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闭式引流术

2024-05-17

微创闭式引流术(精选11篇)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治疗的5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自发性气胸诊断标准,肺组织压缩≥30%,临床有明显的气急、呼吸困难或胸痛症状,所有患者均排出外伤及医源性气胸、出血性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17~75岁,中位数年龄48.6岁。将56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资料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观察组接受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局部皮肤消毒,用2%利多卡因麻醉,胸腔刺针穿刺至胸腔,回抽有气体后,退出针芯,连接导管,接闭式引流瓶。

1.3 评估指标

临床疗效:(1)治愈:胸片示肺完全复张,气胸消失;(2)有效:气体明显减少,肺大部复张。(3)无效:胸腔闭式引流3周,胸片提示肺未复张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例观察组患者中有30例引流后肺完全复张,2例因交通性气胸行手术治疗;24例对照组患者中20例引流后肺完全复张,4例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肺复张时间、术后胸痛时间、操作时间、切口大小及患者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由于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压力增加,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快速有效地排除胸腔内气体是临床救治的关键[5,6]。临床常用的治疗气胸方法包括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手术治疗,胸腔穿刺术需多次穿刺,抽气过快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及肺损伤,如果患者在胸穿过程中突然咳嗽还可能造成人为气胸[7,8]。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复杂,创伤大,硅胶管的弹性小、管径大以及术后疼痛限制患者肺膨胀的动作,使肺复张时间延长[9,10]。

本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肺复张时间、术后胸痛时间、操作时间、切口大小及患者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相对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具有以下优点[11,12]:(1)导管尖端螺旋呈猪尾状,对心肺无刺激,组织相容性好,对胸膜刺激性小,不易造成继续性胸腔积液;(2)利于引流,如果导管有堵塞,可插入导丝再通,不需要重复穿刺,减少因重复操作对机体的损伤,有利于减少并发症。(3)对机体损伤小,皮肤疤痕小,导管和胸壁密封好,由于伤口小、愈合快,无需缝合,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而传统闭式引流切口大、愈合慢,对机体损伤大,术后疼痛影响患者深呼吸,不利于肺复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由于需要每天更换引流瓶及换药,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确切,同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理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卓安山,曾葭,李奕,等.微创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108例疗效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09;2(15):88~89

[2]韩慧云,王新房.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及胸腔内注入粘连剂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7~128

[3]徐丹.家族性气胸5例报道.中国医药导刊,2008;10(7):1033~1033

[4]Aihara K,Handa T,Nagai S,et al.Efficacy of blood-patch pleurodesis for second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in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nternalMedicine,2011;50(11):1157~1162

[5]Treasure T.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pneumothorax:the evidence,changing practice and current opinion.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2007;100(9):419~422

[6]彭俊,张元文,骆艳丽,等.腹腔镜下小切口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应用.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7):513~514

[7]乔杰奇,余婷婷,邱劲松.微创导管穿刺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比较.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3):45~46

[8]徐振怿,左建新.微创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在气胸治疗中的临床分析.潍坊医学院学报,2010;32(4):279~281

[9]刘菁,李志家,梁克.微创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1):674~675

[10]梅爱红,钱巧慧,沈眷明,等.微创气胸引流术方法的临床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7;28(6):59~64

[11]邵华军,陈昊,张文辉,等.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中国临床医学,2008;15(5):612~614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2篇

器材: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包括5ml针管1只,中心静脉穿刺针1只,导丝1根,扩张器1个,中心静脉穿刺软管1根,橡胶手套1付)1个,延长管1根,水封瓶1个,橡胶手套1付,10%利多卡因1只,500ml生理盐水1瓶 操作人员:操作者1名,助手2名 图示:、操作步骤:

1.操作者、助手1带无菌口罩,帽子。

2.操作者根据胸片或胸部CT,体格检查选择穿刺部位。3.助手1行穿刺部位局部消毒,铺洞巾。

4.操作者持5ml针管从助手2处抽取10%利多卡因,并行局麻,同时根据针从胸膜腔抽出气泡所进入的深度估计穿刺深度。

5.助手1连接穿刺针,导丝递给操作者。

6.操作者持穿刺针穿入一定深度,可抽出气体后使导丝进入胸膜腔约10cm,退出穿刺针,使扩张器进入胸膜腔至抵抗感消失。退出扩张器,使穿刺软管进入胸膜腔约10-12cm,退出导丝并夹闭软管,操作过程中助手1协助固定导丝及传递工作。7.助手2准备水封瓶,连接延长管。

8.操作者连接延长管及穿刺软管,打开夹闭见有气泡从水封瓶逸出。9.局部固定。注意事项:

1.操作前必须进行辅助检查及体格检查。2.操作前宜应用支气管解痉药物。3.操作过程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4.操作完毕应听诊对比两侧呼吸音。

经验之谈:退出导丝时夹闭软管一定要迅速,此时容易导致气体进入,形成气胸;可能的话,让病人配合吸气后闭气做呼气动作,造成胸腔内正压,减少气胸形成。

个人认为:1 管径相对要粗,否则很容易堵塞的,对后续的治疗造成很多麻烦;2 可以剪些侧孔,引流效果会好些;3 置管无需过深,一是影响引流效果,二是容易堵塞,三是增加感染机率。

个人经验:1疗效不错,微创,患者易于接受。我们治疗过自发性闭合性气胸、交通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几个都是一侧肺全压缩且纵隔移位),也治疗过较多的液胸(血胸没试过)。2.美观:年轻人患气胸者较多,外科手术会留下疤痕,此法则无。

注意点:1.尽量用粗的中心静脉导管,我们一般用外径为2mm的,用引流用中心静脉导管更好(网上见过,但没用过)

2.放置不宜过深,胸内4cm合适,引流管放进水封瓶的深度不宜过深,2cm合适。

3.产生皮下气肿者较少,少量无需处理,较重的皮下气肿需用水封瓶控压性持续吸引或换用外科用粗管

4.超过2周不闭全的气胸应查找原因,以确定需手术还是粘连。5.连接方法多不正规,多自制水封瓶,可用2ml注射器连接引外科用闭式引流瓶,即付合无菌常规,引流气体也顺畅。

再告诉大家一个技巧:

选定好肋间隙后,不要直接穿刺,先用左手将拟穿刺处皮肤上推,将下面皮肤拉到穿刺点上,再麻醉、破皮、进套管针,这样的目的是置完管后原来上推移位的皮肤及软组织回位,使引流管进入胸壁的路径是斜行的,可有效避免长时间置管后引流管处漏气及皮下气肿的形成。再告诉大家一个注意事项:

液气胸患者如果做了闭式胸膜活检后,不要在活检的部位再进行置管引流,我曾经一个病人,液气胸,先行胸膜闭式活检,然后就在同一个地方作了中心静脉导管的引流,结果造成了皮下气肿,蔓延到正个胸壁。应该是局部活检后壁胸膜破损,气体极易进入软组织形成皮下气肿。

个人提出一些小的经验和见解,大家分享、点评一下:

1.置管过程中患者体位要放松,尤其是术侧胸大肌;否则术后查胸片会发现锁穿管打了个“几”字形的折。个人认为不利于气胸护理,有加重气胸的可能(个人见解而已,尚无相关文献证据)。2.气胸置管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是闭合性气胸,经间断抽气或闭式引流术后2~3天内气胸基本会吸收;若是交通性气胸,3天不会明显减少,就应该行闭式引流,否则不利于肺脏复张。胸腔积液更不能置管太长时间,尤其是年老、体弱、糖尿病的患者。我发现过胸腔积液置管7天后拔管,从穿孔内一直漏出胸水,加压压迫1~2小时才停止。

3.因为气胸置管时间不会过长,所以没必要缝合固定,仅用贴膜固定即可。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机会感染。但神志不清的患者要注意加强护理,实在不稳妥就缝上吧。

4.术前、术后及术后3天内,应随时复查胸片,监测病情进展。可以避免出现特殊情况,猝不及防。

还有些什么话想说,暂时想不起来了,想起来再说吧!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应该是比较成熟的方法,至于堵管如果处理好几个环节发生率应该是很小的。

1、胸液有纤维分格时,要及时注入尿激酶,即能使胸液引流彻,又可避免堵管;

2、大量胸水接引流袋外,中少量胸水一般不接引流袋,每天抽液一次,可同时注药,抽毕要用肝素液封管。这样比较方便病人。

3、我们有两例脓胸的患者也用了这种细管,每次抽液后注尿激酶,也没有堵管。

4、堵管后的处理:先用生理盐水通管,如果通后要及时腔内注入尿激酶;如果生理盐水通不开,可以将导引钢丝消毒后,再插入管内疏通。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3篇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微创置管引流;胸腔闭式引流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90例自发性氣胸均分两组,微创置管组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在15-72岁之间,平均年龄52.8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气胸30例,哮喘并发气胸6例,尘肺并发气胸9例。胸腔闭式引流组45例,男43例,女2例,年龄在25-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9岁。其中COPD并发气胸30例,哮喘并发气胸6例,尘肺并发气胸9例。

1.2临床症状与体征: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气促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频率加快,胸部叩诊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或减弱的体征,胸部X线或CT可见不同程度的肺野压缩,少数有胸腔积液表现。

1.3材料准备:微创置管引流组:2%利多卡因5ml.,抢救药物及用品,一次性抽液包1个(由沈阳汇德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内含规格14G导管1根),简易水封瓶1个。

胸腔闭式引流组:2%利多卡因5ml.,抢救药物及用品,切开缝合包1个,胸腔闭式引流瓶1个。

1.4手术方法:微创置管引流组:患者取平卧位或仰卧位,以锁骨中线外侧第二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为穿刺点,局限性气胸患者需根据X线选择穿刺点 [1]。打开一次性抽液包,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无菌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胸膜腔逐层浸润麻醉,回抽可见气泡。术者右手持穿刺针经麻醉路径缓慢刺入胸膜腔,沿穿刺针置入引流导管至胸膜腔,通常引流导管置入胸膜腔深度约3-5cm,退出穿刺针,连接导管与简易水封瓶,见水泡逸出即穿刺成功。用贴膜固定引流导管于胸壁,手术时间约5分钟。

胸腔闭式引流组:手术切口位置选择同上,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无菌巾,以2%利多卡因在局部胸壁全层作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层,经肋骨上缘置入带侧孔的胸腔硅胶引流管。引流管的侧孔应深入胸腔内2~3cm[2]。连接导管与水封瓶,见水泡从水封瓶逸出即穿刺成功。硅胶管置入胸膜腔长度约3-6cm,缝合切口,用缝线固定硅胶管于胸壁皮肤上,手术时间约30分钟。

2结果

微创置管引流组:COPD并发气胸组30例治愈[3]20例,好转9例,1例持续引流15天无效转胸外科治疗。治疗时间3-15天,平均5天。哮喘并发气胸组6例治愈5例,好转1例,治疗时间1-5天,平均3天。尘肺并发气胸组9例治愈[5例,好转2例,2例持续引流15天无效转胸外科治疗。治疗时间5-15天,平均治疗时间8天。总有效率93.3 %。

胸腔闭式引流组:COPD并发气胸组30例治愈18例,好转10例,2例持续引流15天无效转胸外科治疗。治疗时间5-15天,平均7天。哮喘并发气胸组6例治愈6例,治疗时间2-5天,平均4天。尘肺并发气胸组9例治愈5例,好转1例,3例持续引流15天无效转胸外科治疗。治疗时间5-15天,平均治疗时间10天。总有效率90%。

3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如果气胸量小于20%,而且为闭合性,症状较轻,PaO2>70mmHg时,经保守治疗多可治愈,气体7-10天内吸收[1]。如果气胸量大于20%,或虽然气胸量不到20%但患者症状明显,或经休息和观察气胸延迟吸收,均应予以胸腔穿刺抽气。胸腔插管闭式引流为治疗气胸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橡胶管及T管引流均系大导管引流,其优点为引流排气效果好,但其操作复杂,对组织创伤大,患者痛苦大,术后患者常强迫半坐体位、活动受限明显,且胸腔感染机会多,易造成皮下气肿,患者多有恐惧心理,特别是老年体弱者难以耐受。采用微创置管引流不仅克服以上缺点,而且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紧急情况下,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②损伤小,痛苦轻,适用于各种年龄,尤其是心肺功能衰竭的老人;③恢复快,无切口,通常穿刺点拔管后1天即可恢复;④节约费用,减少住院天数;⑤携带方便,可以变换体位,便于下床活动,不影响生活休息,患者易于接受。但对于有尘肺患者因其肺功能下降,胸膜腔分泌物增多,易导致引流不畅,可用0.9%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或给予负压吸引,如仍无效应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排气。

总之,微创置管引流治疗气胸具有简单、安全、方便、有效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2000:142-148

[2]吴在德 吴肇汉 郑树等 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2003:337.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68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 年龄46~84岁,平均(59.5±4.8)岁;病程5~23年,平均(13.2±5.2)年;右气胸18例,左气胸12例,并侧胸腔积液4例合。试验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8~ 85岁,平均(60.5±5.9)岁;病程5~23年,平均(12.9±3.2)年;右气胸19例, 左气胸12例,合并侧胸腔积液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精神疾病、神志不清、 意识模糊患者,最近1个月内应用糖皮质激素史患者,有肺部感染史患者,气道有大量分泌物需气管插管吸引患者, 无力排痰患者。

方法:1对照组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给予患者碘酒消毒、局部麻醉, 根据X线片气胸位置,在患侧第2肋锁骨中线处做1~2 cm的切口,分离皮下、肌层,再插入硅胶引流管,固定好装置, 缝合,在切口处覆盖经无菌操作的敷料,在硅胶管的另一边接好水封瓶。观察引流瓶水柱波动情况,若气体溢出, 则说明引流通畅。待无气体溢出,复查胸片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且1 d之内情况稳定,拔除引流管。2试验组行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给予患者碘酒消毒,根据X线片气胸位置,以患者患侧第2肋锁骨中线处为穿刺点,用浓度2%的利多卡因麻醉。应用一次性生产包,用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胸腔,有落空感时完成进针,将穿刺针侧部细软管接口与5 m L注射器连接抽取气体,再次确诊。用穿刺针粗软管将导管(LDF005型)插进体腔,将导管插进胸腔约7~10 cm,拔出穿刺针,滞留导管,利用导管接头将导管和水封瓶连接。若气体溢出,则说明引流通畅。待无气体溢出,复查胸片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且1 d之内情况稳定, 拔除引流管。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发生率。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判定分显效、 有效、无效3级记录数据。1显效:患者气体吸收完全、肺基本完全复张;2有效:患者肺大部分复张(肺压缩不超过5%);3无效:患者气体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1.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 ( χ 2=4.209, P<0.05), 见表1。

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试验组仅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8.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3.5%(P<0.05),见表2。

讨论

COPD并发气胸常因胸膜下肺泡破裂,空气异常进入胸膜腔造成。气道狭窄且肺功能损伤,并发气胸会加重肺功能障碍, 甚至危及生命, 应紧急处理[3]。 COPD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支气管壁充血水肿、纤维化,肺泡容易破裂或形成肺大泡,当用力咳嗽或呼吸道感染时,肺大泡破裂形成气胸[4]。常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复张肺组织以使肺功能恢复。 常规胸腔闭式引的引流管较粗且硬、对肺组织造成损伤,并发症较多。

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一经确诊,应给予抽气、闭式引流治疗,同时又预防并纠正其他并发症,预防治疗气胸过程中在对侧或同侧再发生局限性气胸,单侧气胸量<20%的闭合性气胸, 无须抽气治疗,可治愈[5]。若气胸量< 20%且伴有呼吸困难,需经抽气治疗才能缓减[6];若经抽气治疗症状得不到很好的缓减,气胸仍反复性发作,则应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与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相比,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具有如下优点:1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成人,同样可用于婴儿)。2导管细,弹性好,不宜压扁且有侧孔,故容易发生导管阻塞。3皮下气肿发生较少,34例试验组患者仅发生1例,主要是由于对胸膜壁层的损伤较小,导管密切与组织接触。4穿刺损伤小,无明显疼痛感,术后对正常生活影响较小,可正常进行日常活动,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切口会造成较大的疼痛感,严重时需加用止疼药。损伤小儿愈合较好,无较大的瘢痕,不影响美观,适用于追求美观的患者。5导管较细,排气时间较长,不易发生复张性肺水肿,本研究在治疗中还嘱咐患者避免剧烈咳嗽排气, 应大声交谈,以利于排出气体。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的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的70.5% (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安全性较高。保持呼吸道畅通通常需要给予营养支持和吸氧,在治疗气胸的同时应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治愈后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治气胸复发。

综上所述,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疗效较理想, 操作简单,创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瘢痕不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本荣,张丽.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行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8):1312-1313.

[2]冯再能.微创闭式引流治疗慢阻肺并发自发性气胸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559-560.

[3]纪志远,姜东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48-49.

[4]黄浩.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6):2173-2175.

[5]Foley RN,Parfrey PS,Sarnak M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 Am Soc Nephrol,2013,9(12):16-23.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5篇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胸腔积液;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92-01

胸腔积液是胸膜表面间质的液体过多漏出或渗出并积蓄在胸膜腔形成。临床上传统的方法为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明确病因对症处理。特别是恶性胸腔积液增长速度快、易复发,大量胸腔积液可导致肺容量下降,引起肺不张或感染,并使纵膈移位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甚至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现将笔者所在科室采用此方法治疗胸腔积液38例的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2~78岁,平均(55.62±3.28)岁。所有置管患者选择经超声胸水定位水深5 cm以上,结合胸片或胸部CT估测胸水量在1 000 mL以上者。其中结核性胸膜炎10例,恶性胸腔积液22例,心衰等其他原因所致胸腔积液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B超定性定位 穿刺前都经B超定性定位,以确定最佳的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一般取肩胛下角线第8~9肋间或腋中线第6~8肋间作为穿刺点。

1.2.2 穿刺 局部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生效后,穿刺针垂直刺入胸膜腔,回抽到液体后,经穿刺针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后,经导引钢丝进行扩张皮下组织,最后沿导引钢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约10~15 cm左右,退出导引钢丝,接一次性集尿袋持续引流。见积液流出后皮肤外缝扎固定导管。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其中2例导管脱落重新置管,2例出现导管阻塞用导丝或生理盐水冲管后复通,1例置管后胸痛3 d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经5~28 d置管胸液引流彻底。22例恶性胸液患者经导管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或免疫增强剂。10例结核性胸膜炎经积极配合抗痨药物治疗6~9个月后基本治愈。其余经约1周左右引流及对症治疗后好转。

3 结论

中、大量胸腔积液压迫症状明显,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结核性胸水蛋白含量高,易造成胸膜粘连,应尽快抽尽液体[1],因此胸腔放液治疗是较重要的治疗方法。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深静脉导管质地柔软光滑,组织相容性好,局部无刺激,可以避免对胸壁胸膜的刺激,减少医源性创伤。无需切口,创伤小,不易继发感染,拔管后无瘢痕[2]。(2)深静脉管壁薄,管径细软,置管期间患者仍可以下床活动,不会影响生活质量。(3)38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11.9 d,最长置管28 d。(4)胸穿时安全的抽液量仍不明确,理论上讲抽液过程中减少的胸腔压力决定安全抽液量[3],每次胸穿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如并发气胸、药物外渗、胸膜反应等,且疗效不佳。而胸腔闭式引流可达到持续缓慢或间歇少量排液的目的,可短期内缓慢、不定时安全排放液体,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胸水量,利用中心静脉导管上的调节开关控制每天的排放量,可防止排放过快造成肺水肿等并发症。(5)患者易于接受配合进一步治疗,引流较为彻底,使胸膜腔内注入的药物能达到有效浓度[4]。

同时工作中需加强观察、加强导管的固定,以防脱落。胸腔内脱落的坏死组织或纤维蛋白和血凝块较多,易造成堵塞,每天放液前和封管前均需用肝素或生理盐水冲管保持通畅。置管时间尽量不要太长,否则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应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以防产生恐惧心理[5]。

总之,与常规胸穿抽液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安全、可靠、损伤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能高、医疗风险小的优点,并可提高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4-115.

[2] 李永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147.

[3] 朱钟鸣,孙耕耘.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指南摘要[J].临床肺科杂志,2002,7(4):50.

[4] 陈文彬.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4):201.

[5] 季静.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08,14(18):127-128.

(收稿日期:2011-12-15)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6篇

关键词:气胸,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病情易反复发作,易发生各种心肺的并发症,而自发性气胸是慢阻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对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给予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有学者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果显示可有效促进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1]。该研究中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接收的70例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组的方式探究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70例于该院接收的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患者均符合慢阻肺诊断标准及气胸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作气胸。将入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组内均有35例患者,实验组中,女16例,男19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6.2±8.6)岁,对照组中,女15例,男20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5.9±8.5)岁。两组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予以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抗感染及畅通气道等对症治疗,采用,常规消毒,以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为穿刺点,麻醉后经穿刺点将10 m L注射器垂直插入进针,抽出气体后,在穿刺针内插入导引钢丝,沿导丝扩张皮肤,再将中心静脉导管沿导丝插入,插入约15~20 cm,拔出导丝,将截流夹关闭。用三通管将脉导管体外端与输血器椎头连接,输血器导管另一端插入闭式引流管,打开三通管及截流夹,若水封瓶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引流成功,以无菌敷贴固定静脉导管,待肺腹胀完全,气体无溢出后,24 h无变化,拔除胸前引流。

1.2.2对照组予以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常规消毒局麻后,于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切入,用血管钳逐层分离皮下、肌层,将一次性使用引流管钝性插入,固定缝合在皮肤上,将无菌敷料黄覆盖于切口处,硅胶管另一端连接水封瓶,观察气体有无溢出,待肺腹胀完全、气体无溢出,24 h观察无变化,将胸腔引流拔除。

1.3疗效判定

治愈:肺完全复张;无效:胸腔闭式引流3周肺未复张或加重[2]。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3]。同时观察两组操作时间、肺复张时间、胸痛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以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以t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愈情况对比

实验组治疗后,治愈33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治愈34例,无效1例,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4.3%、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指标对比

实验组操作时间、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胸痛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要低(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对比

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明显要低(P<0.05),见表2。

3讨论

慢阻肺患者并发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发生于急性感染期,剧烈咳嗽可促发气胸,并加重气胸病情[4]。既往常采用的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一般选用管径粗、质地较硬的专用硅胶管,置管过程中可产生不同程度疼痛,且导管固定效果差,容易发生脱出[5]。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创伤小、简单的引流方法,其在胸壁上无切口,更易为患者接受,同时所用导管为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其质地柔软,且尖端螺旋常呈猪尾状,不易损伤和刺激肺及心脏,胸膜刺激小,同时不易损伤肋间血管,发生继发性血胸的风险小;可通过三通管用注射器直接抽气,迅速改善气急、胸痛、胸闷等症状,加快肺复张;容易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出现导管堵塞,可经三通管用注射器注入0.9%氯化钠冲通;可对气体引流速度进行调节,避免一次排气过快引起胸膜反应和腹胀性肺水肿;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痛程度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常于术后4 h内发生,其原因是术后麻醉失效过后引起的伤口疼痛,但由于微创手术创伤小,故多数患者均耐受;引流术术后患者仍可深呼吸及自主活动,有利于促进肺复张[6,7]。

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愈率94.3%与对照组的97.1%基本一致(P>0.05),与文献报道的数据98.6%一致[8],但操作时间、肺复张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胸痛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为11.4%较对照组的57.1%明显要低(P<0.05),可见在疗效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简单省时,且更能促进患者康复,疼痛轻微,持久时间更短,不易发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采用微创胸闭式引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瑞娟,霍苗,许杨,等.猪尾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疗效评价[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97-99.

[2]陈健良,张正伟,陈金良,等.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血胸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3):280-281.

[3]Xia Meng,Cuicui Wang,Dachun Cao et al.Short-term effect of ambient air pollution on COPD mortality in four Chinese citi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77(10):149-154.

[4]Sorensen,L.,Nielsen,M.,Lo,P.et al.Texture-Based Analysis of COPD:A Data-Driven Approach[J].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2012,31(1):70-78.

[5]杨卫,张泽明,闫琦,等.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老年性气胸[J].河北医药,2013,35(5):725-726.

[6]岳凌.慢阻肺合并气胸病人行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效果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5(4):26-27.

[7]韩本荣,张丽.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行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8):1312-1313.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6例采用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其中男29例, 女17例, 年龄56~79 (67.5±11.5) 岁;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 其中男28例, 女18例, 年龄55~78 (66.5±11.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各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咳痰或黄痰, 胸廓前后径增大, 肋间隙增宽, 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 (桶状胸) , 部分患者呼吸变浅。

1.3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同时经胸部X线平片检查确诊为自发性气胸。

1.4 引流方法

1.4.1 观察组

本组46例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对症治疗原发疾病, 同时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常规碘酒消毒, 根据X线片气胸位置确定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为穿刺点, 2%利多卡因麻醉后用10ml注射器于穿刺点垂直进针, 其中12例局限性气胸患者选择气胸明显的部位进针, 抽出气体再次确认气胸诊断后拔出注射器。到气体无溢出、复查胸片肺复张完全后, 观察24h无变化, 拔除胸腔引流。

1.4.2 对照组

本组46例患者原发疾病治疗同观察组, 同时采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 常规碘酒消毒、局麻后, 根据X线片气胸位置, 于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切入, 切口1~2cm, 用血管钳分离皮下、肌层、钝性插入硅胶引流管, 并固定缝合, 切口处覆盖无菌敷料、硅胶管另一端连接水封瓶, 观察引流瓶水柱波动确认有气体溢出, 证明引流通畅。到气体无溢出, 复查胸片肺复张完全后, 观察24h无变化, 拔除胸腔引流。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疼痛采用VAS评分, 从0~10分, 分数越高, 疼痛程度越高。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且进行t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44例, 无效2例, 改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常规治愈率95.65%;对照组治愈46例, 治愈率100.00%,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比较两组VAS评分、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 观察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附表。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慢阻肺是临床的常见病, 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简称[1], 该病是一种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 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 常规的治疗方法有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穿刺抽气术及外科手术治疗等, 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简单、快捷、创伤小的引流方法, 为观察该方法的效果[2]。本研究分别采用两种引流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愈44例, 无效2例, 改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常规治愈率95.65%;对照组治愈46例, 治愈率100%,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但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率为4.35%;对照组不良反应11例, 不良反应率为23.9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在减少并发症及疼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3]。

微创式胸腔闭式引流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4], 患者发病后可及时在病床旁、急救车上完成, 且一般医师在1~5min就可完成操作, 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的患者。慢阻肺合并气胸患者以老年人为主, 因此, 此方法可作为临床的首选。

参考文献

[1]梅爱红, 钱巧慧, 沈春明, 等.微创气胸引流术方法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12 (28) :59-60.

[2]马大光, 魏起友, 王文礼.微创套管针床旁胸腔闭式引流术62例报告[J].职业与健康, 2004, 5 (20) :110-111.

[3]左建新, 封锦芳, 薛云, 等.静脉套管针简易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在创伤性气胸早期治疗中的价值[J].创伤外科杂志, 2007, 9 (5) :465.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研究进展 第8篇

1 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置管

1.1 管道选择

目前临床可供选择的胸腔引流管种类繁多,包括硅胶胸腔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等,各种引流管有其各自优缺点。为保证引流效果,胸腔引流管应当选择柔软、有弹性、组织相容性好、软硬适度的硅胶管[4]。胸腔置管的传统的方法是用20F~24F的胸管进行闭式引流,疗效较佳。但由于切口较大,疼痛明显,有报道使用其他细管替代,使用细管病人易耐受,治疗效果好,胸腔内感染及脱管发生几率小[1]。临床亦有报道,用深静脉留置套管针或以18F双腔乳胶球囊尿管代替一次性水封瓶中橡胶胸导管,肺复张时间为3 d~10 d[2]。

1.2 置管位置

气胸病人胸腔闭式引流以排气为目的,一般选择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管。柳天华等[4]对传统胸腔引流部位进行改良,认为理想插管部位应在腋前线或腋中线第3肋间或第4肋间,紧靠胸大肌后缘。优点是不易见到瘢痕,病人容易适应,且对吃饭、睡眠和物理治疗几乎无影响。英国胸科协会指南推荐:通过完整闭合的胸腔放置胸腔引流管的安全三角区域为背阔肌前缘、胸大肌侧缘及沿同侧乳头解剖位置的水平线[5]。此法优点在于与传统的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管比较组织创伤小,除经过皮肤皮下组织外,不必经过胸大肌、胸小肌等肌肉组织,仅通过肋间肌可达胸膜。另外,由于切口瘢痕形成于腋下,较隐蔽,病人心理负担轻,引流效果满意[6]。

2 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体位

引流术后如果血压平稳、无其他禁忌证,均采取床头抬高30°~45°半卧位。病人应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以利于破裂口的愈合和气体吸收[7]。这样能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改善病人的呼吸困难并有利于胸腔引流。应注意在维持半卧位的原则下床头抬高的角度不要求一直不变,可在30°~45°不定时变换,以缓解长时间体位固定带来的疲劳。对担心引流管滑脱或惧怕疼痛而怕翻身的病人,应鼓励病人在保护伤口的前提下2 h~3 h改变1次体位。可将长带的一端绑于床尾,另一端放于病人手边,教会病人借助长带自己坐卧[8]。

3 有效引流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作用

3.1 低位引流

胸腔闭式引流的引流原理是被动重力引流。有效的引流需要一个自引流液中心至接收器或空隙之间的压力梯度,故水封瓶一定要低于病人胸部以下60 cm,要及时挤捏引流管,避免引流物堵塞管道,同时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移位、脱落。如必须离开病床时或允许范围内的室内活动时,在护士的协助及处置后再行离床活动。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并应保持密封[8],在引流过程中严密观察引流的气体量变化,准确判断轻中重度漏气情况[9]。

3.2 保持通畅

目前临床护士经常通过挤捏胸腔引流管的方式来确定及保证引流管通畅。但临床研究发现,这种技术并不安全,由于挤捏胸腔引流管可引起肺组织卷入胸腔引流管的侧孔而造成淤伤和创伤,同时挤捏胸腔引流管可导致胸腔内压力的突然升高,导致循环系统的不稳定及增加张力性气胸的可能性[10]。因此对胸腔闭式引流的病人加用0.8 kPa~1.2 kPa的持续低负压吸引可以缩短肺复张时间[11];此外,还可以不断刺激两层胸膜使其形成粘连,使胸腔的气体持续而缓慢地排出,从而保证闭式引流的效果,并使可能存在的腔内渗液在肺复张过程中通过引流管及时排出,减少了堵管现象的发生,同时可根据病情调节负压水平,以减少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12]。

俞燕云[1]报道,在胸管引流后48 h~72 h漏气仍未停止,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接0.5 kPa~1.0 kPa的低负压吸引,以保持气体持续而缓慢溢出,促进肺复张。许志华[13]等报道,将水封瓶与床头中心负压相连开启负压,使负压在8 cmH2O~12 cmH2O持续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陈实亭[14]报道,吸引压力维持在负压5 cmH2O~12 cmH2O。徐敏等[15]报道,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胸管接胸引瓶持续低负压5 cmH2O~15 cmH2O治疗自发性气胸。

4 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呼吸治疗

4.1 呼吸功能的锻炼

教会病人如何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重要部分,可进行憋气动作、吹气球锻炼等方法。近年来吸气训练器的使用效果较理想。做一次正常的深呼吸后紧含吸气嘴,将呼吸功能锻炼仪的浮标吸起并停留在管腔2 s~3 s后取出吸嘴,再缩唇将气徐徐呼出,如此反复5次~10次,每天2轮。

4.2 有效咳嗽训练

深吸气后收腹、张口稍伸舌重咳嗽两声。协助自动咳痰有困难的病人咳嗽排痰,必要时扶其坐起叩背。叩背时不宜用力过大,尤其有肋骨骨折的病人,防止骨折端再次刺破胸膜及肺组织,叩背时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呈120°,经指腹及大小鱼际着落,腕关节用力地叩拍,由上而下、由边缘到中央有节律地叩,以防坠积性肺炎。

4.3 雾化吸入

在清洁呼吸道的过程中雾化吸入是有效措施,尤其在痰黏稠不易咳出时用生理盐水加沐舒坦配成的雾化液可减轻气管黏膜充血、解除支气管痉挛,使痰液稀薄,消除呼吸道炎症。

5 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氧疗的作用

氧疗可提高病人胸膜内气体分压与毛细血管气压,加快胸膜腔内气体的吸收。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 L/min~3 L/min)可改善低氧血症,提高血氧张力,降低血氮张力,促使氮从气胸气体自血中转移,有利于肺复张[13]。周平俊[16]报道,对3例病人予3 L/min~5 L/min氧气吸入3 d后,根据病人的耐受性改为间歇吸氧或低流量吸氧。

6 病情观察

自发性气胸可造成胸腔积液、胸腔内出血、感染、呼吸衰竭、肺复张延缓、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并发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意识,听诊双侧呼吸音,密切注意呼吸频率、深度的改变及有无呼吸困难的表现;必要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便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观察是否有纵膈移位和皮下气肿的征象。如有血压逐渐下降、脉搏增快要高度警惕合并胸腔出血[10]。

7 心理护理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作用

病人发生气胸后多感觉胸痛和呼吸困难,其中自发性气胸发生的病人多为青壮年体格消瘦者居多,他们对突如其来的疾病缺乏认识,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前要向病人说明该手术的方法、方式,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8],向病人详细介绍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关心、体贴和安慰气胸病人,使病人树立信心,面对疾病。倾听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尊重病人的意见,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

摘要:从胸腔闭式引流术护理过程中置管、体位、有效引流、呼吸治疗、氧疗、病情观察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操作流程。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2例非进行性创伤性血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63例, 女性39例;年龄21~62岁, 平均 (38.9±7.1) 岁;发病到入院时间0.5~4.2 h, 平均 (1.5±1.9) h。纳入标准: (1) 相关检查确诊胸腔含有大量积液, 结合病史确诊为创伤性血胸; (2) 临床分型为非进行性; (3) 出血量、出血速度适宜, 符合引流术的治疗指征。排除标准: (1) 进行性创伤性血胸患者; (2) 凝固性创伤性血胸患者; (3) 合并气胸需要人工或机械通气的患者; (4) 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需要紧急剖胸探查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 具体步骤如下: (1) 给予患者常规消毒、铺巾、麻醉。 (2) 给予患者超声定位检查, 寻找积液最深点, 并从该点按Seldinger法穿刺进针。 (3) 在患者胸膜腔内置入1根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植入深度约15 mm左右。 (4) 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的末端连接无菌引流袋, 每隔6 h用15 m L无菌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对照患者患者接受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 具体步骤如下: (1) 给予患者常规消毒、铺巾、麻醉, 方法同观察组。 (2) 在患者腋中线第4、5、6肋间隙将胸壁切开。 (3) 以常规方法在患者胸膜腔内置入1根一次性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管。 (4) 在胸腔闭式引流管末端接水封瓶, 更换1次/d。

1.3 疗效评价标准

(1) 治愈:肺完全复张, 胸腔积液恢复至正常水平; (2) 有效:肺部分复张, 胸腔积液减少。 (3) 无效:肺无复张甚至加重, 胸腔积液无减少甚至增加[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积血排除时间与肺复张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积血排除时间、肺复张时间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感染、穿刺性损伤、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创伤性血胸主要是由肺组织裂伤、肋间血管破损、胸廓内血管破损、心脏或大血管受损破裂等因素所致, 其主要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出血速度、患者体质密切相关, 少量血胸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是中大量血胸患者, 尤其是失血速度快时, 可同时出现失血性休克、胸膜腔积液征象。如前所述, 创伤性血胸可分为非进行性血胸、进行性血胸、凝固性血胸等类型, 不同类型血胸的治疗方法不一致, 非进行性血胸是根据积血量多少采用穿刺术或引流术治疗;进行性血胸需及时行开胸探查术治疗;凝固性血胸则是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手术, 将血块清除, 并剥除纤维组织。由此可见, 治疗创伤性血胸患者的关键因素就是判断患者出血是否已经停止。当患者出现下列征象时应考虑进行性创伤性血胸患者的可能[3]: (1) 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持续降低的患者; (2) 经输血、补液等治疗措施后, 患者的血压未见回升或短暂回升后又迅速下降; (3) 患者脉搏逐渐加快, 血压持续下降; (4) 因血液凝固导致穿刺抽不出血液, 但是相关检查显示胸膜腔阴影持续增大; (5) 引流术后的引流血量达到200 m L/h, 且持续3 h。

在该研究中, 将102例非进行性创伤性血胸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前者接受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治疗, 后者接受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果可见两组患者积血排除时间、肺复张时间、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观察组疼痛、感染、穿刺性损伤、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具有如下优点所致, 如材质柔软, 组织相容性好, 对胸膜刺激小;手术操作过程简单, 不易损伤肋间血管、肋间神经、肺组织、心脏等。综上所述,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治疗非进行性创伤性血胸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Morrison CA, Lee TC, Wall MJ Jr, et al.Use of a trauma service clinical pathway to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for retained traumatic hemothorax[J].World J Surg, 2009, 33 (9) :1851-1856.

[2]Tekinbas C, Gunduz A, Turedi S, et al.Giant fibrous tumor misdiag-nosed as traumatic hemothorax[J].Acta Chir Belg, 2008, 108 (6) :771-773.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10篇

【关键词】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浅表慢性窦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7-01

慢性窦道是体表慢性感染常见的表现形式,原因多为各种手术后伤口感染,日久局部组织瘢痕形成,新肉不生,或内有异物刺激,造成日久脓水淋漓,久不收口,还可见于各种皮肉间的感染,如注射感染,乳瘘,淋巴结核等,因窦道内有较多坏死组织致久不愈合。慢性窦道局部血液循环差,且伤道内不健康肉芽组织经换药不易彻底清除,部分病人经反复清创、引流等治疗,感染灶仍迁延不愈或愈后复发,因此感到痛苦不便。封闭式负压引流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创面处理技术,可通过负压装置接引流管达到全创面引流,使创面渗出物及时被清除[1]。我院从2013年11月到2014年5月期间采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浅表慢性窦道伤口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到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浅表慢性窦道伤口患者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介于25-70岁,平均年龄为(40.7±4.3)岁。浅表窦道深度2.5~12cm,病程1个月~半年以上。其中外伤感染性窦道22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形成窦道者21例,体表脓肿窦道14例,糖尿病足窦道3例。所有病例均有抗生素治疗史,4例患者伴有不规则发热、白细胞升高,,2例患者有2次以上窦道切除或脓肿切开引流手术史。

1.2方法

(1)常规消毒周围皮肤及创面以后,尽量清除已明确坏死的软组织。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窦道的注射清洗。慢性创面刮除表层坏死组织后创面通常为渗血,压迫止血即可。若有明显的出血点,则须电凝止血或缝扎。(2)根据被引流区的长度、宽度、深度和形状,修剪VSD材料。用准备好的VSD材料填充被引流区,确保VSD材料与引流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空隙。(3)VSD材料放置好后,用半透性粘贴膜粘贴封闭整个创面,包括创缘周围2-3cm以上的正常健康皮肤,与引流管交界处采用“系膜法”封闭。(4)将引流管接负压源,调整负压至-120~-150mmHg。(5)视伤口情况每天或隔天换药,7~10d为一疗程,观察伤口创面情况,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再根据创面肉芽生长情况予以继续负压引流或间接缝合修复创面治疗。

2结果

经7~30d,平均20d的改良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后,60例浅表慢性窦道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有45例患者创面肉芽生长新鲜,创面清洁,伤口再上皮化,自行修复而治愈,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行清创缝合手术,有3例患者予行皮瓣转移修补术覆盖创面而治愈。

3讨论

慢性窦道是体表慢性感染常见的表现形式,多发生于化脓性感染疾病,其发生主要有感染、创伤、伤口内异物及软组织挫裂伤缝合后伤口内残留有坏死组织等局部因素,因组织受损,局部组织血流障碍或缺血,组织抗感染和修复的能力减弱或丧失,病变部位明显的纤维化和局部组织破坏及细胞增生[2]等导致伤口迁延不愈。传统的皮片或填塞纱条等换药引流方式系很难将窦道内的积液分泌物引流干净,导致异物、脓液及坏死组织不能通畅引流排出,局部形成脓肿并随脓腔内压力增加而向周围疏松组织间隙蔓延,也是炎症持续、复发的原因之一。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是对传统外科引流技术的重大改进,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已经作为一种确切有效的加快创面愈合的方法而在临床应用[3]。其与传统的纱布包扎换药相比,有成本低,更有效,且少有不良反应等诸多优势[4]。目前国内外对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作用机制的研究认为:①扩张痉挛或闭合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口径扩大,并提高局部毛细血管的密度,有效的改善了创面微循环[5]。②减少创面的细菌菌落数,大大降低伤口感染率,创面处于相对密闭的环境内,有效地模拟了皮肤屏障的作用,生物透性薄膜能阻止外界细菌的侵入,并且使创面处于无氧状态,有效地抑制了G+和G-这类有氧菌的生长[6]。③使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引流区内达“零聚积”,创面很快获得清洁的环境,减少创面细菌的数量,防止感染扩散和毒素吸收。④能增加创面创周组织中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修复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的生成,减少胶原的降解,阻止了胶原蛋白的丧失,从而加速了慢性创面的愈合。

本研究采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浅表慢性窦道伤口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康复出院。说明在正确使用设备、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应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浅表慢性窦道伤口,配合术后积极护理,密切观察引流物性状、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可明显地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清洁度,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

参考文献

[1]陈玉娟,张丽娟,曾运凤等.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浅表慢性窦道伤口中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6):1158.

[2]谭文惠,何东红,周丽华等.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严重压疮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3):4074-4076.

[3]朱郇荣,王维平,姬忠良等.改良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体表慢性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新医学,2010,41(4):231-233.

[4]李霞清,刘经星,杨翊等.人工皮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下肢毁损伤的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2):108-109.

[5]陈桂新.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疗效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0-352.

微创闭式引流术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2006年6月~2009年6月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患者42例,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不同, 为了避免影响对照的效果, 笔者对实行闭式引流术的患者, 在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方面进行了筛选, 使两组患者在这几方面基本接近。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21例中, 男18例, 女3例;年龄18~78岁, 平均36岁;结核性胸膜炎16例, 气胸2例, 恶性胸腔积液3例。利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患者21例中, 男15例, 女6例;年龄16~67岁, 平均34岁;其中结核性胸膜炎15例, 气胸3例, 恶性胸腔积液3例。两种引流方式构成的疾病种类和性质、平均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

1.2.1. 1 术前准备

(1) 患者准备: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采取胸腔闭式引流的重要性, 减少其害怕、焦虑心理,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 物品准备:0.5%的碘伏, 20 ml注射器, 利多卡因1支, 切开包, 上下引流管, 无菌水封瓶1个 (内盛无菌生理盐水) 。

1.2.1. 2 手术方法

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 B超定位, 一般引流液体选低位, 在腋中线和腋后线之间的第6~8肋间;引流气体以胸上部位为宜, 常选锁骨中线第2肋间, 胸部消毒后, 局部麻醉, 在皮肤做一长1.5~2.0 cm小切口, 用止血钳在肋骨上缘分开肌层, 直达胸膜腔, 将一有侧孔的上引流管 (硅胶) , 经切口插入胸膜腔内4~5 cm, 导管插好后用纱布和胶布将管固定在胸壁上, 下端连接下引流管及水封瓶。

1.2.1. 3 护理

(1) 术后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引流装置的管理知识, 如不要自行将引流管与引流瓶分开, 不要自行更换引流瓶中的液体以及发生意外紧急情况的处理办法, 指导咳嗽、咳痰的意义。 (2) 置管期间, 注意休息, 如果血压平稳无其他禁忌证, 宜采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床头抬高30°~45°[1], 鼓励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运动, 有利于积液排除, 恢复胸膜腔负压, 使肺慢慢扩张。 (3) 保持管道的密封和无菌, 严格检查整个装置是否密封, 引流管各衔接处 (包括皮肤接口处) 均要求密闭, 以免漏气及滑脱。水封瓶的长管浸入水面下2~3 cm, 以防气体进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感染。 (4) 保持引流管通畅, 定时挤压引流管, 以免管腔被血块、浓液阻塞。水柱波动在3~5 cm, 水封瓶液面要低于引流管出口平面60~100 cm, 以防液体倒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5) 妥善固定引流管, 卧床时固定于床边, 下床活动时, 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 保持其密封, 如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 并通知医生给予进一步处理。 (6)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水柱波动范围, 并准确记录, 每日更换引流瓶, 并做好标记, 便于观察引流量。 (7) 插管周围皮肤保持干燥, 每周换药2~3次,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 有无红、肿、疼痛加剧。 (8) 引流不畅的处理:其原因为密闭的引流管脱出, 引流管口阻塞, 引流管位置放置不当或粗细不适当。引流不畅的处理是在引流与皮肤接触处做好标记, 观察是否有引流管脱出, 每2小时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 方法是止血钳夹紧引流管远端, 由下至上挤压引流管。嘱患者变换体位, 必要时带管照胸片, 确定插管的位置是否正常及有无胸腔积液。

1.2.2 利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

1.2.2. 1 术前准备

(1) 患者准备:首先因人因病对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治疗的目的与方法, 减少其恐惧心理,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B超定位。 (2) 物品准备:0.5%碘伏, 20 ml注射器, 利多卡因1支, 一次性中心经脉导管1副, 一次性负压引流袋1个。

1.2.2. 2 手术方法

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 B超定位据顶穿刺部位, 藏规消毒皮肤, 术前带无菌手套, 铺孔巾, 局部麻醉后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 右手用穿刺针行胸腔穿刺, 针与胸壁成直角, 缓慢进针, 有突破感回抽, 见有胸腔积液后停止推进。将导引钢丝经针芯内进入胸膜腔后拔除穿刺枕头, 为防止针将导管带出, 拇指应稍用力顶到导丝, 同时取出扩张器, 通过导丝置入穿刺点, 旋转进入皮肤及皮下组织, 以扩张取来的导管途径, 扩张后将扩张器退回, 再将中心静脉导管顺着导引钢丝缓行送入胸膜腔10~15 cm后退出导引钢丝, 用无菌贴膜固定导管, 接上引流袋形成一套封闭的引流系统。

1.2.2. 3 护理

术后嘱患者注意休息, 控制活动量。置管期间禁淋浴, 擦浴时应避开置管部位, 以免浸湿敷贴造成感染。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遵医嘱合理用药。引流管护理: (1) 保持引流管通畅、固定、无扭曲; (2) 引流管速度不宜过快, 一般不超过50 ml/min[2], 首次引流量不超过1 000 ml; (3) 引流管冲洗, 用生理盐水20ml经三通管行引流管冲洗, 每日1~2次, 冲洗后用肝素帽盖紧; (4) 注药, 腔内注入结核药或抗癌药后夹管2 h, 注入尿激酶后夹管24 h, 注药后嘱患者转动体位, 以便药液在胸膜腔内均匀分布, 并密切观察患者注药后的反应。每周更换敷贴, 局部换药2~3次, 若有污染随时更换, 注意换药时按住导管, 防止滑脱。引流袋及三通管每日更换1次, 注意维持引流系统密闭, 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全身及局部反应, 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不畅的处理: (1) 原因, 引流管扭曲、受压、折叠, 纤维蛋白沉积物阻塞引流管, 胸腔积液减少和消失。 (2) 处理, 检查引流管重新固定, 钳闭引流管下端, 从下至上挤捏引流管上端, 或用生理盐水冲洗, 还不通畅予以导丝再通;注意复查B超。

1.2.3 评价标准

(1) 引流情况:引流管有无阻塞, 有无脱出情况;引流是否通畅。 (2) 疼痛程度:患者有无疼痛, 有无胸膜刺激症状, 是否需要应用止痛剂。 (3) 局部反应:局部有无红、肿、痛现象, 有无感染、渗出情况。 (4) 体位改变是否引起疼痛。 (5) 有无出血。 (6) 心理状态。

2 结果

2.1 引流情况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中, 2例出现阻塞, 其中1例经挤压通畅, 1例通过生理盐水20 ml注入通畅, 本组无脱出情况。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组中, 出现3例阻塞, 其中1例经10 ml生理盐水注入后通畅, 1例经5 ml生理盐水+10 U尿激酶注入后再通, 1例因无法再通而拔管。

2.2 疼痛情况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中, 3例无疼痛, 有10例出现轻度疼痛, 5例中度疼痛, 2例重度疼痛, 患者肺复张后1例出现疼痛难以忍受, 其中10例拒绝深呼吸及咳嗽, 5例应用止痛剂。中心经脉导管引流组中, 出现2例轻微疼痛, 无一例应用止痛剂, 全部可以配合深呼吸及咳嗽。

2.3 局部反应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中, 11例局部出现红、肿、痛现象, 其中2例刀口处出现脓性分泌物, 体温升高, 经每天1次换药后, 症状逐渐消失。中心经脉导管引流组中, 2例出现红、肿现象, 经换药后症状消失。

2.4 体位改变是否引起疼痛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中, 15例患者体位改变时出现疼痛, 表现为拒绝变换体位及离床活动。中心经脉导管引流组中, 无一例变换体位及离床活动时疼痛, 放置引流管期间, 患者日常活动基本不受影响。

2.5 出血情况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中, 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中心经脉导管引流组中, 7例少量出血。

2.6 心理状态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组中, 13例患者表示恐惧、害怕, 不愿接受。中心经脉导管引流组中, 5例患者表示恐惧, 不愿接受。

3 讨论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对比, 可以得出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法是一种创伤性的操作, 切口大、出血多, 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害怕心理。另外由于情绪、病情、引流置管的方法不同及患者的痛阈不同, 引流术后的胸痛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并影响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的康复, 使胸部肌肉紧张, 造成运动受限, 可致呼吸道开放受限。由于惧怕疼痛, 患者不能主动而有效地咳嗽、排痰而导致呼吸道内分泌物堆积, 可构成恶性循环。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 不需要行皮肤切口, 胸壁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 可以调节胸液引流的速度, 避免过多、过快引流而引起复张性肺水肿、纵隔摆动;另外中心静脉导管组织相容性好, 管细柔软且有弹性, 可长期引流而不引起感染, 对局部及胸膜刺激小, 在变换体位及离床活动时均不受影响, 提高了引流期间的生活质量, 患者基本都乐于接受。但是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直径为1、7 mm, 黏稠的分泌物、血液容易造成管的阻塞, 而致使引流失败, 故脓胸患者不适合采用此种方法;另外中心静脉管小, 张力性气胸由于胸腔压力大, 容易将导管顶出胸腔而造成引流失败, 因此宜选择采用口径较粗的硅胶管的传统引流方式。

参考文献

[1]董群英.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 2001, 17 (7) :584.

[2]廖梅兰, 胡小萍.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2) :20-21.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3-87.

[4]庞艳玲.开胸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及常见问题处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8) :95.

[5]张秀芳.改良中心静脉导管治疗中至大量胸腔积液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1) :47-48.

上一篇:过程测量下一篇:古诗词教学的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