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2024-08-22

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精选12篇)

乡村旅游发展 第1篇

从当前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 这两者的关联性极强, 从定义上来看,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场所, 以旅游为目的, 针对乡村内部一切原生态事务的观赏、参与以及感知, 包括民情、民俗、乡村风味等。相比来看, 休闲农业则主要是侧重于让旅游者体验农村生活, 品尝农村风味, 例如当前最令人熟知的“农家乐”就是休闲农业的典型之一。两者从内容上来看有一定的交叉性, 但是从整体涵盖情况来看, 休闲农业更倾向于是乡村旅游的一个子集。现如今, 虽然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极为迅速, 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具体而言:

1.1 产业多而杂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为了发展地区经济, 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开始重点扶持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经济, 但是受市场波动及群众发展盲目性等问题的影响, 导致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及旅游产业多而杂, 但却很难发展出一个主导性产业, 多数农产品依然只是初级产品, 商品化率低, 特色化不足。

1.2 同质化问题严重

现如今, 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项目多以观赏自然山水风光、品尝农家乐、乡村表演等, 个性化、互动性的休闲娱乐项目较少, 且很难形成体系化的旅游产业链。不仅娱乐项目定位同质化严重, 就连农家乐提供的菜品都极为相似。

1.3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情况来看, 多数劳动力外出谋生, 往往在农村生活的多数为留守老人、妇女及儿童, 这部分人群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有限, 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不足, 也正是因此使得该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尤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从而使得产业发展受限。

2 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2.1 强化引导规划, 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虽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重原汁原味的生态化, 但要避免发展的盲目性, 以专业性、精准性发展代替“多而杂”的现象, 尤其各城市要针对下属区县的产业规划要有特色化、前瞻性, 对于重点乡村旅游路线 (包含自驾游) 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及串联, 从而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链, 并实现“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目标。

2.2 以“旅游+”引领产业特色化发展

第一, 通过“旅游+”实现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尤其应通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入与嫁接来提高农村物产的增值, 例如“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乡村生活”等, 从而形成新型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以提高农村收入来源;第二, 强化宣传及市场营销。当前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有很多, 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业发展理念已经落后。对此, 各乡镇部门应将市场营销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中, 尤其要注重对旅游产品、特色美食、乡村特色风景等进行强化宣传。与此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 有关部门还应注重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重点选取发展潜力大的旅游项目, 扶持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 并利用这些产品辐射带动作用来延伸产业链条。

2.3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需要专业化人才。对此,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强化政策引导, 改革各高校及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向, 以提高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充实该产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及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队伍;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严格该产业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由于当前农村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服务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 针对景区庄园内的各个服务人员 (包括接待人员、讲解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等) 要设置相应的资格准入门槛, 例如讲解人员必须要有导游证等。与此同时, 景区也应定期针对相关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学习工作, 以保证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

2.4 保护乡村农业资源, 完善基础设施

第一, 政府要着力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当前许多城市所谓的乡村旅游往往只是伪生态, 这样并不能真正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此, 政府部门要注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针对乡村地区要设定严格的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以及禁止开发项目, 构建乡村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第二,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乡村特色积极培育龙头产业、龙头企业, 并着重对古镇、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古建筑等进行升级改造, 并提升特色农家乐、特色饭店、特色住宿等服务软实力;第三, 发掘地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应进行特色化包装, 包括乡村旅游体验、绿色养生、奇特地貌等, 以丰富和完善景区业态, 尤其要注重从地区特色出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重点开辟周边市场, 加大旅游吸引力。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逐步加大, 许多城市居民都极为向往乡村旅行, 当前我国许多乡村地区自然及人文景观极为丰富, 能够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资源也较多。但是随着旅游业竞争压力逐步加大, 这些地区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上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 本文着重从此方面予以分析研究, 希望能够为增进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和谐共进提供一定的对策参考。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设,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张晓亮.陕西凤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第2篇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从此农业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正式列为旅游产业一部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我省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从原先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等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拥有各类农业旅游区(点)近500处,全年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3家,占全国的12%。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业旅游区(点)的数量还将有新的增长,产品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按分布来讲,尽管我省南北经济状况很不平衡,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苏北、苏中力度很大,生态环境优越,农林基础丰厚,目前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处,数量近一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迅速成长为江苏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抢抓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我省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必须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全党为之努力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旋律。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依托、依附于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也同样。从已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来看,无一例不是党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有力支持的结果。自2006年8月省委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就本地新农村建设都正在制定、实施一些目标、政策和措施。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吃透这些精神,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环保、生态和村镇建设等有一系列投入。如中央将有339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前三年完成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一轮五件实事和一系列“千村示范、帮扶”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用足、用好,将旅游开发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与各种富农政策贴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条条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如各级农林、水利、渔业等部门在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上投入不少,观赏农业的资源主要在他们手上,和我们目标完全一致;省交通厅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将花五年时间投巨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桥梁5000多座;建委系统要在全省建100个示范镇(乡),1000个风情浓郁、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生活生产便利的“康居示范村”;劳动部门正在开展农民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技能,甚至对低收入的还免费。对于各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主动了解,在他们的工作空间,有哪些资源能整合成旅游产品以及为之服务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示范点和准备申报的单位在不在范围里,不在里面怎么争取,在里面的能够沐到多少阳光雨露,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使乡村旅游与有关部门找到共同点。一方面借助各部门的资源,另一个面帮各部门办事,借势借力,顺风扬帆,做好了,既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有关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必须紧扣二十字总方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旅游要达到什么境界的全部。围绕这二十个字,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落实“两个方针”:即旅游助农、兴农、富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绝不等于新村庄建设运动,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能用于旅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始终要牢记二十字总方针,绝不能误入歧途。

(三)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在农村认为极品的食物,城里人不稀罕,他们要体验的意境是:天然、野趣、清新、恬静、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一种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和农民兄弟淳朴、勤劳的风貌。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游客,其意义也不一样。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全新的体验,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满眼都是新鲜和亲切。当然,不管什么文化的游客,到农村旅游的本质是共同的,这就是自然、随和、愉快、幸福。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乡野大地、水乡泽国,春天麦苗香,油菜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秋天芦花放,稻谷香,硕果累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自产鸡黍,自酿米酒,蔬菜绝对环保。城里人向往憧憬的、寻找的是这些原生态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

(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毋庸置疑。靠旅游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却不是能普遍推行的。江苏1201个乡镇,20万个自然村,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境况千差万别。要打造成旅游点必须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把资源变成产品绝非易事。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因地:一是来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客、城里人,依托大中城市,依托大中景区,因此,乡村旅游(区)点距客源地不宜远;二是乡镇、村里或附近有什么?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存在具有旅游的意义,向人销售,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区、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优美的农村(镇)景色、自然环境、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植地和特色的农俗风情等等,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因时: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时间梯度问题,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民收入、市场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摒弃急躁情绪。另外,与其他类型景点不同的是,乡村旅游平日、假日、四季忙闲不均,因时打造不同内容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人: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对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我们要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领军人物,同时要读懂农民,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从长远计议,抓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全省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看,还刚刚起步。农林部门的几百个点乃至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示范点,在全国来讲不算少,但内涵、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即使是我们参观的典型单位,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甚至国内一些先进地区比,在认识程度、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部门责无旁贷,要倾全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实践上要有新的进展,工作上要有新的成效。从旅游部门职责和人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已经和即将开展的几百、上千个村、点,可能鞭长莫及,主要精力应集中放在已有和正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对照评定标准做精、做优、做特。要根据乡村旅游的区域、类型、形式和体制等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发展。有的需要旅游部门帮助指导,有的是要进一步发动鼓励,有的则可以直接操作,总的来讲,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扎实做好六大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规划覆盖工程。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他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概念,也不是有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存在就自然形成,而是作为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素不相识的外来人逗留、消费,满足游客返璞归真的需求等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必须规划先行。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乡村旅游的第一资源是规划,做好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是旅游部门。在2005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做到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两年内把已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实现全覆盖。鉴于乡村旅游这个产品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宜放在市里和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省旅游局可不直接编制全省农业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出一个思路,研定一个发展纲要。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搞不搞,但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镇和点上一定要搞。规划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鉴于旅游业的属性,乡村旅游规划要放到县、乡(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并让农民参与,让村民监督。

(二)产品塑造工程。乡村旅游资源有个弱点是类同,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也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在所难免,导致仿效跟风、恶性竞争,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前的农耕只是种庄稼,收获农产品,现在农民是演员,加上了具备展览、表演、展示的功能,农村的一切生产、生活和成果变成了向游客销售的商业行为。如苏州西山橘子是早红产品,核多、味酸,但是不能砍,因为它挂果时间长,颜色艳,树大冠浓,点缀乡间成为一道风景,我们就从砍树变为看树,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如水井、灶头、农具,不仅是农家摆设,能否用起来,让游客参与。一些家禽、家畜和庄稼认养、认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怎么采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甚至出售农产品的包装、农家菜肴的菜单,体验农事艰苦和乐趣等等,通过千方百计都可做出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目前,全省农业旅游主要有这么8种类型,即:现代村容村貌型、高新农业展示型、乡村生态环境型、农科特色技艺型、观光休闲农庄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农家乐风俗型、农时节庆活动型。这些类型都是各地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包装、塑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一定要注重每个点的比较优势,探究自身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我省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群众富裕水平及旅游品牌、质量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

(三)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永久不衰的乡村旅游来讲,仅有资源和热情好客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成群旅游者的到来,怎么让他们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任何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态,古镇、村庄、农庄、林牧场等等,原生态不等同于原状态,必须要作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一般客人在你那里停留三个小时的要吃一顿饭,六个小时以上可能住一晚,一整天中还要有小憩的地方,必须具有必备的一些设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也不可缺。“行”,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游”,怎么个活动法,要精心筹划的有多少项目,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以及与农民和谐交流、共度时光的等特色产品。农户家庭接待活动还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和器具。“吃”,城里人来了给他们吃什么,在什么场所吃,人少的话,农户家中可以应付,人多了需根据客源量配置接待中心。凡是入口的食物,卫生怎么让人放心。“住”,给客人提供的住所,起码要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卫生、方便、安全。“购”,农户的手工艺品,农村土特产品,城里人是很喜欢的。要想尽办法就地销售,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需在包装、运输等多个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上下水、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总之,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切忌贪大求洋,尽可能低成本开发。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对于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契机,挤进去,同时争取政府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在资金筹措上,帮助招商引资,小额贷款,对农民本身的投入,帮他们精打细算,谋划经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尽可能让利,降低农民成本和风险。

(四)拓展市场工程。我们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扩展旅游业态,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衡量这个地方是否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标准是游客。说一千道一万,产品搞得再好,无人光顾,就不是一个旅游产品,一切无从谈起,产品走向市场才是真谛。游客来得越多,农民效益越多,各方积极性越高。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农民血本无归,变成坑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向市场。相对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当薄弱。这项工作如果靠农民一家一户,没有这个能力、实力和渠道。作为各级旅游部门,政府给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这个新生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加快市场培育,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帮助开拓市场。全省目前已有4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底还将有一批加入,且分布均匀,各市都有。对这些点,申报成功一个,营销工作就要立即跟上去,把营销工作放在首位,把促进客源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我们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着手做这么几件事:(1)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帮助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2)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关于宣传品成本买单问题,我们建议依靠当地村镇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一点,同时旅游部门要做贡献,要列入每年的促销费里,除印制旅游指南、精粹等一些专题外,在编辑本地营销资料时,把乡村旅游一并考虑进去。(3)各级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页、邮件等等有关提供旅游信息的一切载体,都要把乡村旅游的情况、线路挂上去。(4)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有些成熟的产品可请媒体做专题采风。(5)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举办的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让农业旅游概念有踪影。(6)深挖传统习俗文化。把当地农耕、农时、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节庆活动,招徕客人。(7)和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和农产品,尤其是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乡村旅游列入菜单。总之,凡是我们选准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关心乡村旅游插一脚,关怀农民兄弟拉一把。

(五)人才培训工程。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我们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于各地基层领导来讲,看到一些地方搞旅游成功的范例,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但不知从何做起,盲目性不小。为了使全省农业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各示范点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要全面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各级旅游部门立即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一是旅游部门干部。抓好乡村旅游,我们本身要加强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成。当前,首先要学xxx省委和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一系列指示,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摸透本地农业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他们处在第一线,在最基层,是农业旅游的直接领导者,是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理念、思路,工作力度怎么样,该示范点的形象和水平怎么样,是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旅游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是个前卫产业,经济、法律,甚至美学等都要学。对于他们的培训,我们可建议党委部门列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行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程规划之中,分级培训,我们帮助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农民从业人员。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农民干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活,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为了使培训工程落到实处,省、市两级旅游局应尽快编制一套教材,培养一支函授队伍,争取一些必要的经费。还应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请他们就农业旅游做些专题研究,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全得到有效的培训。

(六)科学管理工程。乡村旅游在我省处在发展初期,各类乡村旅游点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时间推移和数量增加,更多农民的参与,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和处在不同地位的主体,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在一些乡村,每家每户共同拥有美景和乡俗,出于自身的利益,一些“公地悲剧”现象也相应产生,住房乱搭乱建,污水、垃圾乱倒乱扔,客人来了围追堵截,削价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伴随而生,使自然、人文、经营的环境恶化。如不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这些乡村旅游点能维持多长的寿命可想而知。毛主席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今天,要保证农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时,一方面要教育大家恪守公德,强化环境意识,讲清利弊关系;另一方面,对造成“公地悲剧”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规矩、有标准,管理绝不能缺位。往往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不遏止,一户人家违规不纠正,将会蔓延成各家各户的扭曲行为,最终结局导致大家无利可图。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也可群众自治,合定乡规民约,旅游部门要研定一些标准,如从业资格、环境条件、服务标准等,以便有个参照,有个目标和依据。还可推行旅游行业管理经验,出台一些等级划分、品牌服务、诚信建设的规范等,使乡村旅游在市场牢牢站住,得到长远回报。上述这些都不能按城市要求来弄,必须符合农村实际,防止管理过度,越位操作。乡村旅游中所考虑的标准化不是一律化,不是只搞一个模式,而是共性的必备条件,农民能掌握、能做到。鉴于我省南北经济和旅游市场的区域差异,在各个地区和针对示范点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待到客源稳定和承载量较大时,可科学地统一配置流量,并在产业链上根据各家所长进行适当分工,使每家每户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避免恶性竞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选择要搞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更需要“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北京近郊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第3篇

关键词: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车耳营民俗旅游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那时的乡村旅游仍处于自发发展阶段,在1998年后才逐渐走向成熟。近些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2007年,在“中国乡村游”的基础上,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制定“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为全年的旅游主题。其含义隽永深长,积极推动城乡实现客源互动、共同繁荣,促进城市和乡村的交流和协调发展。

随着北京市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旅游需求也被极大地被调动起来,北京市民形成了三大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出京旅游和在京旅游。而这三大旅游市场之间已经产生了较强的替代关系,在三者的对比中,北京市的乡村旅游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同时,北京郊区也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接待服务体制。

二、车耳营村概况

车耳营村是北京市海淀区唯一的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车耳营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渐走出了一条依托自然景观、开发农业资源、推进民俗旅游的发展之的乡村旅游路。从它所获得的荣誉可见一斑:全国文明村、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海淀区农业观光村、京郊发展旅游业先进单位、北京最美的乡村、2008年度京郊特色民俗村、北京郊区生态文明村等。

1.背景介绍

车耳营民俗村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地处凤凰岭的南线景区,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民俗旅游接待村。最初,车耳营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提升村内旅游接待环境的能力:修路盖房、植树绿化、规范经营、翻修文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1999年车耳营民俗村开始发展民俗旅游,车耳营村已经于2000年跻身于“首都文明村行列”,同时在9月又被评为北京市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至2008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其已经在北京郊区旅游中建立起自己的乡村旅游休闲品牌。

车耳营村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种旅游消费需求:

吃——有味道纯正的牛头宴、营养丰富虹鳟鱼、特色小吃炸飞蝗、农家贴饼子、菜团子、绿色无污染的山野菜、土鸡土鸭等精心研制的农家菜品;

游——历史悠久的北魏石佛、吕祖洞、关帝庙、金刚石塔,顺道还可以游览周围的凤凰岭自然风景区。

赏——看农户精心准备的扭秧歌、小车会等传统民俗节目表演。

住——全村可同时容纳360多人食宿,有热情好客的农家院,也有简单舒适的青年旅社;

娱——果蔬采摘,在不同的节令可以摘到油桃、大樱桃、红黄白杏、葡萄、桃、苹果、冬枣、板栗等多种果品。

2.车耳营村的旅游发展模式——景区带动乡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车耳营村一直致力于民俗旅游产业,挖掘其历史文化渊源,整理整修历史古迹,推出民俗文化旅游新品,改善乡村旅游接待环境,逐渐在村内走出了一条“一家一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同时,村政府还积极组织经营户外出调研、学习,推动村内旅游产业升级改造。

①开发乡村休闲资源

车耳营村地处凤凰岭、大觉寺等著名旅游景区,以这些背景资源为依托,车耳营村针对京内的有效客源群,结合市场条件做出相应的产品策略,特别的,车耳营村将当地的特色民俗资源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旅游+休闲”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一家一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②调动社区参与

乡村旅游的发展主体是居民,居民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休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通过社区参与,居民能够最广泛参与、最大限度的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互动,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更好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③整合资源培育品牌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与山地观光旅游的关联性高,因此,它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效应和辐射效应。通过整合,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向“养生健康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乡村休闲产品升级,促使游客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让游客驻留脚步,品尝农家绿色养生菜、摘农家四季瓜果、喝农家山泉水、购农家特色农产品、看农家风俗表演、体验农耕生活。

三、车耳营村发展现状

笔者于2014年5月28日走访车耳营村,与车耳营当地的居民、农家乐经营者以及村委员会旅游科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了车耳营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发现该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些许优势与困境。

1.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车耳营处于近30度的半山坡上,但是路面情况很好较好,具有很好的可进入性,这都要归因于村委会积极修整道路。从1999年至2000年,车耳营村投资45万元,铺设全村水泥路面5000多米,调整了村内5条街道;2004年,投资35万元柏油硬化了从华联至村北旅游路。此外,环保部门还修建三处生态环保厕所。街道两侧有太阳能路灯,每家每户都有天然气,热水器,集中的垃圾回收处。为了解决供水问题,村里曾投巨资在山上打了一眼300米深的水井,这一宝贵的资源得到的保护和合理的使用。

2.社区参与

根据村委会旅游科的负责人介绍,民俗村经营农家乐接待的有49户,2013年的年接待量是6—8万人,民俗旅游接待收入总计400多万。

①政府——海淀区政府

为了加快车耳营村旅游业的发展,海淀区已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由环保部牵头,为车耳营的硬化路面、居民的供水供电、生态卫生间,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和相关的扶持工作。

②社区——基层组织村委会

为鼓励居民参与和旅游相关的经营活动,村委会为村民提供相关的经营手续和办理程序,统一农家乐、采摘园的价格制定,对居民的经营活动统一进行监督管理。此外为丰富村民的生活,村委会还主持修建了文化墙。

③社区居民——当地农民

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居民(当地农民)是车耳营旅游开发经营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随着政府对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扶持,各家各户开展农家乐、采摘等为旅游发展独立提供住宿和参与娱乐等活动。根据我们采访的洰林樘农家乐的经理反映,一般来说,接待户将自己的小别墅内部进行装修,楼下自己住,楼上作为客房。该农家乐接待量最多可达200人同时食宿,每户农家乐从事旅游接待的人数一般为5-6人,以家族经营为主。

④外来企业——敬老院

北京“孝满天下临终关怀敬老院”是纯慈善机构,创建于2010年。敬老院坐落在车耳营村内,总站地50亩,建筑面积约4000平米。孝满天下临终关怀工程以纯宗教理念,摒弃商业化动作,完全依靠佛教四众弟子的力量进行建设。

四、车耳营村经营困境

经过笔者实际考察,车耳营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车耳营村与北京近郊的民俗旅游村一样,都意识到必须把种植业与观光采摘结合起来,因此从1999年开始就积极改善村内外的基础服务设施。但目前来看,限制车耳营民俗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至今没有旅游专车直达村上。来车耳营村旅游的人主要是有车一族,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不得不长途跋涉到达景区。这样无形中就限制了一大部分游客进入。

2.主导产品的品牌不够突出

车耳营是全国文明村,北京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但是通过笔者对整个村庄的考察后并没有感受到车耳营独特之处,旅游产品模式仍是传统的“农家院+采摘”。例如草厂和车耳营村都有玉巴达杏,草厂的杏树面积不小,春季许多游客愿意去赏杏花,因此,在发展自己的玉巴达杏的时候,车耳营村就应该显示出自己的资源优势,与民俗旅游打包整合,否则与草厂相比,车耳营村的玉巴达杏始终是配角。

3.缺乏政府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目前车耳营主要旅游的经营的主要内容为农家乐(住宿、餐饮)、采摘。资金的来源多数为村民自筹,只能停留在小规模的发展,经营和管理建设都缺乏资金,这使得旅游产业的融资方式还停留在依赖财政支持的传统模式上。调查中,多数村民提到了缺乏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和专业技术指导。政府未来的重点是做好生产示范、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对外整体的宣传、协调原料场地、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

4.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选择不同身份的村民进行深度访谈,根据他们介绍,他们对村内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没有很强烈的意识要加入旅游活动中。例如小车会的举办期间,村民对其配合度并不高,导致前来的游客不能从中获取民俗旅游的相关体验,无法感受到文化气息。

五、对策与建议

1.挖掘整合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车耳营的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没有独特性。

①车耳营民俗旅游产品定位

以登山健身、宗教朝勤、采摘休闲为基础,以乡村主题度假、乡村购物为重要途径,开发生态环境一流、文化特色突出、服务设施齐备,集健身康体、观光休闲和乡村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性旅游产品。

②民俗村建设——道家养生地、兵营文化村

依托现有乡村环境,优化提升现有空间格局,形成四大功能区:入口区、关帝庙游览区、中心游憩区、综合接待服务区;依托凤凰岭景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依托民俗旅游的接待基础,强化戚继光修建兵营的历史文化脉络,突出营地文化特色,打造兵器烧烤、兵栈民居、夜间阵法表演等旅游产品,形成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头的龙头村落,打造成北京市知名的乡村旅游精品。

2.细分游客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车耳营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为北京当地居民,针对周末或短假期有需求的客户。这类市场主要是从事是中关村高知识、高收入群体,机关事业单位群体。其他潜在客源市场大多为北京城区单位及学生团体,公司会议培训、商务休闲、修学科普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宣传方案:

①构建营销宣传体系

村政府组织编排导游词、旅游地图、旅游画册、自驾车旅游指南、社区旅游短信与彩铃、多媒体宣传片、文化丛书等宣传材料。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互动平台,如在交通入口、景区入口、乡村入口、游客中心、家庭旅社等公共空间使用免费的广告位。

②创新传统节庆活动

植根于传统文化底蕴,创新车耳营游节庆活动,构建节、会、演相结合的创新营销模式:利用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杏花节、大觉寺玉兰节;依托大西山地貌特征,重点打造自行车比赛与登山全能赛等赛事,举办大西山旅游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发挥口碑宣传作用,带动自助游和乡村游;同时,举办各类会议培训活动,如各大企业的拓展培训活动、户外野营培训活动、百人定向越野训练营、野外生存训练营等。

3.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寻找适宜发展的新业态

与欧美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相比,车耳营及其周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北京郊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过去乡村单一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相比较尽管有了相对的改善,但是,大多数乡村依然处在旅游发展的起步期,大多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低附加值产品生产、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为主,这使得北京乡村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化性。

长期以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缺乏创意性的旅游产品,也缺乏知名的品牌效应。车耳营乡村旅游可以适当借鉴欧美乡镇旅游的发展模式,依托北京本区的文化资源、地域优势、民风民俗等策划出一批互动性高、体验性强的旅游活动,让这些活动不仅成为带动当地社区居民致富桥梁,也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者。

参考文献:

[1]刁志波.北京市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与解释[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

[2]史学楠.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第4篇

一、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

1.治理

治理的基本理论不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 本文只是作为乡村旅游研究的背景知识出现。治理一词是指“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2]本文所涉及的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 既有政府的统治, 但更多的是乡村精英的管理;既有法定的制度, 但更多的是村规民约。

2.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

中国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即使国家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拥有庞大的官僚集团和体系, 但也难于直接统治乡村, 形成了“政不下县”的局面, 国家的行政权力只抵达县一级, 县以下基本由地方或者宗族大户等“德才皆备”的“乡村精英”依据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宗族伦理支撑的权威自下而上来管理乡村的公共事务。两千多年来, 以地缘、血缘为特征的宗族伦理, 不仅作为文化形态而存在, 而且逐渐发展为一种政治和社会治理机制, 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文化内核的秩序, [3]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是以地缘与亲缘关系为主要特征、以宗族伦理为准则的村民治理。

(1) 地缘关系指人们由出生或居住在同一地域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中国乡村治理的地缘特征表现在地域范围上指乡村地域的封闭性, 由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性引发, 同生产力的低下和社会经济力量的弱小相统一, 主要表现在不同村落之间缺乏常规性联系机制, 没有经济的、文化的和人际上的广泛交往, 流动性很小。

(2) 以地缘与亲缘为特征的乡村治理反映在治理准则上就是乡村伦理, 在思想意识上就是小农意识。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地域的局限性, 阻碍了小农的社会交往和联系, 具有浓厚的以我为中心的圈子意识, 本能地抗拒鄙视其他血缘、地缘以外的人与事;而与小农意识相对应的乡村伦理, 则正如林语堂先生曾经指出, 中国的乡村田园背景使人得以发展出一种乡村意识, ……这种乡村意识与乡村精神使当地人民能够建立一种公共管理制度, 这是中国真正的政府。这种乡村政府是无形的……是由年长者凭借自己的岁月从精神上予以指导, 也由绅士们凭借自己对法律及历史的知识从精神上予以指导。从根本讲, 它是用习俗和惯例这些没有文字记录的法律进行统治。[4]

(3) 以地缘关系与亲缘关系为主要特征以宗族伦理为准则的乡村治理是一种基于“村民”这一成员身份即“村民身份”为基础的村民治理。“村民身份”是指在一个特定村庄中所获得的成员身份, 而“村民身份”以及通过村民身份享受的“村民权利”则是通过上文中的乡村伦理得到确认的。在落后农村有限的资源与弱小的经济力量条件下, “村民身份与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和福利分配是密切相关的, 当村庄集体为其成员提供较多的福利的时候, 他们就会严格要求村庄成员的身份, 以保障利益不外流”。[5]乡村通过对“村民身份”的严格确定, 避免了在自给自足经济和小农经济中的地方利益扩散到外部社会, 形成了内外有别的高度排外权, 只有本村村民才有权利享受乡村资源与机会。

二、乡村旅游发展对传统乡村治理的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相应的导致乡村政治生活的变化, 即推动了中国乡村传统的乡村治理向以开放为特征的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现代乡村治理发展。

1.乡村旅游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地缘关系与亲缘关系让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

经济的发展本身就会推动人口与资本的流动, 但是这种流动也仅仅是从贫困落后地区向富裕先进地区的单项流动, 正如像进城务工的农民再也不情愿回落后的农村一样, 因此在一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助力, 乡村不但会维持原有的封闭落后, 而且还会随着贫富差距的分化加大而越来越封闭落后, 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了城乡差距却进一步拉大的原因。乡村旅游的发展却能够改变这一现象的重大导因。①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人口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流动——随着旅游的发展, 游客也从城市涌入乡村体验乡村的田园风光。②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了资金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 外来资本投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 推动了乡村经济与外部市场经济渐渐联系在一起, 乡村逐渐被整合到一个全国性的经济共同体中去, 在与外部经济、文化和人际上的广泛交往中, 乡村地缘关系的封闭性被打破。血缘和地缘是相互渗透, 封闭的地缘必然带来对亲缘的重视, 而开放的地缘逐渐导致的是对亲缘的淡漠, 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

2.以开放为特征的乡村治理映射在治理准则上就是国家的法律, 在思想意识上就是公民意识, 在治理的身份基础上就是由村民转向公民

(1) 公民意识与公民身份——从村民到公民。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 它的内涵很广, 主要包括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等, 其中参与意识主要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 (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 参与意识与民主、法制意识紧密相联系, 只有在参与中, 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政治参与也能够较快地培养公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识”。[6]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人口与资本的流动, 带来了交换, 而交换既是破除自然经济——人身依附关系的利器, 又是形成独立、自由、平等的基础与前提。

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基础。[7]所谓“公民身份”是指个人在特定民族国家中所获得的成员身份。[8]与村民身份相对, 公民身份是一种国家共同体中正式成员的地位, 公民的权利最终由国家赋予并给与保障, 个体身份定义只有一个, 就是国家。与公民资格相关的是公民权利。与村民权利的高度排外性相比, 公民权利特点表现为法定性、普遍性、平等性三大特点, 公民身份的实质在于公民权利是无条件的, 只要取得了特定国家的公民身份, 就享有同该国公民一样的权利。而小农意识与公民意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只顾作为村民的个体而不顾他人, 而后者既顾个体利益, 同时又特别的注意社会公德的主张。

落后封闭的传统乡村缺乏培育公民意识的土壤, 村民也不能真正参与到旅游发展中, 在后文, 通过对旅游社区参与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公民意识中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与社区参与中的“参与”具有相同的内涵。

(2) 乡村旅游发展淡化了基于村民身份进行乡村治理的基础。乡村旅游的开发逐渐瓦解了以村民身份为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 推动了封闭乡村向开放乡村的转化, 打破了内外有别向平等的资源与机会的占有分享演变, 而这些正是为法定、平等、普遍的以公民资格为基础的乡村现代治理提供了土壤, 乡村旅游开发成为乡村治理重构的内动力。

乡村正是通过对“村民身份”的严格确定, 避免了在自给自足经济和小农经济中的地方利益扩散到外部社会。而旅游发展让这一种“内外有别”失去了必要性与可能性。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利益与未来生活的希望, 让他们学会了除了种地与发展乡镇企业以外新的、更好的经济发展方式, 得到以前乡村不能够提供的更好的福利。面对从乡土资源与乡村文化中所获取的新谋生手段, 他们学会了从单纯的利益不外流到与外人共同发展的利益分享, 愿意将手中的资源投入到旅游开发, 乡村资源也就失去了垄断的必要性。从村民以旅游景观投入乡村旅游发展那一天起, 资本进入流通领域后, 怎样流通需要遵从经济运行规律和受到其他投资者发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不是村民能够决定的。最后, 在传统的中国乡村, 乡村内部对村民身份的高程度的认同, 是取决于乡村所能够控制的公共资源的数量以及村庄为村民提供的公共服务。[9]然而, 乡村旅游开发不但如上文论述削弱了乡村作为统一利益主体对公共资源的控制能力, 也为村民带来的公共服务远远高于乡村内部、甚至是国家单纯依靠行政力量为村民公共服务。

笔者将以乡村旅游商业化用地进一步论证上述结论。在中国, 基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乡村所能控制的公共资源就是土地, 而乡村旅游开发要求集乡村的原真性与商业开发为一体, 因此乡村旅游景区需要一定量的商业用地, [10]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中解决商业用地的主要方法是农村土地置换等, 被置换后的农户土地不仅能满足农户生产、生活, 更有利于旅游投资者介入, 并且置换后的农民新居经过统一建设, 居住环境与配套得到改观, 集中的农民在聚居村落开展旅游接待, 发展餐饮、娱乐以及旅游商店等——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相互推动, 形成良性循环, 这是单单依靠村的集体能力甚至国家行政能力难以达到的。

三、现代乡村治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反作用——以现代乡村治理与旅游社区参与为例

治理重构说到底是一种基层政治的变革, 一些政治现象的变化总是与一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可以反作用于经济, 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政治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从历史来看, 虽不是完全对应的, 但大体上是相互适应的。

以开放为特征的现代乡村治理对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影响表现在对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思想意识上。这里, 我们将会涉及一个基本的概念, 那就是旅游社区参与。旅游社区参与是一个完全来自于西方的概念。1980年, 旅游社区参与的开创者Murphy将其定义为:“一种将社区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产业, 它将社区作为产品销售, 并从这一过程中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11]至此, 社区与参与这两个概念被完整的联系到了一起, 并从此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运用。[12]

“参与”一词源自于西方“参与式民主”概念, 而参与实质上是实现民主的模式, 维护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在旅游社区参与概念中, “参与”是其核心的术语, 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参与意识也是指村民作为村庄的成员, 具有积极参加旅游发展决策制定施行的主人意识, 它实质是公民参与意识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化。并且旅游社区参与中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旅游民主决策的模式, “旅游社区的决策”解释了旅游社区参与中参与的合法性, 正是由于做出的决策将对本社区旅游发展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才需要其参与制定施行;“一部分决策由居民选举的代表制定, 一部分由居民自己直接参与制定”解决了参与的程度, 在社区旅游中, 最重要的参与就是决策的参与, 对旅游决策的参与应当满足“充分”的要求;对于其他对社区居民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事物, 社区居民从参与的程度上讲可以交给由他们选举的代表实施。公民参与意识与社区参与意识具有同宗的“民主”, 因此具有公民意识的乡村治理其实也培育了旅游社区参与所需要的思想意识, 从而推定了旅游社区参与的有序发展。

摘要: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 推动其走向开放, 把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 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 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 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 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 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关键词:乡村旅游,治理,成员资格,公民参与

参考文献

[1]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4, (05) .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01) .

[3]林语堂.中国人[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1.

[4]姚洋, 刘一皋, 王晓毅.村庄内外[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 2002.

[5]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6]康立群.公民身份观念是公民意识的基础[J].河北法学, 1989, (02) .

[7]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J].浙江大学学报, 2003, (09) .

[8]黄宗智.中国的公民领域和市民社会, 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9]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0]杨振之, 黄葵.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土地流转与用地布局问题[C].中国国际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文集, 2006.

[11]Murphy.P.E.Tourism:MananexnenL in Host Communities[J].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 .

乡村旅游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乡村 ;生态文明 ;乡村旅游 ;海口 ;发展路径

分类号 F590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2.020

Harmonious Path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ircumjacent Countryside of Haikou

CHEN Haiying1) ZENG Xiaohong2) HUANG Chongli3) KANG Youfa4)

(1 Tourism Colleg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

3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4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Chengxi Campus,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01,China)

Abstract There is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rural tourism in circumjacent countryside of Haikou, this paper aims at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ath between them. It proposes that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of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emphasized,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e promotion and service for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way of raising the local residents,consciousness of being main part, developing an overall plan of rural tourism, enhancing rural infrastructure,elevat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ervice and protecting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propagating rural tourist products as well,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will come true.

Keywords country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rural tourism ; Haikou ; development path

1 问题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的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形态,其追求的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生态文明建设能解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服务需求,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和客观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1]。

生态文明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海口市区周边(以下简称“海口周边”)乡村地区立足自身生态环境的优势,在农村经济基础并不十分雄厚的情况下,从改善村容村貌村风入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有关调查发现,整体规划缺乏导致各村域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各自为战”的散乱状态,缺乏专业教育和培训导致社区参与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经济因缺乏配套产业支撑而难以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开发经营户过于注重经济收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保护,等等,是当前海口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nlc202309030830

本文拟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入手,在分析海口周边地域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以乡村旅游促进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海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1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自2000年海南省政府有组织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来,海口周边乡村区域依靠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省情,又颇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海口周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到2013年底,全市已有1 577个自然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74%[2]。生态文明村已经成为海口周边区域的一道亮丽风景。走进生态文明村,人们可看到新鲜欲滴的热带瓜果、古老苍劲的大榕树、椰林掩映的湖泊,优雅洁净的林荫小道,还有农家小院里嬉戏的家禽,等等;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村民的纯朴热情与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热带乡土文化。

2.2 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在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观基础、精神动力、衡量尺度和创新手段等方面[3]。现实中,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还能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近年来,海口周边乡村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整顿了乡村环境卫生,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审美品位,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基础。截至2014年底,海口市范围内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基础而建立的具有接待能力的特色乡村旅游点已达38个,年接待市民游客近百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5 000万元。从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以美兰滨海休闲游、琼山红色和绿色生态游、秀英火山古村落探秘游、龙华历史文化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集中反映了海南乡村旅游的风貌[4]。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也可成为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具体体现为其开发的综合性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一致,其产品的“绿色性”可增强旅游者和开发经营者的生态意识,其消费的“自然性”利于促进产业经营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等。除此外,旅游发展还能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对外展示和交流的“窗口”,积累必要的资金和人才,同时通过乡村休闲游憩环境的营造而促进村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例如,位于海口市三门坡镇的龙鳞村,自2008年以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初步建成以龙湖、特色民居、椰林、橡胶林、特色农家菜肴、地方土特产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载体,以田园观光、龙湖泛舟、湖边垂钓、棋牌娱乐、特色餐饮、闹公期等活动为内容的乡村生态休闲园地。2010年,该村游客接待量达1.2万人次,接待收入31.4万元;到了2014年,该村游客年接待量和旅游接待收入分别达到了3.8万人次和216万元,成为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不仅促进了该村产业结构加快向第三产业为主体转变的步伐,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近几年来,经过政府、公司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以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效益为重要依托,龙鳞村的交通、饮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提升,村民的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生活质量及对外文化交流程度等也不断得到提高;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也进一步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形象基础。

可以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发展。

3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

3.1 海口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

3.1.1 优越的自然环境

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型省份,有很强的生态和乡村旅游吸引力。海口市地处海南省北端,其周边乡村地域常年空气清新,有着美丽宜人的热带自然景观,包括阳光、沙滩、绿树、田园、奇峰、异岭、河流、湖泊等,使这里具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优越自然环境条件。

3.1.2 独特的人文环境

海南少数民族众多,风情各异,有独特的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海南岛因为长期孤悬海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不仅风光优美,黎苗文化更是独特,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地方性土特产品等,构成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海口周边乡村区域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黎苗民族文化,船形屋、竹筒饭、山兰酒、黎锦、竹木器乐以及丰富多彩的黎苗工艺品等,也构成该区域旅游资源宝库中的一朵朵奇葩。

3.1.3 有利的政策条件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享有许多优惠的发展政策。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性产业,旅游业倍受海南各级政府的重视,在规划、投资、税收、用地、人才等诸多方面都对旅游业实行政策倾斜。海南省政府2008年4月正式提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为促进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正在努力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旅游发展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将热带乡村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推动海南旅游产业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及重要内容。为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相关要求,海南省农业厅也已提出在海南各地创建100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目标,并将争取相关部门在政策、投资、用地、税收、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此外,自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省各项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升温,这些都为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nlc202309030830

3.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途径

作为乡村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构成和分布具有较强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地域单元,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应本着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探索本区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2.1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时间尺度上既要满足当代人旅游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要的能力,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协调保护环境、维持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5]。

鉴于此,考虑到海口周边乡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紧密关系,本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以现有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内容和成果为基础,从发展意识、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入手,加大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坚持走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在重视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发挥,促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发展的同时,倡导发挥乡村旅游的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功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项目开发、环境建设和宣传引导,将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维景观和谐共生的环城休闲游憩地带,实现乡村旅游与村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双赢发展。

3.2.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1)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体发展意识

“生态”村建设旨在促成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和谐,“文明”村建设旨在促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这四种“和谐”浑然一体时,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则会水到渠成[6]。村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提高村民对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的认识,是海口周边乡村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政府等管理主体在制订实施乡村旅游政策方案的同时,鼓励社区居民通过合理参与方式与外来旅游开发商进行合作的意识和水平,不仅可有效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矛盾冲突的管理效果,还能增加当地社区社会发展资本的积累[7]。因此,在努力提高海口周边乡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加强培育其乡村旅游参与和合作发展意识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应当发挥村委会、乡村专业合作社及模范经营户等的组织和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等活动,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使村民摈弃落后的开发思想和理念,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乡村旅游协会、研究机构等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在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和资金进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服务、经营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解决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问题,促使居民在提高旅游参与意识、更新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文化、环境和经营等素养的综合提升。

(2)制定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规划必须先行。在这方面,应坚持以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应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积极探索符合所在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8];以涵盖当地居民、开发经营者、行业专家等有关主体的对话协商机制建立为基础,制定体现实用性、预见性、保护性、协调性等特征的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秉持“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景观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以绿色营销为手段,努力建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当地居民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升,从而有效发挥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促进功能,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海口周边乡村地域可在当前生态文明村落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要坚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统一规划,结合本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因地制宜、贴近自然、突出地域和乡土文化特色,避免城镇化开发趋向,注重提升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三是注重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到位,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低档化及重复建设,既使游客获得便利舒适的旅游体验,又能使社区居民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否配套完善,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当前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应当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为契机,在近年来本区域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各项乡村旅游接待功能项目的建设,完善村域内外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可采用政府补贴、企业投资建设、村企合作运营的方式,促进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点标识系统等设施的完善,同时建设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功能配套。

(4)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乡村特色,要注意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文化传承相结合,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项目,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当前,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经营主体服务意识较弱、接待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方面应该制定统一标准,规定对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使经营主体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应当以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意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接待服务和管理水平是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促使其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服务意识差等习惯,努力学习旅游接待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整体的接待管理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村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水平。

nlc202309030830

(5)保护乡村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

尽管不同乡村地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存在差异,但就本质属性而言,乡村旅游应具有乡村自然性与地区文化性的双重特性[9]。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产品与形象的自然特性,尽可能减少人工行为对乡村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应注重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梳理、挖掘和展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乡土文化体验空间和内容。海口周边乡村地域在开发利用本地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积极探索科学保护地域民族民俗文化以及进一步提升村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热带田园风光、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建筑、饮食、节庆、祭祀等地方民俗文化,是本地域乡村旅游业所能吸引外地及附近城市游客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综合协调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避免因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6)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

现实中,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往往会通过一些公益性的宣传、捐赠、劳动、培训等活动参与海口周边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社区扶贫发展;同时,许多居民也常会通过自觉或非自觉的个体或集体行为进行当地乡村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如护林防火、保护水源等)。尽管这些组织和个人开展上述活动不一定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初衷,但其实施的乡村生态保护和建设活动过程往往会付出相关成本或损失相应利益,其行为既能促进海口周边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该地域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功能维护与提升做出了贡献,因此理应得到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游客等生态利益获得者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合理补偿。

具体而言,对上述保护和建设者的补偿,一方面可依托当地政府或有关管理部门所设立的生态保护公共基金,结合其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要素投入情况,以资金或实物等形式对其生态环保行为进行对应经济价值的物质补偿。另一方面,可根据其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贡献情况,设置相应等级的荣誉称号等精神奖项并开展公开授奖活动;也可由乡村旅游经营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其免费参加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等等。

(7)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

为增强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效应,除了应实施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通过媒体广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互联网、节庆会展等多种方式进行乡村旅游产品推广之外,还应努力实现本地乡村旅游产品宣传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具体包括,①主题集中型:可针对专门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群体(观光型、度假型等),依托海南省及海口市的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平台,推出本地域不同特色和体验内容的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分别采用专门的宣传主题来集中促销;②首脑推动型:借助2014年李克强总理来访本地并购买土特农产品而产生的“轰动效应”,与国家和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加强本地生态文明村形象和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的宣传促销;③部门协同型:本地乡村旅游开发管理部门除了应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协调外,还要争取与不同部门合作,参与其在国内外的各种非旅游行业经贸交流活动,以形成多部门协同促销本地乡村旅游产品的格局;④区域联动型:要加强与邻近区域(如文昌、琼海、澄迈、定安等)的联系与合作,同周边若干个距离相近、线路相连、特色互补并具有共同客源市场的旅游目的地进行联合促销,以实现跨区域、互惠互利的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玉明. 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7-290.

[2] 郑 峰,林志岩. 海口市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时嵩杰.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4] 祝 勇.“后观光时代”:海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之路[N]. 海口晚报,2014-11-07(9A).

[5] 杨 朗.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9.

[6] 尹正江,李 颜.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 价值工程,2009(2):8-10.

[7] Park D B, Lee K W, Choi H S,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capital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in South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 1 511-1 520.

[8] 蔡永海,孙 垚.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对策——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 农村经济,2014(3):70-73.

[9] 蒙丽琴. 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2014(3):105-106.

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第7篇

近几年来,广西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其发极大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科学合理的规划原理和方法,这些往往会使得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衍生出旅游产品单一、档次过低以及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在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对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给出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广西已经创建了多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依靠其天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别有韵味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仅是农业观光游,还充满了农民生活体验的乐趣,大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为农民也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国吹起的乡村旅游热潮中,广西以积极者的姿态走在了队伍的前面,带动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广西乡村旅游业的特点也呈现出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的特点,各地的乡村旅游各具特色。如漓江东岸旅游线、兴安灵渠灵湖景区等数十个乡村旅游项目,以及南疆边关揽胜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千年灵渠寻古游、壮乡大观之旅、等乡村旅游精品。在此基础上,目前广西还建成了桂林恭城红岩生态旅游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29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形成了从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向外扩展,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向生态农业型、科技示范型和农村民俗型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目前广西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广西省的乡村旅游业也会有其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缺陷。首先,速度过快的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例如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来对整个地区进行引导,大多数地区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对原有民居稍加整改就开始接待游客。但是这样的没有统一规划的改动,既不利于大规模的观光参与性的可能,也丧失了其原有的乡土气息。而且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认识缺乏,并不了解其真正内涵和发展的方向。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盲目性,例如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

四、发展对策

(一)科学合理规划

每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凸显出各地区的差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对整个广西做个整体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各地乡村所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做规划。在遵循规划原则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对规划区域内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分析其存在优势资源,并作出准确的评价;其次,在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其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并且制定有效的营销计划;然后是对该规划区域进行开发定位与空间规划,制定其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规划出合理的旅游线路。

在加强对一些重点旅游城市(桂林、南宁、北海等)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统一规划。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广西努力建设好从旅游城市延长到乡村的旅游线路。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具备生态思想,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积极培养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造景观与自然的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重视对广西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广西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多彩的农耕和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

(三)强化科学规范化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发展和壮大;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及外商参与兴办乡村旅游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广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桂林市、南宁市以及北海市等旅游热点城市的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各地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必须达到卫生标准。同时对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予以高度重视,由于广西省雨季较长,且易发生洪涝灾害,要兴建排水系统,避免洪涝灾害发生。

五、结论与展望

广西位于物产富饶的南方,且地形多样,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乡村田园景观,这些优势的资源为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广西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巧妙地结合,带动乡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也可促进产业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发展广西乡村旅游减轻了城市旅游热点的游客压力,有利于实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金湖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第8篇

乡村旅游的萌芽源于人类回归自然的内心需求。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渴望走向农村、贴近大自然去体验生活, 以缓解城市工作压力, 追求生活方式丰富多彩。20世纪80年代末期, 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 旅游业陆续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特别是在我国扶贫政策指导下, 乡村旅游得到大规模发展。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农业景观为背景, 以乡村自然风光和乡村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物, 以满足游客观光、度假、休闲、购物、科考、娱乐等综合活动为目标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风光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 是体验乡村劳作、了解乡土文化、领略自然风光的最佳方式之一, 符合新时期加强城乡一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及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

近年来, 江苏省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提出了“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 促进城乡共同发展”。2009年江苏省旅游局成功举办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 淮安也在制定《淮安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 金湖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和优势

金湖县位于江苏省中部, 宝应湖、高邮湖以西地区, 因境内汜光湖有“金湖”之称, 遂名“金湖”, 象征资源丰富, 日出斗金。境内水面广阔、河网密布、长堤环绕、绿树掩映、田园方整、稻谷飘香, 一派湖色水乡的自然风光。金湖发展乡村旅游有自己特色和优势:

(1) 金湖是苏北农业大县, 有“鱼米之乡”、“淮上明珠”、“苏北小江南”之美誉

金湖县是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 物产丰饶, 盛产大闸蟹、双黄蛋、青虾、银鱼、龙虾、河蚬、牛蛙、野鸭、莲藕、蒿茶。风味独特的“鱼家宴”, 精工细作的“全藕席”, 味美黄足的螃蟹, 体硕肉嫩的龙虾。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占了金湖县人口大部分, 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关系到金湖能否提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发展乡村旅游, 转变了农民固有的生产、生活观念, 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土特产, 游客体验“住农家屋, 干农家活, 吃农家饭”, 乡村各种劳作方式都变成了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提高了农业附加值, 延伸了产业链, 金湖应该大力发展, 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作。

(2) 金湖有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

金湖农业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被誉为“中国湖鲜美食之乡”、“中国荷藕之乡”、“中国荷文化之乡”、荷文化传承基地。独特的生态农业游、水上风光游、民俗风情游吸引众多游客来此观光、度假。游客可以领略乡村自然风光、观赏乡村民俗风情、品味乡土文化艺术、体验乡村传统劳作。

金湖荷花荡是国家农业生态风景区, 农业观光好去处, 特别是金湖万亩荷花荡集荷藕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金湖水上森林公园是苏北地区最大的人工生态林, 万亩森林纤陌纵横、郁郁葱葱, 是一座天然的氧吧, 被淮安市旅游局列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金湖柳树湾湿地公园位于淮河入江水道之中, 毗邻县城老三河中心, 是一块面积138公顷的天然小岛。岛上有柳林80公顷, 芦苇20公顷, 春、夏、秋三季一片葱绿;岛四周碧波荡漾、水质清纯, 一派天然水乡风光;白马湖风光旖旎, 万顷湖面碧波荡漾, 湖中分布着九十九座岛屿, 每个岛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和美丽的传说, 大杨庄岛、唐庄岛等岛屿还留下了古代和近代的战争痕迹。

(3) 金湖有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自然地理区位和客源市场条件

金湖被誉为南京后花园, 地处两省三市之交, 东与扬州市的宝应县、高邮市接壤, 南与安徽省滁州市的天长市相邻, 西与本市盱眙县、洪泽县交界, 北与洪泽县毗邻。金湖近年来吸引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的大量游客, 乡村旅游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旅游接待量不断提高, 乡村旅游经济增长已成为淮安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提出的是金湖和相邻的洪泽、盱眙旅游资源具有一定互补性, 这几个地方应整合各自特色旅游资源, 联合打造区域性旅游品牌, 将增强苏北旅游核心竞争力, 乡村旅游大有文章可作, 其研究开发应是一个重点。

3 金湖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对策

(1) 挖掘文化内涵, 提高产品创意。金湖要不断挖掘如荷耦、佛教等本土文化内涵, 突出地方特色和地缘优势, 把农村纯朴、自然的环境氛围与厚重文化底蕴结合起来, 为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金湖湖鲜八大碗”, 风味独特的“鱼家宴”, 精工细作的“全藕席”, 味美黄足的螃蟹, 体硕肉嫩的龙虾, 精制民间生活用品都是乡村旅游特色的重要承载物, 如何深入发掘、开发和包装旅游产品, 塑造乡村旅游形象, 打造地域性旅游品牌, 提高旅游吸引力, 拓宽旅游市场, 金湖乡村旅游发展还需要不断去探索。

(2) 整合特色资源, 形成产业合力。江苏淮安已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每年都有旅游发展的举措, 例如白马湖水上运动会, 荷花节暨三湖美食节, 那么, 在旅游活动中怎么体现和营销乡村旅游, 值得进一步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资金是一个瓶颈,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 不断吸收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经费保障。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社区化是将来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社区参与旅游项目建设的能力尚处于萌芽状态, 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 社区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制, 提高农民乡村旅游开发主人翁责任感。二是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 旅游发展要在人才、投资、税收、财政等方面提供优惠措施,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 加强旅游宣传, 拓宽旅游市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物, 加大力度进行旅游促销, 以“合力效应”达到凭个体不能达到的促销效果。一方面, 金湖地方政府要把旅游宣传推广作为政府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 参加、承办各种旅游交易会, 利用电话、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和有效广告, 实行“会展有人、网页有字、报纸有文、电台有声、电视有影”的三维立体促销, 提高宣传促销效果。另一方面, 旅游职能部门或旅游行业协会, 以差异发展为前提和互生共赢的观念, 组织各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宣传促销, 提升地区资源吸引力。

(4) 强化旅游管理, 提升旅游服务。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从业农户的业务培训, 提高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水平;二是完善乡村旅游景点质量等级评定和星级农家乐评定制度, 实现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金湖要特别改善乡村道路、停车场、厕所、住宿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加大对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 为游客营造环保、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 让游客吃得放心, 玩得开心、娱乐舒心。

(5) 科学旅游规划, 找准产业定位。金湖要邀请多学科专家、学者, 旅游专业人士,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金湖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找准金湖乡村旅游发展区域产品定位、形象定位、市场定位, 迎合旅游发展热点、焦点, 为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正确方向。特别要牢固树立“先规划, 后开发, 不规划, 不开发”观念。针对金湖乡村资源, 本文认为发展模式有:旅游村落型、农业示范区型、康体娱乐型、休闲度假型、劳动自助型。

摘要:乡村旅游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 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本文分析了淮安市金湖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提出了金湖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金湖,乡村旅游,荷文化

参考文献

[1]龚晓宽.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64~67.

[2]陈燕.浅析淮安乡村旅游发展[J].科教文汇, 2008, (11) :234.

[3]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 2006, (4) .

[4]朱润胜, 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 2006-01-02.

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第9篇

湖州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越,所在省浙江、邻省江苏以及直辖市上海有着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旅游发生的三要素(有旅游动机-资源吸引,有消费能力-足够的消费资金,有时间能自由安排的时间)而言,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有消费能力、有丰富旅游资源),因此,一旦消费者具有自由支配时间,旅游行为自然产生。

1.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湖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水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湖州的生态环境优势独特,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的人居环境评价很高,诗曰:“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诗中所描述的这种自然风貌一直沿革至今,湖州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成为中国宜居城市之一,2000年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湖州山地资源不仅面广量大,且精品较多,有些开发已具相当水平。安吉县、德清县、长兴县实现生态县建设满堂红,尤其安吉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六个试点之一,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同时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湖州因太湖而得名,水资源丰富、水景类型繁多。

1.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活动、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而这里谈到的是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关的人文活动、建筑与设施。湖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充满人文魅力的江南旺郡,素有“文化之邦”、“人文甲天下”之美誉,也是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些是湖州乡村旅游的价值和优势所在。湖州旅游部门为更好的发展各区域的乡村旅游,重点规划了乡村旅游示范区,为示范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如下。

1.3 市场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2010年1—6月,湖州接待游客数344.77万人,同比增长28%,直接经营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34%,经营户直接销售农产品1.05亿元,同比增长34.6%。湖州乡村旅游不仅在人数和经营收入上得到了很大的增长,在客源地的开拓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长三洲地区仍然是湖州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出现持续增长趋势。浙江省内仍是第一大客源市场,占市场份额的41.81%,比去年同期(40.98%)有小幅增加;上海赶超江苏,成为第二大市场,比去年同期(20.58%)小幅增加。由于受到世博的影响,入境人数有很明显的增加,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日本成为第一大客源市场,其次分别为韩国、美国,美国取代了去年同期排名第三的新加坡。长兴、安吉作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在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受业界推崇和游客欢迎,因此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游客对长兴和安吉的需求增长幅度比较大,而境外游客则是对德清的需求量增长幅度最大。

2 湖州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不断进行创新

首先建立集群内技术创新系统,乡村旅游企业要充分利用集群内部技术服务机构引进国外乡村旅游的经验,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联合技术开发中心,加大对研究开发人才的培养,通过内育外引招揽人才来充实科研力量,特别注意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与企业家,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重新设计,改变农家乐经营业主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其次经营者应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融入个人的人文理念,针对不同地域和特征的游客,设计一系列的不同内容让游客参与,让游客从普通的观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度假。再次经营主应该寻找四季不同的特色来抓住客源,为了吸引游客的再度光临,每年转换内容,增加新意。把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成为多附加值的、提供给游客多元化选择的旅游产品。同时行业协会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帮助经营者创新,整合当地的自然、文化、产业和生活资源,创造出极具创意、主题、特色和景观美学概念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把这些体现在民宿的建造风格,内部的装修上,也可以用在创造和更新农家菜上,形成区域的餐饮特色。对于比较大型的休闲农庄来说,提供菜单设计、用餐环境、服务礼仪、客房管理、解说导览、旅游咨询等多种专业服务,使酒店的星级服务与本地的农家特色相结合,在注重标准化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化。

2.2 挖掘文化内涵

湖州属于江南吴文化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我们需要把吴文化的这种柔美个性体现出来,挖掘湖州各个县域有何文化特色,然后进行整合,创建各个县域的文化品牌和湖州市统一的文化品牌。

2.2.1 长兴的古地质文化和茶文化

在世界地质学上享有盛誉的“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等七大景点,尤其“金钉子”地质遗迹保护区、十里古银杏长廊和中国扬子鳄村等,拥有上亿年的珍稀自然遗产。同时长兴也是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写就了旷世巨作《茶经》,日本平安时代仿照唐代的煎茶工艺,在种茶、饮茶方面也效仿,而这种流行的茶文化都是完全依照我们的《茶经》而来。乡村旅游的游客需要得到的是一种是内心的安静和释放,而日本人通过品茶达到一种追求和谐宁静、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要把这种传统进行深度的挖掘,将饮茶、品茶发展为一种比较讲究的文化修养,并提高到一种艺术水平。

2.2.2 德清名人文化、建筑文化、古镇文化

莫干山是德清旅游的招牌,要打造国际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需要挖掘莫干山旅游资源中的名人文化和建筑文化,发展度假型的乡村旅游。德清县的新市古镇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堪称别具一格,挖掘新市镇的丝绸文化和古桥文化,并且利用饮食文化和庙会文化来发展体验型的乡村旅游。同时德清还可以利用游子文化和当地的手工剪纸,风筝文化制造各种多样的民俗活动和节日吸引更多的乡村旅游游客,通过挖掘各地的文化资源形成区域乡村旅游的特色。

2.2.3 南浔区的渔文化

南浔区的渔文化已经达到娱乐型的休闲渔业旅游,但是要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升级到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这些较大的工程项目要有政府的引导和外部资金的进入。

2.2.4 安吉的生态文化

农家乐乡村旅游作为安吉休闲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历经了10余年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深入实施安吉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打造 “中国美丽乡村”和“中国大竹海”。

2.3 加大营销力度

湖州的乡村旅游业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只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我们需要加大营销的力度,让乡村旅游和湖州划上等号,扩大湖州乡村旅游业在全国的影响力。首先从经营者来说,要用温暖贴心的家庭服务巩固和扩大目标群体,台湾的民宿旅游业就非常重视与客人的交流,得到客人信任,基于这种信任,新客人就会成为有多次回头率的老顾客。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发掘一个新客户比留住一个旧客户要多花费十倍的成本,因此,对旧有客户信息的掌握十分重要。对客户信息的管理和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不仅有利于把不同的顾客进行分类,同时也有利于把信息及时传达至客户;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加强和促成企业之间的合作,因为湖州的乡村旅游的乡村旅游企业大部分都是属于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多为农民,没有经营管理的意识,因此在营销方面不能支付过多。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合作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利用多样的营销方式,有效地降低营销成本,增大宣传效果,例如在对旅游地进行推广时,利用报刊、杂志、节庆活动、展会等方式吸引顾客,促使其对旅游产品进行消费,而这些推广活动必须要重视档次的问题,既然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那休闲度假的人对低俗的文化节目和宣传刊物一定没有兴趣,因此需要利用权威性的杂志和报刊宣传有深度文化涵义的节庆活动和展会。

2.4 发展多日的休闲度假游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民旅游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他们把民宿旅游发展成了多日的休闲度假旅游,游客来民宿游玩的目的并不是普通的观光,而是成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即从单一角度观光转向多角度观光,从一日游转向多日游,从忙碌的游玩转向修身养性。首先要重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供电供水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厕所、咨询服务设施以及环境整治等,在既保障游客休闲度假,又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利益兼顾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业, 其次民宿经营者要为游客提供安全、干净、完善的住宿设施,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游客感觉民宿的独特性,注重个性化而温暖的生活空间,除此以外,还应适当考虑游客的娱乐需求,因此休闲旅游配套项目也非常重要。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休闲配套项目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民宿经营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增设一些游客参与式的活动,增加游客对家庭旅馆个性化服务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政府、中小企业主联合还可以举办有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构建“民俗文化街”,集中各种传统民俗手工艺表演、更多的实现游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高层次体验上。再次,政府、中小企业主和风景区应该进行很好的合作,达到协调统一,让景区和乡村旅游业共同发展,湖州的旅游景点特点十分符合休闲度假的条件,不管是南浔的古镇、安吉的百草原、竹林,这些景点都是非常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位和感觉的,我们通过实现其捆绑式销售增加游客在乡村旅游地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30-32.

[2]范明月.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3]何薇.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19-21.

[4]徐韵淑,黄韶颜,民宿游客市场区隔分析之研究[J].餐旅暨家政学刊,2004,1(1):25-27.

[5]陈昭郎,张东友.由各国民宿经验看台湾农村民宿发展[J].农讯杂志,2002,19(4):39-41.

城郊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城郊,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发展

2009年北京旅游局调查显示:当前, 北京出门旅游的市民有近六成选择本市游, 其中大多数人选择与家人、朋友、同事出游;在组织方式上, 自行组团旅游的北京市民高达84%。绿色、健康、休闲、娱乐的度假方式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旅游新时尚。到郊区去体验民俗文化不仅成为都市人黄金周长假首选的旅游方式, 而且也已经发展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利用周末短假期, 避开人潮、车流, 抛却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 尽情放松身心的一种生活习惯。城郊旅游的兴起有自身的历史原因, 首先, 城市的快节奏工作、信息环境和生活环境出现冲突, 而城郊有自然的环境、慢节奏的生活步调和距离市区较近的交通, 三个因素促使城市居民想逃离都市, 参与城郊乡村旅游;其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物质决定意识, 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休闲需求日益上升, 最后, 城郊较低的消费水平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其作为旅游的目的地。

1 城郊乡村旅游现状

从理论上来讲, 城郊乡村旅游市场潜力无限。但为什么很多地方的城郊乡村旅游仍面临着越来越冷淡的危机?

城郊乡村旅游开发, 容易走入三个误区:现代化误区、模式化误区和标准化误区。城郊乡村旅游强调的是特定的位置、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文化, 而不是统一化建设。应该让农民认识到, 只有农村特有的、甚至是传统的东西, 才是乡村旅游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对我们很多地区而言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新农村, 乡村旅游的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所以, 在政府的引导下, 我国很多城郊地区乡村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较典型的就是以规模论收益。在发展初期, 人们往往把眼球放到规模和效益上, 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 如规模大、档次高, 这极易使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失去特色。其实, 在西方发达国家, 如法国、西班牙等地, 明令禁止大规模开发乡村旅游, 甚至限制乡村旅游的规模, 因为, 一旦大规模开展乡村旅游, 就容易导致主人与客人间沟通减少, 出现客人不尊重当地文化、民俗等传统的“行为污染”。并且, 假如大量游客集中出现在某个乡村, 也很难让他们体验到宾至如归、放松休闲的感觉。这反映了我们目前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还有待提高。2004年, 我国在贵州省举办了乡村旅游国际论坛, 在论坛上, 新西兰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曾发表言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 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些财富。如果你们有山有河, 那么让它们永远干干净净, 绿油油的;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 那么就让它们永远保持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 那么就保护它们, 并熏陶他人。”地区不同, 乡村不同, 旅游发展的重点就不一样;同样, 不同的游客对同一旅游地点内心的需求也会不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 环境卫生、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必要的, 但在旅游项目开发、景点布置、旅游文化等则要因地制宜, 否则就容易失去旅游的本质意义。总而言之,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不应追求统一、规模等指标, 而要创出特色、追求内涵, 打造自己的独特文化。

目前, 很多城郊乡村旅游仅依靠以吃农家菜为主的低层次服务, 为来风景区的游客提供最简单的吃、住, 没有形成与风景区互动的产品, 旅游经济收益不高。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 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 兼带观光、度假、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 引发乘数效应, 扩大就业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而且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 提高乡村综合环境质量, 促进乡村社区多元化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 对重构经济社会系统具有特殊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切入点。因此, 城郊乡村旅游必须丰富内涵, 发展成特色乡村旅游, 与风景区产生互动, 促进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 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在城郊旅游业建设发展中, 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 以体现农家特色为核心, 以展示农村风貌为载体, 以培植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为目的, 立足一个“农”字, 以便充分发挥距市中心近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配套旅游业的产业优势。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可以对农家乐先发展、后规范、上规模、上档次, 并建立帮扶责任制, 帮助指导发展农家乐的业主和农户建设和营造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 创造经营特色、加大促销力度。支持休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可以将招待客餐放在农家乐, 先后协调工商部门为农家乐户按成本统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减免工商管理费;可以协调环保部门指导排污和垃圾处理, 帮助减免环境影响评估费用, 从根本上改变城郊乡村旅游的不规范、不卫生现状,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2.1 挖掘自身特色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当前城郊旅游一味追求规模化, 失去了本地特色。针对这个问题, 2008年10月, 党中央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今年国家针对“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也将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这是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乡村文化是城郊乡村旅游的灵魂, 发展城郊乡村旅游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 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 形成自己的特色, 变文化优势为资源优势、经济优势。比如, 十堰市茅箭区城郊旅游, 充分发挥自身传播优势, 以节为媒, 对外宣传景点特色。例如, 每年一度的“伏龙山杜鹃节”和“重阳登高节”, 在展示景区秀丽景色和迷人风情的同时, 吸引了大量市内外客商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开发。2009年“伏龙山杜鹃节”共接待游客9800人次, 公路沿线的宾馆、农家乐、山庄入住率达70%, 每家餐饮收入多的10万多元, 少的3000多元, 当地出产的茶叶、干菜等农产品销售十分火爆, 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2.2 提高服务意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属于服务业, 但是城郊乡村由于从业人员受文化限制, 在服务上不太重视, 所以, 应当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要使城郊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应该重视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主、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以及远程教育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城郊乡村旅游, 可以尝试发展全产业链的旅游业, 以推动城郊旅游与第三产业 (主要是服务业) 融合发展。可以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特别要注重推动旅游业与影视、动漫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发展新的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还可以推进城郊旅游与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 积极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开展旅游活动, 积极开发不同类型的运动健身旅游产品。可以推动城郊旅游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 扩大城郊旅游的融资渠道, 最终使城郊旅游走上正规之路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 1999, (2) .

[2]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 研究[J].地理科学, 2001, (4) :354~359.

旅顺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第11篇

1 特色乡村旅游概述

1.1 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 乡村旅游的类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满足城市游客对旅游多样化的需求,逐步出现了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类型,这对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1)民俗文化村型:分为模拟村落和实地村落两种模式。模拟村落,是模拟某地某些民族的生活状态,用保存或重建的方式呈现。它一般建在城市周边地区,填补城市状态的短缺,也不失为保护民俗文化的一种途径。实地村落,还称为“原生型民俗村寨”,对典型性的村落,发掘其民俗文化,展现真实的民族生活现状。

(2)农家乐型:以农家为现有生态资源,着重开发新的产品类型。农家乐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吃住在农家,贴近农家生活,亲近大自然。二是给游客营造一个“家”的氛围,适合亲朋好友聚会,品尝家常菜,价格经济实惠。三是“乐”趣所在,游客自己采摘蔬菜水果、喂养家禽并手工制作乡村特色农产品,以便游客留作纪念。

(3)田园风光型:由于地域地质地貌的差异,田园风光还表现出平原、山林、梯田,水乡、热带田园风光等特点,并且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它们有着山清水秀般的绝妙景色,给人以清净闲适的感觉。

目前来看,旅顺主要有民俗文化村型和农家乐型。闯关东影视基地在旅顺口区三里桥村,它主要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东风格所建筑的。为游客全方位的阐述了民俗风貌的同时,文化与每一个细节相融相通,韵味十足而绵延流长。农家乐型更有盛来农庄、龙王塘樱桃村这些景点。盛莱休闲农庄温室有成熟的红莓、黄莓、黑莓和紫莓。除果实外,农庄还有高尔夫球场、民俗体验区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久居闹市的居民可以在拉犁耕种中,感受农事的辛劳与快乐,寻找内心的一方净土。

2 旅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现有旅游资源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总数量高达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从表1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居于首位,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数量不多,但可以看出在品质方面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表1 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品级对比表

资料来源:2012年根据《大连市旅游资源分类、详查与评价》之《旅顺口区分报告》整理。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自然旅游资源在街道和开发区中,即德胜街道、水师营街道、铁山街道、北镇、双岛湾镇、龙头镇中有分布,但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2.2 现有旅游产品

现有旅游产品种类繁多,因旅顺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品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如书画类、服装产品类、海鲜食品类等等,同时也开发了旅游景区的纪念品、手工艺品,使现有的旅游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多样,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空间。

2.3 旅游接待力

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上,旅顺拉长了休闲旅游线路,延长了乡村旅游及其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全区共接待3.6万人次达123万元。其次,在黄金周期间,旅顺口区温泉酒店、温泉度假村共接待游客1.7万人,收入209.22万元,同比增长14.9%。数据表明:旅顺口区的旅游接待力现处于上升的趋势,推高了市民出游的热情。

3 旅顺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3.1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目前,旅顺的粮、菜、果总面积达到13.2万亩,精品果园1个、精品采摘园6个,新发展果树10.2万株。现在全区蔬菜产量达5.5万吨,水果产量则有2.6万吨。旅顺特色的大樱桃、草莓等水果,也成为特色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观赏、品尝和采购,这不仅推动了旅顺全区乡村旅游的大发展,而且还利用其农业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收入的增长。

3.2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水路交通十分便利,以旅顺新港为中心,构成了便捷的黄金水道。火车轮渡,大连南路轻轨、南、北、中三条高等级公路均可直达大连。通讯设施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也基本完成。各旅游景区也安置停车场,为自驾游的游客提供便利条件,景区街头公共卫生间可以做到干净、现代化、卫生,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各类品牌企业的入驻创造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3.3 物产资源丰富

旅顺位于沿海地带,物产丰富,其水产养殖业日渐发达。盛产海参、鲍鱼、海胆、鱼虾、螃蟹、贝类等。还有多种藻类,其中以海带、紫菜、裙带菜以及石花菜经济价值最高。还有一些出色的贝雕作品,都以辽宁沿海贝类资源为基础,创造了以花鸟、山水和人物为题的作品。

3.4 接待服务设施齐全

旅顺的接待服务设施设备日渐齐全。其一,不仅星级宾馆住宿条件优越,而时下正处于热潮趋势的农家住宿更别具一格,逐渐推陈出新。其二,旅顺盛产海鲜,农家菜肴风味鲜美。其三,市内的购物商厦,各大名牌林立,景区纪念品物美价廉,刻画出至深至极的旅顺风情。

4 旅顺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特色旅游产品档次不高,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产品发展方向单一、档次低、规模小,且多数内容重叠冗杂,设备简陋,影响力不大,缺乏魅力。游客到乡村基本上只能欣赏自然风光,可供游客选择的项目过少,导致游客体验性不强。最主要的是宣传力度不够大,缺乏深层次的特色品牌效应,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口碑,抓住眼球使其印象深刻。还需利用网站、旅游杂志、车站广告牌位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

4.2 缺少总体规划管理方式,定位方向不明确

旅顺自身优势明显,但没有认识到其文化底蕴深厚,饮食文化独特,就急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只凭着满腔热情,奋力苦干,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只是做一些重复性建设、低层次开发。缺乏总体规划管理,没有找准定位目标,因此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埋没当地的潜力和市场,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使游客享受到最标准最称心的服务。

4.3 旅游从业人员严重缺失、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户,他们目光短浅且专业技能不高,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只顾及眼前利益,从业制度不健全,致使旅游人才队伍人才流失情况不断出现。全区现有从事乡村旅游人员中,文化水平均不高,人员的素质礼仪、基本服务技能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整个团队接待力水平低,所以需要真正懂得旅游的人才来经营管理。

4.4 基础设施设备不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停车场容量不足,污水和垃圾处理不及时,造成了水土污染,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旅顺乡村的通达性差,各种道路纵横交错,缺乏清楚的路口指示牌,一些个别地方缺乏修缮管理,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5 旅顺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5.1 实施特色发展,强化宣传营销

生态旅游环境优美的景区是游客追求向往的大好风光。旅顺口区要尽量维护宝贵资源的原样,充分体现人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原则,把该地明媚秀丽的风貌表露出来,强调旅顺乡村天然无雕琢,真实淳朴,环保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同时利用高端科技各类媒介,精心策划宣传口号、宣传广告和一系列促销活动,不断营造宣传的“卖点”。灵巧活用旅游的宣传方式,推广特色旅游品牌,提高旅游项目美誉度。

5.2 制定高端旅游规模,推出特色精品

旅顺乡村旅游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要加大当地市场调研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旅游规划,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可从整体环境着手包装设计,尽可能抓住黄金周、节假日等游客流动高峰期掀起宣传高潮,进而推出亮点精品,着重追求品牌特色,与旅行社、酒店加强合作,密切往来,及时沟通,使旅顺成为招揽更多游客的旅游胜地。

5.3 积极培养旅游业人才,提高素质和接待水平

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方面,需要培育人才出谋献策,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增添岗位培训方式,增强经营业主的诚信、发展和服务意识。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水平和服务接待力,用旅游服务的专业知识、素质涵养及对顾客服务的友好态度来吸引游客,提升游客对从事者的满意度。通过培训不仅仅可以解决当地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拓宽见识,开阔视野,使其对工作充满热情,热爱这个行业便可将工作做到尽心尽力。

5.4 完善配套设施和基础服务

旅顺还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一方面要着力确保游客游览、住宿、用餐、观光、购物等多方面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专心致力于改善当地环境,扩大停车容量、拓宽道路,提升旅游者进入旅游景区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有利于吸引游客成为回头客,向他们的亲朋好友宣传当地旅游区。另一方面要实现旅游线路互通,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安排合理的旅游线路,所有配套设施和基础服务得到改善,积极努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1] 王小军,张双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2,(11).

[2] 崔广彬.旅顺口区分报告[Z].大连市旅游资源分类、详查与评价,大连日报社,2011,(08).

漳平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第12篇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变化,返璞归真的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旅游方式,我国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郭焕成(2004)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1]。据统计,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的游客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数量的30%,乡村旅游收入3200亿元,为3300万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见,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漳平市要如何把握这一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往深度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漳平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漳平地处福建省西南部,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20℃,气候宜人。九龙江横穿中部,水力资源充沛,且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7.9%。“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地貌,特色农业,多样的民俗文化,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本条件。

(一)生态资源独特

漳平山川秀美、风光旖旎,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景区、大涵溪景区、紫云洞山景区、九鹏溪景区)、瑞都仙鹤潭瀑布、岭兜溶洞群等众多自然景观构成了漳平独特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前景。

(二)历史文化深厚

历史文化积淀也是漳平乡村旅游的特色之一。香寮村既是明代航海家王景弘的故乡,又是百家姓古村落。奇和洞古人类遗址代表福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象湖的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景区吸引着求知欲强的游客。

(三)农产品特色鲜明

漳平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一个先行区,特色农产品众多,如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的水仙茶,是乌龙茶类唯一紧压茶,品质珍奇,屡获大奖,为中国优良茶叶品种。有着“大陆阿里山”之称的永福镇不仅是“中国杜鹃花之乡”,而且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数十家台资企业到当地投资种植台湾高山茶,使得永福镇成为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此外,漳平还盛产食用笋、食用菌等各类蔬果。许多农产品品质优良,如拱桥莲子、新桥油茶、西园花生等。这些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奠定了基础。

(四)旅游节庆活动丰富

一年一度的乡村旅游节、永福樱花节、观赏石宝玉石文化旅游节、荷花节、妈祖文化节、茶文化节、春笋采摘节、农产品展销会和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大大增加了漳平的知名度,同时增强了当地农民发展旅游的观念,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五)旅游发展氛围浓厚

当地政府在“十二五”旅游业规划中把休闲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在政府的主导下,旅游管理部门着力于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打造与宣传,制订出台多项鼓励扶持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大激发了民间投资旅游的热情。

三、漳平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漳平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漳平把握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了一定成绩。2011年,漳平市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九鹏溪景区和台缘山庄被授予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称号。香寮山庄荣获福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称号。垄上行荣获福建省“森林人家”二星级景区。近几年漳平乡村旅游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图3-1)。

(二)漳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漳平虽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周边县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可进入性不强

在旅游住宿方面,市区星级酒店缺乏,仅有两家高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其余大多是经济型酒店和宾馆。在交通设施方面,漳平境内运行的铁路有鹰厦线、漳龙线和漳泉线,南三龙高速铁路正在建设中。而公路方面仅有一条双永高速公路经过境内,漳永高速公路尚在建设,乡村道路还未形成立体路网。另外,各大景区仅有往返市区和景区所在乡镇的固定班车,班次不紧密,且各景区之间无直达旅游专线,交通十分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2、接待能力不足,服务水平偏低

目前各个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较粗放,接待能力不足。住宿条件有限,旅馆数量较少,导致一日游成为普遍现象,从而影响旅游创收。如九鹏溪景区仅有几栋木屋别墅,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意识淡薄,影响游客满意度。

3、游客结构比较不合理

据统计,到漳平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大致有以下两类:一类是本市城区居民和周边市区居民;另一类是喜爱乡村休闲旅游的自驾游散客,主要来自闽南地区、龙岩地区和三明地区。外省游客寥寥无几,团队游客较少,散客比例较高。

4、宣传力度小,知名度偏低

笔者在对九鹏溪景区的60名游客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45.83%的游客是在亲朋好友、旅友的推荐下了解九鹏溪的,电视和网络渠道均占8.33%,报刊杂志占2%,旅行社为零,其他渠道占35.51%。可见,九鹏溪的口碑较好,但宣传方式不够全面影响了知名度。在对游客进行访谈时也发现游客对漳平其他乡村旅游地了解甚少。

四、漳平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漳平发展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永福镇、赤水镇、南洋镇、拱桥镇、象湖镇。必须根据这些乡镇特有的资源优势,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整体发展思路应当围绕着打造“海峡西岸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重点开发建设九鹏溪生态旅游景区、永福高山休闲农业旅游区、香寮百家姓古村景区、北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区、拱桥休闲农业旅游区。从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分布来看,可采取景区依托型空间布局模式。从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来看,可采用农家乐、古村镇、现代休闲度假、农业园区等产品开发模式。

(一)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各景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永福高山休闲农业旅游区目前的旅游项目有茶园观光、观摩茶叶制作、茶艺表演等,主要是以观光为主,游客缺乏体验的乐趣。如果能依托当地独有的茶产业和茶文化,采取农园观光加教学模式,以展示茶叶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加工过程等为吸引力,观光与体验相结合,增设教学解说人员,组织游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过程,参与品鉴,同时开展富有趣味性、知识性的比赛,有利于增大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商品收入,进而打响“大陆阿里山”品牌,建设好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基地。

(二)优化旅游产品,提升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现实下,乡村旅游产品日渐多元化已成现实。多元化源于旅游者的需求日益趋向个性化、高端化,因而对乡村旅游的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重复性高的旅游产品销路萎缩,为了增强竞争力,必须进行产品升级。如目前九鹏溪属于观光旅游产品,应升级为生态型度假旅游产品;景区内的观赏动物园可升级为农家乐;针对当地特有的红菇、茶油等农产品,可开发美食游;针对景区自然环境的优越条件,可开发养生健身度假游、分时度假休闲游、山水SPA等高端产品。

(三)加强宣传推介,创新营销策略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买方市场,市场营销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手段,必须要创新。比如借助网络、微博、微信进行病毒式营销,把漳平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快速推荐给千万受众,利用网络口碑形成一种有利于产品或品牌的舆论环境。在宣传过程中要把文化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景区文化特色。如九鹏溪景区可采取绿色营销策略,在开发中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利用绿色环保技术,创建绿色旅游文化,推介绿色产品。香寮古村则结合百家姓文化、名人故里、古民居,营造古香古色的本土文化氛围。另外,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新闻发布会、旅游展示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进行促销。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接待水平

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是提升接待水平的前提。针对交通不便的情况,应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设施,使各景区之间道路畅通,配备旅游专线公交,建设停车场、汽车旅馆等以方便自驾游的游客。景区内增加多样化的住宿设施和餐饮设施,配备购物设施、医疗救护设施等。同时,应做好旅游标识标牌、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厕所等设施。

(五)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除了美化乡村旅游的硬环境之外,还要通过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主要以当地居民为主,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因此,应制定出相应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定期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导游水平,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开展定期服务质量反馈调查,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才能为旅游者创造愉悦难忘的体验,从而塑造良好的旅游地形象。

五、小结

上一篇:建筑生涯论文下一篇:多元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