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2024-05-15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精选12篇)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第1篇

关键词:说写,读写,观察

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明确了写作目的: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进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积累习作素材。孩子们明确了写作目的后, 就会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在想写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只有知道写什么,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下面就本人经验, 谈谈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紧扣文本, 说写结合

我们现在用的是人教版教材,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写作是结合本单元主题来进行的。这样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来丰富学生词汇,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 其实就是各种语言词汇的重新组合, 没有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就相当于巧妇的“无米之炊”。课堂教学中, 我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来丰富学生的词汇。

1.写新学的生词, 让学生说过去的近义词, 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已有词汇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 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习的词汇能够记牢固。

2.熟练默写本单元词语, 盘点课堂上学习的词, 再利用其中的某些词进行词语接龙比赛, 就是让学生依次说出一些词, 以前一名学生说词的最后的一个字为开头的词, 这样, 既能训练学生对已有词汇的运用能力, 又能调动学生自己收集词汇的积极性。

二、阅读指导, 坚持不懈

在阅读指导课上, 以学生借阅的课外书为例, 进行讲解, 启发指导学生从摘录词语和佳句入手, 写好阅读笔记。比如, 在四月份课外阅读材料是对名著欣赏。我抓住学生喜欢名著的心理, 让学生摘录词语和佳句。许多学生把《三十六计》都能背下来。阅读笔记除了要摘录外还要求写简短的体会或感想, 每月末在班级进行一次读书讲评课。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积累知识, 锻炼良好的语言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 还注意训练学生养成天天练笔的习惯。我注重从中年级开始, 就要求他们写观察日记。文章始于观察, “熟能生巧”, 只要学生养成天天练笔的习惯, 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事、物、景随笔记下来, “滴水石穿”, 久而久之, 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三、读写结合, 从段到篇

我在指导作文时, 告诉孩子们, 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 都是我们习作的最好范文;我们应该细细品读, 积累写作方法, 不要把作文教学和读写脱节, 读归读, 写归写, 未能有机地结合, 注意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 从读学写, 从仿到作, 从口头到笔头, 从段到篇, 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让学生爱上作文。

要想写好整篇作文, 就要先写好片段, 段是篇的基础, 是篇的组成部分。我在语文教学中, 对每一篇精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都要进行仿写。例如, 我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 让学生先找出描写嘎子和胖墩儿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 再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让学生细细品读作者描写的优美词句。像“抓耳挠腮”、“动转不灵”等, 最后再仿写。

四、重视修改, 语言精练

众所周知, 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改为“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的来历, 说明古代人都注重语言文字的反复斟酌。我们写完后的作文不怕千回改, 所以当学生写完作文后, 要培养学生修改的习惯。

1.自己修改。要看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要求、看作文的结构是 否完整。

2.互改。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互相修改, 分组进行。

3.共同批改。对于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强调, 在师生共 评中, 让学生各抒己见, 广开言路。

4.教师批改。在教师批改的过程中, 要以激励的语言为主, 拓展学生思维。如, “换个比喻方式”“再具体形象些”等一些启发性词语, 让学生的语言更精练, 语句更优美。

五、注重激励, 佳作赏析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奖励。有的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我就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或日记整理在专集本上, 让学生朗读, 营造共同欣赏的氛围。另外, 一有征文机会, 我就全力以赴给他们指导, 以加大获奖机会, 激发写作兴趣。

总之, 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写出表达真情实感、别出心裁的文章,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

参考文献

初中作文教学体系点滴谈 第2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双驾马车之一,它与阅读教学一起拉动初中语文教学前进。因此,作文教学的地位是无法言喻的。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大体上遵循一条路子: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教师讲评(阅读几篇优秀习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行其职,双方的行为没有交叉,也不存在互动。因此,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个瓶颈,教师和学生都在黑暗中摸索,在寻找一条好的方法,教师能把自己关于写作的体会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写作中感悟作文。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作文教学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对作文教学有所感受,并试图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以期对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传统的作文教学完全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转。首先教师对学生作文分数的定位是,不奢望高分,杜绝低分,以希求学生的作文成绩中等偏上。这种定位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一条保守的作文教学方法,对学生作文要求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为主,对一些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型思维,避而不见,有时甚至抵制,导致学生习作均采取中庸之道,较难出现精品。其次,选题单一。在作文训练中教师选题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对中考作文进行反复揣摩之后,在潜意识中进行押题,并以所押之题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造成作文在选题以及写作中的思维僵化。二是,教师根据单元课程的类型,参照各种教辅材料上给出的参考作文题,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这一选题,既没有渗入教师的经验和情感,也没能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更别指望学生在写作中有所创造。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教师教法陈旧和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多缺乏灵性,缺乏生气,成为“八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作文表达的情感虚假。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结构中的独特地位,以及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输入的不通畅,造成学生作文过程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有过分拔高、不真实的感觉,或行文中缺乏仁爱精神,学生作文出现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缺乏人文精神的通病。二是,学生写作模式化。应试作文教学造成的大量死记硬背和极端模仿,造成学生的作文思维模式化,学生在写作时从审题到构思、从构思到安排结构呈现模式化,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有脸谱化、遇到的事件有类型性的倾向,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现一致性,学生在作文布局上也呈现雷同性,甚至在语言表达上,学生语言也与课本、作文辅导书中的语言惊人的一致,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丧失殆尽。

所以笔者在实践中,试图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中出现的这些弊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扭转和校正。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是在教与学中的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在中国这种正在走向成熟的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摸索。这种体验一方面重视学生个性的表达,生命力的张扬,用激扬文字、放飞想像、袒露心灵,来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同时,学生作文也应重视作文技巧的训练,使作文成为人类情感表达的方式,成为语言文字在篇章结构中的运用,讲求两者在行文中的浑然天成,而非一种形式上的呻吟,技巧上的八股。

笔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经过摸索,认为突破作文教学瓶颈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作文的教法上形成一个体系,一套独特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才华,使全体学生在接受作文教学和训练时,能最大限度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个漫长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笔者试图从下列五个方面阐述这一体系的雏型。

其一,题目的虚化。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最传统的作文题目是一件小事、一个人物,对写作的要求大多是人、事的崇高之处对作者的感动和激励。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类题目进而演化为最让我感动(伤心……)的××、我熟悉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类题目贴近了新课标的要求,但细细推敲,这类题目是一件小事、一位人物的翻版。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一件小事、一位人物的作文训练中麻木。在教学中,作文教学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将命题淡化,由学生自拟题目,写某种体验、感受、人物和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可以使学生的触角伸展得很广,想象力得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增浓,同时,也能激发教师评改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

其二,构思多样化。在习作中,大多数学生一般只喜欢根据教师或作文题目的要求,拼凑成文,以应付作业或考试,很少在构思上下功夫。其实,一篇优秀的作文,总是在构思上闪烁着迷人光芒,所以作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关键要教会学生在构思上下功夫。构思通常有逆向式、象征式和发散式三种构思方法。

逆向构思是构思出新的一种常用方法。逆向构思就是在作文中反弹琵琶,反其意而用之。强调逆向构思,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从超出一般常理的角度来确定文章的主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如“灯蛾扑火,自取灭亡”,常被用来喻指一切恶势力的可耻下场,而赞美革命者的壮举,其喻义又成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内涵。同样“,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褒赞“;作茧自缚”是贬斥。逆向构思在不违反时代精神,不违背科学常识的前提下,是对思维定势“的逆转”,它在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开拓起着重要作用。

象征式构思是指在构思时,从题目的象征意义出发,挖掘出话题的深层含义。如在构“思桥“”、路“”、网”等文章时,“桥”不仅可以指实物桥,也可指心灵的纽带,感情之桥“;路”既可指实物路,又可指人生之路、求学之路、竞争之路、改革之路等“;网”既可指实物渔网,又可指无形的互联网,还可指交际网、人情网、心网等。象征式构思的最大功用在于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原本丰富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发散式构思,要求学生排除已有的习惯性认识,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向,无拘无束地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多途径、多阶段地分析、思考,从而提炼出鲜明、新颖的主题来。如“写海”,通常我们提到海时,常感叹其博大的胸襟,用发散式构思进行思考,我们可以考虑到海的综合资源利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破坏、以及与海有关的各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等等,学生在多方位地考虑“了海”之后,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话题进行写作。发散式构思训练学生从常规这一原点出发,经过各类变异,向四周发散,提升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此外,构思的多样化还可与文体的多样化结合起来,通过故事新编、寓言等多种文体来进行与众不同的构思,使作文更富新颖性。

其三,选材以情见长。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材料,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文章才会充满生机活力。选材要以情见长,并不是要求学生在作文时一味地拔高情感或伪造情感,无病呻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读者。

选材要以情见长,首先要教会学生善于在平常的材料上挖掘出人物的深厚情感。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立足于一些平时貌似普通的小人物、小事情,从中发现他(她)们身上或事件中与众不同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点点闪光的地方,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把它放大,从而使材料中渗透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如,写母爱的文章举不胜举,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是,近年来,在网络流行的一篇美文《疯娘》却将母爱的伟大推向鼎峰,母亲是疯子,无人能尊重她,儿子也觉得她丢了自己的脸,为了摘几个儿子认为甜的野山桃,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平常对疯子的感觉是厌恶的,但一篇《疯娘》却让我们看出即使他们身上也有着动人的`故事,教会学生从平常的材料中挖掘真情,可以消除学生长期积淀的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其意识到平凡人物、平凡事件本身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其次,所选的材料要体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学生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如同十月怀胎,学生笔端流露的情感应该是其在生活中长期积淀的反映,而不是为了作文而胡编乱造的文字。因此所选的材料中要渗透着作者的真情,这样的材料即使用平常的文字表现出来,也会字字透露着真情,从而成为一篇好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却因为文中表现的深厚的父子之情,从而成为一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美文。所以大凡一篇优秀之作,其中必定洋溢着真情。

其四,文体要出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将出新意识处处贯穿在写作中,在作文形式上进行独特的创造,才能实现作文内容与形式的全面创新。作文形式的出新多以文体出新为主。

在初中阶段,作文的常用文体一般是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为了应试的需要,教师一般不鼓励学生采用其他标新立异的文体,学生也很少被训练其他文体。但如今的社会提倡“眼球”经济,一件质量好的商品需要一个好的包装,一本精彩的书需要一个好的封面,对于作文也同样如此,一篇好的作文也需要适合的文体来表现。除了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外,教师可以根据文章要求,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多样的文体,在同样的主题与选材中进行出新,如日记、书信、寓言、童话和科幻、戏剧影视、荒诞幽默、传奇演义以及杂文等各种文体,都能给学生学习作文带来兴趣,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作文的需要进行大量训练,以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新意无穷。

其五,语言富有生命力。古人认为“: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神也。”古人尚且认识到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章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强调语言要富有生命力,贫乏苍白的语言不能表达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一篇洋溢着优秀词汇的文章,可以使这篇文章处处闪烁着亮点,因此作文语言要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赏心悦目。

首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中国文学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字、词的数量多,含义也多,每个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功用,字词是文章的基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各类字词,为学生掌握和运用大量的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文字。

其次要追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学生应当通过大量阅读的启迪,对各种体验进行感悟,然后用充满生命质感和美感的语言来升华这种种积累,使学生的灵感在这字里行间跳跃。这样的语言才能体现学生的情感、心灵、生命及其生命存在的独特性。如长时期引发语文界讨论的孩子语“言水很活泼”这句话,就是富有个性的语言。在行文中,有时正是这一个或几个词的出现使整篇文章焕然一新,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再次作文语言要富于文采和生动形象。所谓文采,就是要避免文字叙述干涩单调,枯燥无味,力争做“到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要求学生在行文时,语言丰富,组合清新,含义深远,对字词句运用自如,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各种表达方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句式、形象贴切的修辞,渲染出各种美妙的意境诉诸感官,倾诉出各种感情沁人心脾,令人产生清馨扑鼻的审美愉悦。如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的地位和功用不可抹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学生作文中如能自由地使用这样的语言风格,将从整体上提升作文的质量。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第3篇

创新教育兴趣能力交际教学口语交际一、坚持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的火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应努力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如学生并不一定要起立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让其坐着回答。再如,可以适时地放一些背景轻音乐,以缓和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气氛,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愉悦氛围。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参与课堂活动。对后进生因设计一些他们可以回答的浅显问题,而且在回答不出时应耐心鼓励“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ill next time.”而对于不敢回答的学生,可以说“My questions are quite easy. If you think you can ,I am sure you can.”等等。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积极地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引发学生的参与体验成功的积极性。

3.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框定在教师拟定的教学形式中,这样课堂教学不仅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创新的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双方积极互动,真正形成多向性学习的有利教学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4.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当然就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也就谈不上创造性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让学生扮演各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充当小记者,听学英文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英语“聋子”、英语“哑巴”。从全面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观念。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侧重对语言的理解,后者侧重对语言的运用,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情景交际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在刚开始上课或课间,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周密安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那么课堂上的效果定会锦上添花。如采用“Chant”或是学习、欣赏英语歌曲,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ahanild 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 Drills),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 Drills)到情景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如How many/much do you want?How much is/are the …,先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May I help you? Thank you, I’d …,How much is/are…?再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语言实践,让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交际。因为创设不同的情景交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生的各种体验和发展了创造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感。

教学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的关键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体验的角色,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虽然,课堂中的听说情景交际教学需要教师花相当多时间去精心设计教案,备课可能变得更费时、费力和费心。但是如果通过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自由、开放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能自主、熟练地进行交际,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听与说的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是根据需要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如教师变成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便体现出了教与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英,黄艳明.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5]钱旭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上海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浅谈中年级作文教学的点滴看法 第5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我认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能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苹果),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苹果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苹果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苹果花的色彩、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学生对苹果有更深的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写作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用几种动物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同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春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春游和春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6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7篇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提到小学作文写作课,不少小学生都感到那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小学生在作文写作课上的表现常常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安安静静的教室里进行着好像是空想主义的沉思,他们言之无物, 无从下手,但是在最后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却又不得不赶快胡编乱造,最后也只有草草了事了。而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老师对此现状也感觉到很无奈,他们口干舌燥地在作文课堂上指导小学生如何去立意以及如何有效选材与构思,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不少小学生依旧不得其要领,导致他们写出来的小学作文几乎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新意。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几乎成了小学教育现状中的头号难题。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1. 兴趣的激发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恰好深刻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写作兴 趣方面也一样,小学作文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不可缺少的方法。然而,激发小学生对作文写作产生兴趣的各式各样的方法中有很多是根据小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奇特幻想这一特点,即将他们对明天的幻想与眼前存在的写作题目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开心的一件事”这篇小学生作文,就可以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来做一些具体的游戏——“斗你”游戏。先在两个小学生的背上各贴一字条,上面分别写上“开”和“心”,然后让两个小学生每人分别抬起一条腿,一起边单脚跳同时趁机去看对方背上贴的字, 谁先看到并且大声喊出对方的字即为胜利。这样的游戏不但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广大小学生在玩中学, 且无形之中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而让他们动笔写作文时也能有内容可写了。

2. 知识的辅导

毫无疑问,作文的写作要求具有明显的各方面的综合性,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掌握一点皮毛的作文写作方法是不可能也写不出好的作文的。但是,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在小学作文的教学过程中, 小学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丰富广大小学生在写作时极有可能会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样的话,广大小学作文教师在这些方面应该是逐步辅导。但是绝对不可以直接向小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可以将具体相关的知识编写成相关的易懂的参考资料印发给班级的小学生。比如,写“我的老师”,小学作文教师应该先把如何写人的作文的具体要求事先给班级的小学生讲明白和说清楚,再慢慢引导班级小学生:你的老师有什么让你尊重的品质等。

3. 思维的拓展

在对小学生的具体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小学作文教师尤其要注意逐步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开拓小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老师要精心地努力去培育广大小学生思维的流畅变通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小学作文课堂中具体写作“我们的城市”,广大教师应该让班级的小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平常穿梭的城市在他们脑海中的面貌,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尽可能地为小学生放一些背景音乐来配合启发他们的自由联想,这样也能顺势启发广大小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导班级学生去体会置身于大千城市的气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辆辆来往穿梭的快车, 一位位步伐敏捷的行人。这样的写作过程不但充分运用了所有的教学条件, 也让小学生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愉快地完成了作文的构思与写作。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让作文教学既可以逐步增加班级小学生的阅历和能力,也能够带给广大小学生各样的体验和生活本身的感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小学作文教学工作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然而在教学改革成效普遍显现的大好形势下,其中也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不良现象,小学作文教学也难免会走进教学改革的误区,这就需要引起广大小学作文教师的重视,以便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率。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 第8篇

一、新颖的学习氛围———课堂学习小组化, 组长连着“你”“我”“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习小组管理模式中, 好中差搭配便于相互学习、促进、提高, 并加强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是同一个战壕的”, “战友情”督促着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小组管理中, 正学习组长协助副学习组长负责督促每一位同学的学习, “快点做, 你交了, 我们组就全了。”小组长的提醒, 使同学们的学习不由自主地积极起来, 增强了同学的合作意识, 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形成了高涨的学习氛围。

二、充满激情的教学课堂, “演”出了课堂上的精彩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许多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 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拓创新, 为课堂添彩。

例如, 学unit 10时引导他们谈论自己的职业理想,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I’m going to be a teacher.Because I like you.这让我很受感动。在一位学生说出I want to be a presi dent时, 我立刻教授chairman, 并说出中西文化差异, 然后又利用多媒体学习了关于Bill Clinton成为总统的一篇阅读理解。同时练习句子:She/He is going to be a…整堂课达到了乐在参与, 乐在学习的效果。

三、浓浓的的师生情———新型师生关系为我们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 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一些学生一看见英语就头疼, 并因多次不写作业受到过批评, 后来慢慢就跟我疏远了。这时我没有鄙视和丢弃他们, 而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随时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 并找优秀的学生去帮助他们, 渐渐的他们就提起了学习的兴趣, 成绩渐渐地上来了。这一点一滴的师生情在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我们的教学,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的综合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拼音教学点滴谈 第9篇

与, 从而使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有趣味性。

一、激发学生学拼音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充满兴趣是关键。在拼音教学中, 如果教师总是告诉学生这个怎么读, 那个怎么记, 长期下来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或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如何调动学生的拼音学习兴趣呢?教给学生学习拼音的方法是关键。我在教学汉语拼音时, 每个字母都会编一句儿歌, 字母的音和形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 达到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效果。如:“a像阿姨梳辫子, 张嘴唱歌aaa;o像公鸡早早起, 嘴巴圆圆ooo叫;e像白鹅玩倒立, 嘴巴扁扁eee。”当教学汉语拼音“d”的字形时, 我说:“d字好像小马蹄, 跑起路来ddd”。学到声母“q”时, 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q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q像一面小红旗, 随风飘扬qqq。”同学们听后都赞口不绝, 学习后面的汉语拼音时, 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抢着编儿歌记字母,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如“t像一把小雨伞, 下雨打开ttt”, “z像一个数字2, 我们写字乐zzz”, “y字好像小树杈, 挂件衣服yyy”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得到了锻炼。

二、在玩中学, 给每个学生起字母名字

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 我会给每个学生分别起字母名字, 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带上自己做的漂亮字母头饰介绍自己, 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字母的印象, 在玩中巩固了字母。在这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学生不仅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些字母, 而且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真是一举两得。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 所以学生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 好得到自己的字母名字。这样每个学生既有家长起的名字, 又有老师给起的拼音字母名字, 他们觉得很开心。这种并非刻意要求学生记忆的抽象字母, 反而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得更牢, 达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也许有些学生小学毕业都不会忘记自己以及同学的字母名字。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

三、结合游戏来进行拼音教学

刚入学的儿童特别的好动, 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进行“手舞足蹈”。我们课堂上最常见的游戏就是“找朋友”, 别小看这个游戏, 还能找出不少名堂呢, 可以复韵母找朋友 (如en, 一个学生拿e, 一个学生拿n) , 可以整体认读音节找朋友, 可以韵母找声调, 还可以图文找朋友, 形式多样, 灵活实用。猜谜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经常贯穿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如我问:“两个门洞, 一根拐棍?”学生答:“两个门洞m m m, 一根拐棍f f f”。我还让学生出题, 老师或同学来猜。这个游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又达到了巩固拼音的效果, 使整个课堂都在轻松愉快中进行。除了游戏, 教师还可以利用拼音来编成“拼音休息操”。这样学生在放松休息的同时又巩固了所学拼音知识。这些活动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了起来, 增加了汉语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在、更有趣。

汉语拼音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的不懈努力与实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驰骋学生的想象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 我深刻地知道拼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 但书是死的, 人是活的,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的家庭携起手来, 共同度过汉语拼音这一道难关, 让汉语拼音教学充满乐趣, 让学生“趣”学拼音。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点滴谈 第10篇

一、拼音教学趣味化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 它又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大门第一站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汉语拼音教学, 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建议, 我力求做到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正确认识声母、韵母和组成的音节。

1. 用好语境歌

教材每课都有较为生动的情境图, 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拼音学习中, 我引导学生看插图, 编语境歌, 在语境歌中巧妙地编入声母和韵母的读音, 化解读音难的问题。

在拼音的书写教学时, 为了防止学生书写占错行的现象, 我将学生不易接受的四线三格称为“楼房”, 依次把一、二、三格形象地称为一、二、三“楼”, 学生觉得又有趣又好记。此时的他们书写格外的认真、细心, 大大减少了拼音占错行的现象, 而且书写都很清楚、规范、整齐。

2. 做游戏学拼音

新课程倡导, 课程教学要有声有色, 生动有趣, 因此我常将学生带到“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选风筝找秘密”的游戏, 在“ang、eng、ing、ong”一课的学习中, 结合课本中放风筝的情景图, 在音乐中我带着学生去拼音乐园游, 即在黑板上贴上不同颜色样子的风筝, 其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和音节, 然后让学生选风筝, 让选到风筝的学生, 说说风筝的样子和后面的秘密, 并请拿到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学生, 分别起立, 说出读它们时的要点, 以这样的游戏形式拾级而上, 温故而知新。对新知识的学习还常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3. 做一做、画一画, 拼音字母记得牢

在“b、p”的教学中, 我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 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得出“b、p”的发音特点。学生拿着课前准备好的纸条, 发现“b”发音时气流较弱, 纸条微动;“p”发音时气流强, 纸条被吹动。通过亲身实践得出“b、p”发音的不同, 学生将这结论牢牢记在心中, 同时还养成其通过动手动脑, 对比得出结论的好习惯。在观察“b、p”的形有何不同时, 学生观察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得出“b”像正在爬墙的蜗牛, 还像升国旗前的准备;而“p”像把国旗升到了空中, 也像电风扇, 说着学生来到了黑板前, 画出蜗牛爬墙、升国旗、电风扇的字母画, 这样一说一画, 将抽象的字母形象化, 激起了学生识字母、辨形状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观察、创新、想象的能力, 学生们很快便将“b、p”的声、形分得清清楚楚, 记得牢牢固固。

4. 多媒体教学做助手

在拼音教学的巩固课上, 我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他们, 使学生感到抽象的拼音字母, 变成学生们喜欢的“朋友”, 激活他们的兴奋点, 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ai、ei、ui”的巩固学习, 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学生喜欢的卡通娃娃, 让学生用拼音字母来给卡通娃娃命名, 并帮助卡通娃娃打招呼,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这样将所学内容富于熟练的语言环境中, 有了生动的课件显示, 学生兴趣始终很高。

将拼音教学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活动体现, 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 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识字教学生活化

学会了拼音为学生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识字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对生字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在生字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采用联想形象、比较联系、猜谜、表演动作、生字加减法、串“冰糖葫芦”等寓学于乐的形式, 充分调动起学生识字的兴趣, 巩固其识字率。

1. 激发识字兴趣

教新课标版语文课本, 在拼音教学中就融入生字的认读, 这些生字大多为象形字, 很多学生已认识, 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有关中国汉字的演变, 并及时进行板书, 同学们看了觉得非常惊讶, 祖国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再加上入学以来每天五分钟的讲故事, 更是激发了他们要认字、多认字的兴趣, 此时展开识字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

2. 注重点滴积累

遵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为了与课堂识字教学形成互补, 我更为注重识字活动与生活的相连, 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多多识字。如在班级黑板右侧开辟了“天天认”专栏, 着重将学生在每天识字活动中的难认字, 用彩色粉笔板书出来, 使学生随时都能认一认、记一记, 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

3. 利用身边资源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识字的资源, 教室的张贴栏、课程表、小学生守则、板报、学生的姓名、都是学生认字的好素材。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带着学生认这些字, 日子一久, 学生就能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 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

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放下包袱,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步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无见解,不怕问不好,就怕无问题。例如,在讲概率的应用时,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没有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很少学生敢于提问题,课堂效果不明显。现在讲概率的应用时,在课堂营造了一个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氛围活跃,学生争着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科教学当中所揭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等心理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设计问题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探求新知识中,就必须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惊奇、疑问,进而激发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新课引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中的围墙高3米,把一个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小明认为,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也将滑动1米,你们认为正确吗?这种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2.加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

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要经过从发散到集中,又从集中到发散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更要下功夫进行集中思维训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不单纯要求从字面上明白,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情况,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改变一些思维和方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

3.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在创造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电脑动画、投影、直观教具等),以积累学生的直觉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4.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安排和组织环节中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如分小组讨论,做小老师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三、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外因去激發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创造性教学,其功效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习数学的认真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正确评价学生,以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继续努力。例如,小陈考入学校的成绩在全班较差,这让学生很自卑,当我注意到后,经常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如“真棒,有进步,你是能够把学习成绩提高的”,全班同学又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课余我还去主动找他谈话,慢慢地他克服了自卑心理,逐渐树立了信心,也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数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带动其他科目的进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创新、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时间、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并针对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提出三点: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树立成功意识。教学的创新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林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品质[J].中学数学研究,2004(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四会市邓村学校)

工程问题教学点滴谈 第12篇

1 抓住工程问题的类型特点各个击破

工程问题无外乎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量用具体的数量告诉;另一类是工作量不用具体的数量告诉。对于分数工程问题的解答, 教材上针对例题提示说:把全工作量看作“1”, 而对那些工作量用具体数量告诉的是不是能把它看作“1”?是否一定要看作“1”?为什么常把全工作量看作“1”?……这些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 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 并且要用具体的例子各个击破。如:修一条300米长的公路, 甲工程队独做20天完成, 乙队独做30天完成, 两队合做需要多少天完成?按一般的方法解答列式为:300÷ (300÷20+300÷30) =12 (天) 。若把题中的“300米”变为“150米”, 甚至去掉“300米”几个字, 其它条件和问题不变, 又该怎样列式解答呢?我引导学生解答后, 学生很自然的发现:“当两个 (或几个) 工程队的完工时间不变, 不管工作量的大小怎样变化, 其合做的工作时间及解答方法都不变”这一规律, 从而使学生明白工作量可假设为任意数 (不为0) 的道理。而我们平常假设工作量为“1”只不过是计算和书写的简单罢了。

2 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多, 如 (1)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3) 工作量÷工作时间 (合做) =工作效率 (合做) ; (4) 剩余工作量=工作总量-已完成工作量……这些数量关系不能都告诉学生, 我认为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一个数量关系即可, 因为其它的都是以第一个为基础发展变化来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知识理成一条钱, 不是使学生头脑中知识一大片。否则学生会死记硬背公式, 数量关系式, 而不能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如:一项工程, 某工程队3天完成它的, 完成全部工程需要多少天?有的学生就会死套关系式列式为:1÷ (÷3) =9 (天) , 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已知完成全部工程的需3天, 求完成全工程需多少天用“3÷”列式更为简捷。

3 注重对比训练, 找出异同与联系

整数工程与分数工程问题之间, 与行程问题之间, 都是有关系而有区别的, 在教学中应进行必要的对比练习, 如: (1) 修一条长150米的公路, 甲队20天完工, 乙队30天完成, 现两队合修了3天后, 剩下的由甲队独修还需多少天完成? (2) 修一条公路, 甲队20天完工、乙队30天完成, 现两队合修3天后, 剩下的由甲队独修还需多少天完成? (3) 甲车从A地开往B地需行驶20小时, 乙车从B地开往A地需行驶30小时, 现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对开出, 行驶3小时后, 因乙车出故障不能行驶, 需甲车赶到去援助修理, 甲车还需几小时赶到乙车处?……通过这组对比练习, 学生理清了这几种应用题的相似点, 并能善于将其相互转化。

4 拓展练习, 发展思维

工程问题的解答虽然复杂而又抽象, 但它是思维训练的好材料, 特别是通过一题多解、多变的训练, 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一项工程, 甲、乙两队合做6天完工, 甲队独做10天完工, 乙队独做需要多少天完成?可引导学生分析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上一篇:企业机会主义下一篇:战略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