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过程范文

2024-07-07

指导过程范文(精选12篇)

指导过程 第1篇

关键词:有序,激励,互动,实效,综合,延展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倡导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它是在教师主导下, 小组研讨、合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 还能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思维。如何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合作的过程, 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一、注重有序, 让合作过程形成序列

有一些合作学习, 表面热热闹闹, 少数的几个优生在舞台上表演, 但程式简单, 效果甚微。要改变这种情况, 必须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 把无序学习变为有序的, 变为有组织的, 有严格的分工, 这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教学中, 首先给每一个人进行角色分工, 让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 这样“人尽其职”, 自然就提高了他们参与的兴趣。使合作学习在序列中成为有本之木, 有水之源。

二、注重激励, 让合作过程情趣盎然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的激励, 可以使人不吃不喝过上一个月。在合作学习中, 运用激励性的竞争机制, 可以使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合作过程充满情趣, 学习的效果更理想。教学中通过评比“金、银、铜牌合作组”“最佳合作伙伴”等方式去激发参与热情;以组内交流、讨论, 小组间进行竞赛, 选择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收获, 向其他小组提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及时了解合作的进展, 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小组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话语虽然简单, 可效果却是奇异的。

三、注重互动, 让合作过程内涵丰富

对话与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要求课堂应当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在文本与学生, 文本与老师, 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中进行的。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教学中, 让学生充分阅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对话、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 学生再在组内进行充满智慧与思维碰撞的对话、进行一种情感与另外一种情感的交流。教师更是积极地参与到全过程中, 或引导, 或点拨, 或补充, 体现师生的合作。只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 才能丰富合作的内涵。

四、注重实效, 让合作过程智慧流淌

合作学习的低层次是表面热热闹闹, 实际收效甚微, 要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学习, 须做到“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主动探究”。没有扎实的自主学习和适度的探究活动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合作学习。课上让学生充分地自学, 读思结合, 互相交流, 使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落到实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看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过程要体现“以读为本”、重视语言的积累, 注重读写结合, 如此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五、注重综合, 让合作过程形式多样

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每位同学在本课的合作过程中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 体现以读为本;通过讲故事与角色表演, 强化语言的内化与吸收, 加强语言的积累;课后练习造句, 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每段的内容, 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读写结合, 写出自己的体会, 综合形式的立体应用, 从整体上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注重延展, 让合作过程外延广泛

主体的交往不但是师生、文本之间, 还要与父母、社会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 才能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把合作学习向课后、社会进行延伸, 不仅可以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课后与同学合作排演课本剧;如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 查找爱因斯坦及相对论的资料, 参加“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的人”的辩论赛等。他们说得生动、演得认真、辩得精彩, 体现了合作学习带给他们的收获。

主题班会指导过程—— 第2篇

高中是面临人生的又一个新考验,不管是孩子主观方面,还是客观环境和承担的学习任务,较之初中阶段学习有大幅度的变化,能适应的则前进,否则可能掉队,因此作为高一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建议杨晓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在班级里开展《初高中衔接》的主题班会。

杨老师不仅对工作积极热情,而且愿意虚心学习,在我给她建议开这个主题班会后,她在下面花了大概一周时间准备这次班会活动,并把教案及所做的PPT课件给我审阅,她主要从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初高中教学方式的变化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变化等方方面来让学生意识到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同时杨老师又从要树立高中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环境等等方面来指导学生要如何做好这个初高中的衔接。总的来说杨老师的准备是十分充分的,可以说她在下面是查阅了很多资料的。于此在这里我在肯定了杨老师做的好的方面的同时,对于不足的地方给予了建议:本节班会课形式比较单一化,中间没有穿插任何活动,似乎好像就变成了班主任的一言堂,而学生是最反感这样的班会活动的。这样的方式开展班会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于此我建议杨老师可以做如下改进: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比如在班会的开始可以让学生发言来谈谈自己这两个周来对高中生活的感觉,是否感受到什么不一样。事实上,这两周来学生确实感受到了初高中的不一样,并且这时正是他存在疑惑的时候,而此时的班会就正好能入学生的心怀。再入,即使学生此刻感觉到了的确与初中不一样,然而又想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可以解决的时候,如果继续是班主任一个人在给学生讲解应该怎么样做,应该怎么样做的话,也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的。而这时候可以请高二高三的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同龄人来交流,解决学生心理的疑惑,并以他们的经验帮助引导高一的学生如何去做好初高中的过渡,并且可以交流下学习方法等等。

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学法指导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爱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实效呢?笔者谈谈思考。

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精心选择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体育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不同,方法有异。小学体育教学应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渗透和运动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比较适合此阶段的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是新授课,教师就要更多地采用语言讲解法、动作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如果是以练习为主的课,则要更多地采用运动练习法、比赛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选择与跟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如技术、技能教学内容需要的基本方法是讲解法、直观教学法、模仿法等;而发展体能的教学内容则需要身体练习法,如情境导入法、游戏活动法、竞赛激励法等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无优劣之分,只要提高教学效率就是最好的方法。如传授一个简单的运动技能,用讲解法就比较合适,低耗高效;如果用发现法,则会造成时间浪费。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练习头上前抛实心球时,就是先讲解动作要领,然后带领学生反复进行徒手练习,再让学生站成四列持球进行反复练习。

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背景及学习风格。小学生大都喜欢游戏,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状况,精心选择能促进技能发展并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愉快的心境中通过各种快乐活动促成目标的实现。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要根据这些差异确定与其相适应的方法。比如,在比赛性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层练习;对于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学习技术时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他们,要注意分层指导或安排同伴互助学习等方法。如果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挫折,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外,男女学生在爱好和运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根据性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方式与方法,既要考虑多种方法组合得是否合理,又要考虑与学生状况是否适应,从而使教学活动形成难易交叉、繁简交叉、练习与游戏交叉、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交叉的状态,制定最佳教学流程。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按照“运动趣味性”和“负荷合理性”特点,安排体育活动

1.体现运动的趣味性

小学体育课堂要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使之享受到快乐。不管教师选择哪些内容,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程序,都要使课堂教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增进学生与体育运动的情感。为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教师应该把握好如下几点:①针对学生兴趣,确定教学内容。如,教师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因为小学体育活动内容大多来源于各种游戏,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②巧妙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接受方式和教学方法,对一些较为枯燥或技能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满足学生的需求,如田径运动等。③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特性,提高趣味性的层次,使通过学生努力获得成功后的满足,引领学生进入“快乐体育”的境地。

2.遵循运动负荷的合理性

保证学生承受安全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载体而展开的教学,身体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小学生机能活动能力的特点是,上升时间短而快,达到最高阶段的延续时间较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量的能力较低。根据小学身体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负荷量和强度;其次,不管学生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设计运动负荷。如在一堂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不宜安排负荷过大的内容,在课的基本部分阶段要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安排适宜的负荷,这样才能确保锻炼效果,不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害。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是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思维方法。体育教学跟其他学科一样离不开学法指导。体育学法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技术动作,比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某一动作要领时,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给学生看,再让学生看分解动作;上下肢都参与运动时,先让学生看上肢动作,再看下肢动作。通过观察与尝试训练,学生逐步体会和掌握技术动作的内容、方向、幅度、力量等要素。二是指导训练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提高训练质量,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动作技术,如动作要领、用力顺序及易犯错误等。三是指导学生对动作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评价自己或同伴的练习效果,说明学生有了一定的悟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当然,教师要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对同伴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通过动作的正误对比,指导学生区分动作技术是否规范,逐步培养学生评价技术动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国.浅谈学校体育如何渗透终身体育思想[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9.

资料类习作的过程性指导策略 第4篇

1.资料的取舍。资料不能是胡乱地堆砌, 在写作前要明确写作意图和读者意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首先要做好资料的取舍, 必须选取与写作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典型性材料;选取具有真实性的材料;选取新鲜、活泼、独特、使人耳目一新的材料。

2.资料的组合。资料的组合力求能凸现文章的主旨, 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如《世界末日会来吗?》一文, 选取玛雅人和科研人员的资料, 是为了从谣言出处和谣言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反驳, 逐步证明没有世界末日一说。

指导青年教师过程性材料 第5篇

寿县茶庵镇谢埠小学

张云好

何文青是我校申请招聘的特岗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教师的行业还较陌生,没有教学经验。如教材的驾驭、课堂的调控、学生的管理、教学流程的设计等都存在不足。根据学校安排,我负责何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指导帮助工作,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指导培养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练好基本功,提升教学水平。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课前钻研教材尤为重要。领会新课标,学习新理念是备好课的第一步。我和何老师结合教材内容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知识,设计好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①教材分析。教师在熟读教材、精通教材的基础上,让教材走进心中,达到人本合一,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较好地预设课堂。我和何老师有时为上好一节课,反复钻研教材,有时需查阅大量资料,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习的主体是一些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有所差异。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堂环节,采用适当教学手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好高骛远,一味追求“时尚”。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具体内容,表述要明确。③教学重难点与关键不 可少。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对教师和学生教、学成败的最起码要求。教、学具的准备应根据课的内容分别对待,不一味强求。④教学过程是备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取决于教者对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取决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由兴趣导入到新知探索,从理解巩固到新知运用及教学效果的反馈,无不体现教师的用心与付出。⑤课后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安静下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足够的尊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小何老师聪明好学,很快在备课上不仅掌握了备课环节,而且备出的课质量很高。

2、精心准备上好课。“上好课”不等同“能上课”,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教师具备多种教学技能。①学会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和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他们发现、思考、理解、把握所要学习的新知。情境设计要有情节性,生活性,富于挑战性。表现为语言描述、实物演示、图画观看、音乐渲染和多媒体运用等。②活动创设与组织技能。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对活动环节进行质疑,提 出问题,提示矛盾,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预设在活动中质疑、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如何交往对话。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对话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方式。教学中不是教师“一言堂”了,是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与教师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围绕学习目标整体性设计提问,注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循循善诱,让师生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新的学习任务。④多媒体使用技能。对年青教师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不成问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大有意义。我们要学习简单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大胆尝试,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为此,我们常常一起制作课件,何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出色。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俩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两学期我共听何文青老师12节课,指导他如何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作业批改。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认为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有效的作业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①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评语书写要工整,评价要恰当。②教师对学生作业要严格管理。对作业马虎拖拉、缺交等现象要及时批 评教育,做错的要更正。③作业批改要及时。④教师可准备“作业批改”摘记本,做好作业批改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⑤作业讲评要鼓励先进,启发和帮助后进,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⑥作业批改少些“×’,多给点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在作业批改上,何老师付出了大量时间,做到精批细改,反馈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

4、学业评价。学业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与条件。着眼于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而和谐地有效发展。①有效评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找出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到达成功,获得发展。②有效评价是激励学生的动力。在学业评价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然后给予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业评价成为解放学生的起点,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信心,得到全面健康,有个性,主动地发展。③用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过去的评价是教师说了算,以分数定胜负,在评价上容易出现错误,而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更能使学生进步。分数不在是衡量学生唯一的尺子,学生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同样是好学生。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数,总结学习方法,不断进步。分数不是衡量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也不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鼓励学生调整好心态,搞好下一阶段学习。

二、积极教研,提升专业发展。教学离不开教研。校本教研,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走符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开展适合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每位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学校始终坚持校本研讨,每周五业务学习,集中备课,让第一个老师上汇报课、公开课,并做好教学诊断与评议。特别是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教学研讨中来,以教研促进教。在我的帮助下,何文青老师每学期都上公开课,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了镇、县优质课大赛,并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

基于过程化指导的中学作文教学 第6篇

一、写作前

审题就是对给出的作文题目和作文材料作细致的分析,判断出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方向、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准确的审清题意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一旦审题出现错误,偏题跑题就随之而来,所以审题是首要的一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立意主要是根据题目或话题的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立意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如果说审题是检测一个人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那么立意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筛选、排列、对比、推理能力,如果作文能够做到“欲人之欲言,发人之未发”,那必然是新颖而出彩的。审题立意作为写作的核心,通常是被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过程进行训练的。因为作文题目、话题越来越呈现开放性的趋势。那么如何正确的审题呢?教师在作文教学训练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础的审题方法,如:抓重点字词法、多角度分析法、对比法、因果溯源法、逆向分析法等。

如扬州中学某次月考材料作文: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根据以上材料,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首先是题目确定了,再次文体是议论文也是确定的,降低了学生的难度,那么就要想想如何分析这则材料了。简单一点可以找关键字词,一是转折连词“然而”,说明后面要讲的吸收是重点,再看标题“和”字说明什么,这是一个论述两者关系的连词,再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中心是论述要想给予必先吸收,吸收是给予的基础。

再如命题作文《弄斧就要到班门》,我们也可以套用重点字词法,先找重点的字词是“就要”,然后追问为什么就要?不要会有什么后果?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更有说服力,这就是多种审题方法的结合。

在分析了材料内容,明确了中心论点以后,就要注意选材来支持中心论点,这也是议论文的重点。举例论证,并且例子要具有典型性,有的同学习惯用自己身边的事情来举例子,这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不能很好的证明观点。为什么很多学生写的文章“假大空”,例子来来去去就那么三五个,陈芝麻烂谷子,缺乏新意,让人看了昏昏欲睡。香港的《学习重点》中提到的有关写作策略的内容包括“联系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以构思写作内容”、“多读多听、多观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利用字典辞书、百科全书以协助写作”、“透过各种途径(如书籍、报刊、互联网、音像资料)搜集写作材料”等。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阅读获得,二是生活经验。阅读对于写文章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但凡写出优秀文章的人,必定是博览群书,善读、爱读之人。通过阅读吸收了一定的量,自然会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从模仿借鉴到自成一体。教师要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教会学生方法,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好书是个什么概念呢?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向大家推荐一些书单,也可以学生自推,由教师把关,这样学生既可以看书获取知识,又可以私下交流或者在课堂上交流,这些都是将知识内化吸收的好途径。

二、写作中

如果前期准备做得充分,学生“胸中有丘壑”,自是“下笔如有神”,教师在学生落笔环节,要强调什么,自然是时间问题。考纲中明确规定,高考作文要在一小时内写出七八百字的文章,中考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六百字的文章。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思维的速度,写字的速度,应变的能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格外刻意训练学生。文章不仅讲究词章的应用,更讲究一气呵成,文脉贯通,如果学生写写停停,不仅不利于文章的整体感,而且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长此以往,在应对考场作文的时候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精神紧张等问题。

写作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作一个良好、安静的思考环境,不是说教师在这期间就可以放松自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对于此次材料或者题目有没有思考,有没有想法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写作期间的神情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喜上眉梢,表示他对该话题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的学生抓耳挠腮,坐立不安,表示他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写不下去;有的学生边写边停,说明思路不流畅……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教师可以在不打扰和影响其思考的前提下,去学生中间了解一下存在的问题,是立意不明确,还是选材问题抑或是构思不完整。根据这些结果,教师在后期工作中也好有针对性的提出良策,在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哪个环节应该多花时间指导。

三、写作后

传统的作文修改赏析被看成是教师的事情,全班四五十个人一齐上交作文,让教师来点评、修改。首先,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其次,教师也不是“万事通”,有学生提交的作文是自己改编的小说、改编的漫画、书写的诗歌,思想开明的老师会持鼓励态度,但是有些顽固派教师,以应试教育的眼光看直接抹杀了这些学生的创作意识。因此,作文质量的高低不应该是教师的一家之言,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机会去接触别的同学的文章,或取经,或扬长避短。笔者鼓励一篇文章完成以后,学生先检查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典故和成语使用是否正确,这也是完善自己写文章基础能力的一个方式;最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共同忽略的是标点符号的运用,最好拿出工具书,一一对照,纠正自己日常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在修改符号的使用上也要力求正确。写好一篇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立刻上交给教师打分,写文章若无法悦己,怎能悦人。

学生在自己修改了文章之后,可以几个人一个小组,互相修改。一是可以检查自己没有察觉的小错误,二是几个人交流一下,可以看到大家都用的什么例子,跟自己是否雷同,如果雷同说明自己不够新颖,可以再改进,正好也是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能够知道还有哪些自己不知道的案例可以借鉴,日后写文章也好将案例拓宽开去。

作文占据着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因为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所以学生对此容易失去信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建立起能够写好作文的信心,借助每一次作文训练将指导方法融入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进步,在心理上攻克作文这个难关。

本文为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追求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化》(项目编号:x2015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写作教学:过程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11).

[2]刘天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J].中学语文,2008,(1).

[3]李真,刘春梅.高中学生作文审题立意发散思维的培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朱纬辉.中学作文全程指导“八环十六法”析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浅谈释义法指导下口译过程 第7篇

关键词:释义法,口译,释意派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政治往来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沟通也越来越多,对翻译员的需求量也在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翻译也形成了一种职业。在各种大中小型的国际会议中,翻译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到一个单词,一个数字,大到一句话一份文件,如果译文不准确的话,都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所以这就对翻译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单单将源语的意思译出来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将源语的意图表述清楚,想要做到精益求精,理论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2.法国释意理论的主要内容

释意理论的两个重要人物分别是塞莱斯科维奇和勒带雷,他们认为翻译更确切的说交际与释意理论,是口译的理论指导。他们认为翻译的真正目的在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换与传达,而不能仅仅将源语的单词句子段落逐一的转换成目的语这么简单而已。所以说,翻译的目的在于借助语言的功能来表达共通的思想和达到共通的结果。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维差,地域文化差异都很大,所以这对译员来说,就存在着很多要求,除了专业领域的要求以外,还要有足够的各国的百科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才能够支撑起强大的翻译功底。

释意理论注重的是口译的过程,他们几乎认为释意理论讲的就是口译过程的研究。“他们认为,口译的最基本过程不是语言的翻译,而是对意义的理解和表述,口译不是一个直线型的翻译转换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理解和再表述的过程。”(Baker 2004113)释意理论认为口译员将某种源语转换为目的语的这个过程一共分为三个步骤:1对源语的理解,2脱离语言外壳,3信息重组后译语的表达。第一个步骤可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当源语输出者开始传出语言信息后就会立即消失,所以应立即被口译员接受进大脑当中进行转换,通过分析和理解,思考源语所表达的内容,掌握语言信号所传达的意义。

第二步脱掉源语的语言外壳,意思是不能陷入进源语词语的限制中,要以最快的速度忘掉源语的语言符号,仅记住语言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和思想情感。有时候仅片面的储存语言符号会对说话人的意思的理解产生干扰。塞莱斯科维奇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给你一片几百字的文章要你背诵,你会觉得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但如果给你一则故事或者是一个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看过之后,要求你简述故事内容,你无需背诵就轻而易举的讲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几百字的文章相对于两个小时的电影来说是比较短的,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因为在记忆的方法中包含了两种方法,一个是文字记忆法,另一个是内容记忆法。相比较而言,内容记忆法是既有趣又能轻易让人记忆的方法。这个例子就很生动形象的解释了为什么要在听过源语输出的字符后以最快的速度脱离掉源语的外壳,仅记住源语表达的意义。第三个步骤,用自己大脑内存语言符号迅速将语言重组然后用目的语语言符号造出句子,并且需要满足最基本的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完整无缺地表达出源语输出者的思想意图,二是让听众能易于理解。

在如今的各种会议中,很多人喜欢引用古训,诗歌一类的简短性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比如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经常引用诗歌,如果单凭基础的口译功底是不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中文诗歌的深刻含义的,这就需要口译员具有相当高的双语能力。

在2009年3月13日温家宝在答记者招待会时面对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所面对的危机时说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水道,看上去好像无路可走了。突然,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小村庄。比喻人在遇到困境非常窘迫时,突然发现希望和解决的办法就在前方。所以如果口译员直接将山,水,花,柳等直译出来,很难让人理解温总理的意思。这就需要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脱离掉源语的外壳,将这句话的中心思想表述出来即可。此处,口译员将诗句译为“at the end of the day,we will see the end of the tunnel”很明显,口译员经过处理后的句子很容易让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听众明白温总理的易图,不会产生误会。再举一例,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召开记者招待会时发表讲话,期间说道这样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人士屈原的《离骚》,直译为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表达作者为追求国家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不悔的忠贞情怀,后来的人们一般在表达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候经常引用这一名句来表达心志。在汉字中表示“多”的意思,可以说成“三”“九”,所以如果口译员直接将三,九翻译成three和nine,那么意思就与古诗中的意思大相径庭。口译员将此文译为“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the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even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很明显口译员没有将“九死”译为“nine death”而是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译为“a thousand deaths”,这也是很明显的脱离源语外壳的翻译方法,很好的阐释源语的意图,更让听众很好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终上所述,口译的过程即释意的过程,所以要想更好的将源语翻译出来,必须要对释意理论有更彻底更透彻的理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释意理论的精髓,在复杂的口译过程中应对如流。

参考文献

[1]塞莱斯科维奇.口笔译概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勒带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

指导过程 第8篇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

研究性学习说到底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时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 使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法,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 并使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内化。具体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 提出明确的目标。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能够明确、恰当地确定各科的学习目标;能够掌握各科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能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 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二) 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意识。

在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和调整。有的让学生记“题集”, 有的让学生写学习日记, 有的定期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与反思, 及时纠正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改正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二、良好的课堂氛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一)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 要引导学生修改、完善, 使每位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教师还应该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学生年龄尚小, 经历甚少, 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 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 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不反对猜测, 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二) 营造讨论的气氛

讨论是创造的“催化剂”,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 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在《溶解度》这一节教学中, 就可以选让学生分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问题①如何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②如何比较溶解能力大小;③如何使不能溶解掉的溶质继续溶解掉等,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使智力从“常态”跃进到“激发态”, 由此进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通过讨论, 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能力增强、个性优化, 使学习的认识、技能.和情感目标均衡发展, 并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对待他人。

三、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取得成功的“桥梁”和“中介”

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而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和思考时间;允许学生自由发问, 允许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验过程或结果进行充分的评价。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 借助多媒体、实物投影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五、精心策划课后练习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延续

指导过程 第9篇

概念是所有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反应以及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表征。实践证明,概念学习对于幼儿获得学习技能、掌握认知策略以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学龄前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他们对概念的掌握大多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具体事物而来。因此,他们经常把事物的表面特征与本质特征混为一谈,由此可见,幼儿概念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日常的具体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所以分析幼儿概念学习的过程机制,包括概念的获得和应用,并对其概念的学习进行相应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的获得

概念的获得,并不是掌握事物的某种具体特征,而是某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因此,概念的获得是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并理解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存在多对一的关系。幼儿获得概念包括概念的形成和同化这两种途径。

1. 概念的形成

概念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幼儿很早就形成概念帮助其理解世界。比如,婴儿期的幼儿就已经开始掌握名称概念。很多心理学家都研究过概念的形成机理,最具代表性的是赫尔的联结理论和罗希的典型例证理论。联结理论认为,概念的形成是在幼儿的反应与事物的共有属性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结;而典型例证理论则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为幼儿呈现事物的关键特征,即提供原型。

2. 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通过运用幼儿原有的具体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告知幼儿概念的关键特征。例如,幼儿在学习“长方形”这一概念时,教师直接告诉他们长方形的定义:“长方形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在此过程中,幼儿首先要接受新的概念(长方形),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四边形)联系起来,再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四边形)中;其次,幼儿要精确分化、区别新的概念和原有的有关概念(如正方形、四边形等);最后,幼儿还要把一般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有关概念相融合,构成一个整体结构,以便记忆和运用。

上述概念的同化过程表明,在运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概念同化的过程中,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建构者,他们必须积极认知,而非被动接受。

三、概念的运用

概念一旦获得,就可以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对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已经获得的概念可以在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加以运用,帮助幼儿获得知觉概念及意义概念。

1. 在知觉水平上:从知觉到概念

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获得一类事物的概念之后,当再遇到这类事物的具体例子时,就能把它纳入原有的知觉类型中。比如,把鸭子也看作是鸟类的一种,这样便从知觉上理解了鸟类。因此,以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原有概念,实际上就是知觉的分类。另外,对于已经获得的概念,当它在新的情境中出现时,幼儿会简化一系列认知过程,将其内化,并在知觉上直接发现它们的意义。

2. 在思维水平上:建立等级的分布

在接受学习中,将新的具体事例归于更高层级的原有概念中去,属于概念在思维水平上的运用;在发现学习中,也需要概念在思维水平上的运用。

四、促进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策略

概念的学习,可以将知识简化,也可以将知识扩充,更能将知识传递,使许多片断的经验成为相互连结的有用知识。学习概念是幼儿获得基本认知、习得规则、解决问题的基柢。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概念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促进幼儿概念学习方式的形成

概念形成是幼儿概念获得的主要形式。幼儿在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中,不断受到新鲜刺激,逐渐形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概念。然后,再以获得的具体概念为基础,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从而逐渐获得更大数量、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概念,最终实现概念获得。

(1)选择恰当、关键的原型。在幼儿有了一定具体概念的基础上,应当为他们呈现恰当的概念学习范例,并精心挑选概念的第一个正例,即“原型”。比如,在向幼儿介绍“水果”这一概念时,就可以用苹果作为原型进行介绍,“水果是指多汁且大多数有甜味的植物的果实,一般可以即食。”事实证明,建立原型有利于帮助幼儿对所知觉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有意义地分析、归纳和推理,形成内部表征,从而习得概念。

(2)提供多样、适量的范例。研究表明,使用多种感知器官比使用单一的感知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在幼儿获得某一概念的原型后,教师应以言语、听觉、视觉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呈现与原型相匹配的例子,以激发其多种感官参与到概念学习中去。同时,还应给予幼儿恰当、适量的例子进行变式练习。所谓变式,即“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和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以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由此,通过越来越复杂的变式加工练习增强例子的复杂性,以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关键特征。这种全方位的训练为幼儿呈现的是完整的理解,契合了幼儿整合教育的理念。幼儿概念学习“所达到的水平不仅与加工学习的全面性有关,而且与是否进行多种互逆加工学习有关。”因此,在提供大量的相关范例(即正例)的同时,也应给予一定的反例,以使幼儿对某一概念的学习实现更加深入、明晰的理解,使之从差异的对比中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

2. 幼儿概念学习内容的组块化

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知识经验的零散分布,不具有整合性。因此,帮助幼儿将概念组块化,形成概念结构图或关系图,可以简化概念学习的认知过程,扩充概念学习的认知范畴,还能发展幼儿的归纳、推理能力,使众多片断的经验成为相互连结的知识,并有效组织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帮助幼儿习得更长链接的记忆。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幼儿获得有关概念组块化的认知方式,初步学习一些简单、粗浅的元认知策略,如记忆术、概念图等,为以后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3. 促进幼儿概念学习结果的转化

布鲁纳认为,在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个体只知道某些事物属于某一类别,而达不到对某一概念的共同特征进行准确揭示的水平。因此,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概念和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而形成的科学概念是不同的,或者说幼儿已有的日常概念只是一些前概念。West和Pines曾提出一个关于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在教学中的隐喻,该隐喻包括两根茎:一根由下不断向上长,代表日常概念(前概念);一根自上往下长,代表科学概念。在教学的影响下,两根茎不断接近并合并、整合,最终走向同一,而这正是儿童概念理解、发展的过程。

(1)吸收、转化前科学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幼儿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其概念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幼儿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将原有经验组织、构建成自己的图式。因此,应当考虑幼儿接受教育之前的前科学概念,并利用幼儿自己主动建构的概念图式帮助他们回忆先行知识。

(2)促进转变错误概念。概念学习不仅包括掌握正确、科学的概念,还包括转变错误、不科学的概念。“人们在学习众多具体概念之后,往往由于提取线索的单一性而出现歧义,表现出知觉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幼儿的概念是在其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知识经验少,他们很容易将概念窄化或泛化,最终形成错误概念。而一旦错误概念形成,不经教育或者出现认知冲突困难就很难转变,因此,有必要对幼儿的错误概念进行恰当的系统教育。

比如,大班下学期的幼儿还不能完全掌握数量守恒规律,对此,教师就可以为幼儿创设实验场景,引导他们切身感受守恒规律。首先,放置同等数量但间隙不同的珠子,并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比较两排珠子的数量。其次,要求幼儿尝试自己动手,一一对应地数两排珠子的数量,幼儿就会发现珠子的数量是相同的。然后,教师再针对幼儿猜测与实际数出来答案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解释,以帮助幼儿转变认知上的错误概念。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再多次给予幼儿不同的材料(如:塑料片)进行同样的实验,最终使他们牢固掌握数量守恒这一概念。

指导过程 第10篇

一、撰写“同题”, 比较优劣

英语书面表达是思维认知和知识积累的有机融合, 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生成能力水平。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来探寻彼此之间的优劣,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 更能够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撰写相同题目的书面表达, 能够给学生提供可实践运用的机会, 让他们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布置同题书面表达中, 应根据单元整体学习内容以及阅读学习来提前布置, 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能预先撰写;建议学生能每周至少写2篇同题书面表达, 帮助学生常态化训练;注意和课程中的表达内容比较, 引导学生在自我评阅的过程中深化认知感悟。撰写同题书面表达能使得学生全面掌握书面表达技巧和写作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同题书面表达中, 应突出思维策略的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来找出文本中的精彩点睛之处, 鼓励他们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通过撰写同题书面表达, 能让学生在相互鉴别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技能。例如, 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5Films的Reading A“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之前, 教师不妨布置题目为“My favourite film star”的书面表达题目, 要求学生在学习阅读之前能够完成。待学习完毕该阅读文章后, 可建议学生将自己的书面表达和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比较, 建议他们从“How to express the film star?”来调整优化, 提高写作效果。

二、改写“课文”, 深化感知

英语阅读是学生学习临摹书面表达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围绕阅读表达内容来做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深化理解文本学习内容, 还能够让学生在不断感知运用中提高写作技巧。改写课文, 其实也是训练写作教学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涌现, 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学习和运用书面表达, 增强理解感知。

在教学中, 根据阅读学习内容, 可建议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做适当的调整, 鼓励学生在阅读理解中, 运用不同的方式来优化表达, 以加深理解感悟。可运用缩写形式来概括文章、表达主题大意,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信息筛选和优化组合能力;运用改写形式来改变表达思维和情节, 鼓励学生融入更多的自我创新思维;运用续写形式来对课文的故事予以继续延伸, 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更为开阔和丰富;运用扩写形式来增加课文的表达素材内容, 让学生能够有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素材。

以这样的形式来优化写作, 能更好提高学生的语言整体运用能力。例如, 在8B Unit 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阅读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运用缩写的形式围绕“The ORBIS doctor”来表达文章的主题;运用扩写的形式, 就“How to take part in ORBIS?”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运用续写形式针对表达内容进行写作。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将学生的阅读理解转化为实践运用, 将学生的自我认知感悟转化为书面表达的内在升华要求,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感官, 激活认知感悟。

三、讨论“表达”, 优化结构

英语课堂的讨论交流是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感知和综合运用。将书面表达内容融入探讨过程, 能够让学生在明确相应的表达思维基础上, 更好地优化写作结构。在讨论中, 建议学生围绕文章表达主题和语句组织来阐述自己的理解感知, 不断充实书面表达内容。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书面表达思维不断丰富和拓展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中, 注意突出写作的表达要点, 建议学生能够进行主旨和结构探讨写作的组织策略运用。引导学生讨论写作的设想, 特别是针对写作要旨, 列出相应的表达要点和主要语句, 以帮助他们建构主体合理和清晰的文章结构;组织学生表达主要内容, 尝试运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形成多元化的认知感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书面表达的结构安排, 针对各自不同的写作结构来相互补充和运用。通过这样的讨论, 使得学生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更能够相互学习和运用, 能帮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及时矫正自己的表达不足, 优化写作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 可结合学生的不同表达风格, 注重引入争辩方式, 让学生能够形成更为丰富的写作思维。例如, 在一篇题目为“I want to go to...”的书面表达中, 不妨建议学生在阅读感知8B 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Welcome to Hong Kong”基础上, 建议学生围绕“Where do you want to go?”“What did you get from the place?”“Why do you want to go?”等等来相互讨论交流, 以形成一定的整体认知感悟印象。同时, 建议学生列出各自的写作提纲, 围绕提纲来相互表达, 充实完善写作内容。

四、组织“互评”, 提升技能

写作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多让学生来相互评价,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书面表达作品有更多学习借鉴的机会, 还能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写作策略方法, 活学活用。

教师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各自的写作内容进行比较, 特别是对语句表达结构、语法、拼写错误、大小写、标点符号等深入思考交流, 引导他们相互讨论;建议学生根据讨论来反复修改, 逐步完善写作思维方式和结构, 提升整体运用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在评阅中的情况, 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一一予以点拨和指导, 对表现优秀的习作予以欣赏指导。通过这样的互评和反复修改, 不仅能够升华写作学习过程, 还能够让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写作技能水平。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应注意互评小组的合理搭配, 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发言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找出写作的技巧和发现的方法, 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

在组织学生互评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列出二次写作修改的内容, 让学生能够围绕评价来有针对性地修补完善。在修补完善的过程中, 一方面, 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写作表达意愿, 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写作认知思维, 以体现独立原创的精神;另一方面, 在二次修改完善后, 可结合写作表达内容要求, 抽选较为优秀的习作来进行点评, 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这样的评价运用, 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水平, 增强他们英语书面表达的激情。

总之, 建立在活化课程资源基础上的写作教学策略运用, 能在帮助学生开阔知识思维和视野的前提下, 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从文本资源中探寻写作教学方法, 能让学生在熟悉的资源素材中更好地调整写作思维, 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地道性。

摘要:本文以学生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优化课程资源对指导正确书面表达的促进作用。从课程资源学习运用中探寻相应的写作教学方法, 能使得学生转变写作思维方法, 更好地注重策略谋划和过程优化。突出写作教学过程的优化运用能更好激活写作灵感, 拓宽写作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资源,写作,思维

参考文献

[1]金熳黎.关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1 (04) .

[2]李晓霞.中学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05) .

美术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合作学习 导入 示范 评价

合作学习在各种评优课和公开课中,屡见不鲜。但从听课情况来看,大多数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不理想的,老师将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环节,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只流于形式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是1+1等于2,甚至小于。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提高自身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指导。

一、课前准备中的合作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前准备在实施美术教学活动前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源于生活。苏教版中很多教学内容是和生活紧密结合的,需要孩子们课前准备相关资料。但孩子们没有动力和压力,会找各种理由、借口,反正会有其他同学准备,老师也会给大家准备很多资料。

在《瓜果的想象》一课教学中,需要学生巧用瓜果的颜色、形状进行切割、拼接,联想设计出各种生动的立体形象。为了能很好的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孩子们提前准备各种瓜果。但是一个人只能准备一两种瓜果,而且会有重复的瓜果。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见到各种各样的瓜果呢?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合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工。

我找到每个小组的组长,把我的意图和他们讲清楚。小组长立刻召集组员开会,分配任务。其中一个小组四人是这样分工的:组长沈玉玲准备苹果、萝卜、青椒,副组长李浩禹准备梨、葡萄、韭菜,组员马超准备香蕉、黄瓜、大白菜,雍欣怡准备草莓、橘子、橙子。每个人领到任务后就有明确的目标了,也迫使他去完成任务。上课时,我和孩子们一样,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各组准备的瓜果。课前准备发现大多数小组都完成了课前合作任务。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每一小组的作品形式多样,创意独特。课前合作学习可以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或环节的需要进行设置,这样会使学生对即将要学的教学内容有一些期待和想象,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激趣中的合作学习

教学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而导入有多种方法,其中游戏入境式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既然是游戏,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就需要部分同学合作完成。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慢慢进入一节课的学习氛围中。

在《在表情丰富的脸》(一),主要讲的是人的丰富表情。为了引导学生了解表情和五官的联系,我设计了“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我请三组学生竞赛,每组有两名学生组成。其中一个学生手中有一个关于面部表情的成语“捧腹大笑、愁眉苦脸、乐极生悲”,并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演出来,另一个孩子猜猜他所演示的是什么成语。孩子们在台上又蹦又跳,台下学生也很激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一会儿,这几个成语就被猜出来了。这里运用的小组合作范围虽小,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作业指导中的示范合作

美术课堂上少不了示范指导,而其弊端是学生直接将教师的示范画作为摹本,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难有自己的创意,更缺少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没有了示范,有的学生就会动不了笔,教学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学任务又难以完成。一节美术课上,我在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通过上次的同桌合作来完善构图的教学环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老师和同学》(一)一课,大多数学生作品的构图已经基本达到了“饱满”这样的要求。但也存在着一些小问题,比如他的主体物还是比较突出的,但没有背景,画面显得有点空。我觉得这时需要给孩子做个示范,可是我总不能直接给他加点背景吧。于是,我请这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做示范,师生一起做添画的游戏。经过我的启发,他决定画上房屋、草地、山坡……不一会他的作品就丰富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整体控制、个别地方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的主导性和教师的指导得到很好的结合。这就可以避免教师单一的说教,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示范。其他学生在我们的合作示范下,也开始完善自己的作品。不一会,学生非常自信地完成了作品,课堂气氛也空前高涨。

四、作品评价交流中的合作指导

美术作品和语文数学作业有很大的差别,没有固定的答案。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作品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即老师直接批阅、简单批注,并在课堂上将一些好的或差点的作品展示讲评。而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受教师年龄、性格、知识水平及爱好的影响。对学生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就很少得到教师的关注,这就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作品的评价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标中提出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我尝试过很多方法,其中以小组形式进行作品评价是比较可行的一种。评价一幅作品的好差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要让全体学生接受、认可熟悉,直至灵活运用。如表所示:

指导过程 第12篇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是皮连生教授根据加涅 (R.M.Gagne) 等人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型等提出的.它是基于现代认知学习论的教学过程模型, 对中小学各科教学均具有指导意义.数学教师可以将该模型引进数学课堂以指导数学教学.

1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简介

1.1 广义知识的分类

根据皮连生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的分析可知:知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知识概念仅指陈述性知识;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三类知识, 即陈述性知识、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 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 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如果学习者通过练习, 习得了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则表明他已习得了动作技能.如果学习者通过练习, 习得了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的能力, 则他习得了认知技能.认知技能包含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以上所说的广义知识、狭义知识、技能和策略等概念间的关系, 可以用图1表示.

1.2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 (图2) 由学习过程和教学步骤两部分组成, 中间一列代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左右两侧表示针对学习过程所采取的教学步骤, 可概括为“六步三阶段二分支教学”.学习过程的第1-4步为学与教的第1阶段, 即新知识的习得阶段, 这一阶段学与教的目的是解决新知识的理解问题;第5步代表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第6步代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二分支”是指在第1阶段后 (即第5步开始) 学与教分为两支, 左边的一支代表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 右边的一支代表程序性知识的学与教.

1.3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与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型的区别

首先,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反映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型缺乏这种思想.其次,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着眼于师生双边活动, 因此该教学过程模型还可被称为“学习与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型”;而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型主要着眼于教师的行为.再次,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 教为学服务, 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关系的原理.

2 用该模型指导中学数学教学

由模型可知, 对于中学数学知识中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采用模型左侧的教学步骤, 而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采用模型右侧的教学步骤.当然, 左右两侧的教学步骤中的1-4步是相同的.无论哪类知识的教学, 其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六步三阶段, 缺少任何一步, 或者学习不能发生, 或学习虽然发生, 但不能持久保持.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为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并持久保持, 教师必须按照模型中的各阶段和步骤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1 新知识的习得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4步, 对应的教学步骤也分为4步.

2.1.1 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告知学习的目标 (对应“注意与预期”的学习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问和集中,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 是组织教学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家们常把注意比作“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数学教学, 不管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解决新问题, 都是从注意开始的.可以说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从而引起注意.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比没有目标或者含糊不清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业成绩都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课堂学习的目标, 并且是明确的、具体的、易于测量和评估的目标.

只有先引起学生的注意, 进而给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 从而具有了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 为新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的知识 (对应“激活原有知识”的学习过程)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D.P.Ausubel) 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学习者要习得的新知识只有与旧观念结合起来, 构成观念团, 才能被理解和习得;我国古代也有“以其所知, 喻其不知, 使其知之”的精辟论点.学生的原有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这样才能知道选择教什么和如何教.

数学是一门连续性很强的学科, 前面的知识不理解或者不熟悉, 后面的知识很难继续学习下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方式来让学生回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例如,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要复习“一元一次方程 (组) 的解法”;学习“对数和对数函数”要复习“指数和指数函数”的知识;在进行三角函数教学时, 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函数的相关概念, 比如说他们是如何理解函数概念的, 是否真正领悟了函数的本质,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得如何, 等等.当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了全面而细致的了解之后, 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数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那些缺少的观念, 明晰那些模糊的观念, 强化其稳定性, 从而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2.1.3 呈现有组织的新信息 (对应“选择性知觉”的学习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知觉对外界刺激信息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的特性.在这个阶段中, 教学的任务是给学生呈现新知识刺激、引导学生注意;目的是使新知识能被学生有选择地感知.为此, 教师可根据新知识性质的不同, 分别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式、指导学生自学式、师生讨论式、探究式等方式, 同时辅以图表、教具、多媒体技术等来组织和呈现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板书的书写以及语言的表达等, 以符合选择性规律.

教学中, 为促进和提高学生的选择性知觉, 教师除给以直观、新颖的刺激外, 还应对学生的知觉选择进行指导.例如, 对重要内容提醒其注意, 对重点概念、定理、定律、公式、法则、结论或者关键词画线做记号, 指导学生做记录等.

2.1.4 阐明新旧知识关系,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对应“新知识进入原有命题网络”的学习过程)

所谓理解,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是新知识进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适当部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是新信息进入原有知识网络并进行新的编码和组织的过程.数学理解的本质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个知识的内部网络, 即建立了该知识的图式.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是指学习者获得了该对象的图式, 对程序性知识的理解是指学习者建立了该对象的产生式系统.

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就要阐明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奥苏贝尔在其提出的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中认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中可以利用的适当观念构成三种关系, 由此就导致了三种形式的学习, 即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在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以后再去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 很容易发现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等函数还具有周期性.因此, 像这种新知识类属于原有概念或命题, 原有概念的本质属性或被扩展、深化, 或被限制、精确化的学习称为相关类属学习, 是下位学习的一种.还有一种下位学习是派生类属学习, 此时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旧知识中, 原有概念或命题只是得到证实或说明, 其本质属性未变.

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相关知识以后,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三者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当再学习“圆锥曲线”这个新的总括性概念时, 新概念通过归纳、总结概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个下位概念的属性而获得.当然一旦上位观念形成, 又可以成为下次新的学习中同化下位知识的上位知识.这时学习又转化为下位学习了.这里形成“圆锥曲线”的上位知识以后, 可以反过来促进三种具体类型的圆锥曲线的理解.

在学习指数函数之后学习对数函数的时候, 对数函数虽不能类属于指数函数之中, 也不能总括指数函数, 但是它们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特征而呈现并列关系, 如它们的单调性都与底有关等.新关系通过与原有关系的并列结合获得意义.

在数学学习中, 具有上述关系的知识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上述的三种关系, 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并阐明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析、认识新旧知识的相对地位, 给学生一种知识的有序排列的意义, 提醒学生减少认知的盲目性,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有意义学习的心象, 促进学习与理解.

2.2 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 习得的新知识出现了知识的分化, 即朝着两种方向发展.一部分知识继续贮存于原有的命题网络中, 通过适当的复习, 这部分知识得到巩固, 但仍为陈述性知识, 与此同时原有命题网络得到改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识经过各种变式练习, 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这两部分知识以不同的表征方式贮存于长时记忆中, 以便日后提取使用.知识的巩固是对陈述性知识而言的, 知识的转化是对程序性知识而言的.对于两类不同知识, 此阶段的教学措施应有差异.

对于陈述性知识, 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适当的复习, 使新知识得到巩固, 并使之与原有知识进一步分化.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所谓的精加工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 即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等, 旨在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新的途径, 为知识的建构提供额外的信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的记忆方法以及培养记笔记的良好习惯.组织策略是指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运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分析, 既能消除理解上的模糊和混淆, 加深理解, 又能精简内容, 减轻记忆负担.复述策略是指为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复述不等于简单的重复感知, 而是在感知学习材料时对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写、圈号、加标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恰当地安排复习的时间.应该指出的是, 陈述性知识的巩固不是通过多次重复实现的, 而是通过知识的重建实现的.

对于程序性知识, 这一阶段要完成由陈述性知识向办事技能转变的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由第一阶段的陈述性形式向第二阶段的程序性形式转化的最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典型的, 少而精的变式练习, 促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讲授均值不等式定理“abR+a+b2ab (当且仅当a=b时‘=’成立) ”时, 给出下面的例题:

1) 已知x>0, 求y=x+1x的最小值;

2) 已知x<0, 求y=x+1x的最值;

3) 已知x∈R且x 0, 求y=x+1x的最值;

4) 已知x>0, 求y=x+2x的最小值;

5) 求函数y=x2+3x2+2的最小值.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不等式成立的3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 为定理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变式练习之后教师还应及时对练习的结果进行反馈和纠正, 对练习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与总结.

2.3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是知识的提取和应用, 应该使学生达到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越来越熟练, 不断提高运用的速度、准确性、适应性以及灵活性, 逐渐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此时不仅要求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和运用这些知识, 还需要学生把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 解决新的问题, 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在函数的教学中, 学生能够根据函数反过来解释或构想具体的现实情境.

对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反馈, 教师需要进一步为学生提供知识提取的线索和应用的情境, 可通过针对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作业、测验来进行.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 采用不同的行为指标, 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才能获得真实可信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4]赵瑞芬.以“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指导中学生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5) .

[5]何小亚.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6]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老年慢性气管炎护理下一篇:方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