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2024-08-01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精选10篇)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1篇

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命题者提供材料主要是设置情境,为考生提示思维方向,引导考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因此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往往对文章中心的确定起着导引作用。

1、抓住关键句法———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新材料作文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往往是材料“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如: (2013年高考山 东卷作文题)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分析】关键句“请别 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参考立意:请人挑错完善自我/别人挑错回报以歌/挑错逆耳利我行/ 在别人的挑错中前进

2、以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风能吹起一张大大的白纸,却吹不走一只小小的蝴蝶……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分析】运用因果思维进行思考:风为什么可以吹起白纸,却吹不走蝴蝶?因为蝴蝶拥有内在的自我的力量,能不为外物所迷惑,能主宰自我,而纸片缺少了这些,因而只能在外力作用下随风而飘。内在的力量、生命的质感来自思想、精神、灵魂;来自对外在环境的不屈服,不盲从,不顺从;来自信念与信仰,因为有定力,所以能坚守。

参考立意:坚守自我/不盲从/不顺从

3、联系实际法———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诗人丹尼斯说:“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刻都是最后一刻。”或许,只有时光把生命逼上绝境时,方能把生命的意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生命的最珍贵的原版,请好好生活,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道作文题是关于对“生 命”的理 解 , 材料中有 提示语“每一天,每一刻,都是生命的最珍贵的原版”。怎样对待“生命”,材料也有提示:“请好好生活,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最重要的是这种“好好生活,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的人生态度充满时代色彩,有助于青年人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做好规划。所以写作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对待生命的具体做法”上。联系自己高中学生的身份或其他青年人的实际,一定要“分析现实中浪费青春、不珍惜时间的问题”,以此作为“解决正确对待生命问题”的前提和条件。

参考立意:好好生活/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第2篇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教学目标:1,了解新材料作文的基本特点。

2,学会正确审题,准确立意。

教学方法:问答式、讨论式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一定的合作探究的习惯,但对新材料作文不甚熟悉

容易忽视“要求”中的内容,应强调并加强讨论。

教学重难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讲评资料。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考了,大家一定想把第一门的语文考好。那么写好一篇作文是必须的。要写好一篇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二:比较作文题类型,了解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

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为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明确:为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或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的一种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1,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

2,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

三: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

1,审题:(结合06全国卷2)

首先,审材料。材料是触发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材料是激活我们作文思维的催化剂。比如,我们在阅读本材料的时候,一定会知道这是关于阅读方面的材料,那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确定为“阅读”;

其次,审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今年作文的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作文的“三确定”原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的“三不”方针。其中作文的构思方向是我们审题的焦点,也是我们立意的切入点。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个内容应该是“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率”的问题,核心是“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以此立意,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阅读的结果会怎样?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任何一个片断,如图书阅读率或网上阅读率等,这样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读书心得,网络阅读之利弊等等。这时,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要忽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如我们由本材料不可以谈人们观念的变化,单纯地谈科技如何迅速发展等问题。

2审题立意方法:

(1)抓关键词句法。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2)以果溯因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1: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审题方法:以果溯因法

结果 狗跑了

原因 99个铁链都好只有一个坏了

立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

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例2: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审题方法:以果溯因法。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治标不如治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3)辨关系,联系实际法

例1。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然而有的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审题方法:联系实际法。这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千里马”与“老黄牛”的态度,如果将材料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社会,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例2,①(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

②(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审题方法:联系实际法。由蚂蟥、香烟联想到人类社会,学生容易想起“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这一组合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表里不一”。

四:课堂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所学方法去审题立意。

1,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

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原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

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五:课堂小结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另外,从审题的角度看,材料能用尽量用。为了保险,最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的要求。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否则极易被判为偏题。

六:布置作业

从以上训练的三个材料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要求引用材料。

板书设计: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3篇

关键词:全面理解,提取主旨,关键语句,辩证统一

一、整体把握, 提取主旨

通常新材料作文会这样要求考生:“请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来构思作文。”何为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这让不少学生困惑, 使有些学生断章取义, 截取只言片语来立意, 这样就脱离材料的整体内涵了。所谓“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材料的主旨, 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下面结合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探讨。

材料一:两只狐狸路过一个葡萄园, 都想吃里面的葡萄。无奈洞口太小, 狐狸甲决定放弃, 狐狸乙把自己饿瘦之后钻进了园子, 饱尝鲜美的葡萄后, 狐狸乙发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了, 于是只好再饿上几天, 才得以离开。在洞外的狐狸甲嘲笑狐狸乙:饿瘦了进去, 又饿瘦了出来, 什么也没有得到。

有同学写作时就关注最后一句话:“饿瘦了进去, 又饿瘦了出来, 什么也没有得到。”认为狐狸乙贪嘴落得什么也没有得到的结局, 从而举例有些人太贪婪而最终一无所获。这样写很明显没有从整体解读材料, 材料主旨在于告诉人们:“享受过程, 体验人生。”这个同学的命题很显然背离了材料的主旨, 因为材料最后一句“什么也没有得到”断章取义了。

材料二:网络红人凤姐, 自身身材矮小, 相貌丑陋, 却在网上发布令人咋舌的征婚条件:应征人必须品貌兼优, 高学历, 且称奥巴马是最佳人选。一时间凤姐名声大震, 应征小伙络绎不绝。

对这则材料的主旨把握是围绕怎样评价凤姐的做法, 可以从多角度来论述, 比如为她的勇气喝彩, 以“自信、勇气”来立意, 也可以从反面来立意, 比如“炒作、恶搞”等来写, 这些都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立意的, 都是切合题意的。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的学生仅从“爱情观”、“婚姻观”来立意就有失偏颇了。

二、善于抓关键语句

考生在整体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要善于抓关键语句来细细品味, 从中体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从而确定主旨。

例如: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以卖布为生, 小儿子以卖伞为生, 晴天她担心小儿子的伞卖不出去, 雨天她担心大儿子的卖布的生意受影响。这样一来, 老太太天天沉浸在痛苦中, 唉声叹气, 后来有一个人知道她的烦恼后, 说了一句话让老太太豁然开朗:“你家天天有钱赚, 不管下雨天还是晴天, 都有一个儿子做好生意啊!”

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在于结尾的那句话, 是点睛之笔, 是考生最值得品味的“文眼”。这句话以和前面截然不同的看法昭示材料的主旨:心态的重要性。所以找好关键语句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它常常是材料中人物评论性的语句, 或者是材料中反复重复出现的语句, 容易在材料的结尾处出现, 需要考生特别留意。

三、辨别材料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比如在前面所举的第一则材料中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很明显在于赞美狐狸乙的“敢于尝试”这个精神, 所以写作时要慎重思考, 不能盲目下结论。

而材料二命题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泛的探讨空间, 即可褒又可贬。这就没有明确的情感倾向, 可以让考生从更多角度来写。

四、辩证思维, 一分为二

客观世界本来就是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 所以有时对某种社会现象不能下绝对的结论, 看下面一则材料:

学生甲自幼残疾, 下肢瘫痪, 其父从小就对她进行鼓励, 取得小小进步就大加赞美, 从而使得女孩自信开朗, 敢于拼搏, 奋发进取, 最终考入了清华大学。

学生乙家境富裕, 身体健康, 但其父坚信“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对他从小严格要求, 达不到父亲规定的要求就用竹条鞭打, 这样下来, 学生乙最终考入了北大。

由这则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立意呢?命题者的立意是赞美甲父还是乙父呢?学生写作时可以肯定一方, 也可以否定一方。但最佳立意应该是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因材施教”才是最佳观点。所以找准最切合材料主旨的立意才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五、由物及人, 由人及物

前面所举第一则材料中两只狐狸的故事, 有很明显的寓意, 启示世人。由此可以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似的人或社会现象, 有一位学生就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到了同样求职的两个年轻人甲、乙, 乙敢于尝试最终获得成功, 而甲轻易放弃导致失败, 虽有“照猫画虎”之嫌, 却也是巧妙的应试策略。

反之亦然, 如果材料所给的是人物事件, 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联系到自然界的虫鱼鸟兽, 让它们做你的代言人, 使文章更具有寓言故事的哲理性, 更神奇多姿。比如有一则材料列举了人为破坏自然, 污染环境的行径, 主旨在于警告世人重视环保。有位学生就在作文中让一条鱼跳出水面来说话, 寻找栖身之所。这样写多么具有想象力和神奇色彩, 使得作文更具有创新思维, 成为高考作文的亮点。

前面主要是就单则材料进行审题立意, 下面就多则材料的立意进行探讨, 多则材料作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互补关系, 即围绕一个问题做同类层面的阐述, 另一类是对立关系, 即对同一问题提供相反的事例。

互补类型的材料之间具有相同之处, 学生在阅读材料是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 然后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了。

例:1.鲁迅说:“无论什么事, 如果不断收集材料, 积之十年, 总可成一学者。”2.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 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对这两个材料分析, 其共性是一目了然的, 那就是“治学要注意积累”, 这就是立意的中心。而我们在对两个材料仔细分析比较后, 发现在共性统领下两个材料具有不同的个性: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 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 所以在写作时要围绕“治学要注重积累”这一中心论点, 提出两个分论点, 层层深入。

对立关系的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 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我们要综合出各则材料的相异点, 成为一个统一点, 就是作文立意所在。

例:甲说: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乙说:听人劝, 吃饱饭。

这两则材料的对立是很明显的。而“统一点”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时, 既要有个人的主见, 坚持立场, 又要参考他人的意见, 正所谓“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这就和前面所谈的辩证地、一分为二地把握材料的主旨相吻合了, 而这个“统一点”才是最佳立意点, 如果单单把一方的观点加以绝对化来写, 就有失偏颇了。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上) 第4篇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反复提及的词句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关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要求略)

丹麦人奥斯特发现导线上通电流会使附近的磁针偏转,法拉第由此想到磁铁也能使通电导线移动,于是他发明了电动机。后来法拉第又想到,电能生磁,反过来呢?他立刻做实验,最后终于发现磁也能生电,这一发现导致了发电机的诞生。

【审题分析】

“反过来”在材料中出现了多次,显然是关键词。它指不拘泥常规思维,能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这样原本“山重水复疑无路”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可以立意为:换个角度天地新;打破思维定式;创新。

【提纲】

打破思维定式

开头:从一个生活现象说起,谈什么是思维定式。

其次,分析思维定式的害处。

再次,探究思维定式的成因。

接着,谈成功的人恰恰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最后,谈如何打破思维定式。

由果溯因法

世间事物往往都是互相联系的。审新材料作文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要求略)

一位根雕艺术大师在退休前告诉自己最得意的两个徒弟:谁能最先找来奇形怪状与众不同的树根,他就把根雕绝活传给谁。听完师傅的话,师弟马上就动身到木料场里去挑拣,又带上铁锹去地里挖,他费了很大力气,挖出的根也没能让师傅满意。师兄则把出远门的各种物资都准备好了才出发。他不辞辛苦地到各种环境恶劣的偏僻山区、林区,在石缝中、沟壑间、悬崖峭壁上去寻找,果然找到了让师傅满意的好根。他虽然比师弟晚找来树根,却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后来师弟问师兄为什么能找到好根,师兄说:“只有在最险恶最艰苦的环境中生长出的根才是根雕人需要的,因为这样的条件会迫使它们变化出各种形态去适应,所谓环境造根就是这个道理。”

【审题分析】

从师兄的角度看,他找到好根的真正原因是他懂得并利用了好根的生长规律,可立意为:顺应规律;成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从师弟的角度可立意为:做事不能急功近利;要选准奋斗方向;方向错误必然事倍功半。

【提纲】

顺应规律

开头:分析原材料,探究师兄胜于师弟的原因——顺应规律。

过渡: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分论点1:顺应人的学习规律,培养其兴趣特长,也有助于他走向成功。

分论点2:顺应国家的发展规律,才能促使它健康发展,令国家繁荣昌盛。

分论点3:顺应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可保人类安居乐业。

结尾:引用诗句,揭示中心论点。

突破生活表象,挖掘材料寓意

有寓意的新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可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要求略)

一个缺了一角的圆很不快乐,他动身去找失落的一角。他一路滚动一路唱着歌,因为缺了一角,不能滚得很快,所以有时候会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超越甲虫,有时候甲虫也超越他。他穿过沼泽和丛林,他上山、下山……他找到过太大的、太小的、太方的、太尖的,就当他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找到了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一角。他很高兴,开始向前滚动,因为不再缺少什么,他越滚越快,快得停不下来……

【审题分析】

这则寓言故事,可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缺了一角的圆”可看作有缺陷的人,把圆寻找一角的过程看作人们奋斗的過程,由此联想到与此类似的人生、现象等。可以立意为:过程与结果;勇敢面对缺陷;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珍惜不完美的人生。

【提纲】

不完美的完美

开头:缺了一角的圆的遭遇,让我想到人生。

分论点1:凡事要忌讳完美。

分论点2:错误让人生厚重。

分论点3:改变能丰富人生。

结尾:总括全文,强化论点: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甄别情感态度,明确褒贬法

有些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仔细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才能确立准确的立意角度。

【文题呈现】

高考过后,国内某著名高校的官方网站突然瘫痪,不是因为黑客攻击,而是因为网站首页上的一张照片——一位回眸一笑的学士服美女。网友评论,这是该校使出的招生“撒手锏”。不少名校闻风而动,有的首页上的美女长发飘飘,有的端庄美丽。不仅有晒美女的,还有不少名校争相晒大楼、晒美景之类的。

专家评论道:秀一秀学子的美丽和校园的美景自然无可非议,但一座知识殿堂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恐怕不是让人目力所及的美,而应是充盈的智慧和思想。

【审题分析】

这则材料讲的是高校招生时使用的“美人计”“美景计”等,这样的招生方式让庄严的学府瞬间变得温婉可人。但各大高校作为知识殿堂,秀的是漂亮“脸蛋”而不是智慧“大脑”,总让人觉得不合时宜,因为大学招生靠的应该是名师、学校的学术地位等。高校此举显然不合适。由此可以联想到社会上一些主要靠作秀吸引人,而不是靠真正的好产品吸引人的现象。作文应围绕“人应该注重内涵,而不能只靠外表”这一点进行立意。

【提纲】

要秀就秀内涵吧

开头:概括材料。陈述否定高校此举的理由。

理由1:自然界(桂花、河蚌)

理由2:人(历史上,花木兰;现实生活:“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

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 第5篇

【例题】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 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 她到饰物店买了只绿色蝴蝶结, 店主不断赞美, 说她戴上蝴蝶结很漂亮。珍妮非常高兴, 不由得昂起了头。由于急着想让大家看看, 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 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 “珍妮, 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 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 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 一定是奔出饰物店与人相碰时弄丢了。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珍妮的美不是取决于她的蝴蝶结, 而是她的自信。所以这个作文可以围绕“自信”或“赞美”的话题来写。有的学生拟出了诸如“甩开缺陷, 亮出自信的招牌”“赞美是最祥和的语言”“自信是精神的化妆”等紧扣材料中心的好题目。

李倩怡:《学会欣赏自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是上帝撒下的火种, 再微小也有光亮, 人要学会欣赏自己, 昂起头, 相信自己很美。

学会欣赏自己, 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强于他人的实力, 这不在于你有多少闪光之处, 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有真正的发现与欣赏。这种欣赏, 是孔明高卧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的豪言;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前的壮语;是项羽会稽起兵, 率八千子弟渡过乌江, 誓死灭秦的“自不量力”;是毛遂自荐时的勇气与果敢……

【点评】这篇作文很好地抓住了材料的中心——“学会欣赏自己, 昂起头, 相信自己很美”。开头以排比的修辞论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只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 中间部分通过举例更有力地论述了文章的中心。小作者善于使用排比的修辞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积累丰厚, 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信手拈来, 使用恰当。

张健山:《自信是精神的化妆》

三流的化妆是外表的化妆, 二流的化妆是内涵的化妆, 一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而自信是精神的化妆, 是一流的化妆。

很多人原本很美丽, 但因不自信而变得不美丽;很多人原本不美丽, 但因自信而变得越来越美丽。自信之美是一种精神的美, 是我们成功的重要条件。周杰伦的成功与自信是分不开的。他第一次演出时, 对自己演唱没有信心, 就请了一位歌手演唱, 而他来伴奏, 结果因配合不好而演砸了。如今, 在舞台上的他挥洒自如, 甚至能够即兴改词。他的自信使他成功, 也带给他一种阳光、帅气、酷酷的外表, 这正是自信让他所焕发的精神、风度与气质。自信是精神的化妆, 是成功的前奏。自信的人能吸引别人的眼球, 使原本平凡的外表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自信使人精神焕发, 动力十足地走向成功的顶峰。

【点评】题目抓住了材料的中心并让人眼前一亮, “自信是精神的化妆, 是一流的化妆”。文章阐述了一个人美不美, 并不在于他的外表, 而在于他有没有自信, 列举了周杰伦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举事例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贴近生活, 也非常恰当。

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避免以下几个失误, 抓住材料中心命题。

其一, 扩写材料。有的学生把材料扩写了, 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 属于典型的失误作文。

其二, 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便作发挥。有的学生不能抓住材料的主旨, 而去抓材料中的只言片语。比如有的学生抓住“昂起头来真美”这句话去论述“什么是真正的美”, 就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

其三, 偏离材料中心, 审题失误。有的学生没有读懂材料, 围绕“挫折”“勇气”等话题去写, 属于完全跑题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有再好的语言, 也因为走题而满盘皆输。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6篇

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是审材料:对文字的表述内容不能断章取义, 不能脱离了对整个材料的完整认识, 要全面解读材料。只有全面审读材料, 才有可能靶打十环, 命中红心, 而不至于偏离命意甚至相悖万里。从审题角度来看,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写什么”入手, 压缩材料

1. 抓关键词句。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 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例1: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 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 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 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 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读这则材料, 就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 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初露锋芒说“下一个”, 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 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例2: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要是你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 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 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2. 筛选信息。

筛选信息的主要作用是找出主要的、重要的内容, 除去次要的干扰信息。例3:海里有一种哺乳动物, 叫抹香鲸。它的胃里有一种病态分泌物。把它从体内刚取出来的时候, 它有一种难闻的气味, 但在人们对它进行洗涤、烘干后, 它就变成了世界驰名的龙涎香了。审题时我们可以列出如下主要信息:

物:病态分泌物———洗涤、烘干———龙涎香;人:不好的东西———处理———好的东西;有缺点的人———教育———优秀的人

二、从“为什么”入手, 分析材料

例4:古代有一个渔翁, 一天, 在井里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 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 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 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 这是为什么呢?

结果———两条大鲤鱼三条鲫鱼几只米虾空白;原因———井里捞鱼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 能较快速地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 方有丰硕的收获。

例5: (哲理诗)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的透明。

“写什么”———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的苍白的透明。“为什么”———分析材料:透明的露珠因为折射不同颜色而产生不同形象, 因为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色彩。

立意: (1) 相同对象 (人/事/物) 在不同位置 (背景/环境) 会有不同的形象 (角色/价值) ; (2) 位置与形象 (角色/价值) 。

三、从“怎么办”入手, 解决问题

例5:立意: (3) 正面立意:适应环境; (4) 反面立意:坚守自我;不因环境 (际遇) 而失去自我; (5) 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 (6) 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 营造和谐的社会。

四、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例6: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 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7篇

一、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 关键句 (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 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例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 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

分析: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下一个。据此, 可以立意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进取, 奋斗拼搏。

二、因果分析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 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 从原因切入立意,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情感倾向入手法

有些材料作文, 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涵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 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 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 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准确的立意角度。

四、最佳立意法

选择恰当的角度, 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同一则材料, 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 我们要从材料的多侧面意义中由浅入深, 寻找最佳立意层面。

五、辨明关系法

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 (如学与问) 、主次关系 (如奉献与索取) 、取舍关系 (如自卑与自强) 和条件关系 (如继承与创新) 。辨明这些关系, 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8篇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文字,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袁隆平说, 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 呼吸新鲜的空气, 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 穗子像扫把那么长, 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文字,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专家是这样评价2012年作文题的:

与2011年袁隆平的材料相比, 这一材料更富有理性色彩, 体育运动中的比赛与人生的赛跑之间有趣的反差,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人深思。同时, 材料只呈现现象的列举, 并没有鲜明的情感倾向植入, 让考生可以作多义的解读, 充分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与多义性。

从福建省这两年的高考作文来看, 都是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 提供一则材料, 要求考生阅读, 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这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 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 但不给定话题, 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 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过去的材料作文, 都是限定文体, 而它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 总有最佳立意, 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 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 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 而不能信马由缰, 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 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因此, 有人就把这样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福建省这两年的作文改革, 新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 让考生“自拟题目”。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和命题、话题作文相比, 新材料作文更具有开放性, 更具有选择空间, 也更适合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个性, 展示自己的才华,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值得提倡。但其隐性材料和限制条件也增加了考生审题和立意的难度。

二、如何审题立意

面对新材料作文, 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 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 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 有时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甚至有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 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 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 至关重要。要提炼好观点, 必须先审好题。高考考场作文, 审题是第一关,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 那么立意就不准, 立意不准, 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 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厦门一中的陈岩立老师曾明确指出, 当前学生写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境界不够开阔, 这“境界不够开阔”归根结底就是立意的问题。可见审好题这一关, 至关重要。要闯过这一关, 考生就要发散思维, 通过思考与分析, 理解题意, 了解命题者的意图, 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

如2011年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以“有益与无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有学生就这样立意:我们要做有益之事, 不做无益之事。接着他只是在一般材料上兜圈子, 从老师认为学习英语有益, 自己认为无益;老师认为多读多背有益, 自己认为无益———在这两个方面兜圈子, 未能就“有益与无益”作更深入的阐述。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学生没能吃透材料, 理清题目。“有益与无益”话题指涉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要求写作者必须能够辩证地思考这一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想问题:在面粉中添加漂白粉对谁有益, 对谁无益?在馒头上染色对谁有益, 对谁无益?用石蜡磨大米对谁有益, 对谁无益?用“地沟油”炒菜对谁有益, 对谁无益?……然后深入追问:其本质是什么?我们就不难想到在“唯利是图”的今天, 诚信缺失、行业道德滑坡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进而呼吁政府要加强监管职责。如果能这样发散开去, 那么学生的立意就很深刻, 写出来的文章不但新颖, 而且针砭时弊, 评卷老师想不给高分都不行。

又如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作文材料简短, 关键词明确, 落在“人生”、“赛跑”、“时间”、“路程”上, 降低了审题门槛。材料立意导向明确:想考查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 关注及观察社会的广度, 思考和追求人生的深度。但考生如果不能发散思维, 立意就只会落在“人生如赛跑”这个老话题上, 进而在表层谈应该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无穷的价值。至于“为什么人生如赛跑”, 应该“怎么样在有限的人生里去创造无穷的价值”, 考生往往无法深入涉及。若能这样发散开去, 再结合人生体验和感悟, 分析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价值的关系, 分析在为人、治学、修心、齐家、平天下等方面该如何最大化地实践与实现, 这样你的文章就会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就会在众多考场作文中出彩。

三、结束语

例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9篇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就像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要把握好航向,否则就会有触礁的危险。审题正确了,后面的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等就不会脱离题目的要求。审题出了问题,就会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后面的步骤做得再好,也难以取得高分。考生只有在极短的时间内思考和分析新材料作文题目,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把握文题的要求、主题、选材范围、体裁及人称等,才能稳妥地越过“偏题”、“跑题”的雷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慧眼识珠切合题意,守住作文这个半壁江山呢?下面笔者例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的实用方法。

1. 文字材料

古语说,审题如审贼,讲究一个“细”字。材料作文的审题忌一步到位,没有读懂材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住一处就写,结果往往偏离题意,审题应按步骤操作。材料作文的审题程序是:

① 概括材料明要点。看材料涉及到哪些人或事物,材料写的人或物,如果是多个人物,确定材料的主体主人公;写了主人公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抓关键词语或句子,明确材料从哪个角度说明道理。

② 确定性质和倾向。根据事件的结果确定事件的性质和命题者的倾向性。好的结果材料的性质就是正面的,命题者的倾向性就是赞成;不好的结果材料的性质就是反面的,命题者的倾向性就是反对;如果材料没有结果,材料的性质就是中性,应辩证分析,说明了什么道理。

③ 抓准材料关键词。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吃透材料的基本意思,是文字材料作文审题的最基本要求。

④ 筛选观点定主题。根据事件的结果推出原因,认真筛选材料中体现的各种观点,联系现实生活,确立主题。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含义多角度分析材料,结合现实生活,列出二到五个观点,再从中选出最佳主题。罗列观点的过程就是对材料全面分析的过程,也是防止跑题或偏题的好方法之一。

示例:(2010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步骤:

① 概括材料明要点。网上进行浅阅读的讨论。结果:甲、丁反对,丙、乙赞成,意见不一致。

② 确定性质和倾向。看法不同,但都有道理。事件的性质是中性的。出题者不管正面的观点还是反面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接受。

③ 分析材料抓关键。正面:个性化和多样化。反面:好吃没营养。

④ 筛选观点定主题。可以谈浅阅读的好处,也可以谈浅阅读的坏处,还可以谈二者结合取长补短。结果不一样,原因也不一样。根据全面看问题的观点,筛选的第一主题是:既要看到浅阅读的优点,也要看到浅阅读的不足,要理性地对待浅阅读。

2. 图片材料

图片材料,顾名思义,就是要看图片来写文章,它也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只是材料的内容不是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用图画表述出来。要使文章能准确地反映图意,看清画面是不可忽视的,具体审题步骤如下:

① 概括画面内容和要点。看图中画了哪些人物或事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图中有哪些文字,文字的表达指向是什么。要找全,找准,不要遗漏。

② 确定画面主体和性质。依据事件的结果,判断图画的性质是正面的,反面的,还是中性的。

③ 确定命题者的倾向性。即命题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者要说明什么道理。

④ 析原因找出说明道理。即分析命题者为什么提倡,为什么反对,如果命题者的倾向性是中性,要辨证分析,找出命题者要说明的道理。

⑤ 根据性质倾向定主题。根据画面的性质、出题者的倾向性,联系头脑中储备材料和现实生活,确定最佳主题。

示例:(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步骤:

① 概括画面内容和要点。四只猫,面前的桌子上有四盘鱼,四只猫情形各异,左边第一只猫,双手抚摸着自己的肚皮,一脸满足,第二只猫瞪着眼睛看着第三只猫,一只手摸着嘴,满脸惊讶,第三只猫一手指着第四只猫,张着大嘴,瞪着眼睛说着话,话的内容是“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第四猫纵身扑向一只老鼠。猫抓老鼠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因为有鱼吃就成了别人的笑柄了。

② 确定画面主体和性质。抓老鼠的猫与不但自己不抓老鼠反而讽刺抓老鼠的猫是主体。尽职尽责的猫反而遭到大多数不抓老鼠坐享其成的猫的讽刺,性质是反面的。

③ 确定命题者的倾向性。作者提倡有鱼吃也抓老鼠的本分做法,反对因为有鱼吃就不抓老鼠的行为,并反对对抓老鼠的猫讽刺的做法。

④ 分析原因找出说明道理。画面的意思是,猫放弃自己抓老鼠的本分,是因为有鱼吃了。因为生活水平高了,生活有保证了,就要放弃自己的本分。本分是什么?警察的本分就是维护社会治安,军人的本分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尊严,教师的本分是全心全意教好自己的学生,学生的本分就是认真搞好自己的学习。在不干活也能享受优越的生活的情况下,尽了自己的本分干活却遭受到别人的嘲笑,这是黑白颠倒的社会现象。这种做法应该批判。

谈谈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10篇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

一位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 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 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 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 在人生中, 你就是那座雕像, 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 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 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 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 以此为话题, 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学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 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这样行不行呢?不行!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 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 未免偏颇。既然是审题, 就应该审得全面, 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而不是分割蚕食, 片面立意。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 “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 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其次, 把握材料题旨, 明确材料对话题的限制。

题旨包括主题 (当然也有意图) 。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 我们要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 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 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 主题是内在的, 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 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如下列一则材料: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 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 一年四季, 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 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 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 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 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 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 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 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精神的领地, 苦心经营以后, 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认真阅读材料后, 就可以发现命题者的意图只想在最后一句话上。这句话说明了这个“比花更美丽的理由”是他在这里经营者“精神的领地”———施人爱心、手留余香的欣慰, 感受生命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个材料告诉我们:有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有了充满爱心的美丽心灵, 有了崇高美德的高尚情操, 才会有打动人的“理由”。这才是我们写作要重点表现的内容。可很多同学没能准确揣摩材料设置的意图, 尽管有很多事有很多理由陈述, 但因没有把“理由”建立在为追求“精神家园”来选材立意而有所偏离。写这类作文, 不能把所提供的材料纯粹看作“提示”, 不去顾及, 而必须扣住所附的材料进行写作。又如这样一则材料: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 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 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 说:“明天, 你拿这块石头去卖, 但不是真卖, 不论别人出多少钱, 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 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 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 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 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 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 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 结果, 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 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 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 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 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 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 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只要自己看重自己, 珍惜自己, 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再次, 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 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 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 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 我们应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的珞珈山, 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 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 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 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 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 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 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 批评他们崇洋媚外, 民族尊严沦落, 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 二是中国青年, 三是韩国青年, 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 假如从反面立意, 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 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 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 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 虽然新, 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 “反弹琵琶”, 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最后, 理解材料的主旨时, 要注意材料中具体的“形象”的寓意、比喻义, 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信息。

如“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心中装满阳光”等形象的意义, 必须深入理解象征义、比喻义。

总之, 审题立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应在平时总结它、发展它、完善它, 使写作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由于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 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 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同学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那么在考前的作文训练中, 我们应如何审题立意呢?请看下文。

上一篇:课堂枯燥下一篇:用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