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治疗范文

2024-05-23

腋臭治疗范文(精选10篇)

腋臭治疗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86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61例。病程5-10年, 年龄在18-35岁, 平均28.5岁。病程在7.5年。其中1m以内可闻及臭味25例, 1-3米可闻及臭味49例, 3-5米可闻及臭味8例, 5米以外可闻及臭味4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用剪刀适当修剪腋毛使其根部保留8mm左右, 以便治疗时辨别毛囊的走向;同时以防治疗时带入皮下。常规消毒铺巾, 患肢外展手掌置于枕下。用0.5%的利多卡因稀释液对腋窝皮下均匀浸润麻醉成功后, 开启高频电治疗机, 选用短火, 调至3或4档, 选择针状治疗头, 脚踏开关控制。左手捏起或推开腋窝皮肤以便远离腋动静脉和神经。顺毛干方向插入针状治疗头至皮下4-6mm后启动脚踏开关, 短火治疗头开始工作, 同时慢慢往外拔, 心中默数1、2、3、4约2-4秒左右见毛囊口发白略起泡已达到适当的治疗半径, 拔出治疗头。轻提毛干毛根即轻轻提出且可见毛根已变焦黄。顺次治疗其他毛孔。治疗过程中若针状治疗头插入位置及方向正确, 稍用力即可轻轻进入皮下, 无明显的突破感。若治疗头外拔快到毛孔口时适当加速外提已达扩大毛孔灼烧范围, 以便愈合后达到阻塞的目的加强疗效。术后用SD-Ag纱布包扎。三天后换药, 见毛孔处微红无渗出。第二次 (术后5天) 换药见毛孔处干燥结痂无红肿。一周后创面愈合, 提捏皮肤感觉毛孔处皮下有条索样粘连。三周左右即可见毛孔处有点状疤痕, 不凸起无骚痒等不适感, 半年后渐恢复正常肤色。

1.3 注意事项

1.术中一定要提捏皮肤, 以便远离腋动静脉及神经;2.忌治疗头插入时开启脚踏开关, 以免灼烧范围过大且不准确;3.术中以腋毛分布区为治疗区, 如不放过细小的毫毛的治疗, 对腋臭的疗效有一定的加强作用;4.有手术禁忌和疤痕体质者禁做。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活动出汗3-4h、距腋窝0.3m未闻及臭味 (包括自己紧贴腋窝自闻者) ;显效;活动出汗3-4h、距腋窝0.3m内可闻及轻微异味 (自己不说别人不能肯定者) ;有效:活动出汗3-4h、距腋窝0.3m外闻不到异味, (别人可以稍加注意方能分辨出者) 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进步;活动出汗3-4h、距腋窝0.3m外即可闻到明显异味者, 但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前后客、主观感觉无变化者。有效率以痊愈+显效+有效计算。

2.2 结果

痊愈70例, 显效9例, 有效4例, 进步3例, 无效0例。痊愈率81.3%, 有效率96.5%

2.3 不良反应及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治疗后2-5天全部干燥结痂, 7-8天全部脱痂而愈, 无一例感染, 所有患者均可正常工作。术后随访半年后毛空点状疤痕渐恢复正常肤色, 腋毛稀少。

3 讨论

腋臭是由遗传等因素使分布在腋窝顶部的顶泌汗腺至青春期受性激素影响分泌过多经皮肤寄生菌分解作用而产生的异臭。顶泌汗腺的分泌腺体位于毛囊附近, 导管几乎与毛根平行排列, 开口于毛囊皮脂腺入口处的上方。只有彻底破坏或清除大汗腺组织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传统手术虽彻底但痛苦大、恢复时间长、有瘢痕形成且可能影响上肢上举功能。近年来开展的小切口皮下搔刮术、皮下修剪术, 虽瘢痕小但上肢要固定, 且在盲视下进行, 操作者的经验对疗效的影响较大。搔刮或修剪过度易导致组织坏死。术后需严格加压包扎, 影响患肢活动且该术多在夏季气温较高病人感觉难受。

高频电治疗仪是利用高频电在组织产生的热量使组织蛋白发生凝固, 使局部组织迅速发白呈胶质状团块的凝固性坏死来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触头与组织之间的极小间隙中形成的极高电场强度使组织分子电离, 产生等离子火焰使组织凝固而坏死。治疗时选择短火, 其穿透力强、火花小容易刺入皮下组织而破坏组织内部。其操作简短, 疗效确切损伤小, 病人痛苦小、创面小, 感染可能性低。病人不需要特别固定, 基本不影响工作学习。但操作时间稍长费时。术后我们选用磺胺嘧啶银换药, 该药有收敛渗透性抗菌作用, 故创区干燥不易感染恢复快。本组有3例有效患者半年后转为进步, 分析可能与术前患者刮除腋毛后术中不易辨别毛孔而有遗留, 或过一段时间又生长形成新的顶泌汗腺和24岁以下患者术后在腋毛区以外形成新的大汗腺有感。但总体上患者满意度还是挺高的, 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根.多功能电离子机治疗腋臭80例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9.1 (18) 106.

[2]杨海平, 杨苏.实用美容皮肤外科技术[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4.

腋臭的有效治疗方法 第2篇

对于腋臭的有效治疗方法,这种腋臭的治疗方法是切除腋下皮肤上的所有汗腺,疗效可靠 ,可腋臭。缺点是损伤太大 ,造成局部皮肤缺损、出血多,易造成伤口感染,会造成较大的手术疤痕 ,影响形象。因此该手术治疗方法 ,只适用于严重的 ,经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 ,临床医生都非常慎重选用此方法。

二:微小切口大汗腺清除术

是在腋下作一麦粒大小切口 ,用汗腺清除器进入腋下皮肤 ,仔细将汗腺破坏并清除出体外 ,达到腋臭的治疗目的。其特点是不开刀、不缝针、损伤小、出血少、无痛苦 ,没有疤痕。不影响病人的工作、学习、生活 ,手术后适当注意即可上班。

三:保持腋下清洁

腋臭治疗方法利弊谈 第3篇

目前治疗腋臭的方法众多,根据手术与否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主要有:①外搽药物法:外搽药物法主要是止汗、抗菌和保持芳香功能,一般不能彻底破坏汗腺,所以只能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根除;②机器烧灼法:常用激光、高频电针、除腋臭机器等。烧灼法能破坏毛囊和汗腺而达到治疗目的,而且操作简便,恢复快,无疤痕,安全性高,但往往治疗不彻底;③药物局部注射法:注射法能利用药物的药理特性使皮下组织纤维化、蛋白质变性,使大汗腺萎缩和导管闭塞,从而抑制大汗腺的分泌,达到治疗作用,但注射法掌握不好会造成深部神经、血管损伤或皮肤的坏死。

手术疗法主要有:①梭形组织切除法:将有腋毛部位的皮肤组织梭形切除,然后将皮肤拉拢缝合,此法能彻底治疗腋臭,但术后遗留疤痕明显,有时疤痕挛缩会影响上臂的活动度;②小切口剥离术:在腋部作一纵形小切口,长约3cm左右,然后用腋臭剥离刀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再用刮勺进行搔刮,除去毛囊和汗腺组织,此法疤痕小,但易形成血肿,而且效果不彻底;③S型切开薄皮瓣法:沿腋窝长轴设计S型切口线,形成两个椭圆形皮瓣,将皮瓣下的毛囊及皮下浅层脂肪修剪,变成薄层皮瓣,再复位缝合,此法皮肤张力小,术后疤痕不明显,毛囊、汗腺去除彻底,不易复发,但修剪不当容易造成切口缘皮瓣组织坏死;④腋窝抽吸法:此法是从脂肪抽吸术演变而来。在腋窝作一长约1cm的小切口,然后向腋窝抽吸区进行灌注麻醉,再通过小切口用抽吸管进行皮下浅层抽吸,可以将毛囊及汗腺组织破坏和吸出,此法痛苦小,术后愈合快,疤痕小,安全,效果满意,但抽吸时动作粗暴会造成表皮的坏死。

腋臭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4篇

腋臭又称“狐臭”, 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疾病。常见于青壮年, 尤以女性多见;症状轻重不一, 老年时可以减轻或消失;夏季排汗增加时加重, 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6.41%[1]。严格意义上讲腋臭不是疾病, 也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但在人际交往频繁的今天容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近年来关于腋臭的治疗研究逐渐增多, 无论是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方法都有了新的改观, 现作如下综述。

1 发病机制

腋下皮肤分为表皮质、真皮质和皮下组织层, 顶泌汗腺位于真皮中层和皮下组织层之间, 大部分位于皮下组织层。腋臭就是因为顶泌汗腺分泌物中的有机物被腋窝表面的表皮细菌分解生成不饱和脂肪酸所致, 其中 (E) -3-2甲基-己酸 (E-3-methyl-2-hexenoic acid, E-3M2H) 为主要的致臭物质。腋下表皮细菌主要有球类菌、需氧类白喉杆菌和丙酸杆菌类, 有人认为腋臭是顶泌汗腺过多的分泌物与类白喉杆菌相互作用的结果[2]。皮肤的菌群分解致臭并不能解释腋臭的遗传特性和青年发病的特征, 简单的杀菌治疗也不能根治腋臭。近年来有人从基因入手探讨腋臭病因。目前已经证实, 大汗腺分泌物气味结合蛋白 (apocrine secretion odor-binding protein, ASOB) 与E-3M2H的分泌密切相关[3]。有研究认为顶泌汗腺为性激素的靶器官, 且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 AR) 是影响腋窝顶泌汗腺活动最主要的性激素受体[4]。栗颖利等[5]研究发现AR和ASOB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 并且是腋臭发生机制的主要步骤。AR和ASOB的表达受基因的调控, 而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NP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很可能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6]。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

应用有抑菌、收敛、止汗、防腐防臭等作用的药物直接涂擦在腋下祛除臭味。何永琼[7]用75%的乙醇涂擦腋窝治疗腋臭300例, 其中重症者异味消失的占71.0%, 轻症者异味消失占87.6%。于云和[8]用3%的碘酊间断涂擦腋部86例, 3d后检查无异味, 5d后20.9%出现异味, 7d后83.7%出现异味, 10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味。药物治疗简便快捷, 易于操作, 无创伤, 但此法只适用于程度较轻的患者, 并且不能根治, 长期用药还会出现皮肤的并发症。

2.2 微创治疗

2.2.1 注射疗法

应用无水酒精、肉毒素、热0.9%氯化钠溶液等注射至双侧腋窝皮下层, 使腋窝周围组织坏死, 破坏大汗腺, 减少或消除大汗腺的分泌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曹芳等[9]将A型肉毒素冻干粉100U用2.5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注射至腋窝真皮深层治疗42例, 26例重症患者有效率为96.2%, 16例轻度患者有效率为93.8%。牟北平等[10]用热0.9%氯化钠溶液注射治疗腋臭21例均有效, 有2例部分气味残留, 3例皮肤表面出现血水泡。以上方法操作简单, 痛苦小, 治疗时间短, 但药物注射的频次、剂量不容易掌握。此法毕竟是盲穿, 注射的层次和位置不容易确定, 破坏汗腺的程度不确切, 同时对医生水平要求较高。

2.2.2 物理疗法

采用冷冻、激光、电离子、微波等的方法在腋窝局部产生冷效应或是热效应从而达到破坏大汗腺度的目的。谷曙光等[11]利用CO2激光治疗仪治疗腋臭58例, 治愈率86.2%, 有效率13.8%。张新忠等[12]应用单纯β线放射治疗126例, 随访113例, 出汗减少占90%, 气味减轻或改善占98%, 臭味消失占90%, 无效占2%。此种方法出血少, 感染机率低, 疼痛感不明显, 遗留瘢痕小, 但操作者需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过深或过浅都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

2.3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切除分布于真皮下和皮下组织的大汗腺, 是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治疗方法。而且手术日渐成熟, 切口也越来越小。尽管手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风险, 但手术见效快, 越来越多的患者还是愿意接受的。

2.3.1 腋窝全层皮肤清除术

传统的梭形、“S”形或“Z”形手术切口切除疗效确切, 手术简单, 可以彻底的治愈腋臭, 但是此法祛除的组织过多, 术后恢复慢, 创面愈合的时间长, 病程可长达10~15d, 而且术后容易形成较大瘢痕, 影响美观甚至会影响患者肩关节的活动, 现在已经很少应用。

2.3.2 腋窝单个或双个平行皱襞切口超薄皮瓣成形术

在腋毛区采用单个或双个切口切开皮肤, 游离成皮瓣, 在直视下切除大汗腺。术后引流及抗感染。李强等[13]在腋窝区梭形切开皮肤, 梭形长轴与腋纹一致, 直视下切除大汗腺、脂肪球及毛乳头, 最后缝合梭形皮瓣, 术后引流加压包扎共治疗24例, 其中20例痊愈, 1例轻微气味。梁伟中[14]等沿腋窝皱襞取两个2~3cm切口, 两切口间距离为2~4cm, 切开皮肤深达脂肪层, 直视下剪除脂肪颗粒、汗腺及毛囊共治疗100例, 术后10例12侧发生并发症, 随访0.5~1年, 有效者196侧, 无效者4侧。此种方法切口小, 汗腺清除彻底, 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 术后瘢痕隐蔽不影响美观, 但该术式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皮瓣血运障、术后血肿和积液、切口感染裂开等。

2.3.2 腋窝皮下汗腺层搔刮术

利用小切口将腋区的皮肤游离成皮瓣, 再用刮匙或剪刀等工具搔刮游离的腋区的皮瓣, 破坏汗腺, 术后放置引流条缝合伤口。陈培红等[15]在距腋毛区1cm处切开皮肤达到脂肪层, 钝性分离好腋区皮瓣后利用刮匙搔刮皮瓣, 放置引流缝合切口, 共治疗29例, 21例痊愈, 8例有效。杜家杰等[16]在腋毛区中部沿皮肤皱襞方向横行切开皮肤, 深达脂肪层, 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后, 先剪去皮下脂肪及毛囊, 再用刮匙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搔刮, 彻底破坏大汗腺, 术后放置引流间断缝合, 共治疗200例, 全部治愈无感染及复发。此种方法手术切口小, 创伤较小, 不去除皮肤, 术后瘢痕不明显而且疗效确切。注意术前一定要做好常规检查, 排除出凝血异常、瘢痕体质及腋区感染等手术禁忌证, 术中清除汗腺要彻底, 止血要确切, 术后应给予抗感染治疗。

2.3.3 腋窝皮下汗腺抽吸术

局麻下自腋窝皮肤上取一小切口, 以此切口作为通道使用负压吸引装置, 吸除汗腺而达到治疗效果。赵国辉等[17]应用高频电凝旋刀吸脂机治疗腋臭, 在腋毛区取多个小口, 插入吸脂管吸出脂肪, 共治疗63例, 其中60痊愈, 3例好转。杨亚益等[18]利用电动负压刮刀刮吸皮下脂肪组织, 并用氯霉素盐水冲洗创面, 共治疗12例, 术后均未遗留瘢痕, 6个月回访, 仅有1例出现轻微气味。此法手术时间短, 并发症少, 切口更小, 对医生的抽吸技术要求甚高, 若抽吸不当还会造成皮下血肿, 抽吸机的损坏和皮肤缺血坏死。

2.4 其他的治疗方法

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即利用胸腔镜切断T2~T4支配手掌、腋窝汗腺分泌的神经, 此法在腋窝不留伤口, 但胸腔镜损伤胸部脏器, 术后还会出现手部皮肤干燥等的并发症, 临床上很少应用。戚增力等[19]增利用羊肠线穿行缝合治疗腋臭5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些方法虽应用不广泛但可作为腋臭治疗方法的尝试。

微创治疗腋臭的技术要点探讨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9例,均为双侧腋窝不同程度异味,其中男49例,女80例,年龄15~40岁,所有患者均有外用药物治疗史。

2 手术方法

2.1 术前准备

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凝四项,检查腋下皮肤无红肿、破溃、疖等。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上举外展,手心朝上置于颅旁以充分显露腋窝,用亚甲蓝沿腋毛区域外围1cm划线标记手术范围,剪短腋毛。

2.2 操作方法

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2%利多卡因5m0.9%氯化钠注射液+1/1000肾上腺素5滴切口区域局部麻醉。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2%利多卡因15 ml+1/1000肾上腺素0.2 mg配置出麻醉肿胀液,在手术区进行扇型浸润麻醉,直至局部皮肤发硬变白,尤其画线边缘要注射到。沿皮纹切开深达脂肪层中部,组织剪沿此层次钝锐性交替分离皮瓣。分离完毕后将a侧皮瓣下填塞纱布止血,用拇指和食指将b侧皮瓣翻转,直视下将皮瓣修剪成厚中厚皮片,取出a侧皮瓣下纱布填塞于b侧皮瓣下,a侧皮瓣翻转,直视下将皮瓣修剪成厚中厚皮片。用电凝仔细止血,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面,用6-0尼龙线缝合皮肤,3-0丝线将皮片固定于深部组织。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腔。用油纱棉花棉垫“8”字绷带加压包扎。

3 疗效评定标准[3]

痊愈:脱去衬衣,30 cm内近闻无臭味;显效:脱去衬衣,30 cm内近闻有轻度臭味,30 cm无臭味;有效:不脱衬衣,3cm有轻度臭味,1 m外无臭味;无效:术前术后无变化。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1]。

4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最长为1年,最短为6个月。总有效129例,达100%。治愈105例,显效19例,有效5例,其中2例发生单侧血肿,及时清除血肿止血并加压包扎,皮片成活。5例出现表皮浮动,经换药皮片成活。1例双侧皮片坏死,经换药局部瘢痕愈合。4例单侧气味残留。其余患者获满意疗效。1~3个月皮片轻度皱缩,并有色素沉着,6个月后,切口瘢痕不明显,自觉无异味,轻微活动出汗后他人0.5 m内未闻及异味。

5 讨论

5.1 术前准备注意要点

(1)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凝四项,女性避开月经期,术前1周内勿用抗凝及活血化淤药物;(2)术前备皮时先画出腋毛范围,再刮去腋毛,防止刮去腋毛后不易辨认腋毛区,并且划线区域大于腋毛区1 cm,防止腋毛区边缘的腺体被遗留;(3)碘附消毒范围:上至颈部,下至脐部及肘关节,外到腋后线,双侧消毒区域相连,防止局麻患者术中活动后污染术区。

5.2 手术操作注意要点

(1)注入大量肿胀液至术区腋前筋膜浅面,直至局部皮肤发硬变白,使皮下组织水肿变厚,组织间隙自然分离,从而易于剥离操作,且由于组织肿胀,压迫微细血管,使之闭锁,减少了出血量。尤其画线边缘要注射到,防止分离到边缘患者疼痛[2];(2)沿脂肪层中部钝锐性交替分离皮瓣时,剪刀尖朝向皮肤面,防止损伤深部神经血管;(3)皮瓣翻转,直视下将皮瓣修剪成厚中厚皮片,保留真皮下血管的方法是错误的,胡启翔等经过病理病理证实[3],皮下血管网周围及真皮深层还分布有大量大汗腺,真皮下血管周围大汗腺最多,在本组病例中,将皮下血管网及真皮深层剪除,仍有4例单侧气味残留。

5.3 术后注意事项:

“8”字绷带加压包扎,使患者双上肢制动,腋臭患者术后很少住院观察,部分患者依从性不强,需要反复强调叮嘱患者一切日程生活均需要家属帮助,包括吃饭穿衣等,上肢活动可造成皮瓣与皮下组织挫动,术中已经止血的微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4]。本组2例发生单侧血肿,其中1例因夜间上厕所摔倒后,出现一侧疼痛剧烈,立即打开包扎,见皮下肿胀明显,拆除缝线,见大块血肿,急诊清除血肿,电凝止血,重新缝合后加压包扎,10 d后皮片成活。另1例因手术后药物过敏,全身皮疹瘙痒,身体扭动时摔倒,急诊清除血肿,10 d后皮片成活。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腋臭的技术要点。方法 从2006年至2010年应用微创治疗腋臭128例,随访6~12个月。结果 129例中,117例患者获满意疗效,5例出现表皮浮动,2例发生单侧血肿,1例双侧皮片坏死,4例单侧气味残留。结论 微创治疗腋臭疗效满意。

关键词:腋臭,顶泌汗腺,微创

参考文献

[1]黄志群,陆钢,谷世行,等.美容小切口与平行双切口根治腋臭临床对比分析.右江医学,2010,38(3):295-296.

[2]金承龙,金哲虎,金春玉,等.小切口皮下修剪术结合皮瓣原位缝吊加压治疗腋臭32例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0,31(7):910-911.

[3]王慧英,张健,王建军,等.腋臭大汗腺分布范围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中国美容医学.2009,18(4):555-556.

腋臭治疗 第6篇

关键词:腋臭,平行切口,原位植皮

腋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有家族遗传倾向, 是由腋窝大汗腺分泌物在细菌的分解下产生的特殊异味, 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 造成心理负担。多见于年轻女性, 其发病率为6.41%[1]。我院自2005年至今采用腋窝皱襞平行切口加原位植皮治疗腋臭30例, 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案30例患者中男6例, 女24例, 年龄在16~35岁之间, 平均21岁。患者均自述腋部气味较重, 术者在1m外能问及气味。腋毛区面积最大15cm×5cm, 最小7cm×5cm.其中既往行激光治疗8例, 电离子治疗3例。30例患者共52侧腋窝, 18例随访1年以上, 疗效满意。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上肢自然上举, 双手放置于头部上方。备皮刀剃去腋毛, 亚甲蓝标记腋毛区。常规碘伏消毒术野, 铺无菌巾, 1%利多卡因 (15m L加1滴0.1%副肾素) 局部浸润麻醉, 根据腋毛区大小, 顺腋窝皱襞作1~3个平行切口, 切开长度≤腋毛区宽度, 沿切口向周围锐性分离皮下至标志线, 翻转皮瓣, 用剪刀小心修剪位于皮下的大汗腺及毛囊, 使之成为只含真皮下血管网的皮片, 彻底止血后, 生理盐水冲洗创腔, 0/3丝线间断缝合切口, 并将皮下筋膜层缝挂3~5针, 打包加压固定, 外加弹力绷带“8”字加压包扎。术后1周拆包, 10~14d拆线。

2 结果

30例患者中, 1例单侧形成血肿, 1例局部切口裂开, 均经处理后愈合。术后均无皮片坏死, 疤痕隐藏于皮肤皱襞中, 外观不明显。患者自觉术后无异味, 腋毛稀少, 局部无紧绷感, 疗效满意。

3 讨论

3.1 腋臭属于显性基因遗传性疾病, 几乎100%的患者有家族史[2]

发病与种族、个体不同而异, 其程度随季节和气候不同而变化。进入青春期后逐渐明显。腋臭治疗方法较多, 但各有利弊。本方法在直视下最大限度地切除了大汗腺组织, 疗效较其它方法确切可靠, 术后无异味。原位植皮, 局部无张力, 不影响愈合及手臂功能。切口平行腋窝皱襞, 术后疤痕不明显, 同时达到祛除腋毛的美容效果, 年轻女性尤为满意。

3.2 浸润麻醉增大了皮下组织分离的间隙, 减少对深部组织大的血管及神经的损伤

麻醉时紧贴皮肤注射药物, 使汗腺与浅筋膜分开, 便于术中剥离, 减少对皮下组织的损伤。

3.3 在麻醉间隙分离汗腺与浅筋膜时, 尽量不切除脂肪组织[3]

剪刀贴着真皮基底部剪除皮下组织、毛囊、大汗腺导管及腺体。据报道大汗腺较小汗腺位置相对较深, 故皮下蜂窝组织应尽量切除[4]。

3.4 打包固定

外加弹性绷带“8”字包扎要牢固, 不留死腔, 避免皮肤形成皱褶, 一周后去除绷带, 禁抬手臂, 禁干重活, 两周左右拆线, 均能达到一期愈合。

3.5 适应症及禁忌证

腋部异味诊断不难, 且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同样情况, 尤其进入青春期更有强烈手术愿望。术前查有否凝血功能障碍。应无腋下淋巴结肿大, 非疤痕体质, 局部无感染及湿疹等。女性手术应避开月经期。

参考文献

[1]周翔, 周庆丰, 韦强.腋皱襞切口皮下修剪治疗腋臭[J].中国美容外科杂志, 2002, 11:9.

[2]高景恒.美容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737.

[3]魏奉才, 公茂来.美容整形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3~144.

腋臭治疗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76例中男113例, 女263例;年龄18~45岁;均为双侧。术前行局部注射65例 (17.3%) , 电灼术52例 (13.8%) , 负压抽吸术30例 (8.0%) , 微创搔刮术229例 (60.9%) 。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常规检查, 腋窝备皮。患者取仰卧位, 外展双上肢, 屈肘掌心向上置于枕后, 暴露腋窝。用亚甲蓝沿腋毛外缘旁开0.5~1.0cm划线标识手术范围, 并在此梭形范围中轴线中点与腋下皱褶平行处做1.5~3.5 c m大小的梭形切口标记线。

1.2.2 麻醉

采用肿胀法局部麻醉技术, 以2%利多卡因20ml+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140ml+0.1%肾上腺素注射液10滴, 配制成低浓度局麻药, 于每侧腋下标记范围内皮瓣下注射60~80ml行局部肿胀麻醉。

1.2.3 手术操作

常规消毒铺巾, 沿切口线切除梭形皮肤及皮下组织, 在皮下脂肪层内以整形解剖剪分离上下皮瓣至标记线稍外侧。皮瓣下若有瘢痕粘连, 可用美容解剖剪刀将瘢痕剪开松解。皮瓣边缘用4号丝线缝合行牵引, 并以左手示指和中指抵住皮瓣并外翻, 直视下用整形解剖剪彻底剪除附着于皮瓣上的脂肪组织、腋毛毛囊、汗腺腺体组织及瘢痕组织。皮瓣两尖端部位若难以外翻, 则用手指下压伸入剪刀紧贴皮瓣修剪, 再以腋臭刮匙彻底刮除残留于皮瓣上的汗腺及毛囊组织。创口以电刀电凝止血。最后以2%聚维酮碘纱布拭净分离创面的碎屑组织。上、下叶皮瓣中央各戳1个长2mm的小孔, 以防皮瓣下积液、积血。切口用6号无损伤线行原位缝合。创口垫以止血垫[1], 并以优力舒黏性弹力绷带加压固定, 两侧外加“8”字绷带固定。口服抗生素5~7天, 术后第2、5天换药, 第7~9天拆线, 术后两周内上肢避免大幅度活动。

2 结果

376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 其中352例 (93.6%) 腋臭异味完全消失, 24例 (6.4%) 有轻度异味存留;9例 (2.4%) 出现轻度皮下积血, 经消除血肿、换药后愈合, 其余均I期愈合, 瘢痕细小。

3 讨论

难治性腋臭出现的原因, 可能是多方面的: (1) 顶泌汗腺分叶的范围可能与腋毛范围不一致[2]。 (2) 可能与顶泌汗腺分布的浓度有关。 (3) 周边可能有新的顶泌汗腺发育成熟[3]。 (4) 与治疗方法及术式有关。局部注射硬化剂及毛囊电灼术等疗法治疗腋臭效果较差, 出现难治性腋臭的几率较高。目前, 开展较多的是微创治疗, 如小切口皮下搔刮术、皮下肿胀抽吸术和皮下修剪术等, 难治性腋臭出现几率相对低一些。普通的局部切除术, 现已很少使用。 (5) 还可能与手术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关。

本文结果显示, 通过改良切口手术治疗难治性腋臭, 效果良好, 术后瘢痕细小, 不影响美观。总结手术要点: (1) 分离要完全。手术治疗后的区域真皮与皮下组织间较致密或有条索状瘢痕组织, 分离时可用组织剪剪开松解。 (2) 修剪要彻底。直视下用整形解剖剪彻底剪除。 (3) 选用较锋利的刮匙:这样更容易刮除附着于真皮下的组织。 (4) 彻底清除修剪被搔刮的组织, 防止创面存留组织液体、坏死、感染, 影响皮瓣愈合。 (5) 包扎要确切。皮下分离后形成的创面较大, 创面止血完全依赖加压包扎固定。 (6) 去除皮肤不能过多, 以防术后切口张力过大, 术后瘢痕明显。

参考文献

[1]孟娜林, 白淑萍, 高瑛.腋臭术后止血垫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7) :4141.

[2]李菊妹, 刘小舒, 王屋金, 等.腋臭手术范围与疗效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5, 21 (3) :239-240.

A型肉毒毒素治疗腋臭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初诊患者47例, 男性8例, 女性39例, 年龄16岁~34岁, 病程0.5~7年, 均为双侧腋臭, 有明显家族史30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腋部异味, 。

1.2 治疗方法

将A型肉毒毒素结晶冻干粉用2.0ml生理盐水稀释, 用1ml皮试针抽取备用。患者取仰卧位, 双上臂上举外展, 屈肘掌心向上置于枕后, 常规无菌消毒铺无菌巾, 用甲紫标记腋毛区域外1cm注射区域, 在此区域内每隔2cm画一条纵线和横线, 其相交点即为注射点, 每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2~5u, 药物注射至皮内真皮层和皮下浅层, 每侧注射50u。

1.3 结果

本组47例患者, 注射48~72h局部出汗明显减少, 异味减轻, 1~2周后异味基本消失, 随访6~12个月, 疗效优39例, 良7例, 差1例。疗效维持4~6个月, 平均5个月, 全部病例无红肿、水肿、瘀斑、皮疹、过敏等并发症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腋臭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多疑、敏感、紧张、焦虑、对治疗效果抱有较高期望[2]等心理特点, 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1) 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经济状况等采取个性化的措施, 要时刻做到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一般采用“一对一”谈话与评估, 用屏风遮挡外界窥视, 在检查时注意保持诊室内的安静, 避免无关人员入内, 在语言、行为方面尊重患者, 同情患者的不幸,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2) 从认知与接受程度启发患者重新认识自我, 运用多种沟通技巧告知患者本病并非个人过错, 而是先天性疾患, 经过适当治疗可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等, 从而使患者建立接受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全程治疗。 (3) 通过列举以前治疗成功的案例, 或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 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等措施, 耐心细致解释本病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可能的并发症和防治方法及治疗效果, 取得患者的信任,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勇气, 愉快接受治疗。 (4) 针对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期望过高心理, 医护人员要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和疏导, 使其理解并接受恰当的效果预期值。

2.1.2 治疗前准备

评估患者健康状况, 询问患者家族内有无类似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乙肝、结核、药物过敏史、瘢痕体质;近期有无口服激素类药物、抗凝血类药物等;检查腋部有无淋巴结肿大、毛囊炎、湿疹等;治疗前行血压、血常规和凝血4项检查, 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 治疗前一天刮除腋毛, 洗澡, 穿宽松开襟衫。

2.2 治疗中护理

治疗室的温度调至22~25℃, 播放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 尽量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 患者取仰卧位, 护士始终陪伴在患者身边, 如在治疗中患者出现疼痛反应时, 护士应握住患者的手或交谈治疗外轻松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 全程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治疗过程顺利。

2.3 治疗后护理

2.3.1 饮食护理

1周内禁食辛辣、海鲜食物, 忌烟酒, 鼓励摄入营养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2.3.2 一般护理

瞩患者注意休息, 术后2周内禁用阿司匹林和氨基糖甙类药物, 5天内禁忌局部按摩、热敷或淋浴, 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 1月内禁止肩部剧烈活动。

2.3.3 局部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 水肿与瘀斑:治疗前2周停服激素类药, 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和活血化瘀类药, 使用细针头注射。 (2) 斑状出血或血肿:熟悉局部解剖, 注射时避开血管, 将肉毒毒素注射至皮内或皮下浅层, 不宜过深, 发现血肿应用注射器抽吸, 并局部加压包扎, 避免上肢过度活动。 (3) 注射点周围皮疹:询问有无肉毒毒素过敏史, 少量多点注射。

3 讨论

综上所述, 应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腋臭, 操作简便, 效果显著, 安全可靠, 并发症少, 不良反应轻微, 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微创治疗方法。肉毒毒素的并发症大多数是因为对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不了解, 对药物的注射剂量、注射浓度、注射方法等选择不当, 是可以避免的。治疗的成功除了医师的精湛技术外, 围手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 术前做好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心理辅导及健康宣教, 完善各项检查, 术中提供人性化护理, 全程陪护患者并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支持,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 术后指导患者取适当的体位, 避免局部剧烈活动和按摩, 正确的饮食护理, 严密的术后观察和细腻的人为关怀等可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Akutsu T, Sekiguchi k, Ohmori T, et al.Individual comparisons of the levels of (E) -3-methyl-2-hexenoic Acid, an axillary odor-related compound, in Japanese[J].chem Senses, 2006, 31 (6) :557-563.

腋臭治疗 第9篇

【关键词】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刮吸术;腋臭

腋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属于多发病,并且具有遗传倾向。产生腋臭的主要原因就是大汗腺产生的物质在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短链脂肪物质,使腋下产生难闻气味,对患者学习、生活、工作均会产生影响[1]。现阶段,治疗腋臭的方法有很多,主要以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为主。本文主要对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与刮吸术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160例腋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对照组采用刮吸术。在观察组中,男患者39例,女患者41例,年龄在20~45岁之间;在对照组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50例,年龄在21~42岁之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首先,询问患者健康状况:是否患有糖尿病、肝炎、凝血机制障碍,近期是否服用过激素类或者扩张血管类的药物。其次,对患者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检查。除此之外,强调女患者在月经期间不可以手术。

1.2.2 手术过程 观察组:在腋毛区外做标记线,剃除腋毛,让患者平躺,双臂上举外展,对手术区域进行常规消毒。麻醉剂为500ml生理盐水+0.5ml0.1%的肾上腺素+20ml2%的利多卡因,在手术区域皮肤真皮层和浅筋膜之间注射麻醉剂,这样可以为手术分离提供便利。在腋毛区域作两条平行腋窝皱襞的切口,大概长为1.5cm,之后将腋毛区域划分为三等份,切开皮肤真皮层到浅筋膜层,沿着浅筋膜层进行术野划线区的分离,形成三个皮瓣,翻转皮瓣,同时进行操作的时候,尽可能疏松组织,保留真皮血管网,利用电凝止血。针对皮瓣视野盲区而言,可以利用特制刮匙进行毛囊与大汗腺的去除,直到皮肤呈现轻度暗红色,用盐水纱条止血,用庆大霉素冲洗手术创面。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引流片,观察不存在活动性出血之后,用3~0丝线缝合,在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片,9~12天拆除所有缝合线,并且适量使用抗生素。

对照组:注射局部麻醉之后,在上臂远侧距腋毛区域外5cm位置处切一小口,并且插入吸脂针,与普通医用负压吸引器连接,之后用吸脂针进行反复刮吸,分离腋部皮肤与皮下组织,一直到不存在脂肪粒为止。最后,缝合切口,5~6天制动,10天拆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治愈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与瘢痕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临床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治愈就是腋臭消失;有效就是腋窝依然有些臭味,但是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无效就是腋臭无变化。有效与无效均看作是未治愈。

2.2 两组患者治愈率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与瘢痕发生率对比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了6~24个月,随访内容就是:是否出现了伤口出血、感染、血肿、溃疡等并发症,并且对其瘢痕发生率进行统计,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所示。

3 讨论

腋臭产生原因主要和大汗腺有关,因此,治疗腋臭的关键就是切除或者破坏大汗腺。刮吸术主要就是利用肿胀吸脂术原理,破坏脂肪层中的大汗腺,将其刮吸出体外[2]。此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轻的特点,但是存在盲视问题,并不能彻底抽吸干净,治愈效果明显低于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的治愈效果。

本实验研究表明,利用小切口皮下修剪搔刮术治疗腋臭[3],可以彻底清除毛囊、脂肪、汗腺,治愈率非常高;在手术中,借鉴了吸脂术的肿胀麻醉,效果较好,患者不会感到痛苦;在剥离腺体的时候,可以保护真皮层的血管网,减少了皮瓣坏死、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此手术操作简单,一般手术者都可以掌握,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赖劲东,王略,杨娟,等.小切口皮下修剪加搔刮术和梭形全切术治疗腋臭疗效对比[J].医药前沿,2012,2(16):177.

[2]謝松梅,曹玲,赵莉娜,等.小切口皮下搔刮修剪术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和护理体会[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28(3):198-199.

腋臭治疗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17例腋臭患者, 将其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收治的腋臭患者50例, 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78例, 女139例, 年龄17~61岁。其中曾用药物治疗40例, 激光治疗24例, 行小切口吸刮术后复发36例。对照组:男15例, 女35例, 年龄18~62岁。其中曾用药物治疗20例, 激光治疗12例, 行小切口吸刮术后复发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术前治疗情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腋窝皮肤梭型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 上肢外展屈肘。首先清洗腋窝部位, 并且备皮, 在腋窝中线为轴, 根据腋毛的分布范围设计梭形切口并标记。在常规消毒麻醉后, 沿切口线切开皮肤至深筋膜浅层, 并且切除梭形区域内皮肤的全层和皮下部分脂肪层, 并向切口两侧潜行剥离。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在止血后缝合切口, 包扎伤口。观察组给予腋窝皱襞小切口皮下剥离术治疗。取仰卧位, 双上肢外展, 屈肘, 抱头, 首先剔除腋毛, 然后标出腋毛分布的梭形区域, 并在腋中部沿腋横纹标出切口线。之后进行消毒, 并采用2%利多卡因15ml加生理盐水至200ml加肾上腺素0.1ml, 配成浓度为0.15%的局麻药行腋区皮下浸润肿胀麻醉。在腋皱襞处作横切口, 皮下分离腋毛区, 用指腹顶住皮肤面将皮下组织翻转, 在看见脂肪颗粒、大汗腺以及毛囊等组织后, 采用组织剪紧贴真皮层彻底剪除微突的淡黄色颗粒及脂肪颗粒。之后采用创面彻底止血, 用庆大霉素8万u加生理盐水100ml冲洗创面, 用5-0丝线缝合切口, 腋毛区外用4条线缝合, 术区垫松散的棉花, 打包加压包扎术区, 外用弹性绷带“8”字包扎。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d, 不换药, 术后患者需要减少上臂活动, 1w后拆线。

1.3 疗效评价

(1) 治愈:出汗时臭味完全消失, 患者及附近人不能闻及臭味; (2) 有效:出汗时有轻微臭味; (3) 无效:出汗时仍有明显的臭味[3]。总有效=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采用 (±s) 表示,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0%。观察组治疗后治愈率为95.85% (208/217) , 高于对照组的94.00% (47/50) , 但两组差异不显著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术后有2例患者因为包扎松动导致皮下血肿, 在给予有效清除血肿重新包扎后, 伤口一期愈合;3例出现少许点片状皮片坏死, 给予换药处理后治愈外, 其余患者皮片均成活良好。本组152例患者经3个月~2年随访, 6例患者有轻微臭味, 余146例患者均无臭味, 且腋窝疤痕隐蔽、细小, 外形美观。对照组出现血肿者3例, 出现切口裂开者2例, 出现切口感染者3例, 出现皮瓣坏死者3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0% (5/217) , 低于对照组22.00% (11/50) , 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以目前的医学技术对于腋臭的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有以下四种: (1) 无水酒精皮下注射法; (2) 半月清腋臭特效粉 (3) CO2激光; (4) 内窥镜手术治疗腋臭。这些保守治疗方法均不能够完全破坏分泌过多蛋白质的大汗腺, 因此治疗效果不显著, 患者满意度也较差[4]。大汗腺所分布的区域与腋毛毛囊基本相同, 而其分布的深度主要在真皮下层以及皮下浅层的脂肪之中。在本研究中, 对我院收治的217例腋臭患者进行腋窝横皱襞小切口治疗。此方法有如下优点: (1) 手术切口术野清晰, 并且操作比较简单, 利于彻底剪除患者大汗腺和毛囊。 (2) 在剪除真皮下血管网后能够避免因术中不慎损伤真皮下血管网从而形成血肿的可能[5]。 (3) 在手术后对腋区周边缝线进行加压包扎, 因此也避免的出现皮下血肿的可能。 (4) 手术全过程为无菌操作, 且皮下组织较完善, 全厚皮片在创面上成活较为容易, 弹性好, 颜色基本无改变。 (5) 皮肤真皮乳头层下血管网的血管多与皮肤表面平行, 两平行切口间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更有保障。 (6) 皮肤切口能够形成无张力愈合, 并且手术后切口与腋窝横皱襞皮纹平行, 瘢痕隐蔽而细小[6]。

在本次研究中, 对217例腋臭患者给予腋窝皱襞小切口皮下剥离术, 而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腋窝皮肤梭型切除Z整形术。两组临床治愈率无统计学院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0% (5/217) , 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的22.00% (11/50) , 差异显著 (P<0.05) 。可见对腋臭患者进行腋窝皱襞小切口皮下剥离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 对腋臭患者给予腋皱襞小切口剥离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开华, 邹晴, 康道现, 等.小切口皮下剥离加刮除术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2 (12) :1269-1271.

[2]赵志力, 谷廷敏, 隋志普, 等.改良小切口双层剥离法腋臭根治术[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7) :1068-1069.

[3]邢国辉, 孙立.腋窝皱襞小切口皮下剥离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医学, 2013, 10 (1) :70-71.

[4]陆茂, 彭科, 宋黎, 等.小切口皮下剥离联合打包治疗腋臭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 2011, 23 (10) :180-182.

[5]许凌晖, 郭海妮.小切口剥离修剪法治疗腋臭30例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 27 (3) :180-182.

上一篇:江苏淮安下一篇:行动导向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