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课程范文

2024-06-17

安全教育课程范文(精选12篇)

安全教育课程 第1篇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火灾事故中,那些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里,少年儿童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我国每年因儿童玩火、用火不慎和火灾中没有自护自救、逃生能力等引发的消防事故逐年持高。反思教训,我们早已清楚地认识到,确保消防安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家庭、学校、政府为主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防安全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教学,使消防安全教育进课堂,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本市的一次消防安全教育课评活动,让我感悟良多,久不释怀。

课堂的大致描述是:

1. 情景感受,走近火灾

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浏览体会,自由表达火灾给人们带来巨大伤痛和严重经济损失。引导认知,一旦发生火灾,美好的一切却如此不堪一击,引发学生感受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2. 七嘴八舌,认识消防

让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材料,交流一些有关火灾事故的实例,展示自己认知的安全标志等,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消防,了解随意玩火、燃放烟花爆竹、使用电器、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的危害性和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及严重后果,了解相关的安全常识。

3. 实践演练,报警自救

把学生分为报警组、驱蚊组、用电组、燃气组、逃生组等小组,做好任务分工,进行充分准备,完成实践演练。引导学生通过演练,掌握安全用火、用电、用气要领,以及发生险情报警、自护、自救、互助、逃生的要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头戏。

4. 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教师引导总结评价,给表现好小组戴花,并把消防安全常识编成顺口溜,让同学们铭记于心。

最后,笔者还动情地寄语同学们,“生命像是一根五彩的丝线,一端系着昨天,一端系着明天。站在两端之间,我们才知道: 因为生命,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今天; 拥有生命,我们才能创造希望的明天; 珍爱生命,我们才能拥有宝贵的一切! 生活中总有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消防安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多学习一些自救互救的方法,在紧急时刻能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因为是一堂市级课,所以重视程度就非同一般。校长、主任、组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各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充分的准备也使笔者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反思相对深刻的多,感动之余,述诸笔端,与同仁分享。

一、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安全教育课更具时效性

以前说教式的课堂,教师泛泛地讲解安全知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同学们被动地听,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实际技能的培养,加之自身素质不高,未经过专门培训,掌握的消防知识有限,内容局限、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生动的案例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授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学生的安全常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所提高。一旦发生险情,大多数学生就会像无头苍蝇,盲目逃生,最后总还是酿成悲剧。这节课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学习方式转变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收集资料、交流故事案例的过程就是掌握安全知识的过程,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实践演练的过程就是形成安全本领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内化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强化消防意识的观念。比如,学生在演练中惟妙惟肖的表现,以及体现出的积极主动的意识、镇定自若的神情、互助合作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等,都令人超乎想象、赞叹不已。

二、学生家长的支持是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条件

学生还小,搜集资料、准备案例故事是要家长参与的,课后笔者私下了解到,那些在课上发挥出色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家长比较支持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不仅是帮助孩子完成学习过程,也是一次亲子的过程,更是给孩子学习上的安全感的过程。与此同时,也给了家长一次向孩子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三、改进小学消防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1. 学校应承担起消防安全教育职责。大多数学校能按上级要求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但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组织架构、教学检查、师资培训、活动开展、设施配备,有的对课程的内容以及授课效果不管不问,有的是安排了课时但被其他课程或活动占用。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消防安全教育课的时间、内容、形式,避免授课的随意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举行灭火疏散逃生演练,建立消防文化长廊等; 实事求是地结合城乡生活环境、当地火灾特点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 不失时机地结合“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日”“119消防日”等进行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2. 教师应肩负起消防安全教育的重任。消防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是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实施者,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才能达成消防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好安全教育课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是把消防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的根本。教师要增强消防安全课的计划性,做好充分的前置性准备; 要顺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实操的本领; 要架起学校、家庭、学生三方的桥梁,凝聚家校的合力,让消防意识从小根植在孩子们心中,伴随孩子们的终身成长,让惨剧不再重演。

3. 社会应履行好消防安全教育的义务。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决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课堂决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学决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政府是教育的主导,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安全教育课程教案 第2篇

1、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可怕型,安全教育第一课作文。

2、使学生明白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的道理。

3、学习勇于战胜自然灾害。

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放录音《给河伯娶媳妇》,使学生初步认识战胜自然灾害的科学道理。

二、交流资料:

1、全班交流搜集到的自然灾害资料。

2、教师播放资料《唐山大地震》。

3、让学生谈感受。

小结:强烈的地震是非常危险的,甚至会夺走很多人的生命,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逃生的本领,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

三、认识危害

在我们身边可能会发生哪些灾害,它们有哪些危害?

(一)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

1、地震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路面开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引起火灾.

2、除此之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山崩、洪水、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爆炸等.

(二)水灾和旱灾

1、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淹没农田4750多万亩。

2、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

3、洪水除了吞噬村庄,还有哪些危害?

淹死人,淹没农田,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瘟疫,电死人畜等。

水多了会泛滥,没水又会怎样呢?

旱灾

5、旱灾的危害

自古以来,旱灾同洪水一样,是我国人民的心腹之患。

去年入秋以后,中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云南更是遭受60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旱灾,关于安全的作文《安全教育第一课作文》。同时,华北大部、西北东部以及黄淮大部近40余天基本没有降水,部分冬麦区出现旱象。面对严重旱情,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受旱省区纷纷积极投身抗旱,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三)其他自然灾害

1、海啸: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13个印度洋国家的21万6000多条人命就这样消失在惊涛骇浪中。

2、雪灾:1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雪灾已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0省区328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许多铁路班次因为大雪无法启动,导致50万人滞留在广州无法回家过年。

(四)过渡:

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生存环境,我们要好好保护大自然:但大自然又是人类的杀手,它带给我们许许多多自然灾害。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

四、看图明理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

a、三峡水利工程: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一遇提高到1一遇。

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b、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和先进的地震传感器。

2、投影出示暴风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3、防灾、抗灾立足于学生生活,家乡人民为减少和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做了哪些努力?我们能做些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在探讨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讨。

五、教师小结:

安全教育课程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防范;传统健身;乐疗歌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的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需要。因此,应继续研究和扩大体育的教学范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虽然对学生的教学安全有所重视,如把掷铅球换成了掷实心球,有些项目铺设了塑胶场地,设了围栏,增设了一些社会流行项目,如跆拳道、国标交际舞,但这些都是较狭隘的安全教育和课改。我们应该从宏观方面来看待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知识,让他们在社会的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真正学会躲避危险,保障安全,增进健康。应将《体育与健康》教课书中增加安全教育、医疗保健、乐疗歌曲等有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的知识技能纳入体育课的教学中去,丰富与完善体育课的功能,切实保障每位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体育与健康安全课程的设置应按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学制和开设学习项目,体育内容应本着由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而且学会处置应急事件的方法和能力,这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应把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做为今后体育教学的宗旨和方向。

一、各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一)小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小学阶段应以跑、跳、投项目和体操、跳皮筋、扔沙包、踢毽子、双扛、游戏、武术基本功及其套路为主,以球类、棋类为辅,也可以增加滑板,掌握这些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意识,树立体育强身健体的理念,在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置防煤气中毒,防雷电、防触电、防火、防震、交通安全教育与陌生人的交流与防范知识技能,掌握一些歌曲,突出校园特色和儿童、少年心理特征以及爱国主义歌曲,音乐教育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具体实施。

(二)初中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初中阶段应在跑、跳、投、武术基本功等简单基本技术上,增加难度技术的练习,棋类、舞蹈也可增加难度,同时应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球类基本技术的学习,武术套路和体操技巧的学习,增加跆拳道、剑道、柔道等。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学会易燃易爆的防范处置,学会防空知识、防洪知识、被毒蛇和狂犬咬伤的急救方法以及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自救和学会灾情报警的方法,乐疗应掌握几首优美动听、陶冶情操的校园歌曲和奥运歌曲。

(三)高中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高中阶段应主要开设以球类为主(篮、排、足、乒、羽、网)的课程,让学生接受跑、跳、投的高新技术的学习,同时可以学习武术的器械、擒拿、散打等,也可增加台球、交际舞等。在安全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应让学生学会保健、按摩、拔罐、刮痧、穴位理论等基本医疗技能,学会救护病人(脑中风、骨折、溺水、中暑)等技法,并且应该组织逃生演练,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另外,在高中阶段应继续提倡学习音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可以演唱一些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

(四)大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大学阶段应主要让学生学习医疗气功、太极推手、养生保健、舞龙舞狮、武术器械、传统套路、健美操、《五禽戏》、《易筋经》以及球类的高难技术和实战战术、规则等。音乐方面应掌握乐疗歌曲和流行歌曲。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学会预防艾滋病,学会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行车安全的知识。在教学方面,可以把应激事件和音乐医疗的预防制作成电子版的VCD,这样比较直观,容易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先让学生有直观的正面了解,初步掌握处置危险的方法技能。还可以在体育课上由体育教师详细介绍并演练,把每种情况应该运用什么的方法和怎样去解决运用到实处,让学生确实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从体育与医疗、音乐、安全之间的关系三方面谈谈认识,从而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体育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体育与医疗、音乐、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与医疗的关系

体育与医疗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体育的目的在于强身防病,而医疗的作用在于治疗顽疾,使人健康,如果两者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那将对人类的健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或者说两者相辅相成会对恢复病人的健康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在我国有很多传统医疗保健方法值得继承和运用,比如医疗气功、医疗按摩等。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演练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人的健康作用却是非常明显而有益的。比如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道家“养生内丹功”,孙思邈创编的“六字决”少林秘籍《易筋经》另外,还有一些医疗保健操,比如目要常运、头要常梳、齿要常叩等等,这些小动作通过练习,往往均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功效。这些医疗保健技能演练不仅简单,而且也不用购置器材。占用空间很小,有些原地就可以徒手练习,有些采用坐姿即可。想什么时候锻炼就什么时候锻炼,而且一旦学会将终生受益,即使毕业后也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大力推广和普及这些易学易练不受场地和器材约束的保健医疗技能对于学生的终生身体健康将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些穴位的锻炼也能起到治病、防病或减轻痛苦的作用,比如按足底的涌泉穴对人的健康很有益,鸣天鼓可以增强记忆力,还有迎香穴对于治疗和预防感冒都有很好的作用。这些看起来简单朴实无华的穴位按摩手法对人的健康有非常大的益处,可谓小动作大健康,是对学校体育项目的有益补充。所以,在编排教程时,应该关注这些简单实用的手法、动作。

(二)体育与音乐的关系

体育能带给人健康,而现代健康观是指不仅要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音乐的作用恰恰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心灵,所以对于心理健康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治疗作用。比如在四川地震灾害中,有许多的歌手都为四川地震灾区谱写了很多的歌曲。在这些歌曲中有些是歌颂灾区救援人员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还有的是鼓励灾区人民的,这些歌曲使人们有了生活信心,不再悲伤、消沉,使人民充满了希望和重建家园的勇气,所以对灾区人民的心灵创伤给予了很好的积极的治疗作用,对帮助灾区人民克服恐慌、建立自信,及早从灾难中解救出来,积极面对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音乐不仅有利于智力开发,还通过演唱可以增大人体的肺活量,锻炼肋间肌肉。另外音乐还就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促使人体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增强细胞活力,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消除精神障碍,从而陶冶情操,祛病强身,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目的。

体育课程的音乐教育可以选择能提高自信的乐曲,如《步步高》、《命运进行曲》和集中注意力的巴赫的《恰空舞曲》、李斯特的《冥怨》、傅彪西的《月光》以及忘掉烦恼的歌曲《门德尔松》等。

(三)体育与安全教育的作用关系

体育的目的是使人健康,而如果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还能健康吗?所以人健康的前提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人也就没有了健康。据调查,只有1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仅受到过紧急避险的集体演练,绝大多数学生在安全教育方面就是空白,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制约:①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认为安全教育用处不大;②学校组织困难,受制于学校的环境场地设施等因素困扰;③没有真正懂得紧急避险和救援知识的专业人士;④认为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钱财。

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认识问题,即没有把安全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高度,心中存在漠视、侥幸和麻痹大意,没有把人的健康、安全放第一位。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中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同胞,如果能在体育课中多交流开展避震救灾的方法和演练,也许就会把生命损失降到最低。

之所以把安全教育放到体育课上,这主要是由体育跟安全的结合最紧密,体育教师跟学生接触最多,而且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另外,体育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演练和调动队伍驾轻就熟,而且需要广阔的场地,体育老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虽说比以前在安全教育方面有所重视,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安全教育的需求,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全方位、多样化的安全学习和演练,应该让全国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避险抗灾的实用知识和方法,应该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功课贯穿在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将普及安全教育的活动写进体育教科书,应该使《体育与健康》课变成《体育与健康安全》课,这样受益的人群才会是空前的。

笔者还认为应在大学本科阶段加大改革力度,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与社会密切联系并且实用的体育项目,因为他们今后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如果学习内容不能切合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那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就会受到影响。不能把正确的实用的体育健康安全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会造成浪费,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赵之心.运动养生精华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吕韶钧.小动作大健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 张鸿懿.音乐疗法[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1).

[4] 张华,袁爱民.学生身心疾病的音乐疗法[J].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9,(6).

[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安全教育课程 第4篇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容

(一)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指人针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 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 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 以及法律。生命安全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 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 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健全其人格,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从而让学生珍惜生命, 正确对待危机, 勇敢地面对现实, 增强抗挫折承受力, 使学生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 而生命体育又寓于生命教育中, 是中小学体育新课程中一个崭新的重要内容。

(二) 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国有句老话, 叫“宜未雨绸缪, 勿临渴掘井”。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 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 提高安全意识, 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 应当意识到在人的权益当中, “生存”权是第一位的。

据民政部统计近几年的数字显示, 我国因自然灾害 (主要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台风、洪涝、滑坡泥石流和冰雹等) 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说明我国在自然灾害的防御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以及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 据调查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措施了解十分有限, 26.6%的人甚至对这方面的知识根本不了解。从已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来看, 80%的以上的事故都是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

学生作为我国弱势群体之一, 由于知识结构较简单, 身体、生理都处于生长发育、成熟阶段,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危险分子的目标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最无力的群体。据电视、报刊新闻报导, 2010年发生在小学、幼儿园的人为伤害惨剧, 造成多个幼儿死亡。就拿汶川大地震来说遇难人数为69142人 (官方公布) , 其中学生就有5335人。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所以学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点, 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的群体, 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主要对象, 生命安全教育要作为一门课程固定下来, 经历过生和死考验的国人应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才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 而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的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生命安全教育是最应该为当今学生补上的必修课.并把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之中。

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必要性

(一) 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决定的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有些危险是瞬间产生的, 而有些灾难事故是几十年、上百年才一遇。中国目前正面临新的安全事故高发期。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2004年春节北京密云灯展特大踩踏事故和吉林市百中商场特大火灾、2008年初的大雪和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9年的玉树大地震等, 另外还有就是2009年以来, 发生在小学、幼儿园的惨案告诉我们, 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有助于某些体育运动技能迁移于生命安全教育, 提高课程的文化价值和实践效益。

(二) 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近几年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命安全教育完全符合这一原则。生命安全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 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应如何更好的使自己不受伤害, 培养在危险的情况下求生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这种能力不只适用于一种情况, 体育运动技能具有迁移性, 通过学习这些求生技能, 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生命安全教育应与体育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摒弃传统体育课中的主要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技能的弊端, 变成师生互动的双向学习模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主体性、自由选择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 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 是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新世纪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再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质较高的窄面层次的人才, 而是指宽面的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具备应有的生存技能, 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调查表明, 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 因处理不当, 激化矛盾而加重危害或造成本可避免损失的现象屡有发生, 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缺少起码的生存技能和防范意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而生命安全教育由于其安全特点使其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 更能激发中、小学生一旦遇险, 即使未能想出万能之策, 也知道一些基本的应对办法, 转危为安。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技能训练, 既有助于他们适应当前紧张的学习生活, 也有助于他们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 同时更有助于他们将来追求卓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而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极为正确之举, 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的教学效果的不足, 而且也必将成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 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师范院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是在“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 是在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 从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 因而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 而非强迫性的, 非被动的, 因而也就能够很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领域里的目标。

由于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把常规体育运动中的各项动作融在生命安全教育中进行, 而且生命安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应用动作技能是传统体育课中所没有的, 其内容新颖, 吸引力强, 如奔跑、行走、躲闪、滚翻、解脱、防卫、自救 (包扎、固定、呼救) 、互救 (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固定与搬运) 、攀爬、跳跃、支撑、负重、游泳、定向、联络、找水等技能。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学生事前必须主动学习并掌握这些生命安全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运动技能, 并积极思考、锻炼思维, 这有助于实现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

(五) 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理念

新世纪,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能全面的反映时代的特征, 全面地体现了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理念。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 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人文性原则, 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建立强烈的个人内在安全感, 更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 去制止一些灾难, 保护自我。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原则, 其开展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为基础的, 只有中小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才有利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取得良好的效果, 打开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新颖、实用, 它的兴起充分地反应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把它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课程是时代的需要, 顺应了体教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也符合新世纪体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 它在师范院校的盛行体现了新一代体教学生对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师范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完全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特点, 也是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必将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子朴.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构建[J].体育教学, 2009, (12) .

[2]秦毅妮.体育课程中应渗透生命安全教育[J].企业科技与发展 (下半月) , 2009, (8) .

[3]姚云.扎实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有感于桑枣中学师生在汶川地震中无一伤亡的奇迹[J].教育科学, 2008, (4) .

[4]李春芳.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安全教育课程 第5篇

第一部分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地方课程建设的意见,结合我省中小学生的安全状况和教育教学实际,就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中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地方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文性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以中小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他们安全健康的成长服务,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造成的伤害;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实用性

安全教育贯穿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中小学生的全部生活。本课程立足于学生安全生活的需要,提供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使学生能够科学、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保障中小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

(三)实践性

从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进行安全教育;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方法技能,养成安全习惯,在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

(四)综合性

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把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方面的安全问题有机整合;把公共安全知识和与其相关的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家庭、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实施课程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帮助中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本课程的追求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小学阶段是关系到学生健康发展和安全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对他们度过健康安全的一生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

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伴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展,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也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保护个体生命安全,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安全意识的形成、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的自身实践和生活体验。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把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程提倡把安全教育寓于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为基本线索,切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主要涉及的生命安全问题,分层次、分阶段整合了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的内容,突出了课程的主题性,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以保障中小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二、分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珍视健康的态度。

2.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形成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

3.树立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的自我保护意识。

4.珍视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5.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6.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人格。

(二)能力

1.有效预防自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救、自护能力。

2.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判断,学会恰当避险。

3.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有利于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选择。

4.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采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救助他人。

(三)知识

1.知道生命是可贵的,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发育特点,了解必要的生命健康知识。

2.知道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范围及危险、危害,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应对措施。

3.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知道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4.知道网络的用途,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知道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措施。

5.了解突发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威胁,知道躲避自然灾害引发的危险的基本方法。

6.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知道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的求救和求生的方法。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

一、1至3年级

(一)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了解在公共场所活动时的安全常识,遵守公共规则,避免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发生。

2.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3.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列举生活中发生的实例(正反面例子均可),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报刊、影视作品中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与危害。

(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

2.了解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培养疾病预防意识。

3.了解有关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讲究环境卫生。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的宣传小报。

介绍自己的良好卫生习惯,在班级里评选出“卫生小标兵”。

(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了解简单的居家安全常识,远离生活中的危险区,从生活中发安全隐患。

3.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紧急求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122等电话。

4.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画一画你所知道的交通安全标志,唱一唱交通安全的儿歌。

展示并识别各种危险标志,从防火、防触电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举办安全知识小竞赛或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四)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逐步提高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的简单技能。利用相关图片、电视片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询问家长,了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在班级里交流。

模拟演示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

(五)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与同学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会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启发学生思考,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初步形成在活动与游戏中的安全意识。

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使学生学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

二、4至6年级

(一)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会与人正常交往;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安规范,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意识。

3.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安全隐患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束后,要写出调查报告,说明是否发现隐患,以及发现安全隐患后是如何处理的。查找有关敲诈、恐吓、性侵害的典型案例,组织讨论,学会应对这些突发情况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展示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时正确的应对方法。

(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加强卫生保健常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2.了解常见病、重点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在传染病到来时不惊慌,形成一定的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3.崇尚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拒绝陋习。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方式。

4.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如实记录自己一周的生活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从中选出健康的生活方式。

请医生到学校来举办讲座,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

结合“世界无烟日”的宣传活动,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后果,举办以“吸毒危害大”为题的板报展览。

(三)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培养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主动避让车辆,做到文明出行。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烧烫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及周边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开展一次交通法规知识竞赛。

从防止溺水、防止烧烫伤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典型案例,以情景设置等方式,学习演练遇到上述紧急情况时的自救方法。

以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说明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的意义。

(四)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做到不浏览不良网络信息。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查阅资料,总结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写一份《健康上网公约》,号召大家共同遵守。

(五)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了解家乡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明确主要的保护环境的法规性要求,形成保护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有效防范突发自然灾害对自身可能带来的危害。开展环境调查活动,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想一想自己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并坚持做下去

收集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案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

(六)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知道怎样正确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不激化矛盾,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安全教育课程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内容

G612

随着整个社会对生命重视程度的提高,安全日益成為受关注的话题,尤其对孩童这样的弱势群体,在保护的同时,提升其自身的防范、避险和自救能力也成为了家长的心愿和学校的责任。

由于危险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其来源复杂、危害程度难料,因此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复杂多样,很难全面涵盖。同时,对危险的过度强调,也会抑制儿童探索、挑战的勇气,所以如何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能让孩子在个性上有气势磅礴的勇气,又在方法上有如履薄冰的谨慎,也就非常重要了。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

在各种课程理论中,提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包括基础性、适宜性、生活化、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在此基础上,针对选择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内容以及确定内容分配的轻重缓急,我们特别强调三个方面。

(一)重视安全隐患的严重性

在美国的一所幼儿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中国孩子的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在独自荡秋千而没有老师守护,于是非常气愤地对教师表示了不满,但当老师送孩子和家长离园时,老师却发现家长接孩子的汽车上没有安装儿童安全座椅,而家长对老师的提醒显得满不在乎,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家长对荡秋千这种轻微的安全隐患如此在意,但对行车安全这种重大的安全隐患不以为然。这个案例反映出两者在思考“什么样的安全隐患更值得重视”这个问题时的不同倾向,一方更重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另一方更关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实上,对于事故,没有人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事故的出现正是因为防不胜防,因此不论是安全管理还是安全教育,我们都不能因为其发生的可能性低而忽视,在确定安全教育各项内容的轻重缓急时,更需要重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是不可逆伤害或损失的问题。

(二)关注教育内容的年龄针对性

安全教育的目标既然是提升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那么幼儿能在何种程度上自我保护应该选择最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方式。比如关于“过马路”的安全教育,“红绿灯”往往是幼儿园会选择的教学内容,甚至因其规则简单经常成为小班的一种游戏方式。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十字路口红绿灯数量众多,幼儿选择看哪一个红绿灯往往是一个难题,因此让幼儿懂得红绿灯的规则并不见得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而事实上即使幼儿能掌握看红绿灯过马路的方式,家长也很难放心让孩子自己过马路,因此该教育的实效性也很低。成人带领孩子过马路的时候真正希望孩子能怎样做?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要求孩子拉着成人的手或者紧跟成人,这才是关于“过马路”这一主题真正应该帮助幼儿掌握的自我保护策略。而红绿灯的规则也可以作为社会认知的一部分介绍给幼儿,当幼儿的经验积累和规则意识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也就可以掌握这一安全技能了。注重年龄针对性也就是要关注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关注在实际情景中孩子的真实行为会是怎样的,以及我们希望孩子的具体行为是怎样的。

(三)实现教育内容的融合与日常化

安全教育常常被当作一个专门的内容在实施,比如地震避险、火灾逃生等,也正是因为各种问题的安全教育都作为单独的内容在实施,才导致前面提到的重视发生频率而不重视严重性的问题,因为内容繁多,发生的小问题都没解决,谁有精力解决可能发生的大问题?只有在日常活动中帮助幼儿充分体验规则、养成习惯、形成行动模式、提高行动能力,并通过教学把要求幼儿应该怎样做变成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过程,幼儿才能自发地做出安全行为。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选择范例

笔者以“地震安全教育”为主题构建一组网络图,来尝试如何将地震这一偶发性事件的安全教育内容融入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从网络图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对地震的“现象认知”这一内容是专门针对地震的,其它所有内容都是可以在日常的建构游戏、科学探究、户外锻炼等过程中获得经验的。如果我们能将有关安全的问题和策略都融入日常,一定能看到更明显的效果。

安全教育课程 第7篇

安全生产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 2010年新发职业病27240例[1];国家安全生产总局统计, 2011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47728起, 死亡75572人[2]。职业病及生产安全事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1月份统计, 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总数达2172024人[3],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工作, 这部分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毕业实习生在企业出现工伤事故甚至死亡的案例每年都有, 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 学校、企业、学生家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 职业安全教育现状

以保障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称为为职业安全卫生措施[4]。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化学、物理等对人体产生健康损害的因素称之为职业危害因素[5]。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 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电子类企业, 从事制造、设计、开发等不同的岗位, 这类企业生产中使用多种化学试剂、有机溶剂、各种机械设备, 存在化学危险因素及以辐射为代表的物理危险因素等各种危险因素。实训课程是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 因此, 在实训中开展职业安全教育, 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措施, 提高我院在校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尤为重要。

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注重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由于教学大纲及课程时间的限制, 对于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总是强调的程度不够。学生对于的安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 例如:保护手套、防护镜不带, 从而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 例如有的学生手被划破、物品掉落砸到脚等。出现问题后, 学生的担心老师知道后批评, 隐瞒事情发生的过程或真相, 如此更不利于实训课程中对于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教育及职业安全卫生措施的实施。

在实训和实验课程中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 首先会导致实训过程中出现安全事件, 例如:学生被烫伤、药品腐蚀到皮肤等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后学生往往手足无措, 不知道如何正确得处理;其次是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初期出现安全生产事故。若实训中提前进行相关教育, 可以使学校职业安全教育与企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范及要求接轨, 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3 实训中教育方法研究

3.1 实训指导教师身体力行

实训中指导教师的操作方法和自身行为对学生的操作影响较大。教师不小心操作失误了, 然后郑重的告诉学生:我的操作是有问题, 大家不要效仿;甚至重新正确的演示过后, 还是会有学生跟着老师先前的不正确操作进行。这就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较高的要求, 尽量减少不规范操作, 减少危险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对于高发的安全问题点, 指导教师要重点提示, 对操作规范性进行考核,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事件的发生。

3.2 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

自2011年上半年, 笔者开展了三个学期的研究学习, 学习对象均为要参加印制电路实训的学生。采用学生自学印制电路行业职业安全知识, 制作调查表发放给所在班级的学生, 对学生掌握职业安全卫生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 然后进行不同方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例如:进宿舍宣传、社团活动等, 三个学期中参加研究性学习的5位学生在为期4周的印制电路制造实训过程中没有发生安全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职业安全卫生知识, 并对周围的同学进行宣传教育,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研究性学习也有其局限性, 每学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人数只有5人左右, 因此这种教育方式的推广受到了限制。

3.3 学生自查职业危险因素

2012年9月, 笔者在印制电路实训班级中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指导为辅的学生自查职业危险因素的活动。首先, 笔者发放相关资料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实训过程中的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知识及保护措施,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接触到了职业危险因素, 利用所学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 以岗位小组的形式自我排查所在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 从而引起学生对于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4 利用网络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目前学生使用手机率基本上达到100%, 手机上网已经成为潮流, 在学生实训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在QQ群、微博上发表与职业安全卫生相关的知识, 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 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快, 传播面广, 且学生收到相关知识信息后更容易进行讨论, 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

4 结束语

安全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好的, 需要常抓不懈。安全是学校的生命线, 更是企业的生命线。学生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关乎学校、家庭、企业的利益和稳定。因此, 在模拟生产的实训课程中开展职业安全卫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生产、管理技术工人的重要基地, 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是实际生产的模拟, 在实训课程中开展职业安全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关键词:安全,实训,教育

参考文献

[1]2010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2]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情况,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网站.

[3]普通本、专科分性质类别学生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4]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94.

安全教育课程 第8篇

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 不仅有利于对中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 而且能够丰富核心课程 (语言艺术、数学、社会研究及科学) 的教学内容, 更有利于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理解认知的发展。[1]近几年来, 他们在田纳西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开展了有关课程教学试验。

一、课程的设计

本研究成立了食品安全和微生物两个独立平行的专家组, 一组由来自田纳西州的食品安全专职人员组成, 另一组是由田纳西州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系的教授组成。研究团队仔细研读田纳西州和北卡罗来纳州6~8年级的课程标准, 寻找主要学科领域与涉及食品安全目标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交叉领域, 并确定7年级的课程教材为最合适的对象。课题组在项目网站 (www.foodsafetyintheclassroom.org) 上公布了课程的全部内容。这些跨学科课程的授课活动将由经验丰富的中学老师来完成, 课程内容最终由田纳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和权威的教学设计专家共同审阅, 以确保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并与州课程标准紧密结合。

食品安全课程采用了“生活中心”的设计方式, 主要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展开, 期望学生在掌握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后, 能将这种联系运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课程设计的步骤大致为:选定课程形式→拟定单元主题→集体讨论→开发具体实际问题→融合教学技能和评价→每次的活动计划。设计跨学科课程 (单元) 时应考虑以下具体方面:[2]

(1) 设计的主要观点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多大的价值?

(2) 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是否也认同教师们在数学和科学学科中认为重要的概念?

(3) 把这些概念集中起来教授比分别学习究竟好在哪里?

(4) 该课程对更广泛的结果 (即, 学习者全面的认知方式和个体的发展) 有什么帮助?

(5) 课程开发要用多少时间?

(6) 在共同制订计划或教学中, 教师们有多少时间交流呢?

(7) 用哪种方式可以使各项安排更有助于跨学科学习?

(8) 有哪些专家可以咨询?

(9) 哪些材料是可用的?

(10) 支持课程开发、安置员工和获得材料的经费预算是多少?

为了提高授课教师有关食品安全的背景知识水平, 增强教师对跨学科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力, 每所学校都对教师进行了现场培训, 内容包括跨学科课程背后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实施方法以及可能发生在教室里的障碍和对策。

二、课程的实施

选择两个州的5所学校 (两所郊区学校, 两所农村学校和一所城市学校) 试点, 3所在数学方面高于州平均水平, 4所在阅读方面处于中上水平。[3]实施时间为2007年秋季至2008年学年。

实施本课程需要6~8个上学日。整个实施过程中, 项目工作人员都在现场进行观察, 对课堂活动进行记录, 对教师的适应度、教学策略和技巧进行反馈, 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例如“食源性疾病”课堂教学步骤大致如下:[4]

(1) 选择中心主题

*主题——食物能够导致疾病吗?导致什么样的疾病?为什么?

*组织中心———什么是食源性疾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细菌?我们通过怎样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关知识?

(2) 搭建知识网络

围绕核心概念画一个网络图, 每一门涉及到的核心学科都与此概念相连。把组织中心“食源性疾病”放在网络的中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每一门学科与组织中心有着密切而多种多样的联系。见图1:

(3) 提出和阐述实质性问题

实质性问题是该跨学科课程单元学习的基本框架。所谓实质性问题, 是指那些研究者和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要参加测评的与知识相关的问题。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与知识网络相连的各具体学科间的共通之处。这些问题把学科之间进行了关联和贯穿,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课程中多视角地反复认知同一概念, 从而使他们对主题和组织中心的理解更加深刻。

(4) 评价和技能

跨学科课程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 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 也是对每门学科的各自技能的培养, 培养不同的技能是持续的、多层级的。

(5)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的步骤。每一项活动都与具体的实质性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活动的过程就是完成既定的技能和标准的过程。

科学课程:实验室里面观察细菌, 学习细菌的相关科学知识。

语言艺术课程:从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的信息和新闻报道, 实地考察一家食品加工厂或快餐店。

数学课程:运算应用题, 并学习统计方法。

社会学课程:提供有关食源性疾病的资料, 选择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仔细阅读其中的关键要素, 从不同角度公开讨论。

三、课程的评价

每所试点学校在实施本课程之前, 对学生做第一次测评, 旨在评估三个方面:食品安全知识;具体的学科知识 (数学, 科学, 社会科学, 语言艺术) ;态度及行为。测评人员需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本课程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本课程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学生自我报告的食品安全行为和态度?在课程结束之后, 每位学生需要完成后测, 并在6周后进行第三次测评。[5]

在知识方面的测评中, 有232名学生完成了前测、后测及后续评估。前测的平均知识得分为51分 (满分为100分) ;后测平均为72.0分, 后续的测试平均值为69.0分。这表明该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专家认为, 可能重复测试的方式使得学生将新知识转移至长期记忆储存。

在态度/行为方面, 学生共测试了157个主题, 满分为100分, 其中第4所试点学校因为前后测试的不一致, 最终不包括在分析研究中。其他试点学校平均下来, 三次测评的成绩分别为73.4, 80.5, 81.9。这表明, 学生在课程实施完6周后还是有意识地调整了自己的食品操作行为。如图2、图3所示:

此外对教师进行访谈, 收集资料作为补充数据, 内容包括:分享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经验;对未来改进教学的建议;描述课前接受培训的感觉;对课题组协助教学的评价和期望等。

四、结论和启示

1. 创造合作共同体

跨学科课程与核心学科不是对立的关系, 而是共赢合作的同一体。美国的跨学科课程没有成为非主流学科, 反而整合核心学科知识, 使得学生不仅掌握了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了明显的提高。课程的支持者们没有消极地接受边缘化的安排, 而是积极主动地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整体性的调整。他们提供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 可以这样说, 跨学科课程让一个等级制和僵化的教学计划变成了合作性、生动具体的探究活动, 消除了学校和社会、知识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合作共同体就是大学与中学教育者之间的合作。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中学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和指导, 并在现场讲授时, 全场记录, 随时了解教学中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 从而可以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也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2. 培养教师队伍

要强化教师课程观念。具有课程观念的教师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 从目的、内容、方式、评估等多方面来整体规划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程体系。在跨学科课程中, 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授者, 他不仅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多元知识, 还要掌握驾驭复杂教学情况的技巧, 教师需要把技能、知识甚至态度等融合到这门正规的课程中。本案例中教师不仅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方面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 而且在课程评价方面关切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能及时沟通和交流意见和经验, 目的是为了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课程文化。

3. 注重实施的效果

在实施前后会进行测试对比,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全程观察跟踪, 及时反馈教学有关情况, 并与任课教师保持联系。更难能得可贵的是, 对师生在跨学科课程中知识、态度、行为的前后改变进行科学分析, 目的是要了解具有潜在性影响力的跨学科课程评价, 以及理解这种能够推动学生思考的复杂因素———如何将跨学科教学与认知活动结合进行。通过对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后续测试评估可以看出, 跨学科课程不能简单地与学生短期的学业成绩挂钩评价, 更需要关心的是将学校、团队、教师、学生包括在内的长期影响。

摘要:作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跨学科课程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让跨学科课程能够与主要学科领域和国家课程标准有效结合, 美国田纳西州及北卡罗来纳州有关专家和学校设计实施了一个基于核心主干类学科的跨学科课程, 构建了科学、数学、社会研究、语言和艺术等主要学科与食品安全知识高度契合的有效教学内容。

关键词:美国,跨学科,课程设计,述评

参考文献

[1]Berry RQ, Reed PA, Ritz JM, Lin CY, Hsiung S, Frazier W.2005.STEM initiatives:stimulating student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Technol Teach64 (1) :23~9.

[2]课程单元设计的10个方面的问题 (Step-by-step Guide to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EB/OL].http://www.thirteen.org/e don-lin/concept2class/interdisciplinary/implementation/html, 2011-03-21)

[3]有关两个州5所试验学校的情况介绍 (Jennifer Richards, Gary Skolits, Janie Burney, Ashley Pedigo, F.Ann Draugho Validat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Food Safety Curriculum Targeted a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Correlated to State Educational Standard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Education, 2008, (7) :56.

[4]张海燕.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38~41.

安全教育课程 第9篇

生命安全教育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 避免人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 安全意识的教育, 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虽然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但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学生缺乏实践性操作, 当遇到意外灾害发生时, 学生仍然是手足无措, 不懂得逃生自救, 最终酿成惨剧。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中学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查阅有关国内外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论文, 并在图书馆查阅与之相关的书籍。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从中整理出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 分析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开展的必要性, 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 自行设计了1份与生命安全教育有关的问卷调查表。

2.2.3、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调查结果所涉及的因素、数据运用综合、分析的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国外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现状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 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都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 并在法律中做了明确规定, 使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成为社会和学校的法定义务。安全意识属于智育、德育和纪律教育的范畴。

3.2、国内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现状

特别是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汉川大地震后, 我们的国家首次设立了“国家哀悼日”。在全国降半旗的三天里, 在那汽笛鸣响的时刻中, 每个人都会感觉生命逝去的痛楚, 感觉到安全是多么重要。然而在这场地震中伤亡损失惨重, 原因主要是缺乏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和自救能力。地震以后, 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把安全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6月30日上午10时, 全国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安全课。在星宽带网、和教育部官方网站等媒体, 向全国的中小学生播放预防地震、溺水、交通事故和拥挤践踏的专题安全教育节目。但是存在只停留在理论与宣传层面。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我国中学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中学普遍没有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中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逃生技巧的关注度较高;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够;生命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应急演练。缺乏实质操作, 实践能力较弱。

3.3、体育课程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很多运动技能本身就是生活技能, 就是应急技能。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体育教学实施应急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3.4、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漠视而无法摆脱内在或外在的困惑和压力, 避免意外或危险等造成了对个体生命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 就迫切需要有一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促进学生健康卫生行为的全面优化。《生命安全基础》课程与学校体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 二者的客体、主体和行为目标都是一致的。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 它们的共同目标, 都是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增强其体质水平,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由于业务相近, 许多体育老师理所当然地成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些学校暂时未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 其基本内容就包含在《体育》课程之中。“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 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 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以个体的安全存在为前提条件, 旨在培养个体生命安全意识、生存能力以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质、健康的心理,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的一种素质教育过程。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都是身体操作性的, 以大量的身体活动来完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只有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搞好了, 才能达到“教育一个学生, 带动一个家庭, 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体育教学是安全教育的手段、途径, 对于有效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体育课程理论来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理论的界定和诠释, 把生命安全教育理论在中学生中进行推广, 在体育健康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很有必要, 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2、建议

在体育课堂上要进行模拟演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活动性以及操作性特点, 中学生年龄大多数在12-18岁之间,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和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的过程,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机结合思想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教育过程。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剖析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开设的必要性, 为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贯彻贡献微薄之力。

安全教育课程 第10篇

经济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并没有使人们感觉到更加的安全,相反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人心惶惶,不安全的感觉与日俱增。如今,暴力犯罪、强奸、盗窃,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犯罪逐渐趋于年轻化;校园踩踏、校园火灾、实验室事故,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带来的是无限的恐惧。高校中发生的任安全事故,都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当前,安全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但如何进行安全教育,用什么形式进行教育,长期以来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理论教育的缺乏,而另一方面是技能教育的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它不仅应该包含安全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包括安全技能训练的教育,而这样的技能在高校教育中,只有体育课能够给予。

体育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国外许多国家已开展许久,例如俄罗斯的“生命安全课程”,与体育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把安全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体育课当中。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特点,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它能使人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中,武术项目本身具备了天然的安全教育属性,多样的防身自卫方法,丰富的基本功动作练习都能与安全技能所需要的能力很好的融合。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国内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的文献资料。广泛收集与阅读研究高校有关方面的教学文件。

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封闭和开发两种形式的问卷,对教学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放问卷是以作业形式完成的。

2.3 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武术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访谈和座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长期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武术为了摆脱缺乏攻防、内容繁杂、难教难记的三座大山,一直努力的挣扎着。武术课程不断改革,但大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跟不上教学改革的形势,停留在旧的教育观念中,一直沿用旧的教材、教法,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和学的关系得不到理想的协调,始终逃不出“疲软”怪圈。长期的武术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上世纪末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在“唯套路”的发展道路上,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身体练习长期以来被忽视。

3.2 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武术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

自20世纪60年代武术被纳入国家体育教材体系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深化,武术课程确立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武术课程及其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对武术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课程不断改革,当前的课程形式及内容,仍然难以跟得上社会及其教育的进步,武术教育改革从当初的“去繁从简”、“淡化套路、提倡技击”到如今的“弘扬传统文化”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武术教育尴尬的境地,武术课程的发展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武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提出武术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这赋予了高校武术课程新的活力。武术与安全教育的目的与手段最为接近。武术防身技能,直接应用于安全防卫,而其多种基本功动作、对练格斗动作、武术套路练习,都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使人掌握终身运用的基本生活与生存技能,在练习过程中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提高人在危机时刻的生存几率。

课程的总目标即为:(1)掌握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时刻处于警觉。(2)通过基本功练习、套路练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学会一些摔倒时的保护性动作。(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与人合作进步,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精神。(4)通过防身防卫练习,感受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心理素质和胆量。(5)让学生体会到,练习武术是为了自己和身边家人的安全,培养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3 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武术课程模式构建

武术课程的改革,如何能开拓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充分利用武术项目的功能与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优中选优。将生命安全教育与武术教学相结合,开设“安全与防卫”课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课题观察进行不断地改进。其教学内容既能发展学生的安全防卫能力、增加学生的安全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实例。

3.4“安全与防卫”课程教学模型说明

3.4.1 救护知识与应用

该部分内容以心肺复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人类猝死的情况有70%以上都发生在医院以外,如果能在救护的黄金时间4分钟以内实施心肺复苏术,猝死人员中将有35%—40%可以挽救生命,而超过8分钟,救活的概率会降至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肺复苏术就是救命术。当代大学生缺乏这些基本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的技能,还有利于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综合提高应急能力,而这些“小知识”在关键时刻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大作用。

3.4.2 团结建设与逃生

良好的团队合作、听从指挥以及在紧急状况下保持冷静的思维能力与判断力,在避险与紧急救援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教学,通过灾害模拟、体育游戏等形式,设计的游戏以团队形式完成,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结合一些逃生动作和情景进行练习。包括一些武术游戏,比如:“攻城”,在一块小的游戏场地中,两队学生相互较力,利用推、拉、拽等动作完成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拥挤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没有足够冷静的头脑去判断清晰的路线、避免正面的冲突,往往会被逐出游戏,而如果是真实的灾难,被逐出的将是“生命”。游戏中出现的情况在课后小结中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让他们能有所思考,考虑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并没有冷静,并没能与人协作、并没有足够的体能逃脱、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跳跃过去,结果会怎样。

3.4.3 基本素质与技能

在拥挤的人群中如何走,用什么方法不会被挤倒,既是倒了又用怎样的动作可以增加生存机会;紧急情况下以速度极限进行逃生的奔跑,距离极限的耐力奔跑;晃动中良好的平衡能力、在复杂的人群中左右躲闪行走避免冲撞、被绊倒或受到外力撞击能安全落地保护自己的能力等等。这些是人们需要的最基本的安全技能,在武术基本动作跌、扑、滚、翻,腾空、跳跃等多种动作的练习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

3.4.4 防卫知识与技能

各类暴力和伤害事件究其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当事当事者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手无缚鸡之力”面对伤害不知所措。加强防身防卫技能教育,是当前安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防卫技能的教学结合现实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安全的智慧让自己避免冲突和暴力的发生。防止冲突与暴力发生的安全智慧告诉我们,预防暴力犯罪要牢固树立自卫防身的意识与警觉性。而当所有的安全智慧的方法失效时,这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正当防卫能力作为保护自己的最后武器。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武术防卫动作“两拳、两腿、两摔、两拿”已成为安全与防卫课的经典教学内容,它精简了传统武术中简单、易学又非常实用的招式和动作,其锻炼效果好、实用性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4.5 攻防套路与练习

武术套路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长期发展的过冲中却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围绕这一现象的研究在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

在课程实践中,安全与防卫课的套路教学,突破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从身体武器教学入手,让学生掌握在遭遇暴力袭击时保护自己的身体武器——头、肩、肘、手、腿、膝、胯等。将拳打、脚踢、顶膝、头撞、肘打、拿、摔等动作结合防身自卫动作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众多的攻防元素任意组合创编成一个小套路,根据编排、表现性、实用性、动作规格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

通过小组练习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用6个学时的时间能够保证学生学会并独自完成练习。进行新套路的创编,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学生很喜爱套路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防身自卫动作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还应强化实践操作。在套路的创编和练习,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严格要求学生的姿态。因为,当下青少年一代,耸肩、塌腰、驼背等姿态不良的现象普通,而良好的站姿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大、挺拔,较为不易成为歹徒眼中的“软柿子”。

3.5 课程实践

在课程的时间过程中,对上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并以作业的形式设置开放问题。近9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计的内容丰富、合理。52%的学生喜欢防卫内容,认为防卫内容实用性强,教学形式有趣。以“安全与防卫”课学习感受为题目,几乎90%的学生总结超过1000字,内容包含期望在课上获得哪些知识、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对课程的建议等。实验“安全与防卫”课程主要有以下优势:(1)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开放,更容易激起学生兴趣。(2)从自身安全出发,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急救、防卫、身体素质等技能实用性强,学生参与运动更加积极主动。(3)转变武术套路教学的目的,以锻炼学生精神、气势,提高技能为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4)试验教材更适用于教师教学,教学内容不必死记硬背,不必局限一个套路。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模块中选择不同的内容。

4 结语

创新既是生产力,观念决定行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产生过很多怀疑。但正是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空白,不得不将安全教育坚持贯彻到底。武术作为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本身特点和功能具备了实施安全教育的天然条件,武术必须也应该为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做出贡献,为建设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季建成.大学生安全教育——正当防卫与自护自救训练[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2]唐宏贵,李双成,黄靖,孙计金.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4(11).

[3]季建成,张英英.普通高校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

幼儿园安全教育园本课程构建之初探 第11篇

摘要: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永恒的主题,形成一套具有安全教育特色、结构完整、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迫切需要。“幼儿园安全教育园本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从现状调查入手,找准课程设置的基点;通过理性思考,规划课程研究思路和目标;通过积极行动,推进园本课程的家园共建。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46-03

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也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教育问题。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需要园所、教师和家长的特殊照顾。《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幼儿的安全问题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本园实际来看,虽然幼儿园一直重视安全工作,有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多次被评为市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但在教学实践中安全教育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没有与现行的主题教育课程相衔接和融合,形式较为单一,幼儿体验性、游戏性安全教育活动欠缺。因此,形成一套具有安全教育特色、结构完整、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是本园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迫切需要。基于以上思考,我园将安全教育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切入口,通过课程建设将安全教育落实到幼儿各项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现状调查,找准课程设置的基点

为了解本园安全教育现状,明确课程构建的方向与重点,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安全教育教师问卷、幼儿问卷、家长问卷进行调查。

我们分别抽取小、中、大班不同班级的幼儿、教师、幼儿家长进行有关安全教育内容与开展方面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47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530分,问卷有效率为91.3℅。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深入地了解了本园安全教育现状:缺少系统的、园本化的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缺乏科学规范的实施;安全教育形式不够活泼生动;安全教育内容有待完善丰富;教师与家长的安全教育知识与技能有待提高,需要更好地利用家园共育途径开展安全教育。

二、理性思考,规划课程研究思路和目标

(一)规划课程研究思路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专家的引领及教师的努力下,我园形成了安全教育园本构建思路框架(见下表)。

(二)明确课程构建目标

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为此,幼儿园确定了研究目标:①通过研究,形成一套目标明确,系统性、操作性强的园本课程和教材;②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③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安全教育体系和具有安全意识的校园文化。

三、积极行动,推进园本课程的构建

(一)重视幼儿发展,营造安全教育环境

著名教育家内德勒、布罗菲和古德为幼儿园环境建设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就提到,要达成积极的情绪氛围、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等目标。因而,对于幼儿的物质环境,我们应该精心创设,以期达到教育环境的生动、形象、直观,让幼儿既可以获得直观经验又能得到综合性教育。除了在幼儿园室外大环境和室内小环境上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育人环境,我们还要在一日的各项活动中注重环境的创设,注意生活中安全的教育。

1.一日活动中的安全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了“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即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管是集体活动、区域游戏活动,还是喝水、洗手等生活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幼儿一日生活蕴含着安全教育的契机,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我园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安全常规细则要求》,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随机进行安全教育。

2.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月”活动

在研究中,我园还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或园内实际情况,围绕安全教育制定并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月”活动,如日常生活安全教育月活动,体育运动安全月活动,幼儿自我保护安全教育月活动,消防安全教育月活动,幼儿交通安全教育月活动,防触电、防溺水教育月活动等等。每次开展的活动都有一个重点,如在“消防安全教育月主题活动”中,可以围绕消防教育主题策划一个幼儿进社区的活动内容——走进消防队、请专家做消防知识安全讲座、灭火器的使用及演练、安全主题墙创设等等一系列主题月活动,由课题相关负责人进行当月活动策划,组织开展活动,并做好相关活动记录和活动评价。

(二)指导教师实施,丰富安全教育园本课程

1.贴近生活,挖掘安全教育资源

(1)教学主题,挖掘资源

安全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很广,但是我园使用的教材中健康、社会领域涉及安全教育的内容较少,缺少系统性,往往又与主题教学脱离。为此,我们课题组从所用教材的各个主题中挖掘安全教育内容,形成与主题相融合的安全教育系列课程。如中班教学主题“相亲相爱”的一节音乐活动“小乌鸦爱妈妈”,本节音乐活动目标是通过歌曲的练唱,理解歌词内容,从中培养孩子爱妈妈的情感。课题组老师在音乐活动后扩展延伸了一节自我保护安全教育活动“小乌鸦找食物”,教育幼儿不要随意相信陌生人的话,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顺利完成任务。在开展主题教育的基础上,我们挖掘适合幼儿的、涉及安全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这样既体现了主题教育与安全教育的融合,又符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多领域相互渗透的原则。

(2)贴近生活,生成资源

首先,根据生活中的四季,针对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特征,灵活地生成课程。如春天,万物复苏,孩子外出活动增多,可生成幼儿户外活动安全教育;夏天气温较高,冰凉美味的冷饮会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良好饮食行为和习惯培养需要我们关注;秋天气候干燥,要注意防火安全教育;冬天,冰雪天交通不便,可生成交通安全教育等等。endprint

其次,可以根据幼儿园自身条件开发安全教育课程。本园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幼儿园,地处交通复杂、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旁。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陆续开展了过马路、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系列活动。

同时,还可从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和幼儿的偶发行为入手,捕捉教育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随机地生成安全教育课程,帮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获得经验,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提高。

2.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1)组织趣味游戏,加强安全训练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既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对于幼儿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并有效地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才能让幼儿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并学到各项安全自护技能。如生活与健康课程“你知道怎么办吗?”,老师创设这样一些表演情景:“你一个人在家,有个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如果你的手划破了怎么办?”……启发幼儿思考,得出各种自救自护的方法;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培养幼儿勇敢、机智的品质。

(2)开展模拟演练,提升学习技能

我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演练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安全意识,并习得自我防护的技能。如开展“地震逃生”、“逃离火灾”等演练活动,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方式方法,学会保护自己。

(3)进行随机教育,重视日常渗透

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也不容我们忽视,教师以偶发事件为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如:有些幼儿乘着老师不注意去水龙头处接冷水喝,教师就可以以“喝生水会生病”为主题开展生活与健康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喝冷水的危害。这种随时随地的安全教育不仅提升了保教质量,而且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幼儿园里每一个环节都是教育的好时机,只要教师及园内其他工作人员会发现、勤思考,就能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增强家长安全教育意识,实现课程构建家园同步

幼儿园内的安全教育仅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家长在幼儿的教育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搭建好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不断对幼儿进行安全强化教育,才能实现课程建构家园同步的研究目标。

1.丰富安全信息平台

幼儿园可在宣传栏开辟一块安全教育专栏,及时告知近期安全注意事项等,同时家长也可从班级博客、QQ群、微信等信息平台获取安全育儿常识,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

2.参与安全环境创设

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班级、园所的安全教育环境创设,让环境成为孩子无处不在的老师,启发孩子思考,引导幼儿在环境的浸润中学习。

3.参与园所安全管理

推选家委会代表,让家长代表融入到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安全工作计划的制订、园所设施的安全检查、园内安全隐患的排查等等。

4.走进安全教育课堂

家长们身在各行各业,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做“助教”,尝试参与教育活动。如交警爸爸走进课堂,讲解交通安全、交通法规等知识,医生妈妈走进课堂,讲解安全饮食和身体保护等等,这种交流既激发了孩子对家长崇高职业的崇拜,培养了孩子爱家人的情感,也统合了各方教育资源,构建家园共育平台。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过程,我园将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思考、不断前行!

安全教育课程 第12篇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近年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大专院校异军突起,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人数逐年增多, 大学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所合格的大专院校,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决不能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怎样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 逐渐成为大专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1]调查显示:36.36%的同学有过“偶尔丢东西”的经历, 25.9%的同学表示“见过消防器材, 不会使用”, 11%的同学认为在寝室使用热得快“出了问题也能很快解决”。这些调查数据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大专院校, 但大专院校的学生在安全方面存在懈怠、侥幸的心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很多大专生存在“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 (广西大部分地区的大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 , 赶紧把专业知识学到手, 早日走上工作岗位才是上策”的心理,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 提出若干《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讲授的改进意见。

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在大专院校授课存在的不足

2.1 教学手段单一

大多数大专院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就是将课本的内容放映在PPT上, 结合一些案例简单的讲解安全知识, PPT内容丰富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是大专院校在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教学时间分配不足

“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在大专甚至本科院校,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总课时量有限,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项必修课的基础上, 《大学生安全教育》也“瓜分”本来总学时就不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块蛋糕, 就没有分到太多的授课时间, 这一特点在只有2年在校教学的大专院校显得更为突出, 由于教学时间不足, 大大限制了教学方法的运用。

2.3 教学内容深入不足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本多分为:国家、网络、心理、交通、人身、财务、消防等10~15个常见专题,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各个专题, 就需要花费至少10-15个课时。较多大专院校在权衡了思政教育的各个学科后, 最后主要削减的都是安全教育课程的时间。因此在40分钟内完成一个专题的讲解, 通常讲解完基本知识和常见案例都已接近下课, 再深入讲解预防方法则需要更多时间, 教学时间分配不足导致了教学难以深入。

2.4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起步较晚, 在各大高校的师资队伍有待改善。目前各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授课教师主要由保卫干事、辅导员、班主任组成, 拥有丰富办案经验的保卫干事大多缺乏在教学一线授课的经历, 讲课表达不清;经常召开班会接触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缺乏身边的案例, 授课缺少吸引力。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信息交换滞后也时常导致最新鲜、最贴近生活的案例没能及时传递给学生, 课程缺少类似《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成熟学科的专业带头人, 提升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素质问题亟需解决。

3 加强大专院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

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是各大专院校一个较好的选择。第二课堂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 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开阔, 是可以承载更多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阵地[2]。广泛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消防安全演习、反恐防暴演练、应急疏散演练等课外活动, 是走出“教育在课堂进行”思维定式, 解决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体会不深, 有效补充课堂讲授内容的重要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在大专院校运用得较为普遍, 师生身心互动的教学交流, 情绪高涨的教学气氛和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欢迎。但上述活动如果没有通过系统的策划和组织, 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教育第二课堂, 只是每学年例行的几次安全教育活动, 例如:学生参加完一次疏散演练, 如果现场没有老师系统的在演练前后讲解, 学生事后可能只记得跟着人群兴冲冲的在烟雾里跑了一阵, 根本不知道奔跑的注意事项和要求, 一次演练活动变成了为开展教育而专门举办的活动, 甚至在一些学生眼里成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的活动”, 演练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安全教育第二课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需要每个学院从上至下转变思维, 一是学院要转变思维, 每年应对安全教育第二课堂有统一的部署和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二是中层部门要转变思维, 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系部、保卫处等多个部门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结合大专各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教育计划, 各部门通力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只是单由1-2个部门组织一场演练就草草收场;三是教育者自身要转变思维, 将以往的“应付安全检查”的思想转变为“主动开展教育”, 身体力行, 主动示范, 耐心的开展安全教育。第二课堂能达到的最终效果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提高其安全意识。

3.2 制作视频开展专题安全教育

在大专院校现有的课堂设备中, 最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就是视频教学, 其图像、配乐、讲解往往给予学生最直接, 印象最深刻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安全教育视频, 均来源于互联网热点或由教材出版商提供, 有的视频案例不够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在观看时难以引起“共鸣”, 教育效果欠缺。

笔者提出由各高职院校结合专业实际制作贴近生活的安全教育视频, 是一种极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每个视频的长度约5分钟, 内容主要为: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实训安全、实习安全教育等, 其中前四项是属于有共性, 不分专业的“共享视频”, 最后两项为独特的, 与众不同的“独有视频”。“共享视频”主要根据各高校的建筑特点、地形、宿舍结构和防范重点现场取景录制而成, 由于各高校的地理位置、人员结构、周边环境不同, 其实每个学校的“共享视频”也是该校的独有视频。“独有视频”则根据各系的专业风险录制, 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往年路桥系学生时常在实习或工作期间死于煤气中毒或伤于工地事故, 汽车系大多为男生偶尔会发生酒驾醉驾等交通事故, 女生居多的管理系历年常有“拜金女”被骗入传销组织等。学校的各部门要善于搜集案例, 汇编成册, 精选独特拍摄成教育视频, 有了这些5分钟的小短片, 各系就可以大力开展安全教育, 教师不仅仅在安全教育的课堂上播放, 在实训课、基础课、就业指导课甚至周末班会都可以反复播放, 让影片中的几分钟“共享”和“独有”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使其有“身临其境”甚至“触目惊心”的感受, 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形能迅速想起这些反复播放过的小视频, 时刻达到提醒、警示、防范的安全教育目的。

3.3 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门课程得发展需要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带领、支撑, 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哪所高校专门配备安全教育课教师[3], 安全教育主要外请专家或民警到校讲座, 或由班主任、辅导员、保卫干事负责, 大专甚至本科院校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力量都比较薄弱。加强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

(1) 学院领导应重视师资。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研室, 指定专门负责人, 增加任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 加强学校内各部门的沟通与联动, 增加投入支持教师进行安全教育校本研究, 鼓励科研带头人组织教师申请市级、区级课题,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等, 多管齐下培养高素质的安全教育授课教师。

(2) 任课老师应转变思维。当前的安全教育任课教师主要是将课本的知识在课堂上讲解给学生, 并没有建立“可持续教育”的思维。人们常祈祷家人安康, 但安全作为陪伴人一生的事物, 在教育上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任课教师应将安全教育提到一个足够的高度, 而不是简单的讲几个消防、交通安全的案例敷衍了事。例如想方设法把“我要安全”这句话提升到与“我要赚钱”、“我要成功”等学生常见思想相等的地位, 经过教育后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想起, 让被教育者形成一种理念或思维, 逐渐的培养安全第一的理念和意识。

(3) 课程建设应结合专业特点。比起知识密集型的本科院校, 大专院校的普遍特点是重技能、重实践、重运用, 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会更多的作为一线工作者参与体力劳动, 如:同样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 本科院校的学生很可能是在室内绘制图纸、计算造价, 而大专生则可能分配在实地测量、勘探现场, 虽然待遇相近, 但大专生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危险性。因此大专院校的安全教育教师更应将专业安全研究透彻, 剖析每个专业的安全死角, 常见隐患, 积极探索符合学院专业的安全教育方法, 从专业特色入手, 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薇薇.农克锋.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传承, 2012, (22) :86-87.

[2]姜宁, 何景阳, 刘莉.论高校安全教育第二课堂建设[J].北方经贸, 2010, (11) :121-122.

上一篇:教学模式的改革下一篇:爱国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