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能力巧培养

2024-08-15

自主学习能力巧培养(精选9篇)

自主学习能力巧培养 第1篇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在教学中主要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发挥学生群体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一、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原则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可以在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阅读,可以不必在阅读后完成附加任务……但是,这些自由并不是说学生的阅读是放任自流的。阅读材料的选择应受到知识、技能培养目的的引导,阅读任务的形式应当根据材料的题材和体裁来设置,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应当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调整与提高,完成阅读任务的成就感应该是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到自豪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发现英语对其个人发展的好处,然后辅助其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材料,接着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阅读中的问题,之后开展作文竞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逐步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形成运用英语的自我意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下是我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一个案例。在完成课文“Michelangelo”的精读教学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份自我反思清单:

1.I am most interested in______in/of the text,why?

2.In this unit,Ilearned______.

3.After learning thisunit,do I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ive voice?

4.I think my hero/heroin is because_______.

5.I can list the followingpersons as examples for me to learn from_______.

6.My favorite activity in this unit is_______.

7.The new words I learnedand remembered in this unit are_______.

8.The new words I stillhave difficulty are_______.

9.I find the following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helpful:_______.

10.My plan for learningthe text in the next unit is___.

通过这份清单,我试图启发学生反思:课文学习是否促进了自身语法知识水平的进步?是否能理解一些生词的含义并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句型进行相关话题的表达?是否掌握了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组织结构?是否注意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所崇尚的精神的异同点?是否注意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是否能在未来的阅读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

二、发挥学生群体的影响

积极向上的班风、良好的群体影响在高中生的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就英语阅读能力而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阅读技能,有了一定的阅读速度,加之存在于学习方面的同伴间竞争的压力,他们会产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以保证自己不落伍于同龄人的心理需求。以下是我做的一个小调查。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第2篇

实践证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去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在实践操作中得到亲身体验。

精心设计练习,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而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反馈的手段,而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机。因此,教师要尽心设计课堂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满足其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条件,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

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一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愤悱”心理状态,或在问题中融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索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抓住契机,让学生产生新的需要。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的岔道口指路,使学生能动地发展。数学的核心是思考,而有价值的思考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教学时要遵循教材的意图,创设空间让学生在经历了一些自我亲身探究后主动获取知识。

2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在探究实践中,培养合作自学的方法

小学数学涉及面比较广,而在数学世界中,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方法来解决与处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来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也可以分享其他学生的解题方法。笔者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有讨论,也有争辩,且在小组讨论及争辩过程中可以升华学生的解题思路,可以多途径来分析问题,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点之后,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实践性的问题:为一个制作铅笔盒的厂家设计出一种可以摆放50枝铅笔盒的纸箱,题目要求制作纸箱的纸板要最省。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可以明确的是40枝铅笔盒无论如何摆放,其体积是固定不变的,而变化的则是表面积。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动手自己操作一下不同的摆放形式所产生的形状,然后分组学习探究不同的摆法的表面积之大小,接着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比一比哪种方法的纸板最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学生小组探究中很轻松地获得探究体验,收获不少。笔者也发现,通过小组合作的思考,学生很快找到几种方法,这就是集体智慧火花发生碰撞所产生的结果。同时,笔者发现,运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可以比较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境创设缺乏针对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精心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教学可以使单调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对问题有更具体深刻的认识。情境教学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个别教师为了强调个性和新奇,创设情境时会安排一些不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这就不利于课堂教学氛围地活跃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幼儿学习兴趣巧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幼儿

一、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发现并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兴趣。幼儿没有了学习兴趣,厌学,不喜欢上幼儿园,那么成人无论花多大力气劝说、督促,效果也不会明显。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快速发育,动作的逐渐协调,认识的兴趣也越来越广泛,但是这种兴趣还极不稳定,大多都伴随着活动的开始而产生,由活动的结束而终止,犹如昙花一现,时间很短。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善于发现孩子兴趣的切入点,尽可能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幼儿喜欢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的气氛愉快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整合教育落到实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使幼儿终生受益。

二、影响幼儿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幼儿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幼儿学习的兴趣。包括幼儿园里教师的因素;幼儿园环境设置的因素;幼儿同伴的因素;家庭的因素等等。下面我将对主要因素——教师作进一步的分析。

教师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去制订教育目标,选择那些在成人思维定式中孩子们应该学习的知识和内容,结果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都归结于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大人尚且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幼儿更是如此。所以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以孩子自身为中心,上课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孩子”。因此,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和家长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培養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变得日益重要,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说教式、死记硬背等教育方法已逐步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让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教师应紧密结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由于幼儿年龄尚小,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因此,在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时,首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不够成熟,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因此,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选幼儿知识范围以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正如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应遵循“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比如,中班故事《春天的电话》,故事中出现了小松鼠、小白兔、小花蛇、小狐狸、小熊,五个好朋友相互打电话告知春天来了的消息。中班幼儿就非常感兴趣,非常爱听,并能从故事中学到知识,懂得一些内在的道理。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小班幼儿的思维较简单,喜欢听重复的故事。而中班幼儿的思维较小班幼儿的思维要复杂得多,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喜欢听那些没有听过的、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如果你一味地讲重复而简单的故事,他们会非常不耐烦,并且不感兴趣。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学习是他们不断前进的脚步,兴趣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动力。让兴趣伴随幼儿一生,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孩子快乐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第4篇

一、以“趣”创设导入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导入问题, 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 及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 我先板书“3 () =30 () =300 () ”, 然后问:“谁能在这三个数后面的括号里添上合适的单位, 使等式成立?”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到非常新奇, 他们开始各抒己见, 有的说“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 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这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要求填上的是相同的单位, 这些数要怎样变化才能使上面的等式成立?”学生一听, 思维更加活跃, 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接着我借提问导出新课:像3、3.0、3.00这些数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二、巧设探索问题,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桥铺路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从课题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 开展积极的探索活动,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初步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不断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由于学生已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旧知识,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现知识的迁移。先让学生猜想:“除法中有商不变性质,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你能猜猜分数会有怎样的性质呢?”再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然后继续质疑:“如果不‘同时’会怎样?”“如果乘上或除以的数不相同, 结果会怎样?”“为什么必须把0除外?”让学生分别举例说明。使学生在猜想、验证、质疑、讨论的探索活动中, 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时初步体验学习数学概念的一些基本方法,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设计总结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思维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数学能力的基础。课堂总结时的提问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探索的过程,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学到的新知识系统化, 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而且能够揭示隐藏在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如上面提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就是运用了类比联想的思维形式, 在进行课堂总结时, 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从而让学生感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验证———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一学习方法。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第5篇

自主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时时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预留自主学习的时间,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每节课中,教师都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索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中,我一直把预习作业放在课堂上,作为一个教学重点进行。在预习中,主要要求学生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弄清课题与文章的关系,记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粗知文章大意,探究文章主旨。第二,学习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疑问?让学生在预习中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包括词、句、标点、修辞等多元的内容都可以质疑问难,这样,使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同时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第三,学习了这篇课文,我还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把目光从课内伸向课外,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上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愉悦、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得自主、学得生动,使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去。

二、营造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学生是发展个体,他们对教材、问题的感受和体验,理解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珍视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敢于否认自我、同伴和老师。因此,老师积极扶植和培养学生这种自主精神,鼓励学生敢于争论,对书本、权威和老师敢于质疑。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得到深化,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正是由于课堂上质疑氛围的创设,才逐步形成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也给教师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三、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时空里自主探究。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自学提示,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或单独、或与同学合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在班上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尽管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策略以及所达到的水平并不一样。学生的尝试或成功、或失败。但是在自由的努力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所带来的遗憾或喜悦,这才是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数形结合巧利用 思维能力妙培养 第6篇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制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因此,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落实新课标理念、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把抽象难懂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相对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就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数形结合丰富了表象的储备,而表象的运动过程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为其研究的对象,而数和形是相互联系,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因此,数形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案例1:计算

这道题目,直接进行计算,需要进行通分,也可以得到结果。但如果我们联想到分数的计算可用几何直观图表示,那么现在可构造一个面积是1的正方形,如右图所示。先取它的一半作为,再取余下一半的一半作为,再取余下一半的一半作为,最后取余下一半的一半作为,余下部分的面积恰好也为,因而,不用计算,看图我们就可以得出:1

二、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来说是从直接感知到表象,再到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表象介于感知和形成科学概念之间,教学中,抓住这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立数学概念,并初步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2:某位教师执教“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片段如下:

1.情境导入,认知定律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积极主动,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

出示笑脸图,每行有六个白色笑脸图、四个灰色笑脸图,共五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以图想数,数形结合,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两种解法:

①先算出1行有多少个笑脸,再算出5行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6+4)×5=50(个)

②先算出白色笑脸、灰色笑脸各有多少个,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6×5+4×5=50(个)

师:因为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6+4)×5=6×5+4×5或6×5+4×5=(6+4)×5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50个,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一样)(6+4)×5是6和4的和乘5,而6×5+4×5是6和4都和5相乘,再把积相加,5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

(6+4)×5=6×5+4×5这个算式中左边的式子是怎样等于右边的呢?

老师画线演示如下:

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激发学生举例验证)

2.验证猜测,概括定律

启发提问:

(1)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能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个例子,能口算的口算验证,不能口算计算验证。强调:不要只举因数是一位数的例子)

①抽象本质特征。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②归纳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2)请学生汇报结果,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为了简便,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

(4)启发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a+b)×c=a×c+b×c能不能用图形进行表示呢?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体现以数想形,数形结合,初步理解定律)

从图可以看出:大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长方形面积之和。

即:(a+b)×c=a×c+b×c

总之,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林华珍.渗透数形结合教学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J].才智,2012(24).

如何巧设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第7篇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是要寻个究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环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对实验结论进行大胆假设和猜想,并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和资料。如在执教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杠杆”一课,做“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时,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位力气大和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比试。学生一致认为力气大的会赢,我让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学生亲自试验后提出了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接着,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围绕支点位置、杠杆臂长度、人的重量等方面提出了几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境的创设,有效地传授了知识,在成功的体验中促进了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设计实验方案,寻找探究途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提出无数个问题,进行考察和论证,筛选出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确定一节课内或生活中能有效探究的问题作为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的实验方案。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大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猜测敲、拍、拨、摩擦、说话……产生了声音。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正确与否呢?让学生选择在桌面、鼓面上放些纸屑、米粒、小豆,通过敲打桌面、鼓面,来观察纸屑、米粒的跳动发出声音的现象,再演示用力弯曲钢尺或攥紧木棒让学生观察声音与用力无关;接下来让学生观察物体与振动的关系,发现橡皮筋是柔软的,桌框下面是空的,敲打发声时会振动;然后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质疑:声音真的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学生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花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得出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而实现认识上的新跨越。当然,对有些无法用实验形式展现的探究素材,如植物怎样喝水、五年级上册食物链、下册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问题可借助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观赏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三、注重实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了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了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分组合作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单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相互交流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接亮小灯泡一课时,我将学生4人分成一组,每组下发一张空白实验报告单,根据实验方案学生挑选了导线、小灯泡、开关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先接亮一个小灯泡,及时交流怎样把小灯泡接亮的,并要求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掌握了电流、电路概念后,再做接亮多个小灯泡的实验。学生不断尝试、观察、讨论、思考,汇报交流实验发现:①只有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封闭电路,小灯泡才能发亮;②灯泡的亮度与电池的个数有关;③用同样的电池使2个小灯泡同时发亮的连接方法有两种。在实验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萌发。

四、展示实验成果,拓展探究空间

实验活动结束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便是展示实验成果。只有大家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或结论展示出来,才能知道通过探究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结果可能与事先猜想的不一样,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的科学探究空间才能得到拓展,探究素养才能逐步形成。如在完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电磁铁实验后,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哪一端,各小组制作的简单磁铁吸的大头针的个数为何不一样等。通过展示交流,学生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予让学生实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课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个实验,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技能,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摘要:<正>《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小学生的好奇心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是要寻个究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环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对实验结论进行大胆假设和

参考文献

数形结合巧利用 思维能力妙培养 第8篇

一、利用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就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数形结合丰富了表象的储备, 而表象的运动过程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为其研究的对象, 而数和形是相互联系, 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 往往要借助于形, 在探讨形的性质时, 又往往离不开数。因此, 数形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想象能力, 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案例1:计算:

这道题目, 直接进行计算, 需要进行通分, 也可以得到结果。但如果我们联想到分数的计算可用几何直观图表示, 那么现在可构造一个面积是1的正方形, 如右图所示。先取它的一半作为1/2, 再取余下一半的一半作为1/4, 再取余下一半的一半作为1/8, 最后取余下一半的一半作为1/16, 余下部分的面积恰好也为1/16, 因而, 不用计算, 看图我们就可以得出:。

二、利用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来说是从直接感知到表象, 再到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表象介于感知和形成科学概念之间, 教学中, 抓住这个环节, 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建立数学概念, 并初步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2:某位教师执教“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片段如下:

1.情境导入, 认知定律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积极主动, 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 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

出示笑脸图, 每行有六个白色笑脸图、四个灰色笑脸图, 共五行。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以图想数, 数形结合,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两种解法:

①先算出1 行有多少个笑脸, 再算出5 行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 (6+4) ×5=50 (个)

②先算出白色笑脸、灰色笑脸各有多少个, 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6×5+4×5=50 (个)

师:因为结果相同, 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 (6+4) ×5=6×5+4×5或6×5+4×5= (6+4) ×5

引导学生观察, 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 但结果都是50 个, 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 (数字一样, 符号一样) (6+4) ×5 是6 和4 的和乘5, 而6×5+4×5 是6 和4 都和5 相乘, 再把积相加, 5 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 或相同因数。

(6+4) ×5=6×5+4×5这个算式中左边的式子是怎样等于右边的呢?

老师画线演示如下:

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 (激发学生举例验证)

2.验证猜测, 概括定律

启发提问:

(1) 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 你们能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 个例子, 能口算的口算验证, 不能口算计算验证。强调:不要只举因数是一位数的例子)

①抽象本质特征。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 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

②归纳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 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2) 请学生汇报结果, 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 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 为了简便, 如果用a, b, c表示3 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 (a+b) ×c=a×c+b×c

(4) 启发学生思考, 乘法分配律: (a+b) ×c=a×c+b×c能不能用图形进行表示呢?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体现以数想形, 数形结合, 初步理解定律)

从图可以看出:大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长方形面积之和。

即: (a+b) ×c=a×c+b×c

总之,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形结合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形象材料, 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巧用事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9篇

一、用事例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数量大、基础参差不齐,加上环境、文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思维呈现多样性。

运用事例解决农村中学生各种思维问题,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事例可以不受知识体系的约束而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契机。汕头大学教授王伟廉认为:对于创造来说,人的思维还必须具有独立性,或叫独立思考,也就是不迷信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事实。(2)事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能力。特别是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3)运用事例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运用恰当的事例能够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避免及矫正学生的怪异和偏激思维。

湖南师大版思想品德课本提供了丰富的事例,现行教材有许多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事例。诸如:“可怕的冰点”、“哲学家与渔夫的故事”、“国王的邻居是个钉子户”、“蜗牛满了吗”等,这些事例涉及道德、法律、心理、生命与健康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初中学生已具有初步思考能力,用事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对创造性思维与其他思维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创造性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美国吉尔福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或者主要是发散思维,并且同直觉思维有关。但是更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也包括理论思维和创造想象。也有人认为在诸多思维的协调发展中,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前述的观点共同肯定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可以这样认为:各种思维在培养和运用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如创新性思维在性质上强调创新并产生新的东西,而发散思维则更侧重多向性和多角度,故培养创造性思维又要依赖于发散性思维。但是,缺少辐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又无法对各种设想进行科学取舍、归纳。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思维为基础的多种思维的有机综合运用。

三、用事例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

1培养发散思维为主,注意与辐合思维协调。

现以寓言事例说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笔者运用质疑法和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点石成金”的故事,学生们结合事例发表不同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得百两黄金也好,甲穷的原因是坐吃山空,如以百金为本,或经商或生产,甲不会穷了;有的学生认为点金术是仙家绝术,难以驾驭,仙术不得,不如得百金解决当前困难。通过对这一故事的讨论,一方面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积极独立的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唯教材是从,从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讨论发表观点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针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求得点金术最好,但风险最大;得百金又勤劳致富,人辛苦但稳妥些。得百金而坐吃山空不好;仙术百金均不得最差。这样,学生的辐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和一定的条件对运用发散思维得出的多种假设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佳方案。现以法律事例说明如何培养辐合思维能力,笔者在讲授新课“财产的继承权”时运用层递提问教学法,以龚桥诉外婆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协调能力。首先,笔者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列清案例当事人的关系及其位居的继承顺序。其次。要求学生当法官,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判决并说明判决理由。再次,笔者引导学生齐读遗产分配原则,组织学生根据遗产分配原则和案情对各种判决及理由逐个分析。最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归纳,使学生们最终形成一致的观点。

上述两例均使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得到培养,而且是协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

2巧用事例协调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

笔者现以道德事例说明培养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运用道德事例教学,有利于让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结合读读议议中的“盲人打灯笼”部分,笔者让学生以歇后语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观点在归纳总结后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瞎操心,无聊,白浪费蜡,浪费灯油,多此一举等。第二组:双赢;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保护自己,照亮别人;利人利己等。通过讨论,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然后笔者组织学生阅读故事,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分析、论证自己的看法,学生理性地放弃了第一组观点,第二组观点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可。利用事例来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活跃课堂,突出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力,又使学生悟出人生的意义,较好地达到了教书育人之目的。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事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思维的独立性。要让学生毫无拘束地进行独立思考,必要时给予引导、提示,要保证思考时间。(2)作好评析准备工作。(3)有序地组织评析。组织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事实对各种观点及理由进行分析、评点,允许学生为自己的观点辩解和补充理由。(4)教师进行点评要克服思维定势,要灵活地协调培养学生各种思维。

上一篇:文学性下一篇: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