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美术教学范文

2024-07-18

聋校美术教学范文(精选12篇)

聋校美术教学 第1篇

为践行这个办学思路, 特教学校的教师们付出了比普通学校教师多数倍的劳动, 花费了比普通学校教师多数倍的精力, 奉献着别人不敢想象的爱心。就此, 我简单谈谈特校的教学现状。

一、特校教学现状

1. 生理缺陷决定教师需要付出数倍的劳动

听障学生的生理缺陷决定了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很少。因此, 他们心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难处、有什么不满, 不可能全部让大家了解, 也不可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作为特校教师, 为了帮助这群有话说不出, 有思想不能正确表达的学生, 我们必须多一份热情, 少一点休息, 经常到学生中去, 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 公平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 通过手语和书面语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 让学生有什么困难及时得到帮助, 有什么不满得到疏导, 有什么想法得到理解。只有教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学生才会尊重你, 信任你, 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便不复存在, 学习兴趣便会提高, 学习的劲头便会加强, 学习的效果便会明显好转。

2. 心理健全促使教师教学中不能有丝毫怠慢

只要接受了教育的人, 他们便不可能没有自尊、自重、自爱, 大家知道, 疯子、癫子平时也懂害羞、怕死, 他们不敢进高雅之堂, 过马路也十分小心, 不许别人动用自己的脏东西, 等等, 更何况这些正在接受教育的听障学生呢?

特校教师从不因为自己是健全人, 便觉得高残疾学生一等。事实上, 听障学生不会说话, 但可以看, 可以思考, 也懂得为生存去拼搏。我们不难发现, 各行各业都有聋哑人的身影。如体力劳动者, 有搬运工;脑力劳动者, 有电脑软件开发、装潢设计;经商者、艺人、养殖专业户等行业中, 也不乏其人。他们有一股干劲和闯劲, 有很强的职业道德感, 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们懂得自重、自爱, 并在争取平等中享受公民的权益, 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3. 模仿能力强要求教师职业素质特别高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这句话讲的是:人不是天生便知道一切, 会做一切, 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 才能掌握各种知识。听障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听不见, 说不出的残疾人, 他们有比常人更强的模仿能力。因此,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相当重要, 粗暴、武断只能教他们走上社会后变得野蛮和专横。反之, 教师若能以一颗真诚、友好的心去关怀、照顾每一位学生, 学生就会自觉地听教师的话,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走上社会后不会怀着满腔仇恨, 憎恶整个世界, 做任何事情不会武断专横。

4. 社会对残疾孩子的偏见不能在学校发生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即同类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 反之就分开。我们不难发现, 聋哑人愿意聚集在一起, 而且生活得相当开心, 聋哑人不愿与健全人交流, 更不愿与健全人谈婚论嫁, 究其原因, 一是语言沟通障碍, 二是健全人看不起残疾人, 觉得他们是社会的另类, 是社会的负担和累赘, 三是健全人常常拿残疾人开玩笑取乐。因此, 聋哑人只能团结在一起, 才会找到归宿感和安全感, 才会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才会有幸福快乐。

二、聋校教师教育教学措施

我们可以想象在特教学校中, 教师若不抛开世俗的眼光看待残疾孩子, 我们的教育会适得其反。因此, 宽容、博爱不仅能让学生学好本领, 而且还能改变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聋校教师, 为教育好每一位残疾孩子, 我认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因材施教, 用心教学

教学中, 教学计划的制定, 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 贯彻落实爱心教育。在教材处理上,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把握好分寸、难度和进度。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视教学方法,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乐园。例如:

(1) 启发原则。

教学中多用实例, 通过多媒体、实物或故设悬念, 让学生去思考、去假想、去猜测。

(2) 体贴关心的原则。

学生听不见、说不出, 我们不能以此来打击他们, 贬低他们, 而应该在教学中, 尽可能少使用有伤他们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应联系生活实际, 边教学, 边教会他们日常生活知识。课堂外, 教师要时时留意他们的心情, 并及时给他们一片关爱, 让学生随时都能感到生活美满幸福, 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 扬长避短的原则。

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 并不忘在鼓励学生发展长处的同时弥补自己的短处, 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4) 动手的原则。

职业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 多实践, 切不可闭门造车。由于听障学生“创造”能力非常有限, 教师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教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打开思维之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循序渐进, 帮助听障学生掌握知识。

(5) 按部就班的原则。

传授知识时, 教师应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 切不可图进度而不求质量, 那种揠苗助长的方法在特教学校是不能提倡的。

(6) 实事求是的原则。

生活中, 教师们要联系书本知识, 学以致用, 让学生去亲身检验所学知识的好处。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 又传授了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7) 互帮互助的原则。

课堂内外, 教师在给予学生关心、帮助的同时, 更要教育学生互帮互助, 团结合作, 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他们走向社会后, 才不会自私自利, 独断专横。

此外, 各科教师在教学中, 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个别听障学生, 因材施教, 切忌一刀切, 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2. 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存在生理缺陷, 听障学生对抽象事物不感兴趣, 理解能力差, 学习成绩提高慢, 并且常常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因此, 课堂教学创设条件, 使学生身临其境、身体力行, 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 增强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听障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静态的课程内容, 设计出动态的教学效果, 将抽象的知识理论融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之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由厌学变成乐学。

3. 重视课后辅导

自律能力弱、理解能力差、记忆难度大、接受新知识慢是听障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作为特校教师, 我们需要下一番苦工夫, 需要一定的耐心。教学中, 教师要耐心地讲解每一个问题, 直到学生弄懂。记忆知识时, 教师要多想办法, 多创造条件, 让学生不时地能联想到自己所学的东西, 一边加强理解, 一边巩固所学知识, 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 听障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能很快掌握新知识。

聋校教学反思 第2篇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必需工具。聋人要想回归主流社会,和健听人融为一体,或者说,健听人要想和聋人沟通,走近聋了人,接触了解他们,都必须要解决语言的障碍。和聋人交流离不开手语,而健听人一般都不会手语,这就牵涉到学手语的问题,这正如我们要和外国人交流,要学外语一样。学手语和学外语,都是在学一门语言,只不过接触的对象不同,可是在学习时,我们的心态却不自觉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外语,我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想尽一切办法以外国人的为标准,力求精确、逼真、神似,这都没有错,学语言就应该这样,可在学手语时,就不是这样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反复的研讨,手语是聋人的母语已渐成共识。而我们健听人的母语是汉语。在特殊教育中,我们要运用手语教聋人学会汉语,此时,学会手语将是两个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母语进行有效交流、实现工作的前提。

在和聋人接触及对他们的教育中,健听人往往将手语仅作为一种手段,而忽视了作为一门语言它自身存在的特殊规律性,没有深入地加以研究。我们往往把本来应向聋人学手语变成了教聋人学手语,按照健听人对事物的理解和汉语的规律编制手语,再要求聋人按照我们编制的手语来学习并运用,并且带着良好的愿望要在全国统一推广。在此过程中,长期忽视聋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聋人手语自身的规律。聋人在运用手语的时候,有自己语言的语法规律、特点和习惯打法,因此他们并不喜欢健听人编制的手语,甚至不用。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在大力推广之余又会感慨推广中国手语的艰难。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象我们学外语一样,健听人跟聋人学手语,聋人跟健听人学汉语,在遵循手语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允许手语中的方方言存在,就象健听人的语言有方言,英语有美式样,这并不违背什么。

在聋人手语的问题上,我们在观念上要做一番彻底的更新,每个聋人都是属于“失去听力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这个社会群体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健听人要在尊重聋人这一群体的基础上去正确对待并加强研究聋人的母语DD手语。这是一个是否尊重聋人群体、是否能够科学地对待聋人自身特有语言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首选要排除健听人强而聋人弱这种心态,因为,只有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残疾人,我们才能平等地去对待他们有其自身规律的语言,也才能真正架起健听人和聋人零距离接触的桥梁。

二、用以人为本的实用思想合理运用聋人的教学语言

时至今日,到底采用什么语言对聋人进行教学,还没有一个定论,口语、手语,现在又提出双语。我们的用心是良苦的,都是想通过好的教学手段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可是,我们这种流于形式的争论实在是太多太久了,以至于花在形式上的精力超过了通过形式原本想达到的目的。同年龄段的聋人为什么在学习上要差于健听人,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影响,而听力损失导致外界信息刺激的缺失又是影响聋人思维发展的根本因素。

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了聋人大学生后,笔者就他们对课堂教学语言的适应和喜欢程度做了一个调,结果表明,98%以上的学生喜欢会手语的老师上课;90%左右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手语和口语同时使用,而会手语的老师明确表示打手语的同时加上口语是为了渲染烘托课堂气氛,调动自己和学生的情绪,部分学生则认为老师一边打手语一边说话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几乎全部学生都表示如果老师完全用口语,他们看不懂,对老师不用手语主要依靠书面语言上课的,他们表示理解得不深刻而且很累。事实上,没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只使用口语、手语或书面语中的一种形式,他们往往是在突出一种自己擅长的语言的同时辅以其他语言,在声情并茂时,还会不自觉地加上形象感人的肢体形体语言,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世界著名的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的理查德博士来我院讲学时,笔者就聋人课堂教学上的手段问题和他作了交流。理查德博士介绍,他们上课时,从不过多的强调运用手语、口语,还是书面语,而是多种语言并用,同时重点突出聋人自己的语言DD手语。他还介绍,在加劳特德大学的校园中,即便是两个健听人见面,也要用手语相互打招呼,如果用口语,会被认为是对在这里学习生活的聋人的不尊重。从他的介绍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特殊教育中以聋人为本的强烈的实用特点和人文关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今天发展特殊教育,我们能否多增强一些实用思想呢?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只要是尊重科学、服从真理、合乎事物规律的就是成功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教育理念可以推动特殊教育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三、用科学的精神不断修改完善《中国手语》

《中国手语》是历经不统一的手语、通用手语草图和通用手语图三个阶段编撰而成的中国手语词汇的大词典,它的编成对促进聋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健听人学习手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为中国现代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一本专门语言的工具书,《中国手语》收录的每一个手势词汇都需要经实践的验证,尤其要经过广大聋人和聋教育工作者的验证,以确定其科学生、易接受性和可推广性。笔者在对聋生教育教学中,在和聋人的交流实践过程中,觉得《中国手语》中的部分手势词汇还要继续推敲。现举一例说明:

一次,在课堂上用手语和学生“说”电视,我发现学生脸上呈现似懂非懂、疑惑的神情,课后,查看手语书才恍然大悟,书中没有“电视”的手势,只有“电视机”和“电影”的手势,新版《中国手语》P110。电视机手势为:

(一)一手手指书空“ケ”形。

(二)一手横立,五指张开,掌心向内,在面前上下晃动几下。

(三)双手食指书空“┏┓”形,如电视机外形。P715。电影手势为:一手横立,五指张开,掌心向内,在面前上下摆动几下。从动作上看,电影是电视机手势的第二个动作,为了将电影和电视机的手势区别开来,加了个空书“┏┓”形的动作。但在遇到“看电视”时,手势要么表达成看电视机,要么表达成了看电影。电影和电视不同,看电视也不能表达成看电视机,这样表达不仅复杂而且矛盾。弄清了学生困惑不解的原因后,经过和聋人交流探讨,我认为可将现在电影的手势作为电视的手势,电影的手势改进为:

(一)一手掌侧立,掌心向内,五指略收,另一手一指撮合,手腕向下置于前手上,五指向前同时放开,模拟电影放映机向银幕投光。

(二)一手横立,五指张开,掌心向内,在面前上下摆动几下,这样改动后,使电视、电视机和电影的手势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层次分明,清晰易懂。

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丁树声先生的主持下,数十名国内顶尖语言学家参加编写,历经几十年方成书稿,仍表示要不断修改。作为中国手势语词汇的大词典,《中国手语》必然有个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反复推敲、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规律。

四、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叫停电视手语新闻

兴办特殊教育,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社会越进步,就会越关心关注残疾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为了给聋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条件,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近些年,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纷纷开办电视手语新闻节目,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为广大聋人提供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重视。可是,聋人收看电视手语新闻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很多人就考虑很少也知之甚少了。作为这个创意的策划者和具体承办这项工作的电视台,还有不辞辛苦认真准备的手语主持人,都带着良好的愿望,大家都认为,聋人一定能看懂,一定能通过这个节目学到很多的知识,都为自己的付出发自内心的自豪。

作为一名从事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老师,笔者和所有人一样为电视手语新闻这一节目的开播而高兴,笔者也把看这个节目作为提高自己手语应用能力的难得的机会,可是,一段时间以后,笔者逐渐感到困惑和不安,因为笔者实在不能更多地看懂手语的内容。笔者曾经试着关掉声音,全神贯注地去看,除了看懂少部分手势处,剩下的就是眼花缭乱的手形变换。笔者所看的手语主持人中有一位是已经在聋人学校工作了十几年的朋友,笔者豪不怀疑他娴熟的手语翻译技术,一直以来,尽管看懂很少,笔者还是结合播音员的声音“听”手语。学院招收了聋人大学生后,笔者认为聋人平时获取的信息量少,看手语新闻无疑对丰富他们的知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电视播放手语新闻的时候,笔者吃惊地发现,电视里的主持人正在起劲地打手语,学生却自顾自,各忙各的。在笔者的印象中,他们是很爱看电视的,平时连一点声音也听不到的肥皂剧也看得津津有味。笔者忙问他们为什么不看,他们回答,看不懂“说”的是什么,笔者还不太相信,让他们说实话,看不懂的举手,结果全班22个人,齐刷刷地者举起了手。那一刻,笔者的心在震颤:原来,我们精心为聋人打造的节目,他们竟看不懂!笔者又问他们看电视怎么才能看懂?他们纷纷表示要打字幕,一位学生还说就象香港的录像片一样,说一句话,加一段文字。

浅谈聋校句子教学 第3篇

一、正确认识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

1.自身存在的听力缺陷使聋生无法获取正确的语言信息

聋生由于削弱甚至失去听力,外部的有规则的语言信息很少或无法作用于他们的听力,不能对他们的听力产生刺激,聋生就无法获得正确的语言信息,也不能通过内化作用形成语言,他们只能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的代偿作用获得片面、孤立、无序的表象,用随意的表情手势与外界进行交流。这就使得聋童的语言水平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

2.手势对聋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制约

手势是教师对聋生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对聋生形成和发展语言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手语自身的局限性,也制約了聋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在讲具体、形象、直观的句子时,手语帮助学生理解是有很好效果的,在表现性质、程度等抽象词语时,就不能使聋生获得正确的理解,获得的只是一知半解的概念。另外,手语表现句子时也存在缺陷。教师问“吃完饭了吗?”学生手势答“吃饭完了”。

3.创造语言环境,指导聋生感知语言

为激发聋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我们首先要注重强化校园语言环境,把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贴上标签,指导学生去感知语言,并结合生活实际在校园内张贴语句,这些语句经常随季节、气候、校园生活不断更换。总之,让学生学什么就能认识什么,反过来能认识什么,也一定要求他们能说、能写出什么。教师有计划地带领聋生参加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时,教师都在现场出示相应的词句,并让学生朗读,接着再让他们复述每个情节或整个过程。

二、培养阅读习惯,以目代耳,从书本中学习句子

读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必要途径,要提高聋生语言能力,单靠课堂上的读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自觉地、大量地阅读一些读物,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学习句子、语言。

在聋生学习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常出现这些情况:课余时间与学生“谈话”图省事,打几个简单的手势语,彼此心里有数就算完事了;对于学生的语病、错句不加分析地打个叉。诸如种种,对学生语句概念的形成、造句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创设情景,从句子教学入手,做到课内外一致,缩短他们和正常学生间的差距,早日使他们说、写完整、通顺、连贯的句子。

聋校写作教学剖析与教学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剖析,教学建议

一、聋校写作教学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总目标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写作的具体要求也是十分明确的, 其中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 第二三学段定位为“习作”, 第四学段定位为“写作”, 是针对每个学段写作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所做出的要求, 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强。

笔者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写作教学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聋校语文教学来说也并没有拔高, 是聋生语文素养发展与社会化成长的需要, 大部分聋生通过科学系统地训练是可以达到的, 可以定位为聋校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目标。

二、聋校写作教学现状

写作教学一直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难点, 很多聋校教育工作者对普遍存在的聋生九年级毕业时仍不能文从字顺地应用书面语进行表达交流感到不应该, 纷纷反思“聋校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笔者认为, 聋校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 结合现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缺乏字词量的积累, 写作成为无本之木

聋校语文教材在低学段字词量的学习速度缓慢, 从写话开始就存在“不会说话”“无话可说”的现象。在严重缺乏语言素材的情况下, 让聋生走进书面语表达, 只会是赶鸭子上架。

(二) 缺乏口头语表达与阅读量的积累, 语句表达障碍严重

聋生口头语 (包括口语与手语) 的日常表达较少, 而且口语与手语的表达语序差异很大, 给聋生进行书面语表达带来很多干扰。另外, 聋生的阅读量远远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 造成阅读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 不利于聋生语感的培养, 使得聋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较大障碍。

(三) 缺乏书面语表达的系统训练, 实践机会少

聋校语文教学仍旧在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上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 聋生自己却难以把课堂交流的成果落实到书面语, 课外书面语实践的机会也很少。

(四) 聋校写作教学效率低, 缺乏科学指导

聋生写作训练相比普通学生难度大, 主要原因是聋生语言发展缓慢给认知、思维等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加之手语与书面语的表达语序差异大, 聋生难以掌握书面语的表达规律, 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五) 整体写作水平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聋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聋生的写作水平整体来看, 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主要体现在作文不能做到文从字顺, 叙事不够具体, 文笔在细节描写和体现个人体验、想法时比较肤浅, 甚至有的聋生对基本的文章结构都难以独立完成。

三、提升聋校写作教学的建议

(一) 进一步明确阶段性写作教学目标

聋校写作教学阶段性目标可以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1—3年级为第一阶段, 重点在于写话;4—6年级为第二阶段, 重点在于习作;7—9年级为第三阶段, 重点在于写作。这样安排, 主要考虑聋生在1—3年级还是重点识字、学词、阅读理解短小课文阶段, 语言应用水平还很低, 若要求过高, 容易造成聋生的挫败感。因此, 延长写话训练的时间, 让聋生逐步感悟常见语句的表达规律, 而不是考虑谋局部篇。四年级之后, 开始转入习作阶段, 真正开始作文训练, 并由习作逐步向独立写作过渡。

(二) 鼓励聋生写放胆文

聋生的手语、口语落实到规范的书面语有较大的难度, 不像普通学生那样怎么说就怎么写。所以, 不论是写话、习作还是写作, 在初始阶段, 甚至更长的时间, 要鼓励聋生根据表达主题与内容, 放胆去写, 自由表达, 有创意的表达, 即便语句不通顺, 内容不具体, 结构不完善, 也要给予赞许, 打消聋生写作的畏惧感, 使其能够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在此基础上, 逐步要求内容具体, 结构完整, 语句通顺。之所以把语句通顺作为最后达成的目标, 主要考虑不要让聋生因为过于担心字句使用不当而羞于写作。

(三) 提供有利于写作的内容与条件

聋生写作不能只靠作文训练课, 必须有大量的练笔才能形成易于动笔、乐于动笔的习惯。因此, 要针对不同的写作阶段, 提供各种有利于写作的条件与拓展的空间。如在第一阶段, 可以以“话说生活”“看图写话”等形式, 进行坚持不懈的每日写话训练, 并逐步提高字数的要求。在第二阶段, 则以“生活叙事”“见闻感受”等为主题, 进行每日一篇或每周几篇的习作训练, 打好记叙文写作的基础, 并学写读书笔记与日常应用文。在第三阶段, 在提升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 逐步拓展文体写作范围, 如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 同时进行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写作环节的写作技能训练, 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四) 与阅读教学建立密切联系

阅读教学是通过听说读写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聋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载体。将阅读教学中的听与写、说与写、读与写有机结合, 能为聋生提供大量的书面语实践的机会, 促进聋生使用语言文字的频率, 增强书面语表达的习惯与能力。

(五) 开展多种形式的书面语实践活动

利用书面语进行交流思想、表达见解是聋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也是写作的重要形式之一。针对不同的阶段, 可以引导聋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书面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独立完成班级黑板报、主题小报的设计与制作, 利用沟通交往课在班级QQ群里进行聊天, 开展与普通学校学生书信、笔谈交流活动, 建立文学社团与学生园地宣传栏等, 通过大量的书面语实践活动, 训练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丰富写作训练内容与形式, 让书面语与聋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聋校语文教学计划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看图学词、看图学句和基础训练三部分组成。

全册共20课,其中看图学句8课,看图学句12课。课文内容有反映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拾金不昧、争做好学生的,注意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课文内容大多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只有少数内容要借助图片或电教片的直观形象才能认识。课文语言文字浅显常用,便于学生仿说,有利于培养、巩固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全册分5个单元,每个单元4篇课文,按照图片穴刺学句------看图学句--------看图学句的结构进行安排,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一个基础训练。前后课文之间基本上根据内容深浅,篇幅长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编排。课文全文注音,便于学生阅读。生字都在田字格中写出范字,便于学生仿写。

本册安排了150多道课后练习题,每课的练习题基本上反映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基础训练共50到题。在这些练习题中除少量内容是拼音练习外,其余都是字、词、句的练习,体现了识字、学词、学句是这学期的重点,而三者之间又在逐步加重着句的分量。

本次安排了100多幅彩色插图,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说话、写话训练提供凭借,这是耳聋学生学习语文的特殊需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

课本后面附有生字表、偏旁名称表,供复习之用。

二、教学要求

1、巩固汉语拼音,提高鼻韵母、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发音技巧。继续学习拼读音节,能熟练的、正确的读出音节,学会本册新出现的音节。

2、学会242个生字及本册出现的新词语,能默写大部分词语。认识常见的偏旁,学习区别形近字。

3、能正确、清晰、熟练的打指语,能看懂学过的手指语;能看(听)语速较慢、口形较明显的词语和句子。

4、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地运用学过的部分词语。

5、能正确地理解图意和相应的句意。进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培养说完整句、把句子写通顺的能力。

6、练习正确、流畅、有表情的朗读句子。

7、能背诵句子、默写句子、学习积累词语和句子。

8、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图画和事物的能力,能看图或看演示说(写)一两句或两三句与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能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回答简单的问题。

9、认识句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学期的重点依然是识字、学词、学句。更加重视识字教学,加强了对生字字形和字音的指导。

难点:本册教材在第三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单句、“把”字句有关联词语的并列复句、简单的递进复句、无关联词语的因果复句以及简单的比喻句。句式结构都比上学期增加了难度。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教多,共11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7人。学生年龄小,但都比较聪明、活泼、好动。但因玩得天性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杨文,王庆启,李惠、陈琪、周洁、张羽聪明好学,学习的主动性强,成绩优异,而王佳如、田琪琪、钱成、周帅太贪玩,学习的主动性太差,致使成绩很不理想,这学期将加大对他们的监督,让他们的心里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总之,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把它放大,让学生自己知道,也要让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词语和句子的积累练习,让学过的每一个词和句子都能在生活中运用。

2、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继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学句、练句。

3、继续在班内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的锁链,优生带差生,优生影响优生,使班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学不分家。

浅谈聋校作文创新教学 第6篇

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聋校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广大聋校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给聋生作文创造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新课标与以前的旧大纲相比,提倡自由表达是新课标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地给聋生作文创造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聋生的生命活力,加强聋生作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打破为文而文的僵局。传统聋校作文教学只定格在作文课上,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趣味,往往让聋生产生“作文生畏”的心理,不仅害怕写作文,而且即使写出作文,质量也不高。教师应把作文放在平时,引导聋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给足自由,激发聋生的写作激情,尽情倾吐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体现自我创造性。

让聋生作文贴近生活。有感而发是聋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聋生虽然身心缺陷,但他们的观察力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让聋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有言要发,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让聋生在生活中,展开联想与想象,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有感而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给聋生作文“解禁” 传统聋校作文教学,给聋生人为制造了不少“禁区”,不利于聋生作文创新精神的释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下,教师应给聋生作文“解禁”,给聋生作文提供广阔、灵活的环境。

淡化文种要求,少写命题作文。传统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景状物的说明文等,虽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聋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但在新课标下,聋生作文创新教学应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聋生的束缚,除有文体特别要求外,应积极鼓励聋生创新,选择合适的角度,有感而发,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百花齐放竞争艳。同时,坚持以自主拟题为主,少写命题作文,让聋生根据生活和学习阅历写各种应用文。

不拘一格地选材、立意。教师应积极引导聋生拓展、丰富作文表达的内容,不限制作文题材,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找准贴近自己写作的侧重点,一切的见闻、感受、想象均可写进作文,抒发自己的个性。同时,语文新标准给作文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降低了对中心思想的要求,倡导多种写作方法的自主运用,即使聋生在选择同一材料作文时,教师也必须引导聋生充分挖掘同一材料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切实避免聋生作文一个样,大同小异。

夯实聋生写作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夯实聋生写作基础,培养聋生收集和表达作文材料的能力,是聋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语文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由此可见,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夯实聋生写作基础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加强字、词、句教学 聋校语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沟通语言及教学方法,事关教学的成败。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聋童沟通方法主要有口语法、综合沟通法和双语双文化法三种。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硬件不达标的聋校应偏向于最后一种──双语双文化法(双语教学法)。当然,现实教学中个别教师的“纯手语教学法”更应立即革新了。

汉语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工具。在聋校低年级,一定要加强汉语拼音教学,引导聋生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拼音方法和拼音方案,为他们学习字、词、句扫清语音障碍。在字词句教学中,必须引导聋生掌握音、形、义,做到会读、会写和会用;引导聋生会组词、解释词语、修饰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逐步体会虚词的用法。同时,加强聋生语法引导,让聋生会说、会写完整、通顺、词语达意的句子,逐渐进行相关句子练习,培养语文基本功。

加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 首先要加强课内阅读指导,不论用的是普校教材,还是聋校专用教材,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范文(课文)是贴近聋生学习和生活的,都有一定的教育、导向作用。聋校教师应精讲,引导聋生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悟出一定的道理,有所收获。同时,经典的篇目、段落是要求聋生阅读后背诵的,多读多记不失为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加强聋生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规定不少于145万字。虽然聋生由于身心缺陷,加之提倡开放式阅读,可以自由选择读与不读、阅读量的多少,但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根本目的是提高聋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目前,聋生课外阅读量极少,严重制约了他们说话、写话(作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作为教师理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聋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阅读经典的、时代感强、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增长自己的见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了解古老的中国文明、文化,逐步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

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活动

培养聋生写话的兴趣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聋生写作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导致聋生写作缺乏自由表达的快乐,而是怕写作文写不出来、写差了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培养聋生写作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培养聋生写作的兴趣,打破不会写、写不好的局面,我找到了《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从中选取了一篇《我们的学校》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短小、贴近聋生生活的作文,聋生一读便懂,有的不住地点头,有的还起身走到窗前,环视了一下校园景物。当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只有八岁的学生的作文,而且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时,聋生很惊异,心想:“这么简单,没什么华丽辞藻的作文还获得了奖。”我告诉学生:“其实,你们一样可以写好作文的,只是你们平时不注意观察,你们去看看我们的学校,也写写吧!”聋生飞快地跑出教室,十多分钟后回来了,一个个提笔就写起来,比平时快多了,质量也有所提高,我感到十分高兴。

培养聋生练笔的习惯 尽管聋生有了很多快乐的生活体验,但若不常练笔,那么,有再好的素材也可能忘记,进不了作文中,等要写时,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想都想不起来了,何谈写出来呢?

那天,我刚走进教室,只见大多数学生“哧哧”发笑,坐在前面的偷偷向后张望。我扫视了教室,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女生耳朵上多了装饰性耳环。我想生气,突然灵机一动,亲切地问:“同学们,学生允许戴耳环吗?”一个男生大声地说:“不可以!不可以!”我又说:“为什么成年人可以戴耳环呢?你们用笔写下来让老师看看!”戴耳环的女生这样写道:“我们现在是学生,应该衣着整洁,仪态大方,不能戴耳环、项链。但是我们以后长大了,找到了工作,有了钱可以买更多的金耳环、金项链……”

培养聋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完作文后,要引导聋生多读、多思,力争有所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应引导聋生先自己改,互相改,小组评,然后教师点评。点评时,充分肯定写得好的,对不足的地方指出来,提出希望和建议。同时,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树立榜样,让聋生在“比、学、赶、帮、超”的过程中,促进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老师们,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作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深信,只有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夯实聋生写作基础,创造性地实施作文教学活动,才能享受到作文教学的快乐,见到“百花齐放”的情景。

浅谈聋校初中阅读教学 第7篇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美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七年级的《五彩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怎样让学生透过一个个方块文字感悟到五彩池的美, 享受审美乐趣呢?我把这堂课放在网络教室里进行。首先, 指导同学们上网查询五彩池的相关资料、图片, 让学生对五彩池有个大致的直观印象;然后, 在同学们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决定另辟蹊径——利用画画这一途径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让学生用彩笔将自己体会到的五彩池的美画下来。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群情振奋, 紧张而投入地作画。当孩子们陆续完成自己的作品后, 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互相交流, 欣赏, 他们还推选出了大家认为最出色的几幅作品展示。作品虽然没有名家的成熟, 但五彩池的主要景物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后来, 我请几位“画家”走上讲台, 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有的从课文中找到了作画的根据, 并声情并茂地朗读相关的文字, 让我们体会到了五彩池犹如仙境般的美;有的把整篇文章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 编了一个神话故事, 介绍了自己心目中的五彩池……学生的脸上全是一副陶醉的表情, 充满了向往。有学生对我说:“我一定好好读书, 长大了挣很多钱, 自己开车去看一看五彩池到底是何等的美!”

读文理解——作画悟情——析画赏美, 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还原课文的内涵与意境, 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 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 受到了情感熏陶, 享受到了审美情趣。在这堂课中, 孩子们激情高涨, 兴趣盎然, 他们经历了系列积极的心理体验,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进行有创见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进行有机地思维拓展训练呢?那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地阅读思考, 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都应该鼓励、肯定。

聋校实验教材七年级课文《捞铁牛》, 讲的是宋代和尚怀柄借助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其方法是:先摸清八只铁牛沉在哪里, 然后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 装满泥沙, 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两只船被拴紧, 用结实的木料搭架子, 跨在两只船上, 然后请熟悉水性的人带着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 把绳子的一头牢牢的拴在铁牛上, 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然后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 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泥里一点点地向上拔, 并借助水的浮力把铁牛送到岸边。和尚利用同样的方法, 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鼓励学生动脑筋, 自己想办法打捞铁牛。我提问说:“同学们, 能想出更省力、环保的方法吗?”同学们带着问题, 开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学生脸上的笑意也慢慢地多起来——他们已经有了答案。学生推荐代表上台演示了他们的方法:同样利用水的浮力, 不同的是, 同学们改用为4条船, 两船装沙, 两船不装, 同时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船里的沙不铲到河里, 而是铲到空的两只船上, 用于下一只铁牛的打捞用。原来装沙的两只船铲完沙, 利用水的浮力运回一只铁牛后, 又划船回来, 装打捞第2只铁牛而铲出的那两只船里的沙, 用于捞第3只铁牛用……这样反复用这两船沙, 打捞铁牛, 即节省了岸边挖沙的工作量, 而且环保。同学们还做了一道数学题, 使两种方法的优劣显而易见, 书上的方法用沙量是:2X8=16 (船) ;同学们的方法用沙量是:2船。这种探究式的阅读,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读好书而不盲从于书, 即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思考, 获得启迪。

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阅读文章, 首先要读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聋哑学生的时间观不强, 用一句俗语来说, 就是“走到那里黑, 就在那里歇”。他们常常缺乏计划性, 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 我找来了课外读物——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 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的无奈和惋惜。这是一篇赏析性的文章, 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逐字逐句地理解文章内容的话, 学生一定不会感兴趣, 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受也不会深刻。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在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时,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然后让学生从作者写的七个方面谈自己的体会, 去感悟作者对时光的流逝, 想抓抓不着, 想留留不住的无奈;最后让学生想:“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有类似的体会吗?”并让他们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五六分钟过去后, 孩子们分别上台说出了自己的感悟:“写作业时, 日子与笔尖写字的沙沙声一起飘走了”;“在嬉戏时, 日子与欢快的笑声一起离开了”;“在看电视时, 日子从五彩缤纷的画面中闪过”;“在发呆时, 日子从茫然的双眼前溜过”……多么深刻的感悟啊!通过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想开去, 孩子们真正领悟到了时光是怎样来去匆匆, 一去不复返的, 知道了时间的可贵, 就会懂得珍惜。

阅读的时候, 既要让学生读进去, 又要让学生想开来, 这样做,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活跃他们的思想,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聋校英语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第8篇

学习兴趣就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 随之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会自觉的去学习。怎样激发聋生的兴趣呢?

1、优化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因此,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运用“尊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和, 形成完整的教学对流。我在教学中发现, 那些爱好英语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这种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多关注“人”, 多给学生一份信任, 一份鼓励, 一次机会, 多一点同情和关爱。

2、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 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学生充满激情, 要面对微笑, 亲切自然,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

其次, 教师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由于聋生注意力保持短暂,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针对聋生的思维特点, 应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 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

此外, 教师在课堂中, 要尽量使自己的表情丰富, 语言幽默, 手势得当。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精神状态不佳时, 教师不妨插入一个小小的笑话或做一个小游戏, 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二、启发引导, 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教师提问要“因人而问”

教师在提问时必须要熟悉学生的情况, 因人而问。对不同程度的聋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学生的答案, 无论对错, 教师都应该表示出在认真而且是在很乐意地倾听, 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 尽量让每一个聋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尝到参与的甜头, 产生成就感。

2、预习方法的指导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课前预习就是寻“疑”。在让学生进行预习工作时, 教师可先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生字表, 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具体的操作时, 让学生在一个专门的预习本上, 记录他们所找到的重点、难点, 或文章的Main idea, 对于一些涉及到著名人物或事件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

3、复习方法的指导

要把英语学习好, 就要战胜“遗忘”, 因此就必须重视强化学习, 即复习。聋生由于“听”“说”的缺憾, 致使他们学习英语更困难。科学的复习方法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复习方法可分为当堂复习和课外复习两种:

(1) 当堂巩固, 默记复习。一节课中, 教师应该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快速记忆刚刚学过的词汇、语法、句型等要点, 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出几道课堂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课后巩固, 读写复习。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及时将当天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好的方法去加强记忆

4、作业的布置

聋生由于其先天条件的限制, 因而在学习英语时只能通过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来提高。而要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学生作业的质量就必须要有保障。在聋生中能完全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并不多。我经过反思, 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点:

(1) 对于作业中那些较难的题目, 教师缺乏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因为聋生毕竟其阅读能力有限,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 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题目, 因此教师应根据各班实际情况, 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 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在对待学生的作业上, 缺乏给予学生必要的激励和竞争。其实, 教师可以用形式多样的作业展览来促进学生作业的规范化。经常展览书写正确、工整、规范的作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三、积极实践, 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为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语言,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得用途, 就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同时他们在实践中又会发现新问题, 从而不断产生求知欲。

首先, 教室的布置可以增加一些英语的气息。如在教室的后墙上尝试让学生运用英语来出墙报, 比如教师节到了, 就让学生用英语为老师制作卡片并写上祝福的句子等。

其次, 让学生形成一种用英语来问候的习惯。

再次,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可以多发挥书面英语的作用。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或有其他事情要告诉学生时, 可以尽量用学生看得懂的英语来传达信息。

聋校生活化作文教学初探 第9篇

一、体验生活, 做生活的小主人

写作能力的培养决不是光靠两节作文课就能完成的, 它非常需要聋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经历的体会、生活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这样, 就要求老师引导聋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引导他们走进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走出思维的局限, 寻找、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更有价值的亮点, 引导聋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更重要的是描写生活、记录生活!

1、抓住契机, 片段练习。

语文课上, 在学习“怦怦”一词时, 要求学生用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没想到孩子的回答非常踊跃, 有的说没完成作业, 老师检查时, 我的心怦怦直跳;有的说天黑时, 一个人走在路上, 我的心怦怦直跳;有的说期末考试时, 刚拿到试卷, 我的心怦怦直跳……于是我有了个想法:用“怦怦”一词写一段话。因为聋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 因此写出的片断非常精彩。

例如:学生1:过年的时候, 有一回, 我和哥哥一起到街上买东西。我们一边走, 一边四处看看。这时, 突然从后面窜出一只白色的大狼狗, 我的心一下子怦怦地乱跳起来。我赶紧躲在哥哥的身后……学生2:夜晚, 外面一片漆黑, 伸手不见五指。忽然我想小便, 急忙向厕所跑去。刚跑了一半, 总觉得后面有个怪物跟着我, 我心里怦怦直跳。我一下子转过身, 跑到屋里。妈妈觉得奇怪:“怎么啦?慌慌张张的?”我喘着气, 脸色苍白, 说:“有个怪物跟着我。”妈妈摇了摇头, 笑了笑说:“傻孩子!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怪物, 别自己吓自己了!”我不好意思地脸红了。

在聋生的生活中, 也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 他们的内心同样也有着丰富的体验, 教者应抓住契机, 随时撷取其中的点滴便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2、书信交流, 体验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写”。在写作文《给……的一封信》, 孩子们有了丰富的体验, 学生的作文内容也就变得精彩纷呈。如:阳同学的妈妈离家出走已多日, 在他的《给妈妈的一封信》中, 抒发了自己对妈妈的思念之情。开头这样写道:亲爱的妈妈, 您在哪里?您不在家的日子里, 我好想念您!我是多么希望您能回来看我一眼……接着又告诉妈妈自己在学校里生活得很好, 参加了学校的文艺表演……希望妈妈看到信以后, 能回来看看他。

单亲家庭的孩子——沙同学在《给妈妈的一封信》中, 回忆了妈妈知道她在学校生病了, 连夜赶到学校, 把她接回家, 带去医院, 忙前忙后的样子, 感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并讲了妈妈为了自己, 为了这个家, 不仅要忙于工作, 还要操持家务, 知道妈妈太辛苦了!要妈妈保重身体!

虽然语句是那么地稚嫩, 有时还会出现些语病, 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孩子们的真情实感。

二、感悟生活, 做生活的热心人

人的认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升入高年级了, 我班悄悄地多了好几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很多孩子对于家庭的变故, 有着不同的忧愁、烦恼、疑惑、看法, 等等。聋生由于生理缺陷, 往往考虑事情过于片面。于是在课后, 我来到孩子们中间, 就围绕一些热门的话题让学生去讨论, 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聋生展开评论和思考, 激发他们探索其中的意义和折射的意蕴。

佳佳同学是父母领养的孩子,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 母亲常年体弱多病, 因此家里的氛围并不融洽, 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今年暑假, 佳佳找到了她的亲生父母, 亲生父母总觉得当年亏欠孩子, 当孩子再一次出现在他们眼前时, 更是疼爱有加, 亲生父母年轻, 家里生活富裕, 于是, 佳佳心中的天平开始摇摆, 回到家后总会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和父母吵, 总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了解到这件事后, 我们便围绕“感恩”这一话题开展了讨论。聋生对于身边的事情很感兴趣, 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 佳佳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如此荒唐。作文中她这样写道:“妈妈我错了!你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从小带到大, 你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我要谢谢您……妈妈, 不管时间怎样改变, 您永远是我最亲最亲的妈妈, 我也永远是您的宝贝女儿!”

聋校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第10篇

造成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从大的方面看, 我认为主要有这几点:

1. 教学理念偏差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聋校语文“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是指谁?毫无疑问, 就是我们所有为之服务的聋学生。我们应站在聋生的角度, 根据他们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知方式、情感体验等进行教学。而我们许多老师都是无意识地站在健听者的角度, 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面对聋生, 对他们进行要求、想当然地进行教学,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 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认识混乱

正是因为教学理念的偏差, 所以长期以来在聋校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那就是“手口之争”, 即手语教学与口语教学之争。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的聋校教育者。究竟哪种方法更好, 对培养聋生的语言能力、语文能力更有好处, 更能促进聋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也许每个聋校的老师都能说出一番道理, 都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但据本人的观察及学习的心得体会, 在我们中国, 凡是以手语教学为主导的聋校, 真正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都不尽人意, 聋生写出“哑巴句”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如上海四聋等聋校, 像季佩玉教授等长期工作在聋教育第一线的聋教育专家们的指导带领下, 长期坚持口语教学, 扎扎实实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 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再加上现在他们提出的医教结合的理念, 让许多聋生真正实现了回归主流。

3. 急功近利的主导思想

近几年, “回归主流”提得较多。于是, 在聋校中, 聋小学教学与普小接轨、聋中学与普通中学接轨, 聋大学也在全国遍地开花, 好像不这样就体现不出对聋人的关爱, 不这样就反映不出全国聋教育的一片喜人形势。可是, 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 特教事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殊不知, 欲速则不达, 作为在教育第一线的聋教育者, 我痛心地感觉到, 这只不过是在聋教育这块试验田里的又一场揠苗助长罢了:普通中小学教材与学习内容, 普通中小学生尚且学得焦头烂额, 何况因生理缺陷造成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差一大截的聋生?同样的进度、同样的要求, 也许低年级聋生勉强可以跟得上, 可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 就越来越勉强了。现在的许多聋生就是这样, 读到高中, 甚至大学毕业, 还不能写出几句意义完整、通顺流畅的句子, 还不能很好地用笔与健听人进行自如的交流, 叫我们一线的聋教育者情何以堪啊。

二聋校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聋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有效性, 除了要克服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的思想与认识的偏差外,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内容的有效筛选

传统的聋校教材内容很多都十分老旧, 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聋生的接受特点;而初高中的聋生根本就没有专门为他们编制的教材, 各地聋校自己想办法。在我们学校初中部的聋生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普通中学语文课本, 有些内容或离学生年代久远, 对聋生来说相关背景知识过于繁杂, 理解十分困难, 如《紫藤萝瀑布》《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有些内容过于抽象, 聋生难以接受, 如《雷电颂》等;把这样的教材搬进聋校课堂, 可想而知, 整个教学过程是十分低效的。对这些内容, 有的我只是进行很简要的介绍, 有的直接跳过不教, 有的把它置换成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的内容。如教学《新闻两则》这篇课文, 除了新闻要素及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 其他内容对学生来说并无多少意义, 倒不如选择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与学生比较贴近的时事新闻来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 教材应选那些最有价值、最有生长力、最契合聋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这样的教材才是真正有用的, 也才是有效的教材。

2. 课堂信息的有效传播

与普通学校不一样, 在聋校课堂中, 信息的有效传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信息的有效传播在这里是指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或沟通的过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 师生间的沟通往往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主要表现在信息在健听老师与聋学生之间相互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其主要原因是沟通方式的差异以及手语在表达过程中相对不完善。而课堂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传播, 则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了。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多去关注聋生喜欢沟通的方式, 深入研究与他们进行无障碍沟通的技巧, 学习聋人手语表达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在师生中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才能达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

3. 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

即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平时习惯了“满堂灌”的方法, 特别是聋生到了初中阶段, 学习科目与学习内容骤然增多, 教师教学任务也繁重了许多, 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根本不容课堂上的枝枝节节, 只为了顺利把教学任务完成。于是, 我们常常看到, 老师一人在课堂上满头大汗地手舞足蹈, 许多学生瞪着眼睛呆呆地望着老师, 却一问三不知;可想而知, 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特别是班上学习中等和困难学生的参与, 一节课的效果很难实现。我们只有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调动全班同学——包括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 一节课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功。这方面许多老师都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这里, 我只介绍一下本人比较常用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如, 我在教学《伤仲永》这篇古文时, 课前布置了几个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 让每个小组去解决: (1) 解决课文字词的意思 (这部分可以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查课文注释、查古汉语词典、请教组内其他同学等方式来解决) ; (2) 课文出现了很多个“之”字, 主要有哪几种意思, 分别归类说明 (这部分应该主要是学习处于中等的学生的任务) ; (3) 方仲永最后变得“泯然众人矣”是什么原因, 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部分课文最后一段作者有进行分析, 但对于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 无异于是一段文言文的绕口令, 会把人的头绕晕, 所以, 最好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完成这部分任务) 。这样, 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都激发出来, 所有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学习效果就非常好。

4. 关注差异, 进行有效的课内外辅导

差异, 不仅指学习成绩及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还包括性格特征、听力损失及补偿情况、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在这里我谈谈作为聋校的教师还应关注到聋生的其他差异并善加利用, 以提高教学效果。

如, 对于听力损失较少, 通过助听器等方式取得一定补偿的学生, 尽量让他们坐在前排, 教师上课尽量用比较清晰响亮的语言进行教学, 让这部分学生经常受到有声语言的刺激, 并让他们阅读、回答提问时一定要用口语, 这样不断地训练、培养他们的语感, 对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

再如, 教学《敬业与乐业》这课时, 提问学生:“依照作者提出的‘天地间第一等人’的衡量标准, 你能举出一两位这样的人吗?”学生可能一下子茫无头绪, 教师可根据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醒张三, 你喜欢打篮球, 很崇拜篮球巨星姚明, 那么姚明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呢?李四喜欢看武打电影, 对李连杰十分崇拜, 就问李连杰怎么样, 等等。由于都是各个学生喜欢且熟悉的人物, 学生说起来就如数家珍, 毫无困难, 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意思:敬业、乐业, 把自己的劳作 (工作) 做到圆满。这样,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堂引导, 教学效果就好很多。

总之,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用好它, 从而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聋校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所做的一点粗浅的思考, 当然还有许多偏颇与不足之处, 望同行指正。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低效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提高聋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低效,有效,差异,手口之争

参考文献

[1]丁莉娟、赵志昇编著.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论聋校语文对话教学实施 第11篇

关键词: 聋校 语文教学 对话教学模式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之间以知识为媒介,以平等的关系对某一个或者一系列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已经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主动建构知识的愿望越来越高,对知识的理解越来越多元化。对话教学的实施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愿望,能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聋校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

很多普通教育工作者对“对话教学”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在实施对话教学模式时总是心存顾虑,认为实施对话教学不利于加快授课的速度,课堂对话难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种想法在聋校的教育工作者中更明显。人们认为,聋校实施对话教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由于聋校学生的特殊性,对话教学无法在聋校语文课堂展开。由于种种偏见,导致聋校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很多教师认为,对话是需要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沟通的。在聋校学生的世界里,声音基本上难以感受,外界的声音刺激对聋生的刺激基本不存在,聋生对声音的感知能力非常低。基于种种原因,聋生难以像普通人那样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话教学存在很多困难。很多聋校语文教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将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很多教师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对话教学模式单一。

聋校语文对话教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话教学实施的模式过于单一。在聋校课堂中,语文对话教学难以用有声语言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通过手语进行交流,对话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基础上。聋生因为不能和别人进行有声语言交流,所以在综合理解能力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导致聋校的教师对学情的评估出现偏差。对话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交流和互动对课堂知识进行重组和建构,将新的内容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中。但是在聋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认为聋校学生听力上存在缺陷,交流上会有很大的障碍,因此不愿意运用对话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一些教师虽然尝试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但是因为心存疑虑,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始终认为聋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不能达到对话教学的要求,不愿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愿提高教学综合感知力,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只能运用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

二、聋校语文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聋校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尝试探索新的对话教学方法。对话教学的真谛不仅仅是组织对话活动,不仅仅是对课堂知识的重新感知,更多的是对新知识的建构及培养更高效的思维模式。因此,要探索科学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一)对话教学要与生活体验结合。

对话教学的实施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聋生在听觉上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他感官更具有灵敏性,对外界的刺激更敏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生活教学内容的兴趣。学习语文文本知识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想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注重对话的平等性。

语文文本在聋校语文课堂上是教学的媒介,聋生进行真正的对话教学离不开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为和谐平等的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语言建构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的模式非常丰富,引发对话的途径非常多。师生主体要进行对话教学必须有对话过程的契合点。在实施对话教学时,教师要认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话教学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教师要将课堂知识作为对话的出发点,认识到学生面对新事物的情况下能够应付自如。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教学。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创新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用问题作为对话教学的引发点。在课堂设计上,要善于提出问题,设计有用的问题。从教学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学的根本性不在于知识的灌输,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聋生虽然在听力上存在缺陷,但是对事物的兴趣并没有减弱,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聋校语文课堂上,要善于寻找话题,善于寻找有价值、有意义、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对话话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聋校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不是仅仅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还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锻炼思维创造能力。因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聋校语文实施对话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王丽萍.特殊教育中专聋生语文阅读教材选编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7.

聋校语文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创新 第12篇

一.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富有创新的情境, 引导学生多思, 激励学生多问, 不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关怀》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样写周总理关怀我们的。一起读“周总理轻轻地走进来”。

生读句子。师纠正手语。强调“轻轻地”的逼真样子, 分析“走进来”的合适手语。齐读这句。

师:谁会做一回周总理的?生演示句意。

师:思考, 周总理轻轻地走进来, 说明总理怎么样?

明确:这个动作说明周总理怕影响我们上课, 体现出总理对我们的关怀。板书:轻轻地

师:指名ABC读句子———周总理一边和老师握手, 一边说:“老师好!同学们好!”。师纠正手语。齐读这句。

师:谁来做一回周总理?生演示句意。

师:思考, 周总理一边和老师握手, 一边说:“老师好!同学们好!”, 说明总理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这个动作说明周总理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 体现出总理对我们的关怀。板书:一边…一边…

师:你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吗?

生说句子, 师指导。生写句子。师讲评。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句子放到课文第二段中, 连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教学中要体现人格的平等, 师生互相尊重, 教者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勇于创新, 让学生得到足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以达到“以情启情, 以情启思”。

教学《关怀》第三自然段时候, 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我们一起读“周总理让大家坐下。他走到教室后面, 看墙上的学习园地, 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点头”。

师:指名ABC读句子。师纠正手语。强调“大家”的手语不能分成“大”和“家”2个手语。 (大家是大房子吗?学生笑着摇头。) “后面”“墙上”“园地”的手语合理性。指出“点头”这个词不需要手语, 演示动作即可。齐读这句。

师:谁来做一回周总理?生演示句意。

师:思考, 如果去掉“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点头”可以吗?用纸片遮住这一部分。指名学生演示, 比较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个动作一方面把句子写具体了, 另一方面说明周总理对我们学习很满意。体现出总理对我们的关怀。板书:不住地

师:指名ABC读句子———后来, 他在我身边坐下来, 拿起我的语文课本, 轻轻地问:“是讲这一课吗?”我连忙回答说:“是的。”

师纠正手语。齐读这句。

师:倪老师现在做一回周总理, 谁扮演文中的“我”和倪老师演示一下这两句话?师生演示句意。

师:思考, 句中的“轻轻地”可以去掉吗, 如果不可以, 说明总理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这个词语说明周总理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 体现出总理对我们的关怀。板书:轻轻地

师:现在分角色读, 请男同学读周总理的句子, 女同学读写我的句子。生读句子, 师讲评。注意纠正手语。提醒学生:读句子时注意手语规范, 口型正确。

师:指名ABC读句子———周总理戴上眼镜, 认真地看课文。看完课文, 他把眼镜拿在手里, 跟我们一起听讲。

师纠正手语:“戴上”和“把眼镜拿在手里”可以直接演示动作, 不要逐字打手语。齐读这句。

师:谁来做一回周总理的?生演示句意。

师:思考, 句中的“眼镜”和倪老师戴的眼镜一样吗? (启发:为什么看课文要戴上, 听讲时要拿在手里?)

生:不一样。

师: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颜色、镜框。

师: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一样:倪老师的是近视眼镜, 周总理的是老花眼镜。所以周总理看课文要戴上, 听讲时要拿在手里。

师:说明总理怎么样?

明确:这个“眼镜”的描写说明周总理年纪大了。进一步体悟:周总理年纪大了, 工作那么忙, 还到我们小学校来视察, 和我们一起上课, 体现出总理对我们是多么的关怀。板书:认真地

师:现在我们把这几个句子放到课文第三段中, 连起来读一读课文。指名学生依次个别读第三自然段的6句话。注意纠正手语。提醒学生:读句子时注意手语规范, 口型正确。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上一篇:新加坡特色的和谐下一篇:儿童成长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