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心理因素

2024-06-17

消费者心理因素(精选12篇)

消费者心理因素 第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影响因素

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目的在于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为消费者带来完美的购买体验, 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 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因此, 企业要想充分把握住消费者的具体消费心理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企业首先需要明确消费者心理的主要构成要素, 再分析市场营销中, 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主要因素。从而才能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合适的营销组合方案, 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消费者心理的主要构成

1.1购买动机

人是一种需求动物, 在任何时期都会存在相应的需求。人的有些需求是由生理情况决定的, 而有些需求是由心理情况所决定的。心理情况包含了归属、尊重与认识等等, 但这些情况都还无法达到在某一时间段内让消费者做出某种选择的地步。只有当这些要素升华到足够的水平时, 才会变成具体的购买动机。动机是消费者需求的一种升华, 它可以引导消费者去追寻如何满足自身的现实需求。消费者首先会去追寻能够满足自身的最重要需求, 满足了这个需求之后, 他才会转向下一个需求。因此, 市场营销人员只有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具体购买动机, 才能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制定合适的营销目标与营销计划。

1.2知觉感知

当消费者拥有购买动机时, 他如何行动则会受到自身知觉感知的影响。两个消费者在相同的购买动机之下, 其具体的购买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是由他们的具体知觉感知所决定的。由于消费者之间知觉感知方式的不同, 所以会对某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受, 这就会使消费者经历三种知觉过程, 分别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扭曲及选择性保留, 知觉感知是构成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1.3学习经验

人们在做出某项选择时, 往往会以自身的学习经验为判定标准。学习经验是消费者在学习中、社会上所获得的阅历积累, 我们一般认为, 消费者的学习通常是由诱因、刺激物、强化作用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市场营销人员可以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学习经验来调整营销策略, 通过运用刺激暗示与积极强化等方法来加深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实际需求强度。

1.4信念态度

消费者通过学习与实践能够获得与自身相适应的信念态度, 与此同时, 信念态度又会反作用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从而促使消费者做出相应的价值选择。信念是消费者对某一具体事物所拥有的描述性思想, 企业非常重视消费者心理中的信念态度, 同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信念态度来树立起相应的品牌形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信念来做出相对的购买选择, 但如果消费者的信念发生了错位的话, 就会阻碍到他们做出正确的购买选择, 这时就需要商家通过市场营销手段来纠正消费者的这些错位的信念。

态度是消费者对某些事物长期以来存在好与坏上的评价, 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情感倾向与实际行动上面。消费者会对自身所要购买的商品产生一定的态度, 很多时候, 这些态度都会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 让消费者在实际消费的过程中, 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一般来讲, 消费者不会对一个事物以新的方式作出反应, 因此态度是相对不变的。基于这种情况之下, 市场营销人员就需要根据消费者对具体产品的态度来构建合适的营销方式, 从而引导消费者做出正确的购买选择。

2.情境因素影响消费者心理

2.1物理情境

情境因素是市场营销中, 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主要因素。情境因素主要包含了物理情境、社会情境、心理情境三个方面的内容, 物理情境有两个构成部分, 分别是企业营业环境与周边具体环境。企业的营业环境会使商家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建筑更加具有独特性, 他们一般会促进背景音乐的调控、灯光的设置、空间的合理布局等因素的协调搭配, 进而凸显自身的品牌特点, 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周边环境主要消费者对商家营业环境的辨认, 消费者会考虑到购买是否具有便利性。消费者所考虑的周边环境, 包含了商铺的商业气氛、地理位置的远近及交通情况如何等。

2.2社会情境

社会情境是那些对消费者心理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非实物化社会环境因素。一般来讲, 消费者会在社会情境作用下接受宣传影响来做出相应的购买选择。在社会情境的作用下, 消费者会通过相互感染与相互模仿来产生相对的消费动机。市场营销人员根据社会情境对消费者的作用, 可以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 像促销、抽奖、团购等等, 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消费者很多时候都会根据其他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他们通常会认为销售量较大的商品其具体性价比会更好。因此, 他们这时候的消费心理便具有较为明显的从众现象, 从众是社会情境对消费者心理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

2.3心理情境

心理情境是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及其所处环境之下的具体心理氛围。当消费者处在某种环境气氛之中, 便会受到各种外部情境的影响, 进而在消费者的心中产生一种独特的情境, 这就是心理情境。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个性上的差异, 因此在不同环境气氛下便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心理。消费者会在自身的心理情境中产生不同的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 从而通过心理情境来与外部情境因素建立相应的联系。进而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 促进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一定的成功, 就需要充分研究在市场营销中, 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主要因素。同时根据这些因素来合理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 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晓媛.市场营销中影响体育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11, 05:225-226.

影响学生心理行为因素 第2篇

一、家庭环境

1、社会经济状况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小儿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儿童就象成人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儿童的行为问题。

2、父母状况

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时的心理压力及分娩时的情况等,均可影响儿童行为的发育、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多地存在着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现象和异常分娩等因素。

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对小儿的行为发育也有影响。

3、父母对子女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过分担心和过分保护、偏爱、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均对儿童行为右影响。

4、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崇拜者,儿童经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子女。家庭气氛、父母分居、争吵等对儿童有深刻影响,孩子容易受父母公开争吵的干扰,特别当这种争吵与已有关时。其他诸如嗜酒、吸烟、对人对事的态度等无不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5、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

每个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发生,但如矛盾太大则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儿的令人讨厌的一些表现、家务、电视节目、衣服、朋友、学习……。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一旦冲突发生,父母的责备、惩罚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会产生敌意行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来自遗传,部分来自父母的教养。孩子表现不好、发脾气,父母应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恶化。

6、家庭破裂

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常引发出许多行为问题。与儿童行为有关的因素有:离婚的原因,与跟随一方(父或母)的关系,新同胞的出生,社会经济压力,母(或父)亲的情绪,离异双方仍继续对立谩骂等。

二、集体环境

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如同家庭一样,教师即父母,同伙即兄妹。恰当的教育内容,得体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儿的身心发育。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快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可使小儿的情绪行为得到良好的发育。

三、儿童自身的生理环境

1、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

心理因素与疾病 第3篇

专家认为,人的大脑机能是心理活动及内脏的生理与病理活动的指挥棒。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如精神愉快,血流中便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相反,悲伤、忧郁、焦虑不安,尤其情绪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会严重地干扰人体各器官功能,引起新陈代谢失调,生理活动紊乱,甚至罹患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及癌症等病的发生,心理因素在所致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遗传与代谢倾向、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但精神紧张或情绪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原因。各种引起精神紧张的情绪因素,特别是愤怒、恐惧、焦虑,均可使血压升高。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可使心跳加快,外周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忧心忡忡、焦虑抑郁,神经血管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胆固醇和脂质易于血管壁上积聚,而形成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并且在情绪激动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此外,在心理和情绪作用下,心脏代偿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急性心衰。血小板的黏滞性升高,从血小板释放出血栓烷增多,形成微血栓导致心肌梗塞。

溃疡病情绪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当情绪激动时,胃的紧张性和运动都将减弱。有人把胃肠称为“情绪器官”。如“垂涎三尺”、“望梅止渴”等都说明了消化液分泌具有“心理性”的例子。

精神因素致病应激学说认为,沮丧、紧张、恐惧、暴怒等强烈的精神刺激,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通路分泌出较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胃液的酸性增强,从而引起溃疡病,或抑制溃疡面的愈合,加重溃疡病的病情,甚至出现溃疡急性穿孔、出血。

糖尿病在情绪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中,包括垂体前叶激素释放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这是引起糖尿病的生理生化基础。

情绪紧张状态时,血液中糖的浓度升高(所谓情绪性高血糖),并可引起糖尿。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血糖的途径是交感系统通过肝神经直接兴奋肝细胞,并通过内脏神经——肾上腺髓质的途径,而发生高血糖效应。如果情绪紧张持久,机体在调节高血糖的过程中,由胰岛制造更多的胰岛素以应需要,最后终于使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因工作过度而衰竭,逐渐趋于退化,从而形成永久性糖尿病。

癌 症大量的临床证明,人的个性特征和情绪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英国医生调查了250例癌症患者,发现其中有156人在患病前有过重大精神打击。其机理研究认为,重大的精神刺激,会使已经变弱的免疫系统更加削弱,防御机能降低,因而容易致癌。动物实验发现,处于紧张状态的动物,白细胞减少,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减轻。

祖国医学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认为人的情绪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长久,可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或者使正气耗损而易受外部所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并认为在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伤心,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心藏神,心伤则引起其它脏腑功能失调。

我们认识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就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充分发挥内在的积极因素,去预防和战胜疾病。

孕产妇心理因素分析与心理护理体会 第4篇

1孕产妇心理沟通及分娩的关系

心理护理即精神护理, 它的媒介不是药物和治疗工具, 而是护理人员的行为、语言、神态、表情等, 以此去改变被护理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从而达到护理目的。精神因素可致难产, 因此了解孕产妇的心理活动, 对于作好孕妇的心理护理、确保母婴健康、减轻孕产妇生产过程中的痛苦、缩短产程, 使胎儿顺利产出和减少出血等有着重大意义。

当孕妇踏进分娩室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 担心分娩过程中产生的疼痛, 担心是否顺产, 担心孩子是男是女、有无畸形, 担心助产人员技术、产后出血等;其次人地生疏, 感到孤独、害怕, 这些均可导致孕妇的焦虑不安、食欲不振, 因而使孕妇体内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使子宫肌肉收缩功能紊乱, 即子宫被动扩张, 宫颈肌肉高度紧张, 宫体主动收缩部分肌肉兴奋。因孕妇失眠, 机体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因孕产妇食欲不振摄入热量、水分不够, 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96%的孕产妇出现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 最终导致难产。著名心理学家沃尔夫早就发现, 精神状态的改变所造成的危险远比躯体器质性损害严重的多, 所以此时的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细心观察和心理沟通可提高疼痛阈值, 减轻疼痛。故及时发现孕产妇的不良情绪并及时给予纠正, 可使其建立战胜疼痛的信心, 促进产程顺利进展, 减少母婴的并发症。

2心理护理

2.1 语言护理

希波克拉底说过:“医师有2种东西能治病, 一是语言, 二是药物。”当产妇进入产房处于紧张、恐惧和不安时, 医患首先是语言交流。当孕妇叙述她的疼痛、想法、忧虑及其他不适时, 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 沟通中一是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和规范性, 同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幽默性, 并要注意说话语调、语速及语音大小。二是要牢记忌语, 其最容易伤及孕妇的心理。临产时的忌语有: (1) “你怎么才来医院!”。孕妇来时已是忧虑重重, 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分娩, 担心自己孩子的发育与安全, 再听到医护人员这样说, 就加重了心理负担。 (2) 压制性语言。如孕妇在子宫收缩时, 由于疼痛以及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理解与关心, 往往吵闹、哭喊等, 这时不能用“不要嚷了, 你看别人都没嚷, 你嚷什么!”, 而应该说“你的疼痛我理解, 但是越是疼就越快分娩了, 不要嚷, 以免消耗体力, 有什么不适可以告诉我”等, 再结合孕妇的具体情况向其解释, 并给予指导, 加之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 使孕妇很快安静下来, 破啼为笑, 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 使其信心百倍地度过分娩期。

2.2 非语言心理护理

针对临产孕妇的焦虑、恐惧和迫切希望别人理解的心理, 还应使用非语言交流的方式, 给予心理护理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使孕妇产生最佳的心理状态, 促进产程进展。首先给孕产妇良好、可信的外表, 如态度从容镇定、仪表整洁美观、姿态稳重大方等, 能引起对方的信任, 给孕妇带来安全感;其次是在和孕妇交谈时, 目光注视孕妇, 使其感到医护人员很注重她, 认真倾听自己的叙述, 从而产生可信赖的心理;两者切忌闲谈、戏说、谈笑, 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无所谓等, 以免增加孕妇的不安全和不信任感。

2.3 行为护理

是除语言护理以外的一种心理护理, 如触摸、喂饭、喂水, 帮孕妇盖被子, 扶孕妇起床、翻身、上床、擦汗, 或帮其放好手的位置, 尤其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与护理方式。

2.4 环境气氛

创造有利于产妇心理安宁的环境条件。笔者把办公桌置于待产室, 助产人员和产妇在一起彼此增进了解、改善关系;同时对助产人员的工作作风、操作技术、服务态度等也有所促进, 也有利于产程观察、分娩前指导, 使产妇感到安全。除此之外, 护士应努力使待产室空气新鲜、色调柔和, 设置宣教园地, 添置电视机、录音机、报纸刊物, 从而使产妇感到心情舒畅, 减轻紧张情绪[1]。

总之, 对于临产时不同孕妇所出现的不同心理变化, 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使其由入院时紧张、忧虑和恐惧很快转入安静、自信并密切配合, 使产程得以顺利进展, 减少分娩并发症。抓住孕妇的心理进行语言沟通已成为新的产科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应不断探索, 不断自我完善, 使其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铁路行车安全与心理因素 第5篇

一、铁路安全行车概述

铁路运输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速度快、费用低、运输量大、运输距离长等都是铁路运输的主要特点。而关于安全问题,一直是铁路行车的重中之重。铁路行车属于高危行业,越是高危行业,安全系数越高,只是说高危行业不能出现事故状况,一旦出现,那就是高危!犹记得,铁路这两年从航空业引进了“风险管理”这一管理思想体系。这一体系,让铁路行业各找各的风险源,然后控制风险的发生。乍一看,这是绝对的安全保障啊,但是细一看,这只是再次强调了标准化作业以及非正常情况行车处理!自然,这样就降低了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成效了!其实,安全风险管理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一是行为方面,一是心理方面。多少管理者只是关注了行为而忽略了心理方面呢?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均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然而,由于受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人的行为状态和技能的发挥会有较大的起伏,仅靠严格的作业过程管理、严格的干部绩效考核、严格的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即便所有人员均达到培训要求,也不能有效解决行车安全问题,事故和严重违章违纪案件的当事人并不是不知道严格的规章制度,铁路人身伤亡的受害者也不是不知道人身安全的规定,可见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铁路日常管理中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铁路行车安全心理。

二、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分析 1.铁路改革对心理的影响

随着运输的管理体制、组织方式、利益格局等的变化,铁路也在进行体制改革,这也给人们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合并站段、人员流动的原因,一部分职工将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另一些职工却不能理解这是新设备新技术更新和信息化社会的大势所趋,心态极不平衡。总体来看,大部分职工对铁路改革的期望值很高但却缺乏信心、有危机感、心理压力重。对于那些家中负担繁重、家人身体状况不好的职工来讲,这是沉重的打击,甚至会产生过激、抵触、报复、紧张、烦躁、消沉等不良心理。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已成为优化干部队伍的必然途径,干部优胜劣汰势不可挡,少数干部面对“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心理 很不适应,面子观念、自尊心上承受不住,而产生羞愤、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2.企业文化对心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在铁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发展时间久,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企业文化都已经根深蒂固。从现实情况来看,但是目前大部分铁路站段还不太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还不能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意义,或者认识到了但不懂如何去实践人文管理、企业精神的培养、企业形象的塑造等一些重要问题,使得铁路内部的文化建设还不成熟,这也给职工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有的站段内部环境较差,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简陋,几乎不开展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职工就容易产生“不受重视”的心理,进而使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有的站段缺少科学的制度建设,禁锢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出现抵触情绪,职工之间也缺乏凝聚力,人际关系紧张。职工对企业没有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出现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铁路管理者去思考的,我们首先要让职工得到了尊重和关心,将铁路行车安全工作“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培育高尚的企业精神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要确保铁路安全运输生产,必须要注重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培育铁路的企业精神。

3.注意与行车安全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注意集中,把心理活动重点指向特定对象,对其他无关的心理活动进行抑制,不因无关刺激源的干扰而分散精力;二是注意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及其以上活动时,把注意有目的地指向不同对象;三是注意转移,根据活动需要,主动有秩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基本心理条件。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多个作业环节组成的,如果作业人员的注意不集中,或过分集中而不能及时转移,或注意分配不当等,都有可能导致行车事故发生。很多事故发生表现是违章违纪,而实质是注意力分散而忽视了规章制度。站段要有意识的培育职工注意力的集中,需要注意分配的工作环节,要教育职工如何掌握作业顺序,如何从制度上规范互控措施,防止职工慌乱中忘记一些作业。要注意对职工要多一些人文关怀,留意职工家庭中的一些变化对职工注意力的分散,要教育职工对工作及生活中的琐事持良好心态。4.情绪、情感与行车安全

情绪和情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实践证明:情绪和情感良好时,人的心情就会愉快,思维也会敏捷,工作主动性和效率就高。反之,郁闷低沉的情绪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易发生失误。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充分必要条件,情绪不稳、心境不佳则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消极的情绪和情感还能使人忘乎所以,铁路运输工作最忌带“情绪”上岗上车,铁路运输情况的判断不能有半点的分心和闪失,稳定运输人员情绪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铁路站段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增强运输人员对各种境遇的适应和承受能力,自觉控制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站段一线干部及班长可以尽量创造美化身心的生活、工作、学习、语言环境,使职工置身于平等与和谐的氛围中;站段各部门、特别是政工部门要全面落实岗位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要多走访职工家庭,为职工排忧解难,争取家属对安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职工带着良好的情绪参加工作。5.气质、性格与行车安全

经调查分析,不少事故与气质、性格有联系。良好的气质和性格是从事铁路运输作业人员实现自控的心理保证。国外铁路高度重视人在保证运输安全中的特殊作用。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每年都通过不同形式,对铁路职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和心理状态、身体素质的检查。现阶段我国铁路还没有考虑按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分配工作,但比较全面地了解气质、性格特征,尽可能按职工的气质、性格安排工作或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培训,对保证铁路运输安全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关系到提速安全的关键岗位,一定要择优挑选,不仅业务素质要达到标准,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6.疲劳、侥幸心理与行车安全

疲劳是人体力和精力消耗超过正常限度所出现的生理心理机能衰退的现象。侥幸心理是由于人们对安全环境歪曲的认识,产生某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发生某种不安全的行为倾向。

疲劳表现为生理、心理机能下降。比如:肌肉酸痛,身体困乏,头痛头晕,视觉模糊,呼吸急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心理机能下降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感知觉失调,记忆和思维减退,反应迟缓等。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完成较困难或较危险的工作时,对危险的因素注意力减弱,或需要分配注意力时没有及时分配;二是偷懒的心理在起作用,主要表现为简化作业过程,在简化反应过程中往往出现愉快的表象,因为完成复杂的规定程序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而减弱了对复杂的客观环境的判断力;三是臆测判断,即根据不充分的推测而随意进行的判断。

大量实践证明:疲劳是造成铁路行车事故和严重违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疲劳直接影响着行车人员(主要是接发列车作业人员)的注意力,容易造成误听、误传车次、股道,忘办、错办闭塞、信号,忘扳、错扳道岔,信号、车速、距离判断不准等后果,一旦各种原因偶合,就很可能造成事故。

铁路运输工作中,客货列车运行速度高、噪音大,露天作业自然环境条件差,职工连续工作时间长,加之安全正点要求高,使生产和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大,耗费的身心能量多,极易产生疲劳。生理上“不能再干下去”和心理上“不想再干下去”情况的出现,轻则使工作效率降低,重则因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而导致事故发生。因此,研究和减轻疲劳,对保证行车安全有重要意义。

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疲劳,我们要尽可能消除疲劳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具体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上班前必须充分休息,休班时间要合理安排。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核心措施。(2)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3)要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职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职工从酒场、牌场吸引回来。

(4)高质量制定作业计划,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避免疲劳。

(5)如果工作时间和劳动条件一时难以改变,则疲劳时必须增强自控力,靠意志来克服,并加强他控和互控,同时,可以通过设置监控设备来减少因作业人员疲劳引发的事故。任何人主观上都不愿意出事故,但有时为了满足其他需要,而表现出不安全动机,产生侥幸心理。因为以前有过此种行为而且获得过成功,所以盲目地认为今天这样做还应该能够成功,或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所以盲目地认为今天也不会发生。正是这一念之差、心存侥幸,往往造成行车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侥幸心理的克服方法如下:

侥幸心理往往是自身懒惰产生省事、省力的念头,所以才出现违章违纪行为,所以克服侥幸心理的办法就是教育职工按规章办事,自觉地遵章守纪,加强作业中的互控工作,并能经常发现不安全因素,同时对不安全的行为自觉抵制;不断结合各种事故案例进行安全教育和定期培训,使广大职工安全意识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树立典型示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光荣,违章违纪可耻”的观念;加大制度和纪律的约束力。

三、调整铁路司机心理状态,保障安全行车

关于铁路安全行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就心理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安全永远是行车的首位要求,在心理状态方面,首先需要管理者对员工进行及时的疏导,对于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要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开导解决,同时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的休息,才能保证行车的安全。其次,就是员工的自我心理调整,在生活或者工作上出现了问题要及时进行沟通,解决问题,不要把问题带到工作中,以免影响自己的工作状态。相信通过这两方面的保证,在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就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左右胜负的心理因素 第6篇

很多职业球员在想得太多的情况下都会陷入麻烦。其实,不仅是职业选手,每个打网球的人都会走进这样的思想迷宫——我们总是会在比赛间隙耿耿于怀之前的某个球没有打好。这使得我们很容易就回想到前面所犯的错误,思绪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来说,外部因素更容易影响他们的发挥。包括天气、场地、观众、对手的个性和风格,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思想。不经意间,任何因素都有机会影响到球员的比赛表现。不论什么时候,用过多的时间去考虑比赛的形势都可能造成负面效应。

比赛进行的越久,我们就越容易受到负面作用的影响。比如,你是被看好的一万,但比赛却比想象中来得艰难,消极的想法就会悄悄闯进你的脑子——“怎么办,我不会被爆冷吧?”、“天啦,我怎么打得这么烂!”。相反的,如果你实力处于劣势,但比赛却进行得激烈,那么诸如“我其实可以赢得这场比赛”、“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胜利”、“能够赢球的话那实在太好了”之类的想法又会迅速冲进你的脑海。每一分开始前,这些想法都会分散你的注意力。相信大部分球员对此都深有体会并且都会同意这个观点:心理因素和身体因素对于网球比赛同样重要。

因此,既然心理因素对于比赛来说如此重要,我们何不好好研究它、改善它呢?击球动作的进步很容易评估,它可以通过成绩反映出来。但心理方面的改进则很难衡量,没有身体方面的反馈来得直接,也少了很多乐趣。许多小孩喜欢奔跑击球,而不是评价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改善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且很多球员是在因为心理因素输掉很多比赛之后才会想去这么做。

想要成长为一名心理稳定的选手,并非那么容易。保持自信和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现在的球员还需要强大的神经去度过比赛中的艰难时刻,同时尽量不要去考虑别人的想法。一些小孩总是试着取悦他们的父母和教练,以致不能专注于比赛。而很多成年球员过于关注别人对于自己比赛的看法或者是比赛的结果。

这里还有一项有趣的统计数据,是关于2008年美国大学生女子篮球锦标赛的。在过去32个赛季里。帕特·萨米特(Pat Summit)所执教的田纳西大学女子篮球队从来没有输给过非种子球队。到2008赛季,这个记录已经增多到了44场。这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对待每一个对手,萨米特的球队都要做好身体上、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有个信念一直支持着他,没有任何对手会被高估。

网球运动员也可以用相同的态度来准备比赛。我们是不是经常低估对手?我们是不是在对阵技术较差的选手时总是表现不佳?当然,我们是在拿一个团体项目和一个个人项目做比较,但前期准备和心理因素在任何项目中都同样重要。有些球员觉得与自己的心理对抗要比和其他因素对抗难得多。是专注于比赛,还是想着“今天不是我的日子”不过是一念之间的差异。

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第7篇

文化消费是一个交叉概念,跨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文化消费,文化消费顾名思义,即是对文化的消费,表明了消费的客体是文化,对文化消费这一概念的理解,虽侧重点不同,但可归纳为: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消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务的行为,换句话说,文化消费就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简而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活动,它包含着文化消费者的主观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影视、戏剧、音乐、出版、音像、休闲、娱乐等。广义的还包括健身、体育表演和赛事观赏等。主要有物质形态和劳务形式两种形态。前者如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及娱乐设施等,后者如音乐演奏、文艺晚会等。如今,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一把尺子,能衡量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和状态,同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趋向。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

2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众多,先来看客观因素影响,如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职业和一般月支出消费水平等。另外,居民文化消费还受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居民对于个人兴趣、文化产品(服务)的价格、文化设施及场所远近、亲朋好友消费观念、媒体宣传力度等因素对其文化消费影响的重要程度判断。本文将以这些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来寻找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了研究影响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我们在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个人兴趣、学历水平、一般月消费支出水平、年龄层次、文化设施及场所远近、亲朋好友的消费观念、文化产品(服务)的价格、职业、媒体的宣传力度九项中,哪些因素最能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选择(选1-2项)。通过问卷的分析和笔者找到的部分资料得出如下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影响文化消费项目的主要因素:排在首位的因素是是个人兴趣,其次是职业,第三是学历水平,第四是年龄层次。调查数据显示,有52%的受访者认为影响文化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人兴趣爱好;其次是职业,认为职业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的比例达到了44%。认为学历水平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的占41%,认为年龄层次是主要影响因素的受访者占到了39%。另外,一般月消费支出水平、文化设施及远近、亲朋好友的消费观念也是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文化产品(服务)的价格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影响程度上相对稍弱一些。总之,居民文化消费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将以这些文化消费的多方面因素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来进行验证,找到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此可知,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是个人兴趣(E=0.329)、学历水平(E=0.293)、年龄层次(E=0.290),职业(E=0.288),文化设施及场所远近(E=0.231),亲朋好友的消费观念(E=0.213),一般月消费支出水平(E=0.205),文化产品(服务)的价格(E=0.166),媒体的宣传力度(E=0.159)。

原因分析:

第一,个人兴趣、学历水平、年龄层次、职业的影响力相对较高,由于文化消费多体现为精神需求,其消费价值和消费倾向是一种观念的产物,因此与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紧密联系,对文化消费有偏好或者兴趣浓厚的基本都会有较为强烈的文化消费意向。

文化水平越高,精神需求就越大,文化消费意识就越强对于学历一般来说受教育水平越高,对自己的生活要求相对会更高,而精神文化生活恰恰是体现个人生活,品味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内容,从调查结果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普遍有非常强烈或强烈的文化消费意向,而有强烈文化消费意向的群体基本是40岁及以下的年龄段,这部分人群消费观念相对超前。高学历居民普遍有着较强烈的文化消费意向且他们的高学历普遍对应着现在或未来的较高收入,我们应该积极关注这类群体的文化消费偏好将他们的偏好与收入糅合转化成对文化消费的拉动力,这有助于推动相应文化市场的发展。

居民年龄对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不同年龄的居民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表现为消费水平的不同。年轻的居民通常舍得花钱去消费,容易接受新产品,注重对消费形式的享受;年龄较大的居民在花钱时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对新潮商品往往持观望态度,注重对消费内涵的获取,消费观念已经形成且不易改变。年轻人是社会消费群体中最活跃一支消费队伍,更是一些新兴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主体,因此可以对他们消费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他们的兴趣爱好将会直接作用于文化消费,并能形成一定的文化消费气候。

第二,文化消费设施及场所远近、亲朋好友的消费观念等因素也是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文化消费与社区周边的文化消费场所环境好坏和设施齐全与否息息相关,多数居民在业余时间,进行文化消费时会采取就近原则,因此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为居民进行文化消费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满意度。文化产业本身多带有公益性质,只有通过政府的扶持才能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既是文化消费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平台,发达国家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大量的、高密度的文化设施为城市繁荣创建了有利条件也为公民文化消费提供了基础。消费的选择文化设施及场所远近与可进行文化消费的时间将此消彼长,亲朋好友的消费观念会相互影响。

第三,一般月消费支出水平也是居民文化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消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经济运动的过程,而消费必须要在有积蓄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文化消费不是必需品,如果积蓄不够,首先节制的就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活动受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作用影响,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消费大众的收入水平及其收入分配制约。经济收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居民的文化消费行为构成影响,但它并不是影响消费者文化消费的关键问题。经济收入对文化消费行为构成影响,但不是影响居民文化产品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要增强市民的文化消费能力,首先要提高市民的可支配收入,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拓展市民收入途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建立收入增长机制来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储蓄也是提高可支配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四,研究中文化产品(服务)价格并不那么重要。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居民依赖传统的价格比较低廉的媒介来获取信息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网络、书报阅读等。另一方面,样本中学生群体的比重较高,他们的消费支出依赖于父母,亦或是父母更愿意为子女在文化消费上投资,因而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并不敏感。

第五,媒体宣传有着较好的导向作用,有些居民会因为媒体的宣传而进行了一些本未打算的消费,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文化消费,而他们的消费同时也会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产生一定的扩散效应。

摘要: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推进,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起了很大变化, 文化消费作为较高层次的消费, 其地位和需求总量都在持续、稳定地提升, 现已成为我国消费领域的热点之一。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 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居民日常消费行为习惯入手, 分析出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文化消费,内涵,影响因素,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婷.中国文化消费研究[J].新西部, 2008, 4 (1) :40-42.

[2]秦开凤.文化消费内涵辨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6) :209-211.

[3]邵继红.武汉市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研究[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2010, 18 (4) .

浅析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 第8篇

一、绿色消费群体的类型

从绿色消费群体来看, 作为新型的消费者, 首先, 是环保主义者和在其影响下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而形成的新一代消费者, 即绿色消费一族, 这些消费者不仅关心商品价格和满足自身需要而且还会考虑该商品是否涉及环保问题。他们是一群成熟、理性、谨慎的消费者。目前这一类消费者的数量在逐渐增多, 但远没有形成绿色消费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不过他们可以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起带头示范作用。其次, 是普通的市民, 作为一般的消费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一定关心环境, 但他们更多地从自身的身体健康、免受伤害的角度来考虑所购商品的价值和自己的消费行为, 同时, 他们中的一些人, 基于同样的原因对不负责任的破坏环境的行为感到愤慨。这一类消费者的数量相对于前者较多, 但环保意识较前者弱。再次, 是来自于关心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一方面是由于来自于绿色消费者的需求压力;另一方面是增加企业自身竞争力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他们是一群有实力的企业, 具备很强的环保意识, 他们不仅关注绿色消费市场的变化, 同时也拥有较多的绿色市场信息。他们为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提供重要的保证。第四, 是来自政府的环保意识的增强。只有当绿色消费群体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绿色消费才可能成为市场中的主流消费形式。

二、绿色消费的政策法律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一方针为推行绿色消费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为了推动绿色消费, 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 国务院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绿色购物袋有偿使用。夏天25℃、冬天20℃这一节能控温政策。餐馆不得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无车日”的规定等等。

这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对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 推动绿色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政府虽然加大了整治力度, 环境污染并没有完全得到有效遏制, 环境执法监管依然形势严峻。

三、绿色消费的技术环境

要想实现绿色消费必须要有绿色产品。真正绿色商品的生产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要求有很高超的现代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的投入。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无法生产出绿色产品, 消费者也就无从消费。

目前我国一些具备实力的企业或行业已树立了绿色营销观念, 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1993年海尔集团率先生产绿色无氟环保冰箱, 获得欧洲环境标志, 使其畅通无阻地进入欧洲市场。2007年重钢集团为缓解主城区的环境压力实施环保搬迁, 搬迁项目预计耗资160亿元。在长寿新建的绿色工厂投入使用后, 其每吨钢排污将比原来下降50%。每吨钢材产生的二氧化硫将降低2.7公斤, 粉尘排放降低0.7公斤, 水循环利用达到97%, 综合能耗将降低20%以上。这些企业为实现绿色消费提供了技术和产品上的保证。但我国这类企业目前并不占多数, 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 经营方式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 环保意识淡薄, 绿色产品研发能力低。因此要想使绿色消费成为主流消费, 企业任重道远。

四、消费意识对绿色消费的影响

2007年度的环保民生指数首次进行了全国省会城市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 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 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 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这几项的分数都不及格, 表明在大多数地区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参与度还不高, 由于部分公众缺乏环保意识, 在消费时仅考虑所消费商品的价值给自身带来的效用, 只顾及眼前利益, 而放弃了对社会、对环境应负的责任。另一方面, 虽然部分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绿色消费意识, 但也仅仅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上。绿色消费, 在很多人眼里, 就是购买绿色产品, 吃天然的食品, 穿天然衣物, 回归自然, 实际上, 这只是绿色消费的一部分。假如一个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出废水废渣废气污染, 这些污染得不到制止, 即使它生产的产品是无公害的、消费者使用时不会有直接危害, 但生产中间的那些污染肯定会扩散, 会对社区、对江河、对土壤造成污染, 最终还是会损害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由于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欠缺和偏差, 影响绿色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五、绿色商品的质量和可信度对绿色消费的影响

据统计, 80%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绿色商品, 90%的企业愿意生产绿色产品。如前所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这个生产能力。当绿色产品为企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时, 那些不具备相关生产能力的企业, 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诚信、法律的约束, 生产销售假冒的绿色产品。此外, 在市场交易活动中, 绿色产品的生产者拥有充分的信息而消费者拥有的相关信息相对较少, 因为绿色产品的一些新的属性, 如绿色性、治污成本和利润空间很难为消费者所熟知, 再加上一些零售商利用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绿色企业的信任, 利用消费者辨别绿色产品方面的困难, 在宣传时夸大其词, 以假乱真, 牟取暴利。这一切都加剧了绿色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绿色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消费者只能根据其所掌握的产品的平均绿色信息来确定支付价格, 这样, 绿色产品的卖者就会因其价格的不断降低而逐步退出交易, 而虚假绿色产品的卖者就会乘虚而入进入市场。其结果可能出现虚假绿色产品驱逐绿色产品, 非绿色营销企业挤垮绿色营销企业。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改善, 消费者在消费时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于上当受骗带来的损害, 他们会对绿色消费失去信心, 最后会放弃绿色消费。

重视心理因素促进声乐教学 第9篇

“本能、技能和心理是歌唱艺术的三大要素。”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 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人的情绪、感情、激情、热情及高级情感中的“美感”, 这些心理因素在歌唱中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声乐教学中必须借助心理学的力量, 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一、歌唱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 我国唐代大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就说过:“业精于勤, 而荒于嬉;形成于思, 而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这句至理名言强调了心理活动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 成为了学子们的座右铭。韩愈所说的“思”, 指的就是人的思想、思维, 也正是今天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心理活动;“形成于思”则告诉人们, 心理活动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也是学唱入门的钥匙。

歌唱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 与器乐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好的声音概念的形成与思维、内耳听觉和感性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器乐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 而嗓子的自然状态是可变的, 因此, 声乐学习就比器乐学习多了一个内容——建造乐器。声乐的“乐器”是声带与其他发声器官 (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与表演器官等) 共同参与的多种动作的组合, 它们在教者、学者双方的身体内。在人的机体中, 发声器官充满了神经, 这些神经组成遍布全身各器官的联系网, 通过神经对冲动的传导, 构成一个先天的、完整的心理反应系统。它是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通过神经把教师教授的知识经过不断地反馈、调整, 即通过:感性认识—概括加工—形式概念, 凭着心理意志的控制, 以达到内耳听觉所形成的声音效果。这一系统过程是通过歌唱者的大脑皮层运动中的高级神经协调各系统的作用、功能, 进行综合处理的复杂心理过程。歌唱与发声的动作机制和机能, 就是由于生理事实而引起的生理动作。

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歌唱的生理动作必定受心理的注意、意识、意志的支配和控制。歌唱与发声是生理的, 也是物理的, 但归根结底是心理作用于生理, 并通过生理因素体现出来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二、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马腊费奥迪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从心理学角度去解释和研究声乐教学, 是歌唱技能技巧训练的本质所在。将心理因素融入声乐课教学, 是教学手段的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与传统声乐教学法相比较, 它能体现出声乐教学的内涵, 使学科间相互交叉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将心理学内容融入声乐理论中, 能使声乐理论更完善、更科学, 对声乐理论来讲, 既是内容上的补充和扩展, 又能反过来对声乐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用心理学的方法去解决声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以心理反应去指导和影响生理动作, 是一种全新的声乐教学观念。

声乐是感觉的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找感觉”, 已成为了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术语, 是声乐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而摸索出来的特殊的教学方法。如“控制气息”“打开喉咙”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常提到的专业用语, 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用“打哈欠”状启发学生去体会胸廓打开、横膈、腹肌扩张的感觉, 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呼吸状态, 然后用这种状态去发声, 继续保持住吸气时的扩张感觉, 就会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用“吸”着唱、“空开喉咙”唱的感觉去暗示学生, 在这种状态下去发声、咬字, 会使喉咙始终保持打开、稳定的状态, 并得到弹性的声音和气息流动、轻松、舒适等感觉。音乐是抽象的艺术, 声乐学习同样具有很大的抽象性, 声乐教师用许多不同的声乐感觉去解决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毛病, 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方法是抽象的, 感觉是具体的。学唱, 光知道方法, 自己做不到, 那方法还是老师的, 你还没学到手。只有实实在在找到具体、正确的感觉, 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 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呈现为同目标双向活动的心理运转模式。既有教师传授和指导歌唱技艺的教学心理活动, 也有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学习心理活动, 既有感人肺腑的歌声, 也有演唱方法的磨炼。一方面, 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师生的共同追求, 但另一方面, 师生对声乐美的感知、理解音乐探索和表现能力, 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种心理活动水平的差距, 既是一种矛盾, 又是一种动力。“声乐教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主体通过声乐审美心理活动实现对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提高学生心理活动水平, 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过程。在同目标双向活动的心理运转过程中, 情感心理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占有重要位置, 它既是声乐表现的核心, 又是双向心理交流的基因。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 演唱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个歌唱者对于自己演唱的曲目, 如果准备不充分, 就会害怕出现问题。或对歌词不够熟练, 而害怕忘词;或伴奏没有合好, 而担心在台上出丑等。可想而知, 当歌手演唱一首非常生疏的歌曲或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作品, 肯定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 所以, 一定要做好歌唱前的充分准备。第一, 对于即将演唱的歌曲, 要有足够的视练时间, 熟练乐谱, 注意音准、节奏,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第二, 熟背歌词, 歌词要背得纯熟, 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 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第三, 要多合伴奏。在合伴奏时, 就像亲临舞台一样。第四, 解决歌曲难点。要找出歌曲中的难点, 并分别一一解决。如对某一个音、某一个字、某一唱段、某个间奏等都要准确无误。第五, 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 如果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 可反复试验, 定出切合自己最佳音域的调, 使之演唱时, 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如果更改调后还是力不从心, 就应当机立断, 改换歌曲。第六, 每当上场前, 一定要从脑子里静过一遍。无论歌曲的生熟, 在上台演唱前, 都要集中精神, 像实际演唱一样, 小声地静过一遍, 这样不但能熟悉曲目, 同时也会减少紧张程度。

2. 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 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 导致演唱失败。因此, 建立成功和必胜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

歌手在演唱之前,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正常发挥, 不知道自己能否自如地演唱, 不知道能否把高音唱得圆润悦耳、全然无知, 就不会有成功的信心。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 信心越大, 心理就越放松, 演唱水平就越高;信心越小, 心理就越紧张, 演唱水平就越差。因此, 信心是克服紧张情绪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 歌手树立“我一定要演唱成功, 我一定要获胜”的信心, 就会大大削弱紧张情绪, 就会沉着冷静地演唱。那么怎样来树立必胜的信心呢?

(1) 要树立成功映像。在演唱的前一天或唱前作准备时, 回想曾经或即将成功的映像, 并要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想象中, 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越来越多的获胜或成功的细节上。如获胜和成功的总体感觉、兴奋感觉、竞技能力、演唱欲望等。

(2) 要进行放松学习。演唱前, 尽量避免会友交谈、兴奋等。要牢记自己的目标, 把注意力、意志集中到演唱的过程中去。演唱前做适度的扩胸运动、伸展运动, 在后台静静地走一走, 准备自己的服装, 与自己默默地交谈, 这样, 能起到自我心理调解作用。

(3) 控制紧张情绪。唱前紧张状态表现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 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由于演唱动机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反应;与演唱无关的杂念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唱前不安和痉挛、感冒、情绪烦燥、心神不定等。所有这些, 都可通过心理智力训练加以控制或消除。

综上所述, 在声乐教学中, 由于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不尽相同的, 故教师采用的手法也应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 都应该把建立学生自信心这一原则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因为学生的进步、才能的显示与他们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是成正比的。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歌唱心理等现象, 要自始自终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声音技术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重视提高和发展声乐感觉、听觉、记忆 (力) 等音乐心理能力, 培养音乐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

关键词:心理学,声乐教育,心理因素,意识

参考文献

[1]魏素萍.论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状态的调节[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3) .

[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周晓音.声乐教学中心理互动效应[M].北京:中国音乐出版社, 2003.

保险商品消费制约因素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保险商品,制约因素,建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 保险商品也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中国的保险市场的二十多年的发展时间里, 已经从早期的垄断模式走向开放竞争, 形成了产险、寿险等多种险种的发展, 确保了保险商品的复合型与综合性, 保险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保险已经形成一定的网络机制, 保险主体、客体、需求者、中介人以及监管部门形成一定的管理规范, 为保险的发展提供保障。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以及保险商品规范性不足, 保险商品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使得当前的保险商品的发展程度不足。为了促进保险商品的均衡发展, 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促进保险商品的均衡发展, 缓解制约保险商品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而构建健全的直接保险与再保险市场。

一、保险商品市场需求分析

1. 保险商品供给主体分析。

保险商品的供给者是是提供保险服务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保险服务是一种风险转移服务, 处于风险规避的需要, 保险服务能够提供相对特殊的保险。而保险商品的供给主体为了避免风险, 对于相关的保险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比如美国纽约州规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本金, 而中国《公司法》对于保险公司的注册资金提出了要求, 确保工资具备一定的资质。在保险市场领域, 对于服务奉献较大的保险商品与服务, 包括地震、洪水、失业、养老等保险的风险较大, 因此保险公司对于这些保险的承担能力不足或是承担意愿不足。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需要由政府出面承担这些保险业务, 从而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

2. 保险商品供给客体分析。

保险商品供给客体主要是指保险市场的交易客体, 保险商品是保险市场需求者购买的产品, 由市场供给者提供, 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能够为供给者带来一定的收益。当前的保险商品主要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再保险以及社会保险, 这些保险具体如下: (1) 财产保险, 财产保险主要是以财产资产以及相关利益的保险, 如果投保人出现经济损失应该对保险人提供经济补偿, 从而减少投保人的经济损失; (2) 人寿保险, 人寿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 在保险的期限内, 如果被保险人出现人寿保险合同中的人身伤害等问题时, 由保险人依照合同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从而为被保险人的医药费提供补助; (3) 再保险商品, 该种保险是在原保险基础上衍生的保障保险商品, 当保险人承保的直接业务的金额较大, 保险业务的风险较大时, 需要通过与其他保险人订立再保险合同, 从而将业务的风险转嫁给其他保险人, 以保证业务经营的稳定性; (4) 社会保险, 该种保险商品坏死由政府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保险, 通过对财政收入的再分配, 为年老、生育、疾病等原因暂时中止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进行补助, 以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方式形成补助, 并且与政府保险等共同构成全方位的社保体系。

3. 保险市场需求主体分析。

保险市场的需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条件下, 自愿购买的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要求, 为了确保保险市场的发展, 应该在灾害或意外发生后, 以相应的货币经济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 期望通过保险降低风险的为保险市场的需求主体。保险市场的需求主体包括自然人主体与法人主体, 主体都具有潜在的保险需求。

二、保险商品消费制约因素

保险是最为常见和有效的风险重新配置的方法, 通过购买保险能够将不确定风险进行转移, 从而确保被保险人利益。随着保险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保险业市场化正在加剧, 由于历史以及市场的原因, 当前的保险业市场化主导能力不够强大, 对于保险市场的调控能力不足, 而且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 买卖双方直接参与的交换关系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因此需要对相关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确保保险市场的发展。

1. 财富收入水平。

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以下, 保险的需求很小, 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 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选择保险方式。保险商品受到被保险人的收入水平的影响, 而且随着财富的增加, 投保人愿意接受更高保险费递减、最优的免赔额递增, 而且投保人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2. 保险产品价格因素。

保险产品是一种商品, 为了获得安全保障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 保险产品价格主要有春费率与附加费率两部分构成, 相关研究显示, 当保险费加上一定比例的附加费率时, 投保人的最优选择是部分投保。保险产品的价格因素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 当保险产品的费率越高, 保险需求就越弱。价格因素是调节保险需求的重要手段, 一般化的保险保障的价格较低, 采用这种定价机制能够补偿成本耗费, 调节和平衡不同类型的保险需求, 当保险的附加费用比例越高时, 保险的需求下降, 为了满足保险的需求, 通畅采用降低价格以鼓励需求增长。

3. 利息因素。

保险主体要获得保险保障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当以货币形式作为成本支付的方式时, 所支付的成本要以利息作为货币成本, 当利息越高时, 保险保障的成本越高;利息越低, 保险保障的需求越高。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现代保险不仅限于剪辑补偿, 同时具有投资的作用。将保险作为投资的方式, 银行利息率通畅高于保险的收益率, 当银行利息率低于投资保险的收益率时, 对保险的需求相对强烈, 同时保险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文化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4. 风险因素。

对于保险主体而言, 不同类型的风险影响程度不同, 为了实现风险规避, 需要开绿道主体的风险康与能力与需求。当风险对需求主体的影响程度大时, 保险主体的保险需求较为强烈, 愿意支付的保险费越多。如果需求主体的防线康与能力较强, 主体对于保险需求较弱, 而当主体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时, 主体倾向于购买更多保险和最优保险, 增强风险抗御能力。

5. 信息因素与个人理性程度。

当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逐渐存在信息不对称时, 保险购买会出现你选择, 信息水平不对称是造成当前财产保险市场低水平均衡的重要原因。当信息不对称时, 在保险购买过程中, 人们通常容易低估自己在特定风险面前的脆弱性, 而且只能对所察觉的风险做出反应, 因此个人理性程度会对保险消费造成影响。

6. 市场结构。

相关研究显示, 市场垄断程度越高, 会对保险商品造成影响。对于保险市场而言, 市场垄断会造成市场均衡产量降低, 造成资源配置适当, 不利于新产品的开发, 造成保险商品价格提高, 从而造成财产和责任保险市场销售技术落后, 影响保险商品消费,

三、保险商品均衡发展策略

保险市场环境是制约保险商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保险商品的发展, 需要对保险产品政策进行引导, 完善保险市场的自我发展机制, 从市场结构、市场信息完善程度等方面实现保险市场的均衡发展, 确保保险市场的发展。

1. 完善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保险市场机制是保险商品发展最为核心的内容, 为了确保保险市场发展, 需要规范有效的市场走混入与退出机制, 自动引导市场主体的进入与退出, 促进市场竞争, 从而完善保险市场发展。保险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主要包括: (1) 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 以市场决定保险市场主体数量, 引导保险市场主体形式的多元化, 促进市场目标的细分, 充分释放市场需求的潜力严格市场退出标准; (2) 建立科学系统的偿付能力指标以及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保险市场的经营风险进行规范和监控, 从而使投资者、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 规范化市场管理; (3) 鼓励对保险市场退出主体进行兼并、收购等行为, 并且尝试成立破产保证基金, 维护市场的稳定; (4) 引导市场主体形式的多元化, 相关研究显示, 美国保险业的组织形式越多, 对于实际经营效率的影响较大, 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国际保险市场的影响不同, 相比于股份制公司, 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现金流, 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而且专业化保险公司在专业化经营方面具有优势, 为了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 促进市场竞争, 有利于市场的细分与差异化经营, 需要增加市场的主体数量与保险市场形式, 更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 加快保险业创新。

保险业创新是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创新能够降低保险经营成本, 确保保险业满足保险需求, 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 从而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传统的市场竞争以价格竞争与模仿竞争为主, 导致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加剧, 从而印象概念股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市场主体的过度竞争, 需要加快保险公司加快市场创新力度, 实行差异化经营, 从而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的监管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创新行为, 对于产品审批、市场准入等进行创新的保险公司予以适当优先权,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跟进, 为创新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实现保险市场的差异化经营, 确保保险公司能够满足差异化的保险需求, 选择合适的内部组织形式、营销方式以及理赔方式, 充分发挥保险市场的需求潜力。

3. 加强风险与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

居民的理性消费是影响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居民的理性投保, 因此需要加强保险市场的宣传, 提升居民对保险风险的认知程度, 提升居民对保险市场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与认知, 能够了解保险知识和产品, 形成理性的认知, 实现投保人保险消费的最优化。加强风险与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 采用多渠道、多种方式点等方式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 加大保险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同时选择合适的宣传内容, 加强基本的保险产品的基本功能、作用以及保险产品的特殊性, 提升居民对保险商品的辨别能力。在保险市场的宣传中, 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与手段, 尽量避免采用保险产品的广告, 而采用易于传播、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保险产品的宣传, 采用讲座与座谈的方式对保险产品进行客观评价, 促进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4. 对于特定产品予以适当的优惠政策支持。

为了加强保险市场的顺利发展, 需要对包括农业保险、社会保险等进行适当的优惠政策支持, 从而确保保险市场的全面性, 增进保险市场的发展。对于农业保险、社会保险等保险类型而言, 通过提高保险经营效率降低产品价格是不现实的, 因为这些保险的购买者的购买能力有限, 短期内的收入水平不能够满足其保险的需求, 但是如果购买量过少造成农业保险、农村医疗保险萎缩, 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对这些险种进行政策支持, 从保险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 推动保险的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特定产品予以优惠政策支持, 能够为保险需求提供动力, 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保险业正在加速市场化, 但是当前的保险业市场化主导能力不够强大, 对于保险业的调控能力不足, 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 承保技术日趋复杂化, 保险竞争日趋尖锐化, 保险交换关系更加复杂。因此需要针对保险商品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加快保险市场的创新管理, 采用政策支持、风险宣传等方式, 使保险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保险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保险学 (第三版)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Georges Dionne, Scott E.Harrington.保险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大心理因素造成失眠 第11篇

1.自责心理。很多人在做错事情之后或者因为白己的原因导致了一些不太好的结果后,会觉得内疚和自责,然后就会在脑海里回放整个事件的过程,一边为自己当初处理事件方法的错误而懊悔,一边考虑如果现在我去做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就这样翻来覆去地想。这就使脑细胞继续处于兴奋状态,导致长时间无法进入睡眠。

2.梦有害心理。很多自认为失眠的人,对于夜晚做梦的看法都持有不正确的态度,他们认为做梦会影响睡眠质量。正是这种错误的想法使人产生焦虑感,让人担心睡觉后会做梦,从而导致失眠。其实,做梦并不等于失眠。研究发现,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的一种征兆。

3.童年心理创伤再现心理。有些人在童年遭受过虐待、恐吓、严重的惩罚、失去亲人等心理创伤,每每到了黑夜就会感到恐惧,很长时间都无法入睡,或者在梦里重复那些可怕的事件,被吓醒过来,再也无法入睡。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慢馒地好转,但是如果再次遇到类似于童年的遭遇,很可能就会受到严重刺激,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种心理创伤就会以某种强烈的方式再现出来,从而导致夜不能寐的情况。

4.手足无措心理。有些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由于一时被刺激了,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处理,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以致到了晚上,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件事情,依然前思后想,导致失眠。

5.期待心理。人们由于非常期待某件事情,担心睡过头耽误事,因此晚上睡不着,早上还会提早醒来。例如:朋友要坐凌晨的火车到来,让你去接;第二天要参加一个很重要的考试等。这导致脑细胞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自然就难以入睡了。

6.畏惧失眠心理。一些经常失眠的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种“失眠期待性焦虑”的现象。晚上没有上床的时候,困得看着电视就能睡着,但是一躺到床上,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失眠睡不着,或者努力地让自己尽快入睡,但是往往越努力越睡不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抑制和兴奋两个过程。白天工作生活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的状态。到了晚上,疲乏的脑细胞就要进行自我休整,进入抑制状态以养精蓄锐,这时,人就会有困意,需要睡眠。人在思考的时候正是脑细胞兴奋的时候,躺在床上时,越想入睡、越考虑失眠的问题脑细胞就会越兴奋,因此越害怕失眠、强制自己睡觉,脑细胞的活动就会越兴奋,自然就导致了失眠的产生。

(摘自前瞻网)

浅析影响演唱心理的因素 第12篇

演唱是一项高级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现场演唱效果, 与当时的演唱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演唱, 你的演唱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甚至超长发挥。相反, 在处于紧张失控的心理状态下演唱, 必然会演唱水平失常, 造成对上台演唱失去信心, 对此产生恐惧的心理。一是技术因素, 由于基本功不够, 演唱技巧达不到要求, 心虚时未开口就怕唱不好的心理负担, 导致心理紧张。常言说“艺高人胆大”。二是对作品准备不充分, 心里紧张, 军事上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三是缺乏较好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 要多练, 真所谓“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四是心中杂念太多。身心没有全部投入, 功利心太重。为自己唱而不是为观众表演, 抗压能力弱, 产生紧张心理负担。

二、演唱技巧方面

下面通过对呼吸、共鸣、音域、力度、舌的位置、喉头、吐字咬字、形体表演等方面, 分别来阐述影响歌唱效果的因素。

1.共鸣。贝基先生说:“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指歌者演唱时的感觉, 打开喉腔, 抬起软腭, 做好头腔共鸣, 唱低音时也要保持同样的共鸣, 唱高音时送到头腔, 喉头不能移动, 下巴要保持放松, 像说话一样自然, 找“高位置”的感觉。

2.发声。声乐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点, 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 不积极靠拢闭合去挡气。应从声带靠拢闭合前, 先有一部分气息流出, 然后再闭合声门, 使声带由紧张的状态发出声音。从音色、音高、音量、音长几个方面同时有效控制, 声带闭合越紧, 气息通过越小, 发出的声音越高。稳定情绪, 要有歌唱欲望, 充满信心, 放松自如地进入歌曲状态, 就能发出美妙、圆润的声音。

3.音域。每个人的音域都是不一样的, 换声区的位置也不一样, 所以分为男高音、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抒情男高音等, 常言说:“爹妈给了一副好嗓子。”当然通过正确的声乐训练, 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音域。通常童声、男声、女声也有不同的音域特征。比如, 一首歌曲童声和女声可以唱一个调, 选择适合自己音域的歌曲, 就能轻松演唱。

4.力度。力度是指音的强弱, 一个音的洪亮和轻柔程度, 影响歌曲演唱力度的因素有气息强弱和吐字强弱, 还有发声的音量大小。保持积极的状态, 音量就会随着作品的处理而发挥, 想强就强, 想弱就弱, 力度由你掌握, 力度强弱应该服务于歌曲的情感需要。

5.舌的位置。正确的技术是舌头放松, 自然平放在口腔中, 舌尖抵住下面的牙齿, 喉头软骨垂直, 有利于把声音放松地送出来, 增加共鸣, 松弛向前的舌头, 把喉头软骨拉向前直立, 歌唱时声音和气息就会通达流畅。所以舌头有特别的灵活性, 它能向各个方向翻动或它保持放松在口腔底, 这就是舌的位置应该有状态。

6.呼吸。呼吸时横膈膜扩张, 胸腹式呼吸, 气沉丹田, 吸气运动群紧张的适度, 使呼出的气非常均应、不漏气。控制呼吸力量过大, 肌肉失去弹性, 不能灵活地适应歌曲旋律的变化, 正确的呼吸是自然、舒畅、均匀、不紧张、不僵硬的。需要对呼吸正确控制, 通常说的:“外松内紧。”胸腹式呼吸 (叹气式、闻花式、惊讶式) , 气沉丹田。

7.喉头。歌唱时要精神振奋, 面部自然, 喉头保持稳定。软腭要放松而适度抬起, 用打哈欠的方法, 先找喉头一个点的位置, 在胸部建立支点, 然后按照理论逐渐扩大腔体, 增加气息唱出均匀、平稳、空旷的声音。

8.吐字、咬字。咬字、咬字时情绪既不能急躁又不能懒散, 字正腔圆, 及时归韵, 自然放松的咬字可以使声带腔体处在放松状态, 共鸣自然就能出来。

9.表演 (形体) 。正确姿势就是自然地站立。利用意志放松身体, 集中注意力, 身体自然挺立要像倚着墙或靠着树干, 那样既挺直又放松, 有一种舒展的感觉。根据演唱歌曲的情感要求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展现, 肢体语言应当自然协调并且符合歌词大意和歌曲情感需要。

三、音响美学

人们感知音乐主要靠听觉, 完美的声音也就是符合音响美学的声音, 其实它说来容易做到难。放松的声音必须是观众听起来感到轻松的, 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 这还包括音色, 如果一个歌唱家在台上放松地歌唱, 声音很美妙, 台下的观众听起来也很舒服, 就会产生歌曲情感共鸣。如果演唱者能把歌曲内容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听众也就会听得自然、放松、愉悦, 这是美学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歌唱家都是发自肺腑地在演唱, 情真意切, 为观众歌唱, 为歌唱艺术服务。

四、艺术表现

世界上一切优秀歌唱家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 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 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如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 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的美, 即使有再好的条件, 也难以做到自然的歌唱。一个优秀的歌唱者, 应该摆脱不良的歌唱习惯, 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作品, 正确运用歌曲技巧, 把握好歌曲风格, 恰当、准确地表达歌曲情感, 加强个人音乐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家: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影像学诊断质量下一篇:K、Na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