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范文

2024-06-17

当代文学范文(精选12篇)

当代文学 第1篇

一、翻译文学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初期, 翻译文学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热潮。五四时期, 郭沫若就曾把文学创作和翻译比作“嫁女”和“媒婆”的关系。当然, 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虽然由此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不过无庸置疑, 翻译文学的地位已经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所以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翻译文学往往被文学史家列入到文学史的框架当中, 例如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 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都持这样一种观点。但是热潮过后, 翻译文学却渐渐受到了冷落, 淡出人们的视线, 以至于翻译文学仅仅在一些专门的翻译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中被提及, 其他多数关于文学史的著作中都难觅翻译文学的影子。

事实上, 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思想乃至文化的发展史上都是功不可没的。沈雁冰就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中明确指出:“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 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来, 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应是更注意些的目的。”中国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民主思想的发展, 先进文化的引入, 都是在翻译文学的引领下步入历史舞台, 构成了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二、翻译文学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历史的回顾不禁让我们警醒, 翻译文学用默默无闻的贡献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书写出新的篇章。时至今日, 翻译文学虽不能获得广泛的关注, 但“幕后英雄”的角色却丝毫没有受到动摇。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文学传播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虚拟的网上书店方便了读者对于文学图书的阅读和挑选, 卓越亚马逊, 当当网等等, 都为读者提供了图文并茂的说明。细细观察不难发现, 文学热门图书当中, 米兰·昆德拉著;蔡若明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胡赛尼著, 李继宏翻译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 帕克丝特著, 何致和翻译的《巴别塔之犬》,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著, 潘帕翻译的《芒果街上的小屋》……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作品无一不是来源于翻译文学。在这样一种开放的氛围当中, 人们需要时刻呼吸新的文学气息, 需要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学灵感, 需要捕捉前沿的文学动态, 等等这些, 如果缺少了翻译文学, 当代文学就丧失了力量和源泉, 不过是井底之作。

三、翻译文学发展的推动

鉴于翻译文学对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更让我们反思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再度推动翻译文学的发展。依笔者来看, 以下一些推动措施是比较可行的:第一, 在各级基础教育当中增设关于翻译文学的教学内容。除初中和高中的概述性介绍外, 在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阶段增设专门的翻译文学课程。通过课程的设立, 使源源不断的学生都能够领会翻译文学的内涵和作用, 为翻译文学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第二, 明确翻译文学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要在文学史等相关的著作当中载明翻译文学的历史作用、发展历程等内容, 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翻译文学领域的研究, 加深人们对翻译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第三, 运用互联网中的虚拟书店、文学论坛等渠道, 加强对翻译文学的宣传, 例如在当当网开设翻译文学图书栏目, 作为读者集中选书的一个方向指引。借助日常的浏览, 使翻译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感悟, 真正从读者的内心深处树立翻译文学的稳固地位。

总结

新时期的当代文学, 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学, 它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气息, 正在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而翻译文学好比是文学的使者, 游走于世界不同的文学圣地, 将各方信息采集而来, 映入国人的眼帘, 流入国人的脑海。相信未来翻译文学会呈现出新的精彩画面。

参考文献

[1]廖蓓辉、范晓燕:《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J].求索, 2007, (03) .[1]廖蓓辉、范晓燕:《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J].求索, 2007, (03) .

[2]孙会军、孙致礼:《中国新时期对英语意识流小说的译介》[J].中国翻译, 2006, (02) .[2]孙会军、孙致礼:《中国新时期对英语意识流小说的译介》[J].中国翻译, 2006, (02) .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创作 第2篇

摘 要: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它通过网络,结合时代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和特点,语言简化使表达和传播的时效性加强,适应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特征,从而使其为人们所接受。

此外,它超越了制度化和商业化,自由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更进一步地体现了文学的无功利性。

网络这一媒体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文学,它也将给当代文学充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给当代文学以不同的影响。

当代文学传播发展研究 第3篇

在当今传媒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研究也逐步扩散并深入。如一旦出现研究当代文学的热潮,那么一些当代文学研究的丛书、专刊、专著等便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可以说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人们创造出了新的更为大众的文学传播方式。当今社会是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要想体现文学的价值,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就必须用传播媒介来承载,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存有一席之地,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及精神文明的发展。

当代文学传播

如今,大众化的传播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受影响,其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新的文学格局开始形成。

以传播学的核心概念来说,文学传播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分享。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世俗浅表的消费文化的繁荣时期,大众传播媒介多声道地传播,不但刺激了消费需求,而且通过媒体消费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与这种消费主义文化相联系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消解,在消费的过程中,社会的文化结构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如今的中国文学已从结构的中心向边缘地带滑落。文学价值被重新定位,中国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印证了文学生态环境和价值趋向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对文学的认识把握需要用新的视角、理论以及新的方法来与其相适应。现代社会是传播业发达的信息社会,文学要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首先必须表明自身的存在,而且需要有媒介来负载它们。文学不但不能置身于传播环境之外,而且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在规律还促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其能够自由穿梭于社会与大众之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学与大众媒介传播之间有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联系。其实只要掌握了媒介的特点和运行的规律,就能对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把握住命脉并加以解读。

当代文学形形色色、丰富多彩,我们必须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加以分析,深入研究媒介与文学之间怎样发生影响,从中把握当前文学发展的脉络与文学运动的规律。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一系列的变更,文学商品的命题便赫然摆在我们面前。文学的商品属性究竟要怎样认识?它的价值又该如何在市场中得到实现?从文学与媒介的角度分析,能够非常圆满地解释这些问题。

媒介

简单来说,文学的商品属性是通过媒介来实现的,而媒介之所以能实现这一功能,就在于它不单单是文学的载体,更是广告的载体,而广告则是一种商业性的传播文化。这样一来,文学的商品属性就得以认可,文学染上商业色彩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最突出的要属媒体炒作,这个是由媒体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它们要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递各种信息,如果一直都是常规平淡的方式来传播信息,当然吸引不了大家的注意,那么就必须通过制造热点的方法来达到聚集人气的效果。自然,过度的人为炒作必然会对文学构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商业因素的参与,也会给文学原有的价值注入新的元素。

文学受众的成分本来就是复杂的,而现在他们更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其主体地位愈发得到上升。他们有很多选择机会,有着各种接触媒介的阅读动机。随着观众受文学辐射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文学的消费者,其影响并制约着文学的生产,对文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文学作品很难再把读者都统一在同一种精神思维中,文学必须要用多种价值判断的标准来迎合读者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当代作家的作品出现了一股向平民化方向发展的态势,作家们自愿到基层社会和世俗生活中去,其作品从宏伟的叙事中慢慢退却,更加贴近百姓,一边儿也就更加真實和鲜活。比如在商品经济确立的过程中,一些描写和展示平民阶层在世纪之交经济文化转型中的得失与苦乐的作品,对广大平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给予了应该有的关注和展现,表达了对平民阶层现实生活的同情与批判,流露出一种非常理智的平民意识,这种写实的作品不但展现了广大平民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且拉近了文学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伴随着平民阶层体制的改革,传统的身份和职业分化重组正逐步呈现出来。单单从人数上来说他们是所有职业中从业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一定的知识水准以及价值判断力,他们是社会的基础,但其经济状况却非常一般,社会地位也不高,他们不但是社会职业的大众阶层,也是文学的大众阶层。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作家也开始下意识地去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采取深受大众喜爱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这一系列抒发了大众所寄托的思想情感的作品相继问世,不仅使得这些平民化了的作家适应了文学的新形势,同时也使民众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对平民化文学创作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媒介为平民阶层获取了话语的权利并提高了话语的地位。对于文学来说,人文关怀本身就应该是其特有的立场,大众传播媒介跟现实社会和平民大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大众传播媒介要对平民大众和现实社会高度关注;第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特点和规律影响着平民化文学的创作特点。大众传播媒介要求深入大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性,而平民化的学创作带有浓厚的新闻化色彩。新写实文学的写作规范要求以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基础,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以文学素材为主的新闻报道中。受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有些评论者认为一些平民意识的小说虚构和想象的成分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如果说它也能算是小说,那它就一定是纪实小说,但与其说它是纪实小说,倒不如说它是社会特写更为确切。对事件进行彻头彻尾地观感描写叙述,使它的纪实性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样的评论不仅说明了这类小说的特点,还指出了它们在创新与审美艺术方面存在的局限。

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特有的影响力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令人向往和追求的文艺在当今的大众传播媒介时代真正有了着落。然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自身并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其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因为媒介会屈从于市场经济的压力。从外在的传播活动表现来看,媒体对当今文坛的过度炒作,不但制造出一大堆的文学泡沫,也给文坛带来浮躁和哗众取宠的风气。一些严肃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遭受冷落,一些人为地炒作却成为热点而备受关注。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正在被重新分配,各种关系也在被重新调整,其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碰撞与摩擦,规则的不完善和经验的缺乏等都会引发各种新的矛盾。如今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情形也正是如此,要想达到和谐健康有序的局面,必须做到从传播界到文学界多方努力,在大众传播媒介给文学带来躁动不安与惊喜之后,完成二者的磨合,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精品。

上文所说的是我国传媒与当代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如今,当务之急就是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来促进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媒体经济中最基本的问题。只要有利于我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我们并不排斥其他传播路径,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促进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当代文学 第4篇

一、“现代文学”取代“新文学”

我们都知道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文学”的前身是“新文学”。“新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 从胡适1922年写作《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开始, 新文学史的写作一直持续到了50年代中期, 出现过《中国新文学大系》和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等具有范式意义的文学史著作。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 “新文学”之“新”显然已经难以“新”下去了, “新文学”并不能指代五四以后所有的文学现象, 而只是指某种“文学”。随着历史观的改变, 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文学史”的观念也必然会随之改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重新确立了历史的分期, 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旧民主主义阶段 (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阶段 (1919—1949) 与社会主义阶段 (1949以后) 。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不仅确立了新的历史分期和性质, 而且确立了“新文学”的性质。以务实为开端的“新文学”必然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 其指导思想必然是无产阶级思想, 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说“新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映, 那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被“社会主义革命”取代之后, “新文学”将会被什么文学取代呢?当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基础上的更新型的文学, 这个更新的文学也就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出现, 意味着“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新文学”不能再称之为“新”文学了, 它针对“旧民主主义”文学来说确实是“新”的, 但是在更新的“新文学”面前却是“旧”的。于是, 文学史家用“现代文学”取代了“新文学”这个概念, 用“当代文学”来指称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出现

“现代文学”的出现即意味着“新文学”的死亡, 因为更新的文学———“当代文学”出现了, “现代文学”要想存在就需要有个更新的文学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 如是“当代文学”被创制出来了。

早在80年代以来,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歧问题就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不少学者认为“当代文学”的历史已经超过了“现代文学”, 再叫“当代文学”有些名副其实了, 因此主张把80年代以前的“当代文学”并入“现代文学”, 让“当代文学”专门研究当下的文学现象, 专作文学批评。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 其实存在很多问题。在他们眼中,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现代”、“当代”这样一些概念都是客观的、不需质疑的, 是能够自我说明的, “现代”和“当代”之间的界限也是清晰的。可是这种起点、这种界限到底存在吗?如果以线性的历史观念来看, 古代、近代、现代与当代确实是有不同的起点的, 但也只有在线性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才能找到这种起点。王德威曾经说过:“一味按照时间直线进行表来探勘中国文学的进展, 或追问我们何时才能‘现代’起来, 其实是画地自限的 (文学) 历史观。”再者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 这些概念产生于特定的时空, 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的范畴, 它们本身就是被建构出来的, 用来说明特定的关系。因此,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线性的时间进程中的这种划分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 是否应该打破这种惯性的文学史秩序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三、“没有‘当代文学’, 何来‘现代文学’?”

作为现代历史学的一种类型, “文学史”以描述文学发展的历程为目标, 是一门有起点、有开端、有源头的学科, 是对连续性的描述, 对线性发展的重建。在某种意义上, “文学史”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学”的主要方式, 我们已经把文学史的内容当成真实的文学与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是在“文学史”之内思考问题, 只要“文学史”仍然是国家教育体制中的一门学科, 它就不得不受到各方面制度的制约, 它的写作就不可能像想象的那样自由。自然, 我们也就不可能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或者“重写”来接近甚至认清真实的文学与历史。在这一前提下, 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跳到“文学史”之外思考, 或者说, 把“文学史”本身当作一个问题来对待。

按照公认的“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古代文学”指的是先秦至晚清的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晚清到“五四”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五四”到1949年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依据历史发展的顺序, 当然是先有“古代文学”, 再是“近代文学”, 再是“现代文学”, 再是“当代文学”。因此在大学的中文系里经常会存在着“厚古薄今”的传统, 大家都在无意识中觉得历史越长的越有价值,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 从学科史方面来看这个分期问题, 必然会有不同的结论。“没有‘当代文学’, 何来‘现代文学’?”这个命题, 正是在这一角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没有‘当代文学’, 何来‘现代文学’?”这样的命题可能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因为它违背了起码的常识, 打破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历史的逻辑, 但是我们所遵循的这种“常识”和“逻辑”难道就不能怀疑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在“文学史”内还是“文学史”外来理解。在“文学史”内, “文学史”反映的是一个线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 历史是不可逆的。当然是先有现代, 再有当代。但是当我们跳出“文学史”, 站在其外运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来讨论的话, 就会发现这些概念都是被建构出来的现代性意识形态范畴, 它们之间的分期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讨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而是应该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应该回到这一对概念产生的历史语境中, 看看这些概念产生时它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它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周兰桂先生认为, 几千年的中国文学无外乎两种状态:一种是“自律的文学”, 一种是“他律的文学”。所谓“自律”即文学获得了自身的本体自由与审美权力, 有一种没有外在强权压制的审美自觉和以抒写个性、性灵为旨趣, 以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自由。同时, 文学又自觉履行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对个体的终极关怀。所谓“他律”, 即文学部分地失去了本体自由与审美权力, 必须服从于某种外力与外在目的的强制与负载。文学被迫为政治、为权力、为帝王、为某种意识形态服务, 从而作家部分地失去了他的主体性, 文学也部分地失去了它的主体性。回首百年, 我们可以看到, 现当代中国文学正是在“自律”与“他律”中反复徘徊, 疏离又回归。百年中国文学史可谓走过了一条迂回前进的曲线。其间, 有不少现象是相映成趣而又发人深思的, 将相关的文学现象联系起来相对照, 更能让我们看清其本质, 看清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位置。比如问题小说与反思文学、乡土小说与寻根文学、解放区文学与改革开放前的当代文学等。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暗合与关联, 也看到因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学发展的不同态势。正如郜元宝先生指出的:“如果放在整个现代文学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所有这些 (当代文学) 不过是未曾中断的历史的延续。”

因此, “当代文学”并未与“现代文学”有质的差别, 只是文学在发展的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表现而已。黄修己先生说过:“我们以前写文学史, 只讲新的战胜旧的, 取代旧的, 这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应该是有的部门新的取代了旧的;有的部门则创造了新品种, 推进了文学的现代化, 与此后继续存在、发展的旧形式并存, 谁也不能取代谁。……新与旧既相颉颃又相渗透, 这才是历史的实相。”因此, 研究者不抓住决定审美面貌差异性这一最基本因素而去漫论文学的分期和学科差异性显然未见得有多大意义。可以说, 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异同均有, 但基本显现形式还是同大于异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理论建构, 已不再只是为新的文学的存在进行合法性辩护, 而主要是对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进行合乎理性的描述、阐释和判断。时至今日,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依然在迂回发展, 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分期依然尚未出现, 唯一可资期待的是, 中国文学依然“在路上”, 中国文学的任务依然是寻找文学。

概而言之, “没有‘当代文学’, 何来‘现代文学’?”这个命题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可能比我们目前所理解的要复杂得多。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这种问题及其相关的领域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了讨论, 而本文在此对这一命题的解读主要目的在于将文学自身作为问题来反思, 在于“考掘”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领域的自我反思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跳出文学史或者把文学史本身当作问题来对待成为新的研究方法, “没有‘当代文学’, 何来‘现代文学’?”的命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方式, 打破了时间的先后顺序与历史的逻辑。而本文正是要质疑这种“常规”和“逻辑”, 质疑文学史发展的线性观, 力图从新的学科史角度说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史的关系, 从而“考掘”出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文学史,现代文学,新文学,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南帆.文学史与经典.文艺理论研究, 1998, 5.

[2]李扬.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文学评论, 2003, 6.

[3]周兰桂, 彭国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反思——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3.

[4]郜元宝.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5]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 何来五四.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 1998:10.

[6]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8.

[7]林国红.疏离与回归——也谈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学科性差异.文艺理论, 2009, 1:65.

[8]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 8.1.

[9]张志平.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文艺理论研究, 2005, 5.

[10]刘为钦.现当代文学分界问题之我见.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 2007, 4.

当代文学 第5篇

1.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中心,以刘绍棠、丛维熙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因孙犁的《荷花淀》而得名,作品大多反映冀中农民的生活,在艺术形式上不注重情节的安排,结构类似散文,多采用朴素的白描手法,充满诗情画意。

2.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中心,以马烽西戎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以《火花》为主要阵地,作家大多以农民为描写主体和接受对象,艺术上力求民族化、大众化,具有纯朴自然而又生机勃勃的气息。

3.白洋淀诗群:是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落。他们的诗歌多表现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批判、生命的受挫感和痛苦孤独的体验。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过俄苏诗歌的影响,以《今天》为阵地。

4.伤痕小说: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因卢新华《伤痕》而得名,发端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改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注意,但作品大多以采取情感宣泄方式,笔调粗粝,叙述方式过于单一,只重视问题的提出而忽略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5.反思小说:是伴随1978年5月“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他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6.寻根小说: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种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其实质是街文化的博大、深广的意义内涵,拯救面临危机的文学。

7.改革小说:是指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民族心理、人物命运变化的小说,通常具有一种雄浑奔放的风格和冷峻深沉的反思光芒。

8.先锋小说: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小说。

9.干预生活小说:1956年一些作家针对当时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现象而提出的创作主张,他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直面生活的阴暗面,加强了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简答

1.人物形象王利发:王利发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小业主形象,他信奉顺民哲学,从不招惹是非,对太监、资本家、大兵、特务等逆来顺受,请安、作揖、进贡、说好话,它不仅有权有势的太监是一副八面玲珑的姿态,就是对地位低下的唐铁嘴、秦仲义要涨房钱,曲意逢迎,吃了亏还要装出高兴的样子。他善于经营,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并能努力适应社会风气的流变,在“改良”中找出路,卖茶不行添公寓。公寓设了听评书,评书不叫座,想用女招待招揽顾客。他虽然有商人的自私自利,但还善良守本分,有一定的正义感,凭他的思想、性格和能耐,茶馆理应开的红红火火,可是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最后这个委曲求全的小商人在 三皇道要人、特务要钱、沈处长要房,三管齐下、八方受气中悲愤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2.郭小川创作的艺术特点

1)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

2)富有深邃的哲理和浓郁的诗情 2)勇敢而且善于在题材和诗体形式上进行富于独创性的开拓 3.贺敬之创作的艺术特点

1)鲜明的时代感,善于把握和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大课题)格调高昂奔放,气势磅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既有民歌风味、古诗遗风、又明显地接受了外国优秀诗歌的影响 4.杨朔创作的艺术特点

1)充满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体散文或诗画散文

2)语言清丽优美,富有张力和神韵用词准确凝练,表达细腻

3)结构独特,使用障碍法形成三段式结构

4)不足:a.模式类型化、机械化,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b.有时牵强附会,生拉硬拽 5.秦牧创作的艺术特点

1)题材多样化

2)知识性强、趣味性强

3)讲究散文的新、齐、警

4)精心的构思,形散而神聚

5)表达方式多姿多彩,追求情于物的融合,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

6)不足:大多是散笔书写,缺少锤炼 6.政治抒情诗的内容特点

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人公不是诗人自我,是以“阶级”或“以人民的代言人出现,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情感上表达了一种自豪和喜悦,形式上多采用排比阶梯式,一般篇幅较长。7.第四种剧本的特点

1)对生活的大胆干预

2)力求突破“人性”的禁区,写出人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3)戏剧冲突与“众”不同 8.与伤痕小说相比反思小说的特点

1)伤痕小说是反思小说的源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2)反思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宽度和广度,比伤痕小说大

3)反思小说由伤痕的情感宣泄转为理性思考,由单一的政治批判模式转为对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全面反思

4)在艺术手法上,伤痕小说侧重于现实主义,反思小说则表现出一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强调文学性,推动了文学现代化

5)在表现人的方面,反思小说更注重表现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情感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9.80年代中后期小说文坛发生的变化

1)由对历史的书写转为更多的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层面

2)由对抽象的大写的人们描写转向表现小写的人,即个人化、欲望化的人

3)在创作方法上由现实主义转向探索实验现代主义

4)在文学观念上由关注文学的社会责任干预功能转向重视文学的自身问题,即文学的现代化,文学的艺术性被提到本体论的地位,呈现出反启蒙的色彩

论述:

1.梁生宝

梁生宝是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是作者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他小时候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钟南山背过竹子,和继父一起饱尝了创业立家的辛酸,他具有父辈们的勤劳,节俭,朴实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在党的教育下,他勇敢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他谦虚朴实,善于思索,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画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在爱情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最宝贵思想品质,他觉得只有一切献给党的事业,“才活的带劲,活的有味”,他的身上体现了作家的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他所有的缺点都被过滤了,他是当代农村新人的典型代表。2.刘世吾

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典型,有一定的革命经历,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抓重点,只要下决心他就可以把工作做得非常好,但他却从不主动抓工作。对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行为,漠然置之,麻木不仁,他自我解嘲说是得了像炊事员一样的职业病。他的口头禅“就这么回事”,既表现了他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仅如此,他还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以此来掩盖和庇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是他心安理得的为自己的不负责辩解,另一方面他尽管冷漠,疲沓,但仍有幻想,常缅怀年轻时的热情,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它向林震表白自己喜欢诗歌,小说甚至童话。小时候读《贵族之家》时还流过泪„„但这只是他心灵深处偶尔划过的火星,不能够蒙垢太深的心灵燃烧,只能在他人生哲学庇护下越陷越深,成为一个被官僚主义毒害的典型。3.章永璘

是一个从劳动人民身上得到精神净化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有思想,有才华,因为写诗被打成了右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劳动下放中因为始终处在饥饿状态下所以精神崩溃,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仍不屈的面对和审视着现实,同时他也极度痛苦和矛盾的,他时刻不忘自己知识分子身份,但又不得不时刻立身于劳动人民中,他时而抵制粗俗的生活,时而又深深地被善良的人们关怀和同化了,面对着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还是在现实中被迫沉沦的巨大矛盾,最后,在苦难的煎熬中,在劳动的实践里,在哲理启悟和众多劳动者,特别是劳动妇女的人性感召下,他们肉体和灵魂得到了净化,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总之,章永璘始终都是一个充满痛苦和骄傲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一形象充分说明极左政治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的无情阉割。4.丙崽

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是一个民族古老文化中负面元素的总和,生下来就一副死人相,眼目无神,行动呆滞,没有意思就玩鸡粪,恼怒时眼睛翻成全白,额上青筋一根根暴露出来,咬自己的手,揪自己的头疯了一般,凡属意向积极,肯定的意向和情绪就喊“爸爸”反之就喊“*妈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他的思维,混沌,原始,没有一点现代文学的烙印,但这样一个傻呆的人在鸡头寨与鸡尾寨打仗时,却被奉为神灵,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用他的谶语般的话占卜作出决定,当鸡头寨人,因为天灾人祸无法继续在这里生存需要迁徙时,丙崽属于弱智者,同全村老弱妇孺服毒汁自尽,但丙崽有一次大难不死,这表明民族文化虽然落后,却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人们对丙崽敬若神明,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

补充题

1.三红一创: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刘青《创业史》 2.马铁丁是指:郭小川、张铁天、陈笑语。3.十七年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4.八十年代流派: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

5.先锋小说代表作家:1)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

2)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难逃劫数》

3)孙甘露《请女人猜谜》、《访问梦境》

4)格非《敌人》、《褐色鸟群》 6.伤痕小说的开山作品:刘心武《班主任》 7.改革小说的开山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主任记》

8.六十年代的三次批判:1)1951年《武训传》的批判

2)1954年《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的批判

当代文学的语言品格略论 第6篇

关键词:汉语;诗性化;语言张力;当代文学;语言品格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对于人来说意义是重大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语言性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并从语言的表达中来体系文学的品性。汉语作为一种极富文化张力和内涵的语言,其诗性化特点、无疑成为文学的基本品性。

一、汉语的文化张力

作为一种强大的语言,汉语也是最文学化的语言。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拥有灿烂的文化溯源,也在文学潜质中流露着深邃的思想内涵。据了解,当前世界上的语言有近五千种,而70%的语言缺乏相应的文字,即便是在文字语言里,多数情况下是简单的,以满足日常生活交流为主,而在情感表达、思想传达,以及历史、文化、文学的概念界定上,很多语言黯然失色。然而,汉语,仅汉字本身就十分复杂。我们从《说文解字》中来看,许慎收录了9353个字,而到了晚晴汉字总数多达8万个。汉字的复杂性不仅与其对应更多的物质名词有关,也与中国文字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区分有关。特别是中国的古代,汉字在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领域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与让中国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峰巅。汉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还作为精神层面的思维方式,创造和发展了思想文化。从现代汉语来看,尽管汉字字数大大减少,但在汉字的灵活性上却远超古代汉语,尤其是在思想层面上,现代汉语的历史传承性、兼容性、多元化,使其更具文化张力。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术语、概念的传入,汉语也由传统的字化逐渐向词化过渡,也促进了汉语范畴的进一步拓宽。外来词汇并非是以“外语”方式直接输入,而是以翻译方式来转换。作家阿来提出“汉语在被迫全球化的进程中,翻译体的语言有助于对汉语的重建”。如生活中,大量外语典籍被翻译成汉语,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这些译文本身也成为汉语新生力的重要表现,促进了现代汉语更趋多元化的发展。

二、汉语的品性

对于汉语的品性,与其文化张力一样,都具有诗性特征。美国语言学家在对汉字的概括上提出“汉字是充满动感的,不像西方语言的词汇、语法等规则所限制;汉字在结构上具有与生活真实的联系;汉字具有生命的逻辑性,接近生活与自然”。我们从汉语的诗性本质来看,文学运动的发展,最初是建立在语言个性与思想文化的表达差异上。如西方的语言在内涵、范畴及表达上非常明确,且具有较严格的限定。因此在西方理性思维主导下,产生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等自然学科,而汉语,由于其诗性化特征,在长期的发展中其诗性特征仍被传承。一方面,对于汉字所构成的语言多与情感表达有关。在汉语里,无论是单义词还是多义词,其意义并非严格限定,且具有模糊性;同时,在汉字本身构成上,以汉语表达的模糊性而充满了歧义。我们在汉语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某一个字或词所构成的句子,其意义具有多重性,而对于很多词汇、句子组成的文章,所表达的意义更具多重性。不同的人可以对相同的文字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者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王蒙提出“古人侃侃而谈,硬是把既缺少实证又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观点讲得头头是道、雍容华贵,文章的论点实际上是经不住严密的推敲,用现代逻辑或是实证的观点它经不住推敲”。然而,汉语文学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国文学作品更具感染力。

另一方面,对于现代汉语写作来说极富创造性。中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汉字的创造体现了东方人的思维与情感。我们说汉语是文字思维的过程,在用汉语来表达思想情感过程中,不仅需要用字、词来表达,也需要辅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透过文字背后来挖掘更多的文化故事。如在“自相矛盾”这个词义表达中,既可以理解为前后不一致,也可以理解为古代“矛盾”所体现的故事,其意蕴是丰富的。从语言构成上来看,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中的“语素”,每一个汉字既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又是独立的、具有相对意义的词。所以,在汉语文学作品中,汉字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且在不同领域的运用中充满了奥妙和创造性。再者,从汉语表达的韵律和节奏上,汉语的发音讲究平仄规律,从而使得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节律性特征。如古代诗词中的抑扬顿挫,在阅读方式上具有诗性化特征。与之相关的是,除了韵律外,汉语在修辞上也更趋复杂,如排比、顶针、对偶、双关、反语、比喻、拟人、反问、夸张、借代等等,其庞杂的修辞系统更加增强了汉语在情感表达中的微妙特色。我们从外国人学习汉语实践来看,认识汉字很快、表达汉语也很快,但要从文学性上来表达文化意味则非常难,尤其是汉语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往往是最难理解的东西。

三、当代文学的的失语与自信

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失语,一方面与汉字、汉语自身的复杂性、辨识难有关,另一方面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关。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在遭遇变革中,其语言文学也受到排斥,特别是在西方霸权主义扩张下,汉语被认为是落后的语言,当代文学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学。中国文学在国际地位上的失语,受到西方文化偏见的影响是深刻的。然而,伴随着新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及汉语文学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正如阿来所言“汉语这个伟大的语言,在全球化和被全球化进程中,其表现力一直处于迅速的扩展当中”。中国当代文学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汉语文学强大的根本保证,也逐渐形成了自我特色。

【参考文献】

[1]陈传才.构建以审美为中介的文学价值系统——兼论文学理论批评怎样应对多元化的文学格局[J].汕头大学学报,2004(05)

[2]高玉.论中西比较诗学的“超越”意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浅析当代文学理论假设 第7篇

福柯认为, 性是那些力图分析、描绘, 并且规范人类行为的话语的产物。性本来是自然地行为, 但压制性行为的社会力量使它表面上要控制的东西 (即性) 成为真实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理论的意义了:“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 先天给定的事物。文学理论实质上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文本和话语的框架。但一旦理论陷入了怀疑, 怀疑的怀疑, 怀疑的怀疑的怀疑, 很容易陷入无穷尽的质疑, 从而走向虚无”。

当人们开始指责文学研究出现了过多理论之时, 其实并不是强调关于文学本质方面的关于系统的思考和评论过多, 也并非强调文学语言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论断过多。然而, 所指为另外的方面。理论为何物?一般而言, 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理论, 通常不可能是某种显而易见的解释。此外, 相当的错综性是必需的——一些简单的推测很难称其为一种理论, 一望即知实属不易;在不少变量中, 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被提及;无论是被证明或是被推翻都不是简单的事。对于以上这些要素的准确把握,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理论。通过桥那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 一旦能够针对前提和假设而提出疑问, 并且从此开始推翻大家认为早已是必然或早已人所皆知的道理, 就可以说开始接触到理论的实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论的结果也是不可预测的, 即使你无法最终掌握理论, 你还是取得了进步, 你对自己阅读的内容有了新的理解, 你针对它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的意义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二、理论假设

一些理论家对探讨论文学本质的试点进行了归纳,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一九五三年发表的《镜和灯》一书中, 归纳了西方文论从古到今的四个理论视点, 这就是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 古今一切文学理论都来自于站在这四个试点上对文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这就形成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体说四种形态, 每一种本质说就是对文学事实的一个视点的根本性认识“尽管任何像样的理论多少都考虑到了所有这四个要素, 然而我们将看到, 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就是说, 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要素, 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 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 生发出籍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文学的本质不在于它所写的内容与外在世界的逼真性与典型性, 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作者或人类的主体性的表达, 而是聚焦于文学作品本身, 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手法决定了文学成其为文学的根本性问题, 读者反映论强调文学是一种在接受者参与下存在的审美活动。

现今, 从国内到国外文, 理论界中流行的观点是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 包括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各个部分的差异体现在研究对象、范围、功能和任务。美国学者韦勒科与沃纶认为, 针对文学的本体研究范围, 使得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能够相互具备较大的区别度显然是重要的。首先, 文学可以被认同为是一种秩序, 其与时代同步。然而此观点并非认同文学几乎是以时间和年代排列的作品, 也并非将其视为历史的内部组成。学科划分对于文学理论属于一个总的概念:作为与其他部分三分天下的文学理论, 强调的是一般性, 经由问题审视, 指导并制约着其他部分, 其他本身又多半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家, 作品以及现象的之上的研究。作品作家以及文学现象在这里一般是起到例证的作用。必然会要仔细而具体的分析部分文学作品, 研究作家以及接触到的一些文学现象, 差异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常常特地的去分析和评论作家作品。以哲学统领的文学运动以及思潮, 阐明了文学的性质, 带来了不仅有高度的理论, 还有清晰的视野。这样一来就有了基本原理, 概念和范畴。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的批评标准, 这是文学理论的要点以及相关活动的关键构成, 批评主体的相关价值取向甚至立场都可以随之表示, 包括面向对象进行分析、甄别、阐释、选择判断的理性活动:首先, 评价的中心聚焦到文学作品上, 作品就会承担文学批评的主要压力, 而这又关系到文学的创造。批评不仅着眼于文学创作的时间轴, 同时关注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 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 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其次,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 又意味着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 因此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 这种关系也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是层次间的分工协调关系。

最后, 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 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 这意味着文学批评既是对文学创作的超越, 也是对文学接受的超越, 它本身就是一门或一种科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 它通过批评话语对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入门》JONATHAN CULLER著, 李平译

[2]《文学理论稳定性与基础话语寻找》[J]牛学智南方文坛——理论视野

[3]伊瑟尔的“文学本质论”及其方法论启示[J]孟红梅

[4]《文学理论基础》阎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第8篇

当代文学时间跨度学界公认为起始于1949年,结束时间论说不一,借用一切文学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每天发生的文学现象都应该属于当代文学的范畴。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乃至文化的发展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当代文学很明显地受到了巨大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当代文学比较现代文学而言,自身携带了更多时代因子,并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开展落幕而相应地发生着波动。但是,万变不离其踪,当代文学为喜欢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们延续了现代文学优良传统并敞开了一扇展望中国文学未来,开启了放眼世界文学的窗户。当前的当代文学授课中存在诸多弊端,或课件陈旧,多年来只凭经验教学;或照本宣科,难以联系实际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一直存在。如何系统地结合时代特点学习当代文学,让学生从中受益并能触类旁通,是每个讲授当代文学的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根据当代文学学科的特点,本文从以下几点探讨当代文学教学:

一、教学内容扎实,紧密联系实际

比较古代文学等学科,当代文学学科因为它的时效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与当下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当代文学史上发生过的很多文学思潮、文学现象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出现,与当下很多频繁出现的新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甚至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例如:诗歌体裁,白洋淀诗群对朦胧诗的影响;新生代诗歌对朦胧诗的继承与改革;20世纪新诗对当代诗歌的颠覆与反叛。小说体裁,当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对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紧密联系与诸多区别;八十年代此起彼伏的小说思潮之间更替关系及互相影响;20世纪以来小说创作在市场商业大潮的裹挟下与以往小说创作的差异。再比如,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学习分析他的作品之余,我们更要关注一下为什么莫言能够得到此奖项,这个问题也许是学生们更为感兴趣的话题,值得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准备。另外,就诺贝尔文学奖延宕开去,国内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奖项,获得这类奖项的当代作家作品又有哪些,给我们什么收获等等。在这些知识点的背后,只要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总能找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有易于形成系统性的清晰的讲课思路,不至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断层感而一头雾水。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能按照教学大纲完整系统讲授课本知识又能联系当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在这一点上,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知识理论,将知识点紧密串联在一起,成系统成体系地讲授,这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与学习甚至是喜欢上这门课程。

当代文学课程内容是庞杂的,在课时设置上,很多高校给予一个学期72学时的讲授。为此,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将前后时间跨度较大的当代文学理清思路、讲明、讲透并使同学们理解接受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下功夫,认真研究,翻阅资料,努力发现,将枯燥的知识点讲出趣味性,融单一的文学事件于变动的文学思潮中,做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

二、厘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当代文学所处历史阶段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阶段。时间跨度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文学史内容从建国初的颂歌、赞歌到大跃进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样板戏再到拨乱反正真正迎来百家齐放百花争鸣,新时期文学各大文学思潮的此消彼长到新世纪多元文学模式并存等等。当代文学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涵盖丰富。比较现代文学史而言,当代文学史最为特殊的一段内容是建国前三十年文学,即1949-1979这段时间。这段时间的文学史内容相对单纯却又复杂,这段时间的文学史在讲授上就要特别注意国家政策对文学领域的影响。比如诗歌创作上,建国出歌颂新中国为主要基调,诞生了一批优秀诗篇;1958年大跃进期间,又出现了一批浮夸生产,不切实际的诗篇。小说创作上,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农村题材小说,特别是赵树理的创作,紧跟世代脉搏,比如小说《登记》即创作于新的《婚姻法》颁布。戏剧创作上,最为典型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革命样板戏的独领文坛等等。这段时间的文学创作不论是体裁的选择还是题材选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政治的影响。那么,授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且不可让同学们有政治决定文学这样错误认识。任何优秀的堪称经典的作品都不应该被政治左右。

三、有效引导,教学与自学相结合

学习当代文学的过程绝不是填鸭的过程。在授课教师有效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当代文学课程以时间来串联形成了“史”,以作家来点缀便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因为当代文学学时的限制,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极其有限,能够将建国以来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同学们在逻辑上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即已完成教学计划的大半,所以作品的讲授所占比例很小,很难实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为此,在学习“史”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作品的自学研读是学生必须要在课余时间完成的内容。根据课程的设置安排,及重点作家作品的选取,任课教师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推荐。比如,在每次上课结束之后,可以有一张专门的课件介绍与讲授时期一致的作家作品推荐,让同学们课下去阅读,这样,既能增强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时期文学特点的把握,又能开阔视野,拓宽当代文学的学习半径。当然,有前期的任务布置就要有后期的成果检查,在下次课上,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重点分析这些作品,并要求同学们积极互动参与到讲课的过程中,再次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当代文学与当下紧密联系的特点,使得同学们能轻松找到作品出处,一些图书馆里常见且很权威的杂志比如《当代》、《当代小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等都不断刊登着当代较为优秀的小说,第一时间为我们提供当代文学动态,都是同学们接触当代文学最为直接的手段。

四、延展学习思路,武装实践能力

当代文学与影视界的结合更为密切,很多当代作家们的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并受到了极大的好评。

现当代文学改编电视剧一直是电视剧艺术选择的捷径,特别是当代文学为电视剧、电影的创作贡献了大量的作品,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刘震云的作品就曾多次被知名导演改编,并收获了较多观众群。近年来,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火爆荧屏,比如收视率可观的宫廷系列剧《宫》、《甄嬛传》、《倾世皇妃》等,还有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华胥引》、《花千骨》等等系列剧的热播,再次掀起了文学改编电视剧的热潮。在改编领域中,当代文学占比较大,作为谋生的手段之一,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加以培养,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穿插文学成功改编电视剧的内容。比如,八十年代周克芹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改编成电影之初因导演所占角度不同对原著改编有所不同,便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版本较为忠实于原著。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版本将原著悲剧情节的中心由四姑娘许秀云移到了许茂身上,强化了影片的思想性和社会性。但两种改编后的电影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就这一点而言,当代文学的学习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大有裨益。在学习不同体裁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学习了文学知识,还能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文笔、掌握撰写论文的能力甚至学习到关于改编的知识。所以说,认真学习当代文学很具有实用性。任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沉闷的知识点学习中解脱出来,能够升华到自己感兴趣或对自己有帮助的层次来学习当代文学。

此外,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也要高度重视,这是让同学们走出校门后最为收益的尝试。如同学习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所有课程一样,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是靠笔杆子闯天下,对当代文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内容上对“史”的学习和对作品的把握,在学习知识之余要练就学生们的文笔。比如有针对性地给同学们布置撰写论文的作业,论文题目在任课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会提及哪些问题可以形成一篇论文等等,供同学们选择,或者在讲授某个体裁的同时让同学们自己去尝试写作或诗歌或散文或微小说。在这样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着很强文学功底的学生,他们或是论文撰写很到位或是文学创作很新颖,并通过任课教师的努力将其推介出去,对于有资质有潜力的学生来说将是莫大的鼓励。

当代文学是一门接触面比较宽泛的学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给我国的文学领域及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文学创作上的巨大变化。时间跨越到新世纪以后,在商业大潮的推动下,作家们也开始被利益所驱使,迎合读者观众的口味进行创作,虽然作品的数量上去了,但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无名”时代。当代文学的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其受国家政策或舆论导向的影响是比较深渊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紧密联系当前实际是必不可少的,仅仅围绕当代文学时间划分讲授知识是行不通的。

摘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中,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独具魅力,不论是它所承载的文学史内容还是它占据的时间跨度,还是对当下电视电影艺术的贡献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品格在文学课当中独树一帜,散发着自己特有的光芒。本文就当代文学授课中需加强改进的地方进行探讨,以更充实更实惠地学习这门课程。

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初探 第9篇

一、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现状

由于我国的文学体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导致我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尤其是与一些成熟的理论相比, 其落后更加突显出来,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理论体系缺乏完善性。目前, 从我国文学审美批评的总体发展情况来分析, 其理论体系建设善没有达到应有的稳定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备性, 而且在进行文学审美批评过程中, 学术界并没有经过深入和充分的研究, 所以, 其整体下缺乏基本的共识, 从而大大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其次, 批评家人数不足。当前, 我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还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文学批评家, 而且从其总体素养来看, 现有的批评家其整体批评素养和理论素养相对较低, 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大批评仍旧没有。

第三, 影响效果不深。虽然一些文学批评家对当代文学进行了审美批评, 但是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明显不足, 甚至于一些作家对于批评家的文学审美批评不屑一顾, 进而影响到了文学审美批评理论的发展。

此外, 现有的文学审美批评理论是并不是建立在文学批评的基础之上的, 而是建立在文学理论领域和文学史的理论基础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 其所形成的批评效果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和信任。

因此, 针对以上理论缺失, 需要我们加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探讨, 重建成熟的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理论。

二、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重建

从某种角度上讲, 文学审美批评作为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其主要的对象是文学作品, 在文学审美批评过程中, 需要运用合理的批评手段, 通过感知、经验, 完善和规范审美批评过程, 并且要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归类、分析、判断, 然后体验、想象、评价, 最终达到文学审美目的, 获得审美享受。

首先, 当代文学审美批评中, 要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结合文学审美批评的科学性和深入性, 提升文学审美批评作品的艺术的范畴。与此同时, 并且还要提升文学审美批评的功能, 结合认识时代特征、民族特征、文化特征以及社会制度下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器物、观念等等等, 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其次, 要提升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影响效果。在当代文学审美批评中, 要针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结合文学审美批评鉴赏的功能和作用, 提升当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对鉴赏者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与影响, 培养人们的积极生活态度。一般而言, 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鉴赏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美的事物、文学审美批评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性和感受力。因此, 要强化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影响效果, 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完善提升依据。

第三, 要提升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内涵, 在审美批评的过程中, 要针对作品创作者的个性、情绪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以及中国当代文化多样的艺术风格, 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深入研究, 要体现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高远、深远”。作品创作者的创作, 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 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文学审美批评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 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 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因为只有当作品创作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才有可能自由地探索自己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因此, 在美学审美批评时, 要加强对作品创作人的风格和个性的分析探讨, 深入理解作品创作者想获得创作上的充分自由, 并且将风格继承前人的东西挖掘出来, 然后再加上自己的观点, 提升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内涵, 促进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第四, 对于文学而言, 其本身的思想性、社会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也非常重要, 如一些作品在审美变化中, 极其富有自我性, 为此, 需要批评家针对从作品的思想和社会价值出发, 深入探讨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审美标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并且以现实为依据, 将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使得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逐渐走向平面化和整体化的过程, 充分体现当代文学审美批评发展的时代感, 在审美批评中, 文学审美批评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 它们没有高下对错之分, 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

另外, 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重建, 还要借鉴西方文学审美批评的完整理论, 充分吸收其中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西方文学作品的审美批评大多都取材通俗, 心理表达简单直接, 与此同时, 还存在着很大个性的流露, 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一种风格主义, 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晚期, 这个潮流更加盛行, 因此, 在当代文学审美批评中, 要加强语言的分析, 并且从语言的角度出发, 重新研究我国文学, 以此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总结:

总而言之, 我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与西方的成熟的文学审美批评理论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 需要我们加强探讨, 从中找出不足之处, 针对文学最为本质的东西作为入手点, 提升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内涵, 并且深入探讨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 结合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美感, 进行文学作品的品读, 构建新时代下的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理论。

摘要: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 即泛审美性, 所以, 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本文主要针对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初探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重建,审美性

参考文献

[1]、罗伟文.试析重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三个“关键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2]、蓝东海, 曹莉亚.金庸小说新修版的版本学探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浅析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 第10篇

总体来说,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正常的阶段,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客观地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当代文学是在当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基础来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简短的反应,一方面,当代文学是当代社会的缩影,在当代文学发发展过程中,后世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当代文学的情况来回放当时社会的现状,从而研究和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代文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类历史和现实的发展都是有相当的现实的启蒙意义的,当代文学就是当代的标杆,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因此,当代文学是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的。

一、当代文学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历史发展的过程,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是一种先进的发展方向

严格意义上说,当代文学是现阶段文学发展的方向和过程,当代文学其实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长的阶段。我国当代文学是从建国以后开始划分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当代文学也有不同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改革开放以后,当代文学开始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呈现了百花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局面,当代的文学,虽然是文学手段和文学的表现,有着艺术加工的过程,但是当代文学也是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历史时期的发展。

首先,社会现象上来分析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启蒙意义,可以看出,当代文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社会现象的一种体现,只不过这种体现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加工的模式,在艺术的加工中,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这种独特的艺术加工模式上,从艺术手法上更是更加全面地体现了社会现状和历史发展的过程。

其次,当代文学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在作品中对社会的研究,比如古典文学而红楼梦,一部巨著就让后人深刻的研究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所以,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最重要的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研究出更多社会发展的层面,从而有效地把文学作品和社会的现实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社会发展的缩影,从而启示读者对人生好对社会新的领悟和定义。

二、当代文学的发展是继承和延续过去,承接和启示未来的最好的过程,当代文学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重要的方向

客观地说,当代文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代文学继承了以前所有阶段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从而当代文学也区别于其他阶段文学的发展。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亲身感受的艺术化加工,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根据当代发展的社会现状来联系自身的经历从而创作出经典的作品,读者在进行阅读当代文学的时候,会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当代社会的影子,从而感觉是量身定做,得到共鸣,因此,当代文学其实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的模式,可以启示读者的人生发展,也可以帮助读者找到共鸣。同样,读者在找到认同感的时候,也会再在跟作者交流的时候,带动和启示作者完成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因此,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文化的一种象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当代文学深刻的启示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方向,也为后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在这个百花齐放的当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学家们有着深刻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给文学家带来了更广阔的文学格局,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发展局面,当代文学,无论在社会研究、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全新的启示,甚至在这个跨界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发展,对影视行业、动画行业等多种新兴行业的发展也是起到了重要的其实作用的,尤其现在的影视作品,多数剧本都是在当代文学作品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来的,很多文学作家也开始跨界把自己的文学作品转成剧本,因此,当代文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遇,从而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的意义,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最好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李艳梅,文学教育与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试论20世纪80年代中学文学教育,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4月.

[2]许华顺,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研究,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年12月.

[3]范生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3月.

[4]宋喆,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呐喊》《彷徨》研究之综论,宁夏大学,2014年5月.

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文学 语言艺术 文学发展

一.现代文学发展进程

早在1919的五四运动中就提倡白话文拒绝文言文一事开始,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以及改革就此开展,在这场运动中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语言上的改革,对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的一起运动,在运动中就此诞生了新文学。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文学语言的成与败。为了应对历史发展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白话文的出现是形势发展的必要选择。就现代文学本身来说白话文在文学的表述方面和意识的领会上都有较为清晰的表达也提高了其准确性。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更快的发展和进步。打破中国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让文学在表述上不再是含糊不清,也在无形中树立了中国的新面貌新的精神,拥有更加向上更加明确的目标。使中国的精神王敖的树立与整个世界之中。简单来说,现代文学在文言由白话的转变的那一刻开始就说明中国的时代精神开始转变,发展的目标在重新的确立。

二.文学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在文学的语言转变过程中尽管遇到诸多的困难但最终的成果始终是值得的。首先是在散文方面看到了新的光芒,白话给散文带来了会说话的嘴巴,它是散文的灵魂和生命,作为三文明的垫脚石又给散文带到了另一个新高度,就散文意思的表达方面就体现文学语言转变的重大意义,它使散文的表达更明确,感情的抒发更加直接,让读者身临其境。进而出现了小说,在文字上没有文言文那么苛刻,大量使用文字直抒胸臆在白话文小说中都是特别突出的特点之一。在文学语言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无不流露出时代的进步文学的前进。它告别文言的含蓄与模糊,更加清晰的现代文学表诉也证实了文学变革的最终成果。

与此同时,由小说逐步转变为舞台话剧的过程中,运用这种转变后的文学语言也使得人物在表达情绪,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连贯性更强烈,肢体的表达也更加生动形象。摆脱了文言的束缚和局限。不同的还数诗歌了,面对现代文学中文学语言的变革,文学的表述逐步的清晰,精确与科学的同时也给诗歌的创造带来不便,诗歌的宗旨大多是注重表达含糊的情绪,内容较为朦胧对一字一句的要求刻薄至极所以相对来说不太适合现代文学转变的局面也导致诗歌失去了自身原有的美感,可以说,在众多方面文学发展语言角度出发的话,最受损的往往就是这个诗歌了。

三.语言变化与现代文学紧密关联

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随之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真正的文学成长首先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从而对文学语言的要求水准也大大提高。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不仅产生很多分歧但最终还是还是白话得到的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在文学语言的变化中,在众多的文学变革中形势的变化很多给现代文学的变化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这个形势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的发展速度才会越来越快。

现代文学语言相辅相成。的变迁宗其规律都是跟随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而进步的,一旦文学语言艺术的发展脱离了文学语言的变迁,不同的文学语言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每一次的更新和语言艺术的转变都代表现代文学的个新的一个转折点。语言作为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标杆之一,既可以对中国现代的文学进行评价又可以总结和深刻的反省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不足之处。较多的现代文学家都将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出文学语言的新高度,将文言与白话相互结合在文本的写作方面创造出很多新型的词语,也证实了一个问题,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灵魂所在创造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精髓,在文言与白话结合的过程中,文言也展现了其最大的价值。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新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脚步也随之加快了速度,不论是现代的散文还是现代的诗歌文学都将继续在现代的文学发展中争光添彩。从语言的伊苏角度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并未我们当今文学形式的发展找寻发展的最终宗旨和意义。

当代文学 第12篇

文学自产生起就与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离开了传媒, 文学就会失去群众, 没有群众的文学不能称其为文学。媒介是文学生产、传播、交流、消费的纽带, 是整个文学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载体。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思维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回首历史, 人类社会已走过了口说文化、文字文化阶段, 现正跨入媒介文化时代。从媒介传播的角度看, 口说文化时代人们以口耳相传的语词为主要交往媒介;文字文化时代以各种纸质印刷品是传媒的主要载体。当今的媒介文化发生了视觉化、形象化的转型。这里所说的新媒介, 指的是随着近代数字语言和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影视媒介[1]。当代文学的影视化接受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文学作品一经“触电”而迅速流行, 但是文学在受众数量上的扩大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影视表现手法的逼真性、假定性、故事性和视觉化要求, 造成了文学文本想象空间被挤压, 掏空了文学的诗性和美感, 使文学本性中的崇高越发不能承受影视化接受之轻。通过研究我国文学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探讨其利弊。

2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原因

当代文学作品和影视的关系日益密切, 大量的作家因其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而声名大噪, 同时也给作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一大批作家涉足影视, 同时还有一大批潜在的作家在等待着影视导演的青睐。这就使部分作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主动向影视靠拢, 创作中有意识地寻求、改变创作的策略, 由此,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影视化的倾向, 出现这一倾向的原因很多。

2.1 视觉文化时代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视觉文化开始在中国蓬勃兴起, 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走向繁荣。视觉文化以其自身巨大的吞噬力, 构成了崭新的文化时尚, 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无论是主流文化, 还是精英文化, 在视觉文化强烈的震撼和冲击面前, 都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以往的文化质态。影视以其生动的画面、震撼的音响效果, 给人们带来一种直接的、立体的观感和自由的表现空间, 相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间接性、文字的抽象性而言, 更能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而也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在视觉文化时代的冲击下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影视化[2]。

2.2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影视需求。

文学为影视作品提供改编资源, 影视剧离不开文学创作的支撑。电影理论家张骏祥曾指出“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影视导演从当代文学中获取艺术灵感, 学习文学独特的叙述视点、叙事手法等, 在影视中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 拓展影视的思想深度与广度, 使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具备了文学的韵味、诗意, 增加了影视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 影视导演自然就希望作家能够提供更多的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并适合改编的文学作品,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代文学的创作, 刺激了作家在创作时的影视化倾向。

2.3 名利的驱使。

现在的文学研讨会上, 经常出现这样的声音:“这部作品写得这么好, 怎么没有导演来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真是怪事。”有些作家也在自己作品的后记里不经意间地向影视剧“暗送秋波”, 期待受到影视界的垂青。或许, 在部分人的眼中, 文学作品价值衡量的标准在于影视的“眷顾”。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名利的驱使, 文学创作一般以字数计稿酬, 千字一二百元钱, 而电视剧名家稿酬一集多的有几万元, 诱惑不可谓不大;文学作品影视化后可以使作家一夜成名, 成为舆论的焦点, 更有助于作家名利双收。

3 文学作品影视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我们当前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变迁的时代, 是一个影视文化主导文化消费的时代, 而文学与影视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当前的文学正在经历着从影视创作到策划、从作品到影视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作品影视化正影响着文学的创作过程。

3.1 文学创作大众化。

现代传媒大众化、世俗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使文学从特权阶层解放出来, 伴随着大众传媒走进了千家万户。长久以来, 文学作品是那些刊载于权威期刊的名家著作, 文学创作是少数创作才华被肯定的文人干的事儿, 被所谓“精英文化”和“雅文学”一统天下, 文学传播、文学接受及文学认同首先是从准入严格、形态固定的文人圈子开始的。但自从大众影视介入文学的产生传播机制后, 文学的传播渠道扩大, 表现内容丰富, 表现形式多样等等一系列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纯文学期刊一落千丈, 一些通俗文学读物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 这使得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作家们不得不以“读者意识”为创作导向, 放弃经营经典而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再有就是文本创造者身份的普泛化、文学传播机制的市场化、文化接受的大众化等, 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学终于突破了条条框框, 突破了等级限制, 走下神坛, 走向市场。这是文学作品影视化带给文学创作最直接、最宏观的变化[3]。

3.2 文学创作娱乐化。

文学的娱乐化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对对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无可否认,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但说到底, 娱乐功能并非文学的主要目的, 认识、教育、交际功能才是文学不可或缺的关照要素。将娱乐功能无限放大, 已使文学创作偏离了正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消费者, 占相当份额的是一批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涨落中成长起来的更为独立自由的都市大众, 他们阅读文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增长见识、受到教育, 而是以满足当下的欲望、心理为旨归, 尤其需要在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劳作之后, 获得休息、消遣、娱乐甚至刺激。这种需求是最低层次的, 又是最基本的文学需求。不只是文化层次偏低的人, 就连文化层次较高的也有此需要。这就使文学的功能中心发生了转移, 由原来的“载道”和“启蒙”转向了消遣娱乐[4]。

3.3 文学创作的备份性。

文学作品影视化任意复制消解了传统文学的经典性, 导致文学创作创造性差。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人们掌握了复制声音和现实形象的技术-影视, 机械复制使复制品脱离了自然和传统的范畴, 并在大众观赏和私人环境中赋予复制品以新的生命。在机械复制中, 本真性概念被逼入绝境, 但同时机械复制把艺术作品从对仪式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 这就使艺术品由少数人欣赏变为多数人欣赏, 这在文化上具有革命和解放的意义。但是, 影视化的可任意复制性导致经典文学的瓦解。经典文学之所以具有经典性就在于其很强的个性和先锋风格, 在于其创造性创作过程和结果, 但是影视媒介的可任意复制性却导致独特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可供多次重复的消费品, 个性化的生产变成了大量复制化生产。

4 结论

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 文学作品影视化是一种正常的发展。文学有文学的美妙, 影视有影视的精彩。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 人们需要娱乐化的浅层次作品, 同时人们也需要阅读一些经典文学, 去感受经典文学带给我们的激情。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有一定的负面的影响, 但是, 我还是认为, 大可不必多虑, 应该交由读者和市场去选择, 适合大众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才能满足广大人民带来精神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顾晓红.当代小说创作影视化的原因浅析[J].文学自由谈, 2009, 12:134-135.

[3]刘淑霞.论当前大众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 24 (4) :36-38.

上一篇:数控机床与编程下一篇:高职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