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学范文

2024-07-24

藏医学范文(精选12篇)

藏医学 第1篇

1 疾病的内因:运用因明学中因果辨

藏医病机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原因有两个, 即远因和近因。远因是无明和此而产生的贪、瞋、痴三毒, 近因是人体自性存在的隆、赤巴、培根三者。如若生理形态改变, 失去了相互间的平衡, 出现增盛、衰耗、紊乱等情况而产生痛苦。因而, 疾病的内因是无明产生贪、瞋、痴三毒, 三毒产生人体自性存在隆、赤巴、培根三者。这种关联运用了因明学中因果辨。因明学中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无间隔亲生因, 即无明产生三毒, 三毒又产生隆、赤巴、培根三种。间接原因是疏生因, 即无明产生隆、赤巴、培根三种是要贪、瞋、痴间隔。所以藏医学病机学中运用的因明学理论是因果辨。

2 疾病的外缘:运用因明学中四缘说

《医学四续》中引起病因的外缘有三:生发、积发、外缘。所谓生发, 是对疾病的产生和蔓延而言;所谓积发, 是指疾病潜伏、发作的过程;所谓外缘, 是指诱发疾病的外因。因明学中“缘”指助因缘, 分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生缘四种。《金巴四部医典注释》和《蓝琉璃》中“生发缘是因缘、积发缘是等无间缘、外缘是增生缘”的观点跟因明学中四缘说观点是一致的。所以藏医病机学中的外缘是因明学中四缘学说上发展起来的。

3 疾病的诊断:运用因明学中现量与比量法

因明学中, 现量是感官体验范围内的认识, 比量是超感觉经验范围的分别理性思维。现量的认识对象必须是现时的显现之物, 如肝掌及蜘蛛痣等显现之物可确定肝病等。比量是一种推理性间接认识, 如有烟必有火, 切脉确定疾病性质等推理认识方法。藏医学中, 直接诊断疾病方法有三种:一是从引起疾病的因素方面去分析诊断;二是从性质、症状方面去诊断;三是从有益、有害的方面去诊断。这些诊断方法跟因明学中比量法学说相关的内容在《蓝琉璃》中进行了阐释。《蓝琉璃》中说:“火与烟, 没有火不会产生烟, 烟是火的表现, 有烟就能知晓有火, 知道无火无烟的关系。疾病如火, 表象如烟, 依据疾病的症状诊断疾病。”这个说法跟比量法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致的。

4 治法总则:运用因明学中对立联系法

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很多, 但其哲学基础依然是因明学中的对立联系法。藏医学中疾病分为三大类:隆、赤巴、培根。疾病的症状是这三大因素的二十种性相发生变化而引起, 对应的治疗方法也是十七功效对应二十性相。如十七功效中糙、轻、寒、细、动分别相对隆的性相柔、重、热、润、固等。这些性质在因明学中是相互对立的, 因而, 藏医治法的原则是十七功效医治三大因素的二十种性相, 但十七功效和二十种性相的关系是因明学中非共存对立。非共存对立只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立而不能共有存在的,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是不能共存。如北半球的白昼和南半球的黑夜是不同空间的同时共存现象等。但三大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以藏医治法原则中运用对立联系的辨证方法是必然的。

5 结语

藏医学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的生存能力的一部分, 是古老而鲜活的藏文化在医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因明学是打开藏医学的钥匙, 是藏医学的哲学基础。“因明”在藏语中是“推理论证学”之意, 是这门学科在藏医学中认识疾病、分析疾病、治疗疾病的辨证工具。因此, 很多藏学家所认“藏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因明学”的学术观点, 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玉多·云登贡布.医学四续 (藏文)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2.

[2]第司·桑吉加措.蓝琉璃 (藏文)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2.

[3]多识仁波切.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文) [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

[4]毛尔盖·桑木丹.因明学入门 (藏文)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

藏医学 第2篇

(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

学,预防医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3实验九

肌糖原的酵解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处死动物和制备肌肉糜 2.肌肉糜的糖酵解 基本要求:

1.学习检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3.了解有关组织代谢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实验十

乳酸脱氢酶及辅酶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辅酶I(NAD+)的制备 2.乳酸脱氢酶酶蛋白的提取 3.定性测定 基本要求:

1.了解全酶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2.学习和掌握测定乳酸脱氧酶及辅酶I的方法。

5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核苷酸 1)RNA的碱水解 2)点样 3)电泳 4)结果处理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酵母中提制RNA的原理和方法,以加深对核酸性质的认识。学习核糖核酸碱水解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核糖核苷酸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测定 2.计算 基本要求:

1.掌握转氨基反应并了解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2.熟悉血清转氨酶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十四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癌症治疗领域的曙光——藏医学 第3篇

然而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西藏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极低!通过调查发现,这与藏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难道藏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难道藏医药在攻克癌症方面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走访了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藏医肿瘤科的叶新成主任。

叶新成主任是著名藏医专家之一。他说,自古以来就有达官贵人、外域民族不辞艰辛赴西藏求医问药。由于天葬的风俗,藏医学在人体解剖方面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肿瘤有了认识。《无畏的武器》、《四部医典蓝琉璃》认为,痞瘤是由三因(龙、赤巴、培根)不调,生活不当、黄水凝结、邪魔做祟而引起,分为二类、四型、五阶段。二类指寒性和热性;四型指龙型痞瘤、赤巴型痞瘤、培根型痞瘤、木布扩散型痞;五阶段指原毒炽盛期、三因紊乱期、虚实疼痛期、恶性培缩期、火竭神衰期。治疗方法上,藏医学讲究“天人合一”、“人药合一”的医学观,即通过准确诊断,恰当用药,达到升清降浊、扶正祛邪,五脏六腑各安其分,恢复人体原始正常清静态。用药按“兵马学”原理组方,并依照天文星算来推演药物在人体的最佳反应时间,最后决定治疗方案。

叶主任说,藏药历来以天然、珍贵、稀有著称。在五六千米的雪山上,冬季严酷的寒冷将岩石冻开一道道裂隙,成为雪蛙、麝蛙等的栖息地,终年不化的坚冰不断填充其间,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些裂隙又重新合拢,在岩槽内部,雪蛙、麝蛙的分泌物与诃子及岩石颗粒之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经过太阳的曝晒,岩石表面会渗出红、黄、蓝、白、黑五色胶状物,藏医称为岩精,尤以黄、白岩精最为珍贵。传奇般的仁青佐塔更是由黄金等多种珍贵矿物质提炼而成。岩精和佐塔是治疗各类癌症所必不可少的成分,以这两种主要成分组成系列藏药,可用于乳腺癌、肝癌、肺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叶主任认为,无度生长、出血、梗阻、疼痛、虚损、感染、代谢紊乱是癌症的病理共性。这个共性的产生是癌原毒作用的结果,而癌原毒与生俱来,由于三因失调,“黄水”疏泄失职,邪魔作祟激活癌原毒,从而导致癌症发生。故治癌的关健在于怎样使癌原毒失去活力、癌细胞凋亡。《四部医典》《秘诀篇》记载,癌症的治疗原则为“块消及半,缓攻蓄养、培根纳和、滋身添精。”实践证明,藏医药在抑痞祛瘤,止痛止血止水,防止转移复发,养身添寿方面颇具特长。

众所周知,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战胜癌症的情况下,一旦患上癌症就等于被宣判死刑,这对于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无疑都是沉痛的打击。但在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我们看到众多前来就诊的患者虔诚而有序地接受藏医的诊治,让人倍受鼓舞。

藏医学 第4篇

关键词:《四部医典》源流,文献保护

一、《四部医典》这部巨著成书的“源”

1. 西藏宗教对《四部医典》成书的影响。

(1)苯教对《四部医典》成书的影响。藏地苯教对西藏巫医们的医学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辛绕木沃齐在“多苯”基础上创立了“雍仲”苯教,总结巫医治病的大量经验,著有《甘露医术九经》,《甘露医术九经》中只有《甘露库本玉经》一书流传后世。据研究,《甘露医术九经》中的《甘露库本玉经》与《四部医典》在内容上有85%相同。苯教典籍《格言·珍宝库》曰:“昔,魔王然巴斗杰向众生传播疾病时,佛祖向杰普赤西开示《甘露医术九经》,为民治病谋安乐。”[1]1宇妥·元丹贡布在编著《四部医典》时参考了苯教《车轮王之医疗秘诀汇集》等医书,这说明苯教典籍是《四部医典》的主要素材之一。现存《本玉》中的《医理书·花函》和《疾病书·黑函》最后写有 (此书) “具缘分之时,三位佛教徒挖掘于桑弋寺大殿顶,应医师宇妥之求而授之”的语句,说明《本玉》从伏藏中挖掘出后交给《四部医典》的编著者宇妥·元丹贡布[2]21。这说明苯教对《四部医典》的编著有着一定影响。(2)藏传佛教对《四部医典》成书的影响。藏医外科手术在原始宗教占统治地位时期,它比西医还早一千多年。到了8世纪,藏医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包括正骨、接骨、放血、器官切除、开颅等。这与流行于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天葬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僧 (天葬师) 在天葬过程中,详细掌握了人体构造的秘密。早期藏医外科手术的发展,主要依靠僧侣推动,许多著名藏医学家,本身就是高僧。这充分说明藏传佛教对藏医学发展的推动。拿《四部医典》来说,此医典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四部医典》的成书,正是藏史上佛教十分盛行时期,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唯心主义必然影响它。《四部医典·纲目分类》:“导师琉璃光王的舌间散射出千百条彩色光芒,普照四方,以解除众生语言的一切过失,并消除一切魔障。”再如《四部医典·论说医典·概说》:“从佛的首髻中发出千百条采光,普照四方……”[3]17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藏传佛教与藏医药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2. 汉地医书《黄帝内经》对《四部医典》成书的影响。

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成书于西汉末年的《黄帝内经》比《四部医典》要早一千多年。《黄帝内经》是作为中医学的一部经典医著,不仅对中医学理论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四部医典》的成书也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上藏王的两次与汉族通婚,对藏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汉藏两个兄弟民族的关系。公主入藏带了大量的汉族先进的文化典籍。《吐蕃王朝世系明签》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随带“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文成公主所带去的《医学大全》,由马哈德瓦和达玛郭夏进行翻译,藏族重要史书《贤者喜宴》把此书又称为《汉公主大医典》。《医学大全》成为吐蕃王朝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藏文医学著作。

3. 古印度医学对《四部医典》影响。

印度古典医学的主流体系是阿输吠陀医学,其起源于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在《阿输吠陀》中就有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三体液学说。这三体液是气、胆及痰,又称三大。古印度人认为三者必须均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一旦紊乱,人就会患各种疾病。人们又加入了7种成分,即血、肉、骨、精、脂、骨髓和乳糜(消化的食物),认为这七种成分均来源于食物。还有人并入了排泄物:尿、粪、汗、黏液、发爪、皮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切疾病皆来源于体液、身体成分和排泄物的紊乱。《四部医典》认为人体内的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这三种要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能量基础。人体有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和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的活动。印度医学中的“三俱”、“七界”与藏医学中的“三因”和七种基质似乎有源流的关系,并且两种医学在药物的味消化后味道、人类的疾病与气候等方面有极其相似的地方[4]。我们通过以上简单的对比,古印度医学的理论在《四部医典》中是何等曾相识。再看重要的人物也对《四部医典》成书有着重要的影响。宇妥·元丹贡布在青年时曾三次去天竺求学,第一次留学历经四年之久,第二次一年零八个月。在宇妥·元丹贡布三十八岁时,他又到天竺各地游学四年。宇妥·元丹贡布在名医美旺尊前聆听了《医六十万》、《医续晶鉴》、《月王药诊补遗》等,他还在班钦·旃陀罗比尊前学习了《仙人耳传》和《八支论》等医学论著。我们可以看出:宇妥·元丹贡布在印度求学时间较长,这使得印度的传统医学理论对他著作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贵的是,宇妥·元丹贡布吸取百家营养,并结合藏民族医学实践,从而形成了一整套藏族医学理论。

4. 大食医学对《四部医典》的影响。

据史籍记载,在《四部医典》编撰过程中,大食医药学曾对藏医药学有过卓越的贡献。在君迪萨布尔时代,阿拉伯民族医学对其周边毗邻的藏医学形成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松赞干布患病时曾邀请邻近国家和地区的医生来藏医疗,其中有天竺名医巴热达札、大食嘎林诺、中医韩文海等人被邀请。他们不但治好了藏王的病, 而且各自将带去的体现各自地区医学体系的医书敬献给藏王。后来,嘎林诺娶当地藏族女子为妻, 定居在拉萨, 称“左若”医生。754年, 赤松德赞继承王位后, 他派人持重金聘请四方著名医生,其中就有大食的哈拉先第等,史称“四方九名医”[5]。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向中国和印度传播,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和推动了藏民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上可看出:像大食嘎林诺、哈拉先第等医学家的医学思想被宇妥·元丹贡布融入到《四部医典》和其他藏医著述中。大食医学发展对《四部医典》的成书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四部医典》医学文献的“流”

1.《四部医典》国内版本流传。

《四部医典》成书后,历经各代藏医学家的修订、补充、注释、整理而愈趋详细完善。而目前见到的几种版本,均是后来经过许多医学家的整理注释,已不是原来版本了。838—842年继位的达磨赞谱信苯教而不信佛教,力图毁灭佛教,这使得《四部医典》被秘藏起来。直至12世纪,经老宇陀的后人小宇陀·元丹贡布的修订整理《四部医典》,这便成为后世的通行本。其后的几百年间,经历几代医家对《四部医典》修订、注释、增补,先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和不同学派的《四部医典》。据统计有达丹版、岗布版、乌东巴版、宗嘎版及扎塘版。木刻扎塘版《四部医典》及注释本《祖先口述》非常著名,影响极大,是学习《四部医典》必读参考书。17世纪下半叶,五世达赖时期的桑吉嘉措对《四部医典》著有一部解释本,取名《四部医典蓝琉璃》 (简称《蓝琉璃》) ,又以《蓝琉璃》为依据,从始至终组织了一整套系统的挂图,来说明全书的主旨。到1704年全部挂图的内容才绘制完成。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系列曼汤的原始母本[6]。《四部医典》最早刻本是1573年版的《扎当居悉》,1687年、1688年曾两次重刊。今流传者系1892年“药王山版本”。1983年、1987年先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过汉译本。18世纪即有蒙文译本《四部医典》。

2.《四部医典》国外情况。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经典著作,国际上的医学界和藏学界都对它进行过研究。在国外曾被译成俄、日、英、德等多种文字。19世纪30年代,西方藏学研究鼻祖的匈牙利人乔玛曾向国外藏学界介绍过《四部医典》。20世纪初,俄国的巴德马耶夫和波兹涅耶夫都分别在1903年和1908年在圣彼得堡用俄文译过《四部医典》中的两部分。俄国的乌利亚诺夫在1901年和1903年又先后两次在圣彼得堡用俄文逐字对译了《四部医典》中的根本医典,同时还参考了《蓝琉璃》来进行诠释。日本藏学家芳村修基曾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文献学的研究。1973年,藏族活佛甲白衮桑在英国出版了《西藏医学》,并将藏文版的《宇妥·云丹贡布传记》全部译成英文向西方介绍。德国是国际上藏医学研究的据点之一。德国藏学家芬克出版了与《四部医典》有关的系列的藏医学著作。以上是《四部医典》这部医学文献巨著在国外的大致流传情况。总之,《四部医典》是一部对藏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奠基之作,历代医家都把它作为行医指南,是藏医的必修教科书,其学术地位相当于汉族之《黄帝内经》。《四部医典》记载了藏医学的临床治疗经验,从而为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藏医学文献的保护

641年, 松赞干布与唐王朝联姻,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医学书籍, 后来由汉族和藏族译师编译成藏文医著《曼协钦莫》 (《医学大全》) 。这是已知的藏医学最早的一部编译著作, 可惜现在遗失不传了。其中藏医学文献《药诊大典》《无畏武器》最负盛名,是两部较系统、较完整的医学巨著,此两部医学文献也失传。藏医古典籍散失严重,搜集整理任务艰巨。下面简要谈谈藏医学文献的保护。第一,加强古籍的搜集整理工作。这首先必须保证藏医药典籍得到传承。据有关记载,藏医药典籍原来有三千多部,但散失极其严重。目前所搜集到并整理出版的文献仅只是藏医药古籍的很小部分。第二,应该对口耳相传于民间的口头医药文化知识展开田野调查和研究。这对于丰富藏医药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藏医药文献。笔者怀陋见有以下想法:研究者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藏医药文献,并使之数字化、网络化。藏医药文献数字化,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相关高新技术产品为藏医学文献转移方式和再生技术展现了空间,这使得藏医药文献数字化研究进入了新的天地。但是,数字化技术开发利用藏医药文献也面临几个新问题。一是数字化的统筹规划问题。这项工作要纳入整体规划,通过数字化有利于其传播与普及,促进藏医药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这是计算机对数据处理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所决定的。如果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产生的数据会有失误。

参考文献

[1]强巴赤列.藏族历代名医略[M].民族出版社, 1990.

[2]斗嘎.藏医学的起源与苯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J], 2003 (2) .

[3]李永年.四部医典[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4]罗艳秋.郑进.藏医学与印度医学源远流长的关系[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5) .

[5]单于德.大食医药学者对藏医学的贡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0.

医学临床实习帮助--医学口诀 第5篇

新旧血压单位换算

血压 mmHg,加倍再加倍,除3再除10,即得 kpa值。

例如:收缩压120mmHg加倍为240,再加倍为480,除以3得160,再除以10,即16kpa;反之,血压kpa乘10再乘3,减半再减半,可得mmHg值。

其实,不用那么麻烦,我们只要记住“7.5”这个数值即可,用不着记一长串糖葫芦。题目中若给出Kpa值,乘以7.5即可;反之,除以7.5就OK了。

“什么?你记不住7.5,那你就去吃糖葫芦吧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平时无体征,发作有表情,焦虑出汗皮肤冷,交替脉,偶可见,奔马律,杂音清,逆分裂,第二音。

急性心衰治疗原则

端坐位,腿下垂,强心利尿打吗啡,血管扩张氨茶碱,激素结扎来放血,激素,镇静,吸氧。

心力衰竭的诱因

感染紊乱心失常,过劳剧变负担重,贫血甲亢肺栓塞,治疗不当也心衰。

右心衰的体征

三水两大及其他

三水:水肿、胸水、腹水

两大:肝肿大和压础⒕本猜龀溆蚺?

其他:右心奔马律、收缩期吹风性杂音、紫绀

洋地黄类药物的禁忌症

肥厚梗阻二尖窄,急性心梗伴心衰; 二度高度房室阻,预激病窦不应该。

房性早搏心电表现 房早P 与窦P 异,P-R 三格至无级; 代偿间歇多不全,可见房早未下传。

心房扑动心电表现

房扑不于房速同,等电位线P无踪,大F 波呈锯齿状;形态大小间隔匀,QRS 波群不增宽,F不均称不纯。

心房颤动心电表现

心房颤动P 无踪,小f波乱纷纷,三百五至六百次;P-R间期极不均,QRS 波群当正常,增宽合并差传导。

房室交界性早搏心电表现

房室交界性早搏,QRS波群同室上;

P 必逆行或不见,P-R小于点一二。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刺迷胆碱洋地黄,升压电复抗失常

(注:“刺迷”为刺激迷走神经)

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两肾原醛嗜铬瘤、皮质动脉和妊高。

两肾——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

原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嗜铬瘤——嗜铬细胞瘤;

皮质—皮质醇增多症;

动脉—主动脉缩窄;

妊高—妊娠高血压。

心肌梗塞的症状

疼痛发热过速心,恶心呕吐失常心,低压休克衰竭心。

心梗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痛哭流涕、肺腑之言

痛——心绞痛;

流——主动脉瘤夹层分离;

腑——急腹症;

肺——急性肺动脉栓塞;

言——急性心包炎。

心梗的并发症 :

心梗并发五种症,动脉栓塞心室膨;

乳头断裂心脏破,梗塞后期综合症。

主动脉瓣狭窄的表现: 难、痛、晕

二尖瓣狭窄

医学奇葩说藏医 第6篇

藏医发展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胞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就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药用性能;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公元前三世纪,藏医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据藏医史料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疗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糟治疗外伤等。公元六世纪始,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

玉妥·云登贡布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还多次赴内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藏医的一整套体系。藏医学的主要医典《四部医典》,相传即为玉妥·云登贡布编著。

据自治区藏医院院长占堆介绍,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要素。“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气血运行、肢体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培根”即涎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促睡眠等。

藏匿认为,以上三种要素的机能如果在人體内保持了平衡,人就健康,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在院长的引荐下,我拜访了喇嘛出身的内科主任医师班丹登增。班丹今年68岁,高高的身躯,背微驼,皮肤黑黑的,额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他从小出家于日喀则的一座喇嘛寺庙,6岁即随老藏医上山采药。因为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8岁那年被寺内坎布(方丈)推荐到拉萨门孜康(十三世喇嘛开办的医算局)去学习医药理论。由于他医术精湛,班禅大师遂召他为保健医生。我发现班丹给病人治病时,先要搭脉,看舌苔,必要时还要嗅患者的尿液气味。班丹告诉我,藏医的诊断,采用“望、摸、问”的方法,这同中医有相通之处。切脉时,同时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而且,藏医十分注意“尿诊”,因为病人的尿液,其气味和颜色,均与正常人不同。

据院领导介绍,班丹不仅医术好,医德也高。为了救治一些重危病人,需要一些贵重药品,有些病人一时拿不出钱,班丹知道后,就把政府奖励给他的建房补助费垫上。这使病人大为感动。1991年,班丹以他的出色成绩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家。

在藏医院采访时,我看到很多喇嘛和藏胞只凭一张乡、镇或村委会的证明,就可免费治病取药。院领导告诉说,来藏医院治病者,除去国营企事业单位职工外,大凡喇嘛、尼姑、农牧民或无职业的城镇居民,皆可得到免费医疗。其中,挂号费及贵重药费自理。仅以自治区藏医院一家计算,国家拨款数额逐年增加,近年己达300多万元。

藏医学 第7篇

1 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的意义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旨在培养临床医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 具备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能力。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医学, 涉及诸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与技术, 高质量的法医学课程无疑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

1.1 强化医学知识

目前,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课程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医学生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 具备一定医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法医学学习和实践中。如在推定死因时可以结合病理学、生理学理论知识;在亲权鉴定学习中可以应用到遗传学原理。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法医学理论, 还能对所学医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和运用。

1.2 医学鉴定人与证人

法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医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医学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法医学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大学阶段系统了解和掌握法医学知识和技能十分必要。在日常工作中, 临床医生也经常会被聘为法医学鉴定人, 如组织或个人可以聘请妇产科医生对妇女生育能力或妊娠状态进行鉴定;聘请眼科医生对视功能损害程度、真盲或伪盲进行鉴定等。临床医生在诊治活动中, 可能会遇到涉及刑事或民事诉讼方面的患者, 此时, 临床医生在初诊、抢救及诊治过程中形成的检查记录、化验单、手术记录及病历等, 都将成为重要的原始书证, 甚至成为关键证据。临床医生还可以鉴定人、证人等身份参与司法程序, 提供专业意见和结论,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一定法医学知识, 在书写医学文书过程中力求专业化。

1.3 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有效预防医疗事故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公众的健康意识和法律观念不断增强, 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及对医疗活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同时, 由于舆论环境、医疗体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影响, 医患关系不和谐, 伤医事件时有发生。诚然, 医患纠纷在所难免, 医疗事故也偶有发生。审视这些纠纷和事故, 除去医疗体制不健全、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及患方原因外, 医方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违反诊疗操作规范、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对疾病的诊治过于自信、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及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问题[1]。鉴于此, 医学生有必要熟知法医学中关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责任鉴定的知识, 了解医疗事故的常见原因。如此, 既可以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责任心, 又可以提升其职业素养, 有效预防医疗事故。

2 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与临床医学不同, 法医学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法医学检验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并为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医学支持。目前, 医学院校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逐渐被边缘化, 暴露出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学校投入不够

法医学在医学院校非法医学专业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 这与学校对待法医学的态度有重要关系。目前普遍认为医学院校是培养临床医生的地方, 法医学教学应该是法医专业的事情, 因此很多医学院校只将法医学设为选修课, 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法医学课程, 但在内容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多予以删减和压缩。不少学校对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资金投入逐年下降, 导致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部分院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法医学教师, 而由临床医生或病理学教师兼任[2]。这些兼职法医学教师因缺乏法医学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 难以在教学中突出法医学对司法实践的重要价值, 终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2.2 教学方法单一, 授课内容陈旧

目前, 医学院校法医学教学以传统的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 教学法为主, 是以教师为中心、偏重课堂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LBL教学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能力较差, 往往被动接受教师强调的概念和知识点, 不能充分感受法医学的广阔视域及应用价值。虽然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LBL教学法枯燥的缺点, 但也可能助长教师惰性, 如有些教师用一份PPT应对多届学生。

2.3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 近年来部分医学生把考研作为首要目标, 在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考研科目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对法医学这种边缘学科不够重视;加之相对枯燥的授课模式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 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上法医学课时分心看其他书籍, 仅仅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应付期末考试。特别是将法医学作为选修课程的院校, 部分学生选修该课程只是为了得到学分。

3 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3.1 增加教学投入, 加强师资力量

首先, 医学院校要认识到法医学知识对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教学改革的成功与教学投入及师资力量息息相关。教学投入是教学改革成功的物质基础, 医学院校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法医学教学: (1) 建立与充实法医学标本室及法医学多媒体库。法医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与实物相关的概念, 通过观察标本可便于学生理解, 有助于加深印象。如在学习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外伤性硬脑膜下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3 个易混淆概念时, 学生通过观察标本直观识记三者的异同, 会取得比单纯听讲更佳的学习效果。对于不便保留的标本, 则应留下图片、视频等可视资料, 或制作仿真模型备用。 (2) 建立与完善奖励机制。学校应对积极参与法医学教学改革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进行奖励, 以增强其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3) 引进法医学专业高级人才。一方面, 引进法医学高级人才可以扩充教学团队, 提高授课质量;另一方面, 法医学高级人才也可以依靠医学院校的科研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科学研究, 实现双赢。

3.2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和个人应该根据所教授科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法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医学分支学科, 单纯的LBL教学法往往难以与其他医学分支有效衔接。案例教学法相较而言则更有优势。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过程中尝试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兰德尔于1870 年首创, 在20 世纪被詹姆斯·埃姆斯和威廉·基纳引入医学、商学及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法医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个案, 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案例教学不仅能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医学知识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对法医学实践意义的认知,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充足的、符合教学提纲的案例,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案例文本、音视频资料、参考文献等展示给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提出关键问题, 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通过点名提问、个人发言、集体辩论等形式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点评每组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自己的分析过程及结论供学生参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我校已在部分医学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3], 参与授课的教师已具备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能力, 多数学生也已适应, 故在非法医学专业法医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该方法具有教学效果反馈及时、课堂气氛活跃等特点,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取得较好效果。

3.3 观摩法医学尸检,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尸体检验是法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而学生对尸体检验也充满了好奇。目前, 很多医学院校承担当地部分案件的尸检任务, 让学生亲临尸检室观摩尸检, 不仅能满足其猎奇心理, 还可以在观摩解剖过程时同步回顾相关法医学知识。由此可见, 观摩尸检对非法医学专业医学生而言是一堂难得的实践课。

4 结语

在医学院校非法医学专业开设法医学课程并推进案例教学法改革, 不仅具有教育教学价值, 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育教学价值来看:一方面, 案例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限制, 教学更为灵活并贴近实际;另一方面, 非法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医学课程, 有利于提高专业素养。从现实意义来看:法医学为促进司法公正、促进临床医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 医务工作者需要掌握必要的法医学知识和技能, 以预防医疗事故, 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林静.医疗纠纷鉴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2]孙文平, 李传伟, 房建强.临床医学专业法医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 2 (2) :13-15.

医学院校医学科普传播研究 第8篇

1我国医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科普政策需要提升

近期,中国的科普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有关于如何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少。因为当前国内研究医学科普政策的成果较少,国家单独制定的政策普遍较为笼统,不具有针对性。相关的机构比如医学院校,并未根据传播的特点进行传播渠道以及传播过程的设计,并且相关单位为了能够增大本领域的业绩,并没有主动承担医学科普传播的义务,科普的政策和法规的执行力都出现了一定的漏洞。

1.2医学科普传播渠道比较单一

当前,在医学科普工作之中,有着大量的医学专辑进行科普的传播,但是因为一些版面的问题,使得科普的传播受到了限制。我国的医学科普传播工作仍以传统的方式为主, 只有少量的科普网络网站出现。大量的科普作品,难以推出,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使得科普的作品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当前大量的科普作品形式呆板,不具备趣味性,并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 当前网络不断发展,这一方面为医学科普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投入力度不足

我国科普事业的推动经费不足,并没有效地实现被制成。再加上资金上的不足,打击了相关的医学人员对于科普的积极性。当前,医学人员仍然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医学教学、疾病的防控以及科研上,医学传播的科普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这样的境况使得医学传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造成了医学知识传播不足,并且相关的科普人员缺乏积极性,造成了医学科普人才的后备不足,人才成长缓慢的困境。

2医学院校提升科普传播的途径

2.1充分发挥科研攻关的优势,提升医学科普宣传教育

高校的基本任务便是培养相关的高级专业人才,从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工作的服务,医学院校要发挥本身的功能,培养人才从而促进科普宣传。医学院校本身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及优势,医学院校也有必要承担起责任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新的治疗模式、新的治疗理念、新的治疗方法以及新的制药方法等在医学院校之中必会最早出现。医学院校的科研创新为科普知识提供了基础以及来源,医学科普工作者应该加强相关的医学科普宣传教育,把医学科普推进一个台阶。医学院校具有着极大的可信性以及权威性。

2.2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深入开展医学科普传播

医学院校应该借由自身的优势进行开展医学科普传播。高级人才的存在便是科普传播的良好的平台,相关人员应该运用高级人才,组织高级人才进行科普课题的攻关,并且加强科普知识的传播。例如,组织高级人才进行我国医学科普传播的现状、新时期传播的途径、新的问题的研讨,研究科普传播的途径从而有效的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主管科学技术发展的部门,一方面加大对相关的项目的投入;另一方面应该加大科普宣传项目的资助以及立项,实现科普知识传播的渠道顺畅化。定期组织出版医学科普专著,从而有效地撰写较高质量的医学科普文章。拓展医学科普传播的途径,利用学校内的校广播站、校电视台、学报以及校报,进行科普知识的传播。

2.3在医学教学之中引入医学科普知识

医学院校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医学知识引入到教学之中。不应该仅仅追求传播医学知识的目的,还应该怀有高尚的情怀。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之中加强相关的课程教学的改革,将科普知识植入其中。要在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中融入医学科普能力训练, 促使医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 能够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也就是把医学专业知识变为让公众或患者容易接受的医学科普知识。

3结论

医学是一门复杂且需要深入研读的学科,为了加强公众对于医学知识的认识以及提升公众的医学科学知识素质,应该基于医学院校阵地,从而利用有效的方法促进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措施主要是有充分发挥科研攻关的优势,提升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深入开展医学科普传播;在医学教学之中引入医学科普知识。这些措施有的是宏观角度而言,有的是微观角度而言,总之应该在医学科普之中调动所有资源,促进我国的医学科普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秀荣.国立贵阳医学院校院刊及其医学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155-159.

[2]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4):507-509.

[3]谭秀荣.国立湘雅医学院校院刊的创刊及其科技史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365-370.

[4]高雨.明清时期江南书坊的兴盛与医学传播[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0):56-58,63.

医学信息资源与医学科技创新 第9篇

1.医学科技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医学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探索生命的本质、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医学科技创新是医学发展不竭的动力,是医学研究者永恒的追求。医学科技创新不同于其他科技创新,虽然直接效益有时难以显现,但是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其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是难以估量的[1]。纵观医学发展史,医学科学理论或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必将引起医学领域新理论的形成、新方法的建立、新诊疗手段的改善和原有理论认识的提高,而每一次重大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发现都对医学发展、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由医学科技创新带来的医学科技成果对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的行为、思维、生活方式及生存质量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医学科技创新的特殊性

尽管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许多和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似或相同的过程,但医学终究是不同于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一门科学。医学科学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体。人体的生命现象既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学运动的规律来解释,也不能用一般的生物学规律来说明[2]。和其他学科相比,医学研究充满着更多的未知、曲折、失败和不确定性。医学科技创新的过程,是探索生命规律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是一个涉及全民族、全人类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经历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过程。医学科技创新的特殊性使得其对医学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只有在全面掌握医学研究领域情报信息和研究动态的基础之上,才能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

3.医学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任何创新者的智力创造,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的,良好的环境条件,催生和孕育着科技创新成果的诞生。医学科技创新的实施同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除具备医学创新人才的储备,与医学创新相适应的学术氛围和管理机制,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工具、实验条件等因素外,医学信息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医学科技创新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

4.医学信息资源与医学科技创新的关系

信息资源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医学信息资源是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对医学科技创新的实施起到支持、促进、指导和规范作用。从孟德尔的细胞遗传学到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从青霉素的诞生到人类成功合成胰岛素, 从第一例试管婴儿布郎的出世到人类首例人工克隆棉羊多利(Dolly)的诞生等, 每一次医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都与医学信息技术的相互交流和渗透有关,正是医学信息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传播为医学技术与知识的创新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医学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又对医学信息资源起到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作用,由医学科技创新转化而来的创新成果既增添了医学信息资源的内容,扩大其信息量,又对原有的信息起到甄别、检验的作用。医学信息资源与医学科技创新联系紧密、相互促进。

仅以医学信息载体中的期刊为例,便不难看出医学信息和医学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科学研究中获得的知识创新,往往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在过去的40余年中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英国《自然 (Nature) 》上发表了1200多篇文章,美国的《科学 (Science) 》杂志也有累计一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上面发表过论文,国际著名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柳叶刀杂志 (The Lancet) 》每年都发表近千篇的医学科研成果,其每年的引文频次也达到了6万次左右[3]。由此可见,几乎所有的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创新都与医学信息及其传播密不可分。

5.医学信息资源对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

5.1 医学信息资源对提升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的作用

医学科研创新是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科研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医学科研创新离不开医学信息支持,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越强,科研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获得的信息越快、越多、越准确,科研创新的成功性、把握性就越大。医学信息的作用贯穿于科研立题、设计、实施和成果转化等诸多环节。

5.1.1 为科研选题、立项提供信息依据。

科研选题的关键在于“新”,求新,就得有大量的信息做基础,超前获取信息支持,是科研选题正确的第一步。只有在获得大量研究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明确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熟知已取得的成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在保持某项研究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同时,寻找突破点,确定自己的科研创新目标和研究方向。

5.1.2 为科研项目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医学研究是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持续。科研创新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根据科研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随时跟踪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动态信息,充分利用情报信息资源来指导和调控课题研究按照正确目标进行。

5.1.3 为科研成果鉴定、评估提供依据。

医学研究项目最终要通过科研成果鉴定和评估来确定其研究的价值。在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估工作中已引入了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论文被引次数、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学指标已成为成果鉴定、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5.1.4 为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提供支持。

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科研成果只有转化到应用领域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一项医学科研成果能否顺利、及时地转化到应用领域,医学信息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直接关系到科研创新成果应用的实现和速度。创新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出来后,需要通过医学科技文献发布来传播信息,使之公之于世,同时需要组织评价,加速成果转化。倘若没有科技文献信息的传递过程,相当数量的医学科技知识在生产出来后封闭在研究领域,无法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5.2 医学信息资源对提升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水平,满足人类社会的健康卫生需求。伴随着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医疗技术水平已经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医疗技术创新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医疗机构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在医疗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每一项新治疗技术的发展、新诊断方法的应用、新理论的发现和新难点的突破,都是在掌握了大量医学信息、反复研究前人经验基础之上的进取。仅以我院为例,近3年来每年由信息情报人员为“医疗三新项目”查新100余项,查新结果成为医院对医疗创新申报项目筛选和立项资助的重要依据。

5.3 医学信息资源对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作用

在医学科技创新的诸多条件因素中,关键的因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医学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启迪和环境的熏陶,通过智力潜能的挖掘、培养逐步形成。信息资源利用能力是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应注重对创新型人才进行信息资源利用的培训,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专题辅导等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医学研究者在信息时代对信息资源的接收能力和利用能力,使其逐步适应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6.以创新的医学信息服务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

信息资源的价值在于发掘和利用。医学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最终是通过信息服务来体现。看一个情报信息部门是否具有较高的水平,不光看其现代化的设备拥有多少,信息资源拥有多少,高层次的情报人员拥有多少,更主要的是看其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采用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为医学研究者提供优质的情报信息服务,以创新的信息服务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

6.1 服务理念创新

医学情报人员应把满足医学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作为工作的宗旨,在主观上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创新的需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钻研信息服务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服务的新技能。在服务上求新、求变、求发展,密切跟踪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收集和发掘医学研究的前沿信息,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寻求情报信息事业的自身发展。

6.2 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计算机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光盘、磁盘等大容量载体相继出现,数据库、Internet网络信息如潮如涌,传统的医学信息服务方式已经不能与科技的发展想适应。要满足医学科技创新的需求,就要实现信息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提高计算机化、网络化程度,适时引进和扩大电子资源,充分利用当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利用光盘、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

6.3 服务项目创新

为了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医学信息服务不能拘泥于原有的服务项目,应在传统服务项目基础之上,拓宽思路,根据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文献需求,增加一些特色服务。如:网上全文提供服务、定题跟踪服务、论文收录、被引及期刊影响因子查询服务、外文期刊代译、代投稿服务、科研课题设计及数据统计分析服务、医学、生物学常用数据库检索方法培训服务等。

6.4 服务内容创新

信息服务创新的根本在于服务内容创新。在信息资源全球共享的环境下,高效率、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应当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这就要求情报人员在信息服务的内容上、质量上下工夫,注重对原始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经过筛选、整理、加工和归纳,将最新的情报信息以二、三次文献形式提供给用户,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中,为研究项目提供全程信息支持。

医学科技创新是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动力,是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动力,是医学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医学信息资源是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在医学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建国, 卢建华, 祁惠兰, 等.医学创新的基本要素与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 (4) :195-7

[2]姜道滋, 金洁, 施卫星.从对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认识过程看医学创新[J].医学与哲学.2005;26 (1) :10-12

论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整合 第10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模块教学

我国医学课程整合的实施是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部分医学高校推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但实施难度较大, 推广比较困难。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导致学科之间的内容相互割裂, 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的现象, 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系统学习, 难以适应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一、医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的任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 治疗上从治病转向为治病人 , 传统的教学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 , 课程整合在医学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学习将重点放在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上,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弹性更强, 解决了在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 向学生传递足够核心信息的问题。新课程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 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医学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1. 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医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其目标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技术, 而是依靠社会。要将医学人文思想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 以推动整合改革的协调发展。

2.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的整合。医学生不仅要学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而且还应对疾病的预防、健康及公共卫生等领域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当下, 我国居民的疾病谱以慢性病为主, 就慢性病的防治而言 , 传统的预防方法或公共卫生办法有时也无济于事。而临床医生 , 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缓解症状 , 治标不治本。两者的整合开辟了对付慢性病的新局面, 临床医学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宜于他们的预防措施 , 克服了预防医学针对性不强、方向不明的缺点 , 大大提高预防疾病的效果。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的结合 , 为公共卫生提供指导 , 强化和提高公共卫生的效率 , 从而改变卫生工作的基本局面。

3. 医学内部不同学科的整合。相似课程之间纵向深入和横向穿插, 构建医学教育课程体系, 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 , 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组织架构的整合。相似课程的合并是医学学科内部整合的重要方式和高级形式 , 它适合内容相似而且内在联系紧密的学科。在设计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时, 应根据专业的需求, 体现专业的特色, 合理安排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这样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同一专业医学课程的整合分为三步 : 第一步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导向教学 ; 第二步基础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 ; 第三步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 , 形成基础与临床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 有利于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学术思想方面开阔视野。

4. 建立全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传统医学的教学方式是:基础课——桥梁课——临床课——临床实习。改革之后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由早期的临床见习到中后期的临床实习, 整个过程伴随理论教学, 形成全程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三、医学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能力不足。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都是以教研室为教学单位, 每位教师讲授的是本学科的课程 , 对于其他学科接触很少。加之教师的整体意识不强, 模块内各学科教学人员间的沟通、协调不够, 各学科又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限制了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 各学科间没有形成很好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 , 模块教学实际上成了将原来以学科为序的教学条块分割后重新进行的拼凑。

2. 缺乏配套的模块教材。目前国内还缺乏模块教学的配套教材 , 学生手中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 学生上课时 , 必须同时看多本教材。尤其到了期末考试复习阶段 , 学生往往顾此失彼 , 有的学生甚至放弃模块中学时很少的课程, 这样就造成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完整。同时, 模块教学打乱了原有学科自身体系的顺序, 学科之间的铺垫脱节, 让教师无所适从。

3. 考试成绩换算困难。学生的模块成绩取代了原来各门学科的成绩 , 模块成绩与各门学科的成绩如何换算, 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 学科成绩社会是否承认 , 是否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等, 这一系列问题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四、医学课程整合措施

1. 加强师资的培训。课程整合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团队。将学校原有的系、部重组, 设置跨学科的新型结构 : 学群。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小知识结构 , 还要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 要搞好整合课程的教学 , 就必须培养博学的教师。一方面各医学高校内部教师岗位相互轮换, 另一方做到将教师请进来、输出去, 通过不同方式,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 组织模块教材的编写。整合课程体系最关键的是模块教材的编写, 通过各学科之间互相讨论、沟通 , 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有机的整合 , 以达成共识。有了模块教材 , 师生的教与学才有据可依 , 即使教学教师的变更也不会影响整合课程的连贯性。

3. 制定成绩换算的标准。依据模块教学内容, 各学科所占分值乘以60%, 然后对照所得分值, 核算其是否及格。

4. 不断完善课程整合方案。在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 定期组织师生座谈并开展问卷调查, 收集一线的教学反馈信息, 分析课程整合改革存在问题, 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整合方案。

小结

医学课程整合体现了科研探索从宏观到微观 , 再从微观到宏观, 经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 , 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现了医学教育的整体融合 , 为培养合格医务人员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海玲, 管英俊.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发展及焦点问题探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2 (02) .

《大众医学》和我的医学之路 第11篇

之后的几年里,《大众医学》陪伴我从中学步入了大学。1956年9月,我怀着对医学的无限憧憬和热爱,带着几年来保存的厚厚一叠《大众医学》杂志,开始了我的医学人生路。

在大学五年的日日夜夜里,特别是在临床实习时,我经常翻阅《大众医学》杂志,从中学到了许多别人学不到的知识。《大众医学》的“消化道疾病专号”“循环系疾病专号”“寄生虫病专号”“皮肤性病专号”“眼耳鼻咽喉病专号”里,刊出的都是难得一见的我国一流医学专家撰写的文章,如黄家驷、胡传揆,裘法祖、王光超,朱德生等。这些文章既有很好的科普性,又有很深的理论和科学性。正因为如此,我的临床成绩一直处于上游,且知识面广,《大众医学》可谓功不可没。

1961年,我毕业留校成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一名青年医生。1963年,在朱德生教授的指导下,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随后,众所周知的“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了。从此,我再没见到过《大众医学》。但是,1953~1956年的《大众医学》杂志,我一直珍藏到现在。掐指算来,这些杂志已经陪伴我走过了50年的医学之路。

文革结束以后,我陆续撰写了约300万字的医学专著,发表了100多篇医学科普文章。近1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天津广播电台和天津电视台的悄悄话节目(每周一次)宣传医学科普知识。

藏医学 第12篇

简单说,所谓远程医学就是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实施远距离指导的医学。远程医学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已经应用了20多年,最初,对远程医学概念的认识有局限性,原因在于网络功能不佳,或医疗器械本身存在技术问题。

远程医学依靠以下通信手段提供服务:

·音频传输技术

·视频图像传输技术

·数据传输技术

向最终用户提供医疗服务有四个方面:

·远程会诊

·远程支援

·远程手术

·远程教育

远程医学的发展

远程医学已经从实验性任务发展成现代医学中必然的组成部分。由于全球医疗费用增加,老年人口增加,互联网渗透率增加,这些因素导致远程医学空前发展。医学科学中的各个医学分科都知道远程医学,并正越来越多地接受这一医疗提供技术。下面是远程医疗在若干医学分科中的应用:

·远程皮肤病学

·远程病理学

·远程口腔学

·远程肿瘤学

·远程精神病学

·远程放射学

·远程心脏病学

远程放射学与远程心脏病学发展得很充分,是远程医学中最显著的医学学科。远程放射学又是远程医学中最发达的部分,其他的远程医疗形式,如远程皮肤病学,还有争议,而远程病理学和远程精神病学迄今还未被很好地接受。

所有欧洲国家都有许多远程医学试验项目在运行,但是,迄今都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远程医疗有助于医疗政策制定者减轻许多经济和人口上的难题,因此,预期不久可以看到远程医疗法律地位的提高和使用上的增加。

欧洲的远程医疗市场

欧洲远程医疗目前主要是远程放射学和远程心脏病学领域在使用,其他医学分科的远程医疗提供形式尚未进入主流,大多数还在不同意见的考虑之中。2010年,远程放射学与远程心脏病学市场合在一起市值为4.555亿美元。

一些国家,如英国,在接受这一医疗提供方式上已经成为领跑者。2010年,在英国所做的放射检查总数中,约66%的报告是外包的。这样高的比率归因于英国国民保健署(NHS)倡议的电子保健系统。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了最终用户对远程医学的接受程度。

*注:计算远程心脏病学市场渗透率是根据用户数,计算远程放射学市场渗透率根据的是每年放射学报告总数中所占数量。

其他欧洲国家还没有克服他们对采用远程医疗的担忧,原因多样,包括缺乏政府支持,不明白是否可以报销,少数还存在技术上不完善的问题。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是个例外,他们对远程医疗的接受程度很高。德国这样的国家在远程医疗的认可上有点受到限制,原因在于是否可以报销的政策不是很清晰,最终用户对这样的服务不是太愿意付钱。意大利和法国在采纳这一技术上有点慢,原因是医疗部门处在渐进的改革之中。西班牙在远程医疗上已经采取一些主动行动,目的是发明使医疗费用可以持续承担的技术。

市场动态

一些因素对远程医疗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医疗费用的增加,老龄人口的增加,互联网的增长,远程医疗技术简化了医疗的提供。与此相反,有些因素在限制远程医疗市场的发展,例如,不清晰的报销政策,人们不是太认可、不太相信这一技术,远程医疗中涉及跨边界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还有法律方面可能产生的问题,这些是遏制性因素,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瓶颈。

预期对这一市场的响应是积极的,在今后一些年里预期会增长20%。政府对这一技术关注度的增加是市场获得巨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关心的原因是因为远程医疗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当市场走向成熟时,法律方面的问题预期会减少,提供的服务也将更有秩序。

成功的因素

预期远程医疗市场的参与者会理解顾客的需求和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满足现在的需求。预期加强技术能力和改进服务会给现在的使用者带来好处。当市场渗透率增加时,预期远程医疗服务提供者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改进运作效率。

结论

上一篇:起重机械:事故原因下一篇:公路T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