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区体育论文

2024-08-28

国内社区体育论文(精选10篇)

国内社区体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社区体育,概念,结构,功能

一、前言

我国社区体育的雏形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人, 体育活动项目单一, 组织形式比较简单, 行业性的特点突出, 社区体育在这个时期处于萌芽状态。八十年代以来以街道为地域性的体育活动开始兴起, 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多为街道内的居民, 行业色彩退化, 组织形式多样化。地域性较强的小区在九十年代不断的建设完善, 人们的体育活动多采取了依附于小区内外的场地设施, 从此社区体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 随着城市规模的空前扩大, 城市规划的不断合理, 社区体育也得到了长足稳定的发展进步, 社区内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不断提高, 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社区体育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体育学术界对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的概念、功能结构等方面。

二、社区体育的概念和特征

对社区体育概念理解和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李建国提出:“社区体育是各个社区的居民以健身为目的, 自发形成的社会活动, 它具有地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肖淑伦认为“社区体育由三部分组成, 社区内的常住居民为参与主体, 在各个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以社区为活动中心的群体性体育活动。”王凯珍对社区体育的定义为“社区体育是以微型的社区为体育活动的范围, 社区内的全体居民为参与主体, 社区内的各种场地及器材设施为锻炼手段, 来达到人们的健身需求, 并在此过程中建立相互的人际关系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以上各个学者对社区体育的定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社区体育的概念和内涵。对社区体育特征的研究和定义,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一样的论述。

三、社区体育的功能

对于社区体育功能的研究, 我国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张洪潭依据体育的显见性将体育的功能归纳为:向心聚合, 隐寓功能、信仰代偿功能、移易情感功能、强身健体功能, 其中隐寓功能包括颐养天年战备预役博彩盈利技术传习。李建国提出:社区体育除了具有一般体育功能外, 还对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居民文化素养, 创造良好的生活方式,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社区内人们的交流。加强社会安定团结, 提供社区生活便利, 完善社区服务, 增进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 加快社区建设的繁荣发展。斐立新提出社区体育的功能表现在:体育的大众化, 随着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 体育健身意识的加强, 逐渐演变为体育的社会化由国家举办, 社会各行各业成员的参与, 在社会公共设施中进行的各种形式, 不同种类的群体活动。高亚玲研究得出:社区体育可以繁荣社会市场经济, 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城镇管理层次, 不断深化人民体育的改革, 规范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次序。黄生力总结社区体育功能为:健身功能凝聚功能、服务功能、正整合功能、稳定功能和推动社区体育发展功能。

四、社区体育的结构

社区体育结构的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吕树庭把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分为:体育活动的区域、体育活动的人群、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育活动体系 (体育设施、体育行为组织指导) 。王凯珍认为社区体育的要素构成为:社区成员、必要的场地设施、保障社区体育开展的体育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经费。社区体育是有不同的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根据社区的定义, 社区体育包括六个不同的要素 (社区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的参与者、社区体育的物质条件、参与社区体育的时间和社区体育的经费)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互为一体。体育活动作为社区体育的直接目标是社区体育的起点与最终目的。社区体育的主体包括社区体育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参与者为了满足自身体育的需求, 在指导者的指导下, 获取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社会性活动, 它是社区体育的核心要素。社区体育设施为社区体育人员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是社区体育的支撑要素。

五、结论

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 第2篇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质虽,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展望社区护理事业的未来是必要的。本研究对中、美、韩的社区护士角色、职能、教育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l 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

1.1 社区护理实施机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求,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区护理体系。就实施机构而言,各个国家虽有不同,但均有以下的共同特点:服务场所在社区;服务对象不仅是社区的病人,还包括健康人群;服务内容不仅有疾病的治疗,而且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综合性的服务为一体。在国外,如美国、韩国是由保健中心、保健所、保健支所、保健诊疗所等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社区护理服务。在中国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到技术实力、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大部分是由医院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医院派出的社区护理人员负责提供社区护理服务。

1.2 社区护士的角色与职能大部分的护理文献中将社区护士的角色分为三级预防水准。一级预防护理强调综合性的健康促进和特别保护,如营养、环境卫生、预防接种的管理或预防职业危险、中毒和事故的发生。二级预防护理强调早期诊断和适宜的治疗,如评估儿童发育程度,乳房自我检查的指导,在筛查过程中早期发现结核、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三级预防护理强调维持最佳机能状态和残障的最小化的护理,如理疗、语言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就业、精神健康咨询、癌症病人的精神支持等。各个国家又根据自己的国情,对社区护士的角色及职能做了更具体的陈述。

1.2.1 美国社区护士角色职能:目前美国的社区护理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注册护士承担,从事社区护理的注册护士人数占全体注册护士人数的15%。

在美国,各州社区护士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差异,大部分从事传统的预防业务和家庭访问工作。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许多社区护士涉及和参与二、三级医疗保健,社区护士逐渐趋向于具有硕士学位者,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 的比例,又通过专科护理专家(Nursing Specialist)制度,使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美国护士协会1986年制定社区护理活动基准为:理论、资料收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质量保证及专业人员的开发、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研究等,共9个领域 ]。在美国,家庭护理和精神护理可以说是社区护理的专门领域,根据1 996年的统计,美国保健中心的1名护士负责3000名对象的保健医疗服务和家庭护理服务。

1.2.2 韩国社区护士角色与职能:韩国从2o世纪6o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到了70~80年代,已公认护理人力是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有效人力,引进了为农、渔村居民服务的保健诊疗员制度,到了9O年代已培养出了2000多名护士出身的保健诊疗员(CPHN),并陆续引进了保健看护师、管理学校健康的养护教师、精神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等专业领域的护理专家制度。分布在社区各个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可分为精神保健看护师、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助产士、保健诊疗员、产业看护师、母子(妇幼)保健人员等,约占韩国护士的2O。这些护士必须毕业于看护大学并在临床上积累一定经验,在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经6个月至1年的专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并活动在社区的各个部门。社区护士的主要护理业务有直接护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境的监督和指导、实习指导、转诊和行政业务等。

1.2.3 我国的社区护士角色与职能: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但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化,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都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我国社区护士的角色以二级预防的角色为主。主要护理活动有静脉点滴、家访、测血压、肌内注射、送药、健康教育、CT等各种检查的协助、心电检查、血化验、体检等,主要是以个案护理为中心。二级预防为主的护理活动与国外社区护士的角色和职能相比较局限,其主要原因考虑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工作的社区护士人数过少,负担过重;社区护理工作的相关政策不够健全;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认识不足等。

1.3 社区护理教育为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美国、韩国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历教育和注册制度体系,国家实施对社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以社区护理工作中占较大比重的家庭护理教育为例:在美国,护生到了4年级,为学生提供300学时的家庭护理实习时间。在韩国,大学4年级时,安排学生参与病人的出院计划制定、病人家庭的访问等活动。另外,开设从事家庭护理的护理专家培训课程,培训时间为600学时,授课内容有病人及健康人管理、家庭的管理、有关保健医疗制度和政策等。同时,为扩展社区护士的角色,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出资,支持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和海外研修。

在我国,社区护理教育以毕业后护理教育为主,主要通过护理学会的短期培训和大学的成人教育等形式来进行。

卫生部关于《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的制定,为我国社区护士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也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培训体系、师资力量、培训经费、基地建设、培训质量控制等。

1.4 社区护理研究社区护理研究也和临床护理研究一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2O世纪6O~80年代的社区护理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研究是问卷调查,基本上停留于现状调查,描述性研究水平。但9O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几年的社区护理研究,逐渐趋向于多样化、跨学科的研究,包括了诸如费用效益分析和政策性的预测研究等,如美国对家庭护理的质量和费用的研究;韩国对保健所、保健支所和保健诊疗所的费用分析及开发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研究处于经验介绍或描述性研究和部分护理干预研究阶段。社区护理的发展方向

2.1 社区护理实践

2.1.1 影响社区护理实践的因素:①人口的老龄化。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社区护理的需求在日益扩大。②医疗费用的上涨。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从1 991年的76.7元增长到2000年的376元,增加了4.9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60.6。健康管理的多样化和先进化提示我们社区护理服务应向经济、有效的方向发展。③ 健康管理模式的变化。未来的社会将健康管理的重点放在慢性健康问题的持续性管理、维持和促进健康上。它要求我们探索一个医务人员、社会、环境领域乃至涉及到人的生命的各个领域的人员和机关共同参与的社区护理模式。

2.1.2 社区护理实践的发展方向:从上述的社会变化看,社区护士需要强化的业务领域和活动范围可考虑如下:

①专门人才的培养。有关部门在制定一般社区护士培训制度的同时,培养部分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以此带动整个社区护理。

② 广泛开展促进健康活动。社区护士应积极参与开发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的研究,推广研究成果,有效地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③促进社区护理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

④ 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要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护士必须充分利用护理对象家庭和亲友的支持、社区的开发、同事之间的教育,提高自我护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取得医疗保险部门的支持。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必须与医疗保险体系挂钩,以提高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确保社区护理的持续发展。

2.2 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变化方向社区护理应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因此,为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社区护士应是具有多方面职能的综合型人材,不仅要起到临床护理专家和个案护理者的角色,更要起到能够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化的护理服务的初级卫生管理者的角色。美国护理联盟(I NI)1993年指出,为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护士必须要做如下的准备:① 扩大培养具有初级健康管理能力的,能够做到学科间合作的护士。② 培养以社区护理为中心的一般护士和专门护士。③ 建立社区护理中心,为护生的实习提供基地。① 加强培养能够传授以社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体系的护理教师。⑤ 强化护理研究能力的培养,多进行一些与社区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相关的研究。⑥ 制定具有跨文化、跨学科背景的社区护士、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的目标。

国内社区体育论文 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发展 社区护理教育 卫生服务人员

一、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

(一)美国社区护理。美国社区护理开展时间较长,体系相当完善。上世纪60年代初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医疗资助项目,将家庭健康护理扩展到花费较少的医院外社区健康护理。20世纪80年代末又提出了把全国的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初级保健。美国社区护理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医疗单位,护士占80%以上。社区健康护士一般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注册护士承担,要求至少有3年~5年临床经验,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及合作和管理能力。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许多社区护士涉及和参与二、三级医疗保健,社区护士逐渐趋向于具有硕士学位者,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又通过专科护理专家(Nursing Specialist)制度,使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美国护士协会(ANA)1986年制定社区护理活动基准为:理论、资料收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质量保证及专业人员的开发、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研究等,共9个领域。

(二)英国社区护理。英国是现代护理开创者南丁格尔的故乡,也是社区服务的发源地。目前,英联邦卫生保健系统大致由“家庭-初级保健-院外治疗-院内治疗”组成,而初级卫生保健是构成整个卫生服务及社区服务系统的重要部分。80年代以来,英联邦广泛实施了3种社区服务,即教区护理、保健访视和学校护理。教区护理是英联邦社区护理中最重要的服务形式。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术后护理、病人出院护理、保健中心护理及社区护理等;健康访视的主要护理任务是疾病访视、婴幼儿及老年人巡视、预防和健康教育;学校护理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和实施对学生的筛检,二是对学生的卫生保健及健康促进。英国的社区服务工作主要由社区护士来完成,社区护士的培养比医院护士要求更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1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以适应社区保健工作的需要。

(三)韩国社区护理。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并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70年代末试行了医疗保险政策,不仅解决了大量社区贫困居民的医疗费用问题,也使护士真正作为独立的角色,与医生、卫生技师一起作为保健管理者,担当起了初级保健医疗的任务。分布在社区各个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可分为精神保健看护师、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助产士、保健诊疗员、产业看护师、母子(妇幼)保健人员等,约占韩国护士的20%。韩国的社区护士必须毕业于看护大学并在临床上积累一定经验,在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经6个月至1年的专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社区护士的主要任务有直接护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境的监督和指导、实习指导、转诊和行政业务等。

(四)我国社区护理。我国社区护士的角色仍以二级预防的角色为主,与国外社区护士的角色和职能相比较局限,其主要原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工作的社区护士人数少,负担过重;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社区护理工作的相关政策不够健全等。此外,社区护理学的专业定位不明确,服务内涵和模式与社区卫生服务定位不一致,系统性的社区护理学研究相对滞后等因素均是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各国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对我国社区护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项目多样化,各课程间合理衔接,突出社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大环境,开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满足社区护理发展需要的社区护理专业学士课程、研究生课程,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方案。此外,为了避免科目重复,可以将课程分等,各级课程均包括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不同学历层次,规定不同的选择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在不同等级课程的学习中尽可能避免科目重复,并兼顾自身的专业兴趣。

(二)社区护理除了面向社区、家庭与个人,还可进一步丰富专业学习方向。正如美国护理专业研究生方向主要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前者以培养临床护理专家为目标而后者主要培养护理教育者或护理研究人员,社区护理研究生课程也可分为两个方向:即社区护理专家和护理教育者或护理管理者,前者侧重于社区评估、计划、评价、政策、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学习病例管理、学校护理、职业卫生护理、家庭护理、公共卫生护理、心理健康护理、学习障碍者护理等内容;而后者则侧重于教育及管理方面。

(三)教学内容以人和健康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社区护理专业课程应结合社区实际,以某一特定人群服务或某一临床问题为切入点将此项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组织在一起,综合讲授基础科学与临床科学,使两者有机联系。如迈尼多巴大学开设的“初级保健技能与社区保健”专业,其核心课程之一为“初级保健技能—临床干预”。该课程学习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急慢性健康问题,涉及领域包括:病理学、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特异性诊断、管理计划、转诊与随访策略、手术、生殖健康、儿童及成人急救。

此外,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基地建设,使早期接触社区,加大实践比例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社区实践中,还应加强师资培养,带教老师不仅要临床经验丰富,而且需具备教育技能;教学中应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与评价方法,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洪.美国社区健康护理见闻[J].中华护理杂志,2001.

[2]刘虹,王云翠.国外社区护理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启迪[J].中医教育,2003.

[3]郭红.韩国社区护理发展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

[4]李春玉,金胜姬.国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

论国内社区新闻的内涵表现 第4篇

社区新闻追溯

关于社区新闻的产生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产生于欧洲,早在19世纪后期,在欧洲一些国家就出现了在一定区域内的讣告和社交新闻,人们认为那是早期的社区新闻。另一种说法则针对社区报的产生,这种具有明显区域划分的报纸被认为产生于300年前的美国,那时没有“社区报”这种提法,在乡村发行的是乡村报(country newspaper)、家乡报(hometown newspaper)。而社区新闻的真正发展是在二战之后,西方媒体开始成规模地报道地区性家庭新闻,这是以社区之中“户”这一单位为主要报道对象,开始了对市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同时,随着城市化和郊区化的浪潮,加拿大、美国等北美地区国家的都市社区报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乡村报。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公民新闻事业运动”也为社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这时出现了全面、系统、规范的平民社区新闻报道,换句话说,社区新闻在美国就是实现“公共新闻”理想的一种表现形态。

社区新闻对于中国而言属于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社区中的新闻报道,表现为社区行政组织服务、宣传的样式,比如那时非常流行的墙报、居委会简报,向辖区居民介绍大到怎样学习政府文件以及小到如何消灭蚊虫、预防传染病等信息。这就是社区新闻在国内最早的呈现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西方新闻发达国家的影响之下,我国的社区新闻在都市新闻中逐渐拉开帷幕。

社区新闻内涵的静态体现——概念界定

由于社区新闻本身不断地演绎变化,迄今为止,学界和业界对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我们将从新闻报道的几个关键点来对其界定:

其一,这类新闻的关注对象和范围。社区新闻关注的是城市之中聚居在一定区域里的居民。虽然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但社区新闻的范围需要有地域这一层限制。这样,发生在学校医院、商务楼宇、商场宾馆、闹市码头、街头广场的都市新闻,尽管仍贴近百姓,但都不属于社区新闻。

其二,这类新闻所报道反映的内容。社区新闻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状况和条件,包括社区之中的环境、文化、情感、休闲、趣闻、纠纷、冲突等。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其内容是广泛的,除了政治、经济外,还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家庭、人物,社区生活内容有多丰富,其题材就有多丰富。在国内,媒体传播者认为,社区新闻应是发生在住宅小区的非事件性新闻,原则上不涉及发生在社区的灾难(事故)新闻、犯罪新闻,而是重点关注植根于普通百姓的身边事,贴近生活的要紧事,提供经验的家里事,百姓身上的感人事,不同寻常的有趣事。

其三,这类新闻的报道宗旨和目的。社区新闻因为包涵了社区居民的共生关系,将主要表现出和谐、平衡、共和的居民生活主旨,这是它与社会新闻以及民生新闻所不同的;但同时社区新闻也表现民主的精神,因为社区是最基层的自主、自治群体,是普通居民依托的物质载体,社区新闻反映的内容必然贴近民生,这也是当前时代赋予它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为何国内社区新闻一般不涉及灾难、事故新闻,而突出情谊、感动、趣味的原因。

基于以上综述,不妨将社区新闻进行这样的概括,即:社区新闻是以城市之中聚居在一起的普通居民为关注对象,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状况和条件,包括社区之中的环境、文化、情感、休闲、趣闻、纠纷、冲突等内容,以表现或促进和谐、民主、公共的社区或社会生活的一种新闻形态。

社区新闻内涵的动态体现——传播特征

新闻信息(或新闻素材)的来源是何处。(1)深入社区,驻地采访。如上所讲,社区新闻的信息内容具有广泛性、贴近性,社区新闻的采访应该是广泛而深入的。目前,很多都市报的社区新闻部门都设有一定数量的驻社区记者,要深入报道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就需要深入社区之中,与社区的居民或社区组织的负责人深入交流,在社区中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社区新闻是真正贴近居民的新闻,而记者只有长时间驻守在社区中才能不放过重要的新闻线索。

(2)挖掘、培养社区“通讯员”。除了报社自己的记者驻守社区外,还可以挖掘或培养其他的社区“通讯员”,这些通讯员可以是其他媒体或其他行业的撰文者,还可以是社区之中的业余通讯员。一方面,可以通过通讯员的方式拿到更多更详细的线索,甚至是独家;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回馈与交流中,记者可以寻找和培养固定的信息报料者,充实自己零散的信息搜寻。

(3)通过社区网络找寻新闻线索。记者和社区居民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在社区网络的BBS中完成。尤其在一些新兴的城市住宅小区,住户多是年轻繁忙的上班族,不像老的街道社区里住的多是老年人,容易接受采访。这样通过网络长期关注那些小区的BBS,则能很好地接触这一类居民的生活状况,获得新闻线索。

新闻写作的方式。采访之后,便是新闻材料的整理,最后写作成稿,这就涉及新闻写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主要包括三点,即新闻写作的立场、体式和语言。

(1)如何展开社区新闻的写作,这需要给自己明确一个宏观的报道立场;而社区新闻的这个立场首先要以平民视角介入,再以小见大地反映更高一层的意义。要达到新闻内容的广泛性与贴近性,社区新闻的写作视角必须下移,即以平民或普通人的眼光和姿态来写作。社区新闻在贴近、下移之后,仍需要很重要的一点——提升其报道的深度和高度。以社区小事情、小人物为切入口,以“一滴水可见阳光”之势,跳出社区,站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社区中的人和事,关注人们的思想变化,关注历史、地域下的文化底蕴,建构丰富的社区新闻价值空间。

(2)写作体式注重故事性的情节设置。要选择市民角度,博得市民关注,除了把新闻做深、做广之外,还需要做软。故事化的讲述可以“帮助人们感觉到自身的环境”,可以“激发想象力,联系情感,刺激幻想,读者、听众和观众预测故事结局并获得快乐”①。新闻不应该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机械地发挥作用,针对普通大众而言,他们更向往故事的吸引,何况社区新闻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讲述的是社区老百姓的故事,在活生生的社区生活中,写照生活原生态,记录生活流程,述说着来自街头巷尾的人物故事和人情风俗。因此,如果把社区新闻当作严肃的党政、时政新闻来写作是非常可怕的,也必将失去读者。因此,社区新闻记者更应该加强学习讲故事的艺术。

(3)用带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语言写作。语言决不是干瘪的符号,它的力量和文化一样是无限的,社区新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挥这样的力量,将文字涂抹得有声有色。本雅明在自己的《讲故事的人》一文中曾说“实用关怀是天才讲故事的人所特有的倾向”②。社区新闻往往讲求以故事吸引人,同时以情感打动人,并始终秉持人文关怀。具体而言,“社区新闻就是要写夫妻爱情、家庭亲情、邻里感情、社会爱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关系之美好和谐的生活图景”③,它的最终立场是放在弘扬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树立健康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之上的。这些富有情感和关怀的语言,在时代的变迁中也需要改变策略,不要因为它的立场向上而采用宏大的主题式抒情,而应该还原至人性最本质的感情,笔者认为,它至少需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写作,如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一方面使用简洁细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短小的句子;另一方面用带有浓浓市井味和地域味的语言(即本地方言)通俗而鲜活地展现人情味的故事,将故事长留于人们心中,使他们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和愉悦感。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再加上电话热线、短信平台等交流形式,使媒体成为民众言说公共事务的公共领域,较好地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三是新闻报道者可以在语言中一定程度地注入自己的情感倾向,这需要新闻人首先有一颗平常心并自己感动在事件或人物之中,才能用有感情的语言打动其他人,这并不违反新闻规律,反而能促进新闻的传播。正如本雅明提出的“实用关怀”,所谓“实用”就是作者将关怀和情感融入语言的点点滴滴之中,蕴藏了一种伦理观念或实用建议,实现对人们的某种道德训诫;就像我们了解的传统寓言故事一样,讲故事的人都向读者提出了忠告。

由此,我们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归纳为:社区新闻是媒体以平民视角介入,再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价值为立场,深入社区进行交流互动式采访,用故事化的情节设置,以及带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语言来进行写作的新闻报道方式。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罗尔[美]著,董红川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化的途径》,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00页。

[2]瓦尔特.本雅明[德]:《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国内体育品牌高调开店 第5篇

终端成本下降 体育品牌加速扩张

在经济危机的“寒流” 中,许多行业都在收缩战线,而体育用品业不仅不见收缩,不少生产商、经销商反而加紧了扩张步伐。安踏公司首席运营官赖世贤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2009年的挑战将会更大。这种影响导致开店的综合商业成本有所下降,这对于品牌进行终端建设是一个机会。单店的店租成本可能不会下降,但终端资源的机会增多了。业界人士认为,一些地段好的店铺仍然会维持抢手状态,但整体市场没有像往年那样,这对于有实力的品牌来说是一个机会。

基于规模化的扩张,大批量原材料采购的规模成本优势同样也会使单店扩张的综合成本下降。单店开张成本的降低给体育品牌加大力度扩张带来了好机会。2009年,国内体育品牌不约而同地加速了零售终端的升级运动,一些品牌推行了所谓的大店计划。于是,金融危机下的资源抢夺战将愈发激烈。

李宁:继续扩展计划

三月份李宁公司公布,截至2008年年底,其年度净利润为7.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进入2009年至今,虽然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尚未明朗,但李宁公司握着这几年发展的优异成绩单,仍将信心百倍地继续其扩展计划。

李宁首席执行官张志勇在记者会上坦言,经济状况尚不稳定,中国不少数据虽似有所回暖,基本面如就业等仍未见明显改变。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今年的增长或为15%,低于原先预期的15-18%。但公司今年的开店目标不会改变,目前销售情况非常健康,超出了预期。

截至去年年底,李宁品牌店铺共计有6245家,年内净增加1012家。李宁公司计划到2009年年底增加店铺至7000家,并于2013年达到超过一万家。经济危机并没有阻挡李宁品牌开店的脚步,李宁公司正在积极稳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扩展计划。

安踏:依然“永不止步”

2008年,安踏公司营业额增长了54.8%,新增店铺951家,店铺总数已达5667家,总店铺面积上升了31.7%。而今年,终端成本相对降低及店铺资源的增加更让他们加大了扩张步伐。

面对2009年严峻的经济形式,安踏公司主席丁世忠表示:“在多数人普遍认为紧缩式生存是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最佳办法时,安踏则认为金融危机是企业扩张的最佳契机。安踏会继续贯彻‘永不止步’的精神快速向前发展。”厂商订货会是预测未来市场走向的晴雨表,安踏2009年第二季度的订货金额同比增长超过30%。

今年,安踏在终端扩张的策略上,可谓是大小通吃。从去年开始,安踏在产品策略上还开辟了两条新战线,即时尚和儿童系列,这两个系列都将各自开店,因此,对终端资源的需求会更多。大的门店主要用于专业体育产品系列,而一些小门店主要用于时尚系列。丁世忠表示,由于今年店铺租金回落达30%,安踏将力保新开1000家品牌零售店。同时,再拓展300家安踏童鞋店与600家时尚鞋店。这些店铺将涵盖内地一、二、三线城市。他还预期,童鞋与时尚鞋两类产品至2011年能为公司带来10亿元的销售额。

匹克:趁机抢占市场

2008年,匹克公司取得了销售额超过80%的增长,在全国拥有5100个专卖店。时间进入2009年后,匹克公司开店的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以前比较难争取到的大店面,都能谈得顺利,在国内不少主要城市相继又增加了几家旗舰店。匹克集团总经理许志华表示,以前要是看中一些店面,在谈判后需要很高的转让费,但2009年的情况就很不一样。金融危机对很多行业都有影响,很多行业的不景气导致一些商家主动撤退,因此,回流了较多的店铺资源。

许志华还认为,“金融危机给一线城市带来的变动比较大,投资成本会大大降低,很多以前很难进入的商圈现在也有机会了。而且消费者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放弃购买国际大品牌,但是对于品牌的追求没有改变,所以对于国内运动品牌来说是一次机会。”

匹克集团今年的策略是做实二、三线城市,进入一线城市。匹克公司将新增1000个专卖店,并计划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目前仅3、4月份在北京就新开了二、三十个专卖店。

匹克公司今年在加强终端扩张的策略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据悉自今年起,匹克公司计划出资2000万元与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合作,用于扶持150个创业青年。在此期间,他们还将为大学生提供150个竞争压力相对低、盈利空间大的门店以及成功的商业经验,给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

特步:新增与升级并举

2008年,特步公司新增885家零售点,截至去年年底,其总零售店数目增加至5532家。

对于当前的金融危机,特步公司迪斯尼运动项目营销中心总监叶双全认为,金融危机导致目前多行业的投资趋向保守,而在商业终端上的直接体现就是转让费有所降低。“以前是有钱而拿不到店,但现在机会就比较多了。”叶双全认为,目前终端单店的租金其实未必会跌,由于这种资源的有限性,租金成本未来还是会越来越高的,只是大家都处于低潮的时候,对于有实力的品牌来讲,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抢占机会。

自去年以来,特步启动了终端升级的第五代“巨星店”计划,这些店面将由原来的主力形象店升级而来,并在全国的终端网点增加了2000家左右,特别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核心商圈,均能看到特步大型专卖店的身影。

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 第6篇

一、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

1. 美国

在美国, 进行社区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之一, 同时处在社区范围内的公立、私立中学、大学、博物馆、社区福利团体、教会、商业组织等也是直接实施社区教育的组织机构。美国的社区学院, 如今已在社区教育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在美国, 由于社区教育内容广泛, 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方法灵活, 并且开设的课程完全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因此, 它能够不断地吸引社区成员的参与。首先, 美国社区教育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它不仅能以正规的教育形式来开展, 而且可以非正规的或非正式的教育形式来进行, 以此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其次, 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除家政、烹调、园艺、饲养、摄影、保健等实用性课程外, 还有计算机、化学、地理、历史、会计、法律和人类学等学术性课程。再次, 社区教育教学渠道多样化。除了师生在课堂上面对面地授课外, 还有临床讲授以及正规教育、短期讲习班和集中训练相结合的形式, 以适应文化水平、家庭背景、学习目的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最后, 社区教育实施渠道多样化。普通公立学校, 社区学院, 社区学校, 公立、私立大专院校, 社区卫生福利青年机构, 社区内工商企业, 政府组织, 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团体, 它们从不同角度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联邦和地方政府也很重视社区教育, 给予立法和财政上的支持。

2. 日本

日本除了把社区教育定义为《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 还组织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教育活动。政府依托各种设施开展社区教育, 这是当代日本社区教育的一大特点。在日本, 隶属于社区教育的设施名目繁多, 有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综合社区教育设施、市民会馆、文化馆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设施为公民馆, 这是日本所独有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它是兼有当地公民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会堂、产业指导所等职能的文化教育机关, 是由政府从地区教育经费中拨款而建造的。它是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在职成人业余学习和休闲活动、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学习和交往之地。

二、国内社区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现代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教育发展到今天, 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蓬勃发展等若干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1992年, 是社区教育的兴起阶段, 当时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校为了加强青少年校外德育, 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 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这一时期, 社区教育处于自发状态。第二阶段是1993—1999年, 为社区教育的探索阶段, 当时的社区教育对象和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扩展, 社区教育目标不断明确, 开始把营造学习化社区、服务于社区和社区全体成员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发展目标。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至今, 为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阶段。

1. 上海的社区教育

上海社区教育模式由街道办事处牵头, 街道党政主要领导直接参与, 组织协调所辖区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 有效地利用社区财力资源及其它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创办社区学校等社区教育形态, 基本上做到了三教统筹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系统。

上海的社区教育活动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如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先后对双休日职工、高龄老人、外来人口、下岗待业失业人员、居委会干部等各类人员进行了各种培训。再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社区教育的内容涉及电脑、书法、绘画、法制、家政、英语口语、环保知识、卫生保健、子女教育、就业指导等。这些活动都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社区成员的思想文化素质, 同时也推动了上海的社区教育发展。

在上海, 社区教育网络逐渐形成, 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社区学院为社区教育网络的龙头, 发挥办学、联络、咨询和教学业务指导的作用, 进一步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 形成由社区内的街道社区学院、科普中心、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休闲中心、居委市民学校、电教站、电脑互联网络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教育多级网络,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2. 广州的社区教育

在广州, 社区教育也有其特点。近年来, 为了搞好社区建设, 广州市把东山区大塘街、越秀区北京街、荔湾区华林街、海珠区沙园街、天河区车陂街、石牌街等列为试点单位, 各试点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 迅速展开了工作。如海珠区沙园街创建“心理健康学习型和谐社区模式”, 以街道为社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型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以实施居民“健心工程”为主要内容, 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素质发展与心理和谐。白云区同和镇京溪小学创建星级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由白云区家长学校负责组织, 家长学校先后建立了京溪小学、颜乐天中学、汇侨中心幼儿园“星级学习型家庭”创建基地。天河区车陂街处于城乡结合部, 他们以农民学习基础文化、对外来人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形式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等。东山区大塘街把社区教育看成是社区建设的一种强大的动力, 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 以社区学校、社区党校为主要阵地, 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 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国外社区教育对我国的借鉴

一些国外社区教育的文化特色,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 为我国所借鉴和改造, 对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主要是解决社区居民的个体需要, 因而他们所注重的是个体发展式的社区教育。对于美国的社区教育, 政府对其发展多数是以法律手段加以控制;国外的社区教育实体, 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对社区教育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而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 高等院校应扩大职能服务社区教育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 我国的各种高校及高职院校应扩大其自身职能, 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 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服务, 不仅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专升本”教育, 而且应提供服务于本地区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 着眼于社会的实际需求, 面向市场, 灵活设置课程, 做到实践性强, 内容新颖、实用, 相信能够吸引各层次的生源, 为当地经济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2. 建立高素质的社区教育专职人才队伍

在我国, 应在大学中设置社区教育专业, 培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层次的社区教育理论工作者及专职人员, 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 同时应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及工资和福利政策, 使其与正规教职工处于同等地位。另外, 还应制定不同类型社区教育工作的岗位要求及任职条件, 广开渠道, 使人才有进有出, 形成良性循环。

3. 建立社区教育评价机制

应根据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功能特征及现有规章制度和相关的科学理论, 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 注重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相结合, 来正确地评价我国社区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 发展社区教育必须有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有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合理利用资源,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三联书店.

[2]董华.社区教育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6.

[3]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11.

[4]叶忠海.社区教育基础[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 6.

[5]陈静.美国社区教育一瞥[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1, (4) .

[6]李加奎.美日二国社区教育之管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8) .

[7]杨荣, 陈仕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探析——基于中日比较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7) .

[8]孙庆.上海市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6) .

[9]孙宁.上海社区教育的特点与趋势[J].成人教育, 2001, (8-9) .

国内社区护理教育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以下简称CBMdisc) , 使用“社区护理”“社区护士”为一级检索词, 以“教学”“培养”“培训”为二级检索词, 检索年限为1978年1月至2009年10月, 套录相关字段进行统计分析。

1.2 分析指标

(1) 年发文量:每年发表相关内容的论文总数; (2) 合作度:在一定时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 (3) 合著率:有2个及以上作者的论文数/论文总数; (4) 地域分布:分析进行社区护理教育研究作者地域的分布; (5) 期刊分布:刊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论文的生物医学类期刊; (6) 基金资助:分析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的基金资助情况[2]。

1.3 统计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 利用CBM的数据套录功能, 分别套录出作者、作者地址、期刊来源、基金资助等字段内容, 统计原则为根据每篇文献的第一作者所在的地域和单位进行统计, 不统计第二作者。利用Excel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相关数据。

2 结果

2.1 年发文量

在CBMdisc中, 共检索出数据239条记录, 最早出现社区护理教育文献的年份是1997年, 各年份发文量统计见表1。

2.2 合作度和合著率

即论文合著情况, 239篇文献, 共有作者总数584人次, 合作度为2.44 (584/239) , 表示每篇文章平均由大约2.44位作者合作完成。161篇文章由2位及其以上的作者共同完成, 合作率为67.36% (161/239) , 见表2。

2.3 作者地域分布

检索出的239篇文献, 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发文量最多的是湖南省, 共发文27篇, 最少的省是青海、海南和陕西, 各1篇, 中位数为4, 相关统计情况见表3。

2.4 多产作者

以第一作者为统计源, 239篇文献共有作者203位。发表论文≥2篇的作者共有28位, 共发表论文64篇, 占论文总数的26.78%;发文最多的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护理系阎红。限于篇幅, 列出发表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 具体情况见表4。

2.5 期刊分布

23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70种期刊上, 载文最多的期刊为《卫生职业教育》, 载文23篇, 表5列出载文量居前11位的期刊。

2.6 基金资助

所检索的文献中有83篇受各类基金资助, 占文献总量的34.73%。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4篇、省部级基金资助24篇、市厅级基金资助23篇、其他基金资助32篇。

3 分析讨论

3.1 发文特点

从以上统计结果看出, 在CBMdisc的收录范围内, 我国有关社区护理教育的文献最早发表于1997年, 之后文献发文量呈递增发展。根据发文量的特点, 可将国内社区护理教育研究发文状况概括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2000年, 为初期发展阶段, 该阶段发文特点是: (1) 文献量较少。4年共发表文献22篇, 占全部文献量的9.21%; (2) 探索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文献较多。此类文献共18篇, 占该阶段发文量的81.82% (18/22) , 反映出该时期国内研究社区护理教育的科研人员较少。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日益提高, 社区护理这一新兴的卫生服务行业越来越受社会关注, 护理教育工作者也开始进行社区护理专业教育的调查与设想。第二阶段是2001~2006年, 为逐步发展阶段, 该阶段社区护理教育文献量呈一定量增长趋势, 反映出社区护理教育受到护理教育者的持续关注, 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 为快速发展阶段, 该阶段文献量呈剧增态势, 3年时间的发文量占到全部发文量的51.46%。表明社区护理教育在近三年受到高度重视, 参与到社区护理教育中的研究人员也大大增加。关于教学改革与实践、社区护士人才培养的文献增多, 反映出国内社区护理教育的理论方法已逐渐建立并走向成熟。上述发文特点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宏观发展趋势相对应。

3.2 作者统计分析

3.2.1 合作度与合著率分析

格兰采尔和克罗文对从1992年出版的SCI中随机抽取4 534篇论文进行分析, 发现90%以上的论文是通过合作研究完成的[3]。由此可见合作对于科学研究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合作度是考察论文合作研究程度及科研协作趋势的指标。合作度越高, 科研合作越紧密。合作度与合著率也是衡量作者合作情况的两项文献计量指标, 从表2的统计数据来看社区护理教育研究文献合作度为2.44, 低于2005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的3.43的指标[4];社区护理教育研究文献的合著率为64.85%, 低于1995年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合著率75.2%及国外科技期刊80%作者合著率指标[5]。显示国内社区护理教育学术研究合作程度偏低, 科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2.2 作者地域分布分析

对作者的地域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发文量排在前5名的地区是湖南、广东、浙江、湖北和北京;发文量少的地区分别是云南、内蒙古、海南、青海和西藏, 这一状况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其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等方面均具有优势, 文献产出量大;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文献产出量低。应鼓励西部地区的卫生教育工作者积极投稿, 活跃社区护理教育科研学术气氛。西部地区也需要与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学术交流, 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 以提升本地区的科研水平。

3.2.3 作者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 “杰出作者”或“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应占所属专业论文总数的一半。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M的统计公式为:M=0.749 (qmax) 1/2。qmax是指发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统计结果显示, 社区护理教育研究发文最多的作者统计期内共发表论文5篇, M=1.6748, 因此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在2篇以上就可以称为核心作者, 其中发表2篇及以上者共有28人, 共发表论文64篇, 占论文总数的26.78%, 这与50%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这些作者还不能称为杰出作者或核心作者, 暂且称为高产作者。按第一作者统计的高产作者中, 发文量5篇的仅有1人, 发文量2~4篇的有27人。在高产作者中阎红以5篇论文居榜首, 其次是林梅、陈正英等, 他们全是高等大学护理系的教师, 显示高等医学院校是社区护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单位,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 为推动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3 期刊分布

23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70种期刊上。对某一研究领域所有期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从载文量上确定该领域核心期刊[6]。从表5可见, 载文量前11位的期刊共刊载以社区护理教育研究为主题的论文130篇, 占论文总数的54.39%, 能提供二分之一多的信息量, 可以作为社区护理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这些核心期刊是广大护理工作者获取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工作前沿信息的重要参考工具。因此, 建议广大读者学会掌握利用这方面的信息, 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图书馆期刊部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动态, 增加核心期刊收藏比例, 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3.4 基金资助分析

科学基金项目都是经过各科学基金组织严格审查批准的, 获得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大都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因此, 由基金项目来源及其比例可以看出课题和作者群体学术水平的高低。经统计有83篇文献受各类基金资助, 占社区护理教育总文献量的34.73%, 其中国家级基金比例占4.82%, 省部级基金占28.92%, 市厅级基金占27.71%, 其他类型基金占38.55%。沈慧霞撰写的论文社区护理专业课程计划的研究 (发表在护士进修杂志2002 (11) ) , 是社区护理教育研究最早获得基金资助的课题。表明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关心群众身体健康, 重视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表明我国近年来已有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从事社区护理教育研究。

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人员从1997年开始研究, 经历3个发展阶段, 走过从引进吸收国外理论到自我发展的道路;研究关注程度从一般研究转变为积极参与、高度重视的过程。核心期刊初显雏形, 虽然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但已有了一定数量的高产作者。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增多, 显示党和国家重视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总之, 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社区护理人才, 离不开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应该关注社区护理教学, 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EB/OL].http://www.moh.gov.cn/open/uploadfile/2005819308833.doc.

[2]戴月, 沈旭红.2004~2008年《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载文、作者和基金资助论文统计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 32 (4) :346~348.

[3]Glanzel W, Gzerwon H.A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bibliography coup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national[J].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cientometrics, 1996, 2:195~221.

[4]于光, 杨华.1994~2002年《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作者统计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119~122.

[5]田乃庆.《电子显微学报》1995~1998年论文及作者分析[J].电子显微学报, 2001, 20 (1) :79~86.

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第8篇

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现状

1.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历史

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战略、实现人人健康的有效手段[2],也是满足居民卫生保健需求最经济、最适宜的方式[3]。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民健康,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行三级医疗制度,通过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保健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制度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于20世纪50 年代最早起源于英国,国外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国、美国、新加坡、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各国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大量的资金,全面培养全科医生来满足居民需求,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2009 年美国投入约人均8160美元用于医疗服务[4],芬兰医疗支出占GDP比例为8%[5],美国预计到2018 年每5 美元就有1 美元用于卫生支出[6]。此外,2013 年英国提出新卫生保健体系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1.2 实行社区首诊制度

国外通过各种奖励机制或手段建立社区首诊制度。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体系,拥有完善的卫生应急体系、免费为全体公民提供医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NHS所需医疗仪器、检查设备、康复器材等齐全,规定除急诊患者必须先到社区诊所或者家庭医生诊疗后才能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从而将患者限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效分流患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效率[7]。英国、芬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遍布全国各地,医疗制度基本相同,看病及接受预防保健服务都是免费的。芬兰卫生服务体系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私立医院为补充,并允许医生多点执业,政府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保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社区医院是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的重要补充,以低收费重点满足老弱病人的需求,承担基础保健服务和部分公共卫生的职责。新加坡政府为了鼓励患者首诊到社区,对首诊到社区再转诊大医院病人给予10%~20%的优惠和直接到大医院就诊额外加价的方式完善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8]。据统计,新加坡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而大量的慢性病人则集中在社区进行治疗和康复。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促进健康为核心,免费为所有居民提供各项医疗卫生服务,病人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全科医生方能到大医院接受治疗和住院服务。此外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补充医疗服务费用及保障人员工资,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

1.3 国家政府重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各国政府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基层医疗,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并通过国家财政和医疗保险政策降低居民的医疗服务费用。英国NHS通过总额预付和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全科医生积极性,调动其健康守门人和费用守门人的功能,用20% 的医疗资源解决80% 的健康问题,并加强基础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和投入,使大多数患者在社区即可得到良好的保健和医疗服务,以较低服务成本取得巨大医疗效果[9]。全科医生在诊疗过程除了少许的处方费用外,不再收取任何费用[10]。2009年美国在医疗方面支出高达25 000亿美元,人均约为8 160美元,占GDP的17.6%[4]。美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市场为主导,家庭医生诊所入不敷出,将自动关门,但是政府在社区卫生筹资中占主导地位[11]。预计在201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每5美元中就有l美元花费在医药卫生上面[6]。新加坡政府重视社区医院的建设,高投入、高补贴,通过财政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全体居民,并拥有严格的转院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区域化管理,政府统一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和筹办,以便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芬兰全体居民都享有国家医疗保险,据统计,2009 年芬兰医疗健康支出占GDP比重约为8%[5]。澳大利亚实行照顾计划,社区卫生服务费用主要由政府负责,医疗保险支付一部分的社区医疗服务费用[12]。

1.4 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服务能力的大小关乎居民的健康状况。国家重视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功能,着力培养和打造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与其它专科医师一样正规和严格。全科医生需在医学院毕业的基础上,再进行住院医师临床培训和基层医疗卫生实践才能取得全科医师(或家庭医师)资格,因而在国外居民对全科医生信任度高。在英国成为一名全科医生需经过严格的培训[13]。美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全科医生的素质、学历、技术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医生数量、病床数配置、诊疗设备应用划分明确,并注重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功能在社区的融合[14],拥有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护士。芬兰每一位全科医生都需经过严格的培养,并要求每一位毕业生必须从事8年以上的全科医生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15]。芬兰政府为了吸引高素质的医生到基层工作及稳定基层医生队伍,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给予较高工资,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工资,高于城市相同职称级别医生的工资。

1.5 完善的医疗制度

世界各个国家通过不断的改善与变革,健全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制度。国家医保部门或医疗保险公司要求全科医生既要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又要做好医药费用守门人;既要做好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又要防止医药浪费,最优利用医疗资源。美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PHS)发展最好,是发达国家的典范,有着较完善的组织结构、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和较好的沟通。新加坡的卫生保健体系被WHO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体系[16],实施全民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病人可享受高达80%的医药费用补贴。英国医疗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几次改革,英国政府[17]于2013年提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层层合作,逐级嵌套,多部门合作的新卫生保健体系(HCS),不断完善英国卫生服务体系。

2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现状

2.1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史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网底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了重要指示。1997年,《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8]首次提出中国城市卫生服务改革要走社区卫生服务的道路,明确规定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今后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2002 年底,全国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达到358 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为92.1%,市辖区覆盖率为80.3%[19];2007年,在28 个城市中共建成16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28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许丽萍[21]研究表明现阶段,全国范围内,超过95%的地级市以上城市以及大约86%的市辖区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大陆地区)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量逐年上升,其中政府承办的机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22]。然而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老龄化、经济不发达、卫生资源有限、社区医生工作量大、收入低、积极性不高、社区条件差、医保支持不够、一些中小城市未能实现街道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和职能转变,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极不平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问题依然存在。2009年,新医改把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做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3]的重要决策,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在城市卫生工作的地位。2012年新医改进入深水区,政府卫生投入重点新增了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等举措,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2.2 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但仍需加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居民配备2~3 名全科医师、1 名公卫医师、医护比为1∶1。叶强等[24]对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省市的设置标准与中央文件保持一致,差异不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国内有调查显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半径平均为3.45km[25],可及性较好,15min以内可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人数占50% 以上[26,27]。 然而许多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政府领导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还没有下真功夫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还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工资等没有保障,发展极不平衡。 郭爱民等人调查发现,我国东、中部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运营状况尚可,西部地区经营不善,需加强政府扶持[28]。

2.3 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但仍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医疗机构。目前,50%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少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具备了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29];但仍有2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未展开公共卫生服务[30];双向转诊渠道不通,康复服务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临终关怀和精神病管理率普遍较低[31];社区卫生机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精神卫生管理开展率分别为87.1%、83.6%、45.7%、40.5%、62.9%,健康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32]。李伟伟[33]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与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对象主要为病情轻、慢性病的患者,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项目较少,低成本、高效益的服务项目未能全部开展,提供最多的服务项目为开药,对于一些简单的头痛、发烧社区往往不能解决。此外,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偏见,认为其医院是私人小诊所、市场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免费服务看成江湖骗术等,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不热心、不支持,持冷漠态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任度不高,导致利用率不足[34,35],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同,因而不同地区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广西[36]、昆明[37]等满意度较高,而广东省[38]、武汉市[39]满意度一般。西部地区满意度较中东部地区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为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较低,医保报销比例较高等原因引起的。总体看来,全国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差异不大,知晓率较高[40,41],但理解程度较低,有待提高。

2.4 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定位不明确,认识不足。各地现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运行效率及人民群众的接受度还不高,有些还与医保制度衔接不够,医疗保险保障力度有限。王亚东等人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在组织保障,经费支持、质量监督、多元化举办、多渠道筹资、管理与培训等逐步完善,并取得广泛落实,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仍需加强落实[42,43]。 在国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双向转诊难以实现,上转容易下转难,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制约措施,中央政府未对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就如何做好患者转诊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由利益双方自行商定,缺乏制度保障,随意性大[44]。此外,社区卫生服务涉及面广,需人事、财政、保险、教育、药品流通、卫生等多部门共同合作,而目前主要由卫生部门进行此项工作,这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2.5 社区医务人员缺乏

国务院于2011年7月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社区的服务模式,达到每万居民拥有2~3 名全科医师,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目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很大比例是临聘人员,而临聘人员的素质,特别是临床医生,与全科医生的要求差距较大,此外大部分省、市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经费投入,规范化培训力度非常弱,培养人数离需求相差甚远。 厦门市[45]、广东省[46]、桂林市[47]、北京市[48]、辽宁省[49]等省、市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相对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需要。

3 启示

国内社区体育论文 第9篇

尽管小区门禁实际应用了十多年,但其低廉的配置及价格,使小区门禁一卡通应用长期处于国内门禁产品的最低端市场;大部分产品主要以嵌入式简易门禁板的方式与对讲主机配合使用,成本低,利润薄;一直不被国内主要十大门禁品牌的门禁企业看好;而生产嵌入式简易门禁板的企业,主要是以中小门禁企业作为生产量化的利润来源之一。

2008年,为解决大量流动人口多个方面的“安全化”管理需要,深圳市在罗湖、龙岗两区城乡联合部的章輋村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给出租屋装上独立与视频监控相结合的“电子门禁系统”,此后四年来,陆续在全市出租屋单元门口、小区出入口安装试点视频门禁报警系统,通过管理中心远程查看指定出租屋门内、门外多路视频图像,实现出租屋视频治安巡逻,完善流动人口资料登记,从而重点实现对关注人口的行踪掌控,提高出租屋、小区的整体治安管理水平。所有门禁读卡器支持可读二代身份证、居住证和临时IC卡等多种卡片刷卡开门,无缝对接公安局信息系统及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并实现提供犯罪嫌疑人进出出租屋的实时数据和视频图像信息,为侦察人员在全城范围实现指定楼盘、小区、社区、出租屋的视频监控和实时比对,实现信息共享。2009年8月,公安部与中央综治委在深圳龙岗区平湖街道上木古社区开始试点视频门禁系统工程,城中村智能化治理与小区安防结合的案例在全国得到关注;同年9月,深圳市公安局技防办对外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深圳市视频门禁报警系统建设技术规范》和《深圳市视频门禁报警系统数据和传输规范》,成为国内社区门禁应用案例中第一个标准化门禁系统指导文件,彻底改变了传统住宅小区对门禁功能性及综合门禁无标准化的现状。

2 智能小区门禁一卡通成为建设“智慧社区”的基础

十多年来,“小区门禁一卡通”建设已逐渐成为大部分小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建设过程中长期缺少统一规划,尽管全部或部分实现了用一张“IC卡/CPU卡”等作为身份认证的载体,包括已实现了对小区门禁管理、电梯管理、停车场综合管理、访客管理、室外巡更管理、小区综合消费等多个应用系统的管理;但由于缺少统一数据平台支撑,安全盲点及漏洞大量存在,整合难度增大。而“智慧社区”概念的引入,是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区域社会进步的未来方向。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引用,使“小区门禁一卡通”成为贯穿“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细胞”。

因此,规划和建设智能小区平台,以智能卡为媒介,把停车场、车位引导、门禁、小区综合小额消费、智能电梯、保安巡逻、闭路监控、远程抄表等相关社区一卡通系统实现进一步的平台整合,实现各独立应用子系统的融合,统一运营式的“一卡通用”管理,兼备综合考虑BA、CA、SA、CATV、计算机网络等系统的信息交互,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实现传统智能小区应用成为提升到“智慧社区”的基础。

3 执行“国密标准”是提升小区门禁的安全选择

自2009年M1破解事件之后,国内受安全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智能小区门禁”的应用。大量的网络报纸媒体揭示的广州某小区、北京某小区配钥匙的地摊同时配“小区IC门禁卡”的案例,证实小区门禁卡是国内安全隐患最大的“灾区”;而国内基于PLUS CPU卡、国产CPU卡、2.4G手机卡、国密卡等的一系列行业化标准,由于成本因素,并没有在“智能小区”应用中得到重视。政府主导型的“智慧社区”投资建设正好借此改变现状,一举改变未来国内“智能小区”门禁市场的安全状况。

国家密码管理局推出“国密”国产门禁算法标准之后,相关政府及国密办、各地技防办、信息产业办公室的指导文件还只是局限于政府相关重点单位或部门,并没有针对民用“门禁”安全性提出指导性建议或要求。而在商业化运作中,以开发商、地产商为主导的民用建筑,针对“国密门禁卡”的普及,受其成本及多方面因素影响,依然并没有引起市场的重视和接受;另一方面,当安全技术标准改变了用户选择时;对传统依靠模仿或缺少知识产权及核心技能的门禁企业带来很大挑战。促使大部分门禁企业纷纷从传统需求性市场转向行业目标市场;门禁设备利润的竞争促使门禁厂家把目光主要投放在政府、企业、学校、司法监狱以及政府主导的“平安城市”项目、出租屋项目中。

4 运营商对“智能小区”门禁的行业关注

当传统移动、电信、联通运营商把眼光投放到大型企业、大专院校时,RF-SIM手机一卡通市场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无忠诚性保障的“社区群体”并不能给运营商引进实质性的实惠。

相对十年前各个商业银行大量寻求高端用户群体,投资高端居民小区复杂银行卡小区门禁一卡通的应用来讲,RF-SIM手机一卡通更关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抵触性更小。

当“智慧城市”相关的“智慧小区”建设提出来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门禁一卡通”不再是一个单纯狭隘的应用,从小区走进社区,配套商业环境上升到“三网融合信息通信网络”为基础的平台,为社区各方提供多个应用系统及需求的整合,从技术上以小区智能化系统为基础,集成了小区内所有各类公共信息应用平台和业主家居应用,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主体、向任何对象传播任何信息。而此时的“小区门禁卡”变为承载着一个高度“智慧社区”的传播纽带,其中带来的巨大商机让所有运营商“垂涎三尺”。

5 结语

综合近十年来国内门禁产业发展状况,从2009~2012年国内门禁市场开始朝着产业化、行业化发展,品牌化建设开始关注行业口碑的影响,在门禁技术标准化还未形成时,门禁产业已进一步与IT产业、物联网技术趋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FID定位技术与门禁身份识别技术在高端行业市场实现需求整合,行业化系统平台成为行业化研发的重点,门禁产品行业化细分业已形成。

此时,国内高端门禁应用开始执行“国密算法”标准,门禁设备全部升级到32位机,而此时的小区门禁市场依然是国内电子市场低端门禁的“宠爱”,直到“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出现,“出租屋门禁”已彻底颠覆了小区低端门禁技术应用的局面,采用硬件设备(门禁控制器+视频+二代证读卡器)+门禁一卡通通讯服务平台+系统管理平台的三级结构模式,整个网络全面采用TCP/IP网络、3G网络等通讯方式,实现了分布式服务器与多工作站应用并存和跨区域管理,满足了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社区对出租屋进行分布式应用、集中式管理的要求,一举跃升成为门禁产业中系统结构最复杂、应用最庞大的门禁一卡通实用案例。

同时,出租屋门禁系统集成了视频监控、楼宇对讲、防盗报警等系统。其具有的多种授权、权限管理以及多种联动、报警方式等功能是当前门禁行业中应用最复杂的需求,符合门禁市场主流的研发方向。

从安全上,出租屋门禁主要兼容IC卡,二代身份证、居住证的多模读卡器与市场上主流推动的RFID2.4G手机+IC或CPU卡双频读卡器的发展模式同步,并进一步影响到主流市场对门禁系统读取和借鉴多种身份识别读卡器的需要。

因此,当前“智慧小区”建设中,“小区门禁”已跃升为中国主流门禁市场的“晴雨表”,未来2013~2014年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从2012年12月内蒙招投标近一万个门禁点、到全国各地的“出租屋门禁”建设热潮中,我们看到,小区门禁市场已给全国安防门禁行业注入了新的希望并使其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物联网门禁”时代。

摘要:近年来,由于居住小区规模的逐步扩大,许多按照城、镇规模建设的建筑群(主要为居住小区)的智能化建设,逐渐进一步延伸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城镇的规模:“十二五”期间,政府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方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炒作多年的“智慧城市”终于迎来了“智慧社区”的分水岭,201 3年春节后,全国各地对“数字化社区”、“智慧社区”建设的投入给予了较大关注,给持续低迷的国内中低端门禁市场引来一丝新的转机。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安防受政府在“平安社区”概念上的影响,全国各地“出租屋门禁”试点工程近几年又进一步得到落实:从产品设计及技术整合上又彻底改变了小区门禁从传统低端应用走向中高端技术应用的突破。

国内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述评 第10篇

摘要通过大量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关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方面,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涉的实践研究很少。体院锻炼习惯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量文献从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现状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状况令人忧虑,甚至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性扭转。据调查,上海2001年至2005年学生体质调查結果存在突出的问题,在代表男性力量的握力和代表女性耐力的仰卧起坐指标都在下降,7至12岁学生,50米×8折返跑能力下降很大,视力检测70.25%视力不佳,5年内近视率上升5.34%,肥胖率达到12.26%。北京卫生局今年公布了一些数据,中小学生视力也不好,北京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率高达36.4%,高三学生不良率高达86%,近视眼患病率从世界第三上升至世界第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結果反应也不好,台阶试验合格率不高,這是数据反应的,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青少年关系国家强弱,关系民族兴衰,是百年大计,是亿万家庭幸福和谐的重大问题。强身健体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全民健身工作重中之重。就像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也不能以牺牲和忽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代价培养接班人,否则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就没有希望,美好远景就会落空。国家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指导文件,学生体质研究,特别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在理论界成为热点。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字典定义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从体育学的角度,金钦昌在学校体育学里对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这种定义明显满足不了理论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需求,于是学者们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习惯进行了定义,但是学者们只是从自己的研究提出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全面的、权威的定义,邱梅婷等2005年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定义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在内在动因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下重复发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身体运动,是在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2]白文飞在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种也是从生理和心理学范畴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角度来定义的也有很多,莫连芳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一文中就是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锻炼频度、运动负荷和锻炼持续时间进行定义,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3]。

综合各家之言,但从某一角度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都是不全面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和构成因子多方面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定义应该是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交互作用下,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的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近年来体育锻炼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针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从文献资料上看,比较集中在学龄期,其中大学阶段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文献资料最多,中小学阶段次之,学龄后(社会体育或社区体育)阶段则很少,学龄前的则更加少;从研究的视角上看,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多,而从课余健身锻炼的角度研究得较少;从研究的方式上看,研究如何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多,如关北光在《体育与科学》上发表的中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轨迹及引导方法、谢春生在《体育科学研究》上发表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研究等。而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后如何保持或不间断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运用社会调查法研究得比较多,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最多,主要研究体院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如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德研究等,而采用实验法、实证法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行干涉的研究比较少;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上看,一般性的研究比较多,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研究较少。

三、目前我国关于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阶段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纵观近年来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准备阶段,即集中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等基本理论方面,其中习惯的形成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而通过实验验证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的研究很少,結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研究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更是基本没有,基本上是研究领域的空白,有一些研究也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干涉理论的解释和说明。即使是白文飞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也只是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现状和影响因素。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要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干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后怎样预防习惯不被破坏。所以说理论界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四、小結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关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性理论研究,如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指导性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也有一些,但不够深入,实践性的对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干涉理论还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能很好的解决体育锻炼习惯的結果问题,必须要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2] 邱梅婷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大学学报.2005.

[3] 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2007.

[4] 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5] 王大伟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5.2.

[6] 关北光.中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轨迹及引导方法[J].体育与科学.1997.5.

上一篇:三维人体建模下一篇:银行业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