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先修课范文

2024-06-19

大学先修课范文(精选5篇)

大学先修课 第1篇

2015年12月3日, 光明日报以“慕课大学先修课:能否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为题, 刊载了日前由全国4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重点中学联合发起的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的消息, 并提出“这究竟是新一轮‘掐尖’, 还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内生需求”的疑问, 此消息再一次引发了大众对大学先修课的关注和讨论。 笔者注意到, 在这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中学的慕课大学先修课试点工作中, 大家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为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中学生提供与大学阶段难度相当的6门慕课课程的选修, 而忽视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报考大学迫切需求的专业指导[1]。

当前,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意识逐渐增强, 将目光从一张能证明学历的高等教育文凭转到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对自身能力的培养等现实需要上。 然而, 当前高考专业选择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计划往往容易忽视学生需求, 同时学生自身对专业缺乏理性认识, 在选择专业时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较大, 导致专业选择的非理性结果[2]。学生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 此时再转专业程序繁琐且名额有限。 这种非理性的专业选择结果不仅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期望落差, 出现学习和生活满意度降低, 专业承诺和学习主动性不高的情况[3]。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消费者,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和专业选择满意度应该得到有力保障。

二、高考专业选择指导与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

(一) 专业选择指导“不专业”。

目前国内尚无成体系的高考专业选择指导机制, 既缺少专门机构, 更无专人开展指导工作。 于是为了迎合考生需要, 某些机构和门户网站相继推出 “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系统”等, 以心理测评和高考成绩、位次为依据, 结合搜集的相关信息, 为学生推荐一些既符合兴趣特长, 又满足考分等硬性条件的院校和专业[4]。 此类推荐虽然能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决策帮助, 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系统依赖数据的限制性, 无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难以担当指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的重任。 此外, 这类系统散见于各种门户网站, 如新浪网、中国教育在线等, 参考标准、评价体系、数据分析能力不尽相同, 没有统一指标, 也未能推广普及, 亟待完善。

就业是专业的重要出口, 然而, 专业选择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重要一环, 对高考专业选择的指导始终没有被纳入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整体考虑。 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只负责学生从大一到毕业这段时间的学业、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而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就形成了一个“真空期”, 在此期间, 没有专人指导学生进行高考专业选择, 常常是由家长和高中老师充当了这一角色。

(二) 专业选择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

高考专业选择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 首先是由于大学和高中缺乏应有重视。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缺乏话语权, 高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 虽然打破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绝对权力, 但更多考虑的是学科发展, 同时兼顾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鲜有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考量, 高考专业选择信息反馈工作没有专门机构组织实施[5]。 而高中普遍把升学率作为首要价值取向, 基本没有专门开展高考专业选择信息的反馈工作。

目前, 高校基本只有从高考录取专业的分数、调剂专业的情况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能了解到一些学生信息。 而在美国, 学生专业选择是在入校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就业市场情况等因素逐步确定, 可以动态地变动, 而不是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确定[6]。 美国大学在充分照顾学生兴趣和自主性选择的同时, 对学生专业选择的信息反馈也很及时。 相比之下, 目前我国高考专业选择信息反馈的渠道单一, 拓宽信息反馈渠道是当下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课程设置的必要工作。

三、美国先修课程的基本特征与我国高校的尝试

(一) 美国先修课程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特征。

先修课程 (简称AP课程) 起源于美国, 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导向, 旨在向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大学课程的学习机会, 其在美国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7]。 从课程选择上看,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和能力优势自行斟酌, 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8];从课程内容上看, 各科课程都由课程编制委员会编制, 由大学著名教授或富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授课, 保证科学性和有效性[9];从评价体系上看, 有全国统一命题的标准参照考试, 整个考试与评定过程高度严密和公平, 学生通过AP课程考试的分数可以折抵为大学学分, 缩短学时, 提高效率。

AP课程科学高效, 特点鲜明:一是先导性, 在高中阶段设置部分大学课程, 既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又符合大学选拔人才的需要;二是针对性, 课程设置在强调知识通识性的同时, 注重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整体性, 将高中和大学教育有机衔接, 填补了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过渡期间教育的“真空期”。

(二) 先修课程在我国的尝试。

2013年1月11日, 北京大学宣布开始与部分中学合作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首批将在2013年春季学期时在部分试点中学针对部分高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5门课程, 并于当年7月组织统一考试, 考试成绩将作为北大自主招生录取时的重要依据之一[10]。 而在此之前, 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有与高中联合开展先修课程的先例。

2015年11月28日, 由全国4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重点中学联合发起的“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 (简称MOOCAP) 在清华大学正式启动, MOOCAP理事会也正式成立。 首批6门“学术志趣类”课程目前已在“学堂在线”平台推出[11]。 这是高校联合发起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大胆尝试, 合作模式从之前的“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 即所有参与大学都认可先修课程, 打破了某一大学限定认可的模式, 课程的开设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然而,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在兴奋与迷茫的交织中向前推进的同时, 也面临诸多问题, 包括机会不均等、学生负担增加、师资不充裕等, 而最大的障碍是其受制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忙于复习迎考, 不会有什么心思选修先修课程; 对于高中来说, 担心影响学生高考, 不愿也不敢真正参与先修课程的实施和教学工作;对于大学来说, 忙于自己的事务, 参与先修课程的开发与名师选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12]。 表面上看高中和大学各司其职, 实际上无论是高中, 大学还是学生, 投入和学生参与度还远远不够, 致使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难以深入推进, 最终有可能使先修课程的试点工作演变成名牌大学的“掐尖”。

四、创新先修课程模式, 完善专业选择指导和信息反馈机制

(一) 创新先修课程模式, 增强专业选择指导的实效性。

如前文所述, 国内高校跟学美国开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由于缺乏动力机制和实施氛围, 效果难以保障, 实施难以铺开, 先修课程模式亟待创新。 现阶段, 结合我国高中教育特点,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修课程“OAO” (Online And Offline) 模式是一条可行路径, 即一方面在线上开设学生自主选修的包括专业指导课程在内的先修课程, 所有高中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参与其中, 这与美国相似。另一方面, 在线下专门开发针对高考或者高中毕业生专业选择的指导课, 纳入中学生的课堂教学中, 强化大学专业选择指导的普适性。

事实上, 无论是站在衔接教育还是教育公平的视角, 先修课程不应该是大学课程通过线上的简单下放。 笔者提出的“OAO”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大学先修课在线自主选学和传统课堂专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 更重要的是, “OAO”模式从让“学有余力”者“学早学深”的视角转向了提高更广大学生群体的“学术素养”、“专业志趣”上, 而不是英才教育的“独角戏”, 这与我们要建设面向所有“准大学生”的高考专业选择指导与信息反馈机制的目标不谋而合。

其一, 系统开发高考专业选择指导线上课程。 利用“慕课”、“微课”等平台开展的在线学习模式具有弹性化学习、多元化授课、海量资源选择的特色, 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13], 能迎合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和缺乏弹性学习时间的特点, 弥补线下指导的不足, 增强专业选择指导的实效性。 具体实施过程中, 大学将课程内容上传到在线学习平台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搜索相关课程并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平台搜集学生的选课信息, 并通过问卷、考核等方式调查学生初次选择专业的情况, 将相关数据反馈给大学。

需要强调的是, 为了提高先修课程的吸引力和扩大学生的选择面, 保证实施过程的公平性, 需要一个所设课程大学都认可且学生可自由选择的独立的第三方先修课程平台[14]。 高校间应深化民间合作, 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和教育选择, 而不是“集团圈地”式的结盟, 不是抢生源。

其二, 科学开发指导学生高考专业选择的线下课程。 先修课的线下专业指导课程的开发要注重科学性、浓缩性与适用性。 需根据课程的授课特点和需达到的专业指导目标专门开发该类课程, 同时纳入高中阶段课堂教学。 基于高中生课程繁多、学业压力大的特点, 线下的专业选择指导课程不能太多, 最好融合为一门课程, 否则会增加学生负担, 适得其反。 此类课程也可与线上课程相呼应, 但不必完全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高考专业选择指导与信息反馈的“OAO”模式先修课程的概念模型, 如图1所示。这对于MOOCAP计划建设的“专业导论类”课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 注重先修课程的信息反馈, 倒逼高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现阶段, 高校尽管有了一定的专业调整权限, 但高校专业调整仍普遍存在“不想调”、“不能调”及“不敢调”的情况。高校办学往往追求高、大、全, 追求高校排名, 认为专业多、专业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在这一过程中, 创办综合性大学成为许多高校的首选, 使得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在宏观上失去控制, 学科专业的布点大幅度增加, 势必降低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15]。 例如很多市场需求萎缩且学生不感兴趣的专业仍大量存在于招生计划之中, 只能通过调剂招生, 对于这些收益甚微的专业, 高校往往想调又不能调、不敢调, 这可能是学校的传统专业、特色专业, 动不得, 也可能与上级政策有关, “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大量存在。

通过开展“OAO”模式先修课程, 大学的深入参与能使其从高考学生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大学学科和专业发展中, 反思现行专业增设和调整工作的盲目性。 从大学办学功能和办学效益看, 必须注重先修课程的信息反馈工作, 以此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专业优化调整, 着手处理政策规定、市场需求与学生现实需要的关系。

(三) 构建大学—中学先修课程联动体系, 强化试点工作的条件保障。

与中学联合开展“OAO”模式先修课程、进行学生专业选择指导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办学效益的问题。现阶段, 我国借鉴美国模式的创新试点工作, 需要大学—中学的双主体联动, 要多方协调、协同创新, 确保大学和中学在实施过程中“不缺位”。 MOOCAP理事会的成立, 对于大学中学共同参与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建设, 已经又前进了一步。 具体而言, 在合理开设线上课程, 积极开发线下课程等主要工作之外, 还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科学安排指导时间。

一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专业选择指导的专业性。 基于目前对学生专业选择指导“不专业”的现状, 对指导教师的专业性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采取中学和大学合作的模式, 在线上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中, 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开发工作主要由大学教师做, 中学教师能更好地把握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同时兼顾答疑的工作。 线下课程的师资, 可聘请一些大学专业指导教师, 和中学教师联合教学, 既能化解当前无专人指导学生高考专业选择的尴尬, 又有利于推进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指导工作。

另一方面需科学安排指导时间, 充分发挥先修课程的效能。 可将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指导的过程以高考为界一分为二, 处理好学生“既紧迫又放松”的矛盾。 考前指导不应距离高考太近, 以免影响学生正常复习, 而考后指导则要“分秒必争”。 高考前, 指导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高考后, 重点指导学生依据估算或确定取得的分数修改之前确定的目标学校和专业, 最终做出一个最理性的选择。 总之, 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安排, 需要科学的设计, 并且专业选择指导和信息反馈工作应贯穿始终。

五、结语

大学之旅(选修课论文) 第2篇

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我的第一门选修课程是英语电影欣赏。选择这个课程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看欧美的电影,同时也可以希望在课程中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和电影知识。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是一部喜剧,名字叫做《大学之旅》。影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父亲与女儿选择大学的故事。父亲詹姆斯·波特(马丁·劳伦斯)的出发点是安全,希望女儿梅勒妮·波特永远以他为依靠。这一点与他的绰号“控制者”很相称,他希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下。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已经很独立了。于是,在他女儿去乔治大学面试的路上,他策划并制造了一系列的“麻烦”。最后是他的母亲,为他解开了心结,使其终于可以释怀,接受了女儿的选择。

这是一个潜在于“美国梦”的表相下的家庭传统--“大学之旅”,顾名思义,就是即将毕业的高中生特别为自己准备的旅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决定自己将在哪一所大学中度过他们人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影片中17岁的梅勒妮·波特来说,这本来应该算得上是一件让她非常兴奋的事情,因为在她面前展开的,是即将离开家的独立生活……只除了一件事,那就是她的亲亲老爸,刚好是地方警局严肃的局长大人,他要以警察的素质和修为,一路护送女儿,以确保她的安全。

现在,梅勒妮的“大学之旅”虽然顺利成行,最终却在老爸的过度干预之下而变成了一场混乱的闹剧,尤其是梅勒妮的爸爸还制定了一系列容易出事故的保护计划,搞得他们是经常性地出错,不但开着车冲下了一条峡谷,还间接破坏了一场婚礼,甚至不得不从一架正在行驶的飞机上跳下去--这一对由父女组成的旅行搭档还真是一路都没闲着啊,只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却是截然相反的:爸爸拼命地想维持住以前的生活方式,梅勒妮却希望可以从他那令人为难的管制行为中摆脱出来……好在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终于开始信任对方,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当初的决定是多么地草率。这对父女的关系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如此强有力的家庭关系,足以抵挡任何变故,即使是在面对最疯狂的突发事件时。

在这个混合了喧闹的狂欢作乐和明显而真实的家庭关系的喜剧故事当中,处在矛盾中心的是两个极有天分的演员:非常受欢迎、经验丰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位父亲的喜剧明星马丁·劳伦斯,以及活泼可爱的明日之星雷文·西蒙尼--从孩提时代开始,西蒙尼就显示出了自己卓越的喜剧才能,而且已经20出头的她,自然对于18岁成人时所经历的心理转变,有着最切身的体会了。所以说,这部《大学之旅》是由劳伦斯和西蒙尼共同协作完成的作品,暂且不提他们在影片中是不是真的快把对方逼疯了,也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开车驶下了公路,更不用在乎他们是不是在互相的伤害中来体会爱的真正含义……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部影片才会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迪斯尼喜剧,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同时,又满是温情脉脉的感动。

大学先修课在高中试水 第3篇

北大、北师大:先行先试

2016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有效推动基础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北师大正在规划的课程中,有一部分将具有先修课的性质即以大学课程内容为主,如学生进入本校就学,可以减免相对应课程的学分。

根据双方协议,未来双方拟整合并导入北师大文学院及北师大各学科优质教育资源,以加强35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还将把35中建设成为北师大文学院重要的基础教育试验示范基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介绍:通过与北师大的全面合作,将共同打造35中在社会科学、文学方面的新发展。双方将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社会活动等领域深入合作,将借助北师大在人文社科方面位居全国前列的综合实力,探索高校与中学的衔接,尤其是在35中的语文课程改革、大学先修课开设、北师大文学院学生实习基地、国学社会活动等具体细项上开展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不是唯一推出先修课的大学。北师大只是定向推出先修课的试验,而早在2013年,北京大学就已经联合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大学,以及全国100多所中学,共同推出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C)”(以下简称AC)。目前,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已经开发8门课程: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地球科学概论、电路基础、计算概论。未来将加大基础学科、人文社科、前沿科学等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由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支持建设的,在全国部分中学选修课体系内开设的大学程度的选修课。该学院咨询人员告诉《教育》记者:目前,全国共有126所中学参与了试点工作。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最早认可课程成绩,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在内的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理事单位正在陆续认可当中。

AC采取中学教师授课形式,由北京大学各学科专家对中学授课老师进行课程培训。每年组织教师培训,开设课程的中学选派相关科目教师参加,培训后颁发证书。证书类型分初级、高级两种,初级教师培训由北京大学联合各地大学理事会高校共同开展,通过初级教师资格考核的老师可申请参加高级培训班。

也许未来大学先修课程可以成为学科竞赛的一个好的替代品——它起到了竞赛的好作用,同时,它涵盖的范围要比单纯的学科竞赛大得多。

百所高中成为试点校

2016年6月24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项目MOOC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宣布中国大学先修课慕课官方网站在“爱课程”网正式开通,首批30门课程率先上线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而中国大学MOOC作为高教社与网易联手推出的慕课学习平台,也将独家为这30门慕课提供教学服务与支持。这个先修课体系的背后是清华大学,前台则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表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于2014年3月由中国教育学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组织,旨在使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自愿学习,提前接受大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发展在学科专业学习和研究方面的潜能,帮助其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所国内优质高中加入中国大学先修课试点,近千名中学教师接受相关培训,1万余名学生学习了CAP课程,其中将近1万名学生参加了考试,已研制了微积分、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物理力学、通用学术英语、文学写作、微观经济学等7门课程的大纲和教材,并初步建立了课程考试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中国大学先修课MOOC正式上线,比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先修课更进了一步。首批有30门MOOC课程上线,这些课程由近20所高水平大学的优秀课程团队精心打造,从数量和质量上能基本满足中学的实际需要。 首批参与中国大学先修课慕课的大学,包括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的管理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都表示:欢迎学有余力的学生報名他们学校的CAP慕课,而学校也将提供学分认证的支持。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表示: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大学先修课的引入有利于让有天赋、有潜力的高中生,将重复复习已学会知识的时间释放出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从人才选拔角度,是否有余力选修大学先修课以及修读成果都可作为人才选拔的新参考标准。更重要的是,中学的学习方式与大学完全不同,大学先修课有利于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思维。

强调兴趣而不是结果

国内大学没有选择直接认可使用欧美成熟的AP课程,而是推出了自己的先修课程。对此,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认为:是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的特色,不适合直接使用外来教材。

秦春华表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不是也不应当是美国AP课程的中国版。尽管从美国AP课程的理念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启发,但从根本上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不是美国AP课程的复制和翻译,而是按照中学和大学衔接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而设计开发的新的课程体系。曾经有过两种声音,后来都被否定了:一种是对AP课程进行直接移植。办法是像中国人在其他领域的仿制生产中所做的那样,把翻译(或者类似于翻译)后的AP教材引入中学课堂。考试方式也与此类似。这一最简单的方案被否决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的不同价值观。另一种声音是:既然要把大学先修课程成绩作为大学招生的依据之一,为什么不和世界上其他大学一样,直接使用AP课程的成绩呢?毕竟,今天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的近3600所大学承认了AP课程成绩为其入学参考标准,其中包括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就不能承认呢?然而,同样出于价值观的考虑,它也被否决了。

大学先修课程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学生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和课堂,也总是有一些学生学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非常吃力。那些跑得更快的学生的数量一定是很少的。到底是多少呢?这部分学生应当不超过中学某一年级全体学生的10%,大学先修课程就是为这部分学生提供的满足他们需求的选修课程。换句话说,90%以上的学生不需要也不应当参与到大学先修课程之中。显然,这和美国AP课程参与人数很多的情形有着显著的差异。

大学先修课程不是学科竞赛,强调兴趣而不是结果。2014年起,除少数国家集训队队员外,其他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不再具有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这是由于学科竞赛和大学招生录取的联系过于紧密,竞赛的功利性远远超过了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科竞赛的侧重点在于解题技巧,然而,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兴趣和思想是第一位的,解题技巧只是雕虫小技。大学先修课本身是大学课程,采用的是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如果说竞赛关注的是题目的话,大学先修课关注的就是题目背后的原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受到的不是解题技巧上的训练,而是通过学习和讨论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如果大学先修课程继续沿用“讲题练题”的模式,它必将走上和学科竞赛一样的死胡同。

窘境中求发展

大学先修课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缺少合格的教师。CAP数学专家委员会主任侯自新教授表示:目前能胜任CAP教学的中学教师资源不足。中国大学先修课慕课的启动为那些尚未开展CAP试点项目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为了让MOOC更好发挥作用还需要加强线下的辅导,因此未来将适时启动线下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

先修课还面临着政策的限制。教育部在2016年4月下发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严禁将参加大学组织的先修课程、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作为自主招生的前提条件或者与自主招生考核工作挂钩,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

在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发布的章程宣称:该校牵头开发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已经成为北京大学招生录取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AC测评报告作为自主招生录取申请材料阶段的加分因素,获得A档以上成绩(含A档)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可择优获得自主选拔考试笔试资格;各学科竞赛的考生在高中阶段若参加了AC考试,则在竞赛招生中,可根据其成绩给予优先考虑;综合素质全面,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同时AC程成績达到A档的考生,可择优考虑给予面试资格;参加AC考试获得A档的考生高考投档成绩若达到北大在本省一批同科类录取分数线,在进行专业录取时,可考虑进入该门课程所相应的专业。

大学先修课 第4篇

为促进大学和中学课程的有机衔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北京大学于2013年春季学期启动了“中国大学先修课”(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 简称CAP)的改革试点。试点中学的学生可自愿参与项目,修课结束后参加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北京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评价的重要依据。2014年初,中国教育学会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国大学先修课”试点项目,计划在100所高中开设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自此,“中国大学先修课”项目在中国拉开序幕。

“中国大学先修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大学先修课(Advanced Placement,简称AP)的模式。AP一般译为“大学先修课”或“进阶先修课”, 是指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达到大学学术标准的课程。学生修读该类课程并通过统一考试后,即可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或者获准在进入大学后直接开始高级课程的学习。美国AP的诞生源于20世纪初美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裂痕日益增大,“二战”之后,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951年,福特基金专门成立了“教育进步基金”,研究如何在高中阶段开设大学水平的课程, 以及制定大学招生标准。1952年,美国7所高中的l1门主要科目引入大学先修课程的试点项目。1955年,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接管大学先修课项目,自此,该项目也被正式命名为美国大学委员会“大学先修课程项目”。在大学委员会的大力推动下,AP项目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截至2011年,已有超过60个国家的3,300所大学在招生时认可AP考试,940,000位高中生在申请大学时报告AP成绩,超过5,800名大学教师参加AP的课程、评分或课程大纲的评审等工作。[1]

纵观AP近60年的发展历程,AP项目的目标也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实现高中到大学课程的有效衔接到为大学招生提供评价标准;从甄别天赋学生,为其提供富有挑战的课程到提高大学生的学业完成率;从增加高中生被大学录取的机会到减轻学生就读大学的经济负担。那么,AP项目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支持方认为AP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在四年内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等。而反对方则认为:AP项目过于泛滥、违背了设立初衷;过于强调一知半解的记忆,不利于学生智力和好奇心的发展等;一些大学开始接受在AP考试中获得3分或4分的学生,尽管通过考试的学生比例与日俱增,但学生未必真正达到了大学水平,等等。[2,3,4]

AP目标的多元化要求对AP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也应从多个维度展开。本文将AP项目的目标分为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两个维度。其中,效率目标包括三个指标:增加大学入学机会,提高大学完成率,丰富学生的高中经历。公平性目标包括三个指标:减轻学生就读大学的经济负担,缩小学生间的成绩差异,对AP项目中学和非项目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全面梳理有关AP项目的最新实证研究,从效率和公平两个维度的六大指标对AP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阐释,以期为我国大学先修课项目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效率性评价

(一)AP 有助于丰富高中经历吗

AP项目的支持者宣称,参与AP项目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班学习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和积极进取的同伴一起进行学习探索。但是反对者则认为,事先假定AP学生的高中经历更加丰富是错误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AP课程水平不一。尽管大学委员会通过建立“旁听机制”来监督中学的课程大纲和相关课程资料,且大学委员会也强烈建议AP教师参与专业培训,但是对此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尽管通常AP课程的教师更有经验(Finley,1984),但是AP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不争的事实。[5]AP学生的经历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质量的影响。[6,7]比如,一项对1,000名AP生物教师所做的调查发现,教师帮助学生准备考试的时间差异很大,有3年以上经验的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要比经验不足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表现更好。[8]

可能的原因之二是:很多科目的AP课程和考试内容过于广泛且侧重记忆。学生要想获得好成绩就需要死记硬背,任课教师也认为帮助学生应试辅导要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为简单有效。批评者担心学生学习这类课程反而不利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一些教授甚至担心参与AP项目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好奇心。[9]为应对这一质疑,大学委员会于2001年开始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新的AP课程和考试更加强调实验室学习,更加关注如何紧密地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模式接轨。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学生修读AP课程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很多学生参加AP项目是为了增加被大学录取的机会,而并非真正对所修课程感兴趣。[10]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获得AP项目资助选择参加AP课程: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部分考试费用可以抵除免税额。[11,12]一些州还提供额外的奖学金,比如德州的APIP计划(Advanced Placement Initiative Program)会向通过AP考试的学生和授课老师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13]2009年的调查显示,基于绩效的激励在提高考试通过率方面并不成功,甚至与英语、作文和微积分考试的通过率负相关。[14]但是,另一项研究则发现这些激励是有效的。[15]这种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可能是由于后者的研究聚焦于整个APIP项目,而奖学金激励只是这个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APIP项目还包括教师培训、学生额外辅导、课程调整等。

(二)参与 AP 能够增加被大学录取的机会吗

AP的初衷是向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富有挑战的大学水平课程,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部分大学学分。但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AP项目逐渐传递出影响大学招生录取的信号。

一项针对264位大学和学院负责人的调查显示,高水平大学为了鉴别学生的能力,通过AP考试选拔那些成绩优异的申请者。[16]2005年一项针对539所大学和学院的调查显示,高达91%的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会考虑学生的AP经历。[17]但是,每所大学如何利用这一信息来选拔学生并不相同。一些大学在权衡学生的高中成绩时会给AP学生一个额外的权重,一些大学则只是简单地将申请者的AP分数视作参考,还有一些选拔性较高的大学则明确鼓励潜在的申请者主动挑战那些难度较大的AP课程。[18]

与此同时,则不断有研究者警告大学和政策制定者:AP经历能否真正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仍然没有定论,使用AP分数作为招生选拔依据是存在问题的。[19]而且,那些来自落后学校的学生往往不能获得参与AP的同等机会。[20,21]因此,参与AP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增加学生被大学录取的机会仍然需视大学不同而不同。

(三)参与 AP 能够提高大学完成率吗

高中期间修读AP课程与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直是围绕AP项目争论的焦点。AP项目的支持者认为,修读AP课程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更努力,成绩更好,更早毕业。[22,23]最早研究AP对大学学业表现的研究以耶鲁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并发现:在整个大学期间,AP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且修读了更多的与AP相关的课程。[24,25]1993年,摩根(Morgan)与克龙(Crone)研究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曾经参加STEM科目1AP考试的3,000名学生,发现有AP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这些专业的比例更高,且通过AP考试的学生在大学相关科目的成绩更好。为此,一些学者甚至将AP分数称为“预测学生大学入学和毕业的最好指标”。[26]

但是,一些研究指出,这种因果关系的推断过于简单。上述研究仅简单比较了参加AP项目的学生与未参加AP项目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事实上,两类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是因为AP项目造成的。也就是说,那些在高中阶段参与AP的学生可能本身就是学习努力、智力突出、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这些特征在他们进入大学后仍然使其更容易获得学业的成功,而与是否参加AP项目或是否通过AP考试并无关系。[27]加之,AP学生就读的中学往往都位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学校资源丰富,条件优异,[28]讲授AP的老师往往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师。[29]因此,AP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优秀表现可能源于上述任何一种或多种原因,而非仅仅是参加AP项目。

为了控制这种自选择偏差,研究者使用了各种计量方法,但仍对做出因果结论十分谨慎。多尔蒂 (Dougherty)等人除了控制学生的一系列人口特征外,还控制了学生八年级的学习状况。尽管研究发现参与AP项目并通过AP考试的学生比非AP学生的大学表现更优异,但研究者仍然对这种差异是否因AP所致持保留态度。[30]而在控制了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后,没有通过AP考试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按时毕业率并不比不参加AP考试的学生更高。泰(Tai)等人的研究控制了学生的前期学业表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八年级的职业期望,发现参加AP考试的学生获得物理、工程专业学位的可能性更大;而参加AP生物、化学或物理考试的学生获得生命科学学位的可能性更大。[31]得到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意外, 如果学生对某一领域特别感兴趣,那么他们就更可能在大学期间学习该领域或相关领域。

哈格罗夫(Hargrove)等人则随机选择了55个学校进行调查,并通过匹配AP学生和非AP学生的SAT成绩和是否接受免费午餐来控制学生在能力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并使用大学第一年和第四年的绩点,以及是否按时毕业来衡量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情况。[32]研究发现,相比那些没有参与AP项目的学生和参与AP项目但是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参加AP项目且通过AP考试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绩更加优异,且四年后顺利毕业的比例更高。而参与AP项目但没有参加AP考试的学生也比那些没有任何AP经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更加出色。

另一些实证研究则发现AP项目对大学表现并没有显著影响。比如,达菲(Duffy)针对田纳西大学马丁分校800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控制了学生的高中成绩、肤色、家庭收入、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后,是否通过AP项目获得大学学分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如学习成绩、按时毕业)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33]盖泽(Geiser)和桑特利塞斯 (Santelices)(2004) 对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8,100名学生的研究控制了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前期的学习成绩,发现是否参与AP项目与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关系。[34]耶利米(Klopfenstein)与托马斯(Thomas)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发现。[35]

可见,尽管大量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减小参与AP项目的学生的自选择偏差,以分离出AP课程本身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毕业率等方面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并不一致。参与AP项目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和学业完成率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公平性评价

(一)AP 有助于减轻贫困家庭孩子就读大学 的经济负担吗

AP项目的支持者认为,学生可以在高中修读大学课程并获得大学学分,从而节省获得学士学位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36]对于那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来说,如能免修一定的大学学分,就能少支付一部分学费,如能尽快毕业,还能尽快工作并获得收入。然而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的背景特征之后,AP学生和非AP学生完成本科学业的时间差异很小。[37]

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大学对待AP学分的政策不同。比如,一些学校可以直接认可学生的AP学分,但是另一些学校则只是同意学生可以直接修读相关领域更高级别的课程。而且,不同大学对“通过AP考试”的定义和标准也略有不同,很多学校认为得到3分以上的成绩即是通过,而有的学校则要求分数达到4分以上才算通过,哈佛大学则只接受5分的AP成绩,达特茅斯学院近来则宣布不再认可任何AP考试。[38]二是,一些学生即便满足免修条件,仍然主动选择在进入大学后再次修读相关课程,因此总体修业时间并没有缩短。[39]三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因为通过AP免修一个学期学分,因此也很难提前毕业。[40,41]

可见,尽管从理论上来讲,参与AP项目并达到大学的相应标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大学学分并免修一定课程,从而节省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无论从已有的研究发现来看,还是从各种可能的现实原因而言,似乎都无法得到这一结论。

(二)AP 有助于缩小学生间的成绩差距吗

近年来AP项目被认为是缩小成绩差距及提高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2000年,大学委员会的主席加斯顿·卡珀斯(Gaston Caperton)与教育部长理查德·赖利(Richard Riley)发起了一项扩张AP项目的计划,提出要在2010年前使美国的每所中学都能提供10门AP课程,原因是他们认为AP项目能够提高标准和预期,帮助学生进行大学准备,并能提供一种通用课程和评估。[42,43,44]然而, 研究却发现,由于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通过AP考试,AP课程的引入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因此很多扩张努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45]造成这一结果最可能的原因在于:如果只是单纯地引入与大学水平相当的AP课程,而学生缺少学习这些高难度课程的学术水平,那么项目是不可能成功的。[46]

对于那些获得成功的AP学校来说,AP项目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比如,作为APIP的组成部分,德州的一所学校于1996年开始启动一个课外辅导及教师专业培训的项目,且在低年级就进行了一些与AP项目相关的课程改革。该项目成功获得“美国数学与科学行动”计划(The National Math and Science Initiative)的奖励,并引发其他各州的效仿,比如马萨诸塞州也设置了相应的计划 / (Massachusetts Math and Science Initiative,MMSI), 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47]当然,马萨诸塞州的成功也可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设置更加清晰的目标,向学生提供额外指导,提供教师培训的机会等。

公平地说,参与AP项目但是没有通过考试对学生也是有好处的。[48]但是,仅仅希望通过AP项目来缩小成绩差距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改革,如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师的相关培训等。

(三)AP 是否能对非项目学生产生积极的辐 射作用

尽管AP项目的扩张速度很快,但是项目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却并不均衡。那些少数族裔学生比例越高的学校,参与AP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小。[49]美国大学委员会的研究表明,预期会参加AP项目的非洲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中,仅有33%实际参与了AP项目。这些少数族裔学生往往来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由于他们没有机会获得充足的教育咨询和指导,因此对参加AP项目的意识和准备不足,这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参加AP的可能。[50]

那么,没有参加AP可能会对这些学生造成什么影响呢?有研究指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管理AP项目本身需要额外的机会成本,更重要的是,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同一学校中的非AP学生也可能不得不为AP项目“买单”。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由于好老师被吸引去教授AP课程,因此非AP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质量就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AP项目要求小班教学,一些学校由于教师数量有限而不得不增加非AP项目学生的班级规模;此外,由于学校必须对AP课程投入人力财力,因此非AP课程的资源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挤占。[51]

因此,参与AP机会的不均等不仅导致弱势学生群体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还会被项目学生挤占已有的教育资源,甚至还有可能对学校整体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四、结论和启示

美国大学委员会的AP项目被很多人视作美国一流高中教育的“黄金准则”,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工具,并在过去20年间飞速扩张。与此同时,对AP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也不断涌现,评估结果各不相同。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发现尽管很多人把是否获得AP项目看作是衡量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 把是否通过AP考试视为衡量高中生是否达到大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但AP项目的目标能否实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参加AP的动机、大学对AP分数的认可程度、项目高中的教师水平、课程质量等。事实上,那些在AP项目中取得成功的学校,并非仅仅是引入AP课程,更重要的是他们将AP视为改革的一个工具,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系统的教师培训、完善的学生指导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大学思修课作业 第5篇

学习思修课的感想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接触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内心感触颇多。

起先,我以为这门课程和我们自小学习到的思想品德一样,只不过是一些哄哄哄小孩子的故事。一想到我们都已经是大学生了,我就特别的不屑。可是,第一节课,我的想法就被转变了。教我们的是一个特别有亲和力的女老师,她为我们讲述了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以及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老师让我明白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德才兼备,要把道德修养重视起来,只有修身才能谈及其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迷惘甚至堕落的情绪,马家爵、药家鑫等无良之辈成为了教育的悲哀。在接受这门课程之前,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迷惘,幸而,并不是很严重,尚有转圜余地。我想,思修课承担的就是正确引导我们这些天之骄子的使命吧。大学的教育需要开拓出一片心灵的净土,而思修课就是这片净土上辛勤的耕耘者。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思修课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健康的成长,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学期的课程下来,大家起初的功利的学习心态都有了转变。我们不再因为思修课是一门开卷考试的课程而荒废课堂时间去学习其他科目,或者用消耗流量来度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同学们都认真听课,紧跟老师的思路,去探索、去思考。当代大学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重任,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树立崭新的形象。理想是每个有抱负的大学生必要的前提,并要为之而奋

斗,不能是三分钟热度。从今以后,我们要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脚踏实地。我们都知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我们无论以什么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身体力行,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人生需要认真,人生需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另外,这门课程也让我掌握了更多的基础法律知识。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度里,知法懂法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且,掌握法律知识,一来可以让我们律己慎行,二来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前看一些法制节目,多少也有一些了解,但是终究不及在课堂上学习的生动、透彻、深入。而且,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法律知识更为系统、全面。

上一篇: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下一篇:创建自主性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