篇

1. 常规建设与特色建设同步

( 1) 狠抓常规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初创时,不论学校领导还是各科教师都是陌生状态,彼此之间完全不了解,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学校如果想要确保生存并逐步发展,就必须要狠抓制度建设,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整个学校的教职员工加强制度管理。只有深入的贯彻规章制度,才能对学校成员进行的适度管束,统一全员的思想,让全校的所有成员都对学校的目标、任务、行为准则有深刻的认同,调动起全员的工作热情。

( 2) 突出学校个性

一般的初创学校为了迅速发展,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优点,生搬硬套名校的办学理念,这样所产生的结果通常都不理想。所以,初创学校在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时一定要确实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只要有了科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管理者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办学思想,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学校办学的特色,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办学。

2.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是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所谓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简单来说就是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三个因素: 首先,学校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社会团体,所以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硬件设施要具有教育性。其次,学校的布局和建设不仅要具有外在的美感,还要具有内在的美感,一定要适应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有舒适祥和的感觉。最后,学校的如何硬件设施设备都一定要适应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并且要确保所有设施设备的安全性,让学生在学校及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又能获得安全的生活环境。

二、小学发展应坚持内外兼修

1.内部狠抓管理提升品质

( 1) 由数量规模转向质量提升

学校为了生存,首要考虑的就应该是是学生的生源问题,强调招生的数量和规模。当学校已经存在固定生源后,学校的发展模式就必须调整为内涵化模式。想要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即课堂改革,创造优质课堂; 课程开发,形成热衷教研的风气; 教师成长,提供多元化的教师培训; 学生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2) 由经验管理过渡成研究型管理

科研是一个学校能够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型管理是以管理学理论为根基,源于实践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服务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学校的研究型管理办法需要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为学校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高效性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这样整个学校管理就不再是传统的仅仅依靠学校领导个人的管理经验,而是更多的依靠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让学校发展为全面的稳定的组织形式。

2.外部强化联系以树立形象

( 1) 主动服务社会

学校要适时的做一些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以积极的姿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不但能丰富学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在社会为学校打出一份价值连成的广告。另外,学校也可以利用正常节假日或者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帮助敬老院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节目; 协助环卫部门保持市容卫生; 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帮助交通警察疏导交通。 这样有助于学校树立一个正面的高大形象。

( 2) 加强社会联系

学校可以利用社会中现成的教育资源,大量地开展优质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这样也有助于小学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学校领导利用在的人脉或花钱邀请一些教育届的知名学者或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社会知名人士, 到学校来为学生做报告、开讲座,也可以兼职教师。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学校参观。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与相关的政府部门合作, 邀请他们派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为学校排忧解难。

三、小学发展应坚持文化治校

1.继承传统的校园文化

学校一定要坚持文化治校,首先要坚持的就是中国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立特色的古老文化,它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同样深深影响着当代的中国社会。如忠孝仁义、礼仪廉耻、自强不息、团结和谐这些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这些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

2.创新现代学校文化

在当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条件下,时代也在不断的进步,同理学校也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学校为了做到全面发展,不仅仅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得跟紧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为此学校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先进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具备全面多方位素养的现代化人才。将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 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教学手段转变为创新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四、结语

一所小学要想发展,正确的办学理念就必不可少,当有了正确的办学理念后,先进的管理策略就成为了决定学校发展速度的核心问题。作为一个小学的领导者,一定要做到考虑全面、思维缜密,这样才能制定出先进合理的学校管理策略,促进学校的全面快速发展。总的来说,无论是关注于学校的发展,还是研究学校的管理策略,都是有章可循的,但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而形成生搬硬套的模式,学校的发展并不会保持一成不变,所以学校的管理办法也就不可能一墩而就,它一定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样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校管理者,就必须把握学校处在不同阶段时的发展特点,灵活地制定相关的校园管理策略,只要这样才能正确的制定出学校管理政策,才能让小学发展的成果得以保持和发扬。

摘要:当前我国的小学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不同学校的发展速度会有所不同。学校一定要根据自身自然条件准确的做出诊断,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发现学校管理层面的弊端,并及时对学校管理策略做出调整,使学校呈现出有序、健康、和谐的发展状态。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策略 第5篇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也是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必要实施以下五种策略:

一、成功学习策略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都证明,学生最长远、最稳定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成功后产生的激励动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成功。在教学中实施成功策略,教师要做到:第一,转变观念,对学生要有期望,相信学生能在多方面成功。第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出学生通过努力后能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第三,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不断地成功,并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产生更大的成功欲望。

二、差异教学策略

实施差异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差异教学,第一,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真正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第二,要切实制定好分层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有可能。第三是差异评价。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施以不同的评价。第四是差异发展。不强求学生全体“齐步走”;不强求学生个体“同步行”。

三、合作学习策略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学习条件,帮助学生组建“互相合作学习小组”,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放教学格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建好合作学习的学习小组。另一方面,要为学生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及目标,并教给学生顺利进行学习的技能。

四、师生民主策略

实施师生关系民主化策略,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观,不把学生看成仅供充填的容器,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其次,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给予他们保留个人见解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生活。再次,要真诚地理解学生。教师要善于经常从学生的所思所行出发来考虑问题,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第四,还要教育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融相助、共同提高。

五、优势激励策略

促进教学有效生成的策略 第6篇

一、师生平等对话,促进有效生成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平等性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成,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地对话,围绕教学的内容畅所欲言,使课堂教学闪烁出灵动、智慧的光芒,在意外中捕捉收获,在收获中演绎精彩。下面是笔者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请读这一句:“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大家来说说,文中作者的这一抱,究竟抱出了什么。

生1:抱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感。

生2:作者的这一抱,一种恨意涌上心头。

(全班同学都向他投去了惊讶的目光。)

师:为什么是恨意涌上心头?

生2:作者当然是这样的,他恨自己平时没有关心自己的母亲,没有帮母亲去挑重担!

师:哦,原来你所还说的“恨意”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爱意”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母亲吗?那么,请同学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吧!

……

在这个片段中,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围绕课文展开对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感恩的心被唤醒,教学获得实效。

二、巧妙运用错误,促进有效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受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要善于对其进行精当地点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课文进行对比,与课文展开正确地对话,使错误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变成一种美丽,促进有效生成。

例如,笔者在执教《荷花》这篇课文时,发现有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句读成了“一个碧绿的大圆盘”。于是,我抓住这个错误,与学生展开这样的交流。

师:大家想想,是“一个个”好还是“一个”好呢?

生1:当然是“一个个”好了,课文上是什么就该是什么。

师:读成“一个”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2:“一个”就是感觉只有一片荷叶,而“一个个”就能使人联想到有一大片的荷叶。

生3:是的,我联想到了一片片的荷叶,它们挤在一起,就是挨挨挤挤的样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是生硬地去纠正,而是将这个纠错的过程转化为挖掘课文内涵的良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错误转化成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了课文,促进了有效生成。

三、创设生动情境,促进有效生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更深入地解读课文,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比如,在执教《江雪》这首诗时,我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这篇课文的插图,创设了情境,使师生如同置身于垂钓的现场。接着,笔者引领学生进行了如下交流:

师:同学们,看着这幅非常特别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不明白,冰天雪地的,钓鱼翁为什么还出来钓鱼?根本钓不到鱼的。

生2:他的家里一定穷得掀不开锅了。

……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真的是在钓鱼吗?我这里找到了一篇介绍作者柳宗元的资料,大家先来读读吧,也许可以帮助你们找到答案。(学生读)

生1:我明白了,他不是真的钓鱼,而是在锻炼自己抵抗严寒的意志。

生2:我认为这是因为柳宗元此时内心非常的孤独,非常的郁闷,在种天气出来钓鱼,表现出他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你可以成为作者的知音。

生3: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希望。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柳宗元在纷飞的大雪中,垂钓着春天。

……

学生在这个生动优美的情境中,思维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对话。这样,课堂不断涌现出智慧和灵感。教师进一步的引领,促成了有效的生成,使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真正的内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有效的生成,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精心预设,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生成的每一个细节,灵活地驾驭。只有有效地引领和点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更宽阔的思维空间,才能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更新教学策略促进自主学习 第7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习主体来实施和落实。 因此, 为适应新的教学改革, 我校提出了“三段六环”课堂教学框架, 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教师更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提高创新意识。

一、在新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对英语教学提出了 “ 任务型”教学的要求。 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分工, 以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让学生学习并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 构建 “目标呈现—引导自学—合作交流—讲解点拨—操作运用—总结评价” 为主的基本课堂结构。

1.目标呈现。 如, 在教授Book 5 Unit 5 First aid时, 可先提出问题:1) What is first aid? 2)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first aid?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有关急救的图片, 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后, 把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运用比赛形式, 以分数高的小组为获胜者。 这种任务型的活动把学习英语、急救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也是听与看、听与说的强化训练, 达到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2. 引导自学。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需要等, 提供适合学生的语言材料, 背景知识, 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同时要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丰富内涵, 不被教材所束缚, 设法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 对个别学生要重点照顾, 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树立他们的信心, 鼓励他们向困难挑战。

3.合作交流。 学生的合作交流是新的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体现。 为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现, 往往更加集中注意力,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运用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知识积累, 分析判断, 冥思苦想。 而在交流中, 同伴的新的思想观点, 又进一步点燃其思考的激情, 让他们去发现、探索和思考。 另外, 教师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 实现学生自治。 在班级内组建英语智囊团, 成员由英语成绩较突出的同学组成, 并同时兼任班内英语学习小组的组长。 这些同学搜集、整理、讨论并解答本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这样做实际上组长是在当“小老师”,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点拨。 “讲解点拨”是针对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经探讨尚不能解决或没有关注到的问题, 教师加以启发、讲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扫除最后的障碍。

5. 运用巩固。 课堂教学本身是要以 “ 自主学习, 巩固运用”为主。 当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后, 便要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可利用书后练习设计的作业、创设的活动等,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将知识进行迁移, 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达到巩固和达标的目的。 这种成功快乐的体验不单要运用知识来推动能力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依靠发展能力和自信心来推动学习知识, 形成知识—能力—自信心三者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总结评价。 自我评价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和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 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以明确努力的方向。 在自我评价中, 教师应教会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调整学习活动, 强化自身的学习过程。 与此同时, 学生的这种自我评价和总结又为老师确立新单元的学习目标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二、在策略指导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注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第8篇

近年来,我校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为抓手,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会预习是有效学习的开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要有计划性,因此,学生在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前,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例如,语文课文的预习内容可以这样设置:1通读这篇文章;2通过查字典等途径认知生字词,一要知道字或词的读音,二要弄清楚字或词的含义,三要尝试着运用这个字或词;3务必记下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

而对于注重探究与实验的学科,教师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安排预习内容。

例如,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实验预习往往就是了解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

对学生而言,学会学习、理解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教育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学会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承认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只有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出错的学习才是学生真实的学习。

例如,根据学科特点,对预习内容的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对预习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情况,这样能够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该环节可以这样操作:对于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只要他们认真预习了,就算过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而对于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课堂检测的形式就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会学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与督促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并将其变成一种自觉。有智慧的教师一定是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师,也一定是懂得教给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测时,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即便学生犯了错,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为什么会出错,怎样才能避免出错,这样,就消解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有信心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懂得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学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校中,培养人是第一要务。培养好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教师的工作之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探讨的技能,让他们学会通过探讨辨明正误、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独立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课堂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预习过程中的“不明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意义和内涵,明白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知识的内部结构;学会运用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前预设,展示自己的备课思路,和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沿途风景。同样,学生也可以与大家分享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展示独到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务必做到了解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思考过程,看到他们的学习困难之处,并通过分析和引导,让他们明白,这些地方为什么难学,应当怎样突破;如果只掌握了部分内容,余下的内容应当怎样突破;等等。

课内探讨既是为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关键。

四、 意识到让学生学会反思是有效学习的根本

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单单表现为教师的评价,还表现为他们是否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现代教育教学观主张,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样的评价有助于改进和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自我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经验与方法,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以便更好地促进学习。

此外,我校在研究学生学习策略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学校层面上,我们用学校的管理策略影响和带动教师的教学策略,再用教师的教学策略带动并教会全体学生学习。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并鼓励教师用激励策略催生学生主动学习,用等待策略引导学生尝试学习,用迂回策略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用合作策略鞭策学生共同学习,用唤醒策略诱发学生学会学习,用共赢策略促进学生分享学习,进而实现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得有效的目标。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我们也分别使用了预习策略、表达策略、作业策略、反思策略、合作策略、提问策略、总结策略、纠错策略以及自觉策略、自悟策略和自省策略等。

促进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 第9篇

(一) 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猜想中去, 活跃课堂的额氛围, 有利于学生对于概念进行较为准确的归纳概括, 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对于那些漠视情景教学的教师, 教育部门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对某些教师的错误予以纠正;适当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来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借以改正部分教师陈旧的概念教学误区。尤其是对于那些自视甚高不愿意改变教学策略与那些因为麻烦疏于改变自己的教师, 应重点观察予以指正, 争取令广大教师都能合理地进行情境创设,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二) 理性使用情景教学手段

现今各种教师技能大赛等优秀教师评比活动与各种教师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越来越丰富, 许多经典课例的讲解已经被教师“讲烂了”, 部分教师为了在与其他教师相比时脱颖而出而去对情境创设大肆改造, 是目前导致部分“去数学化”现象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师以及各种技能大赛的评委应当端正态度看待教师的参赛课, 不应以“新奇、巧妙”定输赢。数学情境创设得好固然对学生概念的形成意义重大, 但是过分追求推陈出新, 不免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其他方面, 可能起到与预想相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理性对待情境创设问题, 情境的取舍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防止“去数学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二、概念教学的“过程”实施策略

(一) 避免“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包办代替

教师是概念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所有知识定义包办者, 学生是课堂的活动主体而非所有概念的被动接受者。所以, 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概念引入的观察、猜想、归纳和概括阶段, 都要尽量做一个引导者而非包办者,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二) 概念的获得应进行有序建构

对于前文中提出的数学概念学习应有的认知模式, 我们应该可以看出, 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会经历比较漫长的时间, 而学生又不可能亲身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去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尽可能地去让学生去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

例如, 本文提到的情境创设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直接用的“递增”与“递减”两个词, 但学生之前都没有形成这两个概念, 造成数学概念无序建构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总结气温图的变化规律, 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回答, 并未对学生的用词进行否认与干涉。学生在对气温图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的过程中用到的词是“上升”与“下降”而不是“递增”与“递减”, 这实际上也是函数单调性表现出来的图形语言, 是学生自己进行思维活动后得到的结果。这样一来, 就为下面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提出做出了重要铺垫, 也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 概念教学应分层次进行

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直接性理解, 解释性理解, 推断性理解, 创造性理解。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 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逐步地、分层次递进,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 且各层次之间最好不要跳跃式递进。

三、正确对待教材的策略

(一) 防止照本宣科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决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不做任何“多余”的讲解, 这样的课堂完全体现不出教师这一职业的作用。课堂教学内容应来源于教材, 但也应高于教材, 教师需要适当地进行分析、理解最总终通过自己合理的教学手段能够把教材所要表达的内容尽量表达出来才好。

例如, “异面直线”在教材中的定义为“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如果概念教学进行过程中, 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把异面直线定义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容易导致学生不理解“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所代表的意思, 进而造成对异面直线的概念似懂非懂, 理解不够透彻。但是例题采用与教材定义等价的叙述, 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实物或者物理模型, 引导学生对于异面直线进行直观的了解, 然后根据其他的公理中的推论, 再次逐步抽象概括成教材中的定义, 学生对于异面直线的概念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材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应当遵循的大纲, 但在实际概念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合理利用教材, 不要照本宣科。

(二) 切忌脱离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理解教材就必须理解教材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 挖掘知识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本文已经提到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来,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特别谨慎地看待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参照教材加入自己的方式处理, 但是这些处理过程需要小心谨慎, 成功的改进要真正达到比原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切忌脱离教材, “将同类问题安排在相邻的位置更有利学生知识的迁徙与理解”。前文中提到的顺序的安排, 违背了教材题目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及教材编写意图, 这种做法脱离了教材, 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诚然, 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替换, 在授课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 但例题的替换也要注意绝对不能违背教材意图。其实不仅题目的安排, 情境的创设、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归纳概括等等教学活动都应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 切忌脱离教材。教师要合理定位教材, 恰当理解教材的具体方案。把那些学术形态的知识表现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概念, 这样可避免学生理解概念时产生偏差, 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陶维林.概念教学必修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平面向量的概念的教学与反思.数学通报, 2010 (1) .

[2]张奠宙, 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 2005 (6) .

[3]胡国生, 关于问题情境的冷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 (3) .

优秀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 第10篇

第四招:亲切———让学生盼着你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 你给学生一个笑脸, 学生将给你45分钟的激情。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喜欢听一个总是拉着脸的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 也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不喜欢与一个和蔼可亲的智者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因此, 尊敬的老师们, 请低下你高贵的头, 给学生一点欣赏的目光和一个肯定的微笑, 给学生一个朋友的身份和一份参与者的勇气, 那么, 你将得到学生最真挚的尊敬和爱戴。当学生真正喜欢你, 期盼与你交流时, 你的课也将成为他们最翘首以盼的享受。

当然, 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方法当然不限于这四招。教学是不断探索, 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社会、学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我们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反省、创新,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所以,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话题, 不同年龄的教师, 不同性格的教师, 甚至不同性别的教师都有可能找到不同的方法。

关于教师优秀与否, 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标准。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进步。那么, 优秀教师的特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 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增强学生预期的成功

1. 提供成功的机会。

要让学生成功, 教师给出的任务要适当, 根据学生的智力、习惯、生活经验、性格、气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确定一个“跳一跳, 就能摘到的苹果”, 并逐步提高“苹果”的高度。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2. 制订合理的目标。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目标, 并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与检测中找出成功与过失, 修订目标。

3. 帮助学生认识努力与成果之

间的关系, 这是肯定学生成功的关键。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失败原因, 每次测验完毕, 一一数落学生错误的地方, 学生被批得一无是处, 灰头土脑, 无地自容;事实上帮助学生从得分之处着手, 引导学生分析是如何做到的, 有哪些心得, 具体地分析用功与成功的联系, 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上进心、自觉性油然而生。

4. 给予特殊的动力支持。

优秀教师的成功是全员关怀。每个班都有学习能力有限或者学习能力缺乏的学生, 这些学生更需要保持热情与动力。他们不仅需要上述的指导, 更需要特殊的鼓励和动力支持。在每次的检测过后, 教师要对照学生的试卷作单独分析, 让学生相信老师对他的重视, 并逐

ZJ崭露头角

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任务价值

1. 将课程与学生个人生活联系起来。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提出完成任务的理由并将课程与学生个人经历相联系, 学生就会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2. 提供选择的机会。

“一题多解”, 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在设计教学时, 教师应针对授课班级的情况, 围绕课程目标, 以教材内容为线索, 精心设计出能够产生多个解答结果的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挑选出最佳选择, 学生就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案, 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

3. 做学习的榜样。

如果教师对授课内容总是“目光灼灼”, 自信而兴致勃勃, 学生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反之, 如果教师本人教学如同嚼蜡, 学生也就死气沉沉, 没有生机的学生谈不上学习动机。

4. 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

展示自己是学生的“天性”, 不论是作品创作展示, 还是发言辩论, 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对自己经验的不断更新中内化形成的, 虽然出错在所难免, 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有效办学教师发展管理策略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一所学校能否卓有成效地办学育人,关键在教师。而离开了课堂这个舞台,离开了学校这个平台,教师将无以施展。昆山市开发区包桥小学原是一所完全小学,2003年8月开始单独建制,成为一所中心小学。为了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让学校每一年都有新的跨越,我们坚持把教师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积极探素引领教师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校长树立教师发展促进者的角色意识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前提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一定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岗和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1.校长一定要认识到教师发展不应该仅仅为了学生发展,它同时也是在提升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丰富教师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作为社会人,教师更重视学校对自己的需要,更重视理解和尊重,作为自我实现的人,教师更看重实现或展示自己理想及成就的平台和机会,更看重自己专业发展的前景。

教师工作有着显著的职业独特性,其主要表现为示范性、助人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发展须谨防庸俗化、功利化和技术化。防止教师把自身发展当作谋取功名利禄的途径,避免把教师发展仅仅局限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改善。教师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脱俗、去躁、除匠气的过程,也需要经历一个“能师——经师——人师”的循环上升过程。为此,必须在学校生活中渗透人文关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德建设;尊重教师,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的社会声望;广泛开展校本教研,锻炼、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而鼓励、支持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特色、风格。

2.讨论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讨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代校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作为学校办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要注重抓好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其中包括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与指导。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教师生命活力,挖掘教师发展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强、学术含量高的工作,它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所能替代的。所以校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刻苦钻研教学业务,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此引领全体教师专业品质、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健全与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关键

学校管理区别于其他组织管理的重要标志在于它应是有效激发学校每位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因此,校长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人,管理的方式是信任人,管理的艺术是让教师自觉地把学校的教育理想化为自己的追求,并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孜孜不倦地努力。

1.我们在加强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地健全、创新教师发展的机制,坚持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努力建立一个自我激励、自主建设、自律约束的自主发展机制,才能建设好优秀的教师队伍。

2.要明确制度既不是万能的,又不是无用的。一方面,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很多事情要靠思想和文化去解决,而不能靠简单生硬的制度去管理。另一方面,不能简单以“文化管理”或“以人为本”为借口就忽视制度管理的作用。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让教师在一个公平、科学、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智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时,要严格遵循三个原则:①可操作性。制度原本就是为执行而拟定出来的,制度的可操作性能够使得每位教职工明确本岗位每天要干什么、为何干、怎么干、何时干、干得怎样;②合理性。合理的制度就是我们最需要的,不但要考虑“效率优先”,更要考虑到“兼顾公平”;③创新性。关注教师行为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查找制度是否存在与文化理念相冲突的地方,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此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学校制度文化的发展。

脱离校本土壤的制度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制度是没有根底的,缺少操作路径的制度是无法顺利实施的。而促进教师发展制度的生命力,恰恰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积极搭建与创设教师发展平台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保障

由于教育的实践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所以教师发展是基于教育实践的发展。教师要获得有效发展,就得走进课堂,就得面对学生。

1.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进行学历进修。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教师能否持续不断地继续学习、深入实践,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从而真正有效地按照教育规律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2.切实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是落实科研兴校战略的重要抓手。我校倡导“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体验型教学的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让每一位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差异需求,以学生的认知为视角来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使师与生、教与学高度和谐统一,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实践表明,让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科研实践,倡导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处理教育问题和工作事务,会取得良好的双赢效果。

3.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我校制订了《优秀教研组条例》,使教学研究活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的建立,有利于导师制活动的开展,优秀老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青年教师所迫切需要的。导师制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也促进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挖掘精华,通过平等的相互交流,分享观念、体会、经验,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目的。

四、构建竞争机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校内竞争激励人、培养人,校外竞争更能锻炼人、造就人。积极为教师构建展示才能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实践,通过竞争的形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在校内竞争中出线,代表自己、代表学校参加教学实践比赛,展示的教学风格是学校的教改研究成果,也是学校团队合作努力的结果。一个敢于争先的教改选手,只有通过大范围的教学评教。接受各方专家深层次的指点,才能进一步反思、总结、提高。

实践告诉我,参赛选手有了忧患意识,就能认真对待,珍惜难得的机遇,勇于进取,不断调整教学设计,无论是电教媒体的应用上,还是课堂设计、主动探究、合作互动等一些细节问题上,都能反复推敲,力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更优化、完善。一个学校如能始终把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使之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就能加快青蓝工程建设,培养出名教师,真正实现教育双赢。

促进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策略 第12篇

数学概念是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使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和观念。有效的概念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一定数量具体事例并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将新概念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有效体验中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

1. 感知素材,形成清晰表象。

概念教学首先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引入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对所感知材料加以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形象描述。建立表象的关键在于学生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时,能否抓住事物的共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准备了4厘米长的小棒3根,3厘米、2厘米、9厘米长的小棒各1根,先请学生用9厘米长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认为:这根小棒太长了,其余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能搭成吗?”学生积极尝试,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在亲自操作中做出有序的观察,获取了有效的信息,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及时让学生领悟了数学的思想和观念,学会了用数学语言交流,培养了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形成了清晰、准确的表象。

2. 分析探究,建立概念模型。

教师除了提供丰富、准确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比较它们的属性,并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建立起数学概念的语言和形式上的模型。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模型,安排了如下的活动。

师: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多少?

生:4支。

师:把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多少?

生:5支。

师:把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多少?

生: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给5位同学呢?10位呢?50位呢?如果是100支铅笔呢?1000支铅笔呢?500本练习本呢?

这样做沟通了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刻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含义,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了分数的概念模型(把文具盒里的铅笔平均分给几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就是几分之一)。这样学生就在老师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下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3.错例比较,理解概念意义。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我在学习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小方块摆长方体,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摆的(图1)。(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摆的)

生2(迟疑地):我这个长方体(图2)好像和别人不一样。

师提问: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是不是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表决回答)

生3:它是不完整的,没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不是长方体。

生4:我们组在摆的时候是紧扣长、宽、高来的,我们觉得只要摆出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能确定这个这个长方体的大小了。

生5:我反对,他们讲的不是长方体,性质已经变了。

生6:我们知道它虽然不完整,但根据长、宽、高是完全可以想象出来的啊!

生7:……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或是认知矛盾,我没有急于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抛给学生,把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从正反两面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对于片段中的问题争论的结果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从而形成学习智慧。这样的课堂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色,学生在情境中生动地实践、体验、探究,尽可能地去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这一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丰富了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4.实践体验,凸显概念价值。

上一篇:经贸合作转型升级下一篇:铒离子浓度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