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灌浆范文

2024-05-11

综合灌浆范文(精选7篇)

综合灌浆 第1篇

某大型国家物资储备处位于韶关市郊区, 地处广东最北端浅丘地段, 地形条件比较复杂。我公司承建该储备处改扩建工程的建构筑物标段工程, 工程重点为多个大型油罐基础的施工, 在前期的勘察报告, 罐区存在三个较大土洞需要处理加固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该工程所在地处南岭山脉南部, 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 火成岩分布极广, 地层发育基本齐全, 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 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 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

2 施工经验介绍

2.1 前期钻探

从勘察报告反映, 完成36个钻孔, 有5个钻孔发现溶洞, 洞顶基岩深度为26.10~35.00m, 洞体垂直高度0.50~6.60m, 有3个钻孔发现土洞, 洞顶埋深为23.50~35.70m, 洞体垂直高度为2.30~4.05m。根据设计要求, 需对三个土洞、溶洞进行充填加固。该三个土洞、溶洞分为全填充和半填充两种类型, 对全填充型土洞采用袖阀管注浆处理, 对半填充型土洞采用低标号水泥砂浆钻孔填出与袖阀管灌浆固结处理。

2.2 施工准备

由于前期的勘察仅为大面积的测探, 为确保施工质量需对土洞、溶洞的范围进行钻孔检查, 钻孔分为:一序孔 (8m×8m) 、二序孔 (4m×4m) 、三序孔 (2m×2m) , 一序孔施工全部全孔取芯, 准确确定需加固土洞的埋深、厚度、边界、充填情况, 以便采用不同的施工顺序施工;二序孔既是灌浆孔又是检查孔和出气孔, 以便于灌浆过程中减少洞内气压, 加速浆液洞内充填达到加固施工的效果。

钻孔布设需根据勘察报告及设计要求提前确定, 经过研读勘察报告及咨询设计单位, 现场决定采用“隔三跳三”的方式布孔, 在探明存在土洞的地质钻孔的中心点位置处先确定一个一序孔, 以该点为中心沿纵、横向每隔三个孔便是一个一序孔, 间距为8m×8m, 呈正方形网格状。施工一序孔时采用从中心向外渐次推进, 一边施工一边判定洞体边界 (结合剖面变化判定) , 根据判定结果确定是按网距还是按网距的一半向外施工“外跳一序孔”。当外跳一序孔未见到洞体时, 要回跳内插一序孔, 孔距为一序孔网距的一半, 即4m。在一序孔8m×8m网格中心布设二序孔, 网距4m×4m;二序孔网格中心布设三序孔, 网距2m×2m, 详见图1。

同时在施工现场开挖一个直径为一米, 深一米的土洞作为搅拌灌浆的搅拌桶。对PVC袖阀管进行加工制作 (见图2)

3 加固施工

根据地质情况及现场施工需要, 项目部决定采用XY-1130型钻机钻孔, Φ90~110钻头, 采用泥浆护壁钻进, 孔深至洞体底板灰岩。

3.1 对全填充型土洞的加固处理

施工顺序:放线定孔→钻一序孔→钻二、三序孔→浇灌套壳料→下袖阀管→固管止浆→灌浆。

浇灌套壳料:套壳料又称封闭泥浆, 当钻孔到达设计深度后从孔内灌入封闭泥浆, 其作用是封闭单向阀管和钻孔壁之间的空隙, 迫使从灌浆孔内开环, 压出的浆液挤破套壳料注入四周土层。套壳料的配合比 (重量比) :水泥:粘土:水=1.0:1.50:1.88, 灌注量为1.3 (钻孔面积-袖阀管面积) ×灌浆高度。

下袖阀管:下花管至洞体顶底板之间, 花管上接实管到地面以0.2~0.3m。

固管止浆:用水泥浆液, 其配合比 (重量比) : (水:水泥=1.0:1.5) , 浇灌量为套壳料以上至孔口。

灌浆:用灌浆泵注入水泥粉煤灰浆, 其配合比 (重量比) 为: (水泥:粘土粉:粉煤灰:水=1.0:0.08:0.06:1.0) , 灌浆段分段长度为1.0~2.0m, 开环压力为0.3Mpa, 灌浆压力为0.2~0.6Mpa, 灌浆速度顶底板边界15~20L/min, 其他部位20~30L/min。灌浆量通过搅拌桶容积, 灌浆泵的灌浆压力和浆液流量来控制。终灌标准是在灌浆压力下, 灌入量小于1~2/L稳压15min。

3.2 对半填充型土洞的加固处理

对半填充型土洞的加固处理基本与全填充型的相同, 只在于施工顺序有点差别放线定孔→钻一序孔→下袖阀管→灌水泥砂浆→钻二、三序孔→浇灌套壳料→下袖阀管→固管止浆→灌浆。

3.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 浆体应按照设计确定的配合比, 灌浆体浆需充分搅拌均匀, 在灌浆过程中要缓慢搅拌, 用比重计测得浆液浓度, 配合比误差≤5%, 并应在注浆过程中不停缓慢搅拌; (2) 根据套壳料的凝固时间确定灌浆时间, 要分序、分段灌浆, 宜采用先外围后内部, 先下后上的灌浆顺序, 严格控制每段灌浆的长度在0.33m, 每段之间要有一定搭接量, 加固体的顶底板必须复灌; (3) 严格按灌浆压力灌浆, 压力表损坏的灌浆泵不得使用, 控制灌浆速度, 严格执行吸浆量<1~2L/min, 稳压15min的终灌标准。为了避免活动地下水稀释浆液或将浆液带走, 底板注浆时适当掺加速凝剂; (4) 严格执行边施工边自检的质量保证技术措施:灌浆分段长度为1.0~2.0m, 开环压力为0.3MPa, 灌浆压力0.2~0.6MPa, 灌浆速度顶底界15~20L/min, 其他部位20~30L/min。灌浆量通过搅拌桶体积, 灌浆泵的灌浆压力和浆液流量来控制, 终灌标准是在灌浆压力下, 灌入量小于1~2L稳压15min; (5) 洞底注浆:应增加注浆量, 尽可能使洞体底部形成一个整体; (6) 洞顶注浆:为保证洞顶板的稳定性, 洞顶板附近注浆时应适当增加注浆量; (7) 注浆前应进行有效封孔, 保证分段注浆时各段之间不串浆。同时为保证浆液不至于跑的太远, 应采用间歇定量分次注浆的方法; (8) 注浆施工时, 应在每一个洞体地表设置3~5个水准观测点进行监测, 钻孔注浆时, 应将其相邻孔作为观测孔, 观察孔内排气、排水、冒浆等情况, 并做好详细记录, 以确定浆液扩散情况;不允许地面产生裂缝和抬升情况, 一旦发现地面有产生裂缝和抬升倾向, 必须及时调整注浆压力和注浆量。

3.4 施工质量检验

3.4.1 检验时间:注浆结束28天后进行;

3.4.2 检验项目及标准:

(1) 标贯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半填充、全填充的土洞溶洞, 以注浆孔为圆心, 半径0.5m范围内, 经处理的原有充填物的标贯击数N63.5最小不低于8击, 平均不低于10击; (2)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半填充、全填充的土洞溶洞, 对于灌入的低标号混凝土体, 取样做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其标准为不小于2.0Mpa。

3.4.3 检验要求

(1) 检测点布置:半填充、全填充的土洞溶洞, 经处理的原有充填物, 标贯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在平面上, 随即布置检测点, 一个检测点做一种检测;剖面上, 每一个检测点、原有充填物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均取样; (2) 检验点数:每种检验点数量占注浆钻孔数量的1%以上, 并不少于3个; (3) 若某个检验点达不到要求, 应在检验点附近取2个点进行复核;复核指标达到要求, 则仅处理检验不合格处, 否则对检验划定范围内地基进行全部处理。

4 结束语

随着施工地点的越来越广泛, 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地质情况越来越复杂, 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的情况越来越多, 要求施工、设计人员在优化现有加固技术的同时也要广开思路, 多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施工技术, 建立起质优价廉、高效持久的专利技术,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分一杯羹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在现场的大型油罐基础施工工作体会, 针对复杂地基的加固处理工作经验介绍。

关键词:土洞溶洞,灌浆,加固

参考文献

综合灌浆 第2篇

湖南岳阳市某水库枢纽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 总库容1386万m3, 最大坝高为28.38m, 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城市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 水库距离市区12 km。2001年大坝经安全鉴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①坝体填土压实质量差, 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坝体存在渗漏, 坝后坡出现大面积散浸;②第一、二期填土接触面存在渗漏;③坝基清基不彻底, 坝体填土和坝基接触带存在渗漏;④坝基土松散透水, 达不到设计要求, ⑤左右坝肩局部存在渗漏等问题, 大坝安全类别为三类。

因此, 急需对该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处理, 否则水库一旦出险, 将给下游附近的乡镇共计几十万居民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 水库库坝防渗加固方案的选择

针对本工程坝体、坝基与坝体接触带以及坝基存在的问题, 应采用综合防渗加固方案, 建立可靠的防渗体系并提高部分坝体密度。根据国内经验和本工程实际情况, 对以下3个方案进行了比较。

方案1:槽孔式混凝土防渗墙方案, 墙厚0.6 m;

方案2:高压旋喷桩柱列式防渗墙与坝体劈裂灌浆方案, 防渗墙厚0.54 m, 两道劈裂灌浆厚0.20 m。

方案3:高压喷射防渗墙与坝体劈裂灌浆方案, 防渗墙厚0.2 m, 两道劈裂灌浆厚0.2 m。

3 三种防渗加固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见表1

经过方案优化比选, 选用高压喷射防渗墙与坝体劈裂灌浆相结合的加固方案。即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法形成的水泥粘土砂浆帷幕板墙处理接触带渗漏, 其原理是用高压水、气或浆切割地层, 灌注水泥浆, 升扬和置换土层中部分细粒土, 根据需要形成柱、板、墙或它们的结合体。采用劈裂灌浆加固土坝坝体, 是利用土坝坝体最小主应力作用面和坝轴线方向一致的规律, 根据水力劈裂 (泥浆劈裂) 原理, 沿坝轴线布孔, 灌入合适的浆液, 进行控制性劈裂灌浆。即:使浆液充填裂缝并与浆脉连通的孔洞、渗漏带也被浆液充填, 同时浆压将筑坝土压密, 最终在坝内顺坝轴轴形成密实、垂直、连续、有一定厚度的浆脉防渗体, 使坝体劈裂灌浆和接触带高压喷射防渗墙形成联合的防渗帷幕。使防渗布置更加合理, 减少投资, 从而达到优化防渗加固的目的。

4 水库库坝防渗体系的设计

1) 高压喷射防渗墙轴线与设计坝顶轴线重合, 劈裂灌浆第1排在坝轴线上游1.0 m, 第2排在坝轴线下游1.0 m。

2) 高压喷射防渗墙主要处理坝基接触带、覆盖层渗漏问题, 因此防渗墙深度穿过覆盖层, 并深入基岩1.0 m;劈裂灌浆主要处理坝体填土渗漏问题, 深度穿过坝体达到覆盖层顶面。

3) 高压喷射防渗墙顶插入土坝坝体长度为土坝设计水头的1/5~1/10。本次设计高压喷射墙与劈裂灌浆搭接4.0 m。高压喷射防渗墙为高4 m~14 m的地下矮墙。

4) 灌浆顺序应先劈裂灌浆后高压喷射灌浆。施工参数应在设计参数的基础上现场试灌确定。

5) 防渗体系轴线长415 m, 防渗体结合见图1。

5 水库库坝劈裂灌浆设计和施工

5.1 劈裂灌浆设计

(1) 设计依据《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 (SD266-88) , 并结合本工程和吸收国内先进经验。

(2) 根据本工程均质坝土料和国内经验, 采用两道劈裂灌浆。1道灌浆劈裂宽度小, 灌浆次数多, 两道厚度比1道大而且比较均匀。特别对水平砂砾层, 两道灌浆之间能灌入较多的浆液, 有利于提高防渗效果。

(3) 劈裂灌浆钻孔深达到覆盖层顶面, 灌浆到设计坝顶高程58.30 m。

(4) 劈裂灌浆轴线距坝轴线上下游各1.0 m, 钻孔终孔间距一般为5.0 m, 分两序施灌。第一序孔间距为10 m, 第二序孔间距5.0 m, 两排孔间距2.0 m, 梅花形布孔。灌浆顺序为先灌上游一排孔, 后灌下游一排孔。

(5) 单排灌浆形成的浆脉凝结体厚度0.1 m, 两排平均厚度0.20 m。

(6) 浆脉凝结体技术指标:浆脉28 d抗压强度≥1.0 MPa、渗透系数≤i×10-7cm/s、渗透破坏坡降≥500, 允许坡降[J]取80。

(7) 使用水泥粘土浆, 水泥掺量占总干料重的30%, 掺缓凝剂为水泥重的1%。浆液水与干料之比为0.8~1.0, 浆液密度≥1.5 g/cm3。

(8) 灌浆用土料, 以粉质壤土为好。土料选择应满足塑性指数8~15;粘粒含量30%~50%, 粉粒含量30%~50%, 砂粒含量10%~30%, 有机质含量小于2%, 可溶盐小于8%。

(9) 渗流计算表明, 本工程防渗墙削减水头差为土坝上下游水头差的40%~50%, 本设计按60%计。校核洪水位与下游水位差为25.60 m, 削减60%后, 防渗墙承受水头差为15.36 m。

防渗墙厚度计算:

undefined, 满足要求。

(10) 钻孔起裂压力计算:PB≥mσ3+nσ2

式中:PB——钻孔起劈力

σ3——坝体钻孔注浆管出口平面小主应力, 一般由试验确定。

σ2——土体的抗拉强度, 由试验确定。

m、n——系数, m=1~2, n=0~1。

本工程钻孔起裂压力估算最大不超过0.4 MPa, 确定压力由试验确定。

(11) 注浆压力计算:

P1=ΔP+γ浆h-ηh

式中:P1——注浆压力;

ΔP——孔口压力表读数;

γ浆——浆液比重, 取1.5 g/cm3, 如h=20 m, γ浆h=0.3 MPa, 已接近起裂压力;

h——注浆管垂直长度;

η——管壁阻力系数, 与管径有关。

5.2 劈裂灌浆施工

水库库坝劈裂灌浆施工流程如图2所示。

(1) 钻孔深度至设计深度;钻孔清度:孔位±5 cm, 斜度≤2%。

(2) 浆液为水泥粘土浆, 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使用专用机械制粘土浆, 二次拌合按规定和计算投放水泥拌合均匀。

(3) 灌浆工艺:①劈裂式灌浆应先灌河槽段, 后灌岸坡段;采用孔底注浆全孔灌注的方法;②灌浆开始先用稀浆, 经过3分钟~5分钟后再加大泥浆稠度。若孔口压力下降和注浆管出现负压, 应在加大浆液稠度, 浆液的容重应按技术要求控制;③在灌浆中, 应先对第一序孔轮灌, 采用“少灌多复”的方法。待第一序孔灌浆结束后, 再进行第二序孔;④每次最大灌浆量应按设计要求控制, 每孔灌浆次数一般为5次~10次。灌浆压力为0.2 MPa~0.4 MPa;⑤岸坡坝段的劈裂式灌浆, 可采用加密孔距, 减小灌浆压力和1次的灌浆量, 轮灌或几孔同时灌注, 增加复灌次数的方法。

(4) 灌浆综合控制:①每次灌浆坝肩位移不得超过3 cm;②孔口压力小于设计灌浆压力或施工试验修正压力;③坝顶裂缝小于2 cm, 停灌后裂缝闭合;④河床段每米每次灌浆量不超过1 m3, 岸坡段小于0.3 m3;⑤两次灌浆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天 (水泥粘土浆) 。

(5) 终灌和封孔:①当浆液灌到孔口, 经过连续复灌3次不再吃浆, 即可终灌;②当浆液灌到孔口, 压力、位移和裂缝超过容许值时, 即终灌;③封孔一般用稠液充孔, 密度≥1.7 g/cm3, 保持灌至顶面。

6 高压喷射防渗墙设计和施工

6.1 高压喷射防渗墙设计

(1) 根据规范《水工建筑物地基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规范》报批稿 (2001年5月) 设计。

(2) 墙的结构:喷射防渗墙为折板式结构, 见图3。

(3) 设计参数:喷射直径D≥1.5 m, 孔距1.3 m, 折角25°, 摆角30° (±15°) , 搭接长度≥20 cm, 防渗墙厚度≥15 cm~30 cm, 平均厚度20 cm。

(4) 灌浆材料使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 纯水泥浆, 浆液密度≥1.5 g/cm3, 水灰比1.0左右。使用减水剂, 掺量为水泥重的1%。本工程墙体凝结后为水泥粘土砂浆体, 28 d后有较高的强度、较小的渗透系数和较大的破坏坡降。

(5) 墙体技术指标:墙体28 d抗压强度≥2 MPa、渗透系数≤3×10-7 cm/s、破坏坡降≥500, 允许坡降[J]取100。

(6) 厚度验算:

undefined, 满足防渗要求。

防渗墙厚度验算表明, 本工程采用小于20 cm厚的薄墙施工技术, 即可满足要求。

6.2 高压喷射防渗墙施工

其施工流程见下图4:

主要施工工艺如下:

(1) 施工参数:水压P=30 MPa~40 MPa;压缩空气压力0.7 MPa, 气量0.6 m3/min~1.0 m3/min;水泥浆压力0.1 MPa~0.3 MPa, 流量80 L/min;提升速度5 cm/min~10 cm/min;喷嘴直径1.2 mm~3.0 mm。

(2) 沿坝轴线布孔。终孔间距1.3 m, 分两序灌浆, 一序孔间距2.6 m, 一、二序孔间距1.3 m。

(3) 钻孔直径D=98 mm~118 mm, 定位精度5 cm, 斜孔小于1%, 钻孔深度穿过土坝、覆盖层至风化花岗岩表面下1.0 m。

(4) 在检查各项施工参数合乎要求后, 即可按《高喷灌浆施工细则》施工。

(5) 钻孔。预先进行场地平整, 挖好排浆沟, 做好钻机定位, 泥浆固壁回转 (或冲击) 钻进。造孔过程中做好充填堵漏, 使孔内泥浆保持正常循环, 返出孔外, 直至终孔。跟管钻进。边钻进边跟入套管, 直至终孔。钻进时应注意保证钻机垂直, 偏斜率宜≤1%。

(6) 下入喷射杆。泥浆固壁的钻孔可以将喷射杆直接下入孔内, 直至孔底。跟管钻进的钻孔, 有两种情况:①拔管前在套管内注入密度大的塑性泥浆, 注满后, 起拔套管, 边起拔边注入, 使浆面长期保持与孔口齐平, 直至套管全部拔出, 而后再将喷射杆下入孔内直至孔底。②也可先在套管内下入管壁匀均的PVC塑管, 直到套管底部, 起护壁作用, 而后将套管全部拔出, 再将喷射杆下入到管底部。

(7) 高喷施工。施工中所用技术参数因使用高喷的方法不同而不同, 应严格按施工技术要求来操作。所用的灌浆压力不同, 提升速度也有差异。对各类地层而言, 若使用同一种施工方法则水压、气压、浆压的变化不大, 唯有提升速度变化较大, 是影响高喷质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 确定提升速度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因地层而异, 在砂层中提升速度可稍快, 砂卵 (砾) 石层中应放慢些, 含有大粒径 (40 cm以上) 块石或块石比较集中的地层应更慢。②因分序而异。先序孔提升速度可稍慢, 后序孔相对来讲可稍快。③高喷施工中发现孔内返浆量减少时宜放慢提升速度。

(8) 回灌。高压喷射灌浆结束后, 拔出套管并采取回灌措施, 喷射完, 由于水泥浆固结收缩, 出现孔口下沉, 对已喷孔进行静压灌浆, 直到浆面不下沉为止。

发现喷浆量不足而影响工程质量时, 可采用复喷技术, 待此孔符合施工要求后, 进行下一孔的施工。

7 防渗加固效果分析评价

灌浆结束后, 随机挖深2.0 m、宽1.0 m的探坑3个, 深坑中劈裂灌浆缝贯通到了坝顶, 最宽处浆脉厚达到30 mm, 孔间浆脉搭接在80%以上, 浆脉清楚, 浆液固结密实。高压喷射灌浆效果经钻孔取样, 板墙厚度、致密性和搭接厚度均达到预期效果。

8 结语

综上所述, 水库除险加固后, 在当年汛期高水位蓄水的情况下, 具体表现为在坝后坡的大面积渗漏湿润和两坝端漏水的现象基本消失, 坝体浸润线水位明显降低0.5 m~1.2 m。满足水库安全运行的要求。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实践并结合工程实例, 分析介绍了某水库库坝防渗加固施工方案的比选;并就该水库库坝采用的劈裂灌浆与高压喷射防渗墙防渗加固技术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了详细阐述, 对其施工及综合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劈裂灌浆,高压喷射防渗墙,防渗加固,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白永年, 马秀媛, 顾淦臣, 等.中国堤坝防渗加固新技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2.

[2]白永年等.土坝渗透破坏的原因及治理技术.水利水电技术.2002年第10期.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S];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9.

[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9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综合灌浆 第3篇

1 绿色化学灌浆技术实施成果和主要化学浆材环境友好水平分析

1.1 绿色化学灌浆技术要点

在《绿色化学灌浆技术研究》一文中, 蒋硕忠先生提出了绿色化学灌浆的五点含义和六个方面的要求, 主要包括浆液无公害、施工无污染、浆液完全固化、固化物耐久性好、对环境友好、提升职业道德等[1]。

绿色化学灌浆的实施应尊重如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 能用水泥浆材解决工程防渗加固问题的绝不使用化学灌浆材料;

第二, 在满足工程防水和基础加固设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选用化学灌浆材料应首选无公害的水玻璃浆材;

第三, 选用其他化学灌浆材料应选用无公害产品, 并注意不要任意扩大应用范围及用量;

第四, 对含致癌有毒化合物的化学灌浆材料建议不用, 若要使用应慎用, 并尽快研究寻找替代用品。

1.2 绿色化学灌浆技术的影响

自绿色化学灌浆技术概念提出10年以来, 原有的大溶剂、高挥发、低成本材料设计理念被打破, 新型材料通过采用预聚、拮抗剂、新型固化体系, 减少或不使用高挥发溶剂等措施, 材料的技术指标、耐久性和环保性能均得到大幅提升, 使这一阶段成为化学灌浆史上发展最快、成果最丰硕的时期。

1.3 化学灌浆材料环境友好水平分析

从材料本身角度看, 四大类化学灌浆材料的环保性能大致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水玻璃和硅溶胶

水玻璃是公认的环保性较好化学浆材, 但它的某些成分也还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耐久性较好的酸性水玻璃, 其中的硫酸兼具高腐蚀和易致毒特征, 对环境也有较大影响。新型硅溶胶材料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环境友好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2) 丙烯酸盐

通过采用丙烯酸镁-丙烯酸钙拮抗体系以及去掉甲撑双丙烯酰胺后, 丙烯酸盐浆液已可做到低毒至实际无毒。但从单一成分上分析, 它还做不到环境友好。

3) 聚氨酯

国内某些聚氨酯灌浆产品溶剂含量过高、耐久性较差、环保性不好, 对聚氨酯材料声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目前仍未恢复。从国际上看, 聚氨酯已可做到实际无毒, 但受其固化机理影响, 不能保证每种成分都是环境友好。

4) 环氧

目前, 国内主要环氧浆材均已做到实际无毒级别, 但还不能保证每种成分都无毒无害。即使是环保性能较好的De neef公司的DENEPOX 40, 其A液中的双酚A、双酚F, B液组分中的异佛尔酮二胺、DMP30等均为低毒材料, 并非完全绿色环保。

由上可见, 如果单纯从材料角度分析, 水玻璃类, 特别是其升级版硅溶胶的环保性能最为优异, 如果固化剂也采用环保系列, 则可认为它是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灌浆材料。丙烯酸盐、聚氨酯和环氧浆材可能含有少量低毒成分, 但均可做到实际无毒级别, 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控状态。

2 化学灌浆的环保目标

从系统的角度看, 化学灌浆的环保目标应以灌前和灌后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变化为依据进行评估, 以“局部加固、严控扩散, 全程环保、水质不变”为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局部加固:受灌部位的防渗堵漏或补强加固达到设计指标, 保证在设计年限内的工程整体的安全、稳定运行, 不要过分提高标准;

第二, 严控扩散:受灌部位以外, 浆液的扩散和影响范围应当适度, 使受灌区域外围地下水仍有一定的自由流动空间, 原有地下水的径流状态尽量保持,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彻底封死, 否则可能会产生意料不到的负面后果和问题, 且很难挽回;

第三, 全程环保:设计和施工中应将环保因素纳入其中, 采用环保性好的浆材, 使用密闭性设备, 以控制性灌浆工艺进行灌注, 保证全程环保;

第四, 水质不变:灌浆结束后及运行期间, 地下水的水质不因化学灌浆原因发生明显改变。

3 化学灌浆环保体系的两个要点

为达成上述目标, 应当从系统化的角度看待化学灌浆, 并建立化学灌浆环保体系。

简单来说, 化学灌浆环保体系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用尽可能少的环保浆材解决工程问题”。要点有两个, 一是少灌浆, 即进行控制性灌浆, 二是灌好浆, 即采用环保型材料, 用环保型工艺进行灌注。

众所周知, 与水泥基灌浆材料相比, 化学灌浆材料的环保性能具有内在缺陷, 且因化学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彻底解决, 因此, 如何在保证工程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控制性灌浆, 尽量减少浆材用量, 控制扩散范围, 减少对受灌区外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 是更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

4 化学灌浆环保体系的要素之一:控制性灌浆

化学灌浆材料是真溶液, 但其灌注过程仍然是可控的。实际上, 提高化学灌浆的可控性, 减少浆材用量, 兼具“技术可靠、经济可行、进度可控、环境可保”四个方面的特征, 是化学灌浆行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作为典型的渗透性灌浆, 化学灌浆可以用裂隙群的梯次均化和填充理论来获得简要解释。概括地说, 浆液首先填充较大裂隙, 当其填充到与中等裂隙相当时, 整个受灌体已均化为中等裂隙而不存在大裂隙, 因此中等裂隙开始充填, 一直到小裂隙和微细裂隙。因此, 从环保的角度看, 大裂隙尽管条数很少, 但其很容易发生流窜过远问题, 需要重点防范。为此, 可以采取如下的两次封闭措施:

1) 外围封闭, 提前均化

对于地基与基础处理工程而言, 外围封闭指的就是水泥灌浆所形成的帷幕。它的标准一般是3 Lu。该帷幕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在化学灌浆前已经进行了均化, 大中小裂隙基本消失, 整个受灌体处于均化后的微细裂隙状态, 利于化学浆液的均匀填充和固化;第二, 当帷幕透水率达到3 Lu以下时, 受灌地层中的地下水的流速已经很小, 极大地降低了浆液随地下水流远窜的可能性,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环保效益。因此, 必须做好水泥灌浆。如果必要, 可以考虑采取磨细水泥甚至快凝型化学浆形成加强型封闭。

长江科学院在向家坝水电站右岸二期基坑257平台挠曲核部破碎带水泥化学灌浆试验中, 采取了湿磨细水泥-改性环氧复合灌浆的措施, 以加强外围封闭[2]。灌后检查结果表明, 环氧浆材对微细裂隙结构风化疏松V类岩体充填和浸润效果较好, 不良地质体灌后透水率、疲劳压水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声波值改善明显, 总体效果较好。同时, 极少数孔段化学灌浆材料单耗偏大, 而灌后整体取芯率较低, 碎屑中可以闻到浆液的味道, 但没有固结, 分析认为关键在于试区较小, 外围封闭效果较差所致。由此可见, 加强外围封闭, 对灌浆质量和保护环境都有决定性意义。

对于混凝土结构裂缝等结构性缺陷而言, 问题要复杂一些。一旦发生内部渗水, 就说明结构内外的地下水已经贯通。此时, 应首先考虑在结构外侧灌注水泥浆或其他快凝型化学浆进行外围封闭, 而后再进行二次灌浆以修复结构, 既保证工程质量, 又利于环保效果。

2) 突变体系, 二次封闭

工程实践表明, 水泥灌浆帷幕和裂缝外围封闭并不能完全杜绝浆液远窜, 此时, 采用突变性化学浆液, 可以保证浆液在一定范围内扩散, 而后就地胶凝, 形成第二道封闭, 提高了灌浆效果。

从材料上看, 水玻璃 (硅溶胶) 、聚氨酯、丙烯酸盐均具有较强突变性, 笔者发明的高渗透突变型环氧浆也在工程中得以应用, 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环氧浆远窜的老大难问题, 以较小的注入量取得了良好效果[3]。5化学灌浆环保体系要素之二:环保型浆材和环保型工艺

5.1 环保型浆材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从总体角度看, 环保型浆材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 完全固化

在工程实际环境中能够完全固化, 将游离单体或浆液组分单独流失污染减至最低或完全消除。

日本福冈污染事件的原因正是没有完全固化, 导致单体污染。因此, 应注意灌浆过程中材料的扩散机制, 特别是在地下水环境下的扩散机制, 分析材料发生离析的原因, 在什么样的边界条件下不再凝固而变成单体状态, 发生污染。为此, 应根据水质、水温、流速等的变化, 对不同地下水环境下化学灌浆材料的固化过程进行分析研讨, 获得一手资料, 而后再分析决定。在此基础上, 制定相关措施, 并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进行外围封闭和突变所形成的二次封闭, 降低地下水流速, 使其基本保持在静止状态;

第二, 进行现场材料和工艺试验, 提前调整浆液配比, 减少稀释剂等有机小分子的含量, 使浆液对地下水的稀释有一定的耐受力;

第三, 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做好预案。

2) 固化物耐久性

主要要求是固化物在工程运行期间不挥发、不分解, 稳定性好、耐久性好;主要做法是减少不参与反应的小分子溶剂含量。

3) 材料的毒性和可挥发有机物含量

材料至少应达到实际无毒水平, 即LD50值5 000 mg/kg以上;材料的可挥发有机物含量即VOC值应降至安全水平。所谓安全水平, 系指材料中的小分子溶剂和主剂的含量较小, 浆液的燃点和闪点较高, 挥发量很小, 不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5.2 环保型工艺的基本要求

环保型灌浆工艺主要包括全系统密闭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两个方面。

全系统密闭, 是指在化学灌浆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浆液控制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 减少挥发和渗漏, 以保证人员安全, 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从制浆到灌浆的设备和管路系统进行封闭, 二是对可能漏浆部位提前加强或及时处理, 避免浆液进入水体中。

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是指灌浆过程中因清洗、暴聚、漏浆等原因产生的废液或废渣应及时集中收集, 并使其固化或采取其他无害化处理措施, 避免其进入地下水体中。

6 化学灌浆环保体系的运行机制

化学灌浆环保体系有赖于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业主、设计对化学灌浆了解较少, 信任度较低, 在环保方面尤其如此。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有问题不能掖着藏着, 实际问题和控制措施要告诉业主和设计, 明明白白实施, 以扎扎实实的成果说话, 只有这样, 才能树立行业整体形象。

7 小结

1) 自绿色化学灌浆技术提出以来, 化学浆材的环保性能大幅提升, 主要化学浆材均可达到实际无毒级 (LD50>5 000 mg/kg) , 但部分单体或成分仍属低毒级, 部分材料的可挥发有机物含量偏高, 对质量和环保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在绿色化学灌浆的基础上, 构建化学灌浆环保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灌浆环保体系构建应遵循“局部加固、严控扩散, 全程环保、水质不变”的总体目标, 力争用尽可能少的环保浆材和工艺解决工程问题。

3) 化学灌浆环保体系由两个要素构成, 一是控制性灌浆, 二是环保型浆材和环保型工艺。外围封闭和突变型浆液的运用是控制性灌浆的核心要素, 能完全固化、固化物耐久性好、可挥发有机物含量低是环保型浆材的三个基本要求, 全系统密闭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是环保型灌浆工艺的两个要点。

4) 化学灌浆环保体系有赖于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应当把化学灌浆在性能和环保方面的局限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实告知业主和设计, 建立信任, 促进行业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蒋硕忠.绿色化学灌浆技术研究[C]//绿色灌浆技术.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6.

[2]魏涛.向家坝水电站挠曲核部破碎带水泥化学复合灌浆试验成果研究剖析[C]//复杂地基化学灌浆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综合灌浆 第4篇

孔口封闭灌浆法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施工工艺, 其主要具有以下优点:孔内不需下入灌浆塞, 施工简便, 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每段灌浆结束后, 不需待凝, 即可开始下一段的钻进, 加快了施工进度;多次重复灌注, 有利于保证灌浆质量;可以使用大的灌浆压力等。近期许多工程相继采用此法施工, 效果显著。

2 孔口封闭法的应用意义

2.1 采用小孔径钻孔, 以提高钻孔工效率

孔口封闭灌浆法形成以前, 灌浆孔的孔径一般都要在准91mm以上, 这是因为灌浆孔中要下入双层灌浆管和灌浆塞。采用孔口封闭法以后, 灌浆孔中只需下入一根射浆管, 射浆管也就是钻杆, 其直径一般为准42mm, 因此灌浆孔的最小直径准56mm, 甚至更小也可以。灌浆孔直径的减小给广泛使用金刚石钻头创造了条件, 钻孔工效大大提高。

2.2 由低压灌桨发展到高压灌桨, 增强灌桨效果

如前所述, 孔口封闭灌浆法采用以前, 我国灌浆工程使用的压力不超过3MPa, 这里除了对灌浆机理的认识以外, 灌浆泵和灌浆塞的技术性能达不到也是限制条件。采用孔口封闭法以后, 以孔口管和孔口封闭器取代灌浆塞, 这就避开了需要高压灌浆塞的难点, 从而通过经济实用的方式实现了高压灌浆。低压灌浆基本上是渗透灌浆, 高压灌浆则基本上是劈裂灌浆。理论分析表明, 灌浆时灌浆孔孔壁处岩体承受的拉应力等于灌浆压力。只有少数坚硬岩石的抗拉强度达到5MPa或以上, 更何况岩体中有许多裂隙, 因此在高压灌浆时灌浆孔周围的岩石不是本身被劈裂, 就是原有的裂隙被扩宽和延伸。于是大大地提高了岩层的可灌性和增加了吸浆量, 从而增强了灌浆效果。

3 孔口封闭灌浆法在大坝帷幕灌浆中的具体应用

3.1 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电挡水建筑物为碎石土心墙堆石坝, 最大坝高123m;正常蓄水位2140m, 水库总库容约2亿m3, 电站总装机容量240MW。电站首部枢纽中拦河大坝坝基及坝肩岩体抗渗性能较差, 设计采用防渗墙和帷幕灌浆进行全封闭防渗处理。坝址左右岸及谷底基岩, 由志留系下统 (S1) 灰黑色炭质千枚岩与变质砂岩组成。根据其工程地质特性,

自下而上分3个岩性髓下段为炭质千枚岩 (S11) , 中段为炭质千枚岩与变质砂岩互层 (S12) , 上段为炭质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 (S13) 。炭质千枚岩主要矿物成分由绿泥石、石英、石墨及绢云母组成;变质砂岩由白云石、绿泥石、斜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

3.2 施工难点

千枚岩属层形产状, 倾角变化大, 岩体破碎、裂隙多、缩径、掉块, 内含石英、斜长石等变质岩, 形成软硬复层。施工中钻进成孔难, 孔壁不光滑, 经常出现塌孔现象, 阻塞器在孔内难以阻浆;裂隙通道又使灌浆量无法控制, 容易产生超灌。

3.3 孔口封闭灌浆法的应用

针对大坝帷幕灌浆上述难点, 现场采用如下措施: (1) 不下阻塞器, 直接预埋孔I:1管, 自上而下分段灌浆; (2) 灌浆压力先低压后高压, 孔内大循环 (孔I:1到孔底) ; (3) 每一灌段重复灌浆多次, 灌浆压力逐步增大, 且对下段都有一定深度的灌浆, 从而起到预固结的作用, 减小下一段造孔难度; (4) 先低压后逐级加压的灌浆方法可有效控制浆液的扩散范围, 避免对非灌浆区域的渗灌, 灌浆量得到有效控制, 降低了工程成本。

实施对策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孔口封闭、孔内循环、自上而下、分段灌浆”。该法灌浆的优点如下:

(1) 除了主要对新钻段进行灌浆以外, 还可以使上部各段都能得到若干次的重复灌浆, 最终都将受到最高压的“考验”, 有利于提高灌浆质量;

(2) 直接利用钻杆作为射浆管, 避免起、下栓塞工序和堵塞不严的麻烦;

(3) 每段灌浆结束后, 一般不需待凝, 即可开始下段的钻孔, 加快了施工进度;

(4) 使用孔口封闭器有利于增大灌浆压力。

3.4 帷幕灌浆施工工艺

3.4.1 安装抬动观测装置和实施基岩抬动变形观测

抬动观测是帷幕灌浆的基本要求, 抬动观测孔采用冲击器冲击回转钻进, 一径到底。钻完后即安设抬动观测装置, 对仪器进行调试, 验收合格后测量初始读数。在施工过程中适时进行监测。

3.4.2 帷幕灌浆工艺流程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帷幕灌浆采用“孔I:1封闭、孔内循环、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进行灌浆。

3.4.3 灌浆孔钻灌段长划分

(1) 灌浆孔钻灌段长初拟值, 见表1。

(2) 在钻灌过程中, 可根据被灌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破碎情况、渗透性, 再结合钻孔过程中岩性变化情况等因素来调整钻灌段长, 影响因素如下:

(1) 地层的透水性和吸浆率愈大, 则灌浆段的长度愈短;反之, 则可长些。

(2) 在钻进中遇到大裂隙及严重不返水地段时, 立即停止钻进, 作为一段进行灌浆。

(3) 灌浆段岩体宜尽量属于同一岩性。

(4) 根据岩体渗透性进行调整, 弱透水性 (<5Lu) 的岩层, 段长5~8m;中等透水性 (5~10Lu) 的岩层, 段长5m。

3.4.4 钻孔

(1) 钻孔形式与要求

(1) 垂直孔, 一般灌浆孔采用垂直孔, 孔距、孔深、也径按设计图纸执行;

(2) 斜孔, 根据施工图纸, 定位置, 定角度, 仔细操作;

(3) 搭接孔, 含上仰孔、水平孔、下倾孔等, 按设计要求文件执行。

(2) 钻孔孔斜控制

(1) 垂直或倾角小于6的帷幕灌浆孔, 其孔底的偏差按设计规定不得大于表2的规定。

(2) 斜孔, 根据斜孔深度及倾斜角度大小, 其孔底位置偏差亦要求不同, 按设计文件控制。

(3) 钻孔机具与方法

(1) 帷幕灌浆先导孔 (每单元的1个I序孔) 、检查孔采用金刚石单动双管钻具钻进。

(2) 其他帷幕灌浆孔采用潜孔锤冲击回转钻进或金刚石单管钻具钻进成孔。

(4) 孔口管埋设

(1) 首段钻灌各灌浆孔首段钻孔采用硬质合金钻头开孔, 孔径为φ110mm或φ91mm。钻孔完毕后使用灌浆检塞进行卡塞灌浆。

(2) 埋设孔口管:首段灌浆完毕, 将孔内浆液置换成水灰比为0.5:1的水泥浆后, 安装长约2m的φ108mm或φ91mm孔口管, 待凝等强。

3.4.5 灌浆

(1) 灌浆方式方法

灌浆主要采用孔内循环式并贯彻“孔口封闭、孔内循环、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方法。

(2) 灌浆主要设备、器具及安装

(1) 主要设备:XY-2/2PC钻机, 3SNS灌浆泵。

(2) 辅助器具:孔口封闭器、射浆管、灌浆塞、高压管路及接头、压力表等以及灌浆自动记录仪。

(3) 孔口封闭器及射浆管安装。a.孔口封闭器安装前检查密封圈、胶球等是否完好;b.射浆管管口距孔底》50cm;c.在灌浆过程中, 射浆管能够在孔口封闭器中心灵活低速转动和适时升降, 不漏浆。

(4) 使用灌浆自动记录仪进行灌浆压力、浆液注入率等参数的测记, 灌浆自动记录仪主要包括主机、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 按小循环灌浆进行连接安装。有关仪器连接详见图的示意图。

(3) 灌浆压力

选择合适的灌浆压力, 使之既取得好的灌浆技术效果, 又能获得合理的经济指标。灌浆压力应随孔深增加而逐渐加大, 但不应超过设计和规范的规定值。

(1) 灌浆压力的调整

在本工程灌浆过程中, 灌浆压力尽量采用大的灌浆压力,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a.结合被灌区地质条件、埋深、透水性进行调整。灌浆深度并不完全决定灌浆压力, 深部岩体浆力劈裂与否, 决定于钻孔周围的岩体强度;而岩体强度与岩体埋藏深度无关, 因此, 灌浆压力随灌浆深度增加并不一定切合实际。

b.在灌浆过程中, 结合浆液水灰比和基岩抬动情况进行调整。

(2) 灌浆压力与注入率控制

灌浆压力与注浆率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两个参数。一般是灌浆压力越高, 注浆率越大;当压力升高到超过岩石强度或突破软弱充填物时, 会出现注浆率异常增大或压力突降。对灌浆压力和注浆率的掌握原则为:当地层吃浆量很大, 在低压或“无压”下即能顺利地注入浆液时, 控制注浆率不能太大;当地层吃浆量较小, 注浆困难时, 尽快将压力升到规定值, 不能长时间在低压下灌浆。

3.4.6 封孔

灌浆孔灌浆结束后, 采用全孔灌浆封孔法封孔。

(1) 灌浆孔采用全孔灌浆封孔法封孔, 即全孔灌浆完毕后, 先采用灌浆管将孔内余浆置换成为水灰比0.5:1的浓浆, 而后将灌浆塞塞在孔口, 继续使用这种浓浆进行纯压式灌浆封孔, 封孔灌浆的压力可使用该孔最大灌浆压力。

(2) 待孔内水泥浆液凝固后, 对钻孔空余部位使用干硬性水泥砂浆封填密实。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大坝帷幕灌浆中使用孔口封闭灌浆能够有效在坝体以及坝基内形成坚实的防渗帷幕, 使得坝体以及坝基的密实度有所提高, 增强了坝体以及坝基抗渗性, 并且此工艺使用的施工设施较为简单, 便于操作, 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使得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秀芹.孔口封闭灌浆法在祁县子洪水库帷幕灌浆中的应用[J].山西水利科技, 2011 (1) :34~35.

[2]何冰峰.孔口封闭灌浆法在尾矿坝帷幕灌浆的应用[J].山西水利科技, 2015 (3) :82~84.

综合灌浆 第5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品种有上育397(S)和绥粳3号(Y)。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2002-2003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科研 所防雨棚 中进行2a盆栽控水 试验。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速效氮203.43mg·kg-1, 速效磷76.88mg·kg-1,速效钾353.00mg·kg-1, 有机质81.80 mg·kg-1,pH7.05。在抽穗后1~ 30d进行控水 处理,试验设4个处理,SCK: 0kPa(有水层),S控水:-65~ -60kPa,YCK: 0kPa(有水层),Y控水:-65~ -60kPa。根据情况对于控水的处理应该提前2~3d停止浇水, 以达到控水要求。每日7∶30、9∶30、11∶30、13∶30及16∶30时3~5次读表,根据处理要求及时补水,大约每降5kPa需浇水50mL左右,浇水后大约10~20 min表值降回 控水要求,并记录浇 水量。

4月5日浸种,4月12日播种(水9L·m-2,可溶性育苗专用肥60g·m-2,移栽灵2mL·m-2,三者混匀喷施苗盘),4月21日出苗,秧田管理正常进行,5月26日进行移 栽,每盆3穴,选叶龄均 为3.1~3.5的秧苗,均匀分布。6月4日施分蘖肥尿素0.40g·盆-1(60kg·hm-2)。6月23日施调节肥硫酸铵0.24g·盆-1(37.5kg·hm-2)。7月4日施穗肥尿素0.19g·盆-1(30kg·hm-2)。开始控水时安装负压式土壤湿度计,安装时陶头中部离土表10cm,在土表湿度计管的周围用泥将缝隙塞严,以免影响试验效果。

1.2.2测定项目及方法从每个处理中选具有代表性的植株8穴,调查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 测定千粒重,实收测产。将上部3个一次枝梗上的籽粒划分为优势粒,下部3个一次枝梗上所有二次枝梗上的籽粒划分为劣势粒,摘下每穗中的优势粒和劣势粒,调查优势粒和劣势粒结实率,测定千粒重。

在抽穗时将同日始花、生长整齐一致的稻穗挂牌标记80个,开花到成熟每隔5天取标记穗, 共取样6次。分别摘下优势粒和劣势粒,剔除空粒,然后去壳称实粒重。参照朱庆森等[3]方法应用Richards方程W =A/(1+Be-Kt)1/N对两个粒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计算导出相关灌浆参数及各次级参数,式中A为最终生长量、B为初值参数、K为生长速率参数、N为形状参数,W为生长量,t为开花后天数;各次级参数包括R2为决定系数,R0为起始生 长势、Vmax为最大灌 浆速率、t-Vmax为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T99为有效灌浆时间(达到最终粒重99%的时间)、Va为平均灌浆速率。将灌浆过 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前 期(0~t1)、中期(t1~t2)和后期(t2~t99),令t的二阶导数为零,求出各时期灌浆持续时间(T)、平均灌浆速率(MGR)和贡献率(RGC)。

2结果与分析

2.1持续控水对水稻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与CK比较,灌浆结实期持续-65~-60kPa控水对两品种经济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对产量构成四要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也没有显著影响,对两品种优势粒和劣势粒千粒重也没有显著影响;但从结实率看,无论控水与否,结实率都较低,并且优势粒结实率明显低于劣势粒,表明这两个品种在花器官形成期发生了障碍性冷害,对优势粒结实率影响显著大于劣势粒;从两个品种来看Y品种结实率相对较低,表明Y品种对低 温敏感,灌浆结实 期持续 -65~ -60kPa控水提高 了Y品种优势 粒结实率。

同列中数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5% 水平上差异显著 。 Different lowercase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

2.2持续控水对水稻灌浆特征的影响

2.2.1籽粒增重动态和灌浆速率两个品种不同部位的籽粒增重在两个拐点之间差别较大,持续控水使上育397(s)劣势粒和绥粳3号优势粒籽粒增重曲线的形状发生一些变化,但籽粒增重的模拟方程和决定系数表明(数据未列出),两品种不同部位籽粒灌浆的所有模拟方程决定系数在0.991 5以上,均较大,说明不同控水条件下水稻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过程可用Richards模型描述。

由图1可知,灌浆结实期控水对两个品种不同部位籽粒增重的影响程度不同。与CK比较, 上育397控水处理的劣势粒灌浆受到显著抑制, 在花后12~18d出现一个 明显的缓 慢增重期, 优、劣势粒间差距加大。这6d中,CK优势粒和劣势粒百粒重分别增加40.76%和32.42%,控水处理百粒重分别增加38.45%和16.72%。绥粳3号控水处理不 同部位籽 粒增重与 上育397不同,在花后12~18d未出现缓慢增重期,但优势粒增重变缓,优、劣势粒间差距变小,CK优势粒和劣势粒百粒重分别增加36.87%和47.05%,控水处理百粒重分别增加34.00%和35.69%。因此在11~20d籽粒体积快速增大的主要时期,控水处理对上育397劣势粒的影响较大,对绥粳3号劣势粒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图2可以看出,灌浆结实期控水处理对两个品种不同粒位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不同。控水处理明显影响了上育397劣势粒灌浆速率,使劣势粒双峰曲线间的低谷变得更低,这表明当优势粒快速灌浆时劣势粒灌浆速率降低的更大。抽穗后18d时CK优势粒和劣势粒灌浆速率分别为0.118、0.053g·(100粒·d)-1,控水处理 分别为0.105、0.024g·(100粒·d)-1,降低幅度 分别为11.0%和54.7%,控水后劣势粒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优势粒,这主要是由于控水处理加剧了灌浆中期优、劣势粒间营养竞争的矛盾,使处于竞争弱势的劣势粒灌浆明显受到抑制。绥粳3号抽穗后18d时CK优势粒和 劣势粒灌 浆速率分 别为0.116、0.084g·(100粒·d)-1,控水处理 分别为0.090、0.056g·(100粒·d)-1,降低幅度 分别为22.4%和33.3%,控水后优势粒和劣势粒降低幅度相差不大。因此控水处理对上育397劣势粒灌浆速率的影响较大,对绥粳3号劣势粒的影响相对较小。

2.2.2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由表2可以看出,S、 Y品种优、劣势粒CK的形状参数(N)值均大于1,各处理劣势粒N值大于优势粒,S品种优、劣势粒间CK的N值差为3.1,而Y品种为2.1,S品种各处理 间变幅为1.6~4.1,而Y品种为0.2~2.7。与CK比较,控水处理上育397最终生长量(A)优势粒和劣势粒均增加,绥粳3号的最终生长量A各部位籽粒均增加。控水处理上育397劣势粒起 始生长势 (R0)降低,优势粒增 加,绥粳3号起始生长势R0各部位均降低,说明水分胁迫降低了上育397劣势粒起始生长势,但却增加了优势粒起始生长势,这可能是不同部位籽粒增重不同的一个原因。与CK相比,控水使得两品种不同部位最大灌浆速率(G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均减小。控水处理两品种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均表现劣势粒>优势粒,绥粳3号达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13.82~22.99d,明显短于上育397的14.24~24.90d。上育397优势粒和劣势粒拖后0.29、1.82d,绥粳3号各部位籽粒拖后1~2d。控水处理籽粒有效灌浆时间均比CK延长,上育397各部位延长2.68~3.02d,绥粳3号各部位延长6.99~8.94d。因此持续高强度控水延长了籽粒有效灌浆时间,而寒地水稻生育期短,受温度影响较大,这可能会使籽粒的活跃生长期并不都是在适宜的温度下,这对寒地水稻生产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由表3可知,两品种各处理平均灌浆速率均为中期最大,前期次之,后期最小;CK处理的上育397各部位前 期平均灌 浆速率表 现为:优势粒>劣势粒,中后期表现为:优势粒≥劣势粒;CK处理的绥粳3号前、中、后期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优势粒>劣势粒;与CK比较,控水处理降低了两品种各时期平均灌浆速率,上育397前中期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优势粒>劣势粒,后期优、 劣势粒平均灌浆速率相近;绥粳3号前、中、后期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优势粒>劣势粒。控水处理使两品种劣势粒前期灌浆时间延长,优势粒前期灌浆时间缩短,各部位中、后期都延长。与对照比较,控水处理提高上育397劣势粒前期贡献率, 降低中、后期贡献率,优势粒则与之相反。绥粳3号各部位贡献 率均表现 为前期降 低,中、后期增高。

3结论与讨论

有研究认为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效应由弱到强依次为:无效分蘖期、灌浆成熟期、有效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开花灌浆期[4]。也有研究认为, 不同生育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穗分化后期>抽穗期>穗分化前期>有效分蘖期>灌浆期>无效分蘖期[5]。王成瑷认为抽穗前干旱胁迫的敏感时期主要是孕穗中期、孕穗后期和分蘖中期。抽穗后,抽穗到乳熟期均较蜡熟期对干旱敏感,但对土壤水分变化较抽穗前迟钝[6]。郑桂萍研究[7]认为长穗期控水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较大, 其次是分蘖期和抽穗后1~10d控水;分蘖期控水对茎数影响最大,长穗期控水使分枝数显著增加,从而导致穗部性状的变化,进而影响产量,因而节水栽培要充分注意控水处理对分蘖和分枝的影响。并提出抽穗前尤其是长穗期不宜持续进行土壤水势为-35~-30kPa以下的控水,这与杨建昌等低限土壤水势控制在 -40~ -20kPa的报道不一致[8]。研究表明水分胁迫对灌浆结实期影响相对较轻,对抽穗后产量的影响也只表现在抽穗的1~15d较明显,产量降低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水分胁迫使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9]。 陆建飞等[10]认为土壤水势在-80~-75kPa时, 水稻产量显著下降。而有的研究认为在结实期持续进行土壤水势-20~-18KPa以下的控水处理,产量才明显降低[11]。本试验中抽穗后持续控水的处理(-65~-60kPa)已属于土壤较干旱程度,千粒重和产量并没有显著降低,相反产量有增加趋势。千粒重不减少可能是由于较重的水分亏缺虽使灌浆速率下降,粒重增量减少,但持续控水延长了有效灌浆期时间,因而千粒重并未显著降低。而产量的不降低可能是水稻植株在持续水分亏缺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12,13]。 因此,对持续水分亏缺条件下根系的形态功能、植株生理生化方面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内在的响应机制。在各时期衡量影响产量显著降低土壤水势控制的下限标准并不一致,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品种耐旱性、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质地、 盆栽或大田土壤环境等原因造成,因此确定各时期水势的下限指标以及控水影响产量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节水栽培技术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庆森等[3]研究表明当强弱势粒的N值均小于1时,其灌浆类型为同步灌浆型 (弱势粒的N<1,其灌浆曲线向左偏);当强势粒N<1而弱势粒N>1时,其灌浆类型为异步灌浆型(弱势粒的N>1,其灌浆曲线向右偏),并认为这是品种所具有的固有特征。顾世梁等[14]将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大于5~10d以上的划分为异步灌浆型,小于5d的划分为同步灌浆型。 袁继超等[15]将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大于10d以上的划分为异步灌浆型,小于8d的划分为同步灌浆型。本试验与他们的结果不同,两品种优、劣势粒对照和控水处理N值均大于1,因此不能仅据N值趋势是否一致来判断灌浆类型。上育397优劣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对照为9.13d)大于绥粳3号(对照为7.88d),控水处理下优劣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0.66和9.17d。上育397优、劣势粒灌浆高峰不同步,优、劣势粒间N的差值较大,R0值的变幅较大;绥粳3号优、劣势粒达灌浆高峰的时间相近,优、劣势粒间N的差值较小,R0值的变幅较小;优、劣势粒间N值、R0差值与强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具有相同规律,因此本研 究结合灌 浆速率图 认为上育397属于异步灌浆型品种,绥粳3号属于同步灌浆型品种。但是否可以根据优、劣势粒间N的差值、R0差值以及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差值大小来判断其灌浆类型是同步还是异步灌浆型需要更多的品种进行验证。

摘要:为探明土壤水分持续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控水试验,以上育397和绥粳3号为材料,应用Richards方程比较了灌浆结实期1~30d土壤水势0kPa(正常供水)和-65~-60kPa(水分胁迫)两个处理水稻优、劣势粒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持续-65~-60kPa控水对两品种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控水使两品种优势粒和劣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降低,粒重增量减少,但持续控水延长了籽粒有效灌浆时间,因而千粒重并未显著降低。控水使上育397优势粒起始生长势增加,劣势粒起始生长势降低,而使绥粳3号各部位起始生长势R0均降低;使两品种各部位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均拖后。控水使两品种优势粒前期灌浆时间缩短,劣势粒前期灌浆时间延长,中、后期灌浆时间延长。

综合灌浆 第6篇

目前, 国内普遍已将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应用于机械设备安装和加固修补工程中。80年代初期, 为了满足进口设备精确安装的需要, 我国开始了灌浆料的研制工作, 开始在冶金设备安装工程中大量应用。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实践, 我国灌浆料的技术性能逐步提高, 其各项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水平。在灌浆料的应用方面, 已从传统的用于机械设备安装的二次灌浆发展到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修补方面,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是一种具有高流动性、早强、高强和微膨胀的特殊砂浆材料, 它是由特殊胶凝材料、膨胀材料、外加剂和高强骨料等组成的, 将其灌入设备地脚螺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孔道等结构孔中, 浆体会自行流淌、密实填充结构孔洞, 同时, 硬化后浆体体积可零收缩或者微膨胀。灌浆材料根据胶凝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水泥基灌浆料、树脂基灌浆料和复合灌浆料, 其中以水泥基灌浆料的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本文主要对水泥基高强无收缩灌浆料进行介绍。

根据GB/T50448-2008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 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根据流动度划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为I、II、III、IV类。它的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有流动度、竖向膨胀率、1d、3d和28强度、对钢筋的锈蚀作用以及泌水率等指标。

1.1 流动度

表示材料流动性能的方法国际上有三种, 即流动度法、漏斗法和坍落度法。目前, 我国普遍采用流动度法考查灌浆料的流动性能。为了满足灌浆施工自行流动的要求, 灌浆料的流动度必须大于240mm。如果没有必要的流动性能, 狭小的空间是灌不进去的, 达不到饱满填充的效果, 即使其他性能再高, 对灌浆工程也没有意义。所以, 灌浆料的流动度是评价灌浆料质量优劣的首要条件。

为保证灌浆料的施工时间, 标准规定了初始流动度和30min流动度。

灌浆料的流动度取决于加水率、减水剂掺量、停放时间和骨料的级配等因素。随加水率 (用水量/干料重量) 的增大而增大, 随减水剂掺量的增加而增加, 随骨料级配的合理而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 加水率过大会出现泌水现象和降低抗压强度。所以灌浆料的流动度主要通过其他因素来调节。而灌浆料加水率的可调节范围应在1%以内。

灌浆料的流动度随停放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所以在进行灌浆施工时, 对灌浆料要不停地用长棍往复拉动, 在辅助其排气的同时以维护其流动性能。

1.2 竖向膨胀率

竖向膨胀率是灌浆料的第二个主要技术指标。为了使灌浆料硬化后能够获得饱满填充效果, 灌浆料必须具有适宜的膨胀性能。

GB/T50448-2008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灌浆料的3h竖向膨胀率为0.1%~3.5%, 24h竖向膨胀率与3h竖向膨胀率之差要在0.02%~0.5%之间。

灌浆料的膨胀率主要取决于膨胀剂、环境温度以及各种助剂等因素。具体的关系根据配方选用的材料和助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膨胀率一般随着环境的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1.3 抗压强度

在结构加固或者修补中, 一般都希望有较高的早期强度, 以便尽早投入使用。灌浆料的1d抗压强度最低应大于20MPa。目前, 国内常用灌浆料的抗压强度指标一般为1d抗压强度≥20.0MPa, 3d抗压强度≥40.0MPa, 28d抗压强度≥60.0MPa。

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胶凝材料、膨胀剂、骨料级配和加水量。随胶凝材料组分的增大而增大, 随膨胀剂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 随骨料级配的合理而增加, 随着见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加水量过大会出现泌水现象和降低抗压强度。所以灌浆料的抗压强度主要通过胶凝材料和骨料级配等因素调节。

1.4 对钢筋的锈蚀作用

由于灌浆料主要用于结构修补和设备底座地加固, 所以不能对钢筋有锈蚀作用。否则将大大降低设备和结构的寿命, 影响生产和安全。目前, 灌浆料防锈蚀主要通过控制组成材料的氯离子含量和掺加阻锈剂来达到目的。

1.5 泌水率

GB/T50448-2008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规定灌浆料的泌水率为0。目的在于确保灌浆硬化后的饱满和密实, 使得设备和结构受到的力均匀地传送到基础上。有利于延长设备和结构的寿命。

灌浆料的流动度越大, 则泌水的可能越大。通常控制泌水的办法主要有:合理的骨料级配, 适量的减水剂掺量, 适量的加水量和少量稳定剂等助剂。

2 设备基础灌浆

灌浆料应用最多的还是在设备基础灌浆方面, 由于现代化工厂的大批量出现, 各种设备和轨道等的准确安装和基础回填越来越重要。而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 需要在灌浆过程中及后期养护阶段加强控制。

2.1 基础处理和灌浆方式

首先与灌浆材料接触的混凝土表面应该凿毛处理, 清扫设备基础表面, 不得有碎石、浮浆、灰尘、油污和脱模剂等杂物。灌浆前24h, 设备基础表面应充分湿润。灌浆前1h应吸干积水。

根据设备机座的实际情况, 选择相应的灌浆方式。由于灌浆料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能, 一般情况下用“自重法灌浆”即可, 即将浆料直接自模板口灌入, 完全依靠浆料自重自行流平并填充整个灌注空间。若灌注面积很大、结构特别复杂或空间很小而距离很远时, 可采用“高位漏斗法灌浆”或“压力法灌浆”进行灌浆, 以确保浆料能充分填充各个角落。

根据确定的灌浆方式和灌浆施工图支设模板, 模板定位标高应高出设备底座上表面至少50mm, 模板必须支设严密、稳固, 以防松动、漏浆。模板边应呈直线, 以保证平整严密接触。模板与混凝土表面的接缝, 用525号水泥拌制成干稠水泥浆, 用手指抹成断面45°角的封缝灰浆条。抹缝时用手指边压边抹, 以做到严密不漏水。水泥浆抹缝应在灌浆前24h完成。模板之间的接缝用塑料基粘胶带贴封, 粘胶带贴在模板内侧效果最好, 模板内侧不能贴时, 可贴在接缝外侧, 粘胶带均要贴平压实。贴粘胶带前将贴粘胶带处的浮灰清除干净。

2.2 灌浆与排气

自重法灌浆和轨道基础灌浆适用于结构较简单平滑的基础, 应从基座的一侧灌入, 气体被赶至另一侧排出, 可用棍子等辅助流动填充。要使灌浆料与老混凝土密切结合, 避免窝住空气, 造成孔洞缺陷。

而当基础结构较复杂, 灌浆料的正常流动不足以填充空间时, 宜采用压力灌浆法和高位漏斗法。采用压力灌浆法, 支设模板中合理布置灌浆孔与排气孔是灌注成功的关键。灌浆孔与排水孔应位于模板的最高处, 比缺陷的最高位置高5~10cm, 并且相对布置。这样灌浆料从一侧灌入, 气体被赶至另一侧排出, 灌浆料与老混凝土密切结合, 避免窝住空气, 造成新的孔洞缺陷。修补过程中, 应对每一处空室的模板支设、灌浆孔和排气孔的留置进行仔细地分析和布置。

2.3 后期养护

后期养护主要包括温度和湿度两种养护。

环境温度过低会降低灌浆料抗压强度增长速度和降低膨胀率。当最低气温在5℃以下时, 应采用以下几条保温措施:

⑴采用温水搅拌, 水温最高不超过35℃, 以拌合物温度达到23℃为宜。温度过高会使拌合物流动性降低或发生假凝现象。

⑵灌注后采用棉被覆盖, 减少热量散失。

⑶搭暖棚, 使用红外线灯照射。保证环境温度在15℃以上。

灌浆后的湿度养护也很重要, 在灌浆半小时之后, 灌浆面上覆盖湿布, 然后每隔1小时喷洒少量的水, 保持湿度。这样有利于灌浆料的膨胀率和抗压强度的发展。

3 结语

经过多个工程实践证实, 用灌浆料进行设备基础加固, 具有易于施工和加固效果好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 认真确定灌注方案, 严密支设模板, 合理布置灌浆孔与排气孔, 并保证灌浆料膨胀率及强度增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灌浆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特点, 必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

摘要:主要介绍水泥基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的基本性能和在设备基础灌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水泥基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流动度,抗压强度,设备基础灌浆

参考文献

[1]王新民, 薛国龙, 俞锡贤, 何唯平, 何俊高。干粉砂浆添加剂选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7:78

[2]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50448-2008)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3]肖延亮、方坤河、高钟伟。超早强微膨胀自密实灌浆料的研究[J]。混凝土, 2004年09期。

公路路面灌浆技术探析 第7篇

1 病害形成原因

唧泥和脱空病害的产生有其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内在因素是基层本身的质量、组成以及混凝土面板接缝状况;外界因素则是汽车荷载和气候变化。我国路面基 (垫) 层材料一般都选用稳定类集料, 其模量远小于混凝土面层的模量。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重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 板下基 (垫) 层将产生累积塑性变形, 使混凝土板的局部范围不再与基层保持连续接触, 于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与基 (垫) 层之间将出现微小的空隙, 即出现了板下局部脱空, 或称为原始脱空区。同时温度、湿度的变化, 以及板内温度的非线形分布, 引起板向上或向下的翘曲, 加速了板与基础之间的分离, 形成板底脱空。脱空的出现又为水的浸入创造了条件, 当路面接缝或裂缝养护不及时, 雨水从破损处侵入基层, 渗入的水将在板下形成积水 (自由水) 。积水与基层材料中的细料形成泥浆, 并沿面板接缝缝隙处喷溅出来, 形成唧泥。唧泥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板底的脱空。这样周而复始, 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路面的损坏。

2 脱空判定方法

脱空板可采用人工观察法、弯沉测定法等方法来确定。人工观察法是通过肉眼观察接缝、裂缝、唧泥等情况初步判定脱空。当重车行过, 能感到混凝土板有竖直位移时, 或下雨之后, 有明显唧泥现象的板块, 认为是脱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主观性强, 即便是有经验的工程师也不能避免错判、漏判。弯沉测定法是测试板角弯沉, 如果超过某一限值, 即认为存在脱空。在路面板尚未发生严重裂缝时, 板下封堵和研磨是取代罩面层的一种比较经济的修复方法, 同时也是对路面板裂缝和接缝的垂直错位进行直观的评定并进行弯沉测量确定路面支承的状况。应用弯沉测试载重车、弯沉仪、百分表测定砼路面板4个板角的弯沉值。根据有关文献及实践经验, 当混凝土路面板某个板角弯沉大于018 ram时, 就应该采取灌浆加固。

3 灌浆加固原理

在现有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中, 我们把混凝土板看作是小挠度弹性薄板, 其假定条件是面板与地基间完全接触 (不脱空) 。同时混凝土板是一种准脆性材料, 抗压强度高、抗弯拉性能差。在正常情况下, 面板均匀支承时, 无论荷载作用位置, 应力都较小。而一旦脱空, 板角处由于基础支撑的丧失处于悬臂状态, 板内将产生过大的应力、剪力, 混凝土板很快达到极限寿命。水泥混凝土面板灌浆是通过注浆管, 施加一定压力将浆液均匀注入板底空隙、板下基 (垫) 层中, 以充填、渗透、挤密等方式, 赶走板底、基层裂隙中的积水、空气后占据其位置, 经人工控制一段时间后, 浆液将原来的松散颗粒或裂隙胶结为整体, 形成一个良好的“结石体”。灌浆改善了板底原有受力状态, 恢复板体与地基的连续性。达到加固基础, 治理病害的目的。

4 浆液材料基本要求

常用的水泥浆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水、外加剂等。将浆体制成7.07×7.07×7.07cm立方体试件, 标准养护7d, 其抗压强度应到5MPa以上。浆体应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易性、保水性, 浆体过稠不能均匀布满板底空隙, 浆体过稀, 干缩性大。在施工中, 为防止浆体的干缩, 浆液中宜掺加一定量膨胀剂。流动度是影响可灌性的主要因素, 一般流动度越高, 可灌性就越好。由于在现行规范中未对此做明确规定, 参照预制梁板压浆施工经验, 采用水泥浆稠度试验漏斗 (体积1725ml±

5 ml) , 以浆体自由全部流完的时间作为流动度来控制。浆体流动度不宜过小, 控制在20~30s之间较好。否则会产生泌水现象。

5 板底灌浆应注意的问题

5.1 板底灌浆应选择气温相对较低时进行, 以5℃~30℃为宜。

5.2 板底灌浆宜选择在气温相对干燥时进行。

在雨季或雨后的几天, 应停止灌浆施工, 因为此时脱空的板底往往存有大量的积水, 尽管灌注时有部分水可被排出, 但也不可能全部排出积水, 因此而影响灌浆效果。

5.3 当某些孔位灌浆不畅, 浆液难以灌入时, 可先用泵向孔内压

射少量的水或喷射空气, 使之形成小空腔与脱空部位贯通, 以便浆液的初始分布。

5.4 应控制灌浆压力, 当不考虑板块抬升时, 灌浆压力以不超过

2MPa为宜。当观察到灌浆泵上的压力计压力升高并超过控制值时, 应停止泵送, 以免造成板体扰动;同时, 压力过高易造成灌浆栓塞拔起伤人。

5.5 当观察到浆液从一个孔流入另一个孔或浆液沿接缝冒出并不再延伸时, 应视为注饱;

若压浆时浆液从相邻孔中大量冒出, 应关闭相邻孔灌浆栓塞上的阀门 (或以木塞塞住孔口) 并静压一段时间, 以免压力损失, 确保空隙充填密实。

5.6 灌浆后必须在砂浆终凝前, 及时清除接缝及裂缝中的残渣,

以免诱发板块推挤破裂, 并在开放交通前, 用合适的填缝材料重新灌缝, 同时应及时清除残留在路面的砂浆, 避免造成路面污染。

5.7 对灌浆孔, 可采用标号不低于原路面设计强度的细石砼进行填补, 再次灌浆应重新钻孔。

5.8 板底灌浆既不能使沉陷、错台板抬升到规定标高或原位, 也不能解决因裂缝产生从而降低砼路面板使用品质、性能的问题。

因而, 板底灌浆、局部修补和罩面层三种手段并用将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养护技术。

5.9 灌浆时应做好详细的施工原始记录, 记录表上应能反映出每

块板灌浆孔的位置及布孔数量, 每个灌浆孔灌浆时的压力及灌浆量, 冒浆情况描述等。施工记录同时应包括灌浆板的脱空状况、病害情况的描述及采用的灌浆材料配合比和主要技术指标数据。

5.1 0 为确保旧水泥砼路面板底灌浆加固的施工质量, 应组织施工人员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

6 灌浆技术的实施

灌浆孔位置与孔径的选择灌浆孔位置及灌浆孔数量选择的合适与否, 直接影响到压浆的效果及成本, 最理想的情况是钻取最少的孔, 并在合适的平面位置上, 能确保板底全部空隙充填密实。由于目前尚无理想的检测设备来精确测定板底脱空的确切部位及脱空程度, 故在此仅以外观状况结合弯沉测量综合分析来确定。灌浆孔的数量应根据面板尺寸、脱空程度、结合灌浆试验及施工人员的经验加以确定。因不能判断脱空板板底脱空的连贯性, 面板可根据具体脱空情况布孔, 一般布2个灌浆孔为宜, 孔的位置通过试验及施工人员积累的经验来确定。灌浆孔孔深只要穿透面板至基层内2~3cm即可 (以恢复支承为目的) , 灌浆孔孔径以50mm左右为宜, 只要能保证砂浆顺利流畅, 对砼板整体性不致于造成太大影响。

结束语

灌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 可广泛地使用到公路施工其他方面, 如:高速公路桥头跳车、软土地基处理、机场路加固等。而且由于其处治质量主要控制指标———弯沉与旧板加铺沥青砼面层的设计指标相吻合, 具有一定科学性, 所以也适用于旧板加罩沥青面层的旧板加固中。

摘要:文章主要就公路路面灌浆技术中危害的形成、脱空确定、加固机理以及灌浆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综合灌浆】相关文章:

灌浆方案05-09

灌浆法05-16

大坝灌浆05-26

灌浆试验06-07

水泥化学灌浆06-15

灌浆加固法06-18

帷幕灌浆防渗工程07-10

灌浆材料论文提纲09-28

灌浆技术论文05-19

灌浆材料论文范文05-16

上一篇:消防设备维护下一篇:细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