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练笔论文范文

2024-08-09

巧设练笔论文范文(精选3篇)

巧设练笔论文 第1篇

一、热身练笔, 突破难点

教师要从学生的习作实际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小练笔, 为习作教学作好铺垫。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件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 学生习作的难点是“抓住细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在习作指导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自主选择一项内容, 描写“关爱”事例中的一个细节。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尽兴地把“关爱”的细节诉诸笔端。

片段一:正在这时, 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老师, 马宸雨吐了, 让我去帮他扫吧, 我知道去哪里弄沙土!”

片段二:只见他紧紧捂住膝盖, 皱着眉, 龇着牙, 咧着嘴, 不时用嘴“咝———咝———咝”地吸着气, 一副痛苦难忍的样子。

片段三:得知小明告了我一状, 一路上我忐忑不安, 但愿我那暴脾气的爸爸今天又去应酬, 让我幸免逃过一劫。哎, 就算被揍一顿也活该, 谁叫我那不争气的腿要迈进游戏室呢?还是做好最坏的打算, 准备迎接暴风雨的到来吧!

教师结合小练笔组织学生交流分享, 让他们在交流与分享中收获自信, 受到激励和启发, 既开启了学生习作的思路, 又点燃了学生习作的激情, 学生的灵性被激活, 文思在涌动, 一个个挥笔摩纸, 跃跃欲试, 习作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随文练笔, 衔接读写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组成单元, 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每组教材的“课例”与“习作”密切相关, 紧密结合。“课例”一般由四至五篇文质兼美、内容相关的文章组成, 文章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文思想的光辉, 承载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为学生习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因此, 习作教学要围绕单元专题安排教学内容, 让学生有文可参, 有例可仿。教师要放眼整个单元, 瞻前顾后, 把阅读和习作巧妙地衔接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品味优美的意境, 积累精妙的语言, 领悟灵活多样的表达方法, 在练笔中迁移运用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 让学生栩栩如生地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东方明珠”。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以“心中的秋天”为主题, 从多个角度描写了秋天:有秋天丰富的色彩, 有秋天美妙的声音, 有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那浓浓的秋意流淌于生动优美的字里行间。本组教材安排的习作是“写一幅秋天的图画”。教师可以结合习作内容设计这样的小练笔:1.仿写。结合《秋天的雨》一文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些句子, 让学生仿写:它把___色给了_______, ________。___色是给_______的, __________。学习了《听听, 秋的声音》一课, 让学生仿写: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 那是________。2.想象。抓住“秋天的雨, 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和小朋友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 在习作中用手中的笔, 描绘心中的秋天, 把秋天写得有声有色, 有滋有味。

片段一:黄澄澄的稻谷被风一吹, 沙沙作响, 远远望去, 整个田野如同铺了一块金色的大毯子。玉米怀揣着大棒子, 棒子顶端露出晶莹透亮的饱满籽粒。豆子树上挂满豆荚, 一个个豆荚胀鼓鼓的, 忽听“噼啪”一声响, 那是调皮的豆粒踹破豆荚蹦出来了。

片段二:红色是给石榴的, 石榴涨红了脸颊, 有的还咧着嘴对着我们笑, 从那里经过的人, 脚常常被它勾住, 口水不可抗拒地从嘴角涌出。

这样的练笔将“读”与“写”衔接得恰到好处。学生在阅读中尽兴地游走于字里行间, 浸泡在新奇有趣的词句里, 津津有味地咀嚼文字, 透过字里行间, 他们瞧见了秋的色彩, 聆听到了秋的声音, 嗅出了秋的气味, 领略了秋的风姿, 真切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与可爱, 不拘一格地将秋天的景致呈于眼前, 栩栩如生地绘于笔端。

三、即兴练笔, 链接生活

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关注学生的生活, 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即兴练笔, 能在习作与生活之间有效链接, 把习作的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联系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情, 把习作的课堂演变成生活的课堂, 写出内容丰富, 情感真实, 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灵与魂的习作来, 收到情动辞发的良好效果。如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比手劲》的教学中, 就让学生进行了三次即兴练笔。第一次是写“赛前准备”。他先让学生寻找与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 然后大声说:“注意, 比赛就要开始了!请大家做好准备!”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撩袖挥臂, 有的活动手腕, 有的舒展臂肌, 有的曲臂内压……备战进入了最佳状态, 李教授高喊:“预备———”同学们一对一地扣好手, 神情凝重, 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副张弓搭箭的架势。而学生们听到的却是一声出乎意料的“停!”同学们一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李教授趁热打铁, 让同学们写一写刚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第二次是写心理活动。分享了第一次练笔的成果, 李教授又一次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同学们迅速把手紧扣起来, 有的凝视着紧扣的两只手, 有的咬牙皱眉, 有的屏住呼吸……这一次李教授还是喊了“预备———停!”接着就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第三次是写对方表情。他再一次号召大家做好准备, 高喊:“预备———”同学们立刻进入战备状态, 有的神情严肃, 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有的紧闭双唇, 睁大眼睛;有的面带微笑, 手却在微微用力……真想不到, 这一次李教授的“预备———”之后还是“停!”他又一次让学生练笔, 写对方的表情。李白坚教授说:“李白作诗前要喝酒, 鲁迅写作前要抽烟, 学生习作前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一点刺激呢?对小学生而言, 最好的刺激就是游戏。”因此, 他把课上成有趣的游戏, 让学生现看现写,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和力。这样的练笔不仅寓学于乐, 而且以鲜活的生活情景去刺激学生, 激活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到的语言,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习作, 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浅谈阅读教学中巧设练笔 第2篇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写作应该渗透在日常语文课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题情感,品味文章语言文字,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学习作者写作方法,从而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运用 以读促写 学会表达

《?Z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关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外,还应该关注表达,抓住语言学习的“练点”,巧设小练笔,以读促写。[1]

一、空白之处写一写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篇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留白”是练笔的好天地。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用笔把空白点“补”出来。如在学习《倾斜的伞》一文时,有这样一段话:“回到家里,我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见外公的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外公的嘴角微微一颤”,为什么?外公此时可能想说些什么?在这样的想象和表达中,学生走进了外公的内心世界,通过表达深化了对文本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有效地达成了开掘文本内涵,想象丰富情节,迁移语言表达的功能。[2]

二、动情之处写一写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情抒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震撼人心、唤起读者感情共鸣的文章,这些都是练笔的好教材。这类文章关键抓情感磁场,捕捉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到“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一句时,学生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折服。看到海鸥竟像老人的子女那般肃立守灵的景象,有的同学哭了。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这美好人性与美好品行之间相通着的东西----人与自然的和谐,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写出了触动自己内心的感受。“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水到渠成。

三、典型之处仿一仿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无论是模仿还是创造,都是获得知识、能力或技能的重要途径。宋朝朱熹说:“教人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可见模仿在写作中有着重要意义。模仿典型句段进行练笔是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形成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是精选出来的文章,利用文本当中的典型结构,让学生在阅读领悟中模仿,并迁移运用,把构段方法用到习作中去。如《山中访友》中的排比句式;《山雨》中全篇时间顺序的构段方式;《草虫的村落》中想象与联想的写作方式等等。

四、细看插图写一写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描绘了课文的局部内容或全部内容,主要起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插图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与课文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图意,挖掘插图的内在作用,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例如《穷人》一文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我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课文结合插图,启发学生想一想: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日子?桑娜家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

像这样抓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激活儿童的情感记忆,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训练点作为切入点,读写结合就将是最优化的。

五、内化写法仿一仿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教学课文的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向课文学写法。仿写段落或片段,仿写开头、结尾,仿写句式,仿写文本的结构方法,等等。学习文本的各种表达方式,并迁移运用。

《穷人》是篇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为主的小说。文中主人公桑娜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相当生动。读罢文章,我设计小练笔,仿写一段心理活动。有学生写自己坐过山车时的恐惧和自责心理,有学生写犯错误后害怕父母批评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有学生写一个人在家的害怕心理……无不具体生动。在以后的作文中,时不时还能看到学生运用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将文章写具体的好现象。这样,使阅读感悟与表达运用自然结合,收获读与写的“双效”。

六、读文有感写一写

读了文章之后写点感受、写点评价、写点理解、写点体会,实现由读到写的互动。让学生写读后感受,与文本故事对话,学生在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还充分感悟了文本的魅力,对文本进行了纵深挖掘。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语言和精神得到了同步提升。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学完《金色的脚印》,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的感受。有一位学生写了一封给狐狸先生的信,他一直以为狐狸是狡猾的动物,学了这一课之后,对狐狸有了新的认识。他写道:“你们伟大的亲子之爱把我打动了,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孩子,真是令人感动。我真感谢你们,你们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最无私的是亲情,它是最宝贵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练笔,就能进一步发挥文本的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读写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习作的自由王国,意到笔随,充分享受习作的自由与乐趣。

参考文献

巧设练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第3篇

【关键词】设计想象 融会贯通 随机取材诱发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92-02

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指出:“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就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即发散思维。它的训练目的在于让思维能够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可控性。

因此,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不断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设计想象环节达到融会贯通

一般我们经常会练习写人记事的作文以反映学生的真情实感,往往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偶尔我会在课外增加小练笔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

在学完课文《黄河象》,我给学生布置练笔:请你根据黄河象的骨骼,想象它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写一篇四百字的小作文。在此后的交流中,我意外的发现原来《黄河象》还有其他的版本,其中张雪媛这样写到:200多万年以前,有一只老象正在茫茫大沙漠中飞行,因为这是一只神象——它脚踩一块巨石,身子倾斜,仿佛神仙正在飞舞,漂亮极了。此时忽然从它身后冒出一位黑衣蒙面人,用了世界上已不存在的点穴大法,于是这头象动弹不得,恐怕自己要死在这茫茫沙漠中,但最终它的预言成为现实,经过层层沙土的覆盖,最后老象的尸体被埋没了……200多万年过去了,人们终于发现了它——勇猛,坚强的黄河象。

那一刻,我深深为学生的大胆创造所折服。

当我们学完类似的体裁《琥珀》一文后,便有学生主动向我提出:老师我们也来写练笔吧,和黄河象一样。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可見对文本做二次改版,孩子已经喜欢上了这种方式。即给学生布置类似的练笔。于是《琥珀》的另类版本也出现了,其中赵迪智这样写到:在一片密林中,一只刚出生的小苍蝇正在寻找午餐,却被一只八脚巨形蜘蛛盯上了。小苍蝇刚挪动几步,蜘蛛的魔爪便向它伸了过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苍蝇吃了一种叫“麻辣丸”的药丸,变得力大无穷,一下子就把蜘蛛举了起来,又摔了出去,此时隔壁的老松树成了裁判,松树说得正带劲儿,一滴口水溅了出来,于是准备发出二次进攻的蜘蛛和苍蝇被松脂永远的锁定了。几万年过去了,便形成了今天的琥珀化石。

另有史文斌写了亲情版的《琥珀》,蜘蛛妈妈不知什么时候丢失了它的宝宝,它心急如焚。这一天它泪眼朦胧爬到一棵大松树上,准备停下寻找的脚步休息一会儿,可是它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不禁流起泪来,正在这时,它的眼前一亮,“是孩子!”,她喜出望外,便托着疲惫的身躯,向前爬去,其实那是一只小苍蝇,可是它寻儿心切,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它刚要伸出爪子拥抱自己的孩子,一滴松脂滴了下来,就这样,这位蜘蛛妈妈怀着遗憾和这只它所谓的孩子静静地躺在了松脂里。

听了学生的《琥珀》,我又一次被他们的智慧和善良所打动。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不仅依靠自己的分析能力根据化石的不同形态做出了合理的推断,而且在此基础上锻炼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阔思维,在各自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于是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写作乐趣。

二、随机取材,诱发学生的灵感。

除了课内取材外,我在业余也不断为孩子寻找素材,以诱发他们的灵感。每晚我喜欢听陕西音乐广播电台的《走过听过》,这是一档兼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的讲述节目。某日我听到一则《一棵橡树的爱情》的故事,因为内容属于童话体裁,我随即录下故事在课堂播放,当播放到:“思路长大了,她要去远方寻找自己的生活……”我中断了故事,并让孩子以《一棵橡树的故事》为题继续写下去。

第二天在班内交流各自的作品,学生的故事发展各有千秋,让我大开眼界。

杜晨阳悲剧版《一江春水向东流》:思路的离开,树悲痛不已,它认为思路心里根本没有它,想去死,可是又觉得这样不值得,应该想办法报复思路。于是召集它的朋友,杨树说:“我们大家可以利用我们的特能,严惩那个叫思……路的。”大家一致同意并分头行动。思路所到达的城市一片荒凉,无人无物,却时常风尘交加,思路正在纳闷,突然一道抽象闪电将她辟死。橡树哭了,思路的死让它更加悲伤,它回忆曾经的快乐时光,最终悲痛欲绝,哭泣而死。

任婉莹含蓄版:橡树还没来得及道别,思路便走了。几天后,橡树变得枯黄,慢慢逼近死亡。可是有一天,思路带着她的丈夫回来看她的父母,橡树对思路的丈夫说:“你能一直陪着她,而我呢,只能陪着她的思念。”

阎博宇童话版:思路走后,天使把橡树变成了一位帅气的青年,他到处寻找思路。一天在市场他看到一位姑娘,他紧跟其后,穷追不舍。思路在另一边也没有找到真爱,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都老了。两人死后,变成了爱情大使,手中各持一半心,当他们想撮合哪一段姻缘时,把手中的那半颗心凑在一起,人间便有一对情人成了夫妻。

在分享作品之后,我再次请学生回到故事,聆听本文的结局。此时这个原版在学生的创作下逊色了许多。此刻,我体会到:只要老师用心为孩子寻找有利于他们发挥的各种写作素材,并带着我们的尝试和大胆,在孩子创作的同时,他们品尝到的不仅仅是写作的快乐,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诱发他们发散思维的滋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作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教师在习作训练的基础上,适当的增设小练笔,让学生在合理想象中学会融会贯通,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教师的随机取材中诱发灵感,立意新颖,独特构思,最终可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

2 《读者》

上一篇:局部缺陷下一篇:参数及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