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对策论文范文

2024-06-26

口译对策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口译对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口译员,口译教学,言外知识,市场需求

口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 与国家的国情和经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而, 口译的教学模式也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市场的需求与变化。目前国内的口译教学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仍难以满足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口译市场现状分析目前口译教学的不足,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方案。

一、口译教学理念的发展沿革

自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的口译教学机构在日内瓦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成立以来, 口译教学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历史, 口译教学从最初的培训课程发展成为今天的专业课程。在西方, 早期的口译教学理念以译员的直觉和经验为基础, 采用学徒式培训方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 口译教学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理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在西方口译研究追求科学范式的背景下, 口译教学研究也开始探索“科学”理念, 形成了以口译认知处理过程和口译技能分解为基础的教学理念。

在中国, 口译教学理念在近年经历了从“专题型教学”到“技能型教学”的转变, “专题型教学”关注的是口译的专题内容及其口译表达;“技能型教学”关注的是口译的技巧, 如听辨理解和口译笔记等。近年来, 随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等系统翻译学科建制的成立, 专业口译教学在中国有了迅猛发展[1]。

但我们必须看到,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专题教学”还是“技能型教学”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最近几年中国的口译市场蓬勃发展, 口译职业化不断加快, 这对我们口译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职业口译员的能力构成

许多研究者认为, 职业口译员的“口译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即:双语能力, 言外知识和口译技巧[2,3]。“双语能力”指译员两种工作语言的水平和能力, 主要指源语听辨理解能力和目标语表达能力。“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 “口译技巧”包括听辨理解、逻辑分析和整合、口译记忆、口译笔记、口译转换、口译表达等方面的技巧。除此之外, 职业口译员的表现还会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译员的心理素质, 承受压力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口译教学与实践, 我们深知, 中国目前的口译教学在培养“口译技巧”以及“双语能力”方面已经有比较成型的较为科学的培训体系和方法;但比较而言, 在“言外知识”培养以及非语言因素应对训练方面相对落后。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以了解资深职业口译员对口译市场现状的一些看法。调查结果 (6位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资深口译员的反馈) 显示, “专业知识”的匮乏与非语言因素 (压力) 被一致认为是职业译员的最大挑战, 也是职业口译员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以下将着重从这两点分析职业口译员的能力构成以及当前口译教学模式在这两方面能力培养的欠缺与不足。

1. 职业口译员的心理素质。

焦虑是在口译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的一种心理现象, 由焦虑所引发的听力障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口译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智力活动。听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声音进行识别、理解、加工连接、记忆储存等一系列的解码处置, 才能使声音转换为具有特定意义的信息。因此, 由于听不懂而焦虑和急躁是一种相当普遍和极易产生的心理现象。听不懂与焦虑状态互为因果, 对口译活动产生负面影响[4]。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译员顺利产出译文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而且它极大地影响译文产出的过程与结果。因此, 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的问题引起了职业译员极大重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半数译员表示压力是影响他们译文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 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作为一种非语言因素, 往往在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当中被忽视。这种模式仍然把口译作为一种“单打独斗“的智力工作, 学生的压力仅仅来自于语言与技能的欠缺, 忽视了非语言智力因素对口译的影响。

2. 职业口译员的言外知识。

言外知识往往包括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 特定主题的专业知识和口译现场的场合知识;狭义上也指“专业技能”, 即使专家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一系列代表性任务中有持续优秀表现的一整套认知资源和能力, 而“专家”则指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一系列代表性任务中有持续优秀表现的个体。根据已有文献, 专家译员和新手的口译专业技能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别, 包括:知识的组织方式、口译技巧和策略、信息处理方式, 乃至于认知神经基础等;一些研究者使用“新手/专家比较范式”, 发现专家译员和新手在口译技巧和策略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5]。因此, 言外知识的积累在口译教学发展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所以几乎所有口译教学课程都是以“专题”进行。但是很可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目前口译教学所用的“专题素材”过于浅显, 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对职业口译员“专家”层面的要求。就资深职业译员对口译行业与相关口译教学的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口译员们选择会议频率最高的行业包括“信息通讯”、“金融”、“医药”和“化工”, 而难度最大的行业是“通讯技术”“医药”和“法律”。绝大多数的职业译员认为:目前的口译专题教学与“口译职业所需能力相脱节”, “不能满足市场要求”或“语料过于理论以及理想化”。

三、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

根据传统口译教学难以满足目前市场需求, 结合着对资深译员的调研结果, 我们提出了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最早由N.S.Prabhu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总的来说,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运用一些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的学习与实践, 它关注语言实践过程而不是结果, 强调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语言技能的提高。最近几年, 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译教学当中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体现为口译教学的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的分层进行。“任务前”主要设定口译场景, 进行发言人-译员-听众角色的分配, 由教师选定主题和素材进行模拟会议, “任务中”由学生独立完成口译任务, 然后在“任务后”接受听众的评价。职业口译的特点使得任务型教学法更适合口译的教学[6]。相比传统教学, 任务型教学口译更能还原口译任务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能够模拟职业口译员面临的压力, 迫使学生独立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状况。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自觉地将口译过程内化, 提高了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 这也是成为合格职业口译员的必然要求。

2. 课程设置与语料选择。

根据一些学者对口译教学语料库以及教学资源的相关研究表明:目前MTI口译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网络资源, 或是基于分类明确的语料库, 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贸易、教育、科技、农业、旅游、医疗卫生、核能科技等专题。这种教学资源的选择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却与目前口译市场有一定的脱节。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目前口译市场对职业译员“专业知识”有更细、更深的划分要求, 往往具体到行业内部的市场行情、技术发展与产业现状。而且, 会议往往有一定的集中性, 会议频率较高、难度较大的专业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域, 比如“信息通讯”、“能源化工”、“医疗”、“法律”和“金融”。而传统口译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没有触及“高精尖”的行业知识, 只是泛泛而谈, 点到即止。关于口译教学的教学材料的选择, 一些译员提出的“国外专业公开课”、“口译会场录音材料”或当地“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应该成为口译教学资源的首选;而教学素材应该以突出专业性和真实性为主, 避免理论性太强和过于书面化的材料。因此, “以培养职业口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应该充分面向市场, 在语料与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专业性, 现场性”的特点。

总之, 基于对职业口译员的问卷调查, 我们分析了我国传统口译教学与口译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提出并实施了任务型教学法, 结合真实的专业语料, 提高了学生使用言外知识的能力以及口译实践中的心理承压能力, 初步探索了一个市场定向并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标的口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斌华.从口译能力到译员能力:专业口译教学理念的拓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6) .

[2]蔡小红.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 2001, (3) .

[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 2001, (2) .

[4]龚龙生.心理压力对口译解码过程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2) .

[5]Ericsson, A.Expertise in interpreting:An expert-performance perspective[J].Interpreting.2001, (2) .

口译对策论文 第2篇

【摘要】口译作为实践性、操作性、技能型很强的专业方向,决定了口译专业的学生要通过真正的口译实践来检验学习成果。而事实上,由于地缘优势、专业能力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限制,口译专业的学生很难参与高层会议、商业谈判、外交等大型活动的口译实践。相对而言,涉及迎来送往、参观访问、旅游餐饮等活动的联络口译能为口译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关键词】口译专业 联络口译

“联络口译”是指发生在社区、医院、学校、法庭、警局、旅游景点、公司企业、生产或建筑工地、政府服务部门、媒体机构、训练或比赛场馆等场合,由译员在现场或通过远程技术,主要以交替传译(有时采用耳语翻译)的方式所进行的口译。联络口译涉及场景较多,形式多样,需要译员灵活应对。对于口译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的口译技能只是基础,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口译能力。

一、口译专业学生在联络口译中的常见问题

1.口译技巧问题。口译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听辨源语,理解并转换以及译语表达。在联络口译中,由于服务对象为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的人,其口音、语速甚至用词都不甚相同;并且,口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习惯使用“标准英语”,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带有口音的英语时,常会在听辨方面有很多障碍。此外,由于联络口译场所的不确定性,译员要克服不同场所带来的噪音等外界干扰。因此,听辨是译员常会遇到的问题。其次,由于联络口译涉及旅游、餐饮、参观等多种形式,很多情况下译员不方便携带笔记本或者没有时间做笔记,这就对记忆产生较高的要求。这对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讲,在课堂以外的地方克服各种干扰、集中精力记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时,一些负载文化特色的专有词汇,如诗歌、成语、谚语等对译员的笔译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译员在短时间内很难想出完美的答案,可能会出现漏译、错译或者误译的问题。还有一些正式场合涉及观众较多,译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难以应对,紧张害怕的情绪不仅影响译员的听辨和翻译能力,也会降低译语表达能力,出现结巴、重复、声音过小、语气不自信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译文的质量。

2.跨文化意识淡薄。口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詹成,2010)。译员在翻译中担任着协调者的角色,不仅要准确表达双方的意思,还要消除文化歧义和误解、避免文化冲突并且传递文化内涵。比如,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中国人喜欢说:您远道而来辛苦了。如果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直接翻译成:You must be tired,不仅起不到问候的作用,反而使对方觉得很不礼貌。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缺少跨文化意识的译员常会犯这类错误。

3.译员角色定位不准。口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通常是文化知识,而对社会礼仪、风俗、人际关系的了解和实践较少。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口译员就是单纯做口译。事实上,由于联络口译活动的复杂和多样性,译员在翻译语言的同时,常常还要担任起导游、讲解员、秘书甚至服务人员的工作。因为作为唯一了解双方文化的译员,必须主动承担沟通双方、尤其是协助外方的责任。否则,不能带给双方便利和满意,这次联络口译就是失败的。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口译专业的学生会在联络口译实践中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因为口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如听力、记忆力、笔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其次,缺少跨文化意识。对本国文化了解不够深、对外国文化了解不够全面都会影响文化内涵的传递。此外,缺少实践经验是重要原因。对联络口译流程的不熟悉、紧张害怕的情绪以及生涩的口译技巧都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来提高和弥补。这些原因不仅反映了当前口译专业学生在口译理论和技巧方面的学习不足,也表明了口译实践和锻炼的缺乏。

三、对策初探

1.加强口译理论学习。口译理论是对口译实践的概括和指导,能帮助口译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更好地掌握口译知识和技巧。

2.营造仿真的口译场景。在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设计成真实的口译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等手段,真正发挥学生作为交际活动的主体性。仲伟合指出,教师使用“三角对话口译”、模拟领导人会见、模拟商务会谈、模拟记者招待会等有效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包括跨文化交际技巧在内的口译技能。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翻译技巧,也要对学生的姿态、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方面进行指导。

3.注重笔译能力培养。笔译能力是口译能力提高的基础,较高的笔译素养有助于学生在口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提升。而且笔译知识的积累能为译员在翻译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语言时节省思考和翻译的时间并且提高准确度。

4.重视实践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口译专业学生观摩专业口译员的现场口译,因为真实的现场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口译活动的流程,更好地掌握应对各种状况的策略,从专业人员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联络口译作为口译专业学生参与度较广的一类口译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实践中掌握口译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学生本身也要总结每次实践的错误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口译能力,向专业的口译员不断靠近。

参考文献:

中英文口译训练障碍及对策 第3篇

一、口译活动的特点及过程

口译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译者的更高要求。首先,译者必须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但是,并不是会说两种语言的人都是称职的译员,这就好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都能成为英语教师,会画画的人不一定会成为画家一样。掌握双语只是口译的前提和基础。在此条件下,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其中涉及理解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信息组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练习,从而达到口译所要求的准确、流畅和快速的标准。

其次,口译要求译者具有把听到的词、词组或句子记住并迅速加工成意群,然后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记录下来,最后用译语进行信息切换的能力。因此,口译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输入、解译和输出的过程,即将信息的来源语转换成目标语的过程;换言之,口译的过程就是听、理解、记忆、思考、组织和表达的过程。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因此,口译又具有即席性、独立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二、听力理解障碍及对策

在英译口译的训练中,学习者首先遇到的就是听力问题。英语听力极强的瞬间性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受训者在最初的训练中往往只强调听关键词,从而忽略句子的整体意义;或者由于同时要做笔记、时间紧迫,很多学习者都有听到就记的习惯,最终导致只听到只言片语,不知所云。其次是音同或音近词对听者在理解上造成了较大的障碍,比如,在一篇介绍庐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The mountain features beautiful peaks, seas of clouds, waterfalls and historical sites.(庐山以其美峰、云海、瀑布以及古迹而闻名)有人误把peaks听成了pigs,结果译文与原意相差甚远,闹了笑话。再就是听清了音但一时反应不出来,想不起相对应的单词或是短语。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把精听和泛听结合训练,精听要听懂每个词、辨清每个音;泛听则是为了提高语感,熟悉不同国家的发音;其次,平时多积累,比如多听、听懂英语句子中的连读、音变,记诵同音同义词和形近音近词等;再次,注重记忆的完整性,学习者在储备中必须做到音、形、义兼备,避免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三者分离,出现听音卡壳的现象。

三、知识面障碍及对策

口译除了对译员的语言能力高要求外,还要求译员是个杂家。“An interpreter should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对译者博览群书的要求。口译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活动,要求译者对与该语言有关的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政治、经贸、外交、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因此,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译员,做到有效而准确的翻译,了解和掌握背景知识及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1)背景知识。口译过程中,译员若是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其译文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引起误会。例如:“南北”在国际外交领域里既是一种地域概念,又是一种政治概念,发达国家大都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尤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则以穷国居多,因此,在国际政治中人们常以“南北”代表穷国和富国,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译者就可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从何角度翻译;(2)专业知识。口译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专业知识,比如,在涉及信息时代的材料中谈到 “电子皮肤”、“数字氏族”等术语,如果没有这一类的专业知识,译者就会不知如何翻译,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口译活动的中断。

四、输出障碍及对策

口译中的输出涉及译者的笔记能力、整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口译实践中,笔记是关键,整合是难点,表达是最终目标。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是在听讲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提示译者讲话人所表述的意思,掌握其表述内容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口译笔记是对译者短暂记忆的延伸。初学者往往把所听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以至跟不上讲话人的语速;或是即使使用了缩略语和符号记录,但记录的内容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无法进行整合。口译笔记的缺陷直接增加了整合复原的难度。如果整合出了问题,那么必然会对译者的表达造成困难。作为口译的最后环节,如果出了问题将使整个口译活动前功尽弃。

针对以上可能在该环节出现的障碍,现提出以下几个可行性方案:(1)口译笔记个性化,因为笔记只给译者本人看,只要自己能识别并迅速反应的笔记就是最好的笔记。所以在平时的口译训练中学习者可以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2)笔记在口译中只是一种辅助记忆的方式,译者应以“大脑记忆为主,笔记为辅”的原则贯穿口译活动,针对记了就忘的问题,学习者可以多做“干扰性”训练,摆脱完全依靠笔记的习惯;(3)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多进行复述练习,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

五、心理障碍及对策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转换传输活动,它要求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双语切换,译员在整个口译活动中孤立无援,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这给译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紧张的情绪势必影响译员的自信和发挥,导致反应迟钝、口误频繁,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拥有一种从容自信的口译状态非常重要。

在正式的口译现场有压力是难免的,即便是在平时的口译训练中,译者也或多或少有紧张情绪。针对这种情况,译者可以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打好坚实的语言运用基础,多模拟口译现场,以适应现场气氛和压力。保持一定的语速,输出译文不要过快,并在口译活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从容面对。

综上所述,口译训练主要是一种技能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甚至驾驭它。口译之所以难度高,是因为它同时测试了译者的听解能力、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翻译能力、和笔记能力。简言之,口译关键在于“协调运作”。只有克服了其中各环节的障碍,均衡发展,才能在坚持不懈的口译实践中达到准确、流利这一口译成功的标准。

中英文口译训练障碍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口译,特点,障碍,对策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 将所听到 (或读到) 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用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目的的交际方式。人类的口译活动是一种积极地、以交流信息为目的的交际活动。因此, 口译不单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还要兼顾交际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涵义、引申义等方面的综合转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口译不仅是语言活动, 而且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

1 口译活动的特点及过程

口译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译者的更高要求。首先, 译者必须掌握两种 (或两种以上) 语言。但是, 并不是会说两种语言的人都是称职的译员, 这就好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都能成为英语教师, 会画画的人不一定会成为画家一样。掌握双语只是口译的前提和基础。在此条件下, 要通过大量的训练, 其中涉及理解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信息组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练习, 从而达到口译所要求的准确、流畅和快速的标准。

其次, 口译要求译者具有把听到的词、词组或句子记住并迅速加工成意群, 然后作为一个意义整体记录下来, 最后用译语进行信息切换的能力。因此, 口译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输入、解译和输出的过程, 即将信息的来源语转换成目标语的过程;换言之, 口译的过程就是听、理解、记忆、思考、组织和表达的过程。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 因此, 口译又具有即席性、独立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2 听力理解障碍及对策

在英译口译的训练中, 学习者首先遇到的就是听力问题。英语听力极强的瞬间性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受训者在最初的训练中往往只强调听关键词, 从而忽略句子的整体意义;或者由于同时要做笔记、时间紧迫, 很多学习者都有听到就记的习惯, 最终导致只听到只言片语, 不知所云。其次是音同或音近词对听者在理解上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比如, 在一篇介绍庐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 The mountain features beautiful peaks, seas of clouds, waterfalls and historical sites. (庐山以其美峰、云海、瀑布和古迹而闻名。) 有人误把peaks听成了pigs, 结果译文与原意相差甚远, 闹了笑话。再就是听清了音但一时反应不出来, 想不起相对应的单词或是短语。

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 要把精听和泛听结合训练, 精听要听懂每个词、辨清每个音;泛听则是为了提高语感, 熟悉不同国家的发音;其次, 平时多积累, 比如多听、听懂英语句子中的连读、音变, 记诵同音同义词和形近音近词等;再次, 注重记忆的完整性, 学习者在储备中必须做到音、形、义兼备, 避免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三者分离, 出现听音卡壳的现象。

3 知识面障碍及对策

口译除了对译员的语言能力高要求外, 还要求译员是个杂家。“An interpreter should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对译者博览群书的要求。口译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活动, 要求译者对与该语言有关的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政治、经贸、外交、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因此,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译员, 做到有效而准确的翻译, 了解和掌握背景知识及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1) 背景知识。口译过程中, 译员若是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其译文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引起误会。例如:“南北”在国际外交领域里既是一种地域概念, 又是一种政治概念, 发达国家大都集中在北半球, 而南半球, 尤其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则以穷国居多, 因此, 在国际政治中人们常以“南北”代表穷国和富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 译者就可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从何角度翻译; (2) 专业知识。口译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专业知识, 比如, 在涉及信息时代的材料中谈到 “电子皮肤”、“数字氏族”等术语, 如果没有这一类的专业知识, 译者就会不知如何翻译, 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口译活动的中断。

当然, 无人能精通百家, 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 但口译内容涉及面之广、内容之杂是不争的事实。译者只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懈地积累, 在口译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4 输出障碍及对策

口译中的输出涉及译者的笔记能力、整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口译实践中, 笔记是关键, 整合是难点, 表达是最终目标。三者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 是在听讲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提示译者讲话人所表述的意思, 掌握其表述内容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口译笔记是对译者短暂记忆的延伸。初学者往往把所听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 以至跟不上讲话人的语速;或是即使使用了缩略语和符号记录, 但记录的内容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无法进行整合。口译笔记的缺陷直接增加了整合复原的难度。如果整合出了问题, 那么必然会对译者的表达造成困难。作为口译的最后环节, 如果出了问题将使整个口译活动前功尽弃。

针对以上可能在该环节出现的障碍, 现提出以下几个可行性方案: (1) 口译笔记个性化, 因为笔记只给译者本人看, 只要自己能识别并迅速反应的笔记就是最好的笔记。所以在平时的口译训练中学习者可以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 (2) 笔记在口译中只是一种辅助记忆的方式, 译者应以“大脑记忆为主, 笔记为辅”的原则贯穿口译活动, 针对记了就忘的问题, 学习者可以多做“干扰性”训练, 摆脱完全依靠笔记的习惯; (3) 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多进行复述练习, 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

5 心理障碍及对策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转换传输活动, 它要求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双语切换, 译员在整个口译活动中孤立无援, 具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性。这给译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紧张的情绪势必影响译员的自信和发挥, 导致反应迟钝、口误频繁,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拥有一种从容自信的口译状态非常重要。

在正式的口译现场有压力是难免的, 即便是在平时的口译训练中, 译者也或多或少有紧张情绪。针对这种情况, 译者可以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打好坚实的语言运用基础, 多模拟口译现场, 以适应现场气氛和压力。保持一定的语速, 输出译文不要过快, 并在口译活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从容面对。

综上所述, 口译训练主要是一种技能训练,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甚至驾驭它。口译之所以难度高, 是因为它同时测试了译者的听解能力、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翻译能力、和笔记能力。简言之, 口译关键在于“协调运作”。只有克服了其中各环节的障碍, 均衡发展, 才能在坚持不懈的口译实践中达到准确、流利这一口译成功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教学探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4, (3) .

[2]郑亚玲, 何高大.口译及其特点概论[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9, (2) .

[3]Keith Johnson.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教研出版社, 2002, (3) .

中级口译、高级口译常用词汇、句型 第5篇

(二)Bryan

一、高频词汇、短语

平均寿命、平均预期

the average life span/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寿命

人口爆炸

population explosion 人口负增长

negative population growth 电视连续剧

新闻节目主持人

电视台主持人

礼仪小姐

义演

娱乐总汇

美容院

按摩院

桑拿浴

追星族

时装表演

保健食品

健身运动

健身娱乐设施

健美热

发烧友

脱口秀

整容

音像制品

隐形眼镜

选美比赛

香港小姐

自选商店

美食节

烹饪艺术

绿色食品

软饮料

方便面

黑匣子

庙会

集体婚礼

婚外恋

第三者

早恋

养老院

独生子女

a TV series

anchorperson,anchorman,anchorwoman host;hostess ritual girl

benefit/charity performance an entertainment center a beauty salon a massage parlor a sauna

celebrity worshipper a fasion show health-care food

body-building exercises;fitness exercises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the beauty craze

fans;addicts;fanciers;zealots a talk show

a plastic surgery

audio and video tapes and disks contact lenses beauty contest Miss Hong Kong self-service shops gourmet festival the culinary art green food soft drinks

fast-cooking spaghetti/instant noodles black box temple fair

a group wedding ceremony extramarital relations/affair the third party;the third person puppy love;calf love;cub love a nursing home for the aged the only child

安乐死

同性恋男子、女子 单亲家庭

挂历

跳槽

民工

euthanasia;mercy-killing gay,lesbian

single-parent family wall calendar job-hopping

rural labors;migratory workers from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home tutor countryside 人际关系

家教

身份证

残疾人

情商

猎头公司

流动人口

咨询公司

小道消息

复印机

家电

斜拉桥

自动取款机

申办奥运会

公证处

福利彩票

吉尼斯世界记录

疯牛病

机场建设费

黑社会

盗版

腐败

水货

洗钱

偷渡

宰客

吸毒者

性骚扰

色情

通缉犯

艾滋病

生产力

生产工具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

不正之风

the citizen identity card(ID card)handicapped(disabled)people EQ

a head-hunting company

transient/floating/flowing population a consultancy company hearsay

photocopier/xerox/duplicator electrical household appliances stringed bridge

an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ATM)bid for the Olympic Games a notary office welfare lotteries Guinness

mad cow disease

airport construction fee

Mafia-style organizations;gangland piracy

corruption

smuggled goods money laundering human smuggling

swindle money out of customers a drug abuser

sexual harassment pornography wanted man

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productive forces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economic base and the superstructure individualism money worship

unhealthy practices

发扬正气

encourage healthy trends 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

justice-upholding volunteers 赌博

gambling

二、高频短句

有些女士一想到穿着过时的服饰在公共场合被瞧见时,便会不寒而栗。新潮服饰的赶潮族年复一年地受到所谓的巴黎或罗马顶尖设计师的无情盘剥,却常常站在衣物满柜的衣橱前,悲叹自己已无衣可穿。

Some women shudder at the thought of being seen in public in clothes that are out of fashion.A fashion-follower,who is mercilessly exploited year after year by the so-called “top disigners” in Paris or Rome,often stands in front of a wardrobe packed full of clothes announcing sadly that she has nothing to wear.2

从健康观点来看,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对许多最危险的疾病我们从出生起便具有了免疫能力。许多昔日的绝症可以为现代医药和外科手术治愈。

From the health point of view we are living in a marvelous age.We are immunized from birth against many of the most dangerous diseases.A large number of once fatal illnesses can now be cured by modern drugs and surgery.3

我们的一生都在同邻居攀比。如果我们新购置一台电视机,我们的邻居会去购置一台更大更好的电视机。如果我们购置了一辆新车,我们的邻居肯定会去买一辆更好的车,甚至会买两辆新车。

We spend the whole of our lives keeping up with our neighbors,the Joneses.If we buy a new television set,Jones is bound to buy a bigger and better one.If we buy a new car,we can be sure that Jones will get one better,or two new cars.4

今天是国际禁毒日。我们高兴地看到,世界各国正携起手来向毒品宣战。16天前,联合国大会结束了为期三天的世界反毒品特别会议,从而吹响了规模空前的全球反毒战的号角。

Today is the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To our delight,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joining hands to combat illicit drug abuse.Sixteen days ago,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uled a three-day Special Session of fighting the world drup problem,sounding a clarion call for an unprecedented worldwide war against drugs.5

在过去,大多数美国妇女一直是当贤妻良母。很少有妇女能够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起主导作用。现在妇女们提出质问,难道现在不是到了该给每个妇女发挥才智和技能的机会,以便建设一个全社会都能得益的更美好的世界的时候了吗?

In the past,most American women remained mothers and housewives.Few of them had been able to take leading roles in political,social and economic life.Now women asked if it was not time to give each woman a full opportunity to use her mind and skills in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world for all? 6

在世界上最走红的极为流行歌手中,拉美激情歌手瑞奇。马丁高居排行榜榜首,而且处处捧大奖。一股新的流行音乐之风正席卷美洲大陆,冲击世界浒乐坛-拉美节奏卷土重来。

Among the world’s best-selling popular singers,Latin American Heart-throb Ricky Martin is one the top of the charts and winning awards everywhere.A new wave of musical trend is sweeping across American and the world-the Latin American sound rediscovered.7

在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只能靠为别人打工来维持生活的社会里,找不到工作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In societies where most people can earn a living only by working for others,being unable to find a job is a serious problem.8

失业者缺乏生活所必需的经济来源,感觉被社会排挤,有强烈的失落感,因此失业率用来衡量工人的福利状况。

Because of its human costs in deprivation and a feeling of rejection and personal failure,the extent of unemployment is widely used as a measure of workers’ welfare.9

失业工人的比率也显示了一个国家从人力资源的使用程度,用来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一个指数。

The proportion of workers unemployment also shows how well a nation’s human resources are used and serves as an index of economic activity.10 没有人会怀疑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艾滋病的祸端已经无处不在。曾几何时仅在非洲,美洲和海地流行的疾病现今渐渐威胁着亚洲,西欧和拉美。我们都心如明镜,艾滋是致命的,无药可治。近年来艾滋病所引发的恐惧已经达到了临界程度。

口译对策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 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65-02

【Abstract】The purpo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appli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market development,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ing is offered in many colleges, but it’s still under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several problems in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ing, discuss how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orts.

【Key words】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ing Teaching objectiv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正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也带来了对口译这种即时、高效的语言服务的巨大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口译课程,口译教学日益成为热门话题,但仅仅靠高校培养的学生来满足日益蓬勃的市场需要是不够的,各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应该参与进来,培养符合不同市场要求的各类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技能人才,专业设置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与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口译人才的教学目标相比,多数高职院校更偏向培养能从事一般商务活动口译的人才,所以如何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应是高职院校今后口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一、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1.学生只关注过级考试,缺乏其他学科知识,学习方法机械化。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第三、四批次的学生,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是很大。面临高校扩展和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倍感压力,不得不忙于备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但只经过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学习,能够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并不多,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口语和听力方面都未能过关。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很少能安排时间关注与自己所学英语专业或考级无关的学科,对经济、政治、商业、财务、管理等百科知识了解甚少。而商务英语口译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一般进入大三就会接触。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学这门课程就明显感到很难,基础知识和百科知识都缺乏,更别提掌握在具体商务活动中应用英汉两种语言灵活互译的能力了。这些学生大多只能采取机械的背诵大量商务英语词汇和句子的方法,但对一些术语的真正内涵往往一知半解,当然也就很难在商务口译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2.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经验,欠缺统一的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在2000年5月将口译课程列为中国高校专业必修课,有些重点院校或是翻译学校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口译教学的研究。但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对这门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欠缺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不少高职院校都只能借鉴本科院校的经验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自身和学生特点,很容易造成目标过高,学生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面较窄。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任课老师除了要有教学能力还要有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虽然这两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有所提高,但在实践经验、师资组成、教学态度和国际交流方面仍有所缺陷。目前从事英语口译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校英语教师;第二类是各种证书培训机构的培训师。但这两类教师都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着某些不足,如第一类教师基本没有商务英语口译实践经验,只会照本宣科,第二类教师未经过系统的口译理论培训,只研究考证内容和技巧,知识面较窄。

二、对 策

1.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倾向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能有机会进入国家经贸委、政府外事办以及跨国企业等充当专职口译员,多数情况下,招收他们的单位需要应聘人员工作后能身兼数职,口译能力只是其中一种,能接触到的口译内容为经济特别是外贸业务方面的题材。因此,高职院确立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盲目照搬本科院校,要求学生通过口译类的专业过级考试,而应该结合市场需求,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商务口译技巧,能承担商务谈判、商务会议等商务活动的一般英汉口译工作。总的来说,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相一致。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知识面。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口译这门课时,希望能较为娴熟的在具体商务活动中运用商务英语,但仅是机械的背诵记忆,积累词汇,很少花时间接触其他百科知识。有些学生对诸如中国邻国首都、国家领导人等的常识都磕磕巴巴反映不过来,更别提接触科技、财经类知识,而Gile(1995)提出的口译理解模式中就有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学生不花时间来接触其他学科知识,也在商务口译过程中暴露出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问题。跨文化商务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际(Lillian H. Chaney & Jeanettes S. Martin.)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方式。因此,商务口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将一种文化转化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大知识面是当前学生学好商务口译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可在一、二年级开设一些专题阅读、跨文化交际或者视听课程,如《英美报刊选读》、《商务视听说》、《欧美文化入门》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定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可以是老师推荐的书目,也可以是网络等其他媒体上的畅销书目。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成功的教好商务英语口译课程,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商务和其他学科知识,扎实的口译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口译经验。在上文提到,高职院的师资力量主体分为两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的师资队伍情况,加强口译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势在必行。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关部门应派教师参加口译研修班,或是去专门的翻译学院培训学习,开拓视野,交流经验。同时也要增强实战经验,学院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下企业调研或是兼职。现在,很多高职院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不是同时上几门不同课程,就是一周十几节、二十节课,带一两百学生,连备课时间都不够,更别提挤出时间走访企业调研或是兼职,这无异于杀鸡取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在学校学到的是脱离市场的知识,或是滞后的信息,这都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形式,这些专家不一定非得是高校口译研究人员或教授,可以是来自企业的职业译员。这样既可以给教师减负,让他们有时间去企业兼职或是去参加修研班,同时还可以通过与这些职业译员的交流,吸取经验提高教学效果。培训师资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能卓有成效。

4.现代多媒体手段帮助组织课堂教学,模拟真实商务口译现场。

口译课的实践性很强,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商务口译理论和技巧之外,要把绝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译操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大多数的商务口译教学活动虽然在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但是多数教师还是沿袭过去的笔译课程的模式,自己朗读课文或听磁带,然后学生逐句翻译,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学生只能机械地进行翻译,缺少主动性;二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协作的机会太少,缺乏真实口译环境的临场感;三是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会感到枯燥,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及运用给商务口译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商务英语口译课的综合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资源丰富,处理手段便捷,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能再现真实商务口译的现场,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5.结合市场需求编写具有专业性与时代性的教材

学生、教师、教法及教材是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构成因素。现在市面上的商务口译课教材大致分两类:一种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传统教材,另一种是以主题为特点的各项交际能力型综合训练教材。前一种教材强调语言训练,内容过于书面化,对于语言程度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第二种教材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如果是国内专家编写的教材因编写时间较长,内容比较滞后;而如果是国外直接引进版的教材又脱离了中国国情,因此,这些教材都不太适合高职院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商务口译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到企业单位调研,与一线的职业口译人员或行业专家研讨,根据具体岗位工作可能接触到的语言环境,编写出既适应学生实际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材料。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口译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涉及到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两种能力融合的集中体现。商务英语口译与商务知识紧密联系,其专业性和时代性都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专家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特点,研究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Mark&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梅德明.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 王建梅、孙春雷.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J].外语界,2005

口译素质拓展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 第7篇

1 口译素质拓展教育概述

口译素质拓展教育是针对已具有较高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项技能类素质拓展教育。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强, 中国与世界的国际交流机会也日渐频繁, 仅靠翻译院校培养出来的口译人才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 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也不乏优秀的双语学习者, 他们正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此外,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一些专业术语熟练程度优于英语专业学生, 正所谓“同样的科普的内容对非专业人员来讲需要增加明喻成分, 但对专家而言, 可能会显得冗长[1]”。可见, 面向非英语专业开设口译素质拓展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目前, 口译素质拓展教育通常采用小班教学, 授课所用材料是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中英文交替式的对话材料、中文或英文的篇章式材料等, 教学内容包括口译基础知识、口译技巧以及各类口译话题, 教学模式通常采用单一的英汉互译式的口头训练, 学生的考核则通过平时表现和口译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2 口译素质拓展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选课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据了解, 国内大多数高校选课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的, 选课系统在选课期间也只针对同一年级开放, 以致于每到选课期间, 选课完全变成了抢课, 课程不是选出来的, 而是“捡”别人剩下的, 口译素质拓展课的选取过程正与此类似;此外, 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口译只是一门素质拓展课, 众多同学选修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以顺利毕业, 这一切都使得口译素质拓展课的选取具有随意性。另外, 学生对所选的口译素质拓展课程也不了解, 比如任课教师的研究方向, 课程内容的相关介绍等, 这使得学生选取此门课程时又极具盲目性。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致使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口译素质拓展课, 时常迟到旷课, 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这势必给口译素质拓展教育的正常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口译技能训练不足

在口译训练中, 听力理解与信息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学会利用口译技能来领会话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是使口译顺利进行的关键。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由于口译技能训练不足, 往往存在信息听辨障碍、精力分配失衡等问题。一方面, 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百科知识, 在听到相对陌生的话题时, 往往会出现似懂非懂的情况;另一方面, 在听到一段信息后, 有的学生过分专注于记笔记, 从而忽视了对整体信息的把握, 而有的学生又把重心放在对信息的听辨上, 从而忽视了笔记的辅助作用, 导致信息传递不同程度的缺失。我们必须意识到, 口译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语言、知识与技巧三者的综合运用[2], 而大部分学生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整的口译技能体系, 这使得口译素质拓展课几乎被当成了听力课来学习,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自身对信息的接收、整合和再传递。

2.3 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由于素质拓展课程的课时限制, 许多教师仅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进行英汉互译训练, 这种单一的、机械式的口译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能为学生提供情景式的实践机会, 以致于很多学生到期末考查时, 要么害怕出错而羞于张口, 要么支支吾吾, 使得录音断断续续, 毫无逻辑性;此外, 播放录音材料之后让学生自己主动起来发言的口译教学模式没有兼顾到群体,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 久而久之, 那些平时内向羞于开口的同学在课堂上放松了警惕, 不能集中注意力, 口译学习差强人意。总之, 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是口译素质拓展教育的另一道障碍, 会使口译素质拓展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3 口译素质拓展教育的改革措施

3.1 设置选课门槛, 提高选课对象质量

首先, 高校教务部门要与相关技术人员合作, 提高选课程序的稳定性, 避免因选课系统部分瘫痪而出现“捡课”的现象, 另外, 教务部门在选课前也要以学生为中心, 对开设的课程提供相应的课程导读和选课指南, 比如任课教师的简介, 授课时间及内容等, 让学生在选课前对所选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 教务部门应协助任课教师对选课对象进行适当筛选, 挑选具备一定翻译和口语能力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比如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分数达到490分以上者才可选取该课程等;最后, 还要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进行考察, 如选修口译素质拓展课的学生必须要有清晰的口齿、灵活的反应速度和一定的抗压能力等。这些都将是成功开设口译素质拓展教育的有力保障。

3.2 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口译技能训练

“图式”是认知心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单位, 图式的总和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3]。它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修辞图式指的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当译者在接收信息时, 他会将输入的信息与自己头脑里已有的信息相联系, 当二者的联系越紧密时, 这对信息的听辨、理解和分析的帮助就越大。因此, 增加口译学习者大脑里的信息图式, 是学习和掌握口译技能的有效助力。口译技能教学中的各种图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建立:首先,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它涉及面广, 因此口译学习者可以借助大学里的其它选修课程或素质拓展课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选修跨文化交际、演讲, 旅游英语等;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文字, 图片或其它相关素材进行头脑风暴, 来预测所听到材料的内容, 达到丰富学生内容图式的目的;再次, 教师在课堂上选用的材料要尽可能地涉及各个领域, 为学生建立尽可能多的知识图式创造机会;最后, 口译笔记可以弥补译者短期记忆的不足, 从而保证译文的准确度,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记忆和训练, 形成自己的口译笔记图式。

3.3 采用多元化的情景教学

学习口译不仅需要扎实的双语能力, 渊博的学科知识, 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教师应当在每节课上都营造一个现场的气氛, 给学生适当的压力, 让每个学生都有切身体验口译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4]”。因此, 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模拟的练习, 比如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新闻发布会、晚宴现场等, 事后运用自评, 互评, 师评等方式来反思模拟训练中的不足, 实现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创设情景, 比如通过建立一个公共群或口译课程网站, 定期上传一些音频及视频资料, 让学生做连续口译并录音, 事后以文件形式发送给任课教师, 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并答疑解惑;此外, 高校也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翻译公司的合作, 建立相关的培训项目和实训基地, 这种做法不仅延伸了学生的锻炼平台, 使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积累必要的实战经验, 还可以在学生毕业后为这些企业或翻译公司提供高质量的双语转换人才。

4 结语

总而言之, 设置选课门槛, 提高选课对象质量可有效避免口译素质拓展教育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图式理论的运用可以丰富学习者头脑里的内容图式, 从而解决口译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多元化的情景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使口译学习者真正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教学的模式还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的口译人才。目前, 虽然我们对口译素质拓展教育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 但只要广大语言教育工作者能踊跃投入、勤于研究、为口译素质拓展教育出谋划策, 再加上各部门积极响应和配合, 高校定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和平.职业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 2003 (3) .

[2]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Anderson, 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4th ed.) [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 1984.

导游口译的跨文化障碍及对策分析 第8篇

一、导游口译的定义与特点

为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和障碍, 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导游口译在实际服务与讲解过程中, 有必要了解导游口译的特点, 遵循导游口译的原则。根据陈刚教授所说:导译是与来自海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有思想、有目的、有动机的说本族语的人进行面对面、情对情、正式或非正式、目的性明确并且当场见效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情感的国际交流和人际交流。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 导游口译具备一般口译的特点:即席、同步、即时、不可预测和现场效果。并且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 导译的跨文化交际特点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其次, 作为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之间的媒介, 作为旅游景区和游客之间的桥梁, 导游口译还应注重真实性、趣味性、可行性、灵活性、情感性。

二、导游口译中的跨文化障碍

一名合格的导译员, 不仅能“导”, 还要能“译”。只有“导”与“译”的完美结合才能满足国际游客的旅游需求。目前, 国内导译员的实际外语应用能力仍然偏弱, 存在的普遍状况是导游水平高于翻译水平, 甚至出现反差较大的情况, 即所谓“导得好, 译得差”, 表现在实际旅游活动中就是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障碍。而导致涉外旅游中跨文化障碍的原因主要有:

1. 导游口译员自身的原因

导译员自身语言功底的薄弱以及知识掌握的匮乏是导致跨文化障碍的主观原因。语言是导译员开展工作的最根本的工具。导译员若缺乏语言基本功, 没有过硬的语言能力, 没有较强的两种语言互相转换的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就无法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其服务与讲解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跨文化障碍。其次, 导译服务是知识密集型、高智能的服务工作, 其服务对象为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游客, 其工作内容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的六要素, 而讲解的内容则涉及史地文化等方方面面。渊博的知识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导译员知识面要广, 知识结构要合理, 知识内容要科学, 只有凭借真才实学, 才能做到讲解内容的正确、生动、形象, 才能易于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2. 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字、词汇、语法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两种语言转化的难度较大。导译人员在服务和讲解过程中, 无意间会使用汉语的语用准则来理解话语, 由此造成跨文化失误。这种母语负迁移被视为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一个常见原因。其次, 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与旅游相关的空缺词汇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实物名词、文学典故、神话传说、哲学文化。例如, 在实物名词中, 汉语中表示中国特有的传统食品“馒头、粽子、饺子、汤圆、重阳糕、腊八粥”等词, 若被直译成英语, 准会让英美人摸不着头脑。另外, 导译员在景点文化讲解中, 必然要涉及传奇典故。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代美女西施, 疯和尚济公, 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等等, 这些对于没有汉语功底的外国游客来说, 只是陌生的人名, 并不能激起相应的历史情感。再者, 汉文化深受佛教、儒教、道教的影响, 产生了有宗教特色的词汇, 如“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命中有时终归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等等, 这些具有精妙内涵的俗语很难为不了解佛教文化的外国游客所理解。还有, 由于哲学和艺术思想的不同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语。例如,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是贯穿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交替发展, 构成宇宙的和谐, 但是由于太过玄妙, 即使借助词典的解释, 西方人仍然难以理解这类词的真正内涵。

3. 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价值观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并用来判断事物好坏、对错的准则。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并且左右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不同的价值观。比如, 西方文化倡导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提倡的是集体主义。毫无疑问, 在导游过程中, 导游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游客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导游员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游客的文化背景, 确定口译目的以及具体策略。同时, 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被比作“桥式”, 直接明了, 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被比作“垫脚石式”, 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表示出来, 而是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导译员的服务和讲解语言形式要有针对性。

三、克服导游口译跨文化障碍的策略

导译中跨文化障碍的存在, 不利于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 也不利于历史文化的正确传达。要克服这种障碍, 可采取以下策略:

1. 提高导译员的中英语言转换能力,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世界旅游市场进入21世纪后, 旅游者需求将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导译员应努力提升自己, 掌握中外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风俗民情、风物特产、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从而适应具有综合型和复杂性特点的导译工作, 避免跨文化失误和冲突。

2. 根据导游口译的特点, 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技巧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 导游口译应充分理解与尊重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技巧, 使国际游客即使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 也可以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具体来说, 可采用简化语言形式、解释性翻译和类比翻译等翻译策略。

(1) 简化语言形式

导游口译的即时、讲究现场效果的特点使得导译员在讲解时无法做到字斟句酌, 也没有必要。如参观庙宇等历史建筑时, 游客会看到大量的横匾、题字、对联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 很难用英语地道而完整地译出。这时, 导译人员就可用简练的关键词传达每句话的内核。

(2) 解释性翻译

在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实物名词、文学典故、神话传说、哲学文化时, 应采用解释性翻译, 使外国游客具备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在介绍黄帝时, 除了将皇帝译成the Yellow Emperor, 还应告诉游客“The Yellow Emperor is a legendary ancestor of Chinese nation”。只有这样, 游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3. 类比翻译

类比绝对是翻译中的点睛之笔。中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其相似性还是有的, 适当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以简洁而较为准确地介绍人物或景点, 使外国游客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理解中国文化信息, 有利于实现交际的有效性,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有美女西施, 西方有特洛伊战争中的美女海伦, 本是两个世界的人, 导游口译时只需要稍作类比, 游客便知其中故事。济公劫富济贫, 在中国可谓无人不晓, 可在西方人们未必知道济公究竟是何等人物。不过他们有罗宾汉, 可以类比, 翻译成“Chinese Robin Hood”。

参考文献

[1]李星.导游口译中克服文化障碍的途径与策略[J].职业时空, 2009, 5 (6) .

[2]刘郢, 曾瑜薇.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10) .

[3]陈刚.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4]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口译对策论文 第9篇

一、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现状

立足于大学英语口译的教学现状, 发现口译教学中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三是部分高校的口译教学方向偏差, 具体如下。

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英语口译是一门选修课。而学生选修此门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其对英语感兴趣, 或仅仅是因为口译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 在修得学分上无较大困难。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大学翻译课程设置中, 口译相对较难, 需要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反应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低、学习方法不当, 将会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 也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口译课程产生厌倦情绪, 打消其学习积极性。

2.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口译教学不同于其他英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科目, 口译更注重学生开口讲英语, 注重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转换。而现阶段英语口译课堂上, 部分教师仍延续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 以理论知识和教师讲解为主, 忽略了对学生口译技能和口译思维的培养。口译是一门动态性较强的学科, 需要语言和非语言的完美结合, 只有这样, 方能提升学生的口译水平。

3. 部分高校的口译教学方向偏差

大学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最终人格, 提升学生的社会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译教学, 其培养方向和目标应放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但部分高校在设置口译课程时, 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浅层翻译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将学习的最终目的定位为应试, 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使教学和学习方向出现偏差, 影响教学质量。

二、提升大学英语口译课堂教学有效率的具体对策

立足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现提出几点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是强化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转换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三是优化课程设置, 具体如下:

1. 强化学生在口译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积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 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得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而教师成为辅助教学、辅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占据课堂教学的辅助地位。此种地位的转换也应切实落实到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进行 “中国- 东盟博览会” 的时务翻译的教学中, 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其自行成立翻译小组, 并模拟现场的实际环境, 明确个人分工和角色分配。如果学生在进行翻译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词汇或具有文化、地域特征的词汇时, 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 通过引导和启发,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当学生翻译错误时, 应给予其正确的翻译方式。此外, 教师也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通过将课堂还给学生, 可真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了解口译这门语言艺术的精髓和重点, 并增加学生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际或翻译活动中的理论知识储备, 提升翻译和交际质量。

2. 转换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

传统的口译教学受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的限制,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针对此种情况, 应转换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 并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一方面, 教师需要意识到英语口译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 更应涵盖课堂下的教学。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将翻译方法、翻译需要特殊注意的语境和文化特征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指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话题进行交际和口译。如果学生的学习水平较高, 则可训练学生的同声传译能力, 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译水平。另一方面, 学生应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 消除对英语口译课堂的恐惧感, 使其轻松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应充分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偏好, 选择学生了解或需要了解的时政、时务为口译资料, 并进行相应的口译训练。

3. 完善评价体系, 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评价系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其中, 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测评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计为平时分。终结性评价为学期末的最终口译水平测试, 重点考评内容包括应变能力、同传能力及交传思维等方面。平时分与期末总分相加, 计为最终分数。

此外, 还应优化大学英语口译课程设置。对学生实施分阶段的能力培养, 首先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逐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最终培养良好的口译思维和口译能力, 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强化学生的口译技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若想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的通力配合。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转换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养成良性的口译思维模式。同时, 还可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口译人才。

摘要: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大基本内容, 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往往放置在前四项内容上, 而在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中, 对翻译的重视力度不断上升, 口译课程的设置就是最佳的证明方式。但大学英语的口译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影响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以提升学生的口译水平, 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质的口译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译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爽.大学英语口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394-395.

[2]王晨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 2015, (6) :116-117.

口译对策论文 第10篇

节日是一种普遍的民俗事象, 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节日是在各民族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特点。因此, 熟悉并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习俗活动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 是口译员们准确翻译和对外传播云南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2. 文化意蕴厚重的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活动是广泛而深刻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具有丰富多彩、独特鲜明的内容。是集多种思想情趣和文化特征于一体的群众性活动, 与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交往, 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并随着社会和民族融合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1古时生存、劳动的需求。

节日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 因而它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劳动的经验和生产的形态, 用文艺形式将劳动过程表现于人们的节日社会生活中 (赵伯乐, 2000)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是人们庆祝丰收、表达内心喜悦, 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内心诉求的重要日子, 而节日活动中那些模仿生产劳作动作而形成的古朴笨拙的舞蹈和体育动作, 恰恰又是对人们日常生产劳动场景的模仿与再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承劳动生产技能的作用。如傈僳族刀杆节中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族人们世代生活在山地地区, 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产方式, 于是“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中既包含着族人们对祖先英武精神的崇敬之情, 又处处展现出人们在田间地头耕种劳作的生动景象。

2.2宗教祭祀、神话传说的遗存。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多与本族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祭祀仪式及神话传说有关, 并从中演变而来。大多数民族节日中都体现了该民族的原始宗教观念。如傣族的泼水节就与小乘佛教密切相关。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或浴佛节, 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佛教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神话传说, 在这一节日中一般要举行法会, 以香水泼洗佛像, 进行拜佛念经及相互泼水祝福等活动。又如哈尼族的“祭寨神”节, 来源于本族的神话传说。据传, 古时这里有一个吃人魔王, 由村寨轮流供奉。有一年轮到寡妇艾玛的家里出人供魔王享用。艾玛请能通神达鬼的咪谷巫师同魔王谈判, 说如果每年嫁给它两个美女, 是否就改掉吃人的习惯。魔王答应后, 艾玛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 送给魔王。这两个男扮女装的青年, 趁魔王大喜饮酒之机, 拔刀杀死了它。从此, 足智多谋的艾玛成了保护村寨的神, 一连五天的祭寨神的节日“艾玛突”也形成了。

2.3旧时娱神、今日娱人的节日娱乐性。

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人类赋予了极为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类, 尚不具备对自然事物的客观认知能力和掌控能力。他们创造出神灵, 就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帮助和保佑或想象自己拥有和神灵同样强大的力量, 从而能够去面对和战胜暴雨雷电、地震塌方等各种极端自然灾害, 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祭祀、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行为, 就是在人们这种崇神、敬神又在神灵处得以慰藉的功利性心理驱动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本在节日中为取悦神灵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正渐渐隐化着它的功利性含义, 而只作为一种仪式保存在节日中。那些曾经为神灵而跳起的舞蹈, 已成为节日中人们抒发热情、排解郁闷、追求幸福、满足一定审美情趣的活动。如普米族的“查蹉”歌舞的壮观的场面和热烈的气氛让人神牵意往, 受到人们的喜爱, 代代相传, 久盛不衰, 是集歌舞音乐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2.4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

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山高水深, 箐多谷险, 地形、地貌错综复杂, 交通极为不便的区域, 这样的地理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活动。因此, 这些民族特别珍惜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 如在白族的“三月街”、纳西族的“棒棒会”、怒族的“鲜花节”等传统节日中, 人们克服交通的不便, 翻山涉水汇集到一起, 来共同参与这些节日中的民族歌舞、商品贸易活动。在这里, 欢愉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为当地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甚至为青年男女恋爱择偶提供了场所和机会。如普米族居住的特殊的地理位置, 历史上经济发展缓慢,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他们举行盛大的节日活动就可以吸引其他的民族和四方的亲友来参加, 对物资的交换、生产经验的交流、推动普米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5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需要。

大多数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 早在文字和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 节日中丰富多彩的祭祀、庆典等活动, 已经有意无意地起到了对本族生产劳动技能、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文化要素的传承作用。这些节日活动里蕴含的知识, 大多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关, 从中人们不仅能集中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 还强化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相较于当今学校教育, 民族节日中的教育性具有灵活、轻松、生动具体等优势。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以贴近生活的歌舞、民族体育等极富娱乐性的方式, 使学生们在自然、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本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二八”节里, 学生们通过听故事, 学到了纳西人的历史和文化。

3. 口译处理策略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族徽, 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使民族文化在节日期间得到一个大大展示机会, 使本民族成员沐浴着共同的民族节日文化, 从而把本民族成员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 蕴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泽, 1995) 。随着节日的周期性开展, 这些文化传统逐渐积淀为共同的民族意识, 并塑造了民族成员共同的生活、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 其间的一些文化内容也成为节日活动继续并凝聚民族成员的稳定要素。云南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桥头堡”, 各国人民了解云南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因此, 向世界推介传播云南民族节日文化, 有利于扩大云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以及推进实施“打入世界”的文化战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承担着语言信息载体作用的口译员, 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 肩负着对外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独有文化的重任。因此, 在交流过程中,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传播的成效将直接取决于口译质量的高低。

3.1直译。

直译就是保留源语的形象和比喻, 准确地表达出源语的文化含义。这种口译处理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传达源语文化含义。在少数民族节日的口译中, 直译是口译员最常使用的口译法之一, 它能准确地传达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寓意。如:白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街和火把节, 可以直译为The Third Month Fair”和“Torch Festival”。傈僳族的刀杆节, 佤族的撒谷节、新水节, 阿昌族的娃娃节, 可以保留原节日中的形象和比喻, 准确地传达出节日的传统文化的含义, 直译为“The Festival of Climbing Sword-poles”、“The Rice-seeds Sowing Festival”、“The New Water Festival”;“Children’s Day”。听者可以从口译中直接理解这些民族节日的特点、活动内容和象征意义, 因此, 直译是口译员在交流中经常使用、行之有效的处理翻译法。

3.2解释性音译。

由于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名称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而少数民族文化是独一无二的, 在口译时, 如果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完全传达出节日的文化特色和鲜明的文化底蕴, 那么口译员就可以灵活采用音译解释法来沟通。如:哈尼族的德龙和节, 是哈尼族人民祭献田坝的节日, 一般从开秧门那天算起, 到第三个属龙日。根据这一内容, 口译员可英译加上简洁的解释:“Delonghe.” (Worship of the God for Increasing Rice Output) 扎勒特是哈尼族的另一个隆重的节日, 在农历十月进行, 故又称“十月年”, 因而可口译为“Halete” (Tenth Month New Year) 。拉祜族的“扩塔”和“库扎节”分别是拉祜人民的两个传统节日, 扩塔也就是汉族的春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节日活动九天, 分三个阶段。节日期间人们杀猪、杀鸡、做糯米粑粑祭祖、载歌载舞等。而库扎节意为过年, 时间一般是傣历三至四月初。按照这些内容, 可以把这两个节日口译为:The“Kuota”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of the Lahu People) ;The“Kuzha”Festival (The New Year of the Lahu People)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让听者很快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简洁明了, 言简意赅。

3.3意译。

如果直译与解释性音译都不能完全传达源语节日的文化信息和内容, 那么口译员只能随机应变, 采用灵活度较高的意译法, 即舍去源语节日名称中的文化形象和比喻, 直接把源语节日传达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如:拉祜族的八月月圆节和端午节。八月月圆节也就是我们汉族的中秋节, 在每年的八月是十五, 拉祜族人民用自家栽种的最好的瓜果和谷栗来祭祀月亮神。因此, 为了使听者不产生歧义, 理解为另外一个不同的节日, 我们便可以把八月月圆节意译为“Mid-autumn festival”, 舍掉了八月的数字及月圆的形象。而拉祜族的端午节寓意与汉族的端午节不同, 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 又是拉祜族的植树节。届时各家各户都在村寨边种树, 这一天禁止砍伐任何树木, 以示对树神的尊敬。因此, 可以意译为“The Doublefifth Festival”以便和汉族的端午节区分。再如:阿昌族的尝新节是农历八月十五, 这天吃新米饭, 吃前要先喂狗, 感谢狗给人间带来了谷种。所以, 根据这一内容, 可以口译为“The New-rice-tasting Festival”, 让听者能快速、准确地理解这一节日的文化含义, 使交流双方能顺利、成功地进行交流。意译这一方法只有在正确理解源语的基础上才能使用, 否则就会造成乱译, 也只有在直译, 解释性音译未能使用的前提下才考虑使用它, 毕竟意译是舍去了源语的形象和比喻, 在“信”上存在一定的瑕疵。

四、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具有很多的社会功能, 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该民族自身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因而, 要继承和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口译员首先应该正确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节日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节日宗教、象征意义, 价值观念等, 才能正确地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 准确地进行口译, 在云南与世界的交流中, 有效地发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7.

[2]赵伯乐.怒江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3]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5.

[4]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结合口译过程浅谈口译能力的提高 第11篇

关键词 口译 过程 听力理解 记忆 笔记

口译对于学习外语或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工作的人员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技能。通过口译,可以使信息在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来自两种或者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或者多方之间得到交流和传播。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著名教授梅德明在其主编的《高级口译教程》中这样定义口译:“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有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第6页)通过分析该口译定义,不难发现口译的几个显著特征是:信息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听,信息的传递形式——口头表达,信息的传递标准——准确快速。

结合口译与笔译工作的现实环境与实际过程,可以看出口译与笔译不尽相同。笔译可以查阅字典,参阅参考资料,还可以与他人磋商,反复研究,体会原文,琢磨,推敲,斟酌字句,但口译则不同,译员必须在讲话人说话的同时,听清并领会讲话内容,记住讲话人的原话、原意,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译员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查词典、资料和与他人讨论的条件。口译是译员个体在短时或瞬时内独立完成的一次性工作。口译具有操作上的独立性,时间上的短暂性,和内容上的不可预知性的等特点,这就加大了口译工作的难度。为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口译学习者或译员可以结合口译的过程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的练习来提高自身的口译能力。

口译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信息的获取(听与理解)——信息的处理(笔记与记忆)——信息传达(回忆/笔记与翻译)。

首先是听力与理解。只有把听到的内容理解了,才能够正确地获取要传达的信息。听力训练要注意选材范围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即精听和泛听相结合。听力的范围要广,可以选择各种题材各种难度的材料,比如国际政治、科技教育、经济贸易、旅游文化、医疗卫生等。在听的时候可以听针对性比较强的材料,比如一个时期内专门听一个专题,熟悉该领域内的一些用词、术语和行话。把范围的广和内容的精结合起来。而锻炼口译听力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录音磁带或者录象,也可以是新闻广播或者电视和网络。个人认为观看外语原声电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观看时集中精力听懂并理解,然后快速地在心里把听到的内容试着翻译成母语。观看原声电影对练习口译的好处之一在于外语原声电影一般都配有中文字幕,方便译员学者把自己的翻译版本和电影本身的字幕对比,看自己的译本是否忠实。当然,一定要选择电影字幕翻译得比较优秀可靠的电影来进行训练。电影的题材多种多样,演员的英语口音也各不相同,看原声电影有助于口译学者熟悉不同题材的英语和不同人士的发音。听力技能的提高在于坚持,必须天天听。外交部著名的翻译家朱彤在谈到听力的时候就说到她自己成为译员前至少听了1200个小时以上的听力。

听清楚,听明白还不行,關键还在于理解。李逵六在其所著的《口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交际》中提到理解有三个层次:一是语言性的理解,主要是对声响、发音、语法、词义等语言因素的理解。二是知识性的理解,即熟悉有关国家的文化、地理、历史和概况。三是逻辑性理解,指经过概念、推理、分析、判断达到的理解。(第12-13页)听清楚是前提,理解才是目的。

在听懂并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记忆和笔记来处理并存储所获取的信息,这是口译的第二步。人的记忆可以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主要是指对语篇意思的整体把握,包括:各句子的主语、谓语和语篇的整体结构。短时记忆是指对每个细节的准确把握,主要包括:数字、时间、地点等信息。可以说,长时记忆是口译的基础,而短时记忆是口译的关键。前者用脑,后者用手;只有手脑并用,才能做好口译工作。

记忆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在初期阶段可采用内容相对简单的段落进行训练。长度不宜过长,建议听取3分钟左右的段落,在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听材料后进行复述。初期的练习不建议用偏难的材料如新闻、政治等。可以从比较熟悉的话题开始,给自己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最初的训练不要求译员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牢固(当然能做到更好),最重要注重对段落整体框架的把握,特别是句子之间的承接关系。要培养每听到一个段落时便能马上建立起一个大致段落逻辑框架结构的能力。在最初的练习阶段,要将整个事件想象成一棵大树的树干,而练习任务便是将这棵树的树干勾勒出来,然后随着训练的推进,再慢慢地往这课枝干上来添加枝叶。随着训练的向前推进,可以慢慢加长练习的段落,由最初的三分钟加至七八分钟。记忆训练中应该始终把段落的主干作为重心,在每一个阶段都要不断强化,随着练习的深入再慢慢地加强对细节的把握和要求。在保证段落的主干、句子的承接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回忆细节。记忆训练在最初阶段应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每天足够的训练时间。

就记忆和笔记两者而言,记忆对口译的顺利完成更为重要,因此,更多的精力应该投入到记忆上。记忆还包含着理解。译员首先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要同时进行笔记。而过多的笔记会对记忆理解产生影响,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笔记中包含了众多要点,但是往往复述出来的内容却却与原文有所偏差。因此,译员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理解-记忆-理解过程上,重点记忆原文的结构、内容和衔接。而在笔记方面则应重点记录记忆中的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数字、句子的承接关系,用笔记来弥补记忆的不足。

光靠记忆来进行口译是不行的,因为人在短时间、高度集中紧张的状态下所能记住的东西是有限的。因此,通过笔记来增加记忆的容量是很有必要的。笔记是口译的关键。使用笔记,是为了补充大脑短期记忆和耐久力的不足,以保证译文的精确度,并保证其不受讲话人持续时间的影响。

口译的笔记因人而异,只要译员自己能够看懂就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双语结合。有的词语用英文表达要比中文表达简洁,或者书写更快速一些,反之亦然。如:困难艰巨用英语“hard”就足够了。而英语中的“development”则只需要一个自“发”就能代替。2.拼音、字母与缩略词的结合。例如CD可代表“成都”,cn gov代表“中国政府”。3.符号的使用,包括标点符号、数学符号等等。“?”可代表问题或者疑问以及不确定,“:”表示说、表达等。“↗”表示增加、增长或者发展、前进。译员需在练习中不断摸索总结,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习惯,设计一套自己常用的笔记方法,用简洁易记、容量大、效率高的笔记来减轻口译过程中的大脑记忆的负担,在输出阶段刺激回忆,确保口译工作顺利完整地完成。

信息处理存储之后就是信息的输出阶段了。在这个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译员的记忆功能--回想,和笔记的提示功能。借助笔记能刺激记忆进行回想,并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将信息转换并传达。由此可见,记忆和笔记在口译的两个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不断加强译员的记忆能力和笔记技巧。

除了锻炼听力理解能力、提高记忆能力、完善笔记方式以外,译员还应该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固有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译员。当然事前的准备也很重要。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际口译工作中,事前跟相关单位部门和人士了解工作的相关领域和范围,获取相关的资料,查阅相关的信息能够使译员能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准备,减少工作的难度。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口译对策论文 第12篇

1 文化负载词及其汉英口译

“文化负载词” (Culturally-loaded words) 这一表达已不新鲜, 其概念也已被翻译界所特别描述过, 如包惠南和包昂把文化负载词称为词汇空缺, 意指在译语中根本无法找到源语里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对应语 (包惠南, 包昂, 2004:10) 。廖七一教授也赞同并强调了文化负载词的“唯一性”及“排他性”, 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 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建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廖七一, 2002:232) 。不难发现, 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词汇频频出现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和当今社会生活中。

而在“加大中国文化对外输出这一宏大文化战略考量的语境下” (吴建, 2008:42) , 口译领域也频繁冒出文化负载词。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我国领导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往往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负载词。若这些文化负载词能被译员处理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则不仅说话者的语言信息能得到有效传递, 且语言里的中华文化也能更好地向外传播, 从而有助于推进文化外交战略。

2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的提出者彼得·纽马克是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以简明扼要、短小精悍见长。综观当前国内各家译论, 援引纽马克翻译论点者不在少数, 足可见其翻译理论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而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当为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黄建凤, 冯家佳, 2010:110) 。

在专著《翻译问题探讨》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中, 彼得·纽马克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这对概念:“若要使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则属于交际翻译法, 若想在译入语的合法语义和句法结构内最贴近地还原原文的确切意义, 则采用语义翻译法” (Newmark, 2001:39) 。“交际翻译以译语读者为着重考虑的对象, 尽力让译语读者接受原文的内容, 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语义翻译以原文作者为出发点, 竭力将原文的信息贴切地传达出来。有时, 语义翻译还有解释的任务。例如, 当某个比喻直译成译文语言毫无意义时, 就必须加以解释” (黄建凤, 冯家佳, 2010:110) 。

从理论上讲,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侧重点都很明显, 交际翻译法侧重于要归顺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偏向“意译”和“归化”;语义翻译则更重视忠实于原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偏向“直译”和“异化”的性质 (刘士聪, 谷启楠, 1997:17) 。“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原虹, 2003:2) 。

3 在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中的应用

如任文教授所言, “将笔译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口译研究, 有利于打破国内译学界两者长期以来相对隔膜、互不‘引用’的尴尬局面, 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整体翻译学科的研究内涵” (任文, 2010:59) 。受此理念的引导, 笔者以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为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在汉英口译领域的处理方法。

3.1 交际口译

“交际翻译的方法是以读者为中心, 注重再现原文的要旨, 语言以读者能否接受为标准, 重视译文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黄建凤, 冯家佳, 2010:110) 。若将该策略植入口译领域, 能推断出:交际翻译法以“听者”为中心, 注重再现“原语”的要旨, 语言以“听者”能否接受为标准, 重视“译语”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若中方发言者所用的表达包含了文化隐含意义, 译员常常需要把此类表达转换为非隐含意义, 以方便现场的外国听众迅速理解。这是因为, 大多数英语母语者对中国文化都还陌生, 无法按照汉语母语者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译语, 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便很可能无法理解甚至会误解说话者, 导致信息传递失败。为避免此现象, 译员在翻译此类词汇时, 常常要脱掉词汇的“文化外衣”, 只保留其实质意义, 用直白清晰的语言将实际内容表达清楚即可。例如:

例1李肇星:好多人问这个问题, 实际上……你只要认清以下几点, 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

Interpreter: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have asked this question, but actually...So long as people realized the following things, this issue can be resolved very easily.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for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T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arch 6, 2004)

“迎刃而解”是一汉语成语, 出自《晋书·杜预传》里“今兵威已振, 譬如破竹, 数节之后, 皆迎刃而解”, 意为:把竹子劈开口, 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 其它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或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中国听众对这一词语大都耳熟能详, 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但口译现场的外国记者和听众则不然。他们很可能对“迎刃而解”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 故译员不可能采取“逐字对译”的方法将中文对照着译成英文;同时, 由于口译具有“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 (任小平, 2000:40) 的要求, 译员又不可能在口译现场把这一成语讲解给外国听众, 故只能省略掉其文化内涵, 用平直的英语将“迎刃而解”译为“be resolved very easily”。此例中译员“难话巧说”, 尽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有效传递相关文化意象, 但其在保证现场听众准确理解源语大意的前提下有利于实现译语整体的流畅和口译活动总体上的成功 (许明武、左洪芬, 2008:79-80) , 因而是可取的。

例2李肇星:我们希望日本今天的领导人能够将心比心, 拿出诚意, 不让过去人的历史问题成为包袱。 (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

Interpreter:We hope today’s leaders in Japan can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other people and show sincerity, and not letting the history issue of people in the past become their own burdens.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for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T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arch 6, 2004)

此例中, 汉语成语“将心比心”被译为意思对应的英语习语“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other people”, 足见译员双语功底之深厚。译员在此也执行了“交际口译”法, 视听众为中心, 以地道流畅的目的语再现源语的要旨, 保证听众对源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迅速理解。

与上例不同的是, 该做法并没有完全牺牲掉源语的文化特征, 也并不是以直白的译语对源语文化负载词进行解释性的说明, 而是设法保留下源语的文化味道和文学色彩, 用目的语中对应的文化负载词贴切地传译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 好处是便于英语听众获得对源语更透彻的理解与会心的欣赏。当然, 使这一处理可行并有效的前提是源语和目的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欣慰与窃喜的对应”。

3.2 语义口译

“语义翻译的方法是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 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 使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 (黄建凤, 冯家佳, 2010:111) ”若将该策略植入口译领域, 能推断出:语义翻译法是以“讲话者发言内容”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 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 使“译语”尽可能贴近“发言信息”。

一些文化负载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传达着关键信息, 而向外语听众解释这些词汇也不用花很多的功夫和时间。在这种情况下, 译员就可以根据临场情况, 适时地考虑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并略加以解释说明。例如:

例3温家宝:行百里者半九十, 决不能半途而废。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

Interpreter:If a journey is 100 miles, traveling 90 is only half of it.We must not stop and we must not waste our previous efforts.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for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T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arch 14, 2005)

“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一条蕴含了深刻文化内涵的汉语习语, 也属于文化负载词, 出自《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解释为走一百里路, 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不难看出, 在此例中, 译员尽量去保留讲话者发言内容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使译语尽可能贴近发言信息, 很可能也是抱着想最大限度反映原语社会民族文化特征的目的。但不知道是现场时间过于紧张还是译员稍有不慎, 却简单生硬地将“百里”的“里”译成了“英里”“mile”, 进而将“行百里者半九十”译为“If a journey is 100 miles, traveling 90 is only half of it”。殊不知, 由于思维模式、文化背景不同, 外国朋友很可能无法理解“90 miles”怎么只是“100 miles”的一半, 因此会感到诧异, 产生误解。

诚然, “优秀的口译员应懂的不仅仅是词汇, 而且还要包括文化特色, 并把该特色同时表达给听众” (张燕, 2002:58) 。为此, 笔者认为译员在采用语义口译法的同时应稍作必要说明, 以达到向外国友人有效传播我国悠久、独特文化的目的。笔者建议将该习语做如下处理:For a person traveling a hundredli journey, ninety 1i is only half of it.That is to say, the last bit of a task is often the hardest and should be treated most seriously.

仲伟合教授认为, 这样必要而简短的解释在口译中是允许和可行的:“译员口译所占的时间一般应为发言人讲话的3/4。偶尔遇到典故或‘文化沟’ (cultural gap) 需要解释, 占用较长的时间是在情理之中的。但译员翻译占用的时间不能总是超过发言人讲话的时间” (仲伟合, 2006:5) 。即只要运用得当, 该处理方式在文化负载词口译领域可被视为必要而合法。

3.3 对等口译

尽管汉英两种文化差异较大, 很多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与其意象和意义均相对应的表达, 但英汉两种语言里仍然会出现一些完美的“契合”。在口译场合遇到这样的词汇, 译员完全能够做到并重地兼顾听众和讲话者;在再现源语要旨的同时完整保留讲话者发言内容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保证译语自然流畅的解读并有效传递源语的语言文化特征;最终既实现了交际口译的效果, 又执行了语义口译的使命, 故可视为交际口译和语义口译的“完美结合” (笔者将这一结合称之为“对等口译”以示其达成的目的语与源语间最大程度的对等) , 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目标。如:

例4李肇星:……血浓于水, 台湾问题还涉及中国13亿人的民族感情。台湾人民是我们的手足兄弟。 (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李肇星外长中外记者招待会)

Interpreter: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The Taiwan question also touches upon the national sentiments of 1.3 billion Chinese people.People in Taiwan are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sharing the same bloo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for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T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arch 6, 2004)

在汉语里, 四字成语“血浓于水”强调的是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在英语里恰好能找到与之词汇、结构和文化内涵都基本对应的习语例子, 即“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这意味着英汉两种文化里的人们都重视家庭和血缘关系。类似的例子还有:狡猾如狐 (as sly as a fox) , 轻如鸿毛 (as light as a feather) , 祸不单行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等等。尽管汉语里绝大多数的典故、成语和俗语在英文中都没有十分准确的对等物 (counterpart) (易宏根, 2000:28) , 译员仍需在平时多加留心, 尽可能多地在自己的“头脑语库”里积累相关材料和知识, 以备将来能派上用场。

4 结束语

上一篇:推进监控下一篇:设计原则和组成