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应对措施范文

2024-08-12

护理应对措施范文(精选12篇)

护理应对措施 第1篇

1 急诊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

1.1 护理技术能力低, 服务态度差一些的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 各种抢救技能及抢救设备使用不熟练, 对危重患者的预判性较差。个别护士言行随意, 与患者家属的迫切的需要治疗的心态有距离, 很容易产生反感而发生护理纠纷。

1.2 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护患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 护士往往忽视相关的临床护理记录, 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相符, 有关的抢救记录有遗漏等。

1.3 急诊患者多是意外时间, 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激动, 难以配合治疗, 甚至故意谩骂、殴打医务人员, 极易产生护理纠纷。

1.4 器械因素如抢救仪器故障, 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足, 负压吸引器压力不够, 监护仪测不出血压, 中心供氧装置故障, 洗胃机进出水故障等, 因之延误抢救, 患者家属不满意, 造成护理纠纷。

1.5 遇到群体性紧急抢救时, 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达到人员足够充足。在抢救过程中, 医生下达多个口头医嘱, 护士的每一项操作都需要一定时间, 在场的家属会认为护理护士操作不及时而造成抢救失败。

1.6 患者对医疗费用不理解, 治疗效果与患者的期望差距太大, 患者产生抵触情绪, 把这种不满意转嫁到护士身上。

2 应对措施

2.1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确保在抢救过程中足够的人力, 排班合理, 要求安排备班, 急诊工作人员二十四小时开机,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通知, 要求被通知人员5 min必须到达参与抢救。

2.2 急诊护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如值班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等等, 以保证护理工作正常的进行。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 按要求对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如实记录。

2.3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 要求急诊护理熟练的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性能、故障的排除;掌握常用的抢救技能, 并了解临床常见急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要点, 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 第2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来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及举证责任倒臵的实施,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护士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现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现状及产生护理法律纠纷的常见原因

1.1 医疗差错事故与护士的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特别是护士与患者交流、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据美国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医疗差错事故中医生占38%、药师占11%、护士为38%,在其他人员造成的3 ~5%的医疗差错中有2%来源于护士。这就表明护士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高于医生和其他人员。可见医疗纠纷与护理差错事故有密切联系。

1.2 护理教育课程设臵中缺乏法律意识:在我国护理基础教育中,中专教育法学课程只占全部学时的2.91%,主要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没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内容。叶良玉 对341名护理人员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护理人员现有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34.6%的人采取了自学的方式,4O%的人通过法律知识讲座了解到部分法律知识 因此,护理基础教育中法律知识不足是护士法律知识缺乏的重要原因。

1.3 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不少患者和家属不顾医疗服务属于特殊消费,把自己放在商品消费的位臵上,表现为过度维权。但大多数

护士忽视和缺乏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淡薄,不懂得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特别是患方的权益。不懂得自己履行的义务职责与法律的关系,未将自己的工作责任与法律责任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言行不慎、做事不讲方法,导致护理纠纷发生。

1.4 护士素质低、责任感不强:护理纠纷发生往往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联系。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心是发生法律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韩清萍对55起护理差错分析中发现,从事护理工作时间短者容易发生差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护士工作计划差,忙中出错,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忙中凭印象治疗、护理。

1.5 护士证据意识差:张优琴对200名护士证据意识的调查发现护士证据意识仍薄弱,难以应对“举证责任倒臵”的新形式。护理文书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记录,是患者病情的反应,是一旦发生医疗事故、纠纷处理中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依据记录的正确性,特别是涉及某些医患纠纷的案件时,医疗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与护士最关键的证据。护理记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护理记录模式的缺陷,医护之间沟通不足导致护理病历与医疗病历记载不相符合口 以及护士自身素质不高,记录时表达欠准确或漏记、多记等,都使护理病历记录的证据作用大打折扣。

2.应对措施

2.1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认真学习相关医疗法规,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法规,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观念。在不违背法律、法规、规章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单位情

况制定的用于指导规范护理行为的护理常规、规范。只要知法、懂法,才能依法、守法,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尊重患者权利,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加强工作责任心: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和患者需求的提高,护士只有不断学习人文学科、心理学等知识,苦练操作技术,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交接班、严格执行医嘱、定时巡视病房,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杜绝因疏忽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站在社会、患者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确立以患者满意为中心的质量标准,同时还应在服务中强调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即自身服务。把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贯彻于护理实践中,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全员的、全面的一流服务。

2.3 维护、尊重患者的权利:患者的生命健康授权法律保护,医生无权终止治疗,护士无权终止执行医嘱或对其停止实施护理。护士应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挽救生命,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知情权。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护士在与患者交流中常可能会涉及患者的隐私。作为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职业权限,应为患者的隐私保密,不议论隐私及擅自公开患者的健康状况。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遮挡患者,尤其是在擦浴、导尿、更衣时。尽量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及预期进展,有无生命危险,目前所做的治疗和检查情况,诚实回答患者家属的提问。重视患者签字同意的权利,如输血同意书、术前同意书等,尽量让患者自己签字,如患者自己不能签字应让患者家属授权委托书。

2.4 规范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严肃的法律性文件。我们应从法律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必须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禁止漏记、错记、涂改、删除、丢失、主观臆造、随意纂改等。

2.5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强化自身素质修养:

在护理工作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与患者的交往中,护理人员要真正做到热情、关心、同情,尊重人格、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一视同仁。世界护理学会提出:护理工作中蕴涵着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权利,而且不论国际、种族、血统、肤色、年龄、性别、政治或社会地位均获得同等尊重。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加强巡视和观察,对患者的需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对某些患者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以提高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

社区护理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第3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现状分析;应对措施

1013939/jcnkizgsc201520254

1 社区护理现状

11 社区护理服务需求上升

111 社区人口老龄化

我国面临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据统计,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之多,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且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使老年人们与子女分开来住的现象趋多,传统的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此时人们更多的求助于社区护理。

112 医疗费的不断上升

老百姓就医难,已经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医难难在哪里?毋庸置疑——高额的医疗费。即使是小病,一进医院,主治医师都会要求病人做各种化验,否则不下诊断不给开药。当病人做完一系列检查化验后,费用便大大提高了。面对高额的医疗费,小病人们更青睐于社区护理,以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113 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保健意识大大提高,不再满足于以往的有病看病,没病不做检查的保健水平。人们对健康护理的需求也不再只是基本需求,而是趋向于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以及选择的自由性、便利和经济的程度。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问题,自我保护意识大幅度提高,对保健知识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方便和经济”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大特点,使得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使患者有选择地进行治疗,既做到了合理的分流病人,也使患者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114 生活节奏加快,社区服务便捷性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加大,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医院排队挂号,大多就近选择社区护理。社区护理的便捷性已经得到人们的首肯,人们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随着加大。

2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国家有关部门不够重视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国家领导人更注重完成各项大业绩,从而获得更多的民众支持和社会舆论。对于民生建设也是就重避轻,有些基本建设没有做到全面、周到。社区护理虽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好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经费来源受限

在我国,虽然卫生部近几年也提到发展社区护理,但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向社区护理倾斜。从政策上,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無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卫生部以下的各级卫生部门更是少有相关措施出台。全国仅上海、北京、天津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但也很不完善。在经费上,政府没有这方面的拨款,前几年由于多数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而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服务,因此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现在全国正在逐步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社区护理又不在保险报销之列,从而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23 居民保健意识还不够成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已经有所提高,然而还不够成熟,尤其是生活条件较差的群体。他们认为没有感觉不舒服就没必要就医,这种陈旧的保健观念,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区护理的开展发展。

24 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有待改观

在我国,人们一直认为护理是从属于医疗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实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人员不仅仅是医生的协助人员,他们完全可以独立操作基本护理工作。人们对护理的这种片面的认识不仅不利于护理从业人员的快速成长,他们还对护理人员的独立进行护理工作持有怀疑态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25 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

在发达国家,人们高度重视社区护理,国家对社区护士人员有着较好的教育机制,社区护士学历水平基本达到本硕。而在我国,由于政府的不重视,对社区护士的培养教育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使得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医院的工作,而非社区护理;

各医学院校的高等护理专业对社区护理课程不够重视,能够开设此专业的没有几个,有的专业虽有社区护理课程,也没有一套系统的教材,对社区护理课程的开展没有一定的保障;护理人员自身观念有待转变,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医院的工作岗位,对社区护士工作不太热衷。

以上原因造成社区护理人才的严重缺乏。

3 应对措施

31 提高政府的支持度,增强国民保健意识

只有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我国的社区护理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国家领导人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相关机构要将政策彻底吃透,将制度落实,不要对社区护理的发展浮于表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民的保健意识才会大大提高,摒弃传统的有病才就医的观念。

32 加强院校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医科院校是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基地,要将社区护理课程摆到一定位置,不能或有或无。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完善社区护理的教材,提高教师素质,将学生的护理技术训练落实到实践中去,争取培养出走出校园就能及时上岗的社区护理人员。

33 提高社区护士的能力

社区护士不仅要有一般护士所具备的能力,社区护理工作对其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沟通能力要强,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为面向不同层面的社区人民打下基础;②综合护理能力要到达一定水准,满足不同病因造成的不同护理工作的需求;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有医生的指导,往往要独立完成一项护理工作,这就要求社区护士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或应变能力对于社区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组织协调能力对于社区护士的工作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伟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7)

护理记录的缺陷分析与应对措施 第4篇

关键词:护理记录,记录缺陷,应对措施

护理记录是医疗机构及护理人员医疗活动的实践, 是评价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护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报告。护理记录客观记载了患者住院期间的诊疗护理过程和病情变化, 不仅是衡量护理质量、提供诊疗的依据, 在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 也是重要的法庭证据。我们随机抽查了我科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290份护理记录, 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 并制定了针对性的相应措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外科l1个护理单元, 每个护理单元随机抽查在架病历25份, 出院病历20份。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的有关规定, 以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主要评价标准。

2 结果

被抽查的290份护理记录中, 共存在108处书写缺陷, 其分布见表1。

3 应对措施

3.1 对常见的记录缺陷制定具体的相应措施

3.1.1 规范记录内容

记录泛化是最为常见的记录缺陷。因此我们对记录的内容进行了一定规范, 主要从病人和医疗护理行为两方面内容进行记录。病人方面应记录病人的主诉、情绪表现和行为、现有的症状体征、重要的阴性体征、病情的转归、突发事件等。医疗护理行为方面主要记录对病人采取的措施和效果评价、对病情判断有意义的生理指标、独立性护理措施、高危的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特殊用药等, 鼓励护士通过勤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记录的方法主要使用“焦点记录法”记录观察到的病情和具体的护理措施[1]。

3.1.2 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

病情描述不准确与护士理论知识不足、对病情掌握不全面、疾病诊断标准不熟悉、护理记录随意性较大有关。因此要加强护士基本功的训练, 收集专科常用的诊断标准供护士参考, 如呼吸困难的分度标准、意识障碍的分型标准等。同时培养护士慎独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3.1.3 有重点地记录疾病过程和连续记录护理问题

记录缺乏连续性、完整性的相应措施是明确疾病每个阶段观察记录的重点, 由当班护士对本班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记录, 由责任护士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对病人住院全过程有侧重点的进行记录, 责任护士还应负责对已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追踪观察和记录。以保证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

3.1.4 记录时要注意三个“及时”和四个“时间”

记录不及时的相应措施主要是突出三个“及时”和四个“时间”, 即发现问题及时记录、采取措施及时记录、观察效果及时记录和准确记录病情变化的时间、通知医师的时间、采取措施的时间、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的时间[2]。

3.1.5 加强护士与医生沟通, 避免记录误差

造成护理记录与医嘱或病情不符的主要原因是医护双方在收集病人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而产生的[3]。因此要加强护士与医生的沟通, 多看医生的记录, 护理措施应以医嘱为依据, 对于资料中出现的偏差应反复求证事实。

3.2 加强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控制

组成以护士长、护理记录监控员组成的管理小组, 每天重点对危重病人记录及对出院病历进行检查, 每周对在架病历护理记录随机抽查2次,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予以修正, 以保证护理记录质量。

3.3 加强培训, 提高思想认识和书写能力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 使护士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护理记录书写, 能充分认识到写好护理记录不仅是护理专业的内在要求, 更是依法维权的真实体现。同时加强记录方法、内容、技巧的培训, 提高护士书写能力, 使护理记录更准确、客观和理性。

参考文献

[1]吴兰华.浅谈护理文件与医患纠纷的关系及应对措施[J].现代实用医学, 2005, (10)

[2]何金爱.焦点记录法在护理记录中的应用优势[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2) :151.

[3]王月玲.护士对护理记录理解偏差的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 :78~79.

[4]苏晓丽, 赵丽, 王彩琴.规范医护耦合性行为减少医疗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 :71.

护理应对措施 第5篇

450000 郑州人民医院 单丹丹

【摘要】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病房患儿无家长陪护,患儿危重多,抢救多,病情复杂,护理工作繁琐,除了补充人力外,护理管理者应从服务、制度、法律等方面培养专业护理人员。笔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他人的纠纷隐患,对相关护理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有关护理问题总结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NICU;护理问题;应对措施

1相关护理问题剖析

1.1家长的心理因素

NICU的患儿是无陪的,封闭式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家长探视也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不是迫不得已他们均不愿让患儿自己呆在医院。他们会产生紧张、恐惧、不信任等心理,担心患儿的病情,担心NICU的护士把自己的孩子弄错了等多重心理。如果医护人员不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不能耐心解释治疗、护理的必要性,就有可能导致家长的不满意而引发纠纷。

1.2护理记录不严谨

(1)新生儿入出院护理记录不规范;

(2)护理记录不准确。护理记录不使用规范的医学名词、术语,缺乏科学性,所记录的数据不确切,陈述不够清楚,不能反映病人的客观情况以及护士为病人提供服务的真实过程;

(3)护理记录不及时。当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记录,导致空白记录。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家属就会第一时间封存病历,导致空白记录,使护士处于被动地位。由此可见,有问题、病情变化时、特殊检查、治疗、处置、用药均要及时做好记录;

(4)护理记录连续性差。患者整个病程中前后记录缺乏连贯性,人为导致法律漏洞。在对于患者药物过敏史的问题上、对患者意识状况的评估描述上、抢救患者时用药的时间上以及输血时间上的医护记录不相符,各记各的,出入较大;

(5)记录严谨性差。输注特殊药物无起止时间记录、观察重点、效果评价,不能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及转归情况,交接班内容衔接性差。

1.3查对医嘱、执行医嘱不严谨

(1)执行医嘱后签字不及时;(2)医护双方互相交流不够,个别医生只管开完医嘱就走人,造成开医嘱与执行者不衔接;(3)医生开医嘱的剂量有误;(4)医生漏开医嘱。

1.4护理过程疏忽大意

新生儿均是没有任何生活和自理能力的特殊患儿,有病情变化快、无家属陪护等特点,如果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注意细节,动作粗暴,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导致抓伤、感染等或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造成失去最佳抢救时间而死亡等。

1.5执行制度不严谨

(1)巡视病房不及时;(2)护士擅自向家长介绍患儿病情;(3)服务意识滞后。

2应对措施

2.1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沟通技巧

医疗是服务性行业,作为NICU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服务心态,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热情地最大限度地满足患儿家长的需求。加强全过程与患儿家长沟通的意识,做好心理护理与沟通,减少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不理解以及抵触心理,及时消除矛盾。

2.2强化学习意识,提高专业技能。

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是写好护理记录的根本保证。护士只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保证和提高护理记录的质量。勤观察是写好护理记录的首要前提,护士主动深入病房,细致观察病情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书写高质量护理记录的基础和保证。

2.3强化质量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在NICU的每位护理人员都是管理者,都有参与管理的职责和义务。护理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并将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护理记录的形式环节上。首先每位护士应做好质量保证工作,把好出科记录质量关;其次指导组每月将抽查结果与科室质量考核挂钩,与护士长、当事人考核挂钩;最后对归档的护理记录,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有关人员随机抽查,从而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质控网络,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2.4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规范意识

NICU要求有科学合理的常规和规程来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护理的各项操作和行为都要遵循医疗规章制度,执行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保证护理措施的实施,促进患儿的健康,遵守法的规范。护士长要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每日督查,及时发现各种护理隐患并采取相应护理整改措施。

2.5规范护理文书,提供有力“书证”

临床护理记录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志,是医生观察诊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记录本身也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自施行的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这就要求护理文书记录要严格认真,做到客观、真实、及时、准确。严格按照体系文件流程规范每一项护理活动,并如实记录护理活动与效果,不要任意涂改和篡改记录。要求记录忠于事实,确保各种记录的真实、客观、及时、准确、完整。质控护士、责任组长要严把质控关。

2.6合理安排人力,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护理部要合理调整护理人力,在护士短缺的情况下,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到无陪科室,按规定配足护理人员,以消除可以避免的人为隐患。科护士长要充分利用好护士人力,实行弹性排班,保证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准确、到位,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2.7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还必须有依法执业的素质。护理人员应增强法律敏感性,认真学习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主动提高法律保护意识,护理部应定期聘请法律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制培训,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护理应对措施 第6篇

【关键词】骨科;护理;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96-02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护理服务的不断改进,人民对自身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就更加苛刻和严格,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护理责任日益加重[1]。尤其是在骨科护理过程中,由于骨科康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给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护理安全作为确保护理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保证患者安全,提供满意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更是减少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2]。所以,在骨科护理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做好患者安全防护,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减少医患纠纷是骨科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先后来就诊的骨科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9.7岁,其中上肢骨折9例,下肢骨折12例,双胫腓骨骨折5例,骨盆骨折1例;对照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2.5岁,其中上肢骨折10例,下肢骨折8例,腰椎骨折3例,双胫腓骨骨折4例,骨盆骨折2例。两组患者在遗传学上没有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结合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在患者结束治疗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我院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评价,采用0~10分满意制。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没有发生安全问题,对照组出现安全问题3例。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0.3分,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9.5分,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3.1 患者自身问题

骨科患者多是意外伤,出现骨折时患者缺少心理准备,会出现一些烦躁心理和失落情绪,这种不良心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骨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而且患者对自身病情并不了解,会对一生的治疗措施有抵触的心理,拒绝接受医嘱,擅自活动,导致功能锻炼进入一个误区。在康复阶段的卧床休息时间比较多,尤其在没有陪护人员时,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伤害,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等情况,这些也会限制患者的康复情况。再加上患者对治疗的抵触和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也会造成很多的医患纠纷事件。

3.2 护理人员的问题

3.2.1 专业知识贫瘠

医院在招进护士时大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护士,只会照本宣科,缺乏临床护理经验,专业知识不足以支撑护理工作,容易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到位,加重病人伤痛。在进入护理状态后,一直都处于繁重的工作当中,没有多余时间充实培训自己,医院也没有为其组织系统的培训课程。在护士缺乏基本护理技巧时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3.2.2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我国的传统医学就有一种“重医轻护”的概念。护理人员的强压工作和超负荷工作量会让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出现心理疲惫的抵触状态,导致护士责任心降低,引发了不少的护理不良事件。

3.2.3 医院的管理制度问题

医院在护理人员层次结构分配和排班不合理,导致护理人员对自己感悟给职责不清楚。加上护理制度不到位,缺乏专职监督和护理水平的不同,都对护理安全造成了不安全因素,

3.2.4 医院设施环境问题

骨科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活动不便,需要借助轮椅和拐杖,医院和病房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布置不合理,缺少护栏,走廊无扶手,地面积水等会对住院患者在活动和锻炼过程中造成不良因素,导致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病房内灯光设施不合理,马桶高度与患者情况不符,床栏不坚固等都会导致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安全事件。

4 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4.1 加强患者安全健康教育

由于骨科康复情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护理人员应对家属及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护理对策,让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参与护理计划,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在患者进行功能鍛炼时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

4.2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

从事护理工作人员认识安全的重要性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3]。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加强护理水平,改进护理流程,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技术操作考试,培养护士的观察力和病情预见性的能力。

4.3 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

医院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因素构建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层层落实,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参与到其中,同时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4.4 创建安全的医疗环境

对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有几集作用。如加固床栏、建立无障碍走廊、室内灯光柔和、保持地面干燥整洁等。

5 结论

骨科患者由于自身和周边因素,存在了很多不良因素,医护人员要提高护理水平、增强护理责任心,具有风险意识,争取把护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郑筠.骨科护理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112-113

[2]孙凤荣.老年骨科住院患者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9):73-74

[3]郑晓芳,叶晓明.骨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干预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5):1796-1797

浅谈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7篇

1 选材方法

抽查全院各科室2007年住院运行病历1 020份, 按照每月每个科室5份病历进行检查, 涉及到全院内科系统480份, 外科系统420份, 传染病历60份, ICU病历60份。1 020份病历中抽查到特级护理120份, 一级护理300份, 二级护理580份, 三级护理20份。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体温单

(1) 34℃以下项目漏填, 大、小便次数, 出入量变化, 入院首次的身高及体重、血压等; (2) 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患者体温的变化, 其中包括首次入院患者、手术后患者及发热患者不按要求绘制; (3) 因故外出的患者回病房后未及时补测体温; (4) 楣栏项目错填或漏填。

2.2 医嘱单

(1) 医嘱执行时间不准确, 机械地按照医嘱签字, 对医嘱的内容不了解, 未进行把关; (2) 字迹潦草, 签名不清楚。

2.3 护理记录单 (包括一般护理记录单与危重护理记录单)

2.3.1 护理记录缺乏连贯性

在所抽查的病历中, 患者使用何种护理记录单只是机械地遵照医嘱的护理级别而定, 而没有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去设护理记录单, 使护理工作处于被动。医院内部科室之间转入、转出患者, 只是在护理记录单之间进行转换, 容易造成护理措施的遗漏, 班与班之间不认真交接, 使得重要护理内容缺项。

2.3.2 首次记录内容繁琐

护士在记录患者的首次护理记录时, 未将患者的客观资料真实记录, 而是不分主次, 主、客观资料混淆不清, 造成书写内容冗长、繁琐, 给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2.3.3 护理记录缺乏专业性

个别科室为了减轻护士的负担或为了护理文书的整齐、美观, 随意简化护理记录, 将一些专业性的内容进行更改, 使得对患者的描述不准确、不应用医学术语,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无法体现。

2.3.4 护理重点不突出

护理记录只是对疾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为主, 缺乏对患者全面的、整体的情况进行记录, 只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对患者的告知、宣教不能到位, 轻描淡写, 尤其是手术患者在心理护理及安全措施方面的告知较欠缺;对特殊检查及特殊药物的注意事项不告知或告知不全。

2.3.5 护理记录存在安全隐患

(1) 涂改、错别字比比皆是; (2) 重要的检查不记录; (3) 患者随意外出, 护理记录从不记录; (4) 手术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全面, 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签字不规范, 容易造成互相推诿。

3 原因分析

3.1 管理原因

各科室对护理文书的书写标准不认真学习, 文书质控小组没起到真正的作用, 护士长把关不严。

3.2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书的重要性及相关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 使护理文书质量较差, 存在举证不能的隐患。

3.3 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影响护理文书质量的重要因素

(1) 历史原因造成多数护理人员学历偏低, 未受过专门的训练; (2) 临床工作量较大, 护士都是女同志, 承担着多种角色, 易造成身心疲惫, 使得护理记录敷衍了事; (3) 护士自身学识比较肤浅, 面对问题沿用习惯性思维, 不善于动脑, 机械执行医嘱; (4) 缺乏对专科疾病的培训。

4 采取的对策

4.1 定期组织质控护士和护士长培训, 加强对护理文书的质量控制, 通过检查将发现的问题不断讨论, 使得护理文书标准尽可能完善, 同时通过科室自检及护理部抽查的方式进行把关, 确保护理文书的真实、及时、准确、完整。

4.2 每年组织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方面的教育,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护理文书是护士在护理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等资料的总和, 具有客观、真实、准确等特征, 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过程的完整记录, 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明确将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等规定为患者有权复印、复制的客观资料, 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了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1], 即护理记录可作为举证的依据。所以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保证护理文书的真实、准确是护理人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培训。护士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此, 我院护理部狠抓护理队伍的专业水平, 通过院内培训、院外进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 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 提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 使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4.4 加强健康宣教, 履行告知义务。进行告知是护士自我保护的需要, 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加对患者的告知,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以确保护理安全,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护理应对措施 第8篇

1 护理质控中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不健全

护理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护理管理、护理单元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劳动纪律、仪容仪表、医德医风、医院内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既包括基础护理质量, 又包括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在医院制定的考核标准中, 应涵盖一个医院、一个科室全面的工作, 既有对管理人员的考核, 又有普通护理人员的标准, 既包括护理人员个人素质的体现, 又要有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 甚至住院患者的数量、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等因素, 都应该反映在整个质量考核评价标准中。标准制定不完善, 内容不健全, 医院整个质控系统考核就不全面, 就难以全面反映科室工作, 达不到事事有人管, 事事有人查的考核目的。

1.2 质控成员工作不认真, 弄虚作假

护理质控组织分三级。一级质控组织由护理部主任及各质控组组长组成。二级质控组织由各科护士长及科室专职质控人员组成。三级质控组织由各科室全体护士组成。从上至下, 人人把关, 很多人既是护理行为的实施者, 又是护理质量的检查者。如果各级质控组织、质控成员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 对照标准, 认真实施, 就会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检查、发现所分管考核项目中的问题。然而, 在护理质控中, 因组织不严密, 成员责任心不强, 使每级质控组织在质控活动中有流于形式的问题存在, 表现在考核马虎、敷衍了事, 考核的项目与标准不符, 考核分值随意加减等, 甚至弄虚作假, 虚报质控结果。

1.3 重复问题反复出现, 发生率无明显下降, 达不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在护理质控中, 经常发现某些科室一些问题反复出现, 屡查屡犯。分析原因:一是科室护理人员麻痹大意, 思想上不重视。二是科室、院方考核力度不够。三是在体制上尚需完善, 比如人员缺乏造成护理质量无法保证, 新聘护理人员待遇差, 不安心工作, 频频跳槽, 新聘人员岗前教育培训不到位, 人员匆匆上岗, 难以胜任日常工作。

2 采取的措施

2.1 及时修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当前, 社会变革、经济增长促进了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2], 护理工作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不断有着新的变化。如2009年重新修行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分级护理的内容同以往相比发生了变化。2012年卫生工作会议后, 卫生部下发了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的通知, 随着护理工作重心的变化, 护理的质控标准需重新制定。如原有的护理文书质量考核标准废弃, 重新下发了新的《病历书写规范》, 体温单、医嘱单、手术护理记录单全部更改了考核内容和扣分权重。面对这些变化, 主管护理质控的护理部应及时了解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规定, 及时组织、修改新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这样, 才能使医院的护理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 反映出护理工作的时代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2.2 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标准, 了解标准, 掌握标准

标准下发后, 全体护理人员都要学习考核内容, 特别是对于新制定的标准。护理部、各科室护士长是医院护理质量委员会成员, 对于标准更要吃准、吃透, 使考核标准能促进科室工作, 真正起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成为指导医院各级各类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蓝本。

2.3 充分发挥各级质控组织的作用

2.3.1 应该教育和引导最基层的护理人员, 让她们明白自己是最直接的护理操作实施者, 护理质量保证者。教育她们在工作中慎密, 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2.3.2 二级质控组织是科室护理工作的管理者和骨干力量, 其带头和示范作用是科室整体护理质量的保证。在这级组织中, 尤其是要发挥好护士长的作用, 因护士长一方面是本科室一些护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 又是本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考评者。护士长要组织好每周检查的重点内容, 每月全面检查, 作好时间安排, 并认真组织科室进行讨论, 认真填写好质控活动相关资料如质量检查、汇总、评价、反馈与整改等。

2.3.3 一级质控组织则负责对各科护理质量进行督查。护理部在一级质控中, 强调全面、按期、认真的工作作风, 护理部通过质控, 应清楚地了解全院护理质量的现状,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组织落实。在质控中发现的问题, 一些是科室能自行解决的, 有些则需通过院方协调才能解决。如在2011年护理质控中, 护理部发现各科满意度调查中均有对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应答到床旁提出意见, 分析原因, 一是当时住院患者多, 二是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护理部向院领导反映问题后, 医院采取了弹性排班、增加护理人员补助, 同时增加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方法, 此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之后的满意度调查中, 患者不再对此项问题提出意见。

2.4 完善质量考核的奖惩机制

肿瘤内科护理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第9篇

关键词:肿瘤内科,护理风险,措施

近年来,由于环境等因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肿瘤内科的患者的病情日益严重。肿瘤内科患者的复杂性,患者的治疗过程长期且复杂,肿瘤内科的护理风险大大增加,也为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挑战[1,2,3]。如果对护理风险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医患矛盾突出[4,5]。在本文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发生的80例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护理风险应对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发生的80例护理风险事件。80例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80例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年龄(56.45±9.35)岁。患者住院时间在7~60 d,平均为(27.3±8.57)d。

1.2 方法:总结我院肿瘤内科发生的80例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护理风险事件包括:38例化疗药物外渗,28例跌倒磕碰,10例医院感染,4例患者存在厌世情绪。

3 讨论

3.1 风险原因分析:

1护理因素:首先,我国缺乏进行肿瘤内科护理的专业护理人员,肿瘤内科专业护理人员非常少。医院没有对肿瘤内科护理提供系统的培训,而学校里面的知识又都偏理论化,这些人员到临床工作后,就埋下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如某些护士对药物的理化性质了解不够充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用药不当的现象,肿瘤内科患者体质本身就差,护理工作不达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容易引起医疗纠纷[6,7]。再者,护理干预不够。肿瘤是一种恶性癌症,患者具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开导,并给与适当的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进行适当的安慰。但临床上某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压力,个人素养等问题,对待患者态度冷漠,不善于与患者进行沟通,严重影响了护患关系[8,9]。2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肿瘤内科常见的安全隐患。肿瘤是一种难治之症,长期打针滴注是一种必经的过程,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静脉损伤,甚至导致静脉炎症,化疗药物外渗因而会经常性的发生。静脉损伤为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操作工作[10,11]。3医院内感染:肿瘤内科患者经过长期的放化疗,患者免疫力变低;而医院内各种感染源众多,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文献显示,肿瘤内科患者的院内感染大概在20%~40%[9,10]。4患者因素:首先,由于肿瘤内科患者体质较差,其坠床营养不良现象大大增加。其次,由于治疗过程的复杂以及对肿瘤疾病本身的恐惧,很多患者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对生活充满着自责和无望,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12,13]。

3.2 对策分析

3.2.1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医院从各方面加强对肿瘤内科的管理制度,如何消毒,如何隔离,如何使用化疗药物等等。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肿瘤内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对于刚毕业的护士,以及刚刚进入肿瘤内科的护士进行肿瘤专科知识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满意度。3实施护士长责任制制度,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每天监督,每周汇报制度,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4鼓励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学习新的肿瘤相关知识,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如何的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等。鼓励护理人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5加强对患者基本功的培养。进行“三基”、“三严”训练,掌握肿瘤化疗药物的药理、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防止因理论知识不熟练而导致的差错、事故[10,11,12,13]。

3.2.2 加强对病房的管理:

1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隔离,预防医院内感染。每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并用消毒液搽洗台面。2在肿瘤内科加入护栏等防护措施。在厕所、病房等位置加入护栏,防止患者跌倒、摔伤、坠床等危险因素。

3.2.3 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护理:

1为肿瘤内科患者提供娱乐场所,如下棋、扑克等,给患者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场所,积极的交流治疗心得,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加钱护患沟通,给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病因,解释治疗策略,耐心了解患者的诉求,把患者当做交心的朋友,赢得患者的信任。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给与患者的积极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配合患者的治疗,杜绝患者的不良情绪的发生。3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家属的态度能够影响着患者的病情,让家属了解患者的,加强患者的安抚,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的遵医嘱行为[14,15]。

护理应对措施 第10篇

1. 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现状

1.1 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1.1 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弱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类高校和职业院校都在扩招, 为了满足生源, 学校把招生要求降低, 而报考的大多是考不上高中或没有心思继续读书的学生, 以上两点均导致了进校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妇产科护理》涉及学科广泛, 如《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学生学习时很难前后贯通,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1.1.2 没有兴趣缺乏自信

中职学生既往学生成绩大多不理想, 很少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普遍缺乏自信。学生抱着“破罐子破摔”“我不是学习的材料”等想法, 没有进取心, 老师很难调动起上课的积极性, 学习效果不好。另一方面, 很多学生报考护理专业是父母的意愿, 家长认为“学护理好就业”, 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想法, 对所学专业没有职业规划, 缺乏学习兴趣。

1.2 教师教学现状

1.2.1 教师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缺乏

在学院的专任教师大多是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 丛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院来上课, 仅有的一点临床实践经验来自于短期的实习阶段, 导致上课时一味照本宣科, 枯燥乏味, 部分授课内容不能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另一反面, 专任教师未接受过专业教师的培训, 没有授课经验, 缺乏授课技巧, 语数过快, 板书设计不合理等, 教学效果较差。

1.2.2 外聘教师讲授主次不明, 缺乏连贯性

学院为了弥补专任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的缺点, 聘请医院的护士或医生来学院上课, 而外聘教师缺乏授课经验, 虽然会讲解很多临床案例, 生动、形象,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对重难点把握不清, 导致课后抓不足要点, 考试效果不理想。同时, 由于临床工作的繁重性和突发性, 很多外聘老师会有临时不能到校上课的情况, 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连续性。

2. 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应对措施

2.1 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尤为重要,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实验操作后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发掘闪光点, 把优点扩大化, 让学生感受到“我还是不错的”“我还不是一无是处的”, 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2 充分了解因材施教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正式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可以了解学生基础水平, 据此制定可行的授课计划, 部分难懂的章节可以从基础开始补起,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3 加强职业规划引导

中职学生年龄较小, 对护理职业认识不够, 所以进校时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做入学教育, 整个学习期间设置职业规划课程,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职业引导。

2.4 加强培养, 提高教师素质

安排专任老师轮流到临床一线去, 弥补临床经验不足的问题, 多学习临床常用的实践技能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外要多搜集临床案例, 在上课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使课堂生动、有趣。对新进教师严格“导师制”, 规范代缴制度, 让新进教师能尽快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2.5 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

充分了解外聘教师的临床工作安排, 尽量错开教学时间, 保障外聘教师能按时到校上课, 完善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 使教学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其次要安排外聘教师参与教研室集体备课, 了解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外聘教师临床案例丰富的长处, 提高教学质量。

2.6 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

改变过去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例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等, 这些教学手段的引入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活跃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护理学生基础差, 理解能力弱, 缺乏自信, 而妇产科护理重难点多, 学习难度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困难, 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丹丹.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J].神州教育, 2013, (08) :130.

[2]汪薇.高职助产专业产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 2013, (11) :67-80.

护理应对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73-01

护理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而精神病人是一群特殊的病人群体,往往是自知力缺乏,受精神症状支配的影响,常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又无陪护陪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无处不在,易引起法律问题。

我科为精神科封闭病区,为提高护理质量,特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讨论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使护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减少了纠纷,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1 护理安全问题

1.1 未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活动紊乱,常可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患者入院时,未能将其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告知家属。如我科一名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房走廊散步时,不小心摔倒,造成股骨经骨折,而引发纠纷。

1.2 对交接班不重视:有部分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一般只有情感障碍,行为紊乱等症状,无躯体疾病,所以认为病人的交接班工作无所谓,由此造成交接班工作疏忽大意,而导致病人出现意外事故。

1.3 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未及时发现,发药时未检查患者的药物是否服下,使患者将药物聚积后一次服下,使病人药物中毒。

1.4 病情观察不到位:(1)精神病人感冒,发热及其他躯体疾患等不舒服,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告诉护理人员,主要靠护士的认真观察及检查。如生命体症的监测、病人痛苦表情的观察。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则延误病情。(2) 精神科患者的意外行为往往具有实发性,冲动性,隐蔽性及难以预测等特点。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不仔细,未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而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可发生流涎、低血压、吞咽困难、四肢震颤等不能反应,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及敏锐的观察力,未及时观察到病情变化,则延误抢救,则引起患者休克,窒息等意外事故,引发医疗纠纷。

1.5 医嘱执行不到位:精神科病人往往是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没有病,经常拒绝接受治疗与护理。护士不想方设法说服病人接受治疗,或采取有效的措施,而是因省事,以病人不合作为理由,听之任之,未能按医嘱及时用药,延误病人的治疗,使精神症状得不到控制。

1.6 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文件依据,特别是涉及到医疗纠纷时是最关键的举证依据。如果护理记录字迹不清,陈述杂乱,随意涂改和签名,重抄护理记录等使护理记录失去了真实性,在出现纠纷时,造成举证失败。

2 防范措施

2.1 认真履行告知程序 患者在入院时,告知家属及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治疗与护理,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等如实、反复地向家属告知,以取得家属的同意与支持,并在《知情同意书》上家属签名。以免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2.2 强化交接班意识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1]。特别重视护理安全知识的教育,确保护理安全。交接班时,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士交接班的情况,组织护士不断学习交接班制度,以保证交接班的制度化。建立交接班登记本,在完成的项目上护士签名。

2.3 强化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对一些危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护士条例》等,使护理人员真正做到依法执业,以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从而能够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2].

2.4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护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的过程[3]. 要求护士认真仔细地检查护理文书,关键内容要认真反复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要求质控护士把好记录关,尽可能减少护理记录错误,防止引起纠纷。

2.5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奖优罚劣,以强化护士的责任心。

3 小结

通过本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对本科安全问题的分析及采取的相关的防范措施,使我科的护理差错明显减少,在精神科病房,只有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及培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才能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叶贞.基层医院的门诊注射室纠纷与差错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A).64-65

[2]梁丽珍.一般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3):132

护理应对措施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患儿213例为研究组,对其实施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其中男性儿童110例,女性儿童103例。同时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36例常规护理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性儿童172例,女性儿童164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行了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观察并记录两组在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例数和类别,并针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总结护理风险,制定应对措施。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统计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7例(3.29%);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0例(8.93%)。两组护理不良事件总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3 讨论

3.1 儿科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1)护理失误。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经验不足,在护理过程中更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如患儿的静脉较成人更细小,如果反复穿刺,会对患儿身体造成伤害,使其产生紧张、疼痛、恐惧等心理,从而导致穿刺失败[2]。(2)职业损害。由于患儿机体和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和免疫力较低,加之患儿自身受疾病和细菌感染,在住院期间更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或多重感染,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病情加重或并发症[3]。(3)意外事件。儿科是医院较为特殊的科室,患儿对外界的认识和自身知识不足,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住院期间往往会出现锐器擦伤、烫伤、误食、坠床等意外事件。(4)重症抢救。重症抢救也是患儿住院期间的重要风险因素,在抢救时患儿的病情较为严重、时间比较紧张,加之主治医生要求护理人员默契配合和熟练操作,更增加了护理难度。此外,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经验的缺乏,使其在抢救时准备不充分,对抢救过程和步骤不熟练,会出现重复用药或用药错误等问题,加大了临床护理风险。(5)心理压力。患儿年龄较小,对未知事物充满恐惧,若护理人员不够细心和耐心,易导致患儿不愿配合治疗。一次性穿刺不成功、静脉滴注速度调整不到位、巡视不及时等,都是造成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3.2 儿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

(1)成立专业的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部门主管、主治医生、护理人员组成。对患儿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患儿病情、年龄、性格、性别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巧和自我保护意识。医院可针对患儿年龄、病情及治疗方法,要求主治医生和护士进行实践,培养默契。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到医院讲座,丰富护理人员专业知识[4]。(3)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交流,以细心、耐心、关心和爱护取得患儿的信任,消除患儿焦虑、忧虑、紧张、暴躁不安等情绪[2],实现人性化服务。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最终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才能减少护理期间的风险因素,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总结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为儿科护理管理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患儿213例作为研究组,对其实施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同时选取常规护理患儿3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7例(3.29%),对照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30例(8.93%),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和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护理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潘小平.儿科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10.

[2]李雪芬,鲍柳春,刘敏,等.护理风险因素上报表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108-109.

[3]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上一篇:主观题评分下一篇:政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