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

2024-07-24

农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精选10篇)

农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 第1篇

农村中学较之城市中学在资源配置上差距很大。城市学校设施齐全、资料丰富、师资强, 而农村学校的条件普遍较差, 甚至有些农村小学根本没有条件开设英语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目标要求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 克服生词障碍, 理解大意。但由于农村中学学生使用英语环境面狭小, 利用频率低、学生手头资料少、课外补充阅读少且难以控制等诸多原因, 学生的阅读能力远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尝试利用校本教材开发的有利时机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 以期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何关注英语课外阅读”是我们开发英语校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经实践, 我们总结, 进行英语课外阅读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阅读能力, 改变观念, 注重方法

阅读能力依赖于综合训练。听说读写扎实, 学生语言结构意识强, 基本词汇掌握牢固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我们是农村中学, 缺乏外语环境, 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来源只有课本, 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课本来获取信息, 提高词汇量。为此有效地提高课本材料的阅读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 设置情景。所谓“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景象。在课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 使学生宛如置身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理解会更加深刻;创设语言情景还能使课堂生动活泼, 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图片、实物、有感情的朗读及表情手势等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来发挥想象, 感受课文内容。

(2) 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词汇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一大原因。有些学生一碰到文章中生词过多时就显得手足无措, 缺乏继续阅读勇气。而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 就迫不及待地查阅词典, 让人感觉他很认真, 很努力。培养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可以采取以旧联新的方法, 通过构词法分析, 掌握构词力强的前缀、后缀和词根的意义来帮助理解词义;也可以利用上下文的线索来确定词义。

二、指点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选好材料

教师一方面教给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泛读、略读、跳读、细读) , 一方面在扩大学生阅读量, 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 着重提高阅读效率, 反复训练理解技巧。例如:要弄清所给材料“写什么”, 把握其基本内容。第二步理清文章段落层次, 摸准作者的行文思路。农村学生的英语词汇有限,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意阅读, 缺乏阅读兴趣, 主要就是所选文章词汇量大, 生词多, 影响阅读速度, 学生不感兴趣, 结果就坚持不下去。应根据所学词汇, 选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的简单本或其他一些简易读物。如以童话、寓言和小说开头, 名人传记、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小短文适当选一些。材料选定后教师可适当改写, 加添必要注释, 以适应高中学生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分别有针对性予以指导, 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能很快扩大词汇量, 提高阅读水平。

三、重视阅读策略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教给学生有关的学习策略。一些学者如奥玛利和鲁斌对此持肯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在训练语言技巧时应该同时教授学习策略, 这样能促进学习” (见奥玛利等, 198 5, 引自J.C.Richards) 。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 阅读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能:

(1) 猜测和概括或推理策略:这是学习者利用已获得的语言或概念和知识去获得对语言知识, 语言意义或说话意图的明确假设。在阅读过程中有许多单词学生并不能够见词知义, 需要借助与字典, 但是过多的利用字典一方面阻碍了阅读的速度, 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学生在多次查阅之后便无法使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 因而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在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结构或上下问等手段对词义进行猜测, 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追求故事意义, 并且寻求阅读的乐趣。

(2) 求解与证实策略:学习者用来证实自己对新语言知识的理解的策略。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对每一篇有标题显示的文章进行“超前”预习, 也就是所谓的“望文生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来分析文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或情景。

(3) 监控策略:在训练较复杂的阅读理解时, 教师要研究如何设问 (邹为诚, 2005) , 同时也要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例如, 当学生阅读故事时, 运用what、who、when、where、why和how提问方法就可以对理解起帮助和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了解主体及其情节发展脉络。学生如果阅读论述性之类的文章, 可以教他们问有关argument、supporting、details、conclusion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捕捉重要信息。

为了使这种学习行为落到实处, 我们可根据情况设计可行的测评方式。如:组织集体阅读由老师设计阅读目标看哪位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开展阅读新词搜集竞赛或组织阅读读后感朗诵比赛, 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促进阅读训练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

[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001年7月

农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 第2篇

一、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体育教育资源限制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我国的许多农村中学缺少基本的体育教学条件。从体育师资力量来看,农村的一些中学都是一师担多职,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从场地器材条件来看,农村中学缺少较先进的体育器材,操场的大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从经费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没有充足资金加强设备的更新以及人才引进。

2.缺少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政策与领导的引导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开发起步较晚,加之缺少充分的计划以及组织,许多农村中学的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较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升学率无太大关系,这使得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缺少政策上的引导,在实施中会遇到没有方向的困难。

二、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改革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

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给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走进农村。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地位,让体育教师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农村中学体育器材的优化升级,让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项目得以实施,给课程开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经费上来讲,除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学校要做好资金的自主引入,利用各项社会资金建立体育专项费用,从而保障创新型体育活动的开展。

2.要做好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工作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引导,让全体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共同探究体育学科中的.教学重点,设置正确的教学目标,秉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设计校本课程。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呼吁力度,以文件形式给学校布置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指明方向,促进课程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校本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强,更需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只有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得以创新,才能让农村中学体育焕然一新。

中学灵动政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第3篇

一、政治校本教材的灵动元素

国家统编政治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引用的背景材料大多是历史故事,或者几年前乃至上个世纪的“旧闻”,往往来不及采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因此,政治课教学要不断引入新的背景材料,才能达到“灵动”的境界。所谓“灵动”,《辞海》是这样定义的:“灵动”表示有灵气的意思,形容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政治校本教材则可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运用丰富的灵动元素,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话题,从高度、深度、广度上拓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其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1. 资源灵性

课程资源能为课程与教学活动所用并能满足其需要的一切素材和条件,包括对课程理念形成、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课程实施、班课教学活动和课程评价等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包括能保障课程与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人文环境、物质设备和材料。学校组织开发政治校本教材,通常会围绕一定课题或者专题搜集、整理素材,按照统一的体例编写、修订教材、教案。《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校本教材,熔核心价值观和广东精神、广州亚运精神于一体,结合岭南文化比较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西方主要节日习俗,联系南沙新区(自贸区)讲述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外国语学校办学特色强化礼仪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和邪教,提高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塑造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

2. 思维灵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人类支撑自己从生物堆里拔地而起,不仅仅是人类特有的脊柱,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作为社会科学,政治课同样担负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使命,校本课程也不例外。从情境导学、读史明志,到行动学习、拓展升华,《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校本教材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创造性思维的滋养和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情境导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背景材料,针对本专题进行合作探究,为课堂学习做好预习和其他准备。《读史明志》环节注重用事实说话,简要介绍有关现象的来龙去脉,让历史照进现实,并对学生进行点拨导思。

3. 活动灵活

校本课程更大的优势,在于活动设计与双边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等。无论读史明志、专家点评,还是行动学习、拓展升华,都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个人单边行动,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乃至家校之间相互交流。《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校本教材除了已引用的课程资源,还引进了行动学习法,要求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或者撰写小论文、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彼此发生作用或影响。

二、开发政治校本教材的策略

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质上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以教师为主体,吸收有关人员参与,并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的过程。

1. 专题化

专题化学习是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传统教学是建立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基础上的,教学围绕教材和大纲,讲授以知识点为基础,教学主要局限在教室和校园。在校本课程中实行专题化学习,建立一种基于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结合外国语学校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校本课程,小到出国旅游、留学,大到全面改革开放,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当代中国人如何走向世界?全书共分十个专题:民族化、本土化、法制化、标准化、多元化、理性化、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唐人街,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礼仪、道德、法治、传统文化及当代科技、经济建设等系列教育。

2. 项目化

项目型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拥有改革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发展的潜力。校本课程一般实行以探究和体验为主要方法的综合性学习,推行项目型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校本教材《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每个专题2课时,将《学习目标》、《情境导学》置于篇首,每课时均包括《名词点击》、《读史明志》、《行动学习》、《专家点评》、《拓展升华》等环节,集教案、学案于一体,学生在校本教材的指引下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分组、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可操作性强。其中,很多就是现实中的“项目”式问题,这些“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契合项目型学习的特点,其教学模式是可复制、可推广的。

3. 区域化

热爱祖国,必先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必先了解家乡,牢固树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信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感情。乡土背景知识切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广大中学生的兴趣,也是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而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挖掘乡土材料,积极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努力发挥本土课程资源作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本教材《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用广州市、广东省和中国本土故事说话,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讲起,可以个性化地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一方面增强其民族情怀,另一方面拓展其国际视野,引导他们既能体面地走出国门又能主动地报效祖国。

农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 第4篇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作为一所省四星级高级中学, 由于历史原因, 不仅存在高中部, 还有初中部。学校坐落在南通市古老的濠河文化圈内 (圈内不仅景点众多, 更有各种艺术馆、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馆和各种艺术工作室) 。由于在学校沿革中, 曾经合并了南通师范学院附中 (美术类中学) , 因此, 美术教育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基于实际的需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世纪初我们曾多次编写过美术校本教材, 后来陆陆续续又先后多次修订。下面, 笔者就结合本人参与的我校校本美术教材编写中的一些特点来谈谈我们开发中学美术课程的方法。

一、巧妙清晰的设置贴近学生的活动目标

校本教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方向, 体现了学校学生人格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主线。目标体系包含了不同方向和维度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结合我校校本美术活动的具体内容, 制定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 就构成了我们每节课的活动内容, 保证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确实, 目标确定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既要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又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目标的设计要既能体现学科性同时又具有可操作牲。因此, 在校本教材的活动目标的设计中, 我们根据我校美术教材的特色要求和课程标准规范, 不仅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 还设定了情感、审美目标, 最终达成美育目标要求, 使各类分目标同步发展, 强调对生命价值、智慧和情感价值的实现。

二、精心组织通俗易懂与优美朴实的课文

美术教材中的课文从表象上包括图片与文字, 但在实际中重点还在于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和说明操作的过程与方法等, 如提出活动任务,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提供活动建议, 让师生知道学习、活动方式。这些都成为与学生交流和勾通的桥梁。我们知道, 教材课文的语气不能是一味严谨的、居高临下式的、毫无人情味的说教, 应该在保证说明美术知识体系的同时, “像坐在草地上与孩子闲聊一样”, 平等、民主而口语化, 有富有哲理的叙述或充满情感的交谈。

当然, 优美的文字许多时候能提高美术教材的品味。因此在南通市第三中学美术校本教材《蓝印花布艺术馆》的课文里就有这样的散文:“蓝, 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 时间的积累只能增加磨损, 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 恍若陈酒, 或老去的亲人, 他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 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

三、抓住南通艺术特色并直观地呈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直观的形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掘大脑思维潜能, 加速记忆有着纯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我们美术教学来说, 图片的地位和作用是突出的。因此, 在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中, 我们既注重结合南通的地方文化, 详细介绍身边的民间艺术, 又罗列了大量的精美图片, 凸显了南通民间的艺术特色。通过教材上的各种图片展示, 力求让学生突然发现公园里放飞的哨口风筝、小巷里见过的蓝印花布和电视见过的南通书画、如皋盆景等艺术作品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与认同。

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同, 我们还在相关章节中展示了大量的南通老照片。如《南大街》一课, 在使用后, 就使得很多的学生开始认识到“美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价值”, 也“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了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最终理解文化艺术, 弘扬了人文精神”。

四、努力营造美的氛围提升教材人文素养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写过程中, 我们一直注重这种直观教学方法, 精挑细选, 营造美的氛围, 让南通地方美术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 既生动直观,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校本教材上丰富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濠河》、《南通民居》和《南通剪纸》等课中, 我们精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校的全景图) 给学生进行欣赏, 并在教材中利用图片展示制作过程和方法。这种“动”与“静”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很好, 丰富了教学内容, 加大了教材的知识容量, 使学生看得见, 感受得到, 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第5篇

【关 键 词】甘肃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1-0118-02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开发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2]它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和活动。甘肃省于2009年秋季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也随之走进甘肃省普通高中,探讨这些学校当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方面做一初步的回答。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表现出校舍不足,实验设备及药品残缺不全,图书资料缺乏,教育教学活动设施不完全等。另一方面,农村有优于虽然城市的许多素材性资源,但这些“俯拾即来”的素材的开发由于物力、财力保等保障措施的不到位导致不能有效的开发,以上两个方面决定了农村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教师专业知识滞后

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高师历来以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这三门课的开设作为其“师范性”的特点,关于课程的知识在这三门中仅占极小的一部分,造成教师职前教育“营养不良”。另外,由于我国课程管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教师无需知道“教什么”,只考虑“怎样教”。农村中学在追求升学率的质量观驱使下,长期以来奉行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形成了对国家课程的依赖性,忠实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同时,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广大农村中学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进修的机会,其科研水准差,科研能力低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一切使得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薄。

(三)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

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仍然单一,主要以中考、高考成绩排名论质量,这一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苦苦挣扎,几乎是“千人一面”,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理念的支持。

(四)评价基础薄弱

校本课程评价是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3]即主要以校内评价为主,要求学校建立能够反映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的比较科学而又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体系。而农村学校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普遍重视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几乎被忽略。同时,广大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滞后,评价能力缺乏。这几方面的因素使学校很难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导致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缺乏有效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

(五)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参与意识缺乏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研究,即学生和家长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而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且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形成一个固守的观点,即“教什么”是国家和学校的事,家长负责的是学生的衣食起居。同时,学生关注的焦点是“学些什么”才能“跳出农门”,对自己的成长需求并无明确的认识,很少有意识向教师、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社区、家长、学生的需求,这一现状使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一定的主体缺失。

(六)学校缺乏开放的民主管理机制

虽然国家早已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农村学校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教育行政机关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的任免是上级行政机关全权决定,学校校长、教师大多是照章执行,整个学校的运行机制是从上到下,从政府到学校封闭运行。缺乏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从学校到政府的反馈机制也很薄弱。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民主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以民主、开放的机制随时的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和促进课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于是形成了教师民主参与课程管理与开发与学校民主开放机制的缺失之间的矛盾。从教育管理的机制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

虽然上述一系列因素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的等待条件成熟时再去开发,更不能逃避,应正视现实,寻找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积极而有创造性地促进校本课程在本地区生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积极推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4]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这种培训可以是长期的,如一年或一学期,也可以是短期的,如几周或几天;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如课程编制、实施、评价,教学设计等等;可以是集体培训,也可以是自学总结;指导人员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专家学者。这对于农村中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又经济的培训方式,可以大大地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开阔视野,促进自身由“工匠型”向“研究型”转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同时,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应努力倡导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增加学校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 明确学校教育哲学,凸现学校特色

教育哲学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农村中学应寻找自身的社会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方向性的理念支持。

(三)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要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学校全面实施,必须有一定硬件条件支撑,特别要加强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切实解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材料与药品等严重不足的问题,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和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提升课程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评价理念,为切实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必须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上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中并建立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当前由于体制原因,学校教育质量主要由外部评价,特别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决定。学校的生存,校长的任免以及教师的聘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评价。若上级部门的评价仍沿用原有标准,只注重统一考试的成绩,甚至以分数、升学率排名,那么学校就不得不进行“应试教育”,取得上级的“好”评价,当然就无心思和精力顾及校本课程开发,即使有时间,也不会重视这个与自身利益毫不相关的“校本课程”。因此,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证条件。上级的评价体系应有此方面的评价项目,学校应有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促使教师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

一方面,校长应充分发挥领导才能,从“课程管理者”向“课程领导者”角色转变,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权力上和经费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应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家长、学生等的对话平台,形成融社会需求,学生、教师、家长等积极参与为一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氛围。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在农村中学举步维艰,但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或变相或流于形式,而应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让校本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生成,这对于全面推进农村素质教育不言而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2]崔永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3]刘旭东等.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7.

[4]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18-219.

农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 第6篇

校本教材, 因其地域性、本土性、实用性、校本化等特点, 将给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产生很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而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 因为场地器材的因地制宜、身体活动的可操作性、体育文化的本土性、趣味性, 将使因经济落后而无法从场地器材及教材资源、人力资源上合理、科学、有序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

(一)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外的研究由来已久, 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是在1973年在爱尔兰尔斯特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 由两位外国学者提出的, 英文表述为“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缩写为“SBCD”, 其含义为:学校拥有课程权力, 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 结合本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 主要由学校教师和校长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一种课程模式或形态, 又称其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 学校自主性特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 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 以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主体进行的, 因此, 学校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2. 资源的地域化特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经济、体育、生活习俗等特点, 把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化的整合后用于教育教学, 因此, 用作整合的资源具有很大的地域性特点。

3. 多样性的点:

因为校本课程的地域性特点和地域的广阔性, 校本课程会承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4. 补充性特点

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体系中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它应是在完成国家教材的前提下开发的, 它应占课程总课时的5%--8%, 同时, 它是可供学生选择的。

5. 自下而上的特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和学生的需求, 以教师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发的, 而不是国家和地方自上而下的制定的。

(三)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开发在许多研究中有所混淆, 笔者认为, 课程应该是一个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学科体系, 而教材是本学科体系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的媒介, 课程包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基于课程开发之上的, 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切理论应适用于校本教材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在新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 新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只给出了目标体系, 没有具体教材内容, 这给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二、临夏市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需要, 它将会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课正常开展的给予巨大的弥补, 而且校本教材的开发, 将会挖掘体育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 对学生参与健康体育锻炼需求起到补充作用。

三、临夏市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教材的资源优势

(一) 内容资源优势

临夏市地处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中部, 周围各县市、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用智慧创造的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是该市开发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的最大的优势, 也是多民族的优势。多民族创造了多元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将会产生以文化活动为主的身体活动。这些都可以开发为临夏市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二) 人力资源优势

在临夏市各中学, 有一批年龄轻、思维活、创造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 这个教师队伍以及大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喜欢体育活动的成千上万的学生是开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的最大优势。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如何科学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 将会关系到临夏市各中学学生的健康水平的高低。经济欠发达, 严重地限制着体育与健康课在临夏市各中学中正常的开展。从理论上分析, 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优势加上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将会很好地弥补因经济落后给该市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实现新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目标的造成的不良影响, 进而促进临夏市各中学学生的健康水平, 使他们将来以健康的身体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捷.《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季克异.《要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学校体育, 2005年第二期.

[3].耿培新, 曹卫民.《对开发体育校本教材的几点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 2005年第四期.

农村中学校本教材开发 第7篇

一、开发集体备课资源

目前, 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在全国已普遍开展, 通过集体备课, 使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得以共享, 使个人开发的课程资源得以共享、使同学科研究的成果得以共享,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按理说,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研究问题越深入、越具体、效果越好。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都比较忙, 每周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集体讨论。

本校化学组定于每周一早上第二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针对已确定好的教学内容, 在集体备课中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1) 明确课标要求; (2) 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 (3) 理清教材结构; (4) 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手段; (5) 设计教学思路; (6) 精编练习巩固。

二、调查当地的燃料资源

把调查当地的燃料资源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的一项内容, 让学生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让学生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调查、分析和汇总, 该地区的燃料资源有木柴、烟煤 (碧波相塘地区) 、沼气、秸秆等, 其中以木柴资源最为丰富。通过对当地燃料资源的调查, 分析整理, 把之作为化学教材 (人爱版) 专题4———“泛舟能源海洋”中的单元3“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内容的补充, 使教材的内容更丰富、完整, 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 从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避免了以前“照本宣科”的传统教法, 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 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调查当地的环保现状

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 从空气质量、水质量、垃圾处理等三方面对当地的环保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汇总, 作为教材中“水、空气、白色污染”教学内容的补充。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到自己家乡的环保现状。除工业区的空气受到轻度污染, 洗矿地区溪流受到轻度的污染, 有些村寨的垃圾乱扔乱放, 造成一定的污染外, 总的环保质量还是很好的。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环境受污染的危害, 从而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和审美情操。这种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替代了教师“理论说教”的空洞与乏味, 激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四、参观工厂, 测定废水的p H值

参观硫酸钡厂硫酸钡的生产过程, 不但丰富了教材中的酸、碱和盐的教学内容, 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加强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学习制作和使用新燃料, 拓宽知识面

把农村新型燃料———沼气的制作和使用引入课堂,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推动国家能源项目在农村的顺利实施。目前, 农村燃料资源主要以煤炭和木柴为主。由于长时期以来对煤炭和木柴的大量采伐, 使得这两种燃料资源日趋枯竭, 山林受到很大的破坏。现国家推广和鼓励农户使用沼气, 目的在于对煤和木柴两大资源进行保护, 减少环境污染, 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

在燃料的教学内容中, 通过邀请地方政府能源办沼气项目的技术人员作讲座, 到农户家参观、学习的形式, 学习沼气的制作和使用。不但能充实教材内容, 而且丰富学生知识,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挖掘乡土材料, 补充实验室药品资源

实验室中的药品有些不必用钱去购买, 可以利用家乡的材料来替代、补充, 使现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节约学校经费开支。实验室药品中的碳酸钙是实验室重要的常用药品之一, 并且消耗量很大。在教学中, 我组织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到碧波石厂, 对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测定, 该地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约为83.5%。提取大量的石灰石, 经过碎石机将其粉碎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状, 作为实验室药品中碳酸钙的补充。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现有的材料作为实验室药品的替代、补充,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利用资源、爱护资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校本教材开发“三忧” 第8篇

一忧:校本教材的科学性

笔者曾参与“优秀校本教材”的评选活动, 由于评选活动的等第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 所以各校都不甘示弱, 校校参与, 轰轰烈烈。有不少学校甚至不惜重金制作装潢精美, 但仔细翻看内容, 却让人不敢苟同, 大倒胃口, 真可谓“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不少校本教材粗制滥造, 漏洞百出, 不仅字、词、句、标点符号错误连篇, 连观点、章节的编排、内容的选择都有原则性错误, 这样的校本教材如果用于课堂教学, 定会误人子弟。

科学性是校本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校本教材开发必须谨小慎微, 从教材立项、资料收集、文字编写到教材的打印、校对、装订,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草率马虎。为了保证校本教材开发的科学性, 各校要成立校本教材的研发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 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第一责任人, 为教材把好质量关。编写人员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 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严格以《标准》为标准, 对所需资料进行认真筛选,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力求使教材内容准确, 观点鲜明, 确保校本教材的“含金量”和可信度。校本教材开发要量力而行, 因校制宜, 决不能搞“一刀切”和“大跃进”, 对于没有条件编写校本教材的学校决不能仓促上马、拔苗助长, 以免制造“文字垃圾”, 贻害学生。

二忧: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笔者发现, 有的学校的校本教材只是将现有教材的顺序略作调整, 涉及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改变;有的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偷鸡摸狗, 将别人的教材改头换面窃为己有;有的校本教材只是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同主题的内容, 然后“复制加粘贴”, 剪辑拼凑;不少学校本无实力编写校本教材, 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评比而不得已“赶制”校本教材, 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

实用性是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的重要原则。编写校本教材是为了教学, 而不是为了观赏, 不是为了应付。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根据实际需要, 能真正用于教育教学, 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实际效用。同时, 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并正确处理好校本教材和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关系, 以国家教材为主, 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辅, 既不相互脱节, 成为互不相干的封闭体系, 又不能喧宾夺主, 重复、冲淡国家教材的内容。校本教材选编要围绕国家教材的主导地位, 为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起补充、铺垫作用, 要给学生以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

三忧:校本教材的目的性

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有的学校兴师动众地编写校本教材, 其目的只是为了能在评比中获奖, 至于实际用处则少有考虑, 以至出现有的校本教材只是“样本”或者“孤本”;有的只是教材知识和练习题的搬家或汇总, 其功能只是卖给学生充当练习册……

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规律 第9篇

课程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科书四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统一。各科教师不能满足于做统编教材的利用者, 而应围绕学生的学习, 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 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 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使自己成为校本教材的开发者。开发校本教材是一项强度高、综合知识全面的工作, 对于普通的高中教师来说是一项新的课题, 有很多需要研讨的地方。在地市范围内, 由名校名师分工协作, 深入挖掘本土经济、文化、历史资源, 遵循以下规律开发校本教材, 既是经济文化的创新, 也是教育科研的尝试。

一、促进地域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然要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每一个市县经济社会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信念。有首歌曲唱得好, “谁不说俺家乡好?”但是, 许多人常抱怨家乡太穷, 总认为家乡发展太慢。其实, 每一个市县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 不过本土居民对家乡的发展潜力往往熟视无睹。我们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结合本校的优势和传统, 引入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经济、人文知识, 开发了适合本地区的《益阳经济文化常识》课程。其中, 《益阳经济文化常识———经济篇》详细介绍益阳市域经济、沅江市域经济、安化县域经济的历史和现状、“十一五”发展目标及其投资优势等, 《益阳:迈向湖南第二方阵》《沅江:重跻全省十强》《安化:后发赶超进行时》等课题本身就旗帜鲜明地宣示了各市县目前的发展理念。《益阳经济文化常识———文化篇》立足益阳市域的书院文化, 分别介绍湖南省沅江市第一中学、安化县第一中学的前身琼湖书院、崇文书院的历史渊源、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然后, 逐一阐述益阳宗教文化、体育文化、梅山文化等乡土文化, 以及三国街、茶马古道、南洞庭湿地、赤山岛、竹海美人窝等旅游资源,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感情, 增强他们不断超越、进取的精神动力。

热爱祖国, 必先热爱家乡;热爱家乡, 必先了解家乡。乡土背景知识切合县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符合广大中学生的兴趣, 也是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为了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发展, 各学校要深入挖掘乡土材料, 积极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 努力发挥本土课程资源作用, 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深信, 学习《益阳经济文化常识》后, 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家乡、关注家乡, 进而树立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志向。

二、突破时空限制

从古至今, 各地人民都不乏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基因。近现代以来, 尤其是近200年来, 受湘军领袖和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影响, 留名青史的益阳人灿若星辰, 这些历史名人的事迹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有口皆碑, 影响深远。在历史和现实中, 并非各市县、各阶段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仅以县域和近现代为限编写, 校本教材的内容会相对单薄。为此, 《益阳经济文化常识》打破县域限制, 收录益阳各市县主要经济、文化资源。《益阳风云人物》则按照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时间顺序, 突出“现代篇”“当代篇”, 详录政治界、军事界、学术界、文艺界、工商界等领域75位精英, 并链接了19位名人。有的入选人物跨越近现代或现当代, 则依其主要贡献列入相应时期。

在现代汉语中, “籍贯”即本人出生或祖居地, 现在通常是指祖居地, 也就是老家。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流动的社会, 如果一个人的宗族在江西, 其曾祖父、祖父都在湖南出生、生活, 而他本人跟随父亲到了广东, 因对“籍贯”理解不同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记载。其实, 籍贯不是本人的出生地, 而是祖父的出生地。因此, 我们调整了传统的名人编排体例, 改以《益阳风云人物》为选题, 增设《热恋第二故乡的长沙知青》一课, 从不同角度介绍活跃一时、言论行为能影响益阳大局的人物, 对名人籍贯有争议的则如实提供其祖居地、本人出生地, 从而摆脱了地方本位主义的束缚,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籍贯的纷争。

三、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开发校本教材, 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 与本校教师当前的教育教学修养相适应, 与各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与普通高中统编教材相适应, 《益阳经济文化常识》分2篇20讲。其中, 第一、二、三讲首先引述总理温家宝、前湖南省省长周强、作家于建初的语录, 确定教材的主攻方向, 概括益阳、沅江、安化等市县的经济社会现状。以此为基调, 教材从“今昔益阳 (沅江、安化) ”“园区龙头”“投资环境”“资源优势”“两翼齐飞”等方面展开说明、介绍与论述, 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执行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有位历史学家说过, 一个民族有两样东西不能丢, 一样是她的语言, 另一样是她的历史。基于保护民俗文化和启迪后人的考虑, 我们愿意做一个历史的忠实记录者。《益阳风云人物》对入选人物的是非功过, 均以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为依据, 而不是根据道听途说的信息妄加评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 只要对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不管什么党派成员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我们采取通史的立场, 在形式上保持政治中立, 不因历史上国共两党的纷争而掩盖国民党人士的功绩。所以, 我们选取了国民党军队中涌现的抗日将领、起义领袖以及国民党高层的一些爱国人士, 同时选取了从益阳走出去的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例如, 周维寅中将是军衔最高的沅江人, 在北伐战争中屡立奇功, 在淞沪会战中积极抗日, 后不满国民党发动内战退役还乡, 但在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后不久自杀。为了收集这位将军的生平事迹和照片资料, 我们先后到当地博物馆、档案馆及其故居考证, 还到其母校查阅了学生时代的档案。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不管是共产党人, 还是国民党人, 我们对其功与过都作了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评价, 以告诫学生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四、注重正面激励

学习历史, 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明、超越历史。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 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不断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乡土人物的历史功绩, 正是激励我们奋斗的永恒楷模;乡土人物的成功经历, 正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指路明灯。《益阳风云人物》立足益阳本土人文资源, 告诉学生的或许不是名人人生的全部风云, 但一定是他们人生中最经典、最具影响力、最震撼我们心灵的精彩片断。这些精彩片断都具有阳光的特质、能给人一种阳光的温暖, 让心灵变得更加真诚而美好。虽然学生不能邯郸学步, 但可以从风云人物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 自己的起点再低也不怨天尤人, 遇到的挫折再多也不灰心丧气, 从而坚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信心。

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探析 第10篇

一、为什么要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多种需求决定中职校本专业教材的多样化

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必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必须依据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进行相应课程的教学;而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也必然要开发校本教材, 尤其是校本专业教材。

1.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少年培养成技能型人才, 就必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校本专业教材。

(1) 专业辅助课程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大多数新生各方面“准备不足”, 并且参差不齐, 要把他们培养成专业合格人才, 就要在开设专业课程前,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需求, 开发出不同层次的“专业准备课程”教材, 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学前辅导”教材。在学习专业课程中, 还要针对全体学生或部分、个别学生的不足和弱点, 开设专业辅导课程, 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辅导和个别辅导等, 就要开发校本专业辅导教材, 包括专业课教辅资料。

(2) 专业选修课程教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如果有足够多的专门化学习方向供学生选择, 学生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生的智能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所以要为学生开发出若干门专业选修课程。

(3) 专业创业课程教材。要为学生创业与优质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要结合专业开发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 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掌握创业方法、具备创业技能。

(4) 专业创新课程教材。要结合专业课程, 尤其是专业综合课程和实训课程, 开发出一些引导学生创新与发明的课程, 不妨将这类课程称为“专业创新课程”。专业创新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基本创新素质, 为全体学生参与创新竞赛作准备, 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服务,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 显然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需求。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 学校必然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本校条件 (主要是实训与师资条件) , 开发出适应当地和本校学生就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校本教材。如中等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和谐发展, 适应、促进、引领当地经济发展, 就要开发一些适合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校本专业教材 (可称为“地方特色教材”) 。如学校的某专业或某个班是为某单位定向培养的, 就要开设定向单位要求的课程, 开发与定向单位的设备、条件相一致的校本专业教材 (可称为“定向培养教材”) 。现有专业教材, 从编写、出版发行到使用, 都需要一段时间, 而用人单位的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 (简称“五新”) 不断涌现, 这些新内容不可能随时反应到教材中, 所以, 必须适时开发出这类“‘五新’校本专业教材”。

3.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与壮大的迫切需要

课程是学校的基本, 教材是课程的表现形式。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强做大, 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有效进行课程改革、创设精品课程, 就必须开发出精品校本专业教材, 更好地服务学生,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社会, 社会才能给学校更多的回馈, 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 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 也是教师的课程研究心得。在课程研究、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 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形成学校的品牌, 能强化专业建设, 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二、怎样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中职校本专业教材的方法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 必须有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有效管理, 要调动本校教师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还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智力资源, 博采众长。学校组织开发校本专业教材的具体过程如下:

1. 组建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 组建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每个团队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领衔人可以是专业负责人, 也可以是学科带头人, 最好是具有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成员由专业骨干教师 (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实训指导教师等)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教材编制技术人员等组成。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 要集专业骨干教师和各类专家之长, 各类人员各负其责。

2. 相对统一校本专业教材开发的总体目标

第一, 以学生发展为本, 编写“理实一体化”校本专业教材。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编写教材, 教材的结构从学生的角度设计, 教材的内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材的难易梯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二, 以实践为导向, 开发校本项目课程专业教材。以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的职业能力为基础, 确定课程结构;依据职业实践, 细化课程目标;依据企业工作提炼的技术要素和相应理论编写项目课程内容 (当然, 也要有企业实际工作项目) ;模拟企业运行, 实施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的效果, 必须经过实施实验环节的验证, 必须让行业、企业专家在项目课程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3. 明确校本专业教材开发任务

开发校本专业教材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及其轻重缓急的程度, 有计划地进行。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又不要贪多求“洋”。学校要特别重视开发这样的校本专业教材: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开设相关的校本专业课程, 开发相应的校本专业教材。

4. 校本专业教材开发团队内部分工

“课程综合化,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项目教材, 其项目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是跨学科的, 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 所以, 要打破一本教材由几个人编写, 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写模式, 教材的每个项目、每个任务, 都由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 各人负责其有专长的内容, 具体分工如下。

领衔人在校本教材开发中要负总责。一是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 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人员共享, 带领大家共同提高;二是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诊断评估系统和反馈系统, 组织教材开发;三是有效地组织教材使用实验及其分析。

专业骨干教师 (尤其是骨干实训指导教师) 应承担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制任务, 以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现代技术设计校本专业教材的知识与技能。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要确保教材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把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及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产品标准 (包括技能标准) 等编进教材, 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 要指导编写人员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 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

5. 校本专业项目课程教材体系开发思路

第一步, 对职业工作进行分析, 以划分职业领域边界;第二步,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以确定职业能力;第三步, 制定项目课程方案, 将职业能力转换为课程;第四步, 研发项目课程标准, 将职业实践转化为课程项目;第五步, 开发项目课程教材, 将企业工作提炼为课程的工作任务;第六步, 跟踪教材使用全过程, 关注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否让所有学生和谐发展;第七步, 对项目教材进行评价与完善, 建立课程教材的滚动开发机制。

三、怎样的校本专业教材才是优秀的———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的特色

优秀的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1) 校本专业教材应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 有的校本专业教材还具有明显的名师特色。

(2) 校本专业教材更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根据本校学生状况和办学条件 (包括企校合作条件) 开发的校本专业教材, 应能有效地安排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 校本专业教材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应更好地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 引导学生在工作情境下针对工作任务分析问题, 基于思维引导之下主动行动, 在行动中发现问题, 从而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4) 校本专业教材应更有利于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校本专业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应能针对学生实际、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等安排大量有针对性的可选择的内容, 供学生研究与探索, 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5) 校本专业教材应是“剧本”式教材。教师课前要备课, 好的备课笔记犹如“剧本”, 由专业教师参与开发的校本教材应更有利于编写成“剧本”式教材, 不仅能“导”学生, 而且能“导”教师。

上一篇:家校教育合力下一篇:中英电影片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