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2024-05-24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第1篇

一、探索教学方法构建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高中政治教学要探索出新方法, 创新出新理念。政治学科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功能, 还承担着德育教化、思想启迪、树立正确三观等功能, 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高考中我们政治学科都发挥了它强悍的教育功能, 地位不容忽视。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学习政治课方法的探索, 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方法也制约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总是局限于读读背背, 因而学习效率也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学习效率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的是上课刚开始, 首先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去听。比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的理论, 学生一听就懂了, 就理解了, 会感觉老师讲得那么难的内容, 自己能够理解了, 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易于取得好成绩, 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政治教师以丰富教学形式为特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案例往往能马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 并且学生都爱听, 不知不觉中就促进了政治理论的理解、吸收。因此,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我经常性地翻看《半月谈》《读报文摘》等杂志, 收看地区、省市、中央新闻联播, 上网站查看热点头条以及网友的评论, 使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敏感性与时俱进, 同时也通过自身对新闻的捕捉, 提高对高考热点难点的把握, 在教学中将理论与故事、案例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教学新任务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 高中政治的教学任务也相应有了新变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政治课程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情境教学是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 从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着手,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情因境生, 境为情设, 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谈谈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 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课前给学生留点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组讨论、相互评价, 学生不但可以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 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宽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拓展阶段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的学习, 有时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这对于学习政治很重要。一般来说, 高中政治内容多, 课时有限, 课时紧张是当前一线教师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的普遍反映, 政治学科也不例外。集体备课的优势显得尤其突出:可以节省备课时间, 为自己减负;可以资源共享, 事半功倍;可以相互交流、切磋, 提高教学水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案例教学在这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结合点,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切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比如, 在“经济全球化”时, 引用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案例, 等等, 都顺利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见, 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及接触的社会实践的各种案例, 以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案例, 集中于思考及探究问题的实质上来, 使学生从一个个具体而又典型的案例中去发现理论, 总结理论, 应用理论。把这些倍受学生关注的问题, 引入课堂, 激发了他们为追求事件的真象而努力地学习、求索的热情, 调动了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使政治复习不再是被迫强制地记忆、整理, 而是主动地接受, 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也是学好政治这门课程的前提。

四、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政治教学

政治教师要用新课标教学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切实做到用于教学实践中。从新课标投入实施以来, 新课程已为广大高中政治教师所接受, 正按照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大多数政治课教师都能接受和感悟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各学校也逐步改革过去考纲指导教学的传统方式, 大部分政治课教师能够认真学习新课标, 研究、领会新课标精神, 按照新课标中规定的模块、课时、内容目标进行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基本上不存在了,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过去的政治课基本是讲授式的, 现在大多数政治教师都能够采取举案例、提问题等教学方式,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有很多教师把活动引入了政治课教学, 增加了政治课的趣味性, 如在课堂上设计演讲、辩论赛等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此外, 部分教师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符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做到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辅助了政治课教学的有效开展。探究始于问题, 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一些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 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 较多提出问题, 较少给以现成答案。”政治教师举出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在一系列引导启发下, 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 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

五、用政治理论联系社会实践

从学生关心的事为切入点, 导入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 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许多学生平时聊天, 提起发生的新闻都是津津乐道, 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 哈欠连天。造成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 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 教材中的很多案例过于陈旧, 也并不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因此, 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并不是很高。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对国内外大事非常关心。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时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对时政材料的观看, 一方面加强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很容易就把政府的四种职能区分开, 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解决。在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 笔者舍弃教材上过时的材料, 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例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 而是每一个青年学生在树立世界观、人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观点。在教学中, 观点新颖合理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而差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 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 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 并提出新的期望, 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 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初中政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第2篇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教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时刻把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一、立足核心素养,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第二,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三,知行要求明确。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特点对观念认知与道德品行进行科学设计,制订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准确理解课程依据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价值规范,注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

二、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

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三、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与法律规范都不是自发生成的,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教师既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也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加以领悟和理解。

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的情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事实上,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绝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因为,自主的道德学习绝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养。

四、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

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案例选择要关注以下几点:一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二要紧扣时代主题,反映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三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可扩展性,能够服务核心素养的培育;四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引起共鸣。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教学

长期以来,政治教学在初中课程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对象研究与教材教法钻研等方面投入精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政治教学成效难以有效提升。初中政治教师要能够把握住上述问题的荚键所在。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政治教学都没有太大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内容比较枯燥无味,更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太传统、太陈旧,比如说照本宣科的读教材、例行公事的分析与总结等等,直接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阻碍了初中政治教学的发展。

(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是就目前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初中政治教师都过于专制,比如说要求学生做笔记、要学生死记硬背等等,直接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用说重视学生的学

习感受,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等等。

(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卷考试已成为现在中考政治的考查形式,试题来源于时事热点,考核的重点也放在用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材料上来,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为学生减负的目的,但开放性试题则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的分析能力和解答能力,必须在熟悉材料和牢记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应试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促使学习方式的更新,提高了对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四)个别学校的领导在主观意识上存有偏差,在他们看来,开设思想政治课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且学生在政治科目的得分差别不是很大,因此就认为只要在考试前给学生集中归纳一下,在课本上画出所谓的“重点”就没什么大问题了,换而言之,他们的做法并没有把政治课的教育作用当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忽略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正是因为领导和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也不把学习思想政治放在心上,这门学科的开设在个别学校成了应试教育的产物,长期恶性循环,使得政治课的教学呈现混乱状态。

(五)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很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加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到德才兼备的引导上却很少用心。家长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无形中告诉孩子:思想政治

二、初中政治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而要想真正的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就必须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初中政治教学活动当中。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第一,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积极的采用现代教学工具,比如说多媒体等等,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说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实例,以拉近学生与政治教学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师道尊严”到“和谐相处”。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许多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师道尊严”这样的落后思想,认为只有抱着一副严肃的呆板面孔。学生才敬畏自己。其实,这种观念已经完全落伍了,依据某权威杂志社的调查显示,学生最尊敬的教师类型是那种知识渊博、教法灵活、善于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荚系的教师.闲此,要想有效提高教学成效,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必不可少。一要尊重学生。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不能带有对学生的偏颇观念,不得已成绩高低作为对学生关心b-"否的标准,耍将关心平等地洒向每一位学生。二要关心学生。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学习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多一点倾斜。采取课后补习、结对帮扶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生活上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各种矛盾,营造温馨向上的学习环境。三要鼓励学生。教师的肯定能够在学生心中发挥出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出学生的点点滴滴进步之处.及neon以’i7定与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功感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之巾。

(三)从“课内传授”到“走向社会”。提升实践的教育成效政治教学足一门思想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这一层面上.还要能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将学生带进广阔的社会实践接受教育。一是开展专题调研。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以指导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调研,深化教学内容的掌握。如教学“维护消费权”后.有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了本地区群众维权意识的问卷调查活动,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工商部门,受到充分好评。二要参观实践基地。许多学校与校外实践机构建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应以组织学生剑这些机构参观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教学“一念之差”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少管所等单位开展现身说教,以鲜活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体验,提高教学成效。三是组织主题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达到增强教学成效的日的。如教学“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内容后,可以组织一些演讲、征义、朗诵等形式的竞赛活动。增强教育成效。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政治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构成内容,而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及时的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教学的实际特点实施改进措施,这样才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也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如新.思想政治课的语言美[J].龙岩师专学报,1 998,(02).

[2] 陈福荣.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6,(S1)

[3] 马登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教师之三要.思想政治课教学,1998, (12).

[4] 李景华.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多情”[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8, (09).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第4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沿袭重理论学习的旧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死记硬背, 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治课程知识教育的目的, 但是却忽视了政治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即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 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导致师生只关注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 不愿接受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传统课堂教学的明显缺点就是封闭与专制, 在课堂上,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把学生当做被接受的“容器”。教师由于习惯理论观点的预设, 而不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攫取典型的生活素材, 导致课堂上的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严重背离。

2. 缺乏灵活的探究式教学。

有些政治教师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 在课堂上只追求表面的热闹, 缺少让学生锻炼深层次思维的机会, 使其获益甚少。部分教师在“常课”和“公开课”上表现大不相同, 在公开课上精心设计探究方案并把探究活动作为公开课的亮点, 但是在平时却按着旧的教学方式很少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的教师非常重视新课程探究式学习, 但是却只是按教材内容进行探究, 不做丝毫调整和删减, 且方式固定化、格式化、步骤公式化,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变通, 导致学生毫无探究热情。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一讲探究就让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探究, 自己则做“甩手掌柜”, 不参与、不引导, 致使一节课后学生往往探究得挺高兴, 实际却没学到明确的知识。

3.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怕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就在课前自己查阅和收集资料, 他们大都按着教学考试大纲来备课, 忽视了学生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材要求学生要认真地分析, 并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对照和感悟, 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对金钱观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但是, 在备课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潜意识里知道金钱观是要求人们用钱时要有度, 学生只是知道很浅显的金钱观, 却不知道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另外, 有时上课中, 学生由于课前没有查阅相关资料, 只是参照老师收集的资料来学习, 这样学生会对课程失去兴趣, 也不会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二、针对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紧跟新课改的步伐,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富有时代性, 要求课程实施要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 以便构成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 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寻找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学科知识教育方面, 我国教师由于受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 他们确信“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取法乎中, 得乎其下”, 忽视了原则层次特别是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 违反了道德认知的一般规律, 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相结合, 选用学生深切关注的社会生活主题阐释学科理论, 真正做到“立足生活而教”“为了生活积极向上而教”。

2. 丰富探究资源, 融合课标与地方特色。

探究资源范围要广泛, 并不一定都是教材中的资源。由于教材从出版到修改有一定的时间性, 所以教材设置的情景难免会有滞后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地域性的探究活动。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原理, 教师要从创设情景着手, 让学生好之乐之, 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后,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教材和自主探究, 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同时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层层深入解决问题。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要对学生探究讨论提出来的问题进行点评, 既肯定其创新价值又要指出不足,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疑、解疑, 鼓励他们继续深究。

3. 新课标教学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去伪存真、破旧立新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习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 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主动寻找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要高度重视生成性资源的主动开发和利用, 在实践上不断提高教学机智, 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使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学生成绩得以提高。

三、总结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质上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为中心。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要紧跟新课标的步伐, 正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不但要发挥主导作用也要构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还要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自由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试验) [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8) .

初中政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第5篇

四场讲座分别从角度阐述新课程标准,李晓东老师主要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出发,详细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魏巍老师则基于实践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解读了新课标的亮点;牛学文老师从整体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进行了解读,并给出了自己授课时的范例,极具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剧爱玲老师从深度教学的角度切入,指导思政课教师走向核心素养。

通过四位专家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阐释,新版的课程标准带给我的深刻感受有两点:

一、就是重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的变化。课程的内容、评价、实施等各个部分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去进行了重构,强调大任务的完成、大概念的理解,更鲜明地表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性质。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第6篇

一、教师吃透课标,用活教材

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笔者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人的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何谓教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在贯彻教学新理念的今天,这一概念显然已不适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已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相关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各种各样的读本、视听教材均被列入教材的范畴,教材正在走向立体化、系列化。如何使用教材?现在教育界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认为应从“活用”教材这一点上去理解该观点,而非简单地抛弃教材,否则教和学都会失去抓手,产生更大的教学失误。因此,“活用”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关键。

二、切实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思想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师教学的智慧,这就要求从旧教材走过来的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教学导入的艺术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注重教学语言的意蕴

在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有意淡化讲授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中回避、低评讲授法的现象。不可否认,在现代教学中,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讲授法的局限性日渐显露,但这并不能否认讲授法自身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讲授法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只要我们注重讲授语言的内蕴讲授方法的生动。必能充分发挥讲授法的魅力与作用。

3.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等。交流:讲故事,举办

4.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谈论。

在政治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5.搞好练习达到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目的。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斟酌用好板书。

板书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一些教师一板书就写错字的怪现象。笔者认以为,板书不是可用可无的点缀品,而是随机提示教学重点和呈现教学线索最简捷方便的方式。讲述提供了瞬间的印象,而板书则留下长久的印象;板书能留存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和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第7篇

众所周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阅读, 是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阅读, 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扩大阅读量, 是更好地开拓学生视野, 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意义重大。

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 笔者在几年的实际教学活动中, 坚持人本理念,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学习兴趣的选择, 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鼓励自主阅读, 扩大阅读量, 创设和谐、民主、宽松、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体验祖国语言艺术和魅力, 并长期坚持, 有计划地进行, 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应用能力等方面, 收到了明显成效。现总结出来, 以求与同行研讨改进, 共同提高。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要少做题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倡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 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刻意为学生搭建读、讲、想各种语言活动的平台,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块不错的“敲门砖”。

笔者执教的学校, 有许多教师都很重视这项阅读活动。上课前, 先让一两位学生上讲台说点什么。有的搞成语接龙, 发言的学生须介绍成语的出处并做出解释, 有的找一些美文让大家欣赏, 有的直击社会生活热点……意在给课堂带来生机,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演讲机会的普遍性, 增强学生课外阅读主动性, 逐步克服学生不敢上台、不敢发言、不善发言的现象, 激发学生群体情趣。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 引导学生好读书, 关注生活。

有一段时间, 班上某些学生迷上了新生代系列丛书。我知道简单的批评、禁止是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引导效果。于是, 我有计划地利用几节课的课前三分钟组织演讲活动, 让学生们有的放矢地评析这些封面花俏、充斥网络语言、内容笼杂、趣味不高的所谓青春丛书:从《捡来帅哥惹来祸》的“简单告白”、《恋爱期中考试模拟试卷》的“新鲜发现”到《整那个酷妞儿》的“酷哥辣妹排排坐”等“青春书籍”……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文章不是好的文学作品, 经常读这些杂志文章, 容易丧失上进心, 误导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审美情趣, 会降低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 更会腐蚀自己的灵魂。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集中比较评析, 适时指导点拨, 以较好地解决了少男少女们青春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帮助他们较顺利地跨越学习成长中的障碍, 使其健康成长。

二、初读文本,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 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教育思想。对阅读教学而言, 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读到自己, 即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经历的时代, 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语文能力的形成看, 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 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 教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 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 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用“专制的”“集权的”“高度统一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为”, 在课堂教学“整体感悟”这一环节, 我总是尽可能留出充裕的时间, 让较多的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最初体验, 意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向, 避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记得我在教学《木兰诗》时, 曾有学生提出形形色色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如木讷的梁山伯尚且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的破绽, 花木兰一个小脚女子怎么能替父从军而不被发现呢?她哪来的那样好身手呢?面对接二连三的提问, 我简要解说中国女子缠足的历史, 发端于五代, 迄今将近千年;而南北朝时期的妇女是不裹脚的, 并就势引导学生课外可阅读冯骥才的《三寸金莲》的相关章节, 作进一步的了解。此类解说点拨, 既满足了学生多元的求知需求, 又将课堂质疑引向课外阅读,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向, 让学生充分体会自主探究的乐趣。

三、再读课文, 引导分析疑难

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主张尊重学生, 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旁落。教师是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 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 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还离不开教师的相机引导与帮助。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一旦滞后, 或将“教参”视为圣旨,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设计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路径, 其结果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同一腔调, 扼杀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为了当好“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首先要从研究学生入手, 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设计课程的教学, 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要敢于打破预先设定的教案框框, 迎接多种可能的挑战。依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探究的现实学情, 及时调整教学轨迹。初读杨绛的《老王》, 学生谈的体验很多, 有的谈记叙文的特点, 有的谈老王这一人物的品质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有的还谈到从文中悟出的道理。我问学生哪个问题最值得探讨, 学生提出是老王的性格, 而本文意味深长表现力很强的语言风格却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看来学生辨别课文的重难点是从自身的感性认识出发的。当我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后, 我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重点研读老王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的语段,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善良厚道的美德, 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描写手法。

四、扩大阅读面, 借助比较联想, 自主感悟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要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对文本和某个语言材料有感悟的方法和能力, 进而提高认识水平, 形成语文能力。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 现有的文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设法扩大学生相关知识的阅读面, 课内课外阅读有机关联沟通, 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篇课文, 其中精妙之处甚多, 而教师课堂的导引与赏析只能细说一二;有许多课外作品, 可读性很强, 学生又难得他人及时的指点。两年的课改实践证明, 语文课堂适当向课外延伸拓展, 对于扩大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知识面,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熏陶, 大有必要。例如, 在教《台阶》这篇课文时, 我另选取了《黄土》这篇文章, 让学生侧重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 体会中国农民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上朱自清的《背影》时, 另选《父亲的信》这篇文章, 让学生侧重比较两篇文章在记叙线索与描写方法上的不同。通过比较联想, 学生对父爱的感受更深切了。经过一个时期的阅读探究, 课内课外内容的联想想象, 比较感悟, 相当部分的学生已经能自觉围绕相关课堂内容、知识点组织自己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为课内教学服务, 大量阅读, 自主感悟, 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谈新课标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 第8篇

一、对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现状所作出的分析

(一) 学生词汇量不足

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就是词汇量,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学生所要学习的词汇也逐渐增多, 而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懒惰心理和无法适应现状, 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陌生单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学生采用的记忆方法存在问题, 以致在拼写的时候错误频出。

(二) 学生汉语式英语表达频繁

在书面表达中, 很多学生受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 总是将汉语书写习惯带到英语书面表达中, 往往忽略了在语言表达上中英语言语法习惯的差异, 有很多的学生都是直译, 直接将汉语翻译成英语, 导致表达过程中语法错误频出。例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在学生的书面书写中, 这种明显的错误非常常见。

(三) 学生写的文章结构不够清晰

在英语书面表达中, 文章结构是其基本框架, 然而在书面书写中, 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都被许多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之前, 没有写下文章的提纲, 或者进行大概的构思, 这就导致他们经常在表达过程中出现跑题的现象, 降低了文章质量。

二、提高新课标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成效的有效策略

(一) 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扩充学生词汇量

作为文章基础的单词, 写文章要从单词背诵入手, 这样一定能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单词背诵, 都是机械地按字母顺序背诵, 以“school”为例, 许多学生都是按照字母顺序“s-c-h-o-o-l”来背诵记忆, 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懂, 但是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一是易忘, 二是背较长的单词时会很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有两个方法非常好, 不仅能提高单词记忆的速度, 还不容易忘记, 即词义背诵法和结构背诵法。此外, 教师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到, 书本上学到的单词量都是有限的, 压根无法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 所以一定要注重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的课外英语读物, 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 加强英语的学习。

(二) 加强学生日常写作训练

要想把握常见句型的基本结构, 学生在进行书面书写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单词到词组-词组到句子-句子到段落-段落到篇章”这样一种写作过程。首先学生要从简单的句型入手, 比如译林版牛津英语课本中常见的“be able to do sth”句型。同时, 在书面书写中, 可以采用长短句结构的写作方法来使文章富有韵律感。当然, 学生在书写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不要出现中式英语, 要避免常识性的错误, 保证语法和词汇的正确使用。学生在平时的自主训练中, 不仅要懂得运用常见句型, 还要反复练习, 学会灵活运用, 而不是照搬照套。老师在讲解完每个单元的课程之后,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书写训练。以“A busy week”这一个单元为例子, 当教师讲解完这一单元所有内容之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来描述自己的周末, 以便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记忆。

(三) 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技巧的全面训练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书面表达的全面训练, 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审题, 以便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 把握好每一个点, 从而避免跑题现象的出现。特别是看图写作类的作文, 为了避免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跑题现象, 努力白费, 教师平时一定要注重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 要让学生懂得反复琢磨图文意思。学生在明确了写作要求之后, 还要学会捕捉写作重点和写作意图, 并列出提纲, 从而有框架结构地构建文章。另外, 学生在书面书写过程中, 一定要避免出现时态错误, 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主语, 明确动作的执行者, 同时为了提高写作的最终分数, 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尽量加入一些新颖的表达方法, 但要求要能够正确地书写单词、运用句型, 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三、结语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练习设计,教学建议

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思路与以前教材的练习相比, 发生了很大变化。把握这些变化,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 顺利开展新教材的实验。练习是教材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透过这个环节, 我们不难发现, 练习中不见了繁杂的语法修辞训练, 也不见了孤立的语言品味, 代之以整体上的把握、深入浅出的理解、个性化的品位、创造性的欣赏, 从而使练习更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也许还可以窥见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新教材中练习设计思路的变化, 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练习设计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设计练习的本来目的不是要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 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谓更好, 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通过练习可以引导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是可以引导他们关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的放矢;三是可以使他们根据课内所学举一反三, 加强课外的语文自主实践, 培养语文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上课———布置练习———做作业———批改打分———公布答案这一程式似乎天经地义, 从来都是这样。新课程标准教材中练习设计的观念绝不是这样。它与课文是一体的。因为练习是紧紧围绕课文而设计的, 它对于课堂教学起指导作用。因此, 教学中绝不可能这样做:课文教学是一件事, 联系处理是另一件事, 两者不相联系。我们希望的做法是, 教师在教学前, 先仔细研读课文, 再根据练习的设计思路, 参考教师用书, 设计出本课教学方案和教学步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当一篇课文学完时, 学生对大部分练习自然基本上能够处理。反之, 假如学习学完了一篇课文, 对练习竟无从下手, 这就说明课堂教学是失败的。

二、对不同方式的练习要以不同方式处理

对一般性练习, 主要指那些针对课文本身的整体感知和局部把握的练习, 教师教学前可先布置学生根据练习内容预习课文, 即带着练习中的某些问题反复阅读课文, 这就使练习内容有针对性, 避免漫无目的地阅读。这样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带着问题教, 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那些拓展性练习, 由于需要花不少时间才能完成, 则要事先布置, 并规定一个大致的完成时间段, 让学生主要在课外完成。为了加强检测, 拓展性练习最好要举办专门的交流会, 教师要有一定的成绩记录。如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课后的练习三:“课外阅读艾·居里的《居里夫人传》, 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 经过梳理后, 存入自己的学习材料库。”又如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一课的练习:“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 与同学展开交流。”这样的练习需要做专门的处理, 而不能像一般的练习那样随便说说、写写就可以了, 因为这种练习实际上相当于一次中型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重视读一读、写一写的训练

对于练习中的“读一读, 写一写”的内容, 我们要处理好, 更要重视学生在词语的积累、掌握、运用方面的训练。读一读, 写一写看似简单, 无非是将课文中的生、难字罗列出来, 要求学生读写。其实不然, 这读一读、写一写中真大有文章可作。首先是基础性练习, 也就是注音、解释的工作。这个练习, 主要是在小学的基础上,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对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注音解释, 因为这其中一些词语是学生已有所接触的, 只能有所选择地做。其次是对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进行分类。我们常说学生的作文词语贫乏, 那是因为积累不够, 可以将所有词语分成四大类: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笔者认为, 能够正确分类是能正确使用的前提。最后是拓展性练习, 就是从读一读, 写一写中挑出三五个词语, 要求学生写一段话, 写时可以让学生随意安排词语顺序, 只要话通顺, 流畅就行, 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可以给学生这段话创设特定的语境, 规定用挑选的三五个词语表现这个语境;第三步要求学生尽量写得长一些, 达到培养学生缜密思维、丰富联想、组织语言能力的目的。

如果大部分练习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 把少量的真正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练习留给学生自主完成, 则可以大大克服过去练习处理上存在的弊端, 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一方面, 学生不必再像过去那样为应付繁重的各科作业而开夜车, 可以大大减轻课业负担。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 阅读更多的作品, 自主研究自己有兴趣的问题。这样, 真正使语文学习由书本内向书本外、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 生动活泼地开展语文学习。

四、把练习设计的成绩加入对学生语文成绩评价的指标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 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为我们进行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过去的评价最大的弊端是方式单一, 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 所以往往一张试卷“定终身”。新的练习设计为加强形成性评价做出了有益的引导。比如, 可以让学生设一个拓展练习的练习本, 学生围绕某些问题而搜集的资料, 采访的记录, 研究的成果, 或阅读课外作品而做的读书笔记, 而写的阅读心得, 或研讨与练习中所写的片段作文, 等等, 都可以尽收其中, 记录在案。一个学期结束, 教师可将这些练习本收上来, 逐一评阅, 作为综合考查学生的重要依据, 借此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情况作出较为恰当的判断。这种形成性评价, 重视学生个体在一个阶段进步情况的历时考查, 而要淡化学生之间的对比, 有利于学生的长足进步。

最后, 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做到了多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并且不同地区的水平不同,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处理, 充分利用“研讨与练习”,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02) .

[2]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J].教育评论, 2010 (02) .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措施

立足于整个的新课标理念来看,初中英语语法的教学向学生做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对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开展有效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初中语法,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

一、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听力、阅读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技巧,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和问候,而语法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关键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语言使用原则就在于语法,换句话书,语法就是学生如何借助英语语言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概括。语法不仅是语言的使用原则,保证语言一致性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牢牢把握住英语语法的使用原则,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

2.语言能力取决于学生的语法能力的高低。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都将英语综合能力片面的看做是英语平时的沟通能力,而忽略了语法的重要性。但立足于整个的初中英语教学来看,语言语言语言能力涵盖了语言说话技巧和语言运用技巧。而语法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语法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3.语言结构规律主要取决于语法知识。从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只有拥有一定的语法表达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进行语法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到文章的含义。

二、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讨

1.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有效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有效的语法教学。传统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课堂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并没有形成双向互动模式,所以很难将英语语法的学习转变成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仅如此,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思想中将学生看做是教学的主体,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初中英语语法的学习发展成为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发现,直到语法内化成为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例如,新课标理念提出要以话题作为教学的主体,一旦课文中出现相关的语法知识时,教师一定不能直接绕过,例如讲授集体名词单复数使用情况时,教师不能单纯的教授学生peoplepolicecattle等本身就是复数,不能说a people,a police,a cattle,但可以说a person,a policeman,a head of cattle,除了简单的呈现外,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例如学生经常在新闻中听到的“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可以让学生尝试造句,“The Chinese areindustrious and brave.”顺带可以介绍一下“industrious”这个词。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某一语法形成自己的认知,在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创作新的句式,强化学生英语语感,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法水平。

2.采取分阶教学法,激发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课堂,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学习目光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表达含义上,而很难会看到语言形式和原则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简单的向学生传授语法的使用原则,学生自然会觉得十分乏味,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由此不难看出,英语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分阶段教学法,并体现出不同程度的趣味性。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开始学习英语。在这一教学阶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话剧表演等活动,提高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英语教学的难度明显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技术联网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向学生展示出形象化、生动化的英语学习环境,利用声音、图像等技术手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语法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面临初中升高中的压力。此时的初中英语教学重点势必要放在鼓励学生学习上,保持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政治课教学 教师 理念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8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廣大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束缚,注意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表现在:

一、树立“大政治”观,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新形势下,必须树立“大政治”观念,摒弃原有的课本观、课堂观,摆脱课本、课堂的束缚。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政治课教学有更广阔的空间,不局限于课本、课堂之上。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课本内容作详尽讲解。事实上,原先那种对教材过细的分析是很费时间的,也就不可能进行大量的课外知识的引入;再者,考试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因而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横耕竖犁是不够的。这些都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对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不去做过细讲解,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以启迪思维,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组织得更紧凑,安排得更合理。

二、教师和学生、新课程一道成长

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除有步骤系统地学习教育专著外,还要有步骤系统地学习教材。以教人者教己,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实现专业成长,和孩子们,和新课程一同成长。

职业中学的政治考试已经取消了统考很多年了,但学生学习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是认为政治考试不再重要了,考试就是可以随便考,一周就那么两节课,上课都不用认真学,也不用记,反正是最后在老师给的范围内复习一下就可通过;另一种则正好相反,依旧是死记硬背,教材上说什么,就背什么,完全的应试教育。这两种方法都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学生也不可能真正地学到东西。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需求者、占有者、供给者、生成者。要采取新型作业和考试形式,让学生能够体现自我,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和与他人研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让更多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对一些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热门话题,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不是教堂,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地带、动感地带。在这里,他们体味到的应是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激情的迸发。而不该是压抑、无聊和厌倦。教育是严肃的,他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但教育目的的严肃性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手段也全都是严肃的、庄重的,严肃的事情假如能以轻松的富有情趣的手段做成功,这又何尝不可呢?新教材、新课标闪现的人文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帮助和鼓励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教师不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滥施者,而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员。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关研究表明,接受和发现是人的学习两种主要方式。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发现式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死记就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传统的教学方式,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我们认为,发现式学习主要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就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学更要使学生自己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也就是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成立起一些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立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五、以人为本,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和探索者。”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其中凸现的是对学生的充分重视——学生就是教学的主人。思想政治棵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品德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通过系统讲解和学习教材来掌握,甚至可以通过考试来验查,而品德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又该怎么办?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证明。

由此可见,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确立新的理念成为思想政治课老师的当务之急,只有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领悟、感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获得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第12篇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 增强了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就要求我们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的荣誉感与好奇心充分地考虑进去,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课堂管理.在新的教育模式下, 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参与者、组织者、学习者、合作者,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 同时要帮助他们培养自身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以及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笔者粗浅地谈一下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纵观古今中外, 那些在学业中有所建树的人, 都始终对学习保持着浓厚兴趣, 想方设法地去熟悉和解决数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真正做到对数学学习全身心地投入, 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喜好就会乐此不疲, 好之不倦, 因此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据研究表明, 教学效果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直接关系.

在教学中, 当一名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时, 就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愉快地、主动地去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讲授知识并不能代表教师的真正本领, 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求知欲望进行激发, 让他们很乐意地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获得知识.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建设各种适合教学的愉悦情境,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获得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的机会, 经过长期的训练,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从思想上改变对数学仅仅是乏味、枯燥的公式与计算的认识, 真正能做到主动地学习.

三、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注重应用

常态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往往被纯理论的概念、公式、定理所束缚.学生常常会对学习数学的目的不甚了解.同时迫于中考的压力, 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升学, 根本没有从实际去掌握数学、更别提应用数学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授课的方式, 在教学中更多地与实际结合, 突出数学的应用性,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能仅是让学生知道结论, 更重要的是开发他们的智力, 陶冶情操, 发掘潜能,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而且这一系列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要尽可能在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使学生做到创造性地学习.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 才能全面提高数学素质, 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落实到位.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对对象的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初中数学新教材在编排内容方面, 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那些很好的例子, 比如列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形象的图表与数学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时, 才能把数学学活才能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与学习的兴趣.同时,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掌握数学方法、表现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想, 更帮助学生能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数学经验去思考, 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能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 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教育者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特质, 创新是以自主为前提的, 没有自主, 创新就无从谈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只有那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作为教师, 应当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要提高数学教学内容的可探索性.数学教学活动中有许多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应当积极加以引导和训练.教育大纲确切指出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 开动脑筋, 探索问题;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进行探索活动的条件, 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要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思考、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自己的理解, 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在课堂活动中设置场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 发掘潜能, 鼓励创新与实践精神, 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以及团队交流, 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让他们感受到知识是自己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非教师强加的.

五、结论

新课标要求教师除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之外, 更要加注重生活经验的传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 让中学生爱学、会学.总之, 面对新课改, 我们应当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日常活动出发, 在思考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学习数学, 尽量做到每一堂课都丰富多彩, 都能看到学生求知欲的满足和欢快的笑容.

参考文献

[1]曾龙先.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009.11.

[2]赵舟.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009.

上一篇:Groupon模式下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