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2024-08-12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精选12篇)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第1篇

一、怎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优质的教学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中的课程理念, 优质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使学生能运用历史智慧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因此, 只有符合《课标》与历史学科特点的高水平的教学才能称得上优质的教学。我认为优质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下特征:

(一) 《课标》理念与目标的有效实施

1. 有效落实学生的发展观, 做到学生外在发展与内在发展的有机统一

历史课堂是现在的人 (师生) 与过去的人 (历史) 的对话, 课堂上不仅要落实学生的外在发展, 即不光要以追求历史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 更要落实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外在的发展是知识的发展, 内在的发展则是智慧的发展。为此, 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 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从而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 真正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2.《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的有效落实

在一标 (《课标》) 多本 (教材) 的体系下, 教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 但不是学习的唯一依据, 教师应该钻研《课标》, 充分了解课程内容的范畴, 确定课程知识, 选取相关的历史材料, 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依标施教, 让课堂真正成为《课标》的实践基地, 让学生从教材繁琐的知识中解脱出来,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探究历史的奥秘、汲取历史的智慧留下足够的空间。

3. 有效整合与落实“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优质发展, 缺乏任一维度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整体发展受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如果我们的每一节历史课堂都能够将学会、会学、乐学三者有机统一, 则能在最小的时间单位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4. 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中汲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养,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的前提下, 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源,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 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 使学生具备求真、务实、创新的意识, 树立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氛围下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 有效体现历史学科特点

1. 再现真实、具体的史实

真实、具体的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 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史实的基本元素, 掌握这些基本元素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离开或歪曲史实的课堂一定是失败的课堂。

2. 阐释基本的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在掌握具体史实基础上, 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史实本质性的认识。通过阐释基本历史概念可以让学生理解史实的本质, 实现准确、深刻理解历史, 掌握历史学科学习基本方法之目的。因此, 优质的历史教学, 一定是通过对历史概念的阐释, 高屋建瓴地驾驭历史知识和历史课堂的教学, 学生的历史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课堂环境中逐步形成。

3. 注重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的梳理

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 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因此, 高质、有效的历史课堂一定是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得到提升的课堂。

4. 注重学生的阅读

阅读不仅是人文学科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 知识的积累是在阅读中逐步形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因此, 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课堂必须关注的重要活动之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对重要知识、重要内容、历史材料、历史概念进行阅读, 在阅读中收集整理有用的历史信息, 归纳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三) 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是由兴趣激发的, 因此, 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该关注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是否倾情投入课堂, 教师是否能将沉寂的历史通过情境创设变成鲜活的历史画面。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不仅能让学生的脑海浮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还能让他们更好地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 从而让历史课堂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如何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优质化、常态化, 对教师专业发展都能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为此,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 制定客观全面、适应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落实。它涵盖了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内容的落实, 二是课程理念的落实, 三是课程目标的落实。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缺一不可, 这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必须坚守的基本准则。

第二, 历史学科特点在课堂中的体现。再现再认历史、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解读历史事件、总结历史规律、阐释历史概念是历史课堂的基本任务, 也是历史课堂必须遵守的规则。

第三, 课堂流程的顺畅性。课堂设计思路的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参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层次的布局、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主题的把握、教学活动中突发性事件的解决都将影响整个教学流程的顺畅,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能让听者赏心悦目, 让教者成就感倍增。因此, 我们评价课堂教学应该有胸怀全局的观念, 不能被某些小问题干扰支配。

第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体现在思维活跃程度、情绪状态、设问解疑、对教师的欣赏等诸多方面, 这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第五, 课堂特色的体现。尽管我们无法把握特色的具体表现, 也无力定义特色, 但每一位教师心中都应把特色作为一种教学追求。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课堂犹如潺潺流水, 有的课堂气势恢宏……总之, 一节优质的历史课一定会让人回味无穷。

(二) 实施高中历史课堂评价的策略

第一, 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宜粗不宜细, 但在方向的把握上一定要准, 要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要给以后的完善和细则的制定留下足够的空间。

第二, 在具体的实施中,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 组织一线教师讨论评价标准, 博采众长, 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共识, 然后要求教师按相关要求组织课堂教学。随后, 在听课视导中,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分析, 及时总结, 得出结果。

第三, 课堂评价标准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 所以要及时总结教学实践经验, 不断修正和完善评价标准, 不断总结课堂评价标准的效果。只有来源于实践又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标准才有生命力。

第四, 作为课堂的评价者, 既要深刻领会课堂评价标准的精神实质, 严格按照标准的理念和精神评价课堂, 又不能生搬硬套、教条主义地实行标准, 因为标准是固定的, 而我们的历史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师才会有创造性。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第2篇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评价的整体性与多元化、保证教师的判断和决策的可信性、有效发挥评价信息的作用,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关键词] 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 高中历史

一、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愈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因此,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如何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换言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而言,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同时,更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就是确定评价标准的根据。从这一认识出发,实施以课堂教学评价须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不足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指向是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强调评价的“人本”精神,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动态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态度、1

价值观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不少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改革本质的力度不够,不能准确领会新课程理念和把握课改方向,导致在探索实践中茫然无措,不仅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甚至几乎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意识,游离于新旧课程之间,因而课堂教学评价也呈现出较强传统性。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其有效之处在于可以引导教师向讲好课的方向发展,但是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如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为单元,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因此,研究、改进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不仅关系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问题,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新定位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是考查教师实现三维目标的方式与效度。而三维目标的呈现,都落脚到学生方面。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动力与方向。综合起来就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用,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效学习,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实施原则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定量分析指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方面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指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特征等属性的理解进行评价。如评价学生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概念的掌握程度时,“1840年发生于中国东南沿海”即属于定量分析范畴,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则属于定性分析范畴,评价试题的制定要考虑各答案要点分值的权重。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达到的水平或已具备的条件的评价,只考虑评价对象在特定时间,、空间的现实状态,不会考虑评价对象过去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动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特点是进行纵向比较,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对学生评价时,既要重视现状,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学生是发展的。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殖民主义活动时,学生回答:“消极作用: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的灾难;积极作用: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该答案既展示了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时的清晰思路,也反映出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教师评价时就需要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肯定学生的发展趋势,而不应该片面评价。

3、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的原则

终结评价注重活动的效果,过程评价注重平时表现,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令评价更加合理、生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兴趣、学习态度以及环境因素通过师生、生生交互过程相互作用,使学生学习后产生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产生大量的评价信息,如文字的、行为的、静态成果、动态实践、精神领域等。因此,评价应回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还要回答“如何发展”(过程)的问题。如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课程修习情况也应该是重要参考依据。

4、评价的整体性和多元化的原则

评价时要对评价对象的各组成因素进行进行多层面考查和评定,分析评价对象各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如问题“钓鱼岛问题能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吗?”,就可以从三维目标相结合的层面上全面考评学生认知、理解、分析、运用概念的状况,从而得出较完整的评价信息。

5、保证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可信性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涉及教师在权衡和考虑学生考评表现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进步作出判断和决策。当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成功地、稳定地表现出某种成就时,教师便可以作出有把握的判断。因而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应建立在明确的标准之上,应保持稳定、公正、客观。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协商和理解学习结果、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学生学习和成就的样本来提高教师的判断和决策的可信性。

6、有效发挥评价信息效能的原则

教学评价信息能满足于不同的目的,服务于不同的对象,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帮助学校改进课程,帮助家长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因而,课堂教学评

价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其效能的发挥应有针对性和规范性,以实现评价信息的有效反馈。

(二)实施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来实现,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的有效途径。

1、开展小测验

使用小测验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

例:“开辟人类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限时小测验,内容为:

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出下列的各题:

①近代以来,外来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由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A.烟叶、甘蔗B.马铃薯、玉米C.葡萄、土豆D.甘蔗、水稻

②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四: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③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如何理解上述对比鲜明的现象?试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其标题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更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历史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测试内容要避免知识唯一的片面性,应重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改革作业形式

布置作业,通过写做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它具有简便易行、参与评价对象多、了解信息全等特点,也存在题量多、形式单调呆板、学生抄袭严重的缺陷,不能全面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情况。为此,要改进教学评价,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做如下实践:

一是布置开放性作业题,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行为表现(态度、书面表达、应用能力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制表格或编写知识纲要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例:必修二教学结束后,布置作业“请自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表格,其内容为时期、推动因素、主要资本、显著特点、主要途径、影响”。

这样的作业既可评价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又可让学生理清基本线路,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可以布置有关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迁移性作业,以掌握其共性和特性,发现规律,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必修二专题五,布置作业“请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还可以就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与综合分析、运用能力。例:“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课,布置以“我心中的N大发明”为题的小论文,谈谈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布置以“母亲,我是钓鱼岛”为题的小论文,谈谈你对钓鱼岛问题与祖国统一大业关系的认识。

二是自编作业。自编作业是一种融知识理解、巩固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创造性作业,有助于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思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的再现性习题和综合归纳或理解分析的应用性习题去编写。自编作业的完成分为自己完成和交换完成两种形式。自己完成,有助于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学习状况,作出自我评价,强化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交换完成,除上述作用外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团结协作,使历史测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批改或查验,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书面表达、理解归纳、应用创造等能力,从而切实评价教学效果。

3、观察学生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教学,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摄像机、录音机)全程观察学生发言的踊跃程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所提问题是否符合主题,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文献资料相配合等等,最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甚至写出书面评语,分析本课教学效果。

4、设计问题,座谈评估

座谈分为两种。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座谈。教师在上完课后,在尊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情况下,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座谈,内容涉及:学生对教学设计的适应程度,对教师讲解、提问、分析是否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方法与能力上的收获,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对课堂气氛的满意程度;也可以提问本节课内容简单问题或略有发挥思维的创新开放题,还可以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想和启发、令人难忘之处或不成功之处等,让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畅所欲言,尽情地剖析本堂课。教师要做好谈话记录,并给以学生适当的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过后,教师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与教师交谈,重现课堂,全面评价。实录课堂或请教师听课,再请教师座谈交流,听取该教师的真实评价,分析教学与课标要求的切合程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在同行协作的基础上调控和改进教学手段。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策略,客观公正地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第3篇

【关键词】历史人物 评价 历史环境

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够彰显其对于历史环境、历史背景的了解,并且展示其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价呢?本文将重点探究。

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实事求是,论从史出

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是出于某一个特定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之中的,这种特定的时代与历史背景决定了历史人物所必须做出的选择,而他们的这些选择都会被历史记录在案,也就是有史可依。但是作为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带有感情的色彩,或肯定或否定,言词中可能带有偏激的成分。而且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只会空发议论,而不能说出具体的理由,这是我们历史考试的一大忌讳。所以,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不可情绪化,必须应当立足于人物所处的时代与历史背景,实事求是,论从史出,注重对该人物生平以及活动资料的收集,唯有如此,方才能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做到史论结合。如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代表人物——“护国主”克伦威尔、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首任总统—— 华盛顿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等世界近代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先对其活动年表进行总结和概括,如“护国主”克伦威尔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其军事活动、政治贡献等;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军事贡献与政治贡献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对抗、《法国民法典》的出台等,然后再结合时代与历史背景评价人物的是非成败。

二、依托历史环境为切入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依托历史环境为切入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就是遵循历史原则,也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唯有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以此为人物分析进路,方才能够对人物的活动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如对拿破仑等人的政治独裁活动进行分析时,不能简单地对其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而应当看到其做出此种行为在彼时的价值正当性所在。

三、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时应当做到客观

对于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不得采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简单的、“一刀切”的人物评定方式,而应当辩证地看待人物的历史表现,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时期是进步人士的代表,而在辛亥革命之后,康有为成为鼓吹复辟的保皇人士。同样的,北洋派系的吴佩孚,尽管对内镇压铁路工人罢工并酿成血案,但同时他坚持民族立场,坚决反对巴黎合约,也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曾率领四野横扫东北,但建国后又蜕变为野心家。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套用二元法,有时应当一分为多地看待人物表现。如达芬奇不但在美术和雕塑方面造诣非凡,同时亦涉猎诸多自然科学领域。又如,我们过去评价曾国藩是一点论,只看到他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而全盘否定他。现在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来评价他,就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丢弃的。

四、对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评价

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综合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加以评价,如杨度在辛亥革命之前为君主立宪摇旗呐喊,而辛亥革命后拥护袁世凯实施帝制,在其晚年则拥护孙文的三民主义思想,为营救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而奔走。因此,对于这样的人物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看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表现而简单地盖棺定论,而应当全面地结合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加以全面、客观地评价,这才是辩证地人物评价方法。

五、结语

历史人物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很难把握的。为此,作为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标准,告诉他们评价历史人物时除了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本文所论述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立足于人物所处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依托历史环境为切入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时应当做到客观、对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评价等,同时历史人物评价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处理好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坚持政治态度与学术、艺术造诣相分离、合理运用气节原则和阶级分析原则等,只有做到以上这些,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才能是全面的、科学的、多元的、立体的。

【参考文献】

[1] 李卿. 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初探[J]. 历史教学问题,2014(01).

[2] 许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乔治忠、高希中.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省与重建——以“成王败寇论”为中心的考察[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第4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 历史教师对教学评价不够重视, 态度较差

历史教学在高中教学体系当中并不属于主修科目, 因此很多历史老师都不注重教学效果, 更不用说运用专门的教学评价。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个人从头讲到尾, 很少与学生互动, 即使有互动, 也很少做出评价。另外在对待学生成绩上, 很多历史教师态度较差, 动不动就是骂和罚。最为常见的就是罚抄和罚背书等等。很难通过有效的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评价单一, 效果较差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 评价单一, 效果较差。这主要表现在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评价百分之九十的是针对问题的评价, 而其他方式的评价较少。另外在针对问题的评价当中, 大部分的回答是:好、很好等词语。评语呆板无力, 没有起到评价的应有效果。过于重视纸笔测验, 强调量化成绩, 对其他考查方式不够重视。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 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所以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措施

1. 加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视力度, 采取正确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当中积极设立评价缓解。在历史课堂评价当中, 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 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 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 要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 理解学生的幼稚和天真, 信任学生, 更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

2. 做好教学准备, 为有效评价打好基础

一个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是以教师充分的课外准备为基础, 因此作为历史课的老师, 需要在课前认真备课, 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 为有效的教学评价做好准备。除了注重研究教材, 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 还应采用多媒体教学, 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进行声音、图片和视频的评价。如在鸦片战争中, 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通过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视频资料, 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 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是不可逆转的。

3. 采取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在打造有效评价课堂当中要采取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新评价观强调的是评价的教育功能,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评价内容不只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注意选择对学生在方法掌握、情感与价值观、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非常喜欢可以让自己有充分发挥的自由表达形式, 而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下课前的几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历史情节, 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 亮出一个客观评价。在本节课上, 老师为每个学生, 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 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 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如在历史上鸦片的输入,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震惊中外, 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自我教育。以“反思历史、远离毒品”为主题设计一幅宣传画。在评价当中在主体上设立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档次, 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现, 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点拨引导, 对于个别差生, 利用课间多次沟通, 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积极面对人生, 而对优生, 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 再接再厉, 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 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教师的评价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历史课堂当中, 存在对教学评价不够重视、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措施, 才能提高实际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第5篇

王永峰

摘 要:历史评价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实表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正确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人物作了一些探讨,并对注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 教学 评价 人物

真切,才动人。尼采说:“历史最重要的是鼓励人诚实。”斯汤达亦谓:“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然而,一些历史,因人为等缘故,已离“是”渐远而莫衷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据“真”据“实”,言之有据,方可言善言美。在史学界,争论最多且分歧最大者,莫过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了。比如曹操,比如隋炀帝,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缺乏统一认识。对此,史学家嵇文甫在1951年提出了“三个标准”:“第一,对于人民有贡献的,有利的;第二,在一定历史阶段起进步作用的;第三,可以表现我们民族高贵品质的。”①这三个标准,是结合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成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纵观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有大作为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应择其精要,重点展开讲评,以收“点睛”之功。

宋元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文天祥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1275年,因元大举进攻,天祥用家产充作军费,组织地方义军勤王。后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留。后冒险逃出,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率军退往潮阳县。1278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1279年南宋被灭后,天祥被押往大都。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其间,元政府采取了种种办法,高官厚禄,威胁利诱,都不曾使文天祥屈服。1282年12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被元政府杀害。在文天祥战斗及关押期间,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如

《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吊惠利夫人》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强寇,死愧明溪莘七娘。《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绝命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另外还有《正气歌》《扬子江》《酹江月》《沁园春》《念奴娇》等。通过大量文史资料,影视图片,真切地表现了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而中国历史,自唐末以来,四分五裂,饱经战乱,元朝大一统,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广大各族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对于文天祥的抵抗运动及誓死不降元的表现,似乎又说明文天祥在逆历史潮流而行。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呢?仔细分析,就可得出:文天祥的抗元,主观上是在保卫南宋小朝庭,客观上却是在保卫长江以南的汉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免于蒙古族的蹂躏。通过对以上客观史实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对文天祥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当把其放在原来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判,这就是历史评价中的历史主义原则。史学家翦伯赞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中认为,要历史主义地对待整个阶级社会时期的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要肯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要按照他们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和历史所做的贡献的大小给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恰当的评价”。②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史实,客观介绍人物生平,及其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形成对历史人物的综合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形成对待历史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才是历史老师的首要之责。

参考文献:

①嵇文甫:《关于历史评价及其他》,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第3页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 第6篇

关键词: SOLO分类评价理论    高中历史    试题命制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本质内涵

1.SOLO分类评价理论具备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其重视理论应用及实践应用。为更好地进行SOLO分类评价理念的应用,我们要做好该分类评价理论的内涵分析工作,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该评价理论的分析。通过对该评价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和人的认知结构是密切相关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涉及的涵义是非常广泛的。

学生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理论性的概念,通过对SOLO分类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做好相关问题的学习结果的分析,学生的问题回答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比如前结构模式、单点结构模式、多点结构模式、关联结构模式、抽象拓展结构模式等。这些模式存在不同的应用含义,比如前结构层次,该层次的涵义是学生无法有效理解问题,难以解决问題,往往逻辑混乱、欠缺论据。所谓单点结构层次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思路的分析,但不会进行有效的分散,或者仅仅进行一点论据的应用,就把答案拼凑起来。

2.多点结构层次就是学生找到多个问题的解决思路,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将这些思路有效结合。所谓关联结构层次就是学生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多种思路,进行思路的结合思考,并发散思维。所谓抽象扩展层次就是学生进行问题的抽象概括,进行理论高度的问题分析,进行问题的深化,从而保证问题自身意义的开拓。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1.为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进行SOLO理论历史试题的命制是必要的,从而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高级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SOLO分类法的应用进行历史试题的设计。在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其题型及其题目表述,与传统的历史试题没有太大出入。最大的区别是评分模式不同。下面将给出一个历史材料题,进行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应用分析:请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行英国议会制度的分析。这是一种普遍的问答题,该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涉及历史知识的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分析、历史知识的再现,进行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等。通过对SOLO分类法的应用,可以进行学生的不同回答情况的分析。比如前结构的回答模式,这种回答是简单的判断,因为不知道这个史实的具体目的。类似回答如下:英国议会制度对于英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单点结构的回答模式,这种回答仅仅给出单方面的史实,但学生还不具备多层次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比如如下回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议会进行了议会军的组建,从而确立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有关关联结构的回答模式,可以进行多个史实的提供,并且进行这些史实的内在联系的确立。比如以下问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议会及其国王的利益斗争,正是因为利益双方的不协调性,才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其以暴力的形式捍卫各自的利益。1645年,议会军取得最终胜利,国王受到了处决,虽然以这种结果结束,但是历史并没有以此而结尾,1660年,议会内部矛盾不断,查理二世借此复辟,这就更激发了国王及其议会的矛盾,在这些历史条件的推动下,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就解决了国王及其议会的矛盾,实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良好延续及发展。

3.抽象拓展结构模式,这种回答模式能够提供相关史实,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抽象性,从而进行理论的该种历史现象的分析,进行该种现象的发展规律的分析。比如以下回答:英国的议会线索来源于中世纪,其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国王及其议会的矛盾。在中世纪,王权及其贵族权利的争斗不断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不断强大,新型的资产阶级不满君主专制政策,为了更好地追逐利益,其要求进行政治权利的分享。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得到确立,该制度的特点是国王及其议会并存,但是客观上来说,国王只是一种摆设,议会的权力远远高于王权,这就能保证资产阶级进行议会的控制,从而进行国家政权的控制,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从上文得知,这种回答题模式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考查,这种题目是一种比较开放的题目,学生需要进行大量史实的分析,进行自身问题思考的素材,有逻辑、科学地阐述自己的思路。以这种SOLO评价方法进行思维层次的划分,前三个层次更关注学生史实资料应用能力的考查,第四、五层次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分析及其总结能力的考查。

4.SOLO答案设计方法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其需要针对思维层次进行打分,不是那种采分点模式的打分。在思维层次的划分过程中,要进行题目的思维含量的分析,不进行标准式答案的提供。在这个过程中,阅卷教师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需要深入了解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模式。当然,为提高阅卷教师的工作效率,更好地进行问题思维层次的分析,在不同层次后都有各自的答题案例。在进行大范围阅读之前,要做好试评的工作,进行抽样评卷模式的应用,进行不同层次例子的充实,从而达到日常教师的工作要求。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试题的良好命制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应用是分不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改革不仅仅需要改革教学理念,更要进行学习效果的积极评价,从而满足当下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要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汤振纲.“SOLO”评价法与古诗词教学[J].语文建设,2014(16).

[2]胡柳蔚.初中科学SOLO试题的编制与评价[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09).

高中历史微课评价策略探讨 第7篇

一、高中教学中历史微课评价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历史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中历史微课教学时, 充分使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将微课的内容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全面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引导, 让学生在微课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自主寻求解决的办法, 而不是以往教学中的过分依赖教师。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内容时,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对课程的全部内容讲解, 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出现过于依赖教师的现象, 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发展, 而历史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这种问题, 这是因为, 高中历史微课在课程设置时不会将全部的细节展示出来, 这要求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后要自主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微课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全面发展进步, 是历史学科微课教学的重要价值体现。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最大的难度在于跨时空性较强, 要求学生将不同年代发生的事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条完整的发展链, 但是在现实的历史学科教学中,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生往往对于不同时间发展的事情很难牢牢记住, 就算记住也不能做到灵活运用, 以至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一直处于初始阶段, 难以更深层次发展, 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有效分析史料, 将事迹与时间段有效联系起来, 提高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下, 科学技术水平较以往得到明显的提高, 尤其是在教学事业中, 先进科学技术设备的投入为学科建设以及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历史学科中, 历史微课教学的出现, 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加强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例如, 学生在学习《中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 由于上课时间有限, 通过书本上的知识, 学生可能会对史料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是在微课的引入下, 学生可以针对自己不熟悉的环节反复学习, 也可以通过微课中的史料加深自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微课史料分析, 学生可以了解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皇帝制度的首创。还可以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的设立以及郡县制的建立等知识点,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推动力。

3.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微课的有效应用使得教师对于微课的制作、开发与应用水平都取得了一定进步。尤其是在高中历史微课教学中, 著名学者钟启泉曾说, “反思是即兴的、频繁的, 并内化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性活动、进而上升为一种生活态度。”相关的研究也表明,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自身经验的总结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来源。在新课标改革的前提下, 高中历史学科得到发展, 高中历史学科微课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用于创新, 敢于突破,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二、高中历史微课评价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研究

1. 完善微课评价体系, 使评价科学性与方向性并存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 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改革对这种现状明确提出了整改要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现阶段在高中历史学科微课教学中, 对于微课教学的正确评价却还存在很多不足, 严重阻碍了国家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 这种不良现状的存在要求各教育机构要逐步完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评价体系, 使微课评价体系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这是因为, 对于微课评价而言, 微课评价作为微课评价实施的基础, 对微课评价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例如,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 教师在创设《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题中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虽然两次战争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教师在创设微课教学过程中, 对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原因, 应该根据现有的情况作为创设微课的标准, 不应该以类推来作为创设标准, 还要对不同时段发生的战争, 罗列中国与殖民帝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使条约具有时间性, 注重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和个别性, 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注重对微课教学过程的评价,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微课虽然在教学形式上只是一个视频教学资源, 但是在实际教学运用中, 视频资源也应该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只有这样, 我们对高中历史微课教学的评价才能做到有深度, 这要求高中历史学科教师在对历史微课教学作评价时, 不仅仅要注重微课教学的表面, 还要注重微课教学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的是评价微课教学的重要标志, 这也要求教师要注重微课教学的过程, 要能够对微课教学的过程做形成性的评价, 对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互有关联的一系列问题做出诊断性评价, 教学效果做出总结性评价。除此之外,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发展性评价观, 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例如, 学生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主题内容时, 针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很难一下子记住这么多知识点, 但是在微课教学中,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视频这一教学资源, 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观看视频, 对自己存在疑惑也可以从视频中寻找答案, 将视频与书本有机结合的方式教学,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是高中历史学科深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也是我国教育教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学科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无论是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作用。针对高中历史微课教学中所存在的评价策略, 笔者认为,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而且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是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评价策略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中历史微课评价想要得到发展, 必须完善微课评价体系, 注重对微课教学过程的评价,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全面促进高中历史微课教学的发展。

摘要: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极其重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走入人们的视线并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应用,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中教学的发展, 是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微课,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朱翠平.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 2015.

[2]李海宇.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

高中历史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策略 第8篇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除应遵循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外,更应针对高中学生的学习特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形成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表现性评价的普遍应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采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要在模拟或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解决某个历史问题或对可能或必然出现的现象进行预测;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则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及完成表现性任务后生成的成果或作品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表现 性评价任务的设计或选择,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高中历史课中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或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

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其身心正走向成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探究的欲望,情感相对于初中生稳定,但是容易走极端;有一定的归纳、演绎推理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历史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要有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学生置于情感冲突的情景中,用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其寻求符合社会利益的答案,并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这也是历史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

二、关注需要复杂认知技能和学生表现的学习结果

任务的趣味性是重要的,但这还不够,应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参考其中“教学活动建议”重视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因此,应重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评价学生历史思维、问题解决过程的可能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然后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重视指导语、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

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含糊的任务指导语会导致非常不一致的行为表现以至不可能用公平或可靠的方式评价他们。运用评价标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要完成的预期目标, 并确保评价任务与评价目的高度相关。

四、考虑任务的公平性、可行性

表现性评价标准的执行可能存在很高的主观性。任务执行比传统测验相比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有时可能还要考虑到财力、空间、设备、性别等方面的因素。

表现性评价在历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体现在测验领域;二是课堂历史教学评价领域。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实际谈谈表现性评价在历史测试中设计与选择。

传统历史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的情况。近几年来重视对历史原始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但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表现性测验与其他传统测验区别主要在任务的复杂性、实践性、所需时间和评分主观性等方面。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我设计一份历史表现性评 价测试。

电视台准备拟拍一部电视剧,导演要求编剧设计一个华盛顿在1789年1月任总统的就职演说的讲话稿,要求内容包括回顾美国独立战争的历程展望1789年以后的美国的未来;字数150字左右。假如你是那位编剧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出这一讲话稿。

对于学生的回答,评分者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评判(满分16分,每个方面4分)①内容的总体印象。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评分标准:0分———没有答题或离题;2分———简单罗列史实;4分———史实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②课外知识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较广博的课外知识,以及将课本没有提及的相关信息加以有效的运用。评分标准:0分———没有回答或离题;1分———没有引用课本以外的事例;2分———引用了1~2个事例;3分—引用了1~ 2个事例;4分—引用了1~2个事例。③文采及论证方法。考查学生如何运用和组织历史知识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评分标准:0分———没有回答或离题;1分———条理不太清晰、逻辑不够严密;2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分析透彻;3分———在能够得2分的基础上,表述口语化;4分———在能够得3分的基础上,表述语言有个性魅力。④知识与观点错误。考查学生回答中的知识错误及令人费解的论点的数量。评分标准:0分———没有回答和离题;1分———多个严重错误;2分———最少一个错误;3分———一个次要错误;4分———没有错误。依据上述评分标准可以相对比较客观、公正地给学生的回答评分,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改变表现性评价测验题的评分过于主观的状况。

历史表现性评价是当前潮流,但并不意味表现性评价能代替一切。表现性评价具有许多的优点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许多测量学家也提出了表现性评价存在信度、效度、和实用性问题。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历史测试但也不可能代替其他形式的测试题。由于表现性评价的实用性问题,需要我们大批的一线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许多新评价方式由于其天然侧重实践能力于高级思维能力考查的特点终将成为今后学校教学评价的主流。

摘要:高中历史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应符合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关注那些需要复杂认知技能和学生表现的学习结果,考虑任务的公平性、可行性。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第9篇

一、学生的兴趣是否调动起来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对一切人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都是告诉我们, “兴趣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它能让人从平淡中发展瑰丽, 从困难中奋然而起, 它能赋予人以热情和毅力, 它能增加人的勇气和信心。”那么在历史课堂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哪些问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 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如教师讲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 一般都会联系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在沿海地区打工, 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思考到当前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以及联想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第二, 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如教师在讲到《红军长征》, 分析长征精神时, 可以联系到身边部分学生浪费饭菜浪费水的情况进而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节约。第三, 对学生发展终身有益的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时提到保护环境的问题, 讲到科教兴国时提到加强自身学习的问题等。第四, 有趣味性的故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用故事导入, 这样会让历史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如讲到袁世凯时, 可以介绍元宵 (袁消) 为什么又叫汤圆。

二、学生是否参与了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倡导在师生关系上要冲破传统的单一的观念和工作模式, 探讨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所以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环节非常的重要, 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一门艺术, 如果能巧妙创设和谐情境,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得到尊重的满足, 那么学生的人格就会在自尊中得到提升。我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激发学生的互动兴趣, 注重课堂的公平性,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并愿意发言。第二, 精心设计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 应注意教学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合拍, 在恰到好处的地方拨动学生的心弦, 从而激发师生的思维共振, 迸发智慧绚丽的火花。第三, 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因素。俗话说“亲其师, 而信其道”, 所以, 要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 适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都会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激情。

三、学生是否有所感悟

很多学生都有个疑问, 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所以历史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们问题的答案。通过学习, 让他们理解到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借古鉴今”。并且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让学生有所得, 有所获, 有所触动, 有所感悟。如教师讲到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鸦片战争, 讲到火烧圆明园, 讲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等, 学生的心也被深深的震撼, 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再加以引导到如今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 作为学生也要奋发图强, 不甘人后,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否则就会被动挨打等等。

四、学生是否掌握了主干知识

按照完整的课堂教学程序, 一堂课讲下来教师都会有一个课堂小结。其实这点大可请学生来完成。一方面可以检测到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当然这里并不需要学生面面俱到, 只要能说出本节课的网络结构以及重点难点就达到基本要求了。

五、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 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 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中国有句古话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学习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知道如何听课。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听课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 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 (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 、概念 (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 是比较多的, 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 (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 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 。那么学生在听课时, 就要学会选择性记录。如学习了洋务运动后, 学生知道要从背景、目的、时期、代表人物、内容以及评价去掌握这个知识点。

第二, 知道如何提炼概括教材。学生学习应该是把书本越学越薄,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提炼概括教材的能力。这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做必要的笔记;二是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 如标符号、写批注等;三是进行概括总结:如讲到《美苏争霸》, 可以概括为 (1) 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背景、时期) 。 (2) 美苏争霸的三阶段 (起止时间段、特点、表现、原因) 。 (3) 美苏争霸的实质及影响。

第三, 知道如何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设立问题。如给出一首诗“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他们是否还长久地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通过诗中的内容可以判断出来, 描述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然后学生可以设问: (1) 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 (2) 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 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等。

第四, 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不仅要搞清楚历史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二是内在关系。如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后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可以得出:主观上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提出不切实际的纲领以及战略上的失误;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五, 知道如何评价、对比历史事物。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 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 (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等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 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 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如对秦始皇的评价, 既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 也要说出他的暴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又如教师讲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对比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和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特点、结局, 最后得出自己的认识:三次改革都是在维护原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等等。

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人物评价 第10篇

对历史人物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话题之一。所谓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中学生由于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会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势,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辩证的认识,这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一、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公正。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带感情色彩。

二、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前提

1. 全面的客观性。

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给予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另外,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人物,提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严格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从而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三、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应注意的要点

1. 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 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我们又不能忽略历史人物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我们应实事求是,重视确凿证据,坚持唯物史观。如曹操这种人物的出现是当时历史的必然和客观要求,但他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却主要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时,初中历史书对曹操的个人资料介绍不多,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史实从哪获取?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枭雄?历史史实不准确就可能评价不客观、不公正、证据不全就可能有失偏颇。

3. 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人民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天命”的错误。

4. 历史人物的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

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 研究

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不但让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还让文化思想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敦促教师们转变新的观念和思想。

一、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高中历史

过程指的是为了达到给定目的而执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有序集合。方法指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

在新课标当中,过程与方法主要表达的宗旨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懂得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等。

(二)重过程

高中历史的过程目标包括了教与学,这也是两个最基本的活动,教与学不仅是相互统一的,而且是相互区分的,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站在历史学的角度,重视历史过程,包括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以及发展演化等过程。历史学习对象经常要涉及历史过程,主要包括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按一定规律运动或变化的历史过程,新旧更替与盛衰消长的演变历史过程,通过对过程的了解推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可能产生的历史影响。

(三)重过程,转变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教学,指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总览全书,对历史的发展要有纵向和横向的认识和理解,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知识和相互之间共同合作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和更好的锻炼,实现重视过程的这一教学目标。

(四)重方法

方法主要指的是教法和学法。布鲁纳就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方法。历史的教法和学发其实是互为一体的。教法可以理解成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法,尽量不要狭隘地理解成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就好。学法可以理解为学生怎么样去学习和研究历史,形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

实施新课改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在高中教学中会有许多评论性题目,比如,对于秦始皇的功过评论,这需要掌握一定历史资料并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对于其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总结解答该种题目的有效方法,并且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使其转化成为学生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评价

现代教学当中,评价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可以更好地完善教学,评价应运而生,带着新时代的新要求。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各方面的要求就发生了难以置信的改变,比如说,其要求改变传统评价单一的情况,评价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评价的对象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这样可以让大家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把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互相完美相结合配合,实现评价全面客观化,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具有非常积极促进作用的。

新课程还倡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学生是不是优秀的也不再是过去传统的考试试卷分数决定,而是通过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帮助被评价的人提供空间,评价的多元化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还可以发挥很好地评价激励作用。

最后,新课程主张摒弃书面的评价方式,强调本质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寻求数量上的多,提倡鼓励选择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曾经有人说过,江山是用白骨堆成的,历史是用鲜血写成的。换个角度想,觉得学习历史这门科学,除了是对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之外,还得有客观的理解。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告诉后来人不知道的往事。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学会摒弃传统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选择适合当前的形式的创新模式,打开一扇属于适合新世纪的大门。

参考资料:

[1]程婷.浅论“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1).

[2]缪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杜慧芳.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1).

谈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 第12篇

问题的提出

1. 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 都十分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言堂”, 侧重于以考试为目标的历史知识的灌输, 使本来极具情感教育与理性思考的历史课程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从而使得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也得不到尊重。在这种教学评价标准的指导下, 学生成为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 没有学习的主动权, 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因而,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学生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认同,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途径也仅限于学生考试的成绩, 而且也往往不全面、不准确和不透彻, 从而使评价的激励、改进、调节的功能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2.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现阶段, 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 是决定学生升学的唯一标准, 同时, 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根据。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难免使教师与学生都围绕着成绩开展教学活动,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 很多教师习惯“嚼别人嚼过的馍”, 照搬教参, 没有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也没有体现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大胆探索。这些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评价对教师个性的压抑。使得许多教师只能做教书匠, 不敢做科研者, 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死板、内容枯燥,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与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以分数为教学评价标准的机制, 在实践上显然与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教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所格格不入的。

完善历史教学评价标准的思考

1.把学生做为教学评价标准的主体。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 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主动发现, 主动探索, 即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在现代教学理念下,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不只是一味地讲授历史知识, 而是要结合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历史背景设置问题, 吸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从而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局面。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讨论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教师由主动向“被动”转化。

2. 注重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历史意识, 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世界意识、爱国主义意识等, 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课程的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素材, 而历史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也为这种人文素材在教学实践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把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做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不仅是注重美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 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指标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 当你把一些历史知识教给学生, 并以此考查学生, 学生可以答得头头是道。而当你把内容与观点完全相反的两组材料交给学生时, 学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 而历史教师和专家可以作出判断, 并提供判断的依据。这就说明, 历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灌输与理解, 而在于一种思维素质、历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融合, 这种融合过程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在价值判断上的准确把握;是对在历史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思想上的深切领会;是对人类在历史中创造出的众多文明成果的广泛关注。注重历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想、勇于进取、坚持真理、关注他人、忘我献身的精神品质, 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以健康心智和积极向上、敢于追求精神为标志的完美人格。这种对学生精神品质与完美人格的培养, 既是教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具体表现, 同时, 也应当成为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新标准的重要内容。

实施新的历史教学评价标准的相关案例分析

实施新的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就是要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发挥, 同时, 利用历史课程中丰富的人文素材, 如生动的历史故事、传奇的历史人物以及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等等内容, 达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历史感与思维素质, 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课堂中的具体作法就是, 老师创设历史情境,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前提下, 促使其围绕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探究与交流中对问题进行合理的阐释, 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选择大量人文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比如在《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首先通过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具体方法可以是讲述一个在抗战过程中发生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从而概括出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的浴血奋战, 终于打败了残暴的日本侵略者, 中国人民的胜利来之不易, 八年抗战的历程更是艰难曲折, 让我们今天来重温那一段艰辛而又激情的岁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学生的民族感情, 达到导课的目的。接下来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图片、影像资料等多媒体素材, 讲解本节课知识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 让学生直面历史, 从整体上感知、从中梳理线索。讲授分析历史问题的具体方法,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如可以启发性地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不利用百团大战乘胜追击?事物都有两面性, 百团大战没有局限性吗?中共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为什么不消灭地主?中共七大上为什么确立中国在抗战胜利后要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等等。在充分听取学生的发言基础之上, 指出学生发言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可取之处, 同时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 老师对所提问题进行讲解, 同时讲明老师自己所认为的观点。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过程中, 使学生增强对所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掌握程度,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助于形成一种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发言与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环境转换下一篇:高中健美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