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

2024-06-11

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精选12篇)

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 第1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陆陆续续地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恐惧的事情, 作为家长, 千万不可按照自己的感受去要求孩子, 觉得这件事情是很简单的, 只要对孩子发号并对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 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这件事情。殊不知, 这样做, 即使再小的事情也会很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无尽地折磨。这时作为家长, 应帮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给孩子信心, 让他们以积极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情, 把完成过程中的痛苦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并同时可以培养他们忍受痛苦的勇气。其实孩子的忍耐力是惊人的, 只要不吓着他们, 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 他们多半还是可以接受并克服一些看似很困难的事情的。

最简单的就拿打针这件事情来说, 很多小孩子都是拒绝并恐惧打针的, 如果大人只是一味地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等手段让孩子完成打针, 这样不仅加大了孩子的痛苦, 而且也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勇敢地面对这件事。作为家长, 首先应该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打针的重要性以及必须性, 告诉孩子如果不打针的话他们的病是好不起来的,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就不去做, 其实小孩子很懂事的, 大人只要正确地将理由陈述给孩子听, 孩子还是会听得懂的,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也是希望病快点好起来的。当孩子从道理接受了打针的同时, 他们小小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害怕的, 因为他们无法想象这是怎么样地一种痛苦, 这时大人就要告诉他们打针虽然疼, 但是这种疼并不恐怖, 就像他们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似地, 以此来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和紧张, 但对于所要承受的痛苦一定要如实相告, 尽量不夸大, 因为不要过分缩小。同时也可以告诉他们:“我们都觉得你很勇敢的, 那么你是不是真的很勇敢呢?宝宝能忍住就不要哭, 要是实在忍不住的话, 掉点眼泪也是没有关系的哦。”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勇气, 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勇敢, 肯定可以的, 也给他们留了后路, 让他们认为实在熬不住掉点眼泪也是不难为情的, 让他们不会为自己流露出来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有很多痛苦是他们所必须承受的, 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当孩子因遇到痛苦而嚎嚎大哭时, 大人一般都会采取哄啊劝啊或收买等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实这种方法是不明智的, 因为这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和真正地去缓解孩子对这种痛苦的紧张, 相反还会有碍于他们的道德发育。其实这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哄啊劝啊更有效, 而且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这时的家长千万不可以流露出焦虑的表情, 这会误导孩子, 让他们觉得问题很严重, 会吓坏孩子的。

在成长过程中, 还有很多大人希望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去捉弄孩子, 故意让孩子犯错误, 然后让孩子感到害怕甚至哭泣, 以达到逗大人开心的目的, 大人在开心的同时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很多人认为这很好玩, 不过是让孩子着急一下, 哭一下鼻子, 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会无形中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它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毫无快乐而言, 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 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增加孩子对别人的恐惧和不信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 他认为和孩子玩是在进行德行教育, 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会让孩子慢慢养成不信任别人和喜欢说谎的毛病。

在日常生活中, 适当的“逗”孩子是可以的, 但是“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 大人应降低自己, 把自己放到孩子的情趣中, 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事情, 这其中不仅包含童心和快乐, 还包含幽默和智慧。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小孩子在刚开始学会走路时, 总有那么几次会碰在什么东西上碰疼了, 这时的他们自然只会哇哇大哭, 有的家长为了安慰孩子, 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用力拍打碰疼孩子的那个东西, 责怪它为什么要弄疼孩子, 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其实这是不好的, 它是一种“复仇”行为, 它教会孩子的是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 教会孩子的是不宽容和报复, 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这种情况, 大人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善待对方, 在安抚孩子的同时也要孩子学会安抚对方, 这样做不仅没有让对方站在他的对立面, 成为“加害”他的坏蛋, 还能让孩子作为朋友去分担对方的痛苦, 让他意识到这是双方的事情, 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相互体谅, 要相互宽容。其实善良和豁达是永远相随的, 一个体谅对方、宽容对方的孩子, 遇到问题才不会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生活方式, 不仅让孩子时时保持心情愉悦, 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

论孩子对家庭的影响 第2篇

【摘要】孩子作为一个家庭中爱的结晶,既是父母之间爱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份属于这个家庭的责任。当社会大众普遍都在关注家庭环境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之时,当社会舆论均把压力转向不成功的家庭教育之时,笔者作为一个在普通的家庭中生活了20几年的孩子,同时也目睹了很多同我一同成年的孩子的生活历程之后却发现,与其说家庭要为孩子的成长负主要责任,不如说孩子和家庭是一同成长的一个整体,兴衰一体,荣辱与共。

【关键字】精神支柱

目标明确

责任感

时代

一、坚定家庭奋斗目标

1、事业方面

每一个父母在孩子出生之时甚至在孩子还未出生之前都会或多或少为孩子的将来做打算。对于这突然多出来的一张嘴,经济问题是每个家庭所必须面对的。在中国,培养出一个孩子的经费到底是多少,曾有一本名为《49万养大一个孩子》的书风靡一时,从此就可见一斑。因此在中国很多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等级是一同长高的。为了将自己的孩子培养的更好,父母不得不为家庭重新打算,也因此不得不提升自己的事业心,虽然不一定每一个家庭在壮大自己的路上都是一方风顺的,但是努力追求进步的思想却是相同的。笔者认为虽然父母的事业有所起落会给孩子造成相应的压力,但是不可否认这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财富,无论是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单纯的感恩之心,都是很好的培养。

2、人生理念

有了孩子的父母嘴边常常挂的词必然会有“我家孩子”,想事情的时候也多会将孩子放在首位考虑,若说一个人年少轻狂之时没有什么奋斗目标,那么有了孩子之后,这份属于自己的血脉必然会激起他对孩子的责任之心。因此有了孩子的家庭的父母的人生理念会悄然变化成一切为了孩子:苦点累点没关系一切为了孩子,我自己没关系反正为了孩子。这样的思想让父母们的人生信条上多了一个底线——至少为了孩子。因此本无规划的人生多了一份目标,为了孩子更好。如果能使得孩子更好,那么一定也会使得家庭更好。

3、荣誉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声,当自己的孩子有所成绩之时,在后方默默奋斗的父母必然会颇感欣慰,这份随之而来的荣誉感会成为坚定父母继续努力生活的动力。或许有人说没有孩子父母依然会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人生均不可自己操控,属于父母的人生或许有太多遗憾,再努力也于事无补,但是对于孩子,父母会为了让孩子不再有自己的遗憾而倾尽全力为他提供需要的一切。因此,这份荣誉感不仅是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也是他们和年轻岁月时无力的自己重逢时最美好的姿态。

二、维护家庭完整

1、责任感

当婚姻家庭由自由的二人组合变成三人行之后,多出来的一份责任是需要每一个成年的家庭成员所慎重考虑的。未成人的孩子有很多应得而脆弱的权利是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的,例如单亲是每一个孩子幼年无法承受之重。很多父母也深知此理,因此这份情感化为理性会让父母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和爱人互相体谅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拥有了这一份责任之时家庭就不再只有荷尔蒙的冲动而更多的是成人的担当,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将心比心如果是自己会想要一个怎样的童年如果是自己多年后会怎样看待自己这样一位家长。如此一来家庭的网开始坚固的支撑了起来而家庭关系也开始有了理性上的保障。

2、踏实感

传统思想认为有了后人就有了“根”,有了血液和家族的传承,虽然多了一份封建思想但是不得不承认孩子对于家庭确实有一层踏实的意义。有了孩子的家庭中的成年人的人生不再如浮萍,悲观一点说父母终究会老去枕边人不一定会白头但是孩子永远流淌着曾属于自己的血液。因此无论你在哪里,总会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对你心存感激的人等待你的归来,他的人生最大的希望就是和你一起幸福的生活,每个孩子心中涌动的虔诚的爱都是那样纯粹,父母无需迟疑,因为你能够接受是孩子最大的心愿。这份自己付出后应得的回报会增添父母心中的踏实之感,这样才能保证在大风大浪都有可能随时袭来的人生中多一分心灵上的安宁。

3、缓解多重压力

对于每一个新组建的家庭来说,来自工作,家庭,子女的到来与否以及父母的期望的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一旦有孩子降临在这个家时,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想要孩子的压力就极大减小,同时也让多年以来为自己操心的父母能稍微放下心来,对于稳固家庭关系有十分大的帮助。虽然“丁克家族”这一词汇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还是社会主流是更广泛的大众所能接受的,也是更多大众的内心世界真实表露。作为几乎所有家庭成员都甚为期盼的一员,孩子的到来本身就会成为家庭的一颗定心丸,也会在缓解多方面压力的同时为维系整个家庭成员的团结做贡献。

三、调剂生活

1、带来惊喜

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所在,因此他们的生活会被不同的因发现而带来的惊喜充斥着。但是在父母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经历过或者忽略了这些小事情,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时常感受到这样的小惊喜。我们说生活中从来不会缺少美,只是会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透过孩子明亮的双眼,家长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加精致的生活。

2、重温旧时

每个人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几乎所有人在以为逃离了有太多管辖和束缚的童年之后。每当回首往事之时都会怅然若失,因为他们会发现童年独有的童真带给他们永生难忘的快乐。因此家长陪伴孩子一同长大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家长重温孩提时代重拾旧梦的过程,看着孩子稚嫩的过着童年,体会着属于孩子的童年,或许是家长对自己年幼时期表达的最真挚的敬意。

3、紧跟时代

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远比任何人想象得到的都要快,因此每个成年人都会有和社会脱节的苦恼。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为了减轻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和孩子沟通,家长们一定会多多了解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般情况下也就是最为新潮的一些事物,这样很容易减轻了家长们和社会的脱节程度,让家长们不是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能够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个人总结

家庭环境、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第3篇

首先,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从遗传学上讲,父母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提供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不是能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后天的各方面教育和各种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深刻。它是指人在生活中所能受到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像自然环境影响,指的是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无法抗拒的。当然,这些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有些积极的,也有一些是消极的,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亦有“孟母三迁”之实。

在众多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家庭环境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环境,是孩子最经常接触的地方。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早期的发展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由于孩子整天接触这种生活环境,也就决定了他们注定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细微的。像他们动作、姿势、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等都是后天父母能直接影响的,因为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父母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家庭教育作为人一生要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被人们重视。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那么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但它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点。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

从孩子出生以后,家庭教育就开始了,这个教育过程首先是母爱教育的过程。母爱对孩子一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母爱是孩子长大以后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的思想基础,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缺少母爱的教育对孩子发育是极其不利的;婴儿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婴儿具备了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父母是婴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各种规范,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或尺度、好恶情绪、思维方式等是孩子的行动指南。因而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特别深刻。

少年期,对孩子终生来讲是起一定作用的。如果孩子在少年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反之,家庭教育抓不及时、抓不好,那么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养不成,就没有正确的做人目标,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痛苦,比如那些少年犯罪的少男少女们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那是终生痛苦的。

再者,家庭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俗语“亲其师,信其道”。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的话,孩子听之不疑,家庭教育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种现存的教育是独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能达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品德教育方面,孩子只有在家庭活动中才能显现出来,要在学校教育仅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对此及时解决,既弥补了孩子在学校教育的不足,又改变了孩子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孩子有了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更好地学习、工作,使孩子真正成才。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浅析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孩子成长,影响

2009年11月27日, 北京发生一条轰动一时的新闻。北京大兴一名29岁的男子李磊残忍地杀害了包括父母、妻子、两个孩子、妹妹在内的六位至亲。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被捕后, 李磊初步交代了杀妻灭子的原因源于长期家庭积怨所致。专家认为李磊从小被宠溺过度, 因而形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以至其心胸狭隘、偏执, 最终酿成惨案。2011年4月1日晚, 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 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中国留学生汪某到达不久, 就与前去接机的母亲顾某发生争执, 焦点是因为学费寄晚了。事发当时, 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 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 导致母亲当场倒地昏迷。据医生介绍, 顾某在被送医抢救时胃和肝均已破裂。事后据顾某妹妹介绍:“出了这个事情肯定和家庭教育有关系, 她平时太宠孩子了, 都给惯坏了, 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 不管是什么, 顾女士都总是想办法满足。”在网上或报纸上类似打骂父母的报道屡见不鲜, 这些血的教训, 不得不使我们再次将话题落到了家庭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上来。

1 当前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1.1 文化含量及共同时间缺失

俗话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青少年正处在启蒙时期, 家庭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1]。试问整天在桌子上垒“长城”、“斗地主”的父母如何给孩子做榜样, 又能起到怎样言传身教的效果呢?

当今社会, 竞争加剧, 生活节奏加快。那些只顾忙着赚钱, 忙着官场追逐, 忙着应酬的为人父母者, 基本没有时间花在孩子身上, 很少与孩子一起学习, 一起活动。没有共同时间, 也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 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更看不清孩子成长的脚步, 当然也无法随时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

1.2 情感支持的缺失

根据调查显示, 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 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 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 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 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2]。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逆反心理重, 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变化, 对孩子则是一次心理上的煎熬过程, 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的创伤, 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的破裂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亲或母亲, 甚至是失去双亲的痛苦, 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伤害, 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 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他们爱亲生父母, 很难与继父母相处, 因此, 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 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 甚至打架、偷、抢, 以发泄内心的情绪。这都将严重阻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3]。

1.3 教育方式传统简单, 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期望值过高, 家教过于严厉。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 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 而在他们眼中, 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 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 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 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过分严厉。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 家长至尊, 不顾孩子的自尊, 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 信奉棍棒教育, 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 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 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 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 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 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 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 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 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2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 在孩子成长阶段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家庭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 在家庭里, 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人的性格表现也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不同。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启发:良好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过:“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强调人格的家庭因素, 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而更重要的又在于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交流方式等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

2.1 创设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

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的熏陶, 而文化氛围的创设离不开书籍的铺垫。浓厚而良好的家庭环境起着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 也在影响着孩子, 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来认同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5]。因此, 家长应做到作风正派, 品德优良, 工作勤勉, 有高尚的生活情操和审美情趣以及文明的言谈举止。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量信息不断涌入家庭, 而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凭自己的理性去选择, 对于这样那样的信息, 他们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作为儿童监护人的家长, 必须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对信息进行选择与控制, 充分发挥有益信息的作用, 努力避免消极信息的不良影响。

其次平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有益的活动, 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孩子出去爬爬山、逛逛公园、动物园、科学宫、展览馆等场合, 开阔孩子的视野, 让孩子在接触自然、玩耍的过程中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也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信息设备, 比如电视、电脑等, 在家长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观看一些节目。或者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讨论, 增加和孩子之间的交流, 增加亲和力。

再次给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 我非常欣赏蒙氏的一句话, 孩子就如一颗种子, 而父母及师长仅仅是他/她的守护人而已, 只要提供合适的土壤、空气、水分和养分就行了, 至于将会长成一颗什么样的树, 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给孩子一个充裕的个人空间, 对孩子的良好自我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其一可以养成好的专注力;其二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三, 培养创造的能力。

2.2 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活动氛围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心理系统。家庭教育中, 最显著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亲子之间[6]。就孩子的成长而言, 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相互作用关系, 和谐的心理环境, 首先应该从父母做起。父母是孩子的老师,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因此, 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 对帮助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父母平时应该互相体谅, 多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 家庭成员之间若有矛盾也要心平气和的讨论商量共同解决, 完全没有必要大打出手, 大动干戈, 这样势必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印象, 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7]。

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戏, 一起学习, 发展共同的兴趣, 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 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 尊重孩子的爱好, 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 征求孩子的意见。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2.3 提供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并遵循教育规律

提供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不是给孩子最贵的, 而是给对孩子最有用的。首先要为孩子科学地选择吃、穿、用等生活物品, 事物应该是营养均衡的, 衣服应该是舒适大方的。而并非是价格昂贵和高档的名牌。其次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智力开发的物品。例如玩具、文具等。玩具的价值在于促使孩子动手动脑探索, 即使是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玩具, 只要能达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 就是有价值的[8]。那些高档名牌产品, 如果达不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 也是无价值的, 并且它极易诱发孩子不切实际的高消费、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现代化社会, 竞争非常激烈, 稍不留神就会被挤下来。因此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 循序渐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记得古代拔苗助长的惨痛教训, 并且从这个教训中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 人不可能一天吃成一个大胖子, 学生的成绩也不可能一天一个样, 只有坚持不懈, 点滴积累知识的营养, 孩子才会逐渐长成我们理想的人才。

3 小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关注此问题, 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 对于孩子中间经常出现的问题, 要深入分析, 细致研究。在具体教育的环节, 要对症下药,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要尽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从外部维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刚柱, 孙正明.家庭环境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 2005, 13, (4) :256-258.

[2]黄平, 等.初中生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 (2) 130.

[3]桑标, 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1) :80-86.

[4]刘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75-79.

[5]李慧娟, 等.父母职业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6) :673-674.

[6]周喆.图形推理试题设计与效度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78-82.

[7]吴念阳.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4, 27, (4) :812-816.

家庭文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5篇

每个家庭的历史演变、经济状况,尤其是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性格特征、思维品质、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个家庭独特的文化氛围,其优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作为孩子生活、学习的最初学校——家庭,文化氛围主发是以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和熏陶的方式给孩子成长以巨大影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品质的导向

让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究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孩子年幼无知时,不是靠说教所能济事的,而是在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所致。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曾是省教育总督,为了发展国民教育,他经常坐着大板车离家四处奔走,一去就是几个星期。他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之情,为了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执着精神,深深打动了他自己的孩子。列宁和他的兄弟姐妹在父亲事业心的感染下,先后走上革命道理。

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威特,从小就在父亲指导下背道德诗,并学以致用做善事,事毕记在一本“行为录”上,留作永久纪念。由于父亲这样的鼓励,幼小的威特为了一辈子做好事而奋斗不止。

反观有的家庭,由于父母思想道德不良,诱使孩子走上邪路。湖南宜章县一李姓妇女,自己偷东摸西,她的三个孩子上行下效,结果成了惯窃。类似例子,难以枚举,家长成了道地的教唉犯。

孩子在行为习惯从小就是家庭文化中习得。作家老舍的母亲一生爱清洁,老舍在母亲的榜样影响下,养成经常清扫屋舍,办事井然有序的好习惯。一些孩子出口成“脏”,懒散怠惰,堆物无序,办事拖拉,起居无律等坏习惯的形成,虽然原因多种,然家庭文化氛围之不良,也是一个重要因由。部分家庭搓麻将,赌博成风,家长口不离“混”,孩子耳濡目染,沾在赌博恶习,变得浑浑噩噩,也就不足为奇了。“父母的思想品德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真实也反映了父母的世界观,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导向和影响。

2、兴趣爱好的诱发

孩子正当兴趣、爱好形成的源泉多种多样,但不少孩子的兴趣、爱好形成,得益于家庭文化的诱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家庭文化是孩子兴趣爱好形成极好的温床。

被称之为“血液学和免疫学之父”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保尔·埃尔利希,他的医学兴趣是受父亲——

一位德国著名医生的影响。父亲作医学实验时,他站在一旁好奇地观察,丰富的医学藏书为他探求一个个未知数提供了答案,做小助手使他对医道欲罢不能。这样,他被引发上医

学科学研究之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贝克勒尔揭开放射线奥秘,与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物理研究人员,这样一个物理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诚然,家庭主要成员兴趣爱好对孩子的暗示固然重要,但也有一些孩子兴趣的形成,得益于家庭的其他文化因素。上海有一朱姓女孩,父母都是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但她在初中时,就发表多篇小说。她对文学的兴趣与她父亲经常为她借阅、购买文学作品,带领她外出参观、访问、浏览等有关。有位初中生,本来认为邮票无非是一些五颜六色的花纸。父亲有意识带他到一位集邮爱好者家中,请友人展示自己珍藏的邮品,讲解邮票上的知识,谈集邮的乐趣。一次次串门,一次次大开眼界。从此他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多次在校内外举办过个人邮展,类似例子不少。医学世家、教育世家,诸如此类的书香门第,是一种文化传承。藏书,故事讲述,信息交流评价,观察,实践等文化氛围的间接暗示,常常把孩子的好奇心诱发上兴趣、志趣之路。

3、创造能力的激扬

潜在禀赋。要使这种潜在的禀赋成为现实的能力,就家庭而言,家庭成员和谐平等的人际氛围,家长的思维品质,家庭的文化环境等,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大发明家爱迪生,幼时家境贫寒,留过有,被小学教师骂为“糊涂”学生,但他母亲南希并不认为爱迪生是个没出息的笨蛋。爱迪生好问,南希深知这是求知欲强的表现,总是耐心地给予深入浅出的回答;爱迪生对理化知识有兴趣,南希为他买了一本当时很有名的《派克科学读本》;实验能引出孩子兴趣,南希和独生子一起做成。小爱迪生为了做摩擦生电实验,结果被猫抓破了手;在火车上做实验,引起了火灾,险酿大祸。这些都曾引起南希忧虑,但她没因噎废食,还说服丈夫腾出小阁楼给孩子做实验室。正是南希懂得儿童心理,善于引导激扬,使爱迪生走上科学发明道理。上海和田路小学11岁的颜永芳和她的弟弟颜永明,获得过上海青少年科技发明奖20多项,其中8项已获专利,她的防触电灯泡获首届亿利达发明奖。颜永芳的父亲是位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面对孩子众多的问题,他与孩子一起进行平等讨论,有时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会查阅资料,寻找满意的答案。他还为孩子买了大量科普读物和常用电器工具,为孩子创造提供了条件。颜永芳姐弟俩在这样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例:家长在烧菜是急需酱油,提起油瓶一看瓶塞已与瓶口相齐。孩子急中生智,把瓶塞往里一推,酱油顺流而出。然孩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遭到一顿咒骂。至于一些孩子拆弄门锁、钟表而挨骂受训的情况时有所闻。家里看似文化气息浓厚,书籍不少,但除了习题集,学习参考资料外并无“闲书”可读。缺少创造所需的理解支持,没有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鲜有科普文化的气息,孩子创造的潜能怎么会被激扬?

4、良好性格的塑造

孩子的性格特征,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有,它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家长的举手投足,嬉笑怒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对孩子起无形的塑造作用。

福建有一山村居民都是一族,村中屋舍户户相连相通,居住在这里的长幼,个个敦厚、善良,相传至少已有五代人世居于此,从无争吵,相安无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质朴、善良的性格。教育家于漪老师的独生子待人极其热情豪爽,又不失儒雅风度,是于漪老师表率作用潜移默化的结果。中国古代创造发明家鲁班,让儿子磨三把新斧,直到刃磨艺成,以训练孩子的意志。与此相反,现在有些家长,性格暴躁,动辄打骂,致使孩子要么变得胆小怕事,要么变得粗野固执。家长还指责孩子的性格不良,殊不知这是自己不良性格在孩子身上投下的阴影。

5、审美情趣的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家庭环境布置,重视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文化建设的议事日程。如何布置居室,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家长的审美情趣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浅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家庭;孩子;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55-01

“桔生淮南即为桔,桔生淮北即为枳。”“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环境是如此重要。那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又如何?社会学家认为,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四个方面:家庭、学校、同齡伙伴、大众媒体。在这几个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家庭是孩子启蒙的第一站,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有着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其未来。孩子,未成年人,思想没有成熟,对事物的好坏鉴别力不强,最易受外界影响,家长的任何不文明言行和落后思想,都会让他们耳濡目染,最后形成坏的习惯,根深蒂固,影响一辈子。我是一名参加工作已有29年教龄的老教师,对专家以上的说法表示非常赞同。记得86年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一个孩子,他在家排行最小,上面有两个姐,经常打骂姐姐,父母不仅不管教,还批评两个姐姐,最后养成霸王性格,这种性格造成了他所在的班级没有不出事的一天。今天,该学生已变成一个无礼貌、不懂事、生活不能自理、无家可归的中年流浪汉。这说明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影响要深刻得多。这再次说明家庭环境对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比如,我们现在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或流浪儿童,他们由于及其缺乏来自家庭亲情的关爱,这些孩子已经形成厌学、逃学、孤僻、抑郁、心里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不合群等不良情形。后果是,小时候不法之人侵害他们,长大后他们不择手段侵害别人。这不能不承认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如09年我教的一位来自四川,投奔河北的姥姥家的留守儿童肖同学,父母出去打工,整年整年的不回,孩子非常想念父母,父母却几年不回,同班同学就认为他没有父母,下课、放学欺负他。我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喜欢上课。为什么?理由是没人欺负他。我又问:你喜欢爸妈吗?他回答:喜欢也没用。小孩子的回答如此平静,可是我的心却一阵阵酸楚。小孩子多么可怜,见一见自己的父母却成了奢望!有一次,他和班上一位淘气的同学打了起来,没想到懦弱的他竟然把淘气的同学打了,老师处理时,他显得十分平静,还不断的说:他们打破了我谁也没管过我,我打破他我不管。可以这么说,整个处理过程,我们说了一大堆道理,他始终没听进去,显得十分冷漠。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或产生妒嫉心,就会使孩子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孩子出现破坏性的行为。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

刘同学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异,父母都不照管孩子,孩子只好跟随年迈的奶奶。孩子上课显得安静、发愣,作业不做,丢三落四,精神不振,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完全不像同龄人的精神状态。因此说,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

我还教过一位这样的王同学,她未上小学前,母亲因一场车祸而过世,父亲后来再婚,小小的孩子就跟爷爷奶奶过。爷爷奶奶给了她一个宁静愉快的家庭气氛。上了小学来到我班,在班上表现的礼貌、随和、乐观的良好人格。现在她已经上初二,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父母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有资深人士认为,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自卑、孤僻、怯懦、逆反。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等消极悲观的想法,从而产生自卑。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以后逐渐产生孤僻。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性格形成。有的孩子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形成逆反的心理。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7篇

一、父母的言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

古人云:“人性如素丝, 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孩子是无声的教育。如父母经常吵架、婆媳关系不和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我刚参加工作那年,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叫叶某, 因父母离异, 得不到家庭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他便把这些怨恨散在其他同学身上, 被领导和教师找去谈话已成家常便饭。当我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 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让他能尊重父母亲的选择, 告诉他不管父母亲之间关系怎样, 但他们爱他的心是不会改变的。经过这一番谈话后, 他成长了很多。初二那年, 在全班同学的推荐中, 他当上了班长, 最后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因此, 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检点自己的行为,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父母要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 培养孩子的才能

家长是孩子的抚养者和教育者, 不仅要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 也要给孩子提供所必需的精神条件。比如有的孩子天生有一副好嗓子, 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基础;有的孩子生来爱观察, 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 学外语可能会成功;爱思考的孩子, 学理科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教师应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 因势利导, 发挥孩子的遗传优势, 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如我们班有一个叫吴某的孩子, 他文化成绩不好, 但酷爱美术, 在一次家长会上, 我把他的情况向其家长汇报, 他家长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把他送到了绘画班。寒暑易节, 高中毕业后, 他终于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从这个孩子的身上, 我们应该明白, 每一个智力健全的孩子, 都是可塑造成才的。

三、家长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理解、尊重孩子, 真诚地爱孩子

歌德在他的《亲和力》中说过:“别人来接近我们, 我们是无法了解他们的, 只有我们去接近他们, 才能了解他们的情况。”对于孩子, 我的感受也是这样, 只有主动去接近孩子, 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有次我堂妹打电话给我, 说她儿子经常逃课去上网, 即使到了教室, 也心不在焉。他班主任已多次找他谈话并也让他在家反省, 但仍然没有效果。后来, 我堂妹把他从网吧里找出来交给我, 我与他长谈后, 他终于说了真话。他说我堂妹从没有考虑过他的感受, 总是把他当工具一样唤来使去, 不尊重他。同时我堂妹夫妻之间、婆媳间吵闹不断, 他总想逃避这些现实, 但苦于年龄和经济问题, 他又无处可去, 故只能选择上网来打发时间及麻醉自己。因此, 他非常希望能拥有和睦的家庭以及善解人意的父母。如果父母亲能做到相亲相爱, 他也愿意改正这些不良的缺点。我觉得这个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爱”, 不合理的武断的要求会给孩子增加许多无形的压力。

四、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并对孩子心存期望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应当多鼓励孩子, 引导孩子向家长期望的目标发展。记得我儿子刚上初一时, 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尤其是下午的课程, 他总是迟到或早退。为此, 我作为他的家长 (同时又是他的班主任) , 并没有去责怪他, 而是去寻找他的闪光点。在一次征文比赛中, 我鼓励他去写, 尽管他写得错字连篇, 而且只有只言片语, 但我帮他修改过后, 在班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 并说他的这篇文章写得好, 送去评比, 定能获奖。果然, 评比结果出来后, 他的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他尝到写作的乐趣后, 周记、作文也能按时上交了, 尽管“文质”不好, 但至少他愿意写了。最后, 他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也是我做教师以来最为自豪的一件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 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加强, 产生奋发向上的强烈愿望。

家庭对孩子汉字文化教育的深刻影响 第8篇

一、汉字文化教育的高度关注——国际性

2008年奥运会后, 在开幕式中“和”的展现不仅震惊了国人更震惊了世界。之所以足以让世界震惊并不是单单仅凭一个“汉字”而是因为汉字文化。汉字中积聚着中国所蕴含的文化。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 家长们也在重新考虑孩子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是中式化教育还是西式化教育。在各国的孔子学院现在也日益提升自己的地位, 吸收越来越多的人来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30周年庆典上, 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了孔子学院36所, 学汉语人数增加了39%。有8000多名汉语教师去多个国家任教。中国举办的“汉语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参加, 在高校中有不断增加的留学生同时也开设更多的除了汉字、文化以外的课程。在增加的程度上家长更加了解汉字文化教育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将来在世界中又是什么地位。

二、家庭对孩子文化教育的再认识

进入了21世纪以后, 我国的中产阶层日益崛起, 父母接受的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同时他们热爱现代生活对生活的方式和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的思想随着社会化大趋势的改变而去适应新的思想。他们更加的关注家庭和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否培养出和教育出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已经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在家庭汉字文化教育中, 父母对蒙学识字教材应该进行系统的研究, 两千年前的识字课本《史籀篇》还有影响最大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涵盖了中国的饮食、农艺、衣着等等这些经历了几个时代和几千年的书、经过官方审定的书已经也应该成为家庭教育中传承汉字文化的经典。父母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

三、在家庭中使孩子学习文化经典

读书的目的就是学习书中的精神、文化、思想观点。但最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净化和感悟。在孩子三岁左右父母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读书, 在最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买些床头故事和经典故事,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汉字以及对文化的兴趣, 因为孩子想去读懂知识就会去一点点的积累汉字, 这样会更好的也更快的使他们进行对文化经典的学习。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孩子对文化经典有了认同而且儿童的语言表达以及心智会更加的健全。汉字文化教育就成了文化经典传承和孩子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必要。说起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从唐诗、宋词、神话、寓言、成语故事等等入手。这些文化经典是我们经历了多少个时代验证而继续学习和流传的。在文化经典中孩子可以找到自豪感。在交流中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 这会增加孩子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热爱。做游戏会让孩子高兴, 如果文化经典也像游戏一样得到认同他们就会把汉字文化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之中, 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父母才会成为新一代的父母。

四、从汉字中学文化

茶。最早是“荼”。那为什么是这样写了呢?为什么这样构字呢?相传是唐玄宗在帮着书作序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写错还是改变写法把荼写成茶, 在以后人们就一直写成茶了。茶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 有句话说:“人在草木间哪有不喝茶”, 茶是叶子经过各种工序炮制的所以用草字头。上面的草字头很像“廿”中间的“人”又像“八”, 下面的“木”字又像“八十”拼接而成, 所以加起来就等于一百零八岁。中国的茶文化应该就是这样传承的它代表着长寿, 所以古时才会有茶道已经“茶”为中国的特殊商品对西域和日本出口。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从汉字中让孩子学习中国的文化这样更能够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汉字不仅仅要传达汉字这个概念更应该也必要的要传达文化的概念, 在这方面也许是很多家长所忽视的, 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重视汉字文化教育。

五、利用现代手段对孩子进行汉字文化教育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下, 电子产品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否应该可以提供现代化的手段对孩子进行汉字文化教育。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 想教给孩子汉字文化知识的时候可以在幻灯片中加入让孩子开心的图片、声音、音乐、色彩等等这样更加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及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电子产品在电子产品中下载汉字文化学习的课件以及游戏。比如现在特别流行的“保卫汉字”。在学习汉字的同时, 孩子还可以了解以及记住汉字的由来、含义等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帮助, 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这些现代技术工具的出现或许可以更好的满足孩子和家长对知识的学习。所以现代手段对孩子汉字文化的教育的必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对重要的教育是“全日制”的教育。在中国的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 家长是时候审视自己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更好的进行教育。家长对汉字文化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 而且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新课题。我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父母的角色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和必要。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奥运会后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影响, 汉字文化教育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不断的爬升, 在学校教育以外, 家庭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品质的追求, 孩子的发展成为家长最为重要的课题。在新形势下家庭对孩子的汉字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汉字,文化,家庭教育,教育研究,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庆波.位于中学学文学课基地科研文集论说语文.学林出版社, 2011.

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 第9篇

然而, 要使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天资秉赋聪慧性格沉稳乖巧而让人喜欢的孩子, 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孩子要受到学校里面良好的教育以外, 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使你如愿以偿, 把孩子变得聪明伶俐起来;反之, 不好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事与愿违, 使孩子反其道而行之, 滑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从而导致家庭或社会的悲剧。

大家都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家庭教育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现在, 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都受过良好教育, 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这也使得家庭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诸多父母从十月怀胎起, 就已经在心中规划了自己孩子的未来。但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科目的教科书, 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父母们又都没有教育模板来如法炮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怎么办呢?我想, 我们的家长学校应该可以发挥这一主导作用, 培训好我们家长学校中的学员, 使我们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家长朋友身上, 间接也能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与人格, 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想, 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应该体现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的滴滴点点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应该体现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中。而且, 我们的父母们都会因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断地摸索、探寻出或者是学习到一套对自己孩子可行的教育方法, 来达到对孩子的良好的教育, 从而促使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所以, 家庭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 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影响孩子的性格, 甚至于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 在家长学校中, 如何让家长成为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者?也就是说, 家长学校又如何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从而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 家长学校要发挥她的教育功能, 在培训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家长学员们, 在充分尊重孩子基础上, 创造出民主的家庭气氛, 形成孩子独立的性格。

孩子虽然是孩子, 但是, 我认为, 孩子的身份首先应该是独立的人, 哪怕他 (她) 只是一个刚刚呀呀学语的孩子, 他 (她) 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也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想干什么, 不想干什么和自己要干什么, 不要干什么;作为父母,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应该充分地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很可惜的是, 当代的父母们都是对自己的子女们期望过高, 对孩子进行了有违背其成长规律的教育。比如:现在的孩子们肩上大部分都肩负着父母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从幼儿园甚至从孩子懂事起, 父母们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早教班之间, 使得孩子失去了双休日, 这样没有双休日的孩子多如牛毛。我想, 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他们是都是为孩子好, 但他们都考虑孩子的感受吗?试问, 哪个孩子不爱玩呢?童年是短暂的, 但是现在能有几个家长给孩子创造了童年的幸福与美好?让我们的孩子们又感受到了童年的幸福与美好?其实, 有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种班时, 有的抱的是功利的心态, 有的是不甘落后的想法, 自己其实是很盲目的, 他们是看见别人报, 于是, 就自作主张地也跟着报, 根本不去征求孩子的意见, 他们不会去问问孩子对所谓的专业到底会感不感兴趣, 到底愿不愿学。当然, 充分尊重孩子并不单单体现在让他们自主选择各种辅导班的这一件事情上, 在民主型的家庭中, 只要是孩子能想到、能理解的事情, 都应该给他们参与权和发言权, 而不是一切都越俎代庖或者是大包大揽, 否则, 孩子就不能早日学会独立与自主。只有让孩子在家庭中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格, 也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二、要使家长朋友们意识到, 在不溺爱孩子的基础上, 要让孩子做到学会心中有他人, 形成孩子宽容忍让的性格。

一般说来, 在宁静愉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与在紧张困扰、压抑纠纷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 就其性格而言便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父母早亡或离异的家庭里, 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关怀, 在他们身上往往会出现孤僻、依赖、冷淡和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而在过于温暖的家庭中却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小皇帝”。我们知道,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特别是4+2+1式“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中, 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很容易就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小皇帝习性,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身心发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孩子, 不仅应该有健康的体魄, 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家长们除了管好孩子的冷暖及学习, 也要重视对孩子良好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给家长学员们讲过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那是一件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的事, 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但至今想起来还会令我感动不已。有一天早上, 我去叫孩子起床上学, 但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揉着眼睛哼哼哈哈地说还想多睡两分钟, 而是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说:“老妈, 我昨晚一点都没睡好。”原来儿子从头天晚上开始就肚子不舒服, 时疼时胀, 整晚时睡时醒, 所以根本没精神起来去上学。我心疼地问他:“你身体不舒服, 为什么不叫醒妈妈呢?”“我半夜起来倒水喝了, 你知道吗?”儿子问我, 我摇摇头。他接着懂事地说:“就是呀, 我起来在客厅里走了一趟, 你都不知道, 我猜你睡得挺好的, 怕吵醒你们, 所以没去你们房间叫你。”听了儿子的话, 欣慰、心疼、自责, 许多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欣慰是因为儿子如此懂事, 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为别人着想;心疼是因为孩子需要我照顾的时候, 却没有去叫我, 而是自己扛着;自责是因为儿子忍受了一晚的病痛折磨, 而我一无所知。孩子都感觉不舒服了, 却还在怕吵醒妈妈而自己扛着, 虽然不提倡这样的处事方式, 但仍然感动于儿子的为别人着想。而那时, 他还不到十岁。写出这个例子, 并不是自夸儿子懂事或是家庭教育如何成功, 只是为了说明精神品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你的孩子是愿意为他人着想心中能够装得下别人的人, 想必你也会倍增成就感。我想, 孩子们从小如果有了这种常常为别人着想的心里, 今后如果工作到了社会上, 也会心中常常装着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样难道不会得到别人的好感使自己生活工作学习更顺利么?

三、特地强调家长学员们, 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基础上, 要培养孩子学会乐于助人, 从而形成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现实生活中, 我想,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要让孩子明白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存在, 你首先是成长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 入学后, 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 以后长大了步入社会, 这个环境就更大了。孩子成长的条件与环境再怎么好, 再怎么一帆风顺, 也会遇到各种困难, 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 那么, 我们应该把这些帮助铭记于心。而且, 对于帮助过我们的这些人, 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 都应该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们, 并把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恩惠施及他人。在帮助别人过程中, 享受让人受惠的乐处, 永远以一颗快乐心来对待生活, 我想, 孩子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快乐, 永远充实。

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 第10篇

一、父母应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但爱孩子不仅仅体现在内心, 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造就了很多父母不能跟孩子在一起, 而是把孩子托付于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使孩子很早就成为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常年在外的父母一年内很少和自己的孩子有单独相处的时间, 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通过物质和经济的形式进行表达, 造成孩子从小缺乏父母无私的爱, 缺乏家的温馨。孩子对周围事情的认知一般从一岁开始, 十七岁完全认知周围环境。孩子在1-17岁时期是孩子的人生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孩子完成了性格塑造、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的培养, 在此期间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此个阶段是父母培养塑造孩子性格的关键时期。

而不是像现在大部分父母一样, 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 让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都按照自己原先规划好的轨迹去成长, 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抱负。但他们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思想比较脆弱的人群,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想法和思维, 而这些想法和思维却是很不固定, 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思想动态, 引导孩子往好的一面发展, 让孩子敢于去尝试新的挑战、相信自己能独立圆满地完成新的事物, 及时有效的消除孩子的思想包袱,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避免孩子形成过激或极端的思维方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渴望得是父母的爱、父母无条件的爱。因为父母无条件的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父母爱护着他们、在乎着他们, 他们能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管他们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 他们知道自己身后还有父母作为他们坚实的后盾, 自己的父母会理解并鼓励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如果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就不会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失败。他们就会对新的事物更加好奇, 面对挑战更加富有激情、更加自信。

所以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最为基础且最为关键的环节。

二、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自信, 来自尊重, 一个人首先得到了尊重, 他才会变得尊重别人, 才会有信心去面对周围的人与事, 才会变得自信。获得尊重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 是关乎父母及其外界对自己的认可, 是对自己探索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原始动力。但现实的现象是孩子考试没考好, 父母说骂就骂, 说打就打;违反了纪律, 老师就让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不管你是好学生还是学习坏学生, 只要犯错,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均得到是批评。而父母更是赞同并鼓励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 所以中国孩子在小的时候, 已经被自己的家长和外界打击的自信全无, 致使孩子在比较逆反的年龄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从而变得孤僻而一蹶不振。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是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要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孩子, 把孩子优势的地方扩大化, 不足的地方缩小, 进而鼓励孩子扬长避短, 以长补短。而不是抓住孩子不足不放, 拿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 经常以单方面的比较来批评打击孩子。冰心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花一样地自然生长, 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一会儿喜欢唱歌, 一会儿喜欢跳舞, 而且都喜欢亲自去体验一番, 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其实这正是孩子试着尝试了解社会的一种表象, 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所在。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对此进行责骂或阻止, 而应该鼓励并支持孩子去对各种新鲜事物进行探索, 即使受挫或失败也要对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行表扬, 从而培养孩子对陌生事物探索的自信。

尊重孩子其实就是把孩子当做成人来对待, 孩子帮你做了一件事后, 应像平常一样对孩子说“谢谢”, 已建立孩子自我价值的意识。孩子犯错时要委婉引导孩子, 尽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而不是一犯错开口就骂、抬手即打, 无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其实家长越尊重孩子, 孩子就会越自尊, 越是自尊, 他就会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 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孩子还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 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特别是处于青少年的孩子, 他们身体特征开始发生变化, 对异性的吸引力、好奇心开始增加。随着自身发育的不断改变, 孩子会变得有点孤僻, 在心理上会故意的避开父母和异性朋友。而恰在此时, 一些家长害怕孩子谈恋爱什么的经常窥探孩子的隐私, 翻看他们的书包, 偷看他们的日记, 询问孩子的老师和同学等等, 使此阶段本就逆反的心理更加膨胀。其实在此阶段家长应经常和孩子们进行谈心, 试着探知他们对一些人或事物的看法和想法, 并及时有效的加以指引, 使孩子真面的、自信地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或事。

三、赞赏使孩子自信

赞赏就是赞美, 就是表扬, 就是肯定一个人的想法和做法。赞赏使人自信、使人坚强。正如古语所云:“良言一句三冬暖”, 赞赏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赞赏。当然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们也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 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重要。每个孩子天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但相反的的, 每个人都惧怕责备、害怕惩罚。所以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肯定, 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进步的时候, 父母一定要去肯定孩子的进步, 让孩子知道自己进步的重要, 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就增加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 至于能不能最终成为天才, 要看父母及其老师把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试想如果让爱迪生去经商他能成功吗, 如果让爱因斯坦去种地, 他能成功吗?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作为家长和老师, 我们关心的应该是如何因材施教;如何爱他、欣赏他、教育他, 让他拥有自信的笑容;如何鼓励并引导在孩子擅长和喜欢的方面有所建树。赞美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扬, 而是一种行动和指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不时的给孩子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得到认可的, 自己是很棒的, 以增强孩子的自信。正如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年龄越小, 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孩子,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 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这一点我国应向美国学习, 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 缩小或消灭劣势群体 (如贫困学生) 和优秀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其实, 美国的学校不仅仅是在学业成绩上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在文艺体育各项活动中, 也尽可能地给所有学生同等的机会, 给每一个人参与的权利。美国的小学运动会不是根据个人水平而进行挑选甄别, 而是鼓动全员参与, 谁想参加谁就报名。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 观众们和老师们都是掌声雷动给予鼓励。正是这种鼓励、表扬的教育方式, 使孩子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 感受到了自我价值, 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所以, 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 只是父母没有有效的发现孩子的长处, 并鼓舞、引导孩子去成功。

四、父母的信任可以使孩子更自信

信任孩子意味着相信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鼓励并支持孩子去尝试新的挑战, 不害怕孩子受挫或失败。信任孩子不是相信每件事情孩子都能做得完美, 而是使孩子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自己在社会和生活中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父母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味的否定孩子只会扼杀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 使孩子变得缩头缩尾, 惧前怕后, 无法前进。

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 对于父母而言, 事事信任自己的孩子, 对父母是一个考验。但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无条件的信任和鼓励对自己是一种无形的支持和肯定。所以只有信任孩子, 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理解孩子的想法, 从而真正的读懂孩子、引导孩子。使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 更有信心进步, 更有信心改过。从而无形中给孩子提供一个充分的发挥空间。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孩子一时表现差、学习成绩差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多给孩子一些信任, 多去欣赏他、赞扬他、信任他、鼓励他, 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亮点, 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一定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 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自信自强, 走向成功!总结

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最为基础却最为重要的。真正自信的人, 不靠学历、权利、金钱、外表这些外在的价值支撑来衡量, 而是靠自我价值的认定, 内心的平和度来体现, 而这一切的认定和体现正是来自家庭从小的培养和熏陶。

摘要:根据中国晨报关于“中国儿童自信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近万妈妈参加的调查中, 竟有超过半数妈妈在通过自我认知、遇事反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日常表现测试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缺乏自信心。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下,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 为什么孩子的自信心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呢, 这无不与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面对这样的形势,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提高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呢?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第11篇

一、如何做的父母

1、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

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往往是父母言行的再现。做父母的要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自己首先得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靠的不是“言教”,而是“身教”。有关专家对100名三好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父母很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其中70名学生说自己受父亲影响大,26名说受母亲的影响大,4名说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大。可见,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

2、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进入小学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发生变化。首先,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和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白天关注孩子的时间也在减少;其次,父母在孩子教养方面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日常问题变成了学习和同伴交往问题。因此,父母要想更多的了解孩子,就要经常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学会经常与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对学习稍差的孩子,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3、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有规律。这类孩子的家长从小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放学后首先要完成家庭作业,饭后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家长要为孩子挑选一些有益的节目,像儿童节目、科普知识、新闻、开心词典等节目。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既补充加深了课内学习,又丰富了课堂以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统一,导致孩子不知该听谁的?在家长争吵纠缠不清的同时,孩子惶恐焦虑不安。比如:孩子有了缺点,爸爸批评,妈妈袒护,这种情况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孩子既难以明辨是非,又不利于孩子及时改正错误。当孩子犯错或是有缺点时,父母要一起耐心引导和教育,接纳孩子的不足,懂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出现,正是因为有这些不足,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当父母一方正在批评孩子,即使批评错了,父母的另一方也不要插嘴,要在私下里交流意见,不可对着孩子争吵,更不要因袒护和对方吵架,这样只能增加孩子的焦虑和恐惧情绪,认为是因自己不好,才导致父母争执,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有负罪感和自责感,最后让孩子变的自暴自弃,失去自信。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一致的态度。

二、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每个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家长除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外,还有更多的的表现在对孩子学习过分的关注上。因此,有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系列话题。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话题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我们现在的辛苦,就是为了你。所以,家长就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家长经常不经过孩子同意,就给孩子报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以及各种家长认为重要的学习班。长此以往,孩子觉得学习越来越枯燥和乏味,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科学适度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延续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如果家长拔苗助长,为其所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现在的家庭教育大致分为两种状态:

一是家长仅仅盯在孩子分数这根树枝上,而忽视其他的树枝。掐掉孩子画画的枝;掐掉喜欢课外活动的枝;掐掉爱音乐的枝,只剩下一根分数的枝,这颗扭曲的树还会美吗?

二是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得不如别的孩子高,不如别的孩子快,便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惜拔苗助长,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树好像长高了,可是他的生命力却日渐衰落,因为家长拔掉了孩子无形生命的根。这一掐一拔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超前或滞后教育,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中常出现以下误区:

1、 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人的智力指的是智商,也就是人的聪明度。人的聪明度具体表现在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这五种力的综合水平上,不是单独的哪一项。其中一项能力强,比如说他记忆能力特别强,并不能代表他整体的聪明度高,也不能代表他的智商高。现在各种传媒上很少单纯地去表扬某某孩子几岁就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这个意义并不大。那么这种综合水平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思维力,就是他会不会想问题,善于不善于想问题,这是智力的核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文科就是字、词、句;理科就是公式、定理、定义。第二个层次是基本技能,就是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第三个层次叫综合能力。给你出题,十道题常常包括这三个层面,有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有的就是基本技能;有的是综合能力。考试成绩拉开距离在哪儿呢?拉开距离常常在综合能力上。所以不要简单的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往往是许多家长最容易忽视的。

2、家长按照自己的需要要求孩子,忽视孩子自己的需要

家长经常根据自己的套路要求孩子,当孩子不能按照大人的意愿时,就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这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最不可取的。简单的责备不但于事无补,甚至事与愿违,加重学生的焦虑情绪。家长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更要关心他们是否爱读书、是否爱提问、是否爱观察、是否会讨论……只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才真正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家长应该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顺利与挫折,这也会对孩子形成健康的心态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需要的是心理和方法上的具体引导与帮助。

要帮助孩子寻找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关心孩子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之前发现他们的优点与潜能的萌芽,发现他们一切可以形成善良品性的好的行为与认知基础。教育研究者高登•斯多克斯曾说:“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就能解决那些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除非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差,需要非常特殊的帮助,其他大部分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在中下等、中上等还是上等,父母的鼓励态度可以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的否定态度则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增加学习压力的最终结果是导致孩子的成就需要降低。

3、刻苦学习不等于痛苦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不少劝学的名篇名句,告诫青少年要刻苦努力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谚语,“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就是如此。但是,我们认为,古人强调苦学,主要是指体力上的劳苦,不是指精神上的痛苦。学习虽然有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艰苦是指学习时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学生应该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但是,这种刻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学生应该从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有劲,才能坚持下去,收到好的成效。如果学习变成了一个让学生精神上痛苦、心理上厌恶的过程,那么,它就变成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这样的苦学只有消极作用。一些家长不是在引导孩子刻苦地学习,而是在强迫孩子痛苦地学习。这样一来,学习负担就变成了精神负担,对孩子的危害更加严重。

4、创造宽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心理氛围好,人际关系和谐,孩子心里踏实,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发现,和睦的家庭中,三好学生会出现97%的比例。这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参照。因此,孩子在家里学习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学习时干扰他,孩子的房间不要布置得很花哨,父母看电视、听音乐、与客人谈话的声音太高都可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安静的学习环境。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阅读习惯,现状,家庭环境,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任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由此可见, 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我国小学生的阅读现状

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阅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方面, 但小学生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 不能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阅读方面表现为, 很难看到他们逐页翻读, 即使读书, 也坚持不了多久, 过不了十五分钟就犯困, 注意力不集中走神, 昏昏欲睡。学校教育方面, 对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学校图书馆利用率低、学生阅读量低、学校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等问题突出, 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成为小学生课余阅读的障碍, 无法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更加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最终导致孩子们浮躁、知识面狭窄、缺少创新思维、死板教条。学校教育不能很好的完成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任务。那么, 对于小学生的习惯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家庭环境就应当承担其这项重任。然而, 多数家庭缺乏科学的指导, 认识上存在忙点和误区, 势必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家庭环境对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孩子早期大约有2/3的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 而且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 所以家庭环境将为孩子一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家庭、留美博士陈都的家庭”为例, 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管笑笑, 莫言之女文坛一名新秀。在笑笑的记忆里, 爸爸总是会购买许多书籍, 爸爸酷爱读书, 管笑笑喜欢沉浸在书海的感受, 笑笑和父亲能够很有默契的养成定期买书读书, 讨论心得体会的习惯, 使笑笑终身受益。管笑笑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痴迷阅读, 把阅读当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同于莫言父女这种潜移默化相互影响的家庭环境, 留美博士陈都依靠父亲科学而独到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陈爸爸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都在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阅读兴趣不高, 为了培养他的兴趣, 陈爸爸带陈都去书店, 看到令郎满目的书籍, 陈都感觉很是新奇, 陈爸爸鼓励陈都说, 如果能够看到更多的书籍, 就能够给爸爸妈妈还有别的同学分享有趣的故事。陈都听了很高兴, 没几天, 就把买的几本书看完了。就这样, 陈都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培养了很强的读书兴趣, 拥有了很好的阅读习惯。正是因为陈玉宏老师的“言传”和莫言的“身教”, 促使陈都和管笑笑对阅读产生兴趣,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他们成就美好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家庭环境促进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措施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在家庭当中, 应当创建适宜阅读的环境。首先, 家里要有相当量的藏书, 让书籍在家里无处不在。其次, 亲子阅读, 让读书成为家庭成员的学习或休闲活动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讲, 年龄小, 注意力不够集中, 做一件事情的热情很难保持很长时间。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够同读一本书, 或者同看一份儿报纸, 边看边交流, 在阅读后各自用讲故事等方式进行叙述, 孩子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2.言传身教。父母为孩子讲述榜样的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 例如:鲁迅、高尔基、华罗庚等人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 从书籍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使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身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应该以身作则, 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 形成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在这种环境中, 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阅读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

3.及时沟通。主要是指家长和学生、学校缺乏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不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 如果阅读习惯的培养不能在课内外同时进行, 那么其持续性和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家长应当时常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的课内阅读时的表现, 结合家庭中的表现, 对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巩固加强,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必定能够使得学生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福楼拜曾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 但它可以改变人参、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 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 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理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终生学习的基础, 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要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要靠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春辉, 文晓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思考[J].湖南:湖南教育, 2007, (8) 21.

[2]吴爱华.小学毕业生阅读习惯的调查与思考[R].江西:江西教育科研, 1999, (6) :27-28.

[3]王雄青.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10) :52-55.

[4]印元军.家园合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J].北京:教育研究, 201, (2) 70.

[5]旭荣花.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提高措施[N].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3, (2) :161-164.

上一篇:电脑音乐下一篇:水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