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

2024-06-12

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精选12篇)

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 第1篇

一、开展讲座, 让学生知读书好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越多, 我对世界越加感到亲切, 生活对我越加变得明亮和有意义。”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 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还可以使人明理、为人导航。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正是似懂道理却又不懂理的尴尬年龄。为了让学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和好处, 我开展了《阅读与人生》的主题讲座, 从课标要求、社会发展需求、个人发展需要、名人的阅读故事四个方面去阐释阅读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阅读的好处。讲座过后, 让每个学生都去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之后我整理收集的名言, 给每个学生打印了一份, 用一节课让学生去欣赏朗读, 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五条进行背诵。这样, 让学生在听讲座和背诵的过程中, 进一步明白读书的益处, 懂得阅读的意义。

二、激发兴趣, 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我大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吴琳老师曾说:“要让学生爱上阅读, 教师首先要是个最好的读者。”因此, 在教学中, 我总是细细研究课文, 力求在朗读中读出蕴含在简单文字背后的情感, 力争以情感动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 注重以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引导学生。如在学习冰心的《忆读书》时, 我写了《我的读书经历》, 用我的读书体验为学生做榜样。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常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 留下悬念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勇气》时, 我首先提出问题:“美国伞兵降落到了法国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讲解了故事的开头, 却没有说结尾, 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慢慢的学生会挣脱老师的扶持, 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 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 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 我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 学生听了有了解的欲望, 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推动, 纷纷要求借书阅读, 在读书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3.多媒体辅助法。通过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提供的音频、视频、图片等, 直观地展现作品的文本内容,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实践证明, 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家校配合, 让学生能多读书

只有学校和家长配合, 才能让学生有书可读, 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气氛。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学校, 由于经济条件、知识水平的限制, 不少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走向了极端, 有的家长至今还只盯成绩, 甚至反对孩子看“闲书”, 只准孩子看教科书和作文书, 有的家长则将学生的学习放置一旁置之不理, 更不要说是课外阅读和积累了。为此, 我专门向学生的家长印发了学生课外阅读说明书, 倡导家长每个学期给学生至少买两本以上课外读物, 以引起学生和家长对阅读的重视。

同时, 借学校开展“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飘满校园”的读书活动契机, 在教室、寝室设置图书角, 把学生手头有的、老师能够提供的、班级努力订购的书籍杂志报纸集中到一起, 规定具体时间段让学生公开进行阅读。

这样, 在家长和学校的配合下, 每个学生的手上都有书籍, 而通过书籍漂流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书籍可读。

四、教给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应“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方法的传授要远重要于教师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内容。所以中国古人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 就可以自己去选择健康的作品, 进行独立的阅读。

这些综合性活动, 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读书效果, 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课外阅读因而步步深入, 学生越来越爱读书, 越来越乐意读书。

参考文献

[1]胡芳华.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语文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2篇

洪雅县晓兰中学 车建海

当前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参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等问题,是所有语文教师最为头痛地事情,它不但影响到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而且也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成了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拦路虎,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生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博闻强记,语文学习成绩就好,反之,语文学习成绩就差。因此,课外阅读的组织引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起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也决定了他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引导学生自觉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

1、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精美文章的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如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在学生被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感染的同时,可借此向学生推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名人传》,学生从中了解更多名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习名人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在班上建立多个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开展组间和全班读书交流活动。初一的新生可布置阅读他们喜欢而且熟悉的《西游记》、对已经学了大量中国历史的初二学生可布置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注重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所谓精读,那就是字斟句酌,反复体味;所谓略读,就是简单粗略,知其大概,了解基本内容;而浏览则是采取一目十行的方式,大致地粗看,只在于整体印象。这些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是完全独立分开使用。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首先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然后通篇浏览,以确定是精读还是略读。如果是单一的一篇文章,开始应通读浏览,稍加意会即可,以便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基本情感。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并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美文,写感悟。对于一篇优秀文章或名著片段,首先是初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解决含字词在内的基本问题。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或摘抄整理出来以待解决。然后互读。可将这篇优美文章推荐给同学读,互相合作,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养成研究性阅读的习惯。最后是精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自身实际,写出读书笔记。

雨果曾说:“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略读一个音节都将发射火星。”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传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三、将课外阅读和习作训练紧密联系起来

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交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得将课外阅读和习作训练联系起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用知识。喜欢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学生,在他写作的过程中,口语和书面语反复转换、筛选的思维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阅读中吸收的丰富词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去,有时使人耳目一新。而那些阅读量少的同学,其作文的思维的主要意向却仅仅限于字词追索回忆,其中不完整、不准确的概念出现较多。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这样的活动:从初一下期开始,周记的内容从单一的记叙变为读书心得体会,然后在全班分组交流,再选出精彩的读后感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增多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了,习作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嗜好,加强指导,授以方法,付诸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源远流长的寻求知识的泉眼,使学生终身收益。

四、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坚持,成功的大门也不会开启。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尤其是在今天学校只重视数、理、化、英语,不重视语文的情况下,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就更少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时间,不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诗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了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第3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人们探索知识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学习语文不能不读书,也不能读死书。那么,如何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从去年开始,我根据学校实际状况,采取了以下方法:在教学各类名篇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是不断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学生对鲁迅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借此马上向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另两篇文章——《祝福》《阿Q正传》,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同样,通过教材中典型的课文类型,激发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刊。如,学习了《渔夫的故事》《皇帝的新装》《海燕》等课文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选》和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这样有连贯性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书刊,使学生的阅读量倍增,阅读兴趣勃发,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夯实了他们的基础。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认真读书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妥,阅读的效果也会不佳,学生阅读的兴致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明确阅读课外书跟学习课文一样,句子、内容要读通、读懂,遇到疑难字词,应主动去查找工具书。其次,要一边读一边想,比如,书中讲了哪些故事?你对哪些故事感兴趣?为什么?另外还要一边读一边动手。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勤记笔记的习惯,随时将自己喜欢的精彩的词句摘录下来,随时写一些读书心得。如果长期坚持,阅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保证阅读的数量和时间,让学生读好

足够的阅读量是确保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农村的学生受条件限制本身阅读量比较小,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学校实际,我首先利用图书阅览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其次,利用语文读本,让学生有计划地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阅读;第三,发动全班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互相借阅。实践证明,这些书都比较适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争相传阅,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真正爱上读书

在激励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还会经常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语文知识竞赛和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我会在每周的班会课上通报学生本周的阅读情况,表扬一些课外阅读的先进分子,安排部分学生上台交流阅读体会,或者举办朗诵演讲比赛、创作手抄报活动、征集读后感等,并将优秀的作品在学习园地中展出,或推荐到校报刊登。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大多数学生更爱读书了,读书习惯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多年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对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增长见识,提高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指导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 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同时也容易让学生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 容易造成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 形成走马观花、泛泛而读的不良习惯, 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和阅读的能力。那么, 怎样行之有效地开展读书活动, 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呢?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 教师要有优美得体且充满趣味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其次,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 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当、详略有别。再次,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一篇文章中的精彩内容进行研读。比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动画片《皇帝的新装》, 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 再让学生精读课文。学生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才能令他们真读书, 读真书。特别是对初中学生来说, 教师能否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是十分重要的。最后,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室张贴一些“开卷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格言、警句;可以提供空间, 让学生不定时地张贴自己的读书笔记、摘抄的优美句子等;也可以经常组织读书展示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空间。

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是什么?是学生的“需”和教师的“供”的统一体。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想想自己想让学生掌握什么?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习一篇课文之前, 教师要明白:哪些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哪些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读懂的?哪些是教师点拨后学生才能懂的?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事半功倍,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学生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学习习惯等;二是课标和教材目标要求, 包括本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本教材阅读教学目标和本单元阅读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文阅读教学目标中。比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 教师可以将目标制定为:1.掌握快速默读的方法, 能概括出主要内容, 能复述出课文内容。2.掌握重点句的含义。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能从中汲取力量。4.思考课文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其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目标1就是根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摘自《新课程标准》) 的第四学段要求, 以及教材对本单元的目标“学习这个单元, 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抓住课文主要信息, 概括内容要点”这两点来制定的。目标2、3、4是根据“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摘自《新课程标准》) 以及“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摘自《新课程标准》) 来制定的。

三、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课文

准确解读课文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前提。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 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语文来源于生活, 是美好生活的高度再现, 虽然它看起来只是一个个文字符号的组合, 但是在这些文字里面却隐藏着生活美, 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方式去感受, 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 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课文。

四、选择阅读书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书籍的选择很重要。一方面, 要避免不良的书籍对学生的毒害。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另一方面, 要正确选择书籍。选择书籍包括“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 (家长) 推荐”两种方式。学生自主选择书籍 (包括互相推荐) 时, 教师 (家长) 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横加干涉,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 就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书籍, 不能包含反动的言论。教材中有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 如老舍、鲁迅等, 也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节选, 教师 (家长) 推荐书籍时可以以此为参照使学生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此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名著, 应该优先推荐。

五、开展活动

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 可以为学生搭建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 进而搜集、整理知识, 使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一种习惯。这些活动内容上可以是“知识竞赛”、“故事会”、“心得体会交流”、“推荐好书”、“写书评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比赛”, 等等;形式上可以是小组性的 (特别是“双体互促”小组之间) , 可以是班际的, 可以是年级的, 也可以全校性的。当然, 活动组织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 但是一定要集趣味性、知识性及能力培养于一体, 这样的活动学生才喜欢,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六、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兴趣激励手段。青少年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 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 在适当的场合对他们多加表扬和鼓励, 这样他们心中便会燃起一团团希望之“火”, 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在方式上, 可以评先选优, 直接进行表彰奖励;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选播学生优秀的阅读笔记, 让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这份精神的激励, 这份认同感, 就是学生兴趣激发的内在动力。

七、及时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一个关键是要给予学生及时而必要的指导, 特别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会读书。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因过多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 而忽略了对于精彩优美的词句的积累, 忽略了书中传递出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样的阅读收效甚微。因此, 只有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读有所得。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 常用的有精读品味法、泛读浏览法、批注阅读法、速读、跳读法, 等等。在语文教学中, 精读是主体, 略读是补充, 从应用的角度看, 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因此, 在学生刚开始进行阅读时应以略读为主, 在略读的基础上, 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 边读边想, 细细品味。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培养起阅读兴趣后, 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兴趣、喜好的实际, 把多种阅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和信息。此外,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如摘要评注、模仿缩写、评论心得等, 但是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分阶段提出要求, 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 慢慢养成习惯。

八、检查落实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7) 第5篇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文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

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正音、正形、词语注释;(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6)分析写作特色;(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四步课文精读法

近年常用的“四步课文精读法”是在吸取传统读书方法的经验,并参照国外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的优点,结合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步,预读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第三步,回读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

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 第6篇

关键词:学习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80-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本身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学生获取更多知识、身心健康发展。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起引路人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认识,如何有效推进阅读教学的开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指导进行了一些思索。

一、快乐地阅读

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具有天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奇的事物他们总想看一看、试一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从他们感兴趣的彩绘版的童话故事入手,如《哈利波特》是小学生们特喜爱的故事,文中的故事新奇,具有强烈的科幻色彩,每个故事情节中的人物的形象都是通过彩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学生很容易接受。这样,既增加了他们阅读量,又满足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通过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来激励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成语故事是青少年常用、应知和需要掌握的成语,结合丰富多彩且忠实于史实的事件、名人佚事等,便于读者在趣味盎然的阅读过程中理解和记忆。如:班门弄斧、草船借箭、初出茅庐等等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使青少年在了解历史、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都受益匪浅,老师可先从成语故事或童话故事说起,并告诉学生故事的出处,学生自然会去寻找。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讲故事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小学生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的急切心理常常表现出来,老师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只要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并及时给予他(她)表现的机会大大表扬讲故事的学生,其他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出来讲。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增从而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自主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昧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昧地讲解。”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三、阅读感悟

很多事实证明,阅读课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是事倍功半的。这种以讲代读的方式也是有悖于现代教学理念的。在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重在感悟,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只用了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你们一定很喜爱它!这便吸引学生主动地读起课文来。有的朗读,有的默读,有的一句一句地细读,有的浏览了一遍后细读自己喜爱的、重要的句、段。同时,在读中还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文中的生词。在圈画语句时,很多学生都圈画了我刚才说的那句话。我问大家为什么都圈画上这句话?他们都说:“谁不喜爱母亲呢?”

四、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如《桥》一课,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边读边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评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

五、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书无数,仍旧提笔维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阅读课文,写下自己的理解,能促进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随机写下来,更体现出读写结合的深刻含义。例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边读书边在书上标注,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与同学交流。这种随写形式可与课后的“思考`练习”相联系,使学生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同时,训练了习作能力。

五、课外阅读

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及科普读物,背诵、摘抄优秀诗文,读练结合,利用晨读或阅读课时间向学生讲讲书中人物的先进事迹,精彩片断,当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就适可而止,让他们去找原书来看。同时可以通过“读报”、“成语竞猜”“读书交流会”等。或者让学生从自己平时阅读积累的内容中确定一个主题,教他们制作剪报集、手抄报,这样既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又检验了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礼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J].当代教育,2013(02)

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 第7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人们探索知识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学习语文不能不读书,也不能读死书。那么,如何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从去年开始,我根据学校实际状况,采取了以下方法:在教学各类名篇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是不断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学生对鲁迅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借此马上向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另两篇文章———《祝福》《阿Q正传》,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同样,通过教材中典型的课文类型,激发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刊。如,学习了《渔夫的故事》《皇帝的新装》《海燕》等课文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选》和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这样有连贯性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书刊,使学生的阅读量倍增,阅读兴趣勃发,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夯实了他们的基础。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认真读书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妥,阅读的效果也会不佳,学生阅读的兴致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明确阅读课外书跟学习课文一样,句子、内容要读通、读懂,遇到疑难字词,应主动去查找工具书。其次,要一边读一边想,比如,书中讲了哪些故事?你对哪些故事感兴趣?为什么?另外还要一边读一边动手。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勤记笔记的习惯,随时将自己喜欢的精彩的词句摘录下来,随时写一些读书心得。如果长期坚持,阅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保证阅读的数量和时间,让学生读好

足够的阅读量是确保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农村的学生受条件限制本身阅读量比较小,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学校实际,我首先利用图书阅览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其次,利用语文读本,让学生有计划地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阅读;第三,发动全班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互相借阅。实践证明,这些书都比较适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争相传阅,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真正爱上读书

在激励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还会经常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语文知识竞赛和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我会在每周的班会课上通报学生本周的阅读情况,表扬一些课外阅读的先进分子,安排部分学生上台交流阅读体会,或者举办朗诵演讲比赛、创作手抄报活动、征集读后感等,并将优秀的作品在学习园地中展出,或推荐到校报刊登。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大多数学生更爱读书了,读书习惯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的语文阅读 第8篇

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小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大量阅读,这会成为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课本,更要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重视课外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补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指导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呢?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 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班级文化的布置,要突出文化气息。我们可以利用班里的黑板报、墙报、班级标语等资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激励,抑或是方法的指导,甚至也可以是学生读书成果的展示……这样,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其阅读兴趣。

其次,可以结合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语文课堂的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我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遇难荒岛的鲁滨孙勇敢接受了自然的考验,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同时他还收留了一个取名为“星期五”的野人。28年后,他成功返回了英国。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会告诉学生这些情节只是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中的一部分情节。其实在这部小说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引导曾经读过这部书的学生说说印象最深的内容, 如果学生大都没有读过,就鼓励学生课下阅读,然后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对自己读书的收获进行充分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读书的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享受读书的成就感,并且在和同学的共同学习和相互竞争中,增强读书的内驱力。

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有益的书。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喜欢读书,打开书本就能有所收获。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如果不懂得怎样选择图书,那么开卷未必有益。只有充分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书籍, 选择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才能促进他们主动地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成长。

另外,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还要指导他们联系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书籍的数量更是非常庞大的。选择图书时不能漫无目的,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阅读那些自己喜爱的书籍。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从众的心理特点,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受到同伴的影响。老师要多多细心观察,如果发现学生的阅读取向中有不利的因素,就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比如:有段时间,我看到班里有些同学课间常常看一些消遣性的漫画书,比如《蜡笔小新》、《阿衰正传》等。小学生很容易受到里面一些不良的语言和习惯的影响。我及时提醒学生不能盲目追求时尚,对于那些不利于成长的不健康的书籍,一定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比如《长袜子皮皮》、《吹牛大王历险记》、《窗边的小豆豆》、《苹果树上的外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这些书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若认真阅读,就一定会受益匪浅。

当然,我们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读的有时代特色的外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诸如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流行因素。

三、充分保障阅读时间

平时,我们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保障学生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阅读。这个时间可以由学校统一调配,也可以由班级自行安排。另外,老师还可充分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也重视学生的阅读,愿意配合学校的工作,监督、鼓励学生在家里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

四、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而且要指导他们会读,要读得快乐、读得有收获。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比如:对于某些重点文章,名家名篇,集中精力,逐字逐句读的精读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要全神贯注,边读边想;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为写作实践积累素材,从而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再比如学生为了满足课内学习和写作上产生的某种需要, 就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资料的选读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保障其高效阅读。当然,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行为会自发循环增强。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读书时科学用眼、用脑的习惯;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培养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 第9篇

一、揭示阅读《语文读本》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 这套《语文读本》正是为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编写的。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语文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丰富语文知识, 发展个性, 并从综合范例中习得语感, 提高语文素养。不同的是, 语文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 训练比较系统, 训练力度也比较大, 而《语文读本》只要求略读, 要求学生运用从精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 灵活性比较大,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发展。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实施的今天, 新课标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语文读本》中《天地情怀》《叩问人生》《美的沉思》《雅韵幽香》等章节, 对学生人文素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阅读《语文读本》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关键知识点, 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 欣赏文章的“风景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若能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 并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 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

教师要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 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延伸性、鉴赏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课外阅读教学是课内阅读教学的继续和补充, 是课内阅读教学向广阔社会的拓展和延伸, 只有同时发挥它们的作用, 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一方面, 课内指导课外, 即所谓“得法于课内”, 课内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习得阅读知识和学习方法, 并以此指导课外阅读;另一方面, 课外阅读又能促进课内阅读, 即所谓“得益于课外”, 这种促进作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语文读本》阅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教师应加强《语文读本》阅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1. 传授方法, 培养习惯。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方法包括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的记录方法有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要点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训练时灵活运用。

2. 制定计划, 统筹安排。

教师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 并将其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之内。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进行课外阅读训练, 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阅读与作文的结合。

3. 组织交流, 检查督促。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非常重要。交流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要时常督促学生勤于练习。

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那“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优美,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精辟,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含蓄,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创意……怎能不让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教师只要加强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定能让学生自觉地沉醉于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10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选择读物,培养鉴别能力

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实际运用的广阔天地,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之一。同时, 课外阅读又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开拓视野,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益。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正确选择读物是课外阅读的前提

因为小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对许多事物的价值取向, 对身边现象的是非判断等不够成熟, 所以, 在面对浩若烟海的课外书籍时, 该读什么?能读什么?什么不能读?大多数学生只凭借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取舍, 对他们成长有益的书籍他不一定读, 相反, 一些不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 说不定他们还很感兴趣。这样一来, 学生该读的没读, 不该读的却偷偷地读, 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影响课外阅读的效果, 达不到预期目的。如果让学生读了有害的书籍, 还会有损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 我对班上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内容有要求, 主要是要与语文教学保持一致, 这样会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材以“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为主题, 安排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这几篇课文。这些内容虽然题材不一, 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但每单元的课文篇幅有限, 内容非常有限, 不能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近代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通过课文内容, 我们并不能了解圆明园被毁的根本原因, 这个历史事件的严重后果。于是, 我安排学生课外收看、阅读与本课相关的内容:纪录片《圆明园》, 电影《火烧圆明园》, 《鸦片战争》, 书籍《东方夏宫——圆明园》、《梦回圆明园》等, 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圆明园的修建史, 建筑风格, 艺术成就, 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 她曾经的辉煌与价值, 圆明园被毁的根本原因, 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些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华民族所受屈辱的历史, 勿忘国耻, 发愤图强, 振兴中华。通过课外阅读, 补充课文内容, 让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知识积累更为丰富、全面, 感受也更为具体且真实。

二、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

(一) 规定时间

小学生还未形成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 大多数时候还需要外力的监督和管理。为了让他们的阅读有一定的约束, 也为了便于进行交流, 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规定了阅读的内容, 规定了阅读的时间。如和教材配套的阅读内容, 基本上为一周一本, 周五时安排全班进行阅读心得交流, 让学生的收获成几何倍数地增长, 提高阅读的效率, 强化阅读的效果。在阅读的时间上, 鼓励学生利用一切课余时间适当阅读, 如放学以后的时间, 早晨起床后的时间, 中午休息时间, 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

(二) 规定任务

读书要有一定的目标, 要完成一定的任务, 这样就让学生的阅读行为有了明确的方向, 阅读行为才算是有的放矢。这样, 学生的阅读就会有针对性, 他们才会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平时该怎样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养成能自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这样才能达到让阅读活动既增长学生的知识, 又能陶冶学生情操,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 注重积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 这是许多名家提倡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一般人的见解, 这都说明笔记是帮助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措施。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积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而要积累, 记读书笔记就是一个好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 读书就只是读书, 没有自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一来, 学生读了书, 放下书之后, 过了一段时间, 头脑中什么也没有留下, 等于没读书。这种情况下, 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要求学生人人准备一个专门的积累本, 毎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就填写一张读书卡片。阅读卡片的内容包括:书名, 作者, 阅读时间, 主要内容, 阅读体会, 阅读收获。开始阶段可以以摘抄为主进行积累:字词的摘抄, 归类摘抄, 点评。随着阅读活动的逐步深入, 读书笔记的形式也可以有多种, 可以概括文章的精彩表达, 可以是文中精彩的语句, 也可以是书中某个使用精妙的标点符号。这样, 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及时积累习惯。这样一来, 即使过了很久, 把积累本拿出来一看, 曾经读过什么书?当时有什么收获?一目了然。需要哪本书的内容, 需要哪些方面的内容, 马上就能找到, 永久有印象。长期下来, 学生的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 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了。阅读活动就更有意义, 我们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鉴别能力

老师不可能一辈子陪在学生身边, 我们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哪些书适合小学生读?哪些不适合?引导学生在选择阅读的书籍时, 一定要选择适合他们的。不适合他们读的, 坚决不读。如果每个学生从小都经受这样的培养和锻炼, 形成自觉抵御不良阅读内容的鉴别能力和意志力, 那么, 那些不良书籍、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也就再也不会腐蚀到他们纯洁的心灵了。

例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第11篇

一、分层训练——力求循序渐进的功效

训练说明:将朗读训练设计为若干步骤,一步解决一个朗读要点,让学生明晰循序渐进的训练轨迹。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朗读训练1: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第一步,读出诗的音乐美。这一步的要点是准确把握节奏。(范读第1段)指导:节奏就是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它是以诗句中的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第二步,准确区分停顿中的“长顿”与“短顿”。如“我想”“你看”“不信”这些词语需要较长时间的停顿。(师范读、生齐读)重点解决诗中的停顿问题。第三步,训练语调的抑扬顿挫,准确判断诗句中的重读词语。(范读第2段)指导:诗句中某些词语之所以要重音朗读,是因为这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步,关注韵脚,读出诗的韵味。(齐读第1段)指导:诗歌朗朗上口就是因为讲究押韵。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押韵的字放在最后,故称“韵脚”。

总结:本诗行数相等,每节四行;偶句押韵,每四句换一韵;各句字数基本相同;每句三到四顿,顿数也基本一样。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朗读训练2: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分小组朗读,第一小组齐读第一节,要求读出一种惊喜;第二小组齐读第二节,要求读出一种赞美;第三小组齐读第三节,要求读出一种欢乐;第四小组齐读第四节,要求读出一种甜美。

总结:诗言志,情感总是显露于字里行间。本诗表达一种美好想象和热烈向往之情。微波荡漾的感情和低吟浅唱的韵味,既突出表现在诗的画面之上,又蕴藏在词语、句子、标点以及修辞手法之中。

二、细腻品读——追求训练过程的生动

训练说明:针对不同文本特点,对症下药,进行细致的朗读指导。以《捕蛇者说》为例。

初读,人人出声。要求读得既流畅又响亮,初步感知课文。再读,逐段训练。要求字正腔圆。师示范,生学读。三读,感知层次。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四读,入情入境。让学生仔细体味文中情景,并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朗读较好地将其表达出来。五读,急缓适度。如朗读第四段蒋氏的哭诉,由急而缓,读出文中的悲情,读出蒋氏叙说的层次。

三、亦引亦读——确保重点段落的突出

对课文精彩片段的引读十分关键,引读到位则事半功倍,否则白白浪费时间。篇幅长的课文最适合此法。以《藤野先生》为例。学生先放声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

师引导(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开始就表现出作者失望的情绪。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辫子,在上野赏樱花,在会馆学跳舞……对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要读出愤懑和厌恶之情。

师引导(第36~38段):鲁迅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朗读时要读出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以上朗读细节以感情基调为线索展开引读,文章篇幅长但阅读重点突出,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

四、激情演读——达到憾人心灵的佳境

激情演读是充满感情的表演形式的朗读训练。这里的演需要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文本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精心挑选、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文章中所刻画的生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有形有色的事物等。通过激情演读达到如见其人——感受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如睹其物——感受物的形、色、味;如临其境——感受环境的恬静、欢腾、险峻……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1.细节模拟,适宜训练个人朗读能力。以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为例,文章开头是一段外貌描写:“皱着眉头……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又小又可笑。”一连串的细节描写贴切、传神。学生可以模拟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调将一幅细腻温馨的画面读出来。2.角色表演,适宜分组朗读。如《威尼斯商人》一类戏剧作品,可让多个学生分角色表演,声情并茂地把台词诵读出来。3.叙演配合,既训练语言表达又训练动作表情。如《核舟记》第3段朗读训练,对于苏轼、鲁直、佛印三人的位置及各自的形体动作学生容易模糊,可采用三个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诵读述说的方式训练。4.情节改编,以课本剧为主。如将《愚公移山》《骆驼祥子》等改编成课本剧,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一句话,没有读,就没有悟,就没有语感,没有共鸣,也就没有阅读教学的生机盎然。

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指导 第12篇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据有关调查表明, 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约占5%—10%左右, 经常阅读课外书的约占10%—20%。由此可见, 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小学生还是少数。

(一) 重视课外读物选择。“一本好书, 能使人终身受益”。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读物。鼓励学生间互相推荐好书, 把自己看过的书的名称、内容简介及书的优点介绍给同学。这样一来, 由于书的内容是学生所喜欢的, 学生爱读书的情感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开展一系列的比赛活动, 如古诗词诵读、讲故事、演讲、写读后感等比赛, 甚至是故事表演竞赛等等。引进竞争机制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阅读课外书, 读书热情自然高涨。

(三) 交流、展示读书成果。表现欲强又是小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如果把学生读书成果展示出来, 无疑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如办手抄报, 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 举行摘录、读书笔记展览会等。学生从展览出来的作品中体会对成功的喜悦, 从而获得激励, 对自己充满信心, 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为培养学生能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教师不妨用一点“强制手段”。

(一) 为学生制定阅读书目。如学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后, 便向学生推荐语文教材内容涉及到的作家作品, 开出书目, 让学生自己去找, 同时进行阅读与交流。又如, 可推荐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秀杂志10余种, 让学生订阅其中3—5种, 定期交流, 以“强迫”学生进行阅读。

(二) 提出具体的阅读时间与阅读要求。如每天早上或晚上至少抽出半小时左右时间进行阅读, 每周至少阅读简短文章3篇, 每周能背1—2首古诗词, 背5—10条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每月至少读一本课外读物。教师每周也可安排1—2节课到阅览室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 交流阅读内容, 谈谈阅读体会, 学生在无形之中不断接触书籍, 养成阅读习惯。

(三) 要求学生阅读摘录好词佳句, 做到天天摘、日日记。在此要求下, 学生“逼不得已”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词汇, 使学生更用心, 更积极地去阅读。虽然是“强迫”, 却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便养成阅读的习惯, 并逐步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记”、“边读边体会”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一) 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默读是指不出声地读, 它能提高阅读速度, 是日常阅读的基本方式。精读是指对一些名家名篇, 要多读几遍, 不仅要了解它的思想内容, 还要揣摩它的写作方法。略读是指对一些报刊杂志、一般的文章和书籍只要浏览或有选择的读, 大体了解主要内容即可, 通过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朗读是指有声有色地读, 对一些声情并茂的美文, 可通过朗读, 以体会其蕴含的丰富的感情。速读是指对一些较为浅显的文章, 以一目十行的形式进行阅读, 移栽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 不但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量。

(三) 各种工具书相辅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如果学生对这些“拦路虎”退避三舍, 那阅读的效果便会事倍功半, 对阅读的内容亦是一知半解。此时, 教师应创设机会、情境, 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来阅读并养成习惯,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尝到使用工具书的甜头后, 学生便会经常去请教这些不会说话的老师, 逐渐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 摘抄美词佳句并进行仿写。对一些美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揣摩, 其中一些好词好句、精彩片段及时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在本子上, 做好语言积蓄, 以备日后进行诵读和写作备用。同时, 也可以进行仿写, 在诵读过程中领会写法, 运用好词佳句,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

(一) 书本文字阅读。书本使用文字表达, 它准确、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大千世界的情态变化。书本阅读是通过人的眼睛将文字反映到大脑, 经过分析想象变成事物的映象, 其阅读过程又是思维想象的过程。因此, 书本阅读可以培养人的思维想象能力, 其思维度较深。因而, 书本文字阅读应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途径。

(二) 电视阅读。主要是以画面为主, 形象直观, 吸引力强, 深受学生的欢迎。为此, 电视阅读不失为一条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收看。对于知识性强的, 有较大意义的电视节目, 应鼓励学生看。对于一些生活、武打的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 应教育学生少看, 甚至不看。

(三) 网络阅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阅读已成为新的阅读途径, 同时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途径。互联网上知识容量大,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无所不包, 阅读时轻便快捷, 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条件, 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提供符合学生阅读的网址, 以利于学生有选择, 有目的地阅读。

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如不了了之, 学生则会逐步丧失阅读的兴趣。反之, 给予学生适度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 则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质量, 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便可逐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为此, 教师可在阅读过程中, 引进激励机制, 采用各种形式奖励先进个人或集体, 如评比“故事大王”、“朗读之星”、“小诗人”、“最佳小组”、“小博士”、“知识王”等等。在精神鼓励的基础上, 亦可辅助一些物质奖励。评比活动中, 不限制名额, 让人人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评价激励下, 学生自然而然地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总之, 课外阅读能有效地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陶冶性情, 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 对学生现在及将来的语文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努力转变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课外阅读, 认真、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卉.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3 (5) 。

上一篇:单篇阅读下一篇: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