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企业走出去

2024-06-04

浙江省企业走出去(精选12篇)

浙江省企业走出去 第1篇

一发达国家经验——以美国为例

1. 金融与税收方面的支持

美国政府设立了一个独立机构——美国进出口银行, 专门支持跨国公司向外直接投资。而在1971年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一是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保险;二是为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活动, 尤其是鼓励美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在税收方面, 除了与许多国家签订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外, 美国公司国外投资收入的税率一般要比国内投资收入的税率低15%~20%。

2. 信息咨询服务

美国政府为对外投资提供信息情报等服务, 是通过驻外使馆所设的经济商业情报中心、政府机构特别部门、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来开展的。如海外私人投资公司除了提供资金、海外业务保险外, 还定期发行新闻通信和专题报道等, 提供投资情报;同时协助并组织企业家到世界各地考察, 同当地的政界、企业界、银行界进行接触, 研究联合投资项目等。

3. 法律保护与支持

美国政府一直重视对海外投资的法律支持, 尤其是二战以来, 美国政府在对外投资方面专门制定了《经济合作法》、《对外援助法》《共同安全法》等有关法律, 不断扩大本国对外投资的安全和利益。除了在国内法律方面给予支持和保护外, 美国政府积极与发达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 这些协议为本国企业在东道国获得了投资经营的非歧视待遇和投资受保护的权力, 保障了本国投资的安全和利益。

二新兴国家经验——以韩国为例

1. 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

韩国的进出口银行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优惠贷款, 其贷款总额最高可达项目投资额的90%。其次, 专设经济发展基金为风险太大或经济收益太低的经济合作项目提供信贷。此外, 外汇银行为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海外投资特别贷款。在税收方面, 对海外投资者在海外从事投资事业, 如果已向国外政府缴纳法人税、所得税, 则在国内对已纳税额给予扣除;若国外对韩国投资者给予减免所得税或法人所得税优惠, 被减免的金额应被视为纳税额, 在韩国国内也给予减免;对海外资源开发事业的红利收入免税。

2. 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建设和建立保险支持制度

韩国签订了对外投资保护协定和防止双重征税协定;加入国际投资保证机构;设立海外直接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同时建立对外投资的保险支持制度, 以防止和减少对外直接投资因非正常原因而遭受损失, 包括战争内乱或暴乱、没收和国有化、利润不能兑换或延迟。

三发展中国家经验——以印度为例

1. 对创办海外企业提供外汇支持

印度政府授权印度储备银行处理在合资企业建成前后有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国外考察所需的外汇。《2002年外汇管理法》生效后, 印度储备银行对海外投资大大放宽, 允许印度企业对外股份投资和设立独资分公司的投资上限达1亿美元。

2. 对海外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印度政府通过进出口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出口信贷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向海外合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同时也允许印度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向印度企业在海外创办的合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并对这种贷款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

3. 对海外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印度政府对海外合资企业的所得税实行减免, 海外合资企业出口的机器设备还可以享受现金补贴。此外, 印度政府还与有关国家达成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 防止加重海外企业的纳税负担。

4. 加强对海外企业给予经济、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政策支持国内有关单位向企业提供海外有关国家的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印度驻外使馆的商务处也积极向印度企业提供所在国家的市场行情、政府政策法规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并对印度企业到所在国家投资提供必要的帮助;印度工商界在全国设立一个专门机构为海外企业提供世界各国行情。

四国外政府“走出去”政策措施对浙江省的启示

1. 完善服务体系, 健全企业“走出去”的管理体制

第一, 建立对外投资法规政策体系。在中央层面尚未出台《海外投资法》——这一调整境外投资的基本法和《境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投资保险法》等单项法规前, 浙江省应在立法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出台地方性法规, 规范企业跨国经营、对外投资、境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活动, 保护对外投资企业和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完善有关政策体系的同时, 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 使企业及时了解政策的变化, 享受到政策变化带来的便利。

第二, 简化海外投资审批程序。目前我国海外投资的行政审批程序过于繁琐, 容易抑制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牵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浙江省可以制度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企业性质和资金来源制定相应的审批程序。对于民营企业用自有资金开展“走出去”业务, 应用备案制代替审批制;如果企业使用国内借贷资金开展“走出去”业务, 可通过银行或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进行风险控制, 政府部门负责核查;对于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项目, 尽量简化审批程序, 缩短审批周期, 外汇等配套管理措施要及时到位。

2. 采用多元化手段, 建立企业“走出去”的扶持体系

第一, 加大海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浙江省在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扶持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应改善买方信贷政策, 使境外投资和其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与传统外贸出口享有同等的信贷政策待遇。二是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允许企业不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由集团集中统一使用;进一步完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券。三是重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 鼓励银企合作。对于大型项目, 由省政府出面促成银团贷款并通过向商业银行的海外贷款项目提供完善的保险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 充分调动银行参与“走出去”项目融资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各种海外投资发展基金。这些基金可以由省政府联合商业银行、海外投资企业共同出资组成, 基金的使用程序和方法应简明、扼要、规范、透明, 便于有意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了解、申请和使用。

第二, 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向中央争取相关税收政策在浙江省先行先试, 同时, 要在政策自主权限内, 以产业政策为引导, 扩大税收政策的支持, 主要为各类税收的减免,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企业“走出去”的初期 (3~5年) , 由于经营不够稳定, 盈利水平较低, 可以对其给予所得税减免, 并且鼓励企业将所获利润充实其资本金。其次, 对企业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设备、器材、原材料及散件, 实行全省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改“先征后退”为“免、抵、退”税。最后, 避免双重征税。对于已经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 应该制定在国内的实施细则, 对于尚未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 政府也要有相应的抵免措施。

第三, 建立海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由省政府出面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或对外投资研究所。该中心专门收集、散发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信息, 为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包括介绍对外投资的投融资制度及审批程序, 指导制定投资计划及投资合同等。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提供东道国的政治局势、政策取向、法律法规、经济情况、外汇管制情况、投资机会及其前景预测情况;发布国际经济动态, 各国产业变化趋势、市场、技术、资金以及企业发展状况;提供浙江省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及其投资导向, 包括规划方案、发展目标、发展步骤、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

3. 丰富保障措施, 建立企业“走出去”的保障制度

第一, 推进双边经贸活动, 建立多边投资合作关系。省政府可以与投资地区的政府建立长期联系, 通过政府间的交往, 争取合资合作项目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 并保障企业能够享受到该国的各项优惠政策。另外, 浙江省尽可能在友好城市设立一批驻外办事机构, 提供境外投资各项事务的咨询以及对境外投资企业进行协调管理, 保障浙江省企业境外投资的权益, 减低投资风险;发挥浙江在海外的华侨协会、商会、同乡会的作用, 为浙江企业在当地开展贸易和投资提供帮助。

第二,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机构, 健全投资保护制度。浙江可以走在全国前列, 设立一个统一的、专门的境外投资保险机构。该机构承包的风险包括外汇险、征收险及战争险三种政治风险。另外, 要充分利用双边和多变投资保护机制的功能, 要加强宣传, 在解决投资争端时积极介入, 把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结合起来, 为我国企业发展境外投资保驾护航。

4. 培育国际化人才, 设立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第一,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浙江省需要实施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 做好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工作, 培养、引进专门的市场开发、商务谈判、项目管理人才。加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 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综合素质, 造就一批精通业务、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引导企业增加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的投入, 逐步形成企业内高、中、低阶梯式人才队伍和国际、国内两套经营管理人员班子;积极引进“海归”人才参与浙江省企业海外事业拓展, 探索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资源引进和集聚的配置机制和有利于人才资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做好人才安置工作, 在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架好桥梁, 防止出现人才供求不平衡现象。

第二, 设立为海外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浙江省应在现有的公证、律师 (包括外国律师事务所代表处) 、会计、管理咨询等社会中介机构增加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服务的业务, 也可独立培育或引进国际市场调查公司等中介机构, 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风险评估。各行业协会要建立境外投资预选项目库和项目信息库并强化其功能, 为企业提供投资信息;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作用, 维护国家、行业、企业的利益, 防范不正当竞争, 保障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 对会员企业进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协调、指导, 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另外, 行业协会还需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使政府能够根据企业的正当要求对某些政策法规进行相应的调整,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沟通国际联系, 扩大贸易渠道, 协调国际间纠纷。

摘要:企业“走出去”过程中, 政府如何支持企业, 用何种手段支持, 如何做出有效的引导与推动, 已成为“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借鉴国外政府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浙江省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支持措施建议。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国外经验,政府支持

参考文献

[1]宋刚.“走出去”战略国别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73)

[2]赵建军.国外扶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政策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 (2)

[3]罗汉春.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J].对外经贸实务, 2004 (3)

[4]蓝庆新、夏占友.中国企业“走出去”[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2篇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在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方面,我国通过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且相当一部分产业,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国内相对饱和的市场已不再满足它们的需求。“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新形势,因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经济。

关键词:对外投资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 战略实施

一.发现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㈠. 国际背景分析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已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新格局。到1998年为止,全球只有六万多家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国外的五十多万个分支机构,总共占全球产值的25%。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和世界经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所有的国家都感受到了由此而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巨大压力。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估量自己在新的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认真思考如何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更加市场化的世界中生存发展。各国政府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调整发展战略,变革体制,夺取新的战略主动权。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短缺经济的结束引发传统产业出现了普遍的过剩,开拓国内外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入世谈判的进展,中国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加快了开启的速度。国界对国际竞争的屏蔽作用越来越小,国内企业不仅面临着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危险,还面临着丧失本土生存空间的可能。同时,就业的压力、资源保障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比以往更为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当今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则都在提醒着我国企业应打开国门,做出去投资。

㈡. 国内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在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方面,我国通过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且相当一部分产业,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国内相对饱和的市场已不再满足它们的需求。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来,我国在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方面有较大盈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基本保证。过去的20年我国对外开放更多的是倚重“引进来”战略,通过实施“引进来”战略,获得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加快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中我们学到了相关的知识,积累了经验,为我国迈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㈠.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时期。对于轻纺、家电等产业的进口替代,这类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及其产品在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规模扩大,实力也增强了。因此,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引导和推动这类产业和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能力。

㈡.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企业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需要

㈢.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许多资源面临着需求量日益增长的进口压力。如果仅单纯依赖一般进口贸易,则易受到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而主动出击,走出国门,进行资源开发型投资,将可以使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权。在利用国外技术方面亦如此,可以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开发中心,及时掌握最新科技动向并开发出适应国际市场趋势的高新技术产品。

㈣.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走境外加工贸易之路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必经之路。我国目前已有一些颇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如海尔,也以这种方式“走出去”,开始其漫长的国际化,跨国化的征程。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上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际市场上也必将有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只有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国内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

㈤.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企业扩大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的需要。

对于一些在国内市场达到相对饱和的企业来说,在国外投资办厂,是使其持续经营的一个重要策略。一味的扩大出口,其实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是有限,也难以长久地占领已有的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国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品和原材料的出口。由于境外加工贸易的内在特征,利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我国扩大出口贸易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㈤.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可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因为中国企业投资,向东道国输入资本和先进的技术,能够增强其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可以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另外,中国企业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丰富的产品。联合国贸易发会议指出:跨国公司投资在东道国每获得1美元利润,就会给东道国带来3美元的流入以弥补。因此,企业对外投资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可以增加两国的贸易来往,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进而加强两国间的关系。

三.实施“走出去”的可行性

㈠.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可享有诸多投资方面上的优惠

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根据WTO的贸易自由化基本原则,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将限制和取消关税壁垒,取消歧视待遇,提高本国市场准入程度。境外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地域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扩大,所参与国际竞争也将得到比之前更

公平的待遇。

㈡.过剩生产能力及贸易保护要求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走出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轻工、机电等在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微薄,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常常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因此,对这类企业完全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目前,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有数家公司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有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格兰仕、森达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

重温江泽民主席于1998年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可以进一步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心,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培育中国本土跨国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㈢. 充足外汇储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 我国企业能大量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国家的足够的外汇储备。近年来,我国外贸连年顺差,年吸收的外汇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外贸顺差和外资的流入使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并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不仅为中国企业大量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了资源基础,同时也解决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好手段。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不仅使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了资金保证,同时不断增长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又顺差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出现升值的预期和压力使得我国在汇率政策上面面临严峻两难境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国外资产变得相对便宜,则可进一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是海外并购的发展,日本1985年日元升值后的表现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㈣. 政策性金融支持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目前,我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在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创新实力等方面还存在先天不足,企业往往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很难“走出去”。为此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信贷支持,有效地鼓励和促进了企业“走出去”,取得了良好结果。一是专门开办境外加工贸易贷款,海外投资贷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等业务品种,利用出口信贷等条件优惠的政策性资金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帮助一部分企业解决了“走出去”所需德 资金问题。二是把对外援助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利用我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支持国内企业在受援助国投资建厂,承包工程,合作开发资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辟了渠道,扩大了市场。三是根据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对某些国家提供了条件优惠的出口买方信贷业务,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项目的实施。

四、实例分析——海尔与TCL海外投资战略模式的比较

海尔实行国际化战略延续的是著名品牌战略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选择的是“先难后易”的国际化途径,集中精力攻发达国家的市场,先在发达国家创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在发展中国家销售产品。与之相反,TCL集团把越南作为推进国际市场的第一站,企业经营管理之全过程、全方位都由TCL自身主导,越南市场具有投资不大、运作成本低、风险小等特点,同时像越南这样一

个人口规模、经济形态的国家,极有可能是在今后的国际化进程中所要面对的主流目标市场。

企业选择“先难后易”思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后,通过与强手竞争,容易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积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如果能在国际市场上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其销售业绩会相当客观。企业选择“先后难”战略首先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本地竞争对手弱,其他的跨国公司在本了也未必具有竞争优势,投入少,风险也比较小。空间在跨国经营时采用何种战略,一般取决于公司的实力和目标。

总之,对外投资对促进,带动出口贸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但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以境外加工贸易及资源型对外投资作为重点是切实可行的选择。“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新形势,因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路径选择,企业活力,2006年第7期

[2] 袁靖波 刘明霞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和模式探索,企业活力,2006年第9期

浙江省企业走出去 第3篇

一、瞄准世界学术前沿,打造国际出版经典

瞄准世界学术前沿,打造国际出版经典,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图书“走出去”的第一追求。打造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出版集团,必须有更多内容世界一流的出版物。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图书翻译出版工程—百种中国文化经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人选图书达到5种,和中国出版集团持平。2009年集团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推出的《中国印刷史》和《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等英文版图书,都占据了各自领域的世界学术制高点。目前还有一批处于世界学术前沿的外文版学术专著在策划和出版中。

二、借力地方经济和文化优势推动“走出去”工程

2009年,借力于浙江地方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的优势,在各级地方政府支持下,一批反映浙江地域文化的外文版图书集中在法兰克福书展亮相,有力地配合了地方文化大省建设和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如浙江省重点文化工程《流淌的母亲河》(英文版)、《中国舟山渔民画》(法文版),《中国三门石窗艺术》(法语版)等。借助浙江科技学院与罗马尼亚克鲁热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平台,集团和克鲁热大学出版社开展战略合作,将在罗马尼亚推出一批罗马尼亚语汉语教材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菜谱等图书。利用浙江在西班牙的众多华侨提供的方便,积极与西班牙建立合作关系。达成了一批以汉语学习为主的合作出版和版权输出项目。

三、积极开拓非洲图书市场,与非洲出版界的合作取得突破

去年以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下属浙江科技出版社先后与纳米比亚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和马里撒哈拉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英语版《非洲热带病防治》、法语版《非洲地区常见疾病防治读本》,在当地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合作方式受到当地政府和出版社的欢迎。去年7月,法语版、英语版《非洲地区常见病防治读本》分别在马里和纳米比亚举行了隆重的新书发布和赠书仪式。与非洲出版界合作的“非洲农业技术丛书”也已经起步。

四、转化国内出版和市场资源为“走出去”优势

浙版少儿图书多年来在全国居于市场领先地位,浙江少儿出版社连续七年居全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份额第一名。少儿出版优势成为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绘本中国故事》英文版(12种)代表了中国当代绘本图书的文学艺术水平。2009年,浙江少儿出版社在上海众多实力出版社竞争中取得《海宝传奇》动画图书的授权,并与美国海马出版公司签订了北美地区的英语版合同。为了扩大中国绘本图书在世界上的影响,推动中国儿童图书“走出去”,2009年集团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读工委联合在德国举办了两次中国当代儿童插图画家精品展,今年将继续在希腊洛萨尼卡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展出。

《中国印刷史》(英文版)

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包罗了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一千多年间全部刻书和印书的历史,详细地讨论了各个时代的刻书地点、刻本内容、版本特色、刻工印工的生活和事迹,以及各种刻印的方法;另外,对书籍之外的各种印刷品,如版画、年画、报纸、纸币,以及印刷所用的各种物料如纸、墨等文房用具,也都提供了新鲜的资料和独特的见解。全书120万字,2007年获得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是目前外研究中国印刷史最有权威的专著。该书英文版2009年在美国出版,200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举行了隆重的全球首发,并在中国主宾国主题馆与中国印刷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中国印刷史论坛。

《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艺术》(英文版)

本书以敦煌的历史文化开篇,详细讲解了各个洞窟的构造特点,各个时代彩塑的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各类壁画的构图和佛教渊源,堪称敦煌艺术介绍读本之典范。本书由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爵与副研究员赵声良合力撰写而成,是现有同类敦煌学术图书的权威之作。浚书英文版于2009年由美国Homa&Sekey Books出版发行。

《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英文版)

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土、国际著名数学家、我国计算数学和科学计算事业的奠基人冯康及中科院计算所秦孟兆教授撰写的数学专著,根据冯康院士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研究成果为主题撰写而成。该奖项是我国从1990年至2004年6届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中评出的三个一等奖之一。哈密尔顿体系是描述自然界各种守恒的物理和力学过程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科技的重要计算方法。本书英文版已由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全书566页,无论是规模容量和还学术禽量,都是中国当代科学著作走向世界的代表。

《凝固之美一中国三门石窗艺术》(法文版)

三门位中国东部沿海。三门石窗始于中国南宋,盛于明清。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被注入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是世界建筑和雕塑艺术的奇葩。《中国三门石窗艺术》图文并茂充分展现三门石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人文积淀,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学价值。一千多年来,由于长期采石在三门蛇蟠岛留下的数百个巨大的石窟景观,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该法法语版由法国东方书局2009年出版。

《中国历史故事》(上下册英文版)

《中国历史故事》是“绘本中国故事”丛书的一部分,由国内最著名作家编写,顶尖插图画家精心绘制插图,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最为著名的人物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上下册在生美国出版。《绘本中国故事》中文版共12册,分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四个系列,2009年与美国SHENS出版公司签订了英文版权输出合同。这是中国原创传统文化绘本故事最大规模的版权输出。《绘本中国故事》从开始就是为“走出去”量身定做,在装帧设计、内容定位等各方面努力适合两个市场。

《创造力——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芬兰语版)

本书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芬兰合作者执笔撰稿,共同对外推广发行。多年来,浙少社与芬兰创造力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多次组织了中国和芬兰两国儿童“创造力头脑风暴”的训练,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合璧”的创造力训练和开发的解决方案。该书用浅显的语言、丰富的例证和切实有效的练习告知如何辨识理解孩子的创造力,如何鼓励孩子成为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如何支持孩子一生坚持创造力。芬兰语版本于2009年9月出版,荷兰语版即将出版,其他语种正在洽谈之中。这是浙少社

包括国际作者,开拓国际版权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

《非洲地区常见热带疾病防治读本》英文版、法文版)

《非洲地区常见疾病防治读本》英、法文版2009年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分别与纳米比亚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和马里撒哈拉出版社合作m版。《非洲地区常见疾病防治读本》是由浙江省授非医疗队在非洲累计四十年医疗经验写成,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浙江在马里的医疗队驻地,看望浙江医疗队全体队员。本书图文并茂,生动阐述了非洲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的关系,简要介绍了非洲常见疾病防治方法。2009年7月,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分别在纳米比亚和马里举行了隆重的两书首发式和赠书仪式,并借此在马里举办了“2009中国文化聚焦——中国图书展”。

《认识中国》(意大利文版)

由浙江旅意浙江华侨牵线并参与,浙江摄影出版礼与威尼斯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认识中国》(意大利语版)。这是一本送给意大利青少年和第三四代在意华侨少年儿童的特殊礼物,在意大利的中意两国几十位专家参加了撰写和翻译,我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教育参赞杨长春先生为此书作序。这本图书的出版,填补了针对意大利少年儿童的中国儿童国情读物空白,华特别是对于下一代不能阅读中文的华侨子弟,具有特别的本土化外宣意义。以此书为模板,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将利用在欧洲各国的浙江华侨与本地主流社会关系,联合境外出版社翻译成法国、西班牙等语种的版本。

《少林功夫》(俄文版)

《少林功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讲述了少林功夫的历史沿革与文化意蕴。2007年与俄罗斯科学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俄文版,并在9月莫斯科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中赠送给梅德韦杰夫副总统和普京总统,成为中俄文化年活动的一个亮点。《少林功夫》俄语版由中俄两国专家合作翻译编辑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主编,主编为现任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丛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权威性,图文并茂,形式生动,装帧时尚,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

《印刷之光》(英文版)

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4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首先, 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目前FDI总量已达2.07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认为, 国际投资对经济复苏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报告对整体复苏趋势是很肯定的, 尽管世界经济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但是回升的趋势是确定的。预计2013年之后, FDI总量将恢复到2万亿美元, 是个利好的消息。

第二, 关于结构的调整。最新的FDI总体流向了东亚以及东南亚以及拉美国家, 分别增长30%和14%, 对美国的投资也有显著回升, 这样的格局对中国是有利的。按照梯度转移和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 我们对周边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转轨国家, 有更强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

第三, 行业结构问题。目前国际直接投资有一个很重要的迹象, 就是在产业领域里面不再只跟踪资源领域, 而是向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产业转移。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产业, 对于正在处于深度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来说, 我们同样拥有产业优势。对外工程承包正是我国国家竞争力的体现, 过去几年中以30%的速度在增长, 一方面说明我们有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不仅仅可以做承包商, 他们还可以以BOT方式做投资人, 这也是个好消息。

第四, 关于发展模式。国际直接投资并购投资有了显著的回升, 我国企业可以继续以跨国并购形式等在市场上寻找商机。

第五,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国有跨国公司目前有个很显著的兴起势头, 全球国有跨国公司只占总数量的1%, 但是其国际直接投资占2010年全球投资总额的11%。国有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作用的提升, 说明投资环境在改善。尤其是最近欧盟一些国家, 针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投资, 有进一步放松管制的趋势。尽管中国企业在美国开展跨国并购遇到了很大的法律和政策障碍, 但是我要表明我的一个观点, 就是我们的国有企业除了美国市场以外可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找到更多的机会。当然我们希望美国政府改变对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限制的态度。

“走出去”有哪些政策支持

我个人从参与商务部的一些政策制定, 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一些相关研究工作角度来谈:

首先,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有个重要的提法, 新时期的对外战略要以出口吸收外资为主, 转向吸收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并举这样一个新的战略支点上, 也可以理解为对外投资合作将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 为了实施这样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都在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去, 重点方面有:

一是, 在管理政策上。企业家都很希望能够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发展, 过去的6年或者10年当中, 审批政策在逐步放松。一定规模以下的, 特别是从商务部的角度, 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 最快3天即可获得批准证书。一些重大项目需要到发改委进行审批, 商务部审批较少。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导向, 走出去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自主的原则来推动, 所以审批会慢慢的向登记备案制转变。

二是, 在政策支持上。希望企业多关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新出台规定。对于开展对外合作的前期调研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 这种补贴并不是解决企业几十亿并购资金的问题, 而是给企业走出去提供点便利。离岸业务从无到有, 主要是国务院支持企业走出去很重要的一个金融产品。政府还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在增加它的产品, 对于在海外投资合作中的政治风险、国有征收, 战乱和汇兑风险也是承保的, 但目前这个保费还比较高, 因此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从2008年以来将保费降低40%。

三是, 政府也希望向企业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是“十二五”时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第三大重要支点。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 大家可以在商务部网站上免费的点击和下载到覆盖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报告, 那里会告诉大家这个国别的投资环境有什么风险。另外, 企业要融入当地社会, 实行属地化管理,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在互利共赢的总体框架下和东道国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第一, 企业应该设立专门负责并购投资的部门。特别是中型民营企业, 之前没有做过并购活动, 往往决策者是董事长、总经理作出一个比较宏观上的判断, 但实际上没有人帮他做分析, 我们到底要买哪些企业, 到底是要买什么?买技术、买市场、买人才, 还是买资源?在做并购之前应该认真分析。大部分海外的并购活动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预期效益会提高10%、20%、30%, 但实际情况并购后第一年、第二年对企业的效益是有压力的, 这个压力还是蛮大的, 如果你有一块钱的资产去买另外一块钱的资产, 我们经常听到说1+1=3, 但实际上, 1+1一开始大部分的时间是, 等于1.8%。

第二, 在考虑并购的时候, 要筹划好在并购成功后, 怎样将这个企业整合起来。特别是并购了一个控股权的企业, 而且是非资源性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考虑清楚, 哪些企业适合并购。企业内是否成立一个小组将并购的效益挖掘出来。因此并购一定要有方案, 将两个企业整合起来, 将协同效应反映出来, 这是最关键的。

政府还应在哪些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

政府现在已经在做非常多的事情, 市场方面我觉得倒是有一点政府可以考虑, 虽然说现在的支持非常多, 但是实际上看, 走出去的速度是越来越快, 大型国企的支持度还是高一点。但是在民营企业方面,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他们走出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跟海外的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等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关系, 包括他们的一些供应商或者生意伙伴老板要退休了, 想卖给中国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扶持这些企业, 使他们在流程审批过程中快一点, 这是政府可以考虑的。往往做到最后了, 整个并购过程就算快的话也要两三个月, 最后在审批的时候大家往往把握不住, 不知道这个交易到底是否可以获批。如果不批, 也可以尽早说明理由, 便于以后将这些因素考虑在里面。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点

实际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们一直没有截然分开, 我国提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同时进行。所以我国企业走出去时, 首先我们自己要强身健体, 把国内市场建好, 跟国际市场接轨, 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我们加入世贸组织、走出去干什么?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最终还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从衣、食、住、行、用5个最基本方面考虑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只有这5个方面做优做强, 才能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提高国际化水平。

“走出去”将面临哪些政治风险

首先, 货币的不可兑换风险。我国企业到当地投资收益是当地货币, 由于该国外汇储备下降, 支付能力减弱, 可能临时采取一些措施, 不允许把当地货币兑换成美元汇回国内。1998年俄罗斯曾发生过, 2002年阿根廷也发生过, 都不允许企业将收益汇回来, 这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其次, 征收风险。比如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 当地政府觉得不错, 对厂子进行征收;或者投资开矿, 当地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行为使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这些情况我们在全球的客户中也遇到很多。

再者, 违约风险。建议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般会跟当地政府签一个协议。在海外面对政府的时候企业往往是弱势的, 肯定会形成风险、造成损失。这就是我们谈的政治风险, 我们就通过担保的形式、保险的形式, 为企业保障。

“走出去”的金融难题

我国企业到海外, 除了水土不服, 对当地的法律、经济情况不太了解, 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跟随式的金融服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不会走的顺畅。企业得不到跟随服务有两个原因: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比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步伐快的多, 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资产超过了1.5亿。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步伐非常缓慢, 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在中国企业投资的所有地方都成立银行的分支机构, 这就决定了企业走出去得不到跟随式的金融服务。所以我们企业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金融服务的问题。

国外的外资银行不可能深刻的了解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背景, 中国企业的信用延伸不到国外去, 所以建立海外公司信用体系是非常难的。国内的银行机构是在金融中心地方有分行, 但是企业走出去是在非洲、亚洲, 是在一些金融不太发达的地方, 有地域差别。我们NR账户是2009年外管局批准的, 这个账户是有限的银行服务, 只能做支付和存款业务。离岸银行业务, 离岸银行业务部受经营地的限制, 比如我们到160个国家的企业, 经营的是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 离岸银行可以给这些企业提供银行的金融服务。

我国企业“走出去”如何控制风险?

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第5篇

一、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途径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提出的重大举措。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取得初步效果。截至2004年底,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达693户,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6299亿元,净资产2870亿元,所有者权益2264亿元,职工人数21万人。商务部国际合作司对“走出去”的定义是,“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合作的过程。”对合作方式定义为:境外投资设厂进行加工装配;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对外承包工程;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对外劳务合作;农业合作;咨询服务;对外股权转换等九种类型。总结中央企业“走出去”的基本途径如下:

一是对外承包工程。中央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业务中,获得工程合同的主要方式是国际公开竞标,同时在探索以BOT(建设—运行—移交)为主的新项目融资中也取得进展。二是合资成立资源开发企业。从战略高度谋划中央企业的投资行为,在境外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是我国应对全球范围内自然资源争夺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央企业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积极到境外投资开发资源,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

三是合资成立生产企业。即中央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与海外企业合资成立生产企业,分享海外市场资源。

四是海外收购企业。跨国并购国外的中小企业,对中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十分有益。通过并购,能够拓展经营领域,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对方的市场份额,了解目标企业国家的情况。五是举办展会。在海外举办产品展销会,向海外消费者展示中国产品,有助于扩大中国产品的国际影响,促使企业从事海外经营。

二、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核心技术

尽管我国在钢材、水泥、玻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基础原材料及各类消费品中,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产量虽然都处在世界前列,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特别是缺乏对拥有世界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按照国际规范划分的39个工业行业中,普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就中央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目前从事的海外业务中,仍以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为主,真正利用核心技术在海外投资设厂的情况极其少见。这严重影响了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

(二)抵御海外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

走出国门后,中央企业由过去仅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转变为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具体包括所在国的政策法规改变的风险、与企业母国的外交关系变化的风险、国际市场行情变动的风险以及汇率和融资的风险。

(三)在跨国收购中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东道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的变化对跨国公司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政治风险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东道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的目标之间有冲突。东道国政府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能担心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经营活动会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会侵犯国家主权,会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等等。而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看,东道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可成为影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因素,冲突的结果会导致东道国政府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以限制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活

动。由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分歧,在中央企业收购海外企业时,还会遭遇种种歧视性障碍。

三、促进中央企业“走出去”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创新“走出去”模式。对外承揽工程、输出劳务的阶段应该是中央企业走出国门的初级阶段。中央企业要想在世界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还应该积极开展到海外的投资,占领海外的市场,创建中国的全球化公司。此外,在现阶段,还应该把“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作为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原材料的供应、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研发、营销等都要服从于国际竞争的要求。

二是建立起“走出去”产业扶持与发展基金。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时,建议建立“走出去”产业扶持发展基金,提供中央企业“走出去”的经济、技术担保,帮助企业规避投资风险,以支持海外业务的持续有效快速发展;对高投入、高风险的海外战略投资项目,实行投资保护措施。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中央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央企业应善于运用跨国经营来实现技术创新,不是只靠国内公司自己加强研究开发,还应开展国际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或与国外一流的高技术企业建立竞争与合作关系,创办海外科技创新机构等。

四是注重品牌战略。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中央企业要进行海外并购,参与国际品牌竞争,必须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注重世界驰名品牌的塑造。品牌的塑造可以是创立,也可以是并购借“牌”。总之都要求企业创造出巨大的品牌价值来。通过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是提高中央企业海外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品牌树立起来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品牌加强保护,更加扩大品牌的价值,走正反馈的发展之路。

中国企业大胆“走出去” 第6篇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相互对应的,"走出去"与"请进来"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方面。"走出去"战略有时也称为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它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承包劳务等;二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开店。我们重点来探讨第二个层次的"走出去"战略。

为什么要“走出去”

要想享受入世后所应享有的权利就必须走出去入世后中国企业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主要体现在国外,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等方面;而义务和挑战则主要出现在国内。这说明,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要想抓住入世后的机遇,就应拓展视野,向海外进军,去占领其他成员的市场。企业只有走出去了才能更好地享受应享有的权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果不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总是在国内迎接挑战,那么企业的发展就将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也就很难造就出一批能够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

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走出去当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对此,企业要未雨绸缪,早作计划,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和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入世后,国界对国际竞争的屏障作用会越来越小,国内企业面临着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危险,国内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有必要走向国际市场。

首先,随着国外商品和服务进入数量的增加,国内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将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局面。其次,由于入世后国内服务市场将扩大对外资的市场准入,外国服务业企业尤其是服务业跨国公司,将大举进入中国的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商业、外贸和专业服务等行业,因而国内市场这方面的竞争也将空前激烈,企业也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再次,入世后,中国将根据世贸组织的原则对已经批准设立的几十万家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主要是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低国民待遇,如行业准入和业务经营限制等。这些都将使内资企业以往所获得的一定程度的产业保护消失,从而增加生产经营风险和困难。国内企业要积极地迎接挑战。一方面,要发挥本土作战优势,改进管理,勇于创新,切实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就是要重视和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找新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

怎样走出去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企业要注意培育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国际竞争力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海外投资,才能逐步成长为跨国公司;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好企业的无形资产,注重无形资产的输出和开发,要讲究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与品牌优势;通过对外投资到海外开展加工贸易时,要处理好出口零部件和原材料与享受所在地税收优惠以及原产地规则之间的关系;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惯例与规则以及东道国涉及外来投资的法律政策;要采取包括在国内外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快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有利的国际环境与条件

入世后国际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入世后,中国在履行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义务的同时,也将享有相应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成员的特殊照顾;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等等。上述权利的享有将使中国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并享受到有利的竞争条件,将使中国企业获得开展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的良好环境。

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的规定,成员对外商投资企业不能采取下列措施:(1)当地成分要求;(2)贸易平衡要求;(3)进口用汇规定;(4)国内销售要求。入世后,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在WTO成员中将享受到取消上述措施的好处,这有利于海外企业获得国民待遇和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海外企业按照最佳条件进行要素配置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有利于海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海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等WTO协定的实施,也为中国企业在入世后扩大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按照上述协定的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应扩大服务市场的准入程度,提高政策法规透明度,实行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措施对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和国际资本流动都是有利的。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深入地接轨和融合,意味着中国将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经济是各国都从不同角度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是各国企业都从不同环节参与产品价值创造的经济,是有来有往的经济。因而,每一个成员入世后其企业都将更多地走出去。

政府帮一把

目前,国内企业在向外走时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例如:海外投资的审批管理程序比较烦琐,人员出国不便,民企和私企走出去难,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缺陷,一些地方不是通过整体规划引导而是利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组织、命令企业往外走,海外国有资产管理有待加强,海外投资缺乏专门的法律保护,等等。解决这些困难和障碍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措施给予支持和帮助。

首先,向国内企业进一步下放海外投资权,切实简化审批程序,改进审批管理制度,使包括民(私)营企业在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具有走出去的权力,实现海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其次,为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保险,成立或指定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和经济等类别的保险;第三,加快海外投资的立法进度,尽快制定出"中国海外投资法"和"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规,使海外投资能够建立在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的基础上;第四,推进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五,加强对“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一定阶段海外投资的重点鼓励行业;第六,完善对海外投资的资金、外汇、税收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鼓励政策;第七,在条件具备时,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多组建一些资产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战略,加快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

本系列相关链接

《中国汽车业:利弊得失冷思考》2001年23期

《中国银行业:彻底开放下的出路》2001年24期

《中国保险业:应对深层次竞争》2002年2期《中国证券业:年轻的行业,巨大的压力》2002年3期

《农业、农民与农村:沉重的话题》2002年5期《应对入世的政府职能转变》(上、下)2002年6、7期

《石油石化:受影响最大领域之一》2002年8期

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 第7篇

2013年以来,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461中非合作框架等一系列战略构想, 勾勒出中外经济合作的宏伟蓝图, 我国企业“走出去”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获得的成绩

1. 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2014年, 中国境外投资总量第一次超过外资引入, 被称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年。数据显示, 2002年, 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里, 对外直接投资27亿美元。2014年, 这个数字增至1160亿美元, 13年里增长了将近43倍, 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时期, 外商对中国的投资额增速明显放缓, 但预计在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仍能处在10%以上的快速增长水平, 中国资本极有可能重新塑造全球的金融和贸易格局。从投资主体来看, 中国最初开展对外投资基本上以国有企业为主, 可以说国有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不断建立, 有更多的非国有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 到海外进行发展。像吉利、华为、联想和海尔等民营企业已渐渐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这也是大势所趋。

2. 中华文化价值观大力提升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 也取得了傲人成绩。中外文化合作交流方兴日盛, 一些文化企业纷纷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 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开设了400多个孔子课堂和300多个孔子学院, 国外民众积极参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中华文化正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提升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3.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通过开展对外经济合作, 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企业不断增加在境外从事机械制造、服装纺织和轻工等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这一多元化市场格局的形成不仅配合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资源在国内外的合理配置, 而且增进了我国与周边及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友好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1. 海外风险不容忽视。当今国际市场已成为各种力量综合博弈的场所, 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 尤其是一些政治风险更加难以把握和控制。一些国家政府重新开始强调管制, 以国家安全、民众利益、保障就业等名义设置隐性投资壁垒, 这对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业务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

2. 据了解, 虽然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方式正快速转变, 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但我国尚没有一部关于境外投资的正式法律。各个管理部门只是各自出台了自己的规定和文件, 比如, 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 商务部制定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外汇局制定了《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 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 缺少一部完整系统的的法律规定, 易导致境外投资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3. 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急需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 经验欠缺, 在文化差异大、制度和法律环境不同的情况下, 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许多中国企业, 而且是发展相当不错的企业, 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走出去”愿望也很强烈, 但苦于国际合作经验太少, 一直走不出国门。而且国内企业界十分缺少真正能立足于全球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人才, 尤其是懂专业的小语种以及法律人才的缺乏。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

三、应对措施

虽然“走出去”能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能学习到更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 也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但与之相对应的风险也远大于国内。这条“走出去”之路, 前景虽好, 但路途坎坷, 不仅需要企业克服重重困难, 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做好相应公共服务工作。

1. 完善立法, 有法可依。

要将“走出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协调好各部门的政策规定与管理, 根据形势发展和业务需要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现行审批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 但仅仅取消审批制还远远不够, 在政策层面, 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 例如强化金融服务, 加强宏观管理, 完善法制环境, 为重点跨国公司开通绿色通道, 建立为中国跨国公司服务的系统社会支撑体系等。

2. 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 催生了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行等中介机构的巨大需求, 而服务客户及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要求这些中介机构国际化发展与之对接。特别是在投资过程中, 企业要善于借助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 以减少失误、减少投资及管理阻力。因此中介服务机构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提高跨国经营服务的国际化。

3. 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

企业能否成功地走出国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国际化的人才。对此, 需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出国培训等方法, 建立一支专业背景强、会外语、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并构建不同领域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库, 为“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志琴.新形势下企业“走出去”:机遇、挑战与策略[J].江苏商论, 2012 (10) .

[2]刘丽娜, 谢鹏.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年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 2012 (12) .

[3]李开孟.企业“走出去”金融要跟进[J].中国投资, 2012 (09) .

如何加快旅游企业“走出去” 第8篇

一、旅游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我们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必须要有一批作为支撑的国际性的旅游企业或做大型企业集团。对于当前那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而言, 要增强对“走出去”的重要性的认识, 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 以发展的眼光筹划“走出去”的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 “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在试点的基础上, 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 “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而言,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孪生兄弟。当然,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这也是中国旅游企业的机会和挑战。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旅游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报告—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化成长 (1979—2010) 》指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的增长, 我国旅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增强, 全球资源的配置已经成为部分企业寻求新增长空间的场域, 在国家的层面上, 旅游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已成为国家战略。

实际上, 在“中国红利”被世界旅游业分享的同时, 海外市场也被中国旅游企业积极开拓, 中国旅游企业在服务出境游客的同时,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在提高。总体上而言, 当前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特点表现为经营地区不断扩大、经营业务不断拓展、旅游企业类型多元化趋向等方面。包括饭店、旅行社、餐饮及景区等都成为中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领域。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为中国旅游企业涉及。截至目前, 中国已经批准146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2011年, 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7025万人次, 同比增长22%。旅游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 人们也越来越青睐更加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体验。据国家旅游局预测, 到2015年, 中国居民出境旅游花费将达1000亿美元, 而中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次也将达1亿左右。目前, 中国出境旅游人次已经开始处于世界第二, 游客境外消费位列美、德等发达国家之后, 如果两项指标按照目前发展速度, 均将在一两年内升至世界第一。这种实际情况, 既反映我国旅游企业在“走出去”发展事实上极度滞后, 也表明我国旅游企业必然加速发展“走出去”。

但在软硬件短板, 例如人才储备、经营实力、管理理念等约束下, 国内有条件走出去发展的旅游企业, 特别更是缺乏那些适应国际商业伦理的国际化水平比较高的旅游企业。当前, 一些大型旅行社的港澳办事处或子公司, 在功能上还主要局限于地接国内团队游客、市场宣传和搜集信息等, 并没有理想的经营绩效, 总体盈利能力也非常低下。但是, 近些年来, 中国的旅游企业也一直在努力发展。例如海航集团旗下的海航旅业积极与世界级旅游集团展开合作, 已通过一系列的股权收购、并购合作等方式, 实现初步布局服务网络的国际化, 有效拓展了国际化业务。仅仅在过去的2011年一年, 旗下大新华运通控股就先后与美国Aberdeen Tours、香港康泰等国际旅游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对包括欧洲、港澳、美洲在内的多个区域市场进行了成功拓展。

二、旅游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活动, 旅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也逐渐显现, 中国旅游企业必须尽早开拓海外市场, 寻求国际市场的商机。然而对于中国旅游企业来说, 走出去的道路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国际化旅游人才缺乏

近年来, 中国旅游业发展快、产业扩张迅速, 直接从业人员已有上千万。但由于中国旅游业起步晚, 发展时间短, 导致旅游人才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截至“十一五”末, 全国旅游业有1350万人直接从业人员, 其中272万人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人才, 仅占直接从业人员总数的20.1%。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当前最缺乏的人才类型是旅游资源国际拓展和整合人才,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类:一是能够适应旅游国际竞争的旅游机构拓展人才, 以及与之相关的线路策划、出境领队、导游、旅游安全、旅游纠纷谈判人才;二是对入境游游客的国际化服务人才;三是国际旅游组织及相关组织的专家型人才。

(二) 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

麦克!唐纳德认为:“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包含一个具有特点的产品、一种有特色的服务、一个人或者地方”。旅游品牌是多项产品组合形成的精髓, 是整合旅游资源的品质、标识、个性形象及市场影响力等要素的而形成的企业综合实体。中国旅游企业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不足, 缺乏国际竞争力, 没有形成国际化的旅游品牌。对于我国当前的很多旅游企业而言, 不是不想走出去, 而是能不能走出去的问题。国际市场固然需要开拓, 但以国内不少旅游企业目前的实力, 也未必能很稳妥地走出去。只有树立起较强的企业品牌, 才能在海外市场上生存。

(三) 营销手段的滞后

无论是来自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 还是企业海外扩张的需求, 都迫使中国旅游企业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国际化的营销计划“走出去”, 吸引海外的客户。但是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增加了营销推广操作与效果分析的难度, 尤其是旅行者逐渐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旅游产品的搜索和预订, 使得企业布局移动端产品以及制定移动平台推广计划的意愿日益迫切, 而移动互联网多屏和跨媒体的特点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加快旅游企业“走出去”的几点建议

我们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必须要有一批作为支撑的国际性的旅游企业或做大型企业集团。对于那些有实力、有能力的旅游企业而言, 要从思想上深化“走出去”的重要性, 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 以发展的眼光筹划“走出去”的战略。

(一) 建立准确的商业信息系统

商业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进行决策的信息储备库, 系统中信息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值。这对于企业的决策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对于大型跨国企业来说, 尤其如此。因此, 旅游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和发展, 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及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因此, 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信息系统网络, 以此掌握各国经济、社会、政策及市场等方面的变化, 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二) 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

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良好、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旅游人才队伍, 为旅游企业的走出去提供人才资源。对于国家和人才培训机构来说, 要加强旅游业人才发展分类指导, 扩大旅游新业态人才规模, 包括高级管理人才、高层次旅游研究人才、高等级导游等, 同时, 要协调统筹旅游业企业经营人才、行政管理人员、高级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旅游企业内部来说, 必须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把人才培养摆在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实施, 同时在人才选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提升。

(三) 强化旅游企业品牌建设

旅游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加强品牌建设, 就要树牢资源整合的理念, 在企业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旅游产业要素, 在做大做强优势产品的同时, 加大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和市场开拓力度, 做大做强品牌。要树牢开放合作的理念, 着眼全局, 把自身发展放到国内、国外两个大格局中定位, 全力打造品牌化、国际化的旅游企业。在这方面, 中国国旅就做得比较好, 其在世界60多个地区和国家通过注册, 有8家签证中心和8家控股、全资子公司设在全球, 建立了与100多个国家的1400多家旅行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形成了网点密集、毗邻市场、辐射全球的销售网络, 已经发展成为众多国内外知名公司旅游服务的指定供应商, 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四) 加强对社会化营销的应用

在社会化营销方面, Google+和You Tube是国际营销必须要做的。You Tube的“搜索量”位居世界前列, 对用户来说搜索结果不再只是文字, 还有视频。例如用户在You Tube上通过搜索旅游目的地关键字, 可以找到他们想要的视频。Google的服务可覆盖80%的全球互联网用户, 组成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网络, 帮助广告商在每一个阶段最大程度地接触、吸引和影响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因此, 很多国家的观光局、旅游局都会在You Tube上面建立品牌频道。国内部分企业在走出去的社会化营销的道路上已经有了初步探索。例如国航通过Google在全球12个国家同时进行品牌推广及线上订票服务, 从Google搜索、Flight Search、Google+到搜索广告及视频广告, 国航能够在旅行每一个阶段最大程度地接触、吸引和影响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国航营销数据显示, 这种营销效果对其线上利益增长的贡献超过20%。

(五) 跳出出境游市场的优势陷阱

在全球化的时代, 强大的旅游企业是开放的旅游业的支撑, 需要旅游业跨国企业参与旅游市场的国际竞争。当前中国旅游业收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但是缺乏与其匹配的中国旅游业跨国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出境旅游市场的“优势陷阱”是当前中国旅游企业最应该规避的陷阱, 中国旅游企业应当通过产业融合和产业集群提升跨国经营能力, 提高自生能力、建立全球网络的路径应该是构建有效的战略联盟, 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上真正推动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发展。而对于中国旅游企业当前比较紧迫的重点应该是访学市场和商务公务市场, 努力使境外市场对公司跨国经营的负面影响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得以扭转, 从而真正发挥其对公司全球业务发展的辐射源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名俭, 唐静.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路径与模式分析.经济地理, 2012 (3) .

[2]赵珊.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发展提速.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5-15.

[3]雷兴长, 罗婷婷.中国旅游业“走出去”战略分析.企业导报, 2012 (8) .

[4]李仲广.中国旅游业“走出去”回顾与展望.企业活力, 2012 (2) .

关于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第9篇

一、江苏企业“走出去”现状

江苏各类企业在海外举办的生产经营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等非贸易企业和贸易型企业,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江苏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春兰集团、金城集团、沙钢集团等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非贸易型企业。不过截至2007年底,江苏只有境外经营企业223家。近年来,江苏省境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逐步提高,矿产、油气资源开发取得重要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开始“走出去”提升研发和营销能力,企业对香港、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明显增多。2001-2007年,江苏省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56个(含机构),中方协议投资总额4.19亿美元,而仅2006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22个,中方协议投资3.32亿美元,对外投资呈现加速之势。境外投资项目所属行业主要涉及批发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业等。江苏省批准境外企业(机构)分布全球66个国家(地区),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

江苏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截至2007年底合同金额合计73.39亿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63.86亿美元。在2007年合同金额、完成营业额两者首次突破60亿美元大关。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经营层次和水平,扩大合作领域,承揽大型工程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对外承包劳务业务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和营业额实现双超10亿美元经历了20年时间(1981年-2001年),而从10亿美元到突破20亿美元仅用了3年时间,从20亿美元到30亿美元仅用了1年时间。2006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46.8亿美元,增长41.4%;完成营业额43.5亿美元,增长36.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二、“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目前进行“走出去”的主体——大型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僵化,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海外市场。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在项目审批、人员外派、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2. 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估不足。

企业对投资东道国的社会政治状况、投资环境、商业习惯、文化因素、法规制度不熟悉。事前没有认真评估投资风险,经营过程中又没有建立适当的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动荡、政治经济危机的考虑严重不足。

3. 企业在缺乏技术优势,持续的创新能力,资金实力的情况下进行境外投资,竞争力不强。

除企业自身的问题外,国家有关部门在涉及对外投资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如相关的扶持措施不到位,很多措施可操作性不强。项目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过长。企业融资困难和外汇管制不合理,缺乏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等等。

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研究,必须同时具有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能够在东道国市场进行竞争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它包括资产性所有权优势,又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优势,前者指企业的规模经济、多样化经营以及对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垄断,后者是企业拥有的技术专利、商标、生产工艺以及管理和营销技能等;同时,跨国公司还要具有的高效率的行政管理能力,即交易性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对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以公司的内部交易取代外部市场的公开交易。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地点和经营方式时,必须考虑东道国的各种优势。决定区位优势的因素不仅有自然资源禀赋、要素的质量及成本、地理条件等,还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市场容量及潜力、基础设施状况等经济因素,以及东道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节和历史、文化、习俗、商业惯例等制度性因素。

江苏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所有权优势的尚且寥寥无几,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可以说只有极少数企业具有某些所有权优势。江苏企业最缺乏的人才之一就是通晓国际惯例,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国际化经营的人才。所以江苏省有些企业即使进行跨国经营,由于经营管理能力的限制未必就能取得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首先依赖于跨国企业的正确选择,在投资经营企业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评估。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法令规章、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并与当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主管部门的关系,要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社会风险给以特别注意,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如江苏省某著名家电企业把投资地点选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三国,结果且不提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企业生产、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印尼的排华骚乱,长期的政治社会动荡,阿根廷货币危机使整个国家经济崩溃,社会动荡,连企业正常经营的起码条件也没有了。其次就江苏省企业规模还不够大的特点来说,对外投资要由小而大,等赚到钱再扩大投资,以稳扎稳打的方式经营为好,而国有企业往往会犯贪大求快的错误。目前环顾世界,相对来说最具区位优势的地点就是中国本身。总之,江苏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首先要对照自己进行正确评估,慎重决策,稳健经营,否则在“走出去”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江苏省处于对外投资的阶段

根据邓宁的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NP在400以下的国家,没有对外投资,外资的流入量也不大;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间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制度环境的改善,已经为直接投资的流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该阶段的后期,本国企业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小规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过对外投资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到了人均GNP2000~4750美元的第三阶段,本国企业开始较多的对外投资,内部化优势大大加强,自身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弱;在人均GNP5000美元的第四阶段,才是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江苏省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应该是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初期,企业自身还没有产生较强的所有权优势,而本国的区位优势仍较强,如果企业要进行对外投资,应该在越南、缅甸、柬埔寨、俄罗斯、印度等较居区位优势的邻近的国家进行。

正确处理本土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关系。企业应该首先在本土发展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让全球分享。中国是个大市场,仅仅依靠国内市场就可以比较容易建立起规模经济优势,在国内市场成功了,起码获得了某些所有权优势,再“走出去”就会做得比较成功。不像处在小型经济体的企业,本土市场太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必须尽快“走出去”,否则在本土市场立足也不可能。江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如许多美国的企业都把海外市场当成是企业经营中多出来的市场,是额外的红利。当然利用国外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资源导向型投资和追踪国外最新科技发展的科技导向型投资除外。企业“走出去”也不是在国外开办的企业越多越好,国外销售越多越好。美欧著名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电气、惠普、西门子等国内外的营业额是一半对一半,日本的著名企业如富士通80%的由营业额在本土,只有小型经济体的企业如台湾的宏碁国外的营业额在90%。政府有关方面对此也要有所认识。

四、思路与设想

江苏目前制定的“走出去”战略是:将江苏省现阶段实施“走出去”的基本立足点放在输出省内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将相对成熟、有富余生产能力并能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机械、电子、家用电器、轻工、医药、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等推出去,形成出口贸易的产业链条,带动省内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务出口;引导大中型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生产技术合作,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抓住当前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快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步伐,促进外经贸企业、工业企业、科研单位的联合,实行科工贸一体化。江苏省目前“走出去”战略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不过应该清醒和充分地认识江苏省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还很弱小,和东道国企业相比又没有地利、天时、人和的优势,因此,发展由跨国经营向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延伸的综合商社和跨国公司需要假以时日。不要对企业持过高的希望,更不应盲目鼓动企业一哄而上地“走出去”。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决定是否要“走出去”以及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步骤,量力而行,稳步发展。总的来说,江苏省实施“走出去”战略思路应该是:

1. 优先推动民营、私营企业“走出去”。

因为这两种企业产权界定已经比较清楚。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机制比较灵活,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棘手的问题;

2. 优先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

因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与对外投资相比风险相对较小,并且江苏企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与国外同业比有比较优势,与国内同行比有竞争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应充分发挥江苏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以提供更高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服务,提高单位项目的创利能力,进一步发掘技术具有较多的医护、教育等高素质的劳务人员的优势;

3. 优先推动大中型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技术开发机构。

产品的技术含量的提高是江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到发达国家设立技术开发机构,可以收集科技发展最前沿的信息和市场的最新动态,开发、设计出最新产品。2001年江苏省新科电子集团能够占领近30%的国内市场,并占领10%以上的美国市场,成为江苏省出口最多的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就是在美国和香港设立数字技术实验室和技术开发中心,使其产品始终能够做到领先一步。

4鼓励大中型企业投资、收购海外高科技中小企业。企业获取技术和创新能力同样可以采取“拿来主义”,通过合资经营、收购国外高技术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或者学习到所需的技术、人才、信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花钱买时间,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通过消化和发展这些技术,赢得技术创新优势。投资、收购海外高技术中小企业比购买外国专利更有利,因为借助投资、收购的高技术企业母公司可以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台湾地区和韩国企业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原来老想以市场换技术,事实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只能用真金白银去购买。在网络泡沫破灭后,资产大幅贬值,现在正是收购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企业的大好时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才能扩展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目前,江苏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僵化,企业在缺乏技术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以及缺乏资金实力的情况下,难以真正“走出去”,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海外市场。江苏省应优先推动民营、私营企业“走出去”,优先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优先推动大中型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大中型企业投资、收购海外高科技中小企业,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境外投资,技术优势,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汤礼智.国际工程承包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浅谈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10篇

中国政府2000年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 明确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引进来”的方针, 是来自六方面的要求。

1、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交流, 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2、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与趋势,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竞争。中国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获得生存, 就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参与竞争, 争取市场份额。同时, 也需要开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3、中国加入WTO的要求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根据WTO的相关要求, 我国必须开放国内市场, 实现市场国际化, 这将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必须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让中国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国内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供过于求, 需要企业“走出去”。这既利用了他国的自然、人力资源等缓解紧张局面, 又通过开发国际市场提升我国产业结构, 按其他国家的需求和规则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 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 真正渗透进国际市场。

5、突破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 经济摩擦大幅增加, 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 面临的贸易壁垒和制裁尤为突出, 因此, “走出去”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不二选择。这样, 既促进了企业自身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又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

6、输出及获得先进技术和获取国外市场信息的需要

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我国企业可通过输出相对先进的技术占领市场, 带来较丰厚的利润;对经济发达的地区, 则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国外市场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获得国际性竞争力。这样, 企业将更为方便地获得国外市场的信息, 及时制定经营方针, 促进企业发展。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要实现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 就必须有政府的良好支持和企业不断提升的自身实力。

1、政府方面

(1) 制定“走出去”总体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它的战略应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 政府要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及重点, 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其一, 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 大力支持其国际化进程;其二,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给予企业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 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资本大展拳脚;其三, 建立对外投资的保险制度, 为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提供保障。

(2) 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及政策

有了法律的控制, 中国企业“走出去”能获得合法保护并受法律制约规范自身行为, 同时, 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能很好的刺激中国企业推进“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管, 防止偷税漏税;应加强企业投资信息的管制, 对国家宏观投资情况进行监管;应监督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 防止不正当竞争, 维护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3) 优化国际投资环境并提供信息支持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等方式协调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机,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另外, 政府可以出资建立相关信息库或咨询机构, 从政府的高度为中国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对外投资信息, 减少投资风险。

2、企业方面

(1) 制定企业国际化计划, 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

要有详细的发展计划, 企业才能长期稳步发展。在进入国际市场时, 企业应根据自身和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发展模式。企业可以考虑多元化发展, 不局限于一种模式。

(2) 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这是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有了核心竞争力, 才能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 拥有忠实的企业客户。中国企业只有树立起了自主的国际化品牌, 才能站在高端市场与竞争对手展开博弈。

(3) 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综合性国际化人才是企业“走出去”的根基, 是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企业应该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一方面, 企业可以建立人才库, 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加盟。

文化企业走出去必然抉择 第11篇

有人说,这是一件必将载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册的大事。

2012年3月7日,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与美国明晰频道娱乐公司(简称CCE)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希尔顿剧院正式签约,合资组建“北京歌华明晰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公司”。这是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而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国内文化企业或文化机构第一次与国际主流文化娱乐机构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北京歌华携手CEE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因其多年来成功运作了一系列大型文化项目和活动,在国内文化产业界有着良好的商业信誉,其经营资质与市场推广能力有目共睹。

CCE可谓世界上最大的演出、体育和娱乐现场活动推广商之一,旗下拥有众多的场馆资源和节目资源,占据了北美现场娱乐演出活动70%的票房。如果说这种介绍和描述对国人来说还有些空泛,但是提起乔丹、贝克汉姆、阿加西等体育明星,提起后街男孩、U2、麦当娜等音乐组合和大牌歌星,以及《芝加哥》、《歌剧院幽灵》、《狮子王》等经典音乐剧,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些明星和剧目的国际市场代理商恰恰就是CCE,因此,北京歌华与CCE的合作可谓是门当户对、棋逢对手。

根据相应的合作条款,作为一家合资企业,北京歌华明晰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公司在演出、展览、体育、大型活动等领域,将享有CCE的全球资源,并分享CCE全球交易系统,具体而言,今后凡是由该公司举办的活动,原CCE战略合作企业包括在华的合作企业都将提供广告支持。

由于新公司在北京的注册等一系列技术性工作尚未完成等原因,双方许多具体合作项目,包括合作条款的详细内容,记者还难以得知,但从双方签约人在纽约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和谈判过程某些环节中,我们可以得出如是判断:这是一个对等合作,基点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平衡,这是一次共赢和多赢的选择。

正如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总经理王建琪在纽约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这是中美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企业的战略合作,是中美文化娱乐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合作。我们不仅要把美国及世界上优秀的文化项目带到中国,带到北京,繁荣文化娱乐市场,提升北京文化之都的形象,把国际上先进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带入国内,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而且我们双方也十分关注于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产品介绍到美国及国际演出娱乐市场,让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观众能欣赏到中国主流、经典及当代的文化内容,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带来的愉悦,感受到绵延五千年不曾间断并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美国文化明晰频道娱乐公司主席布莱恩·贝克在新闻发布会上则说:“我相信这个协议能够为这种史无前例的文化交流创造机会,其中包括音乐、体育以及其他现场娱乐节目。除了将西方的节目介绍给中国的观众,同时还要将中国文化的美妙和深奥以空前的规模展现给世界。”

正是围绕着这样的理念,合作双方已经就近期的商业项目进行了论证和调研,据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李丹阳介绍,目前计划引进一台非常著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音乐剧,在进行汉化后由中国演员主演,并通过拉长演出周期的方式,使之成为北京一个定点化、品牌化的演出节目,为北京观众提供一个能够观赏到世界最优秀的音乐剧的平台和载体,通过这种合作式生产,提高国内音乐剧制作的水平;同时也已经开始着手策划一台能够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大型景观剧目赴美商演。从这个角度看,一个长效化、渠道和项目相互融合的合作机制正在确立,这不仅对于改变目前国内文化市场短期化项目合作模式起到了结构性调整的作用,而且对于今后降低演出成本包括降低演出票价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走出去”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2年5月,财政部对原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新修订后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7领域,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

暂行办法明确,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专项资金将对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有关费用予以补助,并对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方面,对中央确定组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公司重点发展项目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和股改等经济活动予以支持。在促进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方面,重点对文化企业利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渠道融资发展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等活动予以支持。

此外,专项资金还将支持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对文化企业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境外投资等予以支持。

暂行办法还同时明确,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支持方式主要包括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

走出去的“上海模式”

基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上海全球城市定位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上海文化企业“走出去”在国际竞争力、市场空间、新兴领域和体制创新等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坚持“走出去”是文化企业实现转型的契机。新形势下,文化企业走出去需要更加关注市场的力量,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包装成具有当代性的符合国际文化潮流的产品,要把握科技与文化结合、实物与网络结合、产品与服务结合、创意与资本结合的文化发展新趋势,从比较单一的实物形态为主转向新兴技术条件下的实物与虚拟结合,加快在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手机出版等新兴领域寻求突破。

不久前,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组织国内网游企业团队赴美国洛杉矶,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电子娱乐展览会,并同期举行以“中国文化全球共享”为主题的推介活动。这是继组团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科隆游戏展、法国安纳西动漫展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又一次带领文化企业主动对接世界级重要文化会展,也是首次由政府组团参加电子娱乐展览会。

位于外高桥保税区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随着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从传统的文化交流向文化贸易转变,文化部在上海设立这个基地展开了文化走出去的各种实验和探索。

这些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利用保税区“境内关外”的优势,通过提供进出口贸易、产品展示、商贸咨询、版权交易等多方位服务和支持,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便利渠道、节约费用成本、规避贸易风险、寻求发展空间,成为链接国内外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重要桥梁。目前,基地已有8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其中包括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星空联合华文传媒、东方明珠安舒茨、亚洲联创、精文世嘉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从事文化贸易的企业为何纷纷落户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负责基地运营的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义彪表示,境外文化艺术品进入后,可长期保税存放和展示,可在保税区企业间免税转让和销售,也可便捷地将进入区内的艺术品运出境外参展和交易。入驻基地的品藏艺术公司总经理谢洪武说,一幅价值1000万元的油画直接从口岸进口展示,要缴纳12%的关税与17%的增值税的相应保证金,合计约300万元。而基地“境内关外”的优势,提高了艺术品国际贸易效率,企业的资金占压问题也得以缓解。

“上海模式”就是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架起“金桥”。对此,上海收获颇丰: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67%,文化贸易保持顺差,达到44.05亿美元,其中文化服务业实现贸易顺差7.76亿美元。如今,日益繁忙的文化贸易越来越凸显上海在开发文化产业核心内容和发展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方面的持续活力。

上海的目标不止于此。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走出去,今年年底前,具有保税仓储物流、保税展示、离岸保税交易等功能的国际艺术品交易管理中心将正式建设。“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潜力的国际艺术品交易管理中心,力争到2013年孵化和集聚一批具备国际市场运作实力和专业能力的艺术品投资、经纪和贸易机构”,已经被基地管理者列为新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上海将通过推进一批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切实为文化走出去铺好路、架好桥。

河马动画的“走出去”模式

现代的文化企业,无论从事内容生产,提供文化服务,抑或经营传播渠道,都应当是创新主体。

当前,文化的原创能力不足以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是不争的事实,河马动画现今所在的张江科技园区,曾经集聚了80多家动漫企业,多以为海外企业提供外包服务为主要业务模式,如今只剩下寥寥数家。河马动画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缘于其从创立之初就走上了一条集成创新、全面创新的道路,实行涵盖整个生产、销售流程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从剧本的编写、人物形象设计、动作演示、配音等生产环节,到研发一些配套产品,如观看4S电影的特制座位,甚而到产品销售,通过不断研发、学习,在技术上堪与国外同行业的著名制作公司比肩。拥有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掌控了在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从而打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中心。

河马动画的“走出去”模式自成一套体系。

首先,在产品内容的选择上,坚持民族特色,不苟同于国际文化的审美趣味,完全寻求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作为素材,只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化创作元素;

其次,在销售渠道上,更多借助于和海外同行业公司合作,利用海外主流的销售网络,而不是试图独力开拓海外市场;

再次,在人才利用上,强调国外华人的特殊作用,在海外成立分公司,聘用拥有国际著名同行业公司工作资历的华人文化人才。

当前,上海进入转型创新、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集聚全球资源方面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更加突出,“走出去”要抓住这一战略契机,全面提升“走出去”的规模、水平和影响力,成为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被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和消费能力吸引,上海目前集聚了一批具有新兴产业特征的创业创意人才。田子坊、八号桥、M50等创意园区集聚了一些创意类国外合作团队和一批以个人方式进入上海的英国、意大利等国的设计师、画家以及来自全国的创意人才,对上海设计之都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海外网络。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支撑,除了文化原创人才,上海更需要的是来自国内外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河马动画的创立者同时具备了这些素质,包括早年对文化的浓厚个人兴趣、国内顶尖大学的金融专业生涯、海外投资银行高层的工作经历、良好的人脉关系和海内外社会网络、熟练的国际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技巧等等,正是这种多重身份,使其能够摆脱纯文化人办企业的思维,较好地利用商业模式来做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比如吸引风险资金,保证其原创过程中的资金链不至于中断;在一线城市常年租借十五家影院放映企业原创作品,利用多家移动影院进入二三线城市和农村,扩大影响。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杰为认为,未来,文化人才成为上海城市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配置作用,在服务平台的建设、集聚载体的打造、组织保障的完善、重要政策的突破和重大项目的推进等方面推出相关举措,加强文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像河马动画将那么多成功元素集一身的企业为数甚少,且在这个行业内坚持原创、实行全产业链创新的成本非常之大,不是一般民营企业能够承受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上海正有一批来自于民间的企业,一批文化企业领军人物,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试图参与国际竞争,政府的责任是发现这些企业,培育壮大这些企业,为其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鼓励其走出去,成为传扬中国民族文化精粹的率先者。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胜洋认为,河马动画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一是坚持内容原创;二是坚持沿产业链发展;三是充分利用科技和金融的力量;四是充分利用海外成熟的销售网络和华裔文化人才。

杨澜: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亟需更多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阳光媒体集团董事会主席杨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到,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亟需更多支持。

目前,越来越多的民营文化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日趋活跃,有望成为“走出去”大军中的一股新势力。对此,杨澜说,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有17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这些都显示文化产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但目前民营文化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力量分散,缺少长期发展战略和品牌影响力,它们还需要有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

杨澜称,很多民营文化企业的苦恼和困惑,在于其文化产品和无形资产很难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杨澜表示,中国一直没有一个完善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贷款。建议尽快完善文化产业投资市场,成立独立的、权威的、公正的文化产业资产评估公司。由这个第三方来对企业进行评估,再交由银行决定,成为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桥梁,为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铺路。

谈到在欧美多家媒体及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杨澜认为,用人物代替国家建设成就成为形象片主体,是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但影片中,中国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只是站着摆造型,可能很难让外国观众明白,也就无法产生认同和共鸣,影响了传播效果。

对此,杨澜建议,中国借鉴法国和新加坡等的模式,成立一个文化推广基金,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在发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上能有更多的创意与实施。基金在评估、筛选申请项目后,给企业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同时有一个第三方机构来监督这些项目的传播效果,如宣传国家形象、推广国家文化,吸引投资者或是游客。

杨澜还以自己的从业经历,建议文化企业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媒体品牌和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上”,争取延长产业链。

全国政协委员、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有文化产业体制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即使是未来几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体制很宽松,但是其发展跟国外发展已经差了很大一段。在遇到瓶颈的时候,通过并购做大是一个好的途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缺少人才,缺少把五千年文化这道菜炒好的厨师,应该让世界级的文化人才为中国的文化素材进行加工。

陈天桥呼吁,文化企业海外并购的企业要享受国内企业相同的待遇,另外,要动用资本的杠杆,国内文化企业估值达到PE30-50倍,而国外相关企业的估值则很低。

“走出去”企业要了解的利息免税 第12篇

我国与大部分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都规定,对中央银行或完全由政府拥有的金融机构贷款而支付的利息在东道国免税,部分协定还将由政府全资拥有的金融机构担保或保险的贷款也包括在内。有些税收协定中对可享受免税的金融机构进行了列名,我国列名的金融机构一般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虽然贷款合同的包税规定往往将利息的税收负担从金融机构转嫁给借款企业,但利息免税仍然能够大大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借款企业往往是我国企业在东道国设立的子公司,这也使得它们的税收负担得以减轻,融资成本得以降低。

上一篇:捆绑式评价下一篇:商务英语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