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

2024-07-19

幼儿园集体教学(精选12篇)

幼儿园集体教学 第1篇

一、同中求异

在选择活动材料时,应既不要新颖过度,超越幼儿的理解能力,而致使幼儿疲劳,也不要因为过于熟悉,缺乏新颖性,致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到无趣厌倦,要把握熟悉和新颖的适度性,关注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最大化地发掘集体舞的价值。在同一个集体舞学习中,应从学习内容、音乐选择、动作选择三个维度考虑,带有适度的陌生性、新异性和挑战性,同时还要考虑音乐、内容、动作三者之间的熟悉和新颖的比例,注意刺激适度。如:在编排大班彝族集体舞“七月火把节”时,由于幼儿对于此音乐旋律比较陌生,我就将动作的熟悉程度提高,选用了幼儿以往学过的舞蹈动作,队形变化也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经验。而在中班集体舞“逗牛”中,由于幼儿对于音乐的结构和旋律较为熟悉,我就对音乐教材进行了挖掘和研究,突出了舞蹈中美国西部牛仔文化的动作元素、舞伴交往的礼仪和姿态,加大了舞蹈动作新颖性的比例。

二、难易得当

面向大众幼儿,简单易行,是幼儿音乐教育价值的追求目标,我们希望通过集体舞学习使幼儿产生出“我对学习是有自信和兴趣的”。因此,我们要研究集体舞学习中怎样难度的学习内容是符合每一个年龄班幼儿的最优接受水平的。主要从以下维度进行考虑:

1. 动作难度设计的适宜性。

在选择或编排集体舞时,要考虑到舞蹈动作本身和队形变化的“复杂度”,即难度占整个舞蹈的比例,难度既不能偏高,以致幼儿在整个集体舞学习活动中的节奏感都被教师所控制,丧失参与集体舞本身的愉悦性,也不能过于简单,以致幼儿觉得没有挑战性而深感无趣。在每个集体舞中都应设计或有意识地选择1—2个具有挑战性的舞蹈动作或队形变化的新形式,使幼儿对学习处于一种最优的积极反应之中。

2. 动作或队形等的转换频率要适合孩子的水平。

要给幼儿足够的“反应时”。教师在设计集体舞或教学程序时,要思考:怎么帮助孩子掌握动作、音乐的结构?如何让幼儿体验到变化?如果音乐变化时孩子听不出来时怎么办?教师提供给幼儿的适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幼儿是否能在此长度时间内完成转化动作?特别是在需要交换舞伴时提供给幼儿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些都应当事先预见到。例如:在“顽皮的小绅士”舞蹈中,当用双圈对换舞伴并行礼来表现绅士风度时,原先是前半句音乐做交换舞伴动作,后半句音乐做行礼动作,动作的变化频率和音乐转化要求对于幼儿来说,即使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地盯着教师,在每个地方准确地转换到位,自始至终都必须卡在音乐的节拍上也是非常困难的。于是我们采取把半句交换动作延长一倍的时间,整个节奏变长了,幼儿的反应困难就减小了,转换频率降了,提高了动作的合乐性,也使幼儿处于一种最优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幼儿享受的成分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雾里看花

在进行集体舞学习时,我们常常希望在第一课时或第一遍学习时孩子就能准确掌握每一个动作、队形等,故通常在给幼儿听音乐或看舞蹈表演一遍后,就急于让幼儿反思,用问题或语言大量持续地刺激幼儿,结果冲淡了集体舞本身对幼儿产生的作用,致使幼儿“饱和效应”的出现。因此,我们要把握清晰与模糊之比,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难点分散和要求的分步到位是非常重要的。应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要求幼儿清晰处理?什么时候可以模糊处理?哪些内容是要求清晰的?哪些内容是暂时可以模糊的?这些对于幼儿学习经验的激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1. 先模糊后清晰,即先感性后理性。

刚开始学习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充分感知和体会活动的快乐,积累体验。因此,在开始时,即使幼儿没有一下子全部记住舞蹈动作也没有关系,教师应给幼儿大量的机会重复同样的舞蹈动作。同时,在鼓励幼儿对音乐准确有创造力的反应的同时,允许容纳较为粗糙的初始反应,以防出现肌肉和大脑都存在生理和心理极限。

2. 先做后说。

“你跳跳看”“你试试”等动作参与对于幼儿的学习活动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动作参与在前,使得幼儿在动作参与后才能产生感性认识和发现困难的所在,另一方面音乐舞蹈对人的作用体验重于理解。因此,语言的讲解和强化应该在幼儿的动作参与之后。这一原则尤其适合小班的孩子。

3. 先清晰核心环节与暂时模糊非重点内容。

对于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如果内容过多,细节要求过细,就会造成幼儿对整个学习活动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有取舍,在第一课时可以采取将核心环节清晰化,非重点内容暂时性模糊的策略,使幼儿处于一种最优的积极学习状态。这样就能避免一节课强调的内容过多、过细,以致冲淡音乐的享受和游戏的娱乐,利于幼儿掌握重点动作和内容,最重要的是能激活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其处于一种最优的积极学习状态。

四、稳中求变

对于幼儿的教学一定要有重复,必要的重复能给人带来一种稳定感,有利于幼儿学习与减缓心理的紧张度。因为过长的音乐、过快的速度、过于密集的节奏都不合幼儿的心理节奏。幼儿是通过和大家一起重复动作而获得安心感的,幼儿也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获得心理的安定感,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此外,除了重复可以给幼儿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快感外,在完全是机械重复的连续音乐或动作后,幼儿也容易产生疲劳,而突然打破原有的稳定重复,能更好地唤醒幼儿的心灵,使跃动感复苏。唐突的变化会带给幼儿愉快的刺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变化率与重复率的比例,处理好稳定与变化关系,把握适合度。

1. 从教学程序上讲,教师要知道如何才能主动调控幼儿活动学习的稳定性水平,并掌握一般性的集体舞的教学规律:“坐着做上肢动作最稳定,坐着做下肢运动次之;坐着比站着稳定,站着比移动稳定;在规定空间状态下移动,比在自由空间状态下移动稳定;个人独立空间状态下移动,比合作交往空间状态下移动稳定。”

2. 从动作和队形编排上讲,要考虑到转换的频率和长度,动作与动作、姿态、队形变化衔接的规律性、组合的方法。

3. 从音乐的选择和剪辑上讲,要考虑音乐的重复性和变化的长度和频率。变换的长度适合各个年龄班幼儿能够转换到位的就是恰当的。

4. 从创造性内容的合理设置来讲,要有重点地进行一个环节的创造。一个活动中每个环节都进行创造会造成幼儿学习过程的混乱,使幼儿感觉到一切都在变化中,也使得舞蹈没有统一感、秩序感和审美感。所以,教师在创编舞蹈和选择教材时,应注意到既有固定的动作和队形部分,又有可以发挥创造的部分;既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动作,又能有即兴发挥,随情节变化而创造的空间,使表演具有新意。如“逗牛”舞,我设计了一个重点创造环节———在圆心中牛仔做各种嬉皮搞笑动作,让每个扮演牛仔的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体态等来创造性地自由表现。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 第2篇

-----因教师有效提问与应答而精彩

重庆市北碚区七彩滨江幼儿园

【摘要】目前提问和应答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有效提问与应答是成就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精彩与否的关键。本文将结合我园在5月15日开展的园本教研比赛活动“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与应答策略”研究,浅谈我园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开展教师有效提问与应答之路,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 集体教学 教师 有效提问

应答策略

一、序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合理、有效的提问以及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要以人为本。”但在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安排,精心预设,环环相扣,那么教师在课上对于幼儿提问和回应是否有效,就成了活动中精彩与否的关键。本文就将结合我园近期开展的园本教研比赛活动“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与应答策略”研究,谈谈我园是如何开展教师有效提问与应答之路,以达到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二、问题生成

在2015年5月15日的园本教研活动中,对大班老师执教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提问与回应策略进行了现场观察,从中发现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现状,主要表现为

1、封闭性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

2、反复提问多,及时追问少

3、经验不足,回应不够丰富,不能及时抓住孩子有价值的话语。

4、老师有时会急着把答案告诉孩子。

5、临场发挥中的许多小失误影响了对孩子的倾听,阻碍了对孩子有价值话语的回应,没有及时“接住孩子抛来的球”。

6、老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教研活动时我们多次带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问题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有哪些?运用了哪些策略?问题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答有哪些?教师采用了哪些回应策略?教师们通过对现场课例的剖析、小组成员头脑风暴,经验分享、最后在激烈的讨论、集体思维的碰撞下,梳理总结出了以下关于教师有效提问方法与应答策略:

三、策略呈现

(一)教师有效提问策略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师幼互动交流方式。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仍然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提问的设计对幼儿理解活动要求和内容、有效参与活动过程均有重要的作用。但什么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联想能力?怎样的提问能够让幼儿根据现有的经验推理出符合逻辑的情节? 策略

1、恰当好处搭平台

提问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提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经验水平的问题。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由旧导新、从易到难,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会出现我们预料外的问题,所以教师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预设出来,从而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打下基础。案例: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活动中,老师请小朋友把看到的物品用语言表示出对妈妈的爱,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山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河有多长,我就有多爱你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提问适宜,有了生活经验作支撑,这样的提问才让孩子有话可以说,有话想说。

策略

2、把握关键扣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关键问题,有的不是。关键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案例:《猜猜我有多爱你》 师:孩子们,这个故事爱多吗?在家里,你最爱谁呢?”小朋友:妈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哦,你的爱最多,全说完了,你在家里最爱谁?小朋友:我在家里最爱姐姐。师:哦,你的爱已经到姐姐了,家里都有我们最爱的,好,这个男孩子,你说说,你最爱谁?小朋友:爷爷奶奶。师:哦,也爱爷爷奶奶,除了家里最爱的,在幼儿园里,小伙伴里有你最爱的吗?爱不爱?好的,你爱哪个老师呢?小朋友:赵老师。

策略

3、有的放矢勿漫谈

这样的提问过程实则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阶梯,让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案例:教师:仔细观察图画,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1:他们在旅游。教师:在旅游。还有谁来说说? 幼儿2:他们在玩。教师:在玩。除了旅游、玩,还有吗? 幼儿3:他们在散步。 教师:散步。旅游、玩、散步都是很轻松悠闲的活动。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幼儿4:他们在跑。教师:在跑,猜猜看为什么要跑呢? 幼儿5:我觉得他们是跑到树下躲雨。教师:哦,原来是因为下雨了,他们要跑到树下去躲雨。

策略

4、给予等待供思考

《优质提问教学法》一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得到了启示,“有一种方式很可能是我们所能做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个时刻叫做“等待时间”。具体方式为帮助幼儿提出问题后到叫幼儿回答之前的停顿称为等待时间1,而在一个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做出评论之前叫等待时间2。斯威夫特还分析了第三个种类,等待时间3--一个学生回答结束后,另一个幼儿补充、反应或者提问之前。等待时间1和2侧重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停顿,等待时间3主要应用于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时间,可保证幼儿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策略

5、开放提问激探索

所谓开放性提问策略就是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的回答和交谈内容,应该是多角度的选择和设计问题,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以启迪、发展思维。教师要想使提问有效,就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幼儿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幼儿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所以教师要想使自己的问题清晰,要使用简洁自然的问,要用与幼儿认知水平相符合的语言;包括幼儿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和等待幼儿处理的信息,设计的问题要具体贴近主题,而不是“天女散花”随心所欲。

策略

6、启发提问促发展

启发性,是指教师的问题得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调动幼儿“探求”或思考的欲望。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为了让幼儿有更进一步的积极的反应与应答,我们教师可用一些词语“试一试、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与随后的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

(二)教师有效应答策略

什么是教师的应答?课堂中的教师的应答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幼儿言行表现所做出的回应和反应行为。应答行为作为课堂师幼互动中教师的主要互动行为,其智慧性直接影响了课堂的质量,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关系着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把握回应时机、提供适宜的回应方法,才能提高集体教学中回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科学运用这些有效应答的策略,才能不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策略

1、精心预设做准备

每个幼儿都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前要全方位考虑幼儿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将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反应,并据此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该如何回应才会更积极有效。

策略

2、追根问底引学习

追问是教师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适当的追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如在观察封面时,师问;“猜猜这书上讲的是谁与谁之间爱的故事?”幼1答:是小兔之间爱的故事“。追问:“这两只免子一样大吗?”幼2答:“是小免和妈妈之间的故事”。可见答话完整了。接着说:这是你从图上看出来的,封面上还有字,谁认识这些字?幼儿认读下面一排字后追问:“这儿还有两个字,谁认识,另一小朋友举手了,响亮认读:“猜猜”,于是,让全体幼儿连起来认读,使封面的内容完全由幼儿自主认识完成。所以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找到幼儿回答问题的突破口,这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老师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回答,适时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追问。积极有效的追问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问题,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幼儿再回答的良性循环,在其过程中老师与幼儿的思维进行相互碰撞,不断深入地挖掘幼儿潜在的经验,从而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策略

3、尊重欣赏多鼓励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的发展快慢能力强弱,老师要了解幼儿,及时地作出肯定鼓励的应答,尤其是对于相对能力弱的幼儿鼓励,肯定和尊重赏识的回应就好比是燃起自信的导火索。

策略

4、修正补充重提炼

教师可以用幼儿的经验来作为修补式回应的途径,如在活动结束部分,让幼儿说说你爱谁,有多爱的话时,有一个小朋友说:“妈妈,小草有多小,我对你的感情有多少”,显然,此语不太确切,于是,师问:“小草最美的地方是什么/?”很自然转入“小草有多绿,我有多爱你!” 这样,师的补充既可使回答者的知识更加清晰完整,句子也更加完整。这样,教师的补充既可使回答者的知识更加清晰完整,句子更加规范,又提高了孩子的自尊,同时也传达给其他孩子一个正确的信息。

策略

5、迁移回应行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教师还要学会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幼儿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本月中1班老师上一节美术活动课“有趣的报纸”,让幼儿自己想办法怎么使报纸变成有用的东西。孩子们像是受故事中“老奶奶把报纸剪下来做成剪报”的影响,都只想到了做剪贴本,走不出这一圈子。教师适时的介入:“听说报纸它好想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呀,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们变成玩具和我们一起玩呢?”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迁移,马上想到“用报纸做成小棍”、“我用报纸做成报纸球,和它一起玩踢球”、“我用报纸做件衣服,和它一起在时装发布会上玩”„„就这样把孩子们从剪贴报纸的思维中拓展出来,知道报纸还可以做成玩具等一些有用的东西,丰富了他们的经验。

四、结语

教师的提问和回应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技能,而“有效提问”则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精彩课堂的重要体现,同样,教师的有效回应也显得尤为重要,回应能力的高低则是促进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的基础。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幼儿,以欣赏的眼光从幼儿的视角看待世界;教师只有明确新形势下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活动中的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实践、反思中成长;教师只有将有效提问和回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关注包括集体学习活动在内的所有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引导着幼儿渐行渐进地通过“条条大路”到达教育者心中的理想彼岸,在无形中提升教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身有效提问和回应的能力,成为一名智慧的教师,成就一堂精彩的课堂!参考文献:

1.《幼儿与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慕菊主编 2.《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师回应智慧的实践研究》金胤 3.《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提问与应答》周霞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李君

幼儿园集体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56-02

幼儿教学活动大多以集体模式为主,如何实现幼儿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幼儿教师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重点课题。幼儿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指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情感与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以及在愉快、活跃的集体氛围中互动。为此,幼儿教师需了解幼儿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充满趣味、活泼轻松的集体活动。

一、幼儿集体教学活动目标需明确具体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在开展之前,教师首先应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确保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真正发挥集体活动的教学优势和教育价值。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活动时,需尽量将目标细化,把集体活动中能够实现的目标详列出来,在实践中做到有据可依、心中有事。像本次集体活动要传授给孩子哪种技巧、技能,发展幼儿哪一方面的情感等,以明确具体的目标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比如,幼儿教师在开展“火灾安全教育”集体活动时,可将活动目标制定为:让幼儿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发现火灾时应该怎么做?如何求救?如何自救等。这样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具体,并不是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火灾安全”,而是将活动重点放在“教育”上,告知他们基本的火灾预防尝试,以及发生火灾时怎么做是正确的。通常的“火灾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发现火灾时可以拨打119火警电话,说出地点、如何灭火、如何逃生等。同时,教师可在集体活动中组织孩子进行演习或模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树立消防安全意识,掌握具体的消防常识。

二、幼儿集体教学活动需面向整体孩子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顾名思义“集体”是主要特色,教师在设计时需面向整体孩子,当然也要满足个性需求,做到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着明确的差异性,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需具有弹性,先为幼儿规定最低标准即为活动的底线,让他们知道达到哪种水平才算合格。同时,幼儿教师还应鼓励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和前进,做到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幼儿园“故事”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使用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先出示绘本引出课题,和孩子们一起打开书提问:首先有什么?两条虫在干什么?来了谁?有几只?三只鸟来干什么?四个猎人会干什么?……这是蜂窝,有几个?猎人用蜂窝干什么?现在变得怎么样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完整的讲述故事,让幼儿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理解故事中蕴涵的的数学知识:故事中各事物间数量递增的关系,后面出现的事物总是比前面的多一个,这是最低学习标准,面向整体幼儿。针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深层标准,教师可要求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进行探究。

三、幼儿集体教学活动加强非智力教育

虽然智力教育是主要方向,但是在幼儿园中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均处于发展阶段,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师要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有效教学,在集体教学中需关注非智力方面的教育,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为此,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格外关注非智力教育,刻意培养幼儿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问题,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比如,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更换主题墙饰的情况,教师可借此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也参与到布置主题墙饰的活动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设计和布置主题墙饰的主题,让幼儿亲自参与到操作和实践中,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在主题墙饰更换集体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积极的去寻求和研究事物,通过非智力教育提升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提升他们的自身能力来说也是极好的锻炼。而且加强非智力教育可突出集体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幼儿集体教学活动要灵活组织开展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灵活组织、开展和设计集体活动,其中提问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实现良好互动和交流。不过幼儿教师需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在实际集体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导向,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需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有意义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启发幼儿,并运用追问的方式逐步引导他们掌握知识或者发现真理。

例如,在认识“1~5”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可引领幼儿使用具体物品知道1~5的数字顺序,可以是糖块、彩棒、苹果等,诸如:教师可将15个糖块分为五堆即为1、2、3、4、5,利用实物启发他们的思维,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和顺序,使其主动探究且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而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整体抢答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帮助他们彻底掌握这一数学知识。运用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不仅可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让幼儿的思维保连贯性,使其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主动思考和归纳,从而获取新的认知。

五、总结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流形式,教师需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不足。所以,幼儿教师应从明确活动目标、面向整体又不忽视个人、灵活组织等多个方面开展集体活动,从不同角度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袁文芳. 绘本融入幼儿园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陈思宇.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109-110.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第4篇

一、案例引发的话题———教师, 你的介入有效吗

在一次集体探索活动中, 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用放大镜观察指纹, 用橡皮泥、印泥等印指纹。明明发现自己的指纹与亮亮的不同, 觉得很奇怪。亮亮解释道:“那当然了, 你是你妈生的, 我是我妈生的, 所以指纹就不一样。”这时, 教师肯定亮亮说:“对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幼儿的探索活动由于教师的介入而终止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半途中。

首先,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教师为什么急于介入。一种可能是亮亮的说法接近设定的教育目标, 是这次探索活动要得出的结果, 对此教师念念不忘, 追求快点落实, 一看有机会就替孩子们总结了。另一种可能是教师认为亮亮的说法还不到位, 应该完善亮亮的说法, 以便“推而广之”, 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知识点。

这样简单化的处理方法对孩子的探索有没有影响呢?明明和亮亮发现了两人的指纹不一样, 很好奇, 他们很有可能会联想到别人的指纹是不是不一样。而此时教师却直接把结论告诉了他们, 这是给探索助燃还是撤火?不言而喻。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也。”华老之言, 充分揭示了教学的本质, 即教师要“相机引导”。那么“机”源于何时、何处?教师又如何“引”与“导”?这就是教师的介入的问题, 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思考。

二、案例引发的思考———教师, 你该如何有效介入

支配行为的是行为背后的思想。集体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 关键还是教师的理念是否到位, 目前目标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仍不自觉地占据着教师的心灵, 孩子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教师自己则已经习惯于充当传授者了。受这些观念支配的教师, 怎么可能在活动中有效地介入?怎么可能让孩子成为探索的主体?怎么可能充分展开探索的过程?又怎么可能谋求活动的有效性?

那么, 在幼儿活动中, 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地介入?

1. 确立一个介入角色

教师应该在幼儿活动中明确自己的介入角色———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面临新的思考, 教师的教育技能面临新的挑战, 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的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倾泻”, 而应是平等的对话、巧妙的引导;不应是“灌输”, 而应是分享、互动。教师要相信孩子, 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 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在幼儿活动的中途, 切勿随意地去干扰, 这样会打断幼儿原有的思路, 使原本富有创意的想法因为一个正确答案的告知而终结。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中, 若该教师变换角色, 作为孩子的同伴、朋友介入, 就会和孩子平等探讨, “断言”的句号也会变为问号:“哇, 你们的发现真有意思, 是不是大家的指纹都不一样呢?”“你们的发现真棒, 我等着听你们新的发现哟!”这种没有具体导向却“煽风点火”般的介入, 飞进孩子头脑的不是一个结论, 而是一串问号, 于是, 新的探索活动便生成了, 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努力创新的动力。在这样的介入过程中, 教师也就能够很好地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的精神, 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2. 把握两种介入方法

教师介入幼儿活动应该融合多种形式, 发挥互补优势。在实际的幼儿活动中, 我们不妨把握如下两种基本的介入方法, 从而让教师的介入行为真正有效。

介入方法一:直接介入。

直接介入, 是指教师采取的介入策略可以给幼儿以直接的帮助。常见的直接介入方式:操作示范———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 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语言提示———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 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材料提供———教师及时提供活动必要的材料, 解决幼儿活动的困难;同伴互助———在不影响幼儿活动意愿的情况之下, 邀请一个或几个同伴加入, 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继续深入探究、主动活动的行为。

介入方法二:间接介入。

间接介入, 是指教师采取的介入策略可以给幼儿以间接的帮助。常见的间接介入方式:行为暗示———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活动,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情感激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启发、引导等方法, 如教师用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由衷的赞美、一个鼓励的眼神, 鼓起幼儿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 都要以不破坏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幼儿的发展为原则, 以让幼儿获得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 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3. 遵循三条介入原则

幼儿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幼儿在活动中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介入。那么, 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师在集体教学中的有效介入呢?我认为, 还应遵循下列介入原则。

介入原则一:“适时”原则。

即在幼儿活动中, 科学把握教师介入的时机, 提高教师介入行为的有效性。陶行知说过:“教育为本, 观察先行。”在活动中教师应该耐心等待, 细心观察, 了解幼儿言行背后的真正意图, 以宽容、平和的心态看待幼儿的表现, 分析幼儿言行背后的原因, 了解幼儿的真正想法, 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 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确实遇到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困难时, 教师应给予直接的帮助和支持;而当幼儿快失去信心时, 要及时介入、帮助, 重新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找到问题的突破点。

介入原则二:“适度”原则。

即在幼儿活动中, 合理驾驭教师介入的程度, 提高教师介入行为的有效性。在活动中, 幼儿由于受经验、交往、协调等各方面能力的限制, 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或不能协调的矛盾, 教师这时要讲究介入的适度。过度的放手, 很可能会导致幼儿失去体验一次活动的快乐, 进行继续创造的机会。过度的介入, 往往又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有的活动意向, 降低幼儿的自信心、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游戏活动受到阻碍、矛盾无法解决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应该让自己的介入行为有的放矢, 有利于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 有利于幼儿直接对准问题的焦点进行探索, 有利于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这样, 教师的适度介入促使孩子从发展的“功能水平”进入到“最适宜水平”。于是, 教师的介入行为不仅获得了当前的效益———提高了当前活动的有效性, 而且获得了长远的效益———促进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介入原则三:“适人”原则。

即在幼儿活动中, 充分考虑活动的实践主体, 提高教师介入行为的有效性。皮亚杰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 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 要重视儿童的特点, 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遗传、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 对象个体的差异构成多彩多样的人群。就儿童而言, 年龄越小, 差异越大。教师应坚持观察了解在先, 介入指导在后, 通过观察理解不同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 并对不同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 承认差异, 认识差异,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 允许甚至鼓励他们与众不同, 引导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 把《纲要》所倡导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教学建议落到实处。

幼儿园集体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第5篇

案例背景:

作为幼儿教师,我经常听到家长对我说:我小孩在家很顽皮,但在幼儿园却变得胆小内向,和老师和小朋友交流也缺少主动,该怎么办?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幼儿的同龄玩伴很少,从而导致其缺乏集体活动的经验及与他人交流,对小朋友以后的成长和心理发育都是不利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集体教学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减少,而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却投入了极大的兴趣。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方向和追求(所谓追求正表明了在现实中的缺少);另一方面强调游戏正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和改造。传统的集体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成为课程改革的对象。而游戏似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于是,用“游戏代替集体教学”,“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观点日益流行。

然而,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地位却一直没有被动摇。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结果是“游戏被改造成了教学”,幼儿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缺少指导和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集体教学本身是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师幼比例过高等国情的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再一方面就是教师对集体教学的误解,把传统的集体教学等同于集体教学,把传统的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混淆于集体教学的属性,而不相信集体教学经过改造后可以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谨以几个幼儿园集体活动案例,以此提高幼儿的集体活动与交流能力。

观察实录: 观察一:

大跳龙(中班教学片段)教师出示图片 T: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都害怕谁吗? C1:熊怕蜜蜂、老鼠怕猫。T:还有哪个小朋友说一说?

C2:狼怕老虎和狮子。T: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够说一说? C3:狼也怕狗,有的(狗)能保护羊群,不让狼吃了。

(小朋友听到后立即争论了起来,有的说狗怕狼,有的说狼怕狗)T:安静!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好了,请小朋友再想想还有谁怕谁? 观察二:

小雨点(小班音乐活动)

T:我们跟音乐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C:好。

T:听听音乐,音乐中说的是谁啊? C:小雨点。T:它在干什么呢? C1:在睡觉和散步。C2:在奔跑和在跳舞。

T:那我们听着音乐表演一下小雨在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舞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吧? C:(用身体表示并做出各种动作)T:刚才小朋友都表演的很好,还有没有谁能表演出不一样的小雨点?

(这时,两个孩子抱到一块跳了起来,其他孩子模仿起来,孩子们非常活跃)T:你们俩在做什么?(有点生气)C3:小雨点找到了好朋友。

T:安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跳什么跳!有没有听到我刚才问了什么问题?!

(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着话语权,表现为教师的话语霸权。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而是与说话者的地位和占有的社会资源及权力息息相关。一方面,教师无论在体型还是在心理的成熟程度上都优于幼儿,加之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社会经验都比幼儿丰富,有着一定的知识权威;另一方面,国家及社会对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并赋予教师一定的社会权威,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在行使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力,将社会认可的内容及价值观念转化为幼儿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与信仰,因而她们认为其话语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容质疑性。

教师的话语霸权一方面表现在时间的分配上,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是“满堂灌”,给不给幼儿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几个教学活动中,整个教学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的提问占的满满的,幼儿只是充当教师的“应声虫”,只是追随老师前进的脚步,主体性及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幼儿话语权的假性赋予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象征性的向幼儿发问,并引导幼儿按照教师自己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对幼儿的不完整回答、模糊回答及错误地回答,教师往往会采取忽视、排除甚至批判的态度。案例中,当幼儿指着长颈鹿说“长颈鹿身上有漂亮的花纹”时,教师却提醒幼儿“先看看长颈鹿的头上有什么?”当幼儿在激烈的争论“狼与狗谁怕谁”时,教师却不加思考的给予否定的回答“安静!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教师的提问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既定”的轨道上展开,不给幼儿一点创生活动的机会。当幼儿的这些回答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超出了教师对问题地预设范围时,教师便急忙忙的阻止幼儿的回答并把幼儿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看

似师幼在对话交流,但这样的对话与交流不是真正的对话与交流,它只是教师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或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此外,教师对幼儿话语的评价具有专横性。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要的一个环节,评价要有针对性与启发性。然而在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用语具有任意性、非科学性和强制性。如“长颈鹿的身体有漂亮的花纹”“错了,是不是有四条腿和长长的尾巴啊?”“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安静,跳什么跳!有没有听到我刚才问了什么问题?!”实际上,长颈鹿身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狼也会害怕狗,孩子抱在一起那是他们用自己身体表现积极情绪体验与创造性的方式。当幼儿的回答错误或对问题有争议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引导而不是给予武断的否定性评价。

观察三:

春天的秘密(大班语言活动)

教师导入活动后,根据多媒体上的画面朗读了“春天的秘密”这首诗歌,开始了师幼之间的互动:

T:小朋友,老师读完了这首儿歌,谁记住了诗歌中的哪一句?

(教师分别找幼儿背诗歌中的内容,但是都记住了一两句。教师提问完后出示了挂图

(一)并对诗歌的第一节又进行了朗读)

T: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谁能找到春天的秘密?谁能说说这幅图中春天来了,发生了哪些变化?

C1:天气变暖和了。

T:回答的不错,还有哪个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 C2:草变绿了,太阳出来了。T: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动动脑筋。C3:小河里的水化了。

T:回答的真好,小河里的水化了 T:那小河是怎么流的? C:哗啦哗啦地

T:我们的书上怎么说的? C2:淅沥淅沥地 T:那河水说什么了?

C3:河水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T:真聪明,回答的真好,那河水是怎么说的? C4:小声说的

„„(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从以上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与幼儿之间展开的都是围绕问题进行“提问—回答”式的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目的及内容更多停留在了解幼儿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幼儿情感的关注,忽略了与幼儿心灵、精神的交流。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双方的语言仅被当作交流信息的工具,教师的语言中没有教师的“亲在”,教师的语言中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提问;幼儿语言中也没有幼儿的“亲在”,更多的只是对问题的回答,双方的语言都是在说“问题”、说“事”,很少在说“人”——“我”和“你”,很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透露给对方。即便有鼓励及少量的关注或安慰的行为,也仅仅是一种流于问题或事件处理的“延伸”而很难深入到互动对象的内心深处。因为在教师的心中,让幼儿记住诗歌的内容比体验诗歌的美更重要、让幼儿记住数字的组成比探索数字的过程更重要,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容易量化,更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控

制和操作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无非是利用教师获得知识,虽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人际交往,但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不存在。缺乏精神交流的互动并不是真正的互动,是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正如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观察四:

中班美工活动

T: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给小熊穿衣服那呢?

C:想!(幼儿们显得异常兴奋,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想法)T:安静!老师说过上美工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还记得吗? C:不能大声说话。T:对,要安静,还有呢?

C:油画棒是用来画画的,不能乱涂桌子,不能掉在地上。

T:嗯,现在老师演示一下如何给小熊穿衣服,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过会老师把小熊发给大家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

T:好了,老师的小熊涂完了,现在老师要发给大家发小熊,让小朋友们自己给小熊穿上漂亮的衣服哦。(老师在发给大家小熊时,有几个小朋友在窃窃私语)

T:谁在说话?(边走向说话的幼儿身边)就你们几个天天在说话!

T:还想不想要小熊了?再说话我就不给了!每次上美工活动就你们几个能说!

C:(幼儿沉默地低着头一言不发)T:我再说一遍,在给小熊穿衣服的时候,一定不要乱涂乱画也不能把油画棒掉在地上„„(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幼儿进行常规的提醒与要求,认为“不强调常规,孩子就忘了”。对于“忘”了常规的幼儿,教师往往会认为他们在乱说话,给予幼儿大声的批判与恐吓。“就你们几个天天在说话”说明这几个孩子经常破坏教育常规,对于这样的行为,教师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就采用了恐吓教育方法——“还想不想要小熊了?再说话我就不给了!”教师往往注重班级表面秩序的维护,很少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及想法。孩子在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孩子每次都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而滔滔不绝?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在老师的关注范围之内,因为他关注的是结果——你不能说话!必须保持安静。那么孩子们是不是在瞎说呢?

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有能力的主体,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生命体。他们并不是老师思维定势中等待呵护的“小树苗”,等待老师灌输的知识“容器”。可是在老师的眼中,那些好孩子是在自己引导下跟着活动的节奏获得认知和能力发展的孩子,而那些“瞎说话”的孩子是不听话的孩子,是需要教师提醒与帮助的孩子。但是却在教师的常规约束中遭到了扼杀了;幼儿是有话而不敢“言”,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受到压抑、创造性也被老师制定的常规给扼杀了。要求班级秩序表面“海平浪静”的教师来不及听一听幼儿的内心话语便将其归类为调皮的孩子,老师用定势的成人的视角及标准去要求儿童,用严格的常规去约束幼儿,妨碍了积极兴趣情感的表达及内在生命力的展现。

观察五:

中班语言活动:三只小猪

T:有哪个小朋友能说一说猪大哥盖的是什么房子? C:是草房子

T:狼来了后,猪大哥的草房子怎么了?请举手回答。

(很多幼儿举手,有的小朋友把手举的高高的,嘴里喊着:“老师,叫我,叫我,我知道,我,我„„)

T:谁坐好了,把嘴巴闭好了,我就让谁回答!

(幼儿们听到老师的话后,都安静的坐好,等待老师点自己的名字)(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案例措施和反思: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停顿下来整顿纪律或用自己的权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有时候教师也会将幼儿对问题的回答作为维护常规的“工具”。例如案例中:要想回答问题的前提是“坐好,把嘴巴闭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每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维持纪律、约束幼儿上,很少停顿下来与幼儿交流,倾听幼儿的声音,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人数相对比较多,教师稍有放松,幼儿们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种无序的状态和“嘈杂的噪音”是教师所不能容忍

和忍受的。所以,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与常规管理成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进行的一项内容。在这样的教学中,常规不再是保障教学活动顺进行的手段,而成了教学内容,占用了大量正式教学活动的时间。在活动中教师只是一味的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强调纪律约束上,约束幼儿的行为上,而很少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与反思自身的行为上下功夫,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幼儿园集体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教学 教学指导语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指导语的主要作用是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当中,让他们对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活动内容产生极浓厚的兴趣。经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化运用教学指导语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激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让他们对教学活动抱有更高的期待。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指导语策略的类型

(一)悬疑式指导语。

笔者借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充满悬念的语言会让听者产生非常急迫且期待的感受,从而发挥增强悬念答案诱惑力的作用。由于幼儿本身的知识经验比较匮乏,经常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困惑,如果发现事物的变化同自己的认知发生出入,那么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好奇心。教育者如果能够巧妙运用悬疑式指导语,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幼儿产生困惑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十分迫切想要探寻谜底的真相。

(二)平铺式指导语。

平铺式指导语指的是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引入环节,教育者要采用询问、建议等语言形式直接点出主题。平铺式指导语的主要作用是让幼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教学活动的内容与任务目标,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平铺式指导语需要尽可能简洁、平淡,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三)回忆式指导语。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回忆,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在运用回忆式指导语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意识到运用旧知识和技能可以对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给予更多的期待,同时将新知识的掌握看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四)故事式指导语。

故事式指导语指的为教育者以故事为引子引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内容。对于3-6岁的幼龄儿童来说,故事对于他们有着非常巨大的吸引力,故事中色彩缤纷的世界为幼儿打造出了一个可以随意畅想的空间。教育者如果能够把握好故事的节奏与讲述的语调,就一定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情绪变化,在欢乐、兴奋、恐惧、悲伤的情感体验中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

二、教学指导语策略的有效运用途径

(一)教育者要加强对自身的反思。

1.开展自我评价

幼儿教育者要对指导语的使用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反映做出适当的改进。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育者需要从整体的角度上展开活动构想,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自我评价,细致调整指导语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节奏。

2.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者可以采用撰写反思日记的方式总结指导语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事实上,由于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教育者很难能够在活动开始之前对指导语的应用作出准确的设计。为此,教育者可以在每次活动完成之后,将指导语的应用情况与问题详细记录下来,同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制定出妥善的解决方法,以此提升自身的指导语运用水平。

3.反复备课

当教育者掌握了一些有关于指导语的应用策略后,在下一次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应当根据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工作,并且要对备课内容进行反复检查,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活动方案。

(二)提高对幼儿的关注度。

1.密切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

幼龄儿童的情绪变化非常明显,教育者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细心观察他们的情感变化,以此作为揣测幼儿内心世界的依据。教育者在应用指导语策略的过程中,应当准确观察幼儿做出的反应,还要耐心询问幼儿对教学活动的意见,一旦发现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非常平淡,就要对教学指导语作出适当的调整。

2.认真了解幼儿的反馈信息

由于教学指导语的运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教育者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到倾听幼儿的反馈信息上。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留心倾听幼儿的反馈语言,发现他们语言中的闪光点,以此作为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切入点。此外,教育者还要同幼儿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成为幼儿重视的倾听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重视与关怀,从而打消掉对集体活动的畏惧心理。

(三)同其他教育者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分享教学指导语。

幼儿教育者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同其他同事展开交流,相互研讨有关教学指导语的最优化应用策略。教育者还可以将自己在设计指导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开放式的讨论模式虚心听取并接纳他人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徐丽玲.活动教学法中如何发挥教师的语言作用[J].天津市教学院学报,2013(01).

科学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探讨 第7篇

一、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 群体内在的动机和需要日益受到关注, 却引发幼儿过分等待的新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集体教学, 其侧重点在于学科知识的传授, 幼儿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20世纪80年代主体教育思想提出以后, 广大幼教工作者开始质疑这种传统的集体教学, 并积极探索更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新型的集体教学之路。但是, 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注重了让集体中的每个幼儿都有机会, 却出现了让大多数幼儿等待的现象。比如, 参加集体教学活动的有30个幼儿, 听完了一首音乐后, 让每个幼儿都说说自己的感受等。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看到了每个幼儿, 却忽略了全班幼儿, 让大多数幼儿处于一个较长的等待中。个别幼儿就会开始宣泄他们的“不满”, 他们在座位上与同伴窃窃私语, 或者对老师的提问消极地对待, 甚至置之不理。这些都是让幼儿过分等待的结果。在集体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等待, 可如果让幼儿长时间地等待, 却忽略了等待的教育功能, 没有起到等待应有的作用, 那么“这样的等待”就是不合理的。

2. 师幼互动日益受到重视, 却相对忽视活动细节, 造成时间的隐性浪费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 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 更谈不上是有效的。近几年来,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 幼儿园掀起了学习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浪潮。但同时, 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观察和深入研究也发现, 教师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不够敏感。所谓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细节, 就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导致教学事件产生的细小的因素, 如教师的一句提问、活动室幼儿座位的排列方式、教学具的准备等。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 往往直接影响着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就“提问”而言, 许多教师常常提“好不好”“是不是”“会不会”等不需要幼儿思考就可以开口回答的问题, 以为这就是师幼互动, 殊不知这并不是本质上的“参与”和“互动”, 而时间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浪费了。此外, 幼儿座位的灵活安排和合理排列也能对集体教学活动发挥积极作用。例如, 有些教师习惯把幼儿分成三排而坐, 以为这样有利于统观全局, 以观察每位幼儿的举动。殊不知在集体活动时, 后面两排的幼儿常常因看不到教师的教具而不自主地站起身来, 由此引发的“骚乱”, 常常使得教师不得不将注意力从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转移到课堂秩序的维持上来。以上两种情况均属于比较常见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现象。

3. 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相对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此种现象在幼儿园大班最明显, 甚至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与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有关,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学到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本着“为家长服务”的宗旨,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 幼儿园也全力做好“知识储备”的工作, 大班集体语言教学活动中常让幼儿认字、写字、念诗歌, 集体数学活动时常教幼儿算术。殊不知, 经过这样“拔苗助长”般的训练, 许多幼儿的心理压力增大了, 还未上小学学习兴趣就被严重挫伤, 独立个性和想象力被束缚。另外, 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 使幼儿在各种社会性活动中体验社会情感, 养成文明礼貌、热爱劳动、爱护环境、遵守纪律的习惯, 对这些方面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4. 教学手段日益多元化且现代化, 却引发“华而不实, 哗众取宠”的质疑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 以及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难以观察到的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而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一定的活动成效。可仔细想想,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现的, 例如, 那些原本可以用信手拈来的简单的资源解决的教学内容, 偏要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想方设法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 这种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教学, 未免有“华而不实, 哗众取宠”的嫌疑, 聪明的教师应该懂得合理而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5. 集体教学活动较小组活动学习气氛浓, 却存在活动材料或空间不足的问题

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集体教学活动特有的学习气氛、经验共享是其他教学形式难以媲美的, 这就是俗称的“有气氛”。可以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多了, 人均占有的材料或空间却跟不上来, 于是幼儿相互争抢、推搡等消极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在一次集体体育教学活动中看到, 老师请幼儿自己找个位置学小袋鼠跳, 本来活动场地就不够宽敞, 加上幼儿个个抢着要到老师最近的位置, 结果好几个小朋友被推倒在地, 或者头碰头。

二、科学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策略

1. 树立幼儿终身发展观, 以幼儿发展为本

《纲要》对发展“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排序, 以及各领域对教育内容的表述, 体现了一个鲜明的价值取向, 那就是我们应把眼光投注在那些能使幼儿终身受用的品质上。首先从发展情感和态度来看, 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和合作的精神等;再从发展能力来看, 培养自我保护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关键能力, 让幼儿自己建构知识, 强调“会学”;最后从发展知识技能来看, 应科学地认识到获取知识是定位于过程 (即看重幼儿是如何思维的, 是如何接受知识的, 目的是启发幼儿的智慧) , 而非定位于结果 (即预设大量有待幼儿接受的知识点和有待训练的技能, 并作为目标看重其达成与否) 。

2. 善于捕捉细节, 多提“开放性问题”

细节可划分为活动设计上的细节、环境创设上的细节、行为指导上的细节以及因呼应幼儿而作的活动流程或教育策略的调整等。无论是活动、材料、区域布置, 还是要求、引导, 教师都要重在支持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操作和充分体验。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 尽量提出“开放性问题”, 以激发幼儿思考, 调动与激励幼儿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 在与环境、情境、问题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3. 依据幼儿特点选择教学形式

一些教师不论是什么内容, 都把它设计成集体教学活动, 从不考虑这个活动内容是否适宜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开展。一般来说, 多种教学形式 (包括小组形式、个别指导、区角活动、日常教育等) 各有所长, 小组形式可以让不同能力的幼儿获得不同的发展, 较好地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个别指导更有针对性。选择何种形式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定。

4. 引导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自我管理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更多地重视规则的建立。这里指的建立规则,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先由幼儿自己体验无规则下的混乱, 再根据其需要经过商量、讨论、归纳、提炼形成班级常规。这一过程是一个学习、认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提高常规管理水平的过程。然后, 由教师整理在班上公布。这样的常规, 是属于“幼儿”自己的, 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而由教师提出的常规, 幼儿还需要有一个“认同—内化”的漫长过程。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 如果让幼儿“当家做主”建立他们自己的常规, 这将大大有利于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教师就不必时常为幼儿的违规行为而头痛不已了。

如何追求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

一、关注兴趣, 选择有效教材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要让集体教学活动在有效时间内达到应有的效果, 精选教学内容是关键。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充分的自主权, 教材的质量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 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 给孩子的东西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其次要考虑它的教育性, 好教材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对幼儿的一生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再次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基础, 这套教材能否被孩子接受。最后要考虑孩子的兴趣需要, 这个教材能不能吸引孩子。因此, 选择好的教材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此外, 教师在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譬如在一次指导青年教师实施数学活动《感知5以内的数量》中, 青年教师认为“5以内的数量”这个概念对中班幼儿来说太简单, 一堂课的时间如何安排呢? 于是我着重引导她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 启发她思考这里还蕴涵哪些教学的价值? 通过静心思考, 青年教师竟寻找到不少蕴涵在里面的教学价值, 如可以对5以内的数字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 或者从大到小的排序, 可以对5以内的数字进行比较大小等, 这样教学内容就会“丰满”许多, 而且正确把握住教学价值, 真正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二、注重引导, 设计有效环节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 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宜之外, 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分科教学, 创造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条件, 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由“被动”到“自主”

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 我比较注重引导孩子掌握一些自我学习的方法:收集资料、上网查询、自己观察等。在自主学习过程之中, 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 学习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如在实施科学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时, 我认为仅是课堂上介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这两个比较广泛的话题, 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 孩子未必感兴趣, 而且我所收集到的资料未必全面, 所以在活动前我发放调查表, 请孩子回家自己收集相关的资料, 并以绘画的形式在调查表上展示。由于这些资料都是孩子们自己收集的, 而且与父母一起交流过, 因此在活动中, 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 发言十分踊跃, 讲起来都头头是道, 而在相互的交流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有了更全面的、更系统的认识, 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2.由“预设”到“生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学带有“三分之一的确定与三分之二的不确定与新事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教学计划实施得是否标准、 完美, 还应该关注幼儿学习的热点、兴趣点, 当然不是无目的地追随儿童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 而是在师幼互动中, 根据随机出现的情况, 有目的、有根据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即时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 从而保持高度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如:在实施教学活动《动物的本领》时, 我无意中听到孩子们的这样一段讨论:“鸟可以在天上飞, 那飞机在天上飞是不是学鸟的呀? ”“那当然啦, 人们就是根据鸟的飞行设计出了飞机呀。”原本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一些本领, 听到这段谈话后我灵机一动, 增加一部分教学内容:“我们还通过动物的一些特殊本领发明了什么东西? ”我的提问引起孩子们的热烈讨论, 他们说得不亦乐乎:“潜水艇是学鱼的本领。”“雷达是学蝙蝠的本领。”“坦克的炮筒就像大象的长鼻子。 ”……孩子们互相交流着、探讨着、学习着 , 从中不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其实,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 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涵于其中的价值, 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 让孩子在自由、自主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 从而获得有效发展。

三、把握尺度, 建构有效提问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认为, 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 而一个无效的问题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而且越说越绕、越问越糟, 最后导致活动的失败。为了提高提问质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提问的程度

提问要清晰、简短、围绕中心。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适应幼儿现有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 即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并且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实践表明, 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 大多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 不能太空洞。

2.提问的方式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 注意目的性, 力求少而精, 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紧扣教学重、难点, 反映幼儿的实际需要。同时提问要灵活多变, 注意多样性。提问还要注意避免单调重复, 可多角度、多方式地变换提问方式。在一个大问题后紧跟几个辅助性小提问, 特别是能激活幼儿思维的追问性提问, 以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3.教师的评价

对于幼儿的回答, 教师应加强有指导的评价。如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程度相当的肯定给予回应, 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 便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教师要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 并把“果子”摘下来。如:肯定正确的观点, 并进一步诱导追问, 激发幼儿再思考, 或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 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

总之, 提问是一门艺术,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幼儿思维的发动机, 能开启幼儿思维的大门, 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会反思, 进行有效调整

反思,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是对教学的不断反馈———调整———再实践,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阶梯。那么如何做好反思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培养凡事反思的习惯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养成每天反思、每事反思的习惯, 并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反思的结果记录下来, 在反思中不应只对教学的现象进行分析, 更应关注“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为什么”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改进的途径。

2.采取多途径的反思方式

可以向其他老师讲述自己教学的方法与体会, 从中发现问题, 或请别人就自己的做法发表意见, 从交流中反思教学的得失。同时, 还可以听优秀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阅读优秀教师的教案, 并与自己的教案、教学进行比较, 这样比较容易发现问题。

当然, 我们不能为了反思而反思, 为了调整而反思, 要提倡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分析教学之所以取得有效性的原因, 这样反而让反思者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使幼儿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幼儿园集体教学 第9篇

一、利用日常教育, 渗透环保知识

环境保护包括大气、水源、森林、野生动植物和土壤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日常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渗透有关的环保知识, 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如:我们利用晨间活动组织幼儿看自然角的植物、利用晨间谈话时与幼儿共同讨论一些环保问题, 并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环保常识、利用散步感知大自然的美, 呼吸新鲜的空气, 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名称及特征, 懂得人类要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道理。同时, 在幼儿园内提供废电池箱、环保走廊;在班上设计环保主题墙面、评选环保小卫士, 让幼儿以环境小主人的身份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中。

二、抓住教育契机, 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

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 除了教学活动、游戏外, 日常生活管理也是其中一大环节。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将抓住各种机会开展环保教育, 如;洗手时, 我们将教育孩子要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 学会洗完手关紧水龙头等;吃饭时要爱惜粮食, 不掉饭菜;散步游玩时, 则教育幼儿不践踏草地, 不摘花、不攀摇小树, 不乱扔果皮、纸屑, 看见地上有垃圾要捡起来放进垃圾箱里。平时, 要求幼儿收集旧挂历、泡沫板、易拉罐等, 不把它们当垃圾扔掉, 拿回幼儿园作为手工等材料, 这样既能节约能源又可减少污染。每当发现孩子有错误行为时及时制止, 帮孩子分析错在哪里, 从而使幼儿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进行家园合作, 强化环保行为

对幼儿的环境保护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 家长也要配合幼儿的教育工作。3~6岁幼儿的模仿性极强, 具有无意识、自发性的特点, 在幼儿园中,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 在家庭中, 父母自然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 因此也同样要求家长应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家长可通过实事记录, 打电话等方式将幼儿在家中的环保行为告知老师, 告诉大家, 并给于一定的表扬, 能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 从而使幼儿的环保行为持续保持下去。对幼儿来说, 家园配合尤为重要, 否则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 幼儿环保教育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 让家长了解幼儿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可行性。

四、利用专题活动, 规范环保意识

我利用教室空间, 墙面, 设计以环保为主题的内容, 以及在各个角落贴上环保指示语。如:在盥洗室水龙头旁我们贴上了“清节约用水”, 在垃圾桶旁边贴上了“请不要乱扔垃圾”等口号。这些标记随时提醒幼儿要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 不乱扔垃圾, 甚至幼儿们还能相互提醒洗完手后关紧水龙头, 地上有了垃圾也能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在教室墙上布置了“环保小卫士”, 幼儿每做一件保护环境的事, 就自己把内容画好贴上, 并根据这些图画, 每周评选一名环保小卫士。在各个区域中, 也放置了相应的物质。如“美工区放置了垃圾桶, 还收集了各种挂历, 泡沫板, 易拉罐等, 幼儿们把这些作为美工材料, 制作出了可乐娃娃, 小汽车, 滑稽人等玩具, 真正体验了变废为宝的乐趣,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 幼儿都能自觉地将垃圾扔进垃圾桶。此外, 在幼儿玩好后, 还要求他们主动的把活动区整理一遍, 使环境保持整洁。

教育的途径是有专题性活动, 有渗透性的活动, 也有随机性的活动。我们就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机会开展环保教育, 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如: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 我们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 我们就抓住这一现象进行随机教育, 首先我们个幼儿上了一节有关的“纸“的活动,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 同时了解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 大家必须要节约用纸。在如何节约用纸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 通过游戏让幼儿主动许多废止是可以再次利用的, 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纸篓箱让幼儿将废纸都放进纸篓, 统计比较一天班级浪费的纸张数量。通过教育活动课现在班内处处干净、整洁, 哪儿有纸屑幼儿都会主动捡起, 自来水漏水会跑去关紧, 每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会为自然角的绿化浇水。我们还在班级中开展劳动课:如, 带幼儿到户外拣去草地上的杂物, 擦洗幼儿园的栏杆、瓷砖。所有这些活动, 既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方面, 又对幼儿进行了劳动观念的培养。

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时间已为人们所认同, 因此, 环保教育的时间定位一定要从“未来”前移到“现在”, 重点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决定将来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为此对幼儿进行了热爱自然, 启蒙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逐步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增强了他们对保护环境应有的责任感。

幼儿园集体教学 第10篇

【教学片断一】

小班语言活动《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中,老师将活动室里布置成果园,果树上黏贴着卡纸剪成的红苹果、黄香蕉等,孩子们戴着毛毛虫的头饰参加活动。随着老师语言的引导,幼儿跟着老师在小椅子上“睡觉”,当天亮了时,老师带领幼儿做早操,肚子饿了就出去找吃的,当老师讲到“毛毛虫吃掉一只红苹果”时,幼儿集体离开小椅子,去果园“吃掉”一只红苹果;以此反复,当老师讲到“毛毛虫吃掉两根黄香蕉”时,幼儿再次离开小椅子,去果园“吃掉”两根黄香蕉……

【教学片断二】

大班绘本阅读《月亮的味道》中,教师精心制作了绘本PPT,引导幼儿观看PPT,通过提问、情境表演等让孩子掌握绘本中的重复对话。设计了游戏环节,让幼儿通过合作游戏“垒高”,体验绘本中小动物不怕困难、合作、坚持的美好情感。在活动最后,请幼儿用绘画的方法续编绘本。

小班语言活动《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中,老师煞费苦心创设环境,制作头饰,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故事,但花哨的环境创设却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的注意力全都在果园上,去果园“吃水果”时,孩子便在果园中流连忘返,他们只专注和兴奋于“果园里有什么、我最喜欢的水果”等,很少有及时“吃”好果子回到小椅子上的,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安静下来,大大影响了老师教学环节的开展。

大班绘本阅读《月亮的味道》中,老师在绘本阅读活动中融入社会、健康、美术等元素,看似面面俱到,综合性强,幼儿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但眼花缭乱的同时,幼儿甚至没有细致地观察封面,完整地阅读绘本,幼儿绘本学习的目标达成方面则大打折扣。

小学教材上有一篇课文:《剪枝的学问》,果农每年冬天都会把果树上多余的枝条剪掉,因为那些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徒长枝”会夺走养分,影响果树的产量。课文通过浅显的事例让我们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纵观教学片段中所述现象,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里,何尝不需要我们来“剪枝”呢!剪一剪枝,去掉“花哨”的,让集体教学活动回归“本真”,让它变得简约、有效。

一、玩教具的制作——化繁为简

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具制作应该遵循:简约、高效、贴近生活、一物多用等原则。

根据活动内容,片段一中的果园可以简化为桌面操作材料——水果模型或图片,每个孩子的毛毛虫头饰可以简化为一只毛毛虫手偶,这样,老师可以操作毛毛虫手偶,直观地让孩子观察到毛毛虫分别吃下的东西。所有的教具可操作性强,且可以重复使用。片段二中老师所制作的绘本PPT,让孩子们对图书没有一个具体的感知,体验不了图书的真正魅力。我们可以直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绘本,根据幼儿阅读的需要随时观察绘本前后内容,感受翻书阅读的过程,而这些要在PPT中体现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另外,老师夸张、丰富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和巧妙的引导等在集体教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是重要的“隐性教具”。案例一中如果没有毛毛虫头饰,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扭扭身子学毛毛虫爬,或是勾起手指弯弯扭扭,孩子们便马上身临其境,变身毛毛虫。

又如在语言活动《小猫找尾巴》中,原教案的活动准备为:1.小猫找尾巴的图片。2.一只玩具小猫。3.磁带。考虑到小班幼儿集体活动的特点,老师把活动准备作如下改动:1.小猫头饰。2.布尾巴一条。3.背带裤一条。在活动中,老师戴上小猫头饰,装上小猫尾巴,开心地跟宝宝们打招呼。当“小猫”穿上背带裤惊讶地发现尾巴不见了时,宝宝们个个身临其境,着急地帮小猫找起尾巴来,发现尾巴后一个个雀跃不已!在找尾巴的过程中宝宝们自然地习得了简单的方位词,而且能自发地跟着老师一起表演讲述。

教具的变化、简化或是减少,但却能更简约高效地达到活动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又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活动环节的设计——直击主题

1.去除不必要的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细化的教学目标,这样活动目标和活动环节才能匹配。片段一中,毛毛虫睡觉、做早操的环节过于冗长和反复,毛毛虫一共吃了五次东西,五次都是这样的一个程序,以至于后来很难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做早操的环节跟活动目标完全没有联系,所以这样的环节要去除掉,让活动过程更加紧凑、有效。

2.去除不必要的内容

片段二中,因为其他领域内容的加入,绘本阅读活动变了味,违背了原来活动的既定目标,在有限的集体教学时间中,每一个环节老师都想涉及,每一个环节都草草收场,活动的重难点得不到体现。去除不必要的内容,让集体教学活动“轻装上阵”,更好地达成预设的活动目标。

三、教学语言的把握——有取有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语言的把握也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

活动过程中,去掉无关紧要的导入语言、提问、回应等,把教学语言变得简练、开放,在幼儿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总结、回应、鼓励,更好地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如,在绘本活动《月亮的味道》导入环节中,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夜里圆圆的月亮的味道吗?月亮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建议老师将提问合并提炼一下,变为:“你觉得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在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时,直接提问:“仔细看看封面,你有什么发现?”而不是提问:“封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等等。这样的提问更简练易懂,更具开放性,更能激发幼儿创造性地表达。

幼儿园集体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 集体教学活动 效率 提高

幼儿园的活动多数是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效率是幼儿园应该长期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孩子们发现知识的多少、能力和情感增长的幅度、师幼是否在活跃、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活动,这三者之和所达到的分值越高,说明课堂教学效率越高。教师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应该做到:

一、教师要策划设计出好的课案

教案设计时关键要把握好几点:

1.孩子。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基础,包括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已有经验、兴趣需要等,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设计教学对策。我在设计课案《会变的月亮》时,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猜谜语引出“月亮”,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看见的月亮的样子。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通俗易懂,而且趣味性很强,孩子们很感兴趣。

2.课标和教材。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其次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了解不同层次孩子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等。要编写一份好的教案,要求每一位教师能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孩子的知识现状、能力现状,还要了解课标、大纲等,单靠一个人的思维去考虑还不足,还需要备课组的群体力量,备课组成员要认真探究、通力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3.在教学活动采取的形式上不仅要注重课案设计的生动有趣,还要注意设计时要有孩子们听的,要有孩子们看的,要有孩子们想的,要有孩子们做的,更要有他们创的东西。听的、看的均是教师的新授知识部分,而想的、做的、创的才是孩子们对新知识获得的过程,是教师对传授新知识巩固的过程,是孩子们反馈所学知识的过程,它也是体现课堂效率的环节。

4.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铺垫性、启发性的问题。一堂课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要当好孩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一角色

当我们教师设计好课案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导演”的环节,我们的孩子就是“演員”。

1.教师是组织者。教师是每一堂教学活动的发起人,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均是组织者的分配和安排。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孩子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孩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彻底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孩子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2.教师是引导者。当今提倡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不断的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要求我们教师一改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注重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孩子尊重,这样才会使孩子乐学、爱学、喜欢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们才会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来。

3.教师是参与者。当孩子们在活动的操作环节以及自主活动环节中的,教师的参与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使活动多了些活力,少了些沉闷,使孩子们更有了方向,少了迷茫。

4.教师还要有一定的随机性。教师是孩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同时,还要具备一种随机性。因为在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活动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个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个途径。

教学反思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教学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借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孩子们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而后,再进一步分析所发生的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教育教学的策略。如此更替,成为连续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反思,形成习惯并且将反思的结果自觉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吗!

幼儿园集体教学 第12篇

所谓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在了解和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生活习惯的基础上, 幼师有计划组织地活动。根据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数量, 可以将幼儿园集体活动分为全部教学、部分教学和单个教学三种。要知道, 幼儿园集体教学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整个班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大致相同的事, 而活动的策划与过程监管都是由幼儿园教师来负责的。这种教学形式, 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有秩序地把控教学过程, 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水平。但是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却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 也就是没有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幼儿、教学氛围这三部分组成的。在这当中, 教师是作为组织者和设计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 评价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成效如何主要就是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获得;而教学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 它是教师和幼儿活动的载体。

二、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途径

教师如果采取以前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而且教学效果也比较差, 幼儿没办法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 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 幼儿的感受和获得是相当重要的。一次好的集体教学活动就是要幼儿在活动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 充分掌握幼儿发展特点是基础

我们知道,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和核心,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内心需求和教师教学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清楚地掌握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 同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活动的主题、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等。由于幼儿处于“自发性”的时期, 教师可能很难把握幼儿的需求和发展特点, 但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幼儿的生活, 关注幼儿的需求, 使得设计出来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可以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

(二) 营造轻松自由的互动氛围

教师、幼儿和教学氛围这三个因素中, 幼儿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中心, 互动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于教师, 但是互动的前提是有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要营造出使幼儿觉得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那么在营造氛围之前, 就要先考虑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为幼儿营造一种健康、有趣的活动氛围, 让幼儿可以在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成长。

1. 互动氛围的安全系数要高

我们知道, 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不是很高。教师在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时务必要注意安全, 清除不安全的因素。只有在安全的教学环境下, 才可以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参与集体教学活动, 同时也使自己对幼儿安全担心的顾虑有所减少, 不会过多地去干涉幼儿的自由活动, 幼儿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2. 所营造的氛围能够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为了更好地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果, 让幼儿可以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 幼儿园教师在营造氛围时就要考虑到幼儿的需要和情感。这种氛围是要适合儿童的, 与儿童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较为吻合的, 使幼儿可以较快融入到活动中去。另外, 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所收获和体会, 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3. 氛围的可参与性要高

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如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要用一种亲切和蔼、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幼儿, 切不可忽视幼儿的自尊。集体活动的氛围是平等的、轻松的、自由的, 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 在活动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 预设相应的活动策划和课程设计

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之前, 务必先设计活动的具体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与紧急处理方法, 这是非常重要的。而预设课程则是编制课程工作的一部分, 预设的课程是将社会需求和教学目的相结合, 注重组织和执行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科学性。预设相应的活动策划和课程设计要求老师要以儿童的需求和爱好为前提, 设计出灵活的、可行性高的课程活动。要知道, 幼儿处于自发的成长时期, 这就是活动策划和课程设计需要预设的原因。具体来说, 在预设时务必要遵循相应的计划和逻辑思维。

(四)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幼儿园教师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有责任营造出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氛围, 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好教学水平。可以看出, 幼儿园教师自身的教学修养和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高低。幼儿能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教学活动中, 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教师的喜好程度。一般来说, 幼儿会比较喜欢那些耐心、细心照顾他们的教师。如果幼儿觉得教师“高高在上”“高不可攀”, 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 不愿意和老师接触, 这是不利于教学的实施的。所以, 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素养和教学水平, 还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 这样就会比较容易使幼儿“亲其师, 信其道”。

三、结语

如何组织好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总的来说,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务必要以幼儿为中心, 通过教师、幼儿、教学氛围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 保证了集体教学活动可以有秩序、有计划的进行, 帮助幼儿更健康地成长, 从而提高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返回生活世界教育学:教育何以面对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J].教育研究, 2012 (01) .

[2]程丽英.解读儿童文化——兼析童年真的消失了吗[J].当代学前教育, 2008 (03) .

[3]秦玉芳.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矿压观测技术下一篇:变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