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2024-06-08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精选12篇)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第1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毕业生错误的就业观念。

一是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精英化时代, 不愿正视现实, 在无法找到自己理想工作的情况下, 放弃寻找工作。二是一些毕业生眼光较高,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的招聘信息嗤之以鼻。三是一些高校生性格内向, 无法在应聘时表现自己的能力, 导致失去参加工作的机会。四是一些大学生过分依赖他人, 不愿自己去找工作, 从而无法得到就业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些就业观, 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乐观。

2.劳动市场供不应求。

市场需求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随着国家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 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因此水涨船高。此外, 经济体制对企业就业潜力产生影响。为了加快GDP的增长, 国家把大量投资都放在了附加值更高、需要劳动力更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上, 不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而中小企业正是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

3.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口。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导致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未能掌握市场动向, 以致部分专业和课程与市场脱节, 造成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矛盾。同时一些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够重视, 在学生寻找工作时不能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案, 使学生无法及时掌握就业动向。

4.就业政策不够完善。

为了发展西部经济, 国家提出很多优惠政策, 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工作, 支援西部建设。但国家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导致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等问题。

二、政产学三方联动机制构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内涵是指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供需平衡为导向, 共同承担责任, 加强优势整合, 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益共同体的重构。在此构架下, 高校、政府、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就业工作实现高校、政府、企业的一体化整合, 充分加强和发挥政府的桥梁、激励与导向功能, 促使各方利益与责任的有效连接。三是通过联动实现大学生就业平衡。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 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促进社会积极吸纳大学生。

1.责任共担, 加强三大主体整合。

打造政产学“三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作联盟, 通过政府人事部门牵线搭桥, 使高校与用人单位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1) 形成校企联盟 (或校企理事会) 。企业通过设立大学生奖助学金、创新基金, 以及开展与高校合作办学,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介入力度, 增强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通过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 接收大学生到企业实习, 激活企业学习创新的氛围, 为选拔所需的人才提供机会。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调整培养模式,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 加强高校与政府合作。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强化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职能, 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高校要善于将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转化为自身的办学资源, 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为政府排忧解难, 保障政府重点工程、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需求。

(3) 积极推进政产学三方联动。高校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自身条件, 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企业应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与要求, 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并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划, 对高校和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 提供科学化的建议与制度化的扶持。

2.优化资源配置, 创造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条件。

(1) 高校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高校要立足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扎根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精英人才。

(2) 政府要指导高校的专业建设。高校的专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导, 政府相关机构要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进行论证, 凡是符合区域发展的专业要适当投入, 对于不符合的专业要加以转化。

(3) 校企要培养就业双联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是岗位绝对量不足造成的, 人才供需双方缺乏沟通协调也是制约的主要因素。当前已经形成“政府搭台, 校企唱戏”的就业新环境, 高校要建设“融合企业资源, 校企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 企业要及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采取共定方案、共同招生、共同培养的联动机制, 使毕业生真正符合企业所需。

三、政产学联动机制的运行

1.搭建政产学联动平台。

推进各方信息共享是政产学联动机制运行的保障。政府要及时发布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目标、人才发展战略, 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等信息; 企业定期发布发展动态、人才需求等信息;高校要不断梳理相关信息, 强化教育教学改革, 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信息, 最终搭建起政产学联动的三个平台。其一多行业校企合作平台, 为校企合作提供切实可行、具体有效的服务项目, 促进相关专业的校企对接与合作, 实现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其二就业政策和信息平台, 作为各项就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不够, 这直接影响就业。通过这一平台, 可以使求职者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其三就业技能培训平台, 把做好就业技能培训、岗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平台建设的三项重点工作。

2.构建政产学战略合作联盟。

成立政产学战略合作联盟委员会, 委员会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发起, 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及其他相关部门多方共同参与, 组织首批核心联盟成员, 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发文确认, 并由政府财政拨专款保证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委员会的日常运转。其主要职责为:建立高校改革创新机制, 探索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本运作模式, 缩短“供”与“求”的距离;实现校企优势互补, 探索校企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方面的有效合作路径, 实现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共享;探索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组织校企对口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 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建设信息平台, 定期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及有关专业建设的交流活动。

摘要:当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合作, 构建一套完整的、立体式的政产学一体的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

学校安全联动机制 第2篇

维护和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根据公安部门和教育局落实、推进的“警校共建” 有关文件的精神,为具体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确保我校师生安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着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平安和谐校园,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联动机制成员的职责与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和治安管理,落实保卫机构,建立完善门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切实减少侵犯师生的案件发生。

3、与派出所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4、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教工作。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安全领导小组 组 长:刘虎军(校长)

副组长: 许菊琴

纪小彦

高艳琼

金宝明

曹澍 成 员: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

生活教师

2、聘请法制副校长及校园安全监督员 法制副校长: 王西乾

校园安全监督员:李瑶(法制辅导员辅导员)铁明权(镇司法所长)

三、工作目标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减少学生违纪事件,狠抓常规管理,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全力清查和解决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治严重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的问题;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逐步消除校园及周边环境暴力现象;确保学校周边秩序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等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施警校共建,社区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总之,通过创建平安活动,不断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周边环境问题,师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秩序井然。

四、具体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开展“派出所共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式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校的安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宣传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①利用宣传专栏、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墙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②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自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还定期或不定期配合镇派出所开展法制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学会辩明是非,不要做任何妨害他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情,遇到侵害事件要设法报警求救,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④做好家长宣传工作,带动广大家长,从而带动社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加校园安全工作。

2、组织开展每周和每月“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专项活动,学校就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引起师生重视,从而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按月上报,促进创建工作的取得成效。

3、强化责任,确保创建工作到位。

①为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广大教职工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责任,督促教职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②同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校园安全“首遇” 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 食品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 重大事故处理预案》 《 校园食品卫生以传染性疾病安全预案》等各种应急方案。

5、建立健全学生违纪情况记录、学生心理辅导谈话记录、校园内安全自查整改记录和学校案件发、破情况记录和受处分学生思想行为跟踪档案,时刻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6、成立安全保卫小组,安排值日、值周,加强周末及夜间校园巡查。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把安全管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班主任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爱,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开展“一帮一”与特殊生交朋友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抓好偶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8、严格门卫值班制度,加强出入进人员的管理。对进出校园的人员和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盘查。实行进出校园登记制度,杜绝无假条学生上街等现象。

9、加强体育课、室外课、实验课的安全意识,体育活动,实验课及其他户外活动,教育学生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凤州镇中心小学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第3篇

关键词:政校企;就业创业;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54-02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主要为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有近6 0年的办学历史,铁路行业背景深厚。在铁路客运快速化、货运重载化带来铁路大发展,与城市化同行的城市轨道交通风起云涌和株洲市被确立为全国职教改革试点城市及打造轨道交通千亿产业群的大背景下,由政校企三方联动协同,搭建了“三大”平台,构建了“四大”机制,使我院就业工作走出了一条“就业工作引导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契合产业需求,产业需求催生高就业率,高就业率拉动招生进口旺,招生进口旺产生高素质生源”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实施了创业工作“以创业教育为轴心,以创业基金为支撑,以创业孵化园为依托,以创业班为试点”的大学生创业新举措,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良好局面。学院获得了湖南省首批“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称号。

一、政校企三方联动,搭建“三大”平台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社会安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院始终从人才兴国、解决民生、促进和谐、履行服务经济社会职责的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把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视为学院发展的“三条线”一一生命线、声誉线、感情线,依托政校企合作,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打造“三大平台”,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1.株洲市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建学院平台。

根据株洲市人民政府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正式签订共建学院框架协议,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企业提供项目支持,及时解决学院发展中的问题,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过程共管、资源共用的办学格局。学院已正式成为广铁集团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广铁集团已通过“引厂入校”、“引设备入校”、“企业提供场地”等方式,向学院提供设备资产8000万元,在新校建设集教育、实习、实训与生产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

2.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平台。

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现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等南方七大铁路局、长沙地铁等南方20余家地铁公司和南车株洲电力机有限公司等10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共70余家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铁路培训基地组成,是一个跨地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职教集团。集团理事会是集团决策机构,理事会下设立集团秘书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等3个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集团成员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创业等工作。目前,学院80%以上的毕业生面向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就业。

学院充分利用南方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广泛宣传人才供需、企业招聘、高铁新技术发展、就业创业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就业创业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

3.全国铁道车辆机车车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

学院是全国铁道行业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该组织以人才培养、职后培训、技术服务为主要任务,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结合为主要形式,借此平台,学院组织资源开展好专业研究,及时掌握和跟进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人才需求状况,为学院办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政校企三方协作,建立“四大机制”

1.对话协作机制。

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集团章程》,制订了《集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集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集团网站和《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报》,每年编发了《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报》2期,利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建立了集团及各成员单位网络空间,促进了集团成员间的需求对接和沟通交流。

集团建立了每年一次的常态化专业调研机制,每年定期发布一次集团内各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报告,密切跟踪铁路、地铁公司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适时调整集团内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集团内每家铁路、地铁公司根据用人需求计划,特别是地铁公司根据人才要求的特殊性需提前3—5年,与学院协商,并形成协议和制度,每年到院校举办2次大型的订单人才组建会和人才招聘会。

株洲市政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学院深入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创业服务。

2.资源共享机制。

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和载体,借助“3G实景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发挥集团成员“行业性、区域性、领先性、示范性”的资源优势,推进了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共建共享。 学院参与制定了全国铁道车辆专业技能抽查方案、铁道车辆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建设标准;围绕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了铁道机车车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电气化铁道技术等4个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开出版了《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职业意识》、《铁路班组管理》等工学结合教材25本,在集团内共享。

学院制定了《教师到现场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校外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了动态兼职教师库,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建成了有铁路、地铁企业现场专家参与的省级教学团队,既提高了现场专家的理论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师资的保障。

3.校路(轨)共育人才机制。

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发挥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组织集团成员对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对集团内院校专业布局调整及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论证,初步形成了集团内院校之间专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格局。集团内院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职业岗位调查与岗位活动分析,动态调整专业,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广铁集团、中国南车集团、南车电力机车研究所、长沙地铁等企业全程参与了牵头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促进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构建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格局。

4.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

按照“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就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了就业信息网、就业信息群、就业信息短信平台、政府就业信息平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信息库为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多渠道收集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的有效信息,及时、公开、准确地向毕业生发布有效就业信息服务,根据毕业生需求,将他们的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岗位相对接,通过举办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与网络远程招聘活动,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提高了招聘活动签约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學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第4篇

一、校院两级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协调联动的内涵及重要性

校院两级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是指将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权力下放, 以学院作为一个行政管理实体, 全面负责本学院研究生的就业工作。而校级主管部门由过程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 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重点做好研究、规划、协调、评估、监控等方面的就业工作, 从而实现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部门之间既职责分明又相互配合, 最终形成校院两级协调联动, 共同推动研究生良好就业。各二级单位分层管理、专职管理, 这对研究生就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 校院两级就业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是进一步理顺校院各相关就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 逐步建立合理、有序的研究生就业管理机制的需要。研究生就业工作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 需要上下各部门协力, 各方齐心一起做好工作。在校院两级模式下, 研究生就业工作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 学校为主导, 学院为主体全面负责本院研究生的就业工作, 强化了学院管理职能, 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相关主管部门的统筹和管理作用, 有利于合理划分学校内部管理层次, 构建规范化的分层管理、专职管理的运行机制。

(二) 校院两级就业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是缩小校级就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跨度, 减轻其工作压力, 发挥学校宏观调控职能的需要。二级学院承担了对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直接管理, 根据学校总体要求, 结合自身研究生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 做好本院研究生就业指导和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为学校相关部门减轻了工作负担, 大大缩小了校级就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跨度, 有利于学校腾出更多资源与精力全面掌控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局,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 校院两级就业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是提高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效率, 促进研究生就业率的需要。如今研究生培养统一实行导师负责制, 无论是做论文还是工作实习期间, 研究生都与各自的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研究生日常就业管理工作中, 实现校、院二级管理协调联动, 学院可以借助于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更为直接的管理, 与原来的学校研究生处通过学院, 学院再通过导师对研究生就业进行日常管理相比, 减少了中间的管理环节, 提高了就业工作管理效率, 也可以使研究生就业率得以提高。

二、当前制约校院两级研究生就业管理体制协调运行的主要因素

(一) 校级研究生就业管理部门权力下放不足。

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是校院两级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但目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就业管理部门的权力下放侧重于事权、执行权、实施权的下放, 仅仅是应对工作任务下放而做出的适应性管理结构调整, 涉及到就业管理经费、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等关键问题的决策权仍掌握在校级部门手中。如海南大学自2009年研究生管理工作下放到学院后, 二级学院日常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和就业工作事务剧增, 而关键话语权却比改革前没有明显增加, 形成了两级管理就是“事务下放、矛盾下放”的片面理解, 不利于改革的深入推动。

(二) 二级学院就业管理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

这个问题与校级部门的权力下放不足密切相关。二级学院在改革后获得的主要是一些日常就业管理事务的执行权和实施权, 如组织招聘会、动员学生积极找工作、收集毕业生资源信息、收缴就业证明材料等, 并且通常是单纯按照校级部门要求完成有关工作, 没有很好地结合各学院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力度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等、靠、要”的观念, 依赖上级部门予以解决。

(三) 二级学院在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本位主义倾向。

在两级就业管理体制中的校级部门和二级学院是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关系, 校级部门是委托人, 而二级学院是代理人, 它按照校级部门的目标和要求完成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 它存在只顾自身本位利益, 违背、损害学校整体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如对校级就业管理部门布置的工作虚以应付、敷衍了事, 对自身没有经济利益的任务或工作要求阳奉阴违, 为增加本单位利益而做出与学校政策要求和学生利益背道而驰的行为 (像为提高学院的就业率而弄虚作假伪造学生就业证明材料) 。二级学院这些不健康、不协调的本位主义行为将使研究生两级就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校院两级就业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设计理念

校院两级管理是大势所趋, 是不能倒退的改革方向。构建促进校院两级研究管理协调联动机制, 兼顾两方利益, 实现双赢, 意义重大。

(一) 充分发挥校级就业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两个积极性”。

校级就业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都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力军, 它们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积极性, 双轮驱动, 协调运转, 就业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落实。发挥校级就业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积极性, 首先要维护好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站在全校的高度上, 所代表的是全校的整体利益;二级学院在就业管理上必须是在校级就业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下开展工作, 以学校整体利益为先, 不能只顾自身局部利益而危害学校整体利益。其次, 校级就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兼顾考虑二级学院的具体利益和自主性。要充分考虑、兼顾和引导二级学院的利益诉求, 不干预二级学院在职权范围内正确行使就业管理自主权,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二) 努力实现校院两级权责利相符。

校级就业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就业管理上必然要进行适度的分权和分工, 这种分权分工应当建立在权责利相符的基础上, 否则校院两级管理主体将会相互扯皮, 推诿责任。二级学院有责无权工作就难以开展, 有权无责会引起就业工作混乱的局面, 没有相应的利益激励, 就缺乏履行权责的积极性和动力。因而要实现两级就业管理主体的协调联动, 就要给予二级学院相应的利益作为引导和激励, 同时赋予它在分工范围内的管理权限, 让其对管理成效和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三) 建立利益引导和行政约束有机结合机制。

二级学院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有强烈的趋利动机, 学校应当有效利用这个特点, 通过利益手段引导它们做好就业管理工作。学校可根据就业工作的整体目标对各项就业管理工作设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 定期进行考核评估, 根据考核结果对二级学院进行奖惩, 激发它们按照学校要求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手段, 将研究生就业与二级学院经费增加、专业设置及扩大招生规模等直接挂钩, 对于就业不好的学院给与通报批评或根据情况减少其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合理运用好利益引导和行政约束两种手段, 使之紧密结合, 形成合力, 大力促进校院两级就业管理主体的协调联动。

四、校院两级就业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一) 制定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

实行两级管理后, 校级就业管理部门对二级学院的管理以宏观指导、服务和监督为主, 因而制定目标管理体系时, 应将学校整体规划、目标和要求分解、内化为各二级学院的管理目标和责任, 将学校整体利益具体化为二级学院的具体利益, 有效实现两级管理主体的目标和利益一致, 使之在就业管理上实现协调联动。各项观测指标的制定也要注重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 能定量的尽可能定量, 简便易行, 避免矛盾纠纷。同时, 制定目标体系要讲究分类指导原则, 兼顾不同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 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权重可做适当调整。

(二) 建立完善的检查考核评估机制。

校级就业管理部门要完善各种定期、不定期和全面、专项检查机制, 检查二级学院各项就业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 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违背学校整体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要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应惩处措施。学校根据目标管理体系, 与二级学院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 定期对二级学院的管理绩效进行逐项考核评估。考核可采取二级学院自查自评、校级部门实地考察、不定期抽查、问卷调查、综合评估等多种形式, 确定各二级学院的考核评估结果, 并将结果向有关单位反馈。

(三) 强化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

学校要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对二级学院的就业管理绩效进行奖惩, 强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二级学院按照学校要求认真自觉完成好各项就业管理工作, 确保校院两级就业管理主体协调联动。对考核评价等级较高、达到管理责任目标的要进行奖励, 对考核评价情况不理想、未达到管理责任目标的要给予一定的惩处。对二级学院的领导班子的奖惩手段除物质奖励外, 也要将就业管理绩效水平列入年度考核范围, 并作为职务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 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虽然二级学院和学校整体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但两者在某些具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 因此应当建立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作为两级就业管理协调运行的“润滑剂”, 调解二级学院和校级部门之间在具体利益、目标上的矛盾。在设置目标管理评价指标上, 校级部门要多与二级学院协商沟通, 要充分兼顾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学校可允许二级学院据学校整体的目标管理体系内容, 自行设定责任目标, 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考核期满后学校根据目标管理体系设定的等级指标对二级学院完成的责任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等级, 并进行奖惩, 这种做法既维护了学校管理的权威性和全局利益, 又兼顾了二级学院的不同情况和意愿, 有利于协调校院两级主体的利益和目标, 使两级管理体制协调运行。

(五) 完善有效的综合配套机制。

两级就业管理体制的协调运转, 需要有配套的相应制度作为保障, 共同配合和支持。一是要有配套的人事干部考核制度, 坚持将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作为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的考核指标, 同时对在就业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培训、考核与晋升上给与一定的政策倾斜;二是要有配套的财务制度, 扩大二级学院的财政自主权和建立以就业管理绩效为基础的财务激励机制;三是要加强就业管理队伍建设, 增加业务知识与技能学习, 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伟.研究生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管理探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11

减灾国际联动机制 第5篇

自然灾害以综合型,复合型的方式袭击着人类,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性威胁,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道路上的重大障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数据,全球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所居住地区,自1980年以来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地震、热带风暴、洪水或旱灾。斐济认为建立全球防灾减灾联动机制,是从根本上推进全球统一防灾,减灾,救灾行动的必由之路。各个国家和政府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建立起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对于落实《兵库宣言》中提出的2005-2015年世界减灾战略目标和行动重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极为惨重的。例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万。在2008年,缅甸遭受的强热带风暴袭击,导致13.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中国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8万。此外,欧洲、美国、南亚及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也遭受了洪水、飓风或热带风暴的袭击,损失惨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约占总数的90%。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穷、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对自然灾害破坏规模的影响。在冲突地区或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尤为严重。受南亚地震影响,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100亿美元,2006年约250亿美元,2007年约740多亿美元。2006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过:“近十年来,自然灾害引发的各种灾难夺去了60多万人的生命,使24亿多人受到影响,其中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陷入更深的贫穷,更易受到未来自然灾害的伤害。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须加快努力,减少脆弱性。”中国和亚洲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球将近8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减灾防灾的任务更为艰巨。

防灾减灾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联合国已经为此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并制定了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减灾机制在印度洋海啸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经历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后,联合国减灾战略及联合国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更显得意义重大。

(一)联合国的救援和减灾机构

防灾减灾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的一个重要部分。1992年,为了加强联合国对紧急事件和自然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合国体系内和其他方面的人道主义活动,联合国设立了“人道主义事务部”,并在1998年将其改组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该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际各人道主义救援机构的行动,减轻人类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面临的痛苦,保证人权,促进灾害的防备和预防,并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该机构还负责协调联合国业务机构外地特派团发出的需求评估;发布机构间呼吁,为人道主义援助筹资;组织捐助者会议和后续安排;监测对呼吁的捐助反应;发表捐助报告和了解进展情况,等等。

主管人道事务的副秘书长负责对协调处的领导,并兼任联合国紧急救济协调员。人道主义协调处的决策机构是由联合国各救援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机构间常设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及红新月会等重要的非政府人道救援组织也参与了该委员会的工作。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人道救援政策,进行机构间协调,解决各机构间出现的分歧。此外,联合国还设有“国际减少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在“紧急救援司”之下设有灾害评估协调小组,由各国救灾专家组成,随时待命,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小组专家便可应有关国家要求在数小时内赶赴灾区,对灾情和急需的帮助进行评估,并对救援工作进行协调。“紧急救援司”还设立了应对环境灾害、城市搜救及协调军队和民防力量的救灾部门。此外,在许多易受灾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建立了由驻地协调员领导的联合国各机构国家一级代表组成的联合国灾害管理队,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就地协调救济活动。联合国减灾救灾方面的资金,全部来自会员国和其他方面的自愿捐助。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建立了一项“中央应急基金Central Emergency Response Fund(CERF)”,以便对突发灾害作出快速反应,减轻生命财产损失。联合国的紧急救援通报机制、人道主义募捐“联合呼吁程序(“The Consolidated Appeals Process,CAP”)以及“中央应急基金”等,是联合国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立了应对灾害的机制,每当世界各地有紧急灾难发生时,联合国救援机构都能迅速介入,展开积极的救援工作。长期以来,联合国在这一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汇集了全球的专业人力与资源,这些资本使联合国能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厅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联合国系统拥有许多人道救援专门机构,救灾架构完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不具备的。”。

(二)联合国的减灾战略与目标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制定和推动减灾战略方面,联合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曾通过决议,将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十年的目标之一是鼓励提高国家能力,减少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状况。减灾十年还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减少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经济破坏和社会混乱。1994年,联合国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减灾世界会议,通过了《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为会员国制定了防灾、备灾、减灾战略。该会议被称为国际减灾的里程碑,《横滨战略》也被称为减灾领域的国际蓝图。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有10项原则,其要点包括:灾害预防和防备对于降低救灾赈济是至关重要的;灾害预防和防备应该被看做是国家、区域、双边、多边和国际各级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发展和加强预防、减少灾害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早期预警以及利用包括广播服务在内的电信手段有效地预警,是灾害预防和防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地方社区、国家政府、区域和国际各级参与的情况下,预防性措施才会取得最好效果;通过对整个社区进行适当教育和培训,采用侧重目标群体的适当发展设计和发展格局,才能降低脆弱度。

1989年12月,联合国决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2006~2007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学校抓起”(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egins at School)。设立这一

2008~200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的目的主要是强调学校要加强减灾教育,提高校舍的安全性。的主题是“让医院免于灾害(Hospitals Safe from Disasters)”。秘书长在2008年的国际减灾日致辞中说:在自然灾害格外严重的一年里,在适逢南亚地震三周年之际,在我们对那次灾害以及今年汶川地震和缅甸热带风暴造成的伤亡仍然记忆犹新之际,我们纪念2008年国际减灾日。这个时刻“更适宜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秘书长敦促各国政府和各个部门加强落实《兵库行动框架》,共同致力于减灾防灾“这项生死攸关的任务”。在经历了2008年巨大灾

(三)联合国在减灾领域的经验和资源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救灾援助是多方面的,资金上的援助只是一个方面。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中的一部分便是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募集救援资金。联合国的中央应急基金自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三年时间里,为65个国家的1000多个项目提供了约9.76亿美元的人道主义基金援助。在2008年(9月截止),77个会员国、一个观察员国和6个民间组织承诺提供4.32亿美元的中央应急基金。在这一年里,中央应急基金已为47个国家提供了2.477亿美元的快速应急捐助,为19个资金不足的国家提供了1.19亿美元援助,一共资助了300多个人道主义项目。

欧洲发达国家是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的主要捐助者。截止到2008年9月,向联合国捐助最多的前20个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余均为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捐助了50万美元,排第22位。美国捐助了5万美元,排第41位。中国既是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的受援国,也是捐助国。在四川大地震后,联合国向中国提供了价值1700万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灾害发生后从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里调拨的8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在防灾减灾领域,国际援助是多渠道的,联合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援助是通过双边和其他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渠道进行的。联合国能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但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联合国紧急募捐呼吁就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例如,联合国为援助缅甸发起了紧急募捐呼吁,但有接近50%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联合国为防灾减灾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全球层面推动国际减灾战略。作为一个国际减灾平台,联合国在减灾防灾的宣传、动员、教育和交流方面,在灾害评估、监测、通报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除了发起大规模的捐助和救援行动外,还开展了一系列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减灾培训、建立国际灾害预警系统等方面的活动。

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第6篇

一、联合研修机制,变“摸着石头过河”为“踩着石头过河”

幼儿园和小学在认识上不能达成共识,造成衔接“断层”,幼小衔接工作难以推进。建立幼小衔接联合研修机制,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问题,获得科学规范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指导。“联合研修”的对象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组织承担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教师,通过集中研修培训,掌握这一领域的专业化知识。“联合研修”可以由业务主管部门组织,核心教师通过参加联合研修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目标,学习制定幼小衔接实施方案,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带着本校园“摸着石头过河”开展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参与到研修中,互商、共研幼小衔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再带着经验回到校园,负责引领本校园的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领着教师大胆实践,形成有益于本片区的幼小衔接经验,胸有成竹地领着幼儿“踩着石头过河”。

二、双向互动机制,变“单向”为“双向”

以往的幼小衔接更多为幼儿园“单方”向小学靠拢,因坡度大,容易形成“单边”衔接过渡,甚至产生拔苗助长等“小学化”倾向。“双向互动”是指幼儿园和小学共同构建幼小衔接实施方案,不再是幼儿园或小学单方向另一方的靠拢,而是双方的“双向”靠拢。双向互动其核心在于“互动”。“互动”是在共同目标下的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幼儿的心理状况,调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形式,在动态中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在问题出现后互相推责、抱怨,有效避免因“断层”造成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的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三、片区联动机制,变“无序”为“有序”

当前,不少地方已实现片区公、民办幼儿园共建管理模式,小学也设立了片区共研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片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形成自上而下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局面,有效统筹片区校园教育资源,规范管理,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有利于调动小学的积极性。“片区联动机制”是指共建基地幼儿园与小学片区教研基地学校建立联盟校园,由两所联盟校园牵头,基于片区的实际,共商并制定片区幼小衔接可行性方案,根据小学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好联盟校园的划分,统筹各校园资源的组织利用,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共建基地幼儿园与小学片区教研基地学校要起到带动和示范引领的作用,改善目前公、民办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无序”开展的现状。

四、幼小班级对接机制,变“隔断”为“融合”

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进入小学后,幼儿阶段的学习生活只能作为回忆,而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象。两所校园的大门,将幼儿的情感“隔断”了。

让幼儿园大班一个班级的幼儿和小学一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接,根据幼儿园和对接小学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幼小班级对接机制”,规定活动的实践、频次、指定部分活动主题,统筹小学的活动资源和课程资源,让幼儿园的幼儿有机会参与小学各种丰富的活动,如走进课堂,参与少先队入队仪式,参与大课间联合体育活动,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等,增进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了解,使幼儿的经验和情感与小学校园“融合”,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对小学的正确认识,既可以解决幼儿入小学前后的“焦虑”问题,又有助于解决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幼儿园生活的留恋问题。

五、定期评价机制,变“随意”为“可评量”

为了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阶段性地通过互相评量,来明晰前阶段工作的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需要调整的部分。建立“定期评价机制”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将更加重视此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对此项工作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除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互动评价,幼儿园还可以定期举行开放活动,引入家长作为阶段成效的评价者。家长在活动中就孩子在幼小衔接课程实施中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观察和评量,可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更加全方位地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达成情况、幼儿发展情况。

六、扭转传统观念,变“负效应”为“正能量”

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应该无限度地接近小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对孩子入学后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入学焦虑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无形中会产生一种“负效应”。鉴于此,幼儿园、小学及家长可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活动,并将这一活动变成幼小衔接工作常态化开展的形式,具体规定开展的次数、时间,引导活动以多种形式进行,如家、校、园三方参与的家长学校、家教沙龙、专题研讨、课例研讨、专题活动等形式,这些活动都有意识地将家长纳入其中,让家长明确幼小衔接中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变家长的“负效应”为支持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的“正能量”。

幼儿的发展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性,个别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低和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自身的特质和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建立“入学困难儿童支持机制”“家长研修机制”等,给幼儿及其家长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减轻入学后小学阶段教师个别教育的压力。

构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能有效调动家长、小学、幼儿园及社会资源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幼小衔接顺利、科学、规范进行,协调几个平行机构合作开展幼小衔接研究。但保障“联动机制”的落实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全面部署、规范要求、管理到位。由于幼儿园和小学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机构,属于两个不同学段,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交流,这一系列的联动机制的推进有赖于行政部门的推动,这也是幼小衔接能否顺利、规范开展的关键。

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 第7篇

对于如何建立高校的校企合作机制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利益分析。Pamela Mueller[2]提出高校与企业合作必将是双赢的结果;姚春梅[3]认为产学研结合能够不断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吴杰[4]指出校企合作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罗炜等[5]运用博弈分析法对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剖析。第二,校企合作机制设计。任元军等[6]指出校企合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和环境机制等;徐文俊[7]提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以及中介组织共同构成产学研合作的五元主体,五元主体分别构成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推动层、辅助参与层及环境保障层;David C. Mowery等[8]提出一般性合作、个人合作、契约性合作、知识转移训练、与政府共同研究、研发联盟、合作研究中心等七种校企合作关系类型。第三,提高校企合作效率的具体对策。樊群等[9]建议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王艳丽[10]提出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校企合作的关键;刘军等[12]提议建立行政牵引与市场主导“双作用”的运行体制,做好资源整合及参与方功能定位,不断提高合作技术平台的监管与服务能力。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他组织的角度,研究依靠外力推动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何建立自组织视角下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仍是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外在推力和内在动力,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模型,最后分析了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的条件和路径。

1 校企合作的动因

1.1 内力:校企双方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职能不仅是培养人才,而且是高新技术的辐射源。校企合作不仅能增加高校的科研经费,而且能够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高校教师得到锻炼,并运用实践检验高校的理论知识。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增强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源源不断的技术革新使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高校合作能够缩短技术创新周期,有分工、有计划的使生产与研发同步进行,既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又能够及时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双方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1.2 推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需要

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品不断发生质和量飞跃的背景下,知识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载体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同时,高校和企业具有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两者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国家发展的不间断的科学技术创新需求是推进企业和高效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外在推力。

1.3 拉力:应对市场需求变动的需要

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的产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企业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网络化时代,技术壁垒逐渐消失,企业具有较强的消防能力,一种产品面世不久就将有一批能够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出现,在消费者选择权自由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优势很难体现,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企业不断寻求更新产品的机会,与高校合作能够缩小更新产品的机会成本。高校的运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政府拨款往往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教师、学生选择高校一般注重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与企业合作,取得企业在资金上的支持,在技术上的合作,也是高校提升自身办学品质的需要。

1.4 压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从行业竞争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企业由于历史原因,科技研发的人力、财力投入都相对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长,科技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同行之间由于竞争关系合作较少,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必须寻求外力。高校由于传统观念、资金紧张等原因,知识转化的速度和程度都不理想,造成了高校资源的浪费,限制了高校的发展。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避免同行竞争,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达到“1+1>2”的效果,同时增强两者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 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模型

机制的任务是通过体制内的动力传导、机构联动、信息反馈,运用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实现体制的目标。根据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总结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校企合作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

2.1 校企合作启动阶段

在校企合作启动之前,首先要对高校和企业的现状进行评估。对高校的评估可以从资源投入、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对外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对企业的评估主要从主营产品、知识储备、技术创新、知识缺口四个方面进行。以高校和企业的现状为基础,发现高校的技术供给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在内力、压力、推力、拉力的作用下,高校依托自己的科技储备、技术创新和科技发明,提供产品和工艺的创新,形成校企合作的供方市场;企业在内力、压力、推力、拉力的作用下,为了自身的发展,产生技术需求,面对技术需求,他们首先选择“惯例”作为解决技术需求的方案,在不能满足是,寻找知识缺口,选择高校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需方市场。当校企合作供需双方达成一致时,校企合作启动。

2.2 校企合作运行阶段

校企合作的载体是实验室、研究中心、课题组等,参与人员包括高校和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校企合作的运行包括三个阶段。校企合作必须有资源的投入,高校和企业都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然后是校企双方对合作项目相关科学技术的学习,包含个人学习、组织学习,通过接受知识、整合知识、转换知识和应用知识为合作技术开发做准备;校企的合作技术开发需要双方合作决策和合作实施,最后进行生产实践,从实验室开发走向产品研制。

2.3 校企合作验收阶段

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验收,首先要对校企合作产出的产品和技术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进行评估,然后是看企业能否依托合作,建立知识仓库和专家系统,最后是对合作开发的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目的是进行利益分配,在此基础上形成校企合作双方的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有形激励包括薪酬激励、资源激励等;无形激励包括机会、权利、文化等。

校企合作双方合作的三个阶段都需要人员、知识、技术、资金、信息、政策、制度等因素的支撑。在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后,双方形成新的合作需求后,循环经历上述三个校企合作阶段。

3 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形成条件

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系统不需要特定的外部作用,系统会通过一定相互作用的内部机制,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能动的形成具有自主调节,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有序结构[12]。构建校企合作的联动机制就是要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在不需要特定外力的条件下,形成校企合作的联动运行。校企合作过程模型称为自组织的联动机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3.1 校企合作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

开放的系统能够与系统外部进行交流,并通过与外界的交流,维持自身的功能和结构,使系统的熵值(熵值是对系统无效、无序的度量)不断降低。设deS表示校企合作系统与外界交流的熵,diS表示校企合作内部产生的熵,那么系统总熵值为:

dS=deS+diS (1)

当时deS=0,校企合作系统是封闭的,由于内部熵值的存在,不会形成联动机制;当deS>0时,校企合作系统与外界联系增加了系统的混乱性;时deS<0,但│deS│diS,校企合作系统与外界交流所获得的负熵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的熵值,从而总熵dS<0,形成联动机制。

3.2 校企合作系统与外界的交流必须是有限的

外界对校企合作系统的影响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超过或达不到这一阈值必将是系统熵产生影响。正确的开放才能从外界得到负熵,但是如果开放的程度不够,通过熵交换从外部得到的负熵不足以克服自身的熵增加,仍然不能出现校企合作的联动机制。

3.3 校企合作系统必须是非线性的体系

如果是线性的体系,其组成的要素必定少于三,它就不可能出现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内部要素须大于等于三(注:耗散结构就是一种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这种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一直处在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的过程中,能够维持着系统的有序结构,或者可能使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跃进)。。

3.4 校企合作系统要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必经过程

校企合作系统在刚开始时,必然是远离联动机制状态的。只有让系统远离联动状态,才能使系统在外力下,不断的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初级走向高级。开放的系统能够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使系统或者维持原有的序状态,或者走向更高级的有序,即一种新的平衡,所以,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就是给系统输入有序性。

3.5 建立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机构和职能部门

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架构,可以避免由于机构老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校企合作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使系统保持有效稳定的运行效率,产生管理熵减的效应。

3.6 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通过建立完善而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实现校企合作各部门间的信息往来与沟通;另一方面理顺机构间的各种关系,使得指令、计划或决策变化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增强工作的效率,从而使得系统熵减少。

3.7 自适应的制度体系

僵化的制度体系会阻碍系统目标的实现,而自适应的、自调节的弹性制度体系则可以适应外部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整个校企合作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水平,有助于管理熵减少。

4 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形成路径

4.1 增强校企合作的信息化建设

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信息的流动。在校企合作过程模型中,校企合作的启动是由高校技术供给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碰撞产生的,高校的情况、企业的情况,双方的供需都需要“信息”来传递。高校和企业都应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系统应包括高校的资源投入、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对外影响等,企业的主营产品、知识储备、技术创新、只是缺口等内容,通过信息系统可以清晰的了解高校的技术供给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同时,在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信息系统应有跟踪式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得合作双方在信息透明的状况下合作,进一步减小系统内部的管理熵。

4.2 建立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校企合作双方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是高校的科技处、科研院,也可以是企业内部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成立独立法人的专业技术合作服务机构。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功能是为校企合作双方,提供技术存储和技术缺口信息、管理校企双方合作的合同、提供校企合作双方的担保、组织管理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第三方服务平台作为外力,推动高校专心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寻找技术合作伙伴的效率。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收入主要是校企合作管理费。

4.3 校企合作机制的自组织运行

体制的功能要通过机制的运行才能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自组织运行可以实现校企合作体制的功能,推动体制内部环节的改善。在运行的过程中,自组织机制可以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内部作用的结果,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推动系统对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校企合作体制的优化。

4.4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良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系统联动的必要条件。对校企合作进行激励的途径包括分配制度、行为方式和信息沟通渠道。分配制度是最主要的激励方式,它与校企合作的绩效向管理,在完成目标之后,个人和组织的收益多少和收益内容都由分配制度决定;行为方式和信息沟通是为分配制度服务的,通过行为与信息掌握团队的需求,确定激励因素。约束机制包括目标约束和行为约束。在目标约束中,明确校企合作双方应达到的目标,以目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通过目标约束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行为约束是指双方约定特定的条款,指导双方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怎么做。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给校企合作双方足够的动力和顺畅的运行力,推进管理熵的减小,达到自组织的联动效果。

摘要:在内力、推力、拉力、压力作用下,建立具有联动特征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当前校企合作的迫切需求。论文在分析校企合作动因的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阶段及新的合作需求等环节的校企合作过程模型,提出7个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形成条件,并把“增强校企合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校企合作机制的自组织运行、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为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形成的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条件,路径

参考文献

[1]盖锐,杨光.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8,15(6):66-70.

[2]PAMELA MUELLER.Exploring the knowledge filter:How entrepre-neurship and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drive economicgrowth[J].Research Policy,2006,35(10):1499-1508.

[3]姚春梅.“产学研”结合: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110-113.

[4]吴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115-117.

[5]LUO Wei,TANG Yuan—hu.A Game Analysis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ve Innovation[J].Systems Engineering,2002,20(1):28-31.

[6]任元军,李福华.产学合作的运作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75-76.

[7]徐文俊.产学研合作的五元三层结构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95-97.

[8]DAVID C MOWERY,RICHARD R NEISON,BHAVEN N SANPA-Tetal.Ivory Tower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University-IndustryTechnology Transfer Before and After the Bayh-Dole Act[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9]樊群,张振辉,达庆利.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及其产业化[J].科研管理,2001,22(1):139-144.

[10]王艳丽,薛耀文.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7):1082-1087.

[11]刘军,郁治.首都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9(7):64-66.

确立联动理念建立并举机制 第8篇

医药、医疗、医保, 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从改革角度还是从发展角度, 都需要确立“三医联动”理念, 建立“三改并举”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三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需要这“三性”。

2009年新医改以来, 许多制药企业秉持“三医”协调发展理念, 积极助推联动与并举, 企业取得了新发展。我认为主要做法是“三讲”:一是讲质量。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操作层, 都把药品的疗效放在第一位。二是讲参与。对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保药品目标, 筛选出适合的产品积极参与各省的集中招标采购, 以实际行动支持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各家企业也从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效。三是讲前瞻。全民医保已经从以扩大覆盖范围为主的外延扩张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新阶段, 这对药企提出什么要求, 一直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也是制药企业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的着力点。

股市权重股联动机制实证研究 第9篇

一、研究背景

联动, 也可称之为相关性。股市联动是指由基本面因素或投资者行为导致的不同国家股市之间或者一国股市内部一起上涨或者一起下跌的现象, 即不同市场或品种之间的收益率与波动性表现出较高的相关度。对联动性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协整模型进行分析, 两个变量间的协整可以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 多个变量则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的Johansen协整检验。国内外文献对股市联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之间联动性的研究;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的联动性研究;中国股市与世界股市的联动性研究;中国国内股市联动性研究。其中国内股市联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两市之间及各自内部板块之间, 缺乏对具体权重股联动性的研究。我国股市股改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板块轮动效应, 各板块轮番上阵如同助推火箭一样推动整个股市行情的演进。个股则由于市值普遍较小往往是齐涨共跌, 总体而言当时还不存在能充当定海神针的大盘权重股。但2005年股革之后一大批地位举足轻重、影响力相当大的央企相继上市, 这些巨无霸权重股因其市值较大改变了指数的运行机制, 而且由于容易实现资金的规模效应, 获得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的青睐。我国股市的整个面貌发生很大改变, 投资规则由以前的坐庄炒作转向价值发现, 股市在权重股引领与带动之下进入一轮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不过后来超级大盘股中国石油的上市同样拖累了整个股市, 直接宣告了行情泡沫的破裂, 可以说现阶段我国股市的涨跌基本上都取决于这些权重股的表现。两市权重股彼此间联动效应明显, 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一跌俱跌、一涨俱涨”, 成了行情变化的风向标。

随着沪深300指数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先后推出, 中国股市正式进入“对冲”时代, 权重股的重要作用更加日益凸显出来。国内已有学者研究证实, 沪深3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与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尾部相关性, 虽然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可以借此来操纵指数, 但在权重股大涨大跌的情况下, 沪深300指数联动涨跌的可能非常大。国内学术界目前尽管在股市权重股联动机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研究, 但主要集中在权重股与相关指数的联动分析层面, 缺乏专门针对具体权重股之间关联机制的研究。既然权重股对整个股市影响较大, 他们之间的联动机制当然值得我们积极关注, 可从中获得很多启示。以总市值大小作为参照标准, 我国股市目前排名靠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是石化股和金融地产股, 它们占我国股市总市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石化股主要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 地产股由于行业因素从属于金融板块, 金融股又可细分为银行股、保险股和证券股, 其中银行股当之无愧是核心主导。金融地产石化三大板块之间的联动性和板块内部股票的轮动性已经被相关研究所证实, 从联动机制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的话, 真正值得重点关注的其实就是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石油和工商银行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两股无论是市值规模、基本面经营情况, 还是在股市中的号召力都是首屈一指,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国股市真正的核心权重股。每一轮股市行情的开始与终结都是由这两支股票提前给出指示信号, 带动其他股票和整个市场, 关键时刻的护盘更是离不开它们。下文我们将以中国石油和工商银行这两支股票为例, 对我国股市权重股间的联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思路是通过着眼于分析两股间的内部联动机制, 掌握整个股市权重股间的长短期均衡关系。

二、权重股联动机制实证研究———基于核心股中国石油与工商银行的协整分析

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 (通达信交易软件导出) 中国石油与工商银行收盘价数据 (2008年11月3日至2012年11月21日) 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将不匹配的交易数据剔除, 最终得到交易数据972对, 用时间序列ZGSY和GSYH表示。因为对数变换可以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 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并且不影响序列的统计特性与长期稳定关系, 所以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分别记为ln ZGSY和ln GSYH。如无特殊说明, 下文所有计算均通过Eviews6.0软件完成。在估计之前借助图形分析能够直观地观察变量的变动规律和相互关系, 如图1所示, 可初步判断这两个对数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所以直接对两个变量回归会出现虚假回归的现象。

为了使用非平稳数据进行计量回归, 通常是运用差分法对原序列进行预处理, 使其变为平稳时间序列。虽然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可以通过若干次差分转换为平稳时间序列, 但这样也许会丢失原始取值所反映的有价值信息。这个难题可以通过最新的协整理论解决, 这种建模技术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分析入手, 探求非平稳序列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协整理论意义在于, 对于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 虽然每个时间序列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 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出发选择经济模型, 其数据基础是牢固的, 统计性质是优良的。本文将运用协整理论对权重股中国石油与工商银行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用到的方法主要有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一) 变量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

有关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有多种方法, 效果较好、简单易行并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是ADF单位根检验法, 其在检验线性协整时具有较高的检验势。本文将运用Dickey和Fuller (1981) 提出的ADF方法, 对变量ln ZGSY和ln GSYH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因为ADF检验法有三种回归模型, 分别为有常数项和趋势项、有常数项无趋势项、无常数项和趋势项, 所以依次进行三种模型检验, 最终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借助于Eviews软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 △代表一阶差分算子。检验类型 (c, t, n) 中, c代表常数项, t代表趋势项, n代表ADF检验的滞后阶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 ln ZGSY和ln GSYH序列都存在单位根, 这意味着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取一阶差分后, 检验结果说明两个序列都变成平稳序列, 说明两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即ln ZGSY~I (1) , ln GSYH~I (1) 。同时根据检验中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显著性综合判断, ln ZGSY和ln GSYH都是一个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的随机游走过程, 符合人们通常对股市价格序列性质的认识。

(二) 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ln ZGSY和ln GSYH是非平稳序列, 一阶差分以后是平稳序列, 将用协整模型分析他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两个变量序列之间的协整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 具体包括协整回归和残差检验两个步骤。

将ln ZGSY和ln GSYH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建为:ln GSYHt=b0+b1ln ZGSYt+ut, ut为随机扰动项。首先用Eviews软件对它们其进行OLS法估计,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回归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完美, 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 R2比较高, 但DW非常小, 是典型的伪回归症状, 证明了上文的判断, 对非平稳序列不能进行传统的回归分析。

第二步, 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对于两个协整变量来说, 残差序列et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必须是平稳。下文对et应用ADF检验法, 需要注意此时必须使用EG检验专用的临界值, 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 残差序列检验值小于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et为平稳序列, 序列ln ZGSY和ln GSYH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即长期均衡关系。回归方程说明:同为核心权重股, 中国石油的股价每变动1%, 则工商银行的股价变动0.58%。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序列, 运用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是不合适的。为了进一步揭示两个变量的短期变动关系, 下面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三) 误差修正模型

确定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也就证明了从长期来看序列ln ZGSY和ln GSYH之间存在均衡的关系。然而变量之间不可能时时刻刻是均衡的, 更常见的情况是偏离均衡, 但由于长期均衡的存在, 偏离会被纠正, 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状态。通过Eviews建立修正模型, 得到描述ln ZGSY和ln GSYH之间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其中ECMt=ln GSYHt-0.071080-0.580221ln ZGSYt

结果表明所有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 权重股中国石油与工商银行每日价格紧密联系, 同时还受上一期价格影响。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 对△ln GSYHt的修正速度为0.021186。经济含义是当中国石油和工商银行之间价格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 该系统将以这种偏离的0.021186倍强度在下一期朝着均衡点调整。

(四)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ln ZGSY和ln GSYH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因此可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所以本文在检验过程中选取了5个不同的滞后期, 对应着相应的交易日天数。相对于自由度来说, 滞后期已经足够长, 同时也考虑到了股市行情演变的时间周期和交易习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滞后期为2日时, ln ZGSY和ln GSYH互为格兰杰原因, 权重股中国石油与工商银行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两股联动明显。10日之前ln GSYH是ln ZGSY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但ln ZGSY不是ln GSYH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两股间单向因果关系, 联动效应减弱。这也说明虽然金融股整体实力较强, 但从影响力来看中国石油要强于工商银行, 是我国股市绝对的核心领头羊。而在15日时ln ZGSY和ln GSYH彼此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两股间没有联动效应。总体而言, 权重股间的联动效应在短线时比较明显, 但随着时间延长联动效应逐渐减弱最终彻底消失。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股市大盘权重股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联动效应, 这对我国股市的实际运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防范投资风险, 趋利避害, 股市中的监管部门与投资机构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努力应对。

第一,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 应该加大调控与监管的力度。大盘权重股可以稳定股市, 恰当投资可以规避风险获得稳定收益, 对于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利用权重股的联动机制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 机构投资者可以借此来影响股市指数, 间接操纵市场。金融监管部门应该从维持市场秩序、保护市场效率、防范过度波动的角度出发, 加大调控完善监管, 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为了促进股市的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合理推进股市全流通进程, 提高权重股的个股市场深度, 使得权重股能够形成与其市值及在指数编制中所占权重相称的流通市值, 使得指数能够更加真实反映市场交易信息;二是关注机构投资者的动向, 加强信息披露与监管, 设定持仓限额比例, 完善投资报告制度, 同时注意大盘权重股盘中的实时交易监控, 出现异常波动时采取紧急预案制止;三是使融资融券业务正常化, 让存在异质信念的投资者都能够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来, 形成双边市场格局, 降低权重股自身的波动性, 进而对市场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 应将投资与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权重股上。大盘权重股影响整个股市行情的发展, 是判断后市趋势的关键, 通过分析权重股的走势就可以近似预测指数的变化。因此机构投资者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基本面等宏观因素分析, 对权重股的动向从技术分析角度也要多加留意。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已证实加大权重股投资比重可以显著提高基金整体盈利水平, 因为投资权重股不会出现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情形, 可以有效回避风险获得稳定收益。另一方面, 在融资融券的背景下, 权重股之间的联动机制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套利良机。这种利用协整理论的统计套利方法, 是目前非常受投资银行和冲基金推崇的一种国际主流投资策略。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套利手法, 是一种“市场中性”策略, 投资机会更多收益也更加稳定, 如果将之与计算机程序化智能交易结合的话, 发展前景更是广阔。在国际金融创新浪潮和信息革命的带动下, 针对我国股市的发展现状和自身特色, 现阶段可将权重股投资与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和指数ETF相结合, 创造本土的对冲交易模式, 在股市实践中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文荣:《QFII及QDII制度下中国股市世界联动性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2]孙秀琳:《我国股指期货基于权重股的“逼空”操纵模式分析》, 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钱俊:《我国开放式基金证券投资策略中的权重股配置及基金评级研究》, 同济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周晋:《从上证指数和沪深300的相关性看权重股的影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彭春:《权重股对股票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第9期。

谈如何建立三基工作联动机制 第10篇

首先, 做好三基工作的根本初衷要求必须建立联动机制。企业之所以下功夫做好三基工作, 就是要解决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 夯实发展根基, 适应科学发展需要。需要每个专业路、部门, 每个工作环节整体联动, 才能有效解决影响工作的短板、薄弱点和突出矛盾, 合力打造出一个坚实牢固的根基, 构建出一个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次, 三基工作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统一体”关系要求必须建立联动机制。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素质作为一个三角支撑体, 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有机融合统一的整体构架, 那一边出现长短不一、此强彼弱、相互脱节, 都会影响到这个统一体的牢靠和稳定。因此, 建立三基工作的联动机制, 打造一个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是打牢发展根基, 铸就可续发展大厦的必然条件。

再次, 三基工作现实状况要求必须建立好联动机制。就目前三基工作运行状况而言, 一些问题和倾向对提升三基工作水平构成了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缺乏大局意识, 横向、纵向缺乏思想和工作上的有效深入沟通。主动意识不强, 工作质量不高。出现问题推诿, 解决问题无法有效统一, 缺乏力度, 打不出直捣问题关键的重拳, 导致问题屡改屡犯, 得不到根本解决, 整体工作质量难以实现有效提升和质的跨越。所以说, 建立三基工作联动机制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二、建立三基工作有效联动机制要切实做到“纲举目张”

三基工作涉及到每个专业路, 关联到每个工作环节, 触及到每一个工作点, 纵横交错, 好比一张无形的大网, 这张网能否有效操控、收放自如、密实精细, 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认为, 三基工作联动机制是与三基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 实现“统一高效、密切配合、运转有力”的工作联动机制, 它是以三基工作为统一体的, 具有明确目标、责任和运行机制的管理体系。因此, 从整体层面上, 编织一张“纲举目张”的三基工作联动运行网络十分必要。为达到既定的预期效果, 要抓好“整体有力推动、纵向有效联动、横向充分互动”。

1. 整体有力推动, 就是要发挥好“纲”的统领、指挥和协调作用, 做到“纲举”有的、有力、有效。

为此要努力实现三个到位。一是重视到位。落实三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 做到“老大难, 老大一抓就不难”。二是组织到位。要逐级建立发挥好三基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发挥职能。三是政策到位。实行各级领导、职能科室部门负责人业绩奖金与三基工作挂钩;实行员工业绩奖金切块浮动, 充分发挥政治激励导向作用。

2. 纵向有效联动, 就是要从上到下, 从机关到基层, 在纵向上确保沟通充分、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为此要努力建立好三个方面的联动工作机制。

第一, 要建立良好的日常工作推动落实联动机制。一是落实机关日常指导帮促基层制度。机关要认真落实岗位职责, 要重心下移, 做到谋事立足基层、定事着眼于基层、做事落脚于基层、成效体现在基层。二是落实基层内部自查自改制度。基层单位要认真抓好三基工作标准体系落实, 建立完善内部的工作管理办法, 形成工作组织落实、自查整改、修正完善工作机制, 使三基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第二, 要建立良好的问题协调解决联动机制。一是落实日常问题反馈答复制度。日常的工作问题随时互动、及时答复、限期解决。二是落实阶段性三基工作联系会制度。定期组织各部门讨论三基工作中出现的制约矛盾和问题, 需要上下联动解决的, 要明确针对性措施, 排定运行计划并狠抓落实。

第三, 要建立良好的检查评价联动机制。一是落实定期分路检查、集中检查评价制度;二是探索建立基层评价机关的评价机制。以“基础工作好、指导帮促好、问题解决好、沟通融合好”为总体标准, 定期组织基层评价机关活动, 依据优劣情况给予考核奖励, 促进工作的互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3. 横向充分互动, 就是要突出建立三个方面的互动机制。

一是互动学习交流机制。视情况采取集中组织, 或由基层单位自行组织, 定期组织典型学习交流, 现身说法, 现场观摩, 学习取经, 相互促进;

二是互动激励鞭策机制。定期利用三基工作讲评会机会, 让先进单位做典型发言, 让后进单位分析问题, 做表态发言。

三是互动沟通协调机制。依托定期组织的联系会, 重点在机关部门之间建立起互动机制, 抓好三基工作中综合性矛盾和问题的协调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促进三基工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三、建立三基工作联动机制要真正做到统一思想、真抓实干

三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体工作千头万绪, 但每一项具体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最基层的员工头上。所以三基联动机制只有赢得了广大基层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促进三基工作水平的提升。

1. 要树立形成一种思想作风。

做好三基工作容不得丝毫浮夸思想、浮躁心态和敷衍行为, 需要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 发扬“三老四严”的大庆铁人精神, 更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和韧劲, 一丝不苟的抓好基础工作。

2. 要建立完善三个责任体系。

一是建立三基工作目标责任体系。按照相应职责, 机关和基层要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 做到三基工作人人有目标、人人担责任。二是建立三基工作联动责任体系。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度、日常工作制度、检查指导制度、问题协调解决制度、定期总结讲评制度、学习交流制度, 以此明确三基工作联动责任体系, 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建立三基工作评价考核体系。落实好对各级领导的评价考核制度;对两级机关的评价考核制度;对基层单位的评价考核制度。突出机关与基层单位的双向评价考核, 以此增强各层面三基工作的责任意识, 促进良好的互动与联动。

3. 要做到部门职责分工明确。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严格遵循体系要求, 所以建立三基联动机制也不能撇开体系另搞一套。在推动落实三基工作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去抓。各职能部门负责三基工作体系文件的推动和落实;履行工作职责, 完成阶段目标;按照联动机制落实相关制度, 做好纵向、横向的有效沟通协调, 实现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基层单位是三基工作的具体落实责任单位, 负责落实体系文件, 完成阶段目标, 落实相关责任。在工作的整体把握上, 推行三基工作逐级承包责任制。形成机关、基层上下联动、部门互动, 一级抓一级, 一级带一级, 一级促一级, 齐心协力抓三基的良好局面。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第11篇

2012年9月,基层公安机关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李某立案侦查。捕后,因侦查取证问题,检察机关只能依法对其作存疑不诉处理。申诉人以自己被羁押、被解除劳动合同、公安机关违法办案等事由,多次向基层检察院提出申诉;同时,前往原用工单位、公安、纪委等部门上访,提出恢复工作、追究公安机关违法办案责任等诉求,并以劳资纠纷、公安机关不作为为由,分别提出民事和行政诉讼。

经受理、复查,该院在依法维持基层检察院不诉决定和复查决定后,没有就按办案,而是同步介入化解工作。针对李某诉求内容涉及的问题繁杂、涉事部门众多,涉及的刑事、民事、行政问题相互交织等特殊情况,该院细化工作举措。一是主动向市委政法委汇报,积极建议启动市区两级政法委、公检法三机关参与的联动机制,并提出化解信访矛盾的具体方案,得到市委政法委的认可和采纳。二是构建分工配合工作機制。即:对国家赔偿、申诉复查、民事和行政诉讼等应依法处理的问题,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对因办案而造成的失业、工龄买断、养老保险等法度之外的诉求,协商用工作单位以救助补偿方式解决。三是做到全面、一步化解。注重真心沟通、法情并举,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依法解决了申诉人法度之内的问题,还就法度之外的诉求,达成了一致意见。申诉人打开了心结,在有关部门的见证下,签订了息诉罢访协议。(文/杨凌烽)

以谈判机制为抓手助推“三医”联动 第12篇

推进三医配套联动, 单纯用行政办法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当年作出“三改并举”决策时, 政府多次开会进行层层动员部署, 也要求多个部门进行督促落实, 可谓尽了行政之全力, 但十年来的实情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三医联动单靠行政办法难以奏效。

谈判机制是一个很好的利益协调机制

“三医联动讲了好多年, 之所以效果不好,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机制和综合协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 缺乏机制并不是指缺乏行政协调机制, 关键是没有利益的综合协调机制。因此, 医保与医药谈判机制是解决医疗与医保之间利益的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 单纯的行政介入和干预都不可能很好地解决医疗与医保之间的协调联动问题, 可以适当制定政府规则, 发挥谈判的作用。开展谈判, 医保不是代表政府, 而是代表参保人。

“谈判机制是助推三医联动的重要抓手。”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认为, 用谈判促进三医联动, 等于把利益协调机制引入三医关系调整中, 谈判主体各方都有内在的积极性, 是“我要联动”;而以行政协调手段促联动, 是“要我联动”, 缺乏内在动力。

“通过谈判的三医联动, 是谈价格、谈质量的联动, 因而是直接涉及双方利益、具体价格标准和利益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联动, 完全能谈得起来, 并能实现以谈促联、以联促动的目的。”

谈判机制的特性能够满足三医联动所需

谈判机制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利益协调机制, 它还因有确定的交易规则、平等协商原则、执行谈判结果的信用等三大特性而成为三医联动的重要抓手和推手。

确定的交易规则是谈判机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是主体双方都必须遵循的谈判原则, 是确保谈判机制健康运行的制度保证。任何一方违背规则都会使谈判遭遇阻力或破坏。交易规则是商品买卖中人们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由于医、药、保之间的谈判总体上还属“新事物”范畴, 人们对交易规则的理解特别是遵守交易规则的重要性还知之不深, 有必要加强宣传, 使遵守交易规则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

“平等协商是谈判机制的又一个重要支撑点。”江苏省医保中心副主任严娟认为, 以谈判机制促进三医联动, 是医、药、保三方在平等协商原则下进行的横向联动。平等协商既是谈判主体各方都必须遵循的规则, 也是一种感受。有了平等协商这个支撑点, 谈判主体各方的心态就变得平和了, 距离也随之拉近了, 容易联起来、动起来。“十年来, 三医之所以一直处在联而不动或既不联也不动的状态, 其原因固然较多, 但彼此之间缺乏平等协商的愿望和机制是重要原因之一。”这番话引起与会同志的共鸣。严娟举例说, 有一个地级市的中心医院, 因医保经办机构拒付其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 单方面撕毁了定点协议书, 而且也不向医保经办机构打招呼。当医保经办机构的同志主动找上门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时, 院方称“只有纠正拒付并保证今后不再拒付才可以谈”, 居高凌下的态度使医保与医疗的联动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联而不动。据介绍, 这家中心医院是当地惟一一家大型综合医院, 不论参保者还是非参保者, 这家医院是他们就医最近的选择, 也是唯一的选择, 医院天天人满为患, 且自费病人居多, 院方根本没有把经办机构放在眼里。这种一家独大、舍我其谁的态度恰恰与平等协商原则背道而驰, 要求经办机构“纠正拒付并保证今后不再拒付”的行为更是三医联动的离心剂。专家认为, 平等是一种凝聚力, 可以吸引主体各方坐在一起协商解决问题。丢掉平等协商这个支撑点, 无异于丢掉了三医联动的前提和基础。

“讲信用是谈判机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撑点, 更是执行谈判结果的道义基石。”知名药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李大魁教授认为, 信用是指能够认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表面看起来, 信用是一种不需要提供物质保证的软约束, 而对于讲信用的谈判各方来说, 它比任何刚性约束措施更具刚性。特别是在建设信用社会的进程中, 信用就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生命, 不讲信用无异于不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谈判机制有了信用基石时, 三医联动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旺盛的活力。

确定的交易规则、平等协商、执行谈判结果的信用这三个支撑点, 从制度、章程、原则、道义等方面共同支撑着谈判机制的顺利、健康运行。增强遵守交易规则、平等协商和信用意识, 既是谈判机制自身建设的需要, 也是助推三医联动的必然要求。

深化谈判机制助推三医联动的探索

谈判机制是连接三医的最佳方式, 是助推三医联动的重要抓手。要使谈判机制在助推三医联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需要在深化认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下功夫, 当前至少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 医保经办系统要树立想谈、敢谈的思想。“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 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这是中央医改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央的这一要求有三个要点必须深刻领会:一是明确提出了医保经办机构发挥制约作用的对象和内容, 即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二是指出了发挥制约作用的途径, 即通过谈判实现制约;三是提出了建立谈判机制的要求, 即“积极探索”。因此, 医保与医药的谈判, 不是谈不谈的问题, 而是如何谈得好的问题。医保经办机构要克服不想谈、不敢谈的心态, 怀着抓参保扩面、医保费征缴那样的激情来探索谈判机制建设。当前, 医保经办机构不想谈、不敢谈的现象严重, 制约着谈判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由此看, 在建立谈判机制上, 经办机构首先要有积极性, 真正把谈判机制建设作为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医疗保险民生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上一篇: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